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练习

2024-12-09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练习(共8篇)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练习 篇1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第一讲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下列各项中,开户单位不可以使用现金支付的是()。

A.各种劳保、福利费用以及国家规定的对个人的其他支出

B.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和其他物资的价款

C.根据国家规定颁发给个人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体育等各种奖金

D.购买大件固定资产ABCD

【正确答案】:D

【解析】:

二、判断题

·财政预留印鉴实行分离保管制度,不得以任何理由由一人统管或代管全部印鉴。(对错

【正确答案】:对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第二讲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对停止使用的印鉴要移交()保管。

A.档案室

B.财务室

C.办公室

D.业务室ABCD

【正确答案】:A

【解析】:

二、判断题

·财政专户资金拨款会计与稽核会计不用分开设置。()对错

【正确答案】:错)

【解析】:财政专户资金拨款会计与稽核会计必须分设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第三讲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下列各项中,市级预算单位可实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的是()。

A.零星支出

B.工资支出

C.会议费支出

D.政府采购支出ABCD

【正确答案】:A

【解析】:

二、判断题

·对市级预算单位的零星支出及未纳入直接支付管理的单位,实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对错

【正确答案】:对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第四讲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基层预算单位在财政性资金支付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

A.负责按本单位的项目进度、工程质量请拨资金

B.负责组织本部门及所属单位财政性资金支付管理的相关工作

C.负责编制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报表

D.根据财政授权支付管理规定,签发支付指令,通知代理银行支付资金ABCD

【正确答案】:B

【解析】:

二、判断题

·纳入政府采购预算的政府采购支出实行财政直接支付方式。()对错

【正确答案】:对)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下列各项中,市级预算单位可实行财政授权支付方式的是()。

A.基建支出

B.工资支出

C.零星支出

D.政府采购支出ABCD

【正确答案】:C

【解析】:

二、判断题

·市财政局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对国库管理机构批准下达的各预算单位分月度授权支付额度,不作正式会计分录,也不用建立台账登记。()对错

【正确答案】:错

【解析】:市财政局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对国库管理机构批准下达的各预算单位分月度授权支付额度,不作正式会计分录,但建立台账登记备查。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第六讲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下列各项中,属于综合科的工作职责是()。

A.负责市本级工资统发单位的工资管理和发放工作

B.负责编制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并按规定程序办理支付

C.及时更新维护市本级财政供养人员信息系统

D.与国库科定期核对工资预算指标和批复计划数ABCD

【正确答案】:B

二、判断题

·由财政直接支付的工资性支出、政府采购支出、统一结算的会议费、外事接待经费和财政代扣代缴的住房公积金等事项,在部门预算中应单列反映。()对错

【正确答案】:对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财政核心应用系统建设的是()。

A.预算编制系统建设

B.应用支撑平台建设

C.决策支持系统建设

D.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建设ABCD

【正确答案】:B

【解析】:

二、判断题

·财政信息化建设是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推动财政改革,建立公共财政管理体系,促进依法理财、民主理财、科学理财的重要技术支撑体系。()对错

【正确答案】:对

【解析】: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练习 篇2

一、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取得的成效

1、财政资金调动能力增强, 提高使用效益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 财政资金拨付程序由层层拨付变为实际需要时一次拨付。减少流经环节。也就是将以往的现金流变为指标流, 使未支出的大量财政资金不再沉淀在各预算单位的账户中。而是统一集中在国库或财政专户内, 对治理和预防预算单位多头开户、私设账户产生了积极作用。改革后财政资金调度更灵活, 财政部门根据国库资金使用计划, 在保证各单位正常支付需要的前提下。对暂时闲置资金实行集合理财, 集中财力办大事,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2、加强了执行预算的规范性。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 财政性资金都必须按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内运作, 支出必须根据预算安排计划指标, 根据计划指标填写支出申请, 最后办理支付业务。无预算或超预算、无计划或不按预算用途使用资金不予支付, 维护了预算的严肃性, 硬化了预算的约束力。

3、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保证了资金支付的安全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 支付中心根据经济业务性质将资金直接划拨给收款人, 从而实现对财政资金流向、流量的全程监控, 在源头上实施监督。预防了支出单位“遇着红灯绕着走”的行为。杜绝了不合理、违纪、违规支出, 防止资金被截留、挪用。财政资金使用透明度提高了, 保证了资金支付的安全。

4、提高了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 建立了严格的支付审核制度, 规范了支付审核内容和程序。促使《会计法》、《预算法》、政府采购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集中支付还可有效遏制一些预算单位固定资产不入账、账实不符、财务游离在会计监督之外等行为的发生, 使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5、更好地聚财理财, 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服务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后, 规范了预算单位账户的设立, 加强了对预算单位所有资金的监管。更好地为经济建设聚财理财。财政直接支付账户的代理银行进驻国库集中支付中心, 方便预算会计办理收支业务, 为预算单位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二、国库集中支付面临的一些问题

1、国库集中支付中直接支付量占总支付量的比重偏低

根据财政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 (财[2001]24号) 规定财政资金有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两种支付方式。其中直接支付的范围包括工资支出、购买支出以及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 拨付企业型项目或大型设备采购的资金等, 以及各类转移性支出, 都要直接支付到供应商或用款单位。从实际看, 对工资支出、政府采购支出基本实现了直接支付, 但一些自主进行的采购活动和部分工程项目支出仍作为授权支付处理, 部分工程项目支出未纳入直接支付范围。预算执行的约束力不强等因素使得直接支付的比率偏低, 影响财政监督职能的充分发挥。

2、国库支付中心的监督职能尚未发挥到位

为贯彻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各地基本都成立了相应机构。国库支付中心对超标准的开支及不符合《现金管理条例》的提现缺乏必要的监督。国库集中支付更侧重于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 不但要服务, 而且还要监督, 应该为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和部门预算的有效执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否则, 起不到改革应有的作用。一些单位的差旅费、会议费、招待费超标, 有的单位把授权额度甚至全部提现, 这加大了现金违规的可能性。

3、非规范的行政干预

我国目前的财政资金分配仍不规范, “条子”预算、首长预算、纪要预算、文件预算等非规范的行政干预屡见不鲜。相当一部分的财政支出以各种形式分割出去了, 这样, 造成了这些支出能上不能下, 可控项目变成了不可控项目, 表面上虽然列入了国家预算, 但实际上已成了部门支配的财力, 财政已无分配权。在编制预算时, 各种文件、纪要、领导讲话等都规定、要求相应的资金支出, 使财政处于两难的境地, 导致财政资金配置严重不合理, 而且效率低下。

4、国库支付工作的系统网络化、电子信息化程度不高

目前, 以财政部门为中心的预算资金管理信息系统成熟程度不高, 财政管理信息系统和银行系统建设也比较滞后, 无法很好地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三、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几点改革建议

1、扩大直接支付的范围, 提高国库集中支付中直接支付所占的比例

完善政府采购办法。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应尽量与部门预算同步, 严格按照《政府采购目录》实行政府采购, 把游离在直接支付执行范围之外的采购项目和工程项目纳入到直接支付中来。从内部监管来说, 财政部门要从预算编制、下达、资金拨付到资金使用全部过程进行监管。整个预算编制与执行要求授权清晰、职责分明、监控到位, 使预算真正成为监控资金安全、高效的制度保障。发挥财政监督职能, 使国库集中支付的优越性得到充分发挥。

2、统一经费开支标准, 严格按《现金管理条例》及相关制度办理提现及其他支付业务

建议财政部门应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 结合当地实际, 尽快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行政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奖金、差旅费、会议费等经费的开支标准, 并经常监督检查, 促使各单位严格执行, 对违规的单位要减少其相应的预算指标, 从而遏制一些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严重失控、互相攀比、滥发钱物等不良现象。受理审核人员不但要热情报务, 而且要严格执法, 严格按《现金管理条例》及相关制度办理提现及其他支付业务。

3、监督部门加强监督检查

组织纪检、监察、财政、审计、人行等部门, 定期对预算单位的银行开户情况进行拉网式检查, 设举报电话, 对举报人保密, 并给予适当奖励。对检查及举报中发现的违法行为从严处理, 追究其相应责任, 避免财政资金的“体外循环”, 以有利于节约财政资金, 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各种腐败现象的滋生。

4、加快国库系统网络化和电子化建设步伐

要以财政部门为核心建立财务信息处理中心, 建立财政部门、主管部门、代理银行专线网络基础上的自动化处理程序, 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财务信息实时在线、由事后控制转为全过程控制的具备真正远程化数据管理能力的先进、稳定、安全的财政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王敏.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2.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篇3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含义及作用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对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和劳务供应者帐户全程的监控制度。其基本含义是:财政部门在中央银行设立一个统一的银行帐户,各单位的预算资金统一在该帐户下设立分类帐户进行集中管理;预算资金不在拨付给各单位保存;各单位可根据自己履行职能的需要,在批准的预算项目和额度内自行决定购买何种商品和劳务,但支付款项要由财政部门来进行;除特殊用途外,资金都要通过国库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

实行集中支付,虽然不改变各部门、各单位的支出权限,但其作用在于建立起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机制。财政部门掌握资金支付权,可以根据资金的使用是否符合预算的规定而决定是否给予支付;将资金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而不通过任何中间环节,可以掌握每笔资金的最终去向,为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执行中的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奠定基础。如果这项改革实实在在的推进,不仅具有加强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意义,更具有倡廉、堵乱的作用,意义非同一般。

二、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过渡的指导思想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帐户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管理制度为基础目标,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各地具体情况,积极稳妥地使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过渡,逐步实现规范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和现代会计管理制度,更好的发挥财政宏观调控职能作用,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全面提高,促进党风廉政建设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三、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过渡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原则。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过渡,要与部门预算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工资统发改革、政府采购改革等有机结合,特别是要与规范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科学对接和有机融合,从整体上推进财政管理制度创新,完善政府资金运行机制。

2、系统性原则。会计集中核算不仅要顺利地向国库集中支付过渡,而且要有利于政府部门会计管理体制改革深化,有利于会计管理制度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有利于会计法律法规的全面实施,有利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管理职能作用的发挥。

3、效益性原则。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的过渡,必须坚持严格控制、高效管理、低机会成本的原则。严格控制,就是财政性收支都必须按照规范的程序在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内运作,预算单位应支未支的现金流量保留在国库内,为实现国库现金资本运作和全面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奠定基础;高效管理,就是在注重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同时,要求财政资金能以最快的速度发挥最好的效益,并要求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对财政资金进行最有效的管理;低机会成本,就是要求千方百计降低转化成本,充分利用现有的人员、设备、资源和制度基础及工作经验,提高转化效率,减轻财政负担,减低机会成本。

四、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过渡的形式

关于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过渡的形式,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不同的形式。我省将采取会计集中核算与国库支付功能相融合的融合型模式,即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中心职能定位,赋予会计核算中心国库支付执行职责,增加其财政直接支付功能,强化财政、财务、会计监督功能。在机构设置方面,设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中心,统一领导,统一管理。

五、采用融合型模式的理由

1、会计集中核算成为国库集中支付的基础和良好条件。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两项改革实质是相同的:(1)二者主体都是财政部门;(2)二者出发点和目标都是强化预算资金的执行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3)二者都可解决预算单位多重、分散开设账户的问题,建立单一账户体系;(4)二者都在预算执行环节发挥作用;(5)二者都体现不改变单位资金使用权、审批权和财务自主权原则。国库集中支付与会计集中核算不同之处在于:会计集中核算是由地方政府和财政部门探索出来的,是从微观方面考虑的,侧重点是从强调单位的会计核算角度来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的,具有局部性,是自下而上的。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财政部为了建立我国公共财政的需要提出来的,是从宏观方面考虑的,侧重点是强调从财政管理和监督的角度来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和监督的,具有全局性,是自上而下的。它比会计集中核算更具有依法性、统一性、规范性的优点。同时,会计集中核算在账户清理、财务核算、会计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将各单位分散管理的资金集中了起来,在场地、硬件设备、网络系统、人力资源等方面有了现成的工作平台和工作基础,这些为会计核算中心转为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减少了阻力,创造了条件。

2、会计集中核算符合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向。通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能够全方位、全过程掌握和监督各单位每笔资金的流向、流速、流量,从根本上杜绝在预算中的克扣、截留、挪用资金的现象,从而逐步建立起“统一收付、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和“单一帐户”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形式。

3、会计集中核算是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补充。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解决了预算资金支付环节的控制问题,可以从源头上控制资金的使用方向。但是如何保证对使用财政性资金数额较大的单位和项目,真实、准确地了解其资金需求,参与预算编制的全过程,以及对财政资金到位后的日常管理和监控问题,仅依靠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不能完全解决的。通过会计集中核算,一是可以使财政监管深入到预算编制的各个环节,具体参与和了解预算编制及用款情况,从根本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二是会计集中核算可以加强对预算单位日常的财务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财政管理体制,同时还需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支付制度,会计集中核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与银行在同一大厅办公的优势为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法律研究 篇4

作为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之重要举措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对传统国库支付体制的全面改革,是建立现代公共财政体制的现实需要,是国库管理制度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所依据的是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诸如“决定”之类的文件,由于文件位阶较低,稳定性、强制力较

差,因此仅依靠这些文件是不够的。鉴此,有必要在借鉴发达国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国库集中支付法,以进一步规范国库支付制度改革。

一、国库集中支付和国库集中支付法的内涵

(一)国库制度发展的历史

国库顾名思义即“国家金库”,这是我们对国库含义通常的理解,也是传统意义上的国库的基本含义。在封建社会,由于实行封建皇帝的专制统治,封建国家的财政是“家计财政”,国库实际上成为皇帝的“私人钱箱”。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成功后,各国通过“税收法定主义”来控制国库资金的合理、合法使用,努力恢复国库作为“国家金库”的本来面貌,不使国库资金成为某个私人的财产,相对于封建社会这无疑是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在这一时期,国库的职能通常是保管统治者的黄金等资产,并向统治者报告其使用情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的扩张以及政府结构的复杂化,各国政府都遇到一些新问题,如中央财政管理弱化,对政府资产负债缺乏有效控制,公共资源使用零散和低效,缺乏报告政府财政状况的适当部门等等。国库作为资产的保管者和报告者这一传统职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政府的需要,政府越来越需要国库向其和公众提供更为准确的关于政府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信息,国库的控制和会计职能也只有作为更为广泛的财政管理体系的一部分才能有效运作,国库的职能日益拓展。

我国从解放后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整个财政体制都通过计划、指令等进行安排,国库只被动的承担保管职能,国库在财政体制中的地位甚低,所以更遑论其对经济发展能产生何种作用。这时我国的国库与传统国库并无二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虽就财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重点是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基本未对预算管理和国库管理制度进行大的调整。倒是近年来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将改变传统国库的面貌,使其承担起更多的任务。

(二)现代国库的职能和国库集中支付法的内涵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建立和发展,传统型政府向“现代型、法治型政府”过渡,政府职能从以前的全面参与经济生活转为不直接介入经济发展,而只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和强化公共管理职能转变。政府对经济的发展只从宏观领域进行调控,不进入微观经济领域。受上述诸多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影响,我国传统的国库职能明显已经不合时宜,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我国目前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改变以前的预算单位多账户体系,使所有的财政支出均通过国库一个账户进行拨付。通过这一改革,以期使国库管理制度在现代财政体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合历史和现实情况,国库的职能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概括。狭义的国库职能就是“保管职能”,即保管政府的资产和负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家金库;从广义角度看,国库的职能除了上述基本职能外,还包括对政府的预算执行进行控制,对现金流量进行预测、管理和监督,管理政府银行账户,进行财务规划,管理公共债务以及国外赠款和国际援助等金融资产等等。[4]狭义上的职能即是传统国库的职责,而广义上的职能才是现代国库的职能,也是我国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目的所在。国库集中支付,则是指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就是政府将所有财政性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在国库指定的代理银行开设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均通过这一账户进行拨付。而国库法则是调整国库资金缴拨以及财政预算资金的支配、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国库制度中一个重要制度,国库集中支付法应是调整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和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资金缴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国库法是财政法的重要部门法,国库集中支付法是国库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制定国库集中支付法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税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重点是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基本未对预算管理和国库管理制度进行大的调整。现行财政性资金的缴库和拨付主要是通过征收机关和预算单位设立多重账户分散进行。这种办法适应了一定时期的预算管理方式,发挥了当时应有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公共财政的建立和发展,这种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运作方式显露的弊端越来越突出。一是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导致财政收支活动透明度不高,大量预

算外资金游离于预算管理之外,不利于实施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二是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调控提供可靠依据。三是收入执行中征管不严,退库不规范,财政收入流失问题时有发生。四是支出执行中资金分散拨付,相当规模的财政资金滞留在预算单位,难免出现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既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又容易诱发腐败现象。

基于上述多种原因,对传统的国库支付制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而在改革中制定国库集中支付法又可以使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科学化,规范化。其必要性凸显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助于克服现行国库分散支付制度的弊端。制定国库集中支付法可以杜绝收入缴库中普遍存在的拖欠挤占现象,有利于提高部门预算制定和执行的规范性,硬化预算约束,同时还有利于健全和强化对财政资金支出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规避制度的腐败现象发生。

(二)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国库集中支付法用法律的形式确定资金运转的程序,避免不必要的人为干预,使程序靠其自身的力量运转,再不因为某个人的意志而能改变一项制度。国库单一账户设置的法定化,使财政资金直接从国库流向供货商,不仅提高了资金周转的速度,而且有利于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性。

(三)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公共财政的需要。国库支付制度关系到财政资金的收缴和拨付,是财政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建立现代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整个财政体制的现代化都有重要意义。所以制定国库集中支付法可以使整个国库支付制度有法可依,是其他财政制度良好运行的重要保证。

三、国库集中支付法的原则

(一)法定原则

所谓国库集中支付的“法定”,是指国库集中支付的行为必须以满足合法性为要件,必须得到法律的明确许可或立法机关的专门授权。只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国库才享有资金缴拨方面的权力。法定原则一般表现在:(1)财政支付部门的权力(利)法定。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政府预算执行的关键性制度,是对从预算分配到资金拨付、资金使用、银行清算,直至资金到达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账户全过程的监控制度。其所享有的权力主要包括执行权和监督权,执行权即是对国家各级政府预算的执行,而监督权则既包括财政支付部门对各预算单位执行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也包括集中支付相对人对财政支付部门依法享有的监督权、请求权等。权力(利)法定的主要目的在于督促财政支付部门在法定的授权范围内行事,防止超越职权和滥用职权的现象发生,同时也是为了明确法律关系中利益分配的法律界限,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2)义务法定。和权力(利)一样,义务种类也是十分复杂的。由于在国库集中支付法领域权力(利)与义务不一定完全形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各个相对主体的义务仍然是非常必要的。各预算主体只需承受法律明确规定的义务,超出法定义务范围的事项可以拒绝。(3)程序法定。需要由法律直接规定的程序主要有预算资金的拨付程序、执行程序、国库预算资金使用的监督程序和违法后的救济程序。程序法定的目的在于保障财政权力在既定的制度框架内有效运作,保障集中支付行为的透明度、公正性和规范性,为依法行政奠定良好的法治基础。(4)责任法定。责任是督促主体合法行使权力,切实履行义务的外力保障机制。虽然它不是一种常态,但由于它对当事人的财产、职位、机会等影响甚深,因此必须于法有据。由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整个财政制度的一部分,所以在此可以借鉴财政责任的相关理论。财政责任的种类主要包括属于行政责任的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应当承担刑事责任。另外,随着法治进程的深入,类似引咎辞职之类的政治责任和罚息、支付违约金、强制支付之类的经济责任也应当适时引入财政法,以增强其可救济性成分和刚性色彩。[5]

(二)客观性原则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主要运作方式是在政府财政预算下,建立以国库为单一账户体系,资金缴拨均通过国库这一账户进行。在保障这一制度正常运转时,无论是预算资金数额的计算,还是支出需求的测算,都应以客观数据为依据。[6]数据的客观性,决定了规范集中支付制度的公正性。客观性应包括两个方面:(1)数据来源的客观性。国家财政将预算项下的资金拨付给财政支付部门,由其向各预算单位按预算拨付,这涉及到财政支付部门实际拥有资金数额以及各预算单位的实际预算金额等等许多相关数据,财政支付部门的拨付行为都必须以这些数据为依托,所以这些数据的来源必须真实、客观、准确的反映国库资金的使用情况,由此向各级财政报告,使各级政府明晰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预算项目的建设情况和预算经济的发展趋势,正确、适时的做出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2)监督上的客观性。财政支付部门不是单纯的国库资金的保管和流转单位,不是简单的将资金拨付后而就此了事。而是应该承担其更大的责任,即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做全程监控,并要求预算单位对资金的使用、项目建设的进展作经常性的报告。财政支付部门的监督应该客观、公正,既不能未经仔细审查而滥拨国库资金,又不能借监督之名,滥用职权,对预算单位进行刁难,无合法依据而不拨付资金。其监督必须是以保证国家预算资金的合理使用为根本目的。客观性是对财政支付部门进行合法监督的有效保证。

(三)效率原则

效率(efficiency)首先可以表示为使价值最大化的资源配置。社会资源的稀缺性要求我们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最需要的行业中,以促使其高速发展;同时我国是个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快的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也要求我们发展中的高效率。其次,效率是法的多个价值之一。正义的第二种含义——也许是最普通的含义——是效率。[7]效率是实现法的正义的最有效的方式。国库集中支付法由于调整的是国库资金拨付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所以其也必然要体现效率这一价值目标。以前的多账户体系设置,使预算资金直接拨付到预算单位的账户上,由预算单位独立使用。但这种做法缺乏对预算资金使用情况的即时监督,造成预算资金被挪用情况严重,一些单位私设“小金库”,把预算资金转为单位的财产,截留、贪污预算资金情况屡有发生,使预算资金不能得到正确、合理的使用,既不能体现效率,又不能反映其公正的结果。国库支付制度的改革使以前的多账户体系,转变为单一账户体系,财政资金直接从国库流向供货商,财政支付部门对资金的拨付起到了监督作用,力争使每一分国库资金都用好、用到位,克服了以前制度的弊端,明显提高了资金周转的速度,是有效率的做法;同时,也避免了各单位挪用、挤占国库资金的现象,有力的确保了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在实现效率的同时又实现了公平的价值目标。

四、国库集中支付法的具体内容设计

法律的具体内容是由具体的规则组成的。法律规则是规定法律上的权利、义务、责任的准则、标准,是构成法的必要成份。同时法律的规则还具有微观的指导性和直接的适用性。因此,在我们设计国库集中支付法的具体内容时,必须保证在国库集中支付法原则的指导下,设定的国库集中支付法规则符合集中支付的微观指导性和直接的适用性。为了保障这两个特性的实现,笔者将从比较法的角度来论述在我国的国情下应该设定怎样的具体规则制度来使国库集中支付有效的运作。

(一)财政资金账户的设置

在以前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时,财政预算资金账户的设置一般都是以多个账户的形式为主,而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时,必须采用单一预算账户来取代以前的多种预算账户。而在实行集中支付的国家内,在设置财政资金账户时又分为两类:一是只设置单一账户;一是在设置单一账户时,同时再设置一个辅助单一账户的分类账户。比如,在法国,法国财政资金实行国库单一账户制度,即由经济财政部在中央银行(法兰西银行)开立国库单一账户,将所有政府现金资源(包括税收和其他预算内外收入)集中在国库单一账户统一管理,同时,设置国库分类账户与国库单一账户配套管理使用。国库分类账户是国库为所有政府支出部门分别开设的,用以记录政府资金变动和各政府支出部门资金运用的分账户。但当实际涉及付款时,则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来处理。[8]采用相似财政资金账户设置的国家还有匈牙利。只采用单一账户的国家有日本和意大利等国家,它们这些国家的财政支付制度是单纯的集中支付制度,将政府部门所有财政性资金,包括税收收入和其他预算内、外收入,全部集中到国库部门在中央银行开设的国库单一账户;每一笔政府部门的实际支出,均由中央银行通过国库单一账户直接划拨给商品和劳务的供应者。完全采用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是建立国库集中支付法的本质要求,其更加符合集中支付的原则。

根据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印发《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财库[2001]24号),我国在实施国库支付制度改革伊始,即设计了“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所有财政性资金都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支出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的制度,笔者认为这一做法比较符合当前的国情,即在设置国库单一账户的同时再设立一个分类账户,当然分类账户必须是辅助单一账户的实施。

1、由于我国的财政制度还不太发达,其一些理论还不完善,同时如果采用单纯的单一账户制度,其与财政法的其他制度可能存在很大的冲突,但是在当前我国又有进行国库集中支付立法的必要,因此必须在这种情况下采用这种制度是必要的、合理的。

2、国库单一账户作为国库集中支付法的一个具体规则其应该具有适用性,如果在目前采用单纯的国库单一账户制度,由于我国财政法的其他配套制度还没有出台,所以直接采用单一账户其适用性较差,最终也导致其效率性原则不能得到实现。

3、按照我国现代法律的发展规律,我国法律的变革一般采用渐进式的形式。因此,在我国国库集中支付法中的财政预算资金账户的设置上,也应同时设置单一账户和辅助单一账户的分类账户。

(二)国库集中支付的程序

本文研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目的主要有两点:一是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法律化,使之上升到法律的地位;二是设定一个完善的支付程序。目前我国的财政支付程序很不完善,有多种支付程序存在。如直接支付程序、授权支付程序,还有一些执收单位自己设置的过渡账户进行支付的程序。这种混乱的支付程序制度造成了我国财政支付的效率低下,不合理支付和奢侈现象层出不穷。因此,制定国库集中支付法,设定国库集中支付的程序,就显得不可或缺。

从国外来看,不少国家就国库集中支付的程序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在法国,只有当国库资金实际支付给商品供应者或劳务提供者时,才将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中划转出去。具体程序可归纳为四个过程:一是由支出部门签订购买商品或支付劳务合同;二是由支付部门审核供应商的发票,计算国库实际应支付的资金数额;三是支出部门附上相关的凭证提出支付指令,由财政部派驻部门的公共会计师审核签发支付令;四是出纳署通过银行清算系统将资金由国库单一账户实际支付给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9]在意大利,集中支付程序主要包括:一是申请和审核程序。预算单位在年初要向国库部提交资金使用计划,国库部根据资金状况审核批准使用现额。支出单位在实际支付每一笔资金时,再向国库部提出支付申请,国库部进行合规审核并核实国库单一账户的资金余额后,决定是否予以拨款;二是支付资金的清算过程。不同级别的预算支出单位,具体的资金清算方式不同。其支付程序为:作为一级预算单位的政府各部门,用款时向国库部提出付款申请,国库部审核后,通过中央银行办理支付,中央银行将资金直接划拨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的银行账户。二级以下预算单位用款时,向国库部提出支付申请,国库部审核后,通知国库收支代理银行支付资金,国库收支代理银行通过预算单位开立的过渡性账户垫付,将资金划拨到商品或劳务供应者的开户银行。每三天,代理行同中央银行进行资金结算,中央银行按市场利率支付代理银行垫付资金的利息。[[10]

从以上国外的支付程序可以看出,首先,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部门与商品供应者或劳务提供者发生的支付关系,而预算单位只是集中支付程序的发动者,不是支付者;其次,形式上其是由财政部门的代理银行与商品供应者或劳务提供者发生的支付关系,而不是由支付者财政部门直接把资金交付给商品供应者或劳务提供者。其主要原因是出于资金交付的安全性和高效性的考虑;最后,国库集中支付程序必须通过预算单位申请和财政部门批准之后,才能启动。

借鉴国外做法并结合我国国情,我国国库集中支付程序可以作如下设置:(1)集中支付的启动程序。由预算单位按批准的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向财政部门提出支付申请;(2)集中支付的审核程序。对于预算部门提出的申请,必须由预算支付的财政部门依法独立进行审核批准,其他任何机关不得干涉;(3)集中支付的支付程序。在财政部门依法审核无误后,向财政部门的代理银行签发支付令,由代理银行通过国库单一账户进行清算,代理银行对财政部门的支付令进行形式审查合法之后,把财政资金从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到收款人账户;(4)集中支付的终结程序。在代理银行完成支付之后,其必须把支付情况向委托其支付的财政部门报告和移交相关资料。

(三)国库集中支付的监督

为了不使权力被滥用,防止和避免腐败,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来制约权力的行使。一方面,对集中支付进行监督可以最大化地发挥集中支付制度的功能,使之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在国库集中支付法中构建一个完善的监督程序,使国家能够依法办事也有利于我国法治建设。

关于对国库集中支付的监督,笔者建议:

1、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的内部监督。亦即充分发挥财政内部监督检查机构的作用,对国库集中支付进行监督。内部监督具有直接性、快速性和高效性的特点。直接性是指监督机构可以不经任何人和部门而直接向支付部门行使监督权、建议权和处分权;快速性是指监督机构在发现支付部门的违法行为时可以立即要求其改正,无须再向上级或提请其他机关处理,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监督权行使的速度;高效性是指内部监督机构的负责人一般是财政部门的领导人员,所以一旦内部监督机构提出监督意见支付部门就会接受,不会出现执行难的问题。

为了保证其监督权的有效性,应赋予其一定的制裁权。比如,当监督机构发现财政支付部门在资金的支付中存在非法支付或非法不支付的情况,其有权以通知的方式要求支付部门限期改正,支付部门在接到通知后必须改正。但如果其认为监督部门的通知有误,其可以申请复核一次。对于接到监督部门的通知拒不改正的,也不申请复核的,监督部门有权直接对该支付部门的负责人和相关人员进行处分,或者有权向相关部门提出处分建议。

2、加强对国库集中支付的外部监督。虽然内部监督有以上优点,但其也有自身不可克服的缺点。内部监督具有不彻底性,其原因是内部监督毕竟是系统内部的监督,在其行使监督权的时候由于其监督的对象是自己的同事或者下属,所以会存在种种原因使其不能像外部监督那样彻底,一些应该行使监督权的由于本部门的利益而不行使监督权。因此由于内部监督的这个不可克服的缺陷,必须同时建立一个外部监督机制来制约支付部门的权力。在外部监督中,笔者认为应加强权力机关的监督权和媒体的监督权。要求财政部门必须定期向权力机关报告支付情况,同时也要定期或不定期的把支付情况全部内容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这也是国库集中支付法的公开性原则的要求。通过这两种方式的监督可以有效地克服财政支付权垄断的弊端。

(四)救济程序

没有任何救济途径的权利,不是真正的权利。笔者认为,在国库集中支付法中也必须有救济程序的设置。

综合国库集中支付法的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救济程序:

1、从预算单位的角度规定的救济程序。当预算单位是受害者时,即当预算单位申请支付时,财政部门依法应当批准支付而不批准的。对于该种情况,预算单位可以向该财政部门申请复议一次,对复议结果不服的其还可以向该财政部门的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复核一次或向该财政部门的上级财政部门申请复核一次,或者不向该财政部门复议而直接向其上级财政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复核一次;

2、从支付对象的商品供应者或劳务提供者的角度规定的救济程序。预算单位的支付申请得到批准后,财政资金的支付部门依法应当支付而不支付或不按时支付而侵犯支付对象的权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应在国库集中支付法中规定对支付对象的救济程序。具体来说。首先,其可以预算单位为被告向法院起诉,要求其支付资金和违约赔偿金,因为支付对象和预算单位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一种合同关系。其次,其也可以直接以财政部门为被告向法院起诉,要求其支付。对此笔者认为支付对象提起的诉讼应该是行政诉讼,其原因是当财政部门批准预算单位的申请时,其就有支付的义务和责任。其不支付或延迟支付就是一种不履行职责,或者说是一种行政的不作为。作为受害者的支付对象完全可以按照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犯时的救济途径进行救济。如可以通过向其上级机关或同级人民政府申请复议要求其支付,对复议不服的可以再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当然其也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要求其支付。

以上我们论述了国库集中支付法的立法的必要性,提出了构建国库集中支付法的基本内容。我们进行国库集中支付的法律研究,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法律化,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其规范化。在其法律化之后,可以使我国的财政资金的支付程序有法可依,使国库集中支付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运作,同时也可以从法律的地位防止财政资金的滥用和腐败的产生。

参考书目:

------------------

[1]博登海默(美)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84页。

[2]潘静成、刘文华主编:《经济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页。

[3]刘剑文著:《税法专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4]薛萃主编:《国家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与管理制度改革实用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5]熊伟著:《论财政法的基本原则》,中国财税法网。

[6]杨萍、靳万军和窦清红主编:《财政法新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7]波斯纳(美)著:《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8]财政部国库司2002年主编的“全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工作会议”,第467页。

[9]薛萃主编:,《国家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与管理制度改革实用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6页。

[9]薛萃主编:《国家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与管理制度改革实用手册》,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10]同上,第392页。

《国库集中支付的法律研究》课题组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与实施 篇5

董苏彭

【专题名称】财政与税务

【专 题 号】F61

【复印期号】2002年02期

【作者简介】董苏彭 山东省财政厅集中支付中心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

按照现代公共财政理论和国库集中支付的要求,所有财政支出活动必须符合公平和效率两大原则来进行,但考虑到我国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是在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形成的,无论是从体系的建立上,还是理财观念的改变和接受上都会有很多阻力和困难,不可急于求成,应当实事求是地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由易到难,积极稳妥。具体地讲,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服务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满足公共财政需求。财政职能是政府职能的体现,财政支出必须服从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的公共支出包括了政府基本行为的各个方面,反映着政府基本活动方向。国库集中支付要在公共财政基本框架内,充分体现优化资源配置的优势,发挥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实现政府调控宏观经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提供社会保障。同时,还要增加政务的公开性,减少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做到既保证预算单位用款,又能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以充分体现政府职能的透明、快捷、高效。

其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科学、规范,具有可操作性。国库集中支付是国际上的通行做法,建立我国的集中支付制度,很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一些成功的做法,但同时要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二十几年充分证明了的一条经验。无论是在财政、银行、单位的职责的划分上,还是在资金的使用、监督方面,既要重视其制度的科学性,又要考虑它的可操作性,使得在实际工作中,科学而又规范,便捷而又高效,从而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能够得以顺利实施。

再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建立要积极稳妥,逐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发达国家经历了几十年的实践验证,是国家行之有效的理财模式,而我国才刚刚起步,虽然有好多经验可以借鉴,使我们的改革少走弯路,但毕竟涉及多方面的权利和利益的调整,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既不能望而却步,也不能饥不择食,既要有改革的精神,积极努力工作,又要正视问题,把握好工作节奏,制定规范的政策规定,有序的工作步骤,灵活的工作方法。还要建立高素质的集中支付机构和强大的电算化网络,只有这样改革才能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进行下去。

第四,国库集中支付的建立要有利于财政管理和监督。国库集中支付就是要直接对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支付资金,减少过去资金支付的许多中间环节,使财政资金的支付做“直达”,提高财政资金的调度能力,避免财政资金分散闲置。要有利于推动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改革。要建立和完善及时准确的财政资金运行信息反馈系统,使财政资金的运行处于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从制度上杜绝挤占、挪用财政资金现象的发生。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基本内容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以国库单一账户为基础的资金支付形式,或者说国库单一账户的核心内容是国库集中支付。从支付的形式上讲,就是由分散到集中。在财政内部由有关业务主管部门分别拨付改为由财政国库管理机构或财政支付机构集中支付。对预算单位就是将原来财政拨给预算单位,再由预算单位拨给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改为由财政部门按照批准的单位预算直接支付给商品供应商或劳务提供者。从支付的内容上讲,就是由“批发”到“零售”,把专项、定额以及补助性的“切块”式拨付,改为由财政部门按具体项目和实际发生额直接支付。其共同点就是所有财政支出统一由一个财政支付机构来承办,资金按具体项目的实际发生数支付,减少拨款环节,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加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按是否对资源和生产要素形成直接需求的标准,集中支付可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类。按支付管理的要求可具体划分为工资性支出,即预算单位工资、补贴、津贴等支出;购买性支出,即预算单位除工资性支出、零星支出以外购买服务;货物、工程项目等支出,主要指政府采购部分;零星支出,即预算单位购买支出中的日常小额部分;转移性支出,即拨付给预算单位或下级财政部门,未指明具体用途的支出和一般性转移支付等。

三、国库集中支付账户体系

国库集中支付是在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中完成的,国库单一账户,并不是只能在人民银行国库开设账户,也不是在人民银行国库开设一个账户,是财政部门、预算单位按规定在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开设多个不同用途银行账户所组成的一个体系。

(一)国库集中支付账户体系的构成。

1.财政部门在中国人民银行开设的国库支出账户。如工资基金专用账户、专项资金账户等。

2.财政部门按资金使用性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和在指定的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的零余额账户。

3.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账户。

4.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为预算单位开设的小额现金账户。

5.经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或授权财政部门开设的特殊过渡性专户。

零余额账户是指财政部门按资金性质,为财政和预算单位开设的用于财政直接支付或财政授权支付,并与国库支出账户进行清算的指定账户。所谓零余额,就是该账户无论什么时候,实际上都不存有资金,账户中始终余额为零。

(二)国库集中支付账户体系中各类账户的功能。

1.国库支出账户也称为国库存款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支出活动,用于与财政部门在商业银行开设的零余额账户进行清算,实现支付。

2.财政部门的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直接支付和与国库支出账户清算;预算单位的零余额账户用于财政授权支付和清算。

3.财政部门预算外资金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外资金的支出活动,用于预算外资金日常收支的清算。

4.财政部门为单位开设的小额现金账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单位使用现金进行的零星支出活动,用于与国库支出账户的清算。

5.特设专户,用于记录、核算和反映预算单位的特殊专项支出活动,用于与国库支出账户的清算。

在建立健全现代化银行支付系统和财政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逐步实现由国库单一账户核算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支出,并通过财政和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的零余额账户处理日常支付和清算业务

(三)国库集中支付账户的管理。

按照财政部的规定,国库集中支付体系中财政和预算单位开设账户的商业银行,都要通过招投标的方式来确定。商业银行是指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商业银行参加投标的资格由同级人民银行来确定。建立国库集中支付账户体系后,相应取消财政内部和各预算单位在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开设的各类支出账户,按规定财政和预算单位开设的账户,全部作为集中支付账户进行统一管理,并履行银行账户开设审批手续。为预算单位开设的零余额账户和小额现金账户,由预算单位在财政指定的银行系统内,选择就近或单位认可的具体承办银行,开设零余额账户,并报同级财政部门备案。

以上账户要与财政部门及其支付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和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保持一致性,相互核对有关账务记录。

四、国库集中支付方式和程序

(一)支付方式。按照不同的支付主体,对不同类型的支出,分别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1.财政直接支付。由财政部门开具支付令,通过集中支付账户体系、直接将财政资金支付到收款人(即商品和劳务供应者,下同)或用款单位账户。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包括:

(1)工资支付、购买支付以及中央对地方的专项转移支付,拨付企业大型工程项目或大型设备采购的资金等,直接支付到收款人。

(2)转移支付(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除外),包括中央对地方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中的税收返还、原体制补助,过渡期转移支付、结算补助等支出,对企业的补贴和未指明购买内容的某些专项支出等,支付到用款单位(包括下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下同)。

2.财政授权支付。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规定银行、项目、时间、支付方式、资金额度等,预算单位根据财政授权,自行开具支付令,通过集中支付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实行财政授权支付的支出包括未实行财政直接支付的购买支出和零星支出。

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具体支出项目,由财政部门在确定部门预算或制定改革试点的具体实施办法时,根据当地的工作情况和改革的需要来确定。

(二)支付程序。

1.财政直接支付程序。预算单位按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向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提出支付申请,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根据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及相关要求对支付申请审核无误后,向代理银行发出支付令,并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通过代理银行进入全国银行清算系统实施清算,财政资金从国库集中支付账户划拨到收款人的银行账户。

财政直接支付主要通过转账方式进行,也可以采取“国库支票”支付。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根据预算单位的要求签发支票,并将签发给收款人的支票交给预算单位,由预算单位转给收款人。收款人持支票到其开户银行入账,收款人开户银行再与代理银行进行清算。每日营业终了前由国库存款账户与代理银行进行清算。

支付对象为预算单位和下级财政部门的支出,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执行进度将资金从国库集中支付账户直接拨付到预算单位或下级财政部门账户。

2.财政授权支付程序。预算单位按照批复的部门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向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申请授权支付的月度用款限额,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将批准后的限额通知代理银行和预算单位,并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国库部门。预算单位在月度用款限额内,自行开具支付令,通过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转由代理银行向收款人付款,并与国库集中支付账户清算。上述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流程,以现代化银行支付系统和财政信息管理系统的国库管理操作系统为基础。在这些系统尚未建立和完善前,财政国库支付执行机构或预算单位的支付令通过人工操作转到代理银行,代理银行通过现行银行清算系统向收款人付款,并在每天轧账前,与国库存款账户进行清算。

国库集中支付后银行账户的审查

孔德龙

【专题名称】审计文摘

【专 题 号】V3

【复印期号】2008年04期

【原文出处】《中国审计报》(京)2008年35期第②页

【作者简介】孔德龙,山东省日照市审计局

行政事业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仅保存零余额银行账户用于财政授权支付,有的审计人员不再将银行账户作为审计重点,在审计中忽视了对银行账户的核查。笔者通过两年来的实践认为,对银行账户不仅要继续审查,而且还要创新审计方法,加大审计力度。银行账户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未清理账户依然存在。集中支付改革后,相关制度仅要求各单位对照规定自行清理账户,部分单位仅清理财政部门掌握的基本账户,而将历年结余、“小金库”等资金通过账项调整、虚列支出、直接转账形式转入财政部门尚不掌握的其他账户。

违反规定使用账户。一是相关部门监管不力出现的账户开立、变更、撤销不合规定的问题;二是集中支付改革后,部分单位使用制度允许保留的银行账户,违规将财政性资金转为定期存款,以个人名义存放公款,出租、出借账户,为个人或其他单位提供信用担保等。金融机构违规为预算单位开设账户。一是金融机构为吸纳存款,未经财政部门、人民银行批准擅自为预算单位开设结算账户;二是超额或超出账户功能提取现金;三是金融机构“默许”部分单位将公款以个人名义存放、将财政收入资金(财政拨款等)转为定期存款。审查的重点和方法

关注改革前银行账户及其余额去向。一是编制银行账户一览表,详列账户性质、名称、改革前余额、改革后去向等,留意为单位领导、办公室人员办理的信用卡(存折)是否得到清理;二是详查改革前银行存款、往来账项调整分录,核实是否存在真实、合法的经济活动;三是加大延伸力度,到开户银行、收款单位核实资金真实去向。

关注允许保留的其他账户使用的合规性。改革后,预算单位除“零余额”账户外,经批准还可设维修基金(住房改革专用)户、基建户、幼儿园(食堂)户、党团(工会)经费户、一般存款户(因贷款确需开设)等。因此应关注以下内容:资金来源和性质,重点核实经济活动及资金的存在性、合规性;资金去向,采取勾对银行对账单、延伸银行及收款单位的方法,核实资金使用是否和账户性质、账务处理相吻合。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调研报告 篇6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处在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深入,其在体制、机制、制度、源头上遏制和防范腐败的作用逐步显现,实践证明这项改革是规范财政性资金收支较彻底、完善、可靠的模式。

一、我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取得的成效

我县自2007年7月1日起实施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至今已4年多,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1、提高了财政资金的调度周转和使用效率,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存款余额集中在财政部门,单位实际发生支出时才从财政国库的账户中支付资金,有效回笼了国库资金,增强了财政资金宏观调控能力,从源头上遏制和防范腐败;

2、提高了财政部门对资金的监控力度,用款单位发生的每一笔支出,财政部门在当天或者到第二天即能掌握,实现了财政部门对支出拨付全过程的有效监管;

3、简化了资金拨付环节,提高了基层单位用款效率,确保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保证了各项支出的用款;

4、更新了预算单位用款观念,提高预算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强化预算约束,促进今后部门预算、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等相关改革的工作;

5、进一步规范了银行账户管理,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在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一种先进的、规范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客观上需要与科学健全的预算管理制度、金融体系及规范的政府运作机制相协调。这项制度作为财政预算执行制度的根本性改革,打破了传统的资金运行方式,一定程度会对各部门的既得利益进行重新整合。这就决定了在推进这项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或存在一些困难或问题:

1、对改革的认识不够统一。有的预算单位片面认为是财政部门收权,会削弱本单位的管理职责和资金运作自由权,影响单位利益,态度不积极。

2、配套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基础。近年来,部门预算改革成效显着,初步确立了改革框架,但是仍然存在有的项目不能在年初确定,先要钱、后定项目的情况,致使预算确定的资金与项目实际需要不匹配,部门预算仅明细到项目,项目具体内容及构成在预算中反映不出来;

3、我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仅做到财政授权支付和工资直接支付,因此授权支付比重过大,直接支付比例小,加上改革还没有延伸到所有的二、三级预算单位和乡镇,有的资金去向难以直接有效监控。

4、我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中仅工资是直接支付,公用经费是授权支付,项目资金和专项资金都是实拨到预算单位。部分部门内设有总会计,所有预算、指标、决算都是通过总会计汇总分配,所以拨款不能直达基层用款单位,无法对其开展授权支付,即教育系统。乡镇单位仅工资是直接支付,其他资金也没进行授权支付,原因是乡镇没有国家金库,不能开展授权支付。

三、对策及建议

1、强化业务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素质。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工作的知识范围和业务领域都很广,国库改革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培训过程,因此,需要我们把业务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和基础性工作来抓。不仅要培训财政部门的内部干部,也要重点培训预算单位会计、代理银行的相关人员,培训内容重点放在业务知识和操作规程,通过不同层次的培训,全面提高人员业务素质,使他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2、提高预算编制水平,继续加强预算执行的监督力度。真正实现公共财政、财政一体化战略、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预算的编制是根本。通过实行综合预算、零基预算、早编细编预算,加强预算管理,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及经济发展的职能。

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探析 篇7

1 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预算编制和下达脱节, 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得顺利与否, 关键在于部门预算的编制情况。它要求预算编制要具体准确, 而当前部门预算的编制和管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预算的编制粗糙, 容易流于形式。在现行的高校预算体制下, 通常在本年的7、8月份左右编制下一年度预算, 由于收支计划和许多专项支出的目标任务不具体, 细化不了, 预计不准, 许多项目没有充分的时间准备, 未经过专家评估、审定和招标投标就安排了预算, 难以保证预算编制的质量和满足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要求。二是预算批复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要求脱节。在年初部门预算下达前, 单位的基本支出一般是按照上年预算的序时进度用款, 而项目支出一般要到预算下达或指标追加后执行。三是高校预算编制缺乏科学依据, 造成了执行上追加频繁, 很多专项资金游离预算之外。

1.2 高校资金使用自主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在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前, 高校年度部门预算经财政部门批准后, 经费按月下拨到高校, 没有使用的预算资金可由学校自行支配。学校内部各部门、各学院的资金在预算控制范围内也有一定的结存, 学校财务部门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对结存资金进行合理调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资金的使用必须根据用款计划和部门预算执行, 每项费用开支必须核实相应的预算,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的资金调度权, 影响了高校资金使用的灵活性, 增加了高校理财的难度。因此,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 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权特别是财政资金的审批权和调度权已在实质上很大程度收归于国家财政, 高等院校的财务管理活动被压缩成单一的预算管理活动, 仅存有单一的预算自主权。正式由于收支的“两条线”的特性, 在实际支付操作中涉及的环节较多, 因此, 无论哪一个环节的衔接配合不好, 都会直接影响到资金的顺利支付。

1.3 会计核算难度加大

目前, 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有多个会计主体, 除了本级财务事业收支核算外, 还对基本建设、校属二级单位等采取不同的会计制核算。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 按照财政要求, 各个高校做一套预算, 开一个零余额帐户, 但这样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高校现行的财务制度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不相符合。首先, 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不允许向分院、校医院和基建处等二级核算单位转拨资金, 这与《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不相符, 影响他们正常开展工作开展。其次, 高校已经实行综合预算财务管理。而支付制度规定又要区分预算内、外的资金, 区别不同的类、款、项等资金渠道进行核算。再次, 根据有关文件规定, 预算单位可以向本单位按账户管理规定保留的相应账户上划拨工会经费、住房公积金, 还可以提取修购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学生勤工助学基金及后勤集团维持费等, 但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 对这些专用基金的提取和资金划拨没有明确的规定, 使得高校在实际操作中处于两难的境地。

2 高校实施国库集中支付的建议

2.1 构建集成的高校预算体系, 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体制

高校预算管理体系以预算编制、预算控制、预算执行分析为主线, 根据高校发展目标及规划, 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追踪和业绩评价, 便于进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与事后分析, 帮助高校建立起包括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分析在内的完整高效的预算管理信息化平台, 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集成的高校预算体系示意图见图1。

学校各个预算执行单位按照本单位范围内的教学、科研、对外服务等经费支出提出详细的本单位预算方案并上报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对各预算执行单位上报的预算方案进行审查、汇总, 提出综合平衡的建议;在审查、平衡过程中, 进行充分协调, 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初步调整的意见, 并反馈给有关预算执行单位予以修正;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对批准的年度总预算, 分解成一系列的指标体系, 逐级下达各预算执行单位执行。年度终了, 学校财务管理部门分析当年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分析预算数与执行结果差异的原因, 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措施, 为下一年度的预算编制打下良好基础。以达到预算执行过程中计划、执行、反馈的闭环动态控制预算效果。

总之, 建立集成的高校预算体系正是摆脱现有预算编制过程中依据缺乏, 减少游离在预算体系之外的专项资金的重要措施, 使得高校预算与学校的规划发展相结合, 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以及集预算编制、执行、考核、分析一体化。

2.2 修订与国库改革不相适应的法律规章

财经法规本来就是与经济形势和财政政策相适应的, 必须与时俱进, 使之更加符合实际需要, 更加科学。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实施条例》、《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实施细则》、《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相关的税收征收、收费征管办法等法规。此外, 制定一批专门针对国库管理的法律、法规, 使之有法可依。从法律上明确各职能部门的权利和义务, 解决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2.3 改革高校会计核算体系

高校应针对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给高校会计处理所带来的问题, 结合本单位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方面的特点和要求, 增设相关的总账、明细账科目, 对零余额账户的管理、现金科目的使用、收支的核对等都必须做出明确和具体的规定, 以真正建立起满足高校国库集中支付需要的科学的、规范的、易于操作的会计核算体系。

2.4 加强监督控制, 防范资金风险

(1) 预防资金潜在风险, 完善财政直接与授权支付的后续监管机制。

财政部门必须采取措施, 对高校的财务进行全程监控, 定期下派审计机构驻高校财务核查会计凭证, 调查实际支付情况是否真实。

(2) 加快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

推行公务卡不仅为高校和工作人员用款提供方便, 而且财政部门和高校能够掌握所有通过公务卡支付报销的明细信息, 并可通过监控系统实时监控, 堵住现金管理漏洞, 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3) 扩大财政直接支付的范围, 缩小财政授权支付的份额。

财政授权支付相比直接支付难以实施有效监控, 资金支付风险大, 只适用于小额零星的支出, 所以要逐步取消授权支付, 最终实现全部直接支付。

3 结论

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当前国家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有利于加强各单位的财务和资金的管理, 从根本上改变资金分散管理、单位多头开户、减少资金拨付环节和资金沉淀、在途时间长等现象。在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对高校的预算管理、会计核算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引发了相关问题。本文针对高校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提出建立集成的高校预算体系, 发挥信息化、系统化的优势, 同时从法律、会计核算制度, 内部控制监督层面寻求途径, 完善高校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

摘要:国库集中支付是当前我国财政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给高校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着重结合工作实际, 分析了高校在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针对存在问题, 提出了解决措施, 以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有效运行, 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得到更好的贯彻与实施。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高校财务管理,动态控制

参考文献

[1]钱风.试析当前中国高校的财务风险及其管理[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4) :25-27.

[2]王卉.高校预算管理系统的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 2006, (2) :95-97.

[3]孙元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对高校财务管理的影响[J].经济师, 2009, (16) :115-117.

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研究 篇8

关键词:高校;国库集中支付;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8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002-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的财政体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自1998年起,改革的方向转向财政支出管理方面上来,目的是转变财政职能,优化支出结构,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结构。财政公共支出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预算管理,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加快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推行政府采购制度。其中,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这次改革的重中之中。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校形成了以自行多重设立账户为基础的分散收付方式和资金收付制度。在特定时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种分散支付制度的弊端日益显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与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的发展要求想冲突,产生矛盾。

高校的财务管理是教育财政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集中支付管理制度是当前国库支付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从2002年10月开始,在教育部本级及所属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石油大学(华东)等五所高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试点,之后于2007 年下半年开始在教育部部属高校和事业单位全面实行国库支付制度改革,到2008年全国大多数省份的高校都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①

一、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成效和面临的问题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给现行的高校财务运作带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降低资金的运行成本。国库单一账户的开立及财政资金的集中收付,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资金多户头存放的弊端,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另外,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高校财政资金全部由过去向多个户头拨款变为向一个户头拨款,减少了流通环节,避免资金在高校账户间的划转,降低了财政资金运行成本。其次,强化了高校的预算管理,提高了高校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 强化了高校建立先预算,后支出的观念, 从而克服了没有计划地,拍脑袋上项目的现象,减少了资金使用的随意性。第三,有效地预防和遏制了腐败。以前, 财政资金拨付到各高校后,就脱离了财政监督,各种挤占、截留、挪用财政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由此产生资金违规现象。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所有财政资金不再在期初预先拨付到高校账户,财政部门在高校预算执行时对其进行审核,同意后使用,结余以指标体现。这对于预防和遏制腐败起到积极作用。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对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和管理手段产生大的影响。在实际操作过程具体表现在:(一)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资金的拨付方式发生变化。高校不在收到实拨资金,而是一个用款额度。已批复经费需当年用完,不能跨年度使用,净结余将被收回国库,资金的结余使用受到了限制。同时,高校只能在预算规定的项目和核定的额度内使用资金,高校的资金在预算内外之间、项目之间无法进行横向调整,资金使用的审批权和调度权全部归财政部门。(二)伴随高校规模扩大,上马基建项目增多,对资金需求急剧增加。高校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商业银行贷款。而做抵押的通常是高校基本账户存款余额或者未来高校学生学费收费权等。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财政拨款没有拨付给高校,高校基本户结余资金出现急剧下降,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加大,商业银行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压缩对高校基本建设货款额度,增加了高校筹资难度。(三)高校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根据不同类型和主体的支出,分为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这就需要会计人员按月、按季度编报计划并提交财政部门进行审批,对高校的预算编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编制时要有前瞻性,预算的编制更加细化,给财务管理人员带来一定工作强度。(四)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独立于目前各高校的账务处理系统,在日常国库集中支付操作时,会计人员每办理一笔支付业务,需要先在财务系统中处理完毕后,再到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上录入、复核并提交国库中心审批。程序手续繁琐,业务量与以前相比成倍增加。

二、完善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高校国库集中支付是财政支付管理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我们要认识到高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复杂性,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努力创新财务核算体系指标,不断健全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促进高校和谐发展。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国库支付管理制度改革的复杂性,建立起主要校领导负责的工作责任制。高校财务人员要树立起“三个观念”,一是计划用款的观念,通过编制科学的用款计划,形成按照计划用款,没有计划不用款,突发事件增加计划的资金支付方式。二是资金管理观念,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管理制度改革后,高校财务系统中没有了现金和银行存款科目,新增一个零余额账户额度科目。三是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的观念。

(二)加快推广公务卡的使用。公务卡不仅为高校教职工人员用款提供方便, 而且能够让财政部门掌握通过公务卡支付报销的明细情况,实时监控,堵住现金管理漏洞,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

(三)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高校必须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培训,从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上保证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顺利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对计算机技术和专业技能要求高,高校的会计主管、出纳员、计划申报员、支付操作员、审核管理人员不但要掌握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操作流程与工作方法。还要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高校还要建立定期和国库、银行的对帐制度,安排专人进行定期对帐,保证国库收支业务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高校应建立与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相适应的岗位,健全相关部门和经办人、审核人等岗位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禁止一人办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业务的全过程,并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对于重大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支付业务,应实行集体决策和审批,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库司国库集中支付基本业务释要(一).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J]预算管理与会计,2005

上一篇:医药投资分析下一篇:2024年度平安单位创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