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精神有感

2024-10-14

契约精神有感(通用12篇)

契约精神有感 篇1

08级(2)班 耿浩然 0817112005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社会契约论》

18世纪法国大革命导师的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开篇写到“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这句话让人产生了无限的共鸣,但同样误导了人们。一生追求自由的卢梭以此开篇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本意并不在于论证“人生而自由”这一论点,而是力图论证“为什么人生而自由,却在现实中处处受约束”,换句话说,就是“人生而自由却受约束”状况的产生原因及过程。在此文中,我将追寻历史中哲人的思绪,试图重述丝丝入扣的论证过程。在此之前,先来看看这一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它背后的价值目标。

一、前提背景。

(一)时代背景。思想是时代产物,每个时代的侧重点不同,它所孕育的思想就不同。《社会契约论》一书有其宏大的社会背景,17、18世纪欧洲各国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下半叶的法国正是处于大革命的疾风骤雨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使得原本微不足道的一群人在经济上强大了起来,这群人也就是资产阶级,他们是当时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者,但是腐朽落寞的君主专制严重制约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了争取自身的利益,资产阶级开始将目光转移到政治权力上,力图推翻专制统治,建立自由平等的新政权,从而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除制度障碍。

(二)价值目标。卢梭认为所有立法都是追求两大主要价值目标:自由和平等。他强调,法律是以人为的力量去纠正人的自然本性。人的自然本性倾向于滥用权力,摧毁平等,而法律的倾向是力求维护平等。①

二、论证的过程。

(一)奴隶制。提起“枷锁”、“自由”等字眼,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奴隶。关于奴隶制,卢梭批判了格劳秀斯的两个观点。

第一,一个人可以通过约定转让自已的自由,全体人民也可以转让他们的自①张恒山:《卢梭与〈社会契约论〉》,人民出版社,第16页。

由从而成为一国的臣民。格劳秀斯的转让自由论,旨在于论证君主专制的统治权的合法性和来源。卢梭与之针锋相对,指出“一个人无偿地奉送自己,这是荒谬的和不可思议的。这样一种行为是不合法的、无效的,就只因为这样做的人已经

①丧失了自己健全的理智。”人民奉送自己究竟为了什么呢?为了谋求国王的保护

从而自我保存,但是战争中,人民往往充当了炮灰,成为了战争的工具——“战争绝不是人与人的一种关系,而是国与国的一种关系;在战争中个人决不是以人的资格,甚至于也不是以公民的资格,而是以士兵的资格,才偶然成为仇敌的;他们绝不是作为国家的成员,而是作为国家的保卫者”。②并且,卢梭还说了,国王往往是要依靠人民去养活的,也就是说人民不仅丧失了自由,还交出了财产,这样一来,人民就一无所有了。经过一番论证可以看到,“转让自身自由”的论调显得十分可笑。

第二,批判了格劳秀斯的关于奴役权的来源的观点——“征服者有杀死被征服者的权利,但被征服者可以以自己的自由为代价来赎取自己的生命”。对此,卢梭说了,战争只是一个国家以另一个国家为敌,而不是人与人为敌;虽然战争可以产生战胜者的权利,但这要以实现战争的目的为限。“人们有权杀死敌国的保卫者,这是因为他们手里有武器。但是,只要他们放下武器而投降,他们就不再是敌人或者是敌人的工具了,因为此时,他们已经又成为自然的单纯的个人了,当然,别人就不再有杀死他们的权利了”③。所以奴役权是没有根据的。

卢梭还说了,既是一个人可以转让自己的自由,也不能转让孩子的自由;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有违道德性。亚里士多德曾说“人天生是不平等的,有人天生就要做奴隶,另一些人是天生来统治的”,卢梭重新理顺了其中的逻辑思路,认为胜于奴隶制下的人天生不平等,奴隶在枷锁之下,丧失了一切,失去了挣脱枷锁的欲望,习惯甚至喜欢被奴役的状态。

总之,卢梭论证了尚有理智的人民没有必要转让自身给国王,一个人或者国家也没有奴役另一个人的权利。奴隶制是不合理也是不合法的。

(二)“约定”的产生。暴力并不产生权利,而我们只是有义务服从那些合法的权力。最强者也不会永远做主人,除非把自己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①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5页。(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8、19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施新州编译,北京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化为义务。形成权利的是强力,但是人们并不需要服从所有的强力,只要服从合法的权力。“既然任何人对于自己的同类都没有任何天然的权威,既然强力不能产生任何权利,于是只剩下约定才可以成为人间一切合法权威的基础”。①

论证“约定”我们要从自然状态说起,卢梭同以往的主张自然法和契约论的思想家们不同,他“否认在政治社会之前有过单个的、相互孤立的人的社会状态”②,认为“一切社会之中最古老的而又唯一的自然的社会,就是家庭”③。卢梭所说的原始社会中,人们自由、平等,任何人都不能主张自己天然有统治他人的权利。猛烈抨击了格劳秀斯的用奴隶制来论证明人类天生要服从与统治者的观点,以及亚里士多德的“人生而不平等说”,这在上文中已做了论证。

自由平等的原始社会固然美好,然而,在原始状态中的人们在一定时候会遇到种种不利于人类生存的障碍,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无法克服,只有通过人们结合起来相互协作才能克服,于是社会契约应运而生。人们订立社会契约的目的就是自我保全。“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着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是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有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④。于是“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个成员作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⑤。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共同体的一部分,都必须服从于共同体。通过契约,人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具有人格的道德共同体,也就是城邦或称共和国、政治体、国家、主权者、政权,而结合者则称人民、公民、臣民。

(三)主权者和社会状态。有了人民之后,才有主权者。形成共同体之后,人们一方面一个人的身份活动,另一方面,又以主权者的一个成员的身份活动,作为主权者的成员,他只服从自己;作为个人,他要服从共同体整体的主权者。如果个人不服从公意,全体可以强迫他服从。这样一来,人类便有自然状态进入了社会状态,人们的行为被赋予了道德性,正义代替了本能,从而,对人而言,产生了颇多好处。“人类由于社会契约而丧失的,乃是他的天然的自由以及对于①

②(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4页。张恒山:《卢梭与〈社会契约论〉》,人民出版社,第38页。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9页。

④(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3页。

⑤(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6页。

他所企图的和所能得到的一切东西的那种无限权利;而他所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以及他所享有的一切东西的所有权”,“道德的自由,唯有道德的自由才是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因为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①。

由此看来,在社会状态之中,法律就好比是“枷锁”,也正是有了这个枷锁,人们才更好地自由地实现权利,卢梭的那句话应该说成: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带着镣铐才能跳舞。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2、33页。

契约精神有感 篇2

西方契约思想滥觞于希伯来《圣经》中犹太初民与上帝的“立约”, 经由古罗马到中世纪教会契约法, 至近代以来孕育于经济活动领域中的契约自由、社会契约论等思想的产生, 契约精神俨然成为了一种文化传统与本能。相比较之下, 我国长期以来的自然经济体制、熟人社会不利于凭信用而维系的契约的蓬勃发展, 更遑 (huáng) 论契约精神的构建。记得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讲到, 田忌赛马时孙膑以卓越的计谋和智慧让田忌赢得比赛, 殊不知这也是在教导我们在胜利的终点和利益之下, 打破游戏规则未尝不是必要手段。诚然, 故事的本意是要学会扬长避短, 但从法律的角度看, 规则既经双方合意生效, 那就必须遵守。孙膑与田忌的做法无异于暗地违反规则, 用行话来说就是契约精神的缺失。

近段时间, 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收紧使得房价有所下跌, 引得无数房市高点时买入的房主们大呼“上当受骗”, 愤而掀起退房热潮。仔细审视, 这其实是强盗逻辑:房价下跌, 自己作为业主就有权要求开发商退房或返价;那房价上升, 自己就有权要求开放商返利、分红?后者显然不会发生。归根究底, 这也反映了我国公民契约精神的缺失。契约精神强调主体意识的释放, 同时也强调公民理性订约。黑格尔构筑了理性主义人本学理论, 经济学假定人为理性人, 法学理论也也应对缔约者持相同的期待。闹房潮中公民联合起来掀翻售楼处, 有意识找律师保驾护航, 这是权利意识觉醒、主体意识释放的表现, 纵然行为方式、表达诉求途径有失偏颇。另一个方面讲, 公民既然有缔约的意图, 那就应对自己所选择的缔约的形式、缔约的内容、缔约后可能造成的后果有一定程度的预见并能恪守契约, 如此公民素质才能实现现代化。倘若人人都因为市场的突发状况、不可抗力所致而废约, 那契约精神之塑造、市场规则之重构将永无天日。因此, 理性的思忖对价而非盲目缔约是预防日后纠纷产生之时吸收不满的关键因素。

前文所述多属于狭义的契约层面, 但正是大量增加的私法领域的契约现象才为构建新型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提供了充足的理论资源, 而且人们普遍认同以契约来解说各种关系, 这其中就包括国家, 典型即为以霍布斯、洛克、卢梭为代表的社会契约理论。人类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和权利, 经过对自然状态下危险性、不便性的理性思考, 彼此之间签定社会契约、让渡部分自然权利给公共权威, 最终进入国家状态。社会契约论现已成为西方列国主流国家学说, 其适用范围虽然与民商事契约有所不同, 但究其基本框架结构仍是一致的, 最重要的是两种理论都以当事人平等自由为前提。

市场经济的显著特征即为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彼此张力的历史性渐进式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 个体作为契约的最初主体, 依次完成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制订法律, 随即转化为公民, 而国家则承担起管理型政府的应有责任。随着罗尔斯《正义论》时代的到来, 新社会契约理论拉开帷幕, 服务型政府的呼声高涨。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 矛盾交织, 表现在政治国家领域即为政治共同体凭借公民自下而上授予的权力时常违反双方当事人所缔结的契约, 卢梭在其《社会契约论》中言, “议员一旦选出之后, 他们就是奴隶, 他们就等于零了”。正是如此, 这是对社会契约的背反, 是民主制度有待健全的进一步例证。

所谓民主, 是一种旨在强有力地颠覆政府公权的制度设计, 而契约文明在这个过程中是关键一环, 是法治文明的必经之路, 这条路上有法史学家梅因的《古代法》和“从身份到契约”, 有社会学家费孝通《乡土中国》里“熟人社会”将被现代化进路中成本低廉的契约制度所取代的必然趋势。而公民作为契约最主要的主体, 其意识则集中体现了契约精神。因此我认为, 任何契约的缔结, 如果每个主体都恪尽职守, 严守信用, 那公权的滥用就会警钟长鸣, 法治文明亦会水到渠成, 指日可待。诚然, 无论是格式合同、霸王条款的民商事契约中权义倾斜等强权特征的凸显, 抑或是社会契约中国家公权力的肆意践踏, 每一个都是公民意思自治的绊脚石, 每一个都是民主制度健全过程中无法逾越的坎儿, 它们使得民主成为了意思自治迷雾中的城堡。毋庸置疑, 这个过程无异于艰苦跋涉、万里长征。但我们已然没了退路, 正如篇头所述, 契约其实要求我们理性思量、谨慎订约、吸收不满、承受结果。江平老先生说他所能做的只是呐喊, 我区区一名涉世未深的毛头小子, 没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坚定的法律信仰、激越的人文情怀, 自是不敢光膀子冲锋上阵、摇旗呐喊。但恰恰因为我是一名青年学生, 所能做的便是以一己之力不断学习、实践, 为契约增添新的、平衡的权利义务, 同时诚实守信, 守法尊德。待到某日山花烂漫时才有足够的资历去呐喊:呐喊契约精神不再迷失, 走出迷雾;呐喊市场活动理性运行, 诚实信用;呐喊社会契约严格遵守, 不再是公权力寻租而肆意蹂躏的妓女;呐喊一个民族契约文明之火种传遍大江南北、法治文明之曙光照亮四面八方。

希望谨记, 民主需要每一个个体不懈奋斗, 作为法科学生, 你已无路可走, 所能做的只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哪怕前路布满荆棘, 仍当义不容辞地担起重任,

婚姻需要契约精神 篇3

一个在爱尔兰的女人在论坛里跟我们分享了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她与男友苦恋10年后终于决定结婚。在都柏林的民政办公厅,在办理婚姻登记手续的液晶触摸屏前,输入个人情况后,系统经过核实后确定了登记结果,然后要求双方协商选择婚姻期限,可选择1~100年。本是横下心豁出去这一辈子的两个新人,面对自由选择期限时,信心都动摇了。男友说,要不,我们先结1年试试?见女友面色不对,他赶紧补充,我估摸这玩意按年收费,时间越长越贵,大不了明年再来续嘛……两人一起选择了最短的1年期。系统立即予以确认,并显示办理1年期限婚姻登记所需要缴纳的费用——2000镑!爱尔兰禁止离婚,但双方在结婚时可协商婚姻的期限1~100年不等,期满后可以办理“续签”手续。在中国,结婚就是一辈子的事,难怪有人会反问,为何驾驶证、身份证、签证等都有期限,而只有结婚证没有期限? 假如婚姻可以续约,你的生活会怎样?对男人和女人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如果女人知道这婚姻会在某个时刻结束,并不确定对方会不会再跟你续约,最少,你不会松懈你自己。你不会随便穿着旧T恤当睡衣走来走去,你当然也不会成天看八卦新闻和肥皂剧而不思进取,你更不会放弃所有的爱好和自己的圈子……因为你深知,你在成为独立而幸福的自己,你要保持你的美丽、优雅、智慧。哪怕合同期结束,哪怕不再续约,你也可以“跳槽”与新人续约。 对于男人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你要明白,这个女人为你做饭为你洗衣,是有时间限制的。这个女人的唠叨也并非是无止境的,如果你不愿意听,她大可以“跳槽”找别人。面对一条随时可能离去的鱼,男人会调动所有的聪明和机智,抛出诱饵,来吸引这条鱼。

爱情不再是一潭死水,婚姻不也再是左手摸右手。家庭好比是彩色的积木,可以到期重新组合,一切都存在不确定,不确定可能会给人带来不安全感,但也会带来兴奋和新奇。村上春树说了,人一生都在追求不安和安全。

既然是合约制,那么在合同期内,双方要有契约精神:男人要为女人拎包,陪女人逛街,听女人唠叨,并且与女人每周最少亲密一次;而女人呢,要温柔,贤惠,关心男人。不过,这世上并没有没有完美的公司和雇员,如果不解决自身的问题,跳槽到下一家你可能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所以在合约期内,不单单是要求对方尽到责任和义务,你还要常常反省,时时进步。

再回过头来,看那位在爱尔兰女人的后续发帖:经过1年的生活,两人感觉都挺幸福,很肉痛地决定把打算买车的 10000镑用掉,再续个5年。在续约时,女友一时好奇点击了费用查询,想看看最高期限100年的结婚手续到底要多少钱。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100 年期结婚证的工本费仅为50便士。原来,婚姻期限越短,费用越高,期限越长,成本越低。有意思的是,婚期不同,结婚证书也是不一样的。婚期为1年的新人,得到的是厚如百科全书般的两大本结婚证书,里面逐条逐项列举了男女双方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可谓一部完善的家庭相处条例;而婚期为100年的新人,得到的结婚证书只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市首席法官的祝福.

契约精神有感 篇4

《社会契约论》算是我读的第一本政治著作了,之前对政治的理解仅限于初中政治课本中的一些基本介绍以及每日发生的一些国家大事,新学期开设的西方法律思想史这一课程,既加深了我对法律的理解,又拓宽了我对政治的认知。毕竟,政治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法律还是为政治服务的。

这本书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一篇论文。它探讨的是政治权利的原理,主旨是为人民民主主权的建立奠定理论的基础。全书一共包括四卷内容,篇幅不长,我大概花了四个晚上看完的。初读政治著作,书中很多生疏但有隐晦含义的表述,着实需要花费心思去了解其背后的含义。

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第一卷的题旨“人生来是自由的,但却无处不身戴枷锁。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任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当第一眼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便联想到了现实社会中的人,赤裸裸的来到人世间,从幼年到青年再到成年,但凡身处社会中,我们便要遵循条条框框的那些规则,有思想上的限制,也有身体上的限制。接着作者通过“论原始社会”提出家庭是政治社会的原始模型。但区别在于,在家庭中,父亲对于子女的爱表现在他对子女的关心,从对子女的关心中得到乐趣;而在国家中,首领对人民没有这种父爱,他所关心的是如何统治人民,他以统治人民为乐。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只有在他们需要父亲养育他们的时候,才依附他们的父亲,而一旦没有了这种需要,他们之间的联系便宣告解体,之后,就需要靠一系列的约定来维系,作者通过这样的一个类比联系,之后在“论最强者的权利”中,便详细讲述了这个约定,既然孩子长大以后与家长之间都是通过约定来维系关系,那国家与人民之间,就更不用说了吧?重要的是,这种约定不是建立在强权的基础上,“即使是最强者,如果他不把他的强力转化为权利,把服从转化为义务,他就不可能强到足以永远当主人”.然后论述了奴隶制,实质上是最强者的法则,我的理解就是最强者利用强权迫使人民同意那样一个约定――无保留的交出自己的人生和自由,以形成一种专制或者说表面和平统一的社会秩序。然而是极不公平的交易。所以奴隶制必定会被取代,在作者看来,社会秩序来源于一个原始的、朴素的约定――社会公约,“即创建一种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产的结合形式,使每一个在这种结合形式下与全体相联合的人所服从的只不过是他本人,而且同以往一样的自由。”当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才明白开篇所提到的“枷锁”与我最初的理解大相径庭,最初的思考是很浅显的,甚至带着一些对自身限制的无奈,所谓“枷锁”不过是自己服从自己,从而来实现真正的自由。简言之,社会秩序是社会状态下的必然产物,这种社会秩序的制定者在不同的制度下也是有区别的,最合理的应是书中提出的――由人民制定。“我们每一个人都把我们自身和我们的全部力量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下,而且把共同体中的每个成员都接纳为全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有道德的“共同体”即是主权者,这时候下的`社会状态,此前只关心自己的人才发现不得不按照其他的原则行事,这时候人从一个愚昧和能力受限的动物变成真正的“理性人”――在听从他的天性驱使前先问一问他的理性。我想,这大抵是生而为人所享有一些特权同时伴随而来的一些约束吧!

第二卷论述了主权及其权利,主权是公意的运用,不可转让,不可分割。权力可以委托他人行使,但意志不能听任他人支配。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才意识到个人意志和公意的区别,虽说在某些情况下两者会一致,个人要追求个人幸福,公意是追求大宗幸福,但是公意总是倾向于平等,而偏私是人的天性,那么,公意是不是永远都是正确的呢?“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但总是不知道如何得到幸福。人民永远不会被败坏,但是人民往往会受欺骗”.从这句话中,我们便可以得出,公意不是永远都是正确的。换一个说法,当一个国家的幅员过于辽阔时,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做到充分了解,这时候便容易出现小集团,只要这些小集团中有一个时强大到胜过其他所有的小集团时,公意就变成了众意,也可以理解为一小部分人的幸福,那么根据之前所述的,众意会偏私,所以,要避免这种小集团的存在,让每一个公民按照他自己的想法发表意见,这样,才能避免公意犯错。另外,主权是不可转让和分割的,很多政论家们认为主权是可以划分成许多其他权的,作者认为,这是概念的混淆,其他权是主权的派生物,而非分割物,这是不能等同的,在我看来,主权是其他权的“根基”,其他权是这个“根基”的枝和叶,主权是至高无上的。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主权权力也是有界限的,主权权力无论多么绝对,多么神圣和多么不可侵犯,都不会超过而且也不能超过公共约定的界限。

有了社会公约,有了这个共同体,还需要通过法律使它运作起来并表达意志,因为“使政治共同体得以形成和巩固的这一原始行为,还不能决定它为了保存自己应当做些什么事情”,此时,就需要立法者的存在。古代,基本上每一个国家的政治都与宗教紧密相连,这点纵观中国历史就可以发现,每一代君王都称自己为“天之娇子”、“龙的传人”等,为古代的帝王在蒙上一层神秘面纱的同时,又赢得人民的敬畏与服从,书中是这么说的,“各个时代的国家的缔造者们之所以不得不求助于上天的干预,并把他们的智慧说成是神的智慧,其目的就是使人民像服从自然的规律那样服从国家的法律,并驯服地承受公共的福祉强加在他们身上的桎梏”.立法者在社会公约下,其本身是没有权力的,他们只是指导者。他们起草和提出法律建议,只有人民自己才有权设立法律。

第三卷阐述了政府及其运作形式。“政治体同人一样,要向一个目标走去,除了要有决定这种行为的意志,还要有实施这种行为的力量”,“意志”放在政治体这里来说即“立法权力”,“力量”即“行政权力”,如果没有这两者的结合,那么政治体便不能或不应当做任何事情。在这里,就要引入政府这一角色,法律的实施便需要一个介于主权体和国民之间的中介者,在公意的指示下实施法律,政府是主权者的执行人,而非主权者本身。政府能力根据其行政官人数的多少而有所不同。“它的全部力量即是国家的力量,当它愈把这种力量消耗在它自己的成员身上,它剩下来用于全体人民的力量便愈少,所以行政官人数愈多,政府便愈弱”.由此联想到中国现代的司法改革,精简司法行政人员,提高行政效率,人但凡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存在,是必然会存在个人意志的。当然,真正的“民主制”政府也是不会存在的,操作上便不具有可行性,容易引起内乱,虽然说它把行政权与立法权结合在一起了,但最终必然形成一种没有政府的政府。作者在文中介绍了几种政府模式,“贵族制”是最初的社会治理方式,由各个家族的首领们来讨论公共事务,年轻人毫无怨言得服从有经验的人的权威,但后来财富和权势比年龄更受到尊重;“君主制”政府是由一个人来代表集体人格,从而使构成君主的精神和身体上实现统一。但是,这种制度是存在弊病的,这就涉及到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权衡问题。作者最后得出的结论――没有任何一种政府形式适合于一切国家,这点我也是比较认同的,多元化的世界,也需要以因地制宜的形式去治理不同的国家。

第四卷论述了几种社会组织,这一卷看的时候只是大致了解。首先,公意是不可摧毁的,通过投票来表达,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选举模式。作者浓墨重彩的描写了历史上的共和国古罗马、古希腊,这是他理想的政治形式实现的地方。后面作者又论述了宗教与国家的关系,“每个公民都应该有一个宗教,宗教可以使他们热爱自己的责任,这件事却是对国家很有重要关系的”.

契约精神有感 篇5

亚里士多德曾这样阐述法治的内涵。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这是对法治内涵的精辟概括,深刻理解亚氏对法治内涵的概括,我们可以进一步概括法治的精神就是契约信仰。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契约不是私法上的契约,也不是公法上的契约,这里的契约指的是社会成员在自由基础上达成的具有公正内核的共同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契约信仰就是规则信仰。

契约信仰包括信守契约、契约公正和契约自由原则。

一、信守契约

信守契约是契约信仰的首要原则。信守契约是社会低成本流畅运行的基础。在一个人数众多而又流动的社会里,人们有必要信守契约,信守契约使社会关系参与各方良性互动、和谐相处,从而极大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并且使社会运行更加流畅。契约信仰是社会成员对契约发自内心的敬畏与自觉,从这点来说,契约信仰比亚氏的“已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更进一步。已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是一种守法状态,这种状态的获得可以是归因于社会成员内心自觉,也可以归因于外在强制。从法治的精神角度来看,信守契约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发自内心自觉,至少大多数社会成员具有这种自觉。

信守契约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石。法治的基础是民主,谈法治的精神必然离不开对民主与契约关系的厘定。民主是一种社会运行机制,是形成共识或者说是形成契约的过程,也是契约形成的状态。民主可以极大限度的.调动社会力量,是社会良性运行的保障。考察古希腊民主和近现代民主,我们可以看出,民主社会的形态是各异的,但是抽取民主社会的共同的质,我们清晰的看出,民主社会的共同特征是对契约的信守。人类天生具有参与自觉和责任,民主满足了社会公众参与自觉,同时唤醒了社会公众对责任的承担。这种参与自觉的满足和责任的承担就使社会公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当社会公众的主体地位得到满足和尊重时,他们的自觉性也就越得到充分的体现,就会形成对规则信仰。

二、契约公正

作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契约必须具有公正内核。也就是亚氏所说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法治是良法之治,一个不具有公正内核的恶法不应该得到遵守,因为遵守恶法而违反人性良心的行为仍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才是符合法治精神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个判例中获得启示。在柏林墙被推倒之前2年,一位东德青年试图攀越柏林墙逃往西德,守卫柏林墙的东德士兵用枪瞄准并射杀了该偷越者。按照东德法律该名士兵是履行职责,并无不当,甚至应该给与奖励。两年后,柏林墙被推倒,该名士兵受到了审判,他的辩护律师给士兵做了无罪辩护,辩称该名士兵仅仅是执行命令而已,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是忠于职守,否则就构成渎职。所以指控士兵有罪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但是审判案件的法官指出: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是打不准是没有罪的。士兵在恶法和良知之间应该将良知作为首要选项,也就是说士兵具有选择将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这个案例清楚地告诉我们,法治的内核是公正,或者说是正义,缺乏公正(或正义)内核的法律是无效的。缺乏公正内核的契约更加难以获得信仰的力量,可以说是契约公正赋予契约信仰以生命力,契约信仰是源自社会公众对于契约公正的的信任与追求。契约公正是契约信仰的第二原则。

三、契约自由

如前所述,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良法之治。他将良法的判断标准与政体等同,认为凡是正宗政体制定的法律就是良法,凡是变态政体制定的法律就是恶法。这种看法确实有一定道理,因为法律总是和国家的政体相适应,一个变态政体不可能能制定出全面保护人民自由的法律。但是也必须承认,良好的政体也并不必然决定其制定出来都是良法。良法是一个复杂的价值判断,法学家、思想家们争论了上千年。如何确保法律具有正义内核也是千古难题。实体的公正我们往往不能期待通过定义公正的含义来解决,那样往往会落入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中。实体公正的取得有时恰好是通过程序的方式来获得的。

契约公正的获得需要一个能最大限度体现和确认契约公正的程序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契约自由。契约自由是社会成员共同制定契约,在契约制定的过程中,参与者都是意志自由的,可以通过投票表达弃权、同意或反对,通过这样自由投票机制使契约尽可能满足大多数人的意志。自由投票不能保证契约当然获得公正内核,但是却是我们现在所知的不是太坏,或者说还没有比它更好的方法。契约自由作为契约信仰的第三个原则,契约自由本身并不能保证契约必然具有公正的内核,但是他能以看得见的方式证明契约公正的存在。换句话说,契约自由能够使社会公众感觉到他们共同认同的公正的存在,将契约公正的实体正义寓于契约自由的程序中。契约自由本质上是反对权力者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也因此使契约获得信仰力量的另一个理由。

信守契约、契约公正和契约自由使契约获得社会公众信赖和服从的基础,并最终形成契约信仰的力量,正是这种契约信仰构成了法治的精神。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在社会中形成契约信仰。

参考文献

[1] 柯彪,张恒山.亚里士多德与《政治学》[M].人民出版社,.

读《匠人精神》有感 篇6

前阵子,大家都在谈“匠人精神”,我也应景地买下了《匠人精神》一书,暑假在家拿出来仔细品读了一番,读后收获颇多,感受也颇多。这本书的内容基本来自社会各行各业的案例,虽短小精悍,但皆是真情实感,来自生活,又包含了一定的道理在里面,独具匠心,也体现了作者知微见著的能力。

“匠人精神”——淬炼心性,养成自己,以孝育人的成功实践。匠人精神首先意味着个性化,而不是标准化,是“匠心”独运的雕琢,而不是刻板的流水线生产。匠人精神近几年来大爆发,可能缘起与有一年春节期间,中国人跑到日本抢购马桶盖,造成马桶盖几乎断货。这样一个大工业生产线上的普通产品,竟然和寿司、日本武士刀并列在一起,又一次打上了匠人精神的烙印。

在日本,有一个传统词汇指代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叫“职人”。“职人”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称谓,“职人精神”代表着精益求精、坚韧不拔和守护传统。现在,许多掌握尖端技术的制造业者也被称作“职人”,甚至遍及社会各个行业,在日本媒体报道中常见“政策职人”、“相扑职人”、“科学职人”和“教育职人”等称呼,都指在本领域掌握高超技艺的能人。

联想到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越来越深切地感悟到,教育它不是工业,而更像是农业,需要教师花费时间与精力深入学生的心灵,翻土、施肥、浇水、除草、间苗。虽然我们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开花,也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结果,甚至我们也不敢肯定,每一株幼苗都能开出美丽的花,都能结出硕大的果。但我们依然执着、依然努力,教育需要在和煦的阳光中,春风化雨,潜滋暗长,需要灵魂的安静,需要耐心的等待。做教师真的需要有“匠心”。

“匠心”的背后隐含着的是专注、技艺和对完美的追求。在教学中,“匠心”可以让孩子们莞尔一笑,学习瞬间变得幸福而快乐;能够使枯燥的知识立刻展现神奇,终身难忘;更会令师生的交流,欢快顺畅,水乳交融。在教学中追求匠人精神应该是每位教师的职业意识。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中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经济改革中需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师从事的培养人的工作,可谓精细中之精细,在教师的工作中何尝不需要倡导工匠精神?“教书匠”是社会对教师的戏称,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不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也是工匠。教育教学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教师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的工作态度,态度决定效果,这正是我们积极推崇的时代工匠精神。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在我看来,时代在发展,教师的这一桶水还要常换常新,最好是长流水。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的储备,更主要的是要懂得怎么向学生传播知识和技能,这的确并非易事。教师要依据教育规律,根据教育实际摸索出最适合的方法,提高教育效率和教育效果。众所周知,学生的智力水平和非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教学中并不排斥做必要的强化训练。在我们学校,每学期都会有“师徒带教”的活动,有经验的老师总是悉心地从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指导新老师,这不正是我们最传统、一直推崇的“匠心传承”吗?校园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一名教师,就是一名“工匠”,必须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积沙成塔。我们的教育固然需要教育家,但更需要大量的一线教师。需要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教书匠,将工匠精神带到工作之中。

契约精神是现代教育的支点 篇7

在《教学勇气》一书的导言中,作者帕克·帕尔默开宗明义,指出,在有关教育的研究和行动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往往被忽略:教师自我的内心建设——认识自己,建立身份认同和自身完整。毋庸讳言的是,今天教育的窘境,绝不仅仅是我们一直以来诟病的所谓教育体制问题,也不仅因为整个“场”、整个团队、整个环境在教育发展中,还残留着旧背景、旧时代、旧思维的逻辑和不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

更可怕的还是旧文化、旧意识、旧观念在我们身上的根深蒂固。在这种根深蒂固的定势下,我们已经习惯了埋怨体制,或是哀叹现实,而不愿意从自我剖析、自身反思做起,从每一天可以把握的改善做起。这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师缺乏反思自我的勇气和责任。

由《教师公约》我最初想到的一个词是“契约精神”。这个词汇最早来自欧洲,然而我们的儒家文化中也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言论。做人做事恪守信义,无论中外,都是一个道理,只是表述不同而已。我想说的是“契约文明”绝不只是商业文明所独有的,它更是现代文明的基石。契约文明的主要表征是社会关系的契约化,这是社会关系和人际交往的准则。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引导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进而为他们建立起健康的社会关系奠定基础。杭州安吉路良渚实验学校的《教师公约》通篇既没有以往我们常见的“禁止”、“不得”、“必须”等字眼,也没有任何奖罚措施,有的只是他们通过民主研讨达成的为师共识——作为学校和教师的本分所在。良渚实验学校的《教师公约》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作为传承和发展人类文明的学校,有必要用我们的实际行动,重拾“契约精神”,努力形成一种共同商讨、平等对话、恪守规范的良好风尚,以改善和修正日益走偏的学校文化。

有人说契约精神,至少应有如下几层意义:对生活世界的共同理解和愿景,将理解和愿景化为行动的共同意志,每个个体对共同意志的内心肯定和自觉承诺,共同体全体成员对每个个体自觉承诺的信任和依赖。从这几个层面来看的话,良渚实验学校的这个“公约”更多的还像是规定,只不过比一般的规定用语温和了许多,并没有真正从“公约”的特征出发明确学校行政应履行的义务。不过,在今天这样的社会氛围中,良渚实验学校能以“公约”的形式来规范学校和教师自身行为的探索,应该说是一件令人欣喜的事情。

什么是契约精神 篇8

在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畔,离美国18届总统格兰特陵墓不到100米处,有一座孩子的坟墓。在墓旁的一块木牌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1797年7月15日,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不幸坠崖身亡,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绝,便在落崖处给孩子修建了一座坟墓。后因家道衰落,这位父亲不得不转让这片土地,他对新主人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把孩子坟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保留。

新主人同意了这个条件,并把它写进了契约。100年过去后,这片土地辗转卖了许多家,但孩子的坟墓仍然留在那里。

1897年,这块土地被选为总统格兰特将军的陵园,而孩子的坟墓依然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成了格兰特陵墓的邻居。

又一个100年过去了,1997年7月,格兰特将军陵墓建成100周年时,当时的纽约市长来到这里,在缅怀格兰特将军的同时,重新修整了孩子的坟墓,并亲自撰写了孩子墓地的故事,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那份延续了200年的契约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

一个老太太的故事

1935年的冬天,是美国经济最萧条的一段日子。这天,在纽约市一个穷人居住区内的法庭上,正在开庭审理一个案子。

站在被告席上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太太。她衣衫破旧,满面愁容,愁苦中更多的是羞愧的神情。她因偷盗面包房里的面包被老板告上法庭。

法官审问道:“被告,你确实偷了面包房的面包吗?”

老太太低着头,嗫嚅地回答:“是的,法官大人,我确实偷了。”

法官又问:“你偷面包的动机是什么,是因为饥饿吗?

“是的。”老太太抬起头,两眼看着法官,说道,“我是饥饿,但我更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三个失去父母的孙子,他们已经几天没吃东西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他们还是一些小孩子呀!”

法官敲了一下木槌,严肃地说道:“肃静。下面宣布判决。”说着,法官把脸转向老太太,“被告,我必须秉公办事,执行法律。你有两种选择:处以10美元的罚金或者是十天的拘役。”

老太太一脸痛苦和悔过的表情,她面对法官,为难地说:“法官大人,我犯了法,愿意接受处罚。如果我有10美元,我就不会去偷面包。我愿意拘役十天,可我那三个小孙子谁来照顾呢?”

这时候,从旁听席上站起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他向老太太鞠了一躬,说道:“请你接受10美元的判决。”说着,他轉身面向旁听席上的其他人,掏出10美元,摘下帽子放进去,说:“各位,我是现任纽约市市长拉瓜地亚,现在,请诸位每人交50美分的罚金,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

他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并非是孤立无关的,人来到这世间,作为社会的动物,是订有契约的:物质利益的来往,有法律的契约;行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约。

善,并不仅仅是一种与冷漠、奸诈、残忍、自私自利相对的品质,还是一种精神的契约。

一个牧师的故事

一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他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了一首短诗: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这正是背弃精神契约的最终结局。

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遭遇危难和困境,谁都有可能成为弱者,如果我们在别人危急的时候不援手,谁能担保自己不会吞咽孤立无援的苦果?

(编辑:于智博)

读《工匠精神》有感 篇9

每一次阅读我都会感触很深,读《工匠精神》更是受益匪浅。下面就阅读《工匠精神》谈谈我的感受。

首先,从作者付守永入手,我了解了这位有着“用生命演讲的人”称呼的学者,这位研究员致力于中国成长型企业的研究近十年,设计并完善了价值型企业理论体系,激励了无数的年轻人,并在无数的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本身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

其次,从字面上理解,“工匠”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而“工匠精神”说的是:这些有工艺专长的匠人是热爱这份专长并将他们作为信仰的,他们制定计划,直到做这份专长已经成为习惯,他们从不把这份专长作为物质价值的体现,他们不断坚持与忍耐、不断精益求精、不断追求创新,我觉得这个工匠的“匠”与倔强的“强”是相通的,这些匠人对这份专长的品质追求非常执着。就像付守永专长研究成长型企业,乔布斯专长研究电子产品,庖丁专长研究解牛等等他们的成功都完美的解释了“工匠精神”。

然后,通过学习,我想到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我们公司作为一家有专长的企业,它有这样的“匠人文化”,而作为有专长的我,更应该学习“工匠精神”并运用到以后的工作中。就药学这项专业、采购这个岗位,我们应该发现工作中的乐趣,打好药学基础的同时,发挥药学专业的光和热,致力于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采购这一岗位上不断坚持、追求和积累。

学习“右玉精神”有感 篇10

60年创造黄土高原生态奇迹,60年引进沉甸甸的精神财富,一切都是以人民的利益人民的需要为出发点,才能在人民的心中竖起一座座丰碑。按照学校党支部对党员的要求,08级预备党员掀起了学习“右玉精神”新高潮。我也积极响应满怀激情投入到这场学习热潮中。通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放映的“右玉精神”的视频,首先对“右玉精神”的内涵有了正确了解:“右玉精神”就是一种坚持不懈、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永不放弃的精神,它的核心是“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

在世博中国年,中国品牌颁奖盛典上,组委会将联合国最佳宜居生态县授予了黄土高原上一个晋西北的小城。60年前来中国考察的外国专家调查断言,这是一个根本就不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在历史上是有名的生态环境恶劣,当地有则民谣可以佐证“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风起黄沙飞,十年九不收……”。视屏上的当地村名说春天刚种下的种子,第二天就被风刮出来了,刚发芽的小树苗就被连根吹起。这就是60年前右玉县人生活的真实写照。而坚强的右玉人就不信这个邪,自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右玉县历届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坚持不懈植树造林,坚韧不拔改善生态环境,用感天动地的信念下决心改造这个看似凶恶的大自然,用60年的时间创造了一个黄土高原的生态奇迹。全县森林覆盖率由不到0.3%提高到52%以上,硬是把一个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生态良好的“塞上绿洲”。这52%的森林面积覆盖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多。150万亩的人工栽植的林木为广袤的晋西北高原秀上了一片绿洲。一个曾被专家断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现在反而成为氧气十足的天然氧吧,植树造林,改善环境,这是右玉在实践探索中的历史选择。

沙漠变绿洲的神话不是神话,而将神话改成历史的事持续了半个多世纪的绿色接力赛。60年,十万双手一棵一棵地栽下150万亩绿色森林;60年尽增加了60倍。朔州市弘扬右玉精神加强作风建设理论研讨会,它吸引了中央党校,中央党史研究室,国防大学党建部等党史研究的顶级专家。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撑着右玉人六十年种树不止,是什么的机制党校鞭策着一个绿色接力棒传了18任县委书记。从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开始的时候,就要求每户每人种植10棵树,他说“右玉要想风沙住,必须多植树”。第二年春天,他就和所有干部代领每家每户的采用杨柳插条法完成了每人10棵树的任务,右玉的第一抹绿色就是这样开始了。直到今天,每一任县委书记的办公室门后都立着一把铁锹,每年一到植树季节,从干部到群众,男女老少都要自备干粮和工具,义务上山植树。这是右玉人几十年雷打不动的传统。在当时右玉环境被世界气候专家宣判“死刑”的情况下,他们没有一味地相信这个结论,没有向困难低头,而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积极探索改善当地环境,走出了一条“植树种草防风沙、发展畜牧富农家、生态建设增活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他们坚持换人不换思想,换届不换方向,绿色接力棒代代相传,最终实现了“不毛之地” 向“塞上绿洲”的颠覆性转变,实现了当地经济、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发展和稳步提高。

作为一名预备党员,每一次聆听晋西北边陲“荒漠”变“绿洲”的神话,想象着右玉干群万众一心,建设家园的动人情景,自己的灵魂都会得到洗礼,心灵都会受到震撼,我深深感受到:右玉干部用坚定的信念和挥洒的汗水生动诠释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右玉精神源于植树,但绝不仅仅止于植树,在时代的召唤中,它有着更为广阔的精神外延。学习右玉精神就是要转变作风、严以律己;学习右玉精神就是要以“守土有责”的精神,尽职尽责干好本职工作;在面对自己生活中学习中的问题,要奋力拼搏,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抓住重点,制定计划,解决问题,以重点突破推动工作的全面落实。学习“右玉精神”就是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工俭学的优良作风,带头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始终加强党性修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讲党性、重品行,通过自己的表率示范作用,在同学中树立起良好形象。

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 篇11

到了李先生家,李先生的妻子恰好要外出买菜,结果没有找到零钱。李先生的妻子就喊她儿子:“小栋,你不是存了一些零花钱嘛,借妈妈用用。”

小栋就抱出储钱盒,打开,拿出一把零钱,数好,交给妈妈。妈妈收下零钱,并没有立即去买菜,而是拿出一张纸,写了一张“借条”,签上自己的名字念给儿子听:今借小栋现金陆拾捌元整,借用期限一天。借款人:妈妈。

小栋收了“借条”,郑重地放进自己的储钱盒里。

从儿子那儿拿些零钱用用,还得写“借条”,这娘儿俩的这一出让我很是吃惊。

李先生见我吃惊的样子,微笑着解释:“我们跟孩子借零钱,都是要打借条的。”

“有点多余吧?”我说。

“不但不多余,而且很有必要,因为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李先生继续解释。

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我听着都新鲜,一脸茫然。李先生就跟我说起他们培养孩子契约精神的起因。李先生说,有一次读书,偶然读到一则小故事,很有感触,于是下决心开始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故事是这样的——

美国第18届总统的墓旁有一座小孩子的墓。一个小孩凭什么埋在总统陵墓旁边?源于一份契约。

小男孩先前不幸坠崖身亡,父亲在自家地里修建坟墓要永远守护孩子。后来家境不佳,父亲需要转卖自家土地。在转卖土地的时候,他与买家签订了一份契约:孩子墓地要永远保留。买家同意了。后来这块土地几经流转,原先的契约一直“有效”,孩子的墓一直完好无损地屹立在原处,最后这片地被征做总统墓地,契约仍旧有效,孩子的墓地依然存在。一纸约定,永远生效,契约精神打消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地位,以此为基础派生出的诚信、善良、热情、和谐的人际关系让人感动,给人温暖……

李先生读过上面的“契约故事”,深受启发,萌生了培养孩子“契约精神”的家教动力。

听了李先生的家教“起源”,我也深有感触。是呀,大人与孩子相处,最为缺少的或许就是“契约精神”的传承。

具有“契约精神”的孩子会有什么表现呢?

我正与李先生聊天,他儿子跑到跟前,说:“爸爸,我想玩会儿游戏。”

李先生爽快地答应:“好呀,玩会儿吧!”

孩子玩电脑游戏去了。我小声跟李先生说:“你竟然敢答应孩子玩电脑游戏,要是上了瘾可了不得。”

李先生哈哈一笑,说:“没事,我和儿子有约定的,玩电脑的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

“半小时,一晃眼就过去了,他玩得不过瘾,到时候你让他关机他都不会理你。”我提醒李先生。

其实,我的提醒源于我对自家儿子的“管理经验”——我儿子也玩电脑游戏,根本没有时间观念,玩得很久了,你喊个十遍八遍让他关机也没用,次次都得动用武力,强制关机才能把儿子从电脑桌上拽下来。为了制止儿子超时玩电脑游戏,我不知与儿子冲突过多少次!

李先生却轻松地说:“不会的,我家儿子玩电脑游戏的时间都是‘依约而行’,到时关机,从不用强制。”

孩子会这么自觉守约?我心里充满怀疑,且看事态如何发展。

半小时一晃就过了。果然,小栋虽然玩游戏玩得正投入,但人家并不迷恋,而是立马关机不玩了。

我的感觉简直可以用“震惊”两个字来形容。李先生不无自豪地跟我说:“怎么样,这就是契约精神的作用。你也得注意培养孩子的契约精神,有了这种精神,诚信自然有,美德自然来。”

是呀,我与儿子的交流过程,严重缺乏“契约精神”,因此儿子的表现“不诚”也“不信”。

其实仔细想想,儿子缺乏“契约精神”完全是我的错——

春暖花开了,儿子对我有个请求:周末,和他一起去山间看桃花。

我答应了儿子的请求。既然答应了,就应该算是达成了“一起出去玩耍”的口头契约了吧。

可是,我根本没有把这个口头契约当回事。这不,周末一大早,李先生邀我到家里坐坐,我就奔李先生家来了,把跟儿子“一起出去玩”的口头契约给撕毁了!

李先生重视对孩子进行“契约精神”的培养,而我却对儿子时常“失约”。两相对比,我感觉愧疚,于是我向李先生解释:“恐怕我要回家陪儿子了,因为你在邀请我之前,我是答应儿子跟他一起去山间看桃花的……”

李先生一听,支持我立即回家履行约定,陪儿子一起去山间看桃花。李先生的意思是:大人的“契约精神”是孩子“契约精神”的不竭源泉……

我说声“对不起”,告辞李先生,飞奔回家。

那天,牵着儿子的手,行走在山间的桃花林,我下定决心:自此之后,我要做个“守约”的老爸,用我的“契约精神”启迪儿子的契约意识,让他成为拥有“契约精神”的人……

〔编辑:冯士军〕

契约精神有感 篇12

企业的逐利性往往要求企业主们, 尽可能的压缩成本, 提高产能, 创造更大的利润。利润为先的经营理念就导致了很多企业不经意间走向覆灭。新世纪后中国商业史上最大的震动, 莫过于“三鹿奶粉”事件。反观事件中的三鹿集团, 在遭受到沉重打击之后, 企业倒闭领导人被判刑, 主管官员也纷纷落马。在乳制品行业经历过如此之大的震动后, 直至今日, 那些大牌的乳制品企业依然时不时的被爆出奶源问题和加工问题, 虽然没有爆发像“三聚氰胺”事件一样的群体性事件, 但也足以让国人“谈奶色变”, 纷纷到国外代购奶粉。

要分析出这个问题, 还要看看这几家企业奶制品龙头企业, 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伊利是一家老牌国营奶制品厂, 后来经过国营企业改制, 变成现在的伊利集团, 其经营性质带有很强的国企色彩。而蒙牛乳业的牛根生无疑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尊敬的人, 他从伊利集团的副总裁位置上走下来, 自己创业经营, 开启了中国民营乳制品行业的先河, 虽然现在乳制品行业饱受病垢, 但是牛根生的贡献是不可忽略的。但是一个牛根生能改变的实在太有限。只凭他一个人, 挡不住行业的趋利, 补不了所有企业的经营漏洞。无独有偶美国有“孟山托”事件, 中国乳制品出现问题并不是不可理解。但是我们要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趋利性无疑是罪魁祸首, 孟山托是为了利润, 三鹿也是为了利润。但是为什么“孟山托”成为美国乳制品业最可怕的警钟, 而“三鹿事件”只停留在了三聚氰胺上, 而没有能阻止其他有害添加剂的出现。“三鹿事件”是群体性事件, 几乎所以乳制品行业的公司都参与进来, 每家企业都有份。这就导致了添加三聚氰胺成为行业内一个公认的秘密, 能够全行业的践踏法律和规定, 干着铤而走险的事情。这其中的原因绝不只是逐利性那么简单。中国企业发展速度太快, 而相关的企业道德意识并没有跟上。法律条文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 变得一文不值。企业在找到谋取利润的方法后, 政府的监管在金钱的驱使下, 也变成走形式。三聚氰胺添加进幼儿奶粉也不是偶然事件, 我相信执法人员的家人也不是绝对接触不到这样的奶粉。只是在所有社会契约都被践踏后, 即便有人想回头, 那么阻力和难度也是可想而知的。

契约的签订, 是双方诉求的结合。在双方都达成一致意见后, 契约才会签订才能生效。无论是政府监管企业, 还是企业相互合作, 还是民众和企业的协定。都是社会中, 不可违背的契约。一旦契约被肆意打破, 又没有人采取措施, 那么社会某方面的体系就会崩塌, 造成严重后果。

而服务意识, 是又一个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这点日本的企业不得不说是标杆与楷模。优衣库作为日本新时代企业大代表, 其企业与中国的密切合作和友好程度 (公开支持钓鱼岛属于中国) , 值得我们去细细研究。与其说优衣库是新时代日本企业的标杆, 不如说优衣库是新时代亚洲的企业标杆。它以独特的亚洲文化的发展方式屹立在现代世界企业之林。

优衣库品牌的迅销公司建立于1963年, 当年是一家服装销售公司, 最为窘迫的时候, 公司仅有两名成员。优衣库现任掌门人长柳井正毕业于日本著名的早稻田大学经济学专业, 受到美国大学校园内的仓储式销售方式的启发, 回国后便提出在服装店尝试以仓储型自助购物的方式出售服装。观察优衣库的门店和仓储不难发现, 优衣库将日本人的服务意识和注重细节的严谨态度发挥出来巨大价值。顾客在门店购物时, 不仅可以体验到多达9国语言的导购服务, 并且只要是购买时间在一个月内的服装, 在全球任何优衣库店内均可无条件退换商品, 直到顾客满意为止。而在内部, 优衣库试衣间的衣服整理处, 常常见到服务员忙碌的整理顾客试过的衣服。根据调查, 这个岗位因为工作量大, 一般两个小时轮岗一次, 工作人员2个小时内既要照顾好试衣的顾客, 又要整理好衣服, 忙的不可开交。可是工作台后总有一把椅子, 旁边是一台饮水机, 尽管它们的利用率几乎为零, 但是每家门店都会有这样的设计来照顾这些正在进行高强度工作的员工。

无论是对外的服务还是对内的照顾, 这个日本的新型企业以极快的增长速度和惊人的企业服务规范, 让其在世界企业的舞台上大放光彩, 其创始人柳井正也荣登日本首富。服务的确只是企业运营和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 甚至作用和战略地位远远在后。但是企业的服务意识代表着企业的精神文化, 它向客户和所有社会成员传递着一个企业的话语和面貌, 往往决定着一个企业寿命的长久与否。

我国的企业发展周期都较短, 当柳传志去推销自己的汉显卡, 当宗庆后骑着三轮车去卖冰棍的时候, 他们想不到日后有一天能成为这个世界上举足轻重的企业家, 也想不到自己会有多少财富和地位。他们只是为了当时的一个小目标, 在认真的努力奋斗而已。詹姆斯·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中写到, “我们纵观这些行业内第一的领头企业, 他们鲜有一开始就抱着伟大理想而创业的公司, 大多数的企业都是从一个小作坊或者是小商贩开始做起, 起初的愿望也往往是获得财富或者养家糊口罢了。要想彻底摆脱中国民营企业的高死亡率, 让中小企业能更多的为社会创造价值积累财富, 作为企业内部的人, 我们懂得并且努力成为一个能更好的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公司, 认真负责的做好企业战略, 不畏艰辛与困苦, 企业自然会有灿烂辉煌的一天。

摘要:中国民营企平均业生命周期2.9年, 绝大部分企业没能熬到盈利就面临倒闭, 也有很多企业鼎盛之时位居前列, 但后来都因为各种原因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纵观民营企业发展史, 虽然在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夹缝中不懈努力, 但是企业不重视社会契约和服务意识短寿命的现状依然难以改变。

上一篇:C.net程序员英文简历下一篇:补偿费分配及家庭析产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