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思路(精选12篇)
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思路 篇1
当前英语教育的形势
在近二十年的中国教育体系中, 英语被列为最重要的学科之一, 与各类升学考试、资格证书、职称考试相挂钩, 在求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敲门砖。中国对英语重视的程度, 当仁不让地在非英语国家当中成为佼佼者。据统计中国目前英语学习者总数有3 亿之多, 同时, 我国提供英语教学、辅导或是考前培训的学校数量也越来越多, 且持续高速增长。
近几年, 弱化英语在社会上呼声很高, 尤其是中、高考改革政策的出台, 将“倒英运动”推向了高潮。北京市的《2014—2016年高考高招框架方案》作为全国高考改革的试验田, 备受社会的关注。方案中提出, 英语试卷的命题原则为: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 回归到英语学科应有的位置上, 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 实行社会化考试, 一年两次考试。英语学科的考查限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试卷分值具体为英语满分100 分, 其中听力部分占30 分, 阅读写作等占70 分。
高等院校英语教育现状
1.高等院校学生特点
首先,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呈现出参差不齐的特征, 既有英语成绩比较好的学生, 同时也有一些英语基础差、学习兴趣淡薄的学生。根据对西北政法大学近三年入学新生高考英语成绩的调查显示, 分数在90 分以上的占12%, 在80~89 分的占22%, 在70~79 分的占34%, 在60~69 分的占30%, 在50 分以下的占2%。由此可见, 进入高等院校学习的学生, 英语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由此要求英语教师必须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进行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活动。
其次, 学生对传统的授课方式缺乏兴趣。一句简单的日常交际口语, 教师在课堂上重复领读, 要求学生抄写、背诵, 学生还是不走心, 记不住。但如果是在英文电影中, 他们喜欢的明星说了这样一句经典台词, 他们立刻就能记住, 并且乐于反复地模仿和使用。
第三, 很多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很多人认为自己毕业之后应用英语的机会不多, 而且此种语言需要经常使用, 一旦被搁置下来, 很有可能便迅速被遗忘掉, 基于此, 很多学生在校期间不愿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 大都抱着只要顺利通过课程考试或者是通过英语四级考试获得学位即可, 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追求, 这直接降低了学生英语的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
2.课堂教学重考试、轻应用
传统的高等院校公共英语课堂带有浓厚的“注重考试, 而轻视应用”特点, 即英语课堂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如何帮助学生通过英语期末考试或者是英语四、六级考试而展开的, 缺乏对英语在职业中运用的通盘考虑。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侧重于考试和考证, 课堂练习仍然以读、写为主;教材内容侧重于趣味性和文化传播, 缺乏实用性和职业性;校园中缺乏英语语言学习环境, 课后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基本只有做卷子;专业课知识和英语衔接不紧密, 专业英语以阅读和翻译为主。
公共英语课程设计改革新思路
转变观念是改革中国英语教育之根本。根据现阶段的国情, 高等院校的英语课程设计, 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1.与职业紧密结合
高等院校的课程必须反映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以及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 体现职业性与实践性的特点, 能满足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需要。英语作为高等院校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孤立的公共基础课程, 所教授的内容未能与学生未来职业有效结合, 很难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教育部高等院校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院校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高等院校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 特别是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新时代的高等院校英语课程, 要重点解决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脱节的问题。教学内容上不再以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来组织教学, 而按照典型工作任务中需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为线索。将语言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 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真正体现职业性与应用性, 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与综合职业素质, 从而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使英语课程不再是一门孤立的公共基础课程, 使教学内容与学生未来职业有效结合, 满足不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
2.与文化、社会、素养相结合
高等院校的学生, 即使是英语水平较好的, 通过了英语应用能力考试的, 对于英语文学、文化也是知之甚少。我国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经这样说:“他们年轻时学习英语并没有特意学打招呼、问路、点菜, 但是他们遇到外国人的时候可以自由交流思想。因为他们所学的内容使得他们言之有物。”霍庆文也说过, “很多经典小说, 除了它地道的语言、优美的文字、有趣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 它还会传达文化和思想。”
3.融入中国元素
高等院校学生在使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 还存在一个普遍问题, 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 即无法使用英语来表达、阐述他们最熟悉的中国文化内容。在日常生活中,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吃西餐、看英文电影、追外国明星为时尚, 热衷于庆祝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 而对于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一无所知, 更不屑一顾。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就是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对于目的语文化的输入, 而忽视了母语文化的元素。
文化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 高等院校英语教育还应帮助学生学会用英语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除了“引进来”, 还得学会“走出去”。高等院校的英语课程, 不应当只有西方节日、饮食、历史、娱乐等文化的传播, 还应融合我们引以为豪的中国传统文化, 让学生用英语去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 真正做到中西合璧。
4.听说先行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 是进行交流, 语言的根本目的, 是进行沟通。根据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 在正常人的交际活动时间里, 其11%的时间用于写, 15%的时间用于读, 32%的时间用于说, 42%的时间用于听 (Anderson) 。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 还是在职场环境下, 学生使用英语都是以“听”和“说”为主要形式。而“说”的能力, 显然与“听”的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因此, 英语课堂上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创造更多的英语语言环境, 甚至可以说对于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应当是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最核心、最主要的目标, 同时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由此应当引起学校和应用教师的重视, 对此制定出系统、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计划, 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效率, 增强学生的英语听说应用能力。向前进等人就用人单位对员工英语技能的需求做了一个问卷调查, 得出不同的岗位对英语的需求程度不同;在英语技能使用频率方面, 听说频率最高, 其次为阅读和写作, 翻译最低。
5.使用配套的线上学习资源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已不再单一地靠书本、课堂和教师, 学生通过手机、电脑可以随时随地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95 后的学生, 从小就接触电脑、平板、手机, 他们对于电子产品的使用非常熟悉, 通过网络查找信息的能力、学习知识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甚至超越了教师。这些“低头族”, 习惯的是指尖上的学习, 喜欢的是多媒体方式的输入, 视频效果优于图片, 图片效果优于音频, 音频效果优于文字。鉴于当前学生的学习习惯, 教师应适当借助于手机和网络来进行教学。例如在微博、微信平台上发布学习资源, 进行音频、视频的微教学, 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来提交作业或进行测试, 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购买一些程序来辅助教师教学, 帮助学生在课堂外随时学习英语。借助于网络和媒体的教学, 更直观更易懂, 也更被新时代的学生所接受。
摘要:在高等院校公共课程设置中, 公共英语是为各专业学生服务的一门基础必修课, 为学生传授英语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中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 帮助学生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 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值此高等教育全面改革的时期, 英语课程也应当顺应社会对于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进行改革, 本文将提出高等院校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改革的新思路。
关键词:公共英语,课程设计,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许宏晨:《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自我动机系统实证研究》,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5, 1。
[2]张文霞:《影响大学生英语学习因素之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10。
[3]董建霞:《大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的策略》, 《教育探索》2012年第12期。
[4]张永利:《大学生英语教育方法研究》, 《求实》2014年第2期。
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思路 篇2
现状:新老师容易上着上着就教难了(延伸过多、语法讲得复杂),或者进度突然加快了,或者感觉学生掌握了,实际没掌握,不知道教学重点难点等情况。课程模板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尽管不能完全解决,但有很大帮助。
概述:要实现教学可控和可复制化,必须先控制整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目标。必须要有考核目标,这不是为了公立学校期末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展示我们的公开课。公开课好,不一定会续费;但如果公开课不好,续费难度就大大增加了。
要想精确控制教师每一堂课每一分钟上什么内容做什么游戏来实现教学可复制化是不可能的,但教学主管必须对教师的教学有所掌控,而且掌控方便,易于操作。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大概的要求,相同年级段(比如,两个同时开班的A班和B班,都是3-4年级学员的混合班),AB两班教学进度必须大致相同,考核内容也一样,若班级学生掌握有大的差异,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但一定要完成基本考核目标,比如第一单元上完了,老师问What’s this? 每个学生看到book的卡片,都能回答:It’s a book.不能出现A班教到第四单元了,B班第二单元还没教完;进度可以有差异,但不能这么大。教学主管可对班级学生进行教学目标考核,这是最基本的,必须完成。
方法:确定不变量,尽量控制可变量。(变与不变都不是绝对的)。以学生按年交费,总50次课为例。
不变量:①共50次课;
②每周1次,每次2小时;(特殊情况会有变化,比如寒假可能连续上课)③课间休息5-10分钟(可下课一次或者两次)④上课的基本流程
⑤总课时里包含3次公开课(可以是2次,也可以是3次,可改),公开课后的基本框架以及课后讲话(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做小范围改动,但整体框架不变)
⑥总课时里包含5次活动课【2次户外活动(可收费,也可不收);3次内部(班级)活动,比如水果沙龙、小型话剧、圣诞节活动等。总次数和活动内容根据设计可以改】
可变量①班级的教学进度
②教学的内容,延伸的内容,布置的作业 ③教学的难度 ④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尤其是考核目标的掌握情况)⑤当次课使用的游戏
⑥微信与电话服务的内容、频率、方式等
⑦奖励学生的方式、奖品内容与发放条件、频率等 ⑧处理学生问题的方式、技巧、时机 ⑨其他可变因素
明确每一次课程的大概教学内容以及考核目标,教师在整体框架内教学,杜绝天马行空自由发挥随意教学的情况出现。当然,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调整的底线(掌握考核目标;不要让学生厌学,太简单和太难都不行)
上文所述一些可变量比如1-6实际上由实际教案来把控,比如,具体的延伸内容的上法,当次课可以使用哪几种游戏等。如何奖励学生和处理学生问题的方式和时机等7和8由岗位培训与检测来把控。
另外,关于活动,活动其实是服务的一种,活动的几大原则:
1、安全第一
2、易于操作,对参与者(包含活动主持人和配合者)的要求尽量低
3、不可一次活动耗费过多时间人力物力(特大型活动除外)
4、一定要设计秀的环节和方式,不但要秀的精彩,还要每位学员都要秀到,因为家长只关注自己的孩子
5、不可过于频繁,言多必失,活动也一样。个人认为,一年3-4次活动已经完全足够了。
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思路 篇3
关键词:信息时代;《标志设计》;教学思路;创新;多元化
1 标志设计概述
标志设计,又称为LOGO 设计,表明某种意义特征的记号、标记。它的表现手段是运用图形、文字构成具体可见的象征性视觉传达符号,代表着特定的事物和符号语境。标志通过精练简洁的视觉形象表达品牌的精神理念与文化内涵,并巧妙运用符号识别、联想等思维能力,向受众传达独特的品牌信息。在当代的设计语境下,标志反映着强烈的时代风格,以其视觉化、图形化的特性相比较文字语言能够更快速直接地表达品牌个性、传递品牌信息,加深消费者的品牌记忆。
2 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
标志是时代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设计产物,有着极为深刻的时代烙印。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时空环境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观念和审美心理。在注意力经济盛行的当代,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消费观念的转变、审美能力的提高,无疑对标志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标志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和新兴媒介传播下,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也逐渐趋于多元化,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标志设计作为品牌传递信息的重要媒介,应当顺应时代的发展,把握住时代的流行脉搏,寻找新的设计思路,使作品更具有当代性,体现出标志设计的全新语境。
3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思路面临的问题
20世纪的标志风格在以“包豪斯设计”为首的现代主义设计风格影响下,标志设计形态以其简洁抽象的几何图形为主,强调造型上高度的理性和统一,但是过度的简约标志已经使得大众出现了视觉麻木和审美疲劳感。新媒体时代标志的时尚化语言,多元化的设计表现技法以及标志形态的个性构成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潮流,在标志设计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这使得《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不应固守20世纪的标志造型单一化、程式化的设计规律,而应该切实依循当代大众审美文化和技术的状况,结合当代标志多样的流行趋势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标志设计能力。
国内大部分《标志设计》课程教学的书籍中还停留在20世纪由于技术束缚所导致的相对滞后的设计观念,教学内容更倾向于对20世纪经典标志传统设计方法的借鉴和学习,标志的理论与方法基本上是对不同历史时期标志设计风格的研究以及标志造型形式的技法介绍,标志设计传统表现技法的教学内容远多于对标志设计创新思维的培养和探索,结合当今时代背景的全新教学理念较少,导致《标志设计》课程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的结果。
4 当今《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思路的探索
《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应顺应标志设计多变的视觉流行趋势,来安排标志课程教学的重点,通过多种的教学思路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探索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
4.1 标志设计多元化
由于受到后现代艺术思潮和当今消费群体消费观念影响,当代的标志设计传达的信息语言更为丰富,标志设计所体现出的视觉感受不断向多元化视觉、情感化体验的方向发展变化。标志不但要有强烈的视觉识别性,还要具备人文情趣和独特创意。多元化的标志设计更能引起受众无限的联想,符合当今社会多群体受众的不同审美心理。
《标志设计》课程中多元化的教学设计理念正是基于当代多元化的审美观念。《标志设计》课程教学要巧妙运用丰富的视觉解读语言,体现出多元的标志设计需求。在《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思路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意表现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正负形、共线共形、一形多义等多种构成形式,以少胜多的方法,充分地发挥出各种形态信息的优势,相辅相成,达到传递信息的目的。通过多种视觉元素融合的设计方法,一方面简化标志造型的视觉形态,同时多元化的视觉语言创意独特新颖,巧妙又不突兀地把多种设计元素统一融合在一个图式之中,使元素之间互相衬托,形体特征之间互相补充和借用,使得标志设计具有强大的视觉感染力和吸引力。
4.2 标志设计立体化
传统《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一直定位在二维上,一贯强调静态的标志形态展示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飞速发展以及社会审美诉求观念的发展和变化,平面化、程式化的《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思路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使《标志设计》课程教学中要进行创新思维观念的变化。标志设计的形态不再单一地以平面形态的视觉方式出现,立体化的标志形态应用也越来越多。立体化标志教学思路更加符合新时代视觉信息个性化的需求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课堂教学经验的固性思维,使标志设计的形态摆脱平面视觉的束缚,向更宽阔的视觉领域發展。标志的立体化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空间视觉感受,培养学生对标志进行综合性思维和多角度的设计,其营造出立体的视觉空间,便于观者对标志能够获得整体的、全面的认知与理解,在空间视觉感受上展现出一种新颖的视觉体验。
4.3 标志设计动态化
动态化标志是传统标志设计在新媒体下发展的一种新形态,是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介蓬勃发展而催生的产物。数字媒介的优势除了具备传统平面设计的静态文本和图片展示,以及交互式信息传播外,还有对动态展示的支持,解放了以往媒介由于先天条件的缺失对于标志形式的束缚,体现出新型视觉语言强大的视觉生命力。
动态化标志的教学研究思路是标志设计类型中的横向延伸,通过对学生动态思维的分析和训练,也可以加深学生对标志图形空间的理解。作为形象的核心识别部分的标志,在设计上,应充分考虑符合数字媒介传播的因素,可以充分利用单位形来设计一系列的动态变化效果,例如可以利用线的方向性、速度感、运动感、循环性对学生动态思维进行分析和训练,加深学生对标志图形空间的理解。标志的动态变化隐含着无穷的视觉新意象,比静态标志具有更好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标志设计》课程的动态化教学思路着重对学生动态思维意识的培养,极大地改变了《标志设计》课程曾经固守的传统标志的设计观念,为未来的标志设计开拓了一种创新思维的模式和探索精神,使标志设计呈现出了新的境界。
5 结语
在当代的设计语境下,传统的《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思路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对标志设计人才的需求,《标志设计》课程应把教学思路的重点放在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用概念设计的思路去表现标志,在不断地进行尝试、探索、完善中理解标志的功能和形式美的规律,培养学生对于标志设计的学习能力和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刘艳.标志图式发展趋势教学方法研究的新视野[J].设计,2015(04).
[2]丁艺.当代标志设计的发展趋势分析[J].大舞台,2014(06).
[3]姜雪琴.当代标志流行趋势与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包装世界,2010(05).
浅析标志设计课程的教学思路 篇4
笔者曾在设计公司从事标志和企业形象设计工作,在成为院校教师并长期教授标志设计等课程后,结合自身设计经历和授课中所了解的学生总体状况,认为院校标志设计教学与实践有一定差异,总的说来是理论指导较完整,但在具体项目中无法全面实践。当然,这主要由院校与社会的固有差异所造成。现状难以改变,笔者认为标在志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应当紧密衔接前期课程、注重文化内涵建设、提倡设计与制作并重,并合理导入实训项目。
一、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应当紧密衔接前期课程
标志设计课程通常开设于大学三年级,在前期专业课程中学生们已经学过图形创意、字体设计及Corel DRAW、 Illustrator软件等课程。有了这些课程的训练基础,学生绘制表现标志的效果不是问题,但难在如何将造型表现基础与标志创意的思路相结合。前期课程(如图形创意)往往是为了创意而创意,然标志的创意和图形表现必须结合实训主题的内容要求。标志设计当紧密衔接前期课程之所学,在理解设计要求和主题内涵的前提下运用图形和字体的创意方法进行造型表现,最后通过软件绘制成型。惟有紧密衔接前期课程,本课程实训才能在有限时间内集中精力,构思多个设计方案并择优完善。
二、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必须注重文化内涵建设
现代标志通常是高度简练和概括的图形,运用软件绘制或临摹完成只需很短时间,但标志设计项目的周期则常有数周,这是因为标志形态是项目主题内涵的图形化表现,其创作修改需要与客户或市场进行反复沟通。设计者基于对项目主题理念和设计表达需要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将标志以可视化的图形、字体等方式呈现并在与对方的沟通协调中不断完善。在此过程中图形表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和吃透主题,将主题的内涵和灵魂赋予标志图形,使之具有吉祥寓意,充满正能量,进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故标志设计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和文史知识,资深设计师常说标志设计入门容易,但水平提升难度大,就是难在这里。因此,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必须注重文化内涵建设,数周课程中,教师除讲授基础理论外还要多引领学生欣赏标志作品,读懂中外著名品牌标志的内涵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典故,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逐步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更能激发学习兴趣。文化内涵建设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作为专业课程教师,一定要督促学生多读经典好书,积累文化底蕴,提高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从而赋予作品以深度和生命力。
三、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当提倡设计与制作并重, 同时应合理导入实训项目
在校学生通常以电子稿或纸质打印稿的形式交付标志作品,图形打印、喷绘在纸面的效果尚可,但有些材料和制作工艺可能会令标志的设计效果大打折扣,如使用渐变色彩的标志无法以塑胶、金属材料制作表现,图形细节丰富的标志难以用发泡材料切割制作等。因此标志设计课程教学当提倡设计与制作并重。学校条件的限制可能无法让学生们实际接触各种制作工艺和材料,但教师应当展示相关图文视频资料和不同材质的标志实物,让学生了解各种材料和制作工艺的特点,在实训指导中时刻提醒学生注意标志造型、色彩是否适合不同材料的制作输出。同时,教师授课还应合理导入实训项目,项目来源可以是教师自己课外所接的设计业务, 也可以是网络竞标或设计大赛的题目,根据学情和项目复杂程度,合理安排、指导学生训练。
四、结语
标志设计对师生而言都是一门具有挑战性的课程,画图易而构思难,入门易而提高难,教师需要在讲授基本理论之外花更多精力引导和鼓舞学生夯实文化底蕴,以利于创意和表现。本文所述的教学思路,正是笔者在课堂实训中引导学生的经验总结,尚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还将进一步改进、提高。
摘要:标志设计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注重图文创意运用及文化内涵的体现,入门容易但水平提升的难度大。笔者以设计实践经历和教学经验为基础,对本课程教学提出了一些具体思路,与各位同仁探讨。
关键词:标志,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朱珺.标志物语[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5.
[2]高林娟.标志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01).
关于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的研究 篇5
摘要:全国现行的历史教材有很多版本,但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教材,在新课标理念的影响下,进行教材课程设计时都不只是想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要想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就要重视对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研究,努力做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关键词:中学历史课程设计、课程目标、内容标准、知识体系
一、课程教学设计及其理论
(一)什么是课程教学设计
一个优质的课堂的前提应该是有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将学习和教学的理论知识转换成课堂上的教学目标、难重点、教学流程、教学评价和反思等环节的具体计划上,进而创设出有效、高质的课堂。那么,一门学科的知识更应该有一个完善的课程教学设计思路。课程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是教学过程得以有序进行的保证,它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为目的,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宗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可见,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环节很重要的一环,教学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而学科课程设计是否合理也直接决定着学生们的接受程度,因此,一定要注重课程教学设计的思路。
(二)课程教学设计的注意事项
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我认为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第一,要认真学习和贯彻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三维教学目标位基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要细致认真的观察学生情况,从学生已有的基础上发现学生的学习需求,制定课程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对待。比如,同样学习双十二事件,初中和高中的侧重点就应该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统筹规划,从实处着笔。第三,要仔细深入的研究教材,挖掘教材中的重要知识体系,如在实际课堂上可以根据需要收集整合文字、图片等教学资源,通过教材展示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意识,充分为实际教学服务。第四,要让具体的课程教学设计有可操作性,要结合目前的教师课堂教学现状,最大程度的发挥出他们的优势,处理好课程内容,才能够及时弥补课程教学设计上的不足,进而形成独特的教学设计思路。
二、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研究
(一)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研究现状
近年来,历史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现今的历史课程呈现出越来越多的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弊端,如课程目标过分的关注政治和思想教育方面,课程结构强调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课程内容知识偏陈旧,这样的课程设计使得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灌输教学现象明显,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学生正确历史观念的形成。因此,要想使历史教学更加适应时代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就要重视对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研究,努力做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养,以更好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二)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思路的研究
全国现行的历史教材有很多版本,但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教材,在新课标理念的影响下,进行教材课程设计时都不只是想单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教育。现就中学历史课程的设计思路做如下分析:
1.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目标很明确
课程目标的制定方式可以很多样,但必须有利于目标的实现。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把历史课堂三维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说明虽然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的内容结构不同,但在课程理念上却是和谐统一的。
2.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内容标准可操作性强
在展现课程内容的同时,也体现了课程目标的相关情况,因此课程设计的“内容标准”是“课程目标”的直接体现。例如,初中历史课程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几个部分,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学习重点,并在每个部分之前用引言的形式简要介绍该部分历史的总体学习内容和目标。这也就配合了课程目标中关于“知识与能力”目标的相关设计。并且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符合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使历史学科内容标准更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现实。但这样的设计思路也相应的产生一些不足之处,划分版块学习就很容易割裂历史,学生难以做到完整把握历史的发展线索,例如,中国古代史中第三章的主题是“统一国家的建立”,主要是讲述汉武帝大一统的史事内容,第四章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主要是讲述三国鼎立形成的相关史事。而对其中经历的东汉时的史事却没有表述,这样会使学生认为西汉之后便是三国鼎立,所以应该增加一些内容上的连续性,便于学生记忆。而且这样的设计,也会让学生因为主题过大,而产生难以建立因果关系的问题,如在世界古代史部分,关于学习中古亚欧文明这一内容时,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大化改新的基本内容以及穆罕穆德的主要事迹,但两个内容之间似乎没很么关联,这样让学生在学习时就只能生硬的接受和理解,过于抽象的记忆很快就会不记得了,对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成也会有很大影响。
3.中学历史课程设计中划分专题形式
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标准设计中,独特的呈现了一些学习的专题形式,这样的设计思路更好的体现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转变知识内容陈旧的现象,尽可能的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使其转变产生更好的学习方式。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时做到了以历史学科的特点为依据,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历史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把更多的目光关注到了历史学科的课程性上来。并且提倡让学生进行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学习,丰富教学实践活动形式,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学习专题,让学生多方探索,解决历史问题。4.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构建了新的知识体系
中学历史课程设计把每一个教学单元都围绕着一个主要的时代主题构建知识体系,突出时代感和相关的重点问题,做重点阐释。同时,也兼顾到了对课程内容的择优精选,避免出现繁杂的知识点,尽可能的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
5.改进建议
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学历史课程在内容的选择上,除了那些最重要的史事外,还应当增加一些相关的趣味性的内容。这样可以增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就更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例如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社会习俗和各地不同的风土人情等史料,这些内容生动有趣,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与生活息息相关,和社会紧紧相连,这样的设计与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的目标是一致的。将人类的社会生活史引入到中学历史课程设计中来,让学生通过特定历史时期生动的社会面貌去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活动,拓展他们对历史学科的认知范围。
结束语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积累历史资料到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学历史课程设计希望学习者通过自主的比较和概括,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帮助他们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问题,培养正确建康的历史观。总之,这些年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优异的成果,可以说是硕果累累。实践也证明了,中学历史课程设计的思路是正确的,所以顺着这个方向,我们还应该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挖掘出更多的可行之路,为历史学科教学的发展增加宝贵理论财富和动力之源。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思路 篇6
【关键词】高职 企业管理 课程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84-02
一、企业基层管理岗位对能力的诉求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地发展,中小型企业的队伍不断壮大,它们在为大中型企业配套过程中,逐步完成了经验、资本、设备的积累。为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他们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以提高配套能力或市场份额。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管理企业运行中的各项工作就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今天生产进度跟不上,明天质量有问题,搞得老板焦头烂额,于是乎企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就尤为迫切。
通过走访调查,我们发现,企业尤其需要基层管理岗位——班组长、工段长、车间调度之类的管理人员,这些“兵头将尾”的管理岗位需要具备如下能力:正确理解上级指令、组织生产、分解任务的能力;具备执行制度、敢于监控、拍板决断的能力;具备处理生产接口、岗位接口、流程再造的能力;具备协调、沟通、指导他人工作的能力;具备用人、容人、激励员工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企业管理课程是专业培养中的拓展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使高职高专学生成为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经济头脑,既懂技术又懂经营和管理基本知识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通过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所要涉及的管理、成本、质量、市场、效益等方面的问题。学会运用企业管理理论、方法分析和解决企业以及自己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成为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竞争性、开拓性的应用型人才,为日后能够胜任基层管理岗位奠定基础。
三、高职院校企业管理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
教学目标的定位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学生毕业后,是去国有大中型企业还是民营中小企业,是从基层做起,还是奔中层以上管理岗位而去,这必须明确。因为国有企业管理规范,工作流程长,执行力强,但效率有待提升;民营企业的管理制度较实用,但执行力差、随意性较大,缺乏长效的治理机制。即使是同一个企业,基层的岗位与中层以上岗位的能力诉求是大不相同的。因此,准确定位是课程教学的基本出发点。
(二)教材的局限性约束
目前,高职院校所使用的企业管理课程的教材大多是从本科院校压缩而来,内容严密,条理规范,对基层管理岗位来说缺乏灵活性,偶有新编的高职教材,虽强调实践操作性,但由于编者个人成长经历的局限,对企业基层的班组建设、任务分解、生产监控、接口管理、流程再造、沟通协调、定置管理、安全管理以及拍板决断等知识点只作蜻蜓点水式的分析,浅尝辄止,没有很好的深入、剖析、归类。
(三)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滞后
受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的限制,高职的企业管理课程大多采用比较单一的“讲解—接受—再讲解—再接受”的课堂教学方式。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首先确定书本上章节的知识目标,然后确定能力目标以及重点、难点,依照先后顺序将概念、理论讲解清楚,适当配合一些案例分析或习题加以巩固。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企业岗位的需求,忽视了职业岗位不同导致的知识侧重点剖析深度不一致的要求,不能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容易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的脱节,教师墨守成规,教学能力止步不前的严重后果。
四、高职企业管理教学设计探讨
“产教融合、突出实战”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以企业基层管理岗位能力为实践依据,教学内容的选取力求贴近企业,教学设计将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公司培训等方法综合应用,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实用、可操作性的教材,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技能;要求教学设计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以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为目的,教学设计要充分地体现“产业元素”、“校企互动、 企业参与”、“契约合作”的特点。
(一)教学设计定位
企业管理是高职院校的专业拓展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中小企业基层管理的基础知识、技能、方法等。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为突出企业管理的实战效果,我们不妨以企业及企业流程管理为切入点,以班组长能力建设、团队建设为引领,逐步拓展到企业的生产调度、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现场管理、设备管理、仓库管理、物料管理、市场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选取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原则,突出企业岗位与知识的联系,体现企业的人才培养路径——基层员工,班组长(主管),工段长,生产调度,生产管理者(质量管理者、市场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使学生在学习企业管理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升其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决断能力、团队建设能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的应用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把企业诉求的能力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项并与教材相结合,形成理论、能力教学任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分小组进行相关知识的采集、渗透、学习,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对知识难点加以剖析,学习任务完成后,由不同小组的同学互相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这种自主学习的方式,不但培养了同学们知识采集、难点化解的能力,锻炼了学生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同学们不同知识点的操作技能。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是高级管理人员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这在众多本科院校的MBA教学及清华的EMBA教学中广泛应用,这种方法也适用在高职教学中。教师在企业管理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适时地采用有效合理的案例进行分析的教学形式。在选取案例时,需要甄别那些具有针对性和问题性并与教学内容一致的典型案例。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最好站在企业角度,有深度地对案例进行剖析,并提出与企业运行相符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索。通过这种案例分析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角色扮演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校中厂”资源进行现场教学,并针对企业的基层岗位,为学生塑造不同的角色——班组长、工段长、生产调度、质量管理者、车间安管员等,由不同的同学来扮演其角色。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将角色的构思、言语、处理问题的方法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并完全按照企业的运行来安排生产、解决问题。通过学习,同学们不但能体会到企业基层岗位对管理知识及操作技能的要求,更能领会到沟通协调的重要性。学习结束,教师组织同学们自我评价、自我反省,以便找出不足,找到差距,更有利于同学们知识及能力的提升。
(四)产教融合、企业深度参与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色,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最大区别。产教深度融合的基本内涵是产教一体、校企互动。企业将富余或闲置的设备搬到学校的同时,将企业的运作模式、管理方法带进学校,在学校中建立“校中厂”,以便在组织正常生产的同时,让企业的管理人员、工程师、高级技师介入学校的教学工作,实现产教的深度对接。作为教学主体的学校,可以将一些教学设备、设施安置在企业,建立“厂中校”,使师生在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来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参与企业的生产、科研、员工培训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这种深度融合的模式,打破了教学与企业之间的界限,可以使校企形成“合作双赢”的共同体,形成产教良性互动的“双赢”局面,不但可以促进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还将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并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契约合作
在教学设计之前,由学校与企业充分沟通,签署契约“订单培养”。这样,企业不但可以通过“双选”选择到自己满意的生源,还可以介入“订单班”的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基层岗位需求的知识、技术技能型人力资源。在企业管理课程及教学设计过程中,企业各岗位的管理人员充分介入,与教师探讨课程实施的内容,课程实施的方法和要点,讨论哪些知识点由学校教师承担教学,哪些知识点由企业管理人员来实施教学。这种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在丰富企业管理教学内容,有目的培养学生的管理技能的同时,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盎然生机。
(六)教学评价
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评价,由学生与企业各岗位的管理人员来实施,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参与其中。企业各岗位的管理人员按照企业运行对岗位知识、岗位技术技能的要求来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并赋予分值,教师将学生的得分情况与平时上课的态度、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作为最后成绩纳入学分管理系统。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记录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得失信息,以便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某些不足,推动企业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
五、结束语
“产教融合、突出实战”的教学模式要求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让企业在保证正常生产运行情况下融入到高职教育教学中来。作为以教学为主体的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让师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科研、经营管理活动中去,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对接”。企业管理作为一门课程,完成它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但是作为一门实战性较强的课程,它只有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才能让企业参与到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中来,极大地丰富教学内涵和教学资源,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掌握到企业管理的知识精髓和实用的操作技能,才能充分体现“产教融合”带来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卢迎辉.论《企业管理》课程教学的创新[J].职业,2008(5)
[2]蔡景庭.基于“工学结合”模式的《企业管理》课程教学设计[J].商业经济,2011(6)
[3]陈年友,周常青,吴祝平.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中国高校科技,2014(8)
谈高职院校实践类课程的设计思路 篇7
针对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对应实践课的岗位能力,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实现企业与教学的对接。以项目教学作为载体,通过企业真实的岗位能力要求规范教学任务、教学秩序,运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丰富的教学资源、优秀的教学团队保障课程实施,再现企业工作流程。这就是本文实践课程设计的一个总体设计思路,参见图1。
(1)校企合作构建课程
实践类课程的开发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教师到企业对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必备的能力和素质的需求进行调查后,提取了具体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并聘请企业专家与课程团队教师共同按照企业工作流程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分析,构建适于教学的企业工作岗位的具体教学项目。
(2)模拟企业真实案例设计教学内容
本着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根据相应实践课程的特点,选取企业项目和仿真项目作为课程内容,将企业元素融入整个教学中。从实训环境、工作任务布置、师生角色扮演、职业语言等多方面强化企业氛围 ;聘请企业专家到校授课,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 ;借鉴企业的管理运作模式,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及团队协作能力 ;教师深入企业一线实践,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使教师与学生均能与企业紧密联系,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3)紧跟行业变化及时更新课程内容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 , 专业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加大调研力度及与企业、实训基地的联系,积极开展岗位群调查与分析 ,保证实时了解行业、企业的发展动态,对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源库实时进行更新,保证教学内容与岗位要求的零距离符合度。
(4)仿真教学实现真实岗位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企业真实工作过程完成教学任务,再现企业项目开发流程,使学生熟悉岗位流程,且课堂教学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以企业开发项目的标准要求学生,利用多种沟通渠道,指导学生的项目实施。
(5)参照企业岗位要求规范教学任务、秩序
按照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学生和教师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任务要求完全按照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实现,学生可通过仿真的教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突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在达到课程能力培养目标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达到职业素质培养目标。
(6)多元化考核反映真实教学效果
课程的考核采用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企业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多种考核方式,全方位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
(7)建设优质资源、教学团队
组织教学团队开发具有职业特色的教材、教学软件、教学资源库、技能测试库、视频教学库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建设一支学识渊博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为课程建设及实施保驾护航。
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篇8
一、不断加强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培养创新意识
包装设计课程中包括了很多方面的知识, 比方说中国传统文化、营销学、心理学、材料学、加工工艺等, 因此在进行这一学科的教学时, 应该注重相关知识的学习。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 老师可以通过一些专题讲座的设立来提高包装设计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融合, 进而提高学生的全面文化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 各种相关的设计软件应运而生, 给包装设计带来了技术上的革命, 大大提升了包装设计的工作效率, 但同时, 许多学生养成了懒惰的习惯, 包装设计作品往往只是通过网络及软件进行简单的拼凑而成。因此在进行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时, 老师首先应该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不断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和艺术水平, 加大创新意识以及作品原创意识的培养。教学中, 老师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艺术展览和艺术讲座, 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另外, 老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一些学生设计比赛等活动, 鼓励学生进行独立创新创作, 为以后工作中创造出更好、更有新意的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以及个人习惯。
二、通过参加各种市场实训、设计投标活动, 提升学生市场意识
在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 教学的内容及方法应该充分的考虑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 及时进行相关的改革, 增加学生平时的实践操作内容。实践操作的教学内容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作思维以及自己动手能力, 老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设计招标活动, 这样能够将实际中的生产活动带到课堂中来, 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锻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此外, 学校应该积极地开展各种校企联合的方式来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高职教育的首要教学目的就是为企业培养专业的一线技术人员, 因此更应该增加学生参与企业实训的机会, 在企业中能够直接的与现实的设计要求相结合, 亲眼目睹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 听取客户对产品的意见建议, 以及产品设计完成后的印刷过程等。而这些经验是在学校的学习中无法获得的, 一些表现突出的学生还能直接获得企业的工作机会。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那就是当前的企业或设计公司无法一次性提供几十人的实训岗位, 因此还需要老师不断努力, 增加学校与企业的联合数量。
当前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高职院校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一便利条件, 从网络中获取各种设计招标项目, 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符并适合学生设计的项目进行实践教学, 学生拿着作品参与到设计的招标过程中去, 不仅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大大提升, 而且对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设计能力的提高都有一定的帮助。
在以往的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 学生的设计作品评判往往以学生自己的主观意识为主, 而忽略了市场需求这一重要的评判标准。但是通过招标活动的参与, 学生的设计作品编程由企业和消费者来进行评判, 评判过程更加具有市场化色彩, 这样能够使学生充分地了解市场, 体会到市场意识对作品设计的重要性。
三、不断加强学校硬件设施的投入力度
在高职院校的包装设计课程中, 学生的设计作品制作往往是由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方法解决, 但如果所需的制作材料较难处理时, 学生大多采用纸张或布料来进行替代,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设计作品的展示以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甚至使得学生丧失设计作品的创作兴趣。这种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学校缺少必要的教学实践基地, 从而产生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在国外一些先进的院校中, 大多具有自己的土木、金属、印刷、陶瓷等工作室, 学生能够亲自动手进行各种材料的加工创作, 进而获得很多好的学生设计作品。在现实的高职院校教学中, 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创设属于包装设计课程的专门工作室, 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 使工作室能够进行基础包装材料和工艺的加工与制作。学生包装设计作业的制作以及专题展览、展厅的设计工作都可以在工作室完成,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同时还可以以工作室的名义进行包装设计项目的投标,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的机会。使学生能够接触真实案例设计, 和有经验的专业设计师一起工作, 了解包装设计行业的规则与发展趋势, 确立毕业以后的发展方向。
四、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 教师的水平决定了教学结构的合理性, 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应该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 为了更好的组织包装设计的实习实训课程, 一定要重视教师的培训。尤其是现在高校教师结构中高学历的教师很多, 但是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较少,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教师与专业设计人员合作项目的形式, 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 以适应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教学需求。
总之, 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中的包装设计课程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为达到这一目标, 学校必须认清自己办学资源, 加大必要物质条件的投入和师资力量的培养,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制定出符合现代高职教育包装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 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型的包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邓嘉琳, 高职院校包装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1 (9) .
[2].赵琦, 高职包装设计课程改革探索, 美术大观, 2009 (11) .
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思路 篇9
一、课程设计思路
1. 教学内容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在对油田企业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与矿场专家共同对钻井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 参照固井工国家职业标准, 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充分考虑钻井技术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确定教学内容。同时, 考虑到高职学生的群体特点, 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难易度等方面合理规划。
它是在学习了前导课程《油气藏地质分析》、《钻井操作》等的基础上开设的。学生在充分认识了油气藏地质特性、学习钻井操作之后再学习固井与完井。学习了该门课程之后, 不仅为后续的顶岗实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为学生毕业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继续深造本科学历等起到了支撑作用, 最终实现零距离就业。同时又兼顾学生就业岗位的持续发展, 真正做到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极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根据固井与完井的情况, 本课程设计了4个学习情境。
(1) 固井水泥及外加剂;
(2) 注水泥;
(3) 固井质量评价;
(4) 完井。
2. 教学组织设计思路
采用行动导向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指导原则, 以项目教学作为学习组织形式, 将行动导向的知识通过情境转换, 按照能力大小转变为包含问题的项目与情境。
在教学法上, 采用多媒体及视频资料演示法、实训操作法、关键词卡片法、小组拼图法、激励教学法、引导文法等多种方法结合行动导向教学, 灵活加以运用。
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上,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从简单到复杂进行序化。
3. 教学模式设计思路
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 应在着眼于“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的“行动体系”中进行[1]。在完成行动过程中, 真正实现职业能力的有效培养。为此, 石油工程系教学团队创新地开发了“5W1H”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 从六个方面体现了全新的职教理念。
What it to do, 即项目名称, 明确任务, 学生领取任务工作单;
Why to do it, 即教学目标, 项目的职业能力具体化, 包括职业素养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融入;
When to do it, 即何时进行该项目, 使项目序化, 从简单到复杂, 安排教学进度;
Where to do it, 即工作场所, 包括仿真实训中心、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使真实工作情境再现;
Who to do it, 即谁来完成此项目, 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地位, 教师为引领者与组织者;
How to do it, 即完成该项目的实施方法, 包括现代教学手段、虚拟现实技术、网络资源, 采取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 分组实施项目教学, 进行综合评价, 突出节点评价、过程考核。
二、课程内容
课程共设四个情境, 如下:
1. 情境一:
固井水泥及外加剂, 参考学时为4。包括:项目一、固井水泥;项目二、外加剂。
2. 情境二:
注水泥, 参考学时为1 4学时。包括:项目一、常用固井注水泥设备;项目二、注水泥套管串的配接;项目三、常规注水泥施工;项目四、内管注水泥施工;项目五、分级注水泥施工;项目六、尾管注水泥施工;项目七、注水泥浆的计算。
3. 情境三:
固井质量评价, 参考学时为6学时。包括:项目一、固井施工质量评价;项目二、水泥环质量评价。
4. 情境四:
完井, 参考学时为6学时。包括:项目一、完井方法;项目二、试油。
通过学习, 使学生掌握固井与完井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同时在教学过程中, 融入“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培养学生遵守石油行业规范, 认同石油企业文化, 逐步具备从事钻井工程技术工作的职业素质。
三、教学设计
主要包括学习情境的名称、学时、情境描述和项目的名称、学时、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教学媒体、教学地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考核与评价方法等内容。
由于篇幅所限, 下面仅以学习情境三为例进行介绍。
学习情境三:固井质量评价学时:6
学习目标:掌握安全生产知识, 学习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树立团队协作的思想;理解固井施工质量评价方法;掌握水泥环质量评价方法。
项目一、固井施工质量评价学时:4
知识目标:掌握固井施工质量评价的方法。
能力目标:专业能力:能够进行固井施工质量评价。
方法能力: (1) 培养语言表述能力; (2) 培养自我学习能力; (3) 培养时间掌控能力。
社会能力: (1) 培养小团队的组织、领导、协作等能力; (2) 培养团结合作能力。
教学媒体:投影仪、教材、标准规范、固井施工质量评价表等。
教学地点:一体化教室。
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分组实训操作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包括组织、引导、讲授、操作、指导。学生活动包括分组学习、操作训练, 小组代表操作。
考核与评价方式:小组自评、互评, 教师评价。
项目二、水泥环质量评价学时:2
知识目标:掌握理水泥环质量评价的方法。
能力目标:专业能力:会进行水泥环质量评价。
方法能力: (1)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判断能力; (3)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社会能力: (1) 培养小团队的组织、领导、协作等能力; (2) 培养团结合作能力。
教学媒体:投影仪、教材、标准规范、实测曲线等。
教学地点:一体化教室。
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实训操作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包括组织、引导、讲授、指导。学生活动包括分组学习、训练鉴定示功图、小组代表总结鉴定方法。
考核与评价方式:小组自评、互评, 教师评价。
近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表明, 该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工学结合、行动导向教学课程的教学思想, 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思路 篇10
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但由于现实情况约束, 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到企业的管理决策当中, 只能够将学生的操作性训练放置在学校内完成。而实验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缩短学生的岗位培训时间, 是高校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教学不仅肩负着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任务, 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现代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的接受。为实现这一目标, 完善的实验课程体系设计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1 管理决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目标
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必须同专业属性、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以及理论教学的体系与内容相符合。基于经济管理活动的特点, 管理决策实验课程需解决的问题包括:实验教学与企业管理间的匹配问题、验证性实验向创新性实验的过渡问题、封闭环境与开放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管理决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 应有利于探索保障经济管理实验教学高效运行的长效机制, 有利于推动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发展, 有利于打破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瓶颈。具体目标可归纳为: (1) 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应与理论教学相一致, 满足管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 实验教学的出发点是引导学生在校内完成社会实践, 训练学生在复杂经济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3) 在教师的引导下, 逐步完成从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实验、再向创新性实验过渡, 培养学生的积极探索和自主创新的能力; (4)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注重最新的管理科学技术与手段的应用, 多学科交叉设计实验方法。
2 管理决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决策实验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企业管理意识, 利用现代的管理决策工具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管理决策问题, 并能够把分析结果快速有效地应用到现实管理问题当中。因此, 建立完善的管理决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根据管理决策实验课程拟解决的问题与应达到的效果, 在实验课程设计时应遵循以下思路。
2.1 提高对实验教学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提升对实验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是深化管理决策实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前提。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演化为大众教育后, 在人才培养方面, 为实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统一, 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 开始赋予实验教学新的使命, 并把实验教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实验教学才能验证知识, 消化并巩固知识;只有实验教学才能培养动手能力, 形成专业素养;只有实验教学才能启发创新思维, 增强创新意识, 提升创新能力。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的实验教学起步较晚, 缺乏独立完善的管理决策实验教学体系和相关实验室建设, 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品主要是在课堂内由教师演示, 且实验内容要严重滞后于理论教学, 导致教师和学生对实验教学都不够重视。因此, 为建立完善的管理决策实验教学体系, 首先要提高对实验课程重要性的认识, 明确管理决策理论、实验和实践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2.2 紧密围绕培养目标, 多学科交叉设计实验课程内容
管理决策实验涵盖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多门学科内容, 如战略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运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财务管理、统计学、运筹学、计量经济学等。不同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 在培养过程中侧重点也不相同。因此, 实验课程体系设计应反映培养目标的要求, 为实现培养目标服务。
2.3 实验课程内容设计要具层次性, 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实验课程内容应具有层次性:基础性实验, 掌握管理决策实验的基本内容和操作方法;综合性实验, 对基础性实验内容进行整合, 引入企业管理决策案例;创新性实验, 学生自行收集资料, 并动手设计实验内容, 给出解决方案和分析报告。本文通过“库存管理决策与模拟”实验来演示实验课程内容设计的层次性。第一, 介绍确定性存储模型和随机存储模型以及相关软件操作方法,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企业库存管理的基本内容与解决方案;第二, 给出不同情况下企业库存管理案例, 让学生自行确定库存管理方案, 分小组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及管理成本, 并给出分析报告;第三, 为与经济现实相符合, 将产品需求量、订货备运期等多个参数设定为随机变量, 让学生理解数学模型的局限性, 并让学生自行收集和整理企业的生产、销售和库存的相关数据, 使用随机模拟方法追踪企业的库存变化, 发现库存变化规律, 设计实验步骤并给出理论支持。按照由简单到复杂, 由理论到实践, 由确定到不确定的思路分层次设计实验课程内容, 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4 优化实验教学课程评价体系
实验课程评价体系的功能不仅仅是对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实验完成情况和操作分析能力进行综合打分, 而且还要对实验教学方向和学生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实验教学课程评价体系应满足下述要求:第一, 实验过程记录, 针对实验步骤设计实验过程记录表, 学生在完成每一步骤实验后, 详细填写实验结果、遇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第二, 撰写实验报告, 在给出完整实验结论的基础上, 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严谨性, 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导向;第三, 实验结果讨论, 组织多种形式的学生讨论, 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借鉴他人的研究思路, 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和团队合作精神;第四, 鼓励实验创新, 在实验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 对学生提出新的实验思路、使用新的方法和技术予以肯定和加分。
2.5 完善实验室建设, 共享网络资源
实验教学体系设计与实验室建设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实验教学体系的确立必须以实验室建设为前提, 没有完善的实验室建设支撑, 实验教学体系确立就会成为空中楼阁。同时, 实验室建设也必须服从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要求, 否则就会迷失方向、缺乏标准。现代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利用学校内部的校园网进行实验教学, 为学生提供开放的学习和实验环境。这需要实验教师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 借助省或校级精品实验课程建设平台, 创建丰富的实验网络资源。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下载视频教学课件、学生实验手册、软件使用说明、实验案例等等;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实验教师请教实验问题, 或在小组成员间展开讨论;还可以通过登录校园网中的实验操作系统, 在校外完成实验, 并通过管理系统记录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3 结语
作为从事管理决策实验教学的教师, 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管理决策实验的教学内容和实验方法, 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 实验教师还需要注意的是: (1) 经济市场的多变性和企业管理的不确定性, 决定了管理决策实验方案的多样性, 学生需要在实验过程中提出多种假设, 并加以验证或否定。尽可能淡化实验结果的对错观念, 鼓励学生大胆决策, 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2) 在教学方法上, 采用任务驱动法, 鼓励学生自主收集实验案例和数据资料, 使用新的方法和模型完成实验任务。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企业管理科技竞赛活动, 通过各类第二课堂活动, 提升学生的实验兴趣。 (3) 由于基础知识和能力差异, 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提升不均衡, 受益较少的学生就会失去兴趣。为解决这一问题, 就要求教师在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方面要精心设计, 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收益。
摘要:管理决策实验是解决企业管理问题, 从事管理科学研究的必要手段。在发达国家管理决策实验教学已得到普遍的认可和重视, 而在我国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研究和探讨管理决策实验的形式与特点、设计完善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对改进管理学科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培养学生的管理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管理决策,实验教学,课程体系设计
参考文献
[1]黄燕琳.管理实验在管理教学中的作用探讨[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4.8.
[2]李维纯.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发展新模式[J].实验式研究与探索, 2012.7.
[3]林云华.经济管理实验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措施[J].教育科学, 2010.9.
[4]马占英.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作用及设计技巧[J].科教经济市场, 2008.12.
[5]吴利玲等.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体系建设若干思考[J].科教信息, 2009.35.
[6]谢刚等.管理实验与设计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 2004.4.
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思路 篇11
关键词:高职;教学;理念;执教能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86
2015年4月24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15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发表《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人才保障》重要讲话,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探索如何有效地提高教学改革的方法。通过提升理念,确立合理的教学目标,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强化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学团队精神等方面,切实提升自己的执教能力,提升教学实效。
1 当前教学工作中应注重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专业课《园林规划设计》是园林技术专业重要的核心课程,应紧跟时代发展。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团队精神不强;专业带头人影响力弱;没有形成紧跟学科前沿的氛围;重视课堂教学,忽视实践教学;只懂传授书本知识,不会实际操作能力的传授等七个方面的问题。
2 解决的途径
2.1 转变教学观念
观念转变的程度决定发展的进程。更新观念,是教师真正实施课堂教学创新的前提条件。正确的教育思想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理念在先,学习为径。为进一步转变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让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我们应重视和加强教师的理论和业务学习,可以采用集体与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建议提倡编写学后反思,让先进的教育思想扎根教师心中,从而更有目的的指导教学实践,更快更好地全面推动课程改革,提升教师执教能力。
2.2 更新教学方法
新形势新要求,今后需极力改变灌输式教学和简单化的模式,应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方法,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现代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有效改进教学方法,给学生创造一种相对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使其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要“以生为本”,让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过程和课堂结构。
2.3培养教学团队精神
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密切相连,优质学校的建设的另一个目标就是提升教师自身的能量。教师是实施优质教育的生力军,教师的素质水平是学生生存的关键。学校可以通过颁布若干关于授予优秀课程教学团队称号的决定,以优促教,以优教促成优生;通过教研室活动、优质课示范课等多种形式加强与教师的交流,并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积极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管理办法,以老带新,加快年轻教师的成长;广泛搭建平台,运用多种方式培训教师。
2.4提高专业带头人影响力
花较长时间培养扩大专业带头人的影响力,关键在于要“请进来”和“走出去”,要把外校的优秀教师进行交流和专业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请进来;还要走出去积极参与行业搭建的各种教师专业发展的项目,并尽量多在学科的主流报刊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扩大学校和自己的社会影响力。
2.5形成紧跟学科前沿的氛围
学科前沿是指某一学科中最难代表该学科发展趋势制约该学科当前发展的关键性科学问题、难题及相应的学说。高职教育的根本是人才培养,培养出适应区域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我们要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更高目标,以提高应用型实践能力为重点,推动科技发展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科研在教学中协同育人的作用,形成教学与科研互动的新型机制,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科研实践,在科研中深化学习实效,努力实现高水平科研与高质量人才培养相互促进,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2.6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近日,央视焦点访谈现罕见大动作,用连续三期的篇幅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有专家测算,从2014年至2020年的六年间,京、津、冀三地间的交通投资,预计将会达到1.5万亿元左右。目前形成制造、电子信息、财经、城建、现代服务、新兴农业等六大专业群,基本涵盖了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的又一大契机。新形势下,转变教学模式,“走出去”迫在眉睫,我们应及时开辟渠道、出台相关政策。有政策才能规范,有规范工作才好顺利开展。建议全面推行“厂中校、校中厂”校企合作模式,鼓励特色专业先行试点,鼓励有能力的教师担任厂长、校长,既可以弥补实训场地的不足,也可以让我们的专业更好的回馈社会、服务社会,因为很多教师有这个能力!同时有效开展校企合作、教学实训和顶岗实习,可以实现企业、学校、社会多方共赢,真正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用人的零对接。完美的就业与社会服务能力势必促成我们良好的社会声誉,良好的社会声誉势必带来源源不断的学生,源源不断的学生才是一个学校存在的根本。
2.7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磅出击,打造一支以就业为导向、能适应高职教育的技能性“双师型”师资队伍。
第一,建立培训机制。这需要学院开辟有针对性的培养渠道,建立稳定的培训基地,同时进一步出台政策,鼓励新毕业大学生教师进行为期一到两年的企业锻炼再上岗;鼓励现有专业课教师利用寒暑假进行在职教师培训;同时注重引进行业专家。还可以依托国培、省培等相关高校的师资培训基地及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等教师进修网络,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将学校师资的学历培训与专业培训、理论培训与实践培训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培训工作逐渐形成长效机制;第二,出台导师制等相关政策,通过以老带新、教学能手竞赛等形式,切实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第三,制定可行的激励措施。如对已经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给予适当的津贴。第四,提高实践教学课时费比例。严格要求教师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利用“好”现有实训设备和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通过多渠道重磅出击,成功打造一支以就业为导向、能适应高职教育的技能性“双师型”师资队伍。
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思路 篇12
(一) 课程建设的理念。
1. 实施项目教学改革成果。
制作并整合优质教学资源, 实现本课程“项目教学”和“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 按照国家精品课要求。
建设网络化学习条件, 为学生提供主流设计网站和师生学习交流平台, 促进学生课外自主学习, 实现便利、快捷的网上答疑与指导。
3.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
按照其所对应的岗位和工作流程组织任务选取、任务执行、任务指导。并在设计过程结束后通过评审完成课程任务,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4. 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案例解析引导法、视野拓展法、小组合作法、师徒帮带法、点评纠正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 活跃课堂气氛, 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 注重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 注重本课程的教学团队建设。
根据团队成员的专业优势和特点, 合理分配课程建设任务, 凝聚集体智慧, 体现每一个团队成员在课程建设中的价值。
6. 注重教材建设, 逐步实现层次化、立体化和精品化。
一是层次化:根据学生层次, 有针对性的编写、讲解、布置任务等。二是立体化:即既有主干教材, 又有辅助教材;既有纸质教材, 又有电子网络教材。三是精品化:突出教学内容的“精”, 打造高质量教材。
(二) 课程建设思路。
一是充分利用“设计工作室”已有的条件, 推进本课程教改的实施。细化教学组织与安排, 确保教学内容依托实际项目并符合岗位工作的职能需求与工作过程。逐步完善包括教学录像;教学动画;案例资源;素材库、题库;实训指导书等教学资源的制作与完善, 并运用到教学之中。二是加强本课程的“网络”建设, 逐步实现“在线学习与指导”;“网上同步阶段测验”、“设计修改与答疑”等。三是加强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培养, 将没有设计实践经验的老师派出去, 将企业设计人员请进来。明确教学团队中每个老师的职责, 将精品课建设任务落到实处。四是加强教材建设, 围绕项目教学展开自主教材编写, 并体现教材的“层次化、立体化与精品化”。
二、课程内容
(一) 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本课程内容针对家装设计岗位, 围绕该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即与业主沟通、洽谈确定设计意向和定位;能现场测尺并绘制户型图;能完成方案设计及装饰材料的选择;能绘制施工图和效果图, 能完成文本的设计与制作;能帮助业主进行家具、陈设、绿化、配套设施的选择等进行培养, 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详见表1。本课程适用于装饰与室内专业的学生。
(二) 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详见表1。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创新
(一) 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采用课外调研、课外收集资料等教学形式, 并实施课外调研与设计实训的“现场教学”。即任课教师负责安排调研地点和内容, 制定调研计划, 明确调研任务, 并在调研现场进行“现场教学”, 使学生能够直观掌握设计潮流、材料的应用以及新技术、新工艺等。
(二) 努力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
充分利用本系即将开启的“凡艺设计工作室”将承揽的设计项目纳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获得真正的职场体验。学生按照设计工作的工作要求和流程完成设计任务 (也是教学任务) , 老师和工作室的设计人员则充当设计负责人负责设计的指导和调整。通过这样的方式, 来实现本专业核心岗位能力 (设计与设计表达能力) 的培养。本专业的“凡艺设计工作室”完全按照设计公司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 配备先进的设计、出图设备和相应的客户洽谈区、材料展示区及专业资料室等, 使学生在工作室里边学习边工作, 实现工学结合。
四、教学实践
充分依托校企合作企业, 利用校外实训基地安排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 如现场测尺、设计项目来源、案例教学资源及施工现场参观等。
参考文献
[1]潘海啸, 任春洋, 杨眺晕.上海轨道交通对站点地区土地使用影响的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 2007, 4
[2]刘婷婷, 林涛.TOD模式下上海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居住环境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1
[3]杨安琪.明清北京宫廷外朝空间形制及千步廊格局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
[4]吴奕良主编.中国“八五”新住宅设计方案选[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思路】推荐阅读:
室内设计精品课建设09-30
网络精品课的教学设计05-10
精品课程网站管理系统07-17
中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10-23
社戏 教学设计(精品)06-02
精品商务酒店设计规范08-10
【精品】2、《雨后》教学设计08-01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设计(精品课)05-16
《古朗月行》精品教学设计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