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共7篇)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篇1
兰州城市学院教育学院教学方法
与学习评价工作综述
根据教育学院迎接教育部本科评建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对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科学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认真做好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规范教学过程,强化教学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丰富课外实践活动,保证了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现就2007年招生培养第一届本科学生以来,学院建设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整改措施自评报告于后,请专家组考核验收和审核,提出进一步整改意见。
一、教学改革概况
------2007年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心理咨询方向本科专业(2012年改为心理健康教育方向),2008年开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2010年开办学前教育(艺术教育方向)本科专业,2011年开办小学教育(特特殊教育方向)本科专业,同年开办应用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方向)本科专业。2007年开办本科专业以来,教育系升格为教育学院,成立教育系、心理系、学前教育系,2014年新增学前艺术系。制定并逐渐完善了各专业建设制度,制定了各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为各教学系专业建设提供指导性文件。制定了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规划、科学研究规划等内容的专业规划,为学科建设的稳步推进提供了有据可依的指导性文件。修订完善了各专业课程方案,为学科专业优势的建立和专业特色的形成提供了课程依据。
-------2007年以来,积极开展专业建设调研活动,根据社会需要和教师队伍实际招生,现有本科生1737名。学院“十二五”规划内部规模控制在1400名以内,已经超额完成规划任务。2010年至2012年,重点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2010年招收第一届本科生,每年招生200名,4个年级规模控制在800名。坚决保持学前教育的音乐、美术、游戏课程技能训练特色,适当加强教育理论课程,积极争取音乐、美术、游戏设备更新,把学前教育专业办成了省级特色品牌专业,正在争取成为国家特色专业。保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心理咨询方向招生同时,2011年招生应用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方向)第一届本科生,适度扩大招生数量,使心理学专业规模4个年级控制在200名左右,调整课程计划,加强心理测量、心理咨询治疗、心理辅导、人力资源开发等应用技术教育课程,适应心理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规格要求,促进学生就业。积极发展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稳定招生规模,总规模控制在300名。强化小学教师培养中的小学各科教学法、三笔字、普通话、班主任工作技能、多媒体技术等教师技能训练。认真探索特殊教育专业的开办模式,设立小学教育专业(特殊教育方向),适时申报发展特殊教育专业,为甘肃省特殊教育培养师资,规模控制在100名以内。-------学院的培养目标和规格是思想品德良好、专业基础扎实、应用技能熟练、创新意识较强、身体心理健康的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特殊教育、中学教育师资和应用型心理学社会服务人才,把学院建成横跨三个学科门类四个一级学科的多科性学院,成为体现学校教师教育特色的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小学教育、中学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甘肃省域文化社会心理学研究基地、全校中学教师教育课程中心,全校学生心理咨询辅导服务中心。为了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学院每个专业都有科学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方案,其中小学教育专业突出教学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专业突出中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和心理辅导咨询的结合训练,学前教育专业突出艺术教育和技能训练特色,应用心理学专业突出人事心理测评服务特色。各个专业系严格执行课程方案,注重身体心理保健、创新意识培养、应用技术训练、专业知识教学、思想品德教育。
-------2007年-2014年,学院认真研究新课程体系建设,根据需要修订课程结构和标准,加强精品课程建设,使课程内容进一步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教育系学、心理学系、学前教育学系等各系立足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四次修订课程方案,六次组织教师编写完善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保持传统优势,顺应时代需求,统筹安排各相关课程之间知识内容的衔接,本科专业选用的教材多为版次较新的国家级教材或在国内有影响的教材版本。同时积极鼓励教师争取国家级教材编写任务。2008年以来,沈建洲教授的《手工基础教程》、《幼儿园实用手工》两本教材两次被列入全国“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顺利出版使用。
--------学院积极张扬体现主体性、人性化的素质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的教育理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现学术理论课程少而精,实践活动课程开放化。改革教学评价标准,促进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和考试形式的多元化,摆脱单纯的笔试和闭卷考试模式,形成按照课程性质、内容、目标选择考试形式的机制,实现目标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的统一;推进课程标准规范化、教学方案个性化、教学过程多样化、教学评价人性化。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师性格,选择使用多媒体教学,本科班级多媒体教学课程达到本科课程的70%。认真探索双语教学形式,提高幼儿教师、小学教师整体素质,适应未来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学需要。心理学、教育学2门课程获得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立项,刘淑红等申报的《中外教育史》课程列为学前教育专业双语教学课程,正在组织实施。
---------学院按照学校加强应用技能训练的办学理念,高度重视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培养。各个专业课程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践性课时都占35%以上。在教学方法改革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启发式、参与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体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心理系学生通过心理实验、专业实习、心理咨询、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教育学系除了教学实习外,通过组织教育见习去中小学听课、开展社会调查研究等形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前教育专业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每年按届举办校园艺术周活动,成为校级品牌教学活动,制定了五项技能考核办法,规定考核结果与毕业证书挂钩。小学教育专业也制定了五项技能考核办法,利用实习试讲阶段的活动,对三笔字、普通话、教案设计、实际教学技能进行考核,凡是考核不通过者不得参加实习,必须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练习,直到达标。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必须经常性到学校心理咨询辅导中心和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见习,以提高应用技能。
------学院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成立“兰城”品牌的系列社会团体,即兰城心理学社、兰城教育学社、兰城特教学社、兰城管理学社、兰城艺术学社,分别开办了兰城心理报、兰城教育报、兰城特教报、兰城管理报、兰城艺术报,通过这些学社活动和报刊编辑发行活动,比较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演讲能力、交际能力、编辑能力,对学生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表演唱《口弦轻轻吹》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教师指导的美术作品获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二等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16名学生的课题获得学校团委立项,3项课题成果获得挑战杯学术作品竞赛省级奖。-------学院不断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实习、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实习过程中学院依据《教育学院教育实习教学大纲》,有效组织了教育实习工作,使指导教师和实习生在明确教育实习的意义、目的、任务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教育实习的要求、方式开展教育实习活动。经过周密的组织,学院4届学生的教育实习得到了顺利开展,实习生得到了实习基地教师的肯定和好评。
------教育学院心理实验室筹建于2003年,至今固定仪器设备总值约20万余元,各种心理仪器70套件。现有实验室面积100平方米。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方向)专业学生人数,人均2平方米。主要用于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实验心理学》教学。同时,也为师生进行心理学专业的研究提供服务。每年在实验室进行学习的学生人数累计约200人左右(包括其他专业的学生)。现有实验教学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3人。有本专业规定的实验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强调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有实验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要求的各类表格(实验教学进度表、课程表、实验教学记录等)。实验开出情况:实验项目开出率90% ;实验学时开出率100%。实验室开放时间,每年约120天以上(含学生论文、教师科研项目等)。
-------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制度健全,教研活动气氛活跃,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以教师教育研究所、基础教育研究所、学前教育研究所为依托,学院积极开展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同时成立学术委员会,认真按照章程,为教学科研提供审议、咨询、参谋职能。孔庆浩教授、夏艳萍教授为带头人的学前音乐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称号;孔庆浩教授、夏艳萍教授、沈建洲教授、李兰芳教授、王丽娟副教授等完成的《学前教育专业跨越式发展理论与实践》成果获得2012年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王汝峰研究员、王小卫副教授、李梅讲师等完成的《思想政治教教育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获得2012年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王爱兰教授、王晓丽副教授、王小卫副教授主持完成的“高师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成果 2006年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王晓丽副教授主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成果2007年获兰州城市学院教学成果三等奖。王爱兰教授主持完成的公共心理学本科课程2009年申报省级精品课程获学校第一名。学院前院长王爱兰教授、副院长夏艳萍副教授获得甘肃省优秀教师园丁奖;张玉堂副教授在2008年兰州城市学院第一届教学名师评选中获得教学名师称号;刘锦涛讲师在2008年全校公开课教学比赛中获得二等奖;2006年以来,张海钟教授、夏艳萍教授、海存福教授、陈婷副教授、蔡兆梅副教授等9人被评为兰州城市学院第一、二、三届学术带头人。2006年以来,张玉堂副教授等6人被评为兰州城市学院第一届教学科研骨干。8年来教师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49篇。2006年教育学原理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2009年以来,3个教研室被学校评定为优秀教研室。这些教学成果及教学荣誉为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007年10月--2009年12月,学院配备院长1名,副院长4名,总支书记1名,总支副书记1名,其中3名院领导直接负责教学管理,设有东校区教学科,专门负责教学管理。2010年以来,学院配备院长1名,副院长3名,其中1名负责东校区教学管理,1名负责西校区教学管理,1名负责全院教育实习、实验室、设备、图书等管理。院长直接负责教学研究。原教学科整合到办公室,有8名教学辅助管理人员,这些管理人员爱岗精业,结构合理,熟练使用各种计算机软件,形成稳定、健全、高效、服务的教学管理队伍,能够很好的完成学校交代的任务。
-------教育学院始终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逐年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使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2007年以来制定、修订了相应的教学管理文件14个,使教、学、管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坚持做好学期开始(制定学院和各系教学工作计划,教学督导计划,教师的教学进度计划)、学期中(开展教学检查)、学期末工作(开展考试、阅卷等收尾工作及教学总结与反馈)的常规管理。
--------学院形成了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实施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全面系统监控,实行教学质量有效地监督、检查、指导,强化学院内部自我约束、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建立了听、评课制度,使公开教学常规化;实行院领导、系主任、授课教师三级听课制度,听课方式采用指定听课与随机听课相结合,听课范围每学期视具体情况而定,绝大多数为年轻教师所讲授的专业课和公共课。具体听课、观课内容包括进入课堂听课、检查教案及教学进度、教师授课日志、课堂笔记以及作业等。听课之后及时组织教师采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意见。同时每学期组织各系选出一名教师在全院进行公开教学,并对公开教学的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公开教学,不仅展示了教师良好的教学素质,更主要的是可以激发其他年轻教师的教学热情,为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学院2007年10月成立了教学督导小组,经过三次换届,改革为教学督导委员会,每学期都有教学督导工作计划。通过听课、评课、教学反馈等形式教学检查和教学指导。教学督导小组成立的第一次活动就是组织东西两校区进行了共15次的集中听课,90余人次的分散听课,总计听课次数超过80人次。听课对象既有工作20年以上的骨干教师,有即将升入高一级职称系列的中青年教师,也有刚刚跨入教师行业的年轻教师。2008年,学院教学督导小组组织两校区集中听课7次,分散听课70余次,总听课次数达118人次。2009年以来听课密度更大,每年总听课次数达到139次。通过教学督导工作的良好开展,一是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我院教师整体的教学情况,为今后教学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提供有利的依据,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通过检查结果的反馈,及时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使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尤其是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学院始终注重发挥教学系的作用,制定系主任工作职责,完善系一级教学管理。系主任的职责一是要在每学期开始分别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和教学督导计划,安排期中教学检查,做好学期末考试、阅卷等收尾工作及教学工作总结。二是负责制定、修订专业教学计划以及每学期的排课和教材征订工作。三是协助学院负责安排督查本系教师的备课、上课及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并组织好期末考试的出题、阅卷与试卷的装订工作。学院要求各系每学期都要定期进行教研活动。主要是针对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探讨,同时积极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研究。学院认真组织学生评教活动,及时反馈评教结果。各级教学管理文件保存完整,查阅方便。学院领导、系主任听课次数达到规定学时,教学计划执行严格,调课制度执行严格。
--------学院自我评价是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前教育专业在省内有特色,培养方案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贯彻了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方针,培养方案执行良好,教学计划执行严肃。建立了完善的教学质量监督控制体系,教学管理队伍结构合理,认真高效,教学管理制度完备,教学秩序良好。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篇2
一、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
1. 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在讲授较难理解的课文前,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主要做好引导工作,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这样,使全体学生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其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渴望。
2. 在新授课伊始,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容易达到的“阶梯式”的教学目标,然后向学生提出本课的学习目标,明确自学的方法和要求后,由学生自学,让其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为小组讨论做好准备。
3. 在学生自学、初步感知的基础上,开始小组讨论。小组一般由4—6人(优等生一人,中等生两人,后进生一人)程度各异的学生组成,每隔一段时间,小组要重新组成,永远保持“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学习程度。在课堂上,小组汇报自学情况,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的预习情况,主要回答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目标,组内成员采用轮流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巡视和参与,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能较好地理解故事内容,基本上能正确回答问题,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回答不够完整,这时,教师不能讲解、包办过多,要相信学生,让他们自己设问、答疑。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作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通过学生自学,在此基础上进行讨论,组内同学相互学习,团结协助,共同达到学习的目标。
4. 在小组讨论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补充、质疑和评价,再由各组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解答。经过一阵激烈的讨论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不仅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们的语言技能也得到提高,学习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发挥;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克服以自我为中心、胆怯等不良心理品质。
5. 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师及时运用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从知识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也不急于讲解,而是采取全班讲座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合作学习”教学采用当堂检测教学效果的方法,反馈迅速,校正有效,大大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二、合作学习的评价
在组际交流后,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合作学习的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自评、他评小组评相结合。教师应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在评价时注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学习内容的水平及表现出来的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评价。
1. 重视过程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因此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速度、完成任务的时间、讨论的参与度都会有所差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及时通过自己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式,及时给予学生鼓励,这是对学生最好的评价和肯定,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这是学生学英语最大的宽慰。
2. 加强自评和互评。
在检查小组活动的结果时每个学习小组要分别汇报或展示小组活动的结果。这个过程是学生相互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一方面学生会再次接受教学内容的信息,另一方面也会对自己小组活动的结果的对、错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小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各小组派一名代表,按照老师提供的答案,到各小组检查,并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这不失为让学生参与评价的一种好办法。
3. 突出个体评价。
每个学生有进步的内在要求和搞好学习的良好愿望。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时教师要突出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也就是说教师要对学生活动过程中的某一个小组或某一个学生的有创意的答案给予特别重视,这是发现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培养个性的重要手段。而对那些平时成绩不怎么理想的学生更要采取积极的评价,哪怕是微小的进步,教师也要给予及时的表扬与鼓励。这些都会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英语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合作性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是学习活动的向导和促进者,同时还是学生的合作者,合理正确地引导学生;合作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探究、讨论的氛围,但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合作性学习中参与度远远低于优等生,“合作组内权威”的现象对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有负面影响;合作学习虽然活跃了气氛,但对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保障。评价要对学生积极参与合作起鼓励作用,评价应是客观公正的,且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不同评价内容对学生合作学习进行评价;初中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还不甚成熟;过多的合作活动可能会造成学生语言运用准确率的降低等。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合作性学习可让每个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在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激发兴趣,在积极交往中学会合作,在成功体验中享受学习。同时,教师要不断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并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作分别具体的指导,促使每个小组都进行反思、学习、改进,这样逐渐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我们一定要有效、恰当地运用合作学习,使它真正成为学生交流沟通、增进认识、形成合作观念和群体创造意识、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让我们的学生成长为爱群、合群、乐群、利群的人。
参考文献
[1]潘裕翼.以探究为乐, 以创新为荣[J].中小学管理, 2001, (4) .
[2]小组合作学习[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3, (8) .
[3]乔秀兰.对两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反思[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6.1.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篇3
摘 要:新课标的要求 “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1],这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在各种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都相对弱势的农村中学,英语新课堂的改革则需要倾注更多关注、探索和实践。笔者在农村中学一线教学实践中,对逐渐形成独特教学评价、管理、学习模式进行概述。
【中图分类号】G633.67
总 括:笔者在农村初中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模式——三维学习小组评价模式。本模式的着重点在于把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课堂教学模式的组织方式、课堂课前后三个维度的量化评价管理这三个方面相结合。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机械能多样化、多维度、全方位的进行教学评价。关心和肯定学生在每日点滴的学习积累、及时对学生的每一份努力作出有效的记录、反馈和评价。下面对此模式进行简介,以期前辈同行交流探讨:
1、基本定义:
以小组学习为学习共同体,进行组内合作、自主和互助学习、组外竞争、交流、共享学习,采用三维度评价的方式,从课前后准备、课堂表现、课外活动和小组任务等方面对小组和每个学生进行全方位量化评价模式。
2、具体实施方法:
2.1划分小组。了解学生总体学情、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层次水平。按照一定的结构平均地划分每个小组。做到各组学生综合能力相对平均。每个小组的结构比例为: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1:2:2。以此为原则拟定小组座位表。并及时针对小组成员安排和学习效果中出现的问题和情况进行不定期调整。
2.2组内详细分工司职。由组内组长组织,民主选出纪律委员、作业委员、记录委员、背诵委员、卫生委员、安全委员等。让每个组员都有任务。目的是
让每个学生融入小组生活,更能有效参与小组学习和班级自主管理。
2.3 具体评价方法与制度:
2.3.1课前后表现评分制度。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强调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分别制定出具体项目的评价表。
2.3.2课堂表现评分制度。为了提高课堂上的有效性教学,积极发动小组成员的参与性和竞争性,采用回答问题给予奖励的方式,并每周进行小结,由小组的记录委员进行登记。
2.3.3教师跟踪评价方法。为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锻炼和成长,设计教师用评价表。如:
2.4课内外小组活动任务:
可分四大类任务:1、值周小组任务。每个小组轮流进行值周,任务分为小老师组织上课、组织值日报告 、带读、整理黑板讲台、书写布置作业、负责收发作业、管理班级备忘录等,由每个组员分工负责。目的:让学生全面地参与班级管理、与老师互动配合、培养组织管理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以及责任感和合作能力等。2、值日报告:每日英语课每个同学轮流做值日报告,上讲台用英语发言。目的: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和表现力。3、班级班会活动:设定主题,由每个小组分别分工不同的任务,共同组织班级活动,如英语主题的班级聚会。4、每周英语听力训练、月测试、期中期末监测等
2.5每周评价小结。把课前后、课堂表现以及教师评价表现的情况量化成具体分数后,每周统计一次,评出最佳小组、最佳进步成员两名、得分最高组员。
3 三维学习小组评价模式下的英语教学课堂模式的大致框架:
3.1热身。由值周小组的小老师上台做课堂英语开场白,介绍带读黑板上更新的日期、星期、天气,并邀请值日报告的同学上台做英语值日报告。
3.2 复习与听写。由学生自愿举手、老师邀请2至3名带读小老师上台带读单词和词组课文,全班同学跟读。
3.3 呈现。根据PPT或其他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的新知问题,跟读新知课文。师指定小组作业委员互相奖惩课前预习情况。师反馈预习情况,并评价最佳预习小组。师讲授新知,设计问题。小组竞答。
3.4训练。生跟读录音后,小组长组织齐读比赛。设计当堂监测、师负责批改每组最先完成的组员,该组员负责批改其他组员练习,小组比赛那一次最先完成练习。全班以竞答方式反馈练习答案、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轮流针对题目上台对作业进行讲评。其他小组对讲评进行提问和反馈。
3.5评价总结。复习本节课主要内容,评价纪律表现和活跃小组。
4、问题和成果
4.1在新教学模式的试验下,初得一些成效。如在课堂上,学生变得积极活泼、气氛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时间增加,学习氛围变好了,除了优等生外,中等生乃至部分后进生都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在课前课后,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生方法,能够自觉完成预习巩固,学会学习的自我管理。在学生综合素质上的影响: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培养了合作竞争意识、更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以及我的班级我来管的主人翁意识。在组织课外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如何组织活动参与活动,学会分工合作,创新思维。
4.2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如奖惩制度的比重问题。在评价中,主要以奖励为主,但是由于课堂气氛活跃,容易造成个别学生状态游离,违反纪律的现象,此时则需要有惩罚制度,而惩罚的制度又会造成对小组整体得分的影响,因此打击了一部分遵守纪律的学生的信心。而纯粹的奖励制度对个别学生的影响力微弱。个别问题由于家庭教育和个性问题,难以融入小组集体当中,时常出现不配合、不参与、故意捣乱等现象对小组产生不良影响。评价体系和小组分配的绝对公平性问题等。
4、3两个难题:1、如何在一成不变的评价体系和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主体中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点。2.在新的評价教学体系下,如何与中考要求进行对接和挂钩。在应试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之间力求平衡。
总之,在这样的新课标的指引下,农村中学英语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笔者将继续未来的职业生涯中的继续摸索、改善和实践。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篇4
新课标下的教学,不仅要有一个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还要创设一个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畅通的师生交流空间、方便的管理平台的教学环境。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虽然没有能力为学校购置新设备,添加新软件,但是,可以利用手中的信息技术把现有的软硬件设备管理好,将管理工作量降到最低限度,并为师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环境。下面笔者拟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改进信息技术环境和提高教学资源建设管理的看法。
一.教学环境的建设和管理
加强对学校计算机设备使用的管理和技术保障。任何一位使用者 如果都是计算机的“超级用户”,手中都拥有“系统管理员”的权限。试想,一台计算机若有 20 人使用,20 个人都是管理员,这台机器还能管理的好吗?也就是说,在计算机教室我们给予了使用者对计算机系统太大的操作权限,这是没有必要的,也是造成管理难题的根本原因。因此,解决软硬件环境管理的第一步就是要给予不同的使用者以不同的权限。
(2)通过“网络驱动器”为师生提供安全方便的网上存储空间 为了便于集中管理,也为了师生所用数据的安全性,我在服务器的硬盘上开设了一定数据空间的文件夹,并以他们的域用户命名,同时将该文件夹与相应的域用户名相连接,并把该文件夹的所有权交给相应的用户。这样,只要用正确的用户名及密码登录计算机,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网络驱动器,对应着服务器上的一个文件夹。就可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当然也方便了资源的管理。
二、资源的建设与管理(1)学习、教学资源的建设
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如:各种素材图片、声音、视频、案例、动画特效、案例、学习指导、学生评价表等内容。为此,我们在教师的计算机上的D盘的根目录下建立一个“学生资源”文件夹。在这个文件夹下面再以某节课的内容为名字分别建立若干个文件夹。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指引要求合理使用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
(2)学习、教学资源的管理 由于学习、教学资源是一个动态的资源库,所以它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为了保证资源的安全性、可靠性以及使用的灵活性,可以采用针对不同的用户对不同的资源享有不同的访问权限。如某位教师的教学文件夹只有他个人和他所教的学生才能够阅读,只有教师本人拥有完全控制权限,学生只能读的权限;学生提交作业的文件夹只有学生才拥有所有权,教师只能读等等;又如资源的上传区,师生提交的资源暂时存放在上传区,由管理资源的教师统一整理后归类存放;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区的文件中由各位任课教师提供,其他人只有阅读的权限等等。
《课程设计与评价》学习心得 篇5
龙城中学:李文有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与评价》的学习,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课程设计与评价方面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之前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实践出真知,相信在今后的教学中,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必定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下面,我结合此次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程定义反映了定义者的基本观点和取向,每一种课程定义的背后都有其成文或不成文的理论基础。:(广义)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或一类活动。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是由一系列不同类别的学科或学术领域以及与之相应的各种间接经验组成的课程
二、课程设计到目前为止,国内外的课程理论工作者可谓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认识与理解。而课程设计的基础是研究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从多方面探讨其产生或发展的基础和原因,也是研究事物的根本所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
第一、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经验。第二、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第三、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而活动课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第四,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
三、课程设计的内容和基本策略
课程设计是课程领域最常用的术语之一,说白了就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和评价的设计。内容决定目标,有助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并且可以作为课程实施的依据和课程评价的准则。课程设计的策略,在一般意义上与课程设计方法是一样的,但是目前阐述的课程设计策略的文献很少,一般认为有六种。(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课程新编)
基本思路:一是以目标为中心的设计思路:(目标中心思路(或称目标模式)是课程设计者根据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征是:它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他设计步骤都要围绕所定的行为目标来进行;其次,它主张行为导向的教学目标,第三,它强调目标的结构性。不足:首先,目标模式的科学观过于质朴、简单,着眼点是效率和准确,它无法描述复杂的教学过程,毕竟正确的科学应该是由信念、审美、个人的参与等多种因素构成的一个过程,而这些正是目标模式所难以包容的。其次,目标模式强调教师可以根据预先设定好的蓝图将学生的心灵塑造成任何形式,因而隐含在这种假设中的人性观是消极的、被动的。第三,目标模式过分的强调知识的工具性价值,认为知识的选择不是依据知识自身的价值,而是看这些知识能否帮助达到某些外在的教育目的,这就歪曲了知识的真义。
四、课程评价
评价是人类有意识活动的一个表征。评价的实质在于促使人类活动日趋完善,体现人类行为的自觉性与反思,事实上,评价广泛渗透人类所有意识的活动中,课程评价如此,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评价是课程发展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课程开发与教育实践的发展,课程评价的重要性日趋突出。
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迄今为止,在方案评价模式中,CIPP模式应用最为广泛。在很长时间内,CIPP模式包括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这4个环节的评价。
五、中小学课程评价的方法与程序
课程评价是一个多因素、多变量的复杂系统,它涉及评价者、评价对象、评价目标的、评价方案以及评价方法等诸多方面。课程评价也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学的课程评价方法、规范的课程评价程序对于评价质量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设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让师生有序可循。基于课堂教学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的理念。综合实践活动是目前在中小学推 行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应该考虑以下三条原则。
(1)内容组织的关联性原则,即活动主题的确定和内容的组织要与相关的课程及学生的知识 经验有机联系起来。
(2)能力训练的阶梯性原则.即活动设计应以学生能力发展的序列为线索。
(3)实施方式的生动性原则,即在活动实施的时空条件、人员组 合、评价方法等,要生动活泼、灵活多样。
另外,所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最好能够以书面文件的形式加以陈述.其文本格式包括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安排、评 价提示、活动结果等内容。
校本课程开发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实行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本课程开发实质上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课程方 案规划、设计与实施的过程。要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课程方案在规划与设计、实施、实施后三个阶段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说,校本课程开发的 过程,也是评价和改进课程方案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评价领域只注重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领域,那就是方案评价。
因此,本文的选题是针对这一缺失而提出的。本文的叙述分成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方案评价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并分析方案评价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几种比较成熟、有效的评价模式,以此确认方案评价应该秉持的评价理 念,以及方案评价所涉及的要素。同时,通过文献的整理,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案评价标准。这一部分为建构校本课程方案评价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篇6
2004年教育部颁布的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不仅对大学英语教学做出了三个层次的要求,即自主学习,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提高听说能力,还提出了新的英语教学模式,即网络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亦“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课堂教学模式。新的教学模式应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为支撑,使英语教学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朝着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方向发展”。把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划分成若干环节,形成了课内课外、网上网下、大班小班、自学面授等一系列互动互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还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研究并实践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1 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主题网络教学模式
在大学英语实施网络自主教学模式是有非常强大的理论基础的。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三大主要流派——人本主义、认知主义以及建构主义都强调教育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自主,促进学习者的自主性也正是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主题网络教学这一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在网络环境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在主题网络教学模式里,学生并不是像传统学习模式那样,被动地学习教师每一课时设定的知识内容,而是根据教师预先设定的主题任务,在规定的课时内,与同学合作,经过选题、组队、资料收集整理、组内合作、完成作品(小论文、幻灯片、电子报等)、互作评价和在线测试等7个步骤,真正完成某个主题的学习。而老师也转变整个角色,作为“导演”或“参与者”,采取BBS电子公告板、在线调查、在线测试等方式来监控、观察整个学习过程。以任务或项目为驱动,结合网络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精读课和视听说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英语听说读写与练的相结合,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
根据网络自主学习的内容,教师需要完成以下工作:
(1)设定简洁清晰的任务
设计任务或活动,要让主题活动“成为切实可靠的学习经验,能够及时肯定学生的努力,应该需要一个相当简洁的步骤”。可明确规定三个基本步骤:①知识准备(在线学习);②提供相关网络链接及必要的背景知识;③帮助学生根据个人背景特点分阶段前进(选题、组队、资料收集整理、协作分工、成果完成)。
任务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英语演讲、英语小品、英语配乐诗朗诵、英语新闻报导、英语辩论等。
(2)根据设计任务,教师提出具体课程要求(如图一所示)
对于如何设计任务,可以采用以下策略:头脑风暴和公开征求意见。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组中公开征求意见”,它适用于问题解决的各个阶段。在公开征求意见时,小组长提出一些问题请组员发表意见,各种意见收集之后张榜公布,然后再分类进行小组讨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让学生提出他们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学生可以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整个单元的学习。
(3)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的指导、监督与检查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师生与生生互动的手段多种多样。例如,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进行交流,这有利于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全班的QQ群,作为成员参与到该班的活动和讨论中去,以掌握每个人的学习情况并给予相应的帮助;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分配任务,让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接受包括听力、语音、口语、词汇、语法、阅读等多种交互式学习内容,随时进入一个实际的语言环境中,提高语言的实践能力。
讨论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形式,也是促进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良好途径。在网络辅助教学活动中,一般采用电子布告牌系统以及在线聊天系统。这种教学方式一般是由英语教师监控,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发言,并能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能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同学看到。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进行组织引导,并监督学生的讨论和发言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防止讨论跑题。讨论问题一般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讨论方式不仅可以在线实时讨论,也可以是异步非实时讨论。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和参加学生的讨论,讨论协作小组组长可担任论坛的版主,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若网上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教师还可以适时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学习。
在讨论的过程中自然形成了协作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进行协作学习时,需要为学生设计并提供一定的信息资源环境,或者应根据任务需要提供一个可用资源列表供学生参考,比如网站、图书馆、专家学者等,尽量缩短无效时间,提高协作学习的效率。但有时在互联网环境下进行协作学习,由于受传输速率的限制,势必会影响学习者对信息资源的获取速度。教师可借助于校园网,事先将学生可能用到的信息资源下载到校园网的资源中心内。根据协作学习过程中知识掌握的需要,学习者直接从校园网资源库中查询所需的信息资源,这样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都应通过网络平台交流展示,师生共同讨论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反馈。评价的内容可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即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评价,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 网络自主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建立学生档案袋
根据课改新的理念,评价必须既“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要创设一种“发现闪光点”、“鼓励自信心”的激励性评价机制。评价形式要多样化,特别是形成性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要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在形成性评价中,老师要逐步转变角色,从“考官”的角色逐渐转变到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评价的角色。形成性评价要让学生有选择性,有自主权,评价内容、评价形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决定,不必总是由老师统一规定,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特别要注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与评估。为此,教师可以建立学生档案袋(内含4项内容),学生的综合评价成绩包括:课堂综合成绩+网络自主学习+考试成绩。
(1)网络自主学习评价报告单
教师可以设计如表一所示的表格,每次网络课上由学生自己填写,学期末上交。
这一表格的设计主要用来监督和反馈学生网络自主学习的情况。
(2)小组活动参与情况表
小组活动参与情况表的设计如表二所示。
这一表格的设计主要用来检查小组成员参与任务活动的情况。
(3)评价量表
学生成果的评定=自评分×0.2+小组评分×0.3+教师评分×0.5
评价量表的设计如表三所示。
(4)网络自主学习日志(反思表)
反思表的设计如表四所示。
3 主题网络教学的优势
(1)学习内容问题化
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或任务,并在网络/教师多媒体演示课件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设置了起点。
(2)学习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后,学生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如任务的完成),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
(3)学习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改变了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英语课本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如创建PPT或网站)和习惯。
(4)注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摘要: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网络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形成。基于任务、基于问题的主题网络教学模式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多种实用易操作的评价量表为形成性评价提供了很好的依据,该模式与评价体系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延伸空间,优化了大学英语教学。
关键词:网络化自主学习,主题网络教学,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程静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研究[J].高教论坛,2008,4.
[3]Piaget,J.结构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院,1984;140.
[4]王卫群.探索英语网络教学新模式提高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J].长沙医学院学报,2006,6.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 篇7
我通过多年“弹性评价,均等教学”的课题研究,深深地感到:学业成就机会均等和教育效果均等,从某一视角着手研究是可以实现的。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就学权利、就学机会已经均等,但由于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的不同,在各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差异。针对存在的差异,如何保证他们在教学中的机会均等,这是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十分重视,广大教师、家长十分关注的热点,也是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保证同一班级的学生在教学中的机会均等,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我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一、弹性评价,使学生形成同等参与学习竞赛的心理
所谓弹性评价,即以学生个体为主要评价参照标准,实施鼓励性评价,相对拉平学生学习的起跑线,使优、中、差各类学生均等地参与学习竞争。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以分层激励为原则,取消“不及格”,把优、良、及格的档次拉开:
其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参照原有的学习基础,由学生制定达标标准,家长签名同意或修正,教师审定后,分别制定切实可行的各科学习成绩达标标准。
再者,根据每位学生的达标标准,每星期开展学习效果优化竞赛活动。
平时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全对,且书写整洁、认真者,记学习效果优化一次;检测达标者,记学习效果优化两次;检测得满分者,记学习效果优化三次。优生与差生由于达标标准不同,获得检测优化次数的概率大致相同,从而相对拉平了各类学生的学习起跑线,使全体学生同步而均等地参与学习竞争。
在优化竞赛活动中,“ 差生”往往跑到队伍的中间,甚至跑到前列,这时候,“差生”的喜悦心情是无法形容的。这时,教师对他们的成绩和进步及时予以肯定,用他们个体发展的纵向比较,使他们看到自己进步的潜力,引导他们向更高目标前进。由此,各档学生人数从“及格E”向“ 优A”稳步提升,最终消灭“及格E”、“及格D”、“及格C”、“及格B”四个档次。有的班级不仅消灭了“及格”的四个档次,而且最低标准提高到了“ 良B”。
该学习竞赛,达标标准越高,难度也就越大,但标准制定得高的学生没有人要求降低,相反,只有标准低的学生要求升级,特别是优等生,力争跑在队伍的最前列。此活动使全班学生掀起主动参与、比学赶超的学习热潮。
二、本质上的教学内容均等,培养学生学有所获,学有选择余地的宽松心理
有人认为,教学内容均等,就是要向全班学生传授相同的内容。其实不然,要保证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机会的均等,教师必须考虑在同一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个人的差异,有选择性地选取学习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学生都能相对均等地得到与自己的基础、能力相应的教育。
例如,初读课文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 请大家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读读这篇课文,读完后谈谈你读懂了什么?”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收获,差生也许理解了某个词的意思,中等生也许体会到了某个词的精妙所在,了解了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优等生也许学懂了本篇课文所采用的方法。
又如,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的第三段时,我提出:“请大家找出自己喜爱的物产,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这种物产?”我设计了以下的题目:
①课文的 第四段具体写了( )和()这两种物产,中间用了()一句把这两个内容连接起来的。
② 课文的第三段介绍了海底的四种物产,请你任选两种物产,用以上连接句把它说一说。
③ 仿照课文的第三段和第四段,介绍海底的其他物产。
像以上这样的练习题,难度不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任选一题练习。教学内容的设置使学生都有了一个学习机会,为全体学生均等参与学习创设了条件。
三、本质上的教学要求均等,使学生自由、轻松、愉快地学习
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有所发展,教师只有以因人施教为原则,制定分类、分层、有序的教学目标,针对差异进行教学,才是真正本质上的教学要求均等。
1 本质上的教学目标均等
例如,多步应用题教学,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可将教学目标分为四类。一、最低要求: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在教师启发下,随着教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和解答问题;二、基本要求:中等水平的学生能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判断一道应用题是一步题还是两步题;三、较高要求: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能用分析法分析问题,找出题目隐蔽条件,确定解答步骤,独立解答多步应用题;第四、高要求:优等生可以采用创造性学习的思维,寻求创造性解题思路。通过分类目标的设定,最终使各类学生都达到掌握多步应用题解法的目的。
2 本质上的课堂训练均等
例如,在进行同一内容的课堂口述训练时,教师提问有层次,先易后难,中差生优先回答。在进行不同类型的课堂训练时,一类题面对“ 差生”,要求“ 差生”人人过关;二类题面向全体;三类题面向优等生。
3 本质上的作业练习均等
以应用题练习为例:
一个粮站的仓库存大米4000千克,一月份卖出总数的30%,二月份卖出总数的35%,?
请学生提问题并解答。优等生要求至少提出七个问题才能达标;中等生要求提出五个以上问题才能达标;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提出三个以上问题就可达标。
一题多解、改编应用题,同样分类要求,使作业练习真正达到实质上的均等。
4 本质上的学习效果检测均等
采用A、B、C三种试卷全面检测学生。A卷检测基础知识,B卷检测能力,C卷检测动手操作能力,而且A、B、C三种卷中都安排必做题和选做题。选做题又有多选和少选之分,比如四道选做题,及格标准优的学生选做三道,良级学生选做两道,及格级学生选做一道。由此,及格标准高的学生,A卷检测成绩一般是高的,但B卷、C卷的检测成绩不一定高。相反,及格标准低的学生,A卷的检测成绩虽不高,但B卷、C卷的检测成绩不一定低。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弥补短处,从而使知识、能力、操作水平全面得到提高。
四、课堂提问与演练机会均等,培养学生积极提问、勇于发言、善于思考的习惯
在一个人数较少、规模适宜的班级内,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堂讨论,而现在我们的大多班级人数在60人左右,如此规模的班级,要做到提问次数与演练机会均等是很难的,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参与课堂提问与演练,特别是性格内向或能力较差的学生几乎被剥夺了这种权利。为了达到课堂提问与演练的机会均等,我的做法是:
1 科学地设计提问表,有规律地提问
教师根据学生发言踊跃程度与发言能力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上课时有意识地将难、中、易题,分别给第一组的“三”,第二、三组的“六”,第四组的“九”标识的学生回答;下一堂课提问的顺序又改为二组的“ 三”,三、四组的“六”、一组的“ 九”。以此类推,每一堂课按顺序轮流。
2 设计“参与课堂活动光荣楼”
教师给每个学生设置一张“更上一层楼表格”,一周内能正确回答两次以上问题,可更上一层楼。每成功一次则在楼层上开一个窗或自由装饰自己的“ 光荣楼”。这样,教师一方面可在“机会均等”上查漏补缺,另一方面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
3 个别参与和部分参与相结合
比如,某个问题由一位学生回答了,接着的问题尽量叫其他学生,对没有举手和不敢举手的学生,教师要尽力为他们创设机会。为了使课堂中的演练机会均等,我允许学生请帮手合作,或指定分组合作的实践与操作。到一堂课的尾声时,可让没有演练过的学生一起演练。
4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多方位地参与课堂活动
教师把全班教学、小组和成对学习、个别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朗读课文时可采用:个别读、分角色读、小组读,齐读、范读、跟读、默读等,以保证每个学生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
【教学方法与学习评价】推荐阅读:
小组合作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与评价研究11-28
“基于课堂教学与评价”学习心得10-19
关于教学法与教学方法的学习体会05-17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数学学习方法10-20
《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的学习心得及教学反思09-01
评价体系与方法06-26
评价体系与方法05-15
初中历史课程学习评价方法08-28
初中生物学习评价方法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