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清明文化的意义

2024-06-24

寒食清明文化的意义(精选9篇)

寒食清明文化的意义 篇1

寒食清明文化的历史影响和现代意义

介休绵山因春秋晋国大夫隐居被焚于此,成为中国最大的纪念性人文节日——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寒食节在2600多年的发展中,活动内容由单一的禁烟寒食演变扩展为扫墓、祭祀、插柳、踏青、秋千、赋诗、农事、食品等诸多民俗,渗透在古代社会农业、体育、娱乐、文艺等各个方面;参加人员由民间到官方,由汉民族到少数民族;活动地域由介休而三晋,由三晋而全国,由全国而海外,成为我国历史上产生最早,传时最久,地域最广,内涵最深,民俗活动最多的一个纪念性传统节日。

寒食清明节习俗活动,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对中华文明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寒食清明文化的产生与发展

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公子重耳受晋献公宠妾郦姬陷害,被逼流亡十九年。大夫介子推随晋公子重耳出亡在粮尽食绝时,毅然割股奉君。重耳复国为君(晋文公)后,大肆封赏随亡功臣,介子推功不言禄,偕母隐居绵山。晋文公悔悟,亲往绵山寻贤不获,放火焚山欲逼其出,介子推母子守志不出,被焚死在大柳树下。晋文公追念贤臣,下令在其忌日全国禁烟冷食,形成寒食节。

寒食清明节是专门为介之推而设的节日,介休绵山是晋文公封给介之推的祭田,寒食节俗田此源发。历史上有大量史籍记载,其中最著名的有西汉桓谭《新论》、《后汉书·周举传》、三国魏武帝《明罚令》、西晋孙楚《祭介之推文》、东晋陆翙《邺中记》、《晋书·石勒载记》、南朝《荆楚岁时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北魏《齐民要术》、《唐会要》、《宋史》、南宋周密《癸辛杂识》等。此外,本地史志中也有明确记载。清代嘉庆《介休县志》中记载:“之推,邑人也,寒食之风实于乡,旁郡县效之,竟成习尚„„”。明代《汾州府志》也载:“据旧志,绵山寒食事,相传已久。绵上每岁清明尚寒食三日,其情甚苦,盖贞节之遗风感人如此”。清光绪版《山西通志》中也“寒食禁烟,唯介休,灵石、泌源间存故俗”,盖因三县都在旧绵山境内,百姓皆为子推后人,其故俗千年不改。

寒食节自春秋时形成后,便成为介山及并州一带民间习俗。从最早记载寒食习俗源 1

于介子推被焚的两汉之际著名学者桓谭《新论》,到东汉蔡邕《琴操》《后汉书·周举传》的记载中可以看到,两汉时期寒食习俗已扩展到太原全郡,时间由一日到五日,由五日到一月。

从三国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魏书·高祖本记》、《齐名要述》、《荆楚岁时记》等史籍证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寒食节俗由太原郡扩展到三晋全境,又扩张到北方大地,直至成为全国的习俗。从时间上由一月甚至延长到“冬季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

值得提出的是从东汉周举、三国曹操到后赵石勒、北魏高祖,先后四次对寒食习俗严厉的禁绝措施,但因民众对寒食习俗的自觉维护和坚定践行,所以屡禁不止,愈演愈烈,迫使官方一次次让步,给于无奈的承认和许可。

随唐五代是寒食清明节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时期:首先,寒食节第一次编入国家礼典。唐玄宗在开元二十年(723)颁发《开元礼》时,诏曰:“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世相传,浸以成俗。土庶既不享庙,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永为恒式。”其次,中唐时期第一次出现了寒食节放假制度,《唐会要》卷82《休假》载:“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贞元六年(790)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日。元和年间,寒食通清明休假七日。这是历史上寒食节由节日变为假日的首次记载,也是最早的寒食清明节七天长假。再次,我们从上面放假时段以及对《全唐诗》中寒食清明诗词研究中,推出以下结论:中唐以后寒食节开始融入清明节中,逐渐被清明节取代,成为一个独立节日。其四,唐代先后出现了贞观、开元盛世,社会安定繁荣,导致在寒食清明节期间,除寒食扫墓外增加了插柳、秋千、蹴鞠、拔河、放风筝、赐火、赐宴、咏诗、品茶等娱乐活动,其文化内涵和娱乐功能更加丰富。当时诗人王冷然《寒食篇》说“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秋贵得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可见,寒食清明节在唐代多么重要。

到了宋代,寒食节已完全被清明节的称谓取代,绵山现存宋咸平五年(1002)《抱腹山回銮寺及诸寺院灵境之碑》就明确记载“每年清明,大地禁火”。宋元时承袭唐代的放假制度,寒食清明节放假七日。但从宋代开始寒食清明节禁烟冷食已逐渐淡化,而在唐代娱乐活动基础上踏青、斗百草、赏花、斗鸡、馈赠等活动勃然兴起,出现了《清 2

明上河图》、《宋太祖蹴鞠图》等传世名画。明清时期由于官府对节日更加重视,所以清明节祭皇陵、官府祭厉坛便在其他活动中突显出来,年甚一年,这就更加直接而明确地突出了清明节忠孝的核心理念。

二、寒食清明节文化的历史影响

丰富了传统论理,代表了传统道德的核心概念。

介之推之所以能成为千古一人的先贤,寒食节之所以能成为华夏第一人文节日,主要在于介之推的崇高品格,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原绵山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融亮先生将介之推的高风亮节概括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志在清明的政治理想,功不言禄的奉献精神,隐不违亲的孝道品德,惟诚惟信的人生准则。”寒食节的习俗中本始活动是禁烟和扫墓,体现的核心理念是忠和孝,是传统道德精髓。千百年来,国家需要忠臣、家庭需要孝子,这是国家安定、社会和谐、家庭和睦的基本条件,介之推正是践行忠孝理念的典范。由于像介之推这样忠孝两全的先贤在历史上十分罕见,才形成了 “四海同寒食、千秋为一人”的寒食清明习俗。

丰富了古代社会的娱乐生活。

寒食清明节习俗在漫长的演变历程中,由单一的禁烟、寒食逐步演变增加了踏青、赏花、秋千、拔河、蹴鞠、风筝、斗鸡、斗草、赐火、馈宴、品茶、赋诗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娱乐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不断密切了皇帝与臣子、官方与民众、个人与家族、个人与团队的关系,有效地缓解了古代封建统治者和下层民众的对立情绪,也使下层民众的压抑甚至痛苦情绪有了一个公开宣泄和排放的固定节日,必然对官方和民众产生具有极大吸引力和高度自发性。其中对社会稳定、人际和谐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任何说教治化都无可替代的,因而官方乐此不疲地倡导,民众忘情忘形地参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狂欢节”。

丰富了古代文学作品内容。

寒食清明节习俗以其千古不衰的生命力、丰富多彩的内容,自然成为古代文学艺术各门类的永恒主题和创作源泉。

寒食清明诗词从屈原《九章·惜往日》开始到明清时代多达千余首,仅《全唐诗》就有四百余首,作者涉及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贺知章、王维等文坛或诗坛巨匠数十人,不仅成为古代诗坛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寒食清明习俗发生、发展、3

演变的重要资料。宋代以后,著名词人及诗人苏轼、李清照、黄庭坚、陆游、辛弃疾、柳永等著名文人都有咏题寒食清明风俗的佳作传世。

元代以后,杂剧兴起。介之推暨寒食清明节成为戏剧创作的重要内容,据不完全统计:元代有著名杂剧作家狄君宇《晋文公火烧介之推》,明代有《赤林记》、《禁烟记》戏曲,清代有《介山记》晋剧,民国有秦腔《重耳传》、上党梆子《平阳宫》、河北梆子《寒食节》,现代有京剧《焚绵山》、晋剧《火焚绵山》等共八个剧种十三个剧目。

由介之推暨寒食清明节而衍生的小说,最著名的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历史演义小说《东周列国志》专门章回介绍寒食节来历及习俗。在四大名著《红楼梦》中,描写清明节活动的内容更多更生动。因寒食清明节派生的各种故事多达100余个,其中最为著名的笑话故事是《全唐诗活》中韩翃因写《寒食》诗后被唐德宗亲点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因当时有两个韩翃,皇帝不得不在《寒食》诗后,再批“此韩翃”。最著名的爱情故事是宋代《太平广记》中崔护在清明节题《桃花诗》,桃花女死而复活与崔护结为连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故事。

此外,历代还出现了一些以寒食清明节为题材的著名赋作、碑文,对当时的相关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丰富了古代饮食和医疗文化

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社会,在寒食节其间禁烟、冷食表达对先哲、先祖、先人哀思的同时,人们为了满足饱腹充食的基本生理需求,必然要研制创造一些替代食品。据东晋陆翙《邺中记》、东晋孙楚《祭介之推文》、南朝《荆楚岁时记》《珍珠船》、东魏《齐民要术》、唐代《韦臣源食谱》、宋代《金门岁节录》、明代《本草纲木》等历史文献记载,寒食食品主要有寒食粥、寒食饼、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除此而外,从唐代开始的寒食清明节期间皇帝赐晏百官,品种繁多,不断创新,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

推动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由于生产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我国古代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寒食清明时节期间万物竞荣,正是农事百业耕作之始。在漫长的实践中,先民门对时令与物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认识非常深刻。如常州《宜兴县志》载:“清明日稻谷溶芽、俗谓浸稻种”。安 4

徽《风杨府志》载:“清明日农人浸种。修云,二月清明黄花前,三月清明在后„„”。明代《农政全书》则收编了清明时节种木绵的种种要求。在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则有“清明前后,安瓜种豆”的谚语。可见,清明时节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是播种希望的最佳时段。

在山东《曲阜县志》中有“清明祭扫暖蚕”的记载,这与东汉政论家崔寔《四民月令》所言略同:“三月清明节,令蚕妾治蚕室隙穴,具槌持箔笼。蚕见明多食,食多则生长。”

介休为介之推神灵安休之地,生活在子推封邑的百姓门,除在清明节祭祀之风月生于他乡外,还将此日为忌辰日,讲究此日脱 绵衣,并乘此机会破土动工,以免之后还得另选吉日。

总之,清明节本来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当寒食节的活动内容融入后,清明节对农业、农事就是更为重要,更有灵气、更为神圣的农事节日了。

推动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和习俗的相互融合。

一部中华古代文明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和习俗相互融合的历史,其中寒食清明节习俗起到了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据《晋书·石勒载记》说,羯族奴隶石勒起兵建国后赵称帝后的咸平三年(331年)“因雹起西河介山”而扩大到山西、河北的千里大地,有人认为是因“去年禁寒食”所致。故石勒又下诏曰:“寒食既并州旧俗,朕生其俗,不能异也.......,请普复寒食,更为植嘉树,立祠堂,给户奉祀”,于是 “复寒食如初”。稍后,鲜卑族人建立北魏政权后是先禁后复,《魏书·高祖记》载:延兴四年二月辛未,禁断寒食;太和二十年二月癸丑诏:介山之邑听为寒食,自余禁断。由此不仅看出民俗力量对官府政策的影响,也证明少数民族统治者对汉民族风俗有一个接受和认同过程,就是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过程。

唐代以后,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寒食清明节习俗不仅认同,还以官方政令的方式予以推行。据《金史·章宗本纪》载,明昌元年(1190)二月壬寅谕有司“寒食给假五日”。泰和三年(1203)二月诏定:诸官省亲拜墓俗假例。不仅如此,女真族统治者还效仿汉族统治者在寒食清明节时远道回归谒皇陵,据《金史·章宗本纪》载,泰和三年(1203)十二月诏,诸亲公主,每岁寒食、十月朔听朝,谒(东北)兴、裕二陵。蒙古族所建的元朝对寒食清明节放假、祭陵已成定制。据《元史·文宗本纪》载“诸 5

官在三百里内,三年听一,给省亲假二十日,无父母者五年听一,给拜墓假十日„„。”又据元英宗至正三年《大元通制》中规定“诸流囚居役者,非遇元正、寒食、重午等,并勿给假”,其意是流囚犯人在这三个节日给假,可见元代对寒食节的重视。东北满族建立满清立朝后,清明节放假祭陵的习俗也一直沿续下来。

可见,历代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统治者对寒食清明习俗的认同和推行,有效地缓解了当时紧张的民族关系,稳定了当时的封建统治政权。对华夏各族团结和文化融合,对华夏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寒食清明文化的现代意义

弘扬寒食清明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全社会参与的重大战略任务,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寒食清明文化活动中的祭祖扫墓以及其它习俗,正是在特定的时间和活动中,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敬祖报恩、家庭和睦、家族团结的文明理念,强化了尊重人、关爱人、善待人的社会公德,激发了敬仰贤人、怀念革命烈士,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社会责任。因此,将介休绵山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定为省办节日后,必将更加有力、更加持久、更加广泛地引起社会关注和积极参与,引导人们过好健康文明的寒食清明节,使寒食清明节成为内容丰富、格调健康、与时俱进的公众节日盛宴。

弘扬寒食清明文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时,切实推行“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理念,将转型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这一点在长期以能源经济为主的山西尤为重要。将介休绵山“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列为省办节日,必将动员和引导全省一致重视并积极参与。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互为依存的重要理念,去体验贴近自然、享受自然的美好生活,去实践保护自然、关爱自然的崇高责任,养成人人多种一棵树、少浪费一点能源、少污染一些大气的良好习惯。这样,我们在高速发展经济,充分享受现代经济成果的同时,也为遏制全球自然环境恶化,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绿色天地,为历史永续健康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弘扬寒食清明文化是推进民族认同,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

“寒食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的节日,早在1935年四月,中国国民党政府就将清明节确定为“民族扫墓节”。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在黄帝陵举行仪式,共 6

祭黄帝,对推动国共合作,动员全国人民奋起抗日起了重要作用。2007年清明节时,陕西省举办了祭黄帝典礼,数万海外侨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参加,从而引发了近年来清明节期间台湾同胞返回中国大陆寻根祭祖,归宗认亲的热潮,对反对台独、促进两岸和平,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在寒食清明节发源地举办的“文化节”却一直没有确切的举办级别和批准单位。目前在两岸关系出现重大转机,经贸文化交往日益密切,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并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刻,将介休绵山“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列为省办节日,对强化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根祖意识,两推动两岸交流不断深化、最终实现两岸统一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弘扬寒食清明文化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和道德教育的需要。

1949年,华北人民政府颁布公告,将清明节定为“烈士节”,赋于清明节以新的时代内涵。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峨耸立在天安门广场,每逢清明节,成千上成的各族青少年会聚在这里,全国各地的青少年在当地烈士陵园,扫墓献花缅怀英灵成为崭新的时代风尚,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继承先烈遗志,终生报效祖国的人才。

但是随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多数青少年对清明节悠久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了解越来越少,兴趣越来越少,参与越来越少。在这种大背景下,将介休绵山“中国寒食清明文化节”列为省办节日,以较高的规格,丰富的内容,持续的举办,使青少年对清明节的历史渊源、活动内容、社会意义得到深刻而系统的了解,对传承传统文化,共建我们的精神家园,培养新一代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具有长远而深刻的意义。

弘扬寒食清明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实现中国梦需要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人民素质的提高。寒食清明文化中所蕴涵的核心理念和传统习俗,是凝聚人心,规范社会秩序,陶冶人们情操的文化基因。在贯彻“十八大”精神,为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利用各种形式,展开各种活动,在社会各阶层人士中传承和弘扬寒食清明文化,对稳定社会,提高人民整体素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孟满喜 支世军 二○一三年七月一日

寒食清明文化的意义 篇2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途中寒食》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宋之问的五言律诗,是诗人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知友人所作的诗。

前两句写寒食景象,为下面的抒情做铺垫。后两句直接抒情,抒发失去家园之痛。

在路途中,正是寒食节,在阳春三月年,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对君主的惦念。

《途中寒食》作者简介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寒食节与清明节的传说及习俗 篇3

春秋战国时,晋国国君有两位公子,长子申生,次子重耳。国君的宠妃为使自己的儿子继承王位,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她的加害,就带领部分大臣逃离晋国。一日,重耳在山中迷了路,好几天都找不到东西吃。重耳便绝望地叹了口气:“重耳饿死事小,只怕晋国的老百姓没有好日子过了。”大臣介子推一听,想到重耳在落难中仍不忘自己的子民,将来必定是个贤明的君主,便下定决心要全力辅佐他登上王位。于是介子推就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煮熟了给重耳吃。重耳知道这件事后,感动得流下泪来,说:“你这样对我,我该如何报答你呢?”介子推回答:“我不求公子的报答,只希望公子记得我今天割肉事君的一片忠诚,日后能多关心百姓疾苦,做一个清明的国君。”

重耳在外流亡了十九年之久,终于回国当上国君,称晋文公。登基后他一一封赏了流亡期间跟随他的大臣。由于介子推还乡探母,竟被晋文公给忘记了。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抱不平,他才猛然想起旧事,心中愧疚,连忙亲自带人到介子推的老家绵山探望,由于介子推故意避而不见,晋文公竟找不到他的踪影。

这时,有人献一条计策说,介子推是个孝子,不如放火烧山,他一定会把母亲背出来的。晋文公便下令左右从三面火烧绵山。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却始终看不见介子推走出来。等火熄灭以后,人们才发现,介子推背着他的母亲,被烧死在一棵柳树下。在介子推的尸体下发现了一片衣襟,上面用血写了几行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看罢,便郑重地将这片衣襟放入衣袖中,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为了纪念介子推的死谏,他就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通知全国,禁止用火,寒食一日。

第二年,晋文公又率领群臣到绵山致祭。一行人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祭奠,发现老柳树已经死而复活,长出了翠绿的嫩条。晋文公看了,心中忽有所感,便走上前去,掐了一枝,编成一个圈儿带在头上。随从的臣下看了,也纷纷仿效他折柳插头。晋文公便把这棵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后来清明节也就成了人们扫墓、祭奠先人的日子了。

端午节的传说及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午、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基本相同的。端午节的习俗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最主要的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名平。战国时期,楚秦争夺霸权,最初屈原很受楚王器重,但他的主张遭到靳尚为首的守旧派的反对,他们不断在楚怀王的面前诋毁屈原,楚怀王便渐渐疏远了屈原,让有着远大抱负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怀着难以抑制的忧愤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秦国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激流滚滚的汨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下来了。中秋节的传说及习俗

三十守岁 :

农历腊月三十为一年的除夕。

过去,老北京大多数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下,是一定要上供的。供品五花八门,有油炸的面食、月饼点心、苹果柑桔、什锦果脯、黄白年糕、饺子馒头,真是应有尽有。除了供品之外,供桌上还摆着香炉、蜡扦等供器,供桌前边的地面上摆着蒲团,行礼跪拜的时候用。

据说,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大清早,诸神要下界来考察人间的善恶,这些神里面有财神、土地爷诸位。腊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爷也在此时回到人间,继续做他的“一家之主”。这时候,人们都要恭恭敬敬,谨慎行事,还要烧香磕头,请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里多多关照。

年三十晚上,是老北京人最有滋味的一段时光。先是全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享用一年中最为丰盛的吃食。菜肴中大多是炖鱼、炖肉、炖鸡、丸子、扣肉之类的肉食,也有清新爽口的凉菜,比如,用蔓菁、大红袍罗卜做成的辣菜,还有糖辣白菜、芥茉墩儿什么的。主食则以饺子为主,一般是用羊肉白菜或猪肉韭菜做馅儿。吃饺子时,决忘不了拿“腊八醋”当调料。如果小年,除夕则在腊月二十九。老百姓管这一天叫“年三十”。在所有的节日里,“年三十”要算是老北京最忙活也是最乐呵的一天了。

先是要贴春联。家家户户的街门、屋门两边都要贴上用红纸写成的春联,门楣上还要贴横批。春联内容大多是增福、增寿、招财、进宝什么的,反正都是吉祥话。其次是贴门神。老北京的门神用的是唐朝的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二位,一个白脸儿,一个黑脸儿,一左一右威风凛凛。据说,驱邪捉妖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有的住户还要贴挂千。挂千也叫挂钱,用红纸或彩纸剪成,贴在门窗上,据说可以避穷神。

年三十晚上这顿饭,人要齐,席间还要多说吉祥话儿,预示以后的日子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按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大家要痛痛快快地玩他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对岁数大的人来说,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借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为了守岁,年三十夜里要有些娱乐活动。老人多凑在一起打打麻将,妇女们则喜欢盘腿儿坐在炕上打纸牌,小孩子们最欢势,提着灯笼绕世界跑,在院子里或大街上放爆竹。

清明节寒食故事作文 篇4

前天晚上想起以前的日记,闲翻几页就找到了外婆。小时候最高兴的时候就是到外婆家,她慈祥的眼神,如今每每想起恍若就在身边。外婆过世的时候,外公没有哭,他那个年代的人,即使永别也不会当众哭出来,他只是跟在棺椁后面,一直望着车走远,久久不肯回头。

他们是七十多年的夫妻,那种痛苦只有他自己知道。外婆走后外公一下老了很多,他在屋里呆不下去,常常在外面走。他说很闷,说姥姥走了以后就感觉没有家了,到哪里都不是家,连住了几十年的屋子也觉得又冷又暗,没有一点温暖。家!家是什么?外公的家就是姥姥,老人都盼着多看看儿孙,其实儿孙就是他们的家。两年后外公也走了。

前年一别十几年的同学聚了一次,惊闻和我同宿舍的阿虎,两年前在山上挖土,因塌方而死,那时他结婚仅俩月。我们嗟叹不已之际,谁知别后仅半年,军又亡于车祸,留下两岁的孩子而去。

平常忙忙碌碌,绝少想起他们,记得年小时想起生离死别,就觉得无法承受。但是人就是这样长大的,在经历之中磨练自己。就像那年奶奶的大姐去世前,我陪奶奶看她。九十岁的姨姥姥闭着眼侧身躺在床上,奶奶喊着,“大姐,大姐!”她慢慢转过身来望了一眼,又转过去闭上了眼睛。“大姐!你认得我吗?”奶奶又喊了几声,“认得!”“我是谁?”“你是三妹”“你想吃什么”姨姥姥不作声,只是摇头,而后转过身去再不做声。我感觉她实在是累了,真的想睡了。我以为奶奶会哭,奶奶却没有哭。

寒食节和清明节是一个节日吗 篇5

农历20寒食节的日期: 年04月03日 星期五 (庚子年(鼠年)三月十一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关系

古时“清明节”与“寒食节”在时间上的关系是: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现在二者已经在习俗上合二为一了。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是我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时节雨水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据传清明节的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

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落难,介子推曾割自己的肉给他充饥,晋文公即位后,请介子推为官,介子推却隐居绵山,晋文公放火烧山想逼出介子推,结果误将介子推烧死。晋文公十分痛悔,下令从今往后这一天禁火。因为禁火,人们这一天只能吃冷食,故称“寒食”。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传统节日。寒食节和清明节的区别

寒食节风俗有哪些

禁烟冷食

寒食节古代也叫“禁烟节”,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国人追悯先贤之情执着,从东汉到南北朝屡禁屡兴,唐代皇家认可并参与。

拜扫祭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时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坟地,致祭、添土、挂纸钱,然后将子推燕、蛇盘兔撒于坟顶滚下,用柳枝或疙针穿起,置于房中高处,意沾先祖德泽。

寒食踏青

也叫踏春,盛兴于唐宋。宋·李之彦《东谷所见》载:“拜扫了事,而后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地游览,尽欢而归”。明代《帝王景物略》记京效踏青场景为:“岁(寒食)清明日,都人踏青,舆者,骑者,步者,游人以万计。”可谓盛极。

寒食秋千

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寒食饮食

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浆、青精饭及饧等;寒食供品有面燕、蛇盘兔、枣饼、细稞、神餤等;饮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数十种之多。其中多数寓意深刻,如祭食蛇盘兔,俗有“蛇盘兔,必定富”之说,意为企盼民富国强;子推燕,取介休方言“念念”不忘介推高风亮节。

寒食插柳

柳为寒食节象征之物,原为怀念介之推追求政治清明之意。早在南北朝《荆楚岁时记》就有“江淮间寒食日家家折柳插门”的记载,安徽、苏州等地还盛行戴芥花,佩麦叶来代替柳枝。据各地史籍记载:“插柳于坟”、“折柳枝标于户”、“插于檐插柳寝灶间”、“亦戴之头或系衣带”、“瓶贮献于佛神”、“门皆插柳”,故民间有“清明(寒食)不戴柳,红颜成白首”之说。

【描写寒食节的古诗词】

寒 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寒食夜

唐·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寒食江州满塘驿

唐·宋之问

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遥怜巩树花应满,复见吴洲草新绿。

吴洲春草兰杜芳,感物思归怀故乡。

驿骑明朝发何处?猿声今夜断君肠。

小寒食舟中作

唐·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寒食日作

唐·温庭筠

红深绿暗径相交,抱暖含芳披紫袍。

彩索平时墙婉娩,轻球落处晚寥梢。

窗中草色妬鸡卵,盘上芹泥憎燕巢。

自有玉楼春意在,不能骑马度烟郊。

浣溪沙·清晓妆成寒食天

唐·韦庄

清晓妆成寒食天,

柳球斜袅间花钿,卷帘直出画堂前。

指点牡丹初绽朵,

日高犹自凭朱栏,含嚬不语恨春残。

醉太平·寒食

元·王元鼎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

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

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

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宋·丘处机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

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

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

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浑似姑射真人,

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

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

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

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临江仙·清明前一日种海棠

清·顾太清

万点猩红将吐萼,嫣然回出凡尘。

移来古寺种朱门。

明朝寒食了,又是一年春。

细干柔条才数尺,千寻起自微因。

绿云蔽日树输囷。

清明节扫墓的意义 篇6

篇一:清明节祭祖之意义简析

清明节祭祖之意义简析

一般人都说人死为鬼,所以,大部份的人都相信世界上真有地狱。

就佛法的观点而言,万法唯心造,所有的万事万法都是由心识所造成的幻相,平常人执迷幻想,以致造成了天堂与地狱的实际存在。

地狱可怕吗?地狱一点也不可怕,佛法告诉世人,地狱是自我执着诸法而存在的幻相;《地藏经》说堕入地狱者,乃是因为人们造作诸恶业所招感的恶果。我们只要深入经教,努力修行,断除恶业,证悟佛理,地狱自然远离哩!

你可曾听过坟墓区的灵魂&之心声呀!话说二年前,有一位姐们,信奉基督教,担任初中老师,年芳三十二,便得肺癌过世;当时所有仪式,一切遵其娘家基督教仪式举行,所有亲人皆知她的仪式并没有任何食物供养,唯一有的便是鲜花。07年春季清明扫墓之前,我的师兄禅定之时,她便前来拜托,她呼唤着拜托:「我肚子好饿!好饿!好饿!拜托妳告诉家人准备食物前来墓前祭拜,好不好!」当时师兄没有答应,因为不是个人可以作主的事情。当时心想,既然他可以来拜托,当然就可以回家托梦,一旦家人告知,师兄一定马上处理;可惜二年来没有讯息,自她过往至今,仍然得不到食物供养。法绎供养却不少,当然家人也常造功给予,可惜她就是没得吃!

原来一年四季运转,有这么一件清明祭祖的活动,世人不可不慎!坟墓区的祖魂是非常需要阳世子孙的祭拜。如今年不去扫墓祭祀,他就饿一年,待来年方有得吃;如若明年又不去,又得再饿一年。

这么一来,依据经验得知,他们可是会集体抗议祖厝公墓,对阳世子孙表示不满唷!因为没人听他们的心声啦!

所以我们应该慎终追远,需要有实际行动,清明扫墓便是一种表达对先灵的缅怀也。我们阳世子孙去到坟墓区,还必须确确实实、仔仔细细整理环境,诸如:打扫清洁、检查墓碑及前后环境是否有毁损,若有,一定要尽速整修唷!因为我的师兄曾见过亲人来求助!当他来到师兄跟前,便直哭「他好冷!好冷!」事后询问家人,方得知他的墓园葬于什么地方,师兄当然知道他的魂在坟墓区,而且就在小溪潺潺流过的地方,莫怪他冷耶!亦闻他曾回家给他们的子女托梦要衣服穿唷!由此得知,盼世人谨记清明扫墓的真实之意。慎终追远,切莫忘也。

篇二:清明节的来历及其教育意义

清明节的来历及其教育意义

老师们,同学们:

上午好!

清明是中华民族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日子。那么,这样的日子是如何形成的呢,又有什么意义呢?下面我就此问题谈谈。

清明节的来历:

在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三四月间,中国传统习俗中最重视的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就是现在的民族扫墓节。按主日说,约在四月五日前后,按农历,则是在三月上半月。古人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以这种岁时历法来播种、收成,清明便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时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所以,“清明”本为节气名,后来加了寒食禁火及埽墓的习俗才形成清明节的。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寒食节----寒食即禁火,只能吃冷或预先煮好的食物。相传这个习俗起源于春秋时代,当时晋国有人欲害死大公子重耳,忠臣介之推(又名介子推)便护送重耳逃亡,甚至在饥寒交迫之际,割下自己的肉给重耳吃,希望日后他安然回国,当上国君,并勤政爱民。

十多年后,重耳终于回国当上了国君,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并逐一犒赏流亡期间曾协助他的人,却忘了介之推,他经旁人提醒,才赶忙差人请介之推前来领赏。可是,介之推和母亲到深山隐居。晋文公与臣子在山中遍寻不获,有人提议放火烧山,介之推是孝子,一定会救母亲出来。可是,大火烧了三日三夜,仍不见介之推。火熄灭后,人们在一棵柳树下发现介之推背着母亲的尸体。晋文公非常伤心和懊悔,将二人安葬在柳树下。晋文公将放火烧山的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人民禁止用火,寒食一天,以纪念介之推的忠诚

唐玄宗在公元732年制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清明节的意义:

清明是中华民族祭祖扫墓、缅怀先人的日子。清明前后许多人士都以不同的悼念方式,祭奠先烈英灵,寄托哀思,追怀革命历史,抚今思昔,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几千年来,清明节的仪式和内涵不断演化、不断整合和不断丰富。随着清明节成为我国的法定假日,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体会个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价值。执政者把清明节定为法定假日,正是对民意的充分尊重,也是对公权力的尊重。回顾我们党和国家走过的历程,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岁月,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年代,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无数先烈义无反顾地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没有他们的牺牲,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们缅怀他们:就是要学习他们那种为了实现理想信念忠贞不渝、抛头颅、洒热血,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要学他们那种模范遵守党的纪律,一生交给党安排的高贵品格;我们纪念他们:就是要象他们那样为了人民的利益,持有上下求索坚忍不拔的毅力。

今天,我们过清明不只是为了缅怀先人,也不只是为了扫墓。我们过清明节假日,更多的是要通过扫墓祭祀等形式唤起后人对祖先的追思和敬慕,全面体现感恩祖宗、传承家族荣誉的文化传统,从而不断增强凝聚力,同时确保民族的优良文化和共同的记忆,得以代代相传、万载永续。对于我们中华民族来说,清明

节承载的是一种道德、一种文化,始终以国家统一和宗族团结为目的。时代在变化,我们更是要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清明节要寄托炎黄子孙崇敬先人、仰慕先贤的情怀,要起到延续中华民族血脉相连、薪火相传精神的作用,要表达对先人的感恩以及对先贤先烈风范的缅怀和景仰。清明节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先人的感恩以及对先贤先烈风范的缅怀,更在于团结人心,增加凝聚力。这个星期六就是清明节了,很多人都要回家祭祖扫墓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说的就是每当这个特殊的时候人们都会倍加思念已经死去的亲人,心情难免伤感。今天在这庄严的升旗仪式上,我们凝视着烈士鲜血所染的国旗,不觉思绪又回到那艰苦峥嵘的岁月:旧中国饱受战争的创伤和帝国主义的欺凌,人民受尽磨难和屈辱。旧上海的公园门口曾立着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外国轮船在黄浦江上肆意闯荡,撞翻中国民船,淹死中国人也不管。那时洋人在中国土地上为所欲为,国人已丧失了最起码的做人尊严。祖国危难之时,无数爱国志士挺身而出,为了祖国的独立统一和人民的解放,甘洒一腔热血。从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的女侠秋瑾,到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邹容;从江姐到刘胡兰;从黄继光到董存瑞……无数英烈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烈的爱国乐章。难道他们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吗?不!他们非常珍惜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们深深懂得:在祖国危亡之时,作为一个中国人,保卫祖国,拯救祖国是自己的责任,为了祖国 的解放,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战火中出生入死,监牢里坚贞不屈,刑场上大义凛然。他们用生命、热血换来了华夏民族的新生。英烈们虽打下了江山,但他们的事业还没有完成。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依然贫穷落后。为了圆民族的强盛梦,让先烈的理想变成现实,每个炎黄子孙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建设富强祖国的历史重任。是的,目前中国还穷,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来开拓建造一个美丽的家园。美国曾经也很穷,美国牛仔当年开发西部时也绝没有可口可乐,但他们的后代没有抱怨、观望,更没有逃避和背叛。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他们富强起来了。清贫的中国正需要这样的硬气,继承先烈遗志,实现先烈遗愿,我们唯有卧薪尝胆,自强不息。谁不想自己的祖国日益强大呢?谁不想在走出国门时可以骄傲地称自己是中国人呢?祖国是民族的根,爱国是民族的魂。世界上任何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把爱国作为自己精神的支信和力量的源泉。

时代的列车已进入新的世纪,新世纪给爱国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爱国不再变的虚无,爱国也不再化表现为为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今天我们在这里讲爱国,我想首先应该落脚在我们的工作、学习、爱校、敬业上,试想一个不爱自己工作的人,一个不爱自己学校的人,一个不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人,还能谈得上爱国吗?

当今的世界是高科技的角逐场,入世后的竞争将会一浪高过一浪。作为中国人民,尤其是当代小学生,更应积极地、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科学技术。这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篇三:清明节的教育意义

清明节的教育意义

龙潭区江密峰中学 马瑞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伴随着国家法定节假日的到来,越来越多的游子踏上了回乡祭祖的道路,然而也有一些人却在期待着难得的闲暇日,享受阳光、绿地和美女。对于现代都市人来说,祭祖当然也算是一个重要的活动,但更重要的则是有一个难得的休息和放松。随着近年来兴起的长假旅游热,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更是无法抵挡春姑娘的召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走出庭院,走向田野,走到春天的怀抱,去感受春的气息,真可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这种自然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回家祭祖的游子心。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经过长时间的延续,清明已经成为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这一节日不仅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推动和发展。现代,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国人的重视,而且在很多地方已经形成了“清明经济”“祭祀经济”“黄帝经济”等现象,对此,无论是一种纯粹政治的原因还是其他原因,我们都应该以一种科学的方式给予适时引导,以便更好地教化人民,服务经济,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

扫墓应该是清明祭祖最主要的内容,其次才是和家人团聚,亲朋相互走动等等。祭祖的习俗在中国起源很早,据考古资料显示,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到了唐玄宗时,皇帝下诏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

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的风俗习惯。清明祭祖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流传至今。

论语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所以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清楚清明节对于中华民族的教育意义,这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祭祀,更是一种内心深处的认知,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更是对人民群众有效的教化,对社会风气正确的引导。然而,令人失望的是,我们现在人对清明的理解并非如此,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金钱在许多人看来,成为人生价值主要的衡量标准,更多的人把清明看做是一种比排场,装扮门楣的事情,对此,造成了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社会风气的不良反应,人心教化的畸形发展。

近年来就出现了许多令人不啻的祭祀形式,如有的人在扫墓烧纸时,烧的花样越来越离谱,如烧用纸扎的手机、彩电、冰箱、别墅、“奔驰”等,甚至还有纸扎“小姐”;有的还念经布道,超度亡灵,大搞封建迷信;有些地方还出现了“服装超市”“吃喝超市”“珠宝大全”等各种版本的“套餐”,一张塑料薄膜封口的“吃喝超市”上面,印有火锅、果汁、速冻饺子、美酒等图案;一张“服装超市”上面印有唐装、手提包、鞋袜、整卷的布料等图案;一张“自在逍遥”上面除了专机外,还有豪华游艇、别墅区等图案,更离谱的要数集各种卡证于一身的“套餐”了,上面除印有豪华小轿车、佣人外,有驾驶证、房产证、行驶证、身份证,还有金卡、美容保健卡等等。这些现象,既败坏了社风民俗,浪费了钱财;又污染了环境,还会带来火灾隐患;并助长了封建迷信活动的抬头,使清明节不再文明,更谈不上教育晚辈和后代。

其实,在很早以前,就有有识之士提出,要将中国的“清明节”变成中国的“感恩节”,使我们的青年和晚辈,在长辈们虔诚的一举手、一投足中去感受对祖先的崇敬和思念,去感受历史,接受这种切身的教育。尤其是在中国当下,这种行为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一则目前中国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中国民众国际地位的普遍提高,这一切都得益于我们先烈和祖辈的积淀和付出,我们对他们应该崇敬和思念;二则,在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节日不断充斥中国新新人类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强对中国青年的引导,教育他们学会尊重中国文化,发扬中国文化,重新认识中国文化,懂得中国文化的价值,明白中国文化的国际性和先进性,进而由此而产生发自内心地尊重我们的历史和自主地弘扬我们祖先的丰功伟绩,这也是当下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过清明节的意义作文 篇7

每年冬天一过刚脱下棉衣,我就惦记上了春天,惦记上了四月,惦记上了清明节,提前半个月,我就和妈妈去买回好多好多的金银纸,还有纸钱,然后每天做完作业就开始折呀、叠啊,用我的小手为爸爸叠出一串串漂亮的金银财宝,边叠边在心里问爸爸:您在那里过的好吗?您冷吗?您饿吗?我好想你!真想时间能快点到清明节那一天,好让我和妈妈早点回家乡去看你。

还记得那个让我最难忘的日子:1月11日,那天也是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参加寒假考试的日子,现在还清楚记得那天早上您送我到校的情景,没想到等我考完试回到家里,您就永远的离开了我和妈妈。爸爸您走的那么突然,一句话也没有给我留下,可我知道您是舍不得离开我和妈妈的。

清明节扫墓的意义和感悟作文 篇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这缅怀先人的日子里,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随爸爸来到瑞安西山烈士陵园。

我们一边诵读着陵园前面柱子上的一幅对联:“瑞域育英灵长夜血碧,安邦仗劲旅花朝日红”,一边走进瑞城烈士安息的肃地。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梨花白如雪,杜鹃红似火,松柏绿如玉,它们将烈士陵园装扮得素雅庄重。高大的瑞安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令人肃然起敬,纪念碑两旁的杉树像士兵一样笔直地站立着。往右看,三块黑色大理石做的英烈碑记清楚地记载着瑞安所有英烈的姓名。爸爸告诉我,其中有一位是妈妈的同学,是在1992年国庆节,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被坏人杀害的。我的心不禁一颤,眼泪夺眶而出:多好的叔叔啊!为了工作,为了国家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此时,我似乎才真正懂得了“牺牲”的意思。

随后,我和爸爸来到了陈列馆。在这里,瑞安革命史如同一面面鲜红的旗帜指引我前进。党的创建时期,爱国学生以满腔热情参加五四运动,掀起了革命高潮;土地革命时期,觉醒的农民们打土豪,分田地,将满腔怒火化为革命斗志;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打败了日本鬼子;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击败了国民党,瑞城解放了,中国解放了!

先烈们用青春和鲜血浇铸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石。他们的英雄业绩可歌可泣,他们的光辉形象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存,他们的故事永远在瑞安人民中间传颂!

寒食清明文化的意义 篇9

这天,我和全家人一起去董志为爷爷扫墓。到了爷爷的坟以后,我们每个人拿起扫帚或抹布,为爷爷的遗像和墓碑擦洗干净。接着,我们放置了几束鲜花,几盘糕点及一些水果。最后我们再烧香,把折好的锡箔,纸钱和元宝烧给爷爷,表达我们对爷爷的思念与祝福,愿爷爷在另一个世界里得到许多钱,幸福的生活。

我希望爷爷能保佑我有一个充满了光明的未来。此时,我不禁想起曾经与爷爷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我在很小的时候,爷爷还没有去世。那时的外婆虽然已经满脸皱纹,头发花白,但是很疼爱我,爷爷那和蔼的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是如今,爷爷已经逝世了,可她那慈祥的面孔还留在我的脑海里。

上一篇:柴静雾霾下一篇:以怒制怒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