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责管理制度

2024-07-18

问责管理制度(共8篇)

问责管理制度 篇1

集团问责管理办法(试行)

目录

第一章总则………………………………………………………1 第二章问责情形…………………………………………………2 第三章问责方式与适用…………………………………………3 第四章问责权限和程序…………………………………………4 第五章罚则………………………………………………………4 第六章申诉………………………………………………………6 第七章附则………………………………………………………6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集团全面管理,提升管理效能,强化工作责任制,促进中高层管理人员勤勉尽责,坚决减少和杜绝各类职务失职、渎职等行为,建立“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创新务实、奖罚分明”的管理体制,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责任问责制度,是根据“有职就有责、任职要负责、失职要问责”的原则,对责任问责对象在其管辖的部门和在经营管理活动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职责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

总则

造成经济合同纠纷、企业合法权益受损或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及后果的,都要进行责任追究的制度。

第三条集团执行总裁为问责工作决定人,根据本制度规定,视具体情形,作出是否问责的决定。审计监察中心为问责工作执行机构(下称“问责执行机构”),调查、核实问责事实,提出问责意见并根据问责决定实施问责。

第四条 依据本制度进行问责时,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二)责任与权利对等原则;

(三)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四)公正原则;

(五)问责与改进相结合、惩戒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章 问责范围

第五条 问责情形的具体运行

(一)决策严重失误或违反程序和权限规定决策的;

(二)为完成经营考核指标弄虚作假、虚报数据,导致当期数据出现重大错报,给公司造成损失的;

(三)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公司直接经济损失数额较大的;

(四)因工作失职或管理不力,致使发生重大安全、质量事故,或者

连续(3次及以上)发生一般性安全、质量事故的;

(五)因工作失职或管理不力,致使发生群体性、突发性、重大性事件,造成公司形象受到严重影响的,或对以上事件处理不及时、处臵不当,导致事态恶化的;

(六)因工作失职、失误,致使公司受到上级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和监管部门处罚或批评的;

(七)对特别重大事项或问题隐瞒不报或上报不及时的;

(八)招投标活动出现内外勾结、串通招投标,被监督部门查处的;

(九)出现员工多人罢工、辞职或上访的;

(十)招录、任用、选拔人员失察、失误,致使一年内出现违规违纪违法等行为,情节严重或造成严重后果的;(十一)泄露公司商业秘密的;

(十二)出现被公司辞退、开除等离职人员在集团及其所属公司较长时间内承揽业务未发现或者制止的;

(十三)弄虚作假,牟取不正当利益的,数额较大的;

(十四)本系统或本单位内出现3人次以上吃拿卡要违规行为或一人以上被司法机关处理的;

(十五)在特定期间内,多次(3次及以上)出现相同或类似错误,屡教不改,被监督部门查处的;

(十六)严重违反有关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的规定,造成恶劣影响的;(十七)公司及下属子公司违反规定向关联方输送利益的;(十八)公司内部控制出现重大缺陷,导致公司合法利益受损的;(十九)对资金的使用不履行监督职责造成严重后果和恶劣影响的;(二十)挪用公司资金或将资金借贷给他人,或未经批准以公司信用、资产为他人提供担保;

(二十一)管理不作为,导致其管理的下属部门或人员发生严重违法违纪行为,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对下属部门或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行为包庇、袒护、纵容的;

(二十一)其他违反公司制度,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或恶劣影响

第三章 问责方式与适用

第六条 问责的方式:

(一)责令改正并作检讨;

(二)通报批评;

(三)留用察看;

(四)调离岗位、停职、降职、撤职;

(五)罢免、解除劳动合同。

(六)其他方式

第七条对被问责人处以本制度第五条规定的问责形式之外,可同时附

带经济处罚,处罚金额由审计监察中心视情况进行具体确定。第八条因故意造成经济损失的,被问责人承担全部经济责任; 因过失造成经济损失的,视情节按比例承担经济责任。第九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予追究:

(一)情节轻微,没有造成不良后果和影响的;

(二)主动承认错误并积极纠正的;

(三)确因意外和自然因素造成的;

(四)非主观因素未造成重大影响的;

(五)因行政干预或当事人确已向上级领导提出建议而未被采纳的,不追究当事人责任,追究上级领导责任。

第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从严或加重处罚:

(一)情节恶劣、后果严重、影响较大且事故原因确系个人因素所致的;

(二)屡教不改且拒不承认错误的;

(三)事故发生后未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损失扩大的;

(四)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且无法补救的。

第四章 问责权限和程序

第十一条问责权限和程序

(一)对因检举、控告、处理重大事故事件、查办案件、审计或者其他方式发现的公司员工应当问责的线索,审计监察中心按照权限和程序进行调查后,对需要实行问责的,按照公司管理权限向公司相关领导提出问责建议;

(二)公司相关领导可以根据审计监察中心提出的问责建议作出问责决定;

(三)公司相关领导作出问责决定后,由人事部门办理相关事宜,或者由审计监察中心责成有关部门办理相关事宜。

第五章 罚则

第十二条 对管理不善、违规违法行为按其给公司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的金额,分为轻微、轻度、中度、严重、重大、特别重大五个等级。按经济损失大小划分如下:

(一)涉及金额在人民币500元(含)以上至5000元以下的,为轻微违规行为;

(二)涉及金额在人民币5000元(含)以上至1万元以下的,为轻度违规行为;

(三)涉及金额在人民币1万元(含)以上至5万元以下的,为中度违规行为;

(四)涉及金额在人民币5万元(含)以上至10万元以下的,为严重违规行为;

(五)涉及金额在人民币10万元(含)以上,20万以下的,为重大违规行为;

(六)涉及金额在人民币20万元(含)以上,为特别重大违规行为。

第十三条

经济损失处罚标准

(一)涉及经济损失的,根据事故大小、情节轻重,除赔偿经济损失之外,按以下标准进行处罚:

1、轻微违规行为,按损失金额35%的比例处罚;

2、轻度违规行为,按损失金额30%的比例处罚;

3、中度违规行为,按损失金额25%的比例处罚;

4、严重违规行为,按损失金额20%的比例处罚;

5、重大违规行为,按损失金额15%的比例处罚;

6、特别重大违规行为,按损失金额10%的比例处罚。属轻度以上违规行为的,实行分段处罚。

原则上罚金由员工自行缴纳到公司财务管理中心,如果逾期或拒绝缴纳则由公司组织人事中心负责从员工收入中扣除,对当月不能全部处罚的部分,由组织人事中心负责逐月从员工月收入中扣除,当年至发年终奖仍未扣完者,可从年终奖中扣除。

(二)员工及相关领导处罚标准:

1、属轻微和轻度违规行为的,由直接责任人承担。

2、属中度或较大违规行为的,直接责任人承担全责,主管跟罚5%,部门负责人跟罚5%。部门未设主管的,由部门负责人跟罚10%。

3、属重大违规行为的,直接责任人承担全责,主管跟罚5%,部门负责人跟罚5%。

4、属特别重大违规行为的,直接责任人承担全责,主管跟罚5%,部门负责人跟罚5%,部门分管领导跟罚5%。

第六章 申 诉

第十四条

被处罚人对审计监察中心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罚决定之日起5日内向审计监察中心提出书面申诉,逾期未提出书面

申诉的视为认可审计监察中心的处罚决定。

第十五条 对审计监察中心处罚决定不服的申诉,审计监察中心应组织进行复议,复议决定为最终决定。审计监察中心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做出复议结论。

第十六条 在复审、复核部门未做出改变原处罚决定以前,仍按原处罚决定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十七条本制度未尽事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公司章程》等相关规定执行。本制度如与上述法律法规有冲突的,按照法律法规执行。

第十八条 本制度由审计监察中心负责解释。第十九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集团审计监察中心

2017-8-1

问责管理制度 篇2

1、概念界定

又被称为行政责任追究制度, 主要是指特定问责主体通过一定程序, 针对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 当他们应当承担相应职责和义务, 却没有很好地履行这些职责和义务的时候, 要求他们必须承担否定性后果的一种追究制度。

2、行政问责制度的意义

深入研究行政问责制, 不仅是研究行政问责这项措施本身所具有的意义, 也需要研究加强行政问责对提高政府管理能力的积极影响。首先, 问责制的实施, 是对人民负责的一种具体表现;其次, 问责制的实施有利于促进政府官员的廉洁奉公, 恪尽职守;再者, 问责制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政府公信力。所以, 加强行政问责制的建立和健全, 显得更为重要。

二、建立健全行政问责法律制度

在我国, 最早就行政问责问题进行立法并实施的地区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区政府于2002年7月1日, 推行“高官问责制”。2003年以来, 我国一些省市相继制订了一些行政问责方面的地方法规。但是, 迄今为止, 我国仍然没有一部全国统一的行政问责法律, 我国行政问责在立法上表现为“法律缺失”。综合我国现行问责制度的实践情况以及我国政府及其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建立健全我国行政问责法律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明确行政问责主体

首先, 加强人大问责, 将人大列入到行政问责主体, 是针对我国目前人大问责缺位而进行改进的措施。将人大列入到行政问责的主体, 明确其应当在何种范围的事故发生时立即进行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调查和问责, 强化人大应有的领导及监督职能, 及时对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做到有效地管理和监督。

第二, 加强公民问责, 将公民及社会团体列入行政问责主体, 是针对我国目前行政问责公民缺位而进行改进的措施。我国法律中虽然强调公民拥有的权力, 但是公民对政府拥有一定的合法监督权力并没有在具体的法律法规中得到实践, 故急需建立公民问责的途径。

第三, 加强媒体问责, 将有一定话语权的媒体列入问责主体, 是针对目前我国行政问责媒体问责缺位而进行改进的措施。从目前行政问责实践我们不难看出, 媒体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其爆光的手段和程度对政府施加了一定程度的压力, 但也应充分考虑该媒体所拥有的话语权力度和真实程度进行合法问责, 而不是模糊而缺乏法律依据进行干预。

2、明确行政问责客体

行政问责客体不明确, 会导致行政问责缺乏公平性, 问责客体也是行政问责所涉及的对象, 由于我国目前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 造成行政公职人员的责任归属还没有得到明确的划定,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问责客体难以明确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

首先, 问责客体应当确认为领导层面的公务人员。“行政问责中的‘责’大多是一种间接之责而不是直接责任, 是一种混合之‘责’, 即政治责任与法律责任的混合体, 并且主要是政治责任。而一般事务类公务员是没有多大政治责任承担的。”

第二, 加强追究同级党委负责人责任。我国引咎辞职制度实施以来, 辞职主体多是各级人民政府的负责人或者是各级人民政府组成部门的负责人。但事实上, 按照公务员制度的规定, 各级党委负责人同样也是引咎辞职的主体之一, 而且在实际权力运行规则中, 同级党委的负责人往往是本辖区重大事项的实际决定者。

第三, 加强副职责任追究。在我国实行行政机关首长负责制, 但在实践过程中只追究副职的责任制, 在一些地方成了副职负责制。同时我国在权责不分上还存在集体领导与个人责任界定不清、不同政府层级之间的责任界定不清。在实践过程中, 要明确决策责任由主持会议的行政首长负责;重大决策失误的集体辞职制度。

3、明确行政问责范围

目前我国行政问责所涉及的事项范围还比较窄, 集中在重大事故、造成恶劣影响事故、受害人数众多的事故中, 对于一般行政活动造成的不良影响没有采取一定的问责, 然而政府作为一个管理与服务的主体, 其在行政活动过程中的低效率、不公正也会对社会及公民造成很大程度的影响, 所以在问责范围明确上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 从安全事故领域扩展到政府及其公务人员行政活动领域。由于安全事故的问责往往属于事后问责, 对于政府及其公务人员日常行政权力的运行缺乏同步的监督, 所以为了避免其权力运行不当可能产生的直接事故, 可以对其日常行政活动的权力行使中出现的不足之处及时进行问责。

第二, 从经济领域事故扩大到其它领域的问责。经济损失直接可见, 造成的影响也可以用数据图标直观显现, 但是在政府及其公务人员行政活动过程中也有许多对社会的不良影响并非以经济损失表现, 例如对政府形象和公民对其公务人员信赖程度造成不良影响。所以应当加强对其它领域事故的问责。

第三, 从执行环节问责扩大到监督决策环节问责。我国各级政府决策失误、监督不力现象屡禁不止, 政府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和决策是我国行政管理中的“弱项”, 应当在行政问责法中得以体现, 对于事故的决策层面和监督层面的领导人员进行一定程度的问责。

4、加强问责过后的跟踪机制

我国行政问责主要采取的方式是“引咎辞职”, 那么对于相关公务人员辞去职位之后如何对事故进行弥补以及能否复位也应当做到有法可依。在行政问责法中, 应通过改革和完善人大的质询、审议、罢免、撤职、免职制度建立和规范政治责任问责的形式和程序。加强和完善人大和人大常委会对政府官员的质询、决策审议和对失职、渎职官员的罢免、撤免制度是非常必要和非常迫切的。对于问责采取的各种方式, 应当在明确的法律条文中得以体现, 并规范其跟踪机制, 做到问责工作的全面完善。

摘要:行政问责制是政府实现行政责任的一种自律机制。但我国行政问责起步较晚, 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统一、明确、完整的行政问责法规的缺乏是导致目前我国行政问责主体不明确、手段不统一、跟踪机制不完善的主要原因。因此建立健全行政问责法律法规是完善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必经之路。我们可以从明确行政问责主体、客体、范围、事后跟踪机制入手, 建立健全相关法规, 使行政问责真正落到实处。

关键词:行政,问责制度,法律法规,法制建设

参考文献

[1]周亚越著:《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法律缺失及其重构》, 贵州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 2008年5月22日。

听证制度引入行政问责 篇3

关键词听证制度行政问责异体问责第三方参与

行政问责作为我国责任追究领域的一项重要制度随着政治文明的发展正日益完善,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部完整的法律对其进行法律性规范,以致于在社会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其中以同体问责和法律规范缺失为主。同体问责是指行政系统内部同一级行政机关对行政干部进行问责,其实质是执行与监督合为一体,缺失第三方参与。法律法规的硬件缺陷无疑给了部分行政人员有空可钻的机会,进一步助长了同体问责之风弥漫,扭曲了问责本质意义上所追求的公平和公正。然而有行政相对人参与决策的听证制度则保障了听证参与人以利益相关的第三方身份参与行政问责的权力和机会,有利于协调行政问责主客体的合理权重,降低内部暗箱操作的可能性,提高行政问责的效率和价值,保证最终决策的高质、高效。

一、行政问责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规范机制

就我国目前而言,至今还没有形成一部全国统一的行政问责法律。最早能追溯到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政府于2002年7月1日实行高官问责制。相继从2003年起中央及地方也制定了行政问责制的相关规章,比如2005年4月27日通过并于2006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2007年4月4日通过并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这些规章及规范性文件都为行政问责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础,但尚未提升到法律的权威领域,因此对实际行政执法活动没有产生强制性的约束力。

行政问责的法律缺失主要表现在:(1)行政问责制多是以中央政策性文件的形式出现,它并非转化为形式化、具体化的法律条文且问责对象没有覆盖到全体公务员。(2)行政问责规范只是地方性的政府规章,适用范围具有局限性,而且部分地方政府关于行政问责的规定存在某些缺陷,各地之间行政问责标准不统一,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的倾向明显,不利于行政问责在全国范围内的严密、协调和统一,行政问责也失去相应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二)行政人员问责意识薄弱

习近平主席曾提出,“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行政人员作为人民权利的代理人行使管理国家的行政权利,应该在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意识的前提下严格遵循权责一致原则,提高公职人员的责任意识,而不是如今“在其位不谋其职”的现象泛滥。

2006年起故宫博物馆就发生多起文物损坏事件引起社会热议。包括一级品明代法器、佛堂旧址上二级品佛像,其中以2011年故宫馆藏一级文物、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被毁而起的批评声浪最为激烈。该事件的舆论重点并非在于文物为何会损坏,而是损坏之后博物馆负责人为什么没有及时上报上级并公示于众,甚至故意隐瞒事实。在社会公众和媒体的舆论压力之下,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代哥窑青釉葵瓣口盘文物损坏事故调查组组长陈丽华对该事件做出了正面回应,称此前从未发生过人为损毁一级文物的说法,这无疑是对公众的不负责任。在媒体和社会公众的极力追究之下,最后的结果也只是陈丽华的一面之词,称上级已经对该文物主管的副院长、主管部门的处长、副处长以及当事人进行了不同层级处分,但具体处分尚不明确,这种敷衍了事的态度足见其责任意识的薄弱。

(三)问责主体主次混乱

由于规范行政问责领域的法律空白及部分公职人员的责任意识薄弱,因此我国现阶段的行政问责以同体问责为主,異体问责为辅。

同体问责是指上级行政或党务部门对处于同一行政系统的下级进行问责,即系统内部的监督;异体问责则是来自于外部机构对行政过程和行政结果的监督,也就是社会第三方对行政问责客体的问责。二者是一种权力与责任的对应关系,具体说来就是行政机关有被问责的义务,而第三方则具备问责的权力,其中第三方包括人大、各民主党派、司法机关、新闻媒体和公众等。我国目前的行政问责大部分都是行政系统的内部问责,即由直接领导的上级对隶属的下级进行问责,第三方较少参与。这种垂直隶属关系下的内部问责给中间权力交易和包庇隐瞒行为提供了生存空间,使得行政问责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原本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原则上的问责程序只是虚设。

二、听证制度引入行政问责

(一)听证制度引入行政问责的必要性

听证制度属于行政程序中的基本制度,是指在法律规定的条件下,由非本案调查人为主持人,采用准司法的方式听取利害关系人的申辩的制度。该制度是在《行政村处罚法》、《价格法》和《立法法》等法律法规背景下形成的,是政府提高公信力的一个良好的制度平台。中央和地方的很多政府部门制定了专门的听证程序、规则及办法,听证涉及领域包括价格决策、地方立法、行政处罚、国家赔偿等。

1、第三方权利要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政府是人民委托代理行使管理国家职能的行政机关,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群众监督是职能使然,这就要求政府在行使行政权利时要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为前提。如果行政问责只是单纯在行政系统内部进行,由存在垂直领导关系的上级对直系下级进行问责,把由公民组成的第三方排除在外,这种做法是对公民合法权利的非法剥夺。一个公平公正的社会主义政府应该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充分尊重公民意见并自觉维护其合法参政议政权益,这样才能达到“政通人和”的和谐局面,政府公信力也会随着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进一步提高。

听证制度的内容包括告知和通知、公开听证、委托代理、对抗辩论和制作笔录,此处所提到的听证制度引入行政问责是特指公开听证。公开听证是指行政机关在作出某项与某些公众切身利益有关的行政决策时提前通知并邀请相关利益团体和专家人士、公证人出席参与行政机关做行政决定的全过程,为决策献计献策并有效监督行政机关是否依法行政。当该行政机关邀请第三方行政相对人参与决策制定时,第三方的法定权利就得到了相应实现,这正是公民基本的政治诉求。

2、平衡问责主客体权重。

目前我国的行政问责以同体问责为主,这种行政系统的内部监督、内部消化行为实质上颠倒了问责的主客体权重。治国不可一方独大,西方国家之所以设置“三权独立”就是为了避免国家立法、行政与司法合为一体的情况,从而达到相互制衡的有效平衡。就我国的同体问责来说,虽然没有完全达到三权合一的程度,但是行政系统内部的权利执行与监督职能已经出现交叉甚至重合,这种行政问责的“内部倾向化”是产生权力寻租的利益突破口,无论是对行政机关的执行能力还是工作绩效的监督评价都是极为不利的。

听证制度通过调动公民组成的专家、利益相关者、新闻媒体、人大代表等团体参与行政机关制定行政决策的全过程,改变了由行政机关内部人员自主问责的尴尬局面。引入听证制度的行政问责不仅实现了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力,也通过第三方参与及监督进一步完善了我国的行政决策机制,有利于提高问责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加强决策信息的公开透明。

3、推动规范机制成型。

听证制度引入行政问责是从制度维度对行政问责的完善。听证制度本身是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的成文规范,引入行政问责有利于加强问责过程的程序化和合法化。在一个一切以法律为准绳的法治国家,从制度化层面强制性要求第三方公众参与行政问责可以有效避免行政系统内部人员的权利抵制,减少权权交易和包庇行为,提高问责结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同时来自第三方的外来监督压力可以帮助行政人员提高对于滥用私权和不作为受罚的警觉性,提高自省意识和接受问责的主动性,转变消极的不作为和故意逃避过失的工作态度,提高行政工作效率并且随着政府行政权利的增加和职能转型要逐渐把听证制度纳入行政问责形成权威性的明文规定,从而加快行政问责规范机制的形成。

(二)听证制度引入对行政问责发展的启示

1、听证制度的公开透明性带动行政问责的公平公正性

行政听证制度是行政机关在做出影响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决定之前,有行政机关告知决定理由和听证权利,行政相对人陈述意见,提供证据以及行政机关听取意见,接纳证据并作出相应决定等程序所构成的一种法律制度。其本质便是公民运用法定权利抵抗行政机关可能的不当行政行为,缩小公民这类“弱势群体”与行政机关之间地位不平等所造成的巨大反差。该制度保证了决策过程中有非直接利益相关人和直接利益相关人的同时参与,并且听证过程向公众开放,听证程序严格按照法定要求进行,听证代表根据听证事件按资格要求选定,这就为公众监督行政機关是否依法行政提供了公共平台,而且公众及媒体的知情参与也极大降低了行政问责暗箱操作的可能。所以说听证制度本身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是行政问责的执行具备公平性和公正性的前提,

2、多方参与

听证制度的关键在于有多方的公开平等参与,这对于行政问责的进一步完善非常重要。行政问责要脱离同体问责的局限必然要引入行政相对人之外的第三方,人大代表、司法机关、新闻媒体、各民主党派和公众都是第三方团体。行政问责可以借鉴听证制度的听证模式,在问责过程中邀请第三方现场参与。事前听证涉及到行政问责的决策阶段,参与人员必须对问责对象和被问责对象的身份、职位、职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事中听证涉及到行政问责的执行阶段,参与人员要对问责的整个事件来龙去脉有所了解,并能在问责中对被问责对象提出有针对性的关键问题;事后听证涉及到行政问责结果的反馈阶段,参与人员是否对问责的结果进行及时的跟踪反馈,问责事件是否有新进发展等。总之,多方参与不能局限于现场一个阶段,要贯穿行政问责的整个过程,把听证制度的回应机制也运用到行政问责领域。

3、决策、执行与监督相分离

借鉴听证制度的参与模式,由第三方参与的异体问责有效地解决了行政机关内部决策、执行与监督相重合的问题。行政机关是依法成立的行使国家行政职权的行政组织,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承担的是执行职能而非监督职能。行政问责实质上是对行政机关权责履行情况的监督,在同体问责中行政机关实行的是自我监督,这种内部监督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滋生腐败,给行政人员之间的权利寻租养殖了生存空间。而引入公众参与的异体问责严格区分了执行与监督是两个不同的客体,非直接利益相关的监督者才能保证立场的中立性和客观性,从而实现监督的反馈作用。当然,此结论的前提是非利益相关者的第三方能在参与行政问责中坚持公平正义的立场,同时听证程序和监督环节规范化、程序化。

参考文献:

[1]关保英.行政问责程序研究[J].东方法学,2013(6).

[2]李维.行政问责制度问题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6).

[3]唐祖琴,朱静.行政问责制浅析[J].学理论·政治研究,2011(6).

[4]许婷婷.论我国行政问责制的完善——中外行政问责制比较研究[J].企业导报,2013(5).

[5]张昊.完善行政问责制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6]陈玲.我国听证制度的完善研究[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4(02).

[7]唐璨.完善我国行政管理中的听证制度[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1(1).

[8]陆斌.公共政策视角浅析我国听证制度[J].知识经济,2010(2).

[9]孙小燕.浅论我国行政听证制度[J].金卡工程,2010(1).

[10]宋卫琴.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与行政决策听证制度的完善[J].甘肃社会科学,2013(1).

首问责制度 篇4

为进一步构建学校教职工监督体系,强化教职工的责任意识,严肃学校工作纪律,转变工作作风,防止和减少过错,提高工作效率,落实工作职责,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工作实际,特制定问责制度

一、问责对象

问责对象为所有从事教育教学和后勤服务人员。教职工问责制根据教职工岗位职责进行,是对教职工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影响学校工作,或者损害教职工或学生的合法权益,给学校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内部监督和责任追究。其中不履行职责,包括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职责等情形;不正确履行职责,包括无合法依据以及不依照规定程序、规定权限和规定时限履行职责等情形。

二、问责原则

问责坚持权责统一、实事求是的原则;

公正、公平和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三、具体问责对象及内容

问责对象或所在部门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照本办法问责: 行政问责

行政问责的对象为学校管理人员。(包括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问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应追究其责任。

1、部门内闹不团结,与其他部门工作不协作。

2、职责内和学校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因拒绝、放弃、推诿、不完全履行等情形而未完成的。

3、未执行上级和学校领导指示、决策,擅自作主,影响政令畅通和学校整体工作部署的。

4、对教职工提出的申报、建议不办理、答复,造成不良影响和工作损失的。

5、因工作失职、渎职,影响校园稳定,出现失火、盗窃、食物中毒等事故的。对上瞒报、虚报、迟报突发事件和事故的。

6、在发生各种自然灾害、重大突发事件等事关师生生命财产安危的紧急时刻,拖延懈怠,推诿塞责,造成后果和恶劣影响的。

7、违反财经纪律,私设小金库,截留挪用资金的或违反阳光报告、阳光收费规定,擅自招收学生或乱收费的。

8、在工程建设、物资设备采购中,出现问题,造成损失的。

9、在人事调配、职称评聘、科研项目评审、评优等工作中,不按程序,违规操作,造成不良后果的。

10、应追究责任的其他事项。科任教师问责

科任教师的问责对象为所有任课教师(包括合同制教学人员)。

1、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存在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的。

2、违反社会公德或其他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

3、无计划、总结、论文等,教师听(评)课每学期少于规定节数的。

4、在质量抽测、督导评估、视导等重要活动中出现考核质量不达标,给学校声誉带来严重影响。

5、因处理不当引起学生、家长上诉、上访的。

6、在学校各项经济活动中违反财经纪律和制度,有违规收费行为。

7、不认真履行职位职责,对学校做出的决定或安排的工作拒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给工作造成损失的。

8、随意调课,乱办班、组织或变相组织订购教辅资料等办学行为不规范的。上课时发生安全、卫生等责任事故。

9、在学校中闹纠纷,不团结,在教职工中造成不良影响的。

10、在教学工作中经常迟到、早退,一学期累计旷课课2节以上的。

15、应追究责任的其他事项。班主任问责

班主任问责对象为所有班主任(包括代理班主任)。

1、品行不良、体罚学生、侮辱学生,影响较坏。

2、计划、总结、评语、表格不符合规范要求或不按时上交。

3、班里后进生、问题生情况不了解掌握,歧视后进生,无转化后进生、问题生教育谈话记录。

4、不善于团结科任教师,无联系、沟通。当着学生的面对科任教师或其他学科随意评头论足或蔑视、贬低。

5、班容班貌不美观整洁,升旗、课间操、眼保健操、班级卫生和黑板报等不符要求。

6、不按时召开班干会议和班会,会议无记录,不认真组织开展班级活动。

7、未完成家访任务,家长对班主任教育工作不满意。

8、安全教育及措施不力,班里出现不安全行为,并造成不良影响。

9、在学生中乱收费(学生、家长投诉且情况属实)。

10、应追究责任的其他事项。后勤及工作人员问责

问责对象为全校教辅人员(包括合同制工作人员)。

1、上班拖拉松散,经常迟到,领导检查两次不在岗的。

2、学校师生到各科室报投服务,而报投部门未履行职责,或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教学及其它工作造成一定影响的。

3、未认真履行职责,对师生报投服务的事项,无正当理由拖延不办或未给予明确答复的。

4、因工作瑕疵,造成师生反复报投服务的。

5、因工作人员失职、推诿扯皮、行为失当等,影响教学及其它工作的。

6、对要求限期解决有关后勤服务事项,未按期完成,且事先未说明情况,对教学工作造成影响的。

7、因不主动检查,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或处置不当,造成安全事故的。

8、在后勤服务工作中失职、渎职,造成后果和影响。

9、应追究责任的其他事项。

四、责任追究的方式

1、诫勉谈话。

2、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职称晋升资格。

3、责令做出书面检查。

4、调整工作岗位,低聘或者缓聘。

5、给予行政处分。

6、经济赔偿。凡造成经济损失的,要按责任轻重、损失大小,按一定比例实行经济赔偿。

五、问责程序

校长可根据下列情况启动问责程序:

1、师生、家长和其他组织向学校提出的附有相关证据材料的举报。

2、上级主管部门在学校专项考核评比中提供的学校工作出现重大失误的材料。

2、上级机关的指示或建议。

3、新闻媒体曝光的材料。

问责程序启动后,校长或主管该问责对象的校级领导应当责成问责对象汇报情况,听取问责对象意见。校长或主管该问责对象的校级领导听取情况汇报和意见后,认为问责事实清楚的,提出处理建议,提请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问责方式;认为需要进一步调查核实的,可责成有关部门调查核实(对校领导的问责可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

校长室在行政会决定后1日内将问责决定书面通知行政问责对象。问责对象对处理有异议,可自收到处理意见起七日内,向学校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申请复核。

学校问责制度 篇5

一、问责对象

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工作责任、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七庄小学负责人及全体教职工。

二、问责原则

问责坚持权责统一、实事求是、公正公平和追究责任与改进工作相结合、教育与惩处相结合的原则。

三、问责内容

(1)教育、教学质量下降或发生教育教学事故;(2)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造成不良影响的;(3)对属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推诿不办理或拖延办理的;(4)无正当理由,在规定时限内未完成交办工作的;(5)无正当理由,对家长和学生推诿拒不接待或态度生硬的;(6)学生出现伤害事故,或造成学校财产重大损失的。

四、问责方式(1)诫勉谈话;

(2)取消当年评优评先资格;(3)责令作出书面检查;(4)责令公开道歉;(5)通报批评;(6)调整工作岗位;(7)停职检查;

8)劝其引咎辞职;(9)建议免职;

五、问责办法

1、通讯问责。全体教职工(以下同)应24小时保持通讯畅通(上课时间除外)。若不能保证及时联系的,应对责任人进行问责。

2、安全责任问责。各安全责任人、班主任,应随时掌握本班或校园安全情况。若有违反安全责任制度的,对相关部门责任人进行问责:瞒报安全事故,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停职检查、劝其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直至免职。

3、工作作风、行为问责。教师在职期间应恪尽职守,积极、大胆地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若工作平庸,无所作为,引起教职工或群众不满的,对分管负责人进行问责:情节轻微,在民主测评中教职工或群众不满意率在50%——60%之间者(不包括60%),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教职工或群众满意率低于50%(包括50%)者,停职检查、劝其引咎辞职、责令辞职直至免职。

4、违规收费问责。各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收费,若违规收费则对责任人进行问责:自下文之日起,出现违规收费者,立即免职。违规收取的费用必须在一周内全部清退。

5、完成任务问责。对未能按时按质完成学校交办工作的部门负责人进行问责:第一次由分管的校级领导诫勉谈话;第二次责令作出书面检查;第三次通报批评。

6、班主任要认真履行班主任工作职责,对不认真履行工作的,第一次由政教处诫勉谈话;第二次取消当月月考核,第三次取消当年评优资格、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直至调整工作岗位,有重大失责的停职检查。

7、班主任和教师在管理学生过程中,遇到重大问题的要及时和政教主任联系,由政教主任协助处理,没有和政教主任协助处理并出现重大失误由班主任和教师承担责任。

8、班主任要认真管理好本班的校产,每学期由总务处清理交给教务处,学期结束由总务处清点,人为损坏数则由各班承担负责维修费。、各班应认真负责本班所属的卫生管理,不认真清理的由学校值班教师通知班主任,连续一周出现差的情况,第一次由政教主任进行诫勉谈话;第二次取消当月月考核。

10、在各级各类检查中发现管理漏洞的(脱岗,校园、脏、乱、差,食品卫生不合格,有不文明、不道德行为等),对责任人进行问责:第一次政教主任进行诫勉谈话;第二次取消当月月考核,第三次取消年评优资格、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调整工作岗位、停职检查。

11、教学质量问责。教务处应制定相应提高教学质量措施,充分调动教职员工工作积极性,努力完成市局下达的教学目标。对未完成教学质量的学校负责人进行问责:未完成教育局下达各类综合指标70%—80%者(不含70%,含80%),诫勉谈话、责令作出书面检查;只完成60%—70%者(不含60%,含70%),通报批评;只完成50%—60%者(不含50%,含60%),调整工作岗位;只完成50%者(含50%及其以下),停职检查。

12、后勤工作人员应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做到防范于未然,若因个人工作失职造成的损失由个人承担主要责任,若违反第一次由总务主任诫勉谈话;第二次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直至调整工作岗位,有重大失责的停职检查。

1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问责:(1)一年内出现2次以上被问责的;

(2)在问责过程中,干扰、阻碍、不配合调查的;(3)打击、报复、陷害有关人员的;

1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免予问责:

(1)因下级以及有关人员弄虚作假,致使难以作出正确判断,造成未能正确履行职责的:

(2)因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和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未作出具体、详细、明确规定或要求,无法认定责任的;

(3)因不可抗拒因素难以履行职责的。

六、问责程序

1、经初步核实,反映的情况存在,向学校提出书面建议,由学校决定启动问责程序。重大问题的由学校及有关人员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被调查的责任人应当配合调查。阻挠或干预调查工作的,调查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提请学校暂停其工作。

2、调查组应当听取被调查的责任人的陈述和申辩,并进行核实,如其成立,应当采纳。不得因被调查人申辩而从重问责。调查组一般应在10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工作,并向学校提交书面调查报告。情况复杂的,经过批准,可延长15个工作日。调查报告包括问责情形的具体事实、基本结论和问责建议。

科室责任问责制度 篇6

为了加强责任管理体制,强化工作责任制,严格管理,坚决减少和杜绝各类职务失职行为,建立“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创新务实、奖罚分明、和谐高效”的管理机制,特制定本制度。

一、根据“有职就有责、任职要负责、失职要问责”的原则,对责任问责对象在其岗位过程中,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职责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以致造成经济合同纠纷、公司合法权益受损或者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的,都要进行责任追究。

二、责任问责对象是科室全体员工。

三、责任问责制度,坚持实事求是,坚持“追究过错与责任相结合,责任问责与改进工作相结合,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四、在对责任问责对象追究责任时,必须坚持“责任原因未查明不放过、责任人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在生产过程中造成事故或损失的,要追究连带责任,员工罚多少,主管罚多少。

五、有下列情况之一,应进行责任追究:

1、按照通知准时参加各类会议,遵守会场纪律,不随便出入会场或接打电话,手机应调至振动状态 10元/次;

2、无故不参加公司安排的培训和会议 20元/次;

3、对限期完成工作,无正当理由而未如期完成或处理不当者20元/次;

4、拒绝听从主管人员合理的工作安排、指挥和监督的30元/次;

六、处罚程序

(1)员工违纪后,由所在科室依据具体违纪事项和本规定提出处理意见。

(2)呈报公司审批:

a、一般违纪处理,由当事人的主管和部门负责人签字后生效; b、严重违纪处理,由当事人所在部门提交处理意见和证明材料,经分管领导和总经理批准后生效。

(3)员工可在处罚决定生效之日起7天内以书面形式向公司提出申诉,申诉期维持原结论。

七、对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拖延不报,阻碍、干涉事故调查处理,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拒绝接受调查以及拒绝提供真实情况和资料从重从严查处。

八、所有责任问责事件,在责任问责查处终结以后,都将以红头文件形式通报各有关部门。

问责制度创新的传播学分析 篇7

问责制度的衡量标准

关于问责制度的界定规范问题, 很多学者一直以来主张对行政官员问责制的出台, 是“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的执政理论的体现, 是建设民主政治和责任政府的必然要求。它的正当性在于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 政府则通过官员对人民负责。因此, 行政官员有责任向公众报告他们的工作, 公民有权利要求制裁那些渎职官员, 这是民主政治的一个环节。③

但是, 现实生活中官员与政治家是有区别的, 两者的角色十分不同, 价值观念有比较大的差别。政治家一般较关注民众的情绪、社会的变化、政策的更新和政治的发展, 富于创造性。官员则更为关注自己的地位、上级的指示、活动的效率和政治的稳定, 谨小慎微是他们的特色。 (4) 执行者的角色和求稳的心态, 使行政官僚倾向于等待上级指令、揣摩和遵循上级意图。因而很多人对问责制的理解上存在一些误区:比如把问责制仅仅理解为责任追究制度, 而且简单理解为上问下责;或是把问责看成是上级对下级某个已知的具体过失的惩罚。这种误解把问责制变成一种纯粹的惩戒措施, 而并非是一种激励、监督、政府行政危机管理的机制。

问责制度起源于官员对突发危机事件的处置。“9·11事件”后, 美国联邦政府成立了专门负责危机管理的国土安全部和联邦危机管理委员会, 州政府也设立了危机管理的专职机构, 这种行政管理的方法值得借鉴。2003年非典爆发前后, 以清华大学薛澜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公共管理学者, 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危机管理的一些理念。如果说危机管理是一个以管理科学为核心的多学科研究领域, 那么危机传播则是以传播学为核心, 在危机前后及其发生过程中, 在政府部门、组织、媒体、公众之间和彼此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过程。 (5) 在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危机中, 每一个中国人都亲历了政府主管部门从刻意回避到被动回应, 再到主动出击的变化过程, 从而亲身感受到了危机传播的重要性。危机可分为潜伏期、爆发期、延续期、痊愈期、评估期五个阶段。官员的危机管理能力也可以体现在这五个阶段。

问责制的积极效果在于:鼓励相关责任人尽一切可能防止事故的发生, 降低事故发生率。如果理解和执行存在误区, 那么问责制的消极效果是, 潜意识中鼓励有关方面隐瞒事故真相。中国人民大学的毛寿龙教授就此分析说:“最近若干年里, 实行重大责任事故负责制, 一旦有公共问题的事故, 当地领导人就很有可能被撤职。其结果一方面促进当地领导人去防止公共事故的发生, 但另一方面也促使当地政府官员, 在发生公共事故的时候, 第一反应就是如何把它封锁, 然后再去自己处理, 自我消化。在这种场合, 不封锁消息, 肯定被撤, 但一旦封锁消息成功, 内部消化了, 还有不被撤的机会, 自然官员都有激励去选择封锁消息。” (9) 冯惠玲主编:《公共危机启示录》,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92页。如果问责制度的衡量标准把危机管理能力作为重要指标, 官员们就很可能会把更多的注意力, 放在如何预防危机和处理危机上, 这样才真正有利于减少危机损失。处罚不是目的, 减少损失才是根本目的。

问责的前提是公开与知情

政府透明, 政务公开。问责的前提是公开与知情。对人民负责首先意味着让人民知道这个国家正在发生的一切。如果公众不知情, 就无法知道谁对公众负责, 谁没有对公众负责, 无法追究政府及官员的失职行为。只有政府透明, 政务公开, 才能把政府及官员置于公众监督之下, 让企图瞒报事故者没有瞒报的制度空间。而立法机关应该是问责的主体。

纵观近年来对突发事件的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 我们可以看到汶川地震时政府与媒体联动, 第一时间信息公开, 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获得成功, 可以看到云南陆良事件中当地政府积极应对, 化解矛盾, 变化语态, 积极引导正向舆论。当然, 我们还可以看到松花江水污染、贵州瓮安、湖北石首等事件中, 由于政府及官员沿袭以阶级斗争为纲时期“内紧外松”的传统传播策略, 而导致事件恶化, 主管部门及政府官员被问责免职。“所谓‘内紧外松’, 是指某些信息只在内部流通让内部紧张行动起来, 而对外保密、封锁信息、保持外部平静的氛围。‘内’, 通常指的是组织内、系统内。‘外’, 指的是组织外、系统外的社会。‘内紧外松’使大部分没有特殊信息渠道的公众认为事件没有发生。”这一危机传播策略曾经被认为在经历了非典后得到了“逐步的修正”, (6) 但是, 在松花江污染事件中, 吉林省政府第一阶段的危机管理手段, 仍然是典型的“内紧外松”传播策略, 其结果是极大地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两位政府高官因未能恪尽职责而去职。近年来, 从汶川地震、玉树泥石流到食品安全、动车事故等自然灾害和社会问题, 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谣言, 政府公布真相后这些谣言就销声匿迹, “谣言止于公开”, 政府话语权在社会实际运行中影响很大, 但在网络社会中影响就未必会大。只有掌握真相的话语权, 才可以占领制高点, 主导网络社会。因此, 公众的信息辨别力从政府信息公开而来, 媒体履行和实现的舆论监督力, 也从政府部门对舆论监督的配合和支持而来。

新闻传播要讲究准确与时效。新闻与其他信息的传播的很大不同点在于它的强烈的时效牲。让承担“社会守望者”角色的媒体发挥重要作用, 有关部门对舆论监督的配合和支持尤为重要。2003年非典蔓延事件后,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了媒体及时、准确报道的重要性。他说:“要按照有利于党和政府开展工作, 有利于组织社会力量共同行动、有利于人民群众自我保护、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的要求, 及时准确传播信息, 积极有效引导舆论。” (7) 根据这个指示精神, 我国从2003年起完善国家各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国务院于2004年5月印发《省 (区、市) 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框架指南》, 2007年11月公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参与制定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法学家周汉华谈到, 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 “公开是原则, 不公开是例外”。 (8) 这才是公共危机传播的国际惯例。2008年10月, 中央办公厅22号文件《突发事件媒体不报是失职, 政府不公布也要问责》。它的发布, 使传媒生态得到一个很好的转变。就像30年前 (1978年) 中央一号文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一样, 22号文件极大地解放了传媒生产力。最近, 国务院常务会议, 要求坚持把政务公开作为政府施政的基本准则, 继续规范和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加快公开步伐, 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 提高公开的质量和实效, 这表明政府信息公开的重点工作, 实质是推行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化、法制化, 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政府信息公开有利于安定民心, 有利于提高公众对信息的辨别能力。

要使问责制度规范化、程序化

目前, 我国问责制的依据是行政性的, 每一个官员的责任比较模糊, 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 问责往往取决于领导人的意志, 被问责的官员往往处于十分消极、被动的地位。在我国的国情下, 官本位意识浓厚, 当官是一些人毕生的追求。而且我们的官场文化强调的是官职是上级给的, 必须而且只需对上级负责, 不对人民负责。出了差错, 往往以“政治前程”作代价。前些时, 出了两起官员用前程担保的事。2012年5月14日, 云南巧南县召开“5·10”爆炸案通报会, 该县公安局长杨朝邦称:“我可以以一个局长的名义和自己的前程担保, 赵登用就是此案的嫌疑人。”5月25日, 甘肃卫生厅厅长刘维忠通过微博, 力挺练真气打通任督二脉的医疗成果, 再次表示在甘肃全省推广真气运行法的决心:“我50多岁了, 如果牺牲了我的政治前途能换来甘肃中医的发展和患者受益, 我愿意。” (9) 现在的问题是, 一些突发公共事件, 尤其是交通、煤矿等部门发生事故后, 为什么许多业主和地方官员往往采取封堵的办法, 打压记者或者以“封口费”的方式封锁信息?原因便在于“上头知道了, 必然会免职”的心理作祟。而一些隐瞒事故的官员则可以逃脱。在这种文化的背景下, 一旦发生重大事故, 当事的官员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妥善处理事故, 而是百般阻挠或施以贿赂, 拼死瞒报让记者闭口, 或按照他们设计的事故程度和原因来报道。

如果采取“倒置法”, 在问责制度设计的时候, 用一些考核指标鼓励官员上报真实的危机信息;事故发生后, 用一些考核指标鼓励官员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施救, 把事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或许可以遏制官员瞒报、谎报事故信息。2011年, 武汉市电视问政暗访发现, 曾有个别单位按照“任务量”开罚单, 引发一片哗然。2012年7月25日, 《湖北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条例 (草案) 》提请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审议, 提出“规范公权力行使, 强化公共服务, 力争打造全国最优的投资环境”。八种损害经济发展环境的行政行为, 拟被纳入重点监控范围, 违反规定、情节严重者, 将有可能被降级、撤职、开除公职。条例 (草案) 还明确规定, 行政机关不得对所属执法机构或者执法人员下达处罚指标, 行政部门不得对违法行为采取一律适用上限处罚的方式, 实施行政处罚。 (10)

如此, 具有明确责任体系的问责制, 程序性问责的依据是法律性的, 每一个官员的责任都非常明确。官员是否被问责不取决于临时性的行政决策, 而是取决于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要使责任政府稳定而有效地运转, 就需要从行政性问责向程序性问责转化。完善问责制度的法律基础, 程序保障在责任面前人人平等, 尽可能减少问责过程中的“丢卒保车”、“替罪羊”问题。趋利避害, 人之本性。其实, 如果官员在事故发生后, 立即主动向上级汇报, 马上启动应急措施, 抢抓事故处理最佳时机, 表现突出, 指挥得当, 将损失降低到了最小程度, 也是可视为称职的。实事求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制度不能“单打独斗”, 要打包形成系统, 才有战斗力。有了明确的职责、透明的政务, 法规的保障, 公正的评判, 再加上媒体审视的眼睛, 问责制度的消极效应是可以有望得到消解的。

摘要:如何“老有所依”?2012年7月25日, 围绕这一重大民生问题, 一次特别的人大版“传媒问政”在武汉举行——“主人”是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代表, “公仆”是分管养老工作的副市长, 以及武汉市发改委、民政、规划、财政、老龄办等10个相关政府部门“一把手”。这是武汉市人大常委会首次依法采取“专题询问”的方式, 对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实施监督。

关键词:问责制度,执政理论,重大事故

参考文献

①、②陈凌墨:《武汉市人大常委会首次询问政府市财政局长表示———压缩“三公”经费加大养老投入》, 载《楚天都市报》2012年7月26日, 第A05版。

③陈力丹:《隐瞒信息与问责制的衡量标准》, 载《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65页。

④邓元时、李国安主编:《政治科学原理》, 重庆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168页。

⑤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 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第6页。

⑥钟新:《危机传播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论文, 2005年, 第123页。

⑦《胡锦涛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载《人民日报》2003年12月5日。

⑧丁强:《中国保密制度重置底线》, 载《新京报》2005年9月20日, 第A22版。

⑨颜福林:《公务员岂可拿前程作担保》, 载《杂文报》2012年7月20日第3版。

国外问责的制度与实践 篇8

议会机关的问责和竞争政党的问责是政府问责的核心

在现代民主代议制国家,议会是民主政治的核心,也是政党政治的核心。议会不仅是立法机关,更是监督机关,也是重要的问责机关。议会问责的内容极其广泛,议会问责的形式也多种多样。竞争政党也主要是通过议会而对执政党和政府进行监督问责,但是,独立议会监察专员制度除外。

首先,议会可以通过各种议会审议的形式,对政府的财政、人事、内政、外交等各种重要事项监督问责,这是议会问责最通常的情形。一提起问责,人们往往就会联想到,出了什么事故,因此,应该有人承担责任,尤其是引咎辞职。这是一种很狭隘的理解。其实,问责的目的在于确保政府及其官员的一切权力运作和一切行为决策都能够符合民主宪政原理。例如,2008年以来,美国小布什政府提出的7000亿美元的救市法案,奥巴马政府提出的8000多亿美元的救市法案,都是经由众参两院审议通过,才以正式生效的立法形式得以实施的。对此,人们通常认为,发生了这么严重的金融危机,政府当然有义务采取紧急措施救市,也当然有权力动用公共财政救市,议会如此监督问责岂不延误救市时机?实则不然,越是危急时刻,政府权力越是容易疏于监督,因此,也就越是需要健全在审慎基础之上的快速高效的应对举措。

其次,议会也可以通过质询、调查、弹劾和信任表决等形式,对于政府及其官员是否失职乃至是否应该辞职,进行事后的监督问责。在这方面,因为政府官员的政治丑闻,因为政府处理特定事务不力,政府官员辞职的事例屡见不鲜,政府集体辞职的情形也时有发生。在议会制的国家,政府通常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如果失去议会信任,政府要么集体辞职,要么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在总统制的美国,政府也同样受到国会的质询、调查和弹劾形式的监督问责。例如,在“检察官门”事件中,美国司法部长阿尔伯托·冈萨雷斯,因为在2006年底没有明确理由地解聘了八名联邦检察官职务,而涉嫌受命于白宫共和党政府干涉司法独立,在接受国会参众两院调查时没有给出合理解释,导致民主党议员和部分共和党议员要求他辞职。于是,冈萨雷斯在2007年8月27日宣布引咎辞职。2008年12月,在“富通门”事件中,比利时政府为了促成因巴黎银行收购陷入困境的富通集团在比利时的股份,而被指控企图干涉司法公正,并且遭到议会调查,随后,首相莱特姆向国王阿尔贝二世递交政府集体辞呈,得到国王批准。就议会弹劾问责而言,美国历史上三位总统,包括约翰逊总统(因为违反官员任职法等罪名)、尼克松总统(因为“水门事件”之中阻挠司法等罪名)和克林顿总统(因为性丑闻事件之中做伪证等罪名),遭到国会弹劾的案件,可为典型例证。人们通常认为,西方发达国家都是实行“三权分立”体制,其实不然。西方国家多数实行的都是议会、执政党和政府协调一致的议会制,只有美国实行的是真正的“三权分立”的总统制。但是,无论在哪种体制之下,议会对政府的监督问责却是真实存在的。

此外,许多国家设立了拥有独立监督问责权力的各种类型的议会监察专员,议会监察专员不受党派之争的干预,独立受理民众对于政府和其他公共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当行为和违法行为的书面申诉乃至其他类型的公众申诉。独立监察专员尤其是议会监察专员被喻为“人权和宪政的卫士”和“人民的钦差大臣”,他们通过行使独立的调查权、控诉权、建议权、批评权和曝光权,确保公民和公众的宪法权利和正当利益不受公共行政行为的不当或违法侵犯。瑞典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最为典型。目前,瑞典议会设立了四名独立监察专员,受理任何遭受政府侵害的公民申诉,这四位监察专员分工不同而且相互独立,他们由议会选举产生,但是,不受议会干预,更不受政府干预和法院干预,行使独立监督问责权力,主要处理公众对政府部门或公务员的各类投诉,每年大约能够受理6000宗公众投诉。人们通常认为,公众信访投诉只是法治不健全的国家才有的特色制度,其实不然。即使是在发达的民主宪政国家,真正独立公正的议会监察专员制度也仍然具有民主的议会监督、政府的内部监察和独立的司法监督所不具有的独特的重要价值,而且,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会越来越是如此。

新闻媒体的问责和社会公众的问责是政府问责的基础

按照民主宪政的逻辑,人民才真正是国家的主人。议会、政府、政党、司法机关都不过是民主代议制之下为了保护个人权利和人民权力的制度形式。议会问责、政党问责、司法问责、政府内部的自我问责,最终也都是选民问责和人民问责的制度表达。因此,人民通过行使民主宪政的宪法权利,尤其是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监督政府,问责政府,才是政府问责的最终目的和终极源泉。就此而言,可以说,新闻媒体的问责和社会公众的问责是政府问责的基础。

首先,各种新闻媒体,包括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出版社,可以基于信息自由、新闻自由、出版自由,独立、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发表评论文章,刊发读者来信,组织专题研讨,监督政府,问责政府,引发和回应公众舆情,推动和施压政府问责。例如,当年就是因为美国“深喉”——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提供线索,《华盛顿邮报》的年轻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一起撰写系列文章予以揭露报道,才促使窃取民主党文件和窃听民主党的“水门事件”浮出水面,并且促使美国国会启动对于尼克松总统的弹劾调查,最终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在最近爆出的英国下议院议员“骗补门”丑闻之中,据称,一位私人保安公司老板搞到了英国议员们过去四年里申报提交的公款费用报销详情,托人先后向英国各大报纸兜售这份信息。于是,先有《星期日快报》违反承诺私自披露了英国内政大臣雅基·史密斯报销丈夫看成人电影费用的丑闻,后有《每日电讯报》购买全部信息,并且率先披露布朗政府内阁半数成员利用下议院公款报销规定的漏洞,以各种名义骗取额外补贴,其中包括布朗本人。在媒体报道和公众压力之下,下议院议长宣布辞职,成为英国三百年来第一位被迫辞职的议会议长,随后,多名内阁大臣也先后宣布辞职,于是,导致布朗的工党政府陷入政治危机。实际上,根据各国政府问责的实践经验来看,其他各种形式的政府问责通常都是在新闻媒体的引发、推动和施压之下才得以实现的。被喻为“第四种权力”和“民主的看门狗”的新闻媒体,不但是一种独立的问责形式,更是其他各种问责形式的重要推动力量。

其次,社会公众,包括公民个体、社会群体、非政府组织以及其他各种公民社会组织,可以基于言论、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各种表达自由和政治自由,以及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通过各种形式的公益表达和维权活动,监督政府,问责政府,推动新闻媒体报道,推动其他各种形式的政府问责。1994年10月,韩国汉城(首尔)的圣水桥年久失修而垮塌,造成三十多人死亡、二十多人受伤,随后,七名市政官员被捕,市长被免职,总理李荣德向国民道歉,向总统提出辞职,韩国总统金泳三也发表电视讲话,就此事件向全体国民道歉。2008年2月11日凌晨,位于韩国首都首尔市中心,拥有六百多年历史的崇礼门整座木制城楼被大火烧毁,2月12日,韩国政府文化财厅厅长宣布为此承担责任并且引咎辞职。2008年6月,由于美国牛肉进口协议引发韩国民众反对者大规模抗议风波,韩国总理韩升洙6月10日向总统李明博提出内阁成员集体辞职,以此承担在国内引发政治危机的责任。2009年5月23日,曾被誉为“反腐先锋”的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因为身陷腐败丑闻和司法调查,无法面对制度问责和道德压力,决然选择了跳崖自尽。可以说,这些事件主要都是社会公众的舆论压力和道德压力引发的政府问责事件。社会公众及其道德舆论,为各种形式的政府问责提供了重要的民意基础。

总之,无论是基于“权为民所授”的逻辑,还是基于“权力容易滥用”的经验,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力及其行使都必须有所问责,亦即,有所说明,有所交代,有所调查,有所追究。国外政府问责的制度及其实践经验表明,切实有效的政府问责之道,主要还是在于各种问责机制之间的良性互动,尤其重在异体化的和制度化的民主问责和对下问责。■

上一篇:成功人生高二作文下一篇:自驾行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