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比较

2024-11-03

竞争比较(精选12篇)

竞争比较 篇1

竞争情报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CI) , 早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就将其作为一门学科专门加以研究, 并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各行各业的竞争实践中。在知识经济的当今社会,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竞争情报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目光被吸引到这一领域。我国对竞争情报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但在对比了中外竞争情报的研究后发现, 国内外对此的研究在竞争环境、研究领域和竞争情报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一、环境比较

1. 竞争环境。

发达国家拥有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企业所处的外部竞争环境比较公平。政府很少干预微观经济活动, 在市场竞争中扮演“裁判员”和“服务员”的角色, 为企业创造公平和良好的竞争环境。竞争情报的价值在公平、良好的竞争环境中更容易体现出来。另外, 良好的竞争秩序有利于竞争情报健康、规范的发展。

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尚未完全实现, 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 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还大量存在。具体表现有:

(1) 竞争条件不平等。如在税收政策、贷款条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歧视性政策限制了很多企业的发展和营利能力。 (2) 竞争机会不均等。企业垄断、地区保护、部门分割、暗箱操作等行为造成了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企业之间竞争机会不均等。 (3) 竞争手段不公正。新旧体制转换下的政企不分、法制不健全、执行不得力、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等, 都为不正当竞争创造了适宜条件。

不公平、不规范的竞争环境淡化了企业的竞争情报意识。企业为了赢得市场, 把注意力主要投向了政策倾斜、地方保护、内部信息、政府关系上, 从而抑制了企业开展竞争情报活动的积极性。

2. 信息环境。

发达国家的企业可以利用的信息来源比较广泛, 包括政府机构、民间组织、行业协会、调查公司、咨询公司或研究机构等。

我国, 信息资源的建设还不充分。政府部门是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和使用者, 但其掌握的可公开信息中大部分处于封闭状态, 已向社会公开的信息资料大多存在滞后性。此外, 我国民间组织和行业协会的缺位、信息服务产业发展不充分的情况也影响了企业的信息环境。

二、研究比较

1. 研究内容的差异。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国外竞争情报从业者和资讯专家就把他们的注意力逐步转移到CI的管理过程中来。John E.Prescott教授在《竞争情报和管理》杂志 (Journal of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and Management) 的创刊号中提出了竞争情报研究的四个重要主题:竞争情报与组织文化关系研究;竞争情报对策制定过程影响研究;竞争情报使用者和竞争情报从业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竞争情报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这些问题均涉及竞争情报管理问题。国外竞争情报的研究还普遍重视情报调研和情报分析。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 开展竞争情报活动的公司或企业大都设立了首席情报官 (Chief Intelligence Officer, 简称CIO) 或首席信息官 (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 简称CIO) 之类的高级职位, 重点负责竞争情报调研与情报分析工作。日本的各类企业则一向对跟踪竞争对手的技术发展保有浓厚的兴趣, 他们常常把跟踪了解竞争对手公司负责人的背景、性格、成长经历等作为竞争情报研究的主要内容。

国内的竞争情报研究主要集中在竞争情报理论、方法技术和应用, 一直忽视竞争情报管理的研究。但最近几年, 很多学者开始进行一些重要的基础研究, 如邱均平教授对竞争情报系统对企业产生价值的定量测度进行了研究, 认为评估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长期效益、短期效益、内部效益、外部效益综合起来进行评估;陈峰博士对竞争情报与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进行了描述, 认为通过两者互动与融合能构建企业的竞争优势, 具体是指竞争情报在企业战略分析阶段、战略选择阶段、战略实施阶段给予支持;包昌火教授通过对美国企业竞争情报战略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做法的研究, 从竞争情报的流程、组织、技术、文化和决策支持等角度对中国竞争情报实践和研究提出许多非常有参考价值的见解;还有一些学者对竞争情报的定价机制、外包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但总体上说, 国内竞争情报管理研究仍处在初级阶段。

2. 研究方法的差异。

研究方法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类。实证研究的开展也不够深入, 大多是竞争情报的应用情况调查和案例描述。但也有一定的突破, 如吴晓伟等人, 对70家大中型企业进行实证研究, 考察竞争情报系统对决策者决策的影响、竞争情报系统对企业竞争优势、竞争战略的影响。

三、教育比较

竞争情报人才的培养与造就已成为国际上近年来情报人才研究的新热点。国外竞争情报的教育分为两类, 一类是学历教育, 是指由大学提供的正规教育。另一类是继续教育, 主要由商业公司和行业协会提供。张超、赵新力认为, 国外的竞争情报教育已经相对成熟, 教学效果显著,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竞争情报教育体系。

而国内的竞争情报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 我国竞争情报专业人员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竞争情报的学历教育在我国并不普及, 全国正式开展竞争情报学历教育的单位只有23家, 而且主要集中在大城市的国家重点院校。在继续教育方面, 目前我国主要有四支力量从事竞争情报的教育工作, 包括情报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公司和行业协会。总体来说, 我国现有的竞争情报教学活动大多停留在介绍竞争情报的概念、基本内容、发展概况和部分情报搜集方法等较浅的层面上, 未能将竞争情报的主要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作为授课的主干内容。

基于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与国际竞争情报研究工作相比, 我国的研究开展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 需要继续提高和改进的地方还很多。

参考文献

[1]邱均平张蕊: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效益评价分析.情报科学, 2004 (, 6) 9

[2]贾晓斌:竞争情报理论与实践研究.2006 (1) 19

竞争比较 篇2

摘要:

本文对“十五”末期的中部农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定量分析了**农业优势行业竞争力和农业科技竞争力的水平和特点,提出了持续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6点对策。

关键词:农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战略对策

一、**农业竞争力现状与特点

1、农业综合竞争力测度结果

表2的结果显示,中部6省的农业整体竞争力水平有明显的差别。其整体竞争力综合指数从大到小排序结果为**(39)、**(35)、**(29)、**(27)、**(26)、**(13)。

本文的农业综合竞争力测度是6个子系统测度的加权求和。所以竞争力子系统的测度值直接影响农业竞争力水平。在中部6省中,**农业竞争力排第一位,其6个子系统竞争力相当均衡。但在全国31个省市中,处于中等偏下的位置,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分。比全国第一梯队的江苏、浙江和山东分别低16、14和12分。因此,我们根据综合测度结果得出初步的结论是,**在中部地区是农业强省,在全国范围只是农业大省,与沿海农业强省相比,竞争实力明显不足。

表2中部6省 沿海5省农业竞争力综合指数比较

**河南江西湖北安徽山西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全国

规模竞争力3.75.92.45.03.00.07.93.98.34.95.42.7

要素竞争力3.71.12.02.71.91.35.23.04.34.23.77.7

结构竞争力5.14.33.92.14.10.02.53.72.84.74.12.8

现代化竞争力5.15.53.51.43.70.66.27.63.85.44.04.5成长竞争力1.72.61.81.00.93.25.97.95.14.33.32.7

环境竞争力5.44.05.45.14.02.63.66.97.65.26.44.2综合竞争力3935292726***246

原始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2、农业竞争力子系统分析。

根据中部6省农业竞争力的测度结果,结合**省与沿海5省对比的实际情况,我们对6个子系统进行了分析,发现**农业竞争力子系统存在3强3弱的特征:

①结构竞争力强。中部省区结构竞争力最强的是**和河南。居中的有安徽和江西,排在后面的是湖北和山西。**和河南的结构竞争力其实不相上下,林牧渔业产值和第一产业比重基本相同,只是大农业从业人数有一倍之差。与沿海5省比较,**的农业结构竞争力明显较强,是江苏、山东的2倍,比广东、福建和浙江的得分高。

②要素竞争力比较强。中部六省农业要素竞争力的排序结果,**农业要素竞争力排在第一,湖北第二位。与沿海5省比较,**农业要素竞争力与广东相同,比浙江高0.7分,但明显弱于江苏和山东。江苏的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比**多2.46亩,而山东的农业投资是**的4.5倍!

③环境竞争力较强。表2的测度结果还显示,中部6省农业环境竞争力分为强弱不同两个梯队。强队有**、江西、湖北,三队的环境竞争力指数接近,都在5.3左右,**和江西排在强队的首位。沿海5省中,比**强的有山东、浙江和广东。福建、江苏的农业环境竞争力比**弱。自然环境的强弱,一方面主要是环境气候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人为因素的干扰,例如中央台焦点访谈节目(2006年4月第二周)报道了福建厦门的毁林事件,2年内2000亩原始生态公益森林被盗伐,200公顷的生态公益速生林被林业部门违规采伐。

④规模竞争力偏弱。从中部六省农业规模竞争力排名来看,**第3位,落后于河南、湖北两省。河南是中国的第一人口大省,农业人口和人均耕地几乎是**的两倍;而湖北省农业规模竞争力高于**,主要得益于其农村人均劳动生产率是**的1.5倍。与沿海5省比较,**农业规模竞争力接近浙江,大大弱于其他4省,是山东、江苏的1/2,广东的2/3,福建的4/5。

⑤成长竞争力弱。中部6省区农业成长竞争力排在前两位的分别是山西和河南,**列第三位,居然不如山西。**户均固定资产原值和农业平均增长率偏低。而农业增长率的偏低主要与农业生产成本偏高和比较收益降低有关。而沿海5省农业成长竞争力是**省的几何倍数,即强大2至4倍!究其原因,一是**离发达的珠三角经济区较近,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出广东大工;二是“十五”期间**的工业化战略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吸引了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田土荒废现象明显,农业增长和成长性受到较大的打击。

⑥现代化竞争力中等偏弱。从表2的结果看出,河南作为中部的农业强省,其现代化竞争力是最强的。河南的1/3以上农村地处黄淮海平原,地貌特征有利于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和灌溉,他农用电使用量是中部最多的省区。**的现代化竞争力排在中部6省的第二位,但比浙江、江苏弱,与福建显示相似。**的有效灌溉面积和安徽相近,但每公顷农机总动力和用电量明显高于安徽,农业机械的特点是以小型为主,适应于丘冈地的地貌特征。

二、优势行业竟争力分析

1、种植业竞争力。

**种植业竞争力指数31.7分,在中部加沿海11省中

排列第六,在中部6省中排列第四(详见表3)。

表3中部加沿海11省农业三大行业竞争力比较

竞争力**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广东湖北江西河南安徽山西

种植业31.711.570.723.880.729.053.416.871.434.03.59

畜牧业65.68.735.719.790.040.344.426.393.738.55.69

水产业33.339.773.452.243.866.153.638.611.828.610.00

原始数据来源: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

**种植业竞争力水平偏低但呈现3个特点:一是总规模优势明显但组织程度较低。**种植业产值规模在周边省份中居2位,在全国31省市排前10位。但种植业的生产还处于以农户为单位的个体小农生产方式。各种行业协会,互助会等非正式组织处于起步阶段,农民参与程度偏低。二是具有一定的产品价格优势,但商品率较低。由于种植业的生产水平较高,部分产品的生产成本较低,多数种植业产品在市场上是有一定的价格竞争力,但由于**的农村人口多,农产品以满足自身需求为主,高品质率低于45,从而影响到对国内市场的占有份额。三是要素竞争力强,但缺少持续的后劲。**种植业新品种研发投入强度高于全国平均值,而**种植业要素竞争力优势,因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偏低,有减弱的倾向。

2、畜牧业竞争力。

**畜牧业竞争力指数达到65.6分,在中部加沿海11省中排列第三,在中部6省中排列第二(详见表3),证明**畜牧业竞争力水平较高。畜牧业规模竞争力中,生产基地的贡献很大,例如瘦肉型猪基地县出栏肉猪占全省总数的85,基地外销商品量占总销量的95,良种猪的覆盖也由1990年的83上长到2005年的94.5,大大提高了猪业的生产力水平。而城步县南山牧场的快速成长为**畜牧业的结构优化树立了榜样,通过人工种草技术创新,改良7千公顷天然草场的营养类型,草场利用率提高2-3倍,并带动周边5县发展草场2.5万公顷,使**的瘦肉牛、山羊出栏数分别突破了206万头和840万头,“十五”期间年平均增长7.6。

3、渔业竞争力。

**渔业竞争力指数只有33.3分,在中部加沿海11省中排列第八,证明**的渔业竞争力相对于沿海省份很弱;在中部6省中排列第三。淡水渔业产值由1990年的17.9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119.92亿元,年均递增12以上。说明**的淡水渔业成长性较好,竞争力的提升潜力较大。

三、农业科技竞争力评价

我们以2004年各省农业科研院所公布的人才、环境和科研成果数据为基础,应用综合评分法,选取10个指标构建了农业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计算了中部加浙江、江苏共8个省的农业科技竞争力水平,结果显示:**综合得分71.5分,比浙江多32.9分,比江苏少4.1分,在中部6省中居首位。具体结果见表4。

表4中部6省 2强农业科技竞争力测度结果

**浙江江苏湖北江西河南安徽山西

农业科技环境14.09.827.814.33.49.77.58.7

农业科技人才24.513.630.516.94.317.00.06.1农业科技成果33.015.217.25.32.47.91.96.4农业科技竞争力71.538.675.636.610.234.69.321.2注:该表计算所需的原始数据来自各省农业科研院所网站。

**农业科研环境和科研机构在中部6省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农业科研环境竞争力指数14.0,比湖北少0.3分,但比江苏少13.8分;在中部6省中屈居第二。

**农业科技人才竞争力指数24.5分,在中部6省中排位第一,比河南多7.5分。但比江苏少了6分。从高级职称总量上看,**农业科技人才占有一定优势。但学科分布不均衡。其中人才优势学科有:作物遗传育种、植物学、生态学、植物病理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茶学、森林培育。图1显示博士导在农、林、牧、渔等四大产业的分布大约是64:25:2:9。图2显示副高以上人员在农、林、牧、渔等四大产业的分布大致是54:36:3:7,说明农业科技人才竞争力强的产业是农业和林业。

**省农业科技成果竞争力指数33分,在中部6省中居第一。比科技强省浙江、江苏分别多出18分和15分。自1981年至今,**农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具有实力雄厚的科技显性竞争力。历年来共承担并完成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2588项,与江苏、浙江不相上下,但**的国家级重点项目392项。比江苏、浙江要多25以上,获得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科学大会奖等等名目的重要奖项计180多项。是江苏、浙江的3倍和3.5倍。**农业科技国家重点项目获奖率高达到46,证明**省农业科技人才具有极强的科研能力和竞争力水平。

四、提升**农业竞争力的战略对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农业国际化竞争给中国农业带来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农业离不开也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国际竞争。虽然现有的**农业竞争力在中部6省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但并不具备国内强势地位,更没有国际竞争力优势。而且竞争力是动态变化的,欲将今天有限优势保持到明天,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寻找持续稳定和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性对策。

1.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文化竞争力

新型现代化农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包括新的农技素质、新的文化素质和新的价值观念素质三个方面。其中文化素质是农民综合素质的基础,体现农民的成长潜质;农技素质是核心,体现农业要素生产力水平;价值观念素质是灵魂,体现现代农业使命的实现能力和农业文化的活力。什么样的农业文化产生什么样的农业形态。什么样的农业形态产生什么级别的竞争力。如果说农业集约化、科技化、生态化是现代化竞争力,那么农业文化是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农民的农业价值观是最深层的农业发展动力,它深刻地影响一切外在的竞争力。**现有农业文化的传统性和消极性,已不能适应农业新产业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新农业发展呼唤现代农业新文化。

2.改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环境,提升科技竞争力

**要成为农业强省,环境竞争力必须赶超沿海5省。最根本的途径是发挥**农业科技优势,着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推广应用。因为农业科技竞争力既是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又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脱贫致富的源动力,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持久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因此,今后5年或更长的时期应当继续努力改善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环境,主要有3个着力点:一是加大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的投入。农业和其他行业有所不同的是创新的主体必须以农业科研院所为主,龙头企业为辅,最大的支持者是国家财政。二是多渠道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尤其是院士级别的学术带头人的良性有效机制。**农业科技界目前只有3个本土院士,尚未成功引进外省或国外顶级人才。而河南引进了8个农口两院院士。三是构建强有力的农业低成本创新支持系统,培育**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省政府,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黄箱政策”及其他有利条款,迅速形成对农业自主技术创新的支持系统,包括知识产权保护和低成本开发,以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3.发展高效、生态化农业,构建新型现代化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当以发展新农业即新型现代农业为基础。**省是典型的人多资源少的农业大省,因此,**的新型现代农业就是要发展以特色农业和集约农业为重点的生态化农业。特色农业的本质是“稀缺、高价”,集约农业的本质是“优质、高效”,而生态化农业的本质则是“持续、健康”。我们必须针对省情民情,创新现代化观念,与新型工业化相呼应,走以生态化为主题目标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型农业现代化竞争力。

建设**的高效生态化农业可以拓展3条主线:第一条是建立符合省情实际的“高优、生态、安全”农业生产基地⑵。其关键举措是加快推广应用绿色农业专用肥和生物农药,依托植保创新,改进农产品生产技术和转基因病虫害防治技术。第二条是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城市休闲度假的生活方式正在流行,这是现代社会的长期主流趋势,应抓住机遇,发展观光农业,优化休闲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的多元化竞争力。第三条是生态价值链农业。视不同市县的条件,分别推广庭院生态经济,种养生态链立体农业和有机无公害农业。努力培育农民的现代化新理念,打造21世纪**农业的生态化竞争力。

4.增加草、畜结构比重,减低粮猪结构性依赖,提升结构竞争力

**农业在中部地区属于结构竞争力最强的省份。但这种竞争优势对粮猪结构依赖性偏高。2004年,**粮食产值393.4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45,出栏生猪产值429亿元占畜牧产值的53.8。也就是说**农业规模竞争力对粮猪结构依存度接近50。由于国民肉食消费结构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向鱼类和草食畜倾斜的长期趋势,牲猪生产越多,猪肉价格不可避免下跌越深。规模养猪业已经连续3年全国全面亏损。粮猪结构面临着缺乏长期盈利能力。**农业发展如果不能尽快摆脱对粮猪结构的过度依赖,现在的结构竞争力优势很快就变成劣势。因此,结构优化战略的关键举措,是弱化粮猪型结构,强化粮、渔结构和草、畜结构。要积极运用政策手段,引导和扶持渔业和草畜业的生产发展,在结构战略转移中完成**农业竞争力提升的长效机制。

5.加重农业基础设施的政府投入,稳定要素竞争力

在第一节的竞争力测度分析中,我们得出结论:**的要素竞争力在中部6省中较强,但与沿海农业强省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其实,差距的实质就在于国家财政对农业投入力度和投资结构。过去几年,**财政支农力度平均33.6亿,不到沿海强省山东的1/7。而有限的支农资金用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比例是1:4,也就是80资金投入到乡村道路和农电网等生活设施上。2005年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比重更是降低到了5.5。这种投入结构提升了农业环境竞争力,而削弱了要素竞争力。稳定人均耕地占有量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要素竞争力的两个关键点。因此,在增加农业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注重投入结构比例的协调,适当加重农业基础设施的政府投入,稳定**农业要素竞争力。

6.深化农业组织制度改革,拓展产业化经营,构建成长竞争力

成长竞争力的两个关键指标是农民收入和企业涉农的积极性(既利润率)。以往的政府机构改革和惠农政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免征农业税后,农民虽得了实惠,减少了负担,但**农民的收入机会和农业创收能力没能根本改善,农业产业的成长竞争力仍然很弱。现实中有限的实惠很快就被环境中无限“手段”逐步消除。一方面,寄生于农业的“食物链”没有减少,只要这些“食物链”还大量存在,就会寻找间接管道吸取农业的“养份”;另一方面,减人不减事的机构改革让各级政府官员疲于奔命,寻求“补偿”的冲动使行政管理成本不降反增。农村农业农民新的“负担”形式逐渐产生。因此,必须深化农村组织制度改革,优化农业产业化环境,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企业利润。拓展产业化经营,构筑成长竞争力。

作者龙江松**农业大学动物科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彦云,中国31省市三大主力产业行业竞争力评价分析”系列报告,**信息网,2006

2.陆芳,提高福建省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发展思路与基本对策,福建论坛,2005,(4)

3.游士兵,农业竞争力的测度与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7)

4.赵美玲,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模型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5,(6)

5.中国农业全书**卷,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化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 篇3

由于长期出口低附加值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印象就是低档品,再加上部分出自我国的侵权产品使“中国制造”蒙上阴影,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中国制造”甚至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商品形象。我们的专家和政府官员也经常叹息,中国每年要出口多少亿双鞋才能换来一架波音飞机,中国DVD机每年要给6C联盟上繳多少亿美元专利费。在日前举办的第94届广交会上,6C联盟就暗访我国参展企业,并要求对侵权企业的行为采取措施。正可谓“羊城暗哨”,瞄准目标。

从长远看,中国产品出口以廉价劳动力取胜的比较优势很难持续下去,在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的贴牌生产和劳动密集型企业首当其冲,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并不乐观。有人总以为中国是后起工业化国家,具备“后发优势”。孰不知?国际竞争环境已经发生相当大的变化,在以前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和措施宽松的条件下,“日本制造”能够以低成本的方式仿制“美国制造”并实现技术赶超,可“中国制造”再想以低成本方式去简单地模仿他国制造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有识之士总结出,“中国制造”还有太多的后发劣势,单越来越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就使发展中国家技术赶超的愿望落空。

有专家指出,我国目前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所面临的贸易壁垒主要来自国外的过度保护、歧视性待遇,以及不符合国际惯例的保护制度,为权利申请和行使权利支付过大的成本费用和时间等。而且随着中国制造出口的高速增长,特别是以美国、日本和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成员不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如美国的“337”调查、日本的“知识产权推进计划案”、欧盟的CR法案等。“337调查”一旦认定企业侵权,被诉企业所有产品都将禁止进入美国,同时为涉案企业的产品进行市场营销、分销、寻找代理商或分销商、销售、寻求销售或转让侵权产品的一切商业活动都被禁止。可见,这种政府出手的保护力度非同寻常。

有更惊人的情况报道,跨国公司已经完成在中国的专利布局,没有多少专利积累的中国企业将在不断触发的国际专利大战中受到严重的市场打压。很多跨国公司以及外国政府认为,现在已经到了要在中国这个“世界工场”来摘取“知识产权果实”的时候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不少跨国公司抢先申请发明专利,并开始集中申请专利,其中以群组方式为主(即同时申请覆盖一个行业的五六十个专利)。可以说,它们已瞄准了中国的中长期市场,为下一步瓜分市场做准备。同时,跨国公司还开始联手对中国施压,甚至国外政府不断介入到企业间的知识产权问题中去,从贸易政策和国家战略的高度发挥威力。日本企业在政府知识产权立国的战略保护下,不断加紧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甚至不断出奇招防范,如:著名的日本卫浴产品制造商东陶公司(TOTO)为提防在中国工厂生产的产品被盗版,在每种产品系列生产完成后立即打碎模具;索尼公司在大举向中国转移生产环节的同时,却把最关键的芯片制造环节留在国内。

目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正从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和知识产权贸易的重心转移,在新的形势下,中国政府和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以“鼓励创造” 为主题的第四个“世界知识产权日”活动在今年4月26日生动地展开,各种知识产权论坛和活动在全国各地此起彼伏。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的实施已经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正在逐步成为各级政府和一些企业的主动行为。“三流企业卖力气、二流企业卖产品、一流企业卖技术、超一流企业卖标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知识产权,且痛且痒。痛的是我们出口的越多,遭受国外企业知识产权大棒的呵斥越多,洋官司不断缠身却处处被动;痒的是面对国外不断增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我们还处于启蒙意识、熟悉规则的阶段,眼睁睁地看着国外企业不断地拿走高额利润。

竞争比较 篇4

作为市场对资源存量调节的重要手段, 有关企业兼并收购问题一直是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目前我国对企业兼并的研究, 主要是从单一公司角度分析兼并的动机、模式及相应存在的问题, 较少有深入到从兼并对象差异角度对它们兼并活动进行比较分析的研究。本文基于西方企业兼并理论, 通过比较竞争企业间兼并与非竞争企业间兼并的差异, 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 以探究提升我国企业兼并效率的一些启示。

企业兼并的阐述

1.企业兼并的概念

基于资源优化组合理论, 企业兼并有广义与狭义两种解释形式。广义的企业兼并表现为一种企业资源重新配置的方式, 即兼并收购企业通过对自身以及被兼并收购企业间的各种资源高效化重组, 借以达到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最大化股东权益的目的。狭义的企业兼并仅指企业以资本购买或股权收购等有偿形式的达到对目标企业的实际控制权的交易形式。[1,2,3]按照兼并双方所处行业不同, 企业兼并主要有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和混合兼并三种形式。横向兼并, 也称平行或水平兼并, 是指生产或销售类似产品的同行同业竞争企业间的兼收并购;纵向兼并是指处于产品产业链不同生产销售阶段企业间的兼并;混合兼并主要指不同产业链、不同行业间企业的兼并重组。

2.中外企业兼并历史

海外企业兼并活动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伴随着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推进, 从19世纪起, 世界范围内已经经历了五次企业兼并浪潮, 可以说现代企业发展史就是一部企业兼并史。

在这五次兼并浪潮中, 尤以美国企业为典型代表。第一次兼并浪潮发生于19世纪末, 以企业间横向兼并为主, 这次浪潮最大的贡献是催生了美国一大批工业领域的垄断企业, 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现代企业治理基本范式;第二次兼并浪潮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 以纵向兼并为主, 这次浪潮推动了石油、冶金等重工行业上下游的整合协同发展;第三次兼并浪潮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 以混合兼并为主, 这次兼并浪潮主要推动了企业的跨行业发展, 孕育催生了美国历史上一批多元化经营的大、中型企业;第四次兼并浪潮发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 其主要特征是企业间的择优兼并, 很多在前几次兼并浪潮中组合而成的企业集团, 根据自身发展需求, 重新进行了资源重组, 分立是这次浪潮的一大特色。[4,5,6]第五次兼并浪潮发生于上世纪90年代, 这次兼并浪潮是在信息科技不断发展, 全球经济日益融合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其发生规模、涉及领域以及对全球经济的影响都大于前几次兼并浪潮。在这次浪潮中, 跨国兼并收购是新的趋势, 很多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 这使得企业的兼并活动愈益成为与贸易、金融和投资相提并论的重要经济活动, 极大地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融合发展。[7]

我国企业兼并收购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早期我国企业兼并多以优势企业并购劣势企业、劣势企业间联合重组, 其中隐藏着诸多矛盾及缺陷。[8]例如, 由于国有企业产权不清晰等原因造成的兼并中的政府的过度行政干预, 相关法规不健全引起的企业兼并活动中种种不规范行为等。这些矛盾和缺陷相互交织在一起, 使得当时很多企业的兼并活动并未能真正体现企业兼并高效资源配置、加速企业发展的功能。相反, 有些企业通过兼并甚至背负了沉重的发展压力, 发展最后举步维艰, 最终不得不被别人收购。

长期以来, 中国经济发展普遍依赖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式增长, 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 中国正经历由企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新一轮的企业间兼并浪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环保与经济要求, 中国大多数企业面临沉重的转型升级压力, 通过兼并收购快速实现企业的产业提升, 已然成为大多数中国企业羽化蝶飞的重要途径。

比较研究

通过对有关企业兼并的文献梳理, 我们发现, 学者对企业兼并的研究, 主要停留在对企业兼并动机、兼并方式等的简单归类, 对于兼并对象不同导致的兼并行为差异化研究很少。因此, 本部分将从竞争企业间兼并与非竞争企业间兼并的视角, 对其兼并活动的不同特征进行分析。

1.兼并动机

从兼并动机看, 竞争企业间兼并偏重规模, 非竞争企业间兼并偏重“突破”。就竞争企业间与非竞争企业间, 两者兼并的理念出发点是存在着较大差异的。基于充分市场理论以及资源观理论, 竞争企业间兼并主要还是为了资源的优化整合配置以及扩大规模经济的优势。非竞争企业间兼并更多的是企业为了实现收益的多元化, 风险损失的最小化, 也可能是一种企业发展的转型突破。七匹狼和杭州肯纳, 是两家不存在竞争关系的企业, 七匹狼专注商务休闲制衣领域, 杭州肯纳专注奢侈品经营领域。七匹狼兼并杭州肯纳, 实现了其从低利润的服装生产企业向高利润的奢侈品生产销售领域进军的战略目标, 对于七匹狼来说, 这是原有主营业务的突破升级。

2.兼并模式

从兼并模式看, 横向兼并多存在于竞争企业间的兼并中, 纵向和混合兼并多存在于非竞争企业间的兼并中。竞争企业间产品具有很大的同质化特征, 大多处在相同或相似产品市场。这些企业为了减少竞争, 提高市场占比, 往往通过资本整合的形式, 对处在同行业竞争企业的兼并, 借以扩大生产, 达到新技术条件下的最佳经济规模, 最终实现企业发展的规模效应并巩固其垄断实力。[9]TCL收购德国施耐德, 联想收购IBM的PC事业部, 吉利收购沃尔沃, 阿尔卡特收购上海贝尔,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果汁等都是竞争性企业间兼并成功的典型案例。

非竞争企业间的兼并更偏重于纵向以及混合兼并模式, 通过对同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或不同产业链企业兼并收购, 形成公司多元化经营的格局, 最终达到平均风险、多元收益的目的。

3.兼并结果

从兼并结果看, 竞争企业间兼并实现特定产品强势地位, 非竞争企业兼并奠定公司多元化发展基石。成功的竞争企业间兼并确立了企业特定产品市场上的强势地位, 甚至是垄断地位。非竞争性企业间兼并中跨产业链的兼并收购分散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奠定了企业多元化发展的基石。同时其沿产业链上下游的兼并发展, 进一步加强了其中间环节产品的研发制造。这种研发制造能力的提升, 反过来又很好地推动了产品和品牌的市场开拓能力。

4.存在的问题

从兼并存在的问题看, 竞争企业兼并可能存在非善意兼并的问题, 非竞争企业兼并存在较大的效率危机。基于收购方与并购方对产品价值的共同认同、保护为前提的兼并组合, 我们称为善意兼并, 否则称为非善意兼并。[10]当一种新技术冲击到在市场中大企业的利益时, 花钱收购是许多大企业惯用手段。在非善意兼并中, 这些新技术在被大公司获取后, 通常得不到很好地继续开发与利用, 这些新技术往往被束之高阁, 最后慢慢消失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这种非善意收购, 本质上是为了消灭竞争对手, 对于企业的规模经济的发展起不到有益的帮助作用。我国企业在这一方面有着惨痛的经历与教训, 很多国内优秀企业在被海外跨国公司兼并收购后, 丢掉自己的品牌、丢掉自己的市场, 最终成为国外企业的附庸傀儡。曾经的美加净、小护士、大宝, 这些风靡一时的国内知名品牌在被国外知名公司收购后不是被弃用就是被雪藏, 原有产品品牌价值白白流失, 最终导致我国日化领域市场牢牢被国外少数几家公司占据。[11]

对于非竞争企业间兼并来讲, 最大的问题就是兼并之后的效率提升, 主要体现在兼并后, 兼并双方能否使各自理念与规章制度吸收融合。这种融入表现为对主体公司的文化、价值、理念深层次地理解与认同, 最后体现在为了企业的共同愿望共同努力的行动上。[12]现实中, 真正做到这种融合并不容易。现实案例中, 可以看出, 由于被兼并方对兼并方公司管理理念、方式的不认同, 而引发的驱逐兼并方管理人员的事件。2012年爆发的“雷士照明事件”, 归根结底就是兼并双方没有很好地做到相互融合, 导致双方对各自的管理经营理念互不认同。

结论与启示

1.结论

长期以来, 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资源的高强度投入, 粗放型的增长特征十分明显。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由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资源要素市场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 已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13]企业间的兼并收购作为一种资源要素调整的重要手段, 在缓解要素市场紧张的结构性矛盾方面可以发挥很好地调节作用。

2.启示

从对上述竞争企业间兼并与非竞争企业间兼并活动的比较中, 可得到旨在正确引导企业兼并活动, 提升企业兼并效率的几点启示:

(1) 针对我国有些地区存在企业数目众多、生产力能力低下、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的状况, 企业间兼并重组是其扩大规模, 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但企业兼并的规模必须以规模经济效应为前提。

(2) 确立企业是兼并活动中主体的地位, 完善政府的服务功能。企业应作为独立的经营个体自主参与到市场经济中来, 政府应该减少对企业经济活动行政性的干扰, 完善自身服务功能, 为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鉴于很多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其中发挥主要的媒介作用。为有兼并合作的各方企业牵线搭桥, 积极推动区域内企业省级、国家级品牌建设工程, 进而促进区域内产业的优化整合, 提升区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而对于那些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 政府应该鼓励它们走出国门, 通过在全球范围内的企业资源整合, 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 政府要为其搭建与外界企业的交流渠道, 通过举办国际间企业交流会、物品展览会等, 密切我国企业与海外跨国公司的联系, 努力做好市场信息提供者的工作。

河北省工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篇5

河北省工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河北省各地区工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1.市场优势分析 河北省所属11个省辖市,在国内工业产品市场的占有率合计为4.22%,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省会石家庄市(0.91%),最低的.是承德市(0.13%),石家庄市是承德市的7倍,相差十分悬殊.

作 者:聂辰席 顾培亮  作者单位:聂辰席(中共邯郸市委,邯郸市,056013)

顾培亮(天津大学,天津市,300721)

刊 名:中国工业经济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年,卷(期):2000 “”(10) 分类号:F4 关键词: 

发现新的比较竞争优势 篇6

是的,以往一线人员只要做好这些事,就能产生比较竞争优势,产品就能动销。现在,当大家都已经做好了这些事的时候,仅仅做好这些工作还能产生销量吗?

针对这样的困惑,“营销的最后一公里”的概念浮出水面。

为什么“营销的最后一公里”开始受到关注?因为它能够创造新的比较竞争优势,或者说它为企业创造新的比较竞争优势提供了一种方法。

竞争优势有两类:一类是核心竞争优势,一类是比较竞争优势。核心竞争优势是自己独有的、排他性的、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的竞争优势,极少有哪家中国企业宣称拥有核心竞争优势。于是,众多企业把目光转向比较竞争优势。

在不少体育竞技中,领先0.01秒、0.01米都可以成为胜利者。企业不一定要创造让对手高不可攀的竞争优势,但一定要有比较优势。

中国营销的发展遵循这样的规律:少数创新者创造比较竞争优势并进而获得领先地位叶众多跟随者模仿从而形成潮流一创新的做法得到普及并成为基础平台,不再产生竞争优势叫少数创新者创造新的比较竞争优势……营销的发展就是一轮接一轮地如此循环的结果。

1997年,当亚洲金融危机到来寸,那些率先“市场重心下沉”、“以地(市)为营销的起点”的企业创造了比较竞争优势;2000年,当市场重心普遍下沉至地(市)时,那些率先将重心下沉至县级市场和终端的企业获得了新的比较竞争优势。

1992年,TCL刚进入彩电行业时,就是因为率先突破优势企业的通路封锁,绕过传统经销商而取得了比较竞争优势。但是,当所有企业都这样做的时候,这种做法已经不再具有优势。

丝宝是靠终端销售获得比较竞争优势的,但是,当其他企业也开始做终端时,终端销售已经成为销售的基础平台,不再产生比较竞争优势。

2000年之前,企业培训的重点是业务员。当业务员培训成为大势之时,那些开始做经销商培训的企业创造了比较竞争优势。现在,当经销商培训成为新的大势寸,那些开始培训经销商的业务员的企业,创造了新的比较竞争优势。

比较竞争优势的基本原理就是。当一种做法得到普及时,它已经成为成功的前提。或者说是基础平台,不再产生比较竞争优势。那些曾经靠比较竞争优势创造了短暂辉煌的企业,如果死抱着当初成功的做法,以为“比较竞争优势”就是“核心竞争优势”,那就一定会因为比较竞争优势而成功,也会因为比较竞争优势丧失而失败。

比较竞争优势不是核心竞争优势,它通常很容易被模仿,一个企业不可能长期拥有。因此,曾经创造比较竞争优势的企业要想持续保持优势,必须不断创造新的比较竞争优势。

20世纪90年代末期,《销售与市场》曾经提出:谁能控制二批,准就控制了通路。当时,虽然大家都深以为然,但是并没有多少企业认真去做。现在想来,当经销岗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时,在经销商管理上梢加努力就能产生比较竞争优势,谁又会花巨大的代价去当管理二批的先驱呢?

现在。经销岗管理已经得到普及,终端销售也已经广泛普及,但是,从经销岗到终端这“最后的一公里”还处于“黑箱”状态,谁能从经销商管理方面再进一步,把管理一直渗透到“营销的最后一公里”的全程,谁就能创造新的比较竞争优势。

竞争比较 篇7

关键词: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纺织业,对策

一、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

(一) 关于比较优势的理论。

1776年, 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当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低于其他所有国家, 即在该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 这个国家应该分工生产这种产品继而从别国换取本国的劣势产品, 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获利。斯密的理论只回答了当一国在某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时可以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并获益。那么, 当一个国家连一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都没有, 还能否参与国际分工和交换并获益?后来的学者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指出, 一个国家即使在任何产品生产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 只要这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中专门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并开展国际交换, 就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所谓比较优势就是更大的绝对优势和更小的比较劣势, 这就是说, 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国家, 应集中资源生产优势相对更大的产品, 而处于劣势的国家应生产劣势更小的产品。比较优势理论为落后国家参与国际贸易并获益提供了依据。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都认为生产成本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基础和原因, 但均未说明是什么造成了成本差异。瑞典学者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对此进行了解释:一国要素禀赋决定着要素价格差异, 后者又决定产品成本差异, 在完全竞争市场上, 成本差导致产品价格差异, 因此分工与贸易最终由要素禀赋决定。从而得出结论: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生产的商品, 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生产的商品。

(二) 关于竞争优势的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 波特在其三部著作《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是指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起来的持久优势地位。波特认为国家的繁荣不是固有的, 而是创造出来的, 他把一国的竞争优势归结为企业、行业的竞争优势, 认为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 生产要素。包括基本要素和推进要素, 前者指一个国家先天拥有的自然资源等要素, 后者指通过投资和发展创造的要素。波特认为, 一国要取得竞争优势, 其推进要素比基本要素更重要。 (2) 国内需求。它指国内需求的结构、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需求的质量等。 (3) 相关支撑产业。指企业所有相关产业及供应商的竞争能力。它是促进一个国家主导产业取得国际竞争优势的保证。 (4) 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它指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形成与组织管理方式、竞争的激烈程度、创新与企业家才能等。 (5) 政府。波特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活动达到影响产业竞争优势的目的。 (6) 机遇。是指那些超出控制范畴的事件, 包括技术突破、能源危机等其他突发事件。波特认为机遇的来源可能是自然演化的, 也可能由突发事件促成, 关键在于如何去捕捉。前四个因素为决定一国竞争优势的基本因素, 而后两个为附加因素。这六个因素形成了一个含括波特竞争优势理论主要思想的“钻石模型”, 模型中的每一组因素都可单独发生作用, 但又同时对其他因素产生影响。

(三)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依照比较优势理论, 一国出口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一般都是用本国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 生产成本低廉, 因此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 而且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不但要有价格优势, 还要有其他诸如品牌、质量、垄断力等优势, 这些所有因素被称为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只是一种静态的优势, 是竞争优势基础, 只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

二、我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分析

(一) 我国纺织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长期以来, 比较优势理论一直是各国产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 我国对外贸易也以此为指导。由于我国的比较优势从过去到现在都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密集上, 所以在外贸战略上突出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 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构成了纺织行业成本优势和价格优势。近年来, 由于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不断升级, 甚至有的标准目前我国纺织行业的技术和工艺水平很难达到。印度、越南等国的纺织品出口规模也迅速扩大, 出口产品结构雷同, 造成国际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 特别是我国人民币持续升值, 生产成本不断提高, 造成我国纺织品价格优势、国际竞争力不断减弱。如果我们继续增加低附加值的纺织品的出口, 就会在纺织品领域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发生更加激烈的竞争和贸易摩擦, 受到更多的反倾销指控, 由于竞争进一步降低附加值纺织品的国际价格而陷入“比较利益陷阱”, 由于缺少重要的技术和管理效应而使产业结构难以升级。由此, 纺织品出口要想正常健康发展, 其发展就不能仅局限于比较优势, 而应当把纺织业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实现从外贸大国向外贸强国的转变。

(二) 我国纺织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在当前, 中国纺织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成本、规模等方面。首先, 我国具有丰富、廉价且相对熟练的劳动力。其次,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对纺织品的国内需求很大, 加之我国国内社会政治稳定, 国民经济迅猛发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对纺织品的消费需求还会增加, 国内消费市场的潜力还很大。但以上这些与整合的竞争优势还相差甚远。同时应该看出, 纺织业的产业链很长, 其上游产业 (包括纤维生产、自主品牌的创立) 和下游产业中的市场营销环节均属于技术或资本密集型, 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具有明显优势。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纽约举办的第八届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博览会上说, 目前国际纺织品跨国价值链中最主要的收益大都归于技术和品牌, 两者获取的利润占到全部利润的80%, 而国内企业作为生产和加工者只能获得剩余的20%。纺织业高附加值的欠缺部分地抵销了我国劳动力资源上的优势, 使得我国纺织业只能靠价格优势占领市场, 获得微薄利润。因此纺织业外贸发展战略转向竞争优势为导向的轨道是必然选择。

三、我国纺织业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策略

(一) 增加研发投入, 积极推动技术创新, 提高科技含量。

我国纺织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投入严重不足, 产品结构不合理。在欧美国家, 纺织品企业的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总额的3%~5%, 部分企业高达10%, 而我国纺织行业的投入比例仅为0.7%~1%, 这就造成我国产品结构呈现明显的中高档产品少而“大路货”多的格局。根据波特的理论, 产品中蕴涵的高科技因素是建立行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推动力量, 这就要求企业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再创新的同时, 增加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同时, 由于劳动是不均质的, 具有较高人力资本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更强竞争力, 这说明纺织业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重要途径, 就是加大人力资本和技术投入, 提高产品技术密度, 使其由简单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智力劳动密集型。

(二) 增强品牌意识, 培育我国纺织业的品牌优势。

走品牌化差异化的经营轨道, 创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是增强我国竞争优势的重要举措。我国出口企业应尽快加速采用国际标准, 提高中国纺织品的质量信誉, 增强品牌意识, 学习国外企业的营销策略和经验, 培育自有品牌, 并利用自有品牌开拓国际市场, 占领国际市场, 获得品牌和营销环节的利润。

(三) 建立创新型产业群, 构建企业竞争优势。

波特认为, 一群在地理上互相靠近, 在技术上相互支持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所形成的产业群集, 是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这种地理上的集中, 虽然加剧了企业间竞争, 但也能吸引人才和投资, 同时具有技术溢出效应, 使企业迅速相互借鉴学习, 不断进行观念交流和技术创新。

(四) 政府应加大对纺织业的宏观调控力度。

主要是抑制产能快速扩张的局面, 同时引导纺织企业加快实现从“以量取胜”到“以质取胜”的转变, 提升产品档次和产业水平, 增强我国纺织行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颖·我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优势与战略选择·北京纺织, 第24卷第5期

[2].谢娟·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对比研究·国际经济探索, 2001, 4

[3].我国外贸发展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战略转变·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报, 2001, 12

[4].张吉国, 周娟, 田野青·从比较优势走向竞争优势:中国对外贸易战略转变的依据和路径·商业研究, 2007, 7

中外媒介集团的国际竞争力比较 篇8

在媒介经营的国际化过程中,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传媒尤其是西方影视文化对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全世界的文化产品中,超过80%来自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跨国传媒集团。从进出口来看,美国凭着它强大的生产能力和遍布世界的触角,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传媒产品输出国,主宰着媒介产品的国际贸易。在西方国家大量输出媒介产品的同时,也输出了它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这些逐渐被其他国家和地区接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又会反过来影响他们的收视习惯,令美国的媒介产品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习惯性消费,这样的一个循环使得美国传媒的竞争优势越来越稳固。

西方跨国媒介集团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竞争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其“环境”、“资源”、“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优势。这些优势具体体现在制度、组织管理水平以及核心价值理念等方面。

1. 制度因素。

从制度方面来说,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法律制度以及政府管制政策等均有利于媒介集团增强其竞争优势[1]。

(1)跨国传媒集团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私有产权制度下的市场竞争机制。激烈的竞争环境使得媒介公司创造出种种经营策略以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进而实现社会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有效配置。竞争使得跨国企业具有了规模经济优势、范围经济优势以及经营管理优势,这些优势又反过来增强跨国企业的竞争力。(2)跨国传媒集团的全球扩张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一方面,政府在媒介集团的全球扩张中充当其有力后盾;另一方面,政府在国内通过各种政策调整来促进传媒业的发展。在早期,美国对传媒业所有权进行限制是为了在国内鼓励竞争,没有这样一种长期竞争就不可能产生今天在国际上具有垄断性力量的跨国传媒集团。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面临着一种国际竞争的环境,要求出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媒体,政府应该通过放松对它的限制来鼓励成功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来提高它在国际上的竞争力。(3)通过法律制度维护竞争、鼓励创新是国外媒介集团在国际化过程中取得优势的又一重要原因。这不仅表现在反垄断法某些规定上,而且也表现在比如版权保护等法律制度上。传媒业的版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维亚康姆总裁萨莫·雷石东这样强调:“不管传媒公司是在波士顿还是在北京,确保版权保护是迅速有效地运行国际传媒企业的关键。”[2]

2. 组织管理水平。

西方传媒集团是在私有资产整合的基础上,为适应媒介市场的竞争而产生的,它的组织结构一方面要体现资产所有者的权益,另一方面要满足市场竞争的需求,因而完全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传媒集团大都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产权关系清晰。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媒介集团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监督、约束和激励,进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长期的市场竞争过程中,跨国传媒集团积累了丰富的市场运作经验和媒介管理经验,这些经营管理经验为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创造了条件,进而成为跨国传媒集团的一大竞争优势。

3. 核心价值理念。

新闻自由、独立、真实、客观等价值理念构成西方传媒集团的核心竞争优势,而核心价值理念又构成了媒体从业人员的创造力的直接动力并塑造了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

二、中国媒介集团的国际竞争力

1. 表象上的中外媒介集团国际竞争力差别。

就媒介销售的国际市场来说,中国对西方的文化贸易存在严重逆差,而且这种逆差以5倍、10倍的数字来呈现。以美国影视业为例,美国在大片上的投资平均近1亿美元,而中国,比较重要的片子投资只有区区几千万人民币。不仅如此,好莱坞电影有时将投资费用的1/2来做宣传推广,而在中国,推广费可能只有总投资的1/10,由于缺少强有力的推销手段和资金支持以及文化的差异,不仅中国电影出口西方的数量少,而且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传播起来也很难[3]。就媒介集团的规模来讲,中国媒介机构总量不但规模普遍太小,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和范围经济优势。从整体规模上来看,国内没有一家横跨报纸、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介的真正意义上的综合媒体集团。真正能在传媒业发展中起到“旗舰”作用、能在国内和国际竞争中独树一帜的传媒集团还为数甚少。

就销售收入来说,以出版业为例,据2006年《中国新闻出版统计资料汇编》,2005年中国共有图书出版社573家,全国共出版图书定价总金额632.28亿元。图书出口2 920.87万美元;而图书进口则为4 196.96万美元。而早在2004年,德国的贝塔斯曼出版集团的年销售收入就为168亿欧元,澳大利亚的新闻集团年销售收入为222亿美元,英国的培生出版集团年销售收入为37亿英镑,加拿大汤姆森出版公司年销售收入为80亿美元,荷兰的威科出版公司年销售收入为38亿欧元。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如果资本和规模是影响中国出版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中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显得非常微弱[4]。

就经营管理方面来讲,中国媒体的经营范围和盈利渠道比较单一。跨媒体经营还没有真正展开。大多数媒体只能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争夺有限的广告资源,纵向一体化经营的媒体少而又少,盈利能力以及盈利的稳定性薄弱;在经营模式方面,中国媒介集团的运营管理还处于粗放的低层次的阶段。国外传媒集团已经高度集中化了,而且又融入了现代化的融资手段和兼并模式,产生了规模和影响更大的集团,竞争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而中国已组建的集团还限于单一性质的媒介,仅仅是报纸和报纸的联合(或是主报和系列报的组合),出版社与出版社的联合。广播电视集团则简单地表现为把播电视局(厅)的牌子换成集团的名字,形式上把各个频道联合在一起,几乎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资产重组。

就传播范围来讲,中国传媒集团的国际传播把主要力量集中在海外中文媒体以及海外华人身上,除了东南亚几个国家外,中国国际传播对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西方国家,无法产生太大的影响,中国在世界上的声音还十分弱小。《人民日报》海外版在境外的发行一直不是很理想,央视节目也只是近几年才开始进入西方等国的电视节目网。至于在媒介产品的交流方面,中国国际新闻报道仍然严重依赖国外几家大通讯社的稿源,而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向国外出售的新闻仍十分有限[5]。

2. 本质上的中外媒介集团竞争力差别。

从所有权类型上来看,与西方媒介集团广泛的私有化相比,中国媒介集团属于国家所有而不是私人所有,属于政党领导而不是民间主持,终极目标是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总体上看,由于传媒业的意识形态属性,中国的传媒几乎采取清一色的国有制,即使在近年来的改革中对经营领域以及节目制作的某些方面实行开放政策,但仍坚持由国家绝对控股的方针。即对于合资经营,政府对外资企业股份份额“49%”的限制决定了外资媒体不可能全面进入国内市场,播出权利的控制更使外资媒体在国内传媒市场发展有了天然的屏障。

从集团的产生动因来看,中国传媒的集团化多数为行政主导的产物,不是市场竞争的自然结果。“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模糊定位,使媒介集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愿望难以实现。

从法人治理结构方面来看,传媒集团的产权以及集团委托人的缺失,导致传媒集团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由于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和中国干部管理体制方面的弊端,在选拔管理者时,仍习惯于按行政方式选聘主要领导成员,全部由政府组织人事部门直接任命和委派。激励、约束机制的不完善,很难形成管理者的优胜劣汰,进而严重影响集团的竞争力。

就政府管制而言,媒介集团受到的管制过多过严。政府对报业市场的行为管制涉及报纸生产的许多方面,较常见的管制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产权管制、许可权限管制、属地管理限制以及行政等级划分。中国政府目前还没有完全放开跨媒介经营和跨地区经营的限制,无法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媒介市场,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媒介集团的规模和竞争优势。

就法律管制而言,中国目前缺乏完备的传媒法律体系。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对中国大众传媒的领导与管理,以政策调节、领导人指示、阅评监控为主要手段,缺乏完备的传媒法律体系。

三、结论与启示

西方出现媒介集团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企业化运作的必然结果。中国的媒介集团是在世界媒介集团发展了100年以后出现的。它并不是完全在市场作用下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加入WTO由预期变为现实的背景下,主要由政府推动,并按照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原则、程序成立的,走的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媒介集团化之路。通过对比可以发现,中国媒介集团要成为真正的国际化集团,应该在以下方面培育和不断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从环境方面来说,加快企业体制改革,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技术方面来说,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优化产品结构;从资源方面来说,利用和保护企业的无形资产,建立品牌优势,严格质量管理;从能力方面来说,培养高素质的传媒企业家;就战略方面来说,正确处理好专业化与多元化、做大与做强的关系。做强而不是做大才是培育中国传媒集团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所在。

摘要:发展历程的不同导致中外媒介集团在环境、资源、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别。面对西方强大的跨国传媒集团,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传媒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制度、改进管理将会对中国传媒集团国际竞争力的增强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媒介集团,国际化经营,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学成.全球化时代的跨国传媒集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112-150.

[2]萨莫·雷石东.创建国际传媒企业的三部曲[EB/OL].http://www.cngr.cn, 2006-07-19.

[3]王倩, 金姬.电影档期在欧美[J].新民周刊, 2007 (, B10) :51.

[4]宏观回顾[EB/OL].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city/zhuanti/07chuanmei/2007-12/13/content_9380926_2.htm., 2007-12-13.

中国非寿险公司竞争力比较研究 篇9

非寿险是中国目前快速发展的行业之一。我国目前非寿险行业排名前四的公司分别为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平财险以及中华联合。但传统意义上的排名体系主要依据保费规模、业务范围、准备金数目等指标。

非寿险这一新兴资本流向如今愈发的受到人们关注,一方面体现了我国金融市场的飞速发展使得资本的流通形式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筹发展是未来的主流。然而当下非寿险业的发展到底是在怎样的一个阶段,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都需要我们来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政府在逐年的发展中已渐渐开放了对于非寿险业的发展,可以说现在各方势力都已虎视眈眈,高度的开放意味着激烈的竞争。在经济发展日益艰辛的当下,我们难得一个良好的契机与出口,选择正确的方式和办法,确立更加贴切我国经济形式的发展方向不仅是当务之急,更是决定中国保险业未来十几年走向的重大节点。

国内学者对企业竞争力的概念也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1996)》认为,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或企业家们在各种环境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景丽英(2006)认为,“保险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具有实用性,还要具有可理解性,尽量与现行会计、统计和业务核算指标相一致,便于数据收集”。郭显光(1994)指出,“熵值法是根据各项指标的指标值变异程度来确定指标权数,这是一种客观赋权法,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

因此,本文从企业财务报表的角度出发,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中提取指标并进行计算得到综合评价指标,再利用熵值法估计各项指标的权重,计算出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平财险和中华联合这四家非寿险公司的综合得分,最后根据得分对四家非寿险公司进行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二、具体指标的选取和分析

本文拟从以下九个方面选取指标,并对各项指标进行分析。

(一)资产质量

一般会将资产变现能力以及公司外来能够继续利用并与其他资本组合升值的质量成为资产质量。资产质量最主要的体现是差异。这种差异是指资产账面价值,变现价值以及其潜在价值之和的高低。资产质量高则意味着资产的变现价值并不会低于其现在在报表中的价值。或者说它的潜在价值将会超过其账面价值。相反的,资产质量较低则说明资产的变现价值不超过它在报表中所列的价值或者说资产的潜在价值并没有那么高。在目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每一家企业都被市场、经营、投资、财务等各方面风险所包围着。为了了解公司的资产质量好坏,判断其是否是有限的变现能力,坏账、呆账对其影响会有多大,资产质量分析还是很重要的。所以,一家有着更高质量的资产的公司才越有可能在市场中占领优势地位。本文主要从资产的变现能力和资产的营运能力来分析这几家财险公司的资产质量。

1. 资产的变现能力。

资产的变现能力是指某项资产转换为现金或偿还负债所需要的时间。债权人可以通过资产的变现能力来评估企业到期偿还债务的能力,而投资者则可以利用这一指标来判断企业未来支付现金股利的能力以及未来扩大营业的可能性。财险公司资产的变现能力越低,公司倒闭或不能达到特定目标的风险级别越高,投保人受损可能性越大。

(1)应收保费率=本期应收保费余额/本期保费收入×100%

应收保费率反映的是保险公司本期保费收入中有多少还未收回。应收保费率过高带来了现金流紧张、坏账损失以及保费资金被挪用的风险,应收保费还成为虚列保费、支付手续费的一大手段。因此,这一指标必须控制在规定范围内,正常为不大于8%。

2. 资产的营运能力。

资产的营运能力是指企业的经营运行能力,即企业运用各项资产来赚取利润的能力。常见的分析指标有存货周转率(保险公司没有存货),营业周期,流动资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等。这些指标反映了企业资金运营周转的情况以及对资源利用效率的高低。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资金周转越快,流动性越高,偿债能力越强,资产获取利润的速度就越快。

(1)应收保费周转率=保费收入/应收保费平均余额×100%

应收保费平均余额为上年度应收保费与本年度应收保费的平均值

应收保费周转天数=360/应收保费周转率

应收保费周转天数是指应收保费平均每周转一次所需要的天数。

人保财险和平安财险的应收保费周转率都较低,应收保费周转天数较长,坏账损失风险较大,易形成呆账坏账;而太平财险和中华联合的应收保费周转率都较高,应收保费周转天数都在一周左右,虽说流动性较高,但也说明这两家公司的信用政策比人保和平安更紧,不利于保单销售的增长。

(2)资产周转率=保费收入/总资产平均余额×100%

总资产平均余额处理方式同上,也是上一年和本年的平均值

在资产周转率方面,中华联合以0.709和0.7039在2014和2013两个年度都领先于其他三家财险公司,其次是平安财险,人保财险,而太平财险则垫底,在这一指标上,太平财险的表现和其他三家相距甚远,资产利用效率远不如其他三家公司。

(二)偿付能力

本文从短期偿付能力和长期偿付能力两方面来分析这几家财险公司的偿付能力。

1. 短期偿付能力。

保险公司的短期偿付能力分析也称为流动性分析,是指保险公司的资产所具有的能随时适应理赔要求的变现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保险公司资产近期产生现金的能力或偿付短期债务的能力。一般情况下,期限在1年或1年之内的称为短期,又是也将一个正常经营周期之内算作短期。对于保险公司的债权人来说,较低的流动性会让他们的利益暴露在更大的风险环境下。

(1)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流动比率可用于反映企业短期偿付能力。这一比值越高,说明资产流动性越强。针对不同的行业,其比值要也不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由于存活较少,其数值维持在1-2比较合理。流动比率一旦低于1,说明保险公司的资产市值不足以偿还其债务,需要借入资金用于偿债。

从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中华联合财险的流动比率最高,平均在5左右,远高于行业均值,而人保和平安则维持在1-2的标准范围内,流动性一般,相比之下,太平财险的流动性则略显较低。

(2)现金比率=(现金+现金等价物)/流动负债

现金比率只把现金及其等价物与流动负债对比,能够彻底克服流动资产的长期化和不良化所带来的高估公司偿付能力的问题。因此,现金比率可以更好地反应保险公司的及时偿付能力。

从上表的数据对比中可以看出,现金比率从大到小依次为中华联合,平安,太平和人保。说明中华联合的短期偿付能力最强,能更好的保证及时偿付。

2. 长期偿付能力。

长期偿付能力分析与短期偿付能力分析有很大的差异。短期偿付能力分析考虑的时间段较短,可以相对精确地进行现金流量预测。而长期现金流量偿付能力预测值可靠性较低,更多地是运用概括性的计量手段而不是精确的计量方式。一般来说,影响保险公司长期偿付能力的因素有资本结构和获利能力。本文主要从资产负债率和负债经营率两个指标来衡量财险公司的长期偿付能力。

(1)资产负债率=资产总额/负债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是对财产保险公司资产与负债的比例关系的反映。这一指标可体现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负债来筹集的,同时也可用来衡量保险经纪公司在清算时对债权人利益的保护程度。保险业是高负债经营行业,资产负债率明显高于一般的制造业。总体来说,非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应超过1.17。如果资产负债率不到1,说明该公司已经资不抵债了。

人保,平安,中华联合三家财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都高于1.17,指标指数良好,但太平的资产负债率维持在1.08左右,虽然超过1,未资不抵债,但盈余较少,指标表现并不突出。

(2)负债经营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负债经营率体现了企业经营资本中长期负债所占的比重。这一比率一般与25%~35%之间较为合理。该指标值与企业盈利能力成正比,与银行长期贷款利率成反比。当这一比率升高或较高时,企业可用于生产的经营资金增多,企业的资金来源增大。同时,企业自有资金利用外部资金的水平提高,可以进一步发挥自有资金的潜力。但也意味着公司资金成本提高,增大了长期负债,提高了利息支出,同时也增大了企业风险。这意味着一旦企业陷入经营困境,例如收不回贷款以及流动资金不足等,长期负债就变成了企业很沉重的一个包袱。

通过数据可以发现财险公司的负债经营率都较高,经营资金较多,资金来源较广,但企业风险都较大,一旦陷入经营困境,长期偿债能力就很难满足资金支出需求。

(三)资本增值

资本增值是指在企业生产规模,股权融资持续扩大的情况下,将资产增值的部分再次投入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之中,良性循环,资本不断积累增加,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资本增值主要分为资本数量增值和资本质量增值两个方面。本文着重从资本保值增值率的角度来比较这几家财产险公司的资本增值能力。

1. 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100%。

首先,资本保值增值率是财务部制定的衡量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十大指标之一,它所体现的是企业的资本运营效益以及资本安全状况。

其次,这一指标反映了企业资本的实际增减变动情况,以此可以辅助判断投资人投入企业的资本是否具有保全性和增长性。企业的资本保值增值率越高,说明企业有更好的资本保全状况,越快的所有者权益增长速度,保障越好的债权人债务以及更加稳健的企业发展后劲。

四家财险公司的资本保值增值率由大到小的排序为:2014年度,人保,平安,太平,中华联合;2013年度,太平,人保,中华联合,平安;但总体上四家财险公司资本都处于保值增值的状态。

(四)企业经营状况

企业的经营状况包括其财务效益,资产营运,偿债能力以及发展能力四大板块。从企业的利润表来分析其经营状况,一般从保费收入增长趋势,综合费用率,营业费用率三大层级入手。本文也会从这三个角度来比较非寿险公司的经营状况。

1. 保费收入增长额=报告期保费收入-基期保费收入。

基期全部为2012年,报告期分别为2013年和2014年

保费收入定基增长率=保费收入增长额/基期保费收入

保费收入环比增长率=报告期保费收入/上一年度保费收入

本文从保费收入增长额,保费收入定基增长率,保费收入环比增长率三个指标来考察保险公司保费增长趋势,判断其保费增长能力高低。一般情况下,保费增长与利润率是此消彼长的反比关系,也就是说,较高的保费增长率会降低利润率,对应的,较低的保费增长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利润率。在经营管理水平以及损失几率等稳定的情况下,较高的保费增长率也对应着较低水平的赔付率,同理,较低的保费增长率会导致赔付率一定幅度的提高。,所以保费增长趋势应该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范围内。

从数据看出人保和平安,中华联合三家公司的收入增长趋势较为平稳,基本维持在1.15到1.20的增长速率,反观太平财险的收入增长波动较大,保费收入时上时下。

2. 综合费用率=本年度费用总和/本年度保费收入×100%。

非寿险公司的综合费用率和其经营绩效以及保险公司的产品集中度是“倒U型”的关系。综合费用在这里是指囊括了营业费用,手续费支出,佣金等在内的费用总和,一般控制在40%以下比较适宜。这一指标值过高则说明公司费用支出较多,经营管理效率较低,保险产品定价较为不合理,市场竞争力不足。

四家保险公司的综合费用率基本都控制在30%左右,都在较好的范围内,除了太平2014年综合费用率较高外,当然这和太平财险2014年保费收入下降有很大关系。

3. 营业费用率=营业费用/本年度保费收入×100%。

由于手续费支出,佣金支出为支付给保险代理人的费用,外加财务费用等较为稳定,变化不大,所以营业费用率可以更好地帮助管理层判断管理的重点。营业费用率越低,说明费用支出水平越低,获利能力越高,保险公司创收能力越好。

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虽然中华联合的平安的综合费用率较低,但营业费用率较高,说明其在非主营业务方面的费用支出较少。同时,太平财险在费用控制方面水平较高,2013,2012都维持在很低的费用率。而人保则胜在连续三年费用率不仅低并且稳定。

(五)盈利能力

本文主要从营业利润率和资产利润率两方面来分析这几家公司的盈利能力。

1. 营业利润率=本年度营业利润/本年度保费收入×100%。

营业利润率可以体现在考虑企业经营成本的前提下,企业管理者通过经营手中现有资源获取利益的能力。财险公司营业利润率越高,说明公司保险产品销售带来的营业利润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相反,如果这一数值较低,则说明企业的营业能力较弱。

通过和前面数据比对可知,人保财险虽然规模大,但利润率并不高;平安财险利润率则稳定在0.08-0.1的较高水平;太平财险之前指标虽不如意,但营业利润率在2014年有飞速的提升;中华联合的利润率一直超过0.05,但是波动较大,时高时低。

2. 资产利润率=净利润/总资产平均余额×100%。

资产利润率,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资产报酬率,是用来判断企业盈利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这一指标能帮助企业进行全面的生产管理改善,进而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财险公司的资产利润率越高,说明公司资产利用效率很好,经营水平较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强。

人保财险和中华联合,平安财险这三家公司在资产利润率指标中表现优异,并且无较大差异,平安财险稍比其他两家多一点,但太平财险的资产利润率较低,结合之前数据分析,太平财险的资产配置应该较弱。

(六)资产流动性和偿付能力分析

一般来说,企业及时满足各种资金需要以及收回资金的能力。在存量状态的角度,流动性是对企业所持有资产的变现能力的描述。从流量角度来看,企业及时获得可用资金的筹资能力为流动性。流动性是对企业资产负债情况以及它们的变动对均衡要求的满足程度,所以企业的流动性体现在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两个方面。企业所持有的资产可以随时得到偿付或者能以不低于现值的情况下流出,也就是零损失的情况下迅速变现的能力就是本文这里所说的资产流动性。资产流动性越强说明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所需付出的成本越低。流动性越好,也能说明企业的筹资能力越强,从而有更强的偿还能力。本文主要从现金流动负债比和现金债务总额比两个指标来考察财产保险公司的资产流动性和偿付能力。

1. 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从现金流动的角度来考察企业偿付短期债务的能力。这一比率值越大,说明了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多,企业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越能够得到保证。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超过1一般就可以认为企业对偿还流动负债有较为可靠的保证。但这一数值如果过大,则说明企业未能充分利用流动资金,获利能力不可观。

从数据可以看出,中华联合现金流量负债比在2014年表现最好,其次是平安和太平,人保则在这一指标中不占优。但中华联合在2012年为负值,说明经营活动的现金是流出的,但从12到14每年进步都很明显。

2. 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负债总额。

现金债务总额比是用来对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进行衡量,辅助企业管理层,投资者或市场研究者预测企业破产的可能性。现金债务总额比是现金流量的流动性分析比率中的一种。企业除了通过借新债换旧债的方式来偿还债务外,主要还是通过经营活动流入现金才能偿还债务。一般来说,这一数值越高越好。非寿险公司的现金债务总额比越高,企业财务越灵活,越小的可能性会破产。一般企业设置的标准值为0.25。但计算结果要与其过去数据比较以及与整个保险行业比较才能确定高低。从现金债务总额比中也可以看出企业的最大付息能力。

四家财险公司的现金债务总额比差距并不是特别大,但平安和太平的数据值较为稳定,中华联合虽然12年为负值,但之后提升进步明显。人保财险这一数值则平均以每年0.04的速度增加,这可能与其前两年数据值远低于行业水平有关。

(七)获利能力和收入质量分析

单纯关于客户、产品和收入的销售统计指标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用来衡量企业是否成功的需求。过去常用的销售统计指标,例如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折扣等,都忽略了包括销售渠道,业务组合,人力等在内的许多影响获利的重要因素。这些在竞争激烈的非寿险行业非常重要。收入质量分析则侧重于对企业收入成长性和波动性的观察。财险公司通过主要运营业务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强弱和其收入质量和成长性呈正相关。本文主要从营业收入现金比率来分析比较财险公司的获利能力和收入质量。

1. 营业收入现金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本年度保费收入。

营业收入现金比率衡量的是本年度主营业务收入中现金占比,是对主营业务利润率的一种修正,一般情况下,这一数值时越高越好。营业收入现金比率越高,说明财险公司通过主营业务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越强,收入质量越好。

从数据可以看出,太平财险在营业收入现金比率上远远领先其他三家财险公司,而人保和平安则在这一指标上位于中间水平,但这两家公司每年的营业收入现金比率都在提高,其中,人保增速更快,而中华联合财险在这方面的表现远不及其他三家。

(八)基本保障和支付能力分析

公司盈利好并不一定等同于公司经营协调。本文对财险公司进行支付能力分析是为了探究在赔案发生时,保险公司是否有较为充足的变现能力强的资产来满足赔付需求,维护保险行业的信誉。本文采用的分析指标是现金流量基本保障率。

1. 现金流量基本保障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赔付支出。

现金流量基本保障率是考察财险公司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在赔付支出中的占比,是从动态角度来衡量保险公司偿债能力发展变化,可以体现财险公司在一定时期内实际可动用的现金资源能否满足当期的现金支付需求。

从数据可以看出,太平的偿债能力很强,其次是人保,平安,最后是中华联合。

(九)财务弹性和投资能力分析

财务弹性和投资能力在本文是指企业利用投资能力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财务弹性越大,说明企业的适应性越强,反之,则说明企业适应性较弱。本文采用的分析指标是现金流量满足比率。

1. 现金流量满足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

经营活动带来的现金净流量一般是流入的,投资活动一定是现金流出,如果流入现金大于流出现金,说明公司现金是盈余的,有盈余必然更利于调配资产适应环境以及行业变化。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人保的现金盈余状况最佳,其次是平安和太平,而中华联合则表现稍弱。

三、熵值模型的建立与综合评分

(一)指标的标准化处理

1. 求出第项指标的均值和标准差。

2. 对rij进行标准化处理。

(二)熵值模型的建立

用熵值法进行综合评价的步骤是:

1. 将各指标同度量化,根据熵的定义,计算第j项指标下的第i个方案所占该指标出现的概率(比重)为

2. 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则该系统的信息熵为

3. 计算第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并定义权数wj。

定义差异性系数gi=1-ej,对于第项指标,其值越大,对方案评价的价值就越大。

可由下式计算出项指标的权重

4. 计算综合第i个方案的综合得分Vi。

(三)依据熵值法赋予权重并计算四家非寿险公司的综合评分

可以初步看出四家公司的排名为:平安财险、中华联合、太平财险、人民财险。

(四)根据综合评分高低进行排序

为了使各项指标能够对公司竞争力单独评价而不互相干扰,根据各项指标的得分,对四家公司进行排序,再把排序得分加总,分数越低则表明越优异,得出最终排名。所得结果如表2所示:

最终排名和初步排名一致,证明了本文所得排名具有可靠性。将传统排名和本文所得排名作对比如表3所示:

四、结论

本文对人保财险,平安财险,太平财险以及中华联合的各项指标通过熵值法赋予权重并进行评分。综合之前各项指标的分析和排序结果,最后四家财险公司的排名由高到低为:平安财险、中华联合、太平财险、人民财险。所以,从财务报表分析和保险会计的角度来看,与一般公众认知的排名不同,本文所得出的最具竞争力的公司为平安财险。虽然单从各项业务的规模、品牌力来看,人保财险为行业老大,但结合具体的比率和结构分析,平安财险在业务规模仅次于人保财险的情况下,几乎每项指标都处于较有竞争力的范围,并且指标隔年数值波动较小。中华联合虽然业务规模远不及中国人保,但是发展速度较快,近一半指标表现居首。而经过本文分析,人保财险在较多指标表现中表现并不突出,如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等衡量长短期偿付能力的指标,和平安财险、中华联合相聚甚远。太平财险的各项指标排序差异较大,说明公司的营运能力、偿付能力等存在漏洞。本文认为,平安在非寿险行业的领先位置短期不易被撼动,而中华联合如果能一直维持目前的良好态势,并且不会为了扩大保费规模而忽略了相关指标的平衡,那么短期内很可能在公众的认知的传统排名中超过太平财险,跃居第三。从本文数据分析结果来看,虽然人保财险的竞争力处于第四,但其公众认知度处于四家非寿险公司中最高的,如果能及时做出整改,确保企业良性增长运营,则不会被平安财险取代自己的行业地位。

参考文献

[1]景丽英.中国非寿险保险公司竞争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2]郭显光.熵值法及其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财贸研究,1994.

[3]周安和.我国非寿险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践分析[J].时代金融,2010.

[4]郑亚光,饶翠华,杨梅.企业财务报表分析[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

[5]施国柱.论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指标综合运用之要义[J].华东经济管理,2008,3.

[6]刘晓丽.浅谈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财务分析的内容[J].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2008,2.

[7]王冰.浅谈杜邦财务模型在保险公司中的应用[J].保险研究,2000,3.

[8]洪兆平.基于因子分析法和改进熵值法的城市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

[9]孙建中.对我国保险业发展的历史分析和前景预测[J].保险研究,1999,7.

连云港市工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篇10

一、工业结构比较

1.轻重工业结构比较。产业经济的理论研究表明, 在工业化过程中, 工业内部结构一般将经历以食品、纺织、皮革等为主要支柱行业的轻纺工业主导阶段→以冶金、石化、造船、煤炭加工等为主要支柱行业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以机械、汽车、电子等为主要支柱行业的高加工度化产业主导阶段→以微电子技术和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工业等为主要支柱行业的技术知识密集产业主导阶段的阶段性变化。伴随着这种阶段性变化, 霍夫曼比例系数 (轻工业产值与重工业产值之比) 呈下降趋势;在阶段性变化的转换期, 工业发展速度加快, 总量迅速扩大。2006年以前, 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连云港市工业经济结构偏于轻型化, 即轻工业比重偏大, 重工业比重偏小。工业结构的轻型化、缺乏大的重 (化) 工业项目的支撑, 在一定程度上, 正是连云港市工业发展速度落后于全省及周边地区、工业总量难以迅速扩大的原因。2006年, 连云港的重工业发展势头明显加快, 总量首次超过轻工业。当年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237.44亿元, 增长44.9%;轻工业总产值227.30亿元, 增长24.1%。但霍夫曼比例系数依然很高, 为95.73, 远远大于全省平均数, 在苏北五市中最高。2006年全省、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具体数据如下:轻工业产值分别为12531.67、512.77、227.30、310.40、611.69、125.96亿元。重工业产值分别为28878.73、1119.78、237.44、483.67、766.46、163.01亿元。霍夫曼比例系数分别为43.39、45.79、95.73、64.18、79.81、77.27。

2.经济类型结构比较。近年来,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 连云港市工业经济类型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 使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比肩而立, 呈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类型共同发展的格局。从横向对比来看, 在外向度方面, 连云港市港澳台和外资企业户数占总数的比例达到6.56%, 低于全省水平3.13个百分点, 但远远高于徐州、盐城等城市, 居苏北五市首位。在民营化方面, 连云港市私营工业企业占比从2002年的28.4%, 发展到2006年的58.59, 与全省水平的58.77%基本持平, 但与此相对应, 国有集体工业占比5.61%,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居苏北五市首位。这表明, 连云港市工业经济的民营化、外向化发展仍有广阔的空间, 全市民营经济的长足发展必将为工业经济发展再添活力。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类型企业结构具体对比如下:全省、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内资企业比例 (%) 分别为76.61、93.20、80.91、93.78、90.85、95.3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比例 (%) 分别为2.52、4.35、5.61、5.04、1.31、1.8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比例 (%) 分别为9.69、2.90、6.56、2.96、3.86、2.1;外资企业比例 (%) 分别为13.70、3.91、12.53、3.26、5.29、2.58。

二、投入与科技进步比较

从投入来看, 2006年, 连云港市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300.12亿元, 在苏北五市中排在第四位, 仅在宿迁之前;新增固定资产方面, 2006年连云港市新增固定资产190.16亿元, 在苏北五市中继徐州、盐城之后, 排在第三位。从科技进步方面来看, 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总产值为85.09亿元, 继徐州市、盐城市之后居苏北五市第三位,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8.37%, 居苏北五市首位, 连云港市科技进步因素对促进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具体如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598.52、300.12、305.56、347.75、185.86亿元;新增固定资产分别为302.49、190.16、172.11、190.26、117.39亿元;高技术产业企业产值分别为121.60、85.09、75.45、176.84、11.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7.45%、18.37%、9.5%、12.83%、3.97%。

尽管如此, 以下三个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连云港市科技进步实力仍然不强。通过对全省2006年各市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 连云港市科技进步统计得分75.26分, 在苏北五市中列第一位, 但是从全省范围来看, 仅列全省第8位。同时在重要的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 得分较低, 在苏北五市中列倒数第二位, 仅稍微领先于宿迁市。二是科技投入相对不足。2006年, 连云港市科技三项费用支出0.43亿元, 在苏北五市中仅高于宿迁市 (0.29亿元) , 占财政支出的0.746%, 分别低于徐州、淮安和盐城市0.251、0.38、0.791个百分点, 仅略高于宿迁市, 居苏北五市倒数第二位。具体数据如下: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得分分别为75.15、75.26、71.59、72.69、64.24;其中科技进步环境得分分别为6.83、6.6、6.4、6.37、6.41;科技投入得分分别为25.71、24.87、22.32、23.67、18.38;科技产出得分分别为22.42、23.99、22.65、22.56、21.1;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得分分别为20.2、19.81、20.22、20.1、18.35;科技三项费用分别为1.07、0.43、0.70、1.32、0.29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分别为0.997, 0.746, 1.126, 1.537, 0.589。三是科技进步对个别行业依赖程度过高。近年来, 连云港市科技进步投入产出中, 对医药制造业的依赖程度在40%以上。

三、工业发展环境比较

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包括金融、税赋等诸多方面, 本文仅从金融方面加以比较。近年来, 连云港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 推进服务环境大建设, 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工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2006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06.11亿元, 比2005年增长18.6%, 增幅由2002年倒数第一位上升至苏北五市第三位, 高于苏北平均水平2.0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25.90亿元, 比2005年增长23.77%, 增幅继宿迁市之后居苏北五市第二位高于苏北平均水平5.5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贷款余额41.70亿元, 比2005年增长49.52%, 增幅继盐城市之后居苏北五市第二位。增幅开始高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幅高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幅, 说明连云港市工业发展的金融环境比周边地区相对有利。具体资料如下: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工业贷款分别为1193.72、506.11、511.37、506.11、281.99亿元, 存款年增幅 (%) 分别为18.09、19.68、10.44、18.6、22.9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分别为565.06、325.90、332.78、325.90、195.53亿元。贷款年增幅 (%) 分别为15.04、21.16、12.16、23.77、32.78。工业贷款余额分别为93.44、40.70、98.26、41.70、23.22亿元。工业贷款年增幅%分别为47.70、35.71、77.11、49.52、41.70。但工业贷款相对集中于优势企业、信贷资金的市区化配置倾向较明显, 中小企业融资仍然较困难, 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突出区域重点, 支持东部城区的港口、道路、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物流业和临港产业建设;支持主体工业、重大工业投入项目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支持非公经济、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等发展壮大。

摘要:加快工业化进程, 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 是连云港市迅速提升经济实力的迫切要求。本文从地区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中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指标, 通过指标对比, 分析连云港市工业竞争力的优势和差距所在, 并探求差距形成的原因, 提出提升连云港市工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连云港,工业结构,投资,外向性

参考文献

[1]江苏统计年鉴 (2003-2006年) [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年~2006年各年版

[2][EB/OL].国家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局等网站资料等

中国巴西体育竞争力之比较研究 篇11

关键词:中国 巴西 三大球 比较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225-02

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在我国首都北京成功举办了,我国体育健儿以51金21银28铜奖牌总数100枚的优异成绩高居第一名,超越了美国、俄罗斯、德国等世界体育强国。纵观我国在本届奥运会上获得的51块金牌中,只有1块游泳金牌具有含金量,其余50块全是举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射击等项目中获得的。在三大球男女共六个项目上,我国也仅女排取得一枚铜牌。

位于南美洲的巴西联邦共和国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1.86亿居世界第五,国土面积851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五,仅次于中国。虽然巴西在奖牌榜上仅名列第23名(3金4银8铜),但是他们有三只球队进入了冠亚军的决赛,最终取得一金(女排)两银(男排、女足)一铜(男足)总共四枚奖牌。体育活动在巴西开展的非常好,比较普及的项目有足球、篮球、排球、田径、帆船、冲浪、游泳等,其中尤以足、篮、排3大球最为普及,并且水平较高。巴西人酷爱足球,足球在巴西被称为“国球”。

1中巴两国男女足球之比较

1.1 中国、巴西国家男子足球队之比较

一提起足球,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巴西足球队,巴西队是唯一参加过全部17届世界杯决赛的球队,他们曾五次夺得世界杯冠军,两次获得亚军,人们亲切的把巴西国家男足称为“桑巴军团”或“五星巴西”。

巴西的历史上曾经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令人难以忘记的名字,从“球王”贝利、加林查、济科、“足球博士”苏格拉底,到“独狼”罗马里奥、贝贝托、“铁汉”邓加、卡雷卡,再到现在的“外星人”罗纳尔多、罗纳尔迪尼奥、卡卡、里瓦尔多、阿德里亚诺、“盘球大师”德尼尔森、罗比尼奥、卡福、卡洛斯等众多的世界级足球明星。

中国男子足球队只参加过一次世界杯,两次奥运会。目前在亚洲也仅处于二流球队的水平。2009年7月1日的世界排名中,巴西男足排名第4位,中国男足排名排第108位,达到了历史最低点。职业足球在中国产生和发展的条件还不够成熟。

1.2 中国、巴西国家女子足球队之比较

巴西女足獲得北京奥运会亚军,亚特兰大奥运会四强,雅典奥运会亚军。第三届女足世界杯第三;第五届世界杯亚军。其实,在世界球迷的心中,巴西女足早已是一支无冕之王。

中国女足在北京奥运会上获第五。其实中国女足也曾有过辉煌的历史,在世界杯上曾获得亚军和第四名,那时的女足队员被国人亲切的称为铿锵玫瑰,有过世界级球员孙文和刘爱玲等。1999年女足世界杯后连续10年无缘四强,现在的中国女足算二流水平就不错了。

2中巴两国男女篮球之比较

2.1 中国、巴西国家男子蓝球队之比较

巴西的篮球水平也很高,是一支传统的世界强队。1959年、1963年曾获世界男篮冠军,同时还有两次亚军和两次第三名。巴西队现拥有号称巴西闪电的、太阳、后卫 莱昂德罗-巴博萨、克里夫兰骑士中锋安德森·瓦莱乔、掘金队的大前锋内内·希拉里奥和马刺队的斯普里特这四位NBA球员,此外巴西还有一群效力于欧洲联赛和NCAA的悍将。

中国男篮虽然原有的“三级训练网”遭到破坏,竞技运动水平滑坡,在奥运会和世锦赛上的最好成绩也都是第八名。中国男篮在NBA打球的球员有火箭队的NBA第一中锋姚明和华盛顿奇才队的易建联。

在2010年男篮世锦赛上巴西在小组赛上以68:70差点将冠军美国队掀翻,只是在16进8的淘汰赛中,以89:93负于雅典奥运会冠军阿根廷队,最后名列第9,中国队以1胜5负名列第16。

2.2 中国、巴西国家女子蓝球队之比较

巴西女篮:1994年的世锦赛冠军,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亚军,2000年悉尼奥运会季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获得第四名,2006年巴西世锦赛的第四名。

中国女篮在世锦赛上的最好成绩是1994年夺得银牌。在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夺得亚军,这是中国女篮历史最好成绩。

中国队与巴西队历史上总共七次交锋的成绩,中国队以4胜3负的成绩略好于巴西队,但是近年来中国队较巴西队在各种比赛的成绩较差。最新世界女篮排名,中国女篮排第六位,巴西居第四位。

3中巴两国男女排球之比较

3.1 中国、巴西国家男子排球队之比较

近10年来,巴西男排几乎包揽了世界三大赛事的所有冠军,包括2004年雅典奥运会冠军、2008年北京奥运会亚军。2002年、2006年、2010年连续第三次捧起世界锦标赛的冠军奖杯。2003年、2007年连续两次男排世界杯赛的冠军。

九次获得世界男排联赛的冠军。

巴西男排的成绩远好于巴西男足,但我们谁又了解他呢?我们更关注足球世界杯,更了解巴西男足。从这件事上更能说明虽同是大球,排球运动确实比不了足球运动,足球就是世界第一体育运动。乒乓球和羽毛球就更不可能和足球、排球相比了。

在本届奥运会的1/4决赛中国男排虽以0:3不敌世界排名第一的巴西队,但二十多年来首次打入奥运会的前八,取得了并列第五名的好成绩,实现了突破。中国男排这位曾经的亚洲老大,已经十年没有“染指”过亚洲冠军了,更别说在世界性的比赛了。

3.2 中国、巴西国家女子排球队之比较

中国排球从1996年开始,实行职业化改革,至今已有15年。在北京奥运会上,巴西女排第一次获得奥运会冠军。在亚特兰大奥运会和悉尼奥运会上均获得第三名。2006年、2010年世界女排锦标赛上巴西女排均获得第二名。

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半决赛中以0:3负于巴西女排,最后获得了第三名,昔日的中国女排有过辉煌的历史,总共七次获得世界冠军,成为世界排球史上第一支连续5次夺冠的队伍。五连冠的中国女排曾经是全国人民的学习的榜样,女排精神不仅成为了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更成为整个民族锐意进取,昂首前进的精神动力。老女排那种不畏强敌、奋力拼搏的精神曾激励了一代青年人。

2010年世锦赛上中国女排获得第九名,巴西获得第二名。

4中国、巴西体育产业之比较

作为盛产足球天才的巴西,球员的买卖就像咖啡和大豆一样,已经成为国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2005和2006年,球员出口已经分别为巴西带来了1.59亿和1.39亿美元的收入。2005年仅罗比尼奥一人的转会费就高达3000万美元。2007年年仅17岁的天才少年巴西小将帕托(Pato)又花去了米兰人2000万的欧元。

从年薪几百万欧元的欧洲豪门到月薪只有1000美金的越南联赛,全世界的巴西球员可用“满天飞”来形容。在中超联赛上,来自于足球王国巴西的外援最多,09赛季达到了13位,10赛季更是达到了18位。

在我国体育仍旧是一个花钱的项目,我们的中国国家足球队和巴西国家队打一场友谊赛要付给对方120万美元,和皇家马德里俱乐部队赛一场得付给人家近两千万人民币。

5中巴两国群众体育之比较

从亚特兰大的16金,到悉尼的28金,到雅典的32金,再到北京的51金,当中国的“奥运战略”,接连在5届奥运会上,取得成功之时,中国人的体质,依旧比不上欧美等国。根据新华社发布的一篇文章透露,在中国人群健康检测报告中,有7成以上的被检测者,处于亚健康和患病状态。在下一代中,“小胖墩”逐渐增多、“小近视眼”的比例超过半数,大学生“心理崩溃”的案例也越来越多。有消息说,我国的一名中学生在体育课上刚慢跑了两圈就倒地死亡了。

巴西政府重视国人的体育健身,专门设有群众体育运动的专项资金,并在每一个社区都建有正规的草地足球场。里约热内卢市的波尔福戈体育中心是填海造地建成的,数十个足球场每天都有足球迷在踢球,每到周末,得提前预约。著名的科帕卡加纳海滩,沙滩上足球场地一块接一块。巴西总统卢拉在工作之余,还经常组织他的“部长足球队”在他官邸后院的小足球场上练球。

通过抽样调查,2000年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为34%,如果不算在校学生,我国的体育人口不到10%。在一些发达国家,体育人口比重惊人,如日本、芬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体育人口达到了70%以上。

很难想象,当列强正在“瓜分”田径(47金)、游泳(34金)这两个“金库”时,当足、篮、排等大球正在举行决赛时,我们作为一个体育强国只有袖手旁观的份,而没有参与的份,不能不说是一种难言的尴尬,不能不说是一种耻辱。

如何从长远着眼,从基础抓起,从整体出发,真正将体育融入社会、融入百姓,实现全民健身、全民参与。这样的一种超越,才是“体育强国”的一把标尺。

6结语

体育人口的比例和体育竞争力是成正比关系的,一个国家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越多,它的体育竞争力就越强。

中国政府对金牌战略的一贯重视,巴西政府对大众体育的重视,是导致两国体育发展极度不均衡的重要原因。

巴西做为31届奥运会的举办国、东道主,以及强大的群众体育基础,在届时的比赛中势必对我国的体育健儿的争金夺银造成相当大的困难。因此,尽早的研究巴西体育,汲取他们在三大球上的经验,对我国体育健儿、体育工作者,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取得优异的成绩,继续保持我们的优势项目,增强我们的落后项目,巩固我们在第一集团的位置,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具有重要意義。

参考文献

[1]肖谋文.我国群众体育政策的历史演进及过程优化[D].北京体育大学,2007,(5).

中美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篇12

关键词:中国,美国,服务贸易竞争力

随着经济发展, 服务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对一国经济强弱至关重要, 并且该比重成为人们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指标。程大中 (2003) 通过对中国服务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状况进行定量分析, 得出中国服务贸易在总体上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弱势地位, 中国在旅游服务、通信服务方面具有较高的显性比较优势;谭小芬 (2003) 从中国服务贸易开放状况、服务贸易总量与结构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 结果显示我国整体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王小平 (2004) 用服务贸易的TC指数对我国和主要发达国家进行比较分析, 指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较慢, 且一直处于逆差态势, 增长率趋于平稳, 服务贸易行业结构差异较大;陈宪、殷凤 (2008) 从服务贸易开放度、国际市场占有率、服务出口比重等方面对中国与世界主要服务贸易国家进行了比较研究, 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 探讨了中国竞争力低下的原因。本文在概述中美服务贸易现状基础上对中美服务贸易竞争力加以分析, 指出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弱的根本原因并给出对策建议。

一、中美服务贸易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国际服务贸易飞速发展, 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日益增强。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服务进出口国。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但其整体规模和水平较低, 与美国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以2010年为例, 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9463.9亿美元, 其中进口4021.4亿美元, 出口5444.5亿美元, 贸易顺差1423.3亿美元, 进口、出口额分别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11.12%、14.24%, 进出口总量均位居世界第一。而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3646.1亿美元, 其中进口额1933.1亿美元, 出口额1711亿美元, 逆差221.3亿美元, 进口、出口额分别占世界总额的5.33%和4.47%, 进口、出口的世界排名分别是第3位和第4位。尽管我国的服务贸易进口、出口同比分别增长了21.5%和32.3%, 远高于美国的5.8%和9.6%, 但是总量只占美国的38.5%, 差距明显。

(一) 服务贸易对国民经济的贡献

对于每个国家而言, 服务业发展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同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由于中美两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 自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有所不同。2010年, 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3%, 而美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接近80%, 中美两国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可见一斑 (如图1) 。同时, 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远远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更低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国的产业结构失衡, 决定了服务业的整体水平偏低, 国内服务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一方面是因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从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 中国正成为世界制造业转移的中心地。目前, 中国工业所占比重偏高, 服务业占比偏低;另一方面, 我国工业化水平较低, 工业对服务业的支持力度还不够。

资料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组织

(二) 中美服务业内部结构比较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大部分集中于其他商业服务, 比重基本在30%以上, 另外旅游业和运输服务业比重较大, 1998—2002年商业服务达到50%, 虽然这几年有所下降, 但仍保持在30%的水平;旅游业和运输服务业所占比重从1998年的9.64%增至2008年的26.2%, 但近两年比重稍有下降。这三大类服务业部门占服务业比重总体上超过了75%。其他服务业部门占比20%左右。

从服务业结构变化来看, 近四年间中国运输和旅游传统服务业呈现占比下降趋势, 分别下降了5.14和3.72个百分点;而计算机与信息服务占比逐年提升, 1997—2010年提高了5.06个百分点;建筑服务业总体上保持增长态势;通讯服务占比下降;而现代服务业也存在不同程度的上升。总体来看, 中国服务业结构仍然以传统服务业为主, 现代服务业为辅。

与美国服务业结构相比, 一方面美国现代服务业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较高, 而传统服务业比重较低, 其中建筑服务业与中国的差距较为明显;另一方面, 美国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 美国在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服务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 如图2。

数据来源: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组织 (UNCTAD)

二、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 国际市场占有率

中国服务业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2000年的2.1%上升到2010年的4.49%, 表明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正在逐渐增强。而美国服务业出口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虽出现下降趋势, 但均保持在两位数水平, 表明美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中美存在较大差距, 见表1。

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 (http://www.wto.org)

(二) 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某一产业或产品的净出口与其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称为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如大于0, 表明该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该指数小于0, 表明该类产品国际竞争力不强;如该指数等于0, 则该产品具有中性竞争力。

从表2可以看出,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自2000年起基本处于-0.1以下, 但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服务贸易竞争力有了较大幅度提高。而美国服务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一直保持在0.1以上, 总体上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http://www.wto.org

(三)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eveal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dex, RCA) 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额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RCA指数大于2.5, 则表明该国服务贸易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1.25≤RCA≤2.5, 则表明该国 (地区) 服务贸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0.8≤RCA≤1.25, 认为该国 (地区) 服务贸易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RCA<0.8, 表明该国 (地区) 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比较弱。

从表3中可见, 中国服务业的RCA指数在0.4~0.6之间, 从2001年的0.563降到了2006年的0.46, 之后RCA指数缓慢提高, 2009年大幅下降。这说明中国服务贸易出口不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

而美国服务业的RCA指数一直保持在1.25以上, 且比较稳定, 说明美国服务业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http://www.wto.org

以上整体分析了中美两国服务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下面将两国服务业按照行业划分, 分析两国服务业内部各行业RCA指数情况, 旨在找出中国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如表4所示, 总体上来看, 美国服务业各行业的RCA指数均比较高, 而中国服务业各行业的RCA指数都较低, 且差距显著。

在传统服务业中, 中国运输服务贸易开始是处于比较劣势的, 到2010年RCA指数为0.98, 开始显示出一定的比较优势。中国旅游服务贸易一直呈现出很强的比较优势, 其RCA指数一直大于1, 但指数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表明中国旅游服务的竞争力呈现下降趋势。

美国在传统服务业上的RCA指数虽然都不低, 但却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表明美国在传统服务业上国际竞争力优势一直在减弱。而美国在现代服务业上的RCA指数则比较高, 均超过了1, 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且变化趋势稳定。其中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权费及政府服务这两个行业的RCA指数值都超过了2.5, 说明其具备极强的国际竞争力。

数据来源: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http://www.wto.org

对比可以发现, 中美两国的服务业内部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美国在传统服务业上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减弱, 而中国则不断增强;美国在现代服务业上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而中国则发展相对滞后和缓慢。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 结论

1. 我国旅游、运输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和潜在优势, 而在现代服务业, 如计算机和信息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的竞争力也具有局部优势, 这也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和竞争力水平。

我国连续十多年来服务贸易出现逆差, 总体竞争力较弱。目前,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运输、旅游以及建筑等传统行业, 然而美国90%左右的出口集中在旅游、商务与专业技术、特许权使用和许可、运输、金融、客运、教育、影视、保险和电信十大服务上, 位居美国服务贸易出口第四的专有权使用和特许服务在中国却位列倒数第一, 这体现出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劣势所在, 即在新兴的现代服务行业不论技术水平还是服务供应等都显著落后, 导致在服务贸易总体中所占份额及发展明显低于美国甚至世界平均水平。

2. 服务贸易发展不均衡, 进出口结构不合理。

我国服务贸易主要依靠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主要利用自然资源的劳动密集型传统服务行业支撑, 三项加起来平均占服务贸易出口的80%和进口的70%, 现代服务部门的进口和出口比重均很小, 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计算机信息、专利权使用和特许、咨询、通讯、保险、金融等部门对我国服务贸易作用很小, 平均只占服务贸易出口的10%和进口的20%左右。进出口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了服务贸易总体水平落后, 竞争力不足。

(二) 提高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 深化服务业市场化改革, 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体制因素是阻碍服务业及服务市场发展的根本原因, 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市场竞争主体及公平完善的市场体系, 限制不公平竞争, 打破行业垄断, 放宽市场准入限制, 实现服务业对内资和外资的同等开放, 加快服务市场化进程, 为服务贸易发展消除体制障碍, 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实行更加开放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建立健全政策扶持体系, 制定服务贸易发展指导目录, 引导资金和技术流向服务产业, 引进具有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外资投向服务业, 加快服务业的发展。

2.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主要凭借其较为健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因此为保障服务业健康有序发展, 我国应加大对世界贸易组织有关服务贸易条款的研究, 加强国内立法的统一性和透明度, 建立健全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体系, 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法律支撑。

3. 制定“服务先行”的出口促进策略

美国“国家出口战略”的实施, 极大促进了其服务贸易的发展。“国家出口战略”的核心是“服务先行策略”。加强对外交流磋商, 增加市场准入;维持传统市场, 开拓新兴市场;与企业密切合作, 注重务实性促进措施;确定重点行业给予重点支持;更新数据采集, 加大市场调研;促进跨部门与各州的合作, 提高服务效率。因此, 我国可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 积极制定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出口促进策略。

4. 确定重点支持的服务出口产业并保持其竞争优势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以及建筑等传统行业, 我国在新兴的现代服务行业技术水平和服务都显著落后, 因此应加大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 从政府政策扶持、企业科研资金投入以及增强人力资本三方面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 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对重点行业实施出口促进战略, 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促进重点服务产业出口发展。

5. 吸引FDI对服务业的投入

研究表明, FDI与服务贸易出口高度相关, 一方面增加了资本要素的投入, 另一方面, 跨国公司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 客观上促进了国内服务业的发展。外资进入中国后主要流向制造业, 流向服务业的较少。因此, 政府应充分发挥宏观协调功能, 制定政策鼓励外资进入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及金融保险等行业, 在改造传统行业的同时, 推动资本和知识技术密集型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 外资给我国服务业带来的技术及管理经验有利于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并带动服务贸易出口, 对深入实施“引进来、走出去”战略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虹, 章国荣.中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10 (10) :13-23.

[2]庄慧明, 黄建忠, 陈洁.基于“钻石模型”的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 2009 (3) :83-89.

[3]陈宪, 殷凤.服务贸易:国际特征与中国竞争力[J].财贸经济, 2008 (1) :113-128.

[4]程大中.中国服务贸易显性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 2003 (5) :17-24.

上一篇:资金缺口下一篇:质量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