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理综述

2024-06-15

手术室护理综述(精选8篇)

手术室护理综述 篇1

手术室护士自身防护的综述

【摘要】现代手术室处于多种有害因子之中,由于工作特殊需要,手术室护士连续工作在密闭环境中,且长时间保持颈椎屈位站立,注意力高度集中,进食不规律,各种化学药物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以及频繁地接触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使得从事手术室专业护士成为高危群体。因此,如何充分做好手术室护士工作中的自身防护,确保护士身 心健康十分重要。针对手术室护士身心危害因素及自身防护问题进行探讨,以加强手术室护士防护意识,做到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防护进展

由于手术室工作繁重、紧张、无规律的特点,加上各种因素的制约,使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害(Occupational injures OI),OI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国内外OI最新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一、手术室常见的危害因素 1.1理化性方面的因素1.1.1各种气体及化学剂;1.1.2电离辐射;1.1.3抗肿瘤药物; 1.1.4噪声。1.2 生物性方面的因素:手术室护士因其特殊的工作环境,难免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呕吐 物、体液及来自病人的多种致病微生物,故受感染机会多。手术配合中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传递频繁,极易误伤自己和他人。若不注意个人防护,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媒介。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综上所述,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包括了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如何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防护,防护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二、1理化因素的防范2.1.1污染气体和消毒剂的防范; 2.1.2电离辐射的防护;

2.1.3抗肿瘤药物的防范;2.1.4噪声的防范。2.2生物因素的防范;2.3心理、生理因素的预防:心理疲劳是发生各种护理 差错最危险的隐患

三、研究方向和展望对文献的分析发现,手术室护士自我防护的研究在国内并不匮乏,但研究的范围相当局限,研 究的方法以经验和体力为主。近年来虽然有了一定数量的相关性研究,但以实验方法来研究 手术室护士的防护问题还未见报道。手术室护士的防护问题应引起社会,特别是医疗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言樱、马晓军.浅谈现代手术室危害因素的预防.中华护理杂志,1998.33(6):35 1

[2]单礼合、赵泌、李新运.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 版社,1996:533

[3]程月娥、叶志霞.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与防护[J ].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626

[4]罗洪.医院的环境污染与防护[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0):450

[5]戴青梅、王立英、刘素英.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

[6]崔虹.护士的职业危害(一).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8(3):53

手术室护理综述 篇2

1 腹腔镜在妇科的临床应用

腹腔镜手术在妇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大多数妇科开腹手术目前已逐渐被腹腔镜手术所替代。1989年Reich等首次报道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现已成为子宫切除术的一种新的手术模式[2]。据文献报道,目前腹腔镜盆腔淋巴结摘除术切除淋巴结的数目已达到开腹手术的要求,淋巴结切除率为75%~91%,手术分期的准确率达100%,而且手术穿刺口肿瘤转移发生率近年来明显下降,在0.5%~1.3%,与常规开腹手术的切口肿瘤转移率(0.8%~1.6%)相似。腹腔镜手术还可用于盆腔重建,如盆腔缺损修补、阴道侧壁缺损修补。目前可经腹腔镜完成的妇科手术已有32种[3]。

2 腹腔镜手术并发症

腹腔镜手术虽然对机体损伤小,但由于手术的复杂性及操作视野的限制,腹腔镜手术也有其特殊的并发症,尤其对一些复杂的手术来说,传统的手术方式已经历时间的考验,而腹腔镜手术则处于尝试阶段,冷金花等[4]对协和医院8年来3692例妇科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统计结果显示,并发症发生率为1.49%(55例),中转开腹手术率为0.67%(25例)。随着复杂手术占总手术比例的升高,严重并发症也在升高[5]。常见的并发症包括与穿刺及气腹有关的并发症、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体位并发症等。

3 腹腔镜手术围术期护理进展

3.1 心理护理

许多患者对腹腔镜手术相关知识欠缺,存在各种顾虑,怀疑腹腔镜手术的危险性及手术的疗效,因此,护理人员应利用时间进行护理理论宣教[6],告诉患者有关腹腔镜诊治的过程及手术治疗目的、局限性及可能中转开腹的概率,让患者及家属充分了解手术方式方法,很好地与医护人员合作,确保手术顺利进行。同时可介绍一些成功的术后病例给患者认识,建立互动沟通的平台,增强患者及家属战胜疾病的信心。

3.2 术前护理

3.2.1 脐部皮肤准备

腹腔镜手术主要从腹部皮肤较薄弱部分——脐孔处进针,脐孔凹陷于体表,皮肤娇嫩,不易清洗,易导致细菌的滋生,术后伤口感染发生与皮肤准备不完善有密切联系。高岩等[7]通过研究认为,依照润肤油→肥皂水→过氧化氢液→碘伏清洁消毒的操作程序,尽量减轻棉签对脐孔皮肤的刺激,可保证脐孔术野皮肤的无损伤及无菌性,对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但对盆腔粘连较严重者,皮肤准备应同开腹手术范围,便于术中中转开腹需要。

3.2.2 肠道准备方法的改良

胀气的肠曲可防碍镜下操作的视野,限制了手术器械在盆腔内的操作[8],同时有污染腹腔的危险。因此,腹腔镜手术前1d,应做好肠道的清洁准备,以往常规术前肠道准备的方法是:术前1天晚21:00时口服番泻叶10g泡水200m L,术晨用肥皂水清洁灌肠1次,但吕仙荣[9]认为此方法对肠道清洁效果欠佳,目前我们采用20%甘露醇250m L+5%GS1000m L口服导泻,清肠效果显著,患者满意率也提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3.2.3 阴道准备

除异位妊娠手术外,术前3d开始进行阴道冲洗准备,根据白带常规检查结果选择阴道用药,术晨再用络和碘行阴道冲洗1次。

3.3 手术体位的选择

体位根据麻醉方式及患者需求决定个性化手术体位,如全麻患者则首先取水平仰卧位,施行静吸复合全麻后,再改膀胱截石位,建立气腹后改为头低足高(Trendelenburg位),床头向下倾斜10~30°。为防止患者身体下滑需放置肩托,上肢分别用约束带固定在手架上,外展不超过90°。改良截石位者,膝关节弯曲度保持在90~120°,老年人角度稍小些,两腿宽度为生理跨度45°,小腿处于水平位,双腿分开80~90°。由于气管插管、静脉用药、腹腔内注入CO2气体等原因,易引起患者心率、血压的变化,手术过程中需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手术进展,随时调整体位,防止术中发生不可逆的并发症,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3.4 术后护理

3.4.1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腹腔镜手术是在二氧化碳气腹下完成。若术中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易出现高碳酸血症、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因此术后应注意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的变化直至平稳,并常规给予低流量吸氧3~4h,以中和过多吸收的CO2,减少不适。

3.4.2 腹部切口的护理

术后患者回病房时,护士应立即检查手术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不能因为没有腹壁大切口而忽略对腹部小切口的观察。急诊手术患者因术前准备时间仓促,术后出现呕吐频繁、咳嗽剧烈、提前有排便感的情况多于非急诊手术患者[10]。当出现呕吐、咳嗽时可对症处理,并用双手压住腹部或用腹带减少腹压,减少切口张力,以免大网膜从脐部切口膨出。

3.4.3 体位护理

麻醉未清醒时去枕平卧6h,清醒后,嘱患者多活动四肢,以避免静脉血栓形成,特别是切除子宫的手术,术中患者需膀胱截石位,术后更要加强双下肢的护理[11]。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3.4.4 尿管护理

尿管保留12~24h,注意保持引流通畅,观察尿量及颜色。腹腔镜附件手术者,尿管可于术后4~6h或当日液体输完后拔除,拔管后鼓励患者自行排尿。对于广泛子宫切除的患者,留置尿管的时间应延长至7~14d,嘱患者拔管后2h排尿,如不能排尿,可再次留置尿管5~7d。有泌尿系器官损伤者,尿管留置时间可相应延长[12]。

3.4.5 饮食护理

腹腔镜手术为微创手术,对胃肠功能影响小,在不损伤胃肠脏器的情况下,一般术后6h即可进半流质饮食或普食以促进胃肠功能恢复,但应忌奶、糖等胀气食物。据文献报道,腹腔镜术后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胃部不适、恶心、呕吐,考虑与二氧化碳气腹导致的胃黏膜血流灌注不足有关,术后可常规给予胃黏膜保护剂如信法丁[13]。

3.4.6 疼痛护理

腹腔镜手术因切口小,术后很少需要止痛药来控制疼痛,通过取舒适体位,分散注意力等方法疼痛多可缓解,如盆腔粘连严重,手术时间较长而引起腹痛较重者可应用适量止痛药物。陈艳等[14]临床观察认为,双氯芬酸钠栓塞肛门,通过直肠黏膜吸收止痛,效果较好,50~100mg/次,8~12h后可重复使用。

3.4.7 并发症的护理观察

3.4.7. 1 与气腹有关的并发症

(1)肩背酸痛或不适:多因CO2未完全排尽刺激膈肌所致,术后可能出现腹胀、肩背酸痛等不适,可持续数小时或数天,应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如肩痛明显时,让患者取膝胸卧位,使气体上升向盆腔聚集,以减少对膈肌的刺激[15]。(2)皮下气肿:皮下气肿为气腹针穿刺时气体逸入皮下引起,压之有捻发音,无需特殊处理,3~5d可自行消失。

3.4.7. 2 手术相关并发症

(1)管腔损伤:手术过程中电凝、切割、牵拉等可导致管腔的损伤,如术后出现持续加剧的腹痛,伴有恶心、呕吐、发热、心跳加快、血压下降等症状,腹部检查有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体征,应警惕肠管损伤;据文献报道,膀胱和输尿管损伤是腹腔镜辅助阴式子宫切除术主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17%~2.70%,附件手术发生率相对较低。术后如有漏尿、腹痛、发热等症状,应进一步检查泌尿系统有无损伤。(2)腹腔内出血:大多因血管结扎脱落、血栓脱落、热损伤而发生延迟性出血。故术后护士要严密注意腹部体征、腹围的大小、切口渗血及阴道出血情况,尤其是注意腹腔引流的量、颜色,若引流液呈鲜红色或短期内引流量较大、患者血压下降、心率加速、脸色苍白、出冷汗、腹部膨胀、肠鸣音消失、肛门坠胀感等症状应警惕内出血发生并及时处理。

3.4.7. 3 与手术体位有关的并发症

(1)神经损伤:手术中因患者体位安置不当压迫神经或肢体过度伸展均可使神经受损。取膀胱截石位者下肢受压迫时间过久则易导致腓神经损伤;上肢过度外展,肩托的压迫,可导致臂丛神经损伤,所以患者回病房后,要加强肢体的被动活动,每间隔15~20min活动双下肢1次,防止神经损伤。(2)血压降低及心动过速:手术时取头高脚低位,因重力作用使下肢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易淤积于身体的低垂部位,术中迅速变化体位时,其有效循环血容量降低可引起直立性低血压。因此,手术结束后体位恢复注意逐步进行,术毕下肢放回原位时要逐侧安排,不能同时进行,以免引起回心血量的改变而增加心功能意外的发生率。(3)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窝部位受压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之一。特别是年老、体弱、下肢静脉血管瓣功能不好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应对那些手术难度大、手术时间长的患者在术中进行下肢按摩或被动性活动下肢,术后早期指导患者床上活动或下床活动。被动性活动、理疗可以有效预防下肢血栓形成。一旦形成血栓,应尽早给予扩张血管的药物。

腹腔镜手术不仅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为临床护理带来了诸多便利,减轻了护士的工作负担。但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适应证的不断扩大,设备和器械的不断改进,出现种类繁多的手术并发症也多。护士应加强新技术知识的学习和了解,不断总结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及时发现患者病情变化,正确地护理和照顾患者,尽可能减少手术后遗症的产生,促进患者康复。

手术室护理综述 篇3

【关键词】泌尿外科手术;引流管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84—01

1泌尿外科常见引流管

1.1留置导尿管:是指经尿道插入膀胱引流尿液的尿管。主要用于各种手术后留置导尿、尿潴留时引流尿液、测膀胱残余尿及膀胱尿道造影等。常用的留置导尿管有以下三种:带气囊的二腔导尿管,标准结构包括排液腔对开排液孔(一对)、排液漏斗、注水腔、注水孔(一个)、注水漏斗、单向阀、气囊。三腔导尿管:常用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后,其标准结构包括注水腔、注药腔、排液腔、注水漏斗、单向阀、注药漏斗、排液漏斗、侧错开排液孔、侧开注药孔、气囊、注水孔、止流卡片,主要增加了侧开注药孔或称冲水孔,以便于持续膀胱冲洗,防止血凝块堵塞管道。硅胶管带气囊的二腔前列腺导尿管:常用于前列腺增生并发尿潴留且不宜手术、需终身带管以解除尿潴留者,其末端弯而细尖,且较硬挺,容易通过狭窄部进入膀胱,给予留置导尿。

1.2膀胱造瘘管:留置位置一般在耻骨上,常用蕈状导尿管以充分引流尿液,适用于有尿潴留但尿管不能从尿道口插入者或是经膀胱手术后暂时性或永久性留置管道者,如尿道断裂的患者等。

1.3肾造瘘管:根据B超检查提示的肾脏大小,肾积水程度来确定穿刺点的位置,一般在腋后线与第12肋交叉点以下2cm或稍偏内。行肾盂成型手术时需留置肾造瘘管,也适用于某些疾病需终身带肾造瘘管者,如无法纠正的泌尿系梗阻。

1.4肾周引流管:为肾盂手术时放置在肾周围的引流管,引流术中残留在肾周围的积血积液,一般在术后5~7d拔除。

1.5输尿管支架管:临床常用双J管,一端通过输尿管置于肾盂内,一端在膀胱内,起到内支架作用。用于肾盂内引流,输尿管切开取石、输尿管成型、输尿管再植或同种异体肾移植等手术时放置的管道。能有效地预防切口尿瘘和切口感染,缩短住院时间,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广泛。输尿管内支架管一般术后保留1月左右拔除,可根据情况适当调整。

1.6尿道支架管:指留置在尿道内用于支撑尿道的管道,适用于尿道断裂或尿道狭窄施行手术者,一般术后3周拔管。

2引流管的一般护理

2.1心理准备:术前向患着介绍术后留置引流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解释带管期间会有些不适,同时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让其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2生活护理:患者置管后活动受限,因此,护士应协助病员完成生活护理。另外指导患者适当床上活动,协助翻身、拍背,避免拖、拉、推等动作,做好基础护理。

2.3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管道通畅:根据手术名稱及各种引流管特征正确辨认各种引流管,并注明名称和日期,引流管较多而有疑问时应及时请教手术医师。妥善固定各种管道,防止脱落,引流管的高度应适当,防止引流不畅或引流液返流诱发上行性感染。同时防止引流管扭曲、受压,保持通畅,保证有效引流。

2.4病情观察和记录: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表情、面色、出汗及心理状态,及时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对肾功能损害的患者,应严格记录尿量及24h出入量,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处理。

2.5预防感染:随着各引流管放置时间的延长,引流管逆行感染的机会增加,尤其是在尿路留置导尿管的患者中,有2%~4%的患者发生菌血症和败血症,一旦发生,其病死率可高达13%~30%[1]。因此,在做各项操作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定期消毒病房空气,减少病房人数,正确倾倒引流液,适时更换引流袋和伤口敷料等,遵医嘱正确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发生。

3不同引流管的特殊护理

3.1留置导尿管

3.1.1预防感染和尿管堵塞:保留导尿管时间较长者,尿液中可见较硬的结石样物质,有的附着在导管表面,易导致感染和管道堵塞。预防措施:饮食指导:鼓励病员多饮水,无疾病限制者每天饮水量为为2000~2500ml,以增加尿量达到内冲洗尿管的作用;少喝或不喝浓茶减少尿液中的有形成分,预防尿路结石形成。尿道口护理:在无菌原则下每日用碘伏棉球消毒擦拭2次。正确放尿:当尿量最多达到尿袋容量的三分之二时就应该倾倒尿液,倾倒时尿袋的高度不能高于耻骨联合平面以预防尿液返流引起泌尿道逆行感染;尿潴留患者导尿后首次排尿量应少于600mL,夹尿管15~30min,慎防膀胱反应性充血出血,此后应开放尿管以引流尿液,以达到尿液引流通畅,防止尿液返留,改善肾功能的作用。

3.1.2持续膀胱冲洗的护理:正确调节冲洗速度:膀胱冲洗速度为100~140滴/min,如冲洗速度为250滴/min,会引起患者心率和血压增快及血压增高,同时膀胱冲洗速度过快,增加对膀胱壁的机械损伤,大量冷冲洗液刺激膀胱平滑肌,引发膀胱痉挛[3],因此,应根据出血情况调整冲洗速度,滴速可调至100~140滴/min,出血多时可大量冲洗,液体流量可直线滴入,最快可达300~650滴/min,同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腹部情况;引流液呈浅红色,滴速调至80~100滴/min;尿液转清后40~80滴/min,持续8~24h。采取20~30℃温度的冲洗液冲洗膀胱,有效地减少了膀胱痉挛次数,从而减少了感染机会[3]。

3.2膀胱造瘘管:皮肤护理:永久性膀胱造瘘者,须保护造瘘口周围皮肤,每日清洗后外涂氧化锌软膏等皮肤保护剂,覆盖造瘘口的纱布经常更换,需保证其干燥、清洁和固定。更换造瘘管:每隔3~4周在无菌条件下更换造瘘管1次.正确拔管:拔管前先夹闭管道,观察能否自行排尿,如有排尿困难或切口处漏尿,则需延期拔管。拔管后有少量尿液漏出为暂时现象,3~5d可自愈。为了保证切口尽早愈合,拔管的同时从尿道置保留尿管引流尿液,待造瘘口愈合后再拔除保留尿管若既有膀胱造瘘管,又有留置导尿管,主张先拔除导尿管,再夹闭造瘘管,试行从尿道排尿,排尿通畅后再拔造瘘管。

3.3肾造瘘管:正确处理堵管:原则上不冲洗,如有梗阻或血块阻塞需冲洗时,则在无菌条件下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每次注入量以5mL为宜,反复冲洗冲力不可过大。适时拔管或更换肾造瘘管:肾盂成型手术的肾造瘘管,一般术后保留3周,拔管前夹闭引流管观察1天,无明显憋胀感,可拔管[4]。对终身带管的患者,肾盂造瘘管在7d之内不能更换,术后3个月左右更换肾造瘘管,以后每隔2~4个月更换1次。

3.4输尿管支架管(双J导管)的护理:预防尿液返流,由于有双J导管的存在,在输尿管口抗返流机制消失,当膀胱内压力增高时,膀胱内部分尿液会通过双J导管返流至肾盂,可出现置管侧腰部胀痛。因此,要加强生活护理,减少引起腹压增高的任何因素,如预防便秘,避免卧位排尿,指导患者站立排尿,定时排空膀胱,注意引导小儿不要憋尿,避免尿潴留,以减少膀胱尿液返流[5]。

4小结

各种引流管在泌尿外科中应用广泛,它关系着手术成败与术后康复,因此护士应作好泌尿外科手术患者各种引流管的护理,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周俊林.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置引流管的观察与护理[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2):253.

[2] 邹惠玲,董英.泌尿外科围手术期引流管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3):536.

[3] 宋广霞.泌尿外科引流管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8):1608.

糖尿病护理综述 篇4

糖尿病的危害主要还是各类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病足、糖尿病肾病等,平时注意控制好血糖。

护理每位病人都应有自己的血糖自我监测日记,并养成每天记录的良好习惯,血糖自我监测的日记内容包括:

1、测血糖、尿糖或HbAlc的日期、时间。

2、与吃饭的关系,即饭前还是饭后。

3、血糖或尿糖的结果。

4、注射胰岛素或服口服降糖药的时间和种类、剂量。

5、任何影响血糖的因素,如进食的食物种类及数量、运动量、生病情况等。

6、低血糖症状出现的时间、与药物、进食或运动的关系、症状的体验等。

压疮护理的综述新 篇5

内容摘要:随着基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通过我对护理学课程的学习,对“压疮”被称为压力性溃疡已成共识。近十余年来,国内外对压疮的认识和防治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对发生压疮的观点及预防的重点则存在某些差异。为更好地以科学的态度和有效的方法解决压疮的防治问题,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再加上所学的专业知识,特将部分观点综述如下: 关键词:压疮,预防,治疗,临床应用。1.对压疮护理的认识

认为压疮完全可以预防【1】这种观点在国内占统治地位。林菊英先生在医院护理管理学中提出压疮的标注为0%时,尚有附加说明:除特殊病人不许翻身外一律不得发生褥疮,带入院者不准扩大【2】。广东省医院分级管理评审标准中规定:从三级医院到一级医院,昏迷、截瘫病人年压疮发生数为0【3】。为说明压疮完全可以预防,还列举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1966年以前在无陪人情况下,连续8年没有发生压疮【1】。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也曾介绍过不发生压疮的经验【4】。但各种期刊杂志上刊登更多的则是治疗压疮的经验和方法,说明压疮还是存在的,而且并不少见。参加广东省医院分级管理评审工作的黎瑞庄主任护师在第一评审周期结束后报道说:消灭昏迷、截瘫病人的压疮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但本周期评审结果(31所三级医院)除两所专科医院得分外,93%的医院均为0分【5】。这些更说明了发生压疮的普遍性。

国外护理认为,压疮绝大多数是可以预防的,但并非全部,若入院时局部组织已有不可逆的损伤,24~48h就可以发生压疮;严重负氮平衡的恶液质病人,因软组织损耗多,失去了保护作用,自身修复也很困难;神经科病人丧失感觉的部位,其营养情况及循环情况不良,也难以防止压疮的发生【6】。另外,神经外科病人需要用镇静剂减少颅内压增高的危险,而且翻身不利于颅内压的稳定,所以限制翻身;癫痫发作者及颅骨开窗的病人难以调节体位;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病人改变体位时可引起缺氧;使用通气装置的哮喘或支气管炎病人在搬动时可发生支气管痉挛;血压不稳定病人侧卧时可加剧血压波动;心功能不全的病人翻身易发生心率不齐等【7】。所以认为护理不当确实有可能会发生压疮,但不能把所有压疮的发生都归咎于护理不当【6】。有关人士对压疮的发生率有详尽的统计:Ketts R称,美国住院病人为3%~6%、护理之家为3%~24%发生压疮【8】;一般医院的发生率为2.5%~11.6%,昏迷、截瘫病人的发生率为23.0%~27.5%【10】;脊髓损伤病人的发生率为25.0%~85.0%;住院老年病人的发生率为10%~25%【11】;神经科慢性病人的发生率达30%~60%【12】。

1.压疮的预防

长期以来,国内将压疮预防的重点放在加强护理管理,要求重视基础护理。使用翻身枕,实行床边挂翻身卡【1】,标明病人的卧位及翻身时间以便检查;实行压疮报告制度,便于护理部质控小组管理。一旦发生压疮,当事人将受相应处罚,甚至全院通报,以此促使每个护士高度重视压疮问题【4】。常规的要求是对病人受压部位进行定时按摩。

国外护理学者则认为,积极评估病人的情况是预防压疮最关键的一步【10】。此时要求对病人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综合分析,常用的有Braden压疮评分法,分值越少,则说明压疮发生的危险性越高,此评分法已在世界上各医疗机构应用【10】。Norton压疮危险因素评分法【11】,14分以下获得压疮的机会为32%;12分以下属高危组,两周内获得压疮的机会为48%【12】此评分法已成功地应用于老年病院【13】。Andersen危险指标记分法【11】,记分≥3分时发生压疮的危险性极高,对临床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对急性病入院病人作有效的预测【13】。评估时机除在入院时进行外,还强调在入院后定期或随时进行,因随着治疗的实施或病程的进展,入院时不存在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会产生并表现出来【9】。经评估后对高危病人实行重点预防,可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以合理分配和利用。国外护理不主张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有关研究表明,按摩无助于防止压疮,因软组织受压变红是正常的保护性反应,解除压力后一般30~40min褪色,不会形成压疮,无需按摩,如持续发红,则表明软组织损伤,按摩必将加重其损伤,尸检证明,凡经按摩的组织则显示浸渍和变性,未经按摩的则无撕裂现象【6】。

另外压疮的分级国内外也有不同。根据组织病理学改变,组织受损范围和深度,压疮可分为Ⅳ级:Ⅰ级:病变局限于表皮和真皮层 Ⅱ级:损伤超出真皮层

Ⅲ级:损伤深度达皮下脂肪组织 Ⅳ级:损伤深达肌层或者骨骼

但是美国全国压力溃疡顾问小组(2007)则认为应该分为六期:

怀疑深层组织损伤:潜在软组织受压或剪切力损伤,皮肤局部变成紫色或褐紫红色,表皮完整或呈现充血的水泡,该部分组织在这之前可能有疼痛、坚实、柔软、潮湿或与毗邻组织相比,会有较暖或冷的情况出现。第一期:淤血红润期 第二期:炎性浸润期 第三期:浅度溃疡期 第四期:深度溃疡期

第五期:不可明确分期

此期表现为全皮层缺失,但溃疡基底部被黄色、棕褐色、灰色、绿色或棕色的腐肉掩盖,或有棕褐色、褐色或黑色的焦痂在溃疡底部。要直至去除足够的腐肉或焦痂,溃疡基底的真正深度曝露之后,才能界定压疮的阶段。1.治疗方法

压疮的治疗方法因其认识的改变而存在差异。过去普遍认为创面干爽清洁有利于愈合,目前则认为在无菌条件下湿润环境更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从而促进肉芽组织的生长和创面的愈合,所以提出湿润疗法【12】,另外,Brown CR 则认为高压氧对治疗压疮最好,只是费用太大较难推广,但可用塑料袋罩住创面,向袋内送入纯氧,当袋内压力达3.99~6.67kPa时,可使坏死的脂肪和蛋白组织液化,使有生机的组织发红,有助于压疮愈合【14】。而主张采用封闭式敷料者则认为,缺氧不会阻碍愈合,还可以刺激上皮的毛细血管生长和再生,有利于形成健康的肉芽组织,促进上皮的再形成【12】。对压疮创面是否使用抗生素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抗生素的使用能迅速有效的控制创面感染。但美国的压疮护理却提出避免使用抗感染药物【15】。总之,各种局部处理方法有优点也有局限性,须权衡利弊,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最佳的治疗方法。表现为浅溃疡时任何方法均可试用,如为深溃疡时则应慎重对待【12】。

1.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 以前国内的基础研究较薄弱,对压疮的处理方法只是停留在个人经验上,现在随着护理人员知识层次的提高、学习气氛及参加意识的增强,这些研究正在兴起,如《提高瘫痪者褥疮护理的有效性研究》【16】;《半坐卧位的生物力学机理研究》【17】;《预防老年股骨胫骨骨折病人压疮发生的探讨》【18】等均为这方面的佳作。

国外开展基础研究时间长,内容丰富,较早的认识到发生压疮的外在因素有皮肤潮湿、摩擦、剪切力等,内在因素有蛋白缺乏、营养不良、贫血、丧失知觉、制动、年迈、精神状况欠佳、大小便失禁以及感染等,但最重要的是压迫时间过长,影响局部供血,故较早研制出了减压装置【18】,而且还注意到温度与压疮的关系;体温每升高1℃组织代谢的氧需要量增加10%,持续压力引起组织缺血时,温度升高将增加压疮的易发性【19】。发现并且提出在使用的压力装置中就减轻压力方面而言,气垫最好,水垫次之,凝胶和泡沫塑料垫最差;而在温度方面,凝胶垫最次,水垫次之,气垫及泡沫塑料垫温度较高。因此建议根据温度及湿度选用不同的减压用品【19】。对脊髓损伤病人,Byrne和Saliberg提出了发生压疮的3类15种危险因素及6类58种次要危险因素。除指出脊髓损伤程度与压疮的关系外,还指出吸烟,特别是现时吸烟、患有心脏疾患的低血压者,肺部疾患并低血氧浓度者压疮发生的危险性增高;糖尿病与压疮形成也成正相关关系【20】。美国压疮的护理是在研究的基础上制定标准化的创面处理过程,并不断定期更新,效果明显。据统计,处理压疮的成本从每天每个压疮5.34元降低到3.74元【15】。使用Braden评分法对高危病人采取措施后,褥疮的发生率下降了50%-60%。每年全国可节省治疗费用约4亿元【10】。

小结

压疮是长期卧床病人,特别是老年、昏迷、截瘫、季度消瘦者、坐轮椅者常见的并发症。它的防治及护理技术十分复杂,并非是以严厉的规定就可以杜绝的简单问题。而我们作为一名护理人员,一定要保证病人入院时无压疮,今后出院依然要无压疮,否则就是护理工作的失误。只有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从病人的实际出发,客观地承认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而且充分认识其危害,并努力研究,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河北医学院主编.护理医学问答(上).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48 2 3 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22 广东省卫生厅医政处.医院分级管理《广东省护理评审资料汇编》,1991.8 4 刘秀莹,刘秀荣,张秀英等.神经科病房消灭褥疮的几点体会.中华护理杂志,1996.31(3):180 5 黎瑞庄.医院评审护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中华护理杂志,1998,33(6):368 6 王保良译,施斌校.有关褥疮的错误认识及其正确护理.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86,15(1):26 7 张永摘,陈朝琼校.危重病人褥疮护理中的困难.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3,12(3):135 8 高耀闽.缓解气式气囊褥垫床.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1):38 9 于

青,于

兰.压力性溃疡危险因素的评估.护士进修杂志,1996,11(3):7 10 张长惠.采用评分法针对危险因素预防褥疮.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5):202 11 12 13 张世民.压疮研究新进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5,14(5):193 黄洛宁.褥疮护理近展.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5(2):69 严庆惠摘,本编辑部校.从对褥疮发生的预测以及进行重点预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3,2(3):137 14 付通謬.治疗褥疮比较经济的新方法.国外医学护理分册,1985,5(2):89 15 郑清月.美国褥疮护理现状.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5):204 16 蒋琪霞,李

倩,耿广莉.提高瘫痪者褥疮护理的有效性研究.中华护理杂志,1997,32(2):101 17 陶

红,张云高.半坐卧位的生物力学机理研究.护士进修杂志,1997,12(11):

10、董

霞,梁

中医护理发展前景展望综述 篇6

【摘要】探讨中医护理的历史的源远流长,在现代条件下所具有的优势以及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以及中医护理的发展前景。中医护理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理论体系 ,丰富的治疗手段和灵活多样的中医护理方法 ,养护统一、寓护于养的中医护理养生保健;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低成本的护理效费比等多个优势。存在人员缺乏,操作受制约,经验多于理论指导,受西医护理冲击,专科深入不够和受益面狭窄等问题。提出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护理学科体系,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和谐发展,用循证护理原则确认临床护理疗效,中医护理纵向实现从基础向专科的发展 ,横向实现从医院向社区的发展,培养适应新世纪中医护理发展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加强与国际间及地区性的合作与交流 ,促进中医护理学术的繁荣等解决方法。

中医护理起源于我国夏至春秋时期,历经萌芽时期、中医护理学基本形成时期、“春秋时期”、理论体系确立时期、向纵深发展时期、中医护理的高潮时期、新趋势时期等7 个时期。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医护理在疾病的医疗康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中医护理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i中医护理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起源于我国夏至春秋时期,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古代哲学思想和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护理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以独特而全面的医护理论体系、丰硕而卓越的诊疗护理效果,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对全人类的健康产生着日益深远的影响。

ii中医护理源远流长,它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等各个不同阶段。在护理学尚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以前,医、药、护三者一统于庞大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之中,呈现出医中有护、iii药中有护、医护合一的明显特征。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中医护理形成了它传统的优势。首先,中医护理具有理论优势。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是机体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种动态的、相对平衡过程。内环境包括人体脏器的功能状态、精神心理状态等;外环境包括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地域、气候)、社会环境等。平衡失调就会导致器质性和功能性疾病。所以在治疗护理时,必须考虑影响平衡的相关因素 ,如体质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和环境因

iv素等,这样就形成了生物环境的中医护理模式。第二,中医护理具有方法

优势。中医药对疾病的治疗包括药物和非药物疗法,运用内治和外治进行整体综合调节和治疗。中医复方是中医治疗常用的药物疗法之一 ,方剂的多种有效成分,针对人体的多种因素,通过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的整合调节作用,适合于人体多样性和病变复杂的特点。非药

v物疗法 ,以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热熨、熏洗和气功等等,其中针灸疗法是我国

古代的一大发明和创举 ,通过对人体体表的刺激 ,进行整体调节 ,疗效明显 ,适用范围广泛。第三,中医护理具有养生保健。中医药学在其生命观、健康观以及医疗模式的指导下,经过数千年的实践和积累,形成一套以 “天人合一、形神统一、动静结合”为主的养生保健和延年益寿的理论。根据“药食同源” 的理论 ,开发出多种食疗 ,可达到祛病健身、延缓衰老、调节免疫机制等多种功能。第四,中医护理具有操作优势。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很多中医护理方法本来就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中医护理的方便性、实用性是其它现代护理无法比拟的,因此也就拥有更大的用武之地。第五,中医护理具有价格优势。与

费用高昂的西医护理相比,中医护理的价格更容易让人接受这对实现 “收取较低廉的费用 ,vi提供较优质的医疗服务 ,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的需要” 具有独特的意义 ,符合我国城镇居民目前收入水平较低的状况。

日新月异的今天,伴随着现代医学模式和人民健康观念的转变,护理工作的范畴已由单纯疾病护理向全面的预防保健护理拓展,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护更符合人性化护理的优势,受到医务界的肯定和广泛推崇,发展中医护理应该是一个良好的机遇。中医护理在飞速发展的同时,遇到了更多的挑战。想要抓住机遇,达到可持续性发展,尚有许多值得思考、探索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我们不得不面对中医护理人力资源缺乏,目前,在全国2100 多个中医医疗机构中,有6 万余名护士以上从事中医护理工作,成为发展中医事业的一支必不可少的专业队伍 但据统计,目前各中医院中的护理人员,大部分是西医护士出生,其对中医基础知识的掌握,无论是理论还是技能上都明显低于中医护士 并且当前护士人数短缺,同样中医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不足,导致了护理人员不能分层次使用,工资奖金待遇等方面不能体现其知识

vii价值,不能体现其在护理队伍中的地位,使其对职业的忠诚度降低,学术带头人数甚少。

其次,中医护理操作开展受制约,中医临床护理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已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辨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如:针灸、推拿、火罐等,临床效果显著。2006 年,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在1999 年版的基础上全面修订完成,这标志着中医护理工作向行业标准化管理迈出了新的一步。但大部分医院,中医操作在临床上的开展受各方面的制约,限制了护理职能的发挥和服务功能的拓展。多数医生把护士当成单纯医嘱的执行者,护理工作被看作是从属于医疗工作之下,并且受治疗条例的限制,护士无权自主执行护理操作,影响了专科技能的提升和护理质量的保障,制约了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

再其次,传统的中医护理偏向于经验型,护理人员常常根据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制定护理方案,难免出现几点错误。

第四,西医护理对中医护理的冲击。在一些别有用的的人的鼓动下,中医无用论依然在一些地区风行,而且许多人对中医以及中医护理取得的巨大成功视而不见,依然对中医以及中医护理抱有偏见和怀疑。而且,西医护理依靠其自身的优势,对传统的中医护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第五,传统的中医护理偏向基础护理,在专科的深入程度上不够。护理资源集中在大医院,大城市,向社区小医院以及乡村的辐射不够广阔,中医护理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面对迎面而来的问题,我想我们应当有着足够的应对方法。

第一,要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医护理学科体系。伴随着中医学、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中医护理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其学科体系。从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中吸取营养 ,在更高的层面上促进中医护理学科的发展 ,使之更具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

第二,要优势互补 ,实现中医护理与西医护理的和谐发展。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都有各自的认识方法和理论体系 ,都有各自的特色和优势 ,也都有各自的局限和不足 ,但它们在护理目标上都是以研究人体为对象 ,都是探索维护人类对健康问题反应的客观规律 ,都是共同参与并担负着保障人民健康的任务。中医护理和西医护理之间,不是相互排斥和歧视 ,不是相互取代 ,而是相互学习,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在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 ,多学科相互渗透是一种重要趋势 ,中医护理必须坚持主体发展与开放兼顾的原则 ,广泛开展包括现代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协作研究 ,不断自我完善。

第三,要从经验型走向科学型 ,用循证护理原则确认临床护理疗效。“循证护理” 可以理解为 “遵循证据的护理” ,结合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 ,考虑病人的愿望与实际情况及当地的医疗环境条件 ,制定最完善的护理方案。其原则是用批判性、探究性思维 ,将科研成果运用于临床实践。仅凭经验进行护理已成为历史 ,现代护理实践需要可靠的依据 ,任何护理决策均应遵循和应用科学证据。无论干什么 ,都要从不同角度去判断 ,使中医

viii护理工作纳入科学轨道。

第四,中医护理纵向实现从基础向专科的发展 ,横向实现从医院向社区的发展。近年来 ,中医专科护理发展较快。目前各大型综合性中医院普遍使用危重病人监护仪、血液透析等设备和心肺复苏、心脑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等均离不开护士的有力配合 ,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多脏器的衰竭、骨伤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脑病、老年病等 ,这些专科的中医护理运用将有更宽广的实践前景和可发展空间。建立院、区互助的护理服务体系,使护理工作走进

ix社区。随着居家养老模式的建立,疾病谱的改变,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就是医院的浓缩,护理工作必然要走向社区,中医护理也是一样。面对社区人力资源、设备有限的现状,可有针对性的建立定点、定专科的互助护理服务体系。这样既有利于方便患者就医,又可以提升中医护理的品牌效应;既可以通过医院的规范护理传承中医护理之精华,又可通过服务社区大众,广为搜集民间之收藏,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达到发展中医护理之目的。

第五,注重教育 ,培养适应新世纪中医护理发展需要的优秀专业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开拓创新精神的高水平的中医护理人才 ,是中

x医护理发展的关键。要把建立高水平的中医护理专业队伍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培养中医

护理优秀人才 ,作为一项十分急迫的战略任务来抓。要以中医大专、本科院校教育为基础 ,辅以自学高考、电大、远程教育以及西医学习中医班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的中医护理学人才培养体系 ,培养出掌握现代护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又体现中医护理特色、深受病人欢迎的中医护理人才。

第六,加强与国际间及地区性的合作与交流 ,促进中医护理学术的繁荣。中医护理应走出国门 ,及时了解国际护理学科的进展 ,使一些先进经验和信息为我所用;同时,也应向国际护理界广泛宣传中医护理 ,让世界了解中医护理 ,让中医护理为世界人民的保健事业服务。还应加强与港、澳、台护理界的联系与交流 ,以繁荣和发展中医护理。

小结

中医护理是一门有历史、有传承、有发展、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独立学科。中医护理工作人员要传承好,发展好,使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更好地显示出它的价值来。通过实践证明,中西医在治疗疾病方面各有优势,应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和谐发展。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天人合一”的整体护理理念及优质、便捷的特色的“整”,结合西医护理快、专的“面”,达到优势互补,促进护理事业更快更好发展,更好地服务大众。

i 冯运华.中医护理优势与展望[J ].护理学杂志,2003,43(4):764.ii 陈文松,陈维青,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5月第9卷第3期

iii 贾春华.中医护理[ 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2 iv 朱庆生.为传统医药适应人类医疗保健需求而努力[A].编辑国际传统医药大会论文集[ G].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012271

v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护理常规护理文件书写技术操作规程 [M].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11682258

vi国务院.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 Z] ,2001

vii马秋平.中医护理教育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 . 南方护理学报,2005,12(12): 69.

viii林菊英.我国21世纪医疗体制改革与护理发展趋势[J ].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6):311 ix姚菊峰,付菊芳,孙静,等.中医护理优势及前景[J ].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5)

手术室护理综述 篇7

1 胰岛素泵在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价值

胰岛素泵治疗, 也称“持续皮下胰岛素缓释系统”或“CSⅡ”, 它的作用是模拟人体提供持续的基础胰岛素分泌量, 还可以在进餐前提供大剂量的胰岛素, 控制餐后高血糖[2]。为了改善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 降低围手术期糖尿病的并发症, 提高手术成功率, 胰岛素泵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安全有效[3]。通过与传统的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进行对照研究表明, 使用CSⅡ治疗后患者血糖快速平稳地下降到手术可接受范围, 其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且术中及术后禁食期间只给基础量, 进食后依进食量追加剂量, 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 使围手术期的血糖控制满意, 保证了手术的安全, 术后感染率低[4]。

2 胰岛素泵的结构和种类

胰岛素泵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泵主机、小注射器和与之相连的输液管。输液管前端有一引导针扎入皮下, 泵由电池驱动马达推动小注射器的活塞, 将胰岛素注射入体内。使用者按要求设置不同的剂量存入微处理器中, 胰岛素注射量由微处理器控制, 一般设置为基础量和餐前注射量两种, 以使全天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5]。胰岛素泵分为闭环式和开环式两种, 现阶段国内外还是以使用开环式胰岛素泵为主。比较国内常用胰岛素泵的各种技术参数及特点, 对DANA泵等几类胰岛素泵的性能、操作方法等进行对比性分析显示:DANA泵性能稳定, 操作简便;圣唐泵有输注力调整和血糖记录功能;MiniMed泵有双波餐前注射功能;H-TRONPlus泵不易产生误操作;福尼亚泵与DANA泵类似, 但有基础率回顾功能[6]。在临床应用时, 应根据不同种类胰岛素泵的特点, 正确操作。

3 围手术期胰岛素泵的治疗

根据血糖结果调整基础量及餐前大剂量。以空腹血糖<6.1mmol/L, 非空腹血糖<8.0mmol/L作为可以耐受手术的达靶血糖值。术前禁食时, 应停用餐前大剂量。因患者紧张、麻醉等原因, 血糖可升高, 此时应将基础量上调20%。术中每小时测血糖1次, 根据血糖结果动态调整基础量。若术后禁食, 应将原全日量的60%完全用于基础量;能进食后恢复术前基础量及餐前大剂量[7]。

4 胰岛素泵的护理

4.1 心理护理

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存在着较多的心理问题, 常见的有: (1) 对血糖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对胰岛素泵的使用持抵触心理。 (2) 对血糖出现波动感到焦虑。 (3) 担心胰岛素泵会出现故障、损坏[8]。系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泵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情绪[9]。心理干预应贯穿于老年患者的胰岛素泵治疗的全过程中, 是改善患者心理焦虑的一种有效的手段, 有助于提高患者使用胰岛素泵治疗的依从性, 对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0]。

4.2 胰岛素泵安装的护理

置泵前应至少提前24 h停用各种中、长效胰岛素, 改用短效胰岛素。提前1h从冰箱中取出短效胰岛素置于室温, 避免因胰岛素遇热后产生气泡, 阻塞输注导管[11]。遵医嘱设定胰岛素泵的各项参数, 按无菌技术操作, 用储药器吸取胰岛素, 然后充装输注导管。注意将所有气泡排出, 小心检查连接处是否有药液滴漏。选择腹部远离术野的区域为埋针处, 消毒脱碘, 待干燥后再将针头快速刺入皮下, 贴上3M透明贴。如果针头埋入皮下后感到疼痛, 立即拔出针头, 重新更换部位。

4.3 血糖监测

连续监测三餐前、后, 睡前, 夜间 (24:00) 及凌晨 (3:00) 共9个时间点的血糖 (一般使用毛细血管血糖仪检测较为方便) 至少3d;一般每天也需监测6次[12]。动态血糖监测 (CGMS) 与CSⅡ联合使用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在短期内达到理想而稳定的控制目标[13]。注意观察并记录患者佩带CGMS的时间, 4次/d指端血糖值、局部皮肤情况、患者自觉症状和每日进餐、运动、服药、注射、睡眠、低血糖反应等生活事件, 并及时指导和帮助患者输入指端血糖值。连续使用CGMS72 h, 每24 h通过信息提取器进行数据下载[14]。

5 应用胰岛素泵的安全管理

5.1 常见故障的处理[15]

5.1.1 导管堵塞如胰岛素泵报警提示:NO, 提示管路阻塞, 应检查阻塞部位, 根据原因对症处理。

5.1.2 低电量如胰岛素泵报警提示:LOW, 考虑电池低电量, 需更换新电池。

5.1.3 低药量如胰岛素泵报警提示:LOW, 提示药液将用尽, 需补充胰岛素。

5.1.4 导管针头脱落由于患者躁动, 翻身过剧, 局部出汗较多, 敷贴固定不牢等原因引起, 需更换导管重新穿刺。

5.2 护理指导

5.2.1 向患者讲解糖尿病及胰岛素泵的基础知识。为了不影响疗效, 保证安全, 在安装前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操作指导。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患者常因情绪变化导致血糖控制不良, 加强心理护理可达到最佳疗效。

5.2.2 带泵期间应保持针头固定妥当, 管道固定, 避免打折、牵拉、脱落, 注意有无报警声音。要防止输注装置阻塞或泄漏、泵程序设定不正确、泵内胰岛素用尽等情况。

5.2.3 洗澡时需先将连接处取下, 洗澡后消毒、更换敷贴、消毒连接处、连接导管, 打开开关。

5.2.4 注意报警、高血糖或低血糖等特殊情况的处理, 加强血糖监测, 随身携带可快速补充血糖的碳水化合物, 防止低血糖反应。

手术室护理中舒适护理的应用探讨 篇8

【关键词】手术室、护理、舒适护理、应用、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426-01

对于手术治疗而言,是躯体以及心理重大的应激源,通过生理上的创伤以及心理上的凝惧可对患者的正常生理活动造成严重的干扰,使其在躯体以及心理上都产生严重不适,情况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较为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以及生理应激反应,这些不良反应均会对患者的手术以及预后造成极大地负面影响,同时也会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造成影响。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次研究将采用手术室舒适护理流程,其中主要包括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舒适等。

1 舒适护理概念

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医学模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护理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护理模式,舒适护理模式则应运而生。舒适护理是指通过采取以及强化相关的护理措施,使患者能够在心理、社会、生理以及精神上都能够达到愉快的状态,使其降低患者不愉快程度。对于舒适护理模式而言,充分的体现出了人文关怀以及个性化护理理念,从根本上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患者身心上的痛苦。对于外科手术而言,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都将给患者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应当对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

2手术室中舒适护理的应用

2.1术前访视:

手术室护士在病房护士的陪同下提前一天来到患者所在病房,主动与患者或家属了解情况,同时与其进行沟通和交流,对患者的心理情况有充分了解,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耐心、细致的为患者以及家属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为患者以及家属介绍手术医师的个人资料以及丰富的手术经验,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尤其是要注重为患者讲解术中可能出现的其他并发症以及不适等,同时告知患者麻醉方式以及配合的要点等,对患者以及家属提出的疑问耐心回答,告知患者术中不必过于紧张,以缓解患者恐惧、不安等不良反应,加强战胜病魔的信心和决心。

2.2术中护理

首先应当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的手术环境。术前将手术室中的温度调整为25℃左右,湿度调整为55%,患者在等候手术的同时可为患者播放轻柔、舒缓的音乐,尽可能分散患者注意力,帮助患者消除紧张、不安的情绪。其次,术前可以采用经生理盐水浸泡的棉签为患者擦拭嘴唇,帮助患者缓解干渴感。帮助患者采取正确体位,保护患者隐私,防止充分暴露。情况需要时可为患者提供衬护垫、软枕以及砂袋等支撑身体,患者若是接受的手术时间相对较长,则可以帮助患者进行下肢按摩疏通血液循环,降低下肢沉重感。对于清醒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采用握手或抚摸额头等方式,给予患者安慰和鼓励。

2.3术后护理:

患者手术完毕之后,护理人员应当采用生理盐水将患者身体上的血迹以及手术液擦拭干净,同时为患者盖好被褥,在麻醉苏醒前护理人员可用手轻抚患者脸部,帮助患者清醒,患者彻底苏醒后告知患者手术顺利,并同麻醉师一起护送患者回病房休息,术后第二天应当到患者病房进行探视、随访,询问患者术后情况,了解伤口疼痛以及排气情况,做好患者的术后指导。

3结束语

现如今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再加上医学模式的改变,患者的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的过程中,虽然时间相对较短,但手术是否成功将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直接影响,这阶段同样是患者心理极为脆弱的阶段,有不少文献曾报道[1],患者在术前通常会出现紧张、压抑、恐惧、害怕等应激反应,这些不良的应激反应均会对患者的最终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2]。

舒适护理并不是以固定方式存在的,是一种护理理念的体现。舒适护理指的是从患者心理、生理以及社会等多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为患者开展全面的护理服务,舒适护理同样提倡“以人为本”的护理观念,充分体现出了其中的人文关怀,使患者在生理以及心理上都能感受到安全感,使患者在院治疗时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进而提升整体的治疗效果。由于传统的外科手术会对患者的身体以及心理等各方面造成严重伤害,而在手术室的护理却仅仅是治疗室内的配合,同时属机械化的护理服务,而舒适护理则更侧重于患者对社会需求、生理以及心理需求,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多种角度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改善,针对于舒适护理而言并非是一种独立的护理方式,它是以基础护理为标准,在护理过程中提升患者满意度和舒适感为根本目的,让患者心理以及生理达到和谐统一。将舒适护理运用于手术室护理中,除了能够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以及专业知识之外,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升护患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体现出了护理人员的工作价值,同时也丰富了以人为本的护理内涵[3]。对于舒适护理而言,其更加注重的是患者心理以及生理上的舒适度,在对患者进行临床护理时也使其能够感受到尊重和温暖,加大了患者的手术治疗的信心,使其能够顺利完成手术[4]。

总而言之,在手术室护理中采用舒适护理,不但能够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能够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帮助患者术后尽早恢复,从而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護理理念,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李素芳. 舒适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研究[A]. 中华护理学会.中华护理学会第14届全国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上册)[C].中华护理学会:,2010,02(2):113-116.

[2]康晓燕. 舒适护理在手术室的应用[J]. 中国医药指南,2011,20(2):148-149.

[3]金菊妹. 舒适护理在手术室工作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3,26(2):182-183.

上一篇:电商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活动策划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