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

2024-10-28

文人(共15篇)

文人 篇1

什么是文人呢?有人说会写文章的人,文章写得好的人。这句话如果你说给自己那倒无妨,如果你说给文人那他指不定会说些什么,甚至蹦出一句国骂都不一定。如果文章写得好就能算是文人,那么我们天朝当下的那些所谓的青年小作家们不全是文人了么?一个国家一下子有了这么些许的只谈风花雪月的文人,那这个国家似乎不适合在地球上存在了,还是赶紧前往火星吧,因为那里没有争端。文人一般都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的人,一般都是有自己操守的人。譬如说屈原、嵇康、苏东坡等,都是一肚子不合时宜的人。

我们常说的文人都是些正面形象高大的人,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文人都有自己操守呢?不一定!就像是漂亮的女人一样,有的呢虽然外表妖艳一些但说不准是个贤妻良母,有的呢虽然看着纯了一点但其实那都是装的,她的贞操已经不知道死在多少男人的胯下了,而且似乎现在的时代后面的女人要多于前者。文人也不例外,大天朝泱泱五千年,文人数以万计,但我们知晓的有正面形象的似乎就那么几个。说明很多文人跟一些女人一样,整天喊着要有自己的操守,其实巴不得把自己的操守卖出去。

文人并不都是清高的、都是好的,我们的国学《中庸》教育文人们要知耻,但自古而今知耻的文人没多少。这些文人没得势之前是孔夫子门下的铁杆粉丝,是“知耻”的绝对拥护者,可是一旦得了势就要另当别论了。李定、吕惠卿、朱熹这一干人在宋朝那个文人之上的朝代可以说抢尽了风头,才子、学士、大师,这样的身份、这样的名望干的却是些不知耻的勾当。这些人其实算不得文人,就算那些有名望、有社会地位、有话语权的人尊奉的朱熹我看也不过如此。

也许有人不服了,说李定、吕惠卿就算了,朱老夫子也是你这个无名小卒可以污蔑的?那咱就来看段文言文,复习一下高中时古文的语法问题:

宋淳熙壬寅,朱熹于七月十九日至九月,先后六次给宋孝宗皇帝上奏状,弹劾唐仲友,要求严惩贪官污吏。朱熹在《按唐仲友第一状》,斥道:“知台州唐仲友催督税租,委是刻急……急于星火,民不聊生。”;《按唐仲友第三状》中指责其“百端阻节搜检,生出公事不可胜计”,前后列举唐仲友八大罪项。朱熹并且逮捕官妓严蕊,试图屈打成招,“两月之间,一再杖,几死。”严蕊宁死不从,并道:“虽然身为贱妓,有太守有滥,罪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诬士大夫!”。后来,事件闹到皇帝耳里,认为是“秀才争闲气”,吏部尚书郑丙亦称朱熹“近世士大夫所谓道学者,欺世盗名,不宜信用”,将朱熹调任,此案转由岳飞后人岳霖处理,严蕊无罪开释。仲友后来不复出仕,益致力于著书教育。其学“不专主一说,苟同一人,隐之于心,稽之于圣经,合者取之,疑者阙之”(《宋元学案·说斋学案》)。

什么是官妓呢?就是官方的妓女、也就是国有企业,这一点我在《裙下之臣》里有过介绍。严蕊那句话的意思就是:“我虽然是个下贱的妓女,就算我跟太守上了床,也罪不至死啊。但是非真伪,怎么能以妄言来侮辱士大夫呢?!”多么一个高尚的妓女,比那些良家妇女有人情味儿多了。在这一点上,朱老夫子实在是不如一个妓女啊。据说严蕊出狱后还写了一首伤感的词,但真的假的我就不知道了,毕竟有很多国学大师判定它是假的:

卜算子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读了这首词,我突然感叹自古红颜多舛运,尤其是长得不错的才女。

那么《宋元学案》记载的这件事是真的还是假的呢?张岱年老先生说他是假,理由是“关于朱熹弹劾唐仲友一事,近人抱着‘反理学’的偏袒态度多同情唐氏……”。余嘉锡先生也说:“夫唐宋之时,士大夫宴会,得以官妓承值,征歌侑酒,不以为嫌。故宋之名臣,多有眷怀乐籍,形之歌咏者,风会所趋,贤者不免。仲友于严蕊事之有无,不足深诘。”

那么《宋元学案》是本什么样的书呢,它的可信程度有多少呢?我们得从作者身上去发掘,《宋元学案》是由黄宗羲所著,可惜写了17卷老先生就去见如来佛了,他儿子黄百家立志要完成父愿,可惜写了8卷也挂掉了,其后由全祖望续编100卷。而《说斋学案》在《宋元学案》的第60卷,也就是说这件事是由全祖望编写的。那么全祖望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根据记载,他是清代浙东史学名家,“负气忤俗”,“其学渊博无涯”,尤多留意于南宋和晚明文献,虽贫病而著述不辍。注意他是史学名家,既然是史学家,那他就不可能拿历史开玩笑,他也不可能把不靠谱的事往书面上摆,那就说明这件事就算不真但也不假!

由此可见,文人里有多少欺世盗名之徒,所谓的“大师”都干这样的事了,何况那些以饱读诗书自诩的人。文人有真伪之分,那些伪文人就像是做了修复手术的处女一样让人难辨真假,以至于让文人背负了很多不必要的名声。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一派正经的不一定是文人,出入青楼的或许才是真文人。文人大抵要心怀天下,整日只顾自己死活的充其量是个读过几天书的人。文人自然要正派,但所谓的正派是有“德”、不乱“德”。有些人因为私生活的问题而骂文人道貌岸然,我觉得嫖妓的文人不算不正派,又没有染指他人妻子,纯粹是你情我愿的事。这也看出我们天朝的文人是何等的寂寞,如果家里有个称心如意的妻妾,那他会逛青楼么,那不是吃饱了撑的找病得么?柳永一清二白所以认识很多妓女,而苏东坡老先生曾有王弗、王闰之两贤妻,又有王朝云这个不离不弃的红颜知己,你听说过他老人家进过青楼么?

所以,真正的文人有胸襟、有气度、有抱负、最重要的是有“德”,就算在不经意间做了乱“德”的事也必定会检讨、会悔思,这才是真文人!

作者: 赵隐

公众号:简字如梦

文人 篇2

陶瓷绘画历史虽然很早,但在新石器时代之后长期衰败未兴,仅三国吴末晋初偶然有陶瓷绘画表现。直至唐代长沙窑釉下彩器的成批出现,才显示出绘画艺术已经成规模地进入陶瓷艺术世界;并且表现了当时陶瓷绘画的成绩与特征。自宋以降,文人画兴起,元、明、清文人画盛行。在文人画影响之下,明中晚期已出现题诗的瓷画,晚清浅绛彩中才正式产生陶瓷文人画,民国粉彩瓷画展示出陶瓷文人画的成熟;至今,陶瓷文人画方兴未艾,已是琳琅满目,业绩辉煌。为了深刻认识与发展陶瓷文人画,有必要对陶瓷文人画进行探讨。

1 陶瓷文人画之源—文人画

1.1 文人画定义与特征

文人画亦称“士人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以别于民间和宫廷画院的绘画。文人画的作者,一般回避社会现实,多取材于山水、花鸟、竹木,以抒发“性灵”或个人牢骚,间亦寓有对民族压迫或腐朽政治的愤懑之情。他们标举“士气”、“逸品”,讲求笔墨情趣,脱略形似,强调神韵,并重视文学修养,对画中意境的表达,以及水墨写意等技法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1.2 文人画之发展

宋朝是文人画第一个艺术高潮时期。北宋苏轼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文人画理论要点:第一,抬高士人画,贬低画工,藐视画院。第二,强调诗画一律。第三,强调绘画娱乐性,忽视作品思想性。第四,强调创作冲动,有感而发。第五,强调神似,忽视形似。第六,表现方法不受程式束缚。第七,强调画外意。第八,强调诗书画结合。苏轼的文人画理论对文人画发展产生深刻、长久的影响。

在促进文人画发展方面,宋徽宗作出了巨大贡献。首先,徽宗赵佶以自己的艺术创作促进文人画家诗书画印一体化进程。其《芙蓉锦鸡图》等多件作品成功地表现了绘画作品上诗、书、画、印结合的艺术形式及内涵上的融汇呼应。其次,在院体画向文人画转型时期赵佶发挥了特殊作用:第一,他兴办画学之际,首开以诗句命题作画的先例。第二,引进文人画家对画学生“考其艺能。”第三,为画学生设计了文化课程体系。第四,将书法引进画学学习科目。第五,对画院画家分类时,将优惠政策向士流倾斜。第六,将绘画考核标准确立于“诗意”与“韵高简古”,贬低单纯以形似为能事的价值取向。徽宗的贡献有力地促进了文人画的发展。

元初文人学士耻于沦为异族之奴,从事绘画者,非以遣兴,即以写愁寄恨,表现个性。到了中期,绘山水、人物、花鸟,不必皆有对象,可向壁虚构,用笔传神,不求形似。称画为写,视书画同体。美术理论方面,宋元画家提出“形神论”,神为本,形为末。“诗画同体,书画道无二致。”托物寓君子之德,借松竹梅兰的自然属性抒发情怀,寓意品格。元人还有“内游”、“士气”、“适兴”、“写意”、“逸气”等理论。“元明清以来,题画诗大为盛行,”许多文人画家“几乎是每画必题,每题必诗,诗画合璧,相得益彰。”以上为文人画发展之简略历史。

2 陶瓷文人画的产生与发展

2.1 文人画对陶瓷绘画的影响

《中国陶瓷史》“明末的民窑青花瓷器”一节中写道:“值得重视的是,……写意山水也较盛行,并且在画上配诗。”(第三七九页)萧湘、李建毛所著《瓷器上的诗文与绘画》说:“瓷器上题诗书赋,就是明末清初之事了。这时期瓷器……流行绘山水画,以隶书题诗句……诗、书、画在同一器物上相结合的趋势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这也正是受文人画影响加深的体现。”(第一七八页)余锋《论陶瓷书诗画》说:“如此成批的出现陶瓷书诗画(题诗文的陶瓷画),说明只有明代才是陶瓷书诗画的诞生时期。”在文人画影响下,明末出现题诗的瓷画,这样的题诗瓷画是陶瓷文人画的基础与雏形,与陶瓷文人画还有距离。

2.2 陶瓷文人画的产生:

晚清时期,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为代表的新安派画家加入景德镇瓷绘界,把文人画的艺术特色、表现技法及审美旨趣带进瓷上彩绘。他们放情笔墨之中,抒怀尺寸之外,展胸中丘壑,吐画上烟云;这种文人画家参与陶瓷艺术创作的行为在中国陶瓷史上首开先河。瓷上浅绛彩有水墨韵味,绘画效果与纸绢浅绛彩近似,瓷板平整如纸绢;于是,浅绛彩瓷板画成为陶瓷文人画艺术形式的首选,此即陶瓷文人画的产生。

2.3 陶瓷文人画的定型

景德镇二十世纪初期的“珠山八友”在浅绛彩瓷画的推动下,继承创新,学习文人画,在陶瓷文人画上取得多方面的重要成就,对其后的陶瓷绘画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至此,以“珠山八友”艺术创作为标,陶瓷文人画才得以定型,才有了榜样与模范。认定“珠山八友”艺术创作为陶瓷文人画的定型,有以下几个理由与标:

其一,“珠山八友”继承了浅绛彩文人瓷画家的审美旨趣,努力将宋元以来的中国画尤其是文人画艺术借鉴和移植到瓷画中来,将中国绘画艺术之精华,在陶瓷艺术中加以弘扬与发展,从而具有文人画抒发性灵、展示怀抱的精神。在瓷画题材上,“珠山八友”文人画精神就明显地占有主导地位。他们在瓷画中表现古代名士、文人的精神与情操;绘梅、兰、竹、菊象征高尚品德;画渔、樵、耕、读及山水呈现君子超越世俗的思想境界。这类题材都体现了中国文人高风亮节的品格与“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文人画精神;也是对浅绛彩瓷画题材与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其二,“珠山八友”表现出以“画”为主的文人画追求方向。他们追求瓷画作品具有文人画一样的意境。意境是由艺术形象的比喻、象征、暗示作用的充分发挥,而造成一种比艺术形象本身更加广阔深远的美学境界。意境是对艺术形象极高的美学要求,它是艺术形象的“隐秀”之美高度集中的产物。意境使心与物、情与景、审美情趣与客观世界贯通交融,以此表现主体与客体统一及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珠山八友”追求作品具有艺术意境,以饱满的感情、深刻的思想、丰富的内涵、高尚的境界注入瓷画作品之中,提升了瓷画作品的艺术品位,使瓷画成为抒发“性灵”,展示怀抱的艺术作品,从而体现了文人画精神。

其三,“珠山八友”瓷画具有书卷气的特征。自宋代以降,文人画艺术形式逐渐形成,这就是富有书卷气的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绘画形式,“四位一体”是文人画的标准形式。传统的中国绘画内容,加上诗、书、画、印一体形式,就形成了文人画的重要艺术特征。“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苏轼《文与可画竹屏风赞》)在同一绘画作品中,用诗、书、画、印多样艺术形式尽情抒发思想感情,展示怀抱,是元、明、清以来文人画题诗用印逐渐增多的重要原因。文人画题诗用印,不仅仅是形式优雅美丽,主要是同一作品中,诗、书、画、印相互映衬、补充、呼应,在思想内容与艺术内涵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妙得天成,丰富了作品的审美内涵,增添了作品的书卷气氛围,构成具有民族文化特征的艺术形式,发挥了特殊的审美作用,从而成为文人画的重要艺术特征。“珠山八友”瓷画多有题诗用印,因而具有浓厚的书卷气氛围。

其四,“珠山八友”努力提升瓷画作品的艺术品质,丰富其艺术内涵。“珠山八友”成功地运用创作方法,因而创作硕果累累。描画佛道人物与神话传说人物时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画中情节离奇古怪,人物形象神通广大,作品有新奇、神秘氛围。描画山水、花鸟、渔樵耕读等题材时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似乎可以与人物形象对话,可以游山玩水,感受花鸟。有时,在同一作品上,也将两种创作方法分出主次结合运用,取得良好效果。“珠山八友”在创作中正确运用艺术辩证法,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以情写景,情景交融;有虚有实,虚实照应;有主有宾,以宾托主;有意有境,以境表意。“珠山八友”还在艺术创作中成功地运用了夸张、对比、双关、象征、映衬等艺术表现手法,使瓷画作品中的形象逼真、景象生动、情节感人、内涵深刻。如此诸般努力,就提升了瓷画作品的品质与品位,丰富了艺术内涵。继承发展了文人画精神。

其五,“珠山八友”艺术创新获得多样效益。首先,“珠山八友”陶瓷文人画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这是对文人画的继承与发展。优秀的艺术品种要生存、延续、发展,必须拥有生存环境与经济基础;只有如此才能延续、发展,形成良好循环。这也展示出优秀艺术品种的生命力与艺术力量。此外,“珠山八友”艺术创作还获得种种社会效益,“成教化,助人伦。”(《历代名画记》)即教育作用;“穷神变,测幽微,”(同上)即认识作用。其瓷画爱国题材与山水、花鸟题材等即有教育和认识功能。在审美功能方面,由于“珠山八友”多有艺术创造,故而其作品审美价值很高。“珠山八友”精通陶瓷装饰工艺与装饰特点,他们善于根据陶瓷器皿造型特征,来展开装饰与画面构图,使器皿装饰与画面恰到好处地融入器皿的整体关系中,做到和谐完美,天衣无缝。他们又不断改进彩绘工艺,探索新的表现方法,如王大凡研究出“落地粉彩”画法。刘雨岑创立“水点桃花”画法等,增强了粉彩的表现力与艺术效果,也提高了作品审美价值。此外,还有其他效益。

上述五个方面,深刻地、较齐备地表现出陶瓷文人画的内在精神、审美旨趣、艺术品质与内涵、艺术形式与多样效益;因此,这五个方面可以认作是陶瓷文人画的标志,并且可以认定陶瓷文人画在“珠山八友”艺术创作中才得以定型。

2.4 陶瓷文人画的定义

认识了陶瓷文人画的定型标之后,再来讨论陶瓷文人画的定义,应该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什么是陶瓷文人画?即以文人画为榜样或参考,以抒发“性灵”、展示怀抱为思想核心;表现中国画题材、浅绛彩瓷画题材、“珠山八友”瓷画题材及现代生活题材;以诗、书、画、印相结合为标准形式;结合瓷板、陶板、陶瓷器皿等载体的造型进行整体设计,充分利用陶瓷载体的材质特征;学习中国画艺术形式;如此创作出的陶瓷绘画就是陶瓷文人画。陶瓷文人画可运用绘画、刻划、贴花、刷花等技法。而陶瓷雕塑、陶瓷浮雕、陶瓷绘画结合浮雕、陶瓷图案装饰、非中国画艺术形式的陶瓷绘画等,都不属于陶瓷文人画。

3 陶瓷文人画艺术特征

3.1 陶瓷文人画上的几种结合

首先,陶瓷文人画是绘画艺术与陶瓷装饰工艺的结合,其陶瓷装饰工艺,体现了陶瓷文人画属于工艺美术艺术品种的本质属性;可以凭此区别于传统中国画及其他工艺绘画。其次,瓷画与瓷艺装饰结合。瓷画开光边框形状与陶瓷器皿载体造型相映衬、相结合;开光内的白瓷底上疏朗、清新的画面,与开光四周浓彩繁密的图案相映衬、相结合。其三,多样装饰技法相结合,如刷花与线描结合;釉上彩与釉下彩相结合;工笔细致描画与写意笔法表现块面相结合。其四,瓷画设计与陶瓷器皿造型相映衬、相结合。此四种结合都表明了陶瓷文人画的陶瓷工艺装饰本质特征。

3.2 陶瓷文人画题材丰富,具有传统性质

陶瓷文人画科目与中国画相对应,也设有人物、山水、花鸟、兽虫等科目,各科目均有传统题材。如人物类题材有“钟馗图”、“三国人物故事图”、“仕女图”、“高士访友”等;山水类题材有“溪山烟雨”、“翠峰帆影”、“水阁松风”、“湖山秋色”等;花鸟类题材有“梅兰竹菊”、“双燕闹春”、“松鹤延年”、“篱边秋菊”等。传统题材表现了陶瓷装饰艺术的传承性质,传统题材也奠定了陶瓷文人画思想内容的重要基础。随着时代发展,陶瓷文人画题材逐渐增多。

3.3 陶瓷文人画思想内容上凸显着文人画精神

陶瓷文人画常用题材就表现出这一特征。其人物画中多绘文人、名士的轶事、佳话,如“太白醉酒”、“羲之爱鹅”、“东坡玩砚”、“渊明爱菊”等,以此表现文人高雅性情。又多画英雄人物,如“桃园三结义”、“风尘三侠”、“木兰从军”、“闻鸡起舞”等,以此歌颂爱国精神、伟大怀抱、英雄壮举。花鸟画中多画梅、兰、竹、菊,以此崇尚坚贞节操与高尚品质。山水画中多画“携琴访友”、“策杖湖山”、“孤舟雪钓”、“秋江帆影”等,显示高人名士超尘脱俗、高风亮节。上述题材凸显文人画精神,也弘扬了民族思想与文化传统,并且表现出思想教育功能。

3.4 陶瓷文人画内容通俗,雅俗共赏

陶瓷文人画所表现的人物与故事多数为人们所熟悉,如宗教人物形象中的观音、十八罗汉、八仙、济公等;历史人物屈原、岳飞、郭子仪、韩信等;文人名士李白、苏轼、陶渊明、王羲之等;文学人物形象白娘子、龙女、关羽、洛神等。其表现的故事情节如“刘海戏蟾”、“龙女牧羊”、“漂母施饭”、“桃李夜宴”、“一苇渡江”等。其表现的文学名著有长篇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岳传》等。其表现的戏曲有《西厢记》、《钱塘梦》等。其表现的吉祥题材有“麻姑献寿”、“富贵寿考”、“松鹤延年”、“万事如意”等。陶瓷文人画表现人们熟悉的题材很有意义,其一,这样的瓷画作品人们一看就懂,知其出处与内容,并且由瓷画题材联想到许多相关内容,以致于津津乐道。其二,人们由能看懂进而喜欢陶瓷文人画,这就使陶瓷文人画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与经济效益,能生存与发展。其三,这样的瓷画宣传与普及了中国历史、文学、戏曲、宗教等知识,展示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3.5 陶瓷文人画诗画合璧,意境深远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陶瓷文人画艺术的典型形式与艺术特征。一类是通过丰富、生动、明丽的画面,表现出动人的诗情、诗意、诗韵、诗境。另一类是画中题写诗文并且用印,从形式到内容诗画合璧,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此类瓷画中,绘画、文学、书法、陶瓷装饰等多样艺术因素相配合、相结合,形成陶瓷综合艺术形式与品种,将陶瓷装饰推向艺术高峰。陶瓷文人画诗画合璧,富有艺术意境,意境深远,隽永蕴藉,从而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与艺术效果,提升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品位。

3.6 陶瓷文人画生命力旺盛

由于具有数千年的陶瓷艺术基础,又拥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还有文人画艺术的哺育,中国画、文学、书法等艺术的渗透,以及文论、书论、画论、艺术辩证法、美学理论的指导;因此,陶瓷文人画一旦产生,即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近百年来一直蓬勃兴旺地向前发展。陶瓷文人画的题材不断丰富,艺术形式与装饰技法不断增加,艺术表现力逐渐增强;作者队伍不断扩大,素质提高;包括市场、新闻媒体、展览、比赛等在内的交流机会增多;社会需求量增大,顾客及社会的要求提高等;许多内外因素都在促进陶瓷文人画长久发展。因此,陶瓷文人画生命力旺盛,拥有光辉前程。

至此,拙文已就“文人画风采”、“陶瓷文人画的产生与发展”、“陶瓷文人画艺术特征”等方面,对文人画给陶瓷文人画的影响,以及陶瓷文人画几项重要内容进行了讨论。陶瓷文人画是陶瓷装饰的艺术高峰,是陶瓷艺术辉煌业绩的重要标。时代的进步要求陶瓷文人画继续向前发展,因此必须对陶瓷文人画进行系统而深刻地探讨;这正是笔者撰文与请教之目的。

摘要:文人画以其特有的艺术面貌、风格特征、思想内涵在中国画坛上独树一帜;并且,自宋元以后产生深刻影响。在文人画启示下,陶瓷文人画继承了文人画精髓,在艺术上与思想上发展了文人画;并且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与特征,将陶瓷绘画推上艺术高峰。

关键词:文人画,陶瓷文人画,产生与发展,艺术特征

参考文献

[1]耿宝昌,秦锡麟.珠山八友[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4

[2]郑年胜,刘杨.景德镇瓷板画精品鉴识[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3]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

[4]李福顺.中国美术史[M].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

[5]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6]张其凤.宋徽宗与文人画[M].荣宝斋出版社,2008

[7]余锋.论陶瓷书诗画[M].远方出版社,2005

[8]余锋,余晓燕.文学与陶瓷艺术教程[M].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07

[9]萧湘,李建毛.瓷器上的诗文与绘画[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文人情怀 文人收藏 篇3

张兆林:明代宣德年间设计制造的铜香炉,叫做宣德炉,简称“宣炉”。由于宣德炉的设计制造非常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所以在很长的历史时间之内,宣德炉成为铜香炉的通称。

真正宣德年间设计制作的铜香炉(简称真宣)目前已经找不到了,也就是说,目前没有公认的标准器。至于何谓真正的宣德炉(简称真宣),专家也莫衷一是。所以如果说硬要收藏宣德年间的铜香炉,才叫收藏,这种钻牛角尖的收藏理念会让人走进收藏的死胡同。这种情形类似景泰蓝收藏。景泰蓝这种工艺,全称叫铜胎掐丝珐琅,明景泰年间烧制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景泰至今,一直延续这种传统工艺,后人将这种工艺冠名景泰蓝。明、清两代不同时期的景泰蓝风格不同,我们又何必一定要收藏景泰年间的掐丝珐琅呢?或者用另外一个例子来排解大家的顾虑。东晋的王羲之是中国的书圣,而他的真迹早已失传,我们现在见到的所谓王羲之的墨迹,都是唐朝时期的勾摹本,这些勾摹本已经成为大家学习的范本,早已是国宝级的文物。又何必为没有王羲之的真迹而去不学习他的书法,并且为此而困扰呢?

记者:宣德炉是用来焚香的,为什么炉子还有那么多的形制呢?

张兆林:至于宣德炉的形制,是宣德时期参考夏商周青铜器及宋代五大民窑的器形设计出的,有二十多种样式。虽然都是焚香,但焚香又有不同目的,或为供奉、或为娱乐清心。这些炉子的高矮不同,纹饰花样也有区别。宣德炉形制大体有蚰耳炉、冲天耳炉、桥耳炉、鬲式炉、压经炉、筒式炉、狮耳炉、戟耳炉、钵式炉、朝冠耳、索耳炉、马槽炉、天鸡耳炉、竹节炉、法盏炉、象首炉、夔龙耳、橘囊炉、花式炉、鼓墩炉等。这些炉子从尺寸上分为大、小两种,口径在十厘米以上的大部分为供奉用炉,口径在十二厘米以下的,多为文房用炉。文房用炉里,又根据筒深、高矮,来区分焚香方式。筒深高的,用于隔火焚香,筒深低的,如鬲式炉、蚰耳炉、冲天耳炉等,多为打香篆的方式。

记者:听您说了这些,我们对宣德炉越来越有兴趣。那么收藏宣德炉有没有一些窍门或者捷径呢?

张兆林:既然是收藏,咱们就要先谈谈收藏的理念问题。收藏这种理念,是将经济变为文化、而又通过文化发展经济。听起来很容易,但是收藏过程中有许多陷阱。要想成为专业的收藏家,就要具备“鉴”和“赏”两种基本的能力。第一步就要面临真假问题,这也就是所谓的“鉴”,它需要通过看大量书籍和实物,才能掌握鉴定的能力。第二步就是赏,所谓“赏”,是指在同是真品的基础之上,区别出艺术水准的高下。一件艺术品,具备三种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商业价值。而艺术价值具有决定性意义。宣德炉的价值体现由于年代、形制、皮色、款识、重量这五方面的不同,其价格会有云壤之差。第三步,收藏千万不要跟风,要有自己的理念和欣赏水准。当然,这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量。也就是说,收藏宣德炉没有什么捷径可走,要脚踏实地地学习。

记者:那么我想收藏宣德炉,很想知道宣德炉大体处于什么样的价位?

张兆林:呵呵,我前面说过,宣德炉的价格会有云壤之差。2010年,北京匡时秋拍推出的“锦灰吉金——王世襄藏炉”专场,拍了近1个亿,成交率100%。有3只宣炉突破了千万,其中的明崇祯·冲天耳金片三足炉以1512万成交,刷新了铜炉拍卖的历史纪录,这只炉子在2003年的秋拍中的成交价是166.1万,当时也是天价了,7年间价格翻了9倍。还有,宣德炉从明末一直到民国,各个时代都有制作,年份越早,价格越高,也就是说,明末至清中期的炉子比较有收藏价值,有升值潜力,为藏家看好。

记者:既然宣德炉的价格如此高昂,还有没有比较有潜力的炉型和门类?

张兆林:最近几年,宣德炉价格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而其中的器形、重量偏大、年份又早的炉子价格普遍较高,大多在十几或几十万以上。不过现在也有一类宣炉的文化价值还没有被大家挖掘出来,这类炉子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文房小炉。它的口径偏小,适于现在香道的使用。而且放在书案之上,随时可以把玩,也能为工作之余增添几许文雅之气。而此类小炉,一般来说只要不是私家款,价格不会太高,多在十万之内。初学者多可接受。比如我现在手里的这只如意耳筒炉,它是典型的文房小炉,口径为8厘米,高5.1厘米 全身光素无纹饰,筒身上下角度垂直,无倾斜,薄厚适中,极为素雅可爱,又由于它的圈足的处理与筒身之间的变化不大,所以显得稳重而又庄严,有小中见大之气。又由于流传年代久远,使其周身上下氧化为乌黑泛墨绿色,这在宣炉的皮色之中属于“乌衣”,更增添一份凝重厚朴之气。这个炉子是几年前从一个古玩商手中买到的。当时,一进门就被它吸引了,迫不及待地跟他谈价格。老板看出我急迫的心情,开的价实在不低,怎么也不松口。我便垂头丧气地回了家。回家之后,老是惦记着。不隔两天,再次登门。没想到老板把价抬高了,无奈之余,我只好顶着买。毕竟是难得的好炉。现在看来,当时买下还是明智的,现在它的价格已经翻了几番。

这是另外一个文房小炉。它的形制是盘口鬲式,底款为四字篆书,这是从一位台湾朋友手中得到的。他是一位经营沉香的商人。我玩炉子经常需要香和碳来养,所以常和朋友交流沉香方面的经验 。有一次去他的店里,突然发现桌子上的这只炉子,炉里放着碳和杂物,这个炉子初看并不起眼,但拿起来看底款,是四字篆书款,在宣德炉收藏中,私家款的炉子向来是珍品,相对于“大明宣德年制”、“宣德年制”这种底款来说,价格偏高;而从字体上来讲,篆书款的价格要高于楷书款。这个炉子虽然是“宣德年制”四字款的炉子,但却是整齐的篆书,所以属于中上品。并且重量和铜质非常好,盘口由于氧化已经变黑,炉身泛浅锈绿色,这种绿色在宣炉的皮色之中属于仿古青绿色,深受收藏家钟爱。看完之后,寒暄两句,便直奔主题,问他是否愿意出手。他说,这是在台湾时从一个收藏家手中得到的,自己也很喜欢。平时经常用它来玩香,现在还不愿出。他这么一说,我只能作罢。当时以为他是想吊自己的胃口,没想到这一吊就是一年多。在这一年多里,去他店的次数比以往更为频繁,香也买出了几年的存量,这只炉子也经常看,越看越喜欢,可惜总是得不到手。有一天,去他店里面聊天,突然发现炉子不在了,问他,说是借给朋友了。回家之后,一夜未眠,以为是卖了。过了几天,我正在画画,突然接到他的电话,问我是否还想要那只炉子,说自己需要资金周转,我非常兴奋,当时就去,没想到价钱也比预想的便宜,所以毫不犹豫地给买下了。那晚,又一夜未眠。

上面说的这两个是素炉。我这里还有一只花炉。在宣德炉中,素炉偏多,花炉比例较少,而且制作好的也不多,但精者极精,如明晚期有一制炉高手叫胡文明,以制花炉出名。经他之手制作的炉子在宣德炉收藏中已经成为一个门类,并多饰以鎏金。我这只炉子虽然没有鎏金,但工艺繁复,手法极其精湛,甚至连凤首的发丝都非常逼真生动,具有皇家之气。这是我和父母一起去逛琉璃时,在一家古玩店看到的,当时感觉价格比较高,把玩了一会儿就离开了。几个月后,正是我结婚的日子。没想到结婚前一天,父母突然拿出这只炉子,说是给我的结婚礼物。当时很感动,所以这几年,我一直精心收藏着它。

记者:能不能向我们介绍一下您的收藏经历?

文人墨客成语 篇4

【简拼】:wrmk

【解释】:泛指文人、文士。

【出处】: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而那些封建旧文化培养出来的文人墨客、风流雅士,置国事于不问,整天吃花酒,作艳诗。”

【示例】:~大概是感性太锐敏了之故罢,向来就很娇气,什么也给他说不得,见不得,听不得,想不得。《鲁迅全集·坟》

【近义词】:文人墨士、骚人墨客

【语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文人

文人墨客 成语接龙

【顺接】:客到客到 客囊羞涩 客客气气 客座教授 客死他乡 客纲客纪

【顺接】:白丁俗客 百代过客 闭门谢客 不速之客 昌亭之客 词人墨客 东床娇客 杜门绝客

【逆接】:不名一文 不直一文 车轨共文 地下修文 典册高文 尔雅温文 泛滥博文 横僿不文

文人赏月作文 篇5

文人赏月作文

今天是中秋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可今天却发生了一些事,使我很不舒服。

赏月的风俗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文人落榜诗词 篇6

1. 《落第》

唐代:李廓

榜前潜制泪,众里自嫌身。气味如中酒,情怀似别人。

暖风张乐席,晴日看花尘。尽是添愁处,深居乞过春。

2. 《落第长安》

唐代:常建

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

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度一春。

3. 《落第东归》

唐代:罗邺

年年春色独怀羞,强向东归懒举头。

莫道还家便容易,人间多少事堪愁。

4. 《落第寄沈询》

唐代:赵嘏

穿杨力尽独无功,华发相期一夜中。

别到江头旧吟处,为将双泪问春风。

5. 《落第后东游留别》

唐代:皇甫冉

功成方自得,何事学干求。果以浮名误,深贻达士羞。

九江连涨海,万里任虚舟。岁晚同怀客,相思波上鸥。

6. 《送胡象落第归王屋别业》

唐代:岑参

看君尚少年,不第莫凄然。可即疲献赋,山村归种田。

野花迎短褐,河柳拂长鞭。置酒聊相送,青门一醉眠。

7. 《落第归乡留别长安主人》

唐代:豆卢复

客里愁多不记春,闻莺始叹柳条新。

年年下第东归去,羞见长安旧主人。

8. 《送邬三落第还乡》

唐代:钱起

郢客文章绝世稀,常嗟时命与心违。十年失路谁知己,千里思亲独远归。云帆春水将何适,日爱东南暮山碧。

关中新月对离尊,江上残花待归客。名宦无媒自古迟,穷途此别不堪悲。荷衣垂钓且安命,金马招贤会有时。

9. 《愁》

唐代:杜牧

聚散竟无形,回肠自结成。古今留不得,离别又潜生。

降虏将军思,穷秋远客情。何人更憔悴,落第泣秦京。

10. 《东渭桥晚眺》

唐代:李频

秦地有吴洲,千樯渭曲头。人当返照立,水彻故乡流。

落第春难过,穷途日易愁。谁知桥上思,万里在江楼。

11.《挽制干二首》

作者:王迈

曾见端平进士评,邱君磊落榜中英。

忘形尔汝同年集,驰志伊吾即日行。

举子能谈真将略,元戎夸得好门生。

唐代文人不得志 篇7

李贺:只做过几年九品小官

文人的悲苦从诗人李贺的诗中可反映出来, 他在《南园》 (其一) 中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即使李贺这样的才子, 也觉得书生是很少成为万户侯的, 李贺自己都瞧不起自己, 也希望弃笔从戎, 这也是当时社会所有文人的现实处境。

李贺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 号称诗鬼, 只活了26岁。他际遇坎坷, 常受排斥, 做过几年九品小官奉礼郎。李贺若不是执意追求文字, 或许不至于那么短命。他经常骑在驴背上, 背一个竹篓, 一有奇思妙想, 就记录下来, 回家再将散句整理成篇, 诗句“呕心沥血乃成”。

陈子昂:空有抱负却无法施展

陈子昂24岁考取进士, 其诗作在唐代文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他反对唐初靡丽的诗风, 主张作品注重内容, 表现形式要刚健质朴, 对后人的散文、诗歌创作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唐代文人中, 他算是较为幸运的———得到了武则天的赏识。但陈子昂有文人的清高, 眼里不揉沙子, 在政治观点上与武则天存在分歧, 后被冷落, 41岁被县令段简害死在狱中。

陈子昂的代表作《感遇》共38首, 对自己不受重用以及当时社会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不满, 有千古名句“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他在《登幽州台歌》中表达了封建知识分子的苦闷———空有抱负, 却无法施展。

李白:不懂官场被小人告状

李白也不例外, 他代表了唐代文学的最高峰, 但也郁郁不得志。“诗仙”李白一生颠沛流离, 虽然曾经供奉翰林, 但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利, 只能给乐师填词。作为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的才华再怎么评价都不为过;但李白是性情中人, 不懂官场哲学, 经常在诗中讽刺当权者, 也就经常被小人告状, 后被唐玄宗辞退。天宝十四载 (755年) 安禄山发动叛乱, 李白受邀投靠永王李璘幕府, 试图建功立业, 后璘兵败, 李白受牵连, 被流放夜郎, 途中遇赦, 才得以放还。公元762年, 61岁的李白病死于安徽当涂县。

关于文人的心态 篇8

私下一直觉得文人应该有爱国心、应该有正义感,但也应该有一种随和、慵懒而雅致的生活。文中所提的张爱玲、沈从文、周作人等作家也是我极钟爱的那一类,也许正是因为他们生活中有“某种物质或精神形式”或时代背景的边缘地带,这给了他们一种“保护”,使得他们能相对地在“惯性”中一直往下去,明知危机四伏仍活得心乎气和,生活中的爱恨交集都经过了冷处理,复杂的情感都由一些平常小事而触发,他们的作品因此而显得更为纯净和超然,这样的文字不能说不深刻,不能说没有血性。文字对他们而言,并不只是发泄自我、表现自我、承载重负的一种工具,而是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有着纯粹价值的一种存在。这样的文字看似漫不经心,却是“不能承受之轻”,这正是它的力量之所在。在我个人看来,象他们这样给文学解开枷锁的作家应是真正的作家。

我从北京走到南方,深深感到这里的文学创作也如南方空气中的尘埃一般湿滞沉重、难以超脱,也许是与这里经济发达的气候有关。部分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总怀着一些无法平衡的情绪,经济不够优裕时不平衡,名声、作品不如人时不平衡,见到自己并不了解的另类风格的东西也会忿忿不平,缺少的正是一种宽宏大量、优悠自得的“散文的心态”。在文人种种无法平衡的情绪重压下,中国文学的翅膀太沉重了。如果文学能活得轻松些、自在些、平常些,其生存空间也许会更为开阔,其气品也许会更为高迈。创作文学如此,评论文学也是如此。做学问的人若然都能抱有一颗平和豁达的心,该是多么让人高兴的一件事。

文人的命运诗歌 篇9

经过我细心的观察与研究,

自古以来文人的命运大多悲惨,

从春秋的文圣人孔丘算起,

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柳永等等!

他们哪一个不是满腹的经纶,

可到头来却是空有一腔抱负,

命运仿佛是无根的芦苇,

在世俗的汪洋大海中来回漂浮!

他们可能也曾向苍天呐喊过,

自己为什么是如此的不得志?

什么修书养身治国平天下,

到头来竟落得在伤感抑郁中死去!

文人向来铮铮铁骨耿直顽强,

所以就很难低头迎合和违背自己,

但人性往往会排斥这种难容的性格,

可他们仍顽强的坚持不低头投降!

稍灵活一点儿的就在委屈中求全,

大多数的文人宁愿舍命也不去逢迎,

他们只坚持自己内心中的真理与理想,

却忘了这个表演舞台是由掌权人说了算!

遇到开明的统治者是文人难得的幸福,

泱泱五千年中华大历史,

只有唐宋两朝是文人的天堂,

还只是相对其他的朝代好了些而已!

中国文人肩膀上背负了太多的责任,

这是他们赋予自己的神圣历史使命,

民族腾飞国家繁荣富强的伟大理想蓝图,

已经深深地根植在他们的骨髓与基因当中!

他们看问题往往一针见血顾全大局,

这就让无德无才的奸邪小人失去了作用,

这些人不甘心就会使尽所有的.招数,

拼命把治国的文臣狠心的踩下去!

沉痛的历史教训一再的重演,

可文人的倔强正直精神永远不会改变,

哪个时期文人如能得到重用,

就会得到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回报!

不管文人的命运如何的悲惨跌宕起伏,

他们永远会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国家与民族之中,

所以满腹经纶精忠报国的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

英语作文人的欲望 篇10

Appetite

One of the major pleasures in life is appetite, and one of our major duties should be to preserve it.Appetite is the keenness of living: it is one of the senses that tells you that you are still curious to exist, that you still have an edge on your longings and want to bite into the world and taste its numerous flavors and juices.By appetite, of course, I don’t mean just the desire for food, but any condition of unsatisfied desire, any burning in the blood that proves you want more than you’ve got, and that you haven’t used up your life.Wilde said he felt sorry for those who never got their heart’s desire, but sorrier still for those who did.For appetite, for me, is this state of wanting, which keeps one’s expectations alive.I remember learning this lesson long ago as a child, when treats and indulgence were few, and when I discovered that the greatest pitch happiness was not in actually eating a toffee but in gazing at it

beforehand.True, the first bite was delicious, but once the toffee was gone one was left with nothing, neither toffee nor lust.Besides, the whole toffeeness of toffees was imperceptibly diminished by the gross act of having eating it.No, the best was in wanting it, in sitting and looking at it, when one tasted an endless treasure house of flavors.So, for me, one of the keenest pleasures of appetite remains in the wanting, not the satisfaction.In wanting a peach, or a whisky, or a particular texture or sound, or to be with a particular friend, for in those condition, of course, I know that the object of desire is always at its most flawlessly perfect.For that matter, I don’t want three square meals a day — I want one huge, delicious, orgiastic, table groaning blow out, say every four days, and then not be too sure where the next one is coming from①.A day of fasting is not for me just a device for denying oneself a pleasure, but rather a way of anticipating a rarer moment of supreme enjoyment.[360 words]

行文点评

文人嗜“武吃” 篇11

清人夏仁虎《旧京琐记》云:“八九月间,正阳楼之烤羊肉,都人恒重视之。炽炭于盆,以铁丝罩覆之,切肉至薄,蘸酱而炙于火,其馨四溢。食肉亦有姿式,一足立地,一足踞小木几,持箸燎肉,傍列酒尊,且炙且啖且饮。常见一人食肉至三十余样,样各肉四两;饮白酒至十余瓶,瓶亦四两,其量可惊也。”

當年,京城正阳楼的烤肉支子,直径不过66.7 cm,放在四张八仙桌子上,摆在小院里,四周是4把条凳。3、5个一伙围着一张桌子,抬起一条腿踩在条凳上,边烤边吃,边吃边说笑,这是标准的“武”吃烤肉的架势。不像烤肉宛那样的大支子,十几条大汉在熊熊烈火周围,一面烤肉,一面烤人。

女客一般喜欢到正阳楼吃烤肉,多是“文 吃”。地方相对安静一些,不愿意露天自已烤,由伙计们烤了送进房来。烤肉用的不是炭,不是柴,是烤过除烟的松树枝子,所以带有特殊香气。

有人以为,女客及文人喜“文吃”,粗人爱“武吃”,其实大错特错,越是文质彬彬的文人学士,尤其爱“武吃”。仿佛只有“武吃”,才能吃出烤肉的滋味。著名的医学专家、国际主义白衣战士马海德来到北京,住在什刹海北沿,刚解放时,当时卫生部长苏井观曾邀请马海德博士到烤肉馆吃了一次“武吃”烤 肉。这种美味的奇特吃法令马海德感到极有趣,一下子被征服了。他对趾着板凳,用66.7 cm多长筷子从面前大铁炙上往碗里夹烤肉,蘸佐料而食的“武道”吃法,特别感到新鲜。从这以后,马海德带着一些名人像安娜·路易斯·丝特朗、艾德加·斯诺等都贪图过“武吃”的情趣。饭庄的人也知道马海德爱“武吃”,看见他来了就喊“上灶”。马海德博士胃口特好,250 g一盘的羊肉,一顿要吃6、7盘,最后,还要补上1碗叶盖小米粥。

“武吃”有一种淋漓酣畅的劲头,使人兴致大发,别有情趣。清人张元埙在《故都杂咏》中描写“武吃”写得很有意思:

东来顺及西来顺,羊肉专家谁与竟。

炉火熊熊生片烧,好酒一壶立饮尽。

腹未果时汗已流,手巾频频拭两鬓。

津津有味且休夸,牙齿须防得剧病。

先生休矣毋多言,请尝一肉须热趁。

古代文人的悲秋情结 篇12

以上所举几类,当然不是悲秋文学的全部,读者已经感受到有一股浓厚的悲秋气氛扑面而来。这种悲秋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诗经·蒹葭》开头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是借清秋景物起兴“引起所咏之辞”,表现这位男主人公因求偶不得而彷徨苦闷的心情。

不过正式提出悲秋,最早抒写悲秋文学的作家作品,是宋玉的《九辩》。这首诗开头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哀。”借秋天萧瑟之景,抒写“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苦之情,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有名的一篇悲秋文字。此后,这种文学绵绵不绝,代有其人,使几千年的中国文坛上弥漫着一种浓厚的悲秋氛围。为什么许多诗文都写到悲秋呢?我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点:

第一,重视意象经营,做到“象以尽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民族特点和优良传统。而意象就是情景交融的凝聚物。古代诗人写作抒情诗,从来很少直接宣泄,多数是通过外界景物来寄托主观思想感情,尤其是善于通过景物描写来创造典型环境,烘托气氛,构成意境,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艺术世界中,作者不言“愁”,读者却感到整首诗充满了“愁”;作者不说“悲”,读者却有凄怆难耐,悲不胜言之感。

第二,离亭别泪、边塞风霜、羁旅行役、闺怨深情、失意登楼等五类诗歌,虽说具体内容有所不同,感情基调则是一样的,都是抒写一种悲愁凄苦之情。因为无论是离亭话别,还是羁旅行役,都会在人的感情屏幕上布上一层阴影。“多情自古伤离别”。欢聚之事,都是使人高兴的,而亲(友)人的离散,则使人难受,因为中国人很讲求天伦之乐。

第三,萧索凄清的秋景,最适合于表达内心愁苦之情。为什么?这里涉及古人对秋的认识。欧阳修在《秋声赋》中说:“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欧阳修先从秋色、秋容、秋气、秋声四个方面,对秋进行描绘。从他的描绘中我们看到除了秋容清明,给人以“天高日晶”、明朗开阔的感受外,无论从秋色、秋气、秋声诸方面看,秋给予人的感受,都是萧条寂寥,摧败零落的。

英语作文人与环境 篇13

英语作文人与环境

Harmony with the environment is that we live in on Earth, who is a natural son, and not only to natural persons as the conqueror, as we all know, there is only one earth and the mountains on Earth, the animals. Plant human cells, if it damaged, destroyed nature organizations, to the eradication of mankind. Therefore, the environment must be linked with social ethics,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practice acts as an important element of it. Everyone must fulfil its responsibilities and obligation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翻译:人与环境是和谐相处的,我们生存在地球上,人是自然之子,而不能仅把人看作自然的征服者,大家都知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上的山山水水、动物。植物是人类的细胞,如果我们把它损坏了,破坏了大自然的.组织,等于消灭人类。因此,环境要与社会公德联系起来,与实践行为作为人格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每个人都要履行保护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文人之病散文 篇14

纵观古今中外,大凡人文艺术圈内从来都是个文人相轻的一号集装箱码头。说白了这是一种精神上自以为是的病,或曰:“自恋也。”事实上,有些文人墨客还真是病的不轻呢!只见他们在台前一个个涂脂抹粉正襟危坐眼睛微眯,面上都尽可能地摆弄出一派似不食人间烟火的假清高的臭范儿,其实,满肚子装的都是羡慕和嫉妒,因为,他们比谁都更明白“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一千古不变之道理也。

当年,三国时代的魏王曹操之于杨修,但最后修被曹所杀,时值今日,民间还流传着那“一盒酥”的千古美谈。近代,著名“五四”时期的堪称中国“民族脊梁”的鲁迅先生之于“创造社”的“流氓大才子”郭沫若之间的笔墨大战。面对“文豪们的笔尖的围剿”,鲁迅先生难免陷于孤军奋战之境,虽然他偶尔也骂“创造社”一伙是“才子+流氓”,挖苦郭沫若有“一副‘创造’脸”,但在更多的情况下,鲁迅先生是坚持了理性批判的精神。呵呵,以至于后来郭沫若也说,与鲁迅的一场论战,创造社“几乎弄得不可收拾”。此二位的.“精神对骂”也算是中国现代文坛的“风流韵事”了吧!说到这里,国外的例子也不少呢?比如: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之于米罗,文森特--梵高之于保罗--高更。当然,世界文坛也不乏“相敬如宾”的代表人物,那就是歌德与席勒二位文学大师们的伟大友情,堪称世界文坛之美谈佳话也。

到这里,还是回头再说说那曹操吧,且不说他平定江山之霸业伟功,单说说他在文学发展史上的贡献,唯其开创了一代“建安风骨”,坦白的说,在中国的文化历史中曹操绝对堪称上是一位文化大,当年,鲁迅先生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一曲《短歌行》就足以让闻者荡气回肠也,“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可叹!如此文韬武略之雄才,还是不免俗地患上了“文人相轻”之病啊!可怜!建安二十四年(2),当时在曹操手下官任主薄的杨修却因为一根小小的“鸡胁”而没了性命。对杨修之死,《三国演义》里解释为“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杨修之死与他的“恃才”和“犯曹操之忌”有关。当然,还有同样是《三国演义》中的经典人物,周瑜和诸葛亮也是一个鲜明的例证吧!遥想当年,大都督周瑜与诸葛孔明斗智屡屡败北之后,不禁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故此,三国魏---曹丕的《典论--论文》中有云:“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如此看来,这种专门寄生于文人骚客身上的病毒一直存活到今天便可见其利害之一斑也。

文人 篇15

作为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韩愈、柳宗元二人虽然在政见、文学主张、思想内涵等方面并不尽相同, 甚至还有某些对立, 但韩柳二人却是同声相应、至死不渝的好友。当柳宗元遭贬、亲朋毁书灭迹的时候, 韩愈推荐人向柳宗元请教, 并称“吾友柳子厚, 其人艺且贤”;柳宗元临终之际托孤于韩愈, 韩愈为其撰写了《祭柳子厚文》、《柳子厚墓志铭》、《柳州罗池庙碑》等文字悼念柳宗元, 辞情慷慨, 寄托遥深。在《柳子厚墓志铭》, 称柳宗元“少精敏”、“儁杰廉悍, 议论证据今古, 出入经史百子, 卓厉风发”。韩柳交谊驳斥了“文人相轻, 自古皆然”的现象, 而向世人展示了“文人相亲、文人相重”的美德。

二、韩、柳在经学思想上的分歧

在对经书之态度、批判怀疑传统经学、经学与现实的关系及经学与子学的关系上, 韩、柳二人既有不谋而合的相同观点, 又有意见、思想与学术上的分歧。

对经书的态度有分歧。柳宗元出身于门阀世族, 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教育, 作为世代为官的著名世家大族的后代, 他有优越的文化条件;另外, 他的外祖为涿郡卢氏, 河北大族, 亦世为儒学传家。这样, 父亲与母亲双方的家学渊源对柳宗元儒学情节的形成起主要作用, 他终身坚持儒家立场, 学儒志向始终未改。“仆尝学圣人之道, 身虽穷, 志求之不已。”这种对儒学的执着, 使他对经学的功能有一个至为深切的认识, 并从为人、为文、为政几个方面加以概括。如“本之书以求其质, 本之诗以求其恒, 本之礼以求其宜, 本之春秋以求其断, 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著述者流, 盖出于书之谟、训, 易之象、系, 春秋之笔削, 其要在于高圩广厚, 词正而理备, 谓宜藏之简册也。”“先君之道, 得诗之群, 书之政, 易之直方大, 春秋之惩劝。柳宗元不同的是, 韩愈极大地提高了本非经书的《孟子》的地位, 把孟子作为儒家道统传承的关键人物对待, 使宋以后《孟子》升格为经。

批判怀疑传统经学上有分歧。柳宗元本人早年就对章句之学不满意, “学不能探奥义、穷章句, 为腐烂之儒。”这使他很快接受了春秋学派的观点, 认真研读其著作, 吸收丰富的精华, 进一步批评汉代的章句之学, “马融、郑玄者, 二子独章句师耳。今世固不少章句师, 仆辛非其人。”可以看出, 既是对前人的批评, 也是对当时经学风气的不满, “重训诂, 循章句, 守经疏。”面对沉闷的学风, 目睹危弱的政权, 柳宗元大胆冲突经学的藩篱, 对传统经学进行了深度批判和革新。柳宗元学养深厚, 他的新学风既是对官方经学的一种反驳, 也是对拘谨经师家法的突破。韩愈与柳宗元不同, 很少单篇怀疑文字, 他的疑经求实精神主要表现在他对《论语》的注解当中。

三、“文人相轻”与“文人相重”

“文人相轻”的实质并非“各以所长, 相轻所短”, 而是文人之间的相互嫉妒。所谓“贵古贱今”、“贱同思古”, 也是“文人相轻”的表现, 实质上也是文人的嫉妒心理的反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开门见山地指出:“文人相轻, 自古而然。”所谓“文人相轻”, 是指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存在着的相互歧视、相互排斥的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据考证, “文人”一词在古代典籍中出现很早, 在《尚书》和《诗经》中都有用“文德之人”来解释“文人”的记载。那时的“文人”主要是指创造文化的道德高尚的人。东汉时期, “文人”逐渐构成一种专业阶层, “文人”的内涵便相对集中于文学创作层面, 被称为“文章之士”。到了近代, 随着“知识分子”这一舶来品的引进, “文人”渐渐淡出历史, 其涵义也基本被知识分子这一词语所涵盖。因此, 这里所说的“文人”, 也是泛指一切知识分子。这里提及的“相轻”是指知识界相互歧视、相互排斥的行为及倾向, 极端者往往发展到相互残害, 如历史上的庞涓设计陷害孙膑, 李斯迫害韩非等等。“文人相轻”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人善于自见, 而文非一体, 鲜能备善”。“文人相轻”表面上是文人们互相轻视、看不起, 是“各以所长, 相轻所短”;但更深一层思考, 我们就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文人们真正要“轻视”的, 并不是他人之短, 而恰恰是他人之长。因为“文人相轻”之“轻”, 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轻视、看不起, 而是建立在对“对手”重视基础上的、具有一定攻击色彩的言论和行动。历史上, 那些“经典”的“文人相轻”的例子都不足以说明“相轻”的双方或一方是真正轻视对方的。以班固“小”傅毅为例, 正因为傅毅与班固同为当时著名的文学家, 又同为汉章帝的兰台令史, 两人的水平与地位均在“伯仲之间”, 班固才“小”之, 才攻击他“下笔不能自休”。如果傅毅是个文盲, 或只是个平民, 那就根本无法引起班固的兴趣, 班固还有必要去嘲笑他“斗大的字也不识一筐”吗?退一步说, 即使傅毅真的有“下笔不能自休”的毛病, 也不是他被班固“轻视”的真正原因;相反, 真正的原因恐怕是他在为文和为官方面有某些值得班固重视的长处。说到底, 在过去时代, “文人相轻”只是表面现象, “文人相妒”才是本质。

“文人相轻”作为文人嫉妒心理的表现形式, 与竞争心理相联系, 既有消极作用, 当然也有积极作用。当代文人, 应该仰止于韩、柳交谊, 抛弃“文人相轻”的陋习, 提倡“文人相重”、“文人相亲”的新风,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金坤:《韩愈、柳宗元古文理论述略》,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年。

[2]黄明喜:《韩愈与柳宗元师道观之比较》,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年。

上一篇:修行散文随笔下一篇:钻机选型专项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