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创作

2024-08-15

建筑创作(精选8篇)

建筑创作 篇1

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地域建筑文化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水平也获得了很大提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全球化给建筑领域带来了新技术和新材料,以及先进的设计理念,对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使地域传统建筑文化逐步被商业文化所淹没,建筑的民族性被建筑的“国际性”所取代,作为城市和建筑个性的地域文化特征有逐渐衰落和消失的危险。因此,针对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在建筑设计创作领域,通过对地域建筑文化进行总结和归纳研究,创造出符合各民族人民审美和生活习惯的现代地域建筑,是建筑师在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的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一项工作。

一、地域建筑文化

“文化”一词至今未有确切的定义;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人们普遍的社会习惯,如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地域建筑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与其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社会环境形成特定关系,并体现地域基本特征的建筑。地域建筑文化正是这种地域生活方式和文化在建筑中的反映,它具有时空性和地域特征,在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它们根植于当地人民的生活之中,数不尽也道不完,正是它们孕育了本地区的建筑文化与特有的“场所精神”。

二、地域建筑文化的再生

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是全国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每当人们置身于历史街区或传统村落时,总会觉得非常亲切和温暖,被那些充满生活情趣的场景所打动,这种强烈的场所感正是由生活在特定的地域街区、建筑和广场中的人群,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长期积累发展而来,并形成特定的地域建筑文化环境。它不仅是社会所创造的物质文明,也是精神文明的一种反映,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内涵,是人们认同和依恋的生活场所。经济全球化在加速了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导致了建筑文化的全球化,对地域建筑文化产生了猛烈冲击,使得民族和地域文化失去了归属感和凝聚力,人们逐渐开始意识到发展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因此,在建筑设计创作中如何辨证地对待“地域性”与“现代”的问题,如何传承和发展地域传统建筑文化,使其得以再生,已成为促进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1.地域建筑的适应性

传统地域性建筑历经几千年的沉积,发展到今天,仍然不失其魅力,最主要的因素是其对于地域的适应性。建筑师在进行地域建筑设计创作时,必须对传统地域建筑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了解其存在的独特价值。

(1)对地域自然环境的适应性由于建筑所处的地域的不同,其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条件也不同,这就要求建筑必须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

(2)对地域经济技术的适应性地域建筑总是适应当地的经济条件的,并采用与地域相适应的建造技术及地方性建筑材料,形成一套比较生态的建筑技术。

(3)对地域文化的适应性建筑作为一种文化活动的现象和产物,是不同地域社会、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要素的综合体,理应具有鲜明的.时空和地域特征,这是不同地域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必然反映。因此,地域建筑必须适应特定地域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等,才能形成有特色的地域建筑文化。

2.地域建筑文化的再生策略

新形势下,地域建筑文化的再生,不仅仅是对传统建筑的简单模仿与复制,还包括保护、传承与创新等多个层面。面对新的创作环境和要求,建筑师不能一味地接受西方的建筑风格和技术,要理性地学习各个国家优秀的建筑文化,同时注意挖掘地域传统建筑文化,保护优秀地域建筑文化,将它们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既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也要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增强人们对地域文化特色的认同,创新地域建筑文化特色。设计者在创作建筑设计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策略进行地域建筑的再生。

(1)传统地域建筑造型的模仿传统地域建筑都有一些代表当地建筑文化的显著的外观造型特征和当地特有的建筑细部构件,设计者在创作现代建筑设计时,应将这些重要的地域建筑造型和细部构件在现代建筑中重现,再现传统建筑的造型特征,使现代建筑造型具有传统地域建筑的风格和空间形式。例如,传统建筑坡屋顶、青砖灰瓦等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这在各地古建筑保护中是常用的手法。

(2)传统地域建筑符号的再现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哲学等这些人类文化的具体精神形式均统归于符号的范畴。建筑作为文化的物质载体,正是通过符号来表达地域文化的。设计者对具有文化特征的建筑符号进行提取、总结,将其具化为一种可识别的图形符号,进而成为地域建筑文化的象征符号,并作为传承地域文化的载体,结合新的建筑技术与材料,在现代建筑设计创作中加以运用,使这些融入了地域建筑符号的新式建筑成为城市空间环境的组成,营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文化。

(3)传统地域建筑符号的抽象变异传统地域建筑空间及其特征构件是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蕴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传统建筑空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一些建筑构件也已经不具有当初的功能,新型建筑材料及建造技术的出现,加速了传统建造技术的更新。因此,建筑师在建筑设计创作时必须要认真研究传统地域建筑符号,对其进行抽象变异,运用新材料与新技术对地域建筑进行再设计,创作的新建筑不仅具有现代化的特点,而且具有浓郁的地域建筑文化特色。

(4)地域建筑材料与技术的现代更新设计者在创作现代建筑设计时,不仅要关注地域传统建筑的外观符号元素,还要了解这些符号与地域建筑材料与技术的内在联系。传统建筑材料及技术许多都是低级的,现代社会环境污染严重、自然资源短缺,能使用的原材料太少,且价格昂贵。因此,采用现代材料与技术来再现传统地域建筑文化符号,不仅可以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还能创新建筑空间与造型。除此以外,设计者还要注意节能环保材料的运用,不但要再现传统建筑意境,还应满足生活、工作的舒适度。

3.地域建筑文化再生的原则

在现代地域建筑再生创作中,除了要注意的设计策略的应用外,还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把握地域建筑特色,延续传统地域文化的原则;

(2)坚持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地域建筑创作原则;

(3)基于新技术的地域建筑意境再现原则。进入21世纪,我国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加速阶段,在大建设的高潮中,城市中充斥各种现代风格、欧陆风格的建筑,传统地域建筑文化遭到前所未有的“建设性破坏”。各种破坏尽管情况错综复杂,但说到底是对传统建筑文化价值的近乎无知及对西方建筑文化的盲目崇拜。因此,建筑师在设计现代建筑创作时必须要立足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真正深入研究地域历史文化,总结地域建筑经验,并用来指导现代城市建设与建筑创作,充分利用地域建筑文化遗产的作用,使中国的现代建筑创作与城市文化走向地域特色发展之路。

建筑创作 篇2

逝去的20世纪, 技术在建筑创作中交融互动了整个过程;2 1世纪, 技术又该在建筑创作的瓶颈中将处于怎样的角。新世纪伊始, 建筑界踌躇, 观望。

建筑与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 当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 对于建筑和建筑创作的影响愈加深刻。2 0世纪末的世界建筑, 流派纷呈、多元并存, 建筑创作观念不断翻新, 以及建筑艺术表现形式的嬗变。然而, 世纪交替呈现出两个方面的新特点:一方面, 6 0年代以来出现的环境破坏、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 让人们感到技术的局限与无奈, 引发了建筑领域对于技术、技术思维和观念的反思;另一方面,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科学技术对建筑设计领域的冲击, 以及注重技术表现的建筑创作倾向, 正在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生活, 新技术革命已经发展到了临界状态。人们在探索建筑创新的道路上, 一直追求理想化的乐土, 建筑师独具匠心的设计, 使每个图形的密度、角度、方位、弧线都是经过仔细考究, 让它们更富有弹性和生命力。时间、空间、物质、能量不再那么界限分明, 而可以相互转换;世界、自然不再是均匀而线性的, 变得离散而突变。纵然伟大的建筑师们有再“疯狂”的头脑, 始终离不开技术的的坚实后盾。

1 建筑技术的发展历程

建筑技术的发展大概可归结为三个阶段:最初的手工技术阶段、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技术阶段、现在正向以信息化为核心的高技术阶段迈进。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相对应的三次建筑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是材料技术和结构技术的革命;第二次技术革命是设备技术的革命;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信息技术革命。高技派建筑的发展界定为本原阶段、异化阶段、软化阶段和复归阶段共四个阶段, 重点探讨了高技派建筑在异化阶段和软化阶段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技术背景和人文背景, 系统而详尽地剖析了高技派建筑在异化阶段和软化阶段的具体表现、本质特征和美学观, 指出当代高技术与高技派建筑复归的道路。

1.1 手工技术阶段

人类经历了由穴居野处到构木为巢再到建造房屋的过程。最初的所谓房屋是用树木搭成的, 仅仅是为了遮雨蔽风、防寒祛暑。这个时期只能说是建筑的雏形, 从巢居穴居到简单的人工构筑物, 原始人类用智慧把生产经验、技术手段结合起来, 形成人类最早的建筑技术形态。

1.2 工业化时代前期

建筑技术以手工技术为主, 当时的工匠们身兼建筑师、工程师、艺术家等角色为一身, 近乎完美的将娴熟的技术与艺术结合起来。工业革命后期, 新材料、新技术等大量应用到建筑创作中。这个时期, 现在科学融入到建筑中, 建筑不再是简单的追求美, 而更加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探索, 对科学技术、艺术等的有机结合。然而绝对平庸的现代主义只顾为追求形式与技术却忽略了人类的本源。自然、环境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城市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2 0世纪初期的建筑把技术玩弄于股掌之中, 极端的技术思维把建筑带入了盲区, 使之脱离了自然, 远离了人类的情感。

1.3 飞跃的信息化时期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渐渐在建筑领域产生巨大影响。信息化的时代使得建筑技术得到飞速发展, 建筑结构、构造、材料等也达到空前水平。现如今, 人类迎来数字化的新时代, 建筑技术也濒临举步维艰的困境。面对传统对资源的消耗, 人类觉醒, 在人类文明的智慧下, 建筑技术又该怎样发展。

2 建筑技术的属性

2.1 本质属性

建筑技术包含很多方面知识, 包括施工工艺、结构设计等。其利用尖端的科学技术, 完成建筑施工中的种种问题。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 结构由简单到复杂, 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建筑材料、建筑工具和建筑机械得到了发展。建筑材料经历由天然的树枝、泥土、石料, 到人造的砖瓦、石灰、水泥, 玻璃、钢铁等。再到合成的塑料、纤维、纳米材料。建筑由原始的石器到金属、斧、锯等。建筑机械由手工操作、半手工操作、机械化到自动化。一座建筑的落成离不开建筑技术, 一座备受瞩目的世界性建筑更是需要超高水平的建筑技术才能完成。

2.2 自然属性

现如今, “地上生长出来的建筑”时常出现在各个建筑论坛上, 提倡建筑与自然环境完美的融合。建筑就像从地上长出来的一样, 与自然亲密无间, 相互映衬, 因此建筑技术的生态性早早被提到日程。生态技术运用到建筑创作中, 并体现积极的自然天道思想, 不断地发展多种技术, 并在建筑中自然地体现出来, 最终力求在建筑与自然之间寻找到深层的联系。有机建筑是一种崇尚自然并且赋予生命的, 自然是有机建筑基本和设计的灵感之源。任何活着的有机体, 它们的外在型式与内在形式结构都为设计提供了自然且不破坏的思想启迪, 而生态技术给建筑带来的内在魅力令人备感亲切又富有进取精神, 进而流露出其如诗的情怀。

2.3 艺术属性

建筑艺术是指按照美的规律, 运用建筑艺术独特的艺术语言, 使建筑形象具有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 具有象征性和形式美, 体现出民族性和时代感。技术作为建筑创作表现手段及造型创意源泉的重要地位, 与建筑及艺术之间有着密切联系。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 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 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 不断发展, 不断创新。然而建筑艺术的表现则离不开技术的不断更新。组装结构技术的创新运用, 材料潜力的充分发挥, 精美细部构造的着重处理等, 是其建筑设计的重要特征。而建筑艺术创作过程, 也是技术探索与创新的过程。

3 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

3.1 建筑技术的现状

什么可以称之为创新?符合功能和美观的设计与创新的关系又在哪里?如果一味地将精力投入在研发科学技术上, 那么会造成精神需要的缺憾;人类是有感情的动物, 人们的情绪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那么可以给予人们全新的互动体验, 它反映使用者的情绪并对使用者有所启发。2 0世纪末建筑技术对形式与技术的追求, 使建筑脱离了自然, 远离了人类的情感。因此, 好的设计除了有吸引人的外观, 制造工艺, 科技水平, 合理的功能分配外, 还需要有精神的寄托和启示。然而, 目前, 大多数建筑表现的依然漠然, 技术也只为了追求形式停留的徒有虚表的状态上。伦佐·皮亚诺 (Renzo Piano) 提出21世纪是“一个神奇的技术世纪”, 人类面临的生态挑战, 选择适合的技术路线, 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技术, 那么, 2 1世纪将更加辉煌。

3.2 绿色生态建筑形势

为了迎接21世纪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当今世界产业结构已正向高增长值与知识集约型转变。生态绿色的智能建筑的兴起与发展, 适应社会信息化与经济产业结构的需要。

3.3 对绿色建筑的思索

当人们还为影片The Day After Tomorrow中的情景目瞪口呆时, 影片中的影像正在悄然在现实生活中重现, 自然界对人类无休止的肆虐获取采取了惩罚。中国四川汶川大地震、印度洋海啸等是人类无法避免的灾难。当每次灾难来临时, 建筑的视觉过剩和形式上的肆意就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人们不禁再次探寻建筑的本意应该是什么?

灾难过后, 全球建筑师协会 (A I A) 纷纷评选“绿色建筑奖”。在新奥尔良地区遭遇卡特里娜飓风的自然灾害后, 杜兰大学发起一场绿色运动, 坚决提倡把可持续设计作为重要建筑策略。

The Lavin-Bernick Center绿色设计策略

(1) 再利用现存建筑物;

(2) 以建筑原料的使用寿命为主要原则;

(3) 使用原料和低维护的设计方法;

(4) 设计和建造有相同使用寿命的关键结构;

(5) 视觉舒适的室内设计;

(6) 边缘空间远离日光光照, 功能空间使用日光光照;

(7) 分级利用地下水和雨水;

(8) 室外景观设计形成天然的温度调节系统。

作为绿色建筑, 其“绿色”当然不能仅仅表现在外表的颜色, 更表现在其内在的绿色生态理念。建筑师通过可持续发展的视野, 减少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 利用生态的建筑技术构筑人们健康、舒适的生存环境, 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2 1世纪, 伟大的建筑师在建筑创作找到新的出路, 在空间世界里, 不只有理性的探索, 而是带着人类的对自然的崇尚, 建造真正生态的灵魂栖息地。

3.4 当今最具创意的绿色建筑实例

赌城拉斯维加斯

赌城拉斯维加斯也能披上一层“绿衣”?人们质疑。这座位于市中心的庞大项目建筑总面积, 据悉超过得到LEED (领先能源与环境设计建筑评级体系) 认证的所有建筑的总和, 走在拉斯维加斯的街道上, 就像进了扩大了的世界公园, 各种建筑各具特色。充分表现了美国文化的创造力和融合力, 拉斯维加斯的建筑凝聚了世界多种文化的精髓, 无论是古埃及的还是古罗马的, 也无论是纽约的还是巴黎的, 都把它们作为一个基本的文化理论标志, 贯穿于整个城市建筑之中, 也贯穿于整个建筑群所营造的活生生的生活形态之中。它的建筑艺术很值得人们去深思和研究。它在2009年开始兴建, 占地约1800万平方英尺, 投资规模85亿, 全部建筑都将使用完全绿色可持续能源供应, 和一个同样规模的常规项目相比, 它能够减少3 9%的, 节省的能耗量, 可供7700个家庭使用;由于地处偏远地区加之自然资源匮乏, 对于在这个世界上最臭名卓著的罪恶之城的心脏地带, 拔地而起一个世界上最具可持性的建筑群, 人们叹为观止。

曹妃甸国际生态城

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全球可续发展大会” (W W S D) 上首次介绍的“瑞典可持续建筑发展研究”。曹妃甸国际生态城采用提倡系统解决“共生城市”概念和方法。这种方法有益于避免局部优化, 并使新城的发展获得环境、经济、社会和空间方面的效益。从项目规划中发现了一系列颇有生态理念的字眼:资源管理中心——主要对城市的能源、水循环、垃圾处理等生态系统整合管理, 具体说就是在同一地点, 统一建立包含污水处理厂、沼气回收利用系统、垃圾焚化厂、热电联供设备、中水回用体系、垃圾回收体系、生态能源利用体系等城市生态循环设施, 从而提高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 有利于城市生态循环;科教城——大力发展节水减排工程、环保工程、生态房地产工程。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定位于“蓝色港湾、生态城市”, 在不久的将来, 将建成为一座高度开放、高度繁荣、高度文明的未来之城, 一座文化创新、体制创新、环境创新的创新之城, 一座产业协调、资源协调、生活协调的生态之城, 一座经济发达、科技发达、服务发达的幸福之城!

可持续社区

如果将“绿色”作为建造材料的一大特征, “绿色”势必要贯穿整个设计过程或者成为设计的基础。图上的这个可持续社区在设计上具有完美主义色彩, 每一层、每一个方位甚至每一个维度都包裹着“绿色”外衣, 可谓将可持续性进行到底。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莫比乌斯带, 社区内所有建筑完美地交织在一起。

可持续发展是原则,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 平衡与整合社会;高水准、有先见性的规划理念与设计水平, 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 同时满足当代和后代人的需要;尊重环境、注重生态, 用现代规划理念结合科技手段节能增效;尊重社会多样的文化和不同阶层的人群, 倡导共融和广泛的交流;核心是持久地激发社区自身活力与更新调节能力, 形成持久繁荣的社区文化和安全健康的社区环境。

结语

2 1世纪来临之际, 不论建筑创作或技术, 都会跟随人类文明的脚步变得更加人性, 建筑师们正在运用现代主义的思想和抽象派的语言, 将环境中的事物概括成几何体, 并用空间的形式表现出来。走近它, 会发现完全置身在思维的艺术中, 不自觉地将这些几何体形象化, 模拟成我们熟悉的世界。

摘要:过分追求建筑形式的弊端, 联系到建筑创作与技术的发展。从建筑技术发展的历程, 分析各个时期的技术特点;建筑技术的属性又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建筑技术与建筑创作的关系;面对新旧世纪相交之际, 分析现阶段建筑技术与建筑创作的发展方向, 并列举实例佐证绿色生态建筑是目前建筑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建筑技术,建筑创作,环境,绿色,生态

参考文献

[1]世界建筑228期世界建筑杂志社出版。2009。6

[2]伦佐.皮亚诺建筑创作中的技术理念研究

[3]建筑创作2009.8

[4]a+a中国建筑学会会刊第二十九卷2009.1

绿色建筑创作实践思考 篇3

关键字: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创作实践;反思;展望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自“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颁布以来,绿色建筑理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尤其是建筑业界的认可,比如万科,万达等大型房地产开发公司纷纷提出绿色建筑的发展目标,中国建筑,上海建工等施工企业逐渐实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施工概念和策略,设计院或者科研机构也开始投入大量精力,财力,物力和人力完善绿色建筑相关的设计标准,以促进绿色建筑技术的改革和理念的创新。但往往在绿色建筑创作实践中,绿色建筑创作者容易走入“概念正确,结果错误”的歧途,往往局限于空泛的理论层面,依然采用传统的设计流程,绿色建筑实践环节依然存在不容忽视的弊端,因此需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考察,以充分理解绿色建筑内涵和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绿色建筑创作。

一、绿色建筑内涵

(一)实现全寿命周期:全寿命周期表示建筑时间限度,在全寿命周期内不仅要考虑环境因素而使绿色建筑施工对环境的污染最少,还要考虑建材的能耗而尽量使用可再利用,可再循环,可在短期内自然降解的建筑材料,更要保证人们居住环境健康舒适,低耗高效。

(二)做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实现“四节一环保”对绿色建筑的创作实践意义非凡,做到“少费多用”,正是解决建筑业可持续问题的不二选择。

(三)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高效使用资源,利用绿色建筑的科技含量,保证建筑内居民能够健康舒适生活工作。

(四)建筑与自然和谐:改变建筑高能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必须推广绿色建筑,而其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所谓绿色建筑设计,就是结合当地地域特征,气候特征,人文特色,为满足用户需求,选用一些先进天然材料,可再生能源和控制技术,利用太阳能,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等节能技术,在为用户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的基础上,减少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和建筑运营成本,降低对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设计最主要的一点是回归自然,强调绿色建筑外环境要与周边环境和谐一致,做到保护自然生态。

三、对绿色建筑创作实践的反思

(一)节能设计

1、外窗,外墙,地面,楼梯间墙等围护结构可以采用隔热保温措施,在此设计阶段不应再是传统建筑的设计思路,也不是方案成型后建筑师对绿色建筑技术进行附加,而是一开始就体现整体设计的思想,建筑师,暖通工程师,建筑材料相关专家相互配合,进行绿色建筑的创新性思考和设计,为此绿色住宅创造了封闭的保温系统。

2、在实际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太阳能热水器,设备投入符合建筑实际并且满足建筑功能需求,考虑地域气候与周边太阳能相互补充匹配,节省能源资源,另外进行采暖系统设计时首先考虑采用低温辐射地板采暖系统,采暖蓄能效率相对较高,不再盲目地“为技术而技术”,保证了技术与设计之间的关联和平衡,使得绿色建筑能够节约电量,节能能源。

(二)节地设计

1、利用地形特点进行节地设计,比如如果该建筑位于山坡之上,利用山坡的地形特点设计半地下车库,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可以完美地体现绿色建筑设计与地域形态相结合的理念。加之住宅设计巧妙美观,体现了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统一。

2、多余土壤资源重新收集利用,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将回收的土壤绿化了车库地面部分或者该建筑周围等等需要绿化的地方,回归自然,这样不仅给居民创造了园林般的生活环境,让居民与自然和谐共处,而且体现了资源的可再利用。

(三)节水设计

节水设计包括,地表水半自然循环利用系统,地下水自然循环利用系统,中水人工循环利用系统,其中中水人工循环系统,就是污水处理到达中水使用标准后再循环用作绿化或者冲厕用水,很好地节约了水资源,实现了水的高效循环利用。

(四)节材设计

1、在建筑选材时应当根据墙体所在的位置选择板材的层数和厚度以达到隔音,隔热,防火等要求,而建材应当采用遵循“健康,低污染,可重复利用,节约资源”的原则,内墙可以采用轻钢龙骨石板墙,此类型材料质量轻,施工快,无毒无害,可再循环利用,楼面上选择铺地毯,简单但充满生活情趣,既减少了装修载荷,有节省了建筑材料,外墙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采用水泥板墙,但外窗的设计充分考虑了自然采光,促使用户能够尽量利用自然光源,减少消耗电能。

2、建筑的装修可以采用集约式和产业化的装修方式,装饰材料应当实行专业人员现场装配完成的策略,避免了“二次装修”带来的建材浪费,而且规划化生产和标准化配套也降低了建设成本。

(五)环保设计

1、通过节水设计,减少了污水排放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且污水处理后能够用于绿化和冲厕用水,既不影响环境又节约了水资源。

2、地表水半循环利用系统和地下水自然循环利用系统,通过对雨水等地表水收集,对地下水进行储存,形成了一个可循环的生态水系统,不仅利用当地的气候条件实现环保节能,而且对小区局部环境的调节和改善起了良好的积极意义。

3、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减少了垃圾的输出,并且达到了环保的要求。

4、应当保证建筑周围环境的绿化达到60%以上,而且可以建造人工湖泊,为使用者创造风景如画的,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环境。

四、对绿色建筑创作实践的展望

(一)因地制宜:我们要留意原汁原味的本地历史建筑的意识形态,将传统的建筑元素和现代建筑结合,比如把上海传统的里弄建筑,老虎窗等元素加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不仅展现绿色建筑的地域属性,而且帮助建筑师创造全新的创作理念。

(二)功能合理:建筑师因满足人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等需求而存在,但不同时期建筑功能可能发生变化,我们应该积极倡导灵活轮转的大空间构筑法,拉长建筑的“生命线”,实现建筑的功能属性。

(三)人文关怀:不同使用者有着不同的需求,设计者应该对例如交通系统等可能状况预先思考,尽量实现无障碍设计,另外我们还要调查不同使用者的舒适性等要求,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室内环境和室外自然环境,在绿色建筑创作实践中体现人文精神。

(四)设计整合:建筑设计和装修施工的整合设计可以促使装饰市场走向规范化和集约化,提高装修质量和效率,节约资源。

(五)计算机辅助:在绿色建筑创作方案制定之后,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对建筑光,热,噪声等环境分析,比对建筑设计方案的效果,从而选择更为合理科学的绿色建筑实施方案,更好地实现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五、结语

在绿色建筑创作实践中,我们既要通过建筑艺术来体现建筑的外在美,更要通过实现节能环保,环境舒适美观来实现建筑的内在美。只有做到建筑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和谐一致,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绿色建筑发展迅速,但是作为创作设计者,应当充分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在实践中做到“四节一环保”,才能创作出符合绿色意识的绿色建筑。

参考文献

[1]马志龙.绿色建筑设计浅析[J].科技风.2010(11)

建筑创作 篇4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充分展示建国60年来全国建筑设计成果,交流各地在建筑设计领域方面的成功经验与做法,推动全国建筑设计领域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经研究决定举办第五届中国威海国际人居节建筑创作设计高峰论坛。为确保本次会议的圆满成功,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会议名称

第五届中国威海国际人居节建筑创作设计高峰论坛

二、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中国建筑学会、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威海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威海市建设委员会

三、会议主题 绿色•节能•宜居

四、时间

报到时间:2009年9月4日

会议时间:2009年9月5日下午13:30—17:00

五、地点

报到地点:山东省威海市海悦建国饭店(威海市文化西路177号,总机:0631—5676888)。

会议地点:山东省威海市海悦建国饭店四层多功能厅

六、会议议程

(一)领导致辞

1.威海市政府领导致辞;

2.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领导致辞; 3.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致辞。

(二)研讨交流

1.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宋春华演讲,时间60分钟;

2.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演讲,时间各45分钟;

3.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演讲,时间45分钟;

4.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崔彤演讲,时间30分钟;

5.其余专家、参会人员将以书面论文的形式,提交大会讨论。

七、研讨内容

1.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创新;

2.建筑设计发展趋势及热点建筑设计评析; 3.建筑设计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节能; 4.地域、文化、环境、生态与建筑的有机结合;

5.建筑设计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节能,可持续建筑技术的应用。

八、参会人员

中国建筑学会领导,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领导,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获奖单位代表,“蓝星杯”第五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获奖单位代表,全国知名建筑设计集团代表等约300人。参会人员的往返交通费用、在威海期间的食宿费用自理。

九、日程安排

(一)9月4日报到,地点:威海市海悦建国饭店一楼大厅。(烟台机场、威海机场安排24小时接站车辆)。

(二)9月5日上午8:40全体人员自威海市海悦建国饭店出发,9:30参加第五届人居节开幕式,地点:威海国际展览中心广场。

(三)上午10:30—11:20,参观第五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作品展、中国威海国际住宅产业博览会。地点:威海国际展览中心。上午11:20参观结束,返回威海市海悦建国饭店。

(四)9月5日下午13:30—14:00,论坛开幕式。由威海市人民政府房德阳副市长主持,威海市政府领导致欢迎辞,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领导、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讲话。

9月5日下午14:00—17:00,论坛演讲。主持人: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周畅。中国建筑学会宋春华理事长、全国建筑设计领域权威专家、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获奖单位代表分别演讲。地点:威海市海悦建国饭店四层多功能厅。

(五)9月5日晚19:30,入会人员乘车参加晚20:00开始的第五届中国威海国际人居节颁奖晚会,地点:威海崮铂成山体育场。晚21:30晚会结束,返回威海市海悦建国饭店。

(六)9月6日上午9:00——11:30,参会领导、嘉宾参观威海城市建设。

(七)2009年9月6日晚20:00-21:30,在威海国际展览中心广场,观看“北川——威海一家亲”羌族文艺晚会。

(八)9月7日,部分嘉宾自由活动,部分嘉宾返程。

拟邀请中国建设报、建设科技、威海电视台、威海日报社的记者全程采访报道本次会议。

十、责任分工

总体活动由中国建筑学会学术部主任米祥友、威海市建委总工程师孙麟负总责,下设综合协调组、宣传文秘组、会务接待组,由中国建筑学会王京;威海市建委庄晓亭、王锐;质监站吴华明、张昭锡、宋敏;燃气热力处程忠志等组成。

(一)综合协调组

由中国建筑学会王京、威海市建委庄晓亭、王锐负责。1.负责论坛总体方案的策划与编制;

2.负责工作方案的汇总、审定和上报工作; 3.负责督导、调度论坛各项活动;

4.负责邀请国家建设部、建筑学会和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领导出席论坛;

5.负责发出参加论坛通知,负责与参会嘉宾的联络、沟通, 负责论坛报名回执表的接收、汇总工作;

6.负责协调领取、发放代表证、记者证;

7.负责通知、组织威海市建设系统有关单位参会;

8.负责协调人居节颁奖晚会门票; 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会务接待组

由质监站吴华明负责,燃气热力处程忠志、质监站张昭锡配合。1.负责各级领导、专家在威期间全程跟踪陪同,通知引领嘉宾到指定位置,安排陪同人员向嘉宾介绍并引领全天活动; 2.负责组织协调宾馆接待工作,安排人员食宿;

3.负责所邀请领导、专家的接送站(返程票预订、送票);

4.负责确定并落实需要调动和租用的车辆,协调车辆通行证问题; 5.负责与人居节组委会协调市领导出席论坛及市领导宴请等事宜; 6.负责联系警车及安全保卫、交通指挥、停车场管理、卫生防疫、环境保障、现场秩序维持等工作;

7.负责来宾签到工作,负责发放《会议手册》、第五届中国威海国际人居节纪念品等;

8.负责组织参会嘉宾出席人居节开幕式、设计论坛、颁奖晚会等活动,负责将政府宴请请柬送达到嘉宾手中;

9.负责各级领导、专家外出的车辆调度、陪同工作等; 10.负责联络领奖嘉宾并陪同到达颁奖晚会现场; 11.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三)宣传文秘组 由质监站宋敏负责。

1.负责中国建筑学会和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领导、院士专家等论坛演讲材料的收集、编辑和印刷;

2.负责起草相关领导讲话、致辞、主持词、工作总结等综合性文字材料;

3.负责编辑《“蓝星杯”第五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获奖作品集》及论坛各种文字材料的汇编;

4.负责《论坛会议手册》等会议材料的设计、印刷,桌签制作等; 5.负责安排翻译工作;

6.负责整体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和摄影工作; 7.负责市领导宴请的请柬设计、制作;

8.负责“蓝星杯”第五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获奖作品、山东省首批勘察设计大师作品、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获奖作品光盘等资料收集、整理、统一格式制作、试播,并提交给晚会颁奖组; 9.负责“蓝星杯”第五届中国威海国际建筑设计大奖赛、山东省首批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简介和作品展前言的编辑设计工作;

10.负责安排会议速录工作; 11.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附件:第五届中国威海国际人居节建筑创作设计高峰论坛议程安排

附件:

第五届中国威海国际人居节 建筑创作设计高峰论坛议程安排

时间:9月5日下午13:30—17:00

地点:山东省威海市海悦建国饭店四层多功能厅 主持人:威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房德阳同志 中国建筑学会秘书长周畅同志 会议议程:

一、论坛开幕式

1.13:30—13:40,威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培廷同志致辞;

2.13:40—13:50,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领导致辞;

3.13:50—14:00,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同志致辞。

二、论坛演讲

1.14:00—15:00,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长、原建设部副部长宋春华演讲;

2.15:00—15:45,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演讲;

3.15:45—16:30,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建筑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西北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张锦秋演讲;

建筑创作 篇5

影视剧内容审查,一直是牵动着影视人、创作中心的神经,什么能写、什么能拍,什么影视剧能买的好,什么影视剧不能播,什么影视剧下架,关系到创作公司、制片公司的生存,更关系到影视人的生存。从剧本创作来时重视。

我们做影视剧,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审美导向,体现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1、三观正,意识形态之内积极向上的世界观、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和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2、三俗问题审查更严,特别是现实类题材作品,禁用三俗台词和内容作为幌子。

3、创作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弘扬主旋律,歌颂重大事件 1、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 2、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 3、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革命、军事、历史题材审查将格外注意,多创作表现人民美好生活和人民幸福感的影视剧。历史虚无主义严格审查

1、是否符合正史记载?正史不可以颠覆性改编,野史可以进行改编。

2、是否符合历史常识、古代文化习惯?

3、是否违背已有定论的人/事/物?

正史的历史人物,对历史的贡献、人物事迹主线不能杜撰,生活细节、情感关系可戏剧化,忌颠覆性改编,没有记载或野史中的小人物,可以进行改编。

4、是否过分渲染腐朽的历史观,价值观?宣扬了没落的言行方式。

5、是否触碰了历史禁忌?历史人物、历史疆土、历史事件等。完全脱离历史的虚构世界

1、要完全虚构的世界与历史背景。

2、虚构要彻底,要找不到历史根据。

3、制景、服饰、化妆、道具不能有具体朝代视觉风格。

4、音乐和声音设计不能具体朝代音乐风格。民族、宗教问题

1、要符合宗教的法律法规,少数民族条例

2、影视作品不是宣传宗教的渠道,要尊重宗教文化

3、要尊重少数民族习俗,文化,严格控制服化道等问题,避免因为文字错误,服装错误,台词争议引发民族矛盾。小正大解读

1、小人物,平凡人支撑社会发展,建议多创作以平凡小人物为主角的故事,减少历史人物及历史名人的改编。

2、大情怀,不建议出现“大情怀,大政策”涉及到社会制度,国家现状,大的发展形势等问题要规避,国事勿要妄议,应该以真善美的情节推的剧情发展。

3、正能量,传达爱,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界定问题

1、玄幻奇幻魔幻建议归类到科幻类,科学角度展示。

2、唯物主义世界观、禁止宣传唯心主义;妖怪神力搞笑搞怪内容不为主流;恶搞禁止掺杂宗教内容,人、妖、仙道不可灵魂转世、生命轮回。

3、八卦、阴阳、风水、易经八卦是中国传统文化,剧本中如有涉及要视情节来定,禁止掺杂宗教。

4、古典传说、名著名著可改编,不能颠覆,历史传说要文化承载。

5、穿越、盗墓、民国、青春、涉案、现实等题材。

可合理的科学解释的穿越,穿越的人物要有正能量,不影历史格局改变,要对穿越之后的时代有正面作用。盗墓禁止,可以设计成人物探险误入。美化民国、北洋政府、军阀等要严控。青春题材要规避早恋、犯罪、暴力。涉案题材是重点审查,公安部需审,不能过度表现犯罪细节,可详细表现犯罪心理、动机,卧底警察(化妆侦查员)禁止吸毒、杀人、过邪恶。现实题材要三观正,符合主流价值观,阳光正能量,要表现正常人的生活,美好生活,小人物小情怀,奋斗着前行着才是正常的,可以追求财富,但也通过正当手段。

6、吸毒嫖娼偷税漏税律劣迹艺人、参加活动禁止,勿因小失大。

7、同性恋尊重,题材和角色设定禁止。

8、不能宣扬武器、渲染战争、,别把西方敌人作为自己的假想敌。

9、游戏可改编,不能表现玩游戏的人。广电总局《电视剧审查管理规定》内容审查 2004年10月20日起施行《电视剧审查管理规定》,第二十条 电视剧载有下列内容的,不予审查通过: 1反对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2 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

3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或者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4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或者不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 5 宣扬邪教、迷信的;

6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7宣扬淫秽、赌博、暴力或者教唆犯罪的; 8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9危害社会公德或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

10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的。《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

2017年6月30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第四章 节目内容审核标准。

第七条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相关单位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和审美导向,禁止制作、播放含有下列内容的网络视听节目:违反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煽动抗拒或者破坏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二)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泄露国家秘密,危害国家安全,损害国家尊严、荣誉和利益,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的;

(三)诋毁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侵害民族风俗习惯,歪曲民族历史和民族历史人物,伤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的;

(四)煽动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宗教狂热,危害宗教和睦,伤害信教公民宗教感情,破坏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团结,宣扬邪教、迷信的;

(五)危害社会公德,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宣扬淫秽、赌博、吸毒,渲染暴力、恐怖,教唆犯罪或者传授犯罪方法的;

(六)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或者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

(七)侮辱、诽谤他人或者散布他人隐私,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八)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

第八条 网络视听节目中含有下列内容或情节的,应予以剪截、删除后播出;问题严重的,整个节目不得播出:

(一)不符合国情和社会制度,有损国家形象,危害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

1.贬损国家形象、国家制度和方针政策;

2.贬损、恶搞、损害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形象、名誉; 3.损害人民军队、武装警察、国安、公安、司法人员等特定职业、群体,以及社会组织、团体的公众形象;

4.宣扬消极、颓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渲染、夸大社会问题,过分表现、展示社会阴暗面;

5.贬低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6.以反面角色为主要表现对象,或为反动的、落后的、邪恶的、非法的社会势力、社会组织和人物立传、歌功颂德,着重表现其积极的一面;

7.宣扬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外的武力征服;

8.宣扬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台词、称谓、画面等;

9.脱离国情,缺乏基本的现实生活依据,宣扬奢华生活等。

(二)有损民族团结:

1.含有伤害民族感情的情节、台词、称谓、人物形象、画面、音效等;

2.对独特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猎奇渲染,甚至丑化侮辱;

3.表现伤害民族感情的民族战争、历史事件;

4.将历史上民族间的征伐表现成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等。

(三)违背国家宗教政策:

1.宣扬宗教极端主义和邪教;

2.不恰当地比较不同宗教、教派的优劣,可能引发宗教、教派之间矛盾和冲突;

3.过多展示和宣扬宗教教义、教规、仪式等内容;

4.歪曲、诋毁或歧视宗教观念、宗教信仰和宗教称谓;

5.对宗教内容戏说和调侃等。

(四)宣扬封建迷信,违背科学精神:

1.宣扬灵魂附体、转世轮回、巫术作法等封建迷信思想;

2.宣扬愚昧、邪恶、怪诞等封建文化糟粕。

(五)渲染恐怖暴力,展示丑恶行为,甚至可能诱发犯罪:

1.渲染暴力、凶杀,表现黑恶势力的猖狂;

2.细致展现凶暴、残酷的犯罪过程,及肉体、精神虐待;

3.暴露侦查手段、侦破细节,可诱导罪犯掌握反侦查手段; 4.表现离奇、怪诞的犯罪案件;

5.对真假、善恶、美丑的价值判断模糊不清,混淆正义与非正义的基本界限;

6.详细展示吸毒、酗酒、赌博等不良行为;

7.展现过度的惊悚恐怖、生理痛苦、歇斯底里,造成强烈感官、精神刺激并可致人身心不适的画面、台词、音乐及音效等;

8.为宣扬以暴制暴,宣扬极端的复仇心理和行为。

(六)渲染淫秽色情和庸俗低级趣味:

1.具体展现卖淫、嫖娼、淫乱、强奸、自慰等情节;

2.表现和展示非正常的性关系、性行为,如乱伦、同性恋、性变态、性侵犯、性虐待及性暴力等;

3.展示和宣扬不健康的婚恋观和婚恋状态,如婚外恋、一夜情、性自由、换妻等;

4.较长时间或较多给人以感官刺激的床上镜头、接吻、爱抚、淋浴,及类似的与性行为有关的间接表现或暗示;

5.有明显的性挑逗、性骚扰、性侮辱或类似效果的画面、台词、音乐及音效等; 6.展示男女性器官,或仅用肢体掩盖或用很小的遮盖物掩盖人体等隐秘部位及衣着过分暴露等;

7.含有未成年人不宜接受的涉性画面、台词、音乐、音效等;

8.使用粗俗语言等;

9.以成人电影、情色电影、三级片、偷拍、走光、露点及各种挑逗性文字或图片作为视频节目标题、分类或宣传推广。

(七)侮辱或者诽谤他人:

1.损害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他真实人物的形象、名誉,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2.贬损他人的职业身份、社会地位或身体特征。

(八)歪曲贬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1.渲染、夸大或集中展示民族愚昧或社会落后方面;

2.违背基本史实,为已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翻案”,或为尚存争议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正名”;

3.篡改名著,歪曲原著的精神实质; 4.违背基本的历史常识,缺乏基本的历史依据,任意曲解历史,不尊重人类文明、他国文明和风俗习惯等;

5.对历史尤其是革命历史进行过度娱乐和游戏式表现。

(九)危害社会公德,对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响的:

1.以恶搞方式描绘重大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恐怖事件、战争等灾难场面;

2.以肯定、赞许的基调或引入模仿的方式表现打架斗殴、羞辱他人、污言秽语等;

3.表现未成年人早恋、抽烟酗酒、打架斗殴、滥用毒品等不良行为;

4.违反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有关规定的吸烟镜头和吸烟场景;

5.人物造型过分夸张怪异,对未成年人有不良影响;

6.展示未成年人或者未成年人形象的动画、动漫人物的性行为等;

7.含有其他有违社会公德的不文明行为。

(十)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

1.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公开展示某专项工作的内部制度、程序; 2.可能引发国际纠纷或造成不良国际影响;

3.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滥用、错用特定标识、呼号、称谓、用语;

4.节目中的产品和服务信息植入违反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有关规定;

5.破坏生态环境,虐待动物,捕杀、食用国家保护类动物的内容;

6.侵犯个人隐私内容;

7.以抄袭、剽窃或未经许可翻拍等方式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节目;

8.从事损害我国国家尊严、荣誉和利益,危害社会稳定,伤害民族感情等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制作或参与制作的节目;

项目很多编剧和制片人都会遇到影视剧内容审核问题,有的甚至审核3年海内通过,有的甚至项目放弃了。做好内容创作和编剧先做好内容自审,找周围的朋友一起审核下,看看如何规避影视剧潜在风险,严格准守政治方向、小大正导向,不踩雷不碰雷,好好的活着。我们努力奋斗做出有[政治导向][价值导向][审美导向]的、有市场价值的、有高雅健康的、有审美情趣的、有文化品位的影视剧。

什么是美术创作 篇6

美术创作是人的审美创造活动。它是一种复杂的审美认识活动和审美表现活动,同时也是一个从审美认识到审美表现、从艺术构思到艺术传达的过程。美术创作的最终成果是美术作品。所以,通俗地说,美术创作就是从酝酿、构图到制作完成美术作品的一系列活动及其过程。

完整的美术创作过程,一般包括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两个方面和两个阶段:一是美术家的审美认识活动方面,也即创作构思阶段。通常是以美术家对生活丰富的观察、感受、体验为起点,经由融入审美理想、精神情感的把握、分析、提炼,形成基本的艺术构思,这是第一阶段。第二阶段是美术家的审美表现活动方面,也即艺术传达阶段。美术家运用一定的材料媒介、技艺手段和美术语言,将在艺术构思阶段形成的审美认识和审美意象表现出来,物化为美术作品。一般说,美术构思是美术传达的前提和内容,美术传达是美术构思的深化和实现。但在实际的美术创作中,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影响的。美术创作常常是多次的构思—传达、再构思—再传达的反复过程,美术作品常常是这种反复过程的最终结晶。

美术创作在表现对象和表现形式上,有着较为广阔的天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美术创作的题材、种类和媒材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亦形成了无数的创作思想、创作流派、创作方法以及经典作品。可以说,美术创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魅力的美术世界。

地域建筑创作方法初探 篇7

关键词:办公建筑,地域建筑,庭院景观

1 项目概况

大丰市路灯控制中心综合楼地块位于常新路西侧、益民路北侧, 东面临银杏湖公园, 区位条件优越, 交通方便, 基地南北长95 m, 东西宽34 m, 占地面积约3 230 m2。场地用地方整, 环境空间单调, 基地内部场地平坦, 竖向变化不大, 待建场地内无绿化, 外部交通条件便捷。总平面图见图1。

2 设计理念

建筑鸟瞰图见图2。

2.1 文化理念

新的路灯控制中心综合楼既体现机关庄重与大方的共性, 同时又希望以清新、活泼、简洁、高效的态势面对公众, 展示其独特内涵。方案中路灯控制中心综合楼的建筑风格力求体现这种务实开放的精神。

2.2 场所理念

设计中基地自身特性和周边的建筑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建筑的布局、体量、尺度、格调与色彩等各方面均与周边环境协调。灵活的布局、简洁的立面, 建筑用纯粹的几何形体进行灵活的转换、组合促成建筑群体空间的生成。

2.3 生态理念

建筑注重与基地的自然关系, 整个沿街立面浑然一体。建筑的庭院绿化空间成为了城市开放空间的延续, 城市的景观绿地与建筑的中心庭院融为一体, 营造出了一种平和、自然、开放的室内外环境。

3 总体布局

3.1 项目用地和周边环境

大丰市路灯控制中心综合楼基地东临常新路, 为城市主干道, 基底西侧为住宅建筑, 北侧为工商管理局, 周边建筑功能单一。建筑沿红线退让, 满足道路、消防等城市规划要求。建筑东侧退让红线5 m, 北侧退让9 m, 西侧退让4 m。方案的规划布局根据用地周边环境情况, 进行总平面规划布局, 合理组织了交通人流。

3.2 功能布局

充分利用地块的长度, 将综合楼南北向分开布置, 和而不同。南北楼之间围合形成中心庭院, 两楼之间有透空的长廊相连。一方面, 方案利用沿街的长廊把两个独立的体块紧密联系在一起, 给人以整体感;另一方面, 在使用上两个实体又相对独立, 分别满足了两幢建筑的功能需求。简洁明快的建筑形体, 恰如其分地融进区域的大环境中。

3.3 交通组织

在设计中使用分流的手法将两幢建筑的车流分割处理。南北楼分别有单独的出入口设在常新路上, 沿街透视图见图3。内部道路系统成环状布局, 以满足交通及消防功能。停车分为地面停车和车库, 南楼底层架空作为车库和自行车停放。综合楼南侧有两个大车停车位可供停靠高架车。

4 单体设计

4.1 体块组织

建筑的基本形体由南楼和北楼南北两个体块组成, 和而不同。竖向的办公楼和水平向的长廊形成鲜明的对比, 形态处理简洁明快, 多层次的室内外庭院被看作是整个建筑群的构图中心, 它使空间形成一种层次微妙的变化。简洁的建筑形体通过透明的玻璃表皮, 使它从周围复杂的环境中抽象出来, 创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有机整体, 形成了新的城市地标。

4.2 平面功能及分区

大丰市路灯控制中心综合楼总建筑面积3 375 m2, 综合楼分为南北楼向分开布置。其中北楼地上4层, 建筑面积1 620 m2南楼地上4层, 建筑面积1 665 m2。该办公建筑采用8 m×8 m的标准柱网, 内走廊作为建筑基准平面, 以满足大办公空间的灵活分隔的使用要求。

4.3 建筑立面设计

建筑立面由铁灰、白为基本色调简洁明快。横向的遮阳百页丰富了建筑立面细部, 以横向线条为主的外表面金属遮阳构件打破了建筑的竖向划分, 进一步调整建筑面阔过窄的不足, 使之更加轻灵, 并极富现代气息。建筑的东立面沿原来建筑红线后退了一定的距离, 以使人们能欣赏到匀称的建筑形象, 东立面见图4。

4.4 内部空间设计

建筑平面是东西走向条形布置, 主要办公室均为南北向, 以利通风采光;内部交通组织明晰, 门厅与交通核相连, 东西两端设消防疏散楼梯。北楼入口利用2层共享空间来强调门厅的气势, 3层和4层的东面设计了向东侧眺望公园的阳台, 形成了积极的外部空间。

5 景观环境

总图采用灵活的布局形式, 南北楼之间形成了庭院景观, 成为了城市开放空间的延续。建筑北侧及西侧绿地种植耐阴乔灌木, 以美化周边环境。室外环境通过地灯、草坪灯、庭院灯以及围墙外的泛光灯, 营造和谐的景观环境氛围。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如下:

总用地面积:3 230 m2。

总建筑面积:3 375 m2 (北楼1 620 m2, 南楼1 665 m2) 。

汽车库车位:6辆;小车停车位:9辆;自行车车位:80辆。

容积率:1.03;覆盖率:25%;绿化率:33%。

参考文献

[1][美]A.尤金.科恩, 保尔.卡茨.办公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78-81.

[2][德]H.M.耐特.建筑美学与能效设计[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108-111.

从地域性看建筑创作的回归 篇8

【关键词】 地域建筑 建筑创作 价值文化

1. 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误区

在多元化的今天,特别是我国实现开放改革以来,国外的种种建筑思潮汹涌而来,可谓鱼龙混杂。进入市场经济后,一切都商品化,建筑也毫不例外的需要包装,洋装成为时尚,欧陆风由南到北,盛极一时,暴发户式的建筑形象充斥着全国城乡。不管什么城市、什么环境,也不管是什么性质、什么功能的建筑都一味追求国外的某个式样。美国的“国会大厦”在中国大多肆意被“克隆”。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还常常看到克隆的国会大厦形象。刮洋风一时成了建筑设计价值取向的原则,甚至成为挑选设计单位,选择设计方案的首要原则。南京新火车站,南京江苏美术馆就是遵循这个原则,但是南京新火车站内部的流线可以说是“一塌糊涂”,室内空间高高低低,流线不清,很难找到你要去的侯车室,侯车空间小,长度不够,不适合我国排队候车的使用特点,节假日更是拥挤,完全忽视了或者说根本不了解中国铁道旅客车站使用功能的基本要求,远不如28年以前中国人自己设计的上海火车站(北站),人流组织得那样简洁明了、直截了当,从进入大厅到候车厅到站台上车,几乎没有一点曲折行程。因此,我们开放要向外国学习,但不能全信;也不要只看外观形式,而忽视建筑使用功能,而是要提倡、鼓动建筑创作。

2. 重视建筑地域性的必要性

建筑的特点是与“地”相连,建于一个特定的场所,属于一定的地域,这个地域的自然条件(气候、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等因素都对建筑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地域的条件建构了建筑的形态。建筑是因气候而生,随气候而变的,建筑的原始功能就是为了给人娄提供一个避风雨,避寒暑的庇护所。因而建筑与气候的关系是天生而来,密不可分的,不同的气候条件就有不同的“庇护”方式,构成不同的“庇护”形态,特定地区的气候条件是地域建筑形态形成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我国的传统民居从南到北都有合院形态,但因地域气候差异,南方与北方院落形态是不一样的。而目前中国的住宅东南西北中都是一样的,地域性特征没有了,导致城市也千城一面。

建筑原本就是地域性的,从全球来讲,历史上存在着4大独立的地域建筑体系即以中国为首的东方建筑、以欧州为主的西方古典建筑、伊斯兰阿拉伯建筑和以印度为主的印度建筑,他们都各自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现代主义建筑产生流行以后,出现了国际式建筑,给地域建筑带来冲击。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形势将越来越加剧。因此,建筑规划与设计回归本土,制造地域的建筑就显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

3. 如何追求建筑的地域性

自然化和人文化是地域建筑两个本质的特征,也是今日现代建筑发展的方向。提倡建筑创作回归地域,就是强调在建筑创作中一方面要尊重本土的自然条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努力使我们创作的人造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并达到节省资源的目的。

提倡本土化,应该努力学习外目先进的文化,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解决我们自身发展中的问题,但绝不是照搬照抄,拿来就用,而是要经过消化、吸收、结合自己的肌体条件,有选择、有改进的应用,最终使它适合我们的国情、乡情、人情,这个过程就是创造新的本土文化的过程。譬如解决住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四合院的办法,而是引进了“单元住宅”的理论和模式,基本采用多层甚至高层单元住宅的方式,但是它的平面布局、空间设置与安排,建筑材料和结构方式,甚至是建筑形式不是简单的把国外的搬来照用,而是设计要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适合当地居民的经济条件和居住需求,采用适合当地的建筑材料技术,设备和结构方式。

3.1调整主观层面的偏差

建筑的地域性原本是一个朴素的概念,它并非某种程式化的风格主义、流派,究其实质是一个“以人为本”的创作观与方法论。建筑师作为地域建筑创作的主体,以合理的构造方式,恰当的形体语言组织实现使用者诗意的栖居,唤起他们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这就是其最本质与原真的思想。在中国地域建筑创作的当下,一些建筑师缺乏对民众现实生活的基本了解,在建筑观念中未能建立起终极关怀性质的价值体系,这直接导致了建筑创作中人文关怀的淡漠或是以经验主义臆造建筑的地域性,先验地“意构”一个无生活根基的虚无场所;或是忽视地域性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历史的片段与符号只是其有限度的表征,一味的滥用只能导致时空错位,无法使人在现实的维度中实现自我认同一些偏差。一些建筑师对西方地域建筑创作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表面描述和经验分析的水平上,缺乏深入探究实现创作理论在中国有效转译的意识与自觉,在实践中更多将地域性视为某种文化符号与时尚理念,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3.2调整价值层面的偏差

在技术价值层面,忽视自身地域条件和特点,盲目引进移植不合本地域且代价高昂的新技术,造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负荷增加的现象依然存在,这对于立足本土的传统建筑技术继承与发展带来了冲击和破坏。更为严重的是地域建筑创作中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背离,出现了以激进意识形态上的创新为目的的技术非理性现象。这种对“极端”形式主义的追求有时被置于“进步”的名义之下,导致了建筑地域性本原的丧失。

地域性作为建筑的基本属性是与生俱来的,且一直伴随建筑历史发展的全过程。建筑地域性的独特表征使其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同时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既要维持和延续原有传统的地域观念,又要通过应用现代文明和技术对传统建筑重新诠释,实现对现实与未来地域性特征的重新判断。地域建筑创作的目的应当揭示、阐释当代人的文化内在,而不仅仅是描述文化形式本身,更不应将其所应具有的民族化精神与现代化品质对立起来。在中国地域建筑创作的当下,存在着地域建筑评判标准与审美价值取向迷失的问题,在某些建筑粪型的设计中依然无法突破。中、西、古、今的界限,无法给予地域建筑以当代的价值,陷于了进步与保守之间简单的两极化概念之中,是今天中国地域建筑创作健康发展的障碍之所在。

4.结语

地域建筑创作应强调多元包容中传承地域特色、和谐创新中提升城市魅力的原则,既保证城市发展的科学性,又彰显建筑鲜明的时代性;既注重城市传统地域文化特色,又以创新精神与时代同步。更为重要的是,当我们回归到地域建筑创作的本原时,脚下的路更为宽广。

参考文献

1.梅洪元, 张向宁, 朱莹,回归当代中国地域建筑创作的本原[J], 建筑学报, 2010(11):106-109

2.章明,张姿,当代中国建筑的文化价值认同(1978-2008)[J],时代建筑,2009(3):18-23

3.段智君,赵娜冬,中国建筑的世界表达——关于当前建筑展示的文化思考[J],华中建筑,2007(1),4-6

4.鲍家声,建筑创作的回归[J],建筑学报,2009(6):92-95

上一篇:地税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情况报告下一篇:一年级寒假安全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