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基本使命

2024-10-24

教育的基本使命(精选9篇)

教育的基本使命 篇1

前天敲完文章说我们在相互伤害,后来就有另一个朋友在群里说话,老哥回应了他。然后我们就又开聊了。

其实现在想想,所有的沉默也都是理所当然,情理之中吧。后来他就给我们发了一个关于一男子和别人打赌,最后光着身子在路上骑电车的视频,然后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跟别人赌啊。我本来也不想理的,毕竟在准备要交的作文,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说,这个人我妈妈也跟我说了,在他发给我视频的前一天。

然后我的表达欲就再次被激起,又开始bla说为什么妈妈要跟我说那个男子。因为最近这段时间自己有点类似皮肤过敏,所以得擦药,但因为身子也会,自己在学校不好意思擦,自己也擦不到就回家了。妈妈去路口等下校车的我时,她问我情况怎样,我说手有一直在擦药就好很多了,身子的话感觉还没有。她说那就让同学帮忙弄下啊,我说不行啊,大庭广众之下。她说其实什么都是假的啦,然后就开始说有一个并不是精神出问题的五十多岁男子光身出现在大街上的事。

今天我有再次把关于这件事的详细信息跟妈妈说了,因为老哥发过来的那个视频有说清楚是为什么那样做。其实本来妈妈说那些大庭广众啥的都是假的时候,我的三观是成功被妈妈带偏了的,我以为她对这样的事情保持漠然态度的。但今天跟她说后,她说:“所以说啊,人如果连最基本的做人原则都没有,存在着就是对其他人的伤害啊。你看这个光身男子,现在成了多少他亲朋好友想躲的.人,他的名字成了他们的噩梦,甚至还丢了他们乡里的名声啊。我就觉得钱再多也买不了一个好名声,如果这样自贱,那他肯定不值得被疼爱。”

成年了,一直认为我也可以开始以“我”来发表观点,不用再把一些“真理”依托在妈妈过去的言论中,但我发现,我的三观终需被引导。我想,不管是作为独立的个人,还是作为中国人的一份子,首先都得自爱,在这个前提下不忘维护我国的尊严,这是作为平凡人的我们最基本的使命啊。

教育的基本使命 篇2

小学教育要打好三个基础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校长陈立华:

2012年11月, 京华时报报道, 某地高中生体检的合格率只有13.39%, 中国青少年的体质连续25年下降……这个数据足以让我们陷入沉思。

基础教育不能急功近利, 应该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因此, 我们把孩子的健康放在了很核心的基础位置。我们提出的办学理念是为幸福人生奠基, 在这个办学理念之下, 我们提出了四句话, 从健康启航, 让道德护航, 用习惯护航, 乘能力远航。我们提出基础教育重点要打好三个基础, 即健康基础、习惯基础、能力基础。我着重谈谈健康和能力的问题。

我们学校给每个孩子做了一个小书包, 孩子的所有用具都放在学校。哪科有作业, 就带哪科的作业本回家。我们之所以这样做, 是考虑到孩子身体还处在发育期, 负重过大, 对孩子身体发育会造成不良影响。现在, 因为书包过重, 不少小学生都有脊柱侧弯的问题。

北京市要求, 孩子每天在校活动时间1小时。在此基础上, 我们又增加了1小时。为了控制肥胖率、保证学生体质健康, 学校特别针对小胖墩儿建立了“小胖墩儿俱乐部”, 开辟了专门的体育锻炼教室。每天, 小胖墩儿可以在午休时间来到这里, 跟随专业体育老师进行针对性训练, 并通过体质健康测试仪监控自己的体质。最近, 我发现一个现象, 身体素质最好的班, 学习成绩也是最好的, 可见, 健康的身体对学习成绩有积极影响。

我们建了一个爱眼工作室, 每天孩子在这个工作室中, 戴着仪器调节20-40分钟。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 假性近视是可以调下来的, 总体训练有效率是93.1%。

我们继承和发扬了前任校长、特级教师马芯兰的教育理念, 并且在实践中进行创造, 提出“轻松学习, 快乐成长”, 把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减轻学生负担的主要途径。为了拓展孩子们的兴趣, 学校安排了厨艺、陶艺、版画等15门拓展课程, 学生可以自主选修。

基础教育核心使命如何定位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

基础教育应该打好三方面的基础。第一个是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础。一些家长认为, 孩子学习越早越好, 知识越多越好, 其实并不是这样。就一个人的发展而言, 从小就要打好身体、心理的基础, 特别是心理的基础。身体的健康能够看出来, 是有形的, 而心理健康是无形的, 一般家长、教师不够重视。

第二个是打好学习的基础。最近有两个报告值得关注。去年3月份,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表了一个报告, 21世纪必须掌握四种本领:第一是思维方式, 教育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第二是沟通方式, 要与别人进行良好的沟通;第三个是工作工具, 就当前而言, 主要是掌握信息技术;第四是生活能力。今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基础教育学习指标体系, 包括身体健康、社会情绪、文化意识、文字沟通、学习方式、科学技术等方面。就身体健康来说, 在小学阶段, 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身体健康与卫生, 儿童要学会讲卫生, 能够正确用水, 预防传染病, 同时能够选择健康的方式, 预防非传染性疾病;二是食品和营养, 了解食品和营养对身体的重要性, 既要确保儿童能够获取足够的营养, 又要适当控制各种营养成分的比例;三是体育运动;四是性健康;等等。

第三个是打好走向社会的基础。人最终要走向社会, 所以要善于与别人沟通, 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的价值观, 要有社会公德等。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

探讨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非常有意义。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准确定位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如果定位不准确, 问题就很难解决。我认为, 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基础教育阶段, 笼统地谈核心使命可能会产生误导。因为小学和中学的核心使命是不一样的。我们去欧美、澳大利亚考察基础教育, 发现国内有很多做法和国外大相径庭, 比如说课程的安排, 欧美发达国家小学五年级以前基本以玩儿为主, 我们现在是让孩子使劲学,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小学教育的使命究竟是什么?在欧美发达国家, 小学的使命是保护孩子的天性, 让他们玩儿好, 身心健康是第一位的, 知识传授是第二位的。在这一点, 不要说我们的小学, 从幼儿园开始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有了小学化倾向。所以, 探讨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 首先应该明确区分基础教育的不同阶段。

北京市朝阳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王世元:

为什么追问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我们在弄清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时, 是否就意味着育人的基本途径、载体、内容和方法都清楚了?当我们基本的课程足以满足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时, 是不是就可以不再增加其他课程了?

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什么?基础教育应该是做人的教育。我对朝阳区实验小学最感兴趣的是孩子不张扬, 当你走进校园, 学生一般不会向你问好, 大家都是微微一笑, 小手一摆, 那是一种儒雅。我们要引导孩子有独立意识、审美意识、创新意识。同时, 还要教给孩子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素养、基本技能。

如何实现基础教育核心使命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北大附中原校长康健:

基础教育有基本价值、普世价值, 还有相对独立价值。现在很多人都在说, 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都在做预科。我们把独立价值忽略了。如何认识基础教育的独立价值非常重要。

在小学阶段, 一个人生命的成长是非常活跃的, 所以营养、健康、安全就变得非常重要。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先生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他到德国去考察一所小学, 晚上备了一堂课, 准备给孩子们讲。第二天上课时, 他先把自己的名字解释了一下:“我叫谢维和, 有保卫世界和平的意思……”孩子们一下有了兴趣:“你给我解释一下我的名字是什么意思……”谢维和心里嘀咕, 昨天晚上认真备了中国文化课, 到这儿怎么成这样了?课后, 当地校长都给谢维和鼓掌, 也有人说幸亏他没拿课本来上课。德国法律规定, 教师不能用课本给三年级以下的孩子上课。

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要关注孩子的生命, 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国际上有一个说法, 看一所学校, 一张课程表就能解读一切, 教育的目的、价值、方法, 内行通过看学生怎么学、学生之间怎么交流, 就能把这一切看清楚。我们小学应该思考的是, 怎样按照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能单纯地把教育的各个阶段割裂, 小学、中学、大学各司其职。由于家庭环境、营养的问题, 孩子们小学低年级就开始发胖, 所以, 很大程度上, 小胖墩儿不是学校造成的。学校做了很多工作来减少小胖墩儿的比例, 其实是在做“消防员”。我们现在缺乏一个系统整体的基础教育顶层设计, 大家各管一段, 就不易做好补救工作。大学补中学的, 这是不正常的, 造成了资源浪费, 造成了冲突。这种纵向的联系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 我们不能在一个独立的阶段解决孩子成长的所有问题, 我们不仅要纵向串联, 而且要横向联络。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长雷朝滋:

如何实现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现在说学生学得很累, 用传统思维可能很难解决这个问题。比如, 我们提出要以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 在此, 我们首先要搞清什么是教育信息化。不要把信息化理解成电化教育, 不是把特级教师讲的课录下来, 把纸质信息搞成数字化就是信息化。还有很多人以为教育信息化就是配硬件设备, 这都是非常肤浅的。

教育信息化要带来教育的一场革命, 包含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革命。教学方式怎么革命?不是某个教师教得好, 在网络上一播就是信息化了, 而是用信息化的手段把我们过去讲不明白的内容让学生搞明白。简单举一个例子, 语文教材上有一句“小荷才露尖尖角”, 我到去年才搞明白。诸如此类的问题, 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生动地告诉学生是怎么回事, 这就是信息化的优势。

把怎样的儿童交给世界

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徐辉:

看一所小学, 我更重视的是学校怎样来传递关爱。有这样一个故事:当年, 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学生到一所小学调研, 结果令他们非常失望, 这个小学都是问题学生、问题教师。调研的结论是, 学校没有前途, 学生没有前途。几十年后, 一个教授对这些曾经的问题学生做了回访, 结果他们都发展得非常好。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 他们都提到了一位老师。于是, 教授又去采访这位老师。该老师就说了一个字——爱。他认为, 在幼儿园、小学阶段, 教师怎样传递爱心是最重要的。在朝阳区实验小学, 我高兴地看到, 很多细节已经证明学校在努力这样做。

我看一所学校的另一个观察点是, 是否提供了促进学生发挥潜力的机会。朝阳区实验小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学校安排了厨艺、陶艺、版画等15门拓展课程, 供学生自主选修, 这些都是他们成长的平台。

教育的成功不能进行即时的评判, 而在于孩子未来能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不管教育多么成功, 我们始终都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我们要给孩子从小播下爱的种子, 为他的成长提供空间。

我想强调的一个观点是:不要给孩子提供驯养的快乐, 而要提供自由的快乐。一只宠物狗看上去是非常快乐的, 但是这种驯养的快乐是不是宠物狗自身的快乐, 我们不得而知。杜威说, 学校就是社会, 陶行知认为, 社会就是学校。所以, 学校要重视儿童和社会的沟通, 孩子有没有机会到社会上关爱穷人、残疾儿童, 这对孩子的发展非常重要。

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吴正宪:

学生沉重的课业负担, 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我在全国人大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人要有梦想, 如果孩子连做梦的时间都没有, 他怎么去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基础教育的核心使命是什么?我认为, 首先是一个健康的体魄, 离开这一点其他一切无从谈起。第二是阳光的心态, 孩子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自信、尊重他人, 这种良好的心态很重要。第三是智慧的头脑。有人总是对孩子说, 你小时候痛苦一点, 长大就幸福了。其实, 幸福是由每一天构成的, 如果孩子在课堂上不开心, 那么他的整个生命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因此关注生命, 给孩子幸福, 要从我们自身做起。

这里面是有一个价值判断的。我特别呼吁教育行政官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要思考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到底是什么?学生的分数上去了, 考上了一个好学校, 但如果心灵不健康, 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 我们希望教育人共同追问:我们的使命到底是什么?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

朝阳区实验小学的探索, 回归到教育本身这个命题上, 就是生命、生活、生存。这说明中国基础教育的探索并非在真空中。陈校长把不同的教育元素像变形金刚一样组合在一起, 利用现有的条件、机会, 按照教育规律去营造教育环境, 引导孩子成长, 难能可贵。

教育的基本使命 篇3

作為长子,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苦难岁月,让任正非对父亲的话有了深刻的共鸣。“你是想吃饱肚子还是出名?”“知识分子不要脸才能进步。”这些话常常从他心底冒出来。艰难的岁月,让他把学生的虚荣给撕了下来。

文化大革命对许多人是灾难性的,对任正非来说,文化大革命是一场彻底唤醒生命意识的大革命。主流与非主流不停地变幻,多少罪恶假“革命”之名横行,也就彻底把“革命”的光环给颠覆了。人的价值观不在主流的是非标准里。任正非体悟颇深:“‘文革’对国家是一场灾难,但对我是一次人生的洗礼,使我政治上成熟起来,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书呆子。”

“文革”年代里一幕幕悲剧的上演,人性被扭曲,人格被侮辱,真理被践踏的黑白颠倒的阴暗面,而父辈任摩逊等即便被虐待,对理想与事业的追求和对党的忠诚不变,给予任正非很大的震撼。他看到了一个人的精神与信仰的作用。在那种乐观积极的心态中,有一种通透的达观。

这就是任正非的大政治观了:只要潜心做对人民幸福和国家强盛有利的事,你就抓住了一个时代的脉搏。任正非的政治观,表现在他与主流意识长远目标的和合上。对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命运,任正非尤其关注。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含糊,就是可以经过考验的大政治观。

物质上与精神上的磨难,促使任正非有更强烈的改变现状的渴望,养成了坚韧的性格,百折不挠,懂得以身作则,不怨天不尤人,自强不息,由此也催生出他的冒险精神和原始生命力。

任正非感慨:“我真正能理解活下去这句话的含义!”“华为最基本的使命就是活下去。”在“活下去”这个简单的念头中,寄托着任正非不一样的追求。后来,华为已经成为无可争议的中国IT企业老大,任正非依然念念不忘活下去:“我没有远大的理想,我只想这几年如何活下去。”

大多数华为员工来自山区、乡村和城镇,许多人在童年和少年时代都曾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任正非对员工说:“我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贫困、饥饿、父母逼着学习中度过的。没有他们在困难中看见光明、指引,并逼迫我们努力,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他提倡把自己的第一份工资邮寄给父母,同时要求员工过春节给父母洗脚,爱护自己的弟妹,关心希望工程。正是这些点点滴滴的教诲,引导华为高度凝聚,一次次从危机走向新生。“亲情牌”从来都是抓住人心最有效的武器。华为人庆幸跟对了老板。这是华为凝聚力高、战斗力强的一个因素。

任正非一定听到一种神秘的声音:离开人们趋之若鹜的“一般”,要敢想敢做,要不流俗、不平庸,要分分钟归零,要改变这个世界,这是生命充实激越起来的根本途径,他禁不住这种诱惑。让华为长久地活下去,这是他为之战斗的观念与信仰。

教育的基本使命 篇4

一、生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1. 改革开放与就业形势的变化

改革开放三十年, 我国经济体制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国家赋予个人的选择权利逐渐变大, 个人的主体意识也慢慢复苏。与此同时, 我国用工制度进行了变革, 由原来的统一分配逐步转变为由劳动力市场调节。而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明确, 又开拓了就业市场, 拓展了就业渠道。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后, 我国劳动力市场在发挥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同时, 应尽快优化人才结构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

作为职业起点的就业, 在这一过程中, 不论是形式还是人们的就业观念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革。由等待分配到主动寻找, 职业去向由传统的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走进三资企业、民营企业, 就业领域也由传统的第一、第二产业越来越多地转向第三产业, 人才的地域流动也变得司空见惯了。与此同时, 新旧职业此消彼长, 部分传统职业走向消亡和萎缩, 而融入更多的科技含量的新兴职业又迅速崛起, 社会分工由粗放走向精细。而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到来, 工作和学习相交融, 互相补充促进已成为必然要求。人们在就业的过程中, 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兴趣、自我价值的问题。创业、自由职业等就业形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2. 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999年, 为了扩大内需, 延缓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和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开始实行扩招。这一举措迎合了大多数民众希望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身份和地位的愿望。此后, 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然而, 在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 各种问题也接踵而来。

(1) 数量激增而质量难保

1998年,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生108.36万人, 2002年, 招生数急升至320.50万人, 到2006年, 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546.05万人,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然而此时, 师资力量不足, 教学设备紧缺、教学观念、管理方法等问题都迅速呈现出来。同时, 就业市场上出现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而用人单位也找不到合适人才的现象。

(2) 就业问题凸现

2003年, 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75%, 此后几年就业率一直维持在70%附近, 截至2007年9月1日, 这一数字降至70.9%。就业市场有限的承受能力与人数剧增的毕业生之间产生了矛盾。

面对琳琅满目的高等院校开设的五花八门的专业, 看到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 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 如何将个人经验、兴趣及心理动力与专业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活类型的抉择相结合。高等院校要充分利用高教资源, 以正确的价值观, 帮助学生在综合个人条件与外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生涯选择, 培养学生的生涯认同感, 抉择和调适的能力, 提高生涯决策能力, 为生涯发展做适当的准备。

3. 社会阶层的变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阶层的构成成份变得多样化。各阶层之间出现流动, 其中农业劳动者阶层向其他阶层的流动最为明显, 社会中间层成为整个社会中扩张最快的部分。但各阶层之间的经济差距开始拉大, 而各阶层的分化也呈现出职业化的特点。

社会阶层的变化既是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发展的结果, 同时也拓宽了个人发展的道路和空间。但由此引发的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也不容忽视。这些动态因素在进行生涯教育时, 对职业定位、职业抱负及其实现途径、职业前景的好坏等都将产生影响。

二、生涯教育出现的内部动因

生涯与职业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本质不同。现代社会中, 职业已经成为个人谋生、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现个人工作、生活和休闲的协调发展的关键环节。职业是组织化、模式化了的人们从事物品生产、交换及服务, 意在谋生并寻求个人生涯发展的载体。职业是实现生涯发展的物质基础之一, 是客观存在于历史和经济体系之中的。所以认识职业世界, 分析其影响因素, 判断其发展趋势, 有助于形成合理可行的生涯方案, 选择明智合适的生涯发展路径, 适时调整生涯管理。

生涯是以个人为中心的。首先, 生涯所包含的时间范围比职业长, 具有连续性, 即包括职前活动, 如接受教育的类型和层次等, 也包括职后活动, 如退休后, 生活类型的选择, 职业只是一系列生涯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 生涯包括一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种角色, 既有个人与工作相关的角色, 又包括其家庭角色和公民角色。另外, 生涯既包括有酬的职业也包括无酬的能满足个人需求、兴趣的活动。所以, 生涯始于追求, 是人们主动选择或放弃的结果。因此, 生涯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发展形态, 它是个人凭借其知识技能、兴趣经验和所持的情感态度、理想抱负与社会的制度规则、经济形态、人文文化和自然环境相互博弈形成的动态的、综合的、发展的结果。而职业恰恰是个人在分析综合了自身的需求、价值与兴趣和外部的社会、经济及劳动力市场等影响因素后, 为了维持生存, 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个人追求所做出的选择。

从生涯角度出发, 获得职业发展是为了实现生涯发展目标。生涯发展具有主体性, 是个体与环境互动的过程, 其终极目标是形成适当的自我, 舒伯 (Super) 的生涯发展阶段论把生涯发展划分为五阶段, 依次是产生幻想、充满好奇心的成长期, 通过活动、任务等进行试探的探索期, 经历了经验积累、调整适应走向稳步发展的建立期, 之后往往会处于维持享受已有成果的维持期, 最后进入衰退期。所以, 生涯发展是终身的行为过程, 是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实现的过程, 个体能否为满足自己的需求与适应外部环境做好充分的准备, 会影响到生涯发展的成功与否。而生涯教育正是通过促进个体能力、兴趣及自我概念的发展, 适当的引导各个生涯发展阶段, 来帮助个体形成生涯意识、态度, 掌握生涯发展的知识和技能, 学会管理生涯, 走向生涯成熟。

三、生涯教育的使命:分析、选择与发展

任何一个人发展的现实都是历史积累的结果, 现实的选择都是在个人历史已有选择基础上的选择;生涯教育不是简单的传播生涯理论, 介绍进行生涯选择和管理方法的工具, 而是必须和个人的身体、心理、经验、能力及其所处历史、经济、社会、文化等联系起来, 才能发挥作用。生涯教育是始于分析, 借助选择, 实现发展的过程。

生涯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从着眼于未来的就业、升学和生活出发, 通过上课、讲座、活动、测试等方式, 使学生充分探究自己, 评估自己的需求, 分析自身的利弊, 收集必要的相关资料。然后从可能的选择中, 利用各种生涯决策技术, 制订可行的生涯发展方案, 包括长期目标和短期行动目标及实现途径, 最后, 学生将方案付诸行动。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既发挥着辅导教授的作用也有监督管理的作用, 既要帮助分析内外部条件, 收集资料、形成方案, 又要督促方案的运作, 观察学生是否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发生变化, 确定目标是否达成, 如何调整修订方案。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进行自我监督和管理, 完成生涯认知、探索、准备、定向, 达到生涯成熟的过程, 实现生涯发展目标。

生涯教育是进行生涯辅导的重要手段。随着对网络和计算机的开发利用, 生涯教育的途径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受众面也有所扩大。然而, 在社会处于转型期之时, 生涯教育所面对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 经济飞速发展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 但与此同时人们所处的社会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层出不穷的新工作岗位和要求不断提高的职位、不完善的法律制度、贫富差距加大带来的心理变化、对特殊人群的帮助、青少年犯罪等问题都逐一呈现出来, 这些都会促使生涯教育者产生新的思考。但无论如何, 生涯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且无论是学校的生涯教育还是其它的生涯辅导形式, 都期望个体能实现自我生涯辅导, 以应对未来的变化和挑战。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我国生涯教育的内外部条件, 结合生涯发展和辅导的相关理论, 提出我国生涯教育的使命是在于帮助学习者学会通过分析个体与环境的内外部条件, 选择合适的生涯发展路径, 实现生涯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生涯教育,生涯发展,内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 (38) .

教育的使命在于“唤醒” 篇5

去年春节在老家的时候,我去看望中学时的一位老师。他现在是当地另一所中学的校长,因在学校里推行艺术高考的特色办学思路而备受瞩目,简而言之,就是培养文化学科基础薄弱、但艺术特长突出的学生考取艺术类本科院校。经过这些年的努力,这所学校从高考录取率不足两位数发展到艺术高考二本过线率达到90%。谈到他所做的这一切,我的老师说,他只是见不得孩子们自暴自弃,因为在一条路上走不通就否定自己整个人。说起来,他其实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帮助这些所谓的差生建立自信,找到自己的价值;就是让这些孩子明白,你有你自己的价值,这一点不用将来进入社会再去证明,在学校里就可以证明。

我有一个朋友,从事儿童艺术教育。她曾经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人文图书编辑,却忽然转行做艺术教育。对此,我很好奇地问她原因,她告诉我,她的转行起始于和一位美籍华人的一番对话,这位美籍华人在谈到中国的人文通识教育时说,中国的人文通识教育太贫瘠太落后,即使再过500年,也不会有多少改善。我的朋友说,就是这句500年,深深激起了她要为艺术教育做点什么的决心。从那一天起,艺术哲学专业出身的她开始投身于儿童人文艺术教育工作,先是在社区里给孩子做了一年多免费的世界艺术体验讲座,再后来开办了专门的儿童艺术教育馆。孩子们在她的课堂上的变化不仅仅体现在美术技法和艺术视野的提高,更有性格的转变。一个感情非常纤细敏感的小姑娘,内向自卑并且非常爱哭,遇到一点儿压力就哭得稀里哗啦。曾经只能通过眼泪去表达内心的她,因为找到了画画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变得自信、镇定和开朗。谈到孩子们的这些变化,她说,我做的,就是帮孩子们找到艺术与心灵相通的那束光,这束光给孩子们的指引,不仅在于对艺术的理解,更在于对社会、对世界的理解。他会因此懂得,自由表达是每个个体与生俱来的权利;他会因此学会,如何去欣赏每个个体的自由表达。有了这样的价值观,将来,在他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同时,还能够去理解别人,去包容别人。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教育志愿者卢安克,这位来自德国的教育志愿者,从1990年来到中国,在广西偏僻的乡下支教22年。他做的事情和很多志愿者不同,虽然他也教孩子英语、教他们普通话和科学知识,但他做得最多的,是陪伴。他的教育对象是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在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快速变化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是近年来一个相当突出的社会问题。留守儿童因为失去了父母的关爱和引导,变得孤僻、冷漠、自卑、暴躁,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终将构成他们成年后的性格和行为模式。卢安克用了22年时间去做的,是帮助孩子们寻找归属感,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承受生活。对于不好的事情,致力于去做温和而坚定的改变,但绝没有抱怨和仇恨。对此,他身体力行,22年间从没拿过一分钱工资,只是靠翻译书和父母的资助生活,每月一百块生活费,将物质的欲望降到最低。像草木接受雨水一样去接受支教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永远不去抗争或控诉,他却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执着地进行到底。

关于教育的使命,通过身边人的行动,我渐渐找到了答案。教育的终极使命,是让每个个体找到自我,获取自由。通过双手的训练和心灵的开化,使得每个人都有能力在这个世界创建属于他自己的小世界。这个小世界应该是丰富的,任何一种物质或精神都不足以成为它单一的衡量标准;这个小世界应该是个性的,我们无须通过互相比较来获得满足;这个小世界应该是圆满的,我们创建它的同时,也归属于它。少有所学,壮有所用,心有所安,这是一个个体的教育梦,也是一个社会的中国梦。

回想起雅斯贝尔斯对教育的定义,我明白了:教育,这种灵魂间的传递与唤醒,它发生在乡间的课堂,也发生在城市的博物馆;它体现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摸索与前进上,也体现在整个社会的关注和包容上。我相信,只要这种传递与唤醒,这种关注与包容的脚步不会停止,教育强国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生涯规划是教育的使命 篇6

谈起生涯规划,就得回归到素质教育这个大的平台上来。人的婴幼期发展、青少年发展、社会化后的发展乃至终生的发展,都在教育的视野范围内。过去教育的着眼点往往是放在考试上的,但考试外的东西,譬如领导能力、公民素养、创造能力等,却应该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方面,这一点在全社会已经达成共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生涯规划理所当然成了素质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素质教育一要考虑人的全域发展,二要考虑人的终身发展,或者说是人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人的全域发展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我们把受教育者的全域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作为生涯教育的两个着眼点,那么生涯规划就是素质教育的子命题。其实在人类的早期教育中,生涯规划就是教育的宗旨之一,西周时期古人推崇的六艺不就说明了这一点吗?但是读书人多了,就有了激烈竞争;社会分工细了,就有了粗雅之别;职业收入差别扩大,就有了挑选职业的烦恼;直到科举制度诞生,读书人有了做官之道,教育才开始了异化。人们的目光开始功利了,视野变得狭窄了,只想在考卷上争出输赢。

前几天,我在微信圈里看到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把学生当女婿和媳妇培养》。说的是作者的同事给一位女教师的女儿提了门亲,男方当年是女教师的一位成绩优异的学生,后来考入名校。按说把这样一位优秀的学生选为东床快婿应该没问题吧,但女教师投了反对票,她认为这名学生少情趣、缺情商。这篇文章很有趣,它既表现了女教师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清醒认识,又表现了教育行为中的无奈。看来,女教师心里有两把尺子:一把是考试教育的尺子,另一把是素质教育的尺子。教学生要的是应试能力,选女婿要的是素质。在教育文化中,女教师只能把学生作为考生而不能作为女婿,规划在自己的教育蓝图中!

二、生涯规划的前提和基础——课堂改革与全域发展

生涯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社会化以后的发展和幸福问题,但生涯规划的着眼点是学生社会化之前的学校教育。虽然在社会化之后,随着环境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个人还要对生涯规划进行调整,甚至是重新规划,但个人进行再规划的能力却是青年求学时期积淀而成的。怎样让学生在高中时期对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规划,对当下的学习有一个较为清醒的选择,是对素质教育提出的任务。客观地说,学校在生涯教育中出现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广大家长和教育者反对学生的全域发展,而是他们认为全域发展会导致学生精力分散,若考大学这个头班车搭不上,不管什么样的目的地,再想抵达都是极难的。所以,在进行生涯教育时,我们要搞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全域发展是分散精力还是相辅相成?二是怎样给家长带来全域发展的信心?

人不是机器,单一的活动会造成人的疲惫和厌倦,不仅让这种活动的效率大大降低,而且对人的智力活跃度产生很大的窒息作用。运动生理专家认为,体育活动不仅能强健人的体魄、恢复人的精力,还可以让人心情愉悦。心理学家建议人在情绪低落时进行跑步和其他一些运动,也佐证了这个道理。全域发展要在满足完成学业任务的前提下,尽量精简学习时间。郑州一中这几年开创了主体课堂模式,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以后的人生发展提供了魄力和能力,也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提供了保证。郑州一中的课堂改革使得学生有了真正的周末和假期,还为学生让出了高考前一个月的自主学习时间。几年来的高考成绩证明,这种课堂改革是正确的。所以,将课堂改革作为生涯规划教育的起点,可以从基础上解决问题,而不是追求一种教育时尚。

三、最大限度的社会化是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基础教育阶段,让学生实现最大限度的社会化是生涯教育最重要的设计思想,社会化越充分,学生对未来的选择和规划越清晰。这对于学生的早期发展、成就动机确立意义重大。最大限度的社会化不是完全的社会化,学校和社会要尽可能地拉近距离,但不能是零距离。杜威先生“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是社会化极端的表现。距离远了,学校和社会就产生了隔膜,产生“书生造反,十年不成”的教育流弊。零距离了,教育就会庸俗化,失去了教育对社会的引领作用、监督作用、改造作用。“文革”中的那场教育改革,把学军、学工、学农提到了不恰当的位置,造成了教育的倒退,这是过度社会化的教训。而现在的教育有走向另外一个极端的倾向,如一个名校的教室内有一条标语:“做一题、懂一题,题题改变命运;提一分、高一分,分分都是命根。”这条标语是考试文化充斥学校的缩影。知识上的学霸多了,生活上的侏儒也多了。学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简单的自我生活料理不会了,学生之间共处的生活能力丧失了,社交障碍成了一代学生的短板。这些走不出书本的学生,怎么谈得上生涯发展呢!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矫枉必须过正”成了很多中国人信奉的一条真理,在我们的体制里,一个极端代替另一个极端后往往会被固化,这会使我们的社会发展出现钟摆式的动荡。合理的做法是,学校教育应当拿出一些时间,增加一些社会活动和社会劳动,进行一些社会实践,把它嵌入到我们的教育之中,并且成为制度,这应该是中小学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向

人要有所建树,应该具备四个特质:一是优越感(即自信心),二是忧患意识,三是自制力,四是吃苦和进取精神。有了这些特质,没有目标的就可以树立目标,有了目标的还可以促进实现目标。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这些特质,就可能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即便有目标也会难以实现。所以,生涯教育的重点一方面是要放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培养可以驾驭生命发展、实现生命飞跃的特质;另一方面是要通过社会化过程培养学生思考关于未来职业和事业的方向。哈佛大学的阿列·博克教授做了一个名为“格兰特研究”的项目,他选择了268名哈佛的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追踪了他们从青少年到人生终结的情况。研究发现,真正能帮助人生繁盛的是不酗酒、不吸烟、童年被爱、共情能力高等,这说明生涯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早期的职业准备和选择,和这些相比,培养以上特质和必要的社会化技能尤为重要。未来几年内,城市中小学的教育对象仍多是独生子女,这一代人身体、心理健康,但缺乏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特别是在“享受诗意的人生和幸福”几乎成了时代追求的背景下,忧患意识和吃苦精神更应该成为对这一代人进行生涯教育的重中之重。

进行生涯教育首先要求教育者清楚生涯规划的内容以及在教育中的位置和关系。笔者担心,这几年我们提出的口号式理念太多,生涯教育会被很多学校简单处理成增设几节课就算完事。如果这样,这门课程会和不少名校炫耀的选修课体系的命运一样,虽然安排在课程表上,但没有实效,那样的话我们的生涯教育就会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应该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及课程重整、实现全域发展,推动学校的社会化,这应该是生涯教育的正确方向。

教育的基本使命 篇7

一、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

21世纪我国高职院校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需要

(一) 从实际来看, 就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 创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自然延伸。

我国的就业制度逐步实现了从原来国家包分配到现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转变, 高职院校已经开始注重教育学生树立自主择业、竞争择业、凭实力择业的择业观、就业观;开始注重对学生适应职业、适应岗位的教育, 但却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创业观念的培养, 忽视了对学生创造职业、创造岗位的引导。1998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了世界高等教育会议, 会上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指出, “高等学校, 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 要使大学生“不仅成为求职者, 而且逐渐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目前,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 面临着国民经济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 全国就业市场整体形势稳中有降, 即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高职院校对学生择业观、就业观的教育必须不断更新与突破。创业教育与传统的就业教育相比, 它不是直接帮助学生去寻找工作岗位, 而是重在教给学生寻找或创造工作岗位的方法。

(二) 创业教育兴起的直接背景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应当是深层次的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 而不是枝节性的表层的教育环节。2005年我国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 把提高职业学校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指出“要深化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学制安排等, 都要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 落脚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它应该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 立足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通过整合教育资源, 把专业知识技能与创造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学校、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 使学生具有开创性人格的教育。近几年, 不少高职院校已经把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但还都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

(三)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重要任务之一。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教育部下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 要求各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加强创业基地建设,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 强化创业指导和服务,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实现突破性进展。《意见》指出,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 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 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提供创业能力, 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 是职业教育应自觉承担的义务。

二、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一) 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等院校在读学生和毕业生逐年增多, 而社会提供稳定工作岗位的增长速度却难以满足期望, 越来越多的学生面临难找工作的境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开始寻找自主创业的道路。在校大学生创业既是学生的一个历练机会, 也是学校促进学生社会化的一个途径, 能缓解就业压力, 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因此, 加强创业教育的实践力度, 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的指导与帮助, 促进大学生创业, 便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责任。高职院校通过创业教育, 让更多的青年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自主创业上, 创造出更多的新产业和新的职业岗位, 将有助于缓解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期的劳务市场供求矛盾。而且社会还会因为创业者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 使机会型创业的比例超过生存型创业, 这无疑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 高职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注重教育改革, 努力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办出特色, 争创一流。

高等学校要加强创业教育, 积极探索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创业教育, 并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内容。创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中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这种理念需要贯穿于高校的课堂教学及校内的课外活动和校外的实践活动中, 通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及第二课堂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 并在一定务件下给予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等, 使学生早日具备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创业教育, 在课堂外开展创业教育,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适应能力和创业意识, 增强学生的创业和就业能力。

(三) 教育是开发人才, 创业是利用人才, 作为学校应该以教学为主, 定位创业, 立意创业, 探讨创业, 创新创业。

高职学校的职能正在由原来的纯粹的教学开始走向育人为本, 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 但是其根本任务仍然是培养人才。而人才的价值, 必须在现代化建设中体现出来。如果培养出来的人就不了业, 那高等学校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 这样的高等学校也就没有发展前途了。因此,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必须重视引导和推动高职 校办学指导思想根本性转变。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不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而且突出了教育创新和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高职学校要树立新的人才观, 明确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基地, 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作为发展动力, 通过人才培养, 促进毕业生创业和提高创业水平, 增强学校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三、高职院校具备开展创业教育诸多方面的优势

(一) 培养模式上的优势。

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上具有与区域经济、产业紧密结合, 能够培养应用 人才的优势。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 其专业设置不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而是以本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职业分类为基础, 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岗位 (群) 和技术领域的需要设置专业, 并依托行业企业进行专业设置论证与专业建设;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必须与本地企业合作, 广泛使用定单培养、任务驱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等方式、方法, 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度, 使得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教育, 培育能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现和抓住机会的创业型人才方面有着较大的优势。职业技术教育更接近行业, 更接近市场, 其所要求的能力和职业素质结构更适合学生毕业后从事创业活动。所以,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更需要推行创业教育。

(二) 师资队伍上的优势。

从师资队伍结构来看, 高职院校具有开展创业教育的优势。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建设为目标的, 它要求既要有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 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又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它通过建设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专兼队伍得以实现。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具有较为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 所以更适合于进行创业教育教学和指导开展创业教育活动。

(三) 学生能力结构上的优势。

高职院校所录取的学生确实分数不高, 但是, 得到广泛认同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 人的智能类型有语言智能、数理智能、音乐智能、身体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等, 而且每个人的优势智能各不相同。因此, 高考分数不高绝不意味着这类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不高、能力不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 这些学生有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应试教育的机械、呆板的方式的心理抗拒者。这种学生不屑于做应试教育的奴隶, 思维活跃, 善于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这类学生的能力结构的特点决定了他们很具有创业者的发展潜力。第二种是对应试教育的不适应者。这类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机械记忆和高强度的习题训练不是他们的长处。这类学生的能力结构的特点是长于形象记忆, 思维活跃, 善于交往与语言表达, 性格外向, 颇具管理能力与组织能力, 综合素质不低, 具有较好的创业素质。第三种是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但很能吃苦耐劳者。这类学生的毅力顽强, 有着很强的上进心, 学习新知识时如饥似渴, 其能力结构中非智力因素有着明显后发性优势, 其创业的发展潜力不可低估。由此可见, 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高考高分学生相比, 其能力结构上的特点使其更具有创业者的发展潜力。

目前, 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已经认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而且已经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地开展着创业教育, 但从总体来看, 我国创业教育还处于发展初期, 在许多方面还需要不断的完善丰富与发展。许多高职学校对开展创业教育还停留在口头层面, 还只是一种口号, 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由此导致在实施过程中的应付、变调等问题的出现。理解创业教育的真正内涵和重要意义, 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在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应承担起的历史责任。

摘要:本文立足社会和经济调整时期, 在大就业观的视角下, 阐述了开展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高职院校发展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需要和其自身发展、生存的需要, 并分析了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诸多方面的优势。指出开展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应自觉承担的历史责任。

关键词: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国教师网站.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教育的基本使命 篇8

1 当今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

1.1 信息意识淡薄, 对信息素质不够重视

大学生普遍缺乏对信息的察觉和认识, 有些学生根本就没有利用数字资源获取信息的意识。很多大学生竟不知道如何使用图书馆网站上的数字资源, 经常去上网却仅仅满足于娱乐、休闲;常常去学校、学院的主页浏览, 却很少浏览图书馆网站资源。

1.2 信息组织和检索知识匮乏和信息检索能力差

很多大学生电脑使用地很熟练, 但由于缺乏图书分类知识, 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 导致检索效率低, 检索结果不理想。

1.3 信息积淀贫乏和信息利用不充分

大学生常常是为了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 或者应付某项考试才被动地去到图书馆进行选材和收集信息。缺乏对所检索信息的的知识沉淀, 不能通过有效的知识相互联想挖掘潜在的知识需求, 导致获取信息比较简单和浅显。并且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比较单一, 只习惯于从图书、期刊上获取信息, 甚至不知道参阅一些工具书和一些内部资料。

1.4 信息道德修养有待提高

大学生的信息道德意识有待加强, 有些大学生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 恶意下载,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隐秘性等特点, 侵犯知识产权、散布虚假或不良信息的行为仍时有发生。

2 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信息素质这一概念是从图书馆情报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而来的。这不是偶然发生的, 而是图书馆与信息素质教育的密切联系所决定的。但图书馆不可能对大学生实施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只能根据自身的特长和职责范畴, 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信息素质教育。

(1) 新生入馆前的教育必须作为一项工作任务去完成。

开办新生入馆前讲座可以增强新生的信息索取能力。尤为重要的是对新生介绍学校的信息资源构成体系以及各部门工作职责。

(2) 图书馆要发挥自己馆藏资源特点的优势, 在采购新书的时候要始终以本馆的收集方针和本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为宗旨。

文献出版物还要判断和选择主要学科的核心作者、核心期刊、核心出版机构, 要在浪里淘金, 淘汰大量质量低劣和无用的信息, 选择出有价值的书籍。大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的文献资源, 但也要根据面临的问题或者是发展的方向, 作进一步的精选。

(3) 图书馆要把所购买收集到的文献资源按学科分类组织图书目录, 并辅以作者和书名等等一系列包括文献内部特征和外部特征的主题词关键词, 使文献知识系统组织起来, 达到“辨章学术, 考镜源流”的作用, 用户需要时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取使用, 从文献中提取的检索点越多, 检索文献的途径也就越多。况且现在大学生普遍使用计算机作为检索工具方便快捷多了。

(4) 高校图书馆坐拥丰富而全面的海量信息资源, 特别是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自动化的飞速发展, 各种现代化的技术在图书馆得到了广泛应用, 各高校图书馆已相继建起了局域网、校园网与英特网相互联接, 成为一个宽广的强大的信息服务网络。这样一来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 读者的满意度会大大提高。同时也可以提供诸如流通阅览, 参考咨询, 定题服务, 专利查新, 立项查重等服务。

(5) 加强文献检索课程的建设, 有针对性的培养大学生信息检索技能。

图书馆可以利用开展文献检索课, 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分不同层次进行培训。除了一些信息检索基础知识之外, 图书馆还要把各种现代化传播媒介引进课堂, 如光盘检索、互联网检索、超文本检索以及各类检索引擎的使用、怎样免费获得全文等技术。全面提高学生信息检索、评价、利用、存储、组织、交流能力。

(6) 高校图书馆必须培养一支具备高信息素质和熟练掌握图书馆专业知识, 有较强读者服务意识的专业人才队伍。

图书馆馆员的检索能力要强, 知识面要广, 还要有较强的外语水平, 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热诚的去帮助和服务每一位读者。

但是如果将图书馆的业务技能简单地搬过来作为信息素养的内容去普及, 必将因为枯燥、乏味、单调而彻底失败。必须根据网络信息时代的需求将图书馆处理信息业务的精髓提炼出来, 经过改造和精心加工, 形成有文献信息部门特色的, 适合不同学科专业个人需要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

3 高校图书馆的使命

信息素质教育作为图书馆最重要的使命之一, 按我个人的体会有以下三点:第一是利用文献检索课程进行信息素质教育, 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场所;第二, 是独立开展有信息部门特色的信息素质教育, 包括各种不同层次的用户教育, 文献课和较为系统的专题讲座;第三, 是利用图书馆环境优雅和网络技术配套设施先进的优势, 从本质上引起大学生的兴趣, 信息素质教育就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图书馆既是高校的文献资源中心, 又是知识和信息的主体。图书馆具有的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整洁幽雅的环境及高素质的图书馆馆员, 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具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现代大学全面发展中, 图书馆的使命应是多层次、多方位、多目标的, 除了具有一般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外, 还需承担现代大学发展要求所赋予的特殊使命。此外作为一名图书馆馆员,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并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为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使每位大学生都能成为适应信息时代的优秀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董俊梅.大学生信息素养分析及教育对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 (5) .

[2]黄丹.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1 (6) .

育“真人”:语文教育的终极使命 篇9

1968年的冬天,南通师范教师羌以任,早已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变成了“牛鬼蛇神”。他左手臂天天戴着20厘米宽的白袖套,上面写着黑字“右派分子、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一天,他正拿着榔头敲碎砖块。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发现了他,喊了声“羌老师”,便快步走来,伸出手想握住他的手。羌老师连忙双手在胸前摇摇,示意不可以。在那个年代,能听到自己的学生喊“老师”,羌老师感受到了做教师的价值,做人的尊严。羌以任老师的教学是成功的,他培养出了真正意义上的“人”。工作两年的我,听到这个故事,更坚定了自己的教育理想——语文教育要培养出真正意义上的“人”!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通过语言文字承载了人类的精神文明。语文教育实质就是“精神教育”。语言学习就是滋养、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小学语文教育就是为儿童“终身精神发展打底”。历史性课文,开拓了儿童的精神疆域;古代诗歌,陶冶了儿童的审美情趣;现代散文,提升了儿童的精神情怀;寓言童话,增长了儿童的自由精神。精神是人为之人的本质。有了精神,人才可称作“人”。

儿童有高度活跃着、奔涌着、烂漫着的精神。无论是文学作品中,还是现实生活中,儿童始终保持着纯洁的精神世界。《“番茄太阳”》中的盲童“明明”,在即将接受他人的眼角膜时,竟慷慨地愿意将自己的腿给残废的阿姨,流露了儿童作为“人”的真纯;《我不是最弱小的》的萨沙,将妈妈给他的雨衣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显示了儿童作为“人”的坚强。我的小侄女玲儿五岁时,在幼儿园里被一个男小朋友打了,初入幼儿园这个微型社会,她痛哭流涕到深夜,她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打我?”年轻的妈妈无计可施,说:“那你也打他!”玲儿立即反驳:“我打他,他会疼的!”小小的她有着一颗柔软的心,怎么也不愿动手,她懂得心疼别人。不满五岁的玲儿,拥有了真正意义上“人”的表达方式,这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善良的人性。

上一篇:我的发现300字作文 变色龙的秘密下一篇:基督教文化对英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