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的文化

2024-05-21

商朝的文化(通用8篇)

商朝的文化 篇1

商朝与青铜文化 文字的发展轨迹:口耳相传-结绳记事-刻画符号-甲骨文出现

甲骨文的得名

甲骨文的发现和一个农民有关。这个农民叫李成。这年夏天,李成患了疥疮,疼痒难耐,坐在田头,无意中捡起一块刻有“画纹”的白骨片,但他无论如何也不知道自己捡起的是一块历史文化瑰宝!李成把白骨片揉搓成了粉末,涂抹在疥疮上,疼痒神奇地止住了,几次涂抹后,疥疮居然治愈了。李成喜出望外。他把乡亲们扔掉的、大量的各种形状的白骨片片收集起来,送到附近城里的药店去卖。他告诉药店掌柜:“这白骨片片治疥疮和外伤有特效。” 药店老板将信将疑,取来药典看了半天,终于弄明白这白骨就是中药里的“龙骨”,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有记载:龙骨是古爬虫动物的化石,能生肌防腐。药店收下了这些“龙骨”,李成则将大把的铜钱往钱褡裢里一装,高兴得回家去。从此,做起了收集贩卖“龙骨”的“专业户”。李成一边收集,一边卖给药店。可是,当时药材交易落后,“龙骨”在当地的用量不大,药店就不想收了。当李成又一次把收集来的“龙骨”送到药店时,店老板便挑剔起来:凡是刻有“画纹”的“龙骨”一概不收。李成这次碰壁后,立即想出了聪明的对策:他拿起刀,将收集来的所有“龙骨”上的“画纹”一刀一刀地刮掉,然后再送到药店去卖。此时,药店的仓库里已被“龙骨” 堆满了。这是一座人类历史文化的宝库,而药店老板却全然不知!也是为了钱,老板决定停止买进“龙骨”。但李成却没有放弃这挣钱的机会,没有停止“龙骨”的收集。他把一块块“龙骨”——把一块块文化瑰宝捣成粉末,然后包成一个个小包到各个集市、庙会上去叫卖,去赚钱!同样,药店老板为了赚钱,也陆续把“龙骨”转卖给各地。很快,“龙骨”进入了京城各大药店。就这样,一块又一块“龙骨”,或成块入药,或碾成齑粉,成为救治千千万万个病人的“良药”。

光绪二十五年夏天,居住在北京东安锡拉胡同11号的王懿荣身染疟疾,久治不愈。一位医术高深的老中医为王懿荣开出一剂药方。药方上有一味名曰

“龙骨”的药,立刻引起了王懿荣的注意。其家人从药房抓药回来后,王懿荣亲自查看,发现了中药里的“龙骨”碎片,有的碎片上镌有奇异的纹络。他便抱病亲临药房叮嘱药房老板,如果再有商贩送“龙骨”来,请代为引见。不多时日,名扬京华的古董商范维清被引见到王府,这次他带来了十二片“龙骨”。这是他到河南安阳、汤阴一带去收购青铜器,没有如愿。听当地人说“龙骨”是药材,就顺手牵羊地收集了十二片,心里想:“这样也不枉跑一趟。”王懿荣见到刻有文字的甲骨片,分外高兴。他仔细端详着每一片甲骨上一个个单一成形的“符号”,紧缩的眉头舒展了。他兴奋地告诉在场的人:这是比钟鼎文更古老的中国文字!范维清这时才恍然大悟,原来这药材是真正的古董。于是,王懿荣以每字一两银子的高价买下了这十二片甲骨。并当场给范维清六百两银子,指使他为自己继续大量收购。随即,派家人到京城各大药店以重金把刻字的甲骨全部买下,以至于典当细软,倾其家财也在所不惜,在他壮烈殉国前竟收集了一千五百片!

王懿荣一边收集,一边开始了他的“发现”。他废寝忘食,通宵达旦,拿着放大镜逐块、逐字地深研细究。随之,一个又一个象形的、怪异的、抽象的、单调的文字符号被破译,字与字连为语言的链条,一个个链条随即构成一片清晰的文化意象。他对照《史记.龟策列传》、《周礼.春宫》的文字记载,终于他的脑海里,浮现出殷商王朝祭天盛典的情景、祈求福祉的占卜辞令、政治经济的记载、金戈铁马的征伐…… 可以肯定,这就是商代中后期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

甲骨文产生的意义

甲骨文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因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举例ppt。

甲骨文真实的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朝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材料3这句甲骨卜辞,就

这样一句简单的卜辞,告诉了我们哪些有关商朝的历史信息?(商人用干支纪年法;商人有较清晰的方位观念;商人关注天象并具备一定的能力;商人可能经常占卜(因为连是否下雨这样的小事都要进行占卜,此处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何迷信——对自然界的认识不够,不能理解很多现象——生产力水平低下);商人重视农业(远古时代,气候对农业影响极大,急切的想知道雨从何方来,可推测对农业很重视)

材料四呢?(商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因为占卜中多次提到农业生产)粮食作物的品种多;)这些甲骨卜辞说明了商代非常重视农业,农业是其主要的经济部门。

这样的历史信息我们同样可以从商代的青铜器中获得。我们来看这组青铜器,同学们发现了什么问题?(产量高;因为:酒器多——酒多——侧面反映粮食多,因为酒要靠粮食来酿制——农业相对发达,粮食产量高。)农业相对发达,但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石器和木器,这是为什么呢?也许我们先了解了解青铜器会对解答这个问题有帮助。

处于青铜时代的商朝,青铜冶炼和铸造的工艺日趋成熟。青铜器是铜锡铅熔化后合铸而成的,青铜器产生于夏代,兴盛于商代。

商代青铜器铸造过程

出土和传世的商朝青铜器数以万计,著名的“司母戊鼎”等大型青铜器更是在世界青铜文化史上罕见。

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并在上面镌刻魑魅魍魉的图形,让人们警惕,防止被其伤害。自从有了禹铸九鼎的传说,鼎就从一般的炊器而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b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hào)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司母戊鼎”是商代青铜器中著名的大方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的农田中。因鼎身庞大得可以用作马槽,俗称马槽鼎。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难以搬动,想锯断分块运出,但锯断分割仍极困难,仅锯了一足后,又将此鼎保存下来。据说,日本人获悉后,先后高价收购,后又搜索威逼,后来只得送出一小鼎,才将此鼎保存下来。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发掘,但已失去一耳。出土后,大鼎先放于安阳县政府。同年10月,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大寿,安阳驻军将大鼎用作寿礼赠蒋氏。蒋氏当即将大鼎交中央博物馆储备处保存。解放后,大鼎仍存于南京博物馆。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在北京建馆,遂将大鼎放置于此馆。

除了鼎之外,青铜器还有那些种类呢?

那么商代的青铜器还告诉我们哪些商朝历史呢?我们来看看这些材料。问题1:材料6中,作为青铜器代表的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

答案:礼器,用于祭祀和典礼,标识器主的身份和地位;也是国家权力的象征

问题2:材料7中的青铜器在题材、造型和纹饰上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答案:造型、题材多以猛兽为主、或者轮廓方直;纹饰也多以饕餮等兽面纹为主;都与动物,尤其是猛兽有关。(青铜器上的动物有两种,一种是实际存在的、另一类是想象中具有通灵或神力的动物,商人认为这些动物可以帮助他们沟通祖先和神灵)

问题3:这样的造型和纹饰有利于营造怎样的氛围?结合材料6的结论,尝试推测商朝人选取这种造型和纹饰的原因。

答案:威严、神秘、诡异、有威慑力。希望借青铜器沟通祖先和神灵,同时也

显示王室的地位(结合介绍商朝人对鬼神、祖先的迷信和崇拜)

问题4:根据材料6、7,尝试概括商朝青铜器的文化内涵。

答案:沟通天地,支持政治权力

因此我们通过青铜器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历史信息:青铜器用于祭祀和

典礼,标识器主的身份和地位,用以沟通天地,支持政治权力

教师再次强调“二重证据法”,和学生一起汇总从文献和考古中获取的有关商朝的历史信息

商朝,正好处在中国历史由“部族时代”走向“封邦建国”(封建时代)的过渡时期。在五百多年的历史中,商朝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农业、手工业,尤其是青铜制造业,领先世界,其独有的辉煌灿烂的青铜文化,足以让每个中华儿女骄傲和自豪。而甲骨文,不仅仅是一个文明的符号、文化的标志,它印证了包括《史记》在内的一系列文献的真实,把有记载的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近5个世纪。在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也唯有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中国古汉字体系,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而承续至今,书写出了一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

商朝的文化 篇2

感悟之一, 文章对公司实行“现代医药商业模式”运行实践后对文化的思考, 提出一些很有价值和意义的问题;感悟之二, 文章对文化是雷允上 (西) 超越发展的灵魂, 价值取向是文化的灵魂, 尽管还没有明白的提出, 但在文章一开头就有这个意识, 这是很了不起的;感悟之三, 文章强调“一把手”应是文化的第一推动者、第一责任人、第一宣传者, 把文化作为“一把手工程”而形成文化领导力;感悟之四, 文章是对中华老字号现有成就本源的追溯, 源于对创新孜孜追求。在实践中形成推崇创新的观点:不创新是老字号最大的风险, 许多老字号墨守成规创新不足, 要生存发展必须创新, 这是对创新的肯定;创新的动力, 既来自实际需求和竞争对手的原因, 又同时来自反击“废医存药”错误观念的需要, 创新观念很重要, 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动力来源问题, 为中华老字号提供了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创新内容重点在技术和管理上, 重中之重是中华老字号要从传统管理跳出来, 推进文化管理这一观点回答了在什么地方创新;在创新方法上, 文章主张有重点, 集中力量, 各个击破。主张团队作战, 不赞成个人英雄主义。这一观点解决了中华老字号创新方式, 集中有限力量为确保创新的成功提供了方法。文章的很多观点, 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意识是不可能提出来的。

“‘中华老字号’曾经是伴随每一个中国人成长的儿时记忆。它温馨、美好, 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是每一位中国人脚下的鞋、身上的衣、口中的糖, 回味悠长。然而, 曾几何时, 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 那些曾令人向往的老字号已与我们渐行渐远, 有些甚至已经湮灭在市场的尘埃之中, 成为往昔沉重的背影。

老字号是中华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历史见证, 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如何继承和弘扬这些优秀品牌, 是每一个老字号传人的共同责任和使命, 也是振兴民族工商业的重要任务。对于这一点, 相信已经是大家的共识。但是在市场实践中, 面对新兴的市场主体和世界名牌名品的竞争, 很多老字号却显得力不从心, 进退维谷;在不断兴起的时尚潮流冲击下, 更是无所适从, 几无招架之力, 又无遑论腾飞与发展之见!

本文试从老字号经营的共同境遇和实践经验中, 寻找破解发展瓶颈的途径, 借以抛砖引玉, 共同实现中华老字号的伟大复兴。

老字号的传承, 其核心在于文化内涵的发掘与弘扬

1989年, 位于上海南京西路719号的上海中药店找出尘封已久的“雷允上”店招, 把在“文革”中被更名的老字号店牌重新挂了出来。就这一挂, 很快为该店带来滚滚客源:许多老顾客慕名前来, 只为寻找那样一种感觉;留洋已久的华侨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瞻、体验, 也只为找回童年的回忆;而好奇的欧美游客留连于中草药和百眼橱前, 则惊叹医药文化的古老和神奇。为满足顾客的怀旧情感, 同时也是为了恢复“雷允上”的经营特色, 对店内外进行了全面改造和布局, 并专门开设精品饮片柜, 恢复“用料必求其精”的配方传统;请来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坐堂。这一系列恢复, 令“雷允上”老店顿时声誉雀起, 销售倍增, 连续多年成为沪上中药单店销售的冠军。

回顾当年“雷允上”复牌成功, 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回归的成功。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根植于社会泥土的文化魅力及其生发出来的巨大能量。中医药在传承和弘扬品牌文化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例证, 还有北京“同仁堂”, 它无论在其药品内在质量, 还是对品牌文化的策划宣传, 都显现出一脉相承的厚重底蕴, 散发出浓烈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的力量, 才是真正能够感染和影响人们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力量, 其作用与现代广告不可同日而语。可以说, 每一个老字号的背后, 都有一段品牌发展的奋斗史, 都有一些动人的故事或传说。这些故事和老字号的牌子血肉相糅、相映生辉, 对传播、推动老字号发展具有极强的社会功效。远非现代广告银弹轰炸可比。但可惜的是, 能够把老字号文化精髓融入产品或服务成为内涵, 又能以现代媒介给以发掘和宣传的企业少之又少, 更多企业还处于没有找准发展定位, 或在企业发展根本问题上缺乏统一认识, 从而造成老字号普遍陷入不能发展的困境。

当然, 造成老字号发展困境的原因, 决不止一个文化传承那样简单。正如去年发生在北京前门大栅栏老字号小吃店集体败走的原因, 很多就是文化以外的因素所导致。我们在这里所要探讨的, 主要是老字号企业的发展问题, 如果连生存立足都成问题的话, ……本文暂不做讨论。

应该说,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老字号的传承发展都倾注了极大心血, 给了前所未有的关心和支持。但归根结底, 在商海里游泳的是企业自己, 任何来自外界的帮助和支持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企业自身解决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老字号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有所改观。在这里, “我是谁”重点在于认识自我, 把握特征, 明白优势;“我从哪里来”重点在于把握文化脉络和发展渊源;“到哪里去”则要解决企业发展的方向和策略问题。方向和策略, 必须建立在对自身发展脉络剖析的基础上, 真正把握企业文化的特征和精髓, 才是抓住企业发展的牛鼻子。就如“同仁堂”坚持‘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 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制药原则。“雷允上”尊奉“药香九十国唯质量奠基, 店老十万天乃诚信为本”的祖训一样, 在这些制作和服务信条的背后, 真正主导企来发展的就是文化的本原。

老字号的发展, 关键在于产品和经营的不断创新

说到文化, 不能不提及另一种文化, 这就是对老字号形成重大冲击的时尚文化。前不久在一次商业研讨会上, 听到一位全球最大奢侈品企业集团的中国区营销总监的发言。他对中国时尚的变迁作了精辟的分析, 基于时尚品牌对人的研究、对人的观念研究提出“流行无国界”、“时尚是一种感受, 不在洗脑筋而在得人心”、“成功在于保持新鲜’等等, 都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但唯独对他认为“老, 只能进博物馆”的说法很不认同。因为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 任何文化都有其本原的内核, 这种内核经过时间的洗礼不断丰富、精致, 始终是延续文化发展的源动力。例如巴黎早在十八世纪就已经是世界的时尚之都一样, 所不同的是, 不过是把贵夫人裙下的鲸鱼骨变成现代女孩的花样文胸罢了。任何把老字号与时尚对立起来的观念都是错误的。今天的老字号, 哪一个不曾是当初的时尚?我们的错误, 在于观念的老旧, 在于继承者的顽固不化, 没有不断给予老字号品牌以时代发展的新内涵、新立意、新表现, 所以才使老字号显得老态龙钟。从抱残守缺的角度看, 也就难怪时尚代言者要把我们的“老字号”送进历史博物馆了。

谈起创新, 很多业者感到无所措手足, 不知从何处下手。就象毛泽东同志曾经讽剌的那样:我们一些同志得到一把宝剑, 只知道拿在手中不停的赞叹:好剑!好剑!却不知道该如何去用一样。现在很多老字号的继承者只是一味强调继承而不懂得创新, 殊不知我们的老祖宗正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才打磨出一块块光彩的品牌。全聚德的烤鸭为啥好吃?六必居的酱菜为啥出名?我们沪上更是不乏各种响当当的品牌。仔细考察他们的历史, 无不是在激烈竞争中下苦工出奇制胜, 靠躺在老祖宗牌子上想吃遍天下, 恐怕永远是痴人说梦。老字号品牌, 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份家业, 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创新精神、一种文化传承。如果不了解这一点, 那我们拿在手中的, 就只能是一块毫无生气的牌子, 可就真的只能进历史博物馆了。

在创新方面, “雷允上”近年来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虽不敢说成功, 但对我们的经营工作和思路, 都有一定的启发。大家知道近年来上海掀起“膏方”热, 每到冬令时节, 膏方进补成为一种时尚, 也成为沪上各家中药店争相上马的经营项目。但随着膏方定制业务量不断扩大, 传统的加工方式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一是顾客对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二是行业之间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三是规模化生产对人员、技术、工艺、场地等条件控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死抱住传统工艺不放, 一则难以满足顾客需求, 二则要丢掉市场。经过反复调研分析, 决定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 按照现代工业生产方式制订膏方加工质量标准, 为“雷允上” (上雷牌) 品牌注入规范化、集约化的现代管理理念和科学元素。通过标准制定过程, 我们把‘雷允上’积淀数百年的传统工艺, 经过采集、分析、提炼、筛选, 运用现代科技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和检测, 得出最佳工艺方案;在不影响膏方品质的前提下, 尽可能采用新设备和新工艺, 以全面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2010年7月, 在经过上海市中药行业协会、质量技术监督局以及各方专家严格论证后, 雷允上 (西) 《中药膏方定制技术标淮》终于诞生, 受到市行业协会高度肯定和赞扬。经过去年冬令以来生产实践, 按照新标准制作加工的膏方, 不仅产量大幅提高, 而且品质更有保障, 口感、色泽、疗效均超过以往, 受到消费者热烈欢迎。通过制定膏方标准给我们以启发, 只有用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突破前人的局限, 不守旧、不怠惰, 敢于创新, 才是真正的科学传承和有效传承, 才能赋予老字号品牌以鲜活的生命力。其实, 只要认真观察一下国外老字号的生存之道, 也就不难明白这个道理。君不见可口可乐仅凭一张配方走遍全球, 虽然它的口味保持不变, 但仍不断推出新品;在它每年的创意广告、包装上, 更是融入了超前的时尚元素, 充分利用声、光、电等现代手法, 千方百计剌激你的味蕾、唤起你的感觉, 始终吸引和保持着一大批真实的消费者。

老字号重生, 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实现扩张与飞腾

众所周知, 我国的老字号之所以形成目前的困难局面, 除了企业自身原因外, 还有一个与外国企业最大不同之处, 那就是由于历史的、政治的原因, 所有老字号无一例外, 都遭遇了人为的经营传统的断层。而这一时期, 正值全球工业化发展的高潮, 各种全新的经营思路和手段层出不穷, 工商业资本积累以几何级数增长, 等到我国的老字号重新走上竞争舞台, 世界早已是面目全非。我们所面对的, 不仅仅是经营思想的更新与学习, 还有着资本实力上的巨大悬殊, 很多现代营销理念和手法的应用, 被捉襟见肘的资金所限制, 更不用谈发展与扩张了。那么老字号究竟应该怎样实现自已的发展和腾飞呢?我们认为:除了把握和弘扬企业的文化精髓, 不断创新经营思想和方法外, 还必须充分利用我们的后发优势, 借助现代发达的资本市场机制, 为企业注入发展动力。在这一方面, 北京“同仁堂”药业为众多老字号带了一个好头。他们在充分整合企业的文化资源和经营资产基础上, 利用上市融资这一资本手段, 迅速实现了在全国中药市场的扩张布局, 同时进军海外, 兼顾在养生、美容市场的适度发展, 较快实现了依靠单一资本积累所难以实现的发展布局, 为企业进一步成长、壮大乃至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

商朝的天空 篇3

每一个朝代建立之初,大都是顺乎民意。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商朝,即是如此。当暴君夏桀沉迷于筑倾宫、饰瑶台,生活奢侈腐朽,“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之时,一直臣服于夏并曾被夏桀囚于夏台后来又被释放的商汤,顺应历史潮流,率兵大败夏桀。共传十四世十七君,有过四百七十一年历史的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就这样顷刻间崩溃灭亡了。百姓欢迎商军的到来,“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可见商汤伐夏之举多么的得人心,军纪多么的严明。正如孟子所言:“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商朝之初,一派兴旺,商成为了黄河流域的主要统治者。西至陕西西部,北至河北北部,南至湖南北部,东至海滨,莫不臣服于商,就连西方的氐族和羌族,也俯首称臣。《诗经·商颂·殷武》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

江山易得而不易守。在没有战乱享受安逸的日子里,商朝的贵族内部发生了长期而又激烈的权力之争,他们于国家的如何发展壮大而不顾,互相倾轧,明争暗斗,甚至不惜刀兵相见,给如火如荼的商朝泼上了一盆又一盆凉水,使商朝火旺的国势由盛而衰。《史记·殷本纪》曰:“自中丁以来,废嫡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此时,方国叛乱,再加上洪水的不断光顾,更使居住在黄河下游的商族雪上加霜。自汤至阳甲之弟盘庚,“乃五迁,无定处”。直到盘庚毅然从奄(今山东曲阜东)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后,气喘吁吁的商朝方才稳定下来,政治、经济、文化方才有了较大的发展,诸侯纷纷来朝,商朝又恢复了元气。至武丁时,商朝达到了鼎盛时期。西北伐鬼方,西南伐荆楚,还一再征伐土方、马方、羌方等,可谓节节胜利。东至黄海,北至渤海,西至青海湖,南至古云梦泽(今洞庭湖),都在商朝的势力范围之内,商的疆域则比以往更加辽阔。

每一个朝代的灭亡,大都是统治者不得人心,政治腐败,生活糜烂。商朝的灭亡,亦即如此。

商朝的后期,贵族们除对奴隶们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外,最残酷的就是人祭和人殉。他们将奴隶杀死,供奉祖先、鬼神,这就是人祭。据甲骨文记载:商王在祭祀时,一次杀死的奴隶多达数百人。或砍头,或焚烧,或活埋,或宰割等。甲骨文中记载人祭的,其中记有人数的一千九百九十二条,共用一万三千零五十人;未记人数的一千四百四十五条,共用人数不详。

为奴隶主贵族殉葬,便是人殉。据考古发掘发现,为奴隶主贵族殉葬的少则一、二人,最多则达400多人。位于安阳武官村的商王陵墓,仅墓室与墓道内的殉人就有79个。妇好墓中的殉人15个,有男有女,还有小孩。残忍的人祭和人殉,更加剧了奴隶主与奴隶的矛盾,奴隶们或逃亡,或反抗,为风雨飘摇中的商朝走向灭亡埋下了伏笔。

贵族们的生活越发腐朽透顶了,他们沉湎于酒色之中,醉生梦死,荒淫至极。《尚书·无逸》曰:“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

商朝最后一个君王——纣王,天资聪颖,能言善辩,才力过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托梁易柱之力。他即位后,励精图治,以期重振先祖之兴旺。他御驾亲征,平定东夷,把中原文化传播到了江淮地区。战争的胜利,使大批战俘成为商朝的奴隶,有力促进了商朝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同时,战争的胜利,也冲昏了纣王的头脑。爱江山更爱美人的他,为取悦爱妃妲己,不惜重金,大造离宫别馆,筑广厦高台;让乐师创新淫声,引进“北里之舞”;建酒池,“为长夜之饮”;悬肉林,让男女裸体追逐其间;对妲己言听计从。为博妲己一笑,甚至折朝涉者之胫以观其髓,剖孕妇之腹以观其胎。他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暴虐残忍荒淫无度越发加重了奴隶和平民的赋税,越发使奴隶主和奴隶的阶级矛盾更加尖锐;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连年用兵东夷,不仅损耗很大,而且造成了国内兵力空虚,早已忍辱待发的周武王,正磨刀霍霍等待时机……

当年,九侯有美女献给纣王,而纣王却嫌该女不善淫欲,怒而杀之,并把九侯剁为肉酱。鄂侯争谏,纣又脯了鄂侯。西伯暗自叹息,却被谀臣左疆告密,被纣王囚禁7年。后西伯之臣将美女、奇物、良马等屡献纣王,西伯方被放回。西伯回西歧后,对纣王臣服恭敬,并率诸侯进贡。纣大喜,特赐西伯田地千里,还赐弓、矢、斧、钺等兵器。西伯却借此暗地里扩大自己的实力,以与商对抗。他一边整修内政,增强国力,一边又征伐鄰近的方国。为消除将来伐纣的后顾之忧,西、北伐犬戎和密须(今甘肃灵台),后又渡河东征,打通了东进伐纣的通道,直接威胁殷都朝歌(今河南淇县)。接着,西伯又回师灭掉商在西方的关系密切的附属国崇(今河南嵩县北),并将国都自西歧迁至崇,建立丰邑。此时,西伯威望大振,许多诸侯纷纷背叛纣王而归顺西伯,而西伯仍不露声色,对纣王毕恭毕敬。众臣在西伯克黎后,都为之震惊,先后向纣王进谏,沉迷酒色而又轻敌的纣王却置之不理,对西伯嗤之以鼻,一个地方百里的小国,岂能撼动我铁桶般的江山?西伯壮志未酬身先死,但他为东进伐纣奠定了基础,铺好了道路。

早已磨刀霍霍的周武王终于等来了伐纣的大好时机,他继承文王西伯的遗志,联合庸、蜀、羌、微、卢、彭、濮等族或方国,慷慨激昂地历数了纣王的罪状,亲率“戎东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大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大战一开始,周师如貔、如貅、如熊、如罴。而纣王的主力军却在东夷,拼凑起来的由奴隶和东夷战俘组成的军队,根本不愿为纣王卖命,纷纷阵前倒戈,溃不成军,一败涂地。纣王无奈逃往鹿台,自焚而亡。长达600多年的商朝,就这样断送在纣王之手,重蹈了夏桀的覆辙。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进行认真的考古研究,又通过天文历法回推克商时关于天象的记载,这年为公元前1046年。在此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众多的末代帝王都未以夏桀、商纣为鉴,又步了桀、纣的后尘。

纣王虽为亡国之君,但一代伟人毛泽东还看其主流大节,在评点二十四史中仍给予了他较高的评价:“把纣王……看作坏人是错误的,其实纣王是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但他也指出了纣王失败的教训:“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因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较早为纣王翻案的中国社科院原院长、历史考古学家郭沫若1959年6月到安阳考察时,也对纣王高度评价道:“我来洹水忆殷辛(即纣王),统一神州赖此人。百克东夷身自殒,千秋公案与谁论?”他在《驳说儒》中也说:“像纣王这个对于我们民族发展上的功劳倒是不可淹没的。商代末年有一个很宏大的历史事件,便是经营东南,这几乎完全为周以来的史家所抹杀了。这件事,在我看来,比较起周人的剪灭周室,于我们民族的贡献要更伟大。”在郭沫若的眼中,纣王最后兵败自焚,也是“一幕英雄末路的悲剧,大有点像后来的楚霸王……他自己失败了而自焚的一节,不也足见他的气概吗”?

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商朝的奴隶制度是一种极其野蛮的社会制度,奴隶们如牛如马地为奴隶主进行着最廉价的劳动,又如牛如马地任奴隶主宰割,无疑这是应当批判谴责的。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奴隶制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它使农业和手工业大规模地分工,特别使手工业产生了飞跃的发展。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青铜铸造业。举世闻名的在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就是商朝最大的骄傲,它的铜、锡合金比例,在今天分析起来都是基本符合科学要求的。铸造这件重达832.84公斤的大鼎,需要几百人同时用手工操作,这在科学不发达的商朝,是多么了不起的工程!是多么了不起的技术!其他的青铜礼器,造型美观,纹饰华丽,制作技术精湛绝伦。从考古发掘中发现,商代青铜器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夏代。仅在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礼器,就达数千件之多。其中妇好墓陪葬的就达400多件,且以酒器为主,竟占全部青铜器的百分之七十,品种达10余种。由此看来,商朝贵族嗜酒成风,纣王建酒池“为长夜之饮”,并非空穴来风。

商朝在发展农业、手工业的同时,也创造了自己的轰动世界的甲骨文字。近5000个单字,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记录着对祭祀、征伐、天气、疾病、收成等占卜的结果,刻成了一套极其宝贵的最原始的历史文献,刻成了世界上最亮丽的一道风景。它和青铜器一样,向世界展示着商朝的辉煌,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灿烂的篇章。

商朝历史故事 篇4

此外,武丁时期甲骨文书写工整、做工细腻,青铜器也更加精美,甚至有人开始造酒,这都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很高。

那时候,商朝还面临周边小国的骚扰,武丁不断征战四方,进军西北的少数民族鬼方、羌方,南下征服江汉流域的夷方、巴方。到武丁末年,商

朝已成为西起甘肃,东到海滨,北及大漠,南逾江汉,包含众多部族的泱泱大国。

商朝历史人物故事 篇5

伊尹放太甲

《伊尹放太甲》是西汉司马迁对伊尹放逐太甲后又重新扶立他的故事的记载,收录于《史记》的第三卷殷本纪中。虽然《史记》对这个故事的描述只有寥寥不过百字,但是它在古代流传极广,在《孟子》、《左传》等其他经典中也都有相同的记载。根据文章描述,太甲即位后三年间,不够贤明,暴虐无道,违背德政而且不遵从商汤留下的法制,于是伊尹就把太甲放逐到了桐宫。之后三年,伊尹代君王执政,治理国家。而太甲在桐宫的三年里,不断改过自新,开始向一位明君发展。于是,伊尹亲自去迎接太甲,重新把大权交给他。太甲再次即位后,重新实施德政,各诸侯国都归顺商朝,百姓安居乐业。伊尹只是一个臣子,但却敢于放逐作为君主的太甲,按照君君臣臣的传统观念,他这样的行径是在篡位,是在谋反。不过伊尹如此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成为君王,而是为了太甲能够改过。同样是伊尹放逐太甲的故事,但发展的结果在另一本史书中却截然不同。《竹书纪年》说,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从桐宫逃出杀了伊尹。

太甲杀伊尹

《竹书纪年》是春秋战国时期创作的一部史书,记载的是夏朝到战国的历史。传统史书记载,伊尹放逐太甲于桐宫,期间自己代为执政,三年后,伊尹把改过自新的太甲迎接回去并重新扶立为王。两种描述相差很多,太甲杀伊尹的版本不仅讲伊尹的死提早了十几年,还把他一直以来贤相的形象彻底颠覆。虽然这个版本看似更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但因为传统版本有出土的甲骨文等文物的史料证据,相对而言更有可信度。而且假如认定传统版本为假,则可以推测孔子、孟子、司马迁等先贤当时不是作了假就是被蒙骗,影响极大。所以对这一历史,史学界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

自古君臣之间就很难相处,君王过于强势则大臣懦弱,容易一人专政,不利于国家的发展。但是若大臣过于强势,皇帝就会变成傀儡,这样很容易发生朝代的更迭,被篡政。要达到君臣之间的平衡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 优秀历史人物故事

★ 三国历史人物故事简介

★ 学历历史人物的小故事

★ 历史人物孙中山的历史小故事

★ 历史人物的爱情故事

★ 武则天历史人物演讲稿

★ 关于历史人物初中优秀作文精选

★ 与历史人物的成语

★ 高考满分作文素材历史人物

商朝的文化 篇6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文化建设,文化产业

我国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思想道德建设、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 这也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所以, 我国党和政府对于文化建设的要求也在不断增加, 并且对文化建设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把文化软实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也是我国文化建设发展未来的目标之一。

1 何为文化:直面文化的功能和效果

文化具有着较为丰富的内涵, 我们日常生活中文化主要指的是人与自然等一些与人有关系的事物, 并且没种具体的事物都可以作为文化来进行表现。而在狭义的概念中, 文化又可以指宗教、艺术、教育以及法律等内容, 这些也是一种无形的文化。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所进行的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等, 文化也可以体现出个人的价值、个人的尊严, 并且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而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 文化也是区别于其他个人与国家的唯一标准, 这也说明了文化不仅是一项重要的事物评判标准, 也具有着较强的传播力。同时, 文化与经济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 经济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在注重生活质量的同时, 也需要有文化来相辅相成。文化可以作为一种无形的资产来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做基本条件, 并且在国际事物中, 文化也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国家之间的竞争也是文化的竞争, 优势的文化往往更能够决定一切。

2 文化软实力:正视文化的核心性

文化的软实力不仅体现在社会生活中, 同时对于政治、经济、军事等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国际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文化的软实力也能够更好的提高人们对于国家的认可度, 通过文化能够更好的获得别人的支持, 这也是一种文化产生的情感, 我国针对文化建设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努力, 总书记习近平在讲话里也经常说道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同时, 文化软实力也间接的反应出了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和位置, 如果没有文化软实力, 那么我们国家也将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获得别人的认可, 自身的价值也不能够更好的反应出来, 这对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文化软实力, 最重要体现在有没有话语权, 有没有规则制订权, 有没有一些人人都必须要表态的事情的权威评判权。为什么讲中国现在还是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国际社会里, 我们已经成了一个数量规模型的巨人了, 但还是文化价值、文化实力的矮子, 几乎没有什么规则和标准是中国主导的。任何国家都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物质硬实力, 另一条腿则是文化软实力。物质硬实力不行, 这个国家可能一打就败;而文化软实力不行, 这个国家可能不打自败。

大家知道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的发起者是德国人马丁·路德。那会儿他关于国家文化力有这么一段言论:一个国家的前途, 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 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 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 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及人们所接受的教育、人们的学识、开明和品格的高下, 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经把文化软实力纳入到两个100年的目标。我们要想一想怎么来提高我们个人的、团队的和我们行业的软实力。

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 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 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提出了“一条道路”、“一项改革”、“四个自信”、“四种形象”、“树立四观”的稳固“根基”的大思路。我们从党的十七大开始正式把文化软实力引到了我们的国家战略。

3 文化产业与经济:一个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

文化产业在国际上被称为“经济黑马”, 因为它不仅可以赚取利润、创造财富, 还可以起到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的作用, 而且低成本、高收益、无污染, 所以被称作为朝阳产业。在2005年底的时候, 专家们在不同场合下不断使用了文化创意产业概念。作为它的主流骨干支撑的就是文化产业。文化产业的出现带来一个实质性的东西, 就是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对各种各样的经济 (只要不是基本生活用品的) 起主宰作用。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我们注意到一个痛苦:看起来琳琅满目、非常繁荣的市场基本上都是尾随式、跟进式、模仿式的雷同。属于我们自己的, 属于本地方的、有特色的、人见人爱的太少了。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着一个产业链的缺陷, 简单说起来叫做两头弱, 中间大而不强。高端原创研发环节资源汇集度非常低, 下游的营销推广环节很弱, 中间的制作生产环节大而不强。在原创研发环节, 属于我们的品牌的东西真是很稀缺。有人说, 我们现在的状态是一流的设施, 二流的产品, 三流的服务。

4 文化建设:一个自豪而任重道远的时代主题

文化作为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建设的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系到我们中国的未来。在十八大报告当中, 在文化部分的标题就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当前, 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转型, 思想文化层面经历巨大改革, 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一个风向标。

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我们当前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当年苏联为什么会解体、倒台?说到底其实是由于当时整个苏联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丧失, 苏共失去了文化上的领导权, 最终导致了亡党亡国。如果说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道德基础, 没有共同的价值观, 就谈不上任何的凝聚力, 一点点的风吹草动都可能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 我们也是在这个方面做很多的努力。我们在十八大报告当中分国家 (天下情怀) 、社会 (君子文化) 、个人 (塑造的是正直品德) 三个层次提出了24个字、12个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初步的提法, 当中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 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 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 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新时期, 加强文化建设, 就要凝魂聚气培育核心价值观, 固本培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多措并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清醒坚定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文化创造、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强国, 要成为国人的伟大责任和永恒担当。

参考文献

[1]贾磊磊.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要构成[N].光明日报, 2007 (010) .

[2]洪晓楠, 邱金英, 林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与提升战略[J].江海学刊, 2013 (01) .

犹大简狄和商朝(四) 篇7

第一次在《圣经》关注以扫时,这行文字使我几乎惊呆:“以扫40岁的时候,娶了赫人比利的女儿犹滴,与赫人以伦的女儿巴实抹为妻……”

以扫的老婆就叫犹滴,假如用最接近的音译实际上应陔为居狄。这时我意识到:这不就是商朝之母简狄嘛!

假如这是事实,商之母简狄与夏之母夏甲之间有一层特殊的关系,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简狄贵为开国之母,可以安居中国的原因所在。

以扫见以撒已经给雅各祝福,而且打发他往巴旦亚兰去,在那里娶妻,并见祝福的时候嘱咐他说:“不要娶迦南的女子为妻。”以扫就晓得他父亲以撒看不中迦南的女子,便往以实玛利那里去,在他前两任妻之外,又娶了玛哈拉为妻。她是以实玛利的女儿、尼拜约的妹妹。

简狄与夏甲的亲孙女玛哈拉同为以扫之妻,以扫带领族人过境夏人之地是完全可以的,并且这个姻亲很可能是有目的的政治联姻。以扫娶犹滴早于娶玛哈拉,时间与原因都符合。

以扫的父亲以撒与以实玛利是同父异母兄弟。夏、商之间也有多层次的血缘关系,他们两个家旅在中国达成联姻:以扫与玛哈拉的堂妹结婚。这个联姻合乎传统习惯。

传统历史观中商朝突然取代夏朝的说法是不正确的,我认为它们是错落的并存关系。犹滴的后人发达成为商,然后才取代夏,之间经过了14代人。总体来说,“三代并存说”和“三代取代说”看来都不完全正确,应该说“三代错落存在”、“错落取代”才正确。我们会在后来看到周朝同样与商朝并存的痕迹,这都是因为他们之间本来就有血缘关系,所以他们可以安然相处一段时间。他们之间的区别也很明显,假如没有任何区别就没有必要彼此取代了,但是他们之间又明显有血缘亲族联系。证据之一是:周朝时期姬姓占有的封地最多,次之大姓为姜、姒、子等,然后才是百官。假如不是亲族,周朝姬人何必要善待自己的敌人姒人与子人呢?至于姜姓我一直怀疑是以色列的12部族之一。

简狄的儿子契可能是谁呢?以扫的所有子孙体系清晰地列在《圣经》中,但是没有发现犹滴的后代。王族的家谱记载方式是称王才记,而中国的契的第十四代后人才称王。中东的人恐怕就是想记也记不起来了,这或许是为什么契在中东没有被记载的原因所在。

假如说夏朝是闪族人与埃及人的结合体,那么商朝就是闪族人与含族人的结合体。因为犹滴是含族的赫人。朝鲜半岛与日本的居民应该同样与犹滴有一定关联,也就是赫人。

考古证明,在中国区域分布广泛的新石器时代直到夏商,无论大江南北、西域和东南,他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文化联系,尽管又各有自己的特色。对于这个奇特的现象我们只能以他们来自一个大的文化源头来解释,那就是他们全部来自中东以及周围地区,所以无论在经济文化还是其他方面都大同小异。否则的话,在古代交通并不便利的情况下,我们无法解释所有的这些分散居住相隔千里的人们是如何交流沟通的。我的推测是,他们在中国境内并不一定有广泛的接触,但“同源”却使他们有了足够多的共同点。

后来,我突然发现这样假设商朝的起源或许更为合理:殷商就是来自以扫的发音,他的妻子正是简狄。更绝的是,以扫就是以东,以东就是“红色”,而中国的殷正是“红色”。音义皆合!他们夫妇俩大约生活在3800年前。殷、商分离而合都可能是一种巧合。当然也有可能只是殷来自以扫。这些都是大胆的推测。

黄帝形象以威严著称,实际上暗示了不断的严酷政治形势与战争。

与黄帝征战的不仅有炎帝,还有蚩尤。炎帝有埃及特色,蚩尤也同样有显著的埃及特色。我的推测是,蚩尤与炎帝同为夏人,两者的差别是,蚩尤明显信仰牛,而炎帝明显信仰羊。黄帝不说地域,假如论族别当为以色列人。

黄帝的特殊、黄帝的扑朔迷离,让人生疑,他的地位之高,他的神圣不可侵犯,我认为黄帝很有可能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位具体的人,而是数个人物的结合体。

从时间和对手来看,假如我们把黄帝看作上帝耶和华倒是更为合理。黄帝实际上从声母与韵母的不同方向推测既可以是华帝,也可以是商朝的商帝,然后至上帝。这一解读也为中国周朝之后的姬姓找到了另外一个根据,因为耶和华的第一个字母J就可以读姬。

夏朝人为什么不姓姬,因为夏甲自己是埃及人,她的名字与J无关,以实玛利的妻子也是埃及人,他们很可能并不信仰耶和华。

商朝是夏与周之间的过渡,在文化上与血缘上都处于尴尬模糊阶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夏朝姓姒,与耶和华没有一点关系。商朝姓子,假如我说他来自J也不能算没有根据,从口腔发音部位上可以看出,两者之间颇为接近。但是到了周朝,所有贵族王室就直接姓姬了。而他们却追认商朝的黄帝为自己的祖先。这个现象本身让人颇费思量,一个新朝忘记前朝还来不及,为什么周室却追认前朝黄帝?最大的可能是子通姬,皆来源于J。例如秦始皇的父亲叫子楚,但秦始皇说自己姓姬(同时他又姓赢)。

黄帝是个从天国来的神,所以周朝统治者也称周天子:周帝是耶和华的儿子?故而既姓姬又是天子——母国在中东,就具有最正统的身份。

另外,商朝的子姓是不是周朝的姬姓呢?它们同样来自一个音J,周朝很可能为区别于子姓而另立了姬姓?

从《圣经》看,耶和华并非出现于摩西时代,而比之要早得多。该宗教可能一直与金牛崇拜等原始宗教相抗衡,并且这个宗教一直流行于牧羊人中间,而埃及的“牧羊人王朝”很可能就是希伯来人。我们可以说黄帝所战蚩尤正是原始宗教的金牛教代表,不过黄帝同时与羊崇拜的炎帝作战,说明了他们之间可能有更密切的族源关系,但很可能有先后到达中国的些微差异。在古代兄弟之间为土地资源争战也是常见的。

我有个更大胆的推测,这个黄帝原形是约瑟本人。他曾经是埃及法老或宰相。中国神话传说中简狄为黄帝的师傅,实际上的世俗关系是:《圣经》中的犹滴是约瑟的伯母。后来把约瑟敬为神明而称华帝最终却转为黄帝,伯母帮忙是很正常的。

《诗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不仅商母简狄是鸟,并且传说中的黄帝大旗上也全是鸟类!这个黄帝肯定与古埃及有密切的文化联系。被卖到埃及的约瑟恰好符合这个特点。甚至他高举鹰旗远征古代的中国大地我认为也符合情理(今天埃及的国徽依然是只腐)。既然元人可以远征两河流域,那么在人烟稀少的3000多年前从中东打到中国来就根本不是问题。

假如说具体到个人而升华为神,为全民族信奉的黄帝,我除了怀疑他来源于约瑟外,实际上也怀疑其为以色列之父:雅各。以上为几个猜想,都存疑,等待专家梳理这一关系。但这三个途径全部有一个字母为他们名字的开端:J。

在中国黄帝是位严肃的雷神,在《圣经》中同样有掌管雷的人,一旦人们做了不好的事情,上天雷神就发怒,如此之例《圣经》原文中比比皆是。我们中国人至今在农村还有类似的说法:雷是神在天上发怒,谁丧良心就挨雷劈。犹太教(以及延续下来的基督教)在以色列中的成立是从3200年前。早在商朝的中国人自然不会有今天概念的犹太教。

同一个神发展为中国最显赫的祖先黄帝,在以色列该形象成为神崇拜的源头。查看中东所有的宗教崇拜多为动物。犹太教的耶和华是第一个没有其他装饰的人形神。我认为这是祖先崇拜的演变,即便在今天中国,许多少数民族中依然有祖先崇拜的传统,这就不奇怪了。但是我也承认埃及本身的许多人形神就是祖先崇拜的一种,比如何露斯系雷神就是如此。把家谱作为宗教文本的《圣经》更是一个具体的祖先崇拜的证据。这一宗教概念同样被带到了中国,黄帝出现了,他既是人又是神,成为了最具有威力的祖先与神的合体。

与黄帝和简狄有很大关联的西王母假如有雏形的话,那么只可能是利百加或撒拉。利百加是以撒的妻子,雅各的母亲,简狄的妯娌。哈萨克人假如是以撒后代,在伊犁附近生活也符合这一逻辑,那里出现一个巨大的伊塞克湖也就不使人意外了。《圣经》中也曾有发生饥荒以撒带领家族从迦南北上的记载。

黄帝为什么出现于商朝但却没有具体为某个王,原因就在于他是位商朝崇敬的祖先神。商朝人经常拿他来说事,甚至偶尔会在特殊的场合称某位领袖就是黄帝,久而久之,人神合一。再加上时间久远,更是神人难辨,连时间也差上下几千年。

假如不进行多种假设来一一破解,则黄帝这个人物的迷雾恐怕永远解不开。

商朝的文化 篇8

人才培养需要展望未来, 需要因应时代, 需要在前瞻性教育理念下构想教育内容和设计教育结构。出生于2 0世纪8 0年末9 0年代初, 被称为“数字土著”的一代, 他们生活在数字化环境中, 从未体验过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没有网络和手机的世界, 他们甚至不去图书馆, 只通过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收集学习或研究资料。他们在数字化环境中的生活方式与属于“数字移民”的父辈们有很大不同, 他们用自己创造的习语、隐喻进行交流, 有属于他们群体约定俗成的交往方式, 有很强的理解网上不同社群文化的能力, 并能够快速做出反应。最重要的是, 他们不断地进行信息文化、数字文化、媒体文化的创造, 他们来到学校之前就具备了信息与媒体素养——会操作计算机上网、玩游戏、观看电影、听音乐等。对这些“数字土著”, 我们现今的信息技术课程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们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是否足够?答案明显是否定的。正如一些一线教师抱怨的:“当我要教他们如何使用搜索引擎打开网页时, 他们已经在网上冲浪了。”在这一刻, 我们往往有一种职业上的冲动, 我们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该尝试变革, 也只有通过变革, 才能因应学生的不同需求, 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那么, 我们面临的上述窘境只是个别事例还是普遍现象?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介绍, 截至2009年12月30日,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 其中, 1 0~1 9岁网民占3 5.2%, 并且一周上网时间大约1 9小时, 1 0岁以下上网人数占整个网民群体的1.1%。我国现有2亿多中小学生, 根据这些数据粗略估算, 大约有6 7%的学生以网上生活作为其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以断定, 数字土著已经初步具备了信息素养, 并且成为他们生活的必备技能。但我国现行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还存在诸多问题。如, 学生在小学阶段学过的内容, 初中要学, 甚至高中还要学, 造成了大量的知识重复, 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3]。又如, 一些教材简直就像某个应用软件的说明书或上机手册;一些教材对信息技术概念的描述不准确, 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印象;一些地方教材只在过去计算机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点儿信息技术常识[4]。再如, 虽然教师们很辛苦地备了教材、备了教法, 但没有备学生, 没有了解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之前, 是否已经掌握了它们, 教学变得“目中无人”[5]。因此, 在一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看到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内容不感兴趣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也可能是学习内容的组织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习方法的设计不当等原因造成的。教育科学出版社刚刚出版的《剑桥学习科学手册》中的后记《“如何学”之后是“学什么”》, 我曾反复阅读过多遍, 对西摩·佩帕特提出的诸多观点感同身受。其中的“与其让儿童学习他们憎恶的数学, 不如让他们开发自己喜欢的数学”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佩帕特还给自己提出了努力的方向——“教给学生方法, 让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独特方法来创造自己喜欢的个性化数学”[6]。

为了改变信息技术课程的现状, 我认为改革势在必行, 其出发点是:从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数字化素养的教育, 转变为信息文化素养、媒体文化素养、数字化文化素养的教育。根据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水平, 采取信息素养教育与信息文化素养教育并行的策略。在教育和经济发达地区,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双轨制或分层教学, 以不同任务或项目的形式因材施教, 这才是今后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正道。就目前社会经济、信息技术、学校教育的发展状况来看, 我个人认为这一时机已经成熟, 摆在我们教育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面前的任务就是去大胆地尝试和践行。

让人感到高兴的是, 今年初登载在本刊上的《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背景、观念、设计和案例》这篇来自一线教师的实践报告, 就是对上述理念的具体实践, 论文刊登后产生了不小的反响。著者是来自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王继华和科学教师吴向东。我与两位教师交往多年, 深知他们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还是“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榜样, 他们以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敏锐的专业判断, 就“数字化文化素养教育”进行了大胆的先行尝试, 与我们研究者预测未来不同的是, 他们创造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未来。

两位教师首先以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冠名自己界定的新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 并把“让学生去设计和创造属于他们自己的数字文化作品”作为儿童数字文化课程的基本教学出发点, 介绍了自2 0 0 5年以来开展的两个实践案例。他们在论文的结尾写道:“儿童是数字文化创新的主体, 他们的思想不受羁绊, 掌握技术快、运用能力强, 往往为成人所不及。我们需要做的是, 通过合适的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 发掘和保护他们这份难得的创造禀赋。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正是基于这样的观念而提出来的, 旨在让儿童依据自己的喜好和思考, 通过创作数字文化作品来表现他们生活的一类新型信息技术课程。它为发展学生高层次的创新能力和数字文化素养, 为改革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提供了新的思想和范式。”[7]由此可看出, 他们具有与佩帕特相类似的观点。

一句话, 来自先进校优秀教师的尝试实践为我们编订和实践未来信息技术课程提供了基础。尽管从信息文化素养、媒体文化素养、数字化文化素养教育核心的视角来看, 上述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还不尽完善, 其目标与内容还存在一定差距, 我们也应看到, 就此个案对促进信息技术课程发展的意义来说, 他们的努力已经向课程发展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他们在培养学生进行数字化文化创造的同时, 自己也在进行着文化创造。这就是来自一线的先进实践报告的价值所在。我相信, 这一实践必将成为促进新一轮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催化剂。

当然, 信息文化素养、媒体文化素养、数字化文化素养教育的内容远远不止于此, 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结构理性、体系逻辑的内容体系。对这一体系的建构, 是我们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今后通过共同努力所要探索的目标。我的认知与技术实验室正在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今后将会形成一系列研究成果与大家分享。

就现阶段研究的结论来看, 我们认为, 信息文化素养教育 (在此以信息文化素养涵盖媒体文化素养和数字化文化素养, 以信息素养涵盖媒体素养和数字化素养。下同) 与信息素养教育核心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参与”与“文化创造”。信息素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识别与读写信息, 以及灵活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参与信息化社会的态度;信息文化素养教育的核心价值与本质特征与大众文化素养有相同之处, 它强调参与和创造, 就像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着、参与着、创造着我们的文化一样, 信息文化素养教育就是培养“数字土著”进行数字文化创造的能力。关于这一点, 我曾经在2 0 0 2年1 2期《中国远程教育》杂志上发表文章《浅析ThinkQuest的教育意义和价值》[8], 介绍了国外开展儿童协作创作, 以丰富互联网教育资源并培养文化创造能力的网站制作竞赛。这一竞赛形式的学习活动, 将分布在世界上三个以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儿童通过互联网结成伙伴团队, 在网上开展文学与艺术、科学与数学、运动与健康等作品创作。这一竞赛, 在2 0世纪9 0年代中后期, 在工业发达国家的信息技术教育中开展得有声有色, 当时主要目的是为了丰富网上的教育资源。但从今天来看, 它还应该具有另一层更深的意蕴, 那就是信息文化与数字文化素养教育。因此, 我在该文中指出了, 作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目标, “不但要培养信息的消费者, 还要培养信息的生产者”, 以此来满足信息文化素养教育的需要。另外, 从2 0 0 4年到2 0 0 8年, 中央电教馆组织实施了“远程合作学习姊妹学校项目”, 我作为首席专家在设计和指导东西部教师开展儿童合作学习时, 深深感到那些儿童喜爱的、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符合他们对世界认知方式的学习主题, 往往都是学习效果最好的。为此, 我在《中国教育报》上撰文指出了:作为教育工作者, 应该思考佩帕特为我们提出的命题“‘如何学’之后‘是学什么’”[9]。

当然, 我们在展望未来的同时, 还要关注现实。在我国, 由于地域差异巨大, 各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水平不尽相同, 就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而论, 应该分为两步走, 采用双轨制, 即信息素养教育与信息文化素养教育并行。在一些信息技术普及和发达地区可以尝试开展包含信息素养教育在内的信息文化素养教育, 而信息技术尚未普及、欠发达的地区, 则继续目前的信息素养教育。用这种分层教学的方式, 可以解决信息技术教育中“吃不饱”或“吃不了”等实际问题。当然, 这一切的基础, 首先应该建立在对信息文化素养课程结构和标准的研究上。现在, 我的研究室成员和吴向东、王继华老师已经在行动, 期待着有更多的教师们加入这一行列, 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本文将向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们传达如下三个信息:第一, 根据我们的预测, 下一轮课程改革中,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将会由现今的以信息技术操作教育为主体的信息素养、媒体素养、数字化素养教育, 转向以信息文化识读与创造为基础的信息文化素养、媒体文化素养、数字化文化素养教育;第二, 在我国, 未来信息技术教育的合理实施方案将会是一个按照不同发展水平实施不同内容, 教育分级或分层的双轨制教育体系;第三, 目前包括学习科学在内的学科教育研究, 已经进入一个研究“学什么”的时代, 那些问题化、主题化等与儿童对世界认知规律相符合的课程形式, 将被重新认识并得到重视。现如今, 先进校优秀教师们已经开始将探讨“学什么”的问题付诸实践了。我们期待着有更多勇于探索的一线教师马上行动起来, 为创建信息文化素养、媒体文化素养、数字化文化素养教育课程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5]教育部酝酿出台教师教育标准[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0-06/27/c-12269156.htm, 2010-7-1.

[2]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CNNIC第25次, 2010年1月) [EB/OL].http://labs.chinamobile.com/report/view-29277, 2010-7-1.

[3]郭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存在的问题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 2007 (1) :66-70.

[4]沈复兴, 陈星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问题与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9) .

[6]R.基思·索耶主编, 徐晓东等译.剑桥学习科学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 .

[7]王继华, 吴向东.儿童数字文化创作课程的背景、观念、设计和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0 (1) .

[8]徐晓东.浅析ThinkQuest的教育意义和价值[J].中国远程教育, 2002 (12) :62-64.

上一篇:作文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教案设计下一篇:中秋节给远方朋友的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