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部

2024-09-06

社会工作部(共12篇)

社会工作部 篇1

摘要: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 也是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 (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 之一。它既是一项事业, 也是一个专业、一门艺术。帮助个人、社会群体乃至社区更好地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广阔活动空间, 因此社区工作者必须经过专业培训, 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荣誉感, 具有务实求真的态度, 并有判断事物的扎实知识基础和进行组织沟通的技巧。以下从社区工作的角度探讨社会工作的方法。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区工作,方法

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的工作, 而社区工作就是其中的一种。同时, 社区工作和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共同构成了社会工作的三大传统方法。社区工作是一项事业, 同时社区工作也是一个专业, 在工作过程中更讲求艺术, 所以它也是一门艺术。在社区工作中, 工作者主要服务的对象就是整个社区的居民。工作者应该在工作中讲求专业技巧, 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 有效解决、处理社区事务, 协调居民的人际关系, 进而保证社区的和谐、健康的状态, 促进社区能实现良性的发展。所以说, 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说, 他们有较高的专业素质, 必须进行专业性的培训。此外, 社区工作还应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 必须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在具体的工作中能踏踏实实, 爱岗敬业。除了有这种务实求真的态度以外, 社区工作者对事物的发展还应该有一定的判断能力, 能有扎实的知识基础, 能与社区居民进行有效的沟通, 其语言艺术和沟通技巧也必不可少。所以说, 社区工作者也是社会工作者的一部分, 他们应该根据社区工作的普遍价值制定专业性的伦理守则, 通过中国社区工作的实践进行检验。

1 社会责任感

社区工作者要对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对自己的应用职责也是如此。而每个社区个体, 他们的困弱状况可能是各异的, 但是他们也有生存和社交的权利, 他们也有自尊, 他们也有自我实现需要。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说, 应该能正视这些问题, 真切的落实为他们的服务, 能够有效的对需要帮助的个体或是目标提供相应的帮助, 能真正的解决一些社区问题, 实现对社会的正能量, 同时也使社区各个方面得到改善, 或是获得应有的福利等。社区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不应该只是注重个人小利, 或是注重小团体利益等, 以公谋私。社会工作者在向受助者提供救助时, 在这样的特殊的服务过程中不应该收取其费用, 而是对其进行义务帮助。同时, 社区工作也应该是一项“非营利”性事业, 其主要经费源于政府资助, 或是来源于私人捐助, 而这些经费也必须用于公共福利, 或是用于基础建设等。社区工作者应该有崇高的理想, 为社会做最更多的实事, 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2 平民意识

社区工作项目的确定也都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一般都要满足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同时, 社区工作者在工作中也应该把自己当做是社区的一员, 要充分尊重每一个社区成员, 要实现工作中的平等。一般来说, 社区工作都是以社区参与为其基本原则。通过工作能成员对社区事业的关心, 能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工作的介入, 有效帮助其解决问题;并通过共同的工作计划或项目, 推动社区发展。还要走“群众路线”, 这样社区工作才有发展动力, 才能实现发展目标, 也可以说社区工作者的平民意识其实就是一种民主意识。

3 知识基础

社区工作者的知识结构至少应当包括三个部分:第一, 社区工作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务模式。社区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主要方法之一具有一套独特的工作原则、步骤和方法, 社区工作者必须首先了解自己的工作的特殊和特点, 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巧。第二, 相关行为科学及社会科学的知识方法。在现代社会工作的专业化过程中, 吸收了各种现代科学成果。如果说, 从事个案和小组工作更需要掌握一些社会心理学、精神医学、文化人类学知识的话, 社区工作则更需要政治学 (如公共行政学) 、社会学 (如组织社会学) 以及经济学、教育学知识。第三, 社区背景知识。较全面、深入了解一般社区结构、服务事业及公共或私人机构的功能特点, 并熟悉社区生活习俗, 从而容易适应工作环境, 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

4 沟通技巧

社区工作者如果能掌握语言艺术或是运用技巧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推进社区工作走向成功。此外, 社区工作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社区成员对工作者的信任, 进而与社区组织有效融入, 实现合作。社区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 这是最为基本的角色要求。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说, 他们要能与社区内外的组织机构有效沟通和协调, 同时也要与社区成员进行相互学习, 展开工作等。这都需要社区工作者能有语言运用技巧和很好的沟通能力, 此外还应该充分掌握工作伙伴、对象的一些实际情况, 如年龄、职业等等, 这样也方便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对其充分尊重的基础上实现社区工作目标。

5 组织能力

社区工作也被称为“社区组织”。社区工作者通过对运居民的组织和动员, 进而实现社区工作目标。同时也应该制定相关计划方案, 之后协调专门机构、整合社区想的团体或机构等, 有效利用一切资源来满足社区需要, 最终实现社区目标。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和特征就是要积极发掘、组织、协调与利用社区资源。社区工作者对各种资源都应该熟悉, 并能将各种有利要素进行组合。对社区工作中“供应”与“需求”进行协调和平衡。此外, 社区工作者的组织能力还表现在社会调查、行政管理以及为组织具体专业活动等方面。

6 职业伦理

社区工作者的职业伦理由社会工作专业的自身规范所规定。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工作专业权威机构都制订了社会工作伦理守则 (Codeof Ethics) 或职业道德守则。Durkhein (译为涂尔干或迪尔凯姆) 将伦理分为两种:一是适用于所有人的伦理;另一种则适于特定团体。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属于第二种, 人们称其为专业或职业伦理。专业伦理至少有4种功能:

(1) 指明该专业的核心价值观, 并为专业人员的日常工作行为提供具体规范和标准;

(2) 专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遇到某些职责冲突或伦理矛盾时, 能够遵循专业伦理守则, 维护专业的原则;

(3) 为社会公众提供理解社会工作专业职责的伦理标准;

(4) 提供一套评价或衡量系统, 评判专业工作的优劣, 尤其用于裁决专业界中的不道德行为。

社会工作者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社工”。他们主要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 也是一种专业技术人员。

帮助个人、社会群体乃至社区更好地发展是社会工作的广阔活动空间,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者更要严格要求自己, 提高社会责任感, 增强自身的理论体系和实务模式, 帮助有困难、有需要的人缓解压力、克服困难, 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家庭问题、帮助单亲家庭走出困境、促进就业困难的人就业、帮助老年人适应退休及老年生活等问题, 提高居民的满意率, 真正做到“关注民生, 服务社区”。

社会工作部 篇2

一,社区社会工作的特点: 1.社区社会工作的性质是服务,助人活动;2.社区社会工作的手段是社会工作方法;3.社区社会工作的空间是社区;4.社区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重点服务对象是社区中的特殊困难群体;5.社区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兼顾社区发展和人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重心及最终关怀

二,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社区服务内容体系

1.按服务对象和服务性质:福利性服务,经营性服务

2.按服务的提供手段分为:福利性服务,经营性服务,互助服务等

3.按服务提供机制的正式程度分为:非正式,准正式,正式的服务

(二)社区社会救助(社会保障)1.对象:贫困户,孤老病残人员,特殊人员生活救助,灾民生活救助

2.特征:(1)救助对象是社区中极度弱势的群体,救助的目的是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2)国家救助与社会互助相结合(3)物质帮助和福利服务相结合(4)生活救助与扶持就业相结合(5)城市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承担了社区社会救助大量的具体工作

3.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1)保障对象

(2)保障标准及资金来源:按当地标准;政府财政拨款,社会捐赠

(3)工作程序

(三)社区卫生

内容: 1,社区医疗;2,社区预防;3,社区保健;4,社区康复;5,社区健康教育;6,社区公共卫生及其他专项服务

(四)社区治安

1.内容:(1)法制教育(2)居民调解(3)治安防范(4)社区矫正(5)维持秩序(6)事故防范

2.测量指标:(1)客观性测量指标(2)主观性测量指标

(五)社区教育

内容: 1.从教育功能角度分:补偿式,控制式,解放式社区教育

2.从国家,社会和居民需求角度分:文化科学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生活教育,生命健康教育,民主思想教育,时事政治教育

三,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社区服务中的社会工作方法:1.运用社会工作研究方法,深入调查了解居民的问题与需求;2.运用社区工作方法,整合社区内外资源开展社区服务活动;3.运用个案,小组工作法,为有需要居民提供专业辅导服务

(二)社区社会救助中的社会工作方法:1.为救助对象寻求社会资源,建立支持网络;2.为居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信息咨询;3.就业辅导

(三)社区卫生工作中的社会工作方法:1.为居民提供就医帮助:提供医疗信息,联结医疗资源,心理辅导;2.协助居民树立新健康理念:知识讲座,知识竞赛,宣传,主题工作坊;3.协助居民维护环境卫生:感受分享策略,监督策略,行动策略,个性化策略

(四)社区治安中的社会工作方法:1.运用联合会谈方法调解纠纷;2.用小组法帮助居民学习法制与治安知识,提升法制及安全意识;3.创伤辅导

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探讨 篇3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治理;功能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030-01

一、社会治理的转型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但因为国际环境的压力和国内产业发展方式的制约,我国在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结构性的不可持续问题。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利益的关系网络更加复杂,在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社会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保持社会稳定,在此基础上,社会管理就成了对社会成员所认定的“破坏稳定”行为的管理和控制。但是在诸多实践中,这种社会服务只是加强管理的一种手段,而社会治理是相关各方在协调沟通的基础上,基于共识而对相关事务进行管理,是一种合作共治。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虽然都是政府在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应对结果,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不同的关注点在于思路和方法不同,社会治理更符合现代国家推崇的民主思想。所以,社会治理可以说是是社会管理的发展和升级,它是与现代国家制度和现代治理思想相联接的。

二、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

(一)社会工作的社会功能。

1.维持社会秩序。社会秩序是社会各部分关系协调、社会稳定的状态,它是社会管理者极力追求的最佳状态。在实践中社会工作专业直接个体服务,解决个体所遇到的问题,简介减少了激化社会问题的威胁,起到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社会工作相对于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体系,更强调改变环境、完善制度的宏观手段,因此,社会工作是从更深层次上来维持社会秩序。

2.促进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是社会各组成部分之间良性互动、社会成员之间互相接纳的状态,社会成员之间良好的关系和社会支持是健康社会的表现。社会工作强调社会互动,致力于社会成员之间相互支持关系的建立。社会工作人性化的专业服务在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时所产生的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是传统行政工作不能替代和比拟的。

(二)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

自2006年,我国不断地探索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成为在诸多领域中提供服务的专门人员,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福利性质的社会服务活动,其宗旨是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和服务,本质是一种以利他主为指导的助人活动,强调用优势和增能的视角来对待受助者。社会工作的首要功能就是对社会弱势人群提供救性服务,鼓励基层群众通过参与公共政策来表达自身利益诉求,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和社会福祉的公平。

因此,我们可以说社会工作的功能与社会治理的目标具有相关的统一性:首先,社会工作追求每个社会成员平等地享有社会福利;其次,社会工作可以科学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最后,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有益于社会治理理念的创新,推动社会治理的升级。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可以有效改变社会治理中传统的救助思维,帮助弱势群体最终能够自助。在社会治理中融入社会工作方法、理念和制度,那么将能更好地促进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

三、社会工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探讨

社会工作既是一项科学的助人方法,也是一种社会制度,是当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制度化手段。在现今,如果只有社会治理体制,而没有专业化、科学化的治理方法,那么社会治理将很难实现其目标。

(一)为弱势群体的权益保障努力,促进社会公平。

社会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改变困难群体的生存处境,主要是满足基本衣食住行等低层次需求,其次就是对生活上有困难的人给予必要帮助,使其恢复正常生活的能力。在微观层面上来,社会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是“助人自助”,在为受助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不仅协助其摆脱困境,还要发掘其自身潜能。在宏观层面上,通过政策干预和政策实施,努力为弱势人群的利益保障作斗争,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社会公平。

(二)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利于社会和谐。

我国流动人口正在经历代际交替的阶段,城市移民已经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较低,流动人口缺乏社会归属感和认同感。而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政策路径帮助流动人口改变身份:一方面,培养并强化流动人口的自身能力,不仅学会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提升其城市适应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可通过专业方法帮助流动人口了解并适应城市生活,矫正其负面的自我评价,从而顺利融入城市社会;另一方面,社区融入可以带动社会融合,通过专业的社区工作来带动流动人口依托社区逐步融入城市社会。

(三)推动社会政策的合理完善,利于社会进步。

对于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常常会扮演政策倡导者的角色,在充分了解现有政策和民众切身诉求的基础上,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建议,通过可行性分析而提出的。传统的社会管理主要靠自上而下的强制约束来实现维稳,而社会治理强调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贯彻落实于社会服务工作中,改变理念,创新方式,从防范、控制型治理向服务型社会转变,社会工作通过影响政策的方式参与社会治理,推动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纪德尚.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问题研究[J].社会建设,2015,2(1):60-67

[2]王思斌.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的特点及其贡献[J].理论探索,2015,5(1):49-57

[3]周昌祥.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以服务为本的社区社会工作[J].社会工作,2014,(2):53-58

[4]马克林.社会工作协同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2015,(1):102-106

[5]陈成文.论加强社会工作与提升社会治理能力[J].社会工作,2014,(2):19-25

[6]陈成文.论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的发展空间[J].山东社会科学,2015,(1):77-82

[7]顾东辉.社会治理及社会工作的同构演绎[J].社会工与管理作,2014,(3):11-13

社会工作部 篇4

随着社会大众日常需求的不断增长, 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社会各项保障的日趋完善, 社会工作已经走过破冰阶段, 开始被越来越多地大众所接受。与此同时, 各项社会政策也根据相关社会工作需要逐步出台并随时代发展要求逐步完善。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在我国是处于年轻的研究领域, 因此, 笔者认为, 二者的基本概念和关系的研究对我国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概念

社会工作, 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陈良瑾等人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助人自助的专业性社会服务工作, 也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专门的职业。社会工作专业意义的引入改善了社会福利从业者的行为和态度, 同时也使社会福利制度更加完善, 根本地提升了人们的福祉和改善了社会福利的品质。

所谓社会政策, 就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预, 解决社会问题, 促进社会安全, 改善社会环境, 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其核心是解决公民在市场经济下的社会风险。狭义的社会政策范围包括劳动苦力工人、生活水平较低的贫民生活;广义的社会政策包括一个国家的国民福利政策、就业政策、文化政策、教育政策以及相关宗教政策等等。我国的社会政策采用广义的概念。

二、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关系

随着时代进步, 社会工作发展的迫切需要, 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联系日趋直接和紧密, 尤其是伴随国家各种社会福利政策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社会工作作为社会分工的组成部分, 在服务贫穷弱势群体、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进而社会服务走向专业化。社会工作与政府的社会政策有了更直接和多层面的联系:

第一, 有组织的社会服务一般是以国家法律、法规等为从事服务活动的基础, 即是在政府的社会政策框架内进行的。

第二, 政府贯彻执行的相关社会工作服务活动也是社会政策的实施过程。

第三, 社会政策的“检验者”“实施者”是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为政策对象提供最具体、最直接的服务活动, 社会工作过程也是社会福利政策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桥梁。社会工作的一端与社会政策相连, 另一端则与服务对象互动, 因此, 社会政策的可操作性, 会在具体的福利传输过程中得到反映。与此同时, 社会工作的效果反作用社会政策, 从而成为推动社会政策不断改进完善的力量。各权力机关 (政府等相关部门) 作为政策制定和实施者, 期望通过有效的实施来满足社会的需求。笔者认为, 根据我国国情的现实需要, 我国的社会政策在短期内主要需要依靠社会工作去实现。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关系在我国的现状

当前, 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的社会工作领域, 社会政策与社会服务依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时期的特点。社会工作日趋本土化, 与我国近年来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密不可分。在这种体制之下, 社会福利、社会政策基本上依靠行政的形式来体现, 政策、政治和社会工作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了一起。社会工作在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过程中虽然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 从当前国际发展水平并结合我国国情考虑, 我国的专业社会工作仍然是相当薄弱的。在这种情况下, 社会工作要更好地发展和有效地发挥作用, 需更注重社会服务与社会政策的内外联系。

从目前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情况上来看, 社会政策的贯彻和落实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系统。因此, 政府在推进社会政策的同时也加快社会工作发展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此同时, 研究社会政策时应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发展的可借鉴的相关国际经验, 不断探讨适合中国社会工作的职业发展。只有社会工作完善地不断发展, 相应的社会政策的贯彻落实才更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真正达到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的二者融合。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时期,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表明了我国政府对社会发展的重视。在这种大环境之下, 充分理解社会工作和社会政策二者的概念和关系, 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并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政策有重要作用。

四、结语

社会政策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本原则。之所以变得日益重要, 是因为现代的社会问题凸显并增多, 如果没有社会政策的正确引导, 单一地进行社会工作必定是事倍功半的效果。相应的社会问题得不到合理的解决, 社会难以保持和谐稳定。可见, 把握好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二者的基本概念和关系, 对研究我国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良瑾.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上海: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4, (5) .[1]陈良瑾.中国社会工作百科全书[M].上海: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4, (5) .

[2]陈墀成, 黄河.社会工作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2]陈墀成, 黄河.社会工作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

残疾人社会工作与医务社会工作 篇5

一、残疾人的特征:........................................................................2 1.残疾人的界定:.......................................................................2 2.残疾人的类别及特征:...........................................................2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及理论基础.........................................3 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3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4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5 1.基本内容:..............................................................................5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5 医务社会工作.........................................................................................6

一、医务社会工作的涵义及理论基础............................................6 1.涵义:......................................................................................6 2.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7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与方法............................................7 1.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7 2.医务社工的基本方法:...........................................................8

残疾人社会工作

一、残疾人的特征: 1.残疾人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将残疾人界定为:残疾人是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不正常,全部或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2.残疾人的类别及特征: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条对残疾人类别也做出了划分:残疾人包括视力、听力、语言、肢体、智力、精神、多重和其他残疾的人。其中几种常见的残疾人类型及其特征表现如下:

(1)智力残疾:人的智力活动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智商在70及以下),并显示出适应行为的障碍。

按智力商数和社会适应行为的不同状况,可以分为:  一级智力残疾者:终身生活需全部由他人照料

 二级智力残疾者: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仍需他人的照料  三级智力残疾者:生活能部分自理,能做简单家务

 四级智力残疾者:适应性虽低于一般人,但能自理生活,能承担一般劳动或工作,在一定指导下能适应社会

在心理特征上表现为: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及信心,缺乏主动性,不能参加有规则的小组游戏,不能认真完成指派的较困难的工作,且注意力不能集中。(2)听力和语言残疾:由于听力和语言功能方面的障碍而导致难以与一般人进行正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包括:

 听力和语言功能完全丧失  听力丧失而能说话  单纯的语言障碍(失语、失音、严重口吃„„)

在心理特征上表现为:适应性较差,缺乏主动性;脾气倔强,猜疑心较强;情绪缺乏控制而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且易受到暗示;心态较为消极、孤独等。(3)肢体残疾:人的四肢残缺或四肢、躯干麻痹、畸形,而导致人体运动系统不同程度的功能丧失或功能障碍。

按种类可以分为:上肢、躯干和下肢残疾。一般下肢残疾者居多。以功能障碍为主可将肢体残疾划分为4级,其中一级最为严重。

在心理特征上表现为:经不起考验和打击,缺乏耐性;猜疑心重,消极自卑,过于敏感和好强;在性格和行为方面已出现偏差

(4)精神残疾: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持续一年以上未痊愈,而影响其社会交往能力,并在家庭社会应尽职能上出现不同程度的紊乱和障碍。划分为4级:

 脑器质性、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  中毒性精神障碍,包括药物和酒精依赖  精神分裂症

 情感性、偏执性、分裂情感性、周期性精神疾病等造成的残疾

(5)多重残疾(综合残疾):一个人在视力、听力、智力、肢体和精神5类残疾中,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的残疾。其等级按症状分别评定。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及理论基础 1.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涵义:

是把社会工作原理、方法和技巧运用到残疾人工作中,通过专业化的程序和技术对生理的、心理的、行为的残疾人实施再教育和再塑造,协助残疾人康复并发展他们的潜能,实现其在现代生活中的社会适应功能。残疾人社会工作有其特殊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残疾人及其群体自身的特殊性:  社会自然条件的限制使其生活在困境中  自身缺陷和损伤难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造成了双重的痛苦与不幸(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殊性:社工一般都是身心健全者,在对服务对象表达同理心及考虑服务需求适切性时,要对比其他群体的社会工作服务困难得多。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1)关于残疾现象产生原因的理论:

 个人责任论:残疾是一种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是由个人(或其家庭)原因造成的,其责任应在其个人或家庭。

 社会责任论:认为一个人的残疾,无论是先天性或后天性,主要是由社会因素造成。

(2)关于如何看待残疾现象的理论:

 标签理论:解释某些偏差行为何以产生的理论,也是反对那些不正确的制造偏差行为的理论。妄加标签,可能使得那些并不属于偏差的行为成为“偏差”行为,导致弱势群体偏差行为的后果。

 正常化理论:是与帮助某些特殊的社会群体相关的理论。

在社工领域认为,以往把残疾人行为视为异常并用某些所谓“正常”的方法去治疗实际上有偏颇,问题则出现在社工的标定上(加标签)上;另一种对正常化的理解是关注为受助者提供与正常人相似的生活环境,包括使他们回归正常社会。(3)关于残疾人工作方法的理论:

 供养理论:对于失去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养起来,一般多限于经济或物质方面。

 回归社会论:将残疾人封闭起来进行供养及照顾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对残疾人消极、冷漠的态度和严格管制,往往不利于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好转,反而可能会加重病情。所以应该帮助精神病患者置身于积极的社会关系中,走出封闭,回归社会。

 增能理论:许多关于残疾人的供养及照顾理论把服务对象看作是脆弱的群体,而忽视了人是有潜能的,是可以改变的这一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念。(4)关于残疾人工作模式的理论:

 个人模式:以个人责任为理论基础,认为个人要承担治疗残疾中的痛苦(主用个案,有时也用小组) 社会模式:以社会责任为理论基础,认为个人所承担的痛苦和损失应由社会补偿。社工要站在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立场上,代表残疾人与致残的社会部门——单位、机构乃至政府打交道,促成社会部门承担相应责任。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1.基本内容:

主要包括3大内容:预防残疾、残疾人的康复及最大限度地实现残疾人群在社会生活中的机会均等。

(1)康复:为了最大限度的恢复残疾人的生物机体的功能或进行功能补偿,以增强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的目的。

社工需要:了解残疾人康复方面的基本知识;运用同理心从残疾人的角度出发,最大限度地理解其感受,并为之提供最适当的服务;帮残疾人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帮其进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等。

(2)教育:以保障其充分享受合法权益、挖掘其潜能,也是帮其融入正常社会生活之关键所在。

(3)劳动和就业:是其得以自立并展示其价值的最重要环节和措施,要帮其寻求适宜工作岗位。

(4)婚姻和家庭生活:通过咨询、介绍、指导和辅导可帮其更好地建立婚姻关系和调适家庭关系。

(5)社会倡导和社会预防:可在更宏观的层面上通过努力来改善其生存的各种物质和社会环境,尽量消除社会对残疾人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

(1)社会康复:社工运用社工专业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环境障碍,促使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的专业活动。

社会康复通过建立有利于残疾人康复的社会条件来对其进行帮助,与医疗康复、职业康复、教育康复共同形成全面康复的基本内容。

 机构内康复:在医院或康复机构中进行治疗康复,社工扮演协调者角色,与医务工作者相配合,为有效治疗康复做出贡献。

 社区康复:以社区为基础的综合性康复模式,是在一定地域内帮助残疾人全面康复的一种具体形式和途径,是相当于在机构内的康复工作而言的。(因地制宜、经济有效、简单易行)

社区康复主要内容:为残疾人普遍提供综合性康复服务;组织并帮其广泛开展康复训练

(2)职业康复:不仅需要社工的努力,还需政府的社会政策的支持

职业康复是通过帮助残疾人就业来促进他们康复和发展的方法,不仅可获得独立的经济地位和收入,还可通过劳动使得原已失去的某些器官的能力得以某种程度的恢复;还可增强其效能感和自信心,促使其融入社会生活。职业康复主要内容包括:  残疾人就业前的咨询和评估

 残疾人的治疗和训练(心理训练、技能训练) 就业后的随访和持续支持

医务社会工作

一、医务社会工作的涵义及理论基础 1.涵义:

是配合医护人员从事预防、医疗和伤残康复等工作,运用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与专业方法来协助病人解决其有关的社会、经济、家庭、职业、心理等问题,以提高医护人员的医疗效果的专业服务活动。医务社会工作者的特征:

 医疗康复机构中的辅助性、补偿性等特征  与其他专业人员的密切合作性特征  要求熟悉基本的医学知识

 要求熟悉社区资源的配置情况并能够灵活运用的能力 2.医务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如危机调适理论、问题解决理论、行为修正及生活适应模式理论等)生活适应模式理论:(强调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3个核心概念:

 适应:指有机体能有效地与环境配合的行为或行为改变(持续性过程、开放性的系统)包括3方面:

 个人积极的改变,以适应环境要求  环境方面的积极改变  迁移至新环境

 压力:源于生活中的3个方面:生活的转换、环境的压力,适应不佳的人际关系

压力事件与家庭资源及家庭人员对压力的认知互为关联,三者的互动最终导致危机情境。

 因应:面临压力或挑战的情况下个人或家庭努力调适的过程。策略:

 工具性因应:即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借他人帮助疏解压力

 逃避性因应:即当个人无法或不愿解决问题时,就经常用遗忘、逃避等方法来减轻压力

 情感性因应:即借情绪的抒发来减轻压力

二、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与方法 1.医务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

医务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包括:一般性的综合医院或专门医院、公共医疗救助福利机构、公共卫生及医疗行政机构,精神病防治医疗机构和残疾人医疗康复机构等。

具体服务内容包括:

 协助患者对医疗过程加以了解和适应  对于患者的出入院安置

 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环境以及相关规定

 帮助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正确认识压力,并帮助其采用相应的因应方式,以及帮助改善患者家庭人员的关系  在经济方面对患者进行医疗救助

 运用相应的社区资源对患者进行社会支持  协调医患关系等方面

此外,医务社工还要为社区中的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和那些出院后尚处于康复期的病人提供服务,以及在社区中开展疾病的预防工作,通过各种形式宣传疾病的预防知识。

2.医务社工的基本方法:

(1)个案工作:(要旨、重点在于了解患者与家属和疾病相关之各种社会、经济、家庭、情绪等问题)

医务个案工作的基础:收集患者的社会、心理资料,这是对患者社会和心理诊断的依据

资料收集的内容包括:

 患者及其家庭目前所呈现的问题及成因,该问题对患者和家庭的影响,以及患者及其家庭为解决该问题,曾经尝试使用的方法及其效果等方面  患者的家庭背景、家庭结构、互动关系、经济和社会资源情况  患者及其家属对该疾病的认识和态度

 患者个人的成长史及其行为动力分析,包括其常用的心理防卫机制  病患及诊病的经过

 对患者接受帮助的意愿和使用帮助能力的预估等

在此过程中一定要事先阅读患者病历,并与医护人员商谈其病情,然后再收集有关患者的社会和心理资料,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社会诊断及服务计划,提供社工服务。

(2)小组工作:(尝试让患者及家属出于适宜环境,通过成员小组互动,使其对疾病的反应、治疗有深入了解,以恢复其对生活的信心,从而建立积极的人生观。)类型:

按疾病类型可划分为:癌症患者支持小组和糖尿病患者互助小组等 按小组成员身份可分为:患者小组、家属小组,患者与家属小组 按对成员的控制程度分为:封闭式小组、开放式小组等

按小组的功能和目标可分为:教育性小组、治疗性小组、自助性小组和支持性小组等

(3)社区工作:(为了扩大对于病患者的服务,医疗机构也为社区提供公共卫生方面的服务方案,在社区卫生保健工作中推行卫生教育、咨询、志愿者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既为病患者提供更多的服务,也为社区居民更多地参与社会服务提供机会。)

具体方法:加强公共关系,发动志愿者,利用大众传媒发动社会力量帮助患者及家属以及激发社区居民改善社区卫生环境等

有专家认为,提高医务社会工作的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  一定要有专业训练的人才和领导力量  要有足够的人才和财力

社会工作部 篇6

【关键词】社会工作    国外社会现象和问题     启示

世界各国在进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建设时,都不同程度地爆发了一些问题和矛盾,形成了局部的危机,凸显了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一方面国外部分国家能够注重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巧妙化解矛盾,另一方面也存在不科学的处理措施,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国外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解决策略,能够给我国社会工作带来启示作用。

一、国外社会现象和问题概况

国外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不同的社会现象反映出现了不少的社会问题,它们在问题的表现形式及程度上存在着具体差异,但在总体性质上又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一)经济结构发展不均衡,地区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化

经济的发展能有效提升一个国家的经济整体实力,但无法有效调节经济结构及地区差异。现阶段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经济结构发展不均衡,依赖国际市场程度较高的问题,在经济危机面前难以进行有效抵抗。

如埃及主要依靠运河经济开展石油、天然气、贸易及旅游开发,巴西和俄罗斯主要依靠能源的开掘和出口,印度则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的经济结构比例上严重失衡,美国东西部之间在经济产值贡献上差别明显,人均收入裂缝过大。这些问题一方面在面对经济危机时会集中爆发,另一方面也会引起社会不满情绪,营造危机氛围。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如英、德、美、法等都出现了因为人口集中及产业密集,造成城市在交通及环境方面的恶化,甚至产生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各类工业疾病。而国外一些发展中国家,在进行工业化的过程时,也出现了此类问题,导致农村大量迁徙城市,增强城市压力,滋生了各种社会问题。

巴西、印度等国家的贫民窟就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因城市容载力有限而分化出的聚集区,一方面各种犯罪行为屡禁不止,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中不能有效处理土地资源的利用及分配,导致民众怨恨加深,演变为恶性事件。

(三)贫富差距拉大,引发社会不公

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都伴随了贫富差距的增大化趋势,甚至形成了极端化发展的格局。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经济水平日益提升的同时,也受到贫富差距的不断影响,构成了社会失稳的隐患因素。

俄罗斯少数富豪经济实力庞大,但国内的贫穷人口的贫穷程度却和苏联时期相当。印度的富人群体仅占据全国人口的6%,却掌握了全国资产的60%,两极分化程度触目惊心。从全球整体上看,绝大多数的国家基尼系数居高不下,两极分化日益严重化。

(四)社会转型期间凸显了权力问题和腐败问题

由于西方国家的社会制度及政治特点,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政治腐败现象。英国在政治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议席的拍卖行为,而各种政治操纵更是屡见不鲜。进入20世纪后,西方国家政府与社会企业的连接日益紧密,各种政治献金行为也是频频出现。

此外,发展中国家在面临社会转型期时,也不可避免出现了腐败问题,一些执政党甚至将受贿公开化,大肆聚揽金钱,不仅如此,还有的国家的执政党将腐败触角伸向国家资产中,攫取国家利益。

(五)社会群体间的利益争夺愈加尖锐,社会难以和谐稳定

在经济转型时,不可避免会触及某些社会群体的利益,如果这些利益不能有效加以处理,就会造成暴力冲突的发生。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转型时,因为社会矛盾的尖锐化,爆发了各种形式的罢工运动。而巴黎骚乱及伦敦骚乱则提示我们,即使是在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社会矛盾集聚起来的不同群体仍会产生利益摩擦。印度、巴西等国家近些年来也不断爆发农民的各项抗议举动,各种社会群体通过采取不冷静的行为抒发自身的不满情绪。更有甚者,处理解决不好这类社会矛盾,直接危害到国家政权的归属,如中东地区的政治运动。

二、国外各种社会问题和现象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启示意义

(一)着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针对经济结构失衡及地区发展的差异化,要加大经济调整的步伐,强化调整力度,促进东西部共同发展。我国现阶段实行的西部开发战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基于调整经济结构形式,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国外出现此类问题的国家,也相应加强了改善措施,如印度推出了“包容性增长”的经济政策,力求实现各个阶层共享经济成果;此外,也加大对落后地区及农村的政策扶持力度,着力提高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俄罗斯政府也遭受经济危机打击后,正视自身的战略缺陷,推出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

(二)注重民生建设,正视并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从国外的经验教训来看,社会问题往往涉及民生的基本问题,因此,很多国家也注意到这一点,相应将政策向民生建设加以倾斜。巴西、印尼等国家都进行了农村扶贫工作的专项资金发放,在对土地的征收利用上也更加谨慎小心,韩国政府也设立了专项的住宅资金,用于对无户人员的资金保障。此外,在应对因失业而导致的各类犯罪行为方面,各国也相应推出了一些计划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国在民生建设上,也是不遗余力。如农村饮水工程、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医保政策的实施、城镇化的推进、新农村的建设等,都是着力改善民生,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举措。

(三)建立公正的分配制度,完善救助体系,预防惩治腐败

针对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着力调节劳资环节,缓解纠纷。西方国家在贫民区中设立安置处所,完善了救助体系。“二战”后西方国家也陆续构建了社会保障系统,以延长社会的稳定周期。在收入分配环节,各国也根据具体实际情况进行了收入分配调节,辅以必要的税收改革,缩小贫富间的差距。

此外,世界各国也通过了相关的立法,加大了权力监督力度,对腐败的惩治也日渐深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腐败现象的发生,但多数并未深入制度肌理,略显程式化。

我国在收入分配及税收改革上,也着重体现出公平性,确立按劳分配的基本分配制度,并对农业税等加以减免,减轻农民负担。对腐败的打击治理上尤见成效,肃清了政治环境,建立公正廉洁的透明政府。

(四)处理社会关系,稳固民族联系,打击极端邪恶势力

社会群体间的关系要本着同一国家、同一利益的理念,采取相应的利益照顾政策,促进关系和谐[4]。俄罗斯确立的爱国主义思想及道德宣传,就是基于缓和社会群体关系,促进国家稳定的目的。此外,对极端势力及国家分离势力,要采取果断措施加以打击,如土耳其政府就是以强硬换来了社会的稳定。

我国近阶段提出的着力构造和谐社会理念、民族宗教文化的平等原则等就是致力于社会各群体及民族关系的和睦统一,形成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結语

世界各国在各自的经济发展及社会转型时出现了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需要我们加以研究,以为我国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借鉴。本文主要对国外社会现象和问题加以归纳,并分析其解决对策,之后联系到我国各项工作政策等,获取相应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宋婷.国外反腐败的基本经验探析[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12):53-55.

[2]来仪,肖灵.社会问题视角下的民族问题概念再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35-40.

[3]韩东屏.国家治理一维:如何解决社会问题和取得社会成就[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7-24,37.

社会工作部 篇7

一、风险社会理论概述

风险社会是德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首先提出的。他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 人类社会风险将比以往更多。诸如伴随人类改变自然能力的增强, 人类改变社会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社会风险增强伴随社会进步共存。这个思想纬度由于偏于技术层面, 在当时并没有引起更多的人注意。直到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对这个理论进行了人文阐释。吉登斯发挥了技术改变群体稳定程度的思路, 认为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文明生态, 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已经产生了具有全球性风险的改变。诸如透过技术革命产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独大, 将会引发经济危机, 国际分工体系引发个别国家生态环境恶化等。以上贝尔的技术角度论述和吉登斯制度角度的论述, 是风险社会理论的两个基本纬度。此后很多人基于自己的学科背景, 对这个理论进行了自己的理解, 这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文化之纬。文化之纬的代表是拉什, 他对风险社会理论进行了个体心理感知角度的阐释, 他认为风险感知是一个个人感受很强的话题, 不同人对风险的反应也不同, 进行风险社会研究需要重视不同文化背景研究, 不能单纯套用阶级结构模式。

风险社会探讨了技术因素对人群形态稳定程度的影响, 同时深入到由群体特点变化带来的内部利益博弈模式路径改变的探讨。由于以上两个讨论涉及社会构成的结构和路径两个根本问题, 所以由此引发的诸多讨论, 涉及社会性质的判研, 颇具宏观意义, 对诸多社会学科都有借鉴意义。

二、风险社会理论视角的档案工作社会责任

(一) 电子档案安全———技术纬度档案工作的社会责任。

我国档案工作目前正在逐步走向信息化阶段, 由于是新事物, 在这个过程当中, 很多档案安全风险还没有被档案工作者意识到。此间漏洞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 按照风险社会技术纬度的理论, 如果引发群体事件, 他的传播速度将会更快, 范围将会更广, 危害也将更为严重。例如现在很多做假证的人, 竟然声称自己的证书能够在某某网站上找到, 或者更有甚者竟然声称能够在某某权威部门的网站上找到, 这些损害档案工作权威性的安全问题, 如果真的存在, 社会影响当会相当恶劣。由此也给档案安全工作敲响了警钟。

(二) 服务意识———文化纬度档案工作的社会责任。

我国现在处于社会变革时期, 按照社会变革理论, 是社会问题多发期。很多来查档的人本身就是抱着要用档案解决问题打官司的想法才来查档的, 他们的查档要求有的时间久远, 有的复杂烦乱, 如果在这个过程当中, 档案工作者不理解查档人焦虑心态, 以另类的眼光来看来访者, 很容易本职工作没做好不说, 还容易反而和查档人发生冲突, 影响档案工作者的形象。按照风险社会理论文化学派的解释, 风险是个个人感受性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个人的风险图景, 如果我们不理解查档者的内心感受, 很容易触及他的甚至是他们的风险意识底线, 产生冲突甚至群体性冲突。

(三) 化解社会矛盾的管理价值———制度纬度档案工作的社会责任。

档案的凭证价值, 有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风险社会理论认为现代社会制度是社会问题产生的首要因素。按照这个说法, 人们求助档案查询, 完成问题解决的任务也将越发增多。查档要走什么程序、到哪查、查什么这不是非专业人士熟悉的。也正是如此, 档案工作协助管理的价值也体现了出来。在现代社会, 档案工作的价值不应该是仅仅坐等人来查档, 而必将扩展到主动服务管理, 服务社会需要的阶段。由此档案工作的管理价值将会得到更多的实现。

风险社会是一个新特征类型的社会, 他和以往社会类型具有不同的社会特征, 这些需要档案工作者引起重视, 完善自身工作, 从而更好的地展现自身的价值。重视档案安全, 注重服务意识, 强调管理价值, 正是由于风险社会来临而增加了新的社会责任内涵于其中。

参考文献

[1] .黎妍晖.论档案工作者的社会责任[J]档案, 2012.05

档案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篇8

关键词:档案,档案工作,和谐社会

一、档案的定义

档案通过一定的方式,比如文字、图表、音像等方式对国家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件进行记录和整理。包括:历史事件、经济发展、文化、技术、科学、水利、农业、宗教等一系列事件和活动的直接记录,并保存下来。这些文件都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对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有一定帮助。

二、档案工作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一)档案工作基础性比较强。档案工作基础性比较强主要体现在档案形成的门槛比较低,无论是政府机关、企业单位,还是普通的百姓都能成为档案的形成者,同时,档案记录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面比较全,生产生活的每个方面都可以记录到档案中。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的种类和形式向着多元化、多渠道的方向发展,我们去历史博物馆后者档案馆,都能看到政府文件、历史照片、录音等材料以及电子文件等等都可以作为档案的载体。档案是对每项活动最原始的记录,所有档案具有很强的真实性。档案的形成来源于实际的生活、生产、和工作,是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活动最真实的记录。

(二)档案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档案工作在社会生活中起到两个作用,其一是充当凭证的作用,其二是起到参考的作用。本文通过在档案馆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出档案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具有延伸人类记忆作用。虽说人的潜力是无限的,但是我国是一个发展了5000年的文明古国,没有人能够记住这5000年发展点点滴滴。人类的大脑记忆和记忆的内容是有限的,通过档案就能使人类的记忆延伸,从而保证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和文明能长久流传。所以说档案具有延伸人类记忆的作用。

2.档案具有社会效益作用。档案具有真实性、历史性、原始性的特点,档案管理的照片、文件、实物、影像都是真实可信的。所记录的内容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或者真实存在,人们能从档案中找寻到真实的历史事件,并从中受到教育。

3.档案具有文化传播的作用。历史文化遗产除代代相传以外,其他都是通过档案的形式流传下来。我国具有5000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文化,比如:诗词、音乐、美术、以及道德品质。我们学习到的历史文化知识,都是通过对记录文化的档案进行分析、整理后才应用到社会生活中,所以说档案具有文化传播的作用,也是传承优秀文明和历史事实的主要载体。

4.档案具有政策决定作用。档案是事业单位领导工作人员熟悉工作环境和内容的主要渠道,本地档案馆中通常情况下都会对当地的历史、地形地貌、人文地理、宗教信仰、经济发展都一一记录在册。是当地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主要依据,为政府部门处理日常工作提供历史经验和实施方法。

5.档案具有支持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档案具有非常大的经济价值,通过档案工作能很好的挖掘出档案的具体价值。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基础,比如城市建设、工程改建、技术改造等都需要档案支持。

6.档案具有社会调节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如果当事人和经手人都不在的情况下,就需要通过原始档案来解决矛盾和纠纷。同时,档案也是司法机关办案和审判的主要依据,比如:居民发生土地纠纷、房产纠纷都需要通过查询历史档案才能解决。

三、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档案工作

(一)档案工作和和谐社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工程浩大的工作,需要设计到很多方面,比如:人文地理、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科技研究等等。而且需要全社会所有的人员都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需要档案工作来支持才能进展得更加顺利。要求档案工作和社会其他行业同起步、共发展,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和主法治社会,需要全体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实现,所以档案工作要从多方面入手,人民群众可以参与到档案工作中,保证群众能查询到自己需要的档案。

(二)在档案工作中融入高新科学技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电子通信技术和各种高科技手段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档案工作和信息技术相融合能很大成程度上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而且方便人们查询和阅读各种档案。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以计算机技术为主体的档案管理方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比如:红外线录入技术的应用,既提升了档案工作的效率,而且能减少人为录入的失误,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质量。在档案工作中融入高新科学技术,逐步形成了信息化档案平台,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就能自主查询档案中的内容和信息。通过构建网络档案信息共享,加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档案工作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丰富和创新档案内容才能充分发挥档案工作的功能。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档案工作要依托计算机网络,不断提高档案工作的服务质量,保证档案能更好地服务企业社会事业,才能加快构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余剑.档案工作应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J].兰台世界,2013(S2):17.

[2]郭文海.做好档案工作构建和谐社会[J].档案学研究,2013(S1):16-17.

社会工作部 篇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当前, 和谐虽然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总体趋势, 但是, 很多社会矛盾与问题依旧存在, 比如就业、医疗等。这些关系到百姓基本生活与利益的问题, 需要得到完善的解决, 才能确保社会的和谐发展。当前, 西方国家的社会工作体系已经十分完善, 并在解决社会矛盾与问题中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任, 社会工作需得到加强与创新, 从而才能承担起责任, 助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一、社会工作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一) 社会工作缺乏专业人才且素质过低

当前, 现有社会工作人员局限于自身原有的经验中, 缺乏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 而新增人员大多数都属于聘用制, 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 并且由于编制问题的限制, 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与此同时, 当前社会工作的压力大, 但是相应的福利却很少, 致使工作的付出与回报难成正比, 这也打击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进而制约了社会工作的发展。

(二) 社会群体心理的变化给社会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阻力

当前, 我国的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都发生了变化, 而这种心理的变化进而就表现在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因此, 在当前社会转型的时期中, 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 也使人们对社会的索取逐渐增多, 而这种需求心理在无法得到满足时, 就会产生社会矛盾, 这就需要社会工作在二者间起到协调与润滑的作用, 从而在缓解社会矛盾的同时, 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1]。

(三) 社会工作在组织建设方面缺少必要的支持

当前, 社会工作在组织建设方面的阻力主要有:第一, 当前社会群体对社会工作的认知程度相对较低, 无论是社会中自发性的组织群体还是官方, 都对社会工作缺少信任度与认同度, 尤其是官方对社会工作的认同, 需要上升到法律层面才能得以启动;第二, 资金方面。首先民营资金是否以合法的方式注入与社会工作中, 成为了当前的主要焦点之一, 其次, 当前社会群体对民间组织以及慈善事业的理解程度, 决定了资金的筹措状况, 因此, 只有社会群体对其有着高度的认知水平, 才能确保用于社会弱势群体的资金充足, 从而才能保证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社会工作创新、助力和谐社会构建的途径

(一) 需要提供充足的经费做保障

社会工作是非营利性的机构, 但是其在运作的过程中, 需要由政府托底的经费作为保障, 才能确保社会工作的顺利进展。社会工作的经费大体上包括服务经费以及人员经费, 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 可以以国家公务员的待遇为参照, 确保社会工作人员的薪资标准与付出成正比;与此同时, 社会工作应采取相对比较灵活的编制机制, 从而为社会工作引进更多的专业人才, 并充分的调动社会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以更好的满足当前社会工作的实际需求。此外, 要完善薪酬制度中的激励机制, 以在吸引专业人才的基础上, 更好的留住人才, 为社会工作所用[2]。

(二) 积极消除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困境

只有积极的消除社会转型期的心理困境, 才能确保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首先, 在宏观层面, 需要不断的完善社会的基本保障体系, 创造出良好的社会竞争环境, 并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 从而将社会体系中的矛盾扼杀在摇篮中。其次, 在微观层面, 就需要社会工作发挥出自身的积极作用, 以更好的缓解社会的矛盾与问题。社会工作的职能是帮助人们更好的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并在此过程中改变社会中一些不公平的制度, 从而协调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 加强对社工工作的指导, 加大社工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

首先, 在加强对社工工作的指导方面, 需要加大对现有社工人员的思政教育, 以全面提升社工人员的思想素质, 以为人民服务为理念, 做好社会服务工作, 与此同时, 要加大对现有社会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 以全面提升社工人员的专业技能知识, 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工工作。在培养社会工作人才方面, 需要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教育投入, 在以我国现有国情的基础上, 根据社会工作当前的实际需求, 扩大招生并完善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 以满足当前社会工作的实际需求。

总结

综上所述, 加强社会工作的创新, 能够有效的预防并舒缓社会矛盾与问题, 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因此, 面对当前社会工作所处的困境, 需要立足于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 并结合当前社会工作的发展需求, 不断加大对社会工作的资金、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从而完善社会工作的结构, 促进社会工作的顺利开展, 使其助力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方青, 赵怀娟.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与和谐社会构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 10 (15) :56-57.

社会工作部 篇10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一、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发展专业的社会工作

专业社会工作是以“助人自助”为宗旨, 运用专业理念、知识和方法, 为有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困难救助、矛盾调处、人文关怀、心理疏导、行为矫治、关系调适等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服务的职业活动。发展专业社会工作,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是为应对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快速发展中产生的社会问题所作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 对化解社会矛盾、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专业社会工作, 是提高社会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服务需求的内在要求。专业社会工作是开展社会服务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是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社会工作人才是运用专业知识、方法和技能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 广泛分布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禁毒戒毒、矫治帮教、人口计生、应急处置等领域。积极发展专业社会工作, 培养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并纳入党和政府的基层管理体系, 在广义的社会工作中发挥辅助作用, 对于创新社会服务理念、改进社会服务方式、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专业社会工作, 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的迫切需要。许多国家和地区将专业社会工作作为一种社会协调和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 纳入整个社会管理制度中。在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 发挥专业社会工作在协调社会力量、扩大社会参与方面的作用, 有利于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立足基层、面向群众的特点, 为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体、特殊人群提供关爱服务, 帮助解决个性问题, 修复社会功能, 促进社会融合, 有利于增强社会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一定范围内从源头上、基础上解决社会问题, 实现社会管理的关口前移、源头治理。

二、发展专业的社会工作必须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社会工作人才是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社会工作的骨干力量。近年来, 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 从社会工作人才整体看, 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不能满足社会管理、社会建设各方面的需求, 与社会工作的快速发展和巨大需求还不相适应。

(一) 社会工作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

我国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总量不足, 普遍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素质不高, 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 每年进入社会工作行业的专业毕业生很少。根据有关部门数据, 截至2008年, 上海社会工作人员中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的仅占2%。广东45.5万从业人员中, 毕业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只有969人, 仅占从业人员的0.21%。加上社会工作教育处于起步阶段, 专业化训练的意识和条件都不具备, 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化的进程。同时, 与国际上社会工作开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差距较大。比如, 美国专业社会工作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8‰, 日本为6.26‰, 我国香港地区为5.7‰。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工作人才职业资格制度, 但通过考试取得职业认证的人数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截至2010年, 通过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的共32687人;通过社会工作师考试的共11082人, 两类合计43769人。上海是最早大规模开展社会工作实践探索的城市, 在40万从业人员中, 取得市社工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人员有7992人, 仅占从业人员的1.98%。

(二) 社会工作人才结构布局不合理

从地域分布来看, 社会工作人员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 而在人口众多、地域广阔的农村, 社会工作人才极少。从岗位分布看, 社会工作人员大多集中在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 在其他社会组织工作的人员极少。比如, 湖北全省社会服务领域只有3%左右的社会工作人员分布在各类民间社会组织中, 广东、辽宁、河南省分布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工作人员分别占总人数的77.53%、81.3%和73.8%。从业务领域看, 从事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社区建设的社会工作人员居多, 从事医疗、司法、教育、卫生、婚姻家庭的较少。

(三) 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不稳定

人们对社会工作和社会工作人才重要性的认识普遍不足, 有利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培养、发展和稳定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待遇普遍较低。据统计, 截至2008年, 上海市专业社工的薪酬水平基本在每月1500—2500元, 广东“珠三角”地区社会工作从业人员月均工资标准不超过2000元。社会工作人才职业发展渠道不畅, 缺乏职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上升空间, 找不到身份、职业的归属感, 由此导致大量社会工作人才学非所用、改行和流失。

三、建立完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体系

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抓住关键环节, 创新管理政策, 完善制度体系, 努力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制度、评价制度、使用制度和激励制度, 为造就一支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提供制度保证。

(一) 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制度体系

首先, 高等院校要加强社会工作学科体系建设。研究提高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 完善学位体系, 建立完整的社会工作专业学历学位体系。制定适合我国各层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标准, 建立规范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其次, 要加强社会工作人才继续教育。抓紧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 从经费和政策上支持和鼓励社会工作人才积极参加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岗位培训, 确保及时掌握和了解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 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制度体系

根据我国社会工作人才所在单位类别较多, 不易统一评价标准的现实情况, 应将对社会工作人才的评价与相关行业人员考核评价相结合, 区别对待。对党政机关的社会工作人员, 按照公务员评价考核办法进行评价。对在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城乡社区和社会组织等机构内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 按照社会工作专业技术资格制度、职务聘任制度、岗位考核制度等进行评价。前一类评价制度体系已经比较完善。工作的重点是完善后一类评价制度体系。一是完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稳步推进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制度, 加快制定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评价办法, 建立完整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体系。二是实行社会工作者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将社会工作者纳入国家专业技术职称制度统一管理, 明确相应职务的等级、适用范围、结构比例、岗位职责、任职条件、任职期限及聘任办法, 为单位提供用人依据。

(三) 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使用制度体系

人才发展, 以用为本。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使用制度体系, 首先要加快制定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的政策措施。完善社会工作人才岗位设置, 在坚持科学合理、精简效能、按需设置、循序渐进、分类指导原则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实际需求情况, 参照国际标准, 按照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 研究建立各类单位性质内社会工作岗位的设置范围、数量结构、配备比例、职责任务和任职条件等, 建立健全各类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设置的政策措施和标准体系。其次要建立社会工作人才流动机制。打破行业、地域、身份、所有制界限, 放宽视野, 拓宽渠道, 畅通社会工作人才流动机制。再次要逐步完善社会工作人才使用政策。公务员招考和选拔干部时, 应把在社区和其他基层单位工作、具有丰富基层实践经验的社会工作人才纳入范围。要在城市社区逐步加大社会工作人才配置力度, 要探索在农村社区设置社会工作岗位, 使用社会工作人才制度。要鼓励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广大城乡基层从事社会工作实践。

(四) 建立和完善社会工作人才激励保障制度体系

要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通过建立社会工作人才激励制度体系, 切实解决社会工作领域从业人员薪酬待遇普遍偏低、晋升机制欠缺、职业发展空间不足以及社会地位不高等问题, 进一步调动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工作人才薪酬机制。在公务员岗位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 执行相应的公务员薪酬标准;在企事业单位岗位、城乡社区、公益类社会组织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 执行专业技术人员薪酬标准。二是完善社会工作人才的社会保险制度。对于城乡社区、公益类社会组织的社会工作人员, 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 缴纳各种社会保险。做好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不同单位之间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三是建立社会工作人才的表彰奖励机制。对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社会工作人才给予表彰奖励, 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 增强社会工作职业对社会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使社会工作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

今后一个时期, 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部署, 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人才, 促进社会工作发展, 为创新社会管理提供重要支撑。

参考文献

[1]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的经验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 1995.2

社会工作部 篇11

一、在加强社会保险经办管理服务能力建设方面。2010年要继续推进社会保险“数据质量年”活动,组织开展全区数据质量检查、评比和总结工作。落实《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力争自治区本级业务档案管理工作通过人社部的达标考评验收,启动市级经办机构规范业务档案管理工作。推进社会保险经办标准化建设,贯彻实施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经办业务规程,制定实施全区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经办业务规程,促进经办管理工作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内控制度,组织开展内控制度检查评估工作。

二、在做好社会保险经办管理工作方面。要贯彻实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措施,稳步推进实施医疗、工伤保险市级统筹工作。进一步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落实使用失业保险基金为困难企业提供社会保险补贴或岗位补贴,帮助困难企业稳定就业岗位政策,规范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贯彻落实《关于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工作的意见》,切实加强和改进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的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做好“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工作。稳妥推进工伤康复试点和工伤预防试点。配合探索居民医保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办法。推进生育保险与医疗保险协同管理机制。做好离休干部医疗保障工作。

社会工作部 篇12

一、随迁儿童的基本概况

随迁儿童, 是指6 - 15 周岁跟随其父母或其事实监护人迁入非其以往长期生活的区域, 时间超多半年以上并具有学习能力的儿童青少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社会现状对这个群体儿童最直接的影响在于, 随迁儿童处于接收基础教育的初级阶段, 然而由于在现有户籍制度下, 大部分的随迁儿童没有迁入地的户口, 无法与城市学龄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公办教育体系排斥接收非户籍所在地学龄儿童, 即使需求特别途径进入到公办学校, 也将面临每学期缴纳高额的“赞助费”, 这对于大部分流动性家庭来说承担这笔费用并不轻松, 教育资源、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以及教育过程差异化对待, 使得随迁儿童成为了一个边缘化群体。

二、随迁儿童的社会融入探究

社会融入是人社会化过程的必要途径, 社会化是指人从出生到青春期这个阶段, 经过社会学习, 初步形成个性, 具备在社会中生活的资格的过程。从适应理论上来看, 社会化的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其中可分为内外两个部分, 外部包括文化适应、社会政策等环境因素, 内部主要是心理因素, 包括了性格形成、认知能力、幸福感获取等等。因此探究随迁儿童社会融入问题需从环境和心理两个方面展开。

( 一) 随迁儿童的环境适应

随迁儿童跟随父母从农村到城市, 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改变, 其中包括了生活习惯、语言风俗等文化差异以及生活场景的不同。了解随迁儿童与其所在城市的关系以分析其社会适应状况, 需从几个方面进行切入, 即社会处境、家庭处境、学校处境等社会关系系统。

1. 社会处境

城市作为一种相对大型的、密集的异质性的个体持久定居的聚散地, 是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体。城市的主要特征人口数量多, 密度大、流动性强, 城市的人相对较为理性化、素质文明, 但城市环境也使得城市居民具有疏远、孤独的人格特点。城市在社会基础设施, 信息获取上优于农村, 但人与人之间却少了农村社会的温情。

社会环境的差异只是城乡社会差异中浅层次的体现, 其最为深刻的体现是在城乡之间户籍制度的限制。随着中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迅猛崛起, 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 城市的人口结构中, 农村务工人员的比例不断增大, 由于户籍制度原因, 随迁儿童入学难等问题浮现。随着农民入城务工群体规模的不断变大, 政府越来越重视农民工问题, 这其中也包括了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生存与教育问题, 相继出台《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等, 政策的支持与配合是随迁儿童问题解决的有力的保障, 如我国实施较为成功的义务教育政策就有效的解决了贫困儿童读书难问题, 但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 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的高速推进, 很多政策在实际实施和操作中还存在困难, 真正意识上受益于随迁儿童并有效解决其问题的政策还相当有限。

2. 家庭处境

家庭是生命个体来到世界接触的第一个环境, 是人类的感知世界最初的学校, 是个体社会化中最初始也是最为重要的环节, 人类学家普遍认为家庭对于个体早期的教育和影响具有深远的作用。一个儿童在家庭中成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就是父母对于孩子的言传身教, 这其中包括了教育的方式、家庭成员的相处以及家庭的经济条件。除上学时间外, 随迁儿童大部分时间是家庭度过的, 也就是说家庭依旧是随迁儿童最重要的活动场所, 家庭因素依旧是影响随迁儿童成长与社会化的最基层且最重要的因素。

家庭对于随迁儿童成长的影响最为直观的反映在以下几点, 第一, 家庭经济收入的水平, 经济水平的高低有直接影响到, 家庭成员获取社会资源能力的强弱, 再则决定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 经济水平较好的家庭, 其儿童自我认知以及自尊更强。第二, 家庭功能对随迁儿童的行为模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影响, 影响随迁儿童与城市社会的互动。第三, 家庭对于教育的根本态度, 家长其自身在融入城市社会期间, 对于自身家庭与所在城市关系的认知会影响该家庭的教育态度, 如家长在城市获取到只有拥有较高素养、较高学历才能在城市社会中立足, 那么他在对待子女教育的态度上, 就会更倾向重视子女教育, 积极处理子女教育问题。

( 二) 社会工作介入的必要性

1. 提高随迁儿童心理素质, 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发展

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所从事的大部分是基础性、技能较弱的工作, 大多以劳动密集工作为主, 这种工作的属性造成了工作易得也易失, 而这期间的家庭也就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加之家长文化程度与收入有限, 无法给予孩子良好的教育, 这种漂泊的状态, 孩子容易产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再者, 生活环境的改变、生活习惯的差异等问题都会给随迁儿童带来一定的心理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其产生失落感和恐惧感, 行为孤僻的性格。敏感、自卑、抑郁, 甚至是演化为攻击性人格等问题就相继出现。专业的社会工作通过组织小组活动, 介入随迁儿童的学习生活, 化解矫正其不良的行为习惯。通过游戏与互动树立正确形象作为随迁儿童参考学习的榜样。

2. 增强随迁儿童对于所处城市的认同感, 促进其自主融入社会

随迁儿童随父母来到城市后, 大多居住在流动人口聚集地区, 在农民工子弟学校上学, 因此他们虽身处城市, 但与城市居民的接触和互动并不频繁, 社会地位的不同、生活条件的差异使他们始终无法对城市有强烈的归属感, 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还更容易进行对比形成自卑心理。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社工的社会资源, 为随迁儿童提供更多了解城市文化、参与城市生活的机会, 扩大他们的交友圈, 与城市的孩子进行互动交流, 树立自信心, 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

( 三) 社会工作的介入

社会工作介入随迁儿童社会融入的方式主要是采用小组工作, 小组工作的四个主要模式, 包括社会目标模式、互惠模式、治疗模式和发展性模式。治疗模式是以个人为小组目的, 通过小组工作方法帮助个人实现与社会的适应, 帮助人们处理不良情绪、建立正确的理性思想、改变不良的行为等, 针对的对象主要是有情绪问题、人格问题或行为偏差的人。根据随迁儿童这一弱势群体的特性, 采用小组治疗模式是极为理想的, 针对随迁儿童的问题所在设计项目内容, 以群体交流或游戏的方式缓解孩子的自卑、胆怯和焦虑, 增加与同龄人的交流, 互相学习发现自身的优点, 增强自身社会适应能力, 从而更好的融入城市社会。

参考文献

上一篇:儿童支原体肺炎诊治下一篇:数控机床安装及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