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集中支付调研(精选9篇)
国库集中支付调研 篇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调研报告
为了提高财政资金的有效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运而生,并在各地推广运行。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对这些成效和问题进行分析,有利于更好地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促进财政改革的发展。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国传统的公共财政框架的基本特征是:一个高度集权的财政体制,加上一个高度分散化的财政管理框架。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实施分税制财政体制以后,财政体制的集权化程度已经大为降低了,但是高度分散的财政管理框架对国库功能方面的影响却愈加严重。原来的财政拨付制度是财政部门按下达的预算将资金从国库拨付到一级预算单位,一级预算单位按照预算级次层层下拨到基层单位,基层单位根据预算确定的用途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款项,形成财政资金实际支出。资金尚未支付之前,就形成了国库外资金的沉淀,正是由于这种沉淀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为了改变这一现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应运而生。国库集中支付即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指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设立一个统一的银行账户,所有财政支出均通过这一账户进行拨付,预算资金不再拨付到各预算单位银行账户,预算单位可以
根据自己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批准的预算项目和额度内自行决定购买何种商品和劳务,并对此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但款项由财政部门统一支付,资金都要通过国库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实现集中支付后,国库资金的划拨方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库款统一调度,降低了财政资金运行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规范了预算资金的管理,提高了预算执行和监督力度。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际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合财政各职能部门、各预算单位、人行及代理商业银行等一系列资源,其财务管理、职能划分、规章制度的确立,运行模式以及信息化财政操作平台的支持等,都有一个逐步摸索、逐渐完善的过程,在实际运行当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预算单位过分使用授权支付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一般分为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直接支付的内容主要是基建、政府采购、工资等。属直接支付的款项,统一由财政部门通过国库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对于未纳入政府采购的购买支出和小额零星支出,预算单位申请授权支付。
根据统计资料,我国实行了国库集中支付之后,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是提高了,但是又有资料表明,预算单位90 %的业务
都是通过授权支付来操作的。可想而知,很多单位可能是将一些较大的采购项目进行拆分,尽量申请授权支付,以保护原先的个人利益、单位利益,但无论怎样,都会使得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2、预算管理与财政监督有待加强
单位过分使用授权支付的最主要后果是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与预算管理相脱节、分离,这很大程度上也是单位过分使用授权支付的主要动因。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财务管理归单位负责,这种财务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相对分离使得单位对授权支付的过分使用有点“理直气壮”,很多时候财政部门也无可厚非,这样势必会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效率下降。
3、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协调有待加强
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中,也有很多利益相关的群体:财政会计、国库、代理银行、预算单位及众多的会计人员,他们之间必然存在着利益的博弈,行业间及部门间不同利益的诉求,也必然会导致一些摩擦的生成,从而造成集中支付运行不畅,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推行造成不良影响。
国库集中支付调研 篇2
2010年1月开始,我市教育系统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正式实施,所有单位的预算外收入统一缴入财政专户,除以前年度结余资金和往来款项外,所有支出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办理支付。这一制度的实施,通过强化预算管理、减少财政资金支出环节,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强和完善了财政监督,是反腐倡廉的一项根本性措施。但是,对于习惯于只考虑收支、不重视预算的单位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为深入了解教育系统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现状,切实解决有关学校的实际困难,教育核算中心配合市财政局有关科室进行了一次专项调研,与部分学校领导和财务人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汇总。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共走访了6所普高、2所职高、2个教办,主要座谈内容包括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情况、存在问题以及对项目支出的控制办法。从座谈情况看,所有校长、会计都对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积极作用有较清晰的认识,但对严格执行部门预算都有或多或少的顾虑,特别是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之初,许多学校的预算编制还不够严谨,以前年度结余的使用又控制过紧,要完全按照预算标准来办理支付比较困难。
二、具体问题
(一)预算编制标准过低,与实际支出差额较大
根据预算编制规定,在职人员工资、招聘人员工资、交通费等许多项目的预算编制标准远远低于我市实际水平,而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总原则是“指标控制计划,计划控制支出”,由此导致各学校在会计年度后期“有资金、无指标”,必须开支的项目无法支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高中学校的人员经费明显不足。如某所普高在职人员经费,2010年预算数为1207万元,仅为2009年实际支出数的55%;而实际上,通过挪用项目经费,2010年该校实际发生人员支出1986万元,达到2010年预算数的164%。
(二)预算编制、批准与执行的时间差,造成预算执行困难
首先,由于预算编制时间的超前性,各单位无法做到预算收支与实际收支完全吻合,如学校对下一学年招生形势的估计失误,会导致预算中的收入数估计不准确、教育装备采购项目申报不足等问题;其次,从预算编制到执行中产生的政策性变动,如住房公积金的调整,教职工工资的增加,导致学校的实际支出数大于预算编制数,只能通过调增预算来弥补;再次,学校收费时间与会计年度之间的差异(学校的预算外资金收入绝大部分在8、9月份),导致学校资金在1至7月不够使用;此外,预算执行时间与人大会审批时间的矛盾,使得学校在每年前3个月无法及时使用预算外资金和项目经费。
(三)使用以前年度结余资金的要求过高
按会计集中核算的模式,学校以前年度的结余资金存放在财政专户和教育核算中心账户。在未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前,存放在教育核算中心账户的资金,因为已经通过财政审批,学校可以自行安排支出;但从2010年1月开始,这部分资金只能用于支付2009年底以前的旧欠项目,并且必须经过教育核算中心和市财政局相关科室的再次审批,不但增加了操作环节,而且打乱了学校原定的支出计划,影响了学校的财务运行。
(四)部分项目经费的控制标准难以把握
剔除学校“以项目经费弥补基本经费不足”的考虑,正常的项目经费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也存在一些难以把握的具体问题:
1. 主管部门与下属学校的项目经费编制范筹不明确。
如计划于2010年开工的基建项目,从基建项目的审批程序看,必须由教育局统筹安排,列入教育局预算;但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看,每个学校作为独立核算的预算单位,必须单独编制预算,否则财政资金难以“一竿子到底”,镇乡政府配套的资金也无法列入学校预算,导致有了经费也无法支付。
2. 续贷、还贷的预算编制口径暂时无法统一。
目前,大部分普高、职高都有一定量的银行贷款,从理论上分析,在编制次年的部门预算时,需要归还的银行贷款可以编制支出预算,需要续贷的部分则不能编制支出预算;但实际上,银行贷款能否归还、是否续贷要取决于学校的收支差额以及相关银行的具体要求。如果学校把还贷项目列入部门预算,续贷后的资金无法使用;如果学校不编制还贷支出,归还贷款时的资金来源又成了问题。
3. 教职工疗休养支出没有完全列入项目支出编报。
按照《教师法》规定,教职工享有疗休养的权利,但在部门预算审核时,一般不认可该类支出,学校安排的教职工休养活动只能挤占有限的公用经费,这对教育系统传统的疗休养工作会带来很大影响。
三、改进建议
(一)提高预算标准与适当放宽项目经费使用要求相结合
首先,部门预算的编制标准要尽可能因地制宜,努力使上级规定与业已存在的实际支出相一致。在各地经济条件大相径庭的前提下,如果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的标准在全省、全国范围内完全一致,势必导致有的地区预算指标用不完,有的地区预算指标不够用,因此,根据我市实际,有必要提高预算标准,以适应经济现状;其次,在现行预算标准下,对项目经费的控制要区别对待,适当灵活。如各普通高中实际支出的人员经费远远大于预算标准,建议动用一定量的项目经费,用于高中为提高高考质量,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而设的加班补贴、高考奖等人员支出,但义务教育学校已实行绩效工资、且资金由财政全额保证,就必须杜绝用项目经费发放人员经费的行为。
(二)全面实行绩效工资与限定学校自发奖金标准相结合
推行绩效工资是中央的决定,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但从我市实际看,各校从8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实行结构工资,而且力度比现在的绩效工资要大,如果完全执行绩效工资标准,其实质是倒退回到了“大锅饭”。因此,建议在实施绩效工资基础上,对普通高中等学校核定自发奖金的范围和标准,资金由各学校自行解决。这样,既能激励学校的办学积极性和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又减轻了财政部门的资金压力,有利于教育事业稳步和谐发展。
(三)加强预算执行力度与合理调整预算审批程序相结合
在预算的编制、执行过程中,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财政局重点审核预算内资金的收支情况和预算编制有无超范围、超标准的现象,同时对学校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教育局对整个系统的预算编制进行统筹安排,并负责基建等项目支出的分配;预算编制和执行的具体责任则应落实到学校,需要编制哪些收入、哪些支出,学校应提供合理的依据,经财政、人大审批后的部门预算不得随意调整,学校人为高编预算收入、实际不达标的,必须给予处理。
(四)按指标控制支出与按学校发展需要控制支出相结合
单纯按预算指标控制支出,固然可以减少支出的随意性,提高对财政资金的监控力度,但也可能产生“为指标而支出”的不必要开支。如2011年的部门预算定额指标中规定,各行政事业单位的“采购包干定额”标准为1200元/人,用于添置和更新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等经常性办公设备,对于一般单位而言,也许是比较合理的标准,但对一些新建学校来说,“强制采购”只会造成浪费。因此,对支出的控制还应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强事前监控,增加对支出项目的合理性审查,特别是加强对维修、设备采购等项目的控制,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五)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相结合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篇3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含义及作用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对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帐户全程的监控制度。其基本含义是: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设立一个统一的银行帐户,各单位的预算资金统一在该帐户下设立分类帐户进行集中管理;预算资金不在拨付给各单位保存;各单位可根据自己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批准的预算项目和额度内自行决定购买何种商品和劳务,但支付款项要由财政部门来进行;除特殊用途外,资金都要通过国库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
实行集中支付,虽然不改变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权限,但其作用在于建立起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财政部门掌握资金支付权,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的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而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可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为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奠定基础。如果这项改革实实在在的推进,不仅具有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意义,更具有倡廉、堵乱的作用,意义非同一般。
二、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过渡的指导思想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帐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管理制度为基础目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各地具体情况,积极稳妥地使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过渡,逐步实现规范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和现代会计管理制度,更好的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作用,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全面提高,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三、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过渡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过渡,要与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工资统发改革、政府采购改革等有机结合,特别是要与规范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科学对接和有机融合,从整体上推进财政管理制度创新,完善政府资金运行机制。
2、系统性原则。会计集中核算不仅要顺利地向国库集中支付过渡,而且要有利于政府部门会计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有利于会计管理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有利于会计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有利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
3、效益性原则。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过渡,必须坚持严格控制、高效管理、低机会成本的原则。严格控制,就是财政性收支都必须按照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内运作,预算单位应支未支的现金流量保留在国库内,为实现国库现金资本运作和全面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奠定基础;高效管理,就是在注重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求财政资金能以最快的速度发挥最好的效益,并要求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对财政资金进行最有效的管理;低机会成本,就是要求千方百计降低转化成本,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员、设备、资源和制度基础及工作经验,提高转化效率,减轻财政负担,减低机会成本。
四、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过渡的形式
关于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过渡的形式,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不同的形式。我省将采取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支付功能相融合的融合型模式,即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中心职能定位,赋予会计核算中心国库支付执行职责,增加其财政直接支付功能,强化财政、财务、会计监督功能。在机构设置方面,设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五、采用融合型模式的理由
1、会计集中核算成为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和良好条件。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两项改革实质是相同的:(1)二者主体都是财政部门;(2)二者出发点和目标都是强化预算资金的执行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3)二者都可解决预算单位多重、分散开设账户的问题,建立单一账户体系;(4)二者都在预算执行环节发挥作用;(5)二者都体现不改变单位资金使用权、审批权和财务自主权原则。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不同之处在于:会计集中核算是由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探索出来的,是从微观方面考虑的,侧重点是从强调单位的会计核算角度来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的,具有局部性,是自下而上的。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财政部为了建立我国公共财政的需要提出来的,是从宏观方面考虑的,侧重点是强调从财政管理和监督的角度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监督的,具有全局性,是自上而下的。它比会计集中核算更具有依法性、统一性、规范性的优点。同时,会计集中核算在账户清理、财务核算、会计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将各单位分散管理的资金集中了起来,在场地、硬件设备、网络系统、人力资源等方面有了现成的工作平台和工作基础,这些为会计核算中心转为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减少了阻力,创造了条件。
2、会计集中核算符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向。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流向、流速、流量,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中的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从而逐步建立起“统一收付、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和“单一帐户”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形式。
3、会计集中核算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补充。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解决了预算资金支付环节的控制问题,可以从源头上控制资金的使用方向。但是如何保证对使用财政性资金数额较大的单位和项目,真实、准确地了解其资金需求,参与预算编制的全过程,以及对财政资金到位后的日常管理和监控问题,仅依靠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不能完全解决的。通过会计集中核算,一是可以使财政监管深入到预算编制的各个环节,具体参与和了解预算编制及用款情况,从根本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加强对预算单位日常的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财政管理体制,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支付制度,会计集中核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与银行在同一大厅办公的优势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库集中支付程序 篇4
编辑本段运作程序
预算单位按照批准的用款计划向财政支付机构提出申请,经支付机构审核同意后在预算单位的零余额帐户中向收款人支付款项,然后通过银行清算系统由零余额帐户与财政集中支付专户进行清算,再由集中支付专户与国库单一帐户进行清算。在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下,由于银行间的清算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时进行的,因而财政支付专户和预算单位的帐户在每天清算结束后都应当是零余额帐户,财政资金的日常结余都保留在国库单一帐户中。编辑本段运作基本条件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功能的实现,在财政系统必须建立连接财政业务部门、央行国库、集中支付机构、预算单位和经办银行的财政支付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向有关各方提供实时的预算指标信息和支付指令信息;在银行系统必须建立连接央行国库、财政集中支付专户经办银行和所有预算单位经办银行的银行间清算系统,该系统在预算单位发生支付时能实时提供央行国库与财政专户及预算单位零余额帐户的资金清算。另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还涉及到现行的预算管理、国库管理、银行结算等方面的有关法规必须进行相应的修改,以保证此项改革的合法实施与规范运作。
财政直接支付是指由财政部门签发支付令,代理银行根据财政部门的支付指令,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直接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财政直接支付的流程为:由预算单位按照年初部门预算控制数或批准的部门预算(包括调整预算),按季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向财政部门申报,并由财政部门正式批复给预算单位。预算单位需要支付资金时,由预算单位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分月用款计划,向财政部门提出支付申请。财政部门审核无误后,向代理银行签发财政直接支付令,通知代理银行从财政零余额账户付款给收款人(垫付),同时向中国人民银行或预算外非税收入财政专户行发出清算信息。每日营业终了,财政部门从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非税收入财政专户付款到代理银行财政零余额账户。财政直接支付的范围为: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货物和服务采购支出。
财政授权支付是指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的授权,自行向代理银行签发支付指令,代理银行根据支付指令,在财政部门批准的预算单位的用款额度内,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财政授权支付的流程为:由预算单位按照年初部门预算控制数或批准的部门预算(包括调整预算)按季编制分月用款计划,并向财政部门申报。财政部门批复后,每月25日向代理银行下达下一月份授权支付额度,同时通知中国人民银行或预算外非税收入资金财政专户银行。代理银行负责将授权支付额度以到帐通知书的形式通知到预算单位。预算单位在月度用款额度内,根据支出需要自行开具授权支付令并通知授权支付代理银行,由代理银行按照财政部门批复的额度从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中付款垫支。每日营业终了,财政部门从国库单一账户或预算外非税收入财政专户付款到代理银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财政授权支付的范围为:未纳入工资支出、工程采购支出、货物和服务采购支出管理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
1、什么是财政直接支付
预算单位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的用款计划向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提出用款申请,经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开具支付令,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直接将财政性资金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账户,直接支付的方式为转账支付。
2、直接支付的范围
1)、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性支出
2)、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政府采购项目支出(分为工程采购和物品服务采购支出)
3)、转移支出
4)、其他需要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支出。
3、直接支付的基本程序
1)、预算单位按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填写《财政直接支付申请书》报市财政局国库收付局。
2)、财政国库收付局审核预算单位支付申请无误后,开具《财政直接支付汇总清算额度通知单》和《财政直接支付凭证》,加盖印章后,分别送中国人民银行荆州市中心支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代理银行和办理支付业务的代理银行。
3)代理银行根据收到的《财政直接支付凭证》,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及时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或用款单位,并在支付资金的当日将支付信息反馈给市财政局。
4)代理银行根据《财政直接支付凭证》办理资金支付后,开具《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及时送达预算单位作为收到和付出相应款项的凭证。
5)预算单位根据收到的支付凭证做好相应会计核算工作;财政国库收付局根据代理银行的回单,记录各用款单位的支出明细账。
6)代理银行依据财政国库收付局的支付指令,将当日财政零余额账户实际支付的财政性资金,按一级预算单位分预算科目(款级)汇总,附实际支付清单,分别与国库单一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进行资金清算。、什么是财政授权支付
预算单位根据财政部门批复用款计划中的财政授权额度,自行开具支付令,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将财政性资金支付给收款人。
2、财政授权支付的范围
1)、未纳入“工资性支出,工程采购支出,货物、服务采购支出”管理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
2)、未列入或低于《政府采购品目分类表》的商品、服务采购价值的支出。
3)、特别紧急支出。
4)、经市财政局批准的其他支出。
3、财政授权支付有两种:转账支付和现金支付,由预算单位通过本单位的单位零余额账户办理转账或提现。
4、授权支付的基本程序:
1)、市财政局根据批准的预算单位用款计划中各预算单位的月度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向中国人民荆州市中心支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代理银行签发下月《财政授权支付汇总清算额度通知单》,向办理支付业务的代理银行签发下月《财政授权支付额度通知单》。
2)、代理银行收到市财政局下达的《财政授权支付额度通知单》后,在1个工作日内将《财政授权支付额度通知单》所确定的各基层预算单位财政授权支付额度通知其所属各有关分支机构。各分支机构在接到《财政授权支付额度通知单》的1个工作日内,向相关预算单位发出《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
3)、预算单位依据《财政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书》所确定的额度支用资金;并开具市财政局统一印制的《财政授权支付凭证》,及时送代理银行。《财政授权支付凭证》要填写完整、清楚,印章齐全,不得涂改。
4)、代理银行在审核《财政授权支付凭证》各项内容和核对预算单位预留印鉴无误后,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及时办理转账或现金支付。
5)、代理银行在《财政授权支付额度通知单》确定的累计余额内,将当日实际支付的财政性资金,按一级预算单位分预算科目(款级)汇总,填制划款申请,附实际支付清单,分别与国库单一账户和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进行资金清算。
财政部门的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直接支付和与国库单一账户支出清算;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授权支付和清算。显然,“清算”是零余额账户的“灵魂”,是理解零余额账户的关
键所在。清算,一般意义上是指在某些银行业务中,银行代垫“头寸”后,真正的收付款人来和银行结清该笔业务的款项。正是“清算”概念在财政资金支付过程中的应用,才产生账户资金余额为零的现象,这也是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前后财政资金支付方式主要区别之一。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篇5
传统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基本特征是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多头设置账户,财政资金由预算单位分散支付到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脱离了财政监督,这种运作方式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发展需要。因此,要对传统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行改革,建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的现代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前后对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一、改变了账户设置——将多头开户改为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账户管理是整个财政支出管理的重中之重,只有管好账户,才能管好资金,管好支出。改革前,各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有的单位在银行开设几个、甚至十几个账户,财政部门无法掌握预算单位资金的全貌,财政资金体外循环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小金库”等违规现象始终是屡查屡禁不止。改革后,财政部门建立了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包括财政部门在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单一账户、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在商业银行开设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和财政部门为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开
1设的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以及经财政部门批准开设的具有特定用途的特设账户等五类银行账户的集合体,各单位自行开设的账户要统统取消。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所有的财政资金全部纳入国库集中支付,实行封闭运行。这样,加强了对预算执行和资金使用的监控,从源头上控制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二、改变了财政资金拨款方式——由财政拨款改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改革前,各部门拨款申请只要符合预算安排,财政国库即将资金拨付给各主管部门,由各主管部门层层下拨到基层预算单位,再由基层预算单位支付给供应商,使得财政资金在预算单位支付行为发生前就流出国库。这种模式的弊端是财政资金一旦离开国库,到了各部门和各单位的“口袋”里,即由各部门和各单位控制,如何分配使用,什么时间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管理规定,有没有专款专用,财政部门难以实施有效的监控。
改革后,财政资金拨款方式改为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所谓财政直接支付是由预算单位向财政提出支付申请,财政部门开具支付凭证(即支票),通过银行将资金直接支付给供应商。所谓财政授权支付是由预算单位根据财政
部门授权,在规定限额内开具支付凭证,通过银行将资金拨付到收款人账户,无论是财政直接支付还是财政授权支付都是由财政国库单一账户将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这样,实现了财政资金“直通车”,取消了中间环节。
改革后,财政部门掌握了财政资金支付的最终环节即各部门各单位的出纳环节,对不符合预算管理规定的支出申请可以拒绝支付,减少单位支出的随意性。同时,有利于强化预算约束,有利于财政部门及时、全面地了解整个财政资金的流向和流量情况,以便为预算执行分析提供准确的数据。
三、改变了资金存放方式——将财政资金分散存放在各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改为集中存放在财政国库单一账户。
改革前,大量的财政资金分散沉淀在各预算单位账户上,并在银行低息存储,而政府为了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缺少资金,却反过来还要向银行高息借贷,这样加大了政府的运行成本。改革后,只有在预算单位发生实际支付行为时,才引起国库资金的变化,在实际支付行为发生前,预算单位应支未支的财政资金(即计划数)都集中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和财政资金专户。这样有利于政府加强财政资金的统一调度和管理,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集中资金办大
事。
四、改变了资金结算方式——先存款后支付改为先垫付后清算
改革前,预算单位必须先在银行开户并存有一定数量的资金,商业银行依据预算单位账户实有资金额度控制单位支出。改革后,财政性资金都存放在国库单一账户和预算外资金专户,而“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每日余额为零,当预算单位发生实际支付行为时,财政部门开具支付凭证(即支票),但暂不动用国库资金,由银行先行垫付,并依据财政部门下达的授权支付额度控制单位支出,每日终了,商业银行再与国库单一账户和预算外资金专户进行资金清算。使资金及时、准确、安全支付到用款单位。
五、改变了监督方式——将事后监督改为全过程实时监督
改革前,预算单位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财政资金流经环节过多,对财政资金支出缺乏全过程有效监督。单位自行管理银行账户,并拥有资金实际支配的决定权,导致支出行为随意性较大,资金使用中被截留、挤占和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专项资金,往往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缺斤少两”。财政部门只能在事后进行检查监督,发现问题时已
经“生米煮成熟饭”了。
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浅析 篇6
一、理论基础
(一)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认为:要实现全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就必须使国民收入达到最大化;为了实现国民收入的最大化,就需要社会产品达到最大化;为了实现社会产品的最大化,就需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样才能实现社会资源配置的最大化。国库集中支付可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减少资金浪费,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社会福利可以得到规范化分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很好的体现。
(二)公共财政理论
公共财政理论认为,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和缺陷的财政,从调整资源配置、提供公共产品、安排政府支出和调整收入分配方面有重要意义。公共财政模式作为市场经济相互补的模式,要将财政资金纳入预算,由单独的机构进行管理并接受社会监督,因此,公共财政理论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观点是:经济学作为交易科学,政府公共决策是研究的重点。它的理论分析基础是个人效用最大化,把政策分析和财政理论相结合,得出“政府部门追求预算最大化”的结论。公共选择问题的实质是政府如何有效解决公共产品提供决策的问题,它是研究政府如何做出决策选择公共产品进而真正反映社会多数人的利益。
二、现状分析
(一)代理银行方面
代理银行在代理国库业务上成本较高。国库在实现集中支付后,每天的支出先由代理银行通过零余额账户进行垫支再由人民银行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在这一过程中,财政为此支付很少的手续费,有的地方代理银行为争取代理资格而给政府部门实施优惠政策导致了业务成本的增大。实际中,有很多基层代理银行代办日常业务,极大影响了代理银行在国库支付中的积极性。
(二)资金支出方面
资金支付流程有些繁琐,国库集中支付系统,涉及财政资金的安全,为防止风险,设计比较多的网上操作流程:预算分配、指标下达、用款计划上报、用款申请上报、银行支付和国库清算等环节。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财政资金支付造成影响,出现问题后查找原因复杂。而且各部门有较多的审核环节,如果是基层预算单位还要层层上报给上级部门,出现急事难以应付。相比较传统模式下,国库集中支付用钱不太自由。
(三)国库现金管理方面
当收入入库、增支减收滞后于计划时,国库中的资金就会减少,会导致现金缺口。国库现金管理的目的是既要保证计划的正常进行,又要使资金符合保值增值的要求,让闲置资金达到最合理的状态。从现阶段的国库账户体系来看,现金管理的目的还是为了加强预算减少拨款方便用款,没有达到金融运作增值水平,国库中如果有闲置资金会降低使用效率。
(四)相关配套制度方面
第一、国库集中支付法规不健全,要规范国库集中支付的运行提高约束力,就必须对相关法规进行完善;第二、财政专户资金管理不到位,我国财政性资金分为预算内资金、预算外资金、社保基金和政府性基金,采取了不同的管理方式,纳入支付范围的资金性质不一样,有的仅限于国库,有的全部纳入,这样区别对待还要进一步深化;第三、公务卡制度不完善,目前公务卡使用范围非常狭窄,信用卡系统不健全,一些中小城市刷卡网点非常少,刷公务卡的热情很高,但相关配套设施不完善。
三、措施研究
(一)建立健全国库执行机构
国库集中支付体系是一项完整、精细和复杂的系统,涉及到部门之间预算编制、执行、财务和银行等多项环节,部门之间的配合很重要。要明确财政、预算、银行各部门的职责,做到有监督有着落。财政部门在做好预算、政府采购和绩效评价的前提下,还要全力做好各部门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保证流程顺利展开。
(二)规范代理银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
国库集中支付从发展阶段进入提高阶段,发展之初制定的规范要求,随着业务的扩大也需进行改进,进一步规范代理银行的业务保证改革的进行。在修订规章制度方面,代理银行应对业务重新整理制定新的管理办法,并报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备案。在新事情新情况下,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培训,是操作人员掌握熟练的技术以提高国库支付的安全规范性。
(三)完善资金支付运行机制
在建立健全资金监管机制上,明确资金支付流程,做好资金审核调查,保证资金真实合法。限制零余额大额提现,预算单位只有在授权额度内才可以进行体现;在简化支付流程方面,可以将每月的用款计划年初一次性录入,每月由系统进行审核,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每月用款计划;在支付方式方面,应该以直接支付为主,在直接支付改为授权支付时,要认真审核,防止非合理因素改变支付方式,以确保资金高效使用。
摘要:通过分析国库集中支付的福利经济学、公共财政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针对代理银行、资金支出、现金管理和配套制度方面存在的漏洞,提出了建立健全国库执行机构、规范代理银行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和完善资金支付运行机制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管理
参考文献
[1]王领峰.建立国库集中支付监督机制的几点思考[J].财会研究,2013
[2]明苏萍.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浅谈[J].财会通讯,2013
[3]郭光荣.会计集中结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商业经济,2012
[4]李冬平.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资金运行模式若干思考[J].金融与经济,2012
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 篇7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制
一、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的必要性
国库的概念是指保管、管理财政的资产和负债,以及反应预算执行情况的一系列财政职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有同样的定义。衡量一个国家国库管理水平的高低,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看国库对财政资金的现金管理的水平;二是看国库能不能及时提供准确的预算执行报告。如美国的美联储的库款就保持三五十个亿来保证支付,剩下的财政资金也没有沉淀,而是买国库券,或是进行资本运营;如澳大利亚就有专门的国库公司。而我国的国库管理过去基本上没有现金管理的概念,一方面国库款叫紧,另一方面资金大量沉淀在各级账户上,且预算执行的情况也反应不出来。现在国际上通用的做法是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其基本特点如下。
1.采用国库单一账户进行管理,整个财政性的资金只保存在一个国库单一账户内,而且在一个总分类账体系中核算。
2.在支付行为发生之前,财政资金的存款余额只保存在国库单一账户内,只有当支付行为真正发生时,资金才会流出国库单一账户。
3.都有一个专门的支付执行管理机构。我国之所以要进行国库改革,主要是考虑现行的制度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弊端:
(1)预算执行的运行控制不规范。
(2)预算执行的信息无法及时的反应出来。
(3)现金管理效率低。
(4)不利于加强监督,甚至会导致腐败现象的发生。
鉴于以上四点弊端,我们一定要改革。因此,建立和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便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务。
二、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我国国库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既要借鉴国际经验,也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建立以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财政资金的缴拨方式以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按照这个基本思路,在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建立后要坚持四条原则:
1.要有利于财政的规范管理
今后我国整个的财政收支都要在这种规范的体系下运作。各部门的预算编制、资金使用的权限还是在各个部门。只要有预算,国库就会拨款,预算能细到什么程度,国库就要细到什么程度。
2.要加强监督,增加透明度
今后我国会建立财政信息管理系统,则每一笔支付都要通过支付执行机构,这样使每一项经济活动都有一个记录,就会促使各部门自身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也要相应的加强。
3.要方便用款
国库改革之后,在规范的前提下,要使各部门的用款更加方便。如:在作为试点的几个省、市内,目前已经运行的很好;工资的集中发放等,国库集中支付普遍受到了用款单位的欢迎,财政资金的支付都是当天到账。
4.要分步实施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目前在我国刚刚起步,基于我国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和经济基础,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的国情,采取“渐进式”的改革。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
1.国库集中支付账户体系的设置
(1)国库单一账户。该账户开设在人民银行,现在的预算资金、专项建设基金就在此账户中核算。
(2)财政部门零余额账户以及相应为预算单位开设零余额账户。财政部门的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直接支付和与国库支出账户清算;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授权支付和清算。
(3)预算外资金专户。此账户负责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外资金的支出活动,用于预算外资金日常收支的清算。
(4)小额资金账户。此账户负责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单位使用现金进行的零星支出活动,用于与国库支出账户的清算。
(5)特殊过渡性专户。此账户负责反映和核算预算单位的特殊专项支出活动,用于与国库支出账户的清算。
今后,主要就是这五类账户进行国库集中支付,统称为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总的发展趋势是逐步地以国库单一账户来保留和核算所有的财政性资镏金;零余额账户主要是为方便支付和清算服务的,这样就基本保证主要的财政性资金的余额保留在单一账户内,使支付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大为减少了。
2.国库集中支付机构的设立
为促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应成立专门的财政国库管理机构或财政支付机构办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保证国库集中支付过程高效、便捷,实现建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目的。
3.国库集中支付的活动流程
(1)支付方式。根据不同的支付主体,对不同类型的支出,分别采取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按照不同的开支付令的主体来区分,财政直接支付是由财政直接开支付令,把资金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物供应商,或下级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工资、购买支出直接到供货商,转移支出到下级财政部门;财政授权支付是小额的、日常性的支出。
(2)支付程序。财政直接支付的基本程序是:把部门预算做好之后,当需要支付时,财政部按照资金使用计划,按照预算部门相应的管理权限,支付执行机构再审核是否符合预算,最后把支付令开到某家代理银行,由银行付款,每天营业终了,在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清平,大额支付当时就清平。
财政授权支付的基本程序是:根据年初预算、资金使用计划,由代理银行向预算部门、单位支付。
四、推行国库集中支付面临的主要问题
1.收入难统管
国库集中支付首先要建立在收入统管的基础上,只有将所有资金纳入国库,才能解决预算内外两张皮、多头开户和交款不及时,甚至“小金库”问题,真正形成收入一个笼子,支出一个漏斗。目前财政职能还不十分完善,尤其是收入问题,由于资金收入的统一涉及到划分财政资金分配权和支付权的变革,牵扯到单位的切身利益,势必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给决策者带来一定阻力。
2.财政体制不到位
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为经费直达收款单位,政府采购资金国库直拨,资金支付无在途、无沉淀、无中间环节。所有资金未支前,一律存放在国库单一账户,单位账户始终保持零余额,单位只体现指标的变化,达到“管钱的不用钱,用钱的不管钱”的目的。目前,政府职能和支出责任划分横向上“缺位”与“越位”并存,纵向上事权划分不清,财权与事权不对称,存在“上级出政策,下级掏口袋”现象。尤其是地方财政体制调整尚不到位,财力层层向上集中,事权却较多下移,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地方财政困难,制约财政支付方式的变革,无法达到支付无在途、无中间环节的要求。
五、具体改革措施及建议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财政部门要加大对此项改革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使预算单位和相关人员特别是单位领导认识到此项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让财务人员熟悉相关政策、程序,预算单位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争取单位的理解和支持。
2.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配套改革
为了加快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步伐,需要做好相关的配套工作。一是实行财政预算改革,逐细化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完善政府采购预算增强预算的约束力,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提供可靠的保障。二是要建立支付中心业务结算系统、信息反馈系统,为国库集中支付推行提供必要的运行条件。
3.加强对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完善和统一相关费用开支标准
由于改革前预算单位费用开支标准自己控制,虽然国家有统一费用开支标准,但是由于一些标准已经过时,严重脱离实际,预算单位之间执行费用标准相差很大。实行改革后建议相关部门对预算单位财务开支费用标准加以整理、归类和修订,出台相应法规、制度,加强对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维护正常的财经秩序。
4.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会计核算、支付方式将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有更多综合素质高、政策水平好的财会人员与之配套,我们必须加大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加强会计核算的基础地位,规范核算操作。使广大财务人员对国库集中支付政策熟悉,了解有关的操作程序,能够正确的进行会计核算。
5.逐步完善财政集中支付管理信息系统
建立发达的网络信息系统是保证整个支付系统内部信息高速交换的根本平台,应该逐步完善和提高财政管理信息系统,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提供技术支持。
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流程图 篇8
业务流程说明:
基层预算单位根据财政审批通过的直接支付用款计划编制直接支付申请书,并上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也可根据基层预算单位的已审批直接支付用款计划为基层预算单位代编直接支付申请。
主管部门对基层预算单位上报和本部门为预算单位代编的直接支付申请进行汇总,并审核,审核通过后提交国库支付中心。国库支付中心审核主管部门提交的直接支付汇总申请,并提交分管局长审批。
分管局长审批通过后,由支付中心根据直接支付汇总申请单的内容编制直接支付凭证,并上报国库科进行审核。国库科对支付中心上报的直接支付凭证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报分管局长审批。
支付中心根据分管局长审批通过的直接支付凭证汇总生成直接支付汇总清算额度通知单,并提交国库银行确认。分管局长审批通过的直接支付凭证直接提交代理银行进行支付确认。
代理银行支付完成后,将直接支付凭证回执交支付中心,并编制直接支付入账通知单,由财政逐级下发到基层单位。基层预算单位收到代理银行的直接支付入账通知单后,编制直接支付的记账凭证。
代理银行对支付过的直接支付凭证汇总编制申请划退款清单、申请划退款汇总清单和申请划退款凭证,并提交国库行进行清算确认。
代理银行根据国库银行清算国的申请划退款凭证编制直接支付结算清单,并递送国库支付中心和财政国库科。财政支付中心和国库科根据收到的直接支付结算清单分别编制支付中心凭证和总会计凭证。
2、授权支付业务流程图
业务流程说明:
财政国库支付中心根据审批通过的授权支付用款计划编制、审核授权支付汇总清算额度通知单;同时编制、审核授权支付额度通知单。其中授权支付汇总清算额度通知单提交国库银行进行确认;授权支付额度通知单送代理银行进行确认(附带授权支付明细单)。
代理银行对授权支付额度通知单进行确认后,编制、审核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单,并将审核过的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单经主管部门送达基层预算单位。
主管部门和基层预算单位收到代理银行递送的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单后,分别作记账凭证。
基层预算单位根据代理银行递送的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单编制、审核授权支付凭证(附带银行票据)。主管部门也可以根据代理银行递送的授权支付额度到账通知单为基层预算编制授权支付凭证(附带银行票据)。基层预算单位和主管部门编制、审核过的授权支付凭证根据财政需要,可以由财政国库支付中心进行进一步审核。审核完成的授权支付凭证送代理银行进行支付确认。
代理银行对支付过的直接支付凭证汇总编制申请划退款清单、申请划退款汇总清单和申请划退款凭证,并提交国库行进行清算确认。
代理银行根据国库银行清算国的申请划退款凭证编制授权支付结算清单(即财政支出日报),并递送国库支付中心和财政国库科。基层预算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国库支付中心根据代理银行支付过的授权支付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财政国库科和支付中心根据代理银行审核国的授权支付结算清单(也即财政支出日报)编制总会计凭证和支付中心凭证。
3、支付更正(资金退回)业务流程图
业务流程说明:
财政支付中心根据支付过的直接支付凭证和退款业务需要编制直接支付更正(退款)通知书,并将通知书提交国库科审核,国库科审核通过后,交分管局长进行审批。
财政部门审批通过的直接支付更正(退款)通知书由支付中心递送代理银行,由代理银行进行更正或退款的确认处理。代理银行对单据进行处理后,将单据回执送财政国库科,再由国库科逐级送达基层预算单位。
基层预算单位、主管部门、财政国库支付中心和国库科根据收到的已处理状态的直接支付更正(退款)通知书分别记账。代理银行对支付过的直接支付更正(退款)通知书编制申请划退款凭证,并提交国库行进行清算确认。代理银行根据国库银行清算国的申请划退款凭证编制直接支付结算清单,并递送国库支付中心和财政国库科。
4、权支付更正(资金退回)业务流程图
业务流程说明:
基层预算单位或主管部门根据支付过的授权支付凭证和退款业务需要编制、审核授权支付更正(退款)通知书,根据财政业务的要求,可将通知书提交支付中心、国库科审核,国库科审核通过后,交分管局长进行审批。通过了全部审核过程的授权支付更正(退款)通知书提交代理银行进行更正或退款的确认处理。代理银行对单据进行处理后,将单据回执送财政国库科,再由国库科逐级送达基层预算单位。
基层预算单位、主管部门、财政国库支付中心和国库科根据收到的已处理状态的授权支付更正(退款)通知书分别记账。代理银行对支付过的授权支付更正(退款)通知书编制申请划退款凭证,并提交国库行进行清算确认。代理银行根据国库银行清算国的申请划退款凭证编制授权支付结算清单,并递送国库支付中心和财政国库科。
5、直接支付用款计划年终结余处理业务流程图
业务流程说明:
财政支付中心根据已批复的直接支付用款计划进行结余计算,得到直接支付用款计划结余资金。
预算单位和主管部门根据直接支付用款计划结余资金对需要结转的计划编制直接支付用款计划结转申请表;财政支付中心也可代预算单位编制直接支付用款计划结转申请表;对不需要结转的直接支付用款计划由支付中心进行注销。编制完成的直接支付用款计划结转申请表送财政国库科进行审核,国库科审核通过后报分管局长进行审批。
财政支付中心在分管局长对直接支付用款计划结转申请表审批通过后,编制直接支付用款计划结转批复单,并对该批复单据进行结转处理。
在支付中心对直接支付用款计划进行结转完成后,预算单位、主管部门、支付中心和国库科分别对结转的资金进行账务处理。结转成功的直接支付用款计划结转后,成为下年的直接支付用款计划,可直接用款控制直接支付申请等业务资金的分配使用。
6、授权支付用款额度年终结余处理业务流程图
业务流程说明:
1)财政支付中心根据已批复的授权支付用款计划进行结余计算,得到授权支付用款计划结余资金。
2)支付中心根据授权支付用款计划结余资金对需要结转的计划编制授权支付用款计划额度结转核定表,并逐级上报国库科和分管局长进行审批;对不需要结转的授权支付用款计划由支付中心进行注销。3)局长审批通过的授权支付用款计划额度结转核定表交由支付中心进行结转处理。
4)支付中心进行授权支付用款计划额度结转,并编制授权支付额度注销通知单交代理银行确认。
5)代理银行根据财政下达的授权支付额度注销通知单编制授权支付额度注销到账通知单,并由财政国库科逐级下发到基层预算单位。
6)基层预算单位、主管部门、财政支付中心和国库科分别根据代理银行递送的授权支付额度注销到账通知单编制各自的记账凭证。7)结转成功的授权支付用款计划结转后,成为下年的授权支付用款计划。支付中心根据已结转到新的授权支付用款计划金额编制授权支付额度结转通知单,并送代理银行。
8)代理银行对支付中心送达的授权支付额度结转通知单进行审核,并根据审核通过的授权支付额度结转通知单编制授权支付额度结转到账通知单,并由财政国库科逐级下发到基层预算单位。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之我见 篇9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之我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税体制进行过几次重大的改革,尤其是年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以往改革的重点大多是在财政收入方面,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面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财政支出制度的基本框架尚未进行大的改革。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我们认为,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在我国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解决当前支出管理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下面,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现行国库支付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国实行的是分散支付制度,也就是将预算确定的各部门和各单位支出总额按期拨付到其在商业银行开立的账户上,由各单位自主使用。这种支付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缺乏严格的预算监督机制,容易滋生腐败行为。预算资金一旦拨付给了部门和单位,就脱离了财政监督,各种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无法控制。特别是建设项目资金,经过层层克扣,落实到具体项目上的资金往往少而又少,容易出现“豆腐渣工程”现象。其表现是各种腐败现象有禁不止,国家经济秩序被严重扰乱,在人民群众中造成极坏的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也受到严重损害。二是由于大量资金沉淀在各部门、各单位,资金使用效率很低。同时,财政部门在进行资金调度时还要额外增发短期国债,资金成本大大增加。三是无法建立起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预算管理制度。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关键,这一环节管不好,财政管理就无法适应现代经济制度的要求,预算管理制度不可能做到科学、规范。
(二)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也是解决我国现行支出管理制度中存在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强化预算管理,解决我国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必须进行两项根本性改革:一是预算编制、审批、监督制度改革;二是预算执行制度改革。目前,根据人大常委会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布署,第一项改革已经在稳步推进。从年起,各部门开始试编部门预算,并细化向人代会报送的预算草案。但是,如果第二项改革没跟上,第一项改革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细化预算编制的意图难以实现、作用难以发挥,预算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因此,有必要在搞好第一项改革的同时,精心布置,积极稳妥地推进第二项改革工作。
预算执行方面的改革方法很多。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以及其他预算支出部门都进行过不少探索和实践,采取过多种模式,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都没有根本解决问题。我认为,借鉴国际经验,在我国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所谓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对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账户全过程的监控制度。其基本含义是: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设立一个统一的银行账户,各单位的预算资金统一在该账户下设立的分类账户中集中管理;预算资金不再拨付给各单位分散保存;各单位可根据自己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批准的预算项目和额度内自行决定购买何种商品和劳务,但支付款项要由财政部门来进行;除特殊用途外,资金都要通过国库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
实行集中支付,虽然不改变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权限,但其作用在于建立起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财政部门掌握资金支付权,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的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而不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可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为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奠定基础。如果这项改革实实在在地推进,不仅具有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意义,更具有倡廉、堵乱、防散、壮干的作用,意义非同一般。
(三)现阶段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虽然难度很大,但条件基本具备、时机基本成熟。推进这项改革的难度:一是人们的观念一时难以转变。分散支付方式是几十年来人们习惯的支付方式,对此进行根本性改革,观念转变需要有个过程。二是部门和单位可能会有些阻力。在分散支付条件下,各部门和各单位使用资金时,不受预算硬约束,自主性强,资金还可以存入商业银行生息。改革后,这些“好处”将不复存在。三是在分散支付条件下,地方政府可以将某些部门和单位的资金集中存入指定的商业银行,作为争取项目贷款的条件。改革后,预算资金必需保存在中央银行,地方政府将失去这个手段。这些因素都可能在推行这项改革时形成阻力。但是,只要认清这项改革的重要意义,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各部门、各地方从改革大局出发,充分理解和大力支持,加上我们精心设计改革方案,困难是完全可以克服的。
我们认为,现阶段推进这项改革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也基本成熟。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改革
预算编制,加强财政监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对我们克服各种阻力,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和配合十分有利。二是从年起,预算编制方法已作重大改革。按照人大常委会的要求,中央预算编制要细化到部门和地方、细化到项目,这些都为推进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近年来进行的一系列财政经济体制改革为进一步推进集中支付改革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积累了经验。特别是由于分税制财税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财政改革重点转移到公共支出领域已是形势的必然。四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西方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有丰富的国际经验可资我们借鉴。匈牙利和我国台湾省已经完成了这项改革,其实践表明,这项改革虽然有很大阻力,但是可以成功的。五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这个领域和我们一起作过深入研究,赞成我们的改革思路,认为它符合国际惯例,并表示尽最大努力向我国提供技术援助,支持这项改革。六是我国目前办公自动化水平和软件开发设计能力已能基本满足这项改革的要求。七是地方政府改革意识不断加强,不少地方主动请战,积极要求进行这项改革试点。
(四)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思路。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从现行的分散支付向国库集中支付转变。目前,我们将这项改革先定位于支付制度改革,主要是考虑到国库收入制度改革条件尚不成熟以及改革要先简后繁、逐步深入,一俟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基本成功,我们再集中精力推进国库收入制度改革,最终实现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也就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实行的“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是:
⒈改变资金管理方式。第一,在中央银行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相应地,在财政部门建立统一的资金账册管理体系。第二,预算资金由原来层层下拨给预算单位,改变为由财政部门统一保存在中央银行国库单一账户上进行管理,财政部门不再将资金拨到预算单位,而只给预算单位下达预算指标,以及审批预算单位月度用款计划。预算资金在没有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之前始终保存在中央银行国库单一账户上。第三,设立“国库集中支付中心”(以下简称“支付中心”)。预算资金由原来通过人民银行国库部门整笔拨给各预算单位,改变为由支付中心根据各预算单位的用款情况和实现的购买行为开具的付款申请,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即由原各预算单位分散支付改为由支付中心集中支付。财政部门设立的支付中心,负责办理各预算单位向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支付的款项;人民银行国库部门负责国库账户管理、资金清算以及相关管理和监督工作。
⒉改变资金支付方式。由于资金管理方式发生变化,支付方式也作相应改革。改革以后,除小额零星开支外,预算单位发生购买行为时,向财政部门提出支付申请,资金由支付中心根据预算单位申请的数额和用途直接从国库单一账户上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
此外,为了保证预算单位及时、便利地用款以及某些特殊用款开支,除了上述这种主要支付方式外,还有以下三种辅助支付方式:()工资支出。支付中心在商业银行开设工资账户,并根据同级财政部门下达的工资预算,按月将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划拨到商业银行的工资账户;商业银行再根据各预算单位开具的职工工资表,将资金拨付到职工个人的工资账户(工资卡)。()零星支出。预算单位的日常小额经费支出,包括购买一般办公用品,支付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由支付中心根据核定的零用金额数,将资金从国库财政存款户拨入其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用金存款账户”,并委托商业银行为各单位提供小额支票(包括现金支票)和信用卡,由各单位自主支配使用。()转移性支出。拨付给预算单位或下级财政部门(统称受款人),但尚未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支出,由支付中心将核定的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入受款人的银行账户。试点过程中,尚未实行集中支付的预算单位的支出也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支付。
【国库集中支付调研】推荐阅读: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调研12-06
国库集中支付中心09-06
国库集中支付论文09-28
县级国库集中支付11-07
乡镇国库集中支付改革05-16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论文05-29
国库集中支付清算业务06-19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问题07-08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09-04
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