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2024-09-23

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精选9篇)

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篇1

关于请求补助资金扩大教学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报告

xx省xx基金会:

xx县幼儿园始建于1958年,2003年移址迁园,幼儿园站地面积1588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460平方米,其中户外活动场地441平方米,办公用房302平方米,活动室1084平方米,寝室485平方米。幼儿园现有大、中、小、大大班共9个教学班,在园幼儿470余名,现有在册教师38名,其中4人借调到其他单位,实际在岗教师只有34名。多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及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园的办园条件不断改善,办园质量稳步提高,深得幼儿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幼儿入园率也逐年急剧上升。

近几年来,为了实现省级示范幼儿园的创建目标,我园全体教职工大力弘扬“三苦”精神,做了大量艰辛的工作,使园容园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由于我县财政吃紧,无力投入经费,仅靠自身滚动发展,办园基础很差。我园已竭尽全力,想方设法地改善办园条件,但目前离省级示范幼儿园的标准和要求仍然相差甚远。由于现有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城区群众需求,尚有200多名幼儿无法入园,加之现有各班幼儿人数严重超标,幼儿安全令人担忧,安全隐患难以消除。今年五月初郭县长来园视察并召开安全现场办公会时得知这一情况后高度重视,立即做出重要指示:要求幼儿园增加班级,减少各班幼儿人数过多的压力。园内房屋紧缺,可以扩建。会上商议确定将楼下架空层架板封墙,增设幼儿活动室、寝室、教师办公室、档案室、游乐厅等教育教学配套用房,并在楼顶加盖900平方米的钢结构夹层构造的防晒凉棚,用做幼儿大型游乐玩具摆放场地。通过预算,总造价为1180488.89元(注:详情见《投标总价表》)。另外,园内添置大型玩教具、铺塑胶地垫、厨房改造、更换电线等配套设施建设预计还需65万元,扩建规模和配套设施建设两项共需185万元左右(注:本园自筹资金45万元,县政府投资 60万元,还缺欠80万元),此项建设工程县政府要求我园在今年的九月开学初能够投入使用。由于 我园移址新建不久,负债累累,资金十分紧缺,无力一次筹集这么多建设资金,因此以上问题一直无力解决,直接困扰我园的进一步发展,阻碍我园顺利实现省级示范幼儿园的创建目标,更重要的是给本园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和漏洞。

为了给全园师生构建安全稳定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顺利实现省级示范幼儿园的创建目标,有效解决幼儿园目前存在的硬件设备严重欠缺的问题,我园请求省宋庆龄基金会争取项目资金,给本园补助所缺的80万元建设资金,尽快协助本园解决以上问题,促进我园如期顺利的实现省级示范幼儿园的创建目标。

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篇2

一、优化课程设置

要适应社会选择人才的发展需要,依照城市规划专业的培养方向,就需要调整课程设置适应城市规划专业在各层面的发展需要。应用美术课程的设置,首先要强化基础绘画能力,也就是绘画基础表现能力的训练。在将来的城市规划设计中,必须借助于绘画修养来准确表现规划设计的意图,我们有一个好的想法,如何用快速表现的方法呈现出来,这就需要一定的手头表现能力。用我们手中的画笔来传达我们的设计思想,是同学们密切期望解决的问题。因而,绘画基础表现能力的训练,是设计能力培养非常重要的起点,在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艺术表现能力。分两方面,第一:素描的教学,第二:色彩的教学。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能围绕这两部分设置更符合专业需要的课程安排。

素描为最基本的造型能力的训练。从铅笔落到画面的第一根线条,即意味着创造力的开始,包含着画者独有的个人体验,是情感自在的表达,是对客观世界再认识和再发现。我们把重心放在观察方式的培养,观察物体的轮廓、比例、形体、结构,以理解的方式慢慢地去观察物体的透视和整体结构。这个过程,需要以渐进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用较为理性的分析能力,用“比较”的观察方式仔细观察物象,以及物体之间的关系。学会了这种观察方式,能为将来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整体观看的能力。主要用结构的方法学习,研究物体内部的构造关系,研究各物体内部和外部形态的整体规律和表现规律。用理性分析能力,排除形体表面的质感、固有色、光的影响,集中观察物体内部的构造比例、形体组合、空间关系的表现与研究,为以后设计提供快速、简练创新造型的能力。中央美术学院徐冰教授曾经说过:“艺术旨在将学生从一个粗俗的人变成一个精致的人。”通过素描的训练后,我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整体表现的能力,更接下来需要的是快速表达的能力,课后需要大量的视觉经验的累计,速写是很重要的“量到质”的提升,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多动笔。后期写生会把观察的物体放大为建筑和配景,以速写的形式去表现,学会线的表达与线的情绪,慢慢用比较轻松的方式呈现。

其次是色彩的教学,分为色彩基础与色彩构成训练。(一)不仅仅只安排单纯的室内静物写生去学会归纳色彩的方法,熟悉色彩工具与颜料的属性,掌握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会观察和表现物体的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二)还安排室外的风景写生去直接面对色彩的变化和学会色彩的主观处理,室外的风景视野宽广,学生在此阶段能学会整体把握能力,学会取舍,有角度、有想法的安排画面,并且大胆的用色表现;(三)传统色彩构成课的学习中,总课时较长,没有专业的针对性,所以,新的教学方法的尝试中,以艺术家的作品作为临摹对象,让同学在较短的时间学会色彩的主观处理和色调的关系,这个课程让同学们很快学习到了色彩的调和方法,色彩的构成方法,以及对比色邻近色,色彩的冷暖,明度或纯度如何组成色彩画面。例如:艺术家Andy Burgess的作品(图1)《Wexler Steel HouseⅣ》,以他的作品作为参考对象,学生不受造型的约束,用平面的涂色方法,通过作品学会邻近色的调色方法,色调的构成方法,色彩的黑白灰构成,如何使画面色彩丰富但又冷暖色彩统一,几张作品的临摹练习下面,针对性地练习调色和构成画面的方法,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所以,教改课程的巧妙设置,让学生能有兴趣,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得到快速提高。

二、思维与审美能力的培养

有一定造型基础和没有这种能力的人其在设计的表达和所达到的审美层面上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我们在基础学习中,在此阶段特别强调素描的结构和透视、色彩的表达应用、速写的不同视角和塑造能力等基础训练,是为以后的设计做铺垫,每个人都有独立的视角与思考能力,当学生具备绘画的表现能力,而需要把想法准确地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处理并能呈现出来,做到“手脑并行”,就是第二阶段的任务:在造型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审美判评能力和思维表达能力。问题是如何在这种基础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表达,去尽量避免学生陷入依葫芦画瓢、照拿照搬的怪圈。创新不是一种固化和一种一成不变的模式,而是动态的、不断去适应新的发展要求的变化过程。所以我们会在结构素描的教学中,强调学生主观的构图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会物体间有创造性的位置设置和主观表达;在素描的课程中,强调设计思维表现,课程分为造型方式的创意训练和违反生活常理的创意表现训练,以简化、夸张、变形、解体、训练矛盾空间、不合理比例等内容提供创意能力为目标。克服传统素描教学所教授的复制描摹的被动状态,要依照客观世界创造一种新的视觉样式,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和观察周围的事物和变化,创造新的有创造力的画面,挖掘每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是通向未来设计之路的第一步;在色彩的学习中,课程会设置分析城市色谱图,以某城市为例,让同学们分析色谱,并用书面或讲演形式去分析城市色谱、城市主色调、传统色彩对地域色彩形成的影响等,通过色彩的学习能做到思维的开拓与审美能力的提高,用不断更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反复探索和改进。

结语

总之,在教学教改的过程中,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我们要以更为开创性的角度去对待教学的发展和进步,用更适合城市规划专业的美术教学方法去开拓学生的绘画能力、审美能力和思维创作能力。让我们的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找到专业方向,去适应社会发展对城规设计类人才的需求。

摘要:美术一直是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必备的应用能力,应用美术也成为城市规划专业的重要基础和必修课程。在这些年的城规应用美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应用美术基础教学模式和方法都过于落后和陈旧,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的教学要求。再加之大部分学生都没有美术基础,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中让学生具备必要的技术手段,在学习的同时具备形象表现能力并且有设计思维的锻炼,是我在教学过程中要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城市规划专业与设计专业的特殊性,区别于传统的美术基础教学方法展开教学实践与研究,寻找新的教学理念,探索一种对学生的表现能力、思维开拓有利的教学方法。

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 篇3

从现实情况来看,这种作为资源“仓库”的单一属性来设计建设的教学资源平台,在课堂教学支持上存在着它的局限性。首先,一线老师使用这种平台不太方便,要想用里面的某个资源,都必须先下载,待下载到本机后才能使用,不能直接应用。其次,这种平台的设计,它对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要求比较高,要用里面的资源来上课的话,就必须先把下载下来的资源,通过其他的软件重新来制作合成,这对一部分老师特别是年纪大一点的或者是农村的一些教师,就有点为难了。这样的平台,教师使用起来不太方便,自然而然就不愿意使用,平台的利用率比较低。笔者从近几年的调研情况来看,也证实了这点,有的平台一年下来,教师下载资源的次数总共也就几十次而已。

因此,对教学资源平台的设计,就必须从教师、学生的教与学角度来提供教学服务,而不仅仅是资源素材的存储,简简单单的一个资源库,要着眼于教师,着眼于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

平台的技术支持

数字资源平台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基于.NET框架开发,数据库使用SQL SERVER。采用先进的多层体系结构,代码封装性好,安全性能高,可扩展性好,客户端零维护。

采用分布网络部署。各网点与总服务器通过因特网实时互联,可通过下载来自总服务器的数据更新包进行数据升级,也可通过总服务器共享学校或地区优质资源。

符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CELTS-42)》,可与其他支持该规范的资源平台进行数据交换。

平台的栏目

根据平台定位及中小学教学特点,教学资源平台栏目主要设置有:在线教学、自主编辑、个人空间、专题教育、教师培训、区域管理等,其中核心是在线教学、自主编辑。

在线教学:在线运行平台教学资源,即教师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课文或知识点,直接应用其平台里的资源进行课堂教学。自主编辑:在平台预置资源的基础上教师自主编辑,即对预置的资源进行添加修改或重新设计,编制出教师个性化的资源,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思想。个人空间:用于教师存储个人上传的资源、收藏的资源、制作的资源及留言、交流等。专题教育:提供有若干专题性教育的资源,如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教师培训:主要提供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关资源,如专家讲座、优质课件等。区域管理:包括统计查看、数据更新、共享审批等。

平台的特色

正因为教学资源平台从设计理念上与现有的平台不一样,自然有它的特色。

1.预置的教学资源独特新颖。依据各学科课程标准,全面满足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需求,突破传统资源库的资源列表的简单呈现方式,预置资源是按照课文篇目或单元知识点,按照教学设计理念,有机地组织成非线性的教学资源,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死”课件。另外,具体到资源素材,都是依据教学知识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以及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设计使用不同的媒体类型及其表现形式,如动画、视频、音频、图片、图像和文本等,为教师提供丰富实用的资源。

2.满足多样化的个性教学需求。对于一个平台的好坏,使用率高不高,关键在于是否能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因为每一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而且每一个教师的计算机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因此,作为一个服务教师的资源平台,就必须满足教师不一样的需求。平台里面除了预置符合教学设计的资源外,还能让教师可以自主编辑,也就是说,平台除了可以满足教师直接应用平台里预置的资源进行课堂教学外,还可以在平台预置的资源基础上,教师自己可添加或修改资源,甚至在平台里全新制作一个个性化的资源,从而使不同信息化素养的教师能够自由的选择。

3.资源在线使用、一点就来。教师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随心所欲、快捷方便地点击和使用平台内预置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节省课前查找和下载资源或者自己动手制作课件的大量时间。

4.师生教与学活动的多方位支持。以教学为中心构建资源的体系,为教师、学生这对学习共同体的课程学习、自主探究、评测反馈、讨论交流等活动提供多方位支持。

结束语

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平台不再是单纯的资源管理系统,而是资源组织、教学演示、协作交流、教学反馈、探究实践的工具,是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紧密结合,渗透到资源组织、应用到各个层面的系统。

在目前数字出版浪潮中,传统教育音像出版单位,经过多年优质资源的积淀,在传统磁带、光盘的基础上,建设教学资源平台是水到渠成,也是走出当前困境的一个有效举措,它必将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企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篇4

二,篮球篮板更换(钢化玻璃)。

负责人:拟开工日期 :拟完工日期:三,黑板报旁修规章制度,奖惩张贴栏。

负责人:拟开工日期 :拟完工日期:四,宿舍统一安装插座,拉铁丝。

负责人:拟开工日期 :拟完工日期:五,用油漆添画篮球场场地端线。

负责人:拟开工日期 :拟完工日期:六,空地平整,杂草清除,设立石凳。

负责人:拟开工日期 :拟完工日期:七,旗帜更新。

负责人:拟开工日期 :拟完工日期:八,保安室前安装电子招聘栏。

负责人:拟开工日期 :拟完工日期:九,指定吸烟区,并放置垃圾桶,搭雨棚,设座位。负责人:拟开工日期 :拟完工日期:十,倒车车间大楼楼梯照明灯安装,维修。

负责人:拟开工日期 :拟完工日期:十一,宿舍楼顶搭雨棚,焊晒衣架。

负责人:拟开工日期 :拟完工日期:十二,办公楼楼顶公司名称招牌的制作安装。

负责人:拟开工日期 :拟完工日期:

计划:批准:

副总签字:

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篇5

新华社北京1月16日电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明确了未来20年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发展方向和“十二五”时期建设重点。未来20年,要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支撑重大科技突破和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针对科技前沿研究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能源、生命、地球系统与环境、材料、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间和天文、工程技术等7个科学领域为重点,加快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时期,选择我国科技发展急需、具有相对优势和建设条件较为成熟的领域,优先安排海底科学观测网、精密重力测量研究设施等16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会议要求健全协同创新和开放共享机制,加大投入力度,完善管理制度,全面提升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篇6

关于印发河南省2008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实施意见的通知

河南省2008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实施意见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是现阶段从我省实际出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要意义。现就河南省2008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近年来,我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不少地方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有序推进村庄建设和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但从整体上看,我省农村面貌仍较落后,基础设施仍较薄弱,人居环境仍然较差,与迅速发展变化的城市形成很大反差,与广大农民改善生活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反哺农村的能力不断增强,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的条件基本成熟。全省上下要统一思想,坚定信心,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尽快取得成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方针,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在积极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努力保证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的基础上,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突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抓好村庄布局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变农村整体面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二)基本目标

从2008年开始,经过三年努力,在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的一类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齐全配套,村庄区划科学合理,建筑美观有序,绿化美化水平较高,居住环境良好,村庄管理水平较高,推动有条件的村庄发展成为农村新社区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样板;人均收入

3000—5000元的二类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村庄区划合理,建筑整齐有序,绿化水平较高,环境卫生状况较好,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建成一大批整洁、优美的村庄;人均收入3000元以下的三类村庄,急需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基本配套,对其中符合条件的贫困村,结合整村推进扶贫及异地迁建扶贫,使基础设施状况整体明显改善,并做到村庄建筑切实按规划建设,土地利用节约合理,绿化、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村庄管理加强,整体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分类实施、整体推进,使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状况显著改观,实现一类村庄上水平、二类村庄上台阶、三类村庄变面貌,从根本上解决一些地方严重存在的房屋乱搭乱建、垃圾乱堆乱放、污水乱排乱流等问题,使广大农村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发展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文明进步的新农村。

2008年要加快推进村庄建设和整治规划编制工作,力争1燉3的村(包括1000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村)按规划标准完成建设和整治任务,其中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5000元的郑州、焦作、济源、许昌4市完成比例超过1燉3;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及纳入城乡一体化试点的村镇要在建设和整治中走在前列,率先达到规定要求,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主要原则

一是政府引导,农民为主。各级政府要做好政策引导、组织发动等工作,并提供必要的财力、物力支持,主要依靠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团结奋斗,共建共享美好家园。

二是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坚持先规划后整治,按规划调整村庄建设布局,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保护好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遗存。

三是积极作为,注重实效。利用现有条件,整合各方资源,统筹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承受能力,实行小拆迁、大整治,不搞大拆大建,防止盲目攀比、搞形象工程。

四是发扬民主,尊重民愿。认真履行民主程序,坚持科学民主决策,集中群众意见和智慧,不搞强迫命令。

五是分批实施,整村推进。以县(市、区)为单位,合理安排参建村庄,建立分级负责制,实行竞争激励机制,集中力量,突出重点,确保建设和整治成效。

二、主要任务

(一)乡村道路

在全省实现行政村通柏油路或水泥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县乡道路质量,构建农村交通良好的骨干网架,提高通达水平。合理规划布局,实行多元化投资,加快实施村村通延伸工程,逐步实现行政村之间、行政村与自然村之间通柏油路或水泥路,形成完善通畅的农村道路体系。有条件的村要硬化村内道路,努力实现“村内通”。一类村要率先完成;群众积极性高、资金筹措有保障的二类村要积极稳妥地推进;三类村中符合国家扶贫资金及以工代赈资金等支持条件的,要根据所在县(市、区)扶贫和以工代赈目标任务的整体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2008年投资60亿元,修建改造县乡公路7000公里,新建改造通村公路8000公里,改造县乡公路危桥1万延米,改造渡口150道。

(二)农村饮水

以解决农村饮水安全为重点,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农村饮水条件。对城市、县城自来水厂能够覆盖的一类

村,2008年要全部用上方便、卫生的自来水,其他一类村要有50%实现户户通自来水;对于二类村,纳入国家饮水安全规划的,在国债资金支持下加快安全饮水工程实施步伐,不在国家规划且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由当地政府和群众自筹解决,省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给予补助;对于三类村,通过国债、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支持,有计划、有重点地改善饮水条件。要充分发挥现有饮水安全工程的作用,通过延伸管网尽可能扩大覆盖范围,让更多农民群众受益。在水质达标地区,要采取综合措施保护好饮用水水源。2008年筹措资金约10亿元,其中国家和省安排7.5亿元,改善1万个村、1500万人的饮水条件,其中解决2000个村、25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三)农村沼气

大力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在养殖集中区加快大中型沼气工程和联户沼气建设,逐步完善农村沼气服务体系,保障已建沼气池正常发挥效用。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快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建设,加大“一池三改”实施力度,支持以沼气为纽带建设生态示范村。

一、二类村及纳入整村推进

扶贫规划的村要根据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建设户用沼气或以大中型沼气及联户沼气为主体的集中供气工程;三类村要结合国家政策性资金的扶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分期分批实施农村沼气建设。2008年积极筹措资金7.5亿元,新增农村户用沼气50万户;建设各类大中型沼气工程200座;推广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600座。积极发展农村太阳能,通过典型示范和县(市、区)政府适当补助、实物奖励等方式加快推广普及步伐。

(四)农村电力

以提高农村供电质量为目标,进一步规范农村电网建设,提高低压电网供电保证率,加快农村电气化建设步伐。扎实搞好“盲点村”电网改造,开展农村排灌电网建设试点,推动有条件的村实现村内主干道亮化。2008年投入资金28亿元,新改建配电台区2000个,建设10千伏及以下线路4500公里,完成剩余303个行政村、涉及22万户的“盲点村”改造任务;建成132项县域内110千伏主网建设(改造)项目,新增线路1532.1公里;完成1000个电气化村建设。

(五)连锁超市

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工程,充分发挥供销社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主导作用,加大农村经营网点建设力度,积极推动农村商品配送中心建设,加快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和连锁经营为主要方式的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条件好的村要建成主要日用品及农资商品齐全的便民超市,实现农民购买必要的生活生产资料不出村。2008年投入资金6000万元,新建1万个以上农村连锁超市,覆盖全省2燉3以上的村。切实抓好家电下乡补贴试点工作,扩大农村家电消费,力争试点期内彩电、冰箱、手机三大类家电产品销售总额突破100亿元。

(六)垃圾污水治理

以治理村内垃圾、秸秆乱堆乱放、污水乱排乱流为中心任务,重点搞好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逐步实现集中收集垃圾、集中汇集污水、集中进行处理。组织清理积存垃圾,积极推行“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有条件的村要建设垃圾站,实行定点存放、统一收集、定时清运、集中处理;其他村庄建设生活垃圾集中堆放设施,就地进行分类,能利用的进行资源化处理,不能利用的进行安全填埋。2008年争取筹资2亿元,建设村庄垃圾站(池)1000个、村庄垃圾简易处理设施100个、乡镇垃圾集中处理设施50个。积极规划完善村庄排水设施,搞好农村河道、沟渠、坑塘综合治理。推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将城郊乡村的生活污水纳入城市污水处理系统,支持工业、旅游强镇建设污水处理厂。其他村庄可采取沼气池、氧化池、坑塘等适当方式集中处理。全面实施秸秆禁烧,控制施用化肥和高残留农药,减少面源污染。要扎实深入地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务求取得突破性进展。

(七)卫生设施

以向农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廉价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为目标,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大力推动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着力扩大农村医疗救助覆盖面,资助符合条件的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和部分重点优抚对象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对困难群体因大病住院进行医疗救助。2008年投入资金58亿元,其中省筹措14.5亿元,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提前实现合作医疗覆盖全省农村居民的目标,建设80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

(八)文化设施

着眼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倡导健康文明的乡风民俗,加快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重点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文化服务网络和农村体育设施。搞好乡镇文化站建设,加快实施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展有线电视入村进户,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实现行政村通宽带。采取政府补助、群众参与、对口帮扶、社会捐助等形式,加快村级文化大院(活动室)建设。2008年在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保证60%以上行政村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建设7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扶持1万个村开展体育健身工程。同时,加大送书下乡和文化下乡工作力度,新建2000个“农家书屋”,开展“百部流动舞台千场演出送农民”活动。

(九)村庄绿化

以绿化美化农村人居环境为目标,把村庄周围、村镇街道和农家庭院绿化紧密结合,扎实抓好围村林、行道树、庭院绿化美化工程建设。对不同类型的村镇采用不同的绿化布局和绿化模式,采用混交、多层的树种配置模式,形成多样化、生态功能与景观效果俱佳的村镇生态植被系统。通过补助林木种苗款等形式,并结合国家扶贫及以工代赈等政策性资金的使用,积极发展高效经济林木,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2008年全面启动林业生态省建设村(镇)绿化工程,计划筹措资金1.83亿元,其中省级投入资金4300万元,完成1万个村(镇)的绿化美化。

三、保障措施

(一)科学制定规划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的原则,合理编制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引导村镇合理布局、有序发展,协调安排好区域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区域共建共享。要尊重村民意愿,统筹规划住宅、道路、供水、排水、供电、文化、卫生、商业、垃圾收集、畜禽养殖场所等农村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公益事业设施等布局。强化建设规划的基础性指导地位,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各级政府要切实保障村庄建设规划、农房设计等所需经费。结合“空心村”治理,加强住宅建设用地管理,严禁村民违规沿公路建房。住宅建设用地要先行安排利用村内空闲地、闲置宅基地,逐步清理一户多宅。对分散、易发自然灾害、不适宜居住的村庄,实施易地规划,稳步推进整体迁建。各地要加强对农民建房的技术服务,向农民免费提供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

(二)加大投入力度采取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筹资方式,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

省、市、县级财政对“三农”投入增长的幅度要确保高于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新农村建设的比重。调整耕地占用税使用方向,新增收入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调整城市维护建设税使用范围,各地预算安排的城市维护建设支出要确定部分资金用于乡村规划、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省政府从2008年起设立专项引导资金,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各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进一步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集中现有各部门、各专项的涉农资金,在不改变管理渠道和投向的前提下由县级政府统筹协调,按照农村建设和整治规划要求,集中用于整村推进的相关项目建设。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调动金融、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三)创新管理机制

加快建立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切实改变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各地要按照“谁投资、谁拥有、谁受益、谁负责”的原则,结合当地实际,针对不同类型的工程设施,加快农村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单个农户受益的项目,实行自建、自有、自用、自管;对于受益人口相对分散,产权难以分割的工程,可通过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方式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实行经营权与工程管护责任相统一;对于具有一定收益、适合经营的基础设施,可通过公开拍卖转让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由购买者自主经营管理,并由其负责工程的管护,主管部门对其

进行监督。要重视公共服务设施的集中配置和综合利用,有条件的村庄可将文化设施、卫生设施、超市、体育健身场所等相对集中,形成具有综合功能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积极探索实行村民自主管理,使群众广泛参与农村各项管理工作,巩固建设和整治效果。切实抓好村庄整治的技术指导工作,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驻村指导。

(四)明确建设主体

农民群众既是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的主要参与者,又是直接受益者。要把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工作的全过程。要加强舆论宣传,不断提高认识,赢得最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响应和主动参与;要善于组织发动,依靠群众科学制定规划和方案,依靠群众踊跃出工投劳,依靠群众广开筹资渠道,依靠群众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依靠群众加强民主监督、改进各项管理。特别要采取有效措施,动员激励外出创业成功者为建设美好家乡开展多种捐资助建活动。切实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红旗渠”精神,用广大农民的智慧和双手改变农村面貌。要把建立健全坚强有力的村级两委班子作为发动和依靠群众的关键环节来抓,努力提高村级干部的政策水平和整体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领导作用。各县(市、区)在确定今年任务时可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先行安排,以确保这项工作开好头、起好步、见实效。

(五)加强组织领导

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篇7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 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志, 同时也是判断人才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发展的标准之一。因此提高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已成为高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且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 教育网络资源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教育资源能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料和学习工具。优秀资源的共享可以大大推动教学资源的提高。因此教育资源的建设必然成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丰富的资源, 也就无法构建起理想的教学环境, 而教学资源建设的质量, 也就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相整合的水平。

2.网络教学平台模式的设计方案

2.1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

实现网络化教学, 首先必须有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支持, 所以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是网络教学的必备条件。首先, 支撑教学和学习的平台软件本身就是一种资源, 而这种资源更需要优化和加以建设。其次, 对资源的分析和组识是构建网络教学平台的关键, 网络教学平台要便于教师和学习者动态维护、管理和使用资源。

基于上述思考, 就一门课程来讲, 我们将资源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公告发布平台。

发布课程的安排信息和教学通知。

2.教材

教材应该包括两类:一是纸质教材, 二是电子教材。纸介质教材应是整门课程内容的核心, 即主教材。主教材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 包括符合教学大纲的全部知识点的教学信息的载体, 强调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主教材主要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培养目标进行组织, 充分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 突出学科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 体现以基本理论为主以及支持学生终生学习的教育思想。

电子教材应包含教师用书和学生的实验指导书。教师用书用来支持教师教学, 尤其对于年轻教师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实验指导书用来支持教学实践。电子教材最大的优势就是便于更新, 其内容随着学科发展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随时调整和更新。再考虑到学生的经济状况, 将电子教案放到网上供学生下载使用。总之, 电子教材应以加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实践性为重点, 强调学生的能力素质, 体现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目标和新要求。

3.电子教案

电子教案是为教师在多功能教室进行课堂教学服务的课件, 也可以供学生课后复习使用。在制作电子教案时, 要根据教学时数、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 按教材的知识单元进行组织, 在教案中充分体现各知识单元的核心、重点与难点, 突出案例和实际应用。

4.网络课件

网络课件是可以单独运行的教学软件, 在内容上主要以文字、图形、图像、动画、仿真等多种媒体技术展示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学习难点和重点, 拓宽纸介质教材的知识, 强调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主要目的, 一是辅助教师实现教学, 二是辅助学生自学, 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5.在线测试系统

在线测试系统主要用于学生平时的练习。学生可以利用在线测试系统进行自我测评, 以检验学习效果。教师也可以利用该系统运行平时测验, 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的状况, 以调整教学策略。

6.素材库

素材库是根据教学资源按照其知识点框架来组织建设的。在素材库中对每一个知识点提供各种媒体素材, 如资源说明、历史资料、知识点文本叙述、案例教学、动画演示、图片展示、所属知识点等相关资料。其主要作用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方便教师组织教案、学生按知识点进行学习和理解, 以及数字化学习素材的统一管理、查询和浏览。

2.2网络教学平台的关键技术

教学平台采用了先进的J2EE技术, 基于MVC模式对系统数据的组织进行有效优化, 功能结构更趋于于合理。基于XML文件的功能数据描述, 系统功能组织更加合理, 而且更有利于扩充和维护。特别是系统将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结合起来, 便于系统的维护。基于XML建模有很多的优势, 最明显的优势是:

(1) 数据描述的一致性。Web应用程序一般都要求信息呈现的形式要多样, 内容要丰富, 功能的切换要灵活。这就要求在数据的表示和功能结构的组织上寻找更有利的方法。XML为数据描述提供了有利的手段, 不但简单易读而且可以标注各种文字、图像甚至二进制文件, 只要有XML处理工具就可以轻松读取并利用这些数据。

(2) 容易组织功能结构。在开发web应用软件时很在的困惑就是组织功能结构。为了方便学习者进入相关的知识内容或访问所需要的功能, 要设制超级链接和导航按钮。为此, 软件制作者要花费很多精力, 由于缺乏对组织机构的分析, 导致软件功能不够完善, 设计过分烦琐。利用XML设计web应用系统, 首先将着眼点放在组成要素上。其次由于处理XML文档的方法有很多, 很容易生成树形结构在内的各种导航。因此XML的软件便于组织功能结构和扩充功能。

2.3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

从资源的角度设计网络教学平台, 教学平台的主要功能如下图所示:

3.网络教学平台在实际教学中的意义

大学计算机课程本身的特点决定其需要借助web开展教学。

(1) 课程的本质是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技能、网络技术的应用等, 基于web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用计算机学习计算机"、"用网络学习网络",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对于计算机知识的认识, 有利于其操作技能的培养, 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2) 教学主要是在以局域网为主的计算机实验室进行, 多由学生根据教师讲授内容自行实践或练习。传统的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由于课时安排等原因, 前后间隔时间较长, 很容易造成学生一听就懂, 但一用就忘的现象。基于web的环境下具备针对性的数字化资源, 学生可以及时巩固知识。

(3) 学生数量众多造成课堂中老师很难兼顾个人, 网络学习资源和网络答疑系统可以帮助学生。而且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差异较大, 因此对课程的需求不同, 课堂讲授还必须按部就班, 不能让每个学生都"吃饱", 可以通过网络学习资源, 让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性地学习适合自己的知识。

(4) 课程内容多课时较少, 课程不能完成或者可以让学生自学的内容, 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学习。课时和课程内容的限制又没有时间开展课堂交流, 致使部分学生学习举不够高。不管会与不会都只能坐在那儿听, 没有选择的权利, 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水平较高的学生有点浪费时间, 水平较低的学生负担较重, 无法跟上老师的进度, 长久下去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4.小结

网络教学平台应用于实际教学主要突出了三个转变:教学内容从单一纸质介质教材向多媒体教学资源的转变;教学模式从单一模式向混合模式的转变;教学方法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数字教学资源重点解决了三个问题:计算机技术更新快和授课对象水平差异, 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培养问题。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 教师来讲工作量比以前增加了, 教师要经常上网回答学生的问题, 数字资源要不断更新和维护。对学生而言, 首先要掌握上网的技术, 对原来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会增加负担, 另外学生要花费一定的课余时间来浏览网络资源, 才能真正发挥数字资源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移芝, 数字化资源与数字化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2005。

[2].杨树林, 关于教学资源与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思考,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2007。

[3].肖晓飞, 基于Web的大学计算机实验课程教学探讨,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 2007。

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篇8

【摘 要】针对当前基础护理实验室技能训练和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基础护理实验室建设和进行实验用物准备、授课方式、开放实验室、考核手段等方面的改革。

【关键词】基础护理学 实验室建设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66-02

基础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一门以服务人类健康为目的的综合性应用型科学,护理学所崇尚的实践操作技能对从事护理工作的人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建设好基础护理实验室,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能够提高各层次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出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对基础护理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加强基础护理实验的建设

(一)加强模拟病房的建设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多,实验室越来越紧张,因此,我院设计改建模拟医院,基础护理实验室是以综合模拟病房的形式组成,其中,里面有4个符合基础护理学教学需要的实验室,2间护理技能训练室,2间模拟病房,每间90平方米,每间一次可容纳2个小组上课,每组20人左右,中间可用门帘隔开,外设有一间35平方米护士站,吧台式护士工作站配有呼叫系统等,一间40平方米治疗室,护士站旁边有98平方米休闲展示厅,办公室等。每间模拟病房有10张床位,共有床位20张,每间护理技能训练室有10张操作台,共有操作台20张,一次可以容纳120~130人同时上课。模拟病房内每个床单元都配置有标准用物,包含多功能护理病床,床头柜,中心负压供气系统,床头呼叫系统等,实验室内配置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并设有中央空调。护理技能训练室内配置有10张特别设计制作的木制操作台。该操作台(2.0×0.7×0.8)m,台面为特别选用的实心板,结构坚固致密,耐强酸碱、耐锐物刻刮,若有污垢沾在操作台上,易清洁,操作台下面改装成一个轨道式大抽屉,便于贮存和取用护理模型以及其他实验用物等。

(二)丰富实验室教学模型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市场上流通各种各样新型的教学模型,新型基础护理模型是按照人体解剖的特点,根据基础护理操作要求设计的,能按操作规程进行多项基础护理操作,模型适用于各级基础护理技术操作示教和实习,形象逼真、切合实际,是提高护士技能训练的直观教学器材,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具。

(三)配置先进的网络多媒体示教系统及开放式护理辅助教学系统

依托网络的多媒体教学示教系统,为学生学习基础护理学实验课提供了比较完整、清晰、形象的操作流程,为学生提供课程最新进展和信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技能操作。开放式护理辅助教学系统遵循现代医学教学原理,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体现人性化教学要求,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记忆,友好的交互教学功能,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按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习惯爱好选择学习内容,系统中图、文、声像、动画、视频形象逼真、量大而丰富,给学生强烈感观刺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实现开放性、系统性、交互性功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授课效率,延伸了教学空间,提高教学质量。

二、实验教学改革

(一)实验用物准备的改革

以往在基础护理实验课中实验用物准备都是实验室的老师按照人数、组数在上课前准备好放在实验室相应的位置,学生来上课就可以直接使用,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对用物不熟悉且摆放不科学。由于基础护理学操作考试用物要求学生自己准备,常常出现考试中用物不齐全及摆放不科学,那么同学将来到临床实习、工作用物都是自己准备,如果护士准备给患者输液,止血带绑好,准备消毒,发现棉签没有,这时护士又急匆匆跑去拿,可想而知,患者对护士接下来的操作还信任吗?如果护士没有“一针见血”,患者会原谅护士吗?这不就增加了紧张的医患矛盾吗?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实验用物准备进行了改革,由原来实验老师自己准备用物改为老师和学生一起准备实验用物,根据教学计划,在上课前一天,组长带领组员到实验找实验室老师,由实验室老师带领各组同学准备好明天上课的用物并科学的摆放整齐,把准备好的用物放在指定位置。改革的结果是拉近学生和老师的距离,增进师生感情,学生对上课用物更加熟悉,摆放更加科学,增强无菌区与非无菌区的观念,增强学生对操作的积极主动性。

(二)授课方法的改革

以往在基础护理实验课中教师大都采用示教—练习—指导教学方法,这种护理实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忽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提出不同的操作内容,我们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比如铺备用床、麻醉床、卧床患者更单及有人整床、无菌技术等,一般我们采用传统的示教—练习—指导教学方法。搬运病人、九种卧位更换、保护具的应用等我们采用角色扮演及情景教学法,让每个学生互换充当老师和护士角色,任课老师点评,同学们在上课时提前预习查看资料及教学视频,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口腔护理、吸痰术、动静脉穿刺术、鼻饲术、氧气吸入技术、导尿术等,我们一般采用微课结合传统的示教法,特别是一些侵入性操作,可以通过图、文、声像、动画、视频,形象逼真、量大而丰富,给学生强烈感观刺激,丰富课堂教学,加深学生记忆。操作复习课采用案例教学法,任课老师课前提前给学生案例及护理任务,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准备,列出护理诊断,以及如何给患者健康教育,上课时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案例,并让学生来完成相应的护理任务,在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护理评估能力、学习合作能力、健康宣教的沟通能力等,授课方法的改革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得以增强,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三)开放实验室的改革

开放实验室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提高现有实验室利用率,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动手能力。以前我院实行周一到周五5个工作日的晚上18:00~21:00进行开放,休息日不开放。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不断增多,实验室越来越紧张,为了增加学生练习次数,增加实验室使用率,改为全天全面开放基础护理实验室,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练习操作,学生有问题可及时向老师请教。

(四)实验考核手段的改革

我们为了改变传统单一实验抽考项目方式,为了让学生适应“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我院将进行如下改革,以病例为中心,建立考试题库,每个案例有6~8个护理任务,患者住院期间的生命体征,住院期间的医嘱单,学生抽考病例,进行分析及护理评估,列出护理诊断,提出护理措施及护理评价,然后结合案例从6~8个护理任务选出一个进行操作考核。这一考核方式,使学生充分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锻炼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加强基础护理实验室建设,实现与临床接轨,丰富实验教学的手段,不断的改进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技能操作积极主动性,延伸课堂教学,增强理解能力,增进师生沟通交流感情,培养操作创新能力,有助于培养整体护理观念,为社会输送出高质量应用型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宋紫兰,黄文萍,袁会萍.《基础护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23)

[2]姜文莉,吴永琴,高歌心.模拟病房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改革[J]. 护理研究, 2006,20(6)

【作者简介】罗秋梅,女,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助教,护师。李名福,男,医学硕士。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篇9

一、深刻理解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内蒙古作为欠发达的边疆民族地区,正处在全面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特殊重要,而且十分紧迫。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支撑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我区经济主要依靠投资拉动,过去五年累计完成投资超过3万亿元,一大批重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开工和建成,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全区经济总量跃上了万亿元台阶。尽管我区经济实力较以前有了大的提升,但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特别是基础设施欠账多与经济社会发展快的矛盾较为突出。我们要改变欠发达面貌,走进我国发展前列,既要通过做大经济总量、提高发展水平来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也要通过改善软硬环境来增强发展支撑能力和承载能力。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在部署经济建设任务时,明确提出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仍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和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阶段,促进全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必须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投资领域,既通过投资的合理增长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又通过投资结构的不断优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人民生活质量直接相关。近年来,我区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不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使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与经济发展相比,我区民生和社会建设仍然比较滞后,特别是基本公共服务中存在的城乡区域不平衡、经济社会不协调等问题,在住房、出行、通讯等基础条件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我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干净的水、畅通的交通、便捷的通信、优美的环境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顺应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就必须在富裕百姓的同时,不断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下大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融入全国发展大局的需要。内蒙古煤炭、天然气等资源富集,能源产业发展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2010年,全区原煤产量达到7.9亿吨,占全国原煤产量的近1/4,其中跨省交易4.7亿吨,占全国的40%;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6500万千瓦,外送电量1064.6亿千瓦时,均居全国首位。同时,内蒙古区位独特,外接俄蒙、地跨“三北”,真正的发展优势在于紧临京津冀和环渤海市场,靠近出海口。目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送、西电东输、西气东输能源流向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内蒙古与内地省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全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要把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设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支撑基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就必须大力加强通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外送保障能力,畅通与周边国家和省区的联系,加快融入全国发展大局。

二、充分认识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经过5年来持续推进,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先后建成了一批重大项目,发展的软硬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一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初步形成。2010年,全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5.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2365公里,铁路运营里程达到9500公里,机场总数达到12个,运输线路快速增长,运输供给能力得到提高。二是能源通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建成10条500千伏电力外送通道,送电能力达到2500万千瓦,建成长庆至呼和浩特、长庆至乌海至临河2条输气管道,总长906公里,跨区域能源供应能力增强。三是水利灌溉工程体系不断完善。开工建设了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完成 134座水库除险加固,解决了农村牧区581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50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3500万亩,治水兴水用水取得实质性进展。四是信息化水平得到提升。全区超过90%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采用了信息技术,全区电话用户普及率达到101部/人,光缆线路总长度超过20万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能上网。五是城市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区城镇用水和燃气普及率分别达到83.5%和68.3%,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74.9%和64.5%,人均道路面积和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14.5平方米和11平方米,各项指标均比五年前有了大提升。

虽然我区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特别是随着我区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问题仍然突出。主要表现:交通基础设施总量规模和运输能力严重不足,高速公路和铁路路网密度偏低,与周边8个省区20个地市只建成7条高速公路相联,铁路货运满足率不足40%,部分公路干线拥堵严重,不同运输方式缺乏有效组合和衔接。能源外送通道不畅制约煤电基地建设,2010年全区电力装机闲置1000万千瓦,电网容量小、结构单一,无法消纳大量风电,管道输送能力跟不上产业发展需求。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硬约束,全区现状缺水10亿立方米,未来十年缺口将达到30亿立方米,产业发展耗水量大、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浪费等问题较为突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城乡宽带网络服务能力较弱,部分偏远地区通信设施依然落后,信息化应用亟待深化和广化。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了“五年后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明显缓解”的目标,这也是国务院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里提出的2015年工作目标。同时,《意见》还提出了“到2020年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远期目标。这两个目标都是围绕增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能力确定的,但不同时期工作重点有所不同。内蒙古地域广阔、东西狭长,与内地相比,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改善发展条件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寄希望于两三年内就完全解决。今后5年主要是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急需、最紧迫的领域抓起。交通运输重点是打通14个高速公路出区通道,提高铁路货运能力;能源通道主要是建设向华北、华东、华中、东北的大容量输电通道;水利建设主要是着力解决好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问题。如果这些目标得以顺利实现,我区发展环境就会发生很大改变,在此基础上持续加大建设力度,就能实现2020年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目标。

根据以上目标,今后5年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加快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以畅通周边省区和毗邻国家联系为重点,统筹铁路、公路、民航等运输方式,建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增强交通运输整体服务能力。一是加快铁路通道建设,推进呼和浩特—张家口—北京、通辽—京沈客专、赤峰—京沈客专、乌兰浩特—白城等快速客运铁路建设,畅通自治区与华北、西北、东北重要城市的联系;推进鄂尔多斯—曹妃甸、鄂尔多斯—湖北、锡林郭勒—曹妃甸、锡林郭勒—绥中港等煤运出区下海通道建设,扩大煤炭外运能力;推进自治区第二条东西大通道建设,完善区域铁路网络,2015年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6万公里。二是完善公路通道建设,建成至周边省区城市的14条高速公路和16条一级公路出区通道,畅通连接俄蒙的口岸高等级公路通道,加强区域内部重点通道、乡村公路和国边防公路建设,进一步扩大路网覆盖面,提高通达深度和公路等级,2015年公路总里程达到1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000公里。三是完善机场布局,加快支线机场建设和改造,建设呼和浩特区域性国际空港经济区,大力发展通勤航空,建设阿拉善、呼伦贝尔等通勤机场群,提高民航机场对重要节点城市、主要旅游景区和部分县级行政单元的覆盖度。四是构建立体化交通枢纽,加强城市道路与铁路、公路站场与机场的有效衔接,逐步推行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对接”。

加快能源输送通道建设。适应区外电力市场需求,继续实施“西电东送”和“北电南送”工程,加快建设锡林郭勒—南京、蒙西—长沙等一批超高压或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电力外送能力新增2000万千瓦以上。加强蒙西电网500千伏主干网架建设,形成完整的“五横五纵”电网结构。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工程,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推进电网智能化改造,提高电力输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适应国家能源基地建设需要,加快建设鄂尔多斯-京唐港、呼伦贝尔-锦州港等一批通往东北、华北、华中等地区的煤化工产品输送管道,重点建设呼伦贝尔-哈尔滨、赤峰-北京、鄂尔多斯-武汉等煤制天然气管道,大力推进长庆—呼和浩特天然气输气管道复线建设,提高我区原油、成品油、天然气和煤基燃料能源产品管道外送能力。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统筹规划、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水资源,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强化水利基础保障能力。完善防洪减灾体系,加快黄河、辽河、嫩江干流及重要支流堤防建设,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黄河防凌防洪工程,提高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强化水资源配置能力建设,推进海渤湾等一批重点水利枢纽和大中型水库建设,实施锡林郭勒引水、引绰济辽等一批跨流域调水工程,兴建一批农村牧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切实解决全区资源性和工程性缺水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全面实施新增“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鼓励工业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快高耗水行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和示范工程,推进区域间、行业间水资源优化配置。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制定重要河流水量分配方案,明确用水效率指标,严禁取用地下水发展高耗水产业,推进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服务,加强统筹规划和网络建设改造,推进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络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煤炭、电力、钢铁、化工、有色金属加工、装备制造等行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建设呼包鄂乌国家级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建设自治区、盟市、旗县(市区)三级电子政务网,推进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间业务协同、信息共享,逐步实现“网上审批”、“并联审批”、“一站式服务”和档案管理信息化。加强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和城市空间地理信息库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市规划,注重完善功能,增强综合承载能力,提高城市宜居生活水平。加快城市快速路和主次干道建设,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建设呼和浩特、包头城市立体交通体系,缓解城市拥堵。加快供水设施建设,提高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城市用水普及率达到95%。完善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中水回用和污泥处理设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95%。推进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有条件的旗县政府所在地城镇逐步使用天然气,城市用气普及率达到85%以上。按照人口集聚和扩散的需要,优化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布局,实行城市基础设施地下、地上同步建设。加大城中村拆迁改造力度,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任务。建立统一、协调、高效、合理的城市管理机制,提高城市动态管理和精细管理水平。

上一篇:九年级音乐之旅单元作文下一篇:相思的诗句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