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贫困生(共11篇)
中职贫困生 篇1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2009年开始, 国家逐步实现对中等职业教育免费, 并先从涉农专业和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做起。我国采取一系列措施提升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每年约90%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都能够享受1500元的助学金。由于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 中等职业教育在过去几年中取得重大发展, 其教育规模已经和普通高中大体相当, 实现了结构调整的战略意图。由于这些新情况的出现, 职业学校中的贫困生从数量上就越来越多, 他们的心理不健康问题也就越来越明显。
一、中职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现状
中职学校绝大多数都是青少年学生, 由于自身身心发育的不成熟, 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比较低。面对生活、学习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时, 他们的心理态度更容易失常。较之一般学生, 因家庭贫困等因素的影响, 贫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情况更为严重, 已经占到中职学校心理问题学生的20%以上, 主要表现为性格孤僻、多愁善感、逆反心重、人格偏执、有强烈自卑感等。
在学习方面, 他们为了不让其他同学瞧不起, 常常给自己定立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希望快点取得好成绩, 但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急于求成导致他们的心理负担过重, 压力很大, 学习效率不高, 结果出现事倍功半。另外, 他们由于本身自卑心理重, 受挫能力差, 面对学习效率的低下, 往往不敢正视, 久而久之便觉得自己天生不如别人, 进而产生厌学思想。
在生活方面, 他们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去打工, 希望能改善自己的生活。他们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 甚至不愿和别人谈起自己的家庭, 也不愿和别人多说话。有些贫困生对别人说的话过于敏感, 常常怀疑别人, 每次和其他人产生矛盾时, 总是将责任归咎于对方, 感觉别人是和自己过不去。逆反心理严重, 常和别人的想法不一样, 出现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 最终将自己封闭起来, 性格越来越孤僻, 心理越来越偏激, 无法适应集体生活。
在思想观念方面, 把钱看的很重, 认为人生惟有金钱是真理;因为贫穷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和偏执人格, 使他们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不能正确看待社会现象, 从而导致他们人生追求利已化、短浅化, 私欲观念强, 无法形成远大的、利他性的理想和抱负, 在实际利益追求上只讲索取、不讲贡献。他们自信心严重不足, 常出现悲观厌世的想法, 多愁善感、自叹命苦, 消极对待人生, 遇有困难、挫折与失败, 就产生退让、回避、甚至轻生等想法。从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看, 因家庭经济的窘困, 常使他们将自己视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认为国家和社会对自己不公平, 从而产生对国家和社会的仇视心理。⑴
二、影响中职学校贫困生心理的因素
中职学校贫困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 其心理特点往往要受到来自其先天的、内在的和后天的、外界的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虽然他们自身的先天内在因素是特定的, 但仍然可以通过后天的外界因素施加影响, 进行“补偿”, 达到使其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 我们主要分析来自后天的、外界各方面的影响因素:
1、家庭因素。
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因素。绝大多数贫困生来自偏远贫困地区或城市低保家庭, 他们更多的看到社会的世态炎凉, 再加上沉重的学费负担, 使得家庭长期处于心理压抑状态。家长由于总是忙于赚钱养家糊口而忽视了对孩子成长中的关心和教育, 导致有些贫困生存在严重的自卑感, 不敢说话、不敢做事, 怕被人笑话。
2、学校因素。
过去在中职学校当中往往对贫困学生关心较少, 认为他们已经形成初步的世界观, 通过教育很难扭转。没有相关的心理咨询室, 没有专职的心理咨询老师, 更没有为贫困学生专设特殊鼓励的奖学金制度, 让他们更加感觉到无助, 导致自我封闭。
3、社会和政府因素。
社会综合环境对中职贫困学生心理的制约与影响作用极大。改革开放以来, 一些陈腐观念对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拜金主义”、“金钱万能”加上精彩纷呈的校园生活与贫困生经济承受力之间的巨大反差, 使得贫困生很容易提升“金钱”在他们心中的价值, 加重他们对金钱的依赖性, 从而使他们的人际关系也变得冷漠、势利和虚伪。拜金主义倾向加剧了一部分贫困生对物质享受的渴求, 使他们在人生追求方面更加急功近利, 思想观念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 在校贫困学生造成很大的冲击, 使他们产生某种错觉和迷茫、甚至错误的认识, 这些都给他们的心理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常常因此而荒废学业。⑵与此同时, 政府有关部门对这些现象的认识也不够全面, 以为通过给贫困生每年一定的补助就解决问题了, 其实这种输血形式没有起到造血的功能。学生的心理问题还是不能很好的解决。
三、解决中职贫困生心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第一, 家庭的关心。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的观念首先就应该改变, 要教育引导贫困生正视生活上的困难, 培养自我抗挫折的能力, 使他们认识到贫穷对于弱者来说是一种灾难, 但对于强者来说是一笔财富、一种磨练。在人生的道路上, 挫折和困难是难免的, 重要的是要正视困难, 从困难中学会成长、学会思考, 养成坚强的性格, 坚定必胜的信心。
第二, 学校的帮助。
首先, 学校应加大对贫困学生思想教育的力度, 要对他们进行思想上、心理上的“主题教育”, 如理想信念教育、诚实守信教育、责任感与使命感教育等, 引导这些学生通过活动的积极参与, 调整其心理发展与形成的脉络, 为选择好工作的起点打下坚实的基础, 激发他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培养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 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其次, 设立贫困生特殊奖学金制度。给予他们物质奖励, 目的不仅仅为了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 主要还是提倡对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给予奖励。在助困工作中, 选树先进典型, 大张旗鼓地宣传, 使贫困学生身边就有学习赶超的榜样, 形成贫困学生学有目标, 赶有方向, 从而营造一种有利于贫困学生心理成长的良好氛围。
再次, 展开心理咨询活动。我们的心理咨询可以以信函、面谈或讲座的形式为主, 其他咨询方式为辅。讲座一般都是针对学生中大范围的、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由心理辅导老师进行辅导;对信函咨询, 应做到来信必回, 遇到疑难问题, 心理辅导老师之间可以进行讨论, 争取给学生一个比较完善的处理办法;对面谈咨询, 可以建立心理辅导室, 辅导老师轮流值班, 每周固定时间, 作为心理面谈咨询的接待时间, 对面谈咨询的情况做详细的记录。在面谈咨询中, 对个别特殊问题, 可以采用谈心的方式, 力求做到通过我们的努力, 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得以解决。但需要注意, 后两种方式一般都要把交流内容保密, 以免触及贫困生的自尊心。
第三, 国家和社会的支持。
目前, 国家也在不断地关注贫困生, 今年的资助比例已经覆盖到90%, 同时还下达文件, 命令相关部门做好各项有关工作, 争取让更多的贫困生脱贫。这样, 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就会有所缓解, 他们的心理压力也会减小。社会的正面宣传和引导也很重要, 多让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第四, 学生的自救。
对贫困生自身来说, 摆脱心理压力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求助于心理医生;其二是看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多到图书馆看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或人生修养方面的书籍。有时与书交流可以使一个人抛却烦恼, 沉淀自己。我相信大多数贫困学生会从中受益的。
总之, 中职学校贫困学生占有的比重很大, 是学校、相关教师迫切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信通过大家齐心协力能够给这些贫困学生从心理上脱贫。
摘要:随着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资助制度和免费制度的逐步实行, 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上得起职业学校。在这过程中, 中职学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主要表现为性格孤僻、逆反心重、人格偏执等。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后天的、外界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家庭, 学校和社会。为了更好的解决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就需要家庭, 学校与社会三方携手帮助这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
关键词:贫困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凉山州会东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01年立项2005年5月结题)
[2]兰洁:《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 2006-12。
中职贫困生 篇2
内容摘要:中职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使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的中职美术教育得到普及和发展,应从农村的实际出发进行美术教育,在教学准备方面应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要把美术专业学生培养成才,改善现有美术教学的不足,进而提高中职学校美术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职学校 美术教育 策略研究
一.美术教育教学准备工作
美术教学的准备工作是上课的前提,关系教学效果,一般从整体上应做好如下工作:调查了解学生美术基础,心设计教学内容。
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设计详细可行的教学计划,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因此,设计和选择好教学内容是搞好教学的前提,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的需要,自编课程教材,设计教学内容,力求增加一些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新课改提供的现行美术新教材,对多数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而言,还不具备新教材教学的条件,因此,教师在美术教育教学的备课阶段应努力开发利用农村当地美术资源,农村有很丰富的美术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大胆对原有教材进行增加改动,要善于摆脱教材束缚,改换一些教材内容尽量做到贴近学生实际。
二.美术课堂的教学实施方面
1.至关重要的第一节课。据了解,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学生不但美术基础知识为零,而且思想上不重视美术学科,更没有学习动机。因此,第一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重新认识美术学科,激发学生上好美术课的自觉性,并对这一学科产生兴趣,专家认为:学习兴趣是基于好奇心求知欲求能而产生的一些心理反应。
2.采取民主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精神。美术是情意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紧扣学生需要教得生动活泼,使学生在轻松氛围中学习和自由创造。
一是课堂评价采取宽松评分和鼓励的办法。据调查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学生得到的批评大大多于表扬,因此教师适时适量的表扬、鼓励,可以使原本认为自己美术差而学习不认真的学生,由于自信的增强而变得认真,可以使学生对美术学的兴趣逐步增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对学生的习作采取多鼓励和肯定的方法。
二是保护学生的艺术个性。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特点,还要善于因人而异地辅导,使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创作,使每个学生都感觉自己的手法与众不同,自己的艺术表现具有个性。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审美偏好来对学生下结论,否则很难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对此,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罗恩菲德说得好:“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人在创作的过程中变得富于创造力。
三.改善现有美术教学的不足
1.着重加强中职学校的师资力量,引进高学历、高学位、高职称教师。改变知识结构单一现象,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保证毕业生就业的高质量。不断提高现有教师的美术创作水平和执教能力。当今世界,科技不断进步,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为适应这种形势,人人都在学习,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教师也不例外。学校应该营造教师学习环境,创造学习条件,如设立学校图书馆,培训教师,校外深造。学校还应采取激励机制,如晋级晋升职称等,努力提高老师的学术水平和执教能力的,以教出更多学习优异的学生。
2.深入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创新是发展的主要因素,学校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研究是当务之急,研究利用音像教学,互动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群体施教。接受中原地区的美术传播和传承。中原地区开发较早,教育相对较发达,美学教学水平也较高,接受其辐射,吸取其长处,发展贫困地区美术学是个上策,贫困地区学校应抓住机遇敞开大门接受艺术教育的辐射。
3.吸取社??各种资金,社会各种力量办学。我国社会富裕程度不断上升,居民手中游资很多,应引导这部分资金投向于美术基础教育事业,以弥补教育资金不足。这方面内地和城市比较多,大力引导和推进向贫困地区发展,举办各种类型的美术学校,以形成美学气氛积极培养人才。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际情况,目前贫困地区学校不可能一下子实现现代化教育。因此,贫困地区的美术教师应从实际出发,从我们生活的农村寻找适合美术教学的各种资源,将其融入课堂,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美术知识、技能,为农村美术教育的全面提升而努力。总之,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薄弱是现实的其发展任重道远,要改变现状,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更需要广大农村美术教育工作者全身心投入到教改实践探索中去。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时东亮.农村美术特色化教育的探索.基础教育课程,2006,29(3).“第一期甘肃省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论文,课题题目:《在贫困地区中职学校落实艺术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7]ZJ063
中职贫困生 篇3
关键词:中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原则
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的深入,尽管中职类学校有国家经费的扶持,但学生就学所需开销却在逐年攀升,中职贫困生人数占在校生的比例呈增长趋势。贫困生问题,已经逐渐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成为新时期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政府,学校和社会积极采取应对之策,从经济方面扶助贫困生完成学业,与此同时,贫困生出现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方面的问题,有关贫困生的全面发展问题引起社会的全面重视。而学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要针对新时期学校贫困生问题的一些特点,探索出更适合当代学生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从而使这方面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是中职教育的重要任务。尊重中职生是对中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对中职贫困生予以人格尊重,绝不能歧视他们。通过理解和尊重,帮助他们树立对人生及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待贫困生应该报以宽容的态度,尊重他们的价值和人格尊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理解和尊重贫困生,就是与贫困生在心理方面进行积极的互动,有利于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的自信心;要从发展的角度来观察衡量和评价中职贫困生,不断挖掘他们的发展潜能,激发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斗志。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首先要接纳贫困生的需求。通过各种合理的方式尽量满足他们在生活和学习方面的正当需求,通过满足贫困生的正当需求来不断引导他们对生活和学习充满兴趣、充满爱,真正让他们成为主宰自己前途和命运的主人。其次,要尊重贫困生的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因为贫困生经济的贫困而忽视了对他们人生价值的尊重,要尊重他们的正确的价值选择,只有对贫困生价值的尊重,才能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念,帮助他们走向正确的人生轨道,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家庭经济的拮据束缚了中职贫困生对自己将来发展目标的更高追求,带给了他们很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以及其他方面出现的很多问题的根源主要来自这种经济窘困的压力。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老师要积极引导贫困生,教他们如何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以及减轻自己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帮助他们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正确引导他们学会自我教育和管理,增强他们对生活和学习的信心。有目的地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学会让他们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绪和感受,帮助他们在活动中提高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让他们从封闭的圈子走出来,不断拓展他们的交往范围。要帮助他们勇于克服胆怯、开放自己,敢于从容而乐观地面对现实。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减压,帮助中职贫困生重获自信心,提高他们的适应社会的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实现中职贫困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中职贫困生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最大限度地尊重中职贫困生的个性与价值,利用各种有效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中职贫困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中职贫困生的创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動性。在中职贫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必须着重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并把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只有这样才能让中职贫困生感到他们和其他人一样得到尊重和认可,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才能得到保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帮助中职贫困生摆脱思想包袱,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追求自我、实现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强烈欲望。中职贫困生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在人格和自尊心方面表现得很脆弱,一旦疏忽了对他们的尊重和认可,就可能导致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心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会导致他们对学校、对社会、对他人产生敌视心理,甚至会做出强烈的逆反行为。坚持以人为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在于通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帮助中职贫困生形成适合于社会发展的人格和心理,树立积极向上的个人品格。因此,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对中职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必要,它有利于实现中职教育的最终目标。
中职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保障毕业生得到充分就业,因此,在中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引导中职贫困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帮助他们毕业后充分就业。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他们正确地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树立信心。入职匹配是中职生就业选择的重要指标,中职生只有详细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才能在择业中更好地找到一份更适合于自己职业发展的工作岗位,实现个人职业价值和社会职业价值,最终使自己的职业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他们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普及,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人才越来越多,就业市场劳动力供大于求的问题日益显现,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因此,中职生要想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就业就必须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到基层就业的观念和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彻底摒弃仅到大城市及高工资、高待遇的地区去就业的观念,引导他们扎根于基层,为家乡多作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梅.屈顺利.浅谈中职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J].科技创业月刊.2015.11.89-90.
[2] 潘晓艳.关于加强高职院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
中职院校物理学困生转换策略研究 篇4
一、中职院校物理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1.学生基础薄弱, 学习能力不强
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 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还是较为普遍的以学生成绩的结果来衡量学生学习能力的好坏, 尤其是在学生升学的过程中, 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很重要的参考数据。当前大部分在中职院校就读的学生都是普高考试中的失败者, 他们学习基础薄弱, 学习能力不强, 进入中职院校就读是他们迫于无奈的选择, 他们对所学专业的喜爱程度也不高。同时这部分学生由于在以往的学习生涯中考试成绩不好, 学习成果不佳, 造成他们在面对中职物理课程教育的过程中, 出现主观上畏难心理和厌恶心理。
2.教学方式单一, 学生兴趣不高
当前中职院校的物理课程教学方式单一, 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班教学是中职院校采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方式,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老师在一个教室对许多专业的学生进行同一门课程的讲授。这种大班教学课程的内容往往是依据学校中等学生的水平进行设置的, 当高职校的物理教学采用这种模式以后, 物理教师只需要对着教程进行一个照本宣科的讲解即可, 不需要过多的对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进行一个新的尝试, 同时由于教学内容是针对学生的普遍情况进行安排的, 那么就容易导致物理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 在课程听讲的过程中, 出现听不懂课程内容或者无法跟上教师讲课节奏的情况。长此以往, 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导致中职院校物理学困生对于物理的学习更加的懈怠。
二、中职院校物理学困生转换策略
1.改变学生观念, 激发学习动力
面对中职院校物理学困生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习惯不良的问题。中职院校的物理教师在顺利完成物理教学任务的基础上, 主动的关心物理学困生的学习和生活, 加强与物理学困生的交流和沟通。不能一味的以学生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能力, 也不能因为学生的成绩不同而对学生差别对待, 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一视同仁。通过与物理学困生的交流, 了解他们学习上的难处, 帮助他们排忧解难, 同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的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不要好高骛远, 发现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 并且予以表扬, 改变物理学困生以往对学习畏惧和延误的不良心态。同时通过组织课堂三分钟演讲的方式, 让物理学习优秀的学生, 在课堂上分享他们的物理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 让先进带后进, 最终实现中职物理学生的整体进步。
2.转换教育方法, 加强学生兴趣
中职院校物理教师在物理课程的教学中, 要转变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 对于教育的探索不能止步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课堂教学上要不断的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对物理学困生学习能力不强、理解能力偏弱的问题, 要有针对性的把物理教学中的重难点进行一个通俗易懂的转变。使用情境还原的模式或者贴近生活的实践来提高物理学困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3.实行多元评价, 注重能力培养
中职院校在对物理学困生进行成绩评价的时候, 要改变以往的只以考试成绩论英雄的旧有局面。实行多元的评价方式, 以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中职院校物理教学的首要目标, 让中职院校的物理教师把自己的教学重点, 放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 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为学生未来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物理考试的形式也可以变得多样化, 减少物理统考的次数, 以阶段性的课程测验为主, 同时把物理实验和物理实践的成果也计入到学生物理成绩的综合考评中, 让中职院校物理学困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物理, 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物理, 帮助他们把物理知识转化成物理能力, 而不是追求高速的物理考试成绩的增长。
当前中职院校的物理学困生, 在物理的学习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比如学习能力不强, 进步速度很慢, 厌学情绪高涨等, 甚至有些学生因为长期学习无果, 而完全放弃了对学业的钻研。面对这种情况, 中职院校要积极的展开有关物理学困生的转换工作, 帮助这些在学习生涯中一直落败的孩子, 重塑对学习的信心, 让后进学生也获得发展, 让中职教育能够更进一步。
摘要:与高职院校相比, 中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整体偏低, 学困生数量较多。而数量繁多的学困生也严重制约了中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实现中职院校学困生的转换工作, 是现阶段中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中职院校物理学困生为例, 对中职院校物理学困生的产生原因和转换策略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 希望为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为中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中职院校,物理学困生,转换策略
参考文献
[1]胡海刚.如何成功地转化“学困生”[J].考试周刊, 2015 (75) .
[2]丁殿波, 狄艳波.因材施教转变方式树立学困生自信心提高护考成绩[J].科学中国人, 2015 (27) .
浅谈中职“学困生”的转化 篇5
关键词:中职;学困生;转化
近年来,中职教育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一是生源紧张;二是生源素质急剧下降。很多学生是在中考成绩不理想的情况下才不得已报考中职学校,甚至还有一些是初中毕业几年的或是还没有初中毕业的,可以说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这就导致了中职校出现了不少学困生。他们普遍表现出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学习动机水平低,学习意志力差等特点。如何转化这些学困生,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已成为中职学校教师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转化学困生:
一、优化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加强中职学困生学习情感的培养
提高中职学困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首先必须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心境。这就要求中职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心创设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努力给学困生营造一种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尽可能多地关注课堂内的学困生,有效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要激发学困生持久的内在的学习动机,要让他们认识到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不断认识事物的过程,要想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在学习过程中就必须要付出努力。所以中职校教师应该引导学困生关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而不仅仅是关注学习的结果。
再次,中职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尽可能多地采用多媒体教学,在学习方式上,要倡导小组合作式和探究式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尝试运用分层教学,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定务实的目标,加强个别辅导,做到有的放矢,关注到每一个学困生,让他们在课堂中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
另外,由于中职教育没有升学压力,这其实也给我们的教学拓宽了空间,那么作为中职校教师的我们不妨把教室延伸到固定的教室之外如实训车间、校园里、田野里、大自然中,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学习兴趣,让学困生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总之,只有师生情感融洽,课堂气氛活跃,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才能真正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二、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各自的闪光点,学困生在学习上虽然有不足但他们身上也有各种或大或小的闪光点。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更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各种闪光点,并且要善于抓住各种教育契机,真正激活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心态。比如,有些学困生喜爱运动,体育比较好,就可以选他作体育委员,在运动会上可以让他代表班级参加体育竞赛,为班级争光;有些学困生喜欢绘画,写的一手好字,就可以让他为班级出板报,做好宣传策划工作;有些学困生则具有一定的组织和领导能力,就可以选他为班干部,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为班集体服务……可以说学困生同样也各有所长,作为教师就要善于用其所长,这样久而久之就能使学困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促进他们的成长进步。
三、实施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
以前那种把测验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唯一手段的做法是片面的,它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过程,也忽視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这不利于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个性发展。他们在过去的学习中很少有成功的体验,缺乏学习的信心和毅力,在这种消极情绪下,他们是不可能积极上进的。作为中职校的教师就应该结合学分制的实行,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评价既要从学科教学目标出发,又要考虑到学生的起点,尤其是对学困生一定要实施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他们哪怕是有了极微小的进步,教师也应该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让每一个学困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逐步走向成功。
四、借助班级常规建设和管理,培养学困生自我教育管理的能力
有着良好班风和学风的班集体对其班级成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约束教育力往往也是巨大的,所以中职校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一定要重视班级的常规建设管理工作。比如要重视班级的制度建设,要制订并严格落实切实可行的班规,使班级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从而引导学生尤其是学困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在班风和学风建设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自我教育管理的能力,用班级学生身边的事例来教育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另外,教师可以推行“值日班长制”,让每一个学生包括学困生都有机会参与到班级的管理中,继而提高他们的自我激励、教育和管理等能力。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只要我们中职教师多些耐心和恒心,多些爱心和关心,坚持不懈地一步步走下去,学困生的转化将最终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韩玮,张兴华.职校生学业状况面面观[J].教育发展研究,2004(3).
[2]黄克孝.应对中职校生源质量下降之策略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1(9).
[3]赵占发.浅谈对“双困生”的转化[J].素质教育论坛,2009(6).
中职英语学困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6
一、中职英语学困生阅读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首要问题, 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要帮助学困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许多学生认为在中职学校中学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就可以, 对于包括英语在内的文化课的学习不重视。因此缺少学习动机, 导致丧失学习信心和兴趣。其次英语基础知识掌握较差, 是英语阅读能力不够高的另一个主要问题。英语学习需要做大量的阅读, 还要记忆许多单词、短语、句式和语法。学困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熟练、运用生涩不自如, 导致单词、短语、句式、语法记忆十分困难。并且学困生对英语的学习自主性差, 不重视课前预习, 课后归纳、复习、总结等学习方法。单词短语等死记硬背, 机械记忆, 不会使用科学的记忆方法, 导致影响英语阅读水平。学困生要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 不断地对可以接触到的各种英语知识进行积累、训练、运用, 并且进行广泛而大量的阅读, 不要只是一味死读硬啃, 可以利用联想记忆、分类记忆、对比记忆等方法, 逐步加强英语知识摄入的数量与质量, 提高英语阅读的理解能力。最后, 我们是在自身的母语环境中教授英语, 没有语言环境在无形中导致学困生语言运用能力不足, 所以英语课就成了所有文化课科目中, 让学困生感到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
二、提高中职英语学困生阅读能力的策略
学困生在进入中职学校后, 由于学校性质的差异, 在他们的心理上往往会产生一种挫折感和失败感。作为教师要让学困生认识到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实用型和职业型的人才, 只懂专业不懂文化是行不通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 书面语言信息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教师必须帮助学困生正确认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其中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重中之重, 下面我们就对如何提高中职英语学困生阅读能力做一下分析和探讨:
首先,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关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英语学困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学困生大部分都有很多不良阅读习惯, 比如用笔或手指着文章读, 或者在阅读时小声朗诵等等。不良的阅读习惯会导致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的下降。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默读, 杜绝摇头晃脑指着文章一字一句地小声读。遇到不懂的单词不要总是依赖查词典, 要学会通过联系上下文运用构词法等来猜测单词的意思。不要把文章拆解成细碎的单词、短语、句式, 把应该阅读理解的内容变成了材料翻译, 成了“只见树, 不见林”。不要随意停顿或者中断, 要集中精神一气呵成连贯阅读, 以求简单理解文章的段落大意或中心思想。全文通读后, 再根据不懂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当学困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的再次阅读文章时, 就要通过对细节内容的把握来得出正确的答案。这种有目的性的阅读能够减少不必要的时间, 有效提高阅读的效率。
其次, 增加学困生的英语词汇量是根本。教师要加强学困生对词汇的学习和积累, 教会学困生学习英语词汇的方法, 并且教会他们如何对词汇进行运用。让学困生学会最常用的构词方法。比如合词法、缀词法、拼缀法等。利用联想的方法对词汇进行扩展和对比, 利用分类以及归纳对词汇进行整理。再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题目、插图以及提出的针对性问题展开讨论, 通过精读、细读、跳读、推读等有效方法, 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利用关键词把握段落大意, 从而理解文章的细节内容。然后通过构词法结合上下文推测出整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另外还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看一些英语刊物、报纸、杂志等, 使学生的词汇记忆以及理解能力得到加强, 提高学困生对词汇的运用能力, 增加学困生英语词汇量。具体来说就是帮助学困生解决在听英语、读英语、说英语、写英语等方面的困难。英语阅读就像垒金字塔, 将知识转化为砖块一点点的积累就会成功。教师要做到让学生学一点、用一点、会一点, 边学习边利用, 教会学困生们分析单词、短语、句式、语法的构成规则, 激起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 有效阅读以获取必要的信息。在我们的母语环境当中, 学生缺少直接听、说英语的机会, 那么通过阅读来学习和吸收语言材料, 成为英语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加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社会价值观念、文化风俗习惯的充分地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扩展, 开阔学生的眼界。
最后, 科学合理的阅读方法是重点。中职学困生要提高英语阅读水平, 需要老师正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增长知识、拓宽眼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总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 应该重视中职学困生的学习特点, 不能只是灌输式的讲解单词、语法、句子结构等细节, 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解却听不懂, 学习兴趣下降, 阅读能力自然无法提高。因此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上, 要改变这种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从学困生的实际出发, 既要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 又能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能力。总之, 英语阅读理解水平的提高需要学困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积累各种知识, 提升理解能力, 加强阅读训练, 掌握正确方法广泛大量阅读。
综上所述, 学困生的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不能急于求成, 阅读能力是中职英语学困生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师只有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结合不同学困生的实际情况, 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设计, 帮助学困生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从而提高中职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为其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邢志斌, 王秉健, 董郁倩.高职院校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提高策略研究[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02) .
[2]蒋丽.转化英语学困生的方法[J].文学教育 (中) 2010 (11) .
浅谈中职数学学困生的转化 篇7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职学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多, 中职新生学习基础普遍较差, 对于数学而言, 他们缺乏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没有学习兴趣, 跟不上学习进程, 因而使许多学生对数学望而生畏, 怯而止步, 甚至丧失学习的信心, 自暴自弃.但是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专业课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进程, 也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发展.因此, 如何有效地转化中职数学学困生, 对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和健全人格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首先要了解中职数学学困生的特征
中职数学学困生除具有一般学困生的共性外, 还有其独有的特征.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习惯不良
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 没有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他们经常抄袭作业或不完成作业, 课堂上经常是昏昏欲睡或搞小动作, 下课后则神采飞扬, 判若两人.
2.意志薄弱
数学学困生也强烈要求进步, 也希望取得优异成绩, 得到教师的重视和认可, 同学的赞扬, 家长的鼓励, 但持续时间不长, 他们难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克服自己在学习上的坏习惯.
3.自卑心理严重, 缺乏自信心
由于学困生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 处于被遗忘、被摒弃的角落, 他们内心深处一般都很自卑, 认为自己不行, 不愿意参与课堂, 不愿意接近教师, 对教师缺乏信任, 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太多的失败使学困生常感到学数学很无聊、很枯燥, 情绪低落、沉闷, 心理上敏感、脆弱, 易形成挫折感, 导致对学习缺乏自信心.
二、其次要弄清楚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关于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研究者各有说法.笔者通过对大量数学学困生的调查与分析, 发现数学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比较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因素
(1)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 意志薄弱.数学学困生对学习数学普遍缺乏兴趣, 并且求知欲低, 意志薄弱.一旦遇到计算量较大、步骤较繁琐的题目或较长的题目时, 他们就缺乏耐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抽象性较强的概念和繁多的公式定理, 更是缺乏突破障碍的毅力与信心;再加上他们的自控能力弱, 一旦数学成绩出现滑坡就会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 如此一来, 想学好数学难于登天.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 只有三分热情, 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学习被动, 依赖性强.答案依赖老师, 作业依赖同学, 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学困生依赖心理的存在, 使之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 解答问题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 因而学习时表现为模式化, 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 影响了学习效果.
(3) 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学困生基础薄弱, 知识脱节多, 知识结构不完整, 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表象上, 没有深入到实质.
(4) 学习方法不当.课前不预习准备, 上课听课不专心, 对老师所强调的重点难点视而不见;不会听课, 上课只忙于记笔记, 听课效率极低;课后不及时复习巩固, 造成对课堂上所学知识的快速遗忘;不会举一反三, 缺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探究.
2.学校因素
目前, 应试教育仍然在唱“主角”.在应试教育背景下, 教学脱离学生实际, 赶进度, 造成教师授课“重”知识的传授, “轻”知识的发生过程, 不重视知识的消化和巩固.学校、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期望值高, 教师的应考思想会促使学生忙于大量的练习中, 学困生始终吃不了.教材内容增多, 知识难度增大, 学生学习负担呈现加重的趋势, 再加上学科教学的重要性都在加强, 整天应付作业, 没有时间消化, 影响了他们学习成绩的提升.
3.教师因素
教师是科学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引领者.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 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成长.部分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教法单调乏味, 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 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个别教师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 对学生的了解, 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偏向, 以教师自己的认知、情感、意向和个性特征去认识学生, 致使部分教师产生心理偏差, 出现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 严重地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4.家庭、社会、生活环境因素
(1)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 有的家长素质较低, 无能力对孩子的数学学习进行辅导;有的则是父母离异, 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照顾, 只管孩子能吃好住好就行, 对孩子的学习和心理更是无暇顾及, 这些学生的性格常常表现为自私, 以自我为中心, 没有合作互助意识, 吃苦精神和学习动力越来越不足, 厌学情绪也越来越突出, 很容易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
(2) 中学生世界观正在形成, 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干扰, 如电子游戏室、网吧、录像、不健康的书刊、一些不思进取的人等的影响,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形成学困生.
三、最后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
1.注重情感教育,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关键, 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 学生往往会对教师的喜爱转化为对该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 师生情感越融洽, 学生就越喜欢老师的课, 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也就越高, 所以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学困生的自尊心很脆弱, 怕别人歧视的眼光, 期待教师的真诚关爱, 常常会因为和数学老师的关系不好, 而放弃数学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困生提供充分参与课堂的机会,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平等尊重, 没有放弃他们, 那就会大大地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教师对学困生要尊重, 发自内心地爱学生, 多鼓励、肯定学生,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转化学困生的前提.
2.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科学选取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证明, 如果仍用传统的“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 一本书, 一张嘴”的教学方式, 教师讲起来难受, 学生学起来痛苦.本来数困生的心情大多处在厌烦的抑制状态, 常感到学习数学很无聊、枯燥无味, 学习没劲头, 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和免受家长及教师的责备, 而逐步丧失学习的动力, 对学习的厌恶和抵制则逐日增加.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如创设问题情境, 恰当地设置认知冲突, 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引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并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物教学, 展示数学自身的美,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此外, 我们还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数学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 最终达到转化数困生的目的.
3.加强辅导, 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
理解数学概念, 掌握好基础知识, 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大部分学困生由于基础差, 上课又不专心, 他们积累的问题往往会越来越多.学困生有了知识缺陷, 就必须及时查漏补缺.个别辅导可以解决课堂教学没有或不能解决的问题,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辅导的内容要注重数学的基础知识, 强化基本概念, 让学生知道“学习没有基础, 就像房屋没有框架”, 强调掌握好基础知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个别辅导包括给学困生解答疑难, 指导他们完成课外作业, 每次辅导要有针对性, 以解决一两个问题为主, 防止随意性.个别辅导还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 这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习兴趣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4.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大部分学困生由于多年养成的懒惰习惯, 学习被动, 依赖性强, 回家从不看书, 作业可做可不做, 或者抄袭别人的.要想从根本上转化数学学困生, 重点还是要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学习质量.
(1) 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通过课前预习能大致地整理出知识的总体结构和基本内容, 找出自己不懂的知识, 以便在上课的时候重点地听老师讲解.
(2) 上课要集中精力, 认真参与课堂活动.上课时一定要集中精力, 认真听讲, 勤于思考.为了避免上课开小差, 听讲时一定要跟上老师的节奏, 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要积极地思考, 大胆参与, 不要害怕回答错误;对于老师反复强调的重要内容和自己不懂的地方, 一定要用笔记下来, 以便下课后向老师请教, 要克服心理上的惰性和自卑感, 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敢于发问, 勤于思考.
(3) 课后要及时复习巩固、提高课后要及时的复习, 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化地整理, 并解决课堂上遗留的问题, 保证每个细节都能弄懂弄明白, 最后的作业一定要自己做, 这样可以及时有效地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检验和巩固.
5.努力寻找学困生的“闪光点”, 激励学困生进步
“寸有所长, 尺有所短.”学困生身上也有优点, 只不过他们的缺点多且易见;他们上进的心理因素, 又常常是“闪电式”的.所以, 教师在衡量学困生的进步时, 要因人而异, 捕捉其闪光点, 及时表扬和鼓励, 使其认识到有努力就有进步, 同时再给他们提出新的要求, 使他们在看到光明和希望的同时, 也感受到后进的压力, 提升上进的动力.教学实践表明, 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 往往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 如果学生的做法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 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 就会愉快、积极, 增强自信心.即使他们做错了, 也不要全盘否定, 更不能讽刺、挖苦, 要就事论事, 多与他们交谈, 了解其实际情况, 帮助他们寻找弥补的办法和途径.转化学困生的最关键因素还是教师的教学观, 客观中肯地评价学生, 有利于学困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助推学困生的转化.
6.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
要成功转化学困生单靠教师的力量是很难保证的.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家长的集体力量, 与集体成员共同努力.在课堂上要经常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成员组成的合理性是合作学习取得成效, 带动学困生共同进步的重要保证.课堂教学中, 采用自愿结组与就近结组相结合的形式, 兼顾组内成员的个体差异, 安排不同水平学生在同一学习小组, 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互补, 共同发展.课后补缺补差中侧重于安排相近水平和能力的学生在同一小组, 从情感上照顾到这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 也便于安排合作学习的内容, 这样有利于激发这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和兼顾到学习内容的连贯和一致.实践证明, 这种分组方法能有效促进不同层次的学困生在原来基础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反馈题目的错误率明显下降, 学习效果明显.同时还要加强与家长联系, 利用家访、电访等方法与他们沟通交流, 家校合作、齐心协力, 共同促进学困生转化.
总之, 转化数学学困生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作为中职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有耐心和爱心, 重视转化策略和技巧, 有针对性地对学困生进行帮助、鼓励, 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 促进学困生综合素质发展.
摘要:本文结合中职学生数学学习现状, 说明了转化数学学困生的重要性, 提出了有效地转化数学学困生的方法:首先要了解中职数学学困生的特征, 其次要弄清楚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最后必须要采取有效转化措施.
中职贫困生 篇8
一、中职院校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第一,首先,由于教师的授课对象是全体学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性不够,顾及不到所有的同学,致使学习吃力的学生跟不上课堂教学步伐,长此以往的恶性循环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课堂效率不高,从而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其次,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些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自己的期望值不符,缺乏科学的引导,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下降,成绩逐渐退步。
第二,学习态度方面,由于中职学生自身的学习习惯不好,对于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同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钻研精神,上课的注意力也不够集中,而教师对于学困生有时会产生厌烦情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态度不好,导致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降低,对于学习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第三,在学习能力方面,由于某些学生数学思维的理解能力达不到要求,对知识的学习停留在表面,从而在思考问题时不注重思考深度,进而导致对知识的理解不够具体全面,使得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达不到课标要求。在课堂上,学困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度也达不到要求,未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产生了知识的断层现象。
二、中职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困生转换最重要且关键的一步,学生只有在良好兴趣的引导下才能够不断积极主动思考问题,促进学习效率的有效提升。教师首先要促进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使得学生在感受到教师关爱的环境中不断学习与思考,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其次,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时要极具耐心,学生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很难改变,教师要注意方式与方法的灵活应用,利用言传身教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过程中,同时也要注重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注意特困生对于知识的接受水平,在教学过程中同时也应当适时对特困生进行提问,使其认识到自身的存在感,并以此激励学困生进行不断学习与探索,不断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自身潜能,促进学困生的积极转变。
(二)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的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通常以教师自身为主体进行教学计划,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不能完全跟上老师的思维,使得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推进教学改革,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得学生不断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比如,在“诱导公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基本的三角公式进行自主推导,并在推导的过程中总结规律,在该过程中激发学困生对于数学知识学习的自主性的积极性,同时达到记忆的目的,大大提高学困生学习的学习热情,极大促进学困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切实有效做好学困生的转换工作,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展开情境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情境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设计时要结合生活实际,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层次地进行设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以进步和提升。例如,教师在进行“集合的概念”的教学设计时,可以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进行小组划分,根据班级与小组的关系进行集合与元素概念的具体解释与分析,然后辨别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使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不断主动融入数学世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在教学情境的设置过程中,要注重学困生的参与度并且把握整个课堂的节奏,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够学习知识、获得进步,将学困生转化为学优生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
总而言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使每个学困生都能够不断进步,获取更多的知识。教师在学困生教育转化的思考过程中,要不断研究学困生的成因,根据具体问题设置不同的解决方案;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促进学困生的积极转化。
参考文献
[1]钟远凤.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普遍特征和转化策略[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5(14).
[2]马娇娇,侯万胜.落后山区初中数学后进生的转化策略研究[J].中华少年,2015(26).
中职数学学困生的形成与转化策略 篇9
一、学困生界定
数学学困生即为智力正常,处于正常的教学环境下,在同类群体中相对于他人来说数学的学习水平较低, 无法达到国家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学生。数学学困生中有部分是数学学习能力低下, 即为与其他人相比花费更多时间才能够掌握相似水平的学生;有部分是由于学习数学环境、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等因素导致数学水平较低等。然而数学学困生的共同特征即为无法掌握中职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数学知识与能力。
二、中职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 )认 知 障碍
学困生出现认知障碍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种。 主观因素:1学生观察能力有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弱,容易出现知识链接断层。2学生思维能力差,缺乏归纳、推理及概括的能力,相关知识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知识体系建立的不够完善。3学生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缺乏灵活与正确的学习方式,导致学习效率低下,不能深入理解知识,死记硬背教材上的公式、定理,难以灵活变化运用,无法实现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客观因素:教师教学方式欠科学。教师存在一种固定思维,教学方式脱离实际,采用死板的灌输式教学,偏重学生机械式的背诵与记忆,没有教授学生灵活运用的方法,大多数只是传授学生知识,而没有教授学生怎么运用知识。
(二 )情 感 障碍
学困生出现情感障碍的原因主要可以分为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种。主观因素:学困生的主观情感因素即为通常所说的兴趣、学习动机、意志等。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没有积极性,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迫于教师与家长的压力被动学习,勉强参与学习活动。2学生学习动机低下,没有设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克服困难,无法长期保持冲劲主动学习,老师催一催,他们就动一动,勉强应付。3学生学习意志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在面对数学问题时不愿意钻研思考,一遇到问题就放弃,难以长期坚持学习活动。客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可以分为社会因素、学习因素、家庭因素等。社会因素:由于部分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认为学习对于日后就业没有帮助,读书没用,认识看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因此将学习看做负担;学校因素:有的中职学校过度关注升学率,仅仅将目光放在学优生身上,忽略了学困生的转化与成长,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僵化,学生十分容易形成情感障碍, 部分学生会出现与教师作对的情况;家庭因素: 有的中职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成长与学习漠不关心,放任自流,而有的家长爱子心切,望子成龙,教育方式急进,导致学生产生情感障碍。
三、转化中职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一 )开 展 差异 化教 学
由于中职专业关系,班级中男、女生比例失调严重,如机械专业几乎没女生,幼教专业几乎没男生,因此在中职教学中需重视性别差异。男女差异主要表现如下:1思维方式不同:大部分男性左脑发达,而大部分女性右脑发达;2能力优势不同:男生记忆物体位置(视觉空间)有优势,而女生在语言方面有优势;3性格不同:男生粗犷、怕麻烦,而女生较细心、有耐性。因此,教师应重视并了解男女性别差异,客观分析男、女生的不同特点,区别施教,采取相应措施。例如:女生在理解符号方面有困难(或有难度),中职会计专业和幼教专业的就业班基本以女生为主。如学习三角公式时,α或β代表什么? 公式中若反复使用α和β会困扰着一些女生,当两个(或两个以上)连续的公式使用相同的字母符号表示时,更让她们迷惑。处理方式:(1)让她们用笔(最好是铅笔)在每个相同字母上标上记号,直到她们认识到这些字母所代表的变量为止。 (2)如果字母超过1个,用不同颜色的笔在字母上标记,如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用两种颜色笔标记分别表示公式中的两个角的字母。 (3)课堂板书用不同颜色粉笔标记字母直到学生能识别为止。又如:男生不拘小节,在计算、解答题的书写上普遍存在问题,以致会做题但得分低。主要原因是男生不重视或懒得写过程。处理方法:教师在平时课堂上板书解析例题时,注明例题总分值和各步骤在总分值中所占的分值, 在批改作业时按步骤过程是否完整到位的标准批改, 不是简单的对或错。另外, 督促学生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要先打草稿以免书写混乱,乱涂乱画。
(二 )开 展 直 观 教 学
在中职数学教学中,不论是学困生还是学优生都希望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然而中职数学学困生因抽象思维能力、归纳分析能力等数学能力不强,基础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导致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衔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教学方式弥补学困生能力不强和基础不扎实的不足。直观性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其是以学生直接感知的形式为主要依据,能够有效降低学生记忆、理解数学的难度,同时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需要提供其直观、形象的直观感受,让其能够运用抽象思维,从而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利用教具、手势、图像等调动学生的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例如,在几何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教学道具或者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直观、形象的展现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以“平面与平面所成的角”的教学为例,学生无法理解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 因为二面角的平面角看不到、摸不着,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很难理解。教师可以按如下步骤在课堂上制作教具, 让学生在制作教具的过程中理解概念,并看到实实在在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第一步:准备两张能够定型的不用颜色的长方形纸板,一把剪刀。
第二步:将其中一张纸板对折,打开一个角度,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画出折痕,两个半平面和棱就出现了,一个二面角的模型便做好了。
第三步:将二面角模型合上,在棱(即折痕)上任取一点作一条棱的垂线,用剪刀沿着垂线剪开,但不剪断,将纸打开,此时剪刀在两个半平面上留下的剪刀痕所夹的角即二面角的平面角(此时还是看不见的)。
第四步:将另一张纸板对着已剪开的地方插进去,那么两条剪刀痕在插进去的纸板上形成一个角, 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出该角,即看得见、摸得着的二面角的平面角。
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既能够让学生产生好奇心与学习欲望,又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三 )开 展 分 层 教 学
分层教学法是一种针对不同学生水平进行教学的方式,分层结果不公开,保护学生自尊心。分层教学法主要可以分为学习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等方面。
1.学习目标分层。学习目标能够起到重要的导向作用 。针对学困生进行学习目标分层,充分承认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能够帮助学困生掌握基础知识, 帮助中等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总结, 帮助学优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拓展知识面,灵活运用知识进行综合问题解答。例如,在教学“对数函数及其图像与性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层次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学困生: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会正确判断函数是否为对数函数,掌握对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并能够根据底数判断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中等生:能够根据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或者图像比较大小;优等生:了解指数函数的补充性质———性质4。
2.课堂教学分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能够强化学生的自信心,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数学学困生来说可以让其完成基础教学任务,增强自信心。在分层教学法下,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拥有同等的学习参与机会。数学学困生的自卑与压抑心理将会得到改善,学困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热情会被激发出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提出问题的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或者可以用不同层次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进而实现教学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例如,问题内容涉及对基础知识的回归、基础概念、性质等方面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困生来回答; 一些简单的运算可以让学困生到黑板上解答,充分提高学困生在数学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让学困生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如在“指数函数及其图像与性质”习题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解决方法,循序渐进。例题:比较20.8与2-1.5的大小。学困生:通过计算器完成;中等生:通过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或者图像完成;优等生:通过性质4完成。这三个层次的难度是逐渐递增的,这样设置问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多渠道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 避免由于解题方法过于单一及难度过大而导致学困生失去学习信心。
3.作业分层。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供学困生与学优生选择。比如“函数的单调性”作业,学困生:阅读教材,完成通过图像判断单调性的作业;中等生:完成通过定义法判断单调性的作业;优等生:会用定义法判断单调性,同时寻找生活中单调性的实例应用。
4.评价分层。评价分层是分层教学法的最后保障 。评价的分层充分保障了分层教学实施的有效性。教师并不是使用同一标准衡量所有学生, 而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分层评价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够让所有的学生能够获得进步。在评价过程中,教师不单单要关注学困生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对学困生的自我发展进步进行评价,挖掘学困生的潜力,鼓励学困生积极开展数学学习,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困生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转化的,因此教师要持续不断地对其进行鼓励,细心挖掘其闪光点,鼓励其每一点进步,激发其成就感与求知欲望。
(四 )开 展 情 境 教 学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为了吸引学生而设置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构建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能够使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设置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能够有效强化学生整合信息的意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在“函数的奇偶性”教学中,先让学生欣赏生活中对称美的例子,展示图片蜻蜓,故宫博物院,埃菲尔铁塔,再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感受生活中的美, 最后回顾初中学过的轴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 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如,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数学归纳法相对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尤其是对于学困生来说要透彻理解十分困难。特别是在数学归纳法中,为何要有第二步十分不理解。因此,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直观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几十张纸牌折弯后一张挨着一张的放在桌上,将其排列成为蛇形的队列,然后用手指将第一张牌推到,紧接着第二张、第三张、第四张都全部依次倒下。学生通过观纸牌倒下的过程,要让每一张纸牌能够顺利倒下,除了第一张纸牌必须倒下外,还必须有以下条件:如果前一张纸牌倒下,后面一张纸牌也跟着倒下,因此必须有当n=k时,n=k+1也相应成立。
中职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各种各样,要转化中职数学学困生可从开展差异化教学、直观教学、分层教学、情境教学入手, 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困生树立起学好的自信心。转化中职数学学困生是需要长时间坚持的,面对学困生只有选对了转化策略, 再加上持之以恒地努力就一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摘要:在高校扩招与普通高中教育不断普及的情况下,中职生源水平更是参差不齐。中职数学学困生群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转化中职学困生能够提高中职院校教学质量,缓解家庭与社会压力,给国家输送更多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文章主要就中职数学学困生的形成与改善策略进行探析,以期能够给转化中职数学学困生提供一定的指导。
中职贫困生 篇10
【关键词】“学困生” 自信心 表扬艺术 愉快教学 成功教育
有关专家曾作过一些关于中职生心理问题的调查,结果往往显示出中职生的心理焦虑、人际关系敏感、强迫和冲动行为分值等均高于正常值。据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少中职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我们更注意到,那些被称为“学困生”的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学生,存在心理问题或障碍的机率往往更高。因此,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就显得极为重要。教师要根据“学困生”各自的特殊情况,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结合他们的个性特点,创造转化条件,点亮学生自信之灯,让其健康成长。
一、个案回眸
开学后不久,我在教室里表扬了一个叫黄丽丽的女生时,全班一片哗然,更有“啧啧”的厌恶声。课后,我找到她,表扬了她的进步,也讲到了同学对她的反应。并进一步说:“黄丽丽,有没有信心让老师总有机会表扬你,让同学们看到你的变化,也让同学们打心眼里认为你是进步了?”她用力地点点头。此后,她的自信心明显提高了,学习成绩也慢慢上去了,每次考试她都能及格,有几次还考到了班级前十名,再也没有发现同学们看不起她了。
二、现象分析
我们都知道,每个孩子都是在周围人的肯定、否定评价中认识自己,寻找方向,不断前进的。肯定性评价会使学生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产生更要好好学习的激励作用;否定性评价会使学生心理不愉快,一方面可能反思问题,努力改正,另一方面也可能减弱自信,产生自卑,甚至由此产生反感、对着干的情绪。这就要看教育者如何使用肯定和否定评价了。任何一个人,渴望被别人肯定的心理需要大大超过被别人否定的心理需要,这就是为什么要坚持表扬为主、激励为主的原因。
对于形形色色的“学困生”,只有辨别真伪,才能真正地识别学业不良学生。“学困生”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学业不良学生,二是学习失能学生。学业不良学生是对学习成绩未能达到同等智力水准的学生的总称。而学习失能学生是脑功能轻微障碍的学业不良,又称“特殊学习障碍”。因此,班主任首先要会辨别学生是属于哪一类“学困生”,是学业不良还是学习失能。
具体来说,“学困生”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源于生理原因
身体和心理的联系极其紧密。心理的不安甚至会引起头痛、腹痛、呕吐等生理反应,身体的不适也会对心理产生广泛的影响。因为身体异常引起的学业不良的例子是很多的,但很多班主任老师没有重视这一点。
1. 易疲乏而不能专心学习。易疲乏的身体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慢性的营养不良,日常生活没有规律,体质孱弱等。慢性营养不良的学生少食偏食,身材瘦小,经不起长时间的学习。看电视时间、饮食时间、睡眠时间等的安排,随心所欲,毫无规律,这样的学生自律性发展不好,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学习。体质不好也会引起学业不良。
2. 患有慢性疾病的学生也可能导致学业不良。这种学生旷课较多,在数学等学科的学习上难度较大,有较强的自卑感,从而引起学业不良。学生中常见的慢性疾病有:支气管哮喘、周期性呕吐、鼻炎等。
3. 生活节律紊乱而丧失学习动机。一般生活节律往往从心理因素方面注意较多,但从实际看,它同食物营养的消化吸收、排泄等代谢功能以及睡眠之类的心向症密切相关。
(二)源于心理原因
智力发展正常,身体也完全健康的学生中有不少是学业不良者。迄今为止,许多专家和教师都进行过大量的案例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是以下几种心理原因导致学业不良。
1. 不良性格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在自主性、责任感、自省精神、上进心、积极性、学校适应、自我价值感、自卑感、基本生活习惯、耐性、自觉性12个维度上与学业不良显著相关。这些性格特点可能形成三类学业不良学生。一是学习习惯未规定型,表现为每天不做作业,不预习复习,不安排读书时间,注意力分散。二是情绪障碍型。表现为做什么事都没有自信,对别的事情漠然置之、充耳不闻。这些学生有较多的失败经验,有比较严重的自卑感和焦虑感。第三类是自立精神未发展型。表现为依赖性强,我行我素,未形成同年龄相应的自立精神,不思进取,从而陷入学业不良。
不良的性格特征还会导致一系列的消极反应,比如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方法不恰当,最终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当不良学习习惯形成后,这种学生在学业上就会导致恶性循环。
2.不良师生关系的影响。师生关系状况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巨大的影响。被学生讨厌和疏远的教师,即使教师对学生热心指导,也难以得到学生的接纳,难于取得实效。甚至于在很多方面学生总与教师对立,产生矛盾和逆反心理。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进一步丧失,从而引起各方面的问题。心理学研究还认为,师生关系对学业不良的影响居于核心地位。
3. 注意力发展水平较低。心理学认为,注意力的发展在学生智力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研究表明,15—17岁的学生注意集中的时间在30分钟左右。如果学生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低于正常水平,必然会阻碍其学业的进步。甚至在有些教师眼里,这些学生上课不遵守纪律,不愿意听课,而没引起相应的重视。
4. 对学校、班级的长期不适应。进入一个新的班级后,有的学生不能适应学校环境,不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校的规章制度感到不适。这些都会引起学业不良。
三、增强“学困生”自信心的建议
(一)充分运用表扬艺术,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
老师不能只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不要只表扬所谓的优秀生,对“学困生”也要不断鼓励。
(二)愉快教学,把笑声带进课堂,活跃气氛
师生之间关系要融洽,老师不要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绝对权威的样子,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好主导作用,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平易近人的老师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拉近师生的距离。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如果能向老师袒露心声、诉说心情,作为老师应该感到高兴,而特别是“学困生”能对老师表现出某种亲近、“依赖”,作为老师更应值得庆幸,因为此时的老师已成功了一半,接下来看到的就是学生的进步了。
(三)教师要研究“学困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产生心理障碍的规律,对他们进行成功教育学生一进入各个年级,就根据各年级的特点及时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经发现有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要及时引导,防微杜渐。教师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为他们树立不同的榜样,并引导学生进行榜样分析,实施成功教育,让学生知道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来之不易,有时甚至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才能获得成功。
总之,中职生的心理问题并不可怕。他们思想单纯,思维敏捷,感情丰富,好奇心盛,求知欲强,可塑性极大;他们也正处于仰慕英雄、渴望起飞的时期。我们应该随时赠送他们两样礼物:让他们有欢乐的时候,让他们有值得骄傲的地方。增强他们的自尊感,激励他们的自信心,促进他们自强自立,让他们的未来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莫定澜.正确归因与“后进生”的转化.中国教育学刊.2009,(5):21-24.
2、唐红波等.中小学生学习心理辅导.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8.
中职贫困生 篇11
一、贫困地区中职生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德育目标笼统, 德育观念落后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的总体要求, 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中职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一线所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具有职业性、应用性、岗位性、定向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要求德育目标注重理想、信念、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但贫困地区的职业学校德育目标不明确, 未能体现中职教育的特色, 普遍存在重论教、重灌输、重他律, 忽视中职生的道德养成, 忽视自律能力的培养和脱离中职生生活实际的现象, 没有遵循“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教学全过程育人”的理念, 严重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基本内容, 脱离了中职教育的实际, 造成德育教育功能减弱、实效性降低。
(二) 德育资源匮乏, 德育内容陈旧
贫困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条件差, 无法提供让学生表现自我的平台, 加上学校对思想品德教育的资源开发不足, 对现有的教育资源不能有效利用, 无法开展生动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无法将正确的思想、观念通过有效的途径和形式让学生愉快地接受, 使学生个性无法张扬。德育内容单调、陈旧、脱离实际, 不合学生“胃口”, 教学只重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传授, 缺乏对道德选择能力和解决道德冲突能力的培养。
(三) 德育过程简单, 德育方法滞后
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贫困地区职业学校的德育方法过于简单陈旧, 缺乏新意, 只注重强调理性知识, 没有把理论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外在的强化灌输, 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忽视受教育者对真善美的真实体验;习惯于对教育层面的一刀切, 却不认同学生的多样性、差异性。这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与当代中职生的思想特征不适应, 也不符合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四) 德育工作实效性低, 教学主渠道不畅
由于贫困地区中职德育目标笼统模糊, 德育内容空泛, 德育过程过于简单化、形式化, 造成学生不感兴趣, 教师勉强应付, 德育工作实效性低, 主渠道的作用远远发挥不出来。德育体系中, 普遍存在德育管理体制不健全、规划不实、队伍不稳、落实不力、运行不畅、机制不活等问题。只注重抓行为规范和学校规范的教育, 缺乏教育的力度和深度, 使德育的生命力日趋萎缩。
二、贫困地区中职生德育工作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
(一) 贫困地区社会环境中的消极因素对中职生德育工作造成巨大影响
1.学校教育重智轻德的现实与德育工作任务之间存在矛盾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薄弱, 生产方式原始, 生产力水平低下, 脱贫致富是他们的迫切愿望。同时, 贫困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为了自身发展, 不得不以专业技术的学习作为评价教师和学校工作的主要依据。在这种思想影响下, 学校出现了“重技能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 从而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流于形式, 难以适应当前中职生思想的发展变化。
2.贫困地区的社会不良因素与学校德育工作之间存在冲突
贫困地区思想道德教育的资源非常有限, 从而为不良信息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甚至有的中职生与社会上的流氓结成犯罪团伙, 到学校滋事、打架、敲诈勒索, 无恶不作。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学校德育工作在社会环境综合治理、营造和谐育人环境、形成德育教育合力等方面还有大量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 学校德育课的质量低下严重制约了贫困地区中职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 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对德育课普遍重视程度不够, 教学存在着方法单一、手段落后等问题, 根本没有触及学生异常敏感的心灵世界, 严重制约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 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错位使贫困地区中职生的德育工作实效大打折扣
家庭问题是贫困地区中职生出现行为偏差, 走向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首先, 贫困地区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文化不发达等原因, 人们社会活动的范围极其狭窄, 从而形成了保守、愚昧、固守传统、不思脱贫等贫困文化特征。很多家长不懂得起码的教育常识, 不懂得如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忽视孩子的心理成长, 教育方式方法单一。其次, 近年来, 依附土地而生的农民, 开始转变观念, 走出家乡, 进入劳务产业, 但大量的留守少年由此产生。他们缺少家庭的温暖, 缺少父母的呵护, 往往形成自私、任性、孤僻等性格特点, 甚至少数人存在严重心理疾病, 给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四) 中职生自身不良因素降低贫困地区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
中职生是中考的“失败者”, 他们长期承受教师、家长的过多指责和同学的歧视, 在心理承受力、价值观念、自信心、综合能力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缺陷。有的学生知识面广, 但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有的学生生活要求高, 但缺乏爱劳动的习惯;有的学生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显著变化, 情绪不稳定, 有时无法想通一些问题, 出现了逆反心理或轻生的念头;有的学生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违纪违法的泥坑……部分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没有立足学生实际, 往往造成学校或家庭越反复强调要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 学生越自以为是、我行我素, 形成了学生与学校、家长唱“对台戏”的尴尬局面。
三、贫困地区中职生德育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 立足标本兼治, 为贫困地区中职生德育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单纯依靠学校一个渠道来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教育, 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 全社会都要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营造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各级政府设法多建设一些健康的青少年活动场所和设施, 为青少年创造更多的文化空间, 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 丰富活动载体, 创新教育形式, 提高贫困地区中职生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首先, 要积极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 并将其逐步渗透在各门学科中。在德育课的教学中, 要摒弃那种机械灌输的教学方法, 改变在教学实际中只要求学生识记大量零碎的德育知识点的做法, 使学生对德育知识内化。其次, 要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寓德育工作于各项活动之中, 让德育走出课堂, 在潜移默化中, 感受道德教育的魅力。比如,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结合当地和学校实际, 因地制宜, 在烈士陵园、敬老院、博物馆等地建设体验教育活动基地, 并分期分批组织中职生到这些教育基地开展体验活动, 变封闭式教育为开放式教育, 满足学生扩大视野的需求, 不断提高他们思想道德素质。
(三) 家长要身先垂范, 主动与子女沟通交流, 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的素质决定家庭教育的层次。家长自身的知识、品德、情趣、修养、仪态、举止、言谈等会对子女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产生一定的导向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且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 具有长期性、持久性。因此, 要营造优良的家庭德育环境。家长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 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 坚持正面教育、以身作则、及早施教、宽严适度。要求家长选择民主的教育方式, 创造和谐的家庭气氛, 促进孩子的发展。针对贫困地区学生家长自身素质普遍较低的实际情况, 职业学校可结合当地实际开办家长培训班和家校论坛, 引导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 加强德育教育。
(四) 凝聚力量, 整体推进, 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 但贫困地区的中职生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很难产生理想的效果。为此, 中职学校要不断地将教育活动向家庭辐射, 向社会延伸, 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主导, 以家庭为基础, 以社会为依托的开放型德育教育网络。家庭是孩子健全人格和高尚道德修养形成的“第一环境”, 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孩子的思想教育, 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 为孩子营造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社会在德育工作中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连接家庭和学校的纽带, 因此要号召全社会成员精心构建有利于中职生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只有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构建三者的双向反馈机制, 使中职生的思想行为随时随地都受到约束, 才有利于他们健康思想、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大军, 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陈家梅.浅析中职生德育教育[J].职业技术教育, 2011 (6) .
[2]田朝东.中专德育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 (1) .
[3]甘成君.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探索[J].素质教育论坛, 2009 (20) .
[4]孔德成.新时期学校德育创新工作的思路[J].素质教育论坛, 2009 (20) .
[5]李海松.浅议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对策[J].中华少年 (教学版) , 201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