垓下之围练习

2024-10-06

垓下之围练习(共3篇)

垓下之围练习 篇1

《史记》

[教学目标]

1.掌握“壁、逝、莫、骑、绐、东、卒、独、面”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熟悉“何……之”、“奈……何”、“无以”等句式。熟记有关《史记》的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本文选材、组材方面的特色。

3.熟悉项羽这位悲剧英雄的形象,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重点、难点]

1.本文是从那些不同的角度来刻画悲剧英雄个性的。

2.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试分析这样描写的作用。

[教学手段]

[教学过程]

一、作者、背景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86?),宇子长,阳夏龙门(今陕西韩城县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其父司马谈,汉武帝时作太史令。司马迁10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诵读古文,曾向儒学大师董仲舒、孔安国学习。青年时代曾两次漫游祖国,走遍大江南北、黄河上下,足迹几遍全国。他饱览名山大川,收集传说史迹,考察风土人情,接触下层人民,积累了珍贵的史料。父死后,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开始《史记》的写作。五年后,因替李陵辩护,被捕入狱,遭受腐刑。三年后被赦,担任中书令,他发愤著书,经十几年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不朽的著作。

《史记》记述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三千年的历史。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130篇,有12本纪(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绩),30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70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另外还有少数列传为国史和少数民族史),10表(是多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8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史),计52万多字,不论在文学还是史学方面,司马迁都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财富。宋人郑樵评曰:“使百代而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评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精美的一篇。全文主要描写了三大战役,巨鹿之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注目的英雄;鸿门宴上,坐失良机,埋了悲剧的种子;垓下之围,慷慨悲歌,留下末路英雄之悲怆。课本节选了第三战役的部分文字。

二、请学生根据注释正音、朗读课文。

三、以学生互问方式解释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项王军壁(于)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壁:营垒,名词活用为动词,扎营、驻扎

兵:军队

及:以及

之:代词,指代项王军

句子翻译:项王军队在垓下驻扎。军队很少,粮食也完了,汉军以及诸侯的兵马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层。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夜:在夜晚,名作状

楚:用楚地方言,名作状

惊:惊异

在夜晚听到汉军营的四面八方都用楚地方言唱歌,项王于是非常惊异地说道:“难道汉军已经全部占有了楚国吗?(不然)这汉营中楚人怎么这么多呀!

项王则夜起,饮(于)帐中。

则:于是

夜:在夜间,名作状

项王于是夜中起床,在营帐中饮酒。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项王)常骑之。

有美女名叫虞,常受宠幸而跟随在项羽身边;有匹骏马,名叫骓,(项王)经常骑着它(行军作战)。

于是项王乃悲歌慨,自为诗曰:

于是:在这时

慨:同“慷慨”,情绪激昂(,慷的古字)

就在此时,项王情绪激昂悲愤地唱起歌来,自己作诗唱道,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啊,呀

盖:超过

时:时运

逝:奔驰

“力气能拔起大山呀,英雄之(豪)气超过全世,时运不利啊,乌骓马也不奔驰。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奈何:怎么办

若:第二人称代词,你

奈……何:固定句式,对……怎么办

乌骓马不奔驰啊,我可对你怎么办?虞姬啊虞姬,我对你怎么办呀!”

(项王)歌数阕,美人和之。

唱了好几遍,美女虞姬也应和着唱了一首诗。

*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是刘邦在彻底击败项羽,做了几年皇帝后回家乡沛县时,在欢乐的`宴会上哼唱的一首诗。这是一首豪情满怀的歌。《垓下歌》和《大风歌》说不上有多少艺术性,但十分确切地表明了“诗言志”的道理。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情感、志向。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泣:眼泪;哭

莫:没有谁

项王流下了几行眼泪,左右的将士都哭起来,没有人能仰视。

四、小结

开篇就把人物置身于特殊的典型环境之中:“军壁垓下”点出大战发生的地点,“兵少食尽”、“围之数重”、再加上四面楚歌,可见楚军局势之危。在这样的环境之下,项王并不顾惜自身的生命,而是割舍不下常伴左右的虞姬和乌骓马,作者为我们展现了英雄的另一个侧面:此时的英雄身处末路,纵然他非常多情,但有的也只能是无奈的悲愤。所以作者在这一段中重点是抒情,写英雄的柔情,节奏纡徐,感情深沉,表现英雄身处末路,多情而又无奈的心境。

本文虽是历史传记,其中却多有细节描写,如“夜闻楚歌”、“项王悲歌”、“虞姬和歌”、“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等,并且在这些细节多有对历史事实合理的艺术加工,如“”慷慨悲歌令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塑造了有血有肉的悲剧英雄形象。

垓下之围练习 篇2

浓烈深沉的悲剧美是这篇文章最大的特色。对此,已有学者关注过,如彭新有从英雄事业的幻灭,男人情感的剥夺,性格的悖论悲剧,人格悲剧,历史悲剧等五个方面对垓下之围时项羽形象的悲剧性进行了赏析[1](p51-53)。张天兵的《从〈垓下之围〉看项羽的悲情》一文把项羽的悲情概括为“七情之悲”:有人爱不得———爱情之悲;有时缓不得———民情之悲;有谋使不得———军情之悲;有路回不得———乡情之悲;有友帮不得———友情之悲;有尸保不得———亡情之悲;有因悟不得———败情之悲[2](p92)。这两篇文章对《垓下之围》的悲剧性的分析是全面的,也非常深刻。但笔者认为,该文的悲剧性结局带给读者的三种美学感受:悲哀、悲壮、悲愤不容忽视,这三种感受是《垓下之围》悲剧美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

首先,文章自始至终充满悲哀的氛围,让人唏嘘叹息、感慨落泪。

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的场景中,项羽这样一个西楚霸王、盖世英雄竟然落到了战无计、妃难保,只能以泪与自己的爱妃诀别的地步,一曲“虞兮之歌”和“泣数行下”的细节表现了项羽对虞姬的难舍和对眼前处境的无奈,空有一身本领,满腔气概,却无力回天,场面苍凉悲壮,清代吴见思对于司马迁的这种写法评价很高,他说:“一腔悲愤,万种低回。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也! ”

此外,东城快战中,项羽迷路失道后被骗,那种再次被围之悲;所率将士从数十万之众减少到八百余人,再到百余人,28骑、26骑的大势将倾之悲 ;乌江自刎中慷慨赴死 ,不忍苟且偷生的陈词之悲,无不让人悲叹同情,与之共鸣。

其次,东城快战、乌江自刎的悲壮场景让人惊叹,不由得让读者对项羽这位英雄肃然起敬。朱光潜在谈到悲剧艺术时说:“悲剧情感区别纯粹的悲哀,因为它具有纯粹的悲哀缺乏的鼓舞人心的振奋力量。”[3](p218)又特别强调说:“悲剧化悲痛为欢乐,把悲观主义本身变成一种昂扬的生命力感。”[3](p219)《垓下之围》中这两个场景正是把上面所讲的悲哀氛围变成一种昂扬的生命力,一股鼓舞人心的振奋力量。东城快战中,项羽用仅剩的二十八骑面对汉数千追兵, 依然能处乱不惊、指挥若定,“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并实现自 己的诺言 ,溃围、斩将 、刈旗如囊 中取物,其中项羽一呼,汉军披靡;一叱,人马俱惊的细节更能体现项羽勇冠三军、力挫群雄、勇猛无敌的英姿,淋漓尽致地彰显了西楚霸王之气。自刎乌江的战斗场面非常壮观:“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 ’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独杀汉军数百人的举动,身被十余创的处境,慷慨赠头的豪迈,动人心魄,悲壮气氛荡气回肠。

读此篇文章,我们在获得悲哀、悲壮之感的同时,悲愤的感情时时伴随着我们。四面楚歌、霸王诀别虞姬时,一曲“虞兮之歌”的悲愤之词让我们感受到这位末路英雄内心涌动的不平之气,宋代学者朱熹评说:“慷慨激烈,有千载不平之余愤。”东城快战、乌江自刎时,项羽反复重复:“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 ”这是项羽对命运的反抗,也是项羽对上天的绝望控诉,对人生理想无法实现的不甘心。但从项羽反复重复的“天之亡我”这句话中,我们又悲愤其“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至死不悟的过失。最后,与项羽重情重义、以德报怨、慷慨赠头举动相对的,他的一个投降了刘邦的老部下吕马童,不仅向王翳当面指认了他,而且与其他汉军将领蹂践、争夺项王的尸体,竟至于相互残杀,此卑鄙恶劣之举令人悲、令人愤。

以上就是《垓下之围》悲剧美的三种具体表现形态。不管怎么说,此文中的悲剧氛围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让人为之动容、为之惊叹。那么,这样一种悲剧震撼力、悲剧美感,司马迁又是怎样营造的呢?

第一,着意突出项羽的美好人性和人格魅力,再把他撕毁,是这篇文章悲剧美的第一个来源。

对悲剧,鲁迅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所谓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4](p187)。这个定义强调的是人生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的毁灭,才算悲剧。《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正是这样,他的很多美德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处乱不惊、勇猛无敌,又柔情似水、知耻重义,这样一位英雄不应该死也不会死,读者也不忍心看到他死,但是最终死了,这给读者带来不少缺憾和惋惜, 因此产生了悲剧美感。正如朱光潜所说:“悲剧主人公正是在他最终遭受失败死去的时候, 最能显出他的伟大和崇高,于是在我们的悲痛之中,突然涌起一阵热烈的赞美之情,突然为心灵的伟大而感到荣耀。”[3](p269)李泽厚说:“我们因目睹失败而同情、而哀怜,但同时感到被摧残者的正义、勇敢而激起自己奋发兴起。”[5](p218)这两段话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悲剧人物被毁灭带来的悲剧美体验。

第二,着力描绘项羽垓下之围时的困境和抗争,突出英雄末路之悲,是这篇文章悲剧美的第二个来源。

斯马特指出:“如果灾难落在一个懦弱的人头上, 逆来顺受地接受了苦难,那就不是真正的悲剧,只有当他表现了坚毅和斗争的时候, 才有真正的悲剧……悲剧全在于对灾难的反抗,陷入命运罗网中的悲剧人物奋力挣扎,拼命想冲破越来越紧的罗网的包围而逃奔,即使他的努力不能成功,但心中总有一种反抗。”[3](p333)《垓下之围》中项羽陷入四面楚歌的重重包围中,尽管他也哀叹:“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并不断抱怨“天之亡我”,但他的抗争却始终没有停止过。与虞姬诀别之后,他率领八百骑兵深夜突围,成功后,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迷失道,又因田父的谎言,所率百余人陷入大泽中,被再次包围。到达东城,虽只剩下二十八骑,但他依然指挥若定,“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突围,无奈兵力悬殊,“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突围失败。即使在自刎乌江前的最后一刻, 他也没有停止反抗:“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朱光潜指出:“悲剧总是有灾难的反抗, 没有对灾难的反抗,也就没有悲剧,悲剧人物的反抗总是失败。”[3](p171)项羽面对苦难与不幸时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既令人悲伤难过,又令人精神振奋。如果怯懦、屈从、缺乏抗争性,悲剧的艺术效果就必然大大削弱。

第三,注重记述项羽英雄末路时的语言细节,突出大势已去、人之将死的悲情,是这篇文章悲剧美的第三个来源。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言也哀。司马迁非常注重项羽人生最后关头的言语描写,如霸王别姬的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东城快战,乌江自刎时,项羽反复重复:“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令诸君知天亡我, 非战之罪也,”“天之亡我, 我何渡为! ”还有面对乌江亭长的苦口劝说他的慷慨陈词,这些语言让人听来无不感慨万千、引起共鸣。

如何走出“垓下之围” 篇3

在冰火两重天的对比下,霸王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宿命感。几年前,因为不断出现的产品品质风波,让霸王大力推广的洗发水品牌丽涛归于沉寂。它会延续丽涛的噩梦吗?消费者信心是最有价值的资产,重建谈何容易。在霸王的诸多业务中,本草堂化妆品仍旧处于投入期,霸王凉茶推出之后就一直饱受诟病,至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势头强劲的追风洗发水受累于“二噁烷”事件日渐衰减。所有的恶果似乎都可以归结于“二噁烷”事件,如果这一切没有发生,霸王的日子会好过很多吗?

其实,危机早在2010年年初就已显现,霸王跨行业扩张,进入凉茶领域,就释放了洗发水业务增长乏力、业绩下滑的信号。沉重的业绩压力,让它不得不四处出击,寻找所有可能的利润增长点。“二噁烷”事件更像一个导火线,瞬间引爆了隐藏在它体内的火药桶。如今霸王像一个被肌体内的病毒迅速摧垮的巨人。它该如何重振雄风?

最大的难题在于霸王强力出击的三大业务没能实现腾飞。从霸王凉茶、本草堂到丽涛,霸王耗费巨资发起的营销攻势,并没有带来强劲的业绩增长。在既有的业务没有站住脚跟的情况下,霸王甚至计划推出洗涤、纸品等中草药家用护理品,对养颜、养生、家庭护理等多个领域进行全面覆盖。这些业务会成为支撑霸王发展的新的利润增长点吗?

在业界人士看来,3年推出3个品牌的速度已经够快了,如果再强行进入其他领域,将会让霸王陷入危险的境地。追求速度和规模没有什么不对,可是品牌延伸是一个长期的战略行为,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一种深深的危机感促使它不断尝试新的东西,哪怕犯错也在所不惜,但这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当一项新的业务停滞不前时,员工和经销商的信心必然受挫,而这会极大影响未来对新业务的开拓。据悉,霸王凉茶并没有得到管理层的一致支持,在万玉华的强力坚持下,这个项目才匆匆上马。家族式的集权管理,拍脑袋式的决策思维,让过去几年来一直保持高增长的霸王渐渐丧失了自省能力。于是,恶果出现了。

上一篇:尹集中心小学综合科教研组工作小结201下一篇:百合花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