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科研

2024-10-05

图书馆科研(精选8篇)

图书馆科研 篇1

高校图书馆的科研情报服务是一种服务双方双向沟通的零距离信息服务。一,了解科研,参与科研

1.参与立项

高校图书馆一定要和科研部门加强联系,了解学校的科研项目情况,从立项伊始,要积极参加,对于所有科研项目的评估,进行可行性论证,在此阶段,提供查新服务,既查询相关课题的一切资料,包括研究课题的国内外发展现状与趋势,课题主要研究技术国内外专利授权情况,研究课题的技术方法,研究思路,侧重方向,以上查新要做到及时准确,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出最快的结论,并形成资料文件,与立项人员进行探讨。

2.参与课题研究。

科研项目一经确定,情报工作人员依据课题研究要求,调查相关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以及,此科研项目在国际国内处于什么阶段,需要解决那些问题,与科研人员讨论之后,根据所需信息,制定周密的服务计划和方案。

3.参与科研过程

在科研过程中,定题服务的同时,应经常与科研人员保持联系,了解研究进展和需求变化,及时提供信息咨询和听取他们对情报服务的要求和服务质量的评价 ,最大限度地满足科研需要。

4.扩大交流 ,加强科研情报的共享,高校图书馆应,实时跟踪 ,注意积累,要将从不同载体中开发的阶段性科研信息成果收集起来 ,为研究人员提供较完整的信息。这些资源包括与科研课题有关的学科期刊目录 , 国内外科研动态简报等。同时经常与其他图书馆的科研情报人员交流沟通,听取他们的经验意见。

5.建立特色数据库,在科研过程中,不断总结方法,建立特色的数据库。

6.资源共享

在现阶段图书馆数据不足的情况下,应加大文献传递的力度,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

图书馆科研 篇2

本文针对高校图书馆对于科研服务方面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具有实践意义的观点。在图书馆行业起到具体的指导作用。

如付诸现实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

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发展,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变得越来越丰富,师生的信息需求量也会变得越来越大,面对新形势和新局面,高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方面需要依据用户需求,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可以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高校图书馆

概念

高等学校图书馆为高等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图书馆。具体是指学院图书馆与大学图书馆等等,是高等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

特点

(1)读者的信息需求是相对稳定的。因为高校具体的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是相对稳定的,教学计划也是如此,因此其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也是经常性的。

(2)读者的信息需求有一定的集中性。因为教学的大纲和计划是统一的,进度是一致的,所以读者对于信息资源的需求集中性较强,图书馆对于那些需求量比较大的信息资源一般都要存储足够的复本数量。

(3)信息资源的收藏和管理要适应本校的情况和特点。要按照学校的具体专业和科研情况,对于专业文献要全面进行收藏,对于相关的边缘文献进行重点收集,而一般的文献资源则只需要适当收藏就可以,总之在信息资源收藏上要有主有次,并且所收藏的信息资源要能够显示出一定的水平,不能盲目进行。

(4)在总图书馆的基础上,按照读者需求和现实需求情况设置学院图书馆,两者紧密配合,为师生提供更加专业的信息服务,在分工上最好有所偏重,学院图书馆重点收藏比较专业和有深度的工具书和专业资料。

高校科研的价值

高校进行科学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无论是对于教师,学校发展还是国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教师通过进行科学研究,可以进一步的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优化知识结构,对于自己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科研成果能够帮助教师进行职称的评定,并且可以促使科研工作者从各方面,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来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通过实践来进行理论的验证。

教师通过科研逐步培养起来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等都可以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能够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最后,高校的科研成果对于国家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我国高校一直都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在这里创造的成果在改变着这个世界的方方面面,我国对于高校的科研也是非常重视的。

高校图书馆为科研服务的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信息资源库,对于高校的科研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假如没有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那么科研也就无从谈起,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科研的一个重要组成。

对于科研团队来讲,图书馆要为其提供的最基础的服务就是文献信息资源,科研人员可以通过图书馆提供的各种渠道和途径来进行自主的信息检索,也可以向专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信息咨询,有专业素养的人员可以为其提供有深度的相关分析报告,为科研团队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

进行前期的信息资料检索和研究领域的热点以及发展方向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只有进行充分的前期调研,那么研究才会有坚实的基础,并且,只有研究相关热点问题和领域才是具有较高价值的,但是这些都离不开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因此对于任何科研项目和科研团队来讲,高校图书馆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都离不开这个信息资源基地。

高校图书馆为科研服务的问题分析

科研服务意识淡薄

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对于提供科研服务的意识非常淡薄,其工作的重点还是放在为教学服务商,没有能够很好的分清主次,提高对科研服务的重视,这样浪费了很多信息资源,没有能够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价值。

信息资源不丰富,基础设施不完善

推进科研服务,需要更加丰富和专业的信息资源,这就需要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和二次加工,将其价值发挥到最大值,相应的基础设施也需要跟进到位,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配套设施要么非常陈旧要么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进行协调。

缺乏专业的科研服务人才

提供科研服务的对象包括学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教师职工,每个对象的知识背景和结构都很不相同,图书馆员需要对各个领域的信息进行检索和分析,这就对馆员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并不是科班出身,受到自身专业和学历的局限,这样很难保证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科研服务。

高校图书馆是一个独立的附属部门,在平时的工作中,与教学和科研人员的接触比较少,这导致工作人员不能够及时了解研究人员的动态和信息需求,这就不能够主动的为其提供服务。

提高高校图书馆科研服务水平方法策略

增强科研服务意识

高校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改变传统的观念,接受现代的服务理念,变被动为主动,不能还是以前那种“守株待兔”的服务模式,而是要定期及时与科研人员进行互动交流,跟进其手中的科研项目,了解其信息需求,能够有针对性的为其提供需要的信息资源,充分提高其科研效率。

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

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科研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将图书馆相关的专业人员集中组织起来,建立起服务团队,定期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培训,另外,本人也应该根据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需要,进行必要的知识结构补充,随时准备为科研服务贡献力量。

完善高校图书馆内的馆藏资源

进一步提高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数量,在进行采购的时候,要加强与院系的沟通交流,并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现有资源结构,有针对性的进行采购,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建立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馆员”是指图书馆设置专职人员院系或者学科专业作为一个对口单位来建立联系,在院系与图书馆和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建立起沟通的桥梁,相互进行互动交流,为读者用户主动的收集和提供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学科馆员一般来讲可以为用户提供专业的信息服务,对其科研有相应的帮助。学科馆员要主动的去了解学习相关领域的前沿知识和研究动态,这就需要其具有一定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要成为信息方面的专家。

构建数字化服务模式

图书馆可以从大量的信息资源中捕捉到有价值有用的信息并且进行相应的整理,结合图书馆的网络基础设施,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加方便的信息搜索途径和方式,充分提高其服务水平。中迅速找到有用的资源并进行组织整理,不断升级与从事图书馆的网络系统,让师生在远程便可以方便快捷地搜查到所需信息,打破传统服务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实现了图书馆的服务增值。

数字支持

高校图书馆网站和无线网络等基础设施,可以帮助图书馆实现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服务模式,使得师生随时随地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各种信息资源。

图书馆数据库建设

除了根据学校的特点和需要,购买性价比高的数据库之外,高校图书馆应该可以根据学科设置、专业类别、课程和其他的主题来创建各种有价值的自建数据库,适当开发学校的各种资源,进行信息挖掘和二次开发,尽量发挥出其最大作用。

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科研辅助价值研究 篇3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科学研究 辅助价值

一、图书馆价值定位

作为收集、延续、传播图书资源及人类文化知识的图书馆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出现,根据《在词典中出现的“图书馆”》,“图书馆”一词1877年最初出现于日本,从其出现发展至今,图书馆的知识储藏与传播价值从未有过动摇,在对书籍的收集、加工、管理中科学地保存人类文化财富而存在,为科学进步及社会发展作重要的贡献。长期以来,中国图书馆学界在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上重点以其学科体系及组成结构为研究对象,尤其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当今,关于图书馆价值发现、存在及更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的研讨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图书馆抓住这一机遇,研发出多种电子资源及一系列检索平台。例如维普期刊资源整合平台、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平台、万方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等,这对于知识的快速传播有重大的作用。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关于图书馆的价值研究、内涵价值建设、图书馆的精神价值等长期处于图关馆学界及资源检索平台的研究及搜索热点,笔者基于此种现状重点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在对教职工科研资料的借阅、检索、下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辅助价值。

二、图书馆辅助科研存在的问题

1.馆藏图书资料专业性较弱

图书馆是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它是教师科研学习查找资料的重要场所,是学校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结构,图书馆在纸质图书的采购及编目分类中存在各类学科基础性知识书籍较普遍,但专业性方面有待提高,以我馆在法律专业图书的购置方面为例,法律专业图书在中图法分类属D大类。笔者在现场调查发现,各类基础教程、教材种类繁多,浏览其书本内容及结构大同小异,并无多大存在多种类及叠加副本的购置、馆藏及科研价值,对满怀热情来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教师而言,所能检索到的书刊不过是一些以基础性知识为主的纸质摆设,真真是“广度有余,深度不足”等同于迎面泼了一头冷水,浇灭他们的科研热情,久而久之必然影响科学研究工作的正常开展。以计算机专业图书为例,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或瞬间变化决定了其学科的变动性,对图书馆馆藏购置等方面的要求而言,这就需要馆内工作人员及时对前言信息技术图书进行购置和增添,以满足师生学习及研究的需求,尽量避免他们来馆只能借到无研究热点的图书资料,避免出现他们“捧着一颗热心来,带着一本凉书去”的尴尬局面。如上所例,看似问题简单并不复杂,究其原因只是与各学院的互动性、联动性较弱而引发,但如何有效地实现与学院进行实质沟通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2.电子资源推广应用科学性不足

信息技术的迅速普及,对社会各层面、行业产生影响,图书馆无可避免地出现一系列数字技术应用下的电子资源的产生与推广,目前我校图书馆引用读秀学术搜索—集成图书、期刊等文献统一检索平台;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平台及EBSCHOST期刊检索系统的应用平台,其具有高效、简捷、全面、便携带、资源更新快、不受限于时空等优点,这对于我校教师科研写作查找相关资料带来极大的方便,有效推动了科研发展及较全面地完善了图书馆的现代技术影响下的价值应用等。但我们在享用其技术优势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存在的典型技术缺点。笔者调查发现电子资源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推广度较低、学科关联性弱、购置分配不合理、数字平台使用功能挖掘较浅等问题。

三、提升图书馆科研辅助价值的具体举措

1.合理配置图书资料馆藏标准

图书馆的价值建设不应片面侧重于“量”的建设,更应凸显“质”的进步,对于图书的采购标准应将“专业性”标准涵盖其中,进行阶梯性的提高,对此应采取如下几步进行馆藏图书的标准制定:首先,数据调查,即主要针对教师群体走访问卷调查其学科方向、研究方向进行汇总,统计出一份汇总表作为基础数据。其次,根据数据进行分类及数量划定制定图书采购标准及计划。再次,将图书采购标准及计划(含学科专业具体名称及采购数量)反馈于相关学科或院系而完善数据。最后,上报图书购置清单于馆内领导及相关部门进行最后的筛选和计划制订,之后联系图书供应商采购图书资料。需要注意应将科学使用购置经费和学校专业发展规划相融合,并熟悉学校的学科专业设置,通过与校科研处配合,知道目前我校教师正在进行或将要立项的科研课题有哪些,主要的研究范围或方向是什么等,以确定标准的制定,避免出现图书资料的使用时效性较短的问题。

2.积极推动学院联动性建设

图书馆的学科价值直接影响或代表图书馆的科研水准或馆藏价值,要拥有一所科研型图书馆,必须和学校的相关院系进行高频率业务沟通,熟悉学校的相关院系发展计划及教学大纲等信息。对此在纸质图书的购置方面,笔者建议图书馆设立学科联动部门,专人、专岗、专心从事与学院相关院系建立联系,保持学科发展性方面的业务沟通,具体工作范围可以与图书馆采编部及院系办公室采用交叉式业务沟通,并积极推动院系分配图书采购学科联系人,为购置图书购置专业性发展及时获取参考信息,避免出现图书购置的基础性图书副本叠加增添,浪费图书购置经费和宝贵的馆藏空间。在电子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方面,笔者建议通过学科联系人的帮助,有条件的聘请院系教授及学科带头人参与数据库的招投标制定及采购会等活动,从源头杜绝电子资源的盲目扩建并定期开展数据库的使用培训等相关讲座,使得购置的电子数据库发挥其专业性的技术性优势,向着纵向角度着力,对于其推广模式可以借助学校相关论坛、网站、QQ群、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维度、媒介的交叉式网络化平铺模式爆炸性地积极推广与传播,久而久之必然会改观电子资源建设方面存在学科性及专业性较弱,使用人员分配不均匀或参与人较少的尴尬局面,最终发挥图书馆电子资源方面辅助科研的重要作用。

3.加强馆员队伍素质建设

克鲁普斯卡娅说:“图书馆员不应只是一个忙于事务的工作人员,也不应该只是一个地分发图书的人员而应成为在专业上对读者能进行个别指导有用的人。”图书馆能否为教师的科研写作提供较高质量的服务,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笔者认为强化馆员工作性质认识极重要,因为其是图书馆建设的直接管理者及参与者或者说是价值定位的建设者,他们每日工作于图书馆内,他们的言谈举止及思维定势或行为模式在一定层面上代表着本校图书馆或者学科发展甚至科研现状的一种体现。笔者认为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不应不能更不该忽视对于他们的业务培训,把对馆员队伍素质建设提到议事日程。笔者建议定期开展讲座及相关培训提高馆员业务素质;较高频率组织与省内外高校建立相互走访、参观、研讨及学习机制,吸收或改善自身不足,强化自身的优势,使馆员队伍向着专业化结构、学科性特点等方向发展,从根本上对他们的行为言谈及业务素质带来变化。久而久之,必然能够建设出一支业务突出、思想先进、学科特性明显的专业化队伍。

四、结语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也是学校推动科研创新人才的重要方式,更是服务社会的有力举措,图书馆是高校重要结构是教学科研的重要辅助机构,对此笔者为图书馆在科研中继续发挥其重要性与辅助性,分析如上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为图书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胡敬华.浅析高校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2.

图书馆科研 篇4

近年来,有关公共图书馆科研方面的研究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胡军和杜朝东通过对我国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1979—2008)发表论文的被引篇数和频次、被引频次区间分布、论文下载量、H值分布、高频被引论文和高频被引作者的分析,揭示了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的现状。赵星等人以H指数为主要研究方法,分析了1999一2008年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科研状况。赵惠芳统计了2005—2009年公共图书馆作者在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多产图书馆、高产作者及论文被引次数等,对各省公共图书馆科研产出及影响力进行了分析。刘颖提出类元H指数,结合元H指数对图书馆作者群体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价。仲华对我国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1979—2008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年代分布、论文合作情况分布、论文发表刊物分布、核心期刊分布、核心作者分布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学术研究的现状。宋萍通过对12种图书馆学核心期刊近五年的载文数据统计分析,对省级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进行了分析。目前对于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工作的研究,大多局限于省级图书馆,且用单一的指标评价学者或学术团体的科研能力,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客观上需要综合应用不同指标进行补充或修正。基于以上考虑,本文选取我国31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不含国家图书馆)为研究对象,综合借鉴上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按照全面性、客观性、导向性、可操作性等原则,选取了11个较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找出能够从几个方面反映出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差距的综合指标,并通过聚类分析把我国公共图书馆分为七大类,并定量测度各类型区的科研状况。

1.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指标选取

为了分析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区域水平,本文从论文产出的角度,运用文献计量学对31个地区公共图书馆2002—2011年的科研产出进行评价,选取发表论文总数、基金资助论文数、核心期刊论文数、核心期刊率、被引篇数、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量、论文被引率、高频被引论文数、高频被引论文频次、H指数作为评价指标,这些指标内容包含了论文产出规模和学术影响力,既有量的内容,也有质的反映,指标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有关指标的说明详见表1。

1.2数据来源

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在2002—2011年发表的论文总数、核心期刊发文数和基金资助论文数;利用中国引文数据库统计2002—2011年各地区公共

图书馆论文

相关信息

普通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及服务策略浅析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培养的方式探讨试分析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的现状与发展数字图书馆系统中的IP网络存储技术研究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分析浅议公共图书馆由内向外发展与探索浅析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使用情况浅谈图书馆编目外包的利与弊试析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被引篇数、被引频次、高频被引论文数、高频被引论文频次和H指数,统计时间为2012年10月;统计期刊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版)》7〕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版)》〔〕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类核心期刊表;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名单来自《中国图书馆年鉴2010》。

经过统计、汇总和计算获得2002—2011年31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在上述11个指标的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表22002-2011年我国31个地区公共图书馆论文产出一览表2.1.3研究方法

1.3.1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应用广泛的一种方

法,通过数据的降维,将具有一定关联的多个变量进行高度概括,简化为几个互不相关的公共因子,每个因子都反映了某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1.3.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是研究区域差异和划分地域类型的常用方法。聚类分析的目的是根据数据的特征,计算各观察个体或变量之间亲疏关系,根据某种方法将观察个体或变量分为若干类。本文采用SPSS分层聚类中的Q型聚类对31个地区公共图书馆进行分类分析,其中,个体距离采用平方欧氏距离,类间距离采用平均组间链锁距离,根据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区域。

2数据分析

2.1因子分析及指标内涵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表2中的11个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得到各变量的特征值,见表3。

从表3可知,因子1、因子2的累计贡献率已达81.072%,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0%的原则选取主因子,因子1和因子2可以作为主因子,但为了更准确的解释原有变量的信息,本文选择前3个因子作为主因子(分别用F1、F2和R表示),它们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7.663%,可以比较准确地反映2002—2011年我国公共图书馆各地区的科研状况。为了使各因子变量具有更好的解释性,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4所示。

由表4可知:主因子F;i在核心期刊率、核心期刊论文数、高频被引论文频次、高频被引论文数、H指数等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这5项指标代表了论文高影响力,因此,主因子R可以看成是一个质量因子;主因子R在论文总数、被引篇数、基金资助论文数、被引频次等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这4项指标都是论文的数量指标,因此,主因子F可以看成是规模因子;主因子R在论文被引率、篇均被引量等指标上有较高的载荷,这2项指标反映了论文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此,主因子R可以看成另一个质量因子。

2.2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综合评价

运用SPSS得分功能,可以直接得到各地区公共图书馆在上述3个主因子的得分,以3个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综合得分公式为:

F综合=0.34119F1+0.31069F2+0.22475F3(1)将3个主因子的具体得分代入公式(1)中,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综合得分与排名如表5所示

从表5科研实力综合得分的排名来看,广东省公共图书馆科研综合实力最强,上海市仅次之;广东、上海、湖南、黑龙江、浙江、江苏、天津、辽宁、吉林、河南、宁夏11地区都在0分以上,其它20个地区都在0分以下。从各因子的单项排名看:

(1)在质量因子R论文局影响力上,上海市公共图书馆以3.109分名列榜首,学术影响力最大,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次之,天津、宁夏、湖南名列前5名。

(2)在规模因子R上,广东省以2.456分排名第1,浙江、辽宁、黑龙江、吉林、北京、河南、广西、天津、江苏、山东、重庆、贵州12地区紧随其后,得分都在0分以上,其它地区得分都在0分以下。

(3)在质量因子R——论文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上,江苏省以2.303分位于第1名,江西、福建、广东,上海名列前5名。

综合上述科研实力综合得分排名与3个主因子单项排名,广东省公共图书馆在论文产出的规模和质量上都名列前茅,综合得分排名第1,显示出其强大的科研产出实力;上海市在质量因子R上得分最高,学术影响力全国最大,综合得分排名第2,但论文产出规模较小,规模因子得分仅排在第28名;辽宁、吉林两省综合得分名列前9名,规模因子得分排名前5名,但质量因子R得分却排名最后。西藏,新疆,内蒙古三个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综合得分排名最后,科研实力最弱,从表2可知,在11项指标中,各指标数量远远少于其它地区。

3.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类型划分及区域差异分析

3.1科研实力的类型划分

为了便于分析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产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加确切地描述我国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的状况,本文以各地区科研能力的综合得分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把我国31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分为7大类,见表6。

3.2区域差异分析

为了分析不同区域的公共图书馆科研情况,按照表6所示类型列出各区域的指标平均值和各指标的基本描述(见表7)

第1类是广东省。其在论文总数、核心期刊论文数、被引篇数、论文被引率、被引频次、高频被引论文数、H指数7个指标上均名列第1,论文产出规模最大,学术影响力较大,科研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第2类是上海市。其在核心期刊率、篇均被引量、高频被引论文频次3个指标上均名列第1,在核心期刊论文数、被引频次、高频被引论文数、H指数4个指标上均名列第2,其学术影响力最大,但在论文产出规模因子上的分值偏低,科研综合实力在全国处于优势地位。

第3类是湖南、黑龙江、浙江、江苏、天津5个地区。科研综合实力得分仅次于广东省和上海市,江苏省在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得分第1,但在论文高影响力上得分较低;湖南省得分较均衡;天津市在论文高影响力上得分较高,但在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得分较低;黑龙江和浙江两省在规模因子上得分很高,但在质量因子上得分较低。从表7得知,该区域的大多数指标数量低于广东、上海,但又高于其它区域,科研综合实力较强。

第4类是辽宁、吉林、河南3个地区。辽宁、吉林两省在规模因子上得分较高,但在论文高影响力因子上得分排名最后;河南省得分较均衡。从表7可知:该区域除在基金资助论文数量上高于第III类区域外,其它指标数量均低于第III类区域,科研综合实力处于全国中游水平。

第5类是宁夏、福建2个地区。宁夏地区在论文高影响力上得分偏高,但在规模因子、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得分很低;福建省在论文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上得分偏高,但在其他两个因子上得分较低。从表7可知,该区域除核心期刊论文数高于第W类区域、核心期刊率高于第III类和第IV类区域外,其它指标均低于前几类区域,科研综合实力处于全国下游水平。

第6类是北京、河北、山西、安徽、江西、山东、湖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13个地区。该区域科研综合实力偏低,江西省在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得分偏高;北京、广西在规模因子上得分较高,其它地区在三个因子上得分都不高。从表7看出,该区域除论文总数高于第V类区域外,其它指标数量均低于前五类区域,科研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偏弱水平。

第7类是青海、海南、云南、内蒙古、西藏、新疆6个地区。从表7中可看出,该区域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各项指标的数量都远远小于其它区域,除了个别地区在某个因子上得分较高外,大多地区在各个因子中的得分和科研实力综合得分都处于全国落后地位。

同时对表7中各指标的描述性分析看出,比值最大的指标是高频被引论文频次(417.17次),最高的是上海市(2503次),最低的是第V类区域(6次)。标准差反映了组内个体之间的离散程度、差距的大小,除了论文被引率标准差较小(0.19)外,其它10个指标的标准差都较大,最大的是论文被引频次,达到了2934.81。从以上分析得出:我国各地区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差异较大,中东部高于西部。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1)区域间科研综合实力差异悬殊。不论是以科研实力综合得分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还是以三个主因子的得分作为变量进行聚类分析(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再阐述用因子得分变量进行聚类的过程),第丄类地区的广东省和第2类地区上海市都是单独聚类,再次体现了在科研产出规模和影响力上的突出优势。虽然第III类、第w类、第V类、第w区域中有的省份在某些因子中得分较高,但其平均综合得分尚不及第丄类地区、第2类地区的一半,第VII类地区在论文产出的各项指标上基本上全处于落后地位,与其它地区有着巨大的差距。

(2)区域内科研产出差异较大。在第III类地区中,天津市在论文高影响力因子上的得分远高于浙江省,江苏省在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的得分远高于天津市;在第w类地区,河南省在论文高影响力因子上的得分远高于辽宁省;在第V类地区,宁夏在论文高影响力因子上的得分远高于福建省,而在论文被引比重和篇均影响力因子上的得分远低于福建省。

(3)地区内部科研产出存在很大差异。在统计数据过程中发现,地区内部的公共图书馆科研产出也存在很大差异,很多地区的市级图书馆10年间发表论文很少,大多数基层(县级)图书馆几乎没有论文发表,一个地区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主要由省级图书馆的科研实力所决定。但科研实力综合得分名列前茅的几个地区,市级图书馆或区级图书馆在论文产出规模和影响力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如广东省的深圳图书馆、广州图书馆、佛山市图书馆、汕头市图书馆、东莞图书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深圳市南山图书馆、深圳市宝安区图书馆等;湖南省的长沙市图书馆、岳阳市图书馆、常德市图书馆等;浙江省的温州市图书馆、杭州图书馆、衢州市图书馆等;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图书馆、齐齐哈尔市图书馆、牡丹江市图书馆等。由此看出,一个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只有“百花齐放”,才能提升整个地区的科研综合实力。

(4)需要从多个方面对公共图书馆的科研实力进行全面评价。本文只是从论文产出的角度对地区公共图书馆进行了科研实力评价,更全面的科研能力测度还需考虑期刊的影响因子、著作、专利、基金课题的级别、期刊对本地作者的倾向性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参考有关单位对科研实力评价的各种方法,不但包括对学术队伍、学历水平、努力程度、人均产出等内部因素的评价,还要包括对科研经费投入、资料设备、科研激励、科研氛围、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的评价。如何设计出更加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公共图书馆科研实力进行评价,期待有更多的学者进行研究。

3.2建议

第1类广东省和第II类上海市虽然在论文产出规模和学术影响力方面显示了强大的科研实力,但在科研项目的合作度、项目优势等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从2009—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课题获得者来看,广东省公共图书馆无一承担,上海市公共图书馆在2011—2012年虽然每年各有一项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但与国家图书馆获得的课题数量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这两个地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优势,培养科研核心团队,凝练研究方向,争取多获得国家级项目的支持,以高层次的项目带动高水平论文产出,引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第3类一第W类包括了我国中东部的大多数公共图书馆,科研综合实力低于广东省和上海市,在每个公共图书馆内部,科研产出两级分化现象比较严重。要想形成较强的科研团队,必须从思想认识、管理理念、评价体系、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入手。科研产出量应逐渐纳入图书馆评估和图书馆人员个人绩效考评的指标体系中;各省级公共图书馆应定期对基层的图书馆员进行培训,使他们了解前沿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知识;省市的各类纵向项目也应适当向公共图书馆倾斜,鼓励图书馆员从事科学研究,形成浓厚的科学研究氛围。

科研经费审计及科研合同审计 篇5

审计调查工作的通知

全校各单位:

根据学校审计工作计划和巡视整改工作要求,经学校科研经费审计联席会议研究决定,从2014年11月上旬开始,在全校开展科研经费审计及科研合同审计调查工作。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审计目的

通过审计,掌握我校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建议,杜绝违法违规行为,保护和激励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规范性和效益性,为学校科研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服务。

二、审计依据

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教育部《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教育部令第17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以及《山东大学科研经费审计暂行规定》等文件。

三、审计范围

(二)2013年结题的部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三)2011年立项的部分纵向科研项目;

(四)2011年以来立项的部分横向科研项目。

(一)2013年结题的部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对以上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使用及科研合同管理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必要时可以追溯到以前,审计过程中,涉及校内其他单位的,可以进行延伸审计。

四、审计重点内容(见附件)

(一)科研经费管理情况;

(二)科研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三)科研经费支出情况;

(四)科研资产购置及管理情况;

(五)科研项目经费决算和结余资金情况;

(六)科研合同管理及执行情况;

(七)其他需要审计的事项。

五、审计程序

(一)审计处下达审计通知书;

(二)按学院(部、所、中心)召开审计进点会,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科研负责人、课题负责人、科研秘书参会;

(三)审计人员实施审计;

(四)审计结束后出具审计报告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后出具正式审计报告。

六、审计时限和工作时间

(一)审计时限

主要以2011年1月—2013年12月,为主要审计时限,必要时可延伸审计至其他。

(二)工作时间从2014年11月4日开始实施,到12月中旬完成。

七、审计要求

(一)高度重视,积极配合各部门、各单位、科研项目负责人要高度重视本次专项审计工作,充分认识科研经费规范管理的重要意义,积极支持、配合审计工作,按要求如实、及时提供所需审计资料,对提供审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保障审计顺利开展。

(二)规范实施,欢迎监督

审计期间,审计处要严格按照上级及学校有关规定执行,根据《山东大学科研经费审计暂行规定》要求,对科研经费管理使用进行全面、有效地审计,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设立举报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举报电话:88369166。

(三)加强审计结果应用

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各单位要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审计报告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尽快进行落实整改,切实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防止问题再次发生。学校还要对落实整改情况进行后续检查。各部门、各单位、各课题组充分利用本次审计结果,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规范管理使用科研经费,提升学校科研管理水平。

附件:科研经费审计和科研合同审计调查重点内容

山东大学

2014年11月7日

附件

科研经费审计和科研合同审计调查的

重点内容

一、科研经费管理情况

(一)财经法规和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规定的贯彻落实情况;

(二)科研经费是否全部纳入学校财务统一核算,有无“体外循环”、“小金库”现象;

(三)科研主管部门、财务部门、各学院(部、所、中心)、项目负责人等科研经费管理职责是否明确、责任是否落实到位,二级单位科研经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

二、科研项目预算执行情况

(一)项目预算的编制及执行情况,指标完成情况;

(二)是否存在编制虚假预算、擅自调整、变更预算问题;

(三)预算执行是否符合项目批复的预算范围和标准,有无挤占、挪用、转移科研项目经费,自行分解、擅自转拨科研项目经费等问题。

三、科研经费支出情况

重点关注材料费、差旅费、会议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测试化验加工费、对外转拨、外协费等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准确性。

(一)是否严格执行经费开支审批程序和履行完备的手续;

(三)是否在科研经费中报销个人家庭消费支出;

(二)经费开支范围、标准和内容是否符合规定;

(四)是否存在虚假业务,虚假票据或通过非法手段取得票据套取科研经费情况;

(五)是否存在虚列、伪造名单,虚报冒领科研劳务费情况;

(六)是否存在将科研经费转拨、转移到利益相关的单位或个人账户等情况;科研协作协议是否真实、合法、有效,有无将科研经费层层转拨、变相转拨或假借科研协作之名,将科研经费挪作它用问题。

四、科研资产购置及管理情况

(一)科研项目购买设备、材料、软件或工程是否符合有关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相关规定,是否按照有关规定使用和处置设备、耗材等;

(二)是否存在购买与科研项目研究无关的设备、材料等情况;

(三)科研经费购置与形成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是否纳入学校资产入账、管理,是否安全完整,其使用效率和效果如何,是否私自隐匿、转让、非法占有、谋取私利;

五、科研项目经费决算和结余资金情况

(一)财务决算报告是否真实准确反映科研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二)科研项目预期成果及效益完成情况;

(三)是否存在科研项目经费结题不结账或不及时结题,或长期挂账报销费用、冲帐等问题,课题结余经费是否按规定使用。

六、科研合同管理及执行情况

重点审查科研合同的管理、签订、执行过程和结果的合法性、合理性、效益性。

(一)科研项目合同管理情况1.科研项目合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是否设专人和部门管理科研合同、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合同归口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职责是否明确、落实到位;

3.是否存在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或个人名义对外签订合同现象; 4.科研合同登记、统计、保管、归档、查阅制度是否健全。

(二)科研项目合同的订立 2.科研合同的审查、授权审批制度和签署权限是否健全、明确;1.订立合同订立的范围和条件是否明确;程序是否合规;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有无有关专家参与谈判;

2.合同形式是否合法、合规,重要条款有无遗漏,是否经过科研部门、学校法律事务室或财务部门审核;

3.合同订立方的资质情况;是否存在私自编造虚假合同转拨经费。

(三)科研项目合同的执行和风险管理1.是否严格履行合同,有无因违反合同出现纠纷;2.因对方或自身原因导致可能无法履行合同的,是否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有无给学校造成重大影响或损失;

3.合同履行过程中办理价款结算和进行账务处理是否把有关合同作为依据;4.学校主管部门是否对合同履行情况实施有效监控;5.是否存在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泄露涉及的国家、学校或工作秘密现象。

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科研论文 篇6

摘要:阐述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及期实现的关键技术,系统能够适应科研成果统计、课题在线申报等管理的要求,满足当前科研管理工作的需要。

关键词:科研信息;管理人员;审核

一、系统需求描述

当前高校教师的科研信息越来越多,如果继续采用传统的人工方式管理,会给学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和教师带来工作效率低下、信息丢失等一系列问题。随着校园网络信息化的建设,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技术实现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整合相关的工作流程,形成一个动态的科研数据中心和科研管理平台,服务于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和教师,全面、实时、准确地给为他们提供相关的科研信息。

1.系统角色需求分类。

1.1教科研管理人员。此类人员主要职责是对所有教师提交的`科研信息进行审核并正式入档,同时对所有院系的科研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查询和打印报表等服务。

1.2院系科研秘书。此类人员主要职责是对所在院系教师提交的科研信息进行审核并上报教科研管理部门,同时对所在院系的科研信息进行分类统计,查询和打印报表等服务。

1.3普通教师。教师使用系统进行个人教科研信息的上报和校级课题的申请,对个人上报的教科研信息(未完成审核的)进行修改,教师可以对个人的科研信息按照查询条件查询和打印。

2.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科研管理系统采用.Net技术构建,采用B/S模式,其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2.1科研成果登记。科研成果登记模块主要设计用于教师登记个人科研成果,主要包括论文、著作、专利、课题等个人科研信息的申报登记。

2.2科研成果审核。科研成果审核模块主要设计用于科研秘书和教科研管理人员对教师个人申报的各项科研成果进行审核,对于审核通过的成果的计入学校的教科研科研统计基本数据。

2.3校级科研申报。校级科研申报模块用于校内教师申报校级教科研课题,主要记录包括课题名称,参与人员,课题背景,课题意义,应用前景、申报经费和课题的起止时间等课题信息,上述信息可以导出成Word格式,作为科研评审组审核课题的依据。

2.4人员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包括个人信息的基本维护,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密码修改和人员权限分配等功能。

2.5信息统计与查询。信息统计与查询模块用于对历史信息的查询和统计,主要包括论文、著作和专利等科研信息的统计,并且可以对统计结果进行导出和打印服务。

2.6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对系统数据的备份与还原和系统用户的创建与权限分配。

二、系统实现及其特点

1.报表打印。报表打印是科研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查询检索出来的科研信息都可以按照一定的格式打印并附上相关的统计结果。本系统中利用.Net自带的RDLC(ReportDefinitionLanguageClient)生成报表。它具有以下特点:①简单易用的控件,特别是表格控件,非常方便实现字段在报表上的排列;②灵活的可定制性,RDLC使用XML来描述报表的相关信息;③高度可编程性,报表的预览和打印等一系列操作通过代码就可以实现;④支持数据钻取功能;⑤可以将数据导出Excel文件格式,而且可以不需要安装Excel。2.2生成申报书。在校级教科研课题的申报过程中,教师通过系统填写相关信息,这些申报信息虽然已经记录进入数据库,但是在审核过程中,评委不可能人手一台计算机进行查阅,因此有必要将将上述信息生成Word格式并打印留存,便于评委审核使用。

三、结语

教科研系统采用了B/S模式的系统结构,便于系统的升级和维护,所有的后续升级和维护工作只需在服务器端进行,客户端就能及时刷新,避免了传统客户端软件的安装和配置。系统运行一年来,实现了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提高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加强学院在科研方面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张磊,陈建华.谈高校科研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J].兰台世界,(6):26-27.

[2]何杰,张剑平,王刚,梁殿超.基于Internet的高校科研管理系统的实现[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8):34.

[3]陈巧玲.高校科研管理创新探析.商业时代[J],2008(17):71-73.

[4]李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7(13):3283-3285.

科研院所图书馆知识管理初探 篇7

科研院所图书馆是指全国科研系统各个院所所属的专业图书馆, 与高校和公共图书馆相比, 这些图书馆相对规模比较小, 采购经费较为有限, 服务对象也比较单一。主要为专业的科研人员服务;在馆藏建设上, 倾向于本研究所领域的各类文献资源建设, 收藏的文献信息大都是科技发展中重要的专业化文献资料, 不如高校和公共图书馆那样全面和纵深。

科研院所图书馆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信息支撑, 作为科研基础保障性机构, 在当前知识经济环境下, 图书馆需要建立起与现代科研环境相适应的信息服务机制, 从而为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和精细化的服务。但是, 目前大多数图书馆都面临着馆藏资源老化、藏书总量不足、馆藏文献的流通率低、技术服务项目单一、电子资源服务平台落后、技术力量单薄, 经费短缺, 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在当前的知识经济环境下, 科技文献量激增且类型繁多, 图书馆被动的管理知识和资源的传统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专业化、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需求。因此, 科研院所图书馆需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 大力提高服务水平, 创新服务机制, 从以文献资源为核心的信息服务模式向以科研用户为中心的知识服务模式转变。

二、科研院所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一) 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就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 是指对企业经营和成长过程中各种知识的管理, 目的是满足企业现在和未来经营及成长的需要, 以利用已有的知识, 获取新的知识, 使企业实现新的成长和发展。同时, 在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中导入新的理念。知识管理代表着一系列新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从严格意义上来讲, 只要是存在知识的地方, 就存在对知识的管理。目前, 人们对知识管理的内涵虽有不同的认识, 但有一点是一致的, 即认为知识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模式, 它是对信息管理理论的批判性继承, 一方面它摒弃了信息管理实践中被动处理信息资源的工作模式, 更加强调人在信息资源获取、保存以及交流共享中的核心作用, 显性知识的高效获取, 隐性知识的充分开发以及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共享是其重点;另一方面它吸收了信息管理理论中技术论和资源论的核心内容, 知识的生产、交流、分享以及创新等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 因此可以说知识管理虽然不是一项技术, 但是具有浓厚的技术色彩。尽管图书馆并没有最先提出知识管理的概念, 但是自它产生之日就开始对知识进行保存、组织、管理、挖掘、传播和利用, 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是对信息、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并提供使用, 这和知识管理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二) 科研院所图书馆与知识管理

以知识为首要动力和核心资源, 是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图书馆作为收集、处理、组织和保存人类知识以供人们利用的机构, 更加有必要引入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方法。知识管理有助于图书馆高效地组织、控制和获取知识资源, 有助于图书馆服务功能的拓展与深化, 有助于知识资源的共享与创新。因此知识管理应用于图书馆完全符合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科研院所图书馆重点为科研人员服务, 其服务对象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 一定的专业技术职称和较强的业务知识, 对自身研究的专业或学科领域有着深刻的了解, 具有超前的信息意识和学术敏感性, 信息服务层次要求高, 知识更新快, 这就要求图书馆不仅要对知识的收集、存储、整理以及传递进行高效的管理, 而且还要能够对知识和知识之间的关系予以正确的把握, 通过知识信息的吸取、整合、创新, 为科研人员提供有效的、高知识含量的服务, 从而满足科研人员立体多元的知识服务诉求。

三、科研院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 建立学习型图书馆

人的能力资源是知识管理的核心, 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关键因素在于培育高素质的人才即知识工作者。知识工作者的培养往往与图书馆组织结构、组织学习、图书馆文化紧密相关, 因此需要建立知识型团队组织与学习型图书馆, 营造创新型的图书馆文化。图书馆作为典型的学习型组织, 其社会职能之一就是提供终身教育, 主要使命就是知识传播与共享, 然而现实情况却远非这样, 科研院所图书馆普遍缺乏知识学习与共享的氛围, 尽管图书馆历来比较重视员工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 但仍有相当数量的馆员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知识利用与创新的主观能动性差。馆员的知识与技能结构单一, 创新能力与学习意识的淡薄极大地影响了科研院所图书馆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创建学习型图书馆, 首先要在图书馆内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重视和加强知识共享空间和文化的建立和培养, 在图书馆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要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为管理人员提供相互学习、扩充知识和创新共享的平台;另外, 还要制定合理可行的制度以保证参与知识共享的人员以及对知识共享付出过劳动甚至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得到相应的奖励以激发其积极性。作为科研院所图书馆, 创建学习型图书馆除了在内部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之外, 还应积极的调动科研部门的人力资源, 组织科研人员以各种形式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团队建设, 使科研人员与图书馆的知识工作者共同参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确保科研人员在最大限度地贡献出知识的同时, 也能享用他人的知识, 并最大限度地将获得的知识进行消化, 从而加速知识的创新和利用。

(二) 图书馆组织结构的重组

信息技术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工具, 要建立现代化的图书馆和实行有效的知识管理, 必须具备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 这一支撑就是把图书馆知识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通过这样的结合, 来实现知识信息资源的集成和图书馆各种服务的整合, 从而为读者提供综合集成的知识服务。

从目前科研院所图书馆服务模式来看, 业务流程设计主要还是为读者提供书刊、电子资源以及相关的简单的技术服务等, 真正用于图书馆知识信息资源开发与促进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转换的信息技术十分缺乏, 所以有必要对图书馆传统的组织构架和管理模式予以改革和创新, 以有效解决传统图书馆管理中存在的死板、信息知识的失真和阻塞应变能力差、无法满足不同形势不同需要等方面的问题。图书馆组织的设计没有统一的模式可循, 每个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不一样, 应该根据发展目标与规模以及文献信息资源构成、人员设置以及空间设备、技术条件等资源来重组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 即因馆制宜原则。一般科研院所都具有独立的信息中心, 可将信息中心的技术优势与图书馆的知识资源有效整合, 从而弥补图书馆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 以我所为例, 图书馆与信息中心就同属于一个部门, 这样信息技术与图书馆的知识资源可以进行充分的渗透, 从而有利于图书馆从服务模式的全局思考和谋划信息化建设来推动图书馆知识资源在全所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三) 实行学科化、专业化服务

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和实现途径。科研院所一般具有特定的专业研究领域和学科发展方向, 科研人员的信息搜索行为通常具有明确的目的性, 其搜索范围一般都集中在其所研究的专业或学科领域。科研创新的超前性决定了科研人员必须具备超前性的信息意识, 因此, 他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原始文献信息, 更多的则是蕴含在信息中的相关知识, 如科研发展前沿与趋势、最新技术研究成果等。

在科研院所实行学科化、专业化服务首先应该构建一个信息存取方便的学科信息资源与知识服务为一体的网络平台, 从而有效地组织学科信息资源, 保证知识的畅通无阻的流动。既要在图书馆内部实现知识的无阻碍流通, 也要做到图书馆与外部知识的顺畅对流;其次要建立学科化服务团队, 对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课题小组、科技创新团体等实行了“一对一”的跟踪, 加强学科情报研究, 在广泛收集有关学科发展信息的基础上, 对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加工, 为科研人员提供高质量的知识服务;除此之外, 还应该开展学科信息素养培训, 提升科研人员和图书馆员的学科信息素养, 从而推动学科化服务在科研院所的深入开展。

科研院所图书馆是知识传播、文化创新、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促进知识的充分共享与创新, 为科研人员提供卓有成效的专业化和知识化的服务是图书馆的最高目标。实行知识管理可以改进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 优化科研院所图书馆的建设, 提高图书馆知识资源服务质量, 提升图书馆服务科研工作、支持知识应用与创新、创造知识价值的能力。在图书馆工作实际中, 只有把知识管理的理念、策略同服务相结合, 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能动作用, 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管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知识管理原理、技术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5.

[2]袁曦临.知识管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221.

图书馆科研 篇8

【摘 要】明确指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和职能。图书馆工作必须从传统的服务向信息服务转变。从藏书要具有特点,优化导读工作,加强网络化建设,加强馆员新知识的学习几个方面阐明了高校图书馆的任务就是要更好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培育人才。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教学和科研;优化服务

1.藏书要具有特色

要想为教学、科研提供所需要的情报资料,就必须有一定数目和质量的图书资源作为雄厚的基础。这也是做好服务工作的先决条件。这个也是现在面临的比较难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图书价格上涨幅度大,优化馆藏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必须更加注意新书采购的质量。高校图书馆特色藏书要注意的问题:

1.1藏书结构要合理,图书专业性,适用于教学及科研,服务于师生

深入各系部、教研室,根据各系部的专业有目的、有计划地去搜集各专业学科的图书资料。在突出专业藏书的同时,也要适量收藏相关学科及边缘学科的文献资料,有利于师生扩大知识面。与专业无关的图书资料尽量少收些。这样就使得专业资料为主,其他综合类的藏书为辅。这样就形成了专业性、新颖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藏书体系。

1.2要注意藏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既要系统的采集反映重点学科的连续发展历史、现状 趋势的文献,又要完整地采集重点学科的连续出版物,如重点学科的国内外文献、常规文献和灰色文献、印刷型文献等。图书馆要摸清各系部、教研室需要书刊资料的规律,掌握出版动态,通过各种渠道吧资料搜集上来。搜集文献的类型上,既要重视公开出版的书刊,又要注意内部资料的收集。对于已缺的重要的书刊,要尽可能地补全、补齐,使之配套完整。

2.优化导读工作

现阶段,我馆文献激增,内容繁多,要使高校师生在浩瀚的书刊资料中及时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就要深入各系部、教研室调查研究,全面掌握高校师生对书刊资料的需求,设立一套结合图书馆实际情况的,又完整又科学的书刊检索体系,开展积极有效的服务方式。还要根据读者不同要求的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情报服务工作。导读工作的重要服务对象就是学生,他们需要图书馆馆员在阅读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给予最直接的指导和帮助。对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期间,要帮助学生改变原来以教师课堂好教材为中心,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逐步变成自主学习专研的习惯。在导读中,首先先分析读者的阅读心理,引导读者的阅读技能,提高读者的阅读效果。加强读者文献检索辅导工作,积极开展用户教育。目前,文献资料数量增多,而且种类复杂。因此只有熟悉和掌握各种检索工具的使用方法,才能缩短查阅资料的时间,又能顺利和全面地找到所需要的文献资料。让读者学会利用图书馆,懂得选择文献的方法,掌握检索文献、查找资料及整理文献资料信息的技能,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专业研究,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

3.加强信息技术的建设

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藏,是科研人员的忠实助手。在越来越发达的现代化社会,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手段的自动化显得非常重要。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主要有计算机技术、软件和数据库技术、信息存储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数据加工技术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不仅转变了人们对图书馆界的概念,意识,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图书馆传统的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以及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方式等,促进着图书馆自动化的迅速發展。

3.1对文献信息加工处理技术的现代化

随着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的实现,文献信息加工处理工作科通过电视键盘和数据转换手段的现代化设备来进行加工处理。操作人员只需要采用标准的文献信息格式、内容代码、数据语言来完成传统的文献加工工作,是文献信息加工处理流程时间缩短且各种形式载体间的转换变得越来越容易。信息压缩技术使得文献的篇幅减少,而文献所含信息量缺大大增加了。

3.2文献信息服务技术现代化

现在信息技术为图书馆自动化提供了利用新技术代替传统服务的工作模式。读者可通过现代化设备快速检索接收到馆藏或异地所藏的文献资料,并可通过声音、数据、图像和录像设备进行相互交流,消除了语言障碍和地域障碍,缩短了获取文献和信息的时间和空间;数据库的应用,使图书馆综合与专题书目索引的编制实现了标准化和现代化;文献的自动标引与分类技术和计算机化引文索引的编制技术,使文献信息的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揭示,有助于文献资源的深层开发。

3.3实现文献资料共享网络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图书馆自动化的实现,图书馆自动化的实现由助于文献信心网络的建设。从而实现地区、国家乃至世界范围内的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化。

4.加强馆员新知识的学习

要想让高校图书馆更好地位教学科研服务,就必须依靠图书馆员的力量,而图书馆员单一的知识结构是无法适应工作的需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馆员的专业技术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接受继续教育史每一个馆员的必修课程。馆员必须做到以下四点:(1)必须懂情报学,这是指导工作的方法论;(2)了解医学院校多设置专业的系统知识,这是我们从事检索工作的基础;(3)具有较强的外语基础,因为外语是拓宽知识领域的手段。每个工作人员至少应精通一门,熟悉两门以上;(4)要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科学知识,掌握现代化的检索手段。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图书馆专题讲座及学术讨论,参加培训班,接受在职学历继续教育和自学等。提高领导对图书馆情报工作人员继续教育的认识,形成人才平等竞争的环境。 [科]

【参考文献】

[1]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的发展与创新,2003.

[2]曾瑛.高校图书馆如何更好的服务科研和教学,2005.

上一篇:电商网站实习报告下一篇:大安小学英语教师师徒结对培养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