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困境

2024-06-14

创作困境(精选7篇)

创作困境 篇1

我国当代水彩画艺术创作的困境论文

摘要:随着水彩画艺术逐渐成为主流艺术画种,水彩画在经过了波峰的发展,在人文社会多元化发展的大形势下,水彩画艺术又出现了回归传统的趋势,表面上看起来,在艺术理论的发展中,跨越与回归似乎是一个永久的主题,正如艺术发展的演进过程中,从上个世纪至今就不断出现的现代与后现代的反复交替,直到艺术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而当代水彩画也随着这种趋势在两种回归潮流中不断反复,我国当代水彩画艺术特别是创作方面出现了很强烈的倒退,这种倒退被成为创作的困境。但是短暂的困境必然伴随下一步快速的崛起,未来发展的需要必然能够助力水彩画艺术创作再攀高峰。本文从水彩画艺术创作的困境着手,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

关键词:当代水彩画艺术;创作;困境;未来发展

水彩画是西方的舶来品,改革开放后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我们的水彩画家在不断吸收西方水彩画的精华和技法同时,也不断的将自身的文化艺术和传统精华融入到水彩画当中,不断的进行了改良和探索,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水彩画艺术内容和独特的水彩画创作技法,随着这些结合的不断跟进和成熟,我国当年的水彩画在本世纪初达到了一个巅峰,水彩画已经真正的做到了与其他大画种进行比肩,在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水彩画与油画、国画均取得了三个金奖,可谓是平分秋色。但是随着社会变革的加速,多元文化不断冲击着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快速发展,使得水彩画艺术创作一度陷入了传统的回归,而这种回归并不等于上世纪末的理性回归,上世纪末的理性回归伴随的是传统技法与西方艺术的融合,一种过渡阶段的崭新发展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倒退,相反,在我国水彩画艺术创作融入了传统艺术创作技法和传统的、民族的艺术要素后,水彩画反而成就了发展的巅峰,使得水彩画真正的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一、当代水彩画艺术创作的困境

正如前面所述,我国水彩画艺术凭借着独有的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以及可以追溯到50前的历史,在不断的融合发展中把水彩画艺术创作推向了一个巅峰的高潮,甚至一度发展成为世界水彩画的殿堂,飘逸的水墨元素和灵活的材料运用,推动了中国水彩画不断的向前发展。然而创作的困境来源于思维模式的固守和灵感的匮乏,面对着日新月异的社会进步和发展现状,中国水彩画逐渐又呈现出一种回归的趋势,一种向传统文化寻找灵感的思维模式。

一方面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水彩画传统是水彩画发展取之不竭的源泉,水彩画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呈现出的是一种艺术原始积累,而真正的水彩画艺术应该源自于传统和民族的,甚至对西方水彩画擦产生一种本质性的排斥。两一方面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水墨画是水彩画的最高级形态,完全剥离了中西方水彩画的内在传承和联系。思想决定行动,当代水彩画的思潮决定了水彩画艺术创作的回归,实际上是一种民族主义和大国主义思想在作祟,并没有正视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开弓没有回头箭,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而后现代主义实际上是对现代化发展中的一些错误问题的`批评和纠正,促使现代化发展回归到正确的途径上,维护着正义和公平等普世价值。行动的困境直接体现在创作的乏陈可新,体现在艺术的形式的呆板,对新技术的漠视,对原始材料的以来。

为此,当代水彩画艺术创作的困境逐渐影响了新世纪的水彩画艺术创作,一度造成了停滞不前。艺术源自于生活,艺术的价值也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如果艺术仅仅是孤芳自赏,那么艺术可能出现极端的艺术价值,也可能不能成为艺术发展的主流形态。所以,总结上述水彩画艺术创作的困境,我们不难发现水彩画艺术创作主要是思想领域的倒退,影响到创作方向的偏差,而这种偏差与西方水彩画艺术创作的发展比对中,就变得尤为地明显,一个再继续前进,一个再逐渐倒退。不论是形式、内容、材料还是创新,都在一种乏陈可新中不断的倒退,让人有种难以触及的悲哀。

二、当代水彩画艺术创作的趋势

当代水彩画艺术的创作发展,其趋势依然在西方的水彩画领域,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变化,现代化的新特征和新要素都出现在了水彩画的创新发展中,电子技术和高科技应用在西方水彩画届比比皆是,澳大利亚油画界甚至直接采用电子笔墨进行水彩画创作,创造出了很多崭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作品。当代水彩画的艺术创作未来发展的根本依然在于现代化的发展趋势,如果不能很好的把握艺术理论发展的基本逻辑,即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反复推进,互为补充,水彩画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必须从根本上摆脱对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错误理解,摆脱现代化与后现代化的完全相悖,相反,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是互为表里,在矛盾中推动事务不断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正是因为有了现代化的激进和后现代的保守,才能在激进和保守中呈现一种发展的大趋势,而这种趋势往往可能会出现水彩画艺术高峰。

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绝非平衡性很强的一对孪生体,根据艺术理论发展的历史逻辑与脉络看,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往往彼此交缠,一度呈现出了艺术的极端发展,但是形式主义并非是完全的消亡,而是在下一个波峰到来之际,接着很强的现代性而重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并且把基于现代主义的水彩画艺术体系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就是水彩画艺术创作的根本逻辑。

三、我国当代水彩画艺术创作的未来发展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水彩画艺术在艺术领域上达到了一种巅峰状态,正是一种基于后现代主义的跨越发展,从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中汲取了大量的养分,最终将当代水彩画艺术形式和内容,以及材料的创新应用都形成了一个新的范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彩画创作体系。而未来的水彩画艺术创作根本在于现代性,回归现代性的主流,即科技的现代性和事务的现代性,种种迹象表明,不能够完全的依赖传统,传统应该具有现代理性的回归,社会多元文化创造这些机会和文化基础,科技手段完全能够融入当代水彩画创作的技法,我国当代水彩画艺术创作的未来发展就在于此。

参考文献:

[1]高军.中国当代水彩画市场发展现状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3月.第34页.

[2]谭家河.水彩画中情感与形式的平衡[D].湖北美术学院,20.第25页.

[3]李振国.当代中国水彩画创作的现实问题及发展空间[D].内蒙古师范大学,3月.第43页.

作者:刘长富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创作困境 篇2

一、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学创作的困境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文学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以便捷的数字信息以及良好的交互性平台逐步取代了传统文学的发展空间, 使传统文学的创作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一) 传统文学市场逐步萎缩, 丧失了文学的导向作用

自新媒体时代到来以后, 传统文学市场就开始逐步萎缩, 大有被新兴媒体平台所取代的趋势, 以手机、网络等形式为主的文学创作平台正逐步挤占传统文学的发展空间。传统文学由于市场的大面积萎缩, 致使其市场影响力也逐步降低, 且日益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 文学本身所具有的高雅性、教育性也正逐步丧失, 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些偏离主流价值观或者消极、血腥、暴力、色情的文风, 最终失去了文学创作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二) 新兴文学创作形式切合了现代人们的阅读心理, 并改变了人们的文学观念

新媒体时代的人们由于生活方式的转变而早已习惯于现代化的阅读形式, 尤其是借助网络、手机、移动多媒体等设备进行阅读, 以其巨大的便捷性、交互性以及“白话性”而切合了现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学的载体主要以报刊、杂志、纸质书籍等为主, 在当前年轻群体之中已然失去了发展的先机。但新媒体时代功利化、浮躁化的文学创作风气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文学欣赏观念, 使得社会道德水准下降, 甚至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在新媒体时代, 以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文学创作已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主要动机, 传统文学也很难再激起作者的创作欲望。

(三) 传统文学创作领域逐步减少, 优秀作品难以广泛传播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发展十分迅猛, 并深入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 借助网络、博客、收集、新闻平台等传播的网络文学以其“低质量、高产量”的特点在当代文学创作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使现代文学创作逐步向新媒体文学靠拢。并且新媒体文学所涉及的创作领域十分广泛, 其题材多样、风格多变, 致使传统文学的创作领域逐渐减少, 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也很难得到广泛的传播。

二、新媒体时代文学的主要发展趋势

新媒体时代给当前文学创作带来了新的变化, 传统文学的创作在遭遇新媒体时代文学的冲击以后, 正呈现出如下几种发展趋势:

(一) 由教育、审美文学逐步向娱乐文学转化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许多是流于表面的, 他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 大部分网络文学都以满足读者需求为主, 作品中对于精神的升华和锻造少之又少。而社会大众在阅读网络文学时也多以“精神快餐”的方式来进行, 并不会进行深究和思考。

(二) 由精英文学向大众文学转变

文学创作本身是高尚的、神圣的, 属于精英阶层的专利, 传统文学作者以及受者几乎都是受过深入的思想熏陶和教育的人。然而,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大多以大众媒体为主导, 以市场为导向, 文学创作群体泛滥, 作者众多, 并且读者群体也扩大了, 文学创作于阅读正逐步走向平民化。

(三) 纸质文学逐步走向高端化

纸质文学在传统的文学中曾长期作为文学传播的主要形式而被大众所接受, 但是, 随着新媒体时代网络文学、快餐文学的到来, 纸质文学的市场逐步萎缩, 不过正是由于网络文学的泛滥, 才致使纸质文学虽然失去了大众市场, 却逐渐成为少部分文化人的精神圣地而逐渐高端化、高贵化。

三、新媒体时代文学创作的主要出路

传统文学创作的困境并不仅仅是由新媒体这个市场而造成的, 其深层次原因仍然在于社会物质的发展使人们逐步丧失了细细品味文学的耐心, 功利化的创作动因也助长了新媒体文学的“不正之风”, 迫使文学创作面临艰难的抉择。

(一) 在追求文学商品化的同时, 也必须注重文学创作的精神内涵

传统文学创作自有其一定的严肃性与教育性, 而新媒体时代的文学更多的是一种泛娱乐性, 文学创作商品化、市场化倾向十分严重。诚然, 在市场经济之中要想让文学作品更广泛地传播, 以影响更多的读者, 那么我们在文学创作的世俗化、生活化的同时, 也必须强调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作者在尊重读者意见的同时, 也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 不被市场所左右, 反对市场的跟风与模仿, 要注重文学创作的个性化、艺术化和品位化, 承担作家应有的社会责任。

(二) “兼容并包”, 充分利用新媒体打造文学经典

新媒体文学与传统文学其本质上仍然属于思想的传播, 我们不可否认网络文学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一些寓教于乐的网络文学作品也仍给予人们以思想的升华。因此, 文学创作的出路并非一定要另辟蹊径, 我们应该着眼于当前, 在丰富的网络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的来源以及创作的方向。并且, 通过新媒体的平台进行一定的包装与宣传, 使文学创作从狭隘的区间走向大众的平台, 打造新时期的文学经典。

(三) 走出人性的困境, 倡导新型价值文化

物质文化的增长反而使人们的精神世界走向了倒退, 文学创作所遭遇的最大现实就是社会物质对人性的扭曲, 使得人们逐渐失去了对自己人性的坚守。因此, 文学创作必须要打破“物质至上”的社会观念, 倡导新型、主流的价值文化, 让文学创作者端正自己的创作动机以及功利之心, 不断地影响市场消费者的阅读情感, 最终形成良性的互动, 使文学创作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王传真, 白瀛.新媒体给中国文学带来了什么[N].常德晚报, 2011.

余华《兄弟》的创作困境 篇3

关键词:余华;《兄弟》;创作困境

一、文学先锋性的迷失和挣扎

(一)创作细节的失真

语言和叙事模式,是先锋文学在创作上的最高追求,一方面,他们不仅追求文学用语的愉悦,同时也变化语言和结构来反对批判文学传统;另一方面,他们的作品大多以现实生活为背景进行创作。余华《兄弟》叙述的是中国近四十年来的发展历史,一方面,由于主观意识过强,在描述的细节上出现了许多与事实不符的现象,甚至部分情节描写十分简单随意,这是对解读历史的不严肃和对自己写作要求不严的行为,是对读者的及其不负责;另一方面,作品存在的问题也反映出了作家的问题,80年代后期成长的一些文学作家,大多缺失对历史的了解和文学积淀,这些都是先锋文学发展后期值得关注的问题。作者对于作品中李光头“爆发史”的叙述,是值得我们深入推敲和思考的。李光头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成为福利厂厂长时才二十岁,后来靠着收破烂发家。这在当时社会物质极其贫乏,生活困苦不堪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这个前期叙述就让李光头的成功史充满不现实性。后来,他又神奇消失,在人力、财力等不充裕的情况下,从日本购回了几千吨“垃圾西装”。在上海和乌镇贩卖,这在当时社会是不可能完成的商业活动,同时也是违法行为。作者在作品中却给予了这种行为鼓勵和赞扬。

(二)情节重复单一

在先锋文学诞生的时候,余华关于暴力,死亡以及揭露丑陋人性的描写,确立了他特有先锋性。余华认为,暴力与生俱来,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保证生存,就必须得借用暴力。这一观点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从《现实一种》中暴力复仇,渲染死亡,抛却情感,到《活着》中对于苦难、死亡和血腥的残酷描写,带来心灵震撼的同时也造成了灵魂的恐惧,这种创作风格饱受争议。在《兄弟》中,这种风格更是得到了延续,甚至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李兰得知宋凡平死亡后达到现场,作者描述了这样的一个场景:“宋凡平的血迹仍然在哪里,暗红的泥土上还有十几只被踩死的苍蝇”,李兰看了四周,看着孩子,泪水在眼睛里打转,然后蹲下身,从旅行袋取出衣服,把暗红的泥土捧起放到衣服上,还把苍蝇和没有染上血迹的泥土挑出来,这细节表现亲情的感动的同时也反映现实的残酷,无限的放大恐惧与丑陋。宋凡平的死,是文章最悲伤的部分,同时也是文章最恐怖的部分。但身为先锋性文学的代表,新书的销量超过几百万册,余华似乎没有考虑过自身对于死亡和暴力在书中淋漓尽致表现带来的后果,是否会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经历短暂的温情后,重复书中一样的残酷,冷漠和丑陋的人性?现代文学不断的发展,余华创作的不断转变,使得作家创作思路能否从单一到多元化越来越受到关注。

二、文学市场化的腐蚀与消解

20世纪80年代,先锋文学不可避免的走向市场化和消费化。李平说:“每个作家在他成为先锋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潜伏着走向背叛的危险,这个危险就是无处不在的世俗诱惑。”对于作家,特别是初来文坛的作家来说,他们主要面临着世俗利益诱惑和经历的世俗生活的诱惑。文学的市场化发展,可以说为作家带来了文学创作与传播的机遇,但也限制了文学创作方向和伤害了作品内涵。从《兄弟》的部分内容和市场化发行,我们不难看出这种貌似成功的背后带来的可怕伤害。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市场化正在一步步地腐蚀和消解文学作品中的审美价值。

(一)迎合大众,欣赏水平降低

《瞭望东方周刊》的副总编孙凯表示:“我无法理解为什么这样一位有名的作家,曾经写了那么多好的作品,现在却写了这样一本粗糙荒缪的小说,就像肥皂剧。”虽然这样的评价有些过于偏激,但也说明了《兄弟》在创作过程中存在着迎合大众,以求得占据文学市场的倾向。开篇对于偷窥女性屁股的细节描写,让人无法接受,赵诗人与李光头对于性的渴望和解读也存在误读。导致读者注意力转移到对性的猎奇上,而忽略对事件意义的深度理解和思考。书的后半部作者着力于采用荒诞的手法表现现实,但却不免庸俗的内容,例如林红和李光头违逆社会伦理道德,追求自身私欲的行为,投射着人性的虚假以及对金钱的狂热追求的市场化。为追求用词的快乐和个人欲望的满足,在叙述中过分夸大情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读者进行了言语吸引,甚至迎合读者的心理。《兄弟》相对于《活着》等有着人道主义的作品,其表现出了过分市场化的特征。这种迎合大众的叙述手法,一定程度上遮盖了其所要传达的对于生命、亲情和尊严的坚守这一沉稳主题,从文学的社会功能和价值角度看,《兄弟》的价值相对于余华以前的的作品,其自我和社会价值是减弱了的。

(二)文学消费性的促使

《兄弟》相比于以前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而言,其是余华长篇小说作品中篇幅最长的,但这并没有使其在文字作用和情节描写中展现出强的历史厚重感以及时代感,相比之下,更多的是世俗化东西的渗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大众传媒的发达。文学逐步市场化已然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其人文主义精神价值渐渐被冲淡。文化意义与商业收益相结合的作品,成为部分作家的追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余华自然也不可能例外。他的作品《兄弟》,在表达文化意义的同时,也极力的追求商业价值。文学消费性导致了《兄弟》在消费文化和市场文化中丢失了自己的先锋精神。文学的通俗性和大众化渗入到作品中,掩盖了先锋文学的叛逆性和颠覆性。文学中市场化成分增多,冲淡了文学的审美价值,但我们应该明白,文学不仅只是市场化和商品化的一部分,它同时也是人们精神需求和自我价值追求的一部分。

三、结语

余华的《兄弟》,虽然发行量大,但仍然存在诸多不足,追求词语的愉悦,细节描写的失真,过多的主观情感和肆意调侃,掩饰了作品该有的悲情基调。极度冗长的叙事模式和情节的单一重复,以及深陷在文学市场化和文学消费化的庸俗观念中,使得作品缺乏历史厚重感和历史使命感,余华《兄弟》创作在先锋文学的道路的迷失,造成了其创作上的困境。

【参考文献】

[1]余俊光.余华《兄弟》中的温情再现[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05)

[2]李永妃.错位的生活逻辑与人性的蛰伏:浅析余华的《兄弟》[J].短片小说(原创版),2014(03)

作困境走出初中英语写作困境 篇4

随着义务教育英语教材试用的不断深入,听说技能的训练在英语各阶段的教学中日益受到重视。当然,这也是英语教材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对我们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一种挑战。重视听说技能的提高固然重要,可问题是,许多地方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忽视了语言学习中的另一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根据笔者的经历和调查,目前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写作练习的时间少;二是不少教师抱有依赖和侥幸心理,误以为写作训练到初三时突击一下就可以了;三是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知识的指导(比如,如何用词、造句、组段等)。这些原因造成了学生从最初不会写、盲目写到不愿写、惧怕写,直至最后拒绝写的恶性循环。写作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训练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只要教师平时对学生的写作训练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写作策略,学生的写作能力定会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一、高度重视,树立信心,培养写作兴趣

写是口头交际的书面再现。在很多情况下,写的功能是非口头所能替代的,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说提高听说能力是为了克服“聋哑英语”,那么,提高读写能力则是为了克服“文盲英语”。写作是目的性很强的社会行为,如果学生将来连e-mail都不会写,或连个人简历都不会填,又怎能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与挑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使学生高度重视英语写作,引导学生树立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信心。初一经常进行简易而有趣的看图写话,让学生感到学英语的乐趣;初二开始可根据教学进程及相关单元课文内容,以不同形式编写短文,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有意义的人和事。并逐渐养成每周一篇的写作习惯。如教学了JEFC Book2 Unit15 What do people eat? 可布置学生写关于中国食品的内容(Chinese Food),可提供短文的开头或一些重要词。学生定会在平时的锻炼中不断提高写作技巧,不断提高写作兴趣。

二、开展综合型教学,全方位提高写作能力。

英语写作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学生多方面的语言运用能力,诸如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组织能力等。针对目前我国学生英语写作中普遍存在的惧怕写作、汉语式作文现象、语法错误多等问题,笔者认为,在平时应当开展综合型教学,将写作与语言基本技能(听、说、读)的训 练相结合,从不同层面和不同角度来解决学生英语写作中的诸多问题,全方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1.听与写相结合如果教师将听力理解与写作技能结合起来,即把写作限制在特定的情景中,可使写作练习成为综合型的交际性语言练习。听与写相结合的练习形式有:在听的基础上设计听写填空、正误判断并纠错、选择、听后笔述句子、根据所听内容概要写作、模仿写作等。听与写相结合的好处是:(1)、能在听写填空中暴露出学生拼写及语法问题。(2)、既可培养学生听音会意的能力,又可培养其谴词造句的能力。(3)、概要写作和模仿写作不仅能评估学生的写作能

力,检查其对输入信息的理解,还能检验其能否写出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特定情景和文体要求的短文。

2.说与写相结合布里顿(Britton,1970)指出:“学生口语句型结构和表达方式往往是他们学习写作的基础。”教师应当在教授写作的同时,帮助学生提高和丰富其口头表达的技能,因为口头形式往往包含了大量近似书面语的结构和措辞。说与写相结合的策略和具体做法是:

(1)通过师生间的交谈、小组讨论等形式帮助学生确定写作框架,并丰富写作内容。例如,在教学了JEFC Book3 Unit15 A doctor for animals 要求学生写What do my parents do?这一与课文话题有关的作文题。写作前教师可采取以下步骤帮助学生挖掘题材:

1)、师生间的交谈

教师可提出诸如what.how.why.when 等形式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帮助其打开头脑中的材料库。如:

①What do your parents do?

②What do they think of their jobs?

③Why do they think so?

④How do they like their jobs?

2)、小组讨论

学生针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3)、师生间的交谈

各小组口头表述讨论结果。教师以读者的身份同学生交谈,帮助学生进一步丰富读者需要得到的信息。

4)、然后确定写作框架,学生根据提纲和框架,进行合乎逻辑的扩展写作。

(2)运用各种口语实践方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出能力。教师可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或与学生生活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口头表达,或根据情景进行句型或词组操练,以提高其语言输出能力。例如教学了JEFC Book3 Unit4 Travel后,可提出以下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travelling? Is it good or bad? What are the good points? What are the bad points? 学生们先小组讨论,然后以辩论、演讲等方式阐述观点。

3.读与写相结和

写的过程实际上是模拟读者阅读的过程;阅读也是模拟写作的行为。由于文化的差异,很多同学在写作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母语的影响,出现一些“Chinglish”(中式英语),而且有些东西也把握不准。所以,老师可以精选各种文体的范文若干,让学生们背诵模仿,并分析他们的篇章布局和谴词造句,考试如遇类似的作文,便会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三、讲究方法,加强指导。

英语中有句话“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平时不惜挤出时间上写作课,只有不断的强化练习,并且教师对作文训练及批改要讲究方法,加强指导,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以下是本人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平时注重错题库的积累。

每次批改学生作文时要详细做好记录,并对其进行归类,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讲评。对个别错误较多的同学,最好能做到面批。另外,学生作文的错题库一定要保存好,过一阶段可以从中抽出一部分,以短文或单句改错的形式体现出来,让学生去做做。这样就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解决了短文改错选题难的问题,而且这些错误均切中学生要害,都是他们平时易犯的错误,而这又与中考命题的思路相吻合;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加深印象,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

2.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可以将错误较多的学生作文直接放到实物投影仪上或打印到幻灯片上,让学生集体批阅,当场发现并当场解决问题。这既直观有节省时间。另外,教师平时准备一些书面材料备在电脑中,同时附上参考答案以及相应的较详细的评分标准,可以利用课堂时间,将他们调出并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进行即时作文,当场做,当场讲评,如时间允许也可以进行口头作文。

3.平时注重单词、词组及固定短语的积累。

单词、词组及固定短语是写作的基石,有些学生对单词的拼写不重视,结果写作文时就往往 会有一种提笔忘字的感觉。写出的单词有很多不正确,也就谈不上选好短语,拿高分了。当然,平时在教学中对于一些固定短语和典型句型,一定要多操练,特别是一些重要且学生易错的。可以通过翻译句子、句子改错等多种形式反复训练。

4.防止非智力因素失分

中考卷面的好坏对书面表达的得分有直接的影响,因为书面表达属主观试题,是人工阅卷。有些考生书写时不注意卷面整洁,乱涂乱改,字迹潦草,难于辨认;有些则书写基本功太差,行距过小,字母过大或过小;还有些则乱用标点符号,英文字母的书写很不规范,“r”与“v”,“o”与“u”和“t”,“l”与“e”等分不清。这些直接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得分自然要低于所写材料本身应得的分数。所以,平时老师应加以严格的训练,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四、激励为主,走出困境

教师应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充分运用激励机制,例如:书法规范及漂亮者优:标点符号正确者优:典型句使用恰当者优等。教师只有把评价学生的写作自始自终放在发现学生字、词、段、文方面的优秀之处和可取之处,学生才能从遭遇失败到尝试成功,从惧怕写到乐于并善于写,真正走出英语写作困境,进而全面提高自身的英语写作能力。

舞蹈创作体会 篇5

【关键词】中职 舞蹈 创作

舞蹈创作本是一门较大、较难的课程,在专业舞蹈院校里甚至作为一门专业学科而设置。舞蹈创作的教学对象一般为具有舞蹈专业基础的人。作为中职学校的艺术教师,面对着一群几乎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学生,在舞蹈教学中开设舞蹈创作课,是一种极大的挑战。虽然过程十分艰辛,但学生凭借着对舞蹈的热爱与热情,加上中职学生活跃的头脑与思维,竟然给了笔者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收获。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1.设计节奏简单、易学易记及可塑性强的基础动作

舞蹈创作需要舞蹈元素,这元素或许是一个动作、一个场景、一段音乐、一个故事、一种道具、一种文化等。而对于没有舞蹈基础的中职学生来说,简单的动作就是最直接的创作元素。动作是舞

蹈的基础,但由于舞蹈动作千变万化,学生还没有能力进行取舍,因此,为了使学生能够顺利地走入创作的大门,教师有必要先作一度创作,也就是给学生设计大约4——5个单一的基础动作,然后再要求学生根据基础动作深入改编,进行二度创作。

由此可见,基础动作的产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考虑到学生有限的基础水平,还要考虑到该动作交到学生手上是否具有可编性、可创性。笔者认为,首先,动作切忌复杂,节奏须简单,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二度创作的空间。如:使用2/4拍节奏进行,平均每两拍完成一个动作的变化,按照此规律持续发展几个八拍动作。尽可能避免几个八拍的动作里既出现2/4拍的节奏又出现4/4拍的节奏。其次,动作尽可能易学易记。中职学生没有系统地进行过舞蹈基本功训练,找不到舞蹈动作变化之间的规律,甚至缺乏动作的准确性。她们在学习舞蹈的时候大多是死记硬背地把动作“背”出来。如果,教师给予的基础动作太复杂,她们会把精力都放在“背”动作上,这将大大影响了她们创作的欲望以及创作的效果。最后,动作应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运用动作移动队形,假如基础动作只适合原地定位完成而不可移动进行,那么该动作在创作中的价值就降低了,同时还会阻碍学生的创作思路。

2.运用图像等通俗易懂的方式灌输专业的编舞技法

舞蹈编导本身有一套科学、系统的编舞技法,可是该教材只适合用于舞蹈编导专业的学生,并不适合在中职学校中使用。但不管

是专业还是非专业,舞蹈创作还是需要一定的理论、技法作为指导的。针对中职学生理论能力薄弱但信息储存能力强的特点,笔者认为运用直观图像同时灌输理论知识的方法比较适合中职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而且能更快更有效地把知识点传播给学生。

第一,学生通过观看舞蹈剧照,知道了造型设计中存在着动作方位的变化;感受了高、中、低空所产生的舞蹈动作的区别及视觉效果;了解了个人与集体在舞蹈中发生的微妙关系。第二,学生通过观察舞蹈视频作品,懂得了一些简单、常用的舞蹈队形,也学会了如何合理、顺畅地在舞蹈中变化队形。第三,学生从模仿开始,吸取了别人的精华以及丰富的经验,再通过自己的头脑进行筛选与整

合,从中慢慢地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作思路。3.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方式开拓创作思维

“小组讨论”是“生本教育”课堂中的灵魂所在,把课堂归还给学生也是“生本教育”的精髓,而“合作”更是当今社会高速发展下迫切需要的一种精神。创作需要灵感,需要不断地碰撞出火花,以上几点恰好与创作的环境要求十分吻合。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勇于探索,找出了许多新颖的方法,想出了许多独特的创意。想像的闸门一旦打开,创作的灵感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然后通过尝试与探讨,最终找到了大家都满意的效果,体现出和谐、团结的合作气氛。学生在初试的阶段已经尝到了创作带来的甜甜滋味,他们不再担心创作、不再害怕创作,在这样浓浓的创作氛围下,思维得到了锻炼与开拓,甚至有部分学生已经开始希望自己创作基础动作了。其中,尽管有个别思维不太活跃的学生刚开始参与的热情并不高,但受到了小组其它成员的感染,也开始慢慢积极起来。特别是当她们的意见得到了小组成员肯定的时候,自信心更会马上大增。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本教育”吗?

4.利用观摩欣赏与相互评价的形式拓宽创作视野

观摩欣赏也是另一种自主学习的、高效的学习方法。每一次小组创作之后,都需要学生向大家展示。这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是为了使学生得到相互学习的机会,更是为了日后的创作积累更多宝贵的经验。学生通过观摩其它小组的创作成果,开阔了自己的创作视野,触发出更多创作灵感。另外,通过小组间的互相点评,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欣赏能力,还令学生从中发现了别人的优点与存在的不足,从而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这本身也是一个有效的学习与再创作的过程。生与生、师与生之间的互相欣赏,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心,还使课堂气氛变是十分融洽,把艰苦的创作变成了快乐的学习。

创作的过程是艰苦的,但创作的过程也是有趣的。它就像是黎明前的黑暗,越过之后将会看到一片光明。虽然这是一群没有舞蹈技能基础、没能舞蹈理论知识的孩子,但她们凭借着对舞蹈的热爱以及勇于创新的精神,使舞蹈创作课堂充满了勃勃生机。愿她们能够学以致用,把这条路走得更宽、更远。篇二:浅谈工人舞蹈的的创作与表演心得体会

浅谈工人舞蹈的的创作与表演心得体会 作者:甘毅明 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07期

摘 要:工人舞蹈创作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在创作时要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感悟到的人和事升华到舞台,艺术化且高于生活。作品完成后演员的表演又要回到生活,返璞归真。正是“工人演,演工人”。

关键词:工人舞蹈;源于生活;观察生活;高于生活;回到生活;“工人演,演工人”;

中途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7-00-02 什么是舞蹈呢?概括的说,舞蹈就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和手势等肢体语言来表达人类特定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一个好的作品,必然是在典型的环境中,用典型的人体语言抒发典型的情感,“单纯的”人体动作,绝对不是舞蹈艺术。在众多的舞蹈类别中,群文舞蹈与专业舞蹈不同,其具有一定的非专业性,群文舞蹈是主要服务对象是人民群众,因此群文舞蹈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创作及表演上也要充分把握这一点。

一、舞蹈创作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工人舞蹈也不例外

舞蹈的创作是一个“孕育”和“生产”的过程,包括构思题材选择、结构编排、演出,每个环节都必须紧紧联系在一起,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当中,题材的选择却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选择了一个好的题材,舞蹈的创编已成功了一半。

在2013年7月来到茂名市文化馆工作之前,我是来自生产一线的工人,是一名企业的业余编导。工人的生活和情怀为我提供了创作源泉,是我创作的动力。我以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为题材,真实、直观地表达了工人们的心声。21岁那年,我进入茂名石化公司,成为一名电工。我爱我的工作,也常常在公司职工文工团里过上一把舞蹈瘾。身边的许多人和事,常常感动着我,使我产生了想把他们舞台化、舞蹈化的强烈欲望,于是,我尝试着编导以石化工人为题材的舞蹈。我记得我创编的第一个作品《银色畅想曲》,反映炼油工人对未来的畅想,在广东省1996业余文艺作品评选中获得了三等奖,大大地鼓舞了我的创作热情。接下来,我连续创作了《那年代》、《嘿,小伙》、《岁月如歌》、《管网深深》、《舞动的平台》、《工地节奏》、《围油人》等一个又一个作品,都是工人题材的特色,写实的风格。比如《围油人》,反映的是一群在海里围拦漏油的特殊工人的工作。他们长年在海上作业,每当单点系泊(供船舶停靠并进行海上装卸作业的系统)从油轮接卸原油的过程中发生原油外泄时,他们的工作就是在船上,甚至跳下风高浪急的海里,拉起围油栏,把泄漏在海面的原油围拢在固定的区域内,以防因漏油扩散而污染海洋环境。他们很平凡,却很重要,甚至不可或缺。有了他们,大海才依旧清澈湛蓝。我觉得应该把这群不为人知的汉子搬上舞台,让观众了解他们,因此,就创作了《围油人》这个舞蹈。

在公司里,让我感动的人不止他们。有一群妈妈级电焊工,她们有时挂在高高的管道上进行焊接作业,为了克服惧怕心理,她们自比仙女,把电焊工作当成仙女撒花。有时她们又隐身于地面长长的管网中焊接,她们的敬业精神就象这些管道一样延伸到公司的每一个地方。我把她们编成《管网深深》的舞蹈,并用画外音加入了孩子对妈妈的纯真赞美:“我的妈妈是天上的仙女,能在很高的天空上撒下点点星光。真美啊!” 工人们看着舞台上的作品,觉得如同看着身边的人,感受身边的事,发自内心地喜欢它们。这批作品,在地方舞台上演出,在省里和全国石化系统评奖,都得到认可,获得金奖,更加坚定了我走写实之路的信心。通过这些作品的创作与表演,我也深刻认识到,群文舞蹈所独有的群众性是其能走进人民群众生活的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也由于做个作品的创作,使我为以后的群文舞蹈创作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二、工人舞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我的作品演的都是我身边的人,是我们公司的工人,他们有管道工、电焊工、建筑工、维修工、仪表操作工等等。他们平凡而朴实,一直默默无闻地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建设企业,报效国家。

为了真实地再现这些质朴的工人,生动地表现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我常常骑着摩托车到他们工作的地方体验生活,观察他们工作的状态与神态,了解他们的思想。每当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时,我就找到了创作的触点。我在构思《工地节奏》时,想要表现的是一群建筑、安装工人的精神这样一个题材,这个题材很普通,怎么去编呢?当时也很犯愁。为此,我到建设工地和工人们聊天。他们告诉我,为了建设、安装一套炼油、化工设备,在工地常常一干就是

一、两年,所以很想家,就算是七尺男儿,在接到家里的电话时,也会不禁落泪。工休的时候,他们最高兴的就是大伙儿一起逗逗乐。听了他们的诉说,我感触很大,也为我的创作带来了灵感。我问大家喜欢跳什么舞,他们都说喜欢跳街舞,因为街舞非常有力度,有节奏,很容易表达他们的工作情景,而且很喜欢《我想有个家》这首老歌,听了很有感觉。有一次下起了雨,工人们躲进工棚说说笑笑,非常温馨、和谐。我把这些感受和细节融进了舞蹈里,于是,就有了工地大干、工间娱乐、大雨来袭、家人电话、思念亲人等舞段,并且在舞蹈中使用了街舞的元素,还引用了《我想有个家》这首歌。舞蹈的结尾运用了街舞说唱的特点,表达他们对工作、生活积极向上的心声:“此时此刻我们都想家,但是为了建设好大家,再苦再累我们也不怕,我们都有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早干完,早回家!”《工地节奏》不但我们公司的工人爱看,全国职工舞蹈展演中也得到了认可,获得了金奖,接着还获得了中央电视台第五届电视舞蹈大赛铜奖。更意外的是,今年还获得了全国第十五届 “群星奖”。其实,获奖的是那些战斗在工地上的工人们,是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和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了观众。

我们公司的倒班工人很辛苦。别的母子互相依偎甜甜入睡的时候,他们正在生产岗位上大干苦干,心里只能默默地唱着民谣“月光光,照地堂,虾崽你乖乖睡落床”。当别人睡的正酣时,他们头顶着月光,身影依然在工作平台上舞动。于是我创作了《舞动的平台》这个舞蹈,直观地表现了这些既特殊又平凡的零点班工人。

工人舞蹈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些反映生活和身边人的作品,通过舞蹈表现,塑造了石化工人们百折不挠、团结拼搏的形象,是工人们最喜欢,最爱看的,而且百看不厌,倍感亲切。

记得在中国文联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创作经验交流会上高成明老师曾说过:“创作态度其实就是人生态度,真诚是创造的主旨,真诚的体会,真诚的表达,有话则说,无话则不要为某种利益去生编硬造。从虚假出发,最终无法到达艺术创作的正途。

作品创作也是生命的创作,我选择创作因为生命中有如此要求。以往的作品,或大或小,或深或浅都是我的真诚表达,不为别的,只想无愧于时代、社会、热爱艺术的人们及自己的艺术理想。”

三、“工人演,演工人”,舞真实的情

立足企业实际,以工人为演员,以劳动为动作,舞出工人的真情来。我的作品演员均来自茂名石化公司的基层单位,大多数是倒班工人,女演员都已是孩子的妈妈。他们不具备专业舞蹈演员的体形条件,也没有高超的肢体表达能力,更没有足够的排练时间。他们排练节目都必须利用工余时间,有的是下了班来排练,有的是排完练去上班,常常是到了正式演出那天演员才到齐。为了扬演员之长,避其之短,我的舞蹈语汇都来源于工人的劳动和生活。这些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动作,他们演起来容易上手,舞起来容易到位,表达出来的感情更真实,塑造的形象更有感染力。《工地节奏》就融入了许多建筑工人的动作,演员在舞台上用熟悉的动作,演绎熟悉的生活和熟悉的人,就象向观众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真情自然流露,以致于经常分不清自己究竟是在舞台还是在工作岗位上。在参加cctv舞蹈大赛时,大赛的场外点评嘉宾、中国著名舞蹈教育家潘志涛老师点评说:“来自一线工人的舞蹈《工地节奏》,他们的技巧编排非常有工地特色。”总政歌舞团团长、中国著名舞蹈编导张继刚老师点评时说:“我非常喜欢这种类型的舞蹈,你们的路走得很正。” 我的作品因为“工人演,演工人”所表现出来的浓郁生活气息和真实的工人感情,正是专业演员所欠缺的,因此,才得到了观众的接受。综上所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创作生活,是编导塑造完整舞蹈艺术形象的前提。同时也要真实而深切地反映不同时期的思想、生活、感慨,并且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艺术个性。舞蹈编导唯有善于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亮点,在创作中寻找适合的题材,这样才能编出优秀的舞蹈。要扬演员之长,避其之短,舞蹈语汇就必须来源于工人的劳动和生活。这些经过提炼和加工的动作,会使他们演起来容易上手,舞起来容易到位,表达出来的感情更真实,塑造的形象更有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徐先玲.舞蹈艺术百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刘阳.浅谈张继钢舞蹈创作题材选择,青年文学家,2011 [3]高成明.中国文联百名优秀青年文艺家创作经验交流会,1999 作者简介:甘毅明-男(1967年-),现任职务:广东省茂名市文化馆活动和社团部副主任。篇三:舞蹈培训心得 青岛开发区中小学教师舞蹈编导培训心得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嘉陵江路第一小学梁红颜 7月12日——7月18日全区中小学音乐教师齐聚一堂,在上海戏剧学院艺术学校参加了区舞蹈编导培训活动。此次开设这样的专题培训,区领导十分重视。开班仪式后,区教育局领导向学员们提出了要求,并希望艺术类教师能坚定信心,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在培养学生艺术特长方面都能争创佳绩。要做到艺术类工作为学校所重视,为其他教师所支持,我们应该加倍地努力和学习,只有用成绩来证明实力。领导在不同程度上,都向我们这些艺术类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我们深感肩上的担子很重,同时,又迫切希望能让自己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在这次培训中,有幸请到了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李园老师为我们培训,她通过专题讲座、播放成品视频和现场编排训练三个方面授课,可谓受益匪浅。李老师执着于艺术的奉献精神更让我深深地震撼,她从小接触舞蹈,凭着一颗热爱的心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创作出了许多优秀舞蹈作品。而我们,更多的时候,当我们面临些许困难或者别人的不理解时,我们就会想要放弃,想要敷衍了事。从李老师的身上,我们看到的不是更多的成功,而是成功背后那些种种付出。做生活的有心人,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她的许多作品就是取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儿童舞蹈首先要适合孩子跳,把握儿童的思维动向,可以立足家乡又富有童趣。一个有一定意义的舞蹈才会让孩子有所启示,才会让人记住它,它才会有生命力。在舞蹈创编方面,李老师有其独到的见解。她就要求、步骤、方法等方面具体阐述了舞蹈创编的过程。还边讲解边做示范,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七天的学习和接触,我能感觉到,李老师是一个做事特别认真的人,她对于我们的提问、构思,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中肯的意见。什么是舞蹈的编导:就是一个舞蹈作品的编者和导演。由于舞蹈的特 殊性,一个舞蹈创作从一开始就不能不同时考虑,原本是属于“导演构思”中的很多部分,如:形体、表情、台词、场面调度,对作曲、美工和舞美的特殊要求。作为一个舞蹈编导,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舞蹈表现技能和舞蹈创作知识以后,才可能开始创作工作。首先,必须透彻地理解舞蹈艺术特征,舞蹈的表现手段和表现手法,舞蹈的类别等,才能掌握舞蹈创作的特殊规律进行编排舞蹈节目,否则将无法入手。

1、感情是动作的信息:编舞首先要弄清的是你要表现人物的什么感情和性格,有经验的编导往往首先按舞蹈结构的线索设计出人物连绵不断的心情、意识甚至潜台词,循者这个脉络去雕琢动作。而富有演员经验的编导,就使自己首先进入角色,让作品中的人物在自己的身上活起来。在深入角色的基础上,从自己积累的生活舞蹈素材中物色、提炼出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所需要的舞蹈形象来。即把体验感情作为动作的原动力。

2、动作的典型性:这是成功之要点。典型的舞蹈动作不是综合的越宽越好,要有突出的性格和明晰的感情。人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设计舞蹈动作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感情。但人有男女老少,古代和现代,这个民族和那个民族之分,他们表达的感情各异,因此动作还要性格分明。性格包括角色的个性及其民族的风采。

3、舞蹈的“意境”:舞蹈的动作不在“繁”与“简”,能突出“意境”则灵。舞蹈作品的“意境”是把主题思想转化为“诗情画意”的艺术构思,是“情”和“意”与“景”和“境”的统一,是人的理想。“意境”是大局,编舞要从大局着眼,小处着手,围绕着动作去考虑动作。

4、舞蹈的主题动作:2人以上几点着眼,首先设计出符合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基础动作来,也有人称主题动作—即塑造作品舞蹈形象的代表性动作,这种做法在民间舞蹈中是常见的。各地区的民族民间舞蹈跳起来有千变万化,但总离不开那么几个最有代表性的动作。它们成为舞蹈作品中“舞蹈语言”的基础和反复出现的贯穿动作。

最后,对学生的训练模式有所改变。以前,都是学生为舞蹈所用。听了李老师的讲座后,她的一句话给了我深刻的教育意义,那就是:“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的确,舞蹈要有生命力,除了它可以有地方特点外,更重要的是它要是孩子喜爱的,只有学生爱跳这个舞蹈,它才会精彩,孩子的每一个笑容、每一个动作都是真实,发自内心的,这样的舞蹈就成功了。

培训结束后,学员们还认真填写了问卷调查,这让我们把平时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困惑都提了出来,从实质上解决了舞蹈创编和排练的困难。通过此次培训,我感觉,自身的业务水平有待提高。要有创作灵感,必须重视平时的积累和观察,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不断出新。舞蹈是一种情绪的抒发,它是有情感的,并且是把情感精炼地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创编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自己在舞蹈方面的水平,把握住每次交流研讨的机会,让自己的心装下更多更丰富的创作源泉,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我相信,不久的将来,属于孩子们的舞台会更精彩!篇四:舞蹈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浅谈舞蹈创作(1)南 京 师 范 大 学 泰 州 学 院

毕 业 论 文(设 计)

(2012 届)

题 目: 浅谈舞蹈创作 院(系、部): 音乐学院

专 业: 舞蹈编导 姓 名: 胡 兵

学 号 06080319 指导教师: 丁

义 伟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务处 制

内容摘要: 舞蹈创作有其审美规范。舞蹈审美规范是进行审美活动(欣赏美和创造美)所应遵循的规则、标准和法规。我们研究舞蹈创作的审美规范。其目的就是使我们进行舞蹈审美创造活动时要依据舞蹈创作的艺术规律,掌握比较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以便更好的发挥个人独特的创造精神,能够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

舞蹈的创作要从以下几个最有直接关系的问题谈论。

舞蹈创作的艺术构思:是一个捕捉个寻求编导心中最理想的舞蹈形象所必须经历的历程,也是舞蹈编导展开舞蹈艺术想象的翅膀进行创作的艰辛过程。不论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段和方法,都必须以塑造人物的舞蹈形象为其出发点和归宿。

舞蹈创作的类型可分为:

一、抒情性舞蹈(情绪舞)

二、叙事性舞蹈(情节舞)

三、戏剧性舞蹈(舞剧)。

关键词 舞蹈 舞蹈审美 创作 艺术构思 艺术形式 abstract the choreography has its aesthetic norms.dance aesthetic norms of aesthetic activities(to appreciate beauty and create beauty)should follow the rules,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we have studied the aesthetic norms of dance creation.its purpose is to enable us to dance aesthetic to create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choreography of the laws of art, to master the scientific methods and principles, in order to better play to the unique creative spirit of the individual hecan successfully reach the other side of success.t creation the dance from the following most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problem to talk about.the choreograph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he is a catch seek directing the hearts of the best dance image must go through the course, but also the choreographer the expand the imagination the art of dance the the difficult process the creation.no matter what the performance means and methods must shape the character of the dance image as their starting point and destination.dance cre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a lyrical dance(emotional dance), narrative dance(plot dance), dramatic dance(ballet).keywords the idea the aesthetic creative arts dance dance art form 目录

引言 ? 4

1、从生活到舞蹈创作 ??5

2、舞蹈创作的表现范围? 5

3、舞蹈创作的艺术构思? 6

4、舞蹈创作的不同类型? 8 4.1 抒情性舞蹈(情绪舞)?? 8 4.2 叙事性舞蹈(情节舞)???9 4.3 戏剧性舞蹈(舞剧)9 结论 ? 10 参考文献11 :

浅谈舞蹈创作

一、从生活到舞蹈创作

在我国多半个世纪的舞蹈发展的历史中,舞蹈和生活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我国舞蹈界所关注的,曾经进行过多次讨论的问题。大多数舞蹈家对“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和舞蹈作者“要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看法似乎比较一致的。在一个时期内,很多人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生活的海洋,努力做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结果是一批年轻的舞蹈家成长起来,他们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舞蹈作品。但是,也有些人却没有成就。于是有人自嘲说“我被生活淹死了”。也有人据此,对搞舞蹈创作要“深入生活”产生怀疑??同样是投入火热的生活,有的人在舞蹈创作上取得了成就,有些人测收益甚微。这种现象,就给我们一个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当然形成这两种不同结果的原意是复杂的,具有多种因素的,每个人有不同的具体情况,这牵扯到个人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概括、能力的提炼,以及对舞蹈艺术形式的把握和表现技能水平等等问题,所以,这不同的原因只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去查找原因。不过,这个现象也说明了对于一个舞蹈家说,有了生活并不等于解决了舞蹈创作的一切问题。生活只是舞蹈创作的源泉,是舞蹈创作的基础,有了源泉、有了基础,并不等于有了舞蹈作品。从生活到舞蹈作品的诞生和形成,还需要诸多必要条件,还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的是舞蹈家的主观条件——也就是能动的感受、体验、认识生活的问题。生活是一个浩瀚的海洋。生活,既包括当代现实生活,也包括过去的历史生活,以及未来的理想生活;既包括社会群体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也包括个人的家庭生活、个人生活;既包括让你们的物质生活,也包括人们的精神生活??。生活中,有的人和事,可能不会引起你的注意;而有的人和事,虽然在你面前一闪而过,却给你难以磨灭的印象。所以,我们说只有那些在你感情上引起共震的社会生活现象,激起情感的波动,引起你共鸣的人和事,才有可能提供你舞蹈创作的生活素材。也就是人的生活进入舞蹈家的情感世界,才能成为即将作为舞蹈作品的题材内容,例如,刘英在《<海燕>的创作体会》中写道:“我们远航在交邦的海湾上遇到了风暴。在狂风和海啸中,茫茫的大海之夜,确实威严可怕,然为在闪电中呼啸着穿浪迎战的却是一群小小的海燕,那闪电中的篇五:关于群众文化中舞蹈创作的思考

关于群众文化中舞蹈创作的思考 作者:黄婷

来源:《文化产业》2014年第12期

摘要:群众文化舞蹈是群众文化艺术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也是群众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主要活动方式。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又是群众文化舞蹈的基础与前提。本文从题材的群众性、形象的亲和性、情感的平民性、风格的地域性、样式的通俗性五大层面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研究论述了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特点与要点。力求对于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

关键词:舞蹈创造 群众文化 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3-4 文献标识码:a 伴随着经济改革的历史化进程,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吸收,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中国的大众文化正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着。大众文化是能够满足人民大众的口味,符合大众的要求,成为了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相并立的文化形式。大众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强烈的影响力,它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大众文化中娱乐、消遣的社会功能,成就了大众舞蹈这一门紧跟时代步伐的艺术现象。大众舞蹈是人类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之一。在每个不同的时代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特有的风格特点的大众舞蹈。大众舞蹈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营造和谐社会环境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群众舞蹈发展特点

(一)群众参与的广泛性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交谊舞”、“霹雳舞”成为了当时人们参与的活动内容。物质生活的逐渐提高,给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参与大众舞蹈的机会,在各种节庆的舞蹈,社交的舞蹈,校园的舞蹈,广场上的舞蹈等等,都适应了社会生活中不同阶级,不同组织里的人们的需要。每天清晨都有人在街道边放起音乐,随着音乐尽情的舞蹈,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激情活力的年轻人。任何人都可以加入到大众舞蹈上来,任何阶层,不分男女老幼,不受到职业的限制。随着时代的变化,大众舞蹈的种类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的更加的丰富多彩。

(二)群众舞蹈的娱乐性

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体动作姿态为表现手段的流动着的造型艺术。它可以提供给人们赏心悦目的感觉,而且在欣赏美的同时,还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舞蹈艺术对美有很高要求,在欣赏舞蹈作品时不但培养了大家的审美能力,提高了艺术的修养;对于舞者来说不但愉悦了自己的心情,而

且还增强了对美的追求感。马克思曾经说过:“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可以能够培养人们的艺术兴趣,而且还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欣赏能力。

(三)舞蹈活动能够强身健体

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意识逐渐的 强,大家都利用各种方式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每天早晨在公园、广场上,无论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大家都伴随着音乐热情洋溢的舞蹈。有的跳迪斯科,有的跳交谊舞,有的扭秧歌,还有跳少数民族的舞蹈„大家都是十分的认真,十分投入。无论是谁看到这样的情景,都为止感叹,大家都是那么的投入,那么的乐此不疲,这种对生命活力最直接的体现,也是人生存本能的真实流露。通过舞蹈的这种运动方式,不但达到了锻炼身体的目的,而且还保持了青舂。

二、加强群众文化活动中舞蹈创作的途径

(一)增强舞蹈创作的现实性

群众文化舞蹈创作,顾名思义,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舞蹈艺术的创作,因此题材的现实性和群众性,就是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首要特点与头等要点。因此,在舞蹈创作中,应该更多的融入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所喜欢、所感动、所接受的题材,而不是孤芳自赏、曲高和寡、高深莫测的题材。也就是说,是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通俗文化的题材。这也符合群众文化舞蹈“兴于民间,毁于庙堂”的历史发展规律。为此,群众文化舞蹈创作者就要坚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选择群众直接参与的现实生活中的题材,以此吸引群众的眼球,求得群众的心动。

(二)增强舞蹈形象的亲和性

形象的亲和性是与题材的群众性密切相关的,它指的是群众文化舞蹈中的艺术形象,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拟人化了的动物形象、植物形象、器物形象、景物形象,都与人民群众心贴心、手牵手,成为人民群众永远也离不开、割不断的形象。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例如东北大秧歌舞蹈中的傻柱子、小老妈等人物形象,都是群众中的“小人物”的形象,倍受群众喜爱与欢迎,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动人物”;又如汉族民间舞蹈龙灯舞中的龙、狮子舞中的狮子等动物形象,荷花舞中的荷花的植物形象,也都是广大人民群众所亲近的舞蹈形象,其亲和力也是显而易见的。由此可见,群众文化舞蹈创作在选择舞蹈形象的时候,必须以具有亲和力的形象为首选。

(三)坚持传统与创新的相统

创新是要在继承我们传统的同时,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我们中国是拥有五十六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自的地域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五十六个民族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创作的时候,不仅要遵循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要随着时代的变化给它注入新 的活力和新的生机。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只有在保护传统同时,挖掘其中的精髓为现代所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才能够在这种多元化的环境下站稳脚跟。舞蹈是艺术的一种,人体本身就是它的物质载体,是经过提炼(典型化)、组织(节奏化)、美化(造型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所难以表现的人的内在深层次的精神世界,创作出可被人具体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作者一舞着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

剧本委托创作合同 篇6

甲 方: 地 址:

法定代表人:

授权代表(联系人):

乙 方: 证件号码: 住 所 地: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电 话: 电子信箱:

鉴于:

1、甲方依法注册成立并取得合法从事电影制作资格的法人单位,甲方计划摄制暂名

《XXXXX》的电影影片(以下简称为“本片”):

2、甲方决定委托乙方负责本片剧本的编剧创作,乙方同意接受甲方的委托。

甲乙双方根据平等、自愿、诚实信用的原则,经过友好协商,特达成如下条款,以资共同遵守:

第一条:剧本 剧本名称:《XXXXX》(暂命名,最后名字以广电总局下发的许可证为准,以下简称为“剧本”)语种:中文

剧本设计:基本创意阐述、大纲(见附件)

第二条:委托工作内容及要求

1、乙方按照甲方的要求进行改编创作,并按甲方要求进行修改,最终形成可供拍摄成电影的完整剧本。

2、乙方具体工作内容为:

a.参加剧本讨论会,与甲方进行讨论,在创作意图和目标上充分达成一致。b.按照甲方要求和已有文学剧本进行创作成可供电影拍摄的完整剧本。c.对未定稿的剧本进行修改润色,直至定稿。“定稿”为剧本经甲方书面确认通过。d.剧本字数不少于30000字,场次不少于80场。

3、乙方向甲方提供的剧本所有相关内容中不应包含侵犯他人著作权以及其他合法权益的内容,否则,由此引起的侵权纠纷由乙方承担全部责任,并赔偿甲方因此遭受的一切损失。

4、乙方保证在本合同签订前,未接受任何第三方以与甲方相同的方式创作合同约定之剧本,也不会在甲方对该剧本享有著作权的期限内,为任何第三人创作与该剧本或同名文学剧本相同题材或近似内容的剧本。

第三条:剧本交付及认可

1、交付剧本方式为: 以电子文档版发至甲方指定之电子邮箱:

2、乙方在完成各个阶段的剧本创作将成果提交给甲方后,甲方应分别在_____日内提出书面修改意见,否则,即视为甲方认可乙方提交之该阶段剧本创作成果;乙方应根据甲方的修改意见,对本阶段剧本创作成果进行必要的修改和调整,并且在得到甲方的书面认可通过后,继续进行下一阶段的创作。

由于乙方每一阶段都是在经过双方通过的上一阶段成果基础上进行剧本创作工作,若甲方要求对已经书面通过的创作成果进行修改(主要是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因摄制需要所进行的剧本修改,包括甲方因需植入软性广告而进行的相关内容及元素的修改),乙方应当予以协助并配合修改。

3、双方对剧本最终定稿的认定标准,在不存在重大争议分歧时,应以相互诚信的原则协商确定。

4、如双方对剧本最终定稿的标准存在重大分歧,无法调和,甲方有权与其他第三方编剧合作,但涉及“编剧”署名时,须征得乙方书面同意。且乙方就本片前期所创作的剧本内容版权属于甲方所有,乙方无权再转让给其他任何一方。

第四条 创作流程和时间

1、第一阶段工作(不少于五千字字详细故事大纲),乙方应于____年____月___日前完成并交付甲方认可;(以签合同日期之日起30天,若需修改,再需15天)

2、第二阶段工作(分场初稿),乙方应于 ____ 年 ___月 ___日前完成并交付甲方认可;(30)

3、第三阶段工作(定稿),乙方应于 ____ 年 ____ 月 ____日前完成并交付甲方认可;(30天)

4、第四阶段工作(电影拍摄过程中不定期之修改),在拍摄过程中甲方提出修改意见后,就甲方提出的修改意见,乙方应当在提出之日起三日内完成修改工作。

第五条 酬金及支付

1、甲方应向乙方支付酬金,共计人民币_______(以下简称“酬金”),此酬金为税前款,甲方依法代扣代缴乙方应缴之个人所得税________,乙方实得酬金为人民币______;

2、酬金支付方式为:

a.签署合同之后三日内支付全部稿酬的10%为定金,计人民币__________(以下简称“酬金”),此酬金为税前款,甲方依法代扣代缴乙方应缴之个人所得税人民币_________,乙方实得酬金为人民币_________ ; b.交付故事大纲,经甲方认可后,于5个工作日内支付全部稿酬的25%,计人民币________(以下简称“酬金”),此酬金为税前款,甲方依法代扣代缴乙方应缴之个人所得税人民币__________后,乙方实得酬金为人民币_____________ ;

c.按时按质,交付初稿,经甲方认可后,于5个工作日内支付全部稿酬的25%,计人民币____________(以下简称“酬金”),此酬金为税前款,甲方依法代扣代缴乙方应缴之个人所得税人民币__________后,乙方实得酬金为人民币___________;

d.按时按质,交付定稿,经甲方认可后,于5个工作日内支付全部稿酬的30%,计人民币___________(以下简称“酬金”),此酬金为税前款,甲方依法代扣代缴乙方应缴之个人所得税人民币__________后,乙方实得酬金为人民币___________ ;

e.电影开始拍摄后,如甲方提出修改意见,乙方应当配合,完成最终修改后,甲方支付全部稿酬的10%,计人民币__________(以下简称“酬金”),此酬金为税前款,甲方依法代扣代缴乙方应缴之个人所得税人民币_________,乙方实得酬金为人民币__________; 乙方 开户行: 户名 :

账号 :

第六条 著作权

1、乙方享有本片剧本和完成电影的“编剧”之署名权。

2、甲方依法享有本合同约定创作剧本的著作权权利包括但不限于: a.发表权,即决定该剧本是否公之于众、以何种形式公之于众; b.摄制权,将该剧本拍摄成 电视剧/电影 的权利;

c.复制发行权,该剧本在全球范围内以各种语言文种、各种出版物形式(含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等形式)出版并发行的权利; d.表演权,对该剧本进行公开表演的权利;

e.广播权,对该剧本通过各类电视台、电台进行广播的权利,f.信息网络传播权,将该剧本以任何形式在互联网上传播,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g.改编权,在该剧本基础上进行改编,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

h.翻译权,将该剧本从中国汉语转换成其他语言文字(含中国地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i.以及《著作权法》规定之著作权人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3、甲方享有本片剧本以及完成电影除“编剧”署名权以外的其他所有著作权,包括本片之一切录像带、镭射影碟、广播、舞台、网络及一切将来发明之传播媒介相关的著作权,以及与剧本或电影所产生的一切衍生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改编游戏或小说等)相关的著作权和其他权利。

4、甲方享有剧本的最终修改权,如对剧本持有异议,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按照甲方的意见对剧本进行相应的修改。但修改范畴不得超出甲方之前对该剧本大纲已认可的部分;若甲方要求对已经书面通过的创作成果进行重大修改,须与乙方协商解决,若做颠覆性修改,乙方可要求追加报酬,或终止合同而不承担任何责任。

5、乙方同意甲方有权转让或授权第三方取代甲方在本合同中享有之权利,但甲方需提前通知乙方;乙方不得将其于本合同中之一切权利及义务转让给第三方。

6、甲方同意乙方在不影响作品质量的前提下,可自行组织创作班子,但乙方本人须向甲方承担本次创作的责任。甲、乙双方均认可,乙方接受本委托事项后,将由乙方本人组织乙方编剧团队完成本剧本的创作工作,_______为本剧本作者。乙方保证剧本由本人及其编剧团队共同创作完成,并保证交付至甲方的剧本无任何权利瑕疵(交付剧本时,乙方将提交本人及所有编剧成员签署之权利证明文件作为附件)。乙方并承诺,其已经取得充分的授权,能保证剧本中就其编剧团队成员所创作的剧本内容的版权全部属于甲方所有,不会产生任何权利瑕疵及争议。

第七条 宣传配合

甲方为宣传、推广影片之目的,有权无偿使用或许可播放者、发行者使用乙方的姓名和肖像,并及于相关衍生产品或服务。第八条 保密

未经甲方同意,乙方不得在本片上映之前向任何第三方泄露剧本的内容、剧情、故事等主要元素,以及本片导演、演员、拍摄进度等与剧本或本片相关的一切信息,乙方并不得以此另行创作作品。

乙方若违反上述义务,乙方将赔偿甲方因此而遭受的损失。

乙方为完成剧本而聘任的工作人员或其他乙方组织之编剧团队成员违反保密义务时,亦为乙方违反保密义务,乙方应就此承担责任。

第九条 特别约定

1、甲方没有以乙方编写的剧本为基础拍摄电影或电视剧的义务,若甲方未以乙方编写的剧本为基础拍摄电影或电影,而乙方已经完成了剧本的全部创作工作并经甲方确认定稿,甲方仍应向乙方支付合同规定的全部稿酬。

2、甲方承诺依据乙方创作之剧本摄制电影的同时或完成后,将根据电影套拍剪辑整理成一部电影,该电影的名称、演员及导演、具体内容、时长、格式及播放渠道等由甲方决定;该电影除署名权以外的所有著作权由甲方所有,乙方享有编剧之署名权。

3、乙方承诺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其所创作完成的所有剧本等文字类作品如需进行许可使用或转让,甲方在同等条件下,享有优先使用权或优先购买权。

第十条 不可抗力

若在本合同履行期间发生不可抗力事件,受到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的义务在不可抗力事件持续的期限内自动中止,其履行期限自动延长,延长期等同与中止期间,该方无需为此承担任何责任。

提出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应及时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并在发出通知后 3 日内向另一方提供不可抗力发生以及持续期间的充分证据,双方应就不可抗力立即进行协商,寻求一项双方认可的解决方案,尽量将不可抗力造成的影响降至最低。

本合同中“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或不可克服、使得本合同以防部分或者完全不能履行本合同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地震,台风、洪水、火灾、战争、罢工、暴动、政府行为、法律规定或其适用的变化等。

不可抗力事件或其影响持续超过 30 天且未达成双方认可的解决方案,任何一方皆可通过书面形式通知对方而解除本合同。

第十一条 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1、非因甲方违约或不可抗力,乙方未能按照本合同第四条规定按时完成剧本创作工作内容时,经甲方书面催告后 7日仍未能向甲方提交的,甲方可通过书面形式通知乙方解除合同。

2、非因乙方违约或不可抗力,甲方未能按本合同第五条规定按时支付乙方稿酬,经乙方书面催告后 3 日内仍未支付的,或者甲方破产、解散或被依法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的,乙方可通过书面形式通知甲方解除合同。

3、甲乙双方可通过书面协议解除本合同。

第十二条 违约责任

1、如因本合同任何一方违约而导致另一方遭受损失,违约方应承担赔偿责任。

2、非因甲方违约或不可抗力,如果由于乙方创作或修改工作未完成,未能按本合同第四条规定时间达到定稿,或甲乙双方对剧本存在重大分歧,无法统一,则甲方有权视剧本完成之具体情况按照下述方式进行选择:

a.按照本合同第十一条第1款之约定,书面通知乙方解除合同,乙方已创作并交付的未完成剧本之著作权全部由甲方所有,乙方不再享有作品的署名权,甲方按照总酬金10 %的比例向乙方支付基础劳务费(即人民币 ________元整)(税后),除此以外,甲方已支付酬金超出前述基础劳务费部分之金额,乙方应当在10日内予以返还。

b.按照本合同第十一条第1款之约定,书面通知乙方解除合同,乙方已创作的未完成剧本之著作权由乙方所有,甲方不得予以使用,乙方应当在10日内向甲方返还全部已支付的酬金。

c.要求乙方继续履行未完成之剧本创作或修改,并有权在总酬金结算中扣除部分直至全部酬金,扣除标准为:每逾期一日,按总酬金的百分之0.5作为违约金由甲方在酬金中扣除。如果由于甲方未能及时提供给乙方剧本反馈意见或者其他甲方原因(不包括甲方按其摄制要求对剧本多次提出反馈意见)直接导致剧本定稿延误,乙方不承担责任。

3、非因乙方违约或不可抗力,甲方未能如期向乙方支付酬金,每逾期一日,应向乙方支付逾期未付酬金的百分之 0.5 作为违约金,在甲方逾期支付酬金期间,乙方有权暂时停止下一阶段的剧本创作工作,并不承担因此造成的工作延误责任。

4、如果乙方出现违反本合同第二条第4、5款的行为,乙方应当赔偿甲方由此遭受的损失(该等损失包括预期利益损失)。

5、如果出现本合同第十一条2款中规定的情况,乙方书面通知甲方解除合同后,无论剧本的创作进度如何,甲方均应在15天内向乙方支付尚未支付的酬金。如甲方拒不支付,乙方已创作剧本的所有权利均将归乙方所有,乙方可以将完成剧本做任何处置,包括转卖第三方。

第十三条 通知送达

本协议要求的或根据本协议作出的任何通知、请求、要求,剧本稿件和其他通信往来可以依以下方式送达,并确认日期:

a.如果是以电子邮件方式交换的书面文件,以互联网电子邮件系统所记录的邮件收发日期为准。

b.如果是以纸张形式当面交换的文件,则以双方共同签字确认的为准。c.如果甲方对乙方的修改意见是通过创作讨论会形式提出的,则以双方签字确认的会议纪要时间为准。

d.如果以纸张形式邮寄,须以挂号信或者公认的速递公司传递,以对方签收时间为准。第十三条 附则

1、未尽事宜,由双方另行协商确定。

2、凡因本合同引起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可向长沙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3、本合同一式两份,由双方当事人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自甲方盖章,乙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附件:电影《XXXXX》剧本基本创意阐述和大纲

甲方: 乙方: 授权代表签字: 签字:(盖章)

传统器乐创作与现代电子音乐创作 篇7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 在继承、吸取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同时, 增添更为丰富的新元素。

从观念及音响特征来“观察”电子音乐与传统器乐创作让我们对电子音乐创作与传统器乐创作的各自特征做一个简要的归纳。

一、创作材料的来源

传统器乐创作的声音来源主要是:声学乐器正常演奏的乐音以及部分非常规奏法形成的噪音, 另外还有声乐作品, 也是限定在人声的正常发声范围内, 它们的声音材料选择必然受其自身的物理条件所限。实际上, 大多数的作曲家都是在器乐的自然发音范围内“寻找灵感”, 使用的多为乐音。

电子音乐打破了以往音乐创作中的声音使用界限, 同时激发作曲家了创造声音的潜质。即它的素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遵循传统使用原则的, 以乐音为主的声音材料;自然生活中已存在的一切乐音和噪音材料;通过电子设备人为制造出的全新声音材料。作曲家拥有了如此丰富的声音资源库, 选择范围大大扩展, 更加能够凸显自我个性, 追求创新。

二、音乐组织的方式

传统器乐创作可以归纳为“编织音符”的线性的思维方式:以节拍的形式构成节奏, 以音高的形式构成旋律, 以音阶的形式构成调式体系, 以和声的形式构成纵向的多声部体系, 以复调的形式构成横向的多声部体系。序列音乐, 按照一定的逻辑和法则将半音化音高纵横组织在一起, 达到无调性的效果, 避免传统调性感的目的, 但它并没有解决音乐中其它因素的组织问题。

电子音乐则以全新的非线性方式来“组织声音”。从开始的声音录制采样, 或是人工生成音色, 到接下来的声音加工处理, 对声音进行变形、拼贴、分裂、合成等, 音乐的时间因素可以按空间图形拼接做任意的安排。就这一特点而言, 创作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打破了音乐的时间顺序, 通过可见的声音图形空间对不可见的音乐时间做立体化安排。声音材料在组织过程中, 通过密度的浓淡、规模的大小、运动的趋向等方式形成众多块状分布的音响群体。

三、构建曲式的主导观念

从音乐发展历史来看, 到20世纪初期为止, 之前的音乐创作都是建立在一个统一的理论基础上, 那就是调性。尽管作品的音乐风格各不相同, 但原则还是一致的。在这样的统一基础上所创做出的作品, 什么位置应该出现什么样的音乐语言形式, 包括旋律、节奏、和声等具体音乐元素等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为了突破这一共性的束缚, 作曲家们通过整体序列思维找到了音高、节奏、力度等参数的设置和乐曲中句逗、段落之间组合的新方法, 使原本以调性为主导的一元式的曲式结构构建模式, 开始走向多元化。然而, 这虽然帮助作品摆脱了传统调性的束缚, 却使音乐创作又陷入了另一种固定的模式中去。

电子音乐的出现为现代音乐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实验领域。作曲家的注意力转向了对音色的处理, 这对于寻找能够代替以往调性地位的其他因素来控制结构的探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作曲家把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了音乐材料的组织方法上来, 通过某几种音乐参数构成作品的音响特征和作为贯穿乐曲发展的结构力, 音响属性的各个音乐参数在作曲家的处理过程中自然生成作品的最终结构形态。由于在电子音乐制作过程中, 可视化的声音空间分布可以直观的对音响做时间上的任意调配和特殊安排, 所谓乐思的陈述、展开、收拢等特性也不再固定于其传统结构中位置, 呈现出音乐结构的开放性特征。多元化的结构构建方式, 使得在进行创作时更加强调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正如瓦莱斯说的那样:“曲式是过程的结果。”

四、作品的最终形态与传播方式

想象中的声音用书面符号——乐谱的形式记录下来, 只要这种书面的乐谱完成, 作曲的过程也就结束。通过乐谱这种书面符号形式作为中介的音乐创作模式, 特征之一就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 作曲家完成乐谱写作仅属于一度创作的完成,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 没有演奏家的二度创作, 似乎也只是“半成品”而已。对于作曲家而言, 即使有再好的内心听觉, 在创作时恐怕都迫切渴望可以随时听到真实的音响, 以便于更直观的把握整体效果, 毕竟作曲家不可能是乐器演奏的全能。

电子音乐创作, 实现了创作、演奏、传播一体化的全新体验。不仅改变了音乐创作的技术手段, 同时也因技术手段的改变而改变了创作方式, 并因而产生了与以往传统的音乐创作方式很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创作观念, 颠覆了先有乐谱后有音响的固有模式。电子音乐以音响的形式存在, 作曲家往往是通过音响反过来再去整理乐谱, 而电子音乐的音响特殊性, 导致了记谱不能完全按照传统器乐作品的标记来实现, 因此就出现了五花八门的形式, 其中以图形居多, 同时还有大量的数字参数标记。而实际上, 这写谱子已不是作为演奏而用, 它的存在更多是为了给音乐分析研究提供参照和依据。电子音乐的传播是通过扬声器来实现, 这为听众的享受带来了便利, 同时更是为作曲家的创作提供了直观的音响依据, 可以随时“演奏”作品, 并且直接做调整, 声音从此回到了其原本的存在和传播形式。

如果说电子音乐在发展初期就吸收了传统创作方式的种种观念和技术手段, 那么在蓬勃发展的今天, 我们如何将这一“高科技”音乐与传统音乐形式相互融合、渗透, 特别是与自身所处的文化传统相结合, 值得探究。

中国有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 如果将这些素材与当代“高科技”的电子音乐能够很好的碰撞、融合, 相信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许多作曲家在创作中都非常积极主动的想要运用民间音乐素材, 从而体现出自己的民族特色, 出发点都非常可贵, 但在实际运用或处理这些“民间素材”时, 中, 一些现代的专业技术手法反而消弱了民间音乐本身, 失去了其原有的感染力。这就提醒我们创作者, 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作的时候, 对传统材料的运用要慎重、要巧妙, 让各类音乐要素产生“共鸣”。

【创作困境】推荐阅读:

主要困境07-14

人文困境07-17

群体困境05-25

困境教师06-07

困境分析06-15

陷入困境06-20

服务困境06-24

主体困境06-27

精神困境07-02

解决困境07-05

上一篇:送,送刘长卿,送的意思,送赏析下一篇:《城南旧事》五年级读后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