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论文

2024-10-26

浅析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论文(精选6篇)

浅析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论文 篇1

一、在合并会计报表中的运用

集团公司为编制合并会计报表,应将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相互之间发生的经济业务对个别会计报表有关项目的影响进行抵销处理,以将个别会计报表各项目加总数据中重复的因素予以抵销。但由于集团内的交易非常复杂和琐碎,如果每一项交易都进行抵销,必然使会计信息提供的成本过于高昂,从遵从重要性原则出发,可以对重要的交易事项进行抵销处理,对于一些不重要的交易可以不予抵销。例如对于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将其生产的产品出售给集团内部其他企业作为固定资产使用,这类事项经常发生,因而具有重要性,所以在编制集团公司财务报表时应进行抵销处理;对于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将其使用的固定资产出售给集团内部其他企业作为固定资产或是作为商品使用的交易,可以不予抵销,因为这类交易不经常发生,并且发生的金额也不大,对该信息的省略不会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据此作出决策,依据重要性原则,可以不予抵销。

二、在破产清算会计中的运用

企业进入破产清算后,运用的是破产清算会计的处理方法。由于破产清算时间比较短,因而其会计科目的设置非常简单。如破产清算会计中损益类科目只有清算损益,如果发生了收益,则在贷方反映,如果发生了费用或损失,则在借方反映。企业正常经营则需设置期间费用、销售成本、营业外收支等项目。这也是对重要性原则的应用。

三、在会计报表附注上的运用

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在会计报表中未单独列报的重要事项,而不重要的事项,则不要求披露。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附注中企业应当披露重要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说明,不具有重要性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则不需要披露;又如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中期财务报告中的附注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披露自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这种附注披露,同样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要求。

四、在资产分类中的运用

企业会计准则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工具类资产按其价值大小和使用长短划分为低值易耗品和固定资产,对于固定资产采用长期摊销的方法,而对于价值较小的低值易耗品则采用一次摊销法或分次摊销法。如果仅仅按照权责发生制,不少价值较小的低值易耗品也能长期使用,因而也应该长期摊销,但这样做会加大会计核算的成本,实际上由于低值易耗品价值较小,采用一次或分次摊销法也不影响会计报表信息的质量,而固定资产价值较大,其折旧金额对企业的影响具有重要性,所以固定资产折旧采用长期计提的方式。工具类资产这种划分和摊销方法也是基于重要性原则的运用。

五、在会计政策选择上的运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中明确规定,对于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不属于会计政策变更。也就是说对于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采用新的会计政策是允许的,因为这样核算能节约成本并且不影响会计报表的信息质量。

六、在会计差错及其更正上的运用

《企业会计准则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明确规定,企业应当采取追溯重述法更正重要的前期差错。也即说对于不重要的前期差错,可以采用未来适用法,视同差错在当期发生一样,调整当期的财务报表,这样就免去了追溯重述法繁琐的调整工作,大大减少了核算的成本。

七、在小企业会计(合伙企业和独资企业)中的运用

在小企业会计中,会计科目的设置比较简单,如合伙企业所有者权益项目仅设置“合伙人资本”,这种简单的科目设置也能满足企业报表使用者的需求,从而节约小企业会计核算的成本,这也是重要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

八、在成本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重要性原则同样在成本会计中广泛应用。如一般情况下,辅助生产车间的制造费用应先通过“制造费用”账户进行单独归集,但在辅助生产车间规模很小,制造费用很少,而且辅助生产不对外提供商品,在不需要按照规定的成本项目计算产品成本的情况下,依据重要性原则,简化核算工作,辅助生产的制造费用可以不通过“制造费用”明细账单独归集,而是直接计入“辅助生产成本”明细账。又如对于采用计划成本分配法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企业,将本期实际辅助生产费用与计划辅助生产费用差额部分不再对外分配,而采取直接计入管理费用的简单处理,以节约核算的成本,这也是重要性原则应用的体现。

浅析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论文 篇2

【关键词】 谨慎性原则 理念 重要性 发展阶段 应用 完善 注意事项

1.谨慎性原则的理念及重要性

谨慎性原则,指的就是企业在对不确定经济业务的估计时,凡是可以预见的负债、损失、费用都应当确认入账,相反,对于某些项目,如资产和收入等,如果没有充足的把握,则不予以确认入账,这就是谨慎性原则。谨慎性原则并不是一条中心性的原则,它是对其他的一般性原则的补充,主要是企业为了净化其资产和损益,不少纪录负债、损失和费用,也不多纪录资产和收益,最终真实的体现企业内部的财务状况,减少人为控制的不良记录行为。

谨慎性原则对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的意义不可忽视,它可以使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提高会计核算的质量,满足内部经营决策的需要,从而提高企业的外部竞争力。这个原则就是使企业对风险及时做出合理估计,正确的评估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如果不能够严格的遵循谨慎性原则,企业很容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重大的风险,甚至会使企业破产,从整个市场角度考虑,谨慎性原则的普遍应用也能够使整个经济秩序得到合理有序地进行。

谨慎性原则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因素,要求人们充分估计可能发生的风险和损失,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在会计核算处理上保持谨慎小心的态度,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保持警惕,应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把风险损失缩小或限制在一定的范围。谨慎性原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相当程度的主观随意性,所以研究该原则如何进行把握和运用,能够较好的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2.谨慎性原则在我国发展的三个阶段

2.1 199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中首次明确了谨慎性原则,要求企业会计核算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合理核算可能发生的损失和费用。即存货计价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折旧采用加速折旧法。

2.2 1998年陆续颁布的《投资》等一系列具体会计准则及《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中,谨慎性原则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具体包括: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扩大了坏账准备的提取范围,放松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加速折旧法的应用条件。对无形资产、开办费的摊销期限作了修订,对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的或有事项的会计核算及信息披露作出了规范,规定或有资产和或有利得不予确认,一般也不予披露,或有负债不予确认,但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

2.3 2001年1月和11月财政部颁布了六个新的具体会计准则,并同时修订了五项准则;2001年2月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在这些新的准则和制度中,谨慎性原则体现为:全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中期期末和年末除了计提原有的“四项准备”外,还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改变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标准,并明确了暂停资本化的条件,避免固定资产价值虚计。改变了融资租赁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方法,改变了以租赁协议确定的设备价款、发生的运输费、途中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等支出确定租入固定资产价值的方法。租赁过程中发生的或有租金一律计入当期损益。

3.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3.1要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为谨慎性原则的正确运用提供必要条件。必须培养和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能力,加强会计人员在工作中的不断学习和职业培训。

3.2把谨慎性原则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披露有效的联系起来,并且要合理的增加财务报表的附注。另外在财务报表附注的利用中,不要仅仅局限在一些报表数据的延伸,还应该加入更多的不依附于报表的信息。应将谨慎性原则对有可能影响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的判断信息都全面表述在财务报表之中。

3.3要加强企业内部的会计审计力度,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功能,要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题,防止企业基于一些自身利益的考虑而将谨慎性原则滥用,或者钻一些空子,保障会计信息的公允性与谨慎性原则恰当合理的运用。

3.4要不断扩大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中的运用,企业实施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谨慎性原则的试用范围,促进各种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进行竞争,最终使得投资者和债权人对企业的分析有着较强的可比性,从而使会计信息成为真正有效的决策信息。

3.5新会计制度规定将债务重组收益及确实无法支付的债务不再计入企业损益,对于债务重组损失,则记入营业外支出,这使企业的会计利润真实性加强,避免了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获取不良利润。

4.谨慎性原则的注意事项

4.1制定涉及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的规定时尽可能采用一些定量描述,避免定性描述。定量描述清楚明了,没有余地,而定性描述弹性较大,主观操控的空间过大,为粉饰会计信息留下空子。当然,这会受到技术、成本和效果等方面的制约。

4.2尽量细化与谨慎性原则相关的其他会计准则的具体操作程序。如对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等规定操作性就很强,不容易出现漏洞。

4.3加强社会审计和完善内部审计的监督。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强化内在约束机制,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4.4实施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其次,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因此,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包括体现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

5.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发展和完善

5.1谨慎性原则受到市场价格机制的约束,目前很多商品及股權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较难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只有少数商品在市场上和有关部门颁布的价格信息除外,这样可以看出,其应收账款的回收率是目前制度下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这使得谨慎性原则难以得到适当的运用,所以应该进行一些改进,是谨慎性原则减少对市场价格机制的约束。

5.2谨慎性原则在实践运用中并不对所有的企业同等对待,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对于境外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和香港上市公司必选招上面的方法进行计提准备金,对其他的上市公司并无严格规定,这使得在同一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使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存在着不少遗憾。

浅析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论文 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 成本效益原则 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制度是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它贯穿于企业管理经营的各个环节当中,是一项十分复杂、繁琐的系统工程,也是现代企业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内部控制失效而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甚至破产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因此,从重要性原则的视角谈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相关概念

(一)内部控制成本与效益原则

成本效益原则是经济学中的一个较为基本的理性概念,表现为理性的经济人总是以较小的成本去获得更大的效益,一般被认为是经济活动中的普遍性原则和约束条件,因此也同样适用于企业的内部控制。

1.内部控制成本。是指在建设、运行以及维护内部控制过程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和失去的资源。包括(1)设计成本。在企业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首先需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确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内部控制程序,具体包括人工费用、调研费用、咨询费用等。(2)实施成本。企业在设计好内部控制之后,就需按照已设定的内控程序严格加以执行。一般包括人员工资费用、职工培训费用、评估风险费用、监督执行费用等。(3)评价成本。企业应对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做出评价,并出具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就必然产生相关成本,主要包括内外部审计费用。(4)其他成本。例如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损失成本。

2.内部控制效益。是指内部控制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在企业内得到良好运行所应达到的控制目标之一,主要包括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等。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所带来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企业的间接收益、长远收益以及社会收益。虽然这些收益不能直接构成企业的利润收入,但是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片面的以直接收益、短期收益以及个人收益来衡量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造成了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收益过低的假象。

(二)内部控制重要性原则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原则是指内部控制应当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比如,企业对“三重一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和连签制度,就是重要性原则的体现。重要性原则的应用需要一定的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所处行业环境和经营特点,从业务事项的性质和涉及金额两方面来考虑是否及如何实行重点控制。

二、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原则与重要性原则的关系

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成本效益原则与重要性原则具有一致性。

成本效益原则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必须统筹考虑投入成本和产出效益之比。企业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突出重点,针对重要业务与事项、高风险领域与环节采取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确保不存在重大缺陷。基于重要性原则要求的考虑,对于成本效益原则的判断需要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尽管某些控制会影响工作效率或花费更多的成本,但可能会使企业整体避免更大的损失,此时仍应实施相应控制措施。

对成本效益原则与重要性原则二者关系的最佳诠释是管理学方面的帕累托法则,即80/20效率法则(the80/20principle)。笔者认为,该法则在内部控制上的应用就是企业内控的80%的风险来自于20%的内部控制点。因此,企业要把有限的内控支出用在风险最大的地方,正所谓“好钢用在刀刃上”。

三、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分析

(一)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角度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会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来实现效益。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的工具和方法,可以有效的防范企业经营管理风险,减少损失,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企业也不能无限制的增加对内部控制的投入,过度的投入会使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降低。如图1所示:内部控制成本的投入存在边际效益递减规律。由此可见,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角度,内部控制的投入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掌握适度的投入量,降低企业风险,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1.内部控制成本投入过少,内控风险较大,企业内控成本边际效益有上升空间,应追加投入内控成本。在我国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包括领导层的重视程度低和成本投入小以及各级人员的执行力度不够等因素。内部控制的缺失使得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风险大增,很可能造成经济效益低下。

2.内部控制成本投入过多,内控风险较低,但是企业内控成本边际效益在下降区间,应减少投入内控成本。随着内部控制成本的不断增加,会增加企业的整体边际效益。但是边际成本的增加在达到平衡点之后会呈现下降趋势即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这种无限制的投入会变成冗余的成本投入,不会带来积极效果。

3.内部成本投入适度,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内控投入的边际效益最大化。一方面,企业合理的内控成本投入意味着企业的内控没有缺失,企业自上而下高度重视,风险意识较强,加强了对内控执行效果的有效反馈。另一方面,企业合理的内控成本投入表明其没有过度投入,企业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了高风险的关键控制环节,在符合重要性原则的前提下取得效益最大化。这一点较好的诠释了成本效益原则,即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程序的成本不应超过预期的效益,应该在内部控制成本与效益中找出内部控制的最适宜点。

(二)从层面控制经济效益角度

内部控制层面控制包括企业层面控制和业务层面控制。企业层面控制,是指对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影响,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直接相关的控制。业务层面控制是指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手段和方法,针对具体业务和事项实施的控制。包括资金活动控制、采购业务控制、资产管理控制、销售业务控制、研究与开发控制、财务报告编制控制、全面预算控制、合同管理控制、内部信息传递控制、信息系统控制。

因内部控制层面控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笔者拟从风险重要程度和风险发生概率角度,对各个层面控制进行分类,通过下面的图表,来探讨在不同的重要性水平和风险概率影响下,企业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

1.高重要性,高风险概率。内部控制应该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高重要性高风险的控制层面,如上图中的a区域所示。这些层面包括企业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在这一领域,若出现重大缺陷很可能会严重影响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而影响企业无法及时防范和发现严重偏离控制目标的情形。因此,企业应不惜代价确保高重要性高风险领域不出现重大缺陷。

2.中重要性,中风险概率。见左下图中的b区域是实施成本效益原则的重要区域。在这一区域重要性和发生风险的概率都处于中等水平,应量力而行,提供合理保证而不是绝对保证。即对这一领域的业务,企业应安排合理的费用来阻止内控失效的发生,并且应采取一些合理的步骤来尽可能降低其发生后造成的影响。

3.低重要性,低风险概率。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因资源限制无法面面俱到,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的最大效果,应该抓大放小,对于低重要性低风险层面,即左下图中的c区域可以较少的考虑。

四、结语

浅析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论文 篇4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89年7月公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之一。其指出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信息如果想如实反映其所意图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并进一步阐述道:“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并非总是法律的外在形式或人为形式一致,比如,企业通过用文件宣称将某资产的法定所有权过户给某实体来处置资产。然而,协议中仍存在保证企业继续享有所转让资产中包含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条款。在这种情况下,把这项资产转让作为销售来报告就不能如实反映这笔交易。

1.2 在各国财务会计准则中的应用

实质重于形式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PB)于1970年发布的第四号公告“基本概念与会计原则”中。APB认为,财务会计应该强调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论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是否不同于其经济实质。英国的会计准则可能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重要性说明得最详细的一个。在其财务会计准则第5号《报告交易的实质》规定“财务报表要反映交易的实质而非仅仅是他们的法律形式”。公告要求报告主体的财务报表要报告其所记录的交易实质,并指出会计师须考虑交易各方在正常情况下的逻辑动机和期望值。

1.3 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度中运用

我国发布的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首次提到了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具体判断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即有关各方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应当按照其关系的实质进行判断,而不能仅仅依据其法律形式加以确定。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正式将实质重于形式作为企业会计核算时应遵循的原则之一:“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虽然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未包括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但是,它是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在处理具体交易或事项时所经常运用的原则,也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具体会计实务中,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往往存在着与其法律形式明显不一致的情形,例如,企业将某项固定资产出售给其他单位,出售方已经收到了价款,并且已经办理了有关资产划转手续;同时,交易双方又签订了补充协议,规定出售方待日后某个时间内必须将其出售的该项固定资产以原出售价格购回。在这项交易中,如果仅仅从固定资产出售这个事项看,似乎资产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已经转移给购买方,出售方可以确认出售固定资产的收益,但是,由于补充协议又规定了出售方在未来某个时间内必须购回所出售的固定资产,即该项固定资产的风险和报酬并未真正转移给购买方,因此,从交易的整体上看实质是一项融资行为,而不是一项销售行为。及以后陆续发布的具体会计准则,也多次提到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判断交易或事项的实质,在此基础上进行会计核算。近几年来,在对上市公司的某些重大案例判断时,也多次运用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如融资租赁方式租入资产、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销售商品售后回购、收入的确认、代销商品处理及合并会计报表等情况的运用。

1.4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实践中应用

(1)融资租入固定资产。融资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了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风险和报酬的租赁,租赁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能转移,也可能不转移。企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在承租期内,虽然其所有权在法律形式上仍属于出租方,但由于资产租赁期占租赁资产尚可使用年限的大部分,承租方因拥有该项资产可获得经济利益,相应地也承担了有关的风险,其经济利益实质

上属于承租方。因此,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如果租赁期满租赁资产归承租方所有或承租方有廉价购买权,且在租赁时可以判定其行使购买权,在此类情况下,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理应作为自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与核算。

(2)自建固定资产。自建固定资产包括企业自行建造的房屋、建筑物、各种设施以及大型机器设备的安装工程等。自建固定资产应从何时起计提折旧,其长期借款利息何时停止资本化,何时从“在建工程”科目转入“固定资产”科目等的核算,关系到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以前是根据形式上的办理竣工验收手续为标准。《企业会计制度》则规定,是否“达到预定的可使用状态”是对自建固定资产进行以上核算的关键所在,这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3)无形资产确认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入账。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无形资产在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企业才能加以确认:一是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是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根据这两条标准,企业自创的非专利技术、自创的商誉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然而,经济发展的现实对这一看法产生了冲击。自创商誉是过去若干交易的综合结果,是企业经自身的努力创造出来并加以维护发展的,为企业实际所拥有和控制的超额经济利益,因而它同外购商誉一样,都符合资产的定义。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其就应当加以确认。

(4)商品销售收入的确认。《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商品销售收入只有在同时满足四个条件时才能加以确认。这些条件强调,在商品交易过程中,企业在确认收入时应从实质上判断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与报酬是否已转移,而不再是形式上的商品是否已经发出;强调企业实质上的经济利益是否能够流入企业,而不再注重形式上是否已经取得收取价款的权利,如收入确认的条件之一是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判断一项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已经转移给购货方,需要关注每项交易的实质而不是形式。大多数的零售交易都是在商品所有权凭证转移或实物交付以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才随之转移;相反的情形是,商品所有权凭证转移或实物交付以后,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并未随之转移。

(5)售后回购、售后租回。实质上是一种融资行为,并不能确认为收入。售后回购是指企业将某项资产出售给其他单位,在出售方已经收到了价款,并且已经办理了有关资产划转手续的同时,签订书面或口头协议,约定在将来的特定时期,以特定价格无条件将货物购回。售后租回交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租赁业务,是指卖主(即承租人)将一项自制或外购的资产或正在使用的资产出售后,又将该项资产从买主(即出租人)那里租回。

(6)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反映企业资产真实状况。计提坏账准备,不做虚无的债权人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及谨慎性原则,企业应当在期末分析各项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对于预计产生的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有些债务企业,欠款时间未超过3年,企业也没有撤销、破产,从形式上看,债务企业还存在,这项应收账款完全可以收回。但实质上债务企业已经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或因严重的自然灾害等停产,在可预见的未来会发生倒闭而在短时间内无法偿付债务,债权企业也应确认坏账损失,计提坏账准备。

何时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存货应当在期末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按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成本的差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根据这一规定,对一些在形式上仍然有完整的实物外形、仍构成企业的一项资产,但实质上已毫无价值的存货应全额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在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中,除《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一般情况外,要对一些特殊情况特殊对待。有些资产,从形式上看,它们的单个价值超过了2 000元,使用期限也远超过2年,完全符合固定资产“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定义,应当在期末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但在实质上,这些固定资产一经使用,从表面上看仍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固定资产,可是其本身已无可能变现,它的可收回金额近乎于零。例如,政府从环保的角度考虑,强行要求企业停用的水塔、烟囱、桥梁等,这些固定资产停用后既无使用价值又无转让价值,对于这样的固定资产,就应在期末全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中的重要意义

2.1 实质重于形式是对已有会计核算原则的补充和完善

(1)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权责发生制原则的补充。权责发生制原则是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通常在确认收入和费用时要遵循这一原则。但是由于各个企业处在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的现金流量也许在某些方面更能反映其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以后的发展前景。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和计量原则的基础上,仍然需要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原因所在。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对一贯性原则的补充。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在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是,如果某种会计政策更能反映企业的经济实质,能更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时,可以恰当地变更。这正是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体现。比如企业原先对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许用加速折旧法更能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那么就不必拘泥于一贯性原则的形式,而应看其经济实质,采用加速折旧法。

(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相辅相承。对资产计提各种跌价准备,一方面是谨慎性原则的体现,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由于资产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减值,在年度终了时,其实际价值与账面价值发生背离,原账面价值已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状况,根据发生时所作的记录也只能作为形式上的参考。因此,对于企业的一些资产应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计提减值准备,对原有的账面记录作调整,能真实、恰当地反映资产的经济实质。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强调和运用,标志着我国的会计制度又向国际化、规范化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2.2 在具体运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过分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可靠性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我国会计信息严重失真与证券市场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进一步要求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是该原则出台的背景。运用得好,有利于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但如果被过分强调,反而又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核实性,甚至为会计人员进行会计处理时主观臆断提供借口,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是贯彻这一原则的可靠保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交易或事项在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方面不一致,甚至发生背离。一方面,这给会计人员带来了困惑,在选用会计政策时无所适从,因为制度所赋予的不是对交易或事项的绝对规范;另一方面,也给会计人员一定的独立精神和专业判断空间,对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与其外在形式不一致时,会计人员要如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就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判断能力。因此,会计人员应注重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培养高标准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3 充分理解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努力提高会计职业判断水平

会计的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将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公允地运用到会计实务中的能力,也是一个会计人员素质的综合反映。会计的职业判断水平的高低能集中反映会计人员对会计理论。会计方法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以及对企业客观经济环境与经营管理目标的透彻了解的程度。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留给会计人员越来越多的进行职业判断的余地。因此,企业会计人员面临着如何运用职业判断,对会计业务进行恰当处理和客观公允地揭示问题。针对这一要求,一方面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高自己的职业敏感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编报出高质量的财务报表。会计界已清醒地认识到,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在于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信息,为投资者决策作依据,所以公布的财务信息不得虚假列报,应反映其经济实质。目前,我国相继出台了许多具体会计准则,其中有些就是基于实质重于形式这一原则的考虑,如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会计处理和披露,按照会计分期假设,可以不进行账务处理;但为了确保财务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评价和决策,对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首先区分出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和非调整事项,然后分别进行会计处理和披露。另外,在会计实务操作中,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而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往往与历史成本、权责发生制等会计原则是相互排斥的,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协调问题,如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如果各项财产发生减值,应当按规定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这就是历史成本原则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协调问题。笔者认为,当实质重于形式与其他会计原则发生矛盾时,应该以更能提高会计资料的质量,注重经济实质,即公允、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向会计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加相关、可靠的信息作为判断和抉择的标准。

参考文献

1 cpa全国统一考试指定辅导教材(会计)[J].上海会计,(4)

浅析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论文 篇5

1 谨慎性原则的理念与重要性

所谓谨慎性原则也就是企业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中, 领导者在对不确定经济活动进行评估的过程中, 那么领导者需要将其中所能体现的债务、损失等一切费用记入到账目中, 而相反的, 领导者在对资产、收入等进行评估的过程中, 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 那么领导者不应该将所有发生的费用计入到账目当中。谨慎性原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真实体现企业内部采取的真实情况, 避免受到人为控制。

在企业会计核算过程中, 谨慎性原则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避免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出现风险, 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核算的质量, 领导者可以通过真实可靠的信息做出决策, 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净胜实力。当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面对风险是, 谨慎原则可以对其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 尽量减少企业的损失。在实际工作中, 如果会计人员没有严格遵循谨慎性原则, 那么企业在运行与发展过程中既有可能出现风险, 轻者影响到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 不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重者导致企业面临破产。在企业经营与发展过程中, 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还能够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

谨慎性原则主要是为了消除企业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 通过该原则可以正确估量企业面临的风险以及带来的损失。在会计核算工作中, 会计人员必须要严格遵循谨慎性原则, 抱以谨慎小心的态度, 保持高度警惕的态度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然后领导与决策者做出正确的决策来应对外界复杂的经济环境, 将企业损失降到最低。在实际工作中, 谨慎性原则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因此我们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对该原则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2 谨慎性原则在我国会计制度中的应用

2.1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为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奠定基础

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领导者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 这样才能够严格遵循谨慎性原则, 尽量将企业的风险与损失降到最低。

2.2

通过谨慎性原则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并且在实际工作中, 会计人员还应该附注一张合理的财务报表, 这一份财务报表不仅是对报表数据起到补充的作用, 还应该加入一些较为独立的信息。这样才有利于投资者、债权人等对会计信息的使用。

2.3 加大会计审计的力度

在会计审计工作中, 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审计工作的监督作用, 为了避免企业内部工作人员为了谋取自身利益, 领导者应该严格遵循谨慎性原则, 尽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与安全性, 减少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经济损失。

2.4 在企业中充分发挥谨慎性的作用

企业在运营与发展过程中, 不仅需要严格遵守谨慎性原则, 还应该尽量扩大其适用范围, 使统一行业的企业在市场上竞争, 加强投资者对企业的分析能力, 使会计信息充分发挥作用。

3 谨慎性原则的注意事项

3.1 制定涉及到谨慎性原则的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报告的规定时尽可能采用一些定量描述, 避免定性描述。

定量描述清楚明了, 没有余地, 而定性描述弹性较大, 主观操控的空间过大, 为粉饰会计信息留下空子。当然, 这会受到技术、成本和效果等方面的制约。

3.2 尽量细化与谨慎性原则相关的其他会计准则的具体操作程序。

如对存货发出计价方法、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方法、无形资产摊销年限等规定操作性就很强, 不容易出现漏洞。

3.3 加强社会审计和完善内部审计的监督。

为防止企业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不用或滥用谨慎性原则, 应加强以独立审计为核心的外部监督体系, 强化内在约束机制, 确保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谨慎性原则的合理运用。

3.4 实施会计信息充分披露原则。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首先是对会计领域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其次, 才表现为一系列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因此, 凡是与谨慎性原则运用有关的、会影响投资人和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对目前和未来理性判断的信息都应在财务报告中作出全面陈述, 包括体现谨慎性原则的若干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应用的背景、产生的影响等。

4 对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工作中的发展和完善

4.1

谨慎性原则受到市场价格机制的约束, 目前很多商品及股权难以确定其公允价格, 较难确定资产的可变现价值, 只有少数商品在市场上和有关部门颁布的价格信息除外, 这样可以看出, 其应收账款的回收率是目前制度下会计人员难以把握的, 这使得谨慎性原则难以得到适当的运用, 所以应该进行一些改进, 是谨慎性原则减少对市场价格机制的约束。

4.2

谨慎性原则在实践运用中并不对所有的企业同等对待, 在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对于境外上市公司、境内发行外资股和香港上市公司必选招上面的方法进行计提准备金, 对其他的上市公司并无严格规定, 这使得在同一市场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使谨慎性原则的运用存在着不少遗憾。

结束语

在我国实行谨慎性原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在谨慎性原则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只有适度地应用谨慎性程序和方法, 才能真正揭示谨慎性会计的本质。“极端”的谨慎性原则会导致“秘密准备”和“隐匿资产”, 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得不到准确地揭示, 损害报表使用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左淑慧.浅谈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中的运用[J].河北企业, 2007 (10) .

浅析重要性原则在成本会计中的运用论文 篇6

关键词:实质重于形式;合并财务报表;控制

1 实质重于形式的定义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信息如果要想如实反映其所拟反映的交易或其他事项,那就必须根据它们的实质和经济现实,而不是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人员和相关审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判断,在复杂多变的会计业务中找出经济业务的实质,采用合理有效的会计处理方法。

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2.1 确定长期股权投资中的处理方法

长期股权投资的业务在会计中有两种处理方法即成本法和权益法。《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2.2 确定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根据所有者权益理论,母公司为了综合反映企业集团整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必须遵循一定方法,由母公司单独编制一份站在集团公司的立场并将子公司纳入报告范围的财务报表,即合并财务报表。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即是如何确定合并范围。

《合并财务报表暂行规定》:"母公司在编制会计合并报表时,应当将其所控制的境内外所有子公司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合并范围。"所谓控制:一是指母公司直接或间接或合计拥有被投资企业半数以上的表决权;二是指母公司对被投资单位实质上拥有控制权。在这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对于界定主体非常重要,判断是否将一家子公司纳入母公司合并报表的范围,不是单纯看投资单位是否占被投资单位50%的股权,而是看是否对被投资单位拥有实质上的控制权。举例说明:

W公司拥有甲、乙、丙、丁四家公司权益性资本比例分别是63%、32%、25%和28%,此外,甲公司拥有乙公司26%的权益性资本,丙公司拥有丁公司30%的权益性资本,W公司根据协议规定,有权决定丁公司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在这种情况下,W公司应将甲乙丁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因为W公司直接拥有甲公司63%的权益性资本,直接和间接拥有乙公司共计58%的权益性资本,虽然W公司只拥有丁公司28%的权益性资本,但是能实际上控制丁公司,也应该将丁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范围。

以上案例表明,投资企业可以通过间接拥有被投资企业的表决权资本来达到控制被投资企业的目的,也可以通过协议规定,通过可以行使决定被投资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权来控制被投资企业。

2.3 处理内部交易

母公司在平时的编报中采用成本法来进行日常业务的编制,但是在合并财务报表时母公司必须采用权益法来进行调整。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母子公司之间进行的交易只是实物或资金的位移而不是真的增减变化,交易中产生的那部分毛利不应该作为整个集团企业的利润构成,而应作为内部的交易在合并工作底稿中采用抵消分录来抵消那一部分毛利。

存货的销售应在本期末根据结存数量进行毛利的抵消,已销存货的毛利是作为整个集团企业的毛利构成部分。固定资产应根据具体用途来具体处理,应抵消第一期产生的毛利部分并调整当期以及接连各期的折旧,使得固定资产按交易前的原值来进行折旧。应收及应付款项应互相抵消,因为在企业集团内部的资金流动并没有引起整个企业集团整体资金的增减变动,只是资金的流向改变。

在发生减值的情况下应根据母子公司分别核算的结果来决定是否计提或恢复减值准备,一般发生减值冲销的部分是交易中产生的那部分毛利。

2.4 在合并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注意事项

上一篇:睡衣杂文随笔下一篇:年体育教师晋级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