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调研(共8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调研 篇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调研报告
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有效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运而生,并在各地推广运行。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对这些成效和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促进财政改革的发展。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国传统的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特征是:一个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加上一个高度分散化的财政管理框架。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后,财政体制的集权化程度已经大为降低了,但是高度分散的财政管理框架对国库功能方面的影响却愈加严重。原来的财政拨付制度是财政部门按下达的预算将资金从国库拨付到一级预算单位,一级预算单位按照预算级次层层下拨到基层单位,基层单位根据预算确定的用途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形成财政资金实际支出。资金尚未支付之前,就形成了国库外资金的沉淀,正是由于这种沉淀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运而生。国库集中支付即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指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设立一个统一的银行账户,所有财政支出均通过这一账户进行拨付,预算资金不再拨付到各预算单位银行账户,预算单位可以
根据自己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批准的预算项目和额度内自行决定购买何种商品和劳务,并对此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但款项由财政部门统一支付,资金都要通过国库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实现集中支付后,国库资金的划拨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库款统一调度,降低了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规范了预算资金的管理,提高了预算执行和监督力度。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际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合财政各职能部门、各预算单位、人行及代理商业银行等一系列资源,其财务管理、职能划分、规章制度的确立,运行模式以及信息化财政操作平台的支持等,都有一个逐步摸索、逐渐完善的过程,在实际运行当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预算单位过分使用授权支付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一般分为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直接支付的内容主要是基建、政府采购、工资等。属直接支付的款项,统一由财政部门通过国库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对于未纳入政府采购的购买支出和小额零星支出,预算单位申请授权支付。
根据统计资料,我国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之后,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是提高了,但是又有资料表明,预算单位90 %的业务
都是通过授权支付来操作的。可想而知,很多单位可能是将一些较大的采购项目进行拆分,尽量申请授权支付,以保护原先的个人利益、单位利益,但无论怎样,都会使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2、预算管理与财政监督有待加强
单位过分使用授权支付的最主要后果是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与预算管理相脱节、分离,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单位过分使用授权支付的主要动因。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务管理归单位负责,这种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相对分离使得单位对授权支付的过分使用有点“理直气壮”,很多时候财政部门也无可厚非,这样势必会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效率下降。
3、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协调有待加强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也有很多利益相关的群体:财政会计、国库、代理银行、预算单位及众多的会计人员,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利益的博弈,行业间及部门间不同利益的诉求,也必然会导致一些摩擦的生成,从而造成集中支付运行不畅,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造成不良影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调研 篇2
2010年1月开始,我市教育系统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正式实施,所有单位的预算外收入统一缴入财政专户,除以前年度结余资金和往来款项外,所有支出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办理支付。这一制度的实施,通过强化预算管理、减少财政资金支出环节,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和完善了财政监督,是反腐倡廉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但是,对于习惯于只考虑收支、不重视预算的单位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深入了解教育系统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现状,切实解决有关学校的实际困难,教育核算中心配合市财政局有关科室进行了一次专项调研,与部分学校领导和财务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汇总。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共走访了6所普高、2所职高、2个教办,主要座谈内容包括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对项目支出的控制办法。从座谈情况看,所有校长、会计都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积极作用有较清晰的认识,但对严格执行部门预算都有或多或少的顾虑,特别是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之初,许多学校的预算编制还不够严谨,以前年度结余的使用又控制过紧,要完全按照预算标准来办理支付比较困难。
二、具体问题
(一)预算编制标准过低,与实际支出差额较大
根据预算编制规定,在职人员工资、招聘人员工资、交通费等许多项目的预算编制标准远远低于我市实际水平,而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总原则是“指标控制计划,计划控制支出”,由此导致各学校在会计年度后期“有资金、无指标”,必须开支的项目无法支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高中学校的人员经费明显不足。如某所普高在职人员经费,2010年预算数为1207万元,仅为2009年实际支出数的55%;而实际上,通过挪用项目经费,2010年该校实际发生人员支出1986万元,达到2010年预算数的164%。
(二)预算编制、批准与执行的时间差,造成预算执行困难
首先,由于预算编制时间的超前性,各单位无法做到预算收支与实际收支完全吻合,如学校对下一学年招生形势的估计失误,会导致预算中的收入数估计不准确、教育装备采购项目申报不足等问题;其次,从预算编制到执行中产生的政策性变动,如住房公积金的调整,教职工工资的增加,导致学校的实际支出数大于预算编制数,只能通过调增预算来弥补;再次,学校收费时间与会计年度之间的差异(学校的预算外资金收入绝大部分在8、9月份),导致学校资金在1至7月不够使用;此外,预算执行时间与人大会审批时间的矛盾,使得学校在每年前3个月无法及时使用预算外资金和项目经费。
(三)使用以前年度结余资金的要求过高
按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学校以前年度的结余资金存放在财政专户和教育核算中心账户。在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前,存放在教育核算中心账户的资金,因为已经通过财政审批,学校可以自行安排支出;但从2010年1月开始,这部分资金只能用于支付2009年底以前的旧欠项目,并且必须经过教育核算中心和市财政局相关科室的再次审批,不但增加了操作环节,而且打乱了学校原定的支出计划,影响了学校的财务运行。
(四)部分项目经费的控制标准难以把握
剔除学校“以项目经费弥补基本经费不足”的考虑,正常的项目经费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也存在一些难以把握的具体问题:
1. 主管部门与下属学校的项目经费编制范筹不明确。
如计划于2010年开工的基建项目,从基建项目的审批程序看,必须由教育局统筹安排,列入教育局预算;但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看,每个学校作为独立核算的预算单位,必须单独编制预算,否则财政资金难以“一竿子到底”,镇乡政府配套的资金也无法列入学校预算,导致有了经费也无法支付。
2. 续贷、还贷的预算编制口径暂时无法统一。
目前,大部分普高、职高都有一定量的银行贷款,从理论上分析,在编制次年的部门预算时,需要归还的银行贷款可以编制支出预算,需要续贷的部分则不能编制支出预算;但实际上,银行贷款能否归还、是否续贷要取决于学校的收支差额以及相关银行的具体要求。如果学校把还贷项目列入部门预算,续贷后的资金无法使用;如果学校不编制还贷支出,归还贷款时的资金来源又成了问题。
3. 教职工疗休养支出没有完全列入项目支出编报。
按照《教师法》规定,教职工享有疗休养的权利,但在部门预算审核时,一般不认可该类支出,学校安排的教职工休养活动只能挤占有限的公用经费,这对教育系统传统的疗休养工作会带来很大影响。
三、改进建议
(一)提高预算标准与适当放宽项目经费使用要求相结合
首先,部门预算的编制标准要尽可能因地制宜,努力使上级规定与业已存在的实际支出相一致。在各地经济条件大相径庭的前提下,如果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的标准在全省、全国范围内完全一致,势必导致有的地区预算指标用不完,有的地区预算指标不够用,因此,根据我市实际,有必要提高预算标准,以适应经济现状;其次,在现行预算标准下,对项目经费的控制要区别对待,适当灵活。如各普通高中实际支出的人员经费远远大于预算标准,建议动用一定量的项目经费,用于高中为提高高考质量,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而设的加班补贴、高考奖等人员支出,但义务教育学校已实行绩效工资、且资金由财政全额保证,就必须杜绝用项目经费发放人员经费的行为。
(二)全面实行绩效工资与限定学校自发奖金标准相结合
推行绩效工资是中央的决定,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但从我市实际看,各校从8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实行结构工资,而且力度比现在的绩效工资要大,如果完全执行绩效工资标准,其实质是倒退回到了“大锅饭”。因此,建议在实施绩效工资基础上,对普通高中等学校核定自发奖金的范围和标准,资金由各学校自行解决。这样,既能激励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和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又减轻了财政部门的资金压力,有利于教育事业稳步和谐发展。
(三)加强预算执行力度与合理调整预算审批程序相结合
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过程中,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财政局重点审核预算内资金的收支情况和预算编制有无超范围、超标准的现象,同时对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教育局对整个系统的预算编制进行统筹安排,并负责基建等项目支出的分配;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具体责任则应落实到学校,需要编制哪些收入、哪些支出,学校应提供合理的依据,经财政、人大审批后的部门预算不得随意调整,学校人为高编预算收入、实际不达标的,必须给予处理。
(四)按指标控制支出与按学校发展需要控制支出相结合
单纯按预算指标控制支出,固然可以减少支出的随意性,提高对财政资金的监控力度,但也可能产生“为指标而支出”的不必要开支。如2011年的部门预算定额指标中规定,各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包干定额”标准为1200元/人,用于添置和更新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等经常性办公设备,对于一般单位而言,也许是比较合理的标准,但对一些新建学校来说,“强制采购”只会造成浪费。因此,对支出的控制还应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事前监控,增加对支出项目的合理性审查,特别是加强对维修、设备采购等项目的控制,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五)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相结合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篇3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含义及作用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对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帐户全程的监控制度。其基本含义是: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设立一个统一的银行帐户,各单位的预算资金统一在该帐户下设立分类帐户进行集中管理;预算资金不在拨付给各单位保存;各单位可根据自己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批准的预算项目和额度内自行决定购买何种商品和劳务,但支付款项要由财政部门来进行;除特殊用途外,资金都要通过国库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
实行集中支付,虽然不改变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权限,但其作用在于建立起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财政部门掌握资金支付权,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的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而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可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为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奠定基础。如果这项改革实实在在的推进,不仅具有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意义,更具有倡廉、堵乱的作用,意义非同一般。
二、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过渡的指导思想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帐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管理制度为基础目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各地具体情况,积极稳妥地使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过渡,逐步实现规范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和现代会计管理制度,更好的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作用,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全面提高,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三、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过渡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过渡,要与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工资统发改革、政府采购改革等有机结合,特别是要与规范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科学对接和有机融合,从整体上推进财政管理制度创新,完善政府资金运行机制。
2、系统性原则。会计集中核算不仅要顺利地向国库集中支付过渡,而且要有利于政府部门会计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有利于会计管理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有利于会计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有利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
3、效益性原则。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过渡,必须坚持严格控制、高效管理、低机会成本的原则。严格控制,就是财政性收支都必须按照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内运作,预算单位应支未支的现金流量保留在国库内,为实现国库现金资本运作和全面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奠定基础;高效管理,就是在注重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求财政资金能以最快的速度发挥最好的效益,并要求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对财政资金进行最有效的管理;低机会成本,就是要求千方百计降低转化成本,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员、设备、资源和制度基础及工作经验,提高转化效率,减轻财政负担,减低机会成本。
四、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过渡的形式
关于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过渡的形式,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不同的形式。我省将采取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支付功能相融合的融合型模式,即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中心职能定位,赋予会计核算中心国库支付执行职责,增加其财政直接支付功能,强化财政、财务、会计监督功能。在机构设置方面,设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五、采用融合型模式的理由
1、会计集中核算成为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和良好条件。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两项改革实质是相同的:(1)二者主体都是财政部门;(2)二者出发点和目标都是强化预算资金的执行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3)二者都可解决预算单位多重、分散开设账户的问题,建立单一账户体系;(4)二者都在预算执行环节发挥作用;(5)二者都体现不改变单位资金使用权、审批权和财务自主权原则。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不同之处在于:会计集中核算是由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探索出来的,是从微观方面考虑的,侧重点是从强调单位的会计核算角度来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的,具有局部性,是自下而上的。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财政部为了建立我国公共财政的需要提出来的,是从宏观方面考虑的,侧重点是强调从财政管理和监督的角度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监督的,具有全局性,是自上而下的。它比会计集中核算更具有依法性、统一性、规范性的优点。同时,会计集中核算在账户清理、财务核算、会计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将各单位分散管理的资金集中了起来,在场地、硬件设备、网络系统、人力资源等方面有了现成的工作平台和工作基础,这些为会计核算中心转为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减少了阻力,创造了条件。
2、会计集中核算符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向。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流向、流速、流量,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中的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从而逐步建立起“统一收付、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和“单一帐户”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形式。
3、会计集中核算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补充。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解决了预算资金支付环节的控制问题,可以从源头上控制资金的使用方向。但是如何保证对使用财政性资金数额较大的单位和项目,真实、准确地了解其资金需求,参与预算编制的全过程,以及对财政资金到位后的日常管理和监控问题,仅依靠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不能完全解决的。通过会计集中核算,一是可以使财政监管深入到预算编制的各个环节,具体参与和了解预算编制及用款情况,从根本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加强对预算单位日常的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财政管理体制,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支付制度,会计集中核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与银行在同一大厅办公的优势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调研 篇4
我国财政资金的缴库和拨付方式,多年来一直是通过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账户分散进行的。这种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运作方式,不利于财政资金的安全、足额下达,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为此财政国库制度改革刻不容缓,作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的有益尝试,全国行政事业单位自2001年开始逐步实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会计集中核算对规范财政支出管理,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保证重点支出需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降低行政成本发挥了积极作用。2003年财政部在充分肯定了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所起到的积极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指出在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过程中,应当做好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转轨工作。对此,本文在分析了两种制度利弊的基础上,对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融入工程论文核心期刊投稿http:///gczz/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财政国库改革模式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会计集中核算的比较分析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经过我国多年探索,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实施的一项改革措施。我国财政国库制度改革的目标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符合法律要求且其责任主体明确
新修定的《会计法》第三条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第四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九条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这就从法律上规定了各单位必须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记录本单位的经济业务。而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取消了各预算单位的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会计账簿放在核算中心,单位财务的核算职能和责任全部集中到核算中心,造成了会计主体与会计人员的分离、资金使用与资金核算的分离。单位只设报账员,向核算中心报账,由核算中心代理记账。实际上,核算中心已经承担了部分会计责任,而集中核算原则规定各单位仍是会计主体,要承担会计法律责任。这样一来,一旦出现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该由谁来负责,是核算中心还是预算单位,亦或是两者共同分担,又如何分担?还有审计机关对预算单位在核算中心的财务进行审计后,其审计报告是向谁下达呢?这不是能够简单地下结论的,难免会引起两者相互推诿责任的问题,实际工作中这种现象已经发生。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仍由预算单位自己进行会计核算,预算单位会计主体地位明确,会计责任也明确。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加强预算单位的财产物资管理
实行集中核算后,会计核算移至核算中心,但是财产物资仍由原单位进行管理。在这种财产物资管理与会计核算相分离的情况下,容易造成单位的财务管理职能弱化,财产物资的变动一旦不涉及货币资金,例如接受固定资产捐赠,核算单位如未及时报告会计核算中心作
相应的账务处理,会计核算中心便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情况,容易造成账实不符,形成账外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将恢复单位的会计核算功能,预算单位集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职能为一体,能有效阻止上述情况发生。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实行财政监督和财政宏观调控
从目前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看,会计核算中心几十个人的却要对好几百家行政事业单位进行日常核算,这样核算中心往往整天忙碌在报账、记账的具体事务中,无法对已有的会计信息作财务分析,得出对核算单位有用的财务信息,监督管理也只是更多地体现在已得原始凭证的合法性和规范性上,经济业务本身的合法性和真实性会计核算中心通过远程监督是难以保证的,因此势必影响到集中核算单位财务管理和资金使用的效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部门内部实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对分开,预算单位、政府采购机构、财政部门这三者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有机体,首先从机制上防止了营私舞弊;其次,财政资金的拨付为按项目分笔直达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增强了使用透明度,实现了对财政资金使用全过程的监督;第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提高了预算执行信息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及时性,为准确判断财政收支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实施宏观经济调控奠定了基础。
(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支付运作程序更科学
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支付程序是财政国库管理部门根据单位预算和用款计划将国库资金拨付到核算机构的单位账户上,核算机构审核单位的支出申请后,将款项拨付到收款单位,预算单位账户上是实实在在的存款,而不是零余额存款户,这些存款是预算单位的资金,财政不能随意调用,这样闲置的财政资金分散在预算单位账户中造成了财政资金沉淀的现象。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支付程序,以财政直接支付为例,是财政部门对支付机构下达预算指标及用款计划,支付机构收到单位支付申请后向代理银行下达支付令,并从财政零余额账户支付给收款人及用款单位,财政零余额账户上实际是没有存款的,有的只是国库账户的额度,国库集中支付存款在最终支付前留在了国库,是财政资金,财政可随时调用。因此,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支付方式对于缓解财政资金困难,集中财力办大事、办难事,减少财政举债的规模具有重大意义。
二、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融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现实根据
目前各地各级行政事业单位都存在着相当数量自收自支的财政资金,这部分资金尚未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监督管理的范围,如此必然会造成财政资金管理上的一个巨大漏洞,为腐败现象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在这一方面,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具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所不具有的优势,它监督管理的资金范围囊括了所有的财政资金,即将在传统方式下一直未能纳入预算管理的那部分财政资金也纳入了它的核算范围,具有对所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所有财政收支全过程的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功能,因此正如本文开头所说,会计集中核算制度能够从源头上遏制腐败。不仅如此,会计集中核算为国库集中支付创造了有利条件。
首先,会计集中核算对纳入其管理范围的预算单位采取的“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原则,各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一律撤销,统一在指定的商业银行重新开户,解决了
各预算单位银行账户多头、重复的混乱问题,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次,会计集中核算采取了“一厅式办公,柜组式作业”的运作方式,引进了银行结算办法,设置了资金柜,由资金柜代替银行的出纳职能,这样大大缩短了银行清算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具备了实施的条件。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尝试范文 篇5
作者:薛小燕2007.2.2
3【摘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支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实施,实现了财政资金使用的“中转”变“直达”,账户管理由分散到统一,提高了预算执行的透明度,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公共财政框架的重要基石,是预算执行制度的创新,是我国财政资金运作方式的根本变革。建立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公共财政框架的客观要求,对逐步规范财政收支行为,加强财政监督、减少资金周转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意义重大。为了积极推进并不断完善我市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市政府早在2004年就将个别县市和市财政局、水利局等八个部门确定为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财政部门也加大了对试点单位改革工作的督查和指导力度,收到了明显成效。2005年市政府进一步扩大了市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范围,于8月1日起对纳入市财政支付核算中心的155个单位全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并对市直单位的近200名财务人员就试点前预算单位应准备的各项工作、财政直接(授权)支付办理程序及应注意的问题等内容进行了专门培训,以确保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一)改革目标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其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资金的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
(二)原则
1.有利于积极稳妥,逐步推进。由于我国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是在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形成的,无论是从体系的建立还是理财观念的改变和接受上都会有很多阻力和困难,不可急于求成,应当实事求是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从易到难,积极稳妥。
2.有利于监督管理。改革要增强财政收支活动的透明度,在基本不改变预算单位财务自主权和资金使用权的前提下,使收入缴库和支出拨付的整个过程都处于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变过去预算单位按银行存款数掌握支出为按财政部门核定的用款计划指标控制支出。
3.有利于规范操作。要合理确定财政部门、预算单位、人民银行和代理银行的管理职责;在不改变预算单位资金使用权的前提下,使所有财政性资金都在国库单一账户内规范运作。
4.有利于预算单位方便用款。减少资金申请和拨付环节,使预算单位用款更加及时便利,以提高工作效率。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运作程序
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健全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为依托,预算单位需要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时,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后,将资金通过单一账户体系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其基本运作程序是:预算单位按照批准的用款计划向财政支付机构提出申请,经支付机构审核同意后在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中向收款人支付款项,然后通过银行清算系统由零余额账户与财政集中支付专户进行清算,再由集中支付专户与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由于银行间的清算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进行的,因而财政专户和预算单位的账户在每天清算结束后都应当是零余额账户,财政资金的日常结余都保留在国库单一账户中。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用款计划的编报
(一)预算单位用款计划的编报
预算单位编制月份用款计划时,必须根据单位预算指标结合单位实际支出需要,分清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范围,按照规定格式
编制。基本经费支出用款计划按照均衡性原则编制,项目经费支出用款计划按照项目实施进度编制,预算外资金支出用款计划按照预算外收入上缴进度情况参照预算内月份用款计划分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按规定时间进行单独编报。
(二)特别紧急支出的办理
特别紧急支出是指经预算单位认定,并由市政府或市财政局批准的特别紧急事务支出。特别紧急事务支出可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办理。
因特别紧急支出预算单位授权支付用款额度不足时,预算单位需及时提出用款计划申请,按规定程序报财政局审批,财政局按特事特办,急事急办的程序,将批复的用款额度下达核算中心,核算中心可先将调增的用款额度通知代理银行,并根据单位提出的支付申请向代理银行开具支付指令,然后再到财政局国库科办理《额度通知单》的审核签章手续。
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直接支付与授权支付的基本内容
(一)财政直接支付是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到供应商或收款人账户,财政直接支付包括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物品、服务采购支出和其他直接支出。
1.工资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工资支出范围是指行政、事业单位由财政拨款供养的在编人员和离、退人员的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等工资性支出;其他支出如临时工工资、加班费、考勤补助等都不实行财政直接支付。预算单位发放工资,应根据单位在职人员和离退休人员分别编制统一的工资表并经人事部门、编制部门、财政部门审核签章后向核算中心提出支付申请,然后由代理银行进行发放。
2.工程采购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工程采购支出项目和支出范围是指基本建设项目中财政资金部分的基本建设支出;维修项目中单项维修财政安排资金超过5万元人民币(含)的支出。
3.物品、服务采购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物品、服务采购支出项目和支出范围是指预算单位列入市级财政颁布的《政府采购目录》的商品、服务采购支出(单件或单批商品不足2000元人民币的购买支出除外)。
4.其他直接支付支出。其他直接支付支出范围是指预算单位一般预算支出中的印刷费、会议费、培训费(指单位组织县〈市、区〉人员参加的集体培训支出)、交通费(汽燃费、修理费)房屋租赁费、取暖费(锅炉用煤)等支出,并且支付金额达2000元人民币以上。
(二)财政授权支付是指预算单位根据财政部门授权,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的单位零余额账户将资金支付到供应商和收款人的账户。实行财政授权支付的支出范围是指除上述财政直接支付支出外的全部支出。
两年多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试运行表明,在会计集中核算基础上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多环节拨付、多户头存放形成的资金库外沉淀和闲置浪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强化财政预算执行,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的步伐;有利于健全财政监督机制,有效防止挤占、截留和挪用财政资金,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为此,中心全体工作人
辽宁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探析 篇6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含义是: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设立一个统一的银行账户,各单位的预算资金统一在该账户下设立的分类账户中集中管理;预算资金不再拨付给各单位分散保存;各单位可根据自己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批准的预算项目和额度内自行决定购买何种商品和劳务,但支付款项要由财政部门来进行;除特殊用途外,资金都要通过国库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辽宁省根据财政部的规定并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自主权“三权不变”的前提下,开始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一、辽宁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运行概况
2003年辽宁省政府办公厅正式下发《关于印发辽宁省全面推进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2004年9月,省直第一批试点部门启动改革,实现了国库集中支付。从各市看,14个市先后进行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铁岭市改革起步早,葫芦岛市推进改革力度大,抚顺市推进改革进度快,瓦房店、庄河、调兵山、西丰4个县进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的试点。到2005年底,省本级一级预算单位已全面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市级启动了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取消了执收单位收入过渡账户。截至2007年底,省市两级预算单位已全面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县级改革也全面启动,有30个县(区)进行了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转轨,全省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范围共有3 900余家单位,累计支付资金891.6亿元。
1.建立规范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1)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沈阳分行开设国库单一账户(国库存款账户);
(2)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
(3)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4)经省政府批准或授权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设特殊专户。
2.规范支出拨付程序
根据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对支付管理的要求,按照不同的支付主体,对不同类型的支出分别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对工资性支出、购买性支出、转移性支出和重点专项支出等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令,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账户;对未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购买性支出和零星支出,由预算单位根据财政授权,自行开具支付令,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将财政资金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
者或用款单位账户。
3.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预算管理、银行支付系统操作对接
一是与预算进行沟通协商,启用了“e财指标管理系统”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对接,实现了支付系统自动接收“e财指标管理系统”的数据,保证了支付系统的预算指标数据与预算处、业务处指标台账的完全一致。二是改革了银行支付模式。改革初期,代理银行办理资金支付时,资金流和信息流分别从财政和银行两个支付系统运行,既易造成支付的资金流和信息流不一致的问题,而且存在代理银行延缓实际支付而提前清算从而套取财政资金的风险。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他们研究启用了集中支付系统与代理银行支付系统的接口软件,实现了两个支付系统间自动传递信息,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手工录入的差错,而且使资金流与信息流完全同步,规避了支付风险。
4.制定具体的改革办法,完善制度体系
为了贯彻和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辽宁省财政部门制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省直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业务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清算备付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为强化财政监督,制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代理省级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通知》、《辽宁省省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银行代理业务综合考评暂行办法》,并与人民银行共同组织了对代理银行代理业务的检查,强化监督考核。为推进市县改革工作,制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市县级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县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启动了鞍山和锦州两市公务卡试点,印发了《辽宁省省级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探索行政事业单位公用经费新的支付模式。
二、辽宁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1.代理银行责任与利益不对称
代理银行办理此项业务收益少,人力、物力投入成本大,有时因时间等原因还需为财政垫款。商业银行都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更多考虑的是自身利益,它们往往对超过银行清算时间后接受的支付令没有做到“见令即付”,以及“先支付、后清算”,不愿垫付资金,而是等到第2天才支付,致使用款单位的款项几天才能到账,既影响了资金支付效率,也影响了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声誉。其次,代理此项业务的手续费没有统一标准,有的地方给,有的地方不给,导致商业银行代理此项业务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又加重了财政负担。
2.零余额账户管理不规范
根据《辽宁省省直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银行支付清算办法》的有关规定,财政零余额账户的账户性质为专用存款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为单位基本存款账户;特设专户为专用存款账户。由于部分预算单位的基本存款账户尚未撤销,所以代理银行只好将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性质设为专用存款账户,这既与相关制度不符,又不利于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对其实施统一管理监督。《辽宁省省直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不得违反规定向本单位其他账户和上级主管单位、所属下级单位账户划拨资金。但出于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商业银行往往为了维持优质客户而纵容预算单位的一些不合规行为,对其提取现金、特殊划款等要求会尽量满足,因而会产生违规操作现象。
3.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软件功能不够完善
虽然辽宁省在信息网络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诸多不够完善之处。如系统缺乏账单的打印功能、按日期、金额查询功能、检验预警功能等。另外,系统缺乏监测检查功能,由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与代理银行自身核算系统没有制约关系,代理银行业务操作有很大的随意性,使支出整个过程不能处于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这必将影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快速发展。
三、完善辽宁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议
1.由人民银行取代商业银行代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
目前,辽宁省除鞍山市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由市人民银行代理外,省级和其他市级、县级业务均由商业银行代理。零余额账户实行“先支后付”,这本身就不符合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先收后支、不垫付款项”的结算原则。同时,商业银行在承担代理业务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因此,建议在有条件的地方由人民银行取代商业银行代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鞍山市通过在人民银行设立国库集中支付核算中心、在承担预算执行机构部分职能的同时负责办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财政部门也不用再为此设立专门机构。通过这种方式办理财政资金支付,可以确保在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授权额度内,由人民银行国库支付系统直接支付到供货收款人账户,既不用商业银行垫付资金,又确保了财政资金始终停留在国库单一账户内。预算单位必须使用的财政资金,可以迅速直拨到项目单位和用款单位;对其中需要紧急支付的款项,则可通过人民银行的大额支付系统直接将资金划入收款人账户。对授权支付的资金,以前要通过财政国库账户拨到预算单位最少需要2—3天时间,现在通过授权支付联网系统拨到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只需要几分钟。
2.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配套改革,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和控制体系首先,进一步细化关于对账、手续费等事项的制度法规,明确违规罚则,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做到有章可循、有益可奖、有误可罚。其次,财政部门要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同时加强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内部监督制约制度,定期对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的相关业务进行内部审计;审计部门要结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建立,进一步加强对预算执行情况的年度审计检查,促进政府部门和其他预算执行部门依法履行职责。
3.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
从国际经验来看,澳大利亚的信息网络体系非常完善,财政部设有FIRM财政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各财政支出部门设有EPIC信息输入控制系统,各支出机构设有AGECIES管理信息系统,联邦储备银行设有RBA银行会计核算信息系统,四大信息系统共同构成反映和管理政府财政资金支出运作的完整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是对资金支付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手段,用系统对超额支付予以控制,同时对代理银行及预算单位的资金支付活动实行全过程监控,可以对发生的异常交易活动实现自动报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有效地规范预算执行。
参考文献:
[1]马海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2]邓海燕.论辽宁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J].当代经济,2008,(6).[3]谢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财会通讯,2006,(4).[4]范仕良,陶再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J]财会通讯,2007,(6).来源:
浅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篇7
一、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内涵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指将所有的财政性资金全部集中到国库单一账户, 所有的财政支出由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支付, 对财政资金实行直接监督控制全过程的财政国库支出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对财政性资金进行集中管理, 预算资金不再拨付给预算单位分散保存;二是各预算单位在批准的预算指标基础上编制分月用款计划来自行决定购买何种商品和劳务, 并在批复的用款计划额度内提出用款申请;三是所有财政性资金都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是由国库单一账户、预算外资金账户、财政零余额账户、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特设账户五类账户组成, 其中一般选定商业银行来作为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开户行, 及代理银行。资金支付方式分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形式。财政直接支付是指由财政国库支付中心向代理银行签发支付指令, 代理银行根据支付指令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直接支付到收款人;财政授权支付是指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的授权, 自行向代理银行签发支付指令, 代理银行根据支付指令, 在财政部门批准预算单位的用款额度内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
二、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 用款的计划性、科学性大大加强, 预算执行的信息化和透明度也得到了提高。另外,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方便了国家资金统一调度, 降低了财政资金的运行成本, 而且很大程度上防范了预算单位的财务风险。但我们在看到成果的同时, 还必须注意到其实施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 集中支付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
一个完善的国库集中支付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离不开快捷、畅通的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现代化银行资金清算支付系统, 它要求财政部门、代理银行及所有预算单位共同参与, 实施对预算资金的全程控制, 并保证各单位之间的实时交流。而目前, 我国财政部门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不完善, 以财政部为中心的预算资金管理系统尚未形成成熟的信息平台, 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 代理银行环节存在严重不足
代理银行环节主要存在着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代理银行的选择方面缺乏客观标准。《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中并没有具体规定财政部门在选择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的开户行时要遵循的标准, 因此各商业银行为了争取政府这个大客户, 用尽各种手段进行竞争, 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二是在代理银行业务办理方面。代理银行办理的财政授权支付容易出现套现现象。因为财政授权支付是由预算单位在额度内自行向代理银行签发支付指令, 预算单位一般在用款方式上选择“现金”支付, 导致在实际执行过程中, 某些预算单位通过授权支付频繁提取现金, 严重违反了现金管理规定。
(三) 预算单位预算编制难度增大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对预算管理环节的重要变革, 它对预算编制在项目分类、明细程度、数据准确性等方面都有较高的质量要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实行, 要求在编制预算时还要充分考虑预算执行的需要如科目的使用、细化的程度等, 例如在编制预算时就要确定财政拨款和预算外资金支出的具体项目, 大大增加了预算编制的难度。
(四) 对财政部门本身监管不到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 加大了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的监督力度, 但由谁来监督财政部门却成了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在美国, 由向国会负责的审计署对财政部门实施监督。而在我国, 主要是由隶属于各级政府的审计部门实施监督。审计部门与财政部门是同隶属于政府的平行部门, 这无异于用自己的左手来监督右手。这种自我监督, 缺乏权利之间的制衡, 造成了权责的不明晰, 根本无法起到监督的真正作用。
(五) 预算单位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识不够
从传统的分散支付制度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 是对财政资金运作方式所进行的一项根本性变革, 是对预算编制机制、预算执行机制和财政资金支付系统的创新, 它涉及到方方面面利益的重新调整。而习惯于传统支付制度的部分预算单位, 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识和理解不够, 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持怀疑态度, 认为这项改革可能会造成他们用款不方便, 影响工作效益。
三、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对策
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分散支付制度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过渡期, 出现问题和不足是不可避免的现象, 但一定要正视这些不足, 冷静对待并作出积极的对策才能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我国顺利推行下去, 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 逐步完善财政集中支付管理信息系统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其核心内容就是财政部门开具支付指令后, 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给商品和劳务的供应者。这种支付方法的有效运行必须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建立发达的网络信息系统是确保整个支付管理信息系统内部信息高速交换的根本, 应该逐步完善财政集中支付管理信息系统, 在这方面,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成熟的做法来建立并完善功能强大、管理先进、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的管理信息系统。
(二) 加强对代理银行环节的有效控制
在对代理银行环节加强有效控制方面, 要充分发挥中国人民银行的促进监督作用。一是对代理银行的代理资格进行严格审核, 确保从事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商业银行符合资金实力雄厚、信誉上乘和效益良好等标准, 从而在源头上防范代理业务风险。二是要求各代理银行严格按照《现金管理条例》的规定来办理财政授权支付的取现业务, 加大对现金管理的力度, 对提取大额现金的单位应要求其提供相关手续。
(三) 进一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
在预算编制过程中, 预算单位应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 确保部门预算编制符合质量要求, 并细化预算编制的各具体环节, 逐步使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支付在预算中都能找到明细项目, 进一步加强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的刚性。在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的同时, 除了要克服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还要有意识地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相结合,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完善部门预算是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
(四) 加强监督制约机制
为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运行, 应发展内控机制与外部监督制度相结合的动态监控体系, 加强监督制约机制, 建立健全资金支付制衡机制和财政部门、代理银行、预算单位内控管理制度。改变财政部门监管不到位的有效措施就是建立健全资金支付制衡机制, 形成单位之间的相互制衡, 这就要求财政部门、中国人民银行、代理银行和预算单位各自独立行使职责, 互不干预, 互相制衡。建立健全财政部门、代理银行、预算单位的内控管理制度, 可对内部违规行为给予严厉惩罚, 防范财务风险。
(五) 深化预算单位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识
要深化预算单位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认识, 首先要加强舆论宣传, 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宣传媒体做好宣传工作, 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争取社会的支持。同时, 要切实做好试点单位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工作, 用鲜明的成果来证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通过各方面努力来打破预算单位的怀疑和观望的态度, 使其真正认识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一项科学严谨、环环相扣的的系统工程。
四、 结论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国家推进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的统一要求, 从当前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大局来看, 实行现代国库管理体制下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是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的重点之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实行, 有利于规范财政管理和监督,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有利于增强政府对财政资金的调控能力, 还有利于提高依法理财水平, 强化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但目前我国仍处于从传统分散支付制度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过渡期, 在新制度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存在着诸多问题, 只有对出现的问题能及时的发现并找出解决对策才能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
参考文献
[1]、黄进华, 试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不足及改进措施, 经济师, 2008年第8期
[2]、汪名友,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利弊及对策分析,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
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研究 篇8
关键词:高校;国库集中支付;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002-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的财政体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自1998年起,改革的方向转向财政支出管理方面上来,目的是转变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结构。财政公共支出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预算管理,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加快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其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这次改革的重中之中。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形成了以自行多重设立账户为基础的分散收付方式和资金收付制度。在特定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分散支付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与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的发展要求想冲突,产生矛盾。
高校的财务管理是教育财政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集中支付管理制度是当前国库支付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从2002年10月开始,在教育部本级及所属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石油大学(华东)等五所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之后于2007 年下半年开始在教育部部属高校和事业单位全面实行国库支付制度改革,到2008年全国大多数省份的高校都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①
一、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给现行的高校财务运作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降低资金的运行成本。国库单一账户的开立及财政资金的集中收付,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资金多户头存放的弊端,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另外,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高校财政资金全部由过去向多个户头拨款变为向一个户头拨款,减少了流通环节,避免资金在高校账户间的划转,降低了财政资金运行成本。其次,强化了高校的预算管理,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 强化了高校建立先预算,后支出的观念, 从而克服了没有计划地,拍脑袋上项目的现象,减少了资金使用的随意性。第三,有效地预防和遏制了腐败。以前, 财政资金拨付到各高校后,就脱离了财政监督,各种挤占、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由此产生资金违规现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所有财政资金不再在期初预先拨付到高校账户,财政部门在高校预算执行时对其进行审核,同意后使用,结余以指标体现。这对于预防和遏制腐败起到积极作用。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产生大的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具体表现在:(一)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发生变化。高校不在收到实拨资金,而是一个用款额度。已批复经费需当年用完,不能跨年度使用,净结余将被收回国库,资金的结余使用受到了限制。同时,高校只能在预算规定的项目和核定的额度内使用资金,高校的资金在预算内外之间、项目之间无法进行横向调整,资金使用的审批权和调度权全部归财政部门。(二)伴随高校规模扩大,上马基建项目增多,对资金需求急剧增加。高校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商业银行贷款。而做抵押的通常是高校基本账户存款余额或者未来高校学生学费收费权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拨款没有拨付给高校,高校基本户结余资金出现急剧下降,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加大,商业银行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压缩对高校基本建设货款额度,增加了高校筹资难度。(三)高校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根据不同类型和主体的支出,分为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按月、按季度编报计划并提交财政部门进行审批,对高校的预算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制时要有前瞻性,预算的编制更加细化,给财务管理人员带来一定工作强度。(四)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独立于目前各高校的账务处理系统,在日常国库集中支付操作时,会计人员每办理一笔支付业务,需要先在财务系统中处理完毕后,再到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上录入、复核并提交国库中心审批。程序手续繁琐,业务量与以前相比成倍增加。
二、完善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高校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支付管理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我们要认识到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复杂性,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努力创新财务核算体系指标,不断健全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国库支付管理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建立起主要校领导负责的工作责任制。高校财务人员要树立起“三个观念”,一是计划用款的观念,通过编制科学的用款计划,形成按照计划用款,没有计划不用款,突发事件增加计划的资金支付方式。二是资金管理观念,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改革后,高校财务系统中没有了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新增一个零余额账户额度科目。三是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观念。
(二)加快推广公务卡的使用。公务卡不仅为高校教职工人员用款提供方便, 而且能够让财政部门掌握通过公务卡支付报销的明细情况,实时监控,堵住现金管理漏洞,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三)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高校必须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从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上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对计算机技术和专业技能要求高,高校的会计主管、出纳员、计划申报员、支付操作员、审核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操作流程与工作方法。还要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高校还要建立定期和国库、银行的对帐制度,安排专人进行定期对帐,保证国库收支业务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高校应建立与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相适应的岗位,健全相关部门和经办人、审核人等岗位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禁止一人办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业务的全过程,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对于重大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付业务,应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库司国库集中支付基本业务释要(一).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5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调研】推荐阅读:
国库集中支付调研11-30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论文05-29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问题07-08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09-04
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11-1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练习12-09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政国库部门的风险管理07-22
学校实行国库财政集中支付制度的思考08-29
国库集中支付中心09-06
国库集中支付论文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