劳动局工作的自我总结

2024-09-07

劳动局工作的自我总结(通用8篇)

劳动局工作的自我总结 篇1

给大家推荐一篇非常优秀的在劳动局工作的自我总结范文,供参考一下。

2011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以张新民为局长、党组书记的领导班子携全体干部职工,以构建和谐安阳县为目标,以扩大就业和两个确保为中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工作,加强自身建设,开展作风整顿,转变工作作风,增强为民意识,保证了各项任务目标的顺利完成。我县就业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发展,两个确保进一步巩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现将我局半年目标完成情况作自我总结如下:

一、就业和再就业工作。

我局想方设法扩大就业、再就业,通过加强再就业培训和进一步探索非公有制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新机制,使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特别是4月份新的党组到任后,针对就业再就业的复杂形势和就业处的复杂情况,励精图治,加强就业再就业力度,我县就业处面貌焕然一新,工作效能大大增强。截止6月底,全县新增就业人员6567人,占全年目标的91.2%;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3572人,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15.2%;其中,“4050”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人数1120人,占全年目标任务的101.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小额担保贷款发放476万元,占全年目标任务的59.5%。

二、社会保障工作

(一)加强企业养老保险扩面征缴,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我局全力以赴加强社会保险费的征缴、清欠和扩面工作,继续巩固养老金发放成果。截止6月底,我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企业有407个,参保总人数达到26709人。缴费职工达到22972人,缴费职工占参保职工比例的86%。1—6月份新增参保人数962人,完成全年扩面目标的65%。1—6月份实征养老保险金2439万元,综合征缴率105%,完成市定目标任务的62%。全县参保企业共有离退休人员7461人,1—6月份应支基本养老金2342万元,实支基本养老金2342万元。支付率保持在100%,社会化管理覆盖面达100%。

(二)截止6月底,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5000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2.9%,失业保险费征缴245万元,完成全年征缴任务目标的90.7%;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失业金按时足额发放。全供事业单位应缴失业保险费足额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三)截止6月底,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7673人,完成全年扩面任务的99.1%。我局加大医疗保险扩面工作力度,加快对双定单位的联网,认真落实破产企业困难职工参保办法;严格执行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制度,定期到定点医院检查住院人员,防止假住院和冒名顶替现象发生,确保基金安全运转。

(四)截止6月底,全县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有407个,参保人数32983人,完成扩面目标的98.5%;1-6月份实征工伤保险金81万元,支付工伤费用15万元,累计工伤基金结余168万元。

截止6月底实征生育保险金19.65万元,办理生育金支付39人,支付生育费8.27万元,累计生育基金结余20.47万元。

三、劳动管理工作依法按时推进

(一)工伤认定工作:元至6月份受理工伤认定申请13起,做出工伤认定16起,其中认定以往案件9起。应诉工伤争议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10起。

(二)劳动仲裁工作:元至6月份受理劳动仲裁案件21起,结案23起,结案的23起中有以往受理案件6起。接待群众来信来访215余人次,处理劳动信访案件12起,结案12起。

(三)积极搞好职工退休和职工退休待遇审批工作,1到6月份办理职工退休330人,其中特殊工种退休103人。

(四)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劳动保障监察部门认真贯彻国务院《劳动保障监察条例》,积极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截止6月底,对劳动保障违法案件立案10起,结案 10起,结案率100%。其中,追讨农民工工资7起,为28名农民工追回工资2.8万元。鉴证劳动合同4872人,规范了企业用工行为,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并认真搞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劳动合同鉴证工作,为我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努力。

劳动局工作的自我总结 篇2

一、劳动争议调解的主要内容

1. 劳动争议的本质。

劳动争议是基于劳动关系发生的纠纷, 有时又叫劳动纠纷。本质上是指劳动法律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 在执行劳动法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 就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所产生的争议, 其中包括因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等。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 还包括:劳动者退休后, 与尚未参加社会保险统筹的原用人单位因追索养老金、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和其他社会保险费而发生的纠纷。劳动争议打破了平衡的劳动关系, 使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处于一种非正常状态, 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要平衡这种关系, 需要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来消除发生争议的诱因, 对双方的权利与利益给予适度照顾, 恢复劳动关系的平稳状态。1993年施行的《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1994年通过的《劳动法》, 2008年施行的《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以及2012年施行的《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 对劳动争议的处理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规定。总体上看, 处理劳动争议主要有协商、调解、仲裁、诉讼四种方式, 仲裁和诉讼具有法律强制力, 采用的较为普遍, 却成本较高, 占用时间较长, 往往使人不堪其累;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 由于调解协议没有法律强制力, 需要依靠双方当事人的自觉履行, 现实中采用的较少, 也一直是一个棘手话题。2012年施行的《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 对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协议赋予了仲裁依据的效力, 提高了企业调解的效率, 也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发挥处理劳动争议第一道防线的作用, 提供了支持, 有利于劳动争议在企业内部得到处理, 有利于社会稳定。运用劳动争议调解方式处理劳动争议应当逐步成为处理争议的主要方式。

2. 劳动争议调解。

劳动争议发生后, 双方尽可能协商解决。在协商未果时, 应当提交本企业或当地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调解解决。劳动争议调解就是由产生争议的各方将劳动争议提交给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劳动争议仲裁庭或人民法院后, 由这些机构依照法律用调解的方式解决劳动争议的法律制度。是争议发生后, 在这些机构的支持下, 通过宣传政策、法律、规章制度和说服教育, 在分清是非和民主协商的基础上, 达成和解协议, 及时解决劳动争议的一种活动。

3. 劳动争议调解的不同形式。

劳动争议调解主要有三类:第一类, 是由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进行的调解;第二类, 是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持的调解;第三类, 是由人民法院主持的调解。我们所说的处理劳动争议的第一道防线, 是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进行的调解。调解既是处理争议的一种方式, 也是仲裁和诉讼中必经的一个环节。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与仲裁、诉讼中的调解有着区别。首先是主持调解的单位和人员组成不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 是由本单位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调解小组负责进行, 调解委员会由劳动者和企业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调解由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持, 劳动仲裁庭负责调解, 实行仲裁管辖, 受理本辖区内的劳动争议案件, 仲裁委员会由政府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代表、工会代表及政府指定的经济管理部门的代表组成。人民法院主持的劳动争议调解, 是在人民法院的法庭主持下进行, 代表国家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调解。其次是调解效力不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属于群众调解, 经调解达成协议的, 双方当事人应当自觉履行, 没有法律强制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调解属于行政调解, 具有行政强制权, 调解达成协议的, 调解书自送达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 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 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人民法院的调解属于司法调解, 调解达成协议的, 与判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一方当事人逾期不履行的, 可以强制执行。

4. 加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的特殊要求。

三类调解的不同渠道和效力, 影响了当事人在发生劳动争议后对处理方式的选择。过去由于企业劳动争议调解没有强制力, 不是解决争议的必经程序, 大部分劳动争议案件选择了劳动仲裁、诉讼, 还有些案件直接选择法院诉讼, 使得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形同摆设, 难以发挥作用。如此一来, 有些企业干脆不设这一机构。2012年施行的《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强化了对企业劳动争议调解机构设立、调解协议效力的规定, 意图增强企业协商调解工作。《规定》第四条提出:“企业应当建立劳资双方沟通对话机制, 畅通劳动者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第十三条:“大中型企业应当依法设立调解委员会, 并配备专职或者兼职工作人员。”这些规定为企业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提出了强制性要求, 不设立、不发挥作用将面临行政和法律处罚。这些规定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相比, 真正将劳动争议协商调解制度落到实处, 部分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发生争议后不愿协商的问题。《规定》第二十七条、二十八条提高了企业调解委员会主持达成的调解协议的效力, 程序和内容合法有效的调解协议经过仲裁审查, 仲裁委员会可以依据调解协议作出仲裁裁决, 裁决对双方具有法律强制力。某种意义上说, 调解协议成为仲裁裁决的重要依据, 甚或裁决效力。这样一来, 发生劳动争议的双方, 选择企业协商调解, 将会大大缩短解决争议的时间, 节省费用支出, 缓和矛盾冲突, 利于问题解决。可以说, 《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考虑到了劳动争议的特殊性, 更多发挥企业的作用, 增强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职能, 把大部分争议交由企业内部处理, 为稳定劳动关系提供了便利。

二、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强调使用协商和调解处理劳动争议是各国通行的做法, 我国也在不断探索和改进。最新施行的《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在《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基础上, 有了新的突破, 意图使劳动争议解决方式重心发生转变。从实际情况看, 由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方面确实存在其它方式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优势。一是有利于和谐稳定。调解解决劳动争议不伤和气, 由调解机构主持调解, 宣传法律知识, 使劳动关系双方消除对抗情绪, 增强劳动法制观念, 依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劳动争议双方在自愿基础上进行民主协商, 有利于建立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合作关系, 促进企业和谐和社会稳定。二是调解处理劳动争议可以防止矛盾激化, 避免产生突发事件和恶性案件。由劳动争议调解机构主持调解, 可以使矛盾的双方各抒已见, 消除误解, 在互让互谅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 不至扩大矛盾、激化矛盾。三是有利于争议及时解决于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设在企业 (单位) 之中, 下属矿、厂、区 (科) 设有调解小组, 熟悉了解情况, 发现问题苗头及时协调, 易于将争议解决于萌芽状态, 缩小矛盾, 减少影响。能够使“预防为主、调解为主、基层为主”的基本原则得以贯彻落实。四是有利于减少人力、物力、财力消耗, 节约因处理劳动争议而耗费的资金。由于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设于本单位之内, 当事人无需为解决争议外出奔波, 可以减少进行仲裁、诉讼而要付出的费用。五是有利于工会充分发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职能。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由企业工会代表担任主任, 没有成立工会组织的企业, 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由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协商。调解委员会与工会组织的这种联系, 为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创造了有利条件, 可以更好地保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使劳动争议获得合理解决。

三、加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需要注意和加强的环节

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要打开工作局面, 赢得职工信任, 确实发挥职能, 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1. 加强劳动法律宣传力度, 让职工更

多地了解掌握劳动法律规定, 遵守法律法规, 依法维权。在出现劳动争议时, 首先寻求本企业 (单位) 内部调解机构解决, 不要一有争议就去仲裁、诉讼, 增加双方的负担。要使职工明白自己的利益所在, 争议处理的最终结果需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承担, 在内部解决更便于执行。

2. 企业应当注重劳动用工管理, 正确

全面履行劳动合同, 承担对职工的劳动保护、劳动安全卫生、职工休息休假、福利待遇、社会保险等劳动法律要求的责任, 及时足额兑现薪酬, 体现人文关怀, 调动职工的劳动积极性, 减少和避免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事情发生。

3. 健全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构筑全方

位、多层次的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组织网络。建立劳动关系预警机制, 畅通信息渠道, 及时收集信息, 分析归类, 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 及时化解矛盾。对发现的有可能引发劳动争议事件的隐患, 及时排查处理, 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有效避免和减少劳动争议不稳定因素, 防止群体事件发生。

4. 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在处理争议时, 应坚持做到:

一是自愿调解, 调解一定要建立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基础上, 不能违背当事人意志进行不平等的调解, 确保当事人在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的前提下享有充分的自愿表达。二是依法、依情、依理调解, 调解应遵守合法性原则, 包括程序合法与实体合法两个方面。同时, 善于把握当事人形成纠纷、产生矛盾的焦点, 寻找利益平衡点, 研究最佳解决纠纷方案。要情理交融, 渲染亲情、友情, 激发当事人“真、善、美”的一面, 促使当事人逾越利益的差异和冲突, 平息矛盾、解决纠纷。三是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 工会组织要在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中发挥特殊的作用, 赋予调解工作新的内涵, 使调解工作有新的突破。

5. 劳动争议协商调解立法要有进一

步的改进, 逐步赋予一定范围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协议法律强制性, 这样, 当事人才会认真考虑将劳动争议案件交由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处理, 也只有这样, 处理劳动争议第一道防线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以促进构建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 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摘要:文章分析了劳动争议的主要内容与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具有的特点和优势, 提出了加强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需要注意和加强的环节。

关键词:企业,劳动争议,劳动争议调解,工会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市杰.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劳动争议调解的作用.工人日报, 2006.12.18

[2].谢升.劳动争议是工会维权的重要机制.中国职工教育, 2007 (10)

劳动局工作的自我总结 篇3

【关键词】体验式学习 劳动教育 项目管理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体会到,体验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只有有了一定的经历与生活体验,才能读懂书上的理论,才能体会每一段文字背后的真正内涵。否则,就会感觉书上的东西没有什么用,都是假大空的理论。作为一名老师在和学生谈心的时候,学生最喜欢说的就是,“这些道理我都懂”。其实,这个懂,只是字面上的懂得,只是“纸上得来”,而不是“躬行”之后的人生感悟,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知道层面。所以,怎样丰富大学生的经历与学习?怎样让他们能够深层次的体会道理背后的内涵?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总结的是个人在体验式学习方面的实践,我希望这一实践对研究体验式学习的教育者有一定借鉴作用。

一、劳动教育与体验式学习

“劳动教育”是学校实践教学的一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是通过劳动这一具体的体验过程来达到教育目的。

“体验”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体验式学习”也叫“经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是教育家杜威所提倡的,“在做中学”、“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心理学家大卫. 库伯提出“体验式学习圈”,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发生认识论”。体验式学习注重为学习者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环境和活动,让学习者通过个人的直接参与来获得个人的经验、感受、觉悟并进行交流和分享,然后通过反思、总结、提升为理论或成果,最后将理论或成果应用到实践中。

二、体验式学习在大学生成长过成中的价值

我们从小就知道“实践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时要躬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些结论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来说,都是纸上谈兵,并非通过个人的实践悟出来的!怎么让学生较早的体验到这些道理背后的内涵,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活动来让学生体验。让学生实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观察中学、在交往中学。

劳动教育就是体验式学习可以充分发挥作用的一个教育实践。如果我们能将劳动教育与学习过程中的试错、观察、思考、专业教学结合起来,对缺少社会经历的大学生来说将有很强体验价值。对我所带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能在劳动教育中体验专业课学习,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劳动体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

三、要体验的项目管理相关内容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可以体验的项目管理知识可包括:项目管理的工作方法,怎样做计划,怎样做项目的实施与监控,怎样进行团队建设与管理,怎样建立有效的沟通,怎样培养项目的风险意识等。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可以体验的项目管理相关理念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关注结果和过程;预防胜于检查的风险意识;积极主动地面对问题;以新型的项目管理思想看世界;在规定的限制条件下完成任务并做出自己的特色等。

在上劳动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提前设计好每一个劳动阶段要体验的一些项目管理专业知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这些项目管理知识。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体验式学习中信息冗余的特点,使劳动课的开展具有更多的意义,收到更多、更好的成效。

四、在劳动教育中体验项目管理思想

1、项目管理专业术语的应用

一切从我做起,也要求学生在劳动教育中遇到的问题能用专业术语的一律转化成专业术语。如因打扫不到位,且组长查出来再打扫的,一律称为“返工”;对于学生协调不力出现问题的一律称为“团队建设不到位”;学生因打扫不到位扣分,一律称为“质量不达标”;因质量不达标扣的分,每扣一分就折算成10万元的工程款,最后看哪个团队收益最好;对于不易打扫要重视的地方,一律称为“风险控制点”等等。有个别学生专业术语用的不得当,闹出很多笑话,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劳动过程中的乐趣也增加了不少。

2、项目管理理念的体验

让学生同时关注结果与过程。有好的过程才能产生好的结果,如果只有好的结果,没有好的过程,那么好的结果将是不可持续的。

预防胜于检查的风险意识。让学生重视打扫过程中的态度问题。防患于未然的代价总是小于纠正错误的代价。

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这样成本往往比较低。所以,让学生一次就把劳动区域打扫彻底,尽可能的不进行返工。

团队建设理论学习体验。“塔克曼阶梯团队建设理论模型”将团队建设分成五个阶段: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阶段、成熟阶段、解散阶段。所以,一开始就让学生了解这些理论,在劳动教育的过程来体验团队形成的规律。

积极主动地面对问题。所以,“劳动小组长”与劳动班长在班级人员管理上要学会积极主动的面对问题与冲突,主动和发生问题的当事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并解决问题。

3、专业能力的体验与培养

一方面是,耐心的体验与培养。很多学生一天能做好、一周能做好,但是要想做到一月能做好、一年能做好、一生能做好,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在每天的劳动中我都让学生体验坚持的不易,坚持的价值,鼓励他们做好每一天,过一段时间让他们总结反思一次。

另一方面是,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体验与培养。有句话说的好,“没有简单的事情,只有简单的头脑”。要保证每一处地方都一尘不染,其实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认识到这一问题,养成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的专业思维。

在劳动教育中体验项目管理思想,增加了学生的专业体验,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站在项目管理的角度开展劳动教育,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渗入项目管理专业体验,使学生认识到劳动教育意义的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专业学习体验。这些专业学习体验,成为学生课后津津乐道谈话内容,有效的补充了课堂教育的不足。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论体验式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11,6.

[2]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指南(第五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劳动局工作总结 篇4

一、基本情况

(一)完成和超额完成主要目标任务工作进度

1、新增就业稳步增长。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23万人(市直2.85万人),占年计划62.3%(市直63.3%);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7048人(市直 7751人),占年计划65.6%(市直67.4%),其中就业困难人员8239人(市直1032人),占年计划的63.4%(市直68.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3%(市直3.52%)。共开发公益性岗位1884个,占年计划的62.8%(市直631个,占年计划的63%)。

2、转移就业有序流动。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92万人,占年计划的65.3%,其中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1.5万人。

3、就业培训扎实推进。全市组织城乡劳动者就业培训33965人(市直9225人),占年计划的67.9%(市直57.7%);培训创业者8319人(市直2682人)。

4、创业促就业成效显著。全市新增各类创业主体27346个,占年计划的96%。市级以上创业示范基地达到12个,占年计划的60%,面积31.78万平方米,占年计划的63%。创业带动就业35207人,占年计划的70% 。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96笔,金额11551万元(市直317笔,金额6500万元),其中个体经营968笔发放贷款5801万元(市直196笔,金额 1350万元),合伙与组织起来创业123笔发放贷款5250万元(市直121笔,金额5150万元),劳动密集型小企业5笔500万元。

5、失业保险扩面征缴迎难而进。截止6月底,全市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75160人(市区294410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9%(市区 100%);失业保险费核定6744.17万元(市区5004万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56.2%(市区55.2%);征收失业保险费6840.97万元(市区5073.92万元), 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62.2%(市区61.1%),其中清收往年欠费897.51万元(市区640.4万元);新增接纳失业人员2873人(市区2168 人),发放失业保险金2143.88万元(市区1987.77万元),失业保险金发放率达100%。为享受失业保险金人员缴纳职工医疗保险费和大病救助保险费572.1万元(市区550.46万元);有6090人次(市区5419人次)享受了价格临时补贴,发放补贴19.09万元(市区16.8万元),实现了享受对象全覆盖。

(二)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到位

全市使用就业专项资金7189.49万元(市直3005.06万元),其中用于职业培训补贴142.3万元(市直0万元),职业介绍补贴93.55万元(市直0万元),社会保险补贴2981.03万元(市直1753.73万元),公益性岗位补贴1731.21万元(市直0万元)。全市为从事个体经营的 14953人减免税费1149.63万元(市直8263人862.78万元);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173.52万元(市直0万元);为13户企业减免税费 3.9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着力“四个战略”,大张旗鼓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

1、实施高位推动战略,构建“网格化”争创工作格局

—— 构建组织领导体系。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别必雄挂帅,人社部门牵头,市直43个相关部门参加的“襄阳市争创国家创业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实行部门一把手负责制。在全市形成了以市直为龙头,县(市)区为支点,辐射乡镇(街道)、社区的争创工作网络。

——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了联席会议、通报和检查监督三项制度,成立了争创工作办公室,印发了争创国家创业型城市工作方案、成员单位职责、工作路线图、争创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和成员单位工作台帐等,形成了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

——建立督办评估机制。将创建指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形成了上下级政府、同级政府与部门之间“纵横交织”的考核体系。印发了争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争创工作报表统计和绩效评估制度,达到了在争创中提升、在提升中推进的工作目的。

—— 营造舆论宣传氛围。分别在襄阳日报、襄阳晚报、楚天快报等平面媒体上开辟了“推进全民创业 实现富民强市”等专栏;在电视台《襄阳新闻》、《今日播报》等栏目播出了“创业培训帮你创业”系列节目;在襄阳电台开通了“创业直通车”节目;在“襄阳就业信息网”增加了“创业信息模块”。高新区管委会在门户网站上开辟了“创业在高新”专栏,通过上传培训视频,直播创业案例等形式,打出“创业不难”的口号,受到网民热捧。3月28日,开展“12333咨询日”活动,为市民讲解创业政策1500人次,接受创业培训现场报名390人次,发放创业培训宣传资料 6000余份。

2、实施政策扶持战略,完善“普惠化”创业政策体系

——强化政策支持。创新、创造性地配套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全民创业争创国家创业型城市的扶持政策,各部门相继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措施、工作方案45个,各项补贴、补助、奖励等配套文件或办法达12个。截止6月,落实创业扶持政策达到8项。

—— 强化资金扶持。各级财政建立了创业扶持资金,目前已为全市1.47万名创业者发放各种创业扶持和补贴、补助、奖励资金0.81亿元;工商、税务等部门坚持 “放水养鱼”的方针,全面落实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减免税费1821万元。高新区安排20xx万元专项资金,专门为湖北省留学人员襄阳创业园的近百名创业人员提供帮助;襄樊学院设立100万元创业基金,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 强化信贷投入。通过搭建担保平台,优化贷款流程,扩大信贷规模,全面为创业者提供有效的担保贷款支持。小额贷款担保机构在贷款额度确认上,实行按所需资金、经营规模和带动劳动者就业人数来确定。在贷款发放时限上,实行50万元以下额度的贷款随到随放,50万元以上200万元以下最长不超过15天放贷。在贷款模式上,通过建立中小微企业服务网,大力推广“担保基金+银行”的办法,有效促进了银企对接,扩大了创业信贷规模。截止5月,全市为创业发放贷款 33.32亿元,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担保机构发放贷款0.7879亿元,农业产业化中小担保机构发放贷款4.275亿元,商业银行发放小微企业贷款 28.25亿元。

—— 强化市场融资。组织100多家企业与国内外50多家知名的风投公司、创投公司和私募基金公司对接,达成投资合作协议80多亿元。通过争取实施国家和省级创新创业项目,104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无偿资助5000多万元。高新区已启动了中小微型企业集合票据、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办法。

3、实施能力提升战略,健全“项目化”创业培训机制

—— 做好四个谋划。一是谋划培训总量。会同有关部门,通过调查、统计、分析和专题研究,拟定5年培训160万人、百人创业培训教师和百人创业导师团培训计划、千名企业家和创业成功者带教千名创业学员计划、创业培训“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工程。二是谋划工作方案。会同统战部、农委等部门拟定《襄阳市百万职工技能培训工作方案》、制定了20xx年至20xx年培训工作路径图。三是谋划实施措施。印发了《襄阳市就业创业培训实施细则》等培训配套文件,指导培训机构和企业开展培训工作,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培训人员、各项资金补贴、职工教育经费提取使用等台帐。四是谋划项目化管理。指导有关部门和企业与培训机构签订培训合同,实行培训项目化管理,建立开班确认、检查验收、台帐登记、阳光公示、监督审计等管理制度,规范培训行为。

—— 实现四个联动。通过下达培训计划、召开专题会议等方法,实现上下联动推进;会同市委统战部将在岗就业人员培训、岗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牵头负责,实现部门联动推进;通过组织各县(市)区培训机构开展送信息、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等“四送”活动,实现城乡联动推进;依托国有企业、规模以上企业,通过办培训班、夜校、技术交流、学术讨论、行业论坛等形式提升员工管理能力和实用技能,实现企业联动推进。

—— 抓好两个建设。一是加强培训体系建设。建立了以湖北文理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为龙头,中职培训机构为依托,民办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培训体系。通过招标,人设部门公开遴选了29家创业培训定点机构承担全市培训任务。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除继续实施职业培训教师培训计划外,重点加强创业教师的培养。从襄阳职业技术学院、襄阳汽车职业技术学校、襄阳技师学院和各县(市)区劳动就业训练中心等公共培训机构中选拔了20名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较强的教师,参加省厅组织的“创业培训师资班”学习。正在与国家人社部教育培训指导中心、中国职业教育组织研究会协商,专门在襄阳举办创业培训教师培训班2期、高级创业指导师培训班1期。目前我市已有经人社部授证认可的创业培训师42人。

4、实施平台支撑战略,打造“全程化”创业服务模式

—— 搭建“一网两库”创业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设立网站和短信服务平台、服务专栏、服务热线,搭建互动交流和信息分享平台,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创业政策和信息服务。目前全市已建立创业服务网站12个,开设各类服务专栏6个,设立服务热线电话198个。面向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建立全市资源共享的创业指导专家资源库和创业项目库。采取政府购买、个人和单位捐赠等办法,开发了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发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的创业项目,目前入库项目已达2300余个。筛选了180余个投资回收期短、创业风险小的精品项目编印成《创业项目指南》。截止目前,已有350余名创业者通过该项目库成功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3000余人。

—— 搭建“一站式”创业指导服务平台。构建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创业服务网络。在人力资源市场综合场所、街道(乡镇)、社区设立创业服务窗口和“创业超市” 30个,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政策咨询、创业见习、小额担保贷款等 “一站式”服务;组织创业专家志愿团,“一对一”免费为培训学员提供项目论证、开业策划、营销宣传、创业咨询等后续支持服务;定期举办创业沙龙活动,邀请专家学者及创业成功人士分析点评学员创业案例、分享成功经验和创业历程,激发学员创业热情;建立了“襄阳就业创业信息网”、“襄阳市siyb创业qq 群”、开通了12333咨询热线等互动交流和信息分享平台。

—— 搭建“一条龙”创业实训孵化平台。开通创业“绿色通道”,提供开业指导、小额贷款、税费减免、法律援助和后续扶持相结合的 “一条龙”创业孵化服务。XX县依托其全省旅游强县品牌,创建了以农家乐休闲娱乐为特色的“回归创业园”,以其优惠的入驻条件,吸引1000多名返乡务工人员回乡投资创业。截至5月底,全市已新建、扩建各类创业基地12个,吸纳创业主体2290个,带动就业14986人。

(二)进一步强化就业服务,千方百计为扩大就业提供保障

1、加强基层平台建设。

—— 狠抓基层平台信息网络建设。今年将投入160多万元,为城区50%以上的基层所(站)(今年拟配备74个社区)配备室内电子显示屏及触摸式查询电脑,并力争用三年时间全部配齐全部所(站)。使各基层所(站)与鄂西北人力资源市场实现联网,实现就业与社保信息的互通及共享,提升基层平台现化化服务水平。目前此项工作已进入政府招标采购阶段,预计将于7月份全面实施安装配备到位。

——推行村级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为所有行政村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和打印机。XX区利用公益性岗位公开召聘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通过考试、体检、公示等程序,层层选拔,择优录用了81名村级劳动保障协理员,实现了该区每村都有一名专职工作人员,达到了村级平台全覆盖。

2、着力开展就业培训。

——认真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对劳动者技能培训的总体要求,绘制就业培训工作目标路径图,召开全市就业培训工作推进会,对全市就业培训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敦促各定点培训机构加强自身建设,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突出办学特色,努力提高就业培训质量。

—— 突出特色。围绕“产业襄阳”建设,大力开展订单和定向技能培训,如市就业训练中心与苏宁电器等企业签定订单培训协议书,已为其培训员工331余人,高新区就业局为湖北骆驼集团、万洲电器等多家企业培训员工2451名,开展职业鉴定767人;围绕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建设和发展农家乐,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如XX市对300多家农家乐业主和服务人员开展了免费培训,XX区将80家农家乐扶持经营户作为首批创业培训对象免费集中培训等等;围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和双技能培训;围绕发展创业型经济,全力推进创业培训,实现了培训专业与产业发展、培训与就业、培训与转移、培训与创业、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五对接”。

—— 创新模式。一是创新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实用型。今年以来,首次将iyb(改善你的企业)、eyb(扩大你的企业)纳入创业培训内容,将培训对象由准备创业人员延伸到已创业人员,将培训范围由创业前培训延伸到创业后知识更新。二是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实效性。实行统一安排教学计划,统一派遣培训教师,统一制定教学大纲“三统一”,探索创业理论培训与实习操作、基地见习、创业实战、创业孵化、个性服务相结合等模式,开展创业者创业能力培训。截止6月底,全市参加创业培训中的5826人成功创业。三是创新培训对象,扩大培训受惠面。通过“四进”工程,将创业培训向高校、厂矿、社区、农村延伸,将所有创业人群纳入培训范围。湖北文理学院结合学生学科专业,对在校生实施创业意识教育,目前已有60个在校生创业团队、240多名大学生创业骨干在该校创业基地创业,涌现出曹玉传、徐小莹等一批在国内较有影响的“80后”大学生创业精英。

3、有效拓展公益性岗位。

一是协调相关公共职能部门开发公益性岗位。如联系市急救中心,将急救担架员36个岗位开发出来,面向就业援助对象进行公开招录。二是通过落实相关扶持政策,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将空缺后勤服务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范畴。三是结合城市管理需要,开发公益性岗位。如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的要求,与市交警支队联系面向社会招聘,开发180个*警员岗位。四是结合城市居民生活发展需要,开发公益性岗位。例如根据部分养老院的要求,为其提供了27个公益性岗位,用于为居民养老服务,获得了社会好评。

4、指导转移就业有序化。

—— 打造劳务品牌,促进异地转移就业。在原劳务品牌的基础上,继续打造“襄阳月嫂”、“枣阳电焊工”、“老河口电子工”、“南漳保安”、“保康制茶工”等劳务品牌,大大提高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化程度,不仅提升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技能,还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收入。

——大力发展农家乐,促进就近转移就业。利用财政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扶持政策,鼓励发展农家乐。XX市将发展“农家乐”作为一个新星产业和新的就业增长点给予重点扶持,并对其中195家示范效应比较好的“农家乐”按照每户1万元的标准给予奖励。

5、坚持开展专项活动

通过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随军家属专场招聘会、大学生就业月等大型就业服务活动,认真开展就业服务,积极落实相关优惠政策,为下岗失业人早搭建就业平台。相继举办了春季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大型招聘会、应届毕业女大学生专场招聘会、机加工企业专场招聘会、餐饮服务类企业专场招聘会、微型企业专场招聘会、纺织类企业专场招聘会等等。为武汉富士康集团公司、湖北新日电动车有限公司举办专场招聘会。邀请XX市22家用工企业和XX市18家企业到襄进场招聘,让外出务工人员在家门口找到自已合适的岗位。今年以来,仅鄂西北人力资源市场就有8740家用人单位进场招聘,举办各类招聘会153场(其中大型招聘会12场),发布各类用工信息17772条,提供就业岗位171102个,143727人次求职,求人倍率1.19,岗位供给大于求职人次。

6、不断提升服务就业能力

劳动局个人工作总结 篇5

社区为做好劳动保障工作,我们在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推荐工作、“4050”社保补贴申报工作、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一系列日常工作跟踪的基础上,侧重做好三项工作:一是对零就业家庭进行动态管理,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稳定就业;二是加大城镇居民医保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的参保意识,做到应保尽保;三是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具体做法是:

一、动态管理重点扶持促进稳定就业

1、我们深知要做到充分就业,就要做到科学的动态管理才能促进稳定就业。我们社区现有46户零就业家庭到年底前动态为零。为使零就业家庭能稳定就业,我们46户零就业家庭逐一进行摸底分门别类建立档案资料,为需要重点帮扶的零就业家庭拟定帮扶计划书,确定帮扶时间表。经过努力,其中有6户通过小额担保贷款已成功创业,另外40户我们根据各户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对应的工作岗位,均已就业。

2、根据市、区劳动局提出的加大小额担保贷款力度,以创业带就业的工作要求,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宣传栏、社区网站滚动宣传、同时在每月领取失业金的机会发放再就政策明白卡、以及计生楼长每月例会的机会宣传讲解小额担保贷款的优惠政策和申报办法,尽可能做到家喻户晓。我们在开展新一轮的摸底调查中,把有创业愿望的个人和家庭进行分类,在开展小额担保贷款工作中有侧重点的,有步骤地开展帮扶工作,特别是对零就业家庭和可安置较多下岗失业人员的企业或公司,优先办理,只要符合条件的,成熟一家办理一家。这期间区劳动局也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协助我们认真审核指导,即时审批报送,大大缩短了报批时间,申报的成功率达到了100%。今年办理的7家中,有6家均为零就业家庭,其中利群建筑公司就安置了20多位下岗失业人员,还有雅特利装修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同样也安置了下岗失业人员10多名,起到了以创业带就业的效果。

3、我们还利用“信用社区”这一优势,采用(社区统计工作总结)家族联保的形式,为确实有创业愿望又有创业项目的,但无法提供担保的失业人员,社区以“信用社区”为其提供信用担保,同样可以圆他们的创业梦。

二、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全民医保意识

建立城填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直接关系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做好辖区内城填居民的参保登记缴费工作和宣传工作。

1、对已参加医保的居民(492人),我们采取电话和上门随访的服务形式。告知续缴方式和金额,宣讲续保的惠民政策,力争续保率达到较高的水平。载止12月底已参加续保465人;17人转办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另有5人死亡。)续交率达到99%。

2、在去年摸底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摸底,扩大宣传范围,动员符合条件的居民参加新一轮的医疗保险。摸底新增应参保193人,已办理99人。

为得到广大城填居民的理解和参与。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工作总结工作总结。我们仍需付出更多的努力。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提高医保在居民中的影响力,使这项惠民政策真正深入人心人人受惠。

三、老有所养安享晚年

劳动局工作的自我总结 篇6

(一)城乡统筹,就业创业成效明显。

一是重点群体就业有序推进。分类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年末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2.65万人,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0.53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0xx个,“双零”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1.95%。

二是创业带动就业扎实开展。完善创业带动就业“一揽子”配套政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076万元,扶持自主创业0.95万人。深化“创业咖啡集群”和“大学生村官创业学院”载体功能,举办各类主题活动24期,3500余名创客参与其中。新建省市级创业示范基地14家。建成百人创业导师团队,开展“创业大讲堂进校园”系列服务活动3次,培育28个省级大学生优秀创业项目。强化创业氛围营造,打造《创客之路》电视节目,评选市级最美创业者和创业明星20人,推出全国大学生创业典型2人。

三是公共就业服务不断优化。企业用工监测有原来的553家企业扩大到800家,同步开展企业失业动态监测、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分析、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监测等,研判就业形势,引导供需对接。举办“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501场, 开展“流动招聘车进乡镇”活动12场次、达成就业意向1120人。

四是职业技能培训稳步提高。完成各级各类培训23.86万人次,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2.5万人,市实训中心与社会力量合作新建实训项目2个。

(二)提质扩面,社会保障稳步提高。

一是社保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以市政府名义出台了《市实施〈工伤保险条例〉细则》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工伤认定和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的意见》。

二是社保扩面工作有新进展。基本完成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大力推进扩面征缴,加强与地税、工商、财政等部门沟通协作,强化信息数据比对,不断加大征缴、清欠、稽核力度,市区五险费征缴总收入增长6.98%。

三是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完成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2连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同步调整),城乡居保基础养老金实现5连调,最低标准由每人每月105元提高到115元,累计发行社保卡262万张。

四是基金监管服务得到加强。配合做好全省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基金专项审计,联合市卫计委等部门开展社保基金管理和监督情况检查。加强医保基金监管,建立“全覆盖”总额控制基础上的复合结算方式,深入开展“医保监管年”活动,全年各项医疗费用发生额同比下降。创新病退鉴定机制,推行病退鉴定医疗专家异地交流制度,确保鉴定工作公开、公平、公正。

五是社保降费有效落实。全面落实降低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减轻企业负担。

(三)引智育才,人才服务精准有效。

一是人才引进有序开展。抓好人才供需对接,编制发布人才需求目录,举办春夏两季人才交流大会、“双创英才聚港城”等大型聚才活动,组织100余家重点单位赴名校揽才,引进各类人才9226人,长期外国专家52人。强化校地校企对接,邀请12所与我市产业相关的重点高校来连洽谈,签订人才合作协议,打造了一批长期稳定的人才和智力供给基地。举办“专家服务沿海开发”对接活动,邀请73名省内外专家对接我市63家企业,帮助解决难题。

二是人才培育和载体建设扎实推进。加强人才选拔激励,入选国贴1人、省突贡5人,选拔市贴专家15名。加强人才培训,新增专技人才2.1万人、高技能人才1.09万人。紧扣“一带一路”建设,委托浙江大学培训港口、海洋产业人才150名。完成灌云留创园建设,实现市级留创园全覆盖,组织“XX市杰瑞科技创意产业园”申报设立省级留创园,新建博士后工作站2家。

三是人才境不断优化。完善人才服务政策体系,制定出台高层次人才个税奖补在连安居实施办法,897人获个税奖补。修订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和“555人才工程”文件。人才公寓坚持向企业倾斜,向高层次人才倾斜,目前已安排两批49家单位合计175位高层次人才入住。

(四)突出重点,人事管理扎实推进。

一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更加规范。公开招录公务员289名,完成公务员培训2.53万人次,起草并以市两办名义印发《XX市公务员记二等功奖励管理办法》,推进公务员绩效考核、新批参公单位人员登记和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工作。规范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审核备案与工资审核联动机制,完成市属事业单位统一公开招聘工作,整合部分卫生、教育专技岗位,首次实行分行业统考。

二是工资福利管理更加有序。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正常晋升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量核定工作,全市机关事业单位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全面上线运行。

三是军转和人事考试工作更加稳定。高质量完成20xx年度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做好自主择业军转干部服务工作,安置质量和社会满意度稳中有升。人事考试实现“零差错、零事故、零投诉”。

(五)多措并举,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是和谐劳动关系得到夯实。出台了《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实施意见》、《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市管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劳动保障监察等多渠道作用,推进《市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暂行办法》贯彻落实。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稳定达98%以上,已建工会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95%以上。

二是劳动监察持续推进。深入开展两网化创建工作,加大对省级两网化管理示范县区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受理举报投诉案件867件,联动举报投诉平台举报投诉动态录入率、案件按期运行率均达100%,位居全省前列。

三是调解仲裁工作有序开展。全市接处案件2678件,当期审结结案2550件,仲裁管理信息系统按期运行率达100%。指导灌云、灌南仲裁机构在案件多发地区建立劳动争议巡回仲裁庭,方便当事人就近解决矛盾纠纷。在全市100家规模以上企业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完善全市县(区)87个乡(镇)劳动人事争议专业性调解组织。

(六)重心下移,公共服务效能增强。

一是基层平台提升计划初见成效。开展基层人社平台调研,摸清基本情况,启动实施“基层平台三年提升计划”,年底实现乡镇(街道)、社区平台达标率80%,行政村平台达标率60%。贯彻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服务规范》国家标准,推进我市3个省级城乡居保便民服务标准化示范点建设。

对班组劳动保护工作的思考 篇7

我国已步入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在新时期新阶段, 劳动保护工作总的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认真贯彻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 围绕“组织起来, 切实维权”的总要求, 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 以“安康杯”竞赛活动为载体, 突出机制、制度建设, 强化劳动保护基层组织和基础工作, 落实“预防为主、群防群治、群专结合、依法监督”的原则, 全面推进劳动保护工作, 切实维护职工安全健康合法权益。

班组是企业劳动保护工作的前沿阵地, 也是企业劳动保护工作的基础。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班组劳动保护工作, 切实保障职工在生产中的安全与健康, 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因此, 劳动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立足于基层班组, 只有抓好班组劳动保护工作, 才能以点带面提高整体工作水平。但从目前的情况看, 班组劳动保护工作还存在着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 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 结构调整、减员增效等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 部分车间为达到减员增效的目的, 实行了“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做法, 当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发生矛盾时, 个别班组就出现了为完成任务而忽视职工劳动保护工作的问题;

二是, 部分基层班组对严格贯彻执行劳动保护规章制度只停留在口头上、形式上, 具体工作中存在侥幸心理, 致使班组劳动保护规章制度长期得不到有效落实;

三是, 部分班组劳动保护工作方法简单, 对职工进行劳动保护教育也只是照读报刊、资料内容, 职工受教育不大, 自我保护能力较差;

四是, 由于班组劳动保护检查员绝大多数是兼职, 履行劳动保护职责的精力和时间较少。同时, 个别单位和领导对劳动保护工作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对于班组劳动保护检查员查出的问题和反映的意见不重视, 致使少数班组劳动保护检查员的工作流于形式。

针对以上所述问题, 结合冶金行业特点及我公司当前的实际, 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1 坚持以人为本, 加大宣传力度, 提高职工的劳动保护意识

现代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因此, 班组开展劳动保护工作首先必须抓宣传教育环节, 提升职工劳动保护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 依法开展各种劳动保护宣传教育活动, 努力提高班组职工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使广大职工知法、懂法, 自觉遵章守纪和抵制违章的职业习惯, 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氛围。同时, 应以“安康杯”竞赛为载体, 抓好事前防范这个重点, 让每位职工从心里喊出“我要安全, 安全在我心中”。

2 加强管理, 营造良好的班组劳动保护氛围

公司要充分发挥各车间安全管理的作用, 开展好班组劳动保护工作、实现安全生产就必须营造班组中“人人重安全、人人懂安全、人人管安全”的良好氛围。首先, 要结合班组生产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劳动保护规章制度, 并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执行;其次, 要强化对人的管理和教育, 不断增强班组职工的劳动保护意识, 使遵守劳动保护制度成为每个职工的自觉行为, 实现由“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的转变。要坚持“三级”检查制度 (自查、互查、班查, 主要指在查安全隐患、措施和查安全工器具时, 岗位人员先自查, 然后互保对子或相邻岗位人员进行互查, 再由班长和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进行检查) 、“三个必须” (班前必须讲安全、班中必须查安全、班后必须分析安全生产情况并做好当班记录) 、“六个必查” (职工思想异常情况必查;职工劳动保护用品的穿戴情况必查;安全操作规程的执行情况必查;安全保护设施、安全防护装置是否齐全完好情况必查;特殊工种持证上岗情况必查;危险源点预控措施落实情况必查) , 使班组安全管理覆盖到班组生产的每个角落, 确保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

3 运用多种教育形式, 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

班组劳动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必须依靠职工的积极参与。首先, 应经常组织班组职工利用安全会、班前、班后会、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劳动保护法律法规, 宣传开展劳动保护工作的意义, 开展安全知识竞赛, 动员班组职工针对本班组、岗位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以激发职工参与劳动保护工作的积极性;其次, 必须把班组做为劳动保护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强化班组安全责任意识, 发动职工人人参与安全管理, 推行班组职工“安全值日”制度, 营造班组良好的劳动保护氛围, 形成群防群治的安全工作格局。

4 加强劳动保护检查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各车间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在班组劳动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首先, 要做好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选拔, 要把热爱劳动保护工作,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有一定能力, 并在班组中具有较高威信的职工充实到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岗位上来;其次, 要大力深化劳动保护立功竞赛活动, 定期对班组的劳动保护工作进行总结表彰, 对在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要予以表彰奖励, 对工作中涌现出的好经验和做法, 要及时总结推广;再次, 要切实关心班组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等情况, 积极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 解决后顾之忧;最后, 劳动保护监督检查员自己也要提高思想认识, 增强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 切实肩负起维护职工生命安全的重任。

5 班组劳动保护、安全生产责任制与班组经济责任制挂钩

运用经济激励手段来增强班组职工的安全生产责任性, 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企业在制定班组劳动保护、安全生产责任制时, 要在明确班组岗位安全生产职责、目标, 完善各个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的同时, 把主要内容列入班组岗位经济责任制的考核范围, 使班组职工履行安全责任的好坏与利益分配挂钩, 从而打破班组间、岗位间的安全生产“大锅饭”, 调动班组职工的积极性, 强化班组劳动保护工作, 确保班组安全生产。

6 坚持班组安全管理与班组安全竞赛活动相结合方法

在班组劳动保护与安全生产管理中, 除了采用必要的行政管理方法和手段, 强化班组安全基础管理工作外, 行政和工会还要密切配合, 开展以安全为中心内容的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如开展“安全合格班组达标赛”、“班组升级赛”、“班组百日无事故竞赛”、“班组安全技术比武”、“班组劳动保护知识竞赛”、“班组互保、联保活动”等等, 有效地促进了班组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基础管理工作的加强, 提高班组整体安全素质。

让我们通过以上的对策和途径, 为冶金企业的班组劳动保护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而努力。

摘要:劳动保护, 就是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 采取技术和组织措施, 消除在劳动过程中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不良条件与行为, 防止伤亡事故和职业病, 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随着唐钢中厚板公司的结构调整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企业的劳动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 要搞好劳动保护工作, 非得从基础工作抓起, 即从企业的班组劳保工作抓起。班组是企业劳动保护工作的前沿阵地, 也是企业劳动保护工作的基础。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班组劳动保护工作, 切实保障职工在生产中的安全与健康, 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通过对班组劳动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着手通过开展一系列工作落实完善班组劳动保护工作。

契约化的劳动关系与工会工作 篇8

劳动关系,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从形式上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关系是一种契约(合同)式的关系,即当事人双方为了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而订立的共同遵守的协议,是双方的法律行为,其成立须双方意思表示一致。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或进城务工人员纷纷进入国企,经过20多年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我国劳动力市场基本形成,契约化的劳动关系已占主导地位。这种劳动关系有以下特点。

劳动关系主体双方选择的自由度更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私营经济迅速发展,国有中小型企业基本实现民营化,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或混合所有制改造大力推进,产权关系日渐规范,劳动主体不断明晰,市场的供求已成为调节劳动关系主体双方行为的主要形式。从劳动力方面讲,工资的增减直接调节着劳动力的供给,而企业是否增减劳动力很大程度上把投入产出放在首位。因此,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大大增加,劳动者可根据自己意愿自主决定是否与企业建立劳动关系,企业也可以根据契约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常态,一岗定终身、受制于用人单位或“想要的人进不来,不想要的人出不去”的现象正在一去不复返。

劳动者的身份、地位发生变化。劳动者有了自己的择业权,是一次大的解放。计划经济下,企业职工的身份是“国家职工”,要改变“国家职工”的身份几乎不可能。有了择业权意味着劳动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和职业,人身不再受制于任何一个用人单位。因此,劳动者的身份应当是“社会人”。所谓“主人翁”地位,也就是当家作主的地位。作为社会人的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依托于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权力的。这些权力在市场经济下被分解了,或者说在时空上不是统一的。他或她在企业的“主人翁”地位,则与劳动关系联系在一起。与企业形成了劳动关系,则有权参与此企业的民主管理,行使民主权利,按合同约定享有一定的劳动经济权益。

对抗性的因素在劳动关系中的矛盾增多。从形式上讲,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及形成劳动关系,体现的是公正、平等、互利的原则。可事实上,任何社会任何时期的劳动关系都受到主体双方及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公正、平等、互利的原则不同程度地被扭曲。其一,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影响着主体双方的地位。目前,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用人单位的需求,导致双方是一种“弱劳强资”的态势。尽管党的十六大提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弱劳强资”的事实,决定了各要素参与分配的权利是不平等的,劳动要素只是参与成本补偿的分配。备受推崇、广为实施的“廉价劳动力”战略,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劳动要素在分配中的地位。其二,劳动力市场逐步健全,劳动关系更加企业化、个性化,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劳动用工更为灵活,劳动者的报酬与工作业绩直接挂钩,差别更加明显。其三,企业改制的力度不断加大,劳动者在劳动就业、劳动岗位、社会保障、经济补偿等方面遇到的问题越发突出,以致经常导致对抗性的群体事件。其四,一些改革的不完善,如教育改革、医疗改革、房改、社会保障改革等,使得劳动者增收的欲望大涨,而在许多企业难以实现。再加上私营企业随意解雇员工、忽视劳动保护、拖欠工资和保费、非人性地对待进城务工人员等,使得劳动关系中的对抗性因素明显增加。

契约化的劳动关系对工会工作的影响

工会仍是劳动者利益的代言人。工会是劳动关系矛盾的产物,只要劳动关系主体双方存在利益上的矛盾,工会就有它存在的前提。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的矛盾,资本主义条件下表现为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社会主义条件下表现为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利益上的矛盾。计划经济时期,在强调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基本上不承认劳动者之间利益的差别。因此,从严格的意义上讲,企业基本上不存在工会独特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基本职责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市场化、企业化、个性化的劳动关系,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劳动者的不同群体、不同阶层在物质利益上存在很大差别。同时,企业内部职工不同群体之间也存在利益上的矛盾,生产工人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与经营者等,这就是今天工会发挥维权基本职责的特有基础。如果工会不去维护劳动者的这些利益要求,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也无法承担自己的社会职能。

“以厂为家”的变化所带来的变化。“以厂为家”、“爱厂如家”,比喻企业就像一个大家庭,每个职工如家庭中的成员,为家庭的兴旺发达尽力而为,而企业则像家庭对待每个家庭成员一样去对待每个职工。这种比喻在计划经济下是非常贴切的,而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则不恰当了。劳动者与企业是契约合同式的关系,劳动合同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主体双方按约定的去做,就是履行了契约,除此以外,双方不可能再去享受其他的权利,履行额外的义务。作为劳动者利益代言人的工会,所维护的职工合法权益,只能是劳动合同明确和约定的权益,而不可能有其他的权益,不可能像家长一样,解决子女成长过程中碰到的所有困难和问题。工会维权是有边界的,也就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能也没有能力去满足劳动者提出和要求的任何权益。

劳动经济权益成为工会维权的重中之重。劳动者的经济权益,主要包括就业、工时、工资、休假、劳动保护、福利保险、人身安全、素质提高、经济补偿等方面。2005年12月全总通过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加强协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系统地提出了要维护职工的“七项权利”,其中的五项都属于劳动经济权益。可见,劳动经济权益在劳动者权益中的地位。的确,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经济权益是每个劳动者最基本最重要的利益,是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一个人如果失业或就业的劳动经济权益得不到保障,对一个人、一个家庭都是不可想象的,甚至是灭顶之灾。从法理上讲,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主体双方处在平等、自由、协商的契约地位,应受到同等的保护。可事实上,由于目前的“弱劳强资”的形势以及法律、规定的不完善和制度上的缺失,劳动关系双方的地位是失衡的、不平等的,从过去的只承认劳动要素的贡献而无视其它要素的极端,跳到强调资本、技术、管理的贡献而忽视劳动要素权益的另一个极端。两个极端,或牺牲效率,或牺牲公平,均不可取。劳动关系利益矛盾中对抗性因素的增加,说明劳动者的经济权益屡遭侵犯,已到了劳动者无法承受的地步,工会不特别关注行吗?

制度上的缺失、体制上的碰撞使工会工作受到制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其基本形式就是公司制,这就产生了“新三会”和“老三会”的问题和矛盾。公司制的核心是法人治理结构,即公司各机构之间的权利分配和制衡关系的制度。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各负其责,有效制衡。这种结构的基础是产权关系。而原工厂制下形成的党委、行政、工会的关系则不是相互制衡的关系,所依赖的基础也不是产权关系。因此,无论从“新老三会”的体制还是从“新老三会”的责任关系和运行规则上讲,都有着根本的区别。将“新老三会”置于国有企业之中,难免产生一些碰撞、不协调以及尴尬。可见,无论工会的组织机构,还是工会的运行及作用,不同程度地会受到影响和制约。可以说,工会工作大有可为,但不是万能的。

与时俱进做好国企工会工作

维权工作的根本是坚持和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兴衰,不可避免会殃及到劳动者的物质利益。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发展就是从根本上保证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因此,工会作为劳动者利益的代表者,必须最大限度的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工作中,教育职工按质按量按时按成本干好本职工作,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利用小改小革、节能降耗、改进改善、应急突击、加班加点等活动,完成生产任务,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

坚持职代会规范运行,畅通职工民主管理的渠道。人的一切行为皆源于利益,一个组织或集团总是反映或代表社会上某个群体的利益。农民工或进城务工人员的利益之所以屡遭侵犯,固然与他们素质低、技能差、所从事的工作有关,但没有一个全国范围内强有力的组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国有企业建立职代会制度,实行民主管理,不仅是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发展的取向,也是我国国体和政治制度的一项政治安排和体现,更是劳动者实现自己合法权益的基本组织形式和保证。国企的工会工作,首要的一条必须建立和健全职代会制度,严格按章程、法律的要求规范运行,组织上落实机构、编制,形式上到位。另外,还要利用和发挥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厂务公开制度、职工董事制度、职工监事制度等民主管理的形式,使广大职工利益诉求、管理企业有组织、有渠道,以正当的途径真正行使民主权利。

把维护劳动经济权益作为工会履行基本职责的首要任务。在国有企业维护好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必须做到源头参与、全程介入。其一,充分认识劳动合同的重要性,全面参与劳动合同文本的起草和讨论,从源头和起点上维护职工的劳动经济权益。其二,建立和完善平等协商、集体合同机制,确保集体合同中所涉及职工劳动经济权益符合劳动合同并依法依规得到保障,履行过程中注意检查,及时修正。其三,积极参与企业涉及职工经济权益的分配办法、工资标准、绩效考核、休假制度、社会保险等政策、规定的讨论和制定,从静态和动态上保证职工的经济权益与企业的经济发展相协调,落实国家政策法规所明确的劳动者经济权益。其四,过问职工的劳动关系的变更情况,规范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环节,避免职工利益受到侵害。其五,建立劳动争议调解机制,健全各级工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畅通职工利益诉求渠道,及时调解矛盾,避免群体性事件发生。其六,教育职工遵守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其七,在企业改制破产工作中也要做到源头参与,全程介入,如了解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以及改制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建设。又如:选派业务能力较强的人员参与改制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参与决策和政策、章程等的制定,还要监督并落实职代会通过的人员安置方案、经济补偿等事宜,使职工在改制破产中获得自己应得的利益。

切实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的确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不要忘记,一些职工是付出了代价的,有不少下岗职工和困难职工,子女上学或患大病已成为导致本人或家庭困难重重、一贫如洗的主要“杀手”。工会特别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增强职工应对重大疾病的医疗保障能力,通过自筹或募捐建立各种基金以及与社会保险机构联手,给职工以救助。二是建立帮困助学机制,使困难职工的子女能够顺利跨入校门。三是坚持慰问工作,缓解职工的困难,提高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能力。四是要形成多方拨款、捐款、创效机制,为扶贫帮困提供资金保障。五是加强对下岗、困难职工的培训,提高素质和技能,并积极联系、推荐,为其就业、上岗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工会工作水平。面对新型契约化的劳动关系,面对劳动经济权益成为工会履行基本职责的首要任务,国有企业的工会工作没有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干部队伍是无法适应的。其一,提高政治素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强搞好国企工会工作的信心。其二,提高业务素质,刻苦学习工会工作所涉及到的政策、法律、法规、章程、规定等,不当外行。其三,提高精神素质,要养成和保持主动进取、争创一流、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工作状态,牢记“群众利益无小事”,把群众冷暖放心上。其四,提高工作能力,要加强文字表达、语言表达、工作策划、组织协调、谈判协商、运用电脑等方面的培训,做到独当一面,胜任本职。其五,提高工作水平,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在复杂、变化的形势下,切实为职工谋利益,无愧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

上一篇:会议制度的总结报告下一篇:开封美食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