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教学点滴

2024-12-06

高效课堂教学点滴(共11篇)

高效课堂教学点滴 篇1

内容摘要: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如何组织高效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保证。目前,许多教师在历史课改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给历史课增添了生机和活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效历史课堂教学方面的几点做法。

课堂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如何组织高效历史课堂教学是历史教学成败的关键,也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保证。目前,许多教师在历史课改方面做出了大胆的尝试,给历史课增添了生机和活力。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高效历史课堂教学方面的几点做法。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不备课,不能上课;备不好课就上不好课。教师的备课具体要做到如下几点: 1.备教材和课标。教材和课标是教师备课的依据。要深入研究教材,挖掘出教材的深刻内涵,对教材内容进行知识的建构和生成,做好教材内容的转化。结合大纲,明确教材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备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历史教师专业活动的核心。新课标确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课程的价值要求,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明确而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组织教学的基本条件,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备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要“面向全体、全面合理”。

3.备学生。学生是教师备课的活对象。要用心探明学生的实际,了解现阶段学生生理机能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情趣的发展、知识和技能的发展,确定教学出发点。只有备好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搞好课堂教学活动。如针对初一学生年龄较小、从小学到中学的转型特点,应了解他们的起始能力,讲课时语速不应太快,应深入浅出,做到把抽象的问题尽量具体化。4.备热点、焦点问题。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始终以人为中心,以追问历史对人的意义、价值和存在本体为己任。教学要结合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一历史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这节课时,结合社会的热点、焦点问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东汉末年起,我国有少数民族内迁和北方民族南迁,现在的中国有没有人口迁徙的现象?与古代的是否相同?试举例说明。怎样来引导人口的正常流动?

二、激趣导入是高效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导入的方法要依据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志趣爱好,灵活多变地选择最恰当的导入方式。导入应做到新奇、有趣,以启思为根本,达到使学生的求知欲不激也强的效果。其中,最常见的导入方法有:故事传说导入、历史谜语导入、影视情节导入、歌曲导入、图示导入、历史事件的后果导入、热门话题导入。

实践证明:一个成功的导入可以马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和求知欲。如同徐徐拉开的帷幕,又如乐章的序曲,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为整个课堂的成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高效课堂教学点滴 篇2

在教学中,结合自身教学和学生实际,我把教研课题确立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构建高效课堂,在实践中收获颇多。其具体教学模式为:课上预习———小组合作探究———展示探究成果———拓展延伸。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把思考和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使每个学生都有自主提高的机会,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课上预习:指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重点以及注意问题等,学生带着思考和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目的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去尝试、去体验,养成自学习惯,培养自学能力,这是每节课的基础环节。

小组合作探究:这一环节完全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把学生分为几个合作小组,由组织能力强、理解能力好、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这个过程由小组长指挥,小组和组员可以自选问题,自选角度探究,也可以由老师命题,由小组长记录问题,掌握情况。整个过程是自主的开放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率。

拓展延伸是自主探究的实践环节,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手段,也是检测学习完成质量的最佳方法。教师要精心设计适量、多层次、多样化的练习题,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互评、互议、互批、互改。教师讲解关键点、重要点,这样学生学习就形成了良性循环,从根本上巩固了学习内容。

每节课最精彩的应该是展示环节:“小老师”在讲台上尽展风采,“学困生”在辩论会上唇枪舌战,快板小品也争着亮相……我惊喜地发现学生脸上的笑容多了,手举得勤了,回答问题的声音大了,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终于敢开“金口”了,昔日沉闷的课堂也有笑有乐了。

前不久,讲了一节课,自己特别满意。课堂内容是讲师生沟通的方式。在合作探究环节给学生确定探究内容,我利用了书上的一个案例,内容如下:

案例:数学课上,坐在副班长小强旁边的几个“捣蛋鬼”嘀嘀咕咕说个不停,弄得大家都很烦。老师再一次警告后,要求小强坐到教室最后面的一个空位上。老师不停地催促,小强气呼呼地坐在那里就是一动不动,大家预感到一场冲突就要爆发……活动要求是:把这个故事续写完整,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们自编、自导、自演,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你设计这个结局的目的是什么?

第二:这个结局的好处或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第三: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第四:如何解决类似的问题?

活动的目的:通过体验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冲突所带来的烦恼和困惑,体悟与教师主动沟通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这种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在分组讨论中,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获得共同提高。六小组的同学编排的小品新鲜有趣、热闹非凡;全班同学积极参与,热情高涨,设计出不同的结果,出乎老师的想象。孩子们都有很强的表演欲望和表演才能。总结的几个问题中,各小组互相补充,把这节课要讲的内容归纳整理出来,效果很好。同学们感到课堂上轻松愉快,又学到了知识。

高效:语文高效课堂点滴谈 篇3

关键词:语文素养;备课;学习兴趣;设计;讲练

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立“大容量、高效率”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当前语文教学实践的有效手段。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教师为迁就学生而放慢节奏,搞“一碗水端平”,学生的思维节奏变得更慢,最终陷入“疲软”的状态,形成“少、慢、差、费”的格局。这种教学思想和模式严重制约着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的高效发挥。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首先应理清高效课堂的内涵。笔者认为高效课堂即为在相对固定的时间(课堂)里,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完成更多的学习任务,而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高效课堂包括学生高效地学和教师高效地教两方面。高效应该是课堂教学评价的最根本的准则;高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没有高效课堂的支撑,所有的教学改革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教师应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多写作,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传统语文教学上一直流传着一句话:“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当有一桶水。”很多教育者对此话大多持批评的态度。这句话传达的教学理念是单向的“给予式”的,这种教学理念当然是偏颇、落后的。但这话所传递的教师应具有更多的知识容量这一信息是永远都不会落后的。语文教师的多阅读、多积累、多思考一定是构建语文高效课堂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教师拥有更高的语文素养,才可能对教材理解得更深刻、更全面,才能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提升形成直接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细加咀嚼教师就会发现,朱自清先生创作此文时一定深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春》所描绘的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每篇图画都是与一首古典诗歌相照应的:春草图中的小草应当就是韩愈眼中“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小草;春花图与“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意境相契合;春风带给人的当然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受;而春雨滋润万物的绵密轻盈、无声无息,自然与杜甫的《春夜喜雨》意韵相通。教师如果没有一定古典诗词阅读量的支撑,对《春》自然无法准确解读,当然也就无法引导学生很好地领悟《春》的美好、精妙了。

2.“独辟蹊径”的备课是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部分老师语文书大致翻翻,按照教参书照本宣科的备课,然后勇敢地走进课堂,对课堂毫无敬畏之感。而现今的学生几乎每人都有参考书,教师按照教参书的设置提问,学生按照参考书回答。直接的、机械的提问,无思维过程的回答,共同构建了毫无生机的课堂。而“独辟蹊径”的备课则能带来深刻而富有生机的师生对话。这里所说的“独辟蹊径”不是为了追求“独特”而去追求“独特”,应是教师对文本进行的合理且富有个性的解读。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2课《羚羊木雕》,如果按照教参的解读设置课堂教学,那么简单的故事情节很可能会使课堂教学内容较为单薄。而我在备课时发现,此篇文章无论从情节的设置、人物的描摹、情感的抒发、顺序的安排,都是一篇相当规范的记叙文,所以我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作文的教学上。以此为范文让七年级学生很好地了解了记叙文的写作要点。“独辟蹊径”是很好地规避某些教师不认真备课、肤浅上课的好方式。因为只有认真深入地研读文本,才有可能产生“独辟蹊径”的灵感。

3.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良好情境的设置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充满学习兴趣的课堂才可能是高效的课堂。讲授《看云识天气》,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特意截取了中影大片《赤壁》中诸葛亮看云判断天气与风向的一段视频来创设情境。课堂效果说明学生学习的欲望明显增强,教学的环节的推进顺畅而快捷。

4.关于导学案的设计。很多学校在推进教学改革的探索中,都使用了导学案,对于导学案的使用赞扬者有之,批评者有之,由此产生了不小的纷扰。笔者认为导学案的最大功用应体现在学生的预习环节。从前语文的预习大多是划好小节和字词、熟悉一下课文内容、研讨几个小问题,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是粗糙的,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当然更粗糙。而中学阶段的文章信息容量较大,学生如果课前对课文没有较好的感知,那么课堂上师生对于文本的解读自然就是囫囵吞枣了。而导学案可以把学习的任务细化,更好地引导学生去感知课文。导学案的设计一般完成两个任务:(1)把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设计出来,使学习任务更具备可操作性。(2)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授学生以“渔”。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引下,能够较充分的预习文本,为高校课堂的构建做好了必要的课前准备。

5.注意“講练”的结合。传统的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师满堂灌,学生一直在听讲。现在流行的教学强调师生互动,教师少讲,学生多说。无论是传统还是现在流行的教学都缺少一个必要的环节:课堂的训练。部分教师喜欢把训练的时间安排在课后,布置大量的作业,致使学生课余大量的时间埋在大量的作业中不能自拔,教师课余的大量时间消耗在作业的批阅上、精神疲惫。学生和教师就在这样恶性的循环中失去了学与教的兴趣。孰不知,课堂是最佳的训练时间。每节语文应当在读读、议议、练练中完成,这一定是高效课堂的必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黄之海.刍议如何构建高效课堂[J].新课程·教研版,2010,(18).

高效课堂教学点滴 篇4

自从2010年4月来到新安街小学,我就深深感受到学校的课堂信息化程度之高是整个硚口区之首。不仅是每个教室配备有信息化教学设备,每个老师有手提电脑工作,而且上课时老师们用的是图文并茂的课件。常规课用课件,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课堂效果当然好。

下面我谈谈我对信息化高效课堂的理解与做法。

我认为信息化课堂是在以班级授课形式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把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构成教学信息传播及反馈调节的优化教学媒体群,共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实现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教学目的。

要构建高效的信息化课堂,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要构建“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

“主导-主体”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信息技术不仅仅是帮助老师灌输知识的手段,还是帮助学生意义建构的工具;教材不仅是知识的来源,还能有效的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对象。

2、注重积极的情感投入及成就感的获得

有效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需要有积极的情感投入,无论自主学习或是与人协作,都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并获得成就感的过程。

无论是在自主学习还是在协作学习过程中,都要非常注重学生的情感投入,要求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地参与进来,而不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只有这样每个学生才可能取得进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进而转化为成就动机,这将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地学习。

3、广泛的认知范围

在现代化的教室里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教材上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接触教材以外知识。信息时代新事物层出不穷,要求人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丰富的网上资源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提供了重要的知识源泉。Internet带来的不仅仅是计算机的联网,而是人类知识的联网,是古今中外以及全人类智慧的联网,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图文并茂的文献资料。目前国内、国际上有许多优秀的科普网站,如中国科普、北京科普、中国科普博览、大百科全书等。这些网站提供了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军事天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文学艺术、天文、地理、海洋、生命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使学习的信息来源变得更加丰富。在信息化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如何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认知范围,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方便快捷地接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4、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造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对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明显的改组,同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指发散思维、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等五个方面。

传统教学不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甚至压抑、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信息化教学要改变这种现象,要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始终处于研究、设计和创作的前沿,拥有较大的自主决策权,让他们自己去探索新知识。能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判断有效的信息化课堂的一个重要依据。

5、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

传统教学以学科知识的传授为终极目标,考试结束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在信息化教学中,关注的是学生能否将课堂里所学的学科知识迁移到其它情境中,能否有效地运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带有综合性,需要学生掌握学科内部以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多角度、多层面地对问题加以阐释。即使是考试或测试,也要根据事物及其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将知识重组、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期在知识的交融、各种思想方法相互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

有效课堂教学的点滴思考 篇5

张春香

一、对课改理念的思考与运用

对“教会学生学习”的理解

今天,新课程理念日益普及和深入人心,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促成我们反思意识的增多,于是我们分明地察觉到我们曾经实践着的并津津乐道的“教会学生学习”的缺憾和不足,我们也愈益明确了“教会学生学习”的应有之意。其一,即便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也绝非只是教材内容的学习,师生在课堂上的交往、交流、对话和合作中不断地生成着新的知识,学生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其二,我们丝毫没有理由要求学生用整齐划一的方法去学习。将这种学习“格式化”,教师理应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教师可以介绍学习方法,可以引导学生梳理、总结对自己适宜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但任何试图强求一致的做法,无论这种做法多么科学,终究是徒劳无益的。正如我们学校正在施行的历史学科教学模式,激情引趣——自主合作——精讲释疑——巩固拓展——以知导行,后面我将详细阐述。这种模式也只是适应新授课型,而对于活动课和复习课则不太适应了。其三,“教会学生学习”不应只局限在学习方法的范畴。只讲技巧、方法的学习有用,也有限,所以并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切不可有意无意地把“教会学生学习”变成了“教会学生考试”。教会学生学习,不能不从思想上、观念上着眼,使学生形成一种学习的需要和意识,以确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其四,即便是“教方法”,也要明确掌握方法不能只靠“教”,而应该设法让学生多体验、多感悟。经过自己的体验和感悟掌握的学习方法对学习者来说才是管用的,好用的。其五,“教会学生学习”不能停留在只是使学生接受教材提供的现成知识的水平上,不能过多地局限在知识、技能目标的层次上,不能片面地简单化地理解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应该促使学生发现、提出、研究、解决问题,使“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情感方面目标的真正实现。

学生“学”的方式的变化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相结合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索,去“再发现”、“再创造”新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会在老师的组织下通过亲自动手体验、1

理解知识。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谈自己所学、聊自己所不懂、在交流中充实自己,在交流中体验过程,学会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

在新理念的支配下,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例子很多,随处可见。而且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闪现了许多的亮点,同时,老师也从中受益不少。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我深深的感受到:《新课程标准》是我发展的一个新平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比以往更多了辩论与争鸣,合作与探究,课堂上多了动感与鲜活,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在课改推进初期,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一般会见到历史课堂上有小组讨论、历史剧、历史视频短片等形式,好像没有这些,就不是新课程。教师怕别人说自己是“灌输式教学”,害怕压抑学生的个性。

我自己也开始变得比从前更善于思考与反思。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探究活动时,纪律调控不太顺意,“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一部分学生在“玩”的同时,忘记了老师,忘记了课堂,忘记了这节课的“玩”的目的。

2、在小组发言时,学生们个个激动,不能控制自己,很想张扬自己,不容易养成“倾听”的习惯。这样反应慢一点的同学就始终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满足了反应慢的同学吧,那些优等生又受到一些压抑。

3、学生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有些孩子喜欢探究,在参与式教学中更加活跃,更聪明了,可有些孩子不好学,动手操作只知道玩,不会归纳,不会迁移,小组讨论时总干一些不相干的事儿,或听别人的,人云亦云,学的东西不扎实,更谈不上体验成功的喜悦了。

教材“用”的方式的变化

教材有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教材本身的变化,不再是枯燥的乏味的简单陈诉,而且渗透了许多人文思想在里面,“试一试”、“看一看”、“做一做”“每课一得”,这样的问题形式和阅读内容,它贴近生活,体现有用的历史,有价值的历史。它没有像传统的教材给固定的模式,这样易于学生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另一方面,新教材注重在教学中诱发学生大胆地思维、猜想、探索,又让老师和学生的思维得到尽可能的延伸,孩子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思维并利用和重新组织已有经验、已有知识,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同时,它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起主导作用的内驱力,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与喜悦。

一旦打破教材的传统统治地位,教师的创造空间无疑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看看公开课上的设计,就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新的资源观于教师的教学改革有多么重要。可是,另一种现象引人忧虑:不成功的“改造”不如“不改造”。说 2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人是需要专业底气的。能够真正超越教材编写者这支专业队伍的教师毕竟只有少数。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教材纵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是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依据,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底线。当然新理念要求使用教材时,不盲目地崇拜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从“教教科书”转向“用教科书教”。充分发挥教材的“导向性”和教师与学生的“能动性”。

三维目标问题

新课程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对“三维目标”充满了兴趣,大家开始认真思考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无论如何,知识与技能都是基础、是载体,过程与方法涉及的是教学方式,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则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涉及的学生的情绪倾向、兴趣、观念等。很显然,每节课每个知识点都要注重“过程”,都让学生去探究,这是很不切合实际的。我们在教学实践和思考的结果,便是学会从一个更长的时段而不是一节课来理解三维目标的实现。如果不能从学科的整体来对可以讲究“过程”的内容进行取舍,那么三维目标就不可能成为日常课堂的自觉选择。由此出发,我们可以推论到的一种现象就是:多数时候,教师或许只能“讲授”;发现式学习只能用于精心选择的少量主题。这便是时间与现实条件过滤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沉淀。

翻开我们的备课本,教学目标的设置已经改成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挖掘,但细观教学流程,依然是复习旧知、学习新知、巩固小结、练习的传统模式。尽管我们的课堂上丢掉了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运用了多媒体教学。但我们往往还是忽视了很多课堂上被认为是“节外生枝”的生成性资源,而还是按照预先设计的教学设计来完成教学流程。我们有意无意的忘记了学生不是为我们的教学表演服务的,作为教师的我们是为学生服务的。所以,说教师角色的转变,倒不如说是教师服务意识的树立。

二、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与实践

(一)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阐释

激情引趣——自主合作——精讲释疑——巩固拓展——以知导行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是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师生平等交流,在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当然,每个教学环节的实际不是固定不变的,也不是每节课都有固定的这五个环节,实际的运用要结合教学课时的具体情况。课外综合延伸这一环节的反馈要另辟时间了。

我所阐述的教学模式是指常规课堂的模式,一般地说,常规教学是以教室为地点,在40分钟的时间内完成的。如果是“活动课”或该课的活动性很强,也可基本采用这种模式,把阅读、梳理知识、释疑、知识巩固等环节省去或合并到合作交流探究环节中去。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各种教学模式不断出现,有很多 3

理论性、实践性比较好的教学模式,各有千秋,但要结合学生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是我们不懈追求的方向。我所采用的教学模式还有很多的不足,自己也是在实践中努力改进,力求更好。我想,无论采用怎样的教学模式,一切是从学生出发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进行探索;忽视以人为本的思想,脱离实际的做法,曲解新课程的理念都是不可取的。

(二)对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

1.教材重组,用好、用活教材。用教材教还是教教材,起初只是一种教育意识,现在看来就是一种教育行为了。不是教材决定了我们怎么教,而是必须依据“课标”来教。唯有先进的理念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中,那才是真的理念。让我们坚持它,并且维护它。所有的重组,都是基于学生的学习现实,我也在摸索,怎样让他们更轻松,更自然地接受书本的知识,让学习成为他们的活动,而不是一种负担。

2.教学流程设计,精于心,简于形。套用一句广告语就是:简约不简单。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教材和教学内容挖掘的过程。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多注重目标的达成,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四十年来画竹枝,白日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待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这首题画诗给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这样的启示:要花大力气去提炼教学主线,抓重点、带一般,去枝叶、留主干,删繁就简、以约驭博,深入浅出、以少胜多,追求课堂设计的简约美。

听一些高级老师的课,我们会发出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感慨。他们的课堂,基本没有现代教育手段,但也能能把精彩的历史演绎出来。所以教学材料是历史课堂中学生学习活动的载体,是活动的物质基础。

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大多数都是线型设计,教师按着这个流程一步步地往下赶,都是按着事先的设计好的路子往下走,这样的线型设计也有着自己的优势:教师上课不吃力,方向对了,课上总体不会出大乱子。

我看过一些资料,有人提出了教学设计要从线性设计转变为板块设计,我认为很有道理。每个教学环节应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是分支式的,一问有多答,一项任务可能出现不同的努力方向和解决路径,这样的板块设计,教学过程简化自然,转承自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板块和板块之间的跨度非常大,每个板块都留足了充裕的时间,就为精彩的生成提供了无限可能。

3.教学目标,情感的达成润物无声。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学生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都有很多有效的途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创新的,都可以应用的游刃有余。但我在实践过程中总是感觉情感目标的达成往往是最困难的。有的 4

时候,我总是在思考,初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何在?就是对学生进行历史常识的普及吗?应该远非如此吧。我想,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学生历史情感的实现,多去思索这种“润物无声”的途径。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尽量选取那些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感情浪花的手段。

教师富有魅力的讲述,能勾画人类社会发展的绚丽画面,能再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嘉言懿行。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角色扮演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历史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摸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使其身临其境,置身于历史之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

创设“生成情境”, 升华学生感情一一实施情感教学的落脚点。学生从对丰富生动的历史感知中产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必须发展成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深厚的、坚实的高级情感才成为一种稳定的情感,并能进一步升华成为情操。促使情感实现发展“升华”的好途径就是在情感教学中设置“情境”。就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在听讲的同时,有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余地,学生在思索中求理解,消化中求巩固,在发展思维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和感情被激发,逐步得到升华一一从情绪到情感,最后再上升到情操和意志。

总之,情感教学在历史课中的运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正如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可见,历史教师必须注重情感教学艺术在历史课中的运用,只要教师控制好情感在每一个阶段的收敛,把握好情感在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体现,就可以使历史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4.课堂评价,撬动生命的杠杆。

评价是撬动生命的杠杠,是每个生命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力量。科学的评价机制既是一种评价手段,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我打破原来“功能窄化”只为少数学生服务的评价模式,建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充分激励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新的评价体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交流和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在活动中动态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本文所选用的例子,是“古代文明的冲撞与文化成就”学习主题中的核心内容,在世界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评价设计中针对学生的层次差异,进行了合理的调整,采取“整体认知——畅谈和平,感悟暴力——总结规律”的模式,设计了一系列有梯度的问题和活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并便于进行时时观察与评价。

通过多种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倾听、学会表达。

5.资源挖掘和媒体选择

历史是人类过去的实践活动,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重演。这个特点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掌握和巩固增加了难度,也给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特别是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历史知识点,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做到视听并用,从而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充分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学习。历史课堂教学面目焕然一新将开端于现代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为学生提供多感官获取历史知识的途径,使学生如身临其境、缩短时空距离,加大信息容量。从而使学生可以细致、全面地进行观察思考及剖析历史,达到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影音资料的选择一定要恰当和能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最初的时候,我多半是用与教材配套的影音资料,但这套资料里面绝大部分是讲述性的,而且画面效果多是照片而确实真实感和动感,学生并不喜欢看。后来我刻意去寻找一些比较新的资料。

四、开拓新的教师反思的有效途径

虽然反思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在新课程背景下,它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话题。著名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只要经过反思,教师的经验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其后继行为产生影响。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在实践中感悟教学合理性,为新的教学实践提供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是反思性教学的主要特征。

语文教学点滴 篇6

——语文教学点滴

语文教学虽然教无定法,但它是有规律可循的。“有讲有练,让学生有所得”是弘文中学教学的金标准,本学期的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在精讲上做文章,在多练上下功夫。

一、在精讲上做文章

老师的天职是“传到授业解惑”,那么就必须讲,但决不能满堂灌,必须做到精讲,讲到点子上,怎样讲到点子上,笔者以为应该抓住一下四个方面:

1、讲重点、难点、疑点、紧扣高考考点。每篇讲读课文都有其重点难点,也有学生不理解的疑点。这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必须紧紧地把握。

2、用精彩的导语,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课前的导语,不仅要讲,而且要精彩,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讲《触龙说赵太后》一文,我用的导语是“俗话说,良言一语三春暖,而言一语六月寒”,的确,高超的说话技巧,即使是在指责、劝谏对方的情况下,也会像三春的太阳一样温暖人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触龙说赵太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通过这段导语,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3、用精妙的思考题开启智慧的闸门。设计适度,精妙的思考题,既能开启学生智慧的闸门,也有助于理解课文。在讲《致大海》时,我设计的思考题中其中两个是:①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②诗人面对自由奔放的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试分析产生这样情感的真正根源。

4、用精炼的课堂总结,鼓励学生不断探求。每一节的课堂总结是要认真讲的,它既是对所学知识总结、归纳,也可以激励学生不断地探求。在讲完《荷塘月色》后,我的课堂总结是这样的,整篇文章,作者以艺术的笔法,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图,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像渺茫的歌声,充满了诗情画意。作者追求的总是“淡淡的”、“恰到好处的意境”,展现的是荷塘月色的令人“惊异”之美,可以看出,这清新、美丽、宁静的大自然正是作者的精神避难所。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揣摩语言结合具体语境,惟有如此,才会进一步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二、在多练上下功夫

精讲是为了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知识,而练是让学生对已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巩固提高,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笔者认为,练可以从一下三个方面来练习。

1、基础知识练习。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对该课的基础知识进行巩固练习,如教《劝学》一文时,我从五个方面出示练习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其

一、给带点的字注音,包括生字和多音字;其二、四个古今异义的词,如“博”、“爪牙”、“用心”、“寄托”,其三实词理解;第四、词的活用。“楺”、“日”、“上”、“水”、“一”。第五、句式。“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固定句式”。这五题练习可利用小黑板出示,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做,并点人到黑板上做。

2、讲练结合。在讲到新知识、新概念或精彩之处,可设置练习让学生巩固提高。如讲到《荷塘月色》“通感”运用时,首先让学生明确什么叫通感?“通感”就是吧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内心感觉等官能感觉沟通起来,彼此交互运用于描写事物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其次让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进行理解。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B、“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由视觉向听觉转移。第三,出题让学生练习。①歌声像煞黑天上的星星,越听越灿烂;②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通过练习学生加深了理解,第四,让学生学写。有的学生写出了“这绿茸茸的草坪,像一支充满优的乐曲”的句子。

3、读写结合。所谓读写结合,把写作和阅读自然结合起来,学到精妙段落、好的构思的文章,好的描写段落,让学生模仿性地写作,有时可以是几句话,有时可是一段,有时可以是400-600字。如学习《荷塘月色》后,我要求学生仿照朱自清先生遣词造句的特点,选“朝霞中”“夕阳下”“秋雨中”的某处景物,投入真情实感,写一篇短文,题目自拟。当学了《我的空中楼阁》后,要求学生根据下列两种情景,以“歌声”为重点,分别扩展成一段话不少于50字。情景

一、毕业典礼上,同学们、歌声。情景

二、考试前夕、我、歌声。这些练习,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大的帮助。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有讲有练,在精讲上做文章,在多练上下功夫,才能让学生有所得。

高一年级语文组 邓德林

打造高效历史课堂点滴谈 篇7

一、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历史学习的动力, 是学习的助推器, 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主探究的桥梁。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及效率。要使学生对历史感兴趣, 除了让学生认识到历史知识的重要性外, 还必须根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现拥有的知识状况, 采取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学手段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使教学更加深动形象, 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同时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 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欲望。例如, 在讲到高一历史必修 (Ⅰ)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中的“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时, 我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了2012年9月, 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携夫人连方瑀及参访团成员, 前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的清凉寺祭拜祖母的情景。然后向学生提问, 炎黄子孙认祖归宗的情结, 源于我国那一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概况如何?然后, 我就水到渠成地讲解宗法制度。

二、精心备课

精心备课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没有认真准备的课是紊乱的, 低效的。“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作为教师, 一方面要备教材、备教学大纲、备教法、备板书等。弄明白本节所讲的内容、知识体系及在教材中所处的位置等。另一方面还要备学生。要摸清全班学生成绩的优差、现拥有历史知识的多少、学习兴趣的高低等。然后,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情的实际, 确定本节的教学重点、难点, 讲解本节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方法, 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布置什么样的作业, 教学时间怎么安排等。只有精心准备, 才有可能打造出期盼的高效历史课堂。

作为学生, 在上课前一定按照教师下发的预习方案去预习, 了解本节所讲的主要内容和知识体系, 哪些地方不明白, 哪些地方有什么样的疑问, 以便在课堂上有的放矢地听讲, 提高学习效率、效果。

三、优化教学理念

高效课堂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必须是师生互动, 教学相长的课堂, 必须是学生踊跃参与、能力得到发展的课堂。因此, 我们必须彻底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 抛弃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满堂灌”甚至个别教师先让学生划定所学内容, 然后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 改变“听讲——接受——死记硬背——练习”的学习模式, 改变在课堂上教师之负责教, 学生只负责学, 教什么, 学什么, 不教不学, 学生学习只是对教师所教内容的复制的不良状况, 扭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 学生只是绝对服从者的非正常师生关系。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 教师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发展学生能力为出发点, 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促进者, 处于主导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和主人翁, 处于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的效果, 也最终体现在学生身上。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领悟去获得知识, 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高效课堂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思考的课堂。那么, 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呢?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一方面要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彰显自己的人格魅力, 另一方面要真心关爱和帮助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对学生一视同仁。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学生就会对你所教学科及所讲授的内容感兴趣, 上课时才会积极参与, 专心致志, 思维活跃, 创造力得以解放, 课堂效率、效果才能最大化。

四、“授之以渔”

古人云:“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在历史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 而且还要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让学生学会独立地、主动地、科学地学习。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对打造高效历史课堂也大有帮助。我在讲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价时, 我就要求学生坚持辩证观、全面观, 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 防止片面性和扩大化。

例如, 你如何评价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我引导学生既要看到殖民扩张给亚、非、拉美地区带来严重的灾难, 同时又要看到殖民扩张使大量财富滚滚流入欧洲, 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通过这样的指导, 学生不仅掌握了对殖民扩张的评价, 而且还学会了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方法, 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五、善于反思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 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可见, 反思对成功有重要意义。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重新的思考和总结, 对成败得失的理性审视。反思所得, 扬长避短, 发扬光大;反思所失, 汲取教训, 弥补不足。只有及时反思, 才能使课堂教学渐趋优化, 才能使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

“创建高效课堂”之点滴 篇8

摘 要:打造高效课堂是多年来各地教育部门一直致力于追寻的最高境界。教育工作者从不同角度探索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模式,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谁最红,百家争鸣哪家强,需要到课堂上去验证。

关键词:高效课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2015年3月,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吉林省2015年农村教学校长校本研修的培训,9月又随队到吉林珲春四中、实验小学、延边大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关于高效课堂的学习考察,其间我聆听了30多位专家、学者的讲座,参观、考察了多所著名学校,耳朵听到的,眼睛看到的,大多与高效课堂、分组合作、导学案有关,高效课堂的核心都与“合作探究,分作讨论”有关,几乎无一例外都提到了“合作、分组”这一词语。校长在介绍自己的办学经验时,或者是办学理念、或者是办学模式、或者是办学思想,不论词语如何变换,其核心词体现的都是“合作、分组”“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已经成为一种共识,一种现象。为此,我欣喜过,感动过,也思考过。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何谓“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于它的含义,“大家”之言很多,个人的理解不同,含义也不尽相同,阐述也不相同。笔者认为:“自主学习”体现的恰恰是“先学后教”,不仅仅是简单地把“教学”一词位置调换,而是根据其对教学理念的理解把“教”与“学”重新定位。

“先学”就是教师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设置学习目标、自学指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揭示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现问题,享受体验问题的解决。

“后教”就是教师在学生建构,积极参与,得以先学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预测、梳理学生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为目标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合作探究”要求学生课上课下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导学案的编制

1.传统教案要不要了。现在大的教育环境下,我们传统的教案处在什么位置,如果要,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不相适应,如果不要,很多老师已经习惯了传统教案的编制,一时难以更改,并且传统教案也有其他形式的教案难以替代的宝贵东西。但上级检查教案时要求使用导学案,这就给学校领导在指导教学时出了一个大难题。

2.如何编制导学案。现在看到的导学案大多是以习题出现的,其实导学案要有导有学,关键是“导”,只有“导”得到位才能“学”得到位。“导”要有概念理论的导,有解题思路的“导”,有解决问题的“导”,“学”题要分层,量要适中,测要及时。只有在“导”的引导下才能学得顺畅,学有所依。

三、分组的探讨

1.“合作学习”的主旨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学习来完成。这里有两个担心:(1)学生是否会去发现问题,是否能够发现有效的问题?(2)课堂上的合作学习是否真正达到了合作?那种表面上热热闹闹的合作的价值到底有多少?笔者听了许多名校名教师的课,也参评了许多课,无一例外都有合作学习这一环节。通过现场观察发现,能够真正进行合作学习,发现、解决有价值的问题的实在不多。大多数都是形式上的合作,不能真正达到预设的初衷。

2.如何分组:好的合作学习要求有一个好的组合,我们不妨尝试从以下方面来进行。(1)性格方面:组内成员性格不同,既要有性格外向,敢说敢做乐于助人的,又要有性格内向不善于表达的。(2)学习方面:组内成员学习态度、学习成绩要有梯度,编排时最好按照蛇形排列的方式选组内成员。(3)性别方面:组内成员要男女适当,不要出现“一边倒”的现象。(4)人际关系方面:组内成员最好平时关系较好,这样交流起来易于沟通。

四、建议

1.不要盲目跟进。现如今,全国各地的教师都纷纷奔赴“抗日前线”,他们去时踌躇满志,回来时衣钵满满,利用自己所学、所听、所观、所感,在自己的学校开始了一场“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改革,不顾校情,强力推进。提到“高效课堂模式”就是“山东模式”,杜郎口也好,珲春也罢,他们的教学模式只适合他们的实际情况。单就“模式”一词本身就不符合新课程理念,“教无定法、学无常法”,怎能有什么模式存在呢?任何一个理念,一种模式的引进,如果不顾本校实际盲目引进,不但不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有时还会导致教育思想的混乱。

2.打造高效课堂是对的,是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但“自主学习、先学后教”的前提是“学”,没有“学”,谈什么都是空的,这种模式只适合极少数的学生,他们能够自学,要求自学,习惯自学,善于自学,对于大多数学生是不可取的,因为他们没有这种能力,这样做只会因噎废食。大多数学校还要慎重引进,当务之急不是引进什么模式,而是如何引导、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只有他们“想”学、“真”学,一切才有可能,这是打造高效课堂唯一的前提。所以,我们目前最主要的不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而是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动性。

参考文献:

高颖.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策略[J].学园,2013(34).

习作教学体会点滴 篇9

习作教学体会点滴

新课标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习作是根据某种题材把心里的所想写出来,习作是一种练习,可以提高表达能力,习作还是一种训练,从中提高想象力,用恰当的语言、文字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表达出来的过程.写作是表达美的过程.针对习作教学我做了如下尝试:

作 者:黄娟 作者单位: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中学附小,新疆,乌鲁木齐,830000刊 名:语文学刊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TUDIES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

教学写字的点滴体会 篇10

书法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哲学思想,美学追求,人文才智,思想感情,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写字教育的过程中,写好字是每个小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功,是学生对民族语言的理解,是民族素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高尚品质,形成良好习惯的过程,是电脑打字所不能替代的。学生练字的过程也是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学会做人的过程,即“字品如人品”。他对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及科学文化素质有着极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辅导学生学好书法呢?现就写字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激发和培养学生练字的兴趣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写字教学比较枯燥乏味,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自控能力差与书法训练的严格性存在着极大的矛盾,教师如果只是一味的向学生讲解,机械的重复写字技巧,久而久之学生就产生了厌倦的情绪,只有寓教于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书法不是一种负担,从而提高书法教学的教学效果。

1、榜样激励

为使学生在课堂上能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一定要注意课前的导入,根据学生喜欢崇拜名人,喜欢模仿名人的心理,收集书法大师少年时代练字的传说故事,把这些富有知识性,趣味性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从而激起学生的写字欲望,激励学生练字的信心。如: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为了洗笔方便,天天到门口的小池边练字,天长日久,池

里的清水竟被洗黑了,被后人称为“墨池”。唐朝的欧阳询,酷爱书法,为了分析揣摩碑文中的字,在碑前观赏了3天,才依依不舍的离去。岳飞家境贫寒,因为买不起笔墨,用树枝在沙子上练字,终于练就了一手好字。通过这些故事的讲解,不当向学生传授古人勤学苦练的精神,也大大激发学生练字的积极性。

2、体验成功 激发学生练字的信心

根据心理学家提出的“成就动机论”,在学习中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从而能快乐的充满信心的去练字,练好字。我抓住课堂上面批面改的机会,对学生进行信心的培养。在批改作业时,从不以自己的爱好和标准要求学生,而是从实际出发看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如:批改时,如果整个字安排得当、每一笔都符合要求,给整个字画圈,某些笔画写得好,就给某些笔画画圈,即使一个字中有一笔写得好,也要在这一笔上画圈,一篇字中写的都不好,就根据情况找一个相对较好的画圈。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不轻易对没写好的字画“X”,可以用红笔修改,写上鼓励性的语言。如:下次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有进步、挑战自己的人一定会成功等,激发学生的写字信心。除了课堂上的批语外还要利用行款的练习开展评比展览,对进步快的学生表扬,对进步慢的学生鼓励。小学生好胜心切,不甘落后,这个活动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写好字的欲望。二 重视自身的示范性

大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充分体现了教师表率作用的重要性。教师是学生写字的直接传递

者,是最形象,最生动,最切实的指导者,学生通过观察老师的形象动作,亲眼看到起笔、行笔、收笔的全过程,直观的感受的到运笔的轻重缓急,结构的均匀协调。教师一手漂亮流利的字,可以调动学生练字的兴趣,那苍劲有力,清新俊秀的笔画,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感染,所以写字教师一定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每写一个字都要注意字的笔顺,安排好字的间架结构,做到所写出来的字一定是规范的,端端正正的汉字,才能给学生做出良好的榜样,真正做到以身示教。

三 严格要求 形成习惯

播种习惯,收获个性,拥有一个好习惯,就拥有了一笔财富。《教育》中提出:“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儿童良好的习惯。” 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可以终身受益,是学生练好字的前提条件。

1、强调“双姿” 形成习惯

正确的写字姿势不仅有利于把字写端正,而且有利于学生身体的发育,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也是学生练好字的前提条件。指导学生写一手端端正正的字,也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为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时刻注意每一个学生的写字姿势。如:练字时强调坐姿,头正、身正、脚平;摆好“三个一”即:眼睛离书本一尺、手离笔尖约一寸、胸离桌子约一拳;小学生由于手指肌肉尚未发育健全,握笔较困难,长时间写字学生很难把握好尺度,所以明确正确的执笔要领十分重要。如:大拇指指肚、食指指肚和中指第一关节夹住笔杆,中

指第一指节靠近指弯的侧平面从笔的侧下方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贴于中指的下方起辅助作用。这样五指各司其职,不用费多大劲便将笔杆夹在了中间,即是指实、掌心。教师边讲解边做示范,对于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反复抓,抓反复。对坐姿和执笔姿势非常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并引导其他同学观看,这样通过身边的榜样力量来影响学生,学生容易接受效果更好;对习惯不好的学生,要手把手的纠正,发动同学之间互相监督、提醒,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培养学生“提笔即是练字时”的习惯

首先,教师要以自身的榜样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教师的一举一动要真正做到“提笔即是练字时”。如:上课板书的每一个字都要规范、认真、端正;批语用楷体书写,相信教师严格按要求做,学生的良好习惯会逐步形成。

其次,由于学生缺乏练字意识,没有实现知识的迁移,没有形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平时急于赶作业,注意力不在练字上,出现写作业和练字完全不同的书写。所以教师要强调学生不管在什么场合下写字,只要一提起笔来,就要一笔一划的写,认认真真的写,力求做到笔画到位,结构合适。一开始学生不习惯,影响作业速度,但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越练越熟悉,做到即写好又写快,最终形成行为迁移,养成良好习惯,使写字教学效果大大增加。四 点拨方法 传授技巧

教师在进行写字教学时可以从基本笔画,字的偏旁和结构逐步进行写字教学指导,要想把字写好首先得学会观察分析例字。如:在写

小学音乐高效课堂探索点滴 篇11

一、现状分析

小学生的年龄大多在6岁到13岁之间,他们天真烂漫,纯洁无暇,顽皮,好奇。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正处在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直观形象记忆比逻辑记忆发达,好奇心强但注意力不持久,好胜心强但又很脆弱,同时又表现出爱唱、爱跳的天性,他们常会自觉、不自觉地在音乐的伴奏下律动,喜欢把自己当作音乐中的一个角色,用自己的思维和动作,表现出对音乐的理解。然而,许多音乐教学常常是敷衍了事,要么学校不重视,要么教师不认真,一堂课就只简单乏味地学唱歌曲,学生鹦鹉学舌般跟着老师一句一句地唱,孩子们没有兴趣学习,课堂纪律当然不好,老师对孩子的需求不闻不问,只等着40分钟过快点,这堂课就结束。这严重影响着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更影响着孩子的学习习惯和音乐兴趣的培养,甚至扼杀着孩子们的音乐天赋。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哲学家柏拉图也曾认为“音乐教育也比其它教育重要得多”。的确,音乐让智慧生长发芽,音乐让生活更美好!音樂中美的旋律、变化的节奏,对人的精神、情操的陶冶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力量。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音乐,大多是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道德、意志、品格和情操。

二、探索点滴

音乐是美的,音乐更是快乐的。音乐对儿童的成长发育更是不可忽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根据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做了以下探索和尝试。

(一)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

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让儿童能够独立地思考,并且有想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访求。”常言道: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无定法却需得法。符合教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作用,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因此,我根据儿童心里、生理特点,运用了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学生在动、听、看、唱、辨的趣味性实践中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创作音乐。如:在低年级学生律动教学中,我依据奥尔夫教学法所独具特色的“声势”训练,让学生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拍肩等练习进行复杂的节奏训练,使学生很快地掌握了以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组成的节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节奏、感受音乐的变化,从而做出具有韵律感的动作。如在欣赏弦乐四重奏《挪威舞曲》时,我要求他们一边听,一边把自己想象到的人们在跳舞时的情景画出来,并把自己听音乐时的感受用色彩表现出来,为自己画的图案涂上颜色,我鼓励他们边想边画,边画边想,由无主题的随意画创作向有主题的随意画创作引导,引导他们使用富有色彩属性的形象语言,随意选择色彩来表达自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最后,随着音乐节奏自已跳一跳。通过引导,学生都能把自己画的图用五彩缤纷的颜色表达出来,这种欣赏绘画教学法,学生很自然就体验到这首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了。

(二)教学气氛要轻松和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机械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移到另一个头脑里去,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而心灵接触离不开情感的交流。教学实践证明,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以及诸多的教学措施才能得以实施。在教学《在动物园里》这堂课时,我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布置教室,课前在教室里两侧贴上两幅森林动物图画,中间再悬挂一些动物玩具。当孩子们一走进教室,就像到了动物王国一样,一下子激动起来,孩子们激情高涨,欢呼雀跃。然后我用孩子们最喜欢的讲故事的方式导入新课,当我绘声绘色地讲故事时,看着孩子们瞪着大大地眼睛,那专注的神情,一动不动、如痴如醉的样子,真让我震憾!在孩子们注意力高度集中时,老师自然而然地引入新课,然后变换多种形式(如教唱、师生接唱、生生接唱、分组比赛唱等)学习歌曲,这样,孩子们学习起来也不枯燥单调,轻松快乐地学会了歌曲。然后再加上自己喜欢的动作对歌曲进行表演,培养孩子们对歌曲的理解及表现力。在欣赏《狮王进行曲》时,我通过多媒体展示,当孩子们看到狮子王巡视它的王国,迈着矫健的步伐,那威武雄壮的形象展现在自己面前时,孩子们欣喜若狂,都跟着狮子的样子不由自主地表演起来,去体会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他们的表演,尽管动作不规范,课堂秩序似乎也有些“乱”,但是,却形成了一个亲切、轻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力,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培养创造能力。

(三)教学游戏要生动活泼

游戏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在游戏中倾吐着对生活、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同时,审美认识也恰恰是在游戏活动中进入他们的心灵世界的。在进行《好朋友来啦》唱游教学时,我先出示两个小木偶人站在门口,左手拿的小木偶人伴演客人,右手伴演主人,边唱边根据歌词内容进行游戏,如:敲门、问好、拍手等,学生立刻就被吸引,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边学边唱边跳边玩,极有兴趣的将这首歌在音乐游戏中完成了,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唱唱、跳跳、学学、玩玩活动中快乐学习,陶冶情感。通过这样的角色游戏表演,学生不但能表演情节,还能从动作中感觉不同的节奏时值。这一游戏先分组做,然后让全体同学一起参与做。这样,全体同学都能在游戏中感受到时值的变化,既培养了动作的协调性,又锻炼了听觉能力。

上一篇:河南银行招聘网 中国农业银行常识及发展下一篇:县交通局深入开展四亮四创四评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