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入教学论文

2024-09-12

导入教学论文(共9篇)

导入教学论文 篇1

新课导入艺术-小学教学导入艺术

古人做文章有“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凤头”意指文章开头要美,一堂课的开端也应美。“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在讲课伊始,教师巧设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激起同学的情感,启发引导同学思维,以让同学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是实现课堂教学艺术性的关键步骤。新课有多种导入的方法:或以疑导入、或以情导人、或以理导入、或以“操作”导入,但不论哪种导入,都要注意尽量溶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体。新课的导入,是激发兴趣、诱发思维、创设新奇、生动、愉悦的情境,以造成同学跃跃欲试的学习状态,使同学在一开始就对学习新知发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把自身“摆”进去,以体现“主体”的地位。

一、设问生疑,激发思维

古人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开始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教者要善于运用设疑这一重要的教学手段,精心设计教学活动,不时地激发同学去生疑、释疑,从而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把同学的思维引向“山外青山楼外楼”的境地。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就可以通过设疑引进新课,“为什么车轮一定要是圆的呢?”过去可从来没有这样想过呀!从而激起同学求知欲,使其发生有意义学习的心理倾向。

二、计算点拨,诱导思维

点拨能催动睿智的醒悟,激发燃烧的激情,调动思维的千军万马,让同学走进发明的世界。点拨艺术是求新、求实、求精、求美的艺术,是点燃同学智慧火花的艺术。所以在同学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应进行适当的点拨,引导同学积极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律》时,通过让同学计算两组加数相同计算顺序不同和不变的算式,引导同学用不完全归纳法推导出加法的结合律,这样就起到了引导同学进入理性概括,展开笼统思维的好处。

三、动手操作,启发思维

“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睿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学中让同学动起来:动手折、装、拼、剪、量……;动脑想、猜、算、分析、归纳、演绎……;动嘴读、讲、问、答……;动笔写、算、画……,手、脑、口并用,无疑对启迪同学思维,学习新知识、促进同学身心发展极有效用。教师可根据教学的目的要求,遵循教材和同学的特点,选择“动”点,设计“动”法,精心组织教学,让同学在“动”中学,“动”中思,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例如:我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首先从法则动身,精心设计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折纸、量纸活动,把笼统的道理形象化了,使同学对即将讲授例题的第一个要点(求1小时零件数先求1/4小时做的零件数)的理解有了阶梯;而接着再出示糖果盒的第二个活动,并没有停留在重复第一个活动的基础上,而是又深入一步,让同学归纳出“相当于几分之几就除以几”的道理,为解例题的第二个要点(求1/4小时做的零件数为什么要除以3?)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巧设情境,促进思维

巧设情境(故事、游戏、扮演、竞赛等)提出问题,于无疑处诱疑,让同学平静的心田泛起思维的涟漪。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首先给同学们讲《猪八戒分西瓜》的小故事,同学在下面议论纷纷,气氛活跃,接着我就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看看八戒傻在什么地方?”通过这样一段生动形象的小故事,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境,激起了同学解疑的兴趣,促使同学去积极思维。

五、指导观察,协助思维

观察是一种智力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同学智力的重要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同学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从观察不只可以吸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行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应用一样。”同学观察力的发展,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和培养训练的结果。

观察是思维的门户,通过观察协助同学积极的思维,进而掌握各门功课的新知识,这是同学学习提高的一条必由之路,也是改进和提高数学教学的一条必经之道。

导入教学论文 篇2

一、导入的类型

(一) 图片导入

图片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思维特点, 能够刺激他们的视觉, 进而激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上的插图, 或者运用多媒体来展示图片、简笔画等来导入新知。如在学习水果类的单词时, 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所熟悉的各类水果, 并在水果的下方标明相应的单词。这些图片上的水果都是学生所熟悉的, 他们会迫切地想知道这种水果的英文单词如何拼读。此时教师再进入相关词汇的教学, 不仅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学习热情, 而且可以将单词的音形义结合起来, 更利于学生对单词的理解与掌握。

(二) 歌曲导入

歌曲有着动人的旋律、轻松的节奏、欢快的语调, 能以清新的语调与活泼的形式来渲染氛围, 打动学生、感染学生, 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入新知的学习。对于小学生来说, 歌曲有着更为强烈的吸引力与魅力, 大多数小学生对唱歌跳舞情有独钟, 以歌曲来导入新课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更加专注于英语学习。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来收集更多通俗易懂的经典英文歌曲、影视剧插曲等, 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声情并茂地展现出来,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如在学习数字时, 我们可以以动听的歌曲《Ten Indians》来导入, 优美的旋律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三) 问题导入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 对生活缺乏认知, 他们对新鲜陌生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遇到新奇的事情或者新鲜事物总是喜欢刨根问底。我们英语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 以富有趣味性与探索性的问题来导入新知, 以问题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当他们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 便会产生迫不及待的探究欲, 想通过新知的学习来解决心中的困惑。因此, 以问题导入可以将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在新知的学习上, 实现注意力的集中与转移, 从而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教学关于“购物”的对话时,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入:“同学们都有过购物的经验, 现在就有一位外国小朋友在购物, 但是售货员却不明白他到底要买什么。同学们你们能来帮助售货员阿姨, 弄清这位小朋友到底要买些什么。”这样学生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想弄清楚怎样与外国小朋友展开交流。

(四) 游戏导入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喜爱玩耍, 游戏是他们所喜爱的活动之一。用游戏导入英语教学, 能使教学活动更加富有操作性与娱乐性, 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展开主动而快乐的学习, 真正实现寓教于乐。如与学生一起玩“送单词回家”的游戏, 即让学生将单词分类, 要想完成这个游戏, 首先需要知道这些单词的含义, 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对单词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也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 生活导入

英语语言的学习与生活情景具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语言学习来源于生活, 最终又运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割裂生活与语言学习的关系, 而是要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与场景来导入教学。如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 唤起学生对生活的回忆, 这样更能强化他们的生活体验, 拉近学生与英语的距离, 从而使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教学中。

(六) 角色导入

小学生喜爱表演、善于模仿,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来制作相应的头饰, 让进行角色扮演, 但要用英语来进行交流。学生为了更好地进行表演, 自然会积极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这样的学习不再是外界的强制, 而是学生发自内心的主观意愿, 更能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

二、导入的原则

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 并不局限于其中的一种或几种, 除了以上所介绍的之外, 还有故事导入、谈话导入、复习导入等,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如何来选择有效的导入方法呢?笔者认为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原则:

(一) 符合学生的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中心, 导入的目的就在于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时要围绕着学生这个中心来展开,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英语基础、生活经验、心理特点、思维规律以及兴趣爱好等。只有基于学生的实际学情来设计导入, 才能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与参与的激情, 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极大的关注, 并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 这样的学习是快乐的。同时这样的导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能够促进他们运用旧知来学习新知, 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

(二) 围绕具体的内容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是为整个教学服务的, 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入不可只追求趣味性, 而忽视知识性, 要加强与具体的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 找准切入口, 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地引入新知的学习, 将学生的思维点与注意力集中在新知的学习上来, 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 方法手段的多变

课堂导入的手段与方法要常变常新, 这样才能带给学生新鲜的感受与全新的刺激, 才能不断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与探究热情。如果长期运用一种导入方法, 时间长了, 即使是再富有吸引力的导入在学生的眼中也会变得没有趣味。因此, 教师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与手段, 有时要多种导入方法穿插运用, 如用多媒体来呈现问题、图片与音乐相结合等, 这样才能为学生设计出多姿多彩、富于变化的导入, 才能使导入更加丰富多彩, 成为教学的亮点, 激起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

数学导入教学初探 篇3

有趣故事导人在新授课时给学生讲授一些与课有关的趣味性事例(名人轶事,历史故事,数学趣题,数学游戏等),这样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在急于释疑迫切要求之下学习。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课”时,教师可先讲一个故事:唐朝有一个叫杨损的官员准备提升一名下属到较高的职位,底下的办事人员物色了两名候选人,但这两名候选人在各方面的条件都旗鼓相当,难分高低,一时无法定下来,杨损就把这两名候选人叫到大厅上,出了一道数学题目,要他们当场计算,题目是这样的:有一个人在林中散步,无意中听到几个盗贼在商量怎样分偷来的布匹,他们说,若每人分6匹,就会剩5匹;若每人分7匹,就会差8匹,问:这里共有几个盗贼?布匹总数又是多少?其中一名候选人和很快算出了答案:盗贼人数为13人,布匹总数为83匹,于是他得到了提升,其他人也心服口服,无话可说。你想知道他怎样快速解决的呢?学生将被故事吸引,更为故事中的问题所激动,对学习新知识产生很浓厚的兴趣。

以动手实验导入。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眼、手、口、脑协同活动,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通过竞赛自己悟出道理,尝试着成功,将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也会使学生兴趣向高级的方向转化。

创设悬念导入学启于思,思源于疑,悬念和疑问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青少年好动好奇又好胜,我们应抓住学生心理特点设置悬念,提出疑问,激发求知欲。有时在学生形成概念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了引新概念的必要性,循序渐进地建立新概念,使之成为学生的自然需求,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更强了。

教学导入 篇4

西工大附中 王 锋

一、曲线运动

通过视频播放“世界杯足球赛”中的射门的精彩画面

教师讲解:势大力沉的低射,足球贴着草坪直入网窝;漂亮的香蕉球,足球在空中划过一条弧线绕过人墙飞向球门死角。

教师提出问题:这两种射门中,足球的运动有什么特点呢?

引导学生回答:足球贴着草坪运动可以看做是直线运动,能绕过人墙的弧线,足球做的是曲线运动。【小结与反思】

1.涉及到的导入方法:情景导入法等

2.通过视频展示,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教师提问:什么是曲线运动? 怎样确定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 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做曲线运动? 指定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教师讲解: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曲线运动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但我们还投有对曲线运动进行深入的研究.要研究曲线运动需要什么样的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小结与反思】

涉及到的导入方法:复习导入法

三、探究平抛运动的规律

复习曲线运动的研究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教师指出,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只是从理论上进行了研究,实际情况又是怎么样呢?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个特殊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

利用粉笔头进行演示:将粉笔头用手水平抛出,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小结与反思】

涉及到的导入方法:复习导入法、实验导入法。

四、抛体运动的规律

利用粉笔头进行演示:平抛运动、斜上抛运动、斜下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和竖直下抛运动。并告诉学生,若空气阻力不计,这样的运动就叫做抛体运动。本节课我们以平抛运动为例,通过实验和理论来研究抛体运动的规律。【小结与反思】

涉及到的导入方法:实验导入法。

五、圆周运动

演示实验:教师用事先准备好的用细线拴住的小球,演示小球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课件展示同学们熟悉的手表指针的走动运动。

【小结与反思】

涉及到的导入方法:实验导入法、模拟实验导入法。

该导入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借助于实验和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向心加速度

理论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一定是变化的,即使是我们上一节课研究的匀速圆周运动,其速度方向仍在不断变化着。由于速度变化的物体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有加速度。

提出问题: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何确定呢?——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小结与反思】

涉及到的导入方法:问题导入法。

七、向心力

复习:加速度是如何产生的?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有加速度,其加速度是如何产生的呢?引导学生得出:由向心力产生。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与向心力有关的知识。

演示实验:细线的一端拴一个乒乓球,另一端拿在手中,让乒乓球在细线拉力的作用下做圆周运动,松手的瞬间,乒乓球沿圆轨迹的切线方向飞出。可见,没了向心力,物体便不能做圆周运动了。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动力学特征——向心力。【小结与反思】

涉及到的导入方法:问题导入法、实验导入法。

八、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用视频展示摩托车、火车、飞机的转弯过程,让学生观察车身有何变化。让学生想象,自己飞奔在200米跑道上通过弯道时,身体是直立的还是弯的。教师讲解:本节课将通过对生活中的几个具体实例进行分析,深入理解圆周运动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小结与反思】

课堂教学导入“五法” 篇5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的确,在课堂教学中,一种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人入胜。导入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导入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导入作为一项教学艺术,它是教学教育阶段性和连续性的明显标志,教学过程各环节构成的联系是通过导入这一环节启动的。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首先要掌握导入的艺术。

一.过渡导入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前,通过复习旧知识,如对旧课知识进行扼要总结,或提出与以前学过的知识有关的问题,引出与它们相联系的新问题,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导入突出承上启下的作用,提示学生要运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

二.故事导入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用讲故事的形式(如典故、传说、历史故事等)导入对新知识、新课题的讲解。故事导入突出了情趣性,最容易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起来,热情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去。但值得注意的是,故事的内容与课题要紧密相联,做到贴切、典型,以更好地起到激活学生学习思维的作用。

三.实例导入

教师通过列举与新课知识相关的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用“活生生”的事例,更容易使学生感受到真实感、亲切感,引起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把课堂气氛搞活。

四.格言导入 格言警句是人类思想、语言艺术的集中体现。教师通过引用与课题相关的格言作为引言,引导学生进入新课题。格言导入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五.对立观点导入。

从提出正反两种观点导入 教师将旧知识与新知识对立的一面,用对立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深入思索。这种导入突出了矛盾性,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征服欲去学习新知识。

俗话说:“教无定法”。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灵活处理,使整堂课都有血有肉,充满活力,充满创造。

基本功夫:课堂导入15技

作者: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日期:2004-04-16

一、导入技能的意义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理导入这一教学环节时,利用各种教学媒体,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主动学习新知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导入技能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导入技能的作用

1、激发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2、引起注意,迅速集中思维。

3、铺设桥梁,衔接新知与旧知。

4、揭示课题,体现教学意图。

5、勾通感情,创设学习情境。

三、导入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导入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突出一个“准”字。

2、导入要把新旧知识衔接起来。

3、导入要有直观性,突出一个“形”字。

4、导入要有启发性,突出一个“奇”字。

5、导入要有趣味性、艺术性,突出一个“巧”字。

6、导入要有概括性,突出一个“精”字。

四、导入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不设导入,枯燥乏味。

2、过分渲染,不分主次。

3、偏离重点,过于牵强。

五、导入的类型

1、简介导入。

2、设疑导入。

(1)析题导入法。

(2)以旧引新法。

(3)悬念导入法。

3、直观导入。

(1)实物启示法。

(2)教具演示法。

(3)实验导入法。(4)录音导入法。

(5)图示描述法。

(6)录像导入法。

4、趣味导入。

(1)谜语导入法。

(2)歌谣导入法。

(3)故事导入法。

(4)游戏导入法。

六、导入技能的训练

1、导入技能训练目标。

(1)理解导入技能的意义和导入技能的作用,掌握导入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和各种类型。

(2)能设计和编制合理的导入教案。

(3)能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导入类型应用于教学之中。

(4)导入技能水平比训练前有提高,课堂导入效果好,导入达到目的性、针对性强。

(5)能按导入的要求对本人或他人的导入技能进行评价。

2、导入技能训练原则。

3、导入技能训练建议。

(1)通过理论学习和观摩示范课,掌握导入的类型和运用的基本要求。

(2)在认真通读教材,理解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结构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知识的实际和心理特点。

(3)按要求编写导放技能训练教案。(4)执教。可以在自己的教学班实际教学,也可以在有意创设的环境中教学。

(5)反馈,评价,小结。

基本功夫:课堂讲解八技

作者: 来源:互联网 更新日期:2004-04-16

讲解技能

一、讲解技能的意义

讲解技能是人们解释或解说知识和专门技术的行为方式。是教学中采用最普遍最经常的教学方式,讲解技能是教学诸项技能中最基本的技能之一,其优点在于:它能在料短的时间内较简洁地传授大量的知识,可以方便及时地向学生提出问题,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讲解技能的作用

1、传授知识。

2、激发兴趣。

3、培养能力。

三、讲解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讲解要有目的性。

(1)目标明确、内容具体。

(2)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分析透彻。

2、讲解要有针对性。

(1)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

(2)切中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

3、讲解要有科学性。

(1)结构合理、框架清晰。(2)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3)观点正确,证据、例证充分,并能透彻分析例证与新概念之间的联系。

(4)时控得当。

4、讲解要有艺术性。

(1)语言流畅,准确、明白、生动。

(2)善于启发学生思考。

(3)注意形成连接。

(4)善于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讲解的方式和程序。

(5)讲解要同演示、提问、板书等其他技能有机配合。

四、讲解技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错,即错说错讲。

2、浅,即知识传授不到位、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照本宣科,浅尝辄止。

3、散,教师没能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讲授的不系统、不集中,缺少必要的概括总结。

4、乱,教师思维混乱,讲授无序,东一榔头西一扫帚。

5、泛,讲解空泛。

6、偏,讲解偏离了教学目标。

五、讲解的主要类型

1、描述类。

(1)叙叙式:教师用比较简洁、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客观地把事物在时间上的发展变化,空间上的位置、延伸,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讲述出来。

(2)描绘式:教师用比较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地、鲜明地、逼真地再现人物、事件、景物状态和情景的一种方法和手段。它能把学生带入最佳思维状态。

2、诠释类。

(1)解释式。教师用简洁严谨的语言具体讲解事物、事理的含义、原因等的一种讲解方式。

(2)说明式。

教师用言简意明的语言,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规律、功能以及事物间关系等加以说明的一种讲解方式。

3、论证类。

(1)论说式。

教师用富于逻辑性的语言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已知材料进行道理、论是非,使学生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明白或懂得一定道理。

(2)推理式。

教师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材料推导出新知识的一种讲解方式。

(3)证明式。

教师为论述根据已知材料提炼出的某一思想观点、某一法则、公式的正确性,或者用事实或引用科学公理作依据来证明某立论、法则、公式正确而采用一种讲解方式。

六、讲解技能的训练

1、讲解技能训练目标。

(1)理解讲解技能的意义,了解其作用,把握其应用要求。

(2)熟练地掌握讲解的主要类型,能选择设计出适合教材内容、教学对象的最佳讲解类型,并能说清楚选择和设计的理由。

(3)讲解能做到用词准确、语言通顺、条理清楚、分析透彻、逻辑严密。

(4)能辩析出他人讲解的类型并品评其优劣。

2、讲解技能训练建议。

1、学习与研究讲解技能的理论知识,这是掌握和提高讲解技能的前提条件。学习时应做到;

(1)掌握讲解技能的作用、基本要求、主要类型。

(2)明确讲解技能的训练目标,不仅要明确其总体目标,而且应明确三种主要讲解类型的具体目标。

2、练习讲解形式设计,在设计时应注意。

(1)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2)遵循讲解设计的原则。

3、博览群书积累语言材料,为充实讲解内容做储备。

4、训练平时的即席讲话能力。

语 言 技 能

一、教学语言技能的意义

教学语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学习内容和对象而使用的语言。也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其好坏在较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语言表达能力是教师的主要基本功之一,教师应成为语言大师。

二、教学语言的作用

1、传授知识和技能

2、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3、进行思想教育

4、控制课堂教学

三、教学语言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语音准确

(1)发音清晰,吐字清楚、坚实、完整。

(2)使用准确流畅的普通话,不使用方言方音。

2、音量适宜

(1)每个学生都能听清每一个字音,不能先弱后强,也不能行强后弱,越说越没劲。

(2)声音大小符合教学内容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

3、语调自然

(1)亲切感人,变化自然。

(2)符合教学内容和语言环境,能恰当地使用高亢、沉重、短促、加长、重点等调式。

4、语汇丰富,运用熟悉

(1)正确。

(2)准确。

(3)精炼。

(4)生动。

(5)纯洁。

5、语速适度。

6、语态自然、大方;态势语言和有声语言配合协调。

四、教学语言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意性大,缺少科学性。主要表现有:

第一,不对。教师在教学中错说错讲。

第二,不准,即语言不严密。

语言缺少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拉杂空洞。

第二,节奏单调。

五、教学语言的类型

1、叙述式

2、描绘式

3、抒情式

4、说明式

(1)图表说明。(2)比较说明。(3)借助说明。

5、论证式

6、推导式

六、教学语言技能的训练

1、教学语言训练目标。

(1)全面地掌握教学语言技能的有关理论,理解其意义,了解其作用,把握其应用要求。

(2)熟练地掌握教学语言的类型,会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各类教学语言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3)准确科学地运用教学语言,做到语音准确、音量适宜、语调自然、语汇丰富、语速适度、语态大方。

(4)准确客观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语言技能,并能修正不足,不断提高。

2、教学语言训练建议

(1)要言之有据。

(2)要言之有物。

(3)要言之有法。

(4)要言之有情。

结 束 技 能

一、结束技能的意义

结束技能是教师在完成一个教学内容或活动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及时地进行总结、巩固、扩展、延伸、迁移等,使教学完美结束的教学行为方式。它的运用,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的运用,纳入自己认知结构之中。它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

二、结束技能的作用

1、强化作用。

2、衔接作用。

3、教育作用。

4、反馈作用。

5、发展作用。

三、结束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结束要有目的性、针对性,突出学习重点。

2、结束要有概括性,总结规律,揭示本质。

3、结束要有系统性,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

4、结束要有实践性。

5、结束要有启发性。

6、结束要有时间性。

四、结束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中,具体表现概括起来有五个字:无、残、浅、散、拖。

“无”:有的课堂教学没有“结束”这一环节。

“残”:有的课堂教学,有结束一节,但结束的内容抓不住重点,击不中要害。

“浅”:有的课堂教学有结束环节,但很肤浅,缺乏深度,平平淡淡。

“散”:有的课堂教学,有结束一环,但内容不集中,支离破碎,没有形成知识的系统结构和有效的知识网络。

“拖”:有的教师很重视结束,但内容安排得过多,时间过紧,造成拖堂。

五、结束的类型

1、归纳总结式。

2、比较异同式。

(1)定义不同。

(2)测量方法不同。

3、首尾呼应式。

4、延伸迁移式。

(1)延伸式。

(2)迁移式。

5、直观演示式。

6、实践活动式。

(1)小测验。

(2)总结。

(3)作业。课后认真朗读课文。

六、结束技能的训练

1、结束技能训练目标

(1)理解结束技能的意义和结束技能的作用。

(2)能够设计和编制科学合理的结束教案。

(3)能根据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结束类型实用于教学之中。

(4)经过训练结束技能要有明显提高,教学效果好,结束能够突出重点。(5)能按结束的要求,对本人或他人的结束技能进行准确、科学的评价。

2、结束技能训练建议

在结束技能的训练中,除参考导入技能训练部分的建议外,在训练中可以先进行单一型的结束方式的训练,然后再进行综合型的结束训练。只要自己勤学苦练,虚心向别人学习,听取他人的指教,勇于实践,一定会掌握这项技能,在教学园地里,一朵朵精彩的“结束”之花竞相开放。提 问 技 能

一、提问技能的意义

提问技能是教师运用提出问题的手段,通过诱导学生回答和处理学生答案,达到检查教学、学习知识、巩固知识、促进思维、培养能力等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它是课堂诸项教学技能中的重点,既渗透于各项教学基本技能的运用之中,又统领各项教学基本技能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二、提问技能的作用

1、提问能促进师生间的信息交流。

2、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3、提问能加强师生间的感情交流。

4、提问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5、提问能使学生学会解决问题。

三、提问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问点准确。

2、问度适宜。

3、问面普遍。

4、问机得当。

5、问法灵活。

四、提问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乱。提问目的不明确,为提问而提问,随意发问。

2、虚。提问的目的达不到,落不实。

3、浅。问题过浅,没有启发性,引不起学生思考。

4、散。重要问题没有经过整体设计,没有主线,形不成系例。

5、板。提问缺少技巧,方法不灵活。

五、提问的主要类型

1、突破式提问。

2、揭疑式提问。

3、比较式提问。

4、诱导式提问。

5、追踪式提问。

6、迂回式提问。

六、提问技能的训练

1、提问技能训练目标。(1)掌握提问技能的有关理论,全面理解提问技能的意义,作用和应用要求。

(2)能够结合教学实际,遵照课堂提问的原则独立设计出问点准确、问度适宜、灵活多样的问题。

(3)掌握提问的技巧,并能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能适时提出相应的问题,善于启发诱导,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4)能够准确、客观地依据提问技能的评价标准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提问技能,并能修正不足,逐步完善。

2、提问技能训练建议。(1)搞好提问设计。

1、研究教材,明确目标。

2、理解原则,掌握标准。

3、优化思路,编好程序。(2)研究提问技巧。

1、正确处理反馈信息。

2、学会启发和诱导。

3、掌握提问的技巧。组 织 技 能

一、组织技能的意义

课堂组织技能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集中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组织技能是课堂的支点,是课堂教学任务得以顺利完成的基本保证。

二、组织技能的作用

1、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

2、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进取心。

3、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标准。

4、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三、组织技能运用的基本要求

1、通过组织教学的运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热爱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要达到课堂组织的目的教师要了解学生,掌握学生。

3、要重视集体风气的形成。

4、要做到灵活多变,因势利导,运用多种教育形式。

5、教师要随时意识到自己对社会和学生所承担的责任。

四、组织技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细心。

2、缺乏耐心。

3、缺乏爱心。

五、组织技能的类型

1、管理性组织。

2、诱导性组织。(1)情感诱导。

(2)创造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情境。

3、随机性组织。(1)对学生上课迟到,我们教师一般都是让学生站在门口批评一顿,然后让他们回座位,迟到的学生这一节课就会因为开始受到的批评而产生心理障碍。

(2)课堂上有时会出现学生持不同见解,而教师又一时难断是非的情况。

(3)课堂上出现一些学生违反纪律的问题,或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之间发生纠纷,教师应采取息事宁人、尽快稳定课堂教学秩序的措施。

六、组织技能的训练

1、组织技能训练目标

(1)理解课堂组织技能的意义和课堂组织的作用。(2)能驾驭课堂。(3)能驾驭学生。

(4)教学情绪饱满,热忱;教学一丝不苟,有情有趣;尊师爱生,关系融洽,教学相长。(5)能依据课堂组织技能运用的要求,对本人或他人的教学组织实践进行评价。

2、组织技能训练的建议

(1)加强学习,不断增强事业心。

课堂教学如何导入 篇6

讲传说、听故事是初中学生大都喜闻乐道的。

上课伊始,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则美丽的传说,会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教师就可以把握住这有利时机,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换到有意注意上来,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

但是必须要使故事传说的内容能自然地和讲课内容联系起来。

2. 质疑导入

古人云:“学则须疑”,“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教师提出耐人寻味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造成悬念,促使他们动脑筋,认真思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则顺势引导,步入新课。

3. 复习导入

《教学论》中说:“复习不是为了修补倒坍的建筑物,而是添建一层新的楼房。

”古语说:“温故而知新。

”由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是最常用的方法,有利于知识间的衔接。

提问复习和新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已经学过的知识,几个问题就可以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过渡到新课也十分自然。

4. 联系导入

横向联系,是指联系运用学生已学过的其它学科(语文、数学、历史、生物、物理等)的知识,有效地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迁移原理,使学生原有的知识对所学的新课产生积极的影响,较快地转移注意力,激发对新知识的兴趣。

5. 悬念导入

教师通过提出疑问,制造矛盾,在教学中设置悬念,是导入新课的有效方法。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悬念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启动思维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当学生处于这种心求通而未解,口欲言而不能得“愤”、“悱”、状态时,教学过程将随之顺利高效地得以进行。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集趣味性和教育性,要从教材和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出发,切忌繁琐、冗长而影响学生的兴趣。

6. 演示导入

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等教具的演示,引导嘘声观察,提出新问题,进而过渡到新课教学之中。

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成丰富生动的表象,促进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抓化,比较适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7. 激情导入

人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借助于情境的刺激作用。

在教学环境中,教师善于创设情境,正是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

导入新课时教师如果能创设一种情绪气氛,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带着一种激情来学习,学生便能增强学习兴趣,主动学习。

8. 语言导入

美的语言总能打动人心,用恰当而优美的语言导入,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课堂导语,若能恰到好处地用上比喻、押韵、对比等手法,再引用一些诗文名句,定能优美且引人入胜。

总之,优美语言导入形成的的诗情画意,能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也能很快进入新课的学习中去。

9. 幽默导入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是幽默。

”幽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幽默的话题可以让学生在哈哈一笑中迅速进入本课的学习。

以幽默睿智的话题导入,要注意让“出自事实本身的可笑”(老舍语),还要注意幽默的内容要与本节课讲的内容密切相关。

10. 流行因素导入

此处的“流行因素”,是指流行于学生中的话语、歌曲等。

当教师用上这些因素时,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使学生产生共鸣,点燃他们思想的火把。

因为学生平时的情感体验被调动了起来,他们会觉得和老师、课堂的距离更近了,从而掀起课堂的一个情感高潮。

借用流行因素导入,需要教师多与学生交流,时刻关注社会生活,以了解学生的喜好,跟上时代,并巧妙地把流行因素引向积极的一面。

新课的导入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只有精心设计和精湛运用导课艺术,才能使其与整个课堂教学艺术和谐统一,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新课的导人方式还有很多,如:猜谜语、做游戏、听音乐等。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这一切都要围绕一个目标,那就是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愿学、善学、乐学。

课堂教学的收尾技巧

1. 轻松结尾法

这种方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如:“同学们,这一节课的内容就讲完了。

”此种方法宜在一定的`条件下适用:一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顺利达到了教学目的,这时就不必再多说一些;二是学生近日各科学习任务较重,需要得到休息,以缓解大脑的紧张状况,在这种情况下,结尾再多说一些,倒不如来一紧急煞车,嘎然停止好些。

2. 章回小说法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问题等下一节课接着讲。

”此种方法宜在教学任务较重,需要两课时以上的情况下适用。

这就要把教学任务像章回小说那样分成“几章”(几课时),但不一定死搬参考书,要根据教材实际而分,要善于找个“节骨眼”,像章回小说那样在关键的“节骨眼”上“刹车”,造成一种悬念。

这样有力于促进学生探求新知。

3. 总结重点法

这也是当老师习惯使用的一种方法。

每讲完一节课之后,都回过头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所讲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几点或几条,重点是什么,反复强调一下,强化记忆。

这种结尾的好处是,在学生们学习了一节新课之后,对主要内容和重点,能做到眉目清晰,记忆牢固。

4. 编顺口溜法

实际上这是总结重点法的一种特殊形式。

讲完一课之后,为了让学生牢固记住本节所讲内容,如果只列出一、二、三……若干条,恐怕学生不易记住。

如果老师稍微动动脑,根据教材内容编成几句顺口溜,使学生们念起来朗朗上口,易背易记,条理系统。

有的顺口溜能使学生终生不忘。

5. 留有余味法

老师在讲课时,有些要重点讲,有些要略讲,有些则故意不讲,只做简单提示,留下让学生自己去做,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刻苦钻研的习惯。

如一道应用题有几种解法,在课堂上老师只讲其中常见的一种或两种,其余方法留下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做。

6. 稳定兴趣法

假如一节课上得好,定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这种兴趣表现得还非常强烈。

“打破砂罐问到底”“鸡叫等不到天明”是这种兴趣的表现形式。

但如果缺乏引导,这种兴趣是极易变动、衰退的,若要把这种兴趣引向稳定,就需要当老师的加以引导,进行培养,把本节课的兴趣迁移到后面。

7. 表扬鼓励法

喜欢表扬,是人们共有的心理状态,小学生更加如此。

一节课结束后,总结一个成绩,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会使学生受到莫大的鼓舞。

特别在某一章某一节即将结束的那节课的结尾,或是在一次测验之后的评卷课的结尾,运用此法,定会显示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8. 布置作业法

这也是一种较常用的结尾方法。

在一节课的结尾布置预习下节课或是完成课后作业和补充作业,目的都是巩固本节所讲内容。

但要适量,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就能完成。

否则,作业布置太多,压得学生透不过气来,造成负担过重,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一个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加深记忆,巩固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课堂收尾的技巧也是丰富多彩的,以上所述仅仅是一孔之见。

导入教学论文 篇7

教师在课堂中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关键要找到适合自己的。下面就和大家来谈谈初中历史课堂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复习提问导入法

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在讲新课之前,教师通过向学生提问,使学生回顾上节课的知识,然后引发学生对问题进一步思考,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能够保持课本知识前后衔接。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意义,然后提问学生经过鸦片战争,列强的野心有没有得到满足,从而引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这样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顺利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二、历史图片、人物导入法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与所学知识相联系的历史图片和历史人物,可以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如在讲述甲骨文的时候,学生对这种古老的文字缺乏感性认识,更谈不到对字义的理解,我就先给学生看有关甲骨文的图片,并讲解字义,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我向学生出示各地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地名和孙中山的图片,告诉学生,据统计,全国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大小地名就有数千处之多。孙中山是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被尊称为“国父”,那么他在中国历史上的最大贡献是什么?从而引出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

三、歌曲、视频导入法

历史讲述的是离学生的生活比较久远的事,如何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就要借助多媒体设备了。在上课一开始适当播放歌曲、影视资料尤为重要,这样能调动学生的情绪,会使学生渴望去了解与此相关的历史。比如在讲述丝绸之路的时候,我先给学生播放歌曲《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在学习《贞观之治》时,在课前,我就给学生播放电视剧《贞观长歌》的片段,把学生带回大唐盛世,感受唐朝的繁荣、开放和唐太宗的英明果断,给学生以视觉享受,增添学生乐趣,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历史知识。

四、历史故事导入法

在历史教学中,利用讲述历史故事引入新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可以使学生提高和集中学习注意力,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可以起到启迪学生智慧的作用。如在讲述《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我给学生讲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西周必然衰败的历史命运,为学习春秋战国奠定基础。在今天的教学中,与所学阶段知识有联系的电影、电视剧非常多。学生接触的比较多,但故事毕竟是故事,它与事实有很大的区别,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如在讲到《三国鼎立》一课时,我就从讲《三国演义》精彩故事和重要人物开始,然后引导学生说说电视剧中的曹操、刘备、孙权等人和历史书上讲的有没有区别,自然会引起学生的听课兴趣。

五、名诗名句导入法

有很多描写历史人物的的古诗词脍炙人口,深受大家喜爱。教师可以采取带领学生通过欣赏古诗词导入新课,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例如在讲述《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我利用导言里的诗句“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样就自然地引出这一课的重要人物———左宗棠。再如学习《秦王扫六合》时,我先向学生展示李白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使学生不见其人却已感受到了秦始皇的英雄气魄,急切期待一睹一代帝王的风采。

六、热点新闻导入法

以现实生活中的热点新闻引出历史教学中的重大事件也是一种重要且实用的方法,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时,恰逢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各地举行了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而且同名电视剧也正在热播,我抓住这个契机对学生讲述辛亥革命的内容,使学生加以重视,印象尤为深刻。

初中政治教学导入方式 篇8

【关键词】政治教学导入方式激发调动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112-02

在学科教学中,每一个教师都要根据他所教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精心选择和设计最佳的教学导人策略,为此必须准备足够的材料。精心地安排教学导人策略。根据课文内容,导人方式各不相同,甚至同一课内容,导入方式也各不相同,以下是几种常用的导八方式:

一、歌曲导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吸引力,能激发活力,陶冶情操,可以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有位老师在讲《孝敬父母》时,从《母亲》的歌曲导人,对于学习本课为什么要赡养父母和怎样赡养父母的学习起铺垫作用。教师在讲授《学会战胜挫折》时,用歌曲《真心英雄》导人,再设置问题,风雨代表什么?彩虹代表什么?自然引入课文。

二、故事导入

开阔了视野,更新了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交流互动,相对提高了教学效益。如笔者在教学《正确认识自我》时,导人一个故事。有一天,一名大学教授到一个落后乡村游山玩水,他雇了一艘小船游江,当船开动后教授问船夫:你会数学吗?船夫回答:先生,我不会。教授又问船夫:你会物理吗?船夫回答:物理?我不会。教授又问船夫:那你会用计算机吗?船夫回答:对不起,我不会。教授听后摇摇头说道:你不会数学,人生目的已失去六分之二;不会物理,人生目的又失去六分之一;不会用计算机,人生目的又失去六分之一;你的人生目的总共失去六分之四……说到这儿,天空忽然飘来大片黑云,随后吹来强风,眼看暴风雨就要来到。船夫问教授:先生,你会游泳吗?教授愣一愣答道:不会,没学过。船夫摇摇头说道:那你人生目的快要失去六分之六了……人不要小看其它人。更别一味用我的标准做为对错、好坏的标准。天生我才必有用。他的优点我也欠缺啊!又如我在讲《乐于与人交往》时用狼孩的故事导人,意大利洞穴专家毛里奇,蒙塔尔的故事导入,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离不开交往,生活离不开交往,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交往,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三、图片导入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可调动学生的兴趣,增大课堂上教学信息容量。我在讲《关爱弱势群体》时,用了一组弱势群体的图片,拉近了我们和弱势群体的距离,引入课文。自然《面对生命的思索》这一课时,用了一组对比图片:第一组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鸟语花香让人心旷神怡;第二组河流干涸,污水横流,毫无生气。两组图片让学生作比较,引入课文学习,热爱生命,保护生命溢于言表。另一位教师在讲本课时则用了一组图片,结婚照和结婚照的主人后来失去了双腿,即“半丁”在登万里长城。以及在各地演讲的图片,让学生的情绪被图中人物所感染,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再如:一位教师在讲《让青春远离不良行为》时,也用了一些图片导入。图一:扶老携幼骑大马;图二:街头单挑;图三:跨公路栏杆;图四:轻轻地我走了,不带走一张纸(乱扔)。从分析图片人物行动的危害人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人手,自然引入课文。

四、以今日说话节目导入

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和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增加更多生活知识。一位教师在讲《让青春远离不良行为》时,以张绍刚老师做的一期节目《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孩子》放给学生看,那位孩子沉迷于网吧,荒废了学业,甚至离家出走,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网络游戏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的危害,感同身受,震撼心灵。

五、演讲方式的导入

从教师的演讲中,可以训练学生注意、想象、联想、记忆、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学生听老师或同学的演讲,从中抓要点、长知识、扩视野,学会了用自己的听觉收集信息,并且养成良好的听话习惯。

我在讲《腾飞的中华》时,用一段演讲作为开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当代中国取得了日新月异的骄人业绩,经济快速增长,科技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提高,使得新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发展、加入世贸谈判成功、“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北京申奥成功,多少欢呼,多少泪水,多少爱国激情。世界在变化,中华在腾飞,腾飞的中华需要我们去促进,请将你们的青春和爱国激情化为拼搏的动力吧,愿中华的巨龙永远腾飞在世界的东方。这样既感染了学生,又对理解课文起到了较好作用。

六、小品导入

放松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陶冶情趣,满足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需要。笔者在讲《陶冶高雅情趣》时,用了赵本山、宋丹丹、崔永元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现场陶冶了学生的情趣,自然引人课文。根据课文内容,也可让学生自编自导小品作为导人。如笔者在讲《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就让学生自演小品作导入,效果较好。这种导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七、漫画导入法

提高孩子的想象力,看漫画时,为理解含蓄的内容,需要有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因而可以提高学生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可以让思维更加活跃。一位教师在讲《监督制约,保障公正》时引用一幅漫画(漫画大意:贪官拥有汽车、别墅、一千元一套服装)。为什么好事偏让他们遇到了,自然引人课文,依法治国,需要加强监督。

八、材料导入

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一位老师在讲《一般违法和犯罪》时,用一组对比材料三个违法行为不同的例子导入作比较,对于本课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知识的学习起抛砖引玉作用。

九、以时事政治或国家大事入手导入

可以了解国家的发展动向,知道国家的政策法规,增长自己的见识。开阔视野,了解到更多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政治学科的学习。如:我在讲《科教兴国》这一课时就用了嫦娥奔月实况。营造科技的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十、谜语导入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我在讲《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时,用谜语导人。美人靠衣装,水去了无痕,滴滴润亭台,园内玉生香。打一四字法律名词。答案:依法治国。对于

依法治国四字,深深印在学生头脑里。

十一、电影片段导入

有利于强化直观形象,留下深刻印象。如一位教师在讲《乐于与人交往》时,就用鲁滨逊漂流记电影作导入。电影中人物渴望回到人群中的情景仍如在跟前,一位教师在讲《情绪万花筒》时,取了周星驰主演的电影片段,图中人物悲切情绪让人久久不忘。

十二、创设情境法

树立学生主体思想,增强学生参与意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能保持持久的学习热情,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我在讲《锻炼交往能力》中,讲到与人交往时要学会赞扬他人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赞扬是一种美德,是一种给予,是一种对他人的接纳和肯定,下面让我们也尝试着赞扬别人吧,请你从我们身边的人开始,赞扬班级里的一位同学吧!同学们就开始赞扬班级里的同学,热火朝天。

十三、直接导入法

一开场便开门见山,直接向学生展示本堂课的内容提要,重点、难点是什么,以及这堂课要解决和注意的问题。这样使学生一目了然。可以节约时间,直接导人的方法可以使课堂的脉络清楚,学生能自始至终围绕着老师的要求去探索学习。

十四、复习导入法

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导人新课,既能促使学生掌握已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识,使教学内容环环相扣,体系完整。

教无定法,除以上方法外,还有很多导人方式,只要是能紧扣课文主旨,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导人,均可采用,同行们应大胆采用多种方式导入课文,创造性地引入课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说不定学生终身都不能忘怀。在设计教学导人时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1导入要与教学内容相适应。

2导入要与学生特点相适应。

3依据学校的教学条件导入。

4导入要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

5导入要有启发性、趣味性、科学性、艺术性。

6导入要短小精悍、有说服力。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导入 篇9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导入•强化•语言沟通

李涛(北京教育学院信息与远程教育学技术协会院讲师)杨宣(北京教育学院信息与远程教育学院计算机系教师,讲师)王凤桐(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微格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第一部分:导入技能训练

请各位老师先听一个故事,同时请大家思考,如何把这个故事改编成一个话剧,如何设计它的第一个场景?

【故事】

很久以前一个商人进了高利贷一大笔钱,这个高利贷的人又老又丑,但他却早已对商人美丽妙龄女儿垂涎三尺,于是他提出了一个交易,他说只要让他得到商人的女儿就可以取消债务。商人和他的女儿都被这个提议吓坏了,他们当时正站在高利贷后花园一条有黑白的鹅卵石铺成的小路上,狡猾的高利贷说,让上帝的旨意来决定这件事情。他说他想把这颗黑色和白色的卵石放进一个空袋里,让少女拿出其中一颗,如果她拿出的是黑色的卵石,她将嫁给高利贷,她父亲的债务也会被取消。如果她拿出的是白色鹅卵石,她可以继续留在她父亲身边,债务也将被取消,但是如果她拒绝拿出鹅卵石,她父亲将会被关进监狱,她也会开始挨饿,商人很不情愿的接受了这一提议。于是高利贷弯腰拾起了两颗鹅卵石,眼尖的少女吃惊的发现他拾起了两颗黑色的鹅卵石,并把它们放进了钱袋,接着高利贷要求少女拿出其中一颗决定了她和她父亲命运的鹅卵石,少女将手伸进了钱袋,并拿出了一颗鹅卵石,但大家还没来得及看上这颗石头一眼,他就不小心把它弄丢在地上,由于地上到处是黑白鹅卵石,所以再也分不清哪一颗是刚才掉在地上的鹅卵石了。哦,我真是笨手笨脚少女说,但是没关系,如果你看一看钱袋里剩下的那颗是什么颜色,就会知道我刚才拿出的鹅卵石是什么颜色了?

就上面这个故事,如果让大家给它编排一个话剧的第一场,大家怎么来编呢? 设计教案的第一步是导入,导入与话剧的第一个场景很相似,但是它也有不同地方,话剧是我们为它设计出来就可以了,但导入我们不仅是设计者,而且还是演员。作为一个老师,能够设计出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学习这样的导入,而且在课

堂上很好的实施,是教师必备的一项技能。

一、导入技能的定义

导入技能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时,应用建立问题情景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形成学习动机的一类教学行为。在其定义里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什么来设计导入呢?设计一个问题情景的作用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就是推动学习活动、确定学习方向,以及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机制或内在历程。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构成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由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构成。课堂教学是由认知需求决定的。认知需求是学生要获得知识的这种需要,它本身直接就指向了知识内容,并且以能够得到这种知识的刺激为满足。同时这个认知需求也是形成学生学习动机最稳定的一个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是学习动机另外一个构成的要素,学习期待的形成是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它和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密切相关的。

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首先要设计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一个外在的,不是学生内在的,是根据教学的内容给学生设定的要达到的目标。而学习期待是解决这个目标,让它转换为学生自己内心的一种需求、一种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和学习目标是密切相关的。学习需求是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学习期待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只有满足这种需要的目标或者期待,目标和期待同时存在时,才能使主体学生把活动指向确定的方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学习活动。

总之,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结构中的主导成分,学习期待是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只有当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目标或期待同时存在时,才能使主体把活动指向确定的方向,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学习活动。

(二)学习动机形成的条件

学习动机是如何形成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学生作为认识主体与教学内容这一外在的客体之间的矛盾,但并不是所有的主客观矛盾都能构成教学过程的动力。必须要把这个矛盾进行转换,转换成学习动机的必要条件,才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

矛盾转换为学习动力,需要三个必要条件,第一个条件只有当这一矛盾与学生的认知能力相适应的时候,才能够被学生感知到。就如拿一个高中的物理来教小学,小朋友肯定听不懂,更谈不上有什么动机。

矛盾是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必然产生”是指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认识结构之间存在着“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在将新的学习材料进行加工,要使学习材料中本身固有的与原有认识结构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成为明显可见的刺激形式。

二、导入技能的功能与要素

(一)导入技能的功能

对于我们导入就肩负着这样一个重任,就是要采用创设问题情景的手段,来制造使教学中基本矛盾发生转换的必要条件。导入技能具有以下功能:

■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 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 ■ 衔接学生的新旧知识 ■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 ■ 创设学生的学习气氛

(二)导入技能的要素

请大家来回忆小学的时候,写记叙文老师要求要有六要素。这些要素必须要包含在故事里,必须要反映出来,导入也有它的要素,应该有哪些要素呢?首先是创设情景,必须要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者在一定的问题情景中经历对学习材料的亲身体验和发展过程,才是学习者能够获得最有价值的东西,一切学习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条件下进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问题情景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从物理意义上来讲,它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是一个情景,也可以是老师给学生呈现的一个情景,也可能是老师给学生出的一个问题。这个内容可以是本学科的知识,也可以是其他学科的内容,这就要根据你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来设定。

另外从心理意义上来讲,学生在这个情景中能够引起他对知识学习的兴趣,激发他学习这些知识的动机,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导入技能的要素可以分为三类:

1.问题情景

(1)问题情境的分类 ①问题障碍情景

在此情景中,为学生创造具一个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情境,让学生陷入新的困境,然后形成一种认知的冲突,从而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各探求的一种问题情景。例如:中学数学“复数的概念”的导入

师:请同学做下面这道题:已知a+1/a=1,求a2+1/a2的值。生:a2+1/a2=(a+1/a)2-2=-1 师:为什么两个正数之和为负数呢?

【分析】通过在学生的认知冲突中提出问题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欲知而后快”的期待情境,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

②问题发现情景

问题的发现情景就是给学生呈现一定的背景材料,引出新的学科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特征或内在规律,产生新的学科知识的一种问题情景。

或直接给学生创造一个情景,比如在一个商场里,或者在一个工厂里这些情景,在这个情景中学生发现一定的问题。

例如:《生物》八年级上册《免疫》导入 师:请同学们先看一组画面。

(录像引入:许多人在一个拥挤的餐馆进餐的场景,周围有许多食品和蔬菜。)师:请同学说说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 学生观看后自由发表观点。(略。)师: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病菌、病毒等病原体无处不在。我们每天吃进的食物和吸

人的空气中都有许多病原体存在,为什么人们还能健康地生活?

生(抢答):可能人体有抵抗这些病原体的结构。

师:是不是这样呢?下面我们通过一组漫画来探究问题的答案。

【分析】教师通过录像为学生呈现出餐馆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中暗含着健康、病毒与免疫的关系,教师的两个个问题,引导学生从这个场景中思考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内容。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发现情境。

③问题解决情景

所谓问题的解决情景就是直接呈现出某个新的学科问题,围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去组织学生展开学习、探求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通常像我们后面要说到的直接导入,其实就是属于这样一种问题情景。

例如:《物理》八年级上册《颜色》的导入

师:同学们,放眼我们的校园,绿树、青草,各色花儿竞相怒放,生机盎然。再看大家身着的服装,五颜六色,多姿亮丽。是什么把校园点缀得美丽如画呢?

师:现在我们重温世界科学巨匠——牛顿的光的色散实验以及另外两个有趣实验,揭开大干世界中千姿百态的物质五彩缤纷的颜色之谜。(板书课题:颜色)请大家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实验后共同研究探讨,交流收获。

【分析】教师从贴近学生生活的身边环境入手,将要学习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并告诉学生通过几个实验来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的解决情境。

(2)问题情境的创设原则 ①抓住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②按照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结构的实质性,非人为的联系规律来设计导入的方案。(3)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第一步:分析教学内容

明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然后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一步一步地倒推,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找出和新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针对这个内容确定情景中矛盾。

第二步:设计

用设计呈现,用具体的设计来把这个矛盾表现出来。这是问题情景的设计。2.知识的衔接

知识衔接是指在导入中把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使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旧知识才能够得到改造,新知识才能够获得。

所以导入要真正引起学习动机,仅靠一个问题情景是不够的,在这个问题情景中还要使问题情景潜在的矛盾或者差异表面化、激化,使这个学生主体充分地意识到此矛盾。

3.目标指引

在导入中要明确将要学习的目标,引起学生的学习期待,首先对问题情景进行简单的概括,教师问题情景呈现出来后,对问题情景的活动进行简单概括,提出下面教学认识的主要问题。其次是要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指引,使学生对接下去教学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学生就形成了学习期待,从而能够顺利的进入到下一步的学习中去,这是导入技能的三个要素。

三、导入技能的类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导入的类型,导入类型有很多种,不同学科也有它自己的一些独特的导入的方法,我们在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几通用的导入方法。

(一)直接导入

直接导入是教师直接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以及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通过极短的语言叙述,设问等方法,引起学生关注,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情景。直接导入比较适合连续性教学的后续教学的导入,同时它也是高年级理性思维比较强的内容适合用直接导入,其次,就是年龄大的学生。他们学习自觉性比较强,用导入可以更快的进入学习。但是直接导入要注意对于小学生和初中学生来说不要用的太多,不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案例:小学科学《耳朵的科学》

师:前面,我们已经研究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问题。那么,声音又是怎样被我们感受到的呢?这就需要我们来研究感受声音的器官——耳朵。耳朵能够感受声音,而我们其他的器官,像鼻子、眼睛就没有这个本领,这里面包含着一定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耳朵的科学之谜。(板书课题)

【评析:】导入的作用就是激发兴趣或动机,引起探究的内在雷要。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这连小孩子都知道,没什么新颖之处。可是,声波传到我们其他的器官,怎么就听不到声音?这个问题对小学生来说挺意外,谁去注意这个问题了?这正是身边的科学。这个直接明了的导入,使孩子天生的好奇心被引发了,探究耳朵科学的欲望被激发了。

(二)经验导入

所谓的经验导入就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出发点,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和提问等方式导入新课。通常在新内容与学生的有关经验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时候,采用这种经验导入,这种方法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觉。发生在学生身边事情能够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学生动脑思考。

经验导入时要注意:一定要选择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这样的素材;选择的内容要与新的教学内容有关;另外在关键的地方教师应提出问题,引导学生。

案例:物理《惯性》的概念教学导入

师:同学们在乘车过程中会发生这种现象,每当汽车突然启动时,人会向后倒;当汽车急刹车时,人会向前冲;当车子急转弯时,人有被甩出去的感觉,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于存在惯性的缘故。那么什么是惯性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概念。

【分析】教师从坐车时各种现象导入,这些现象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切身的体会,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

(三)旧知识导入

旧知识导入是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找准新知识的连接点,以旧知识为基础发展深化,从而引出新的教学内容,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旧知识导入通常是在新教学内容与学生有关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时使用。

案例一:小学数学《九的乘法口诀》导入

师:出示从二至八的乘法口诀算式卡片,让学生自由应答;给应答既快又准确的小组发优胜小红花,给予鼓励。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能找出口诀中有因数“九”的口诀吗? 生:学生开始找“九”的口诀

师:把学生找出的“九”的口诀按顺序打上大屏幕:二九一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

师:“还有补充吗?”

生:争先恐后发言:“一九得九,九九八十一”,并把它们安插到上列式子中的适当的位置上。

老师追问:“能说出理由吗?”

生:“一九还是九”,“九个一是九”,“八个九是七十二,九个九就是多一个九,把七十二加九,就是八十一。”

生:“西游记中不是说唐僧取经有九九八十一难吗?”大家都乐了。

(四)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图表、幻灯、投影、电视等教具进行实验演示,或学生实验的方法来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以已知实验现象或知识经验与发现新现象对比方式产生问题情景,提出新问题,自然的过渡到新课学习的导入方法。

通常是在新知识所要求的感性经验是学生所缺乏的,或在生活中虽有所接触但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和思考的,或需要有鲜明的表象时采用。

实验导入有利于形成学生生动的表象.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因此,在小学各年级和中学理科教学中运用较广。

案例:中学物理《电磁铁》导入

师:老师这有一块条形磁铁,用它的一端接近大头针,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生:磁铁把大头针吸起来了。师:磁铁为什么能吸引大头针? 生:因为磁铁有磁性。

师:老师这还有一根铁钉。我把它接近大头针,看它能不能吸引大头针?(师演示)生:铁钉不能吸引大头针。

师:为什么吸不起大头针呢? 生:因为铁钉没有磁性。

师:我们能不能让铁钉像磁铁一样,能吸引大头针呢? 生:把铁钉磁化。

师:你想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生没有回答)师:这节课就来学习把原来没有磁性的铁钉变成有磁性,也就是能吸引铁的电磁铁。看谁爱动脑筋,学得快,实验效果好。

(板书课题《电磁铁》)实验导入通常是在新知识所要求的感性经验,是学生所缺乏的,或在生活中虽然有所接触,但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和思考,需要有鲜明的表象的时候用实验导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实验导入时也要有一定的注意事项,实验演示的内容必须与新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并能为学习新内容服务。第二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是什么,掌握观察的具体的方法。第三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这样实验导入才能够起到它真正的作用,这也是一个例子,书中都有,大家回去可以在书中进行详细的看一看。

(五)直观导入

直观导入是在讲授新课题之前,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以此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景的导入方法。学生在直观感知过程中产生疑问,疑问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这个也可以把问题情景归我们前两类问题情景。直观导入的时候要注意,实物、模型、幻灯、电视等内容必须与新教材有密切的联系,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恰如其分的提出问题,以明确学生观察的思考方向,促进他们的思维,为学习新的材料做好准备。

案例:《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三课《毛毛虫的故事》导入

师:这节语文课,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礼物。先请看——(播放多媒体操件:《真蝴蝶纷飞图》)师:(解说)你们看,在火红的花瓣上,在翠绿的草叶间,美丽的蝴蝶挥动着轻盈的翅膀在自由的飞舞。可你们知道吗?这么小的蝴蝶,它小的时候竟是小小的毫不起眼的毛毛虫,(继

续播放课件,毛毛虫的丑陋可怕状使学生纷纷惊呼。)(教师板书:毛毛虫)师:这样丑陋不堪的毛毛虫,最终却成了美丽无比的蝴蝶。那么它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一个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补充板书: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学生齐读课题)

(六)故事事例导入

故事、事例导入是以生活中所熟悉的事例或报纸上的有关新闻,以及历史上认识自然与社会中的故事设置问题情景的导入方法。

故事具有启发性,把这些故事用在我们的导入会激起学生很好的兴趣。在故事选取时要注意,首先选取的故事和事例必须是有趣的、启发性的、教育性的。其次,故事要精短,再次是故事事例要有针对性,能为讲课主题服务。

案例:小学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导入。

师: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猴妈妈买了3个同样大小的饼分给小猴三兄弟吃。猴妈妈把第一个饼平均分成4块,给了大兄弟灵灵其中的一块。二兄弟聪聪却吵着要吃2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饼平均分成8块,给了聪聪2块。三兄弟皮皮更贪吃,非要吃3块不可,猴妈妈就把第三个饼平均分成12块,给了皮皮3块。三兄弟谁分到的饼最多呢?

生1:灵灵最多。生2:皮皮最多。

生3:三个兄弟分到的饼一样多。

师:到底谁分到的饼最多呢?同学们可以利用手边的学具自己去寻找答案。

(七)设疑悬念导入

设疑悬念导入是教师从侧面不断巧设带有启发性的悬念疑问、疑难,创设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方法有:

惊奇——展示违背学生已有的观念的现象; 疑惑——使学生产生相信与怀疑的矛盾:

迷惑——提供一些似是而非的选择,学生已有的经验中缺乏可以辨认的手段而产生迷惑:

矛盾——在推理的过程中,故意引出两个或多个相反的推理,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案例:初中语文七年级《狼》

教师:同学们,老师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人,他是我的同行,教书之余,他在路边摆一个茶摊,无偿为路人提供茶水,你要喝他的茶水,就为他讲一个故事。有一个故事,里头有个人流汗,有个人流血,还有一个在笑。我这个故事讲得好不好?学生齐答“不好”。

教师:听完这个故事,你想知道什么? 生1:摆茶摊的人是谁? 生2:故事中的人是谁?

生3:为什么会流汗?为什么会流血? 生4:老师怎么会有时间摆茶摊?

师:这么多问题,一定想知道结果,对吧?今天我们来学习摆茶摊的主人写的一篇文章《狼》。

(八)情景导入法

情景导入法就是选用语言、设备、环境、活动、音乐、绘画等各种手段,创设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景,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学习状态这样一种导入。情境创设应注意三个方面:首先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其次,教师设置的情景应该有明确的目的或者意识。再次,当你设计的情景内涵比较隐蔽的时候,要及时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

案例:《美术》一年级上册《鱼儿游游》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做一个撕纸游戏,随便拿一张纸,不要刻意地去撕出什么形状,任意去撕,撕出什么算什么。(师撕完后)同学们看老师撕的像什么。

生:什么也不像。

(老师就着撕出纸的形状,根据鱼的形状和花纹进行简单的添加,然后把它贴到黑板上。)

师:现在变成什么了? 生:鱼儿!

(鼓励学生把刚才自己撕出的纸也添画成鱼,贴到黑板上来。学生添加得又快又灵活,都争先恐后地到黑板上贴,课堂气氛活跃。不一会儿,黑板上贴满了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鱼儿。)【评析】:与学生一起玩“撕鱼”游戏,丰富学生的联想,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撕鱼的方法,十分贴近学生生活,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同时也为第二环节让学生了解鱼形状多样的特点埋下了伏笔。

五.导入技能的策略

在导入设计与实施过程中都应注意一定的策略:

(一)导入技能设计策略 1.目的性

教师要明确导入技能的教学目的,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法,都应该使设置的问题情景指向教学目标。

2.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导入设计这个问题情景,要与学生的年龄以及其思维特点相适应,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情景,这样学生感到亲切,容易融进情景,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指在导入阶段,善于以旧抓新、揭示新旧知识的关系,使导入的内容与新课程的重点紧密的相关。

3.趣味性

导入本身是引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学习动力持续下去,所以在设计问题情景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尽量选择学生身边能引起学生好奇心、感兴趣的材料作问题情景。

(二)导入技能应用策略 1.把握导入时间

导入的时间要适宜。导入仅是一个“引子”,而不是内容铺开的讲授,故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2~5分钟为宜。导入时间过长,难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2.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在开始导入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学生的状态。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在导入的时候要根据导入的内容和学生的情况应用恰当的语音、语调、语气和措词,以饱满的热情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

第二部分:强化技能训练

本课程主要包括:强化与强化技能的概念,强化技能的功能,强化技能的构成要素,强化技能的类型,以及强化技能的应用要点五部分。

一、强化与强化技能

(一)强化概念

1.强化(reinforcement)

强化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称为强化。”它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关键变量。引起强化作用的物体或手段称为强化物。

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不可缺少的关键,其理论源于条件反射和反应性条件反射,刺激和反应学习理论。

强化的主要心理学依据是刺激反映的连接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合(简称S—R联结学说)。主要代表人物主要有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他们在研究方法上强调动物与人的行为类比的客观研究,着重于客观的观察和实验。

2.强化构成要素

内驱力:推动个体以某种方式做出反应的需要;

线索:有区别的已分化的刺激物,它标志和指引特定的反应;

反应:在起信号线索作用的刺激物和起促进作用的内驱力作用下引起反应; 奖赏:即强化,对正确的反应给予奖励(对错误的反应不奖励或惩罚)

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怎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反应。学习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逐渐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

华生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习惯,而习惯是通过学习将由于遗传对刺激做出的散乱、无组织、无条件的反应,变成有组织、确定的条件反应。他提出了两条学习的基本规律——频因律、近因律。

强化是成功的关键,强化所增加的不是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使反应发生的一般倾向性,即发生的概率。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强化作用。如果一个行为发生后,接着呈现一个强化刺激,行为的强度就会增加。因而,直接控制强化物,就是控制行为。

反应+强化=增强反应; 反应无强化=减弱反应;

反应+惩罚(负强化)=压抑反应。

刺激——反应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也有其局限性,此学习理论建立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的,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毕竟有着某些重要的差别。另外,这种理论完全排除学生内部的知识经验结构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只强调外部的刺激和反应,与实际的教学活动也有较大的距离,对学生的认识活动很难给出更深刻更全面的解释。

强化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也得到其他心理学家的重视。C.赫尔就曾指出强化是导致学习的基本条件。他认为一种特殊行为类型伴随以内驱力减低时强化即行发生,学习即可成功。他把强化分为初步的和后继的两种,并指出后继强化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人类学习当中。A.班杜拉的研究指出,强化对学习动机的影响超过对学习本身的影响。有关其他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可参考附录1其他有关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二)强化技能的概念

强化技能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心理学原理,对学生的反应采用各种肯定或奖励的方式,使学习材料的刺激与希望的学生反应之间,建立稳固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类教学行为。

教师强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行为方式。

那么,教师掌握强化技能有和意义呢?教学条件下学生的认识过程与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相比,是一个特殊的过程。学生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当前人类的认识水平,其认识过程的特点是学生学习的是间接经验和来自教师的有效控制。这些间接经验作为教学材料的刺激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避免了人类认识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学生对这些教学材料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如判断、推理、联想等,很多情况下是来自教师的反馈强化。它使学生的正确行为得以巩固,排除掉不正确的行为或认识。强化体现了教学条件下学生学习的特点,体现了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习的革命》提到: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鼓励和表扬,其实就是对学生学习行为以及学习结果的一种最佳认可。这种认可,对于教师来说,只是一种意识问题;但对于接受鼓励和表扬的学生来说,则意义大不一样,他们会把教师的表扬作为自己的一种价值取向。当自己的行为能够取悦于老师时,学生便从老师那里得到表扬,因而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相反,如果自己的行为不能取悦于老师,学生便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

二、强化技能的功能

案例: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在讲解重点、关键地方的板书中加标志(如加彩色圆点,加彩色曲线),以引起学生注意的作法;以及在演示实验中,在观察重点处加标志“.”,以引起学生注意。

您觉得这种做法是教师强化技能的体现吗?为什么? 请各位老师观察2幅漫画

(一)引起注意,保持注意

在课堂组织方面,教师对认真听讲的学生予以表扬或对聚精会神听课的学生给以很高 的评价等强化方式的运用,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上,也可以防止或减少非教学因素刺激所产生的干扰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注意比较容易。而保持学生注意是很困难的。特别是在小学,学生注意保持的时间一般最长不过15分钟

教师应使用语言、声调、手势、眼神、暗示等多种强化技能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二)巩固正确的反应

案例:在教学应用题时,一个学生由于对题意的理解有偏差,对于解题过程有疑问。他提出了一个偏执而幼稚的问题,而且坚持和教师争辩。经过教师的耐心讲解,他晃然大悟,很不好意思地坐下了。当时课堂气氛有点尴尬。教师说:“×××同学追根寻源的这种态度很好,学习就要有这种精神。这就是科学的态度,这能培养未来的科学家。”

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强化,短短的几句话,使提问的同学得到了正面的强化信息,心中十分感激教师。以下的学习活动会使这个学生始终把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学习内容上。

教师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遵守纪律、独立思考、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对做得好的和有进步的学生经常采用各种赞赏的方式,对学生形成并巩固正确的行为,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学生的学习方面,承认学生的努力和成绩,能促使学生将正确的反应行为巩固下来。研究还表明,强化不仅能改善学生的行为,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数量和质量。这是由于教师有目的地运用强化技能,而使学生的正确行为以较高的频率出现的结果。

(三)提高兴趣、促进参与

案例:当学生专心听讲、书写姿式正确、书写规范时,教师用语言进行强化,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学生的尝试性认识过程中,教师运用强化技能,不断指引学生寻找依据和提供线索,促使学生的内部强化,发展思维能力。

学生的学习需要外部的鼓励或表扬,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学生更需要通过鼓励促进他们的进步。当这些外部刺激不断地促使他们走向成功时,便会变成主动的追求,激发起学习的内部动力。

(四)控制教学过程与教学计划的有序进行

强化技能的教学功能体现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是师生相互作用中一个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材料的呈现是经过教师精心加工的,体现了教师对教学材料刺激的控制。但在学生做出反应后,若教师不进行任何反馈强化,则师生间的相互作用就中断了。教师只了解了学生当前的认识状态,但并没有对其施加任何影响,接下去的教学材料的刺激很难说是有针对性的;另一方面,学生得不到来自教师的反馈信息,则认识的尝试活动就失去了方向,教学在这一环节就失去了控制。

三、强化技能的构成要素

何种强化才能对学生产生作用呢?对我国10至14岁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1000份),结果表明:

55%的调查对象喜欢科幻、侦探、古装类的电视节目和课外读物,而30%的调查对象喜欢童话、文学、卡通类的电视节目和课外读物;

在课余生活方面,55%的调查对象上网、看电视娱乐节目,30%的调查对象写作业、看书、做体育运动,10%的调查对象和父母到野外或公共文化场所、公园玩;

30%的调查对象表示和同学之间交流的内容为自己的爱好和喜欢的事物,40%的调查对象表示,交流的内容为网络和网络游戏,谈论学习的仅占20%。

音乐爱好方面,61.5%的调查对象是流行歌曲,20%的调查对象是经典音乐,7%的调查对象是当代严肃音乐。

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教学技能,我们应该对这一技能进行分析,找出这一技能的“关键点”。这里我们用“构成要素”这一术语,即构成某一技能的重要元素。

(一)准确判断

准确判断是强化的先决条件,是对学生反应进行迅速准确地判断,发现一切对教学有价值的因素,通过强化加以利用;准确判断学生反应符合要求的程度,保证教师的强化是发生在被要求的学生表现上。

1.准确理解

准确理解学生反应的真实含义。学生对教学材料刺激的最初反应,在表达上往往是比较含糊的,若教师在没有理解学生反应的真正含义的情况下,就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强化,就会妨碍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2.“捕捉”每一个闪光点

发现学生中每一个闪光点进行正面强化。教学中教师经常容易将反应的机会交给学习较好的学生,同时对这些学生的反应关注和期待较多,对学习较差的学生反应有所忽视。发现学生中每一个闪光点进行正面强化,就是要注意全体学生的反应,及时准确地判断各类学生中对教学有价值的因素。

3.把握课堂“生成”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都知道:课堂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关注课堂生成,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

教师对学生反应强化时,不应局限在自己事先想好的范围内,而是应该根据“不断变化的课堂”及时进行准确判断,发现学生反应中有价值的东西进行强化。

4.不做武断评论

对学生的回答一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时,不做武断的评论,安排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积极思考的态度加以肯定,然后安排时间在课下与该生个别讨论,在下一次课上给出讨论结果,若学生的想法是正确的有创造性的,可由学生来详细阐述他的方法。这种强化对该学生和全体学生的创造性态度是一个很好的鼓励。

(二)意图明确

教师在对学生的反应或活动进行强化时,一定要使学生知道强化的是他的哪些特殊行

为,保证教师的强化意图被学生正确理解。

1.具体分析 2.明确强化的原因

说明强化的原因,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受到赞赏和鼓励。简单笼统的肯定或否定使学生不能区分自己的反应和活动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多余的、哪些是错误的。在学生的反应中包含多种成分时,教师首先说明反应中各成分的性质,然后分别给予不同的强化。

3.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强化意图绝不应该仅仅是对学生个人的,而应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发展是不一致的,有的快些有的慢些。但课堂教学过程要求大多数学生的认识要同步发展,不能仅对少数几个学生。所以教学中师生交流不能仅仅是一对一的形式,而应该将个别学生的正确认识结果及时地扩展到全班,使全体学生形成对当前问题的正确理解。

教师可以征求其他同学对该学生回答的态度,或将学生的正确回答鲜明得向全体学生重述一遍,然后进行正面强化。这是强化的意义就不仅限于学生个人了,而是对全班学生达到了正确认识状态的强化。

(四)把握时机 1.即时强化

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性认识阶段,通常是一些短小的问题,有时是全班学生的应答。在这一认识阶段,往往要求学生的认识过程是连续的,并保持明确的认识方向。这时教师对学生反应的强化也应该是短小的,简单明确的,而且是即时的反馈。

对学生的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也应及时反馈强化。课堂练习应使学生当堂知道练习的结果,利用学生每人将练习写在投影片上的方法,及时对典型的问题和正确的结果用投影仪打出来进行强化,这样才能达到巩固和深化新知识的目的。对于家庭作业也应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到学生手里。若时间拖长了,学生的关注点已脱离了作业中那些问题,作业发到手里顶多看看对错,不再进行认真思考了。

2.延时强化

四、强化技能的类型

强化有不同的分类,根据教师实际应用强化技能的具体形式看,强化技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语言强化、动作强化、标志强化、活动强化;

(一)语言强化 1.理论基础

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用语言评论的方式,对学生的反应或行为表示某种判断和态度,或提供线索引导学生将他们的理解从客观实际中得到证实。

 具体形式

(1)短语

如:是的、好的、正确、对了、不错、做得好、好极了、噢、妙极了、哎呀真好、你真行、超棒、佩服、帅、厉害、了不起、有见解、有进步、有思想,Goodjob,welldone,excellent,splendid,wonderful,great,quitegood。

(2)语句

如:做得对,继续努力。我们给他鼓励。讲得对,大胆些。我们向他表示祝贺。鼓掌。你学得很认真。不要急,继续思考。你看得很仔细。我为你高兴。非常有意思。你进步的很快。看谁找的又对又快。你讲的意思对。同学们真聪明。补充的很好。他这个办法好。他分析的很好。这个问题提的棒。多好哇!

(3)评语

教师在对学生的各种评语(如,期末评语)中,应撰写激励性评语。

如:某教师给班里一位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写下了这样的评语:你离家那么远,可这学期没迟到过一次,这需要有很大的毅力,可你做到了,体育成绩一开始没达标,经过刻苦锻炼,也达标了。这说明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没有做不到的。学习也是一样,不信,你试一试。你只要每天认真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及时改错,每天的事每天做完,你的学习成绩一定能提高,现在你太贪玩,长大了再后悔就来不及了,有这样一句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望你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

(二)动作强化 1.理论基础

动作强化是指教师运用非语言的身体动作,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表现,表示自己的态度和情感。有时,无声语汇,教师的点头示意、微笑、期待的目光、专注的神情等非语言行为,运用恰当,就能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评价效果。

有研究表明,在言语行为的全部效果中,体态语占5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动作强化常伴随语言强化同时出现往往能获得更好的强化效果,这是由于学生能够更强烈地感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

 具体类型

(1)目光

通过目光可以传递多种信息:鼓励的目光、赞赏的目光、探询的目光、制止的目光。目光是最常用的强化物。在不同的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行为,通过目光就可以达到强化刺激的效果。

(2)手势

手势是很重要的非语言性强化物。手势的变化多、运用广泛、使用率高。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或非学习行为,都可以用手势进行强化。如翘起拇指表示赞扬;伸出食指放在唇上表示轻声;鼓掌表示热烈的赞许和鼓励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强化作用。

(3)表情。

对于学生的行为,通过点头、摇头、皱眉等面部表情动作,辅以相应的眼神,可以构成强化物。如:微笑。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表示赞许。

如:点头,摇头。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或是否定。如:惊奇。对学生出色的学习表示赞赏。(4)接近

教师上身前倾聆听学生发言、走到学生中间、弯腰观看学生活动等,都可以产生强化作用。用躯体接近学生可以表示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如,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或演算习题时,教师站在学生背后,弯腰注视学生的练习本。如果学生回头看教师,教师可以回以微笑和鼓励的目光。这时学生心理会产生很大的鼓舞,产生极大的强化刺激作用。又如,有的同学在玩东西、做小动作或说小话,教师走到学生身旁,看一眼学生的手或眼睛,也会产生强化刺激作用,使学生停止小动作,把注意集中到学习内容上。

(5)接触

教师与学生的身体接触,如拍拍肩、摸摸头、握握手等动作,对于年龄小的学生会产生很强的强化刺激作用。被接触的学生会从心理上产生很大的满足感、优越感,会从中得到极大的鼓舞。此时学生正在进行的操作行为或刚完成的行为会被强化,从而得到巩固,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这种强化方式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效果很好,对于年龄较大的学生应该慎用。

(三)标志强化 1.理论基础

是指教师运用各种象征性的标志、奖赏物,对学生的成绩或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这种强化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更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对年龄小的学生,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鼓励,印象更深刻,激励的时效更长久。

2.具体形式

(1)学生在黑板上完成练习后,教师写上评语“好!”,用彩笔打勾;在作业上写评语、加盖印章图案(如:五星、小红花、红旗、优秀)等。

(2)实物奖励(如:邮票、五星、小红花、红旗)。

(3)制定全班学生学习进步图表,定期标出进步的幅度,激励学生努力奋进。(4)象征性奖励(如戴博士帽、发奖杯等)。

(四)活动强化

理论基础:指教师安排一些特殊的活动,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和贡献给予奖励,使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巩固正确的行为,得到自我强化。

(五)内在强化和外在强化 1.外在强化

是指由于来自孩子/行为个体以外的奖励的刺激(如:夸奖,奖品等等),使一个行为(如:坐好)得到强化而继续出现。举例,如果一个孩子做对了一件事,你会夸奖他,还可能会对他说:“你可以吃一块糖。”或是一些其它类似的话。就是说你给他一些他喜欢的东西。

2.内在强化

也被称做“自我奖励”,指一个行为的出现是由于受到来自孩子行为个体本身的奖励的刺激(如愿望、兴趣、对社会规范/规则的自觉认可等等)。在通常的情况下,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奖励的刺激也会逐步由外部转向内部。所以教师在面对正常发育的学生时,会逐步(或很快)地减少外在强化,因为他们觉得有些行为会得到学生的自我奖励。

(六)正强化和负强化 1.基本理论

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当人们采取某种行为时,能从他人那里得到某种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人们趋向或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

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它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予以否定。

正强化是用于加强所期望的个人行为;负强化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和消除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 具体形式

(1)小组强化(2)定向强化

五、强化技能的应用要点

(一)目标明确

在运用强化技能时,应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选择地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教学目标明确是教师对学生反应进行准确的判断,发现一切可利用的因素的前提,也是使强化的意图明确有效地基本保证。

(二)提供机会、提供线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做出反应的机会,教师才能看到学生的反应,并对其正确的因素给以强化。

采取提问、让学生做习题、或者对其他同学的反应做出评价等方式,给学生做出反应的机会。

(三)态度客观、真诚

教师在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判断后,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强化。这是教师在应用强化技能时的外显的行为。教师的态度应当明确,要使学生知道肯定的是他的哪些行为。

教师的态度应该是客观的、真诚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鼓励。

(四)及时有效 1.及时

对学生的反应要进行迅速准确的判断,当所期望的行为一经出现,教师就应抓住时机给予奖赏,力求得到强化。即发现学生中每一个闪光点要进行正面强化;当学生的回答或操作不完全正确时,对合理部分要进行正面强化(部分强化)。

2.恰当、可靠

在采用动作强化时,要注意走动和接触学生的频率,不能过分频繁,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反感;采用标志强化时,标记的种类不宜太多,色彩不要过于斑斓,否则搞得学生眼花缭乱,重点不突出,达不到强化的目的。

3.要把握好时机

把握好强化的时机,对提高强化的有效性也是很重要的。对短小、简单的问题,作业完成的情况等应进行即时强化,这样可给学生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学生对一些抽象、复杂问题的解答或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则应待学生充分反应后再进行强化,以使强化更具有针对性。

(五)注意强化的个别性和多样性 1.区别 2.变化 3.多维

(六)促进内在强化

(七)慎用负强化

1.正强化为主 2.慎用负强化

在课堂教学中,对批评和惩罚,教师应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对于认识性的反应错误,教师应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能埋怨学生笨,将自己对教学不成功的不满情绪发泄到学生头上。所以,对于学习中的认识问题不应采取批评和惩罚的方法,更不能对学生的人格进行讽刺和挖苦。

3.正负强化结合

例如,让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读一段课文,给机会回答一些有可能胜任的问题等,比单纯批评惩罚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第三部分:语言沟通技能训练

一、什么是语言沟通技能

语言沟通技能是指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运用语言、情感手段,通过倾听、反馈,交换观点、意见,实现理解、信任、尊重、彼此接纳、合作,达成共识,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一类教学行为。

(一)教学语言的八个要素 语言——规范; 吐字发音——清楚; 音量——适度; 语速——适当; 语调——达情; 节奏——适中; 表达——停连; 词汇——丰富。.【播放录像】大家刚才看这段录像,可以发表发表自己的观感,就是看完这个录像以

后,你觉得老师这个语言,利用得怎么样,有什么特色。

(二)运用教学语言沟通要点 1.有情感,与教学情境相适应; 2.语言要生动、形象、富于变化; 3.有条理、严密; 4.表达内容正确;

5.要善于潜移默化地熏陶、教育学生。

(三)发生训练

1.抬头张口下巴放松,固定。尽量抬头、张口。(锻炼咽部肌肉)2.伸舌,摇头。(放松咽部肌肉)3.狗喘气。(打开横隔膜)

4.舌抵前齿,下凹成沟。(形成声管)5.呼吸练习,想象自己的身体像个大气球 综合练习:风暴平地起,江海要翻腾。

二、语言沟通技能的功能

(一)使教与学的目标达成一致性

(二)教师和学生感情融洽,可以形成民主和谐的学习态势

(三)有效地沟通,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语言沟通技能的类型

课堂教学的沟通根据沟通媒介不同可以分为:口头沟通,体态沟通,文字沟通,媒体沟通。

根据沟通的组织程度不同可分为: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以及群体沟通和个人沟通。

课堂教学中的沟通方式很多,通常可以归纳为情感沟通、认知沟通、群体沟通和个人沟通等4种类型

我们重点介绍以上四类:

(一)情感沟通

赞可夫说:教学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到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如下表述: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特定情景的感染中,特定情绪的撩拨下,借助于必要的学习资料,自己感悟、理解而获得的。

所以说,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关键

(二)认知沟通

教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与学生进行认知沟通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教师应让学生感悟、发现,从而取得教师“举一”而学生“反三”的教学效果。

(三)群体沟通

群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师要善于掌握与全体学生沟通的技能,实现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

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

教师与学生人际沟通的特点,群体教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教师要善于掌握与全体学生沟通的技能,实现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

群体的价值和力量在于其成员思想和行为上的一致性,而这种一致性取决于群体规范的特殊性和标准化的程度。群体规范具有维持群体、评价和导向成员思想和行为以及限制成员思想和行为的功能。

(四)个人沟通

既然课堂教学是群体教学,它是由单个学生组成的集体,学生们的态度、认知经验、水平都不是整齐划一的。所以,教师不但要面向全体开展教学,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在群体教学活动中抓住时机与学生个人进行沟通是拉近师生心理距离、培育师生情感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四、语言沟通的要素

(一)沟通的情感

沟通的情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作基础,就失去了沟通的基本条件。

教师的沟通情感有:尊重与接纳,真诚与信任,公平合理,理解与宽容等四个要点。

(二)沟通目标

明确的沟通目标标志着沟通的方向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沟通目标由教学任务决定,如认知目标,方法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

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时候,一般目标都是简单明确的,但是,虽然目标简单明确,教师锁定的目标一定要准确。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细致地观察。可以这样说:观察准确了,判断对了,确定什么目标,下定某种决心对有效沟通是非常重要的。

(三)沟通手段

沟通手段决定沟通的信息传递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沟通手段主要有:说服,批评,表扬与鼓励,移情,谈心,幽默,体态,暗示,沉默等。

教师运用沟通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手段与语言有机地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能较好地实现沟通目标。

(四)沟通反馈

事实上,大多数成功的沟通信息并不是线性单向传递的,它必须伴随着信息的反馈和矫正,然后达到教师对教学的预想目的。所以反馈是沟通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

反馈应对:①激将;②真情感化;③设置悬念;④迂回。

奖励与惩罚。运用奖励手段鼓励正当行为,通过惩罚制止不良行为,两种手段都是为

了实现有效地沟通。但是,惩罚要慎用,学生出现失误,不要“讥笑”、“讽刺”,适当的“责备”与“训斥”在私下里比当众的效果要好。

(五)沟通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沟通的手段如果达到了目标,就是有效的沟通,如果没有达到沟通目标则沟通无效。

五、语言沟通技能使用策略

策略1:真诚、爱心是实施沟通的前提条件。策略2.:同理心是沟通的前提。

上一篇:2010机电系体育部工作总结下一篇:最新女职工产假规定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