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与游戏的结合

2025-01-17

小学体育与游戏的结合(精选10篇)

小学体育与游戏的结合 篇1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深入了解当前我国农村小学体育现状,针对农村小学场地器材缺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探讨如何开发体育游戏,创新地将体育游戏应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之中。依据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原理创编体育游戏,结合运动训练学理论将小学体育游戏分为三大类:一般性体育游戏、专项性体育游戏、综合性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结合农村地域、文化特点,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不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不同性质的体育游戏。

关键词: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开发,利用

1 前言

2014年9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师大谈及中国教育问题时指出:“目前,教育短板在西部地区、农村地区,尤其要加大扶持力度”。农村教育问题依然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化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为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城乡教育不平衡问题,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资金的投入。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1号文件关注农村教育发展。虽然国家早已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但由国情决定,我国农村教育依然存在很大问题。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中加大体育教育已刻不容缓。近几年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但是师资力量、教育条件等与城市差距依然很大,很多农村小学缺乏必要的体育设施。众所周知,体育设施资源不足将影响到体育教学、课外活动以及课余体育训练的正常进行,进而影响学生健康体质。国家无法短时间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农村小学如何借助本土地域、文化优势,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开发体育游戏,克服资源缺乏问题,顺利开展体育教学,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2 小学体育游戏改编的理论依据

2.1 心理学理论

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处在具体运算思维阶段,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并且可以逆转[1]。此阶段的学生可以理解游戏规则与内容,但实际生活中只会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要求游戏改编时,尽量完善其游戏内容及规则,但注意赋予游戏一定的灵活性。日常教学,教师应将体育游戏作为一种体育课程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与技能。小学时期是培养儿童学习动机、兴趣、态度关键期,体育教师以及学校体育科研人员在改编游戏时,了解儿童关键期发展规律,改编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体育游戏。

2.2 生理学理论

小学生处于儿童少年时期,其骨骼中软骨成份较多,关节牢固性较差,有氧运动系统机能强于无氧运动系统机能,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均衡,神经活动过程不稳定[2]。游戏改编时,在保证游戏具有趣味性外,还要考虑到游戏强度和负荷,强度负荷过大都不利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另一方面,注意控制游戏时间,小学生的神经活动不稳定,游戏举行太长,会导致小学生神经疲劳,降低对游戏兴趣,甚至厌倦游戏,厌倦运动,同时长时间运动也对小学生呼吸系统产生不良影响。

2.3 教育学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代表者马斯洛认为,学校教育的重心是学习者,只有尊重学习者的本性与需要,才能使学习者成为真正意义的学习活动的主体[3]。除了要重视学问的知识结构外,还必须关注和尊重学习者的兴趣、需要、爱好和动机。体育除有强身健体之功能外,还有潜在的教育功能。小学生如同白板,体育教师更大职责在于指导学生在白板上画出丰富多彩的人生,培养广泛体育爱好兴趣,强身健体,用强健体魄铸就祖国未来长城。

3 小学体育游戏分类

体育游戏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体育手段,其分类具有多样性。不同学者及专家根据研究或者教学目的不同,所采用不同的依据进行分类。笔者根据小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教育目的需要,结合运动训练学中项群训练理论将小学体育游戏分为三大类,一般性体育游戏、专项性体育游戏、综合性体育游戏。一般性体育游戏指发展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平衡性等一般性身体素质相关的体育游戏。专项性体育游戏指为提高身体机能,预防发生运动损伤,辅助完成运动专项技能学习与训练相关的体育游戏。综合性体育游戏指满足运动者娱乐、精神放松的需求同时发展其观赏性以及表演性能力的相关体育游戏。具体分类如下:

4 体育游戏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

4.1 结合农村小学地域特点开展体育游戏

我国地域辽阔,地域存在差异性,不同地区农村小学地域特点不同。南北方气候、人文、生活习惯的不同会导致人们日常参与的体育活动各不相同[4]。如北方地区农村孩子更加喜欢跳绳,丢手绢等游戏,而南方地区由于自然环境影响,农村孩子更加喜欢打水仗,赛龙舟等游戏。不同地区农村小学应根据自己本土特点,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游戏。

由于农村、城市地域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方式应区别于城市小学教学方式。城市小学体育教学可能在华丽宽敞的田径场进行。而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可以不拘于学校现有的场地,比如开展一般性体育游戏中耐力类时,选择绿色田园举行,发展学生们心肺耐力等。海边沿海地区,农村小学可以借助大海资源优势,教授孩子游泳等技能,也可以组织开展游泳类专项性体育游戏。

4.2 体育教师根据农村小学体育游戏分类开展体育教学

4.2.1 一般性体育游戏教学

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存在阶段性特点,因此体育教师对待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应用不同类别的体育游戏。低年级应该侧重学生全面身体素质发展,多采用一般性体育游戏。开展体育教学时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源,使资源利用最大化。比如速度类一般性体育游戏—背向起跑,开展此游戏场地可以采用田园马路。力量类一般性体育游戏—传递实心球,如果农村小学缺乏实心球器材,可以自行利用泥土制作实心球,代替标准实心球。耐力类一般性体育游戏,体育教师组织学生在校外田园间举行趣味越野赛,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而且心肺机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4.2.2 专项性体育游戏教学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由于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不断增强,掌握运动技能的能力显著增加,所以体育教师除不忽视一般性体育游戏教学外,更加侧重专项性体育游戏,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合理利用专项性体育游戏,除满足了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对运动的渴望外,也对早期的运动选材提供理论指导。小学时期是培养学生兴趣、态度的关键期,小学高年级阶段开展专项性体育游戏教学,学生能在欢快的体育课堂学习某些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为下阶段的体育学习与运动训练打下坚实基础。

4.2.3 综合性体育游戏教学

综合性体育游戏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除身体素质以及运动专项其他能力,比如欣赏性、表演性等能力。这种教学采用的体育游戏没有明确的概念,或者概念模糊,但是也保留有游戏的其他性质。在教学目标指引下,他只是供学生玩乐的工具。小学生神经活动不太稳定,长时间带着任务去玩耍、运动,对他们的兴趣会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在一般性体育游戏教学和专项性体育游戏教学中间插入综合性体育游戏教学,有利于缓解学生们学习上的压力,同时协调两者之间关系,使其协调发展,共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4.3 合理开展室内体育游戏与室外体育游戏

每当提及体育游戏,大部分人都想到室外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而室内游戏一直被大家忽视。室内体育游戏与室外体育游戏相结合会产生更大的效果。室内游戏应充分利用课桌,凳子等已有资源,如果需要空间,可以撤出课桌凳子等,创造游戏场地。比如为了发展学生们反应时,可以开展“抢板凳”游戏;为了发展学生们的协调性,可以开展“袋鼠跳”游戏。根据学生们需要,合理应用相应的游戏。室内游戏不适合体力耗费较大的游戏项目,不适合发展学生们力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但是借助室内游戏,可以发展其灵敏、快速反应等能力。同时要合理安排室内游戏课时,室内游戏课时应少于室外游戏课时,阴雨天、气候恶劣时,应安排室内游戏,保证课时有效完成。

4.4 体育游戏通过体育教师的宣传与推广

体育教师是教育信息,教育资源的传播者,上课则是教学的必要环节[5]。课堂上教师耐心向学生讲述各种体育游戏内容及规则,使学生们全面了解各种游戏,挖掘其好奇心,探索心。同时讲述本课堂所要进行的课堂游戏。有条件的农村小学可借助投影仪等音像设备,向学生们播放相关游戏视频和图片。目前农村小学老教师占大部分,而部分老教师教育观念、教育理念落后时代发展步伐。更新教育观念,教育理念应是老教师首要任务,要使他们充分认识体育游戏化教学的作用与影响,进而借年轻的体育教师先进教学理念与老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共同探讨体育游戏化教学模式,把本土游戏创新的应用到课堂上,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应积极开展教学探讨会,共同探讨如何开发与利用体育游戏,使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体育教师应承担普及体育游戏的重任,日常中可以加入孩子们游戏队伍中,陪孩子们健康成长。

4.5 体育游戏化教学模式列入体育教学计划之中

“体育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国内外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对这种教学模式研究学者也非常少。陆文龙在撰写硕士论文时把体育游戏化教学模式定义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选择与其相适应的“寓教于乐”的游戏并导入、体验和评定,使学生提高学习的情趣,掌握运动技能和培养体育兴趣的一种教学模式[6]。这种教学模式必须符合教学目标,在新课改背景下,这种教学模式完全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1.科学创编游戏内容,整学期不少于15种游戏,制定每种游戏的规则、内容,游戏创编时尽量采用组合运用法进行改编,所谓的组合运用法是指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游戏,不同的动作技能等重新组合成一个新游戏,实现对幼儿体育的目的。游戏化教学课时在整个体育教学计划中占一定比重(约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二)。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将体育游戏化教学编入校本课程,进而创编特色课程。

2.学期末,对学生成绩进行检测,对教师上课表现进行评定,制定相应制度。如随机选取两种游戏,观察学生游戏表现以及结合平时表现给学生打分,教师绩效评定可以根据教案的编写,上课的教学表现及效果,参与课程研发的积极态度等给老师打分。

4.6 学校积极开展趣味运动会

1.趣味运动会应增加团体项目。传统的运动会通常是少数人表演的运动会,大部分学生只是观众,违背运动会广泛性、参与性的目的。在趣味运动会上,尽量设计一些简单、容易操作且参与人数较多的运动项目,如协力竞走、袋鼠跳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整体意识等品质。

2.趣味运动会的运动项目具有安全性。学生们的健康安全应该放在第一位,在设计项目时,高难度游戏等不要加入,尽量选择简单且容易操作的运动项目。在参与运动会时,教师也应该强调安全的相关事项,传递“安全第一”的理念,让学生们本着“安全第一、比赛第二”去参加运动会,从而确保学生们安全。

5 农村小学生开展体育游戏时注意事项

1.做任何中等强度以上的体育活动之前,首先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充分的准备活动不仅克服心脏肌肉惰性,提高身体机能外,还能防止运动损伤[7]。小学生的关节的牢固性较差,骨密度较低,运动过程中骨骼,关节容易损伤,充分的准备活动能有效的降低运动损伤机率。小学生准备活动也要尽量富于趣闻性,慢跑等单调的准备活动不适合小学,可以创新应用校园集体舞,广播体操等活动,使小学生在欢乐声中热身和准备,得到教学目的。

2.由于小学生神经活动不太稳定,教师应严格控制其游戏时间,避免因游戏时间过长降低学生兴趣。每节课堂应由多种游戏组成,保证课堂内容呈多样性,积极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对不同年龄性别的小学生应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如教授小学一年级与小学六年级时应采用不同游戏、不同方法。教授一年级的学生应更多重视动作示范,尽量减少理论化语言讲述,而教授六年级等高年级应示范与语言讲解并重,使学生尽快了解游戏规则,便于游戏开展。

6结论与建议

1.目前农村体育设施短缺,当地体育教师应借农村地域、文化优势,积极开展体育游戏,将民间游戏引入体育课堂之中,发展学生身体素质。体育游戏能较好地促进农村小学生语言,体质,认知,社会适应性等全面发展。

2.开展体育游戏应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改编游戏时保证游戏趣味性同时,考虑游戏负荷及强度,开展体育游戏时注意控制游戏时间,小学生不适合长时间运动。

3.体育游戏通过体育教师的宣传与推广,通过课堂教授相关游戏内容,使学生掌握相关运动技能,发展学生体质,达到教学目标。

4.体育游戏化教学模式列入体育教学计划之中,完善其学生成绩及教师绩效制度。

5.合理开展室内体育游戏与室外体育游戏。室内外体育游戏教学侧重点不同,室内体育游戏教学注重学生灵敏、协调性发展,室外体育游戏教学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特别是速度、力量素质发展。

6. 根据不同年级以及不同教学目标,合理选择不同类别的体育游戏。一般而言,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注重全面素质的发展,应采用一般性体育游戏;高年级学生除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外,还要注重专项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应多采用专项性体育游戏。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王瑞元,苏全生.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

[3]苏春景.教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李林.体育游戏的开发与利用[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4-5.

[5]胡莺佳.农村学校体育游戏开发与实施的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4.

[6]陆文龙.小学体育课运用游戏教学模式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

[7]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小学体育与游戏的结合 篇2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重视培养幼儿体育活动的兴趣,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进行锻炼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并体验运动的乐趣”。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和指导游戏。幼儿园应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将民间游戏融合到一日生活中去,效果明显且简单易行。

【关键词】 民间游戏 体育活动 【正文】

在传统的体育活动中,教师担心孩子犯规发生意外,一味地强调规则,甚至在游戏中停下来强调活动规则;许多幼儿园花很大的物力、财力添置彩塑进口教玩具。当孩子们玩厌后,这些玩具就成了被丢弃的废物,造成资源的很大浪费; 更有幼儿园的户外体锻、早操、运动性区域活动单调、随意、无趣,有的甚至被桌面游戏所代替。基于上述情况通过民间游戏与体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户外体锻、早操、集体体育活动、运动性区域四位一体的体育活动资源,优化幼儿的体育活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一、走进民间找寻教育内容

在被电视和电子游戏主宰的童年,有些东西还是应该占有一席之地的:跳皮筋、丢沙包、跳房子、踢毽子、老鹰捉小鸡、打弹珠、骑马打仗、捉迷藏、丢手绢„„传统游戏的消失不仅仅是遗憾,它更带走了让孩子健康成长的一种生活方式。让孩子到操场上、阳光下、大自然中去,这比躲在屋里玩电脑游戏更能够感受童年的快乐和幸福。这样使孩子们既能动身,又能动脑,同时在共同参与的游戏中,还会让他们学会宽容、理解、合作、关爱和沟通。

(一)收集经典游戏

许多传统的经典民间游戏如跳皮筋、滚铁环、编花篮、炒黄豆、老鹰捉小鸡等直接可以作为活动的载体。本着趣味性、生活化的原则,我们对这类民间游戏进行了整理、筛选,在孩子自主结伴玩、亲子活动、主题乐园等活动中开展,深受孩子和家长的欢。

图1:老鹰捉小鸡

(二)改编劳作游戏

有的民间劳作动作简单,但富有趣味,如《踏腌菜》,孩子在重复简单的动作中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于是我们采用假想游戏的方法,把踏腌菜设计成了一个融语言、计算为一体的体育游戏:把一部分孩子假想成是菜,另一部分拉成圈当作踏菜的人,设计出游戏的玩法,并配上琅琅上口的儿歌“一棵菜、两棵菜,三棵四棵五棵菜,我们一起踏腌菜。放上盐,踩呀踩,踩出快乐健康来!”,既锻炼了幼儿的腿部肌肉,也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根据幼儿不同年龄段基本动作发展的要领,将民间劳作游戏进行改编、设计,形成具有民间特色的体育活动。以民间传统游戏《摇小船》和为外婆揉年糕为载体,我们把大班前滚翻的动作要领融入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中,增强了孩子练习的兴趣。《磨豆浆》、《打菜籽》等一系列孩子们喜欢的体育游戏都被这样创编出来。

图2:踏腌菜

二、创新运用于一日生活中

我们积极探索运用民间游戏的有效方式,找准落脚点,将民间游戏创新运用于一日体育活动中,与集体体育教学活动、运动性区域、户外锻炼、早操、展示活动等有机整合、有效结合,促进幼儿健康的全面发展。

(一)与集体体育活动相结合

我们将一些民风民俗进行搜集、精心筛选,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动作发展的要求,设计生成新的具有民间体育教学活动。如《老鼠迎亲》就是根据迎新嫁娶的民间传统习俗设计的一堂具有民间特色,融情境性、游戏性于一体的体育教学活动。活动以老鼠的迎亲队伍一路上过地道、抬嫁妆、迎新娘、喝喜酒为主线,以绍兴特产女儿红为材料,孩子们 图3:老鼠迎亲 在轻轻松松的游戏中掌握了匍匐爬的动作技能。这样的体育教学活动生动形象,充满了情境性和游戏性,充分调动了孩子们运动的积极性,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基本动作,突破了以往传统体育集体教学活动模式,开辟了创新体育教学活动的新思路。

(二)与运动性区域活动相结合

运动性区域的教育功能主要是通过材料来实现的,幼儿是在与材料的“对话”中获得发展的。而运动器械的材料不同、难易程度不一,可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真正体现运动“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许多利用民间游戏制作的运动器材具有低结构、多功能、挑战层次多的特点,是非常有价值的教育材料。如:轮胎有大有小,高桥有高有低,有宽有窄„„,这就为每个孩子的成功提供了物质条件。孩子们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材料,不断地练习、挑战„„这样,每位幼儿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都能体会到“提高了”的欣慰,“学会了”的愉快,“增长了”的喜悦,“成功了”的兴奋。

图4:好玩的轮胎

(三)与户外体锻活动结合

户外锻炼是幼儿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主要以民间游戏、民间特色的运动习俗等多种形式开展,深入开展“一物多玩”的探索。从而帮助幼儿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养成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提高基本动作的发展;让幼儿在运动中获得快乐,在快乐中增强体质。

操场上,随处可见的民间特色的运动器械,激起了幼儿参与户外体锻的积极性,提高了运动的效率和幼儿的坚持性。瞧,孩子们到自主选择器械进行运动,如走梅花桩、走高跷、抽陀螺、滚铁环、跳房子、跳皮筋„„玩得不亦乐乎。

此外,我们积极探索一物多,使其“物尽所能”。如畚斗在“捉老鼠”中当“罩子”来罩住老鼠(皮球);在“飞跃障碍”中成了孩子跳跃的障碍物;在“抛接小球”中,成了很好的容器;在“舞狮舞龙”中又成了孩子们手中的龙身龙头„„

(四)与早操活动相结合

早操是幼儿的必修课之一。为了让孩子喜欢做操,更好地强身健体,我们将《拉大锯》、《马兰花开》等民间传统游戏及其音乐融入到韵律早操的创编中,加上节律性突出的民间童谣,孩子们完全地沉浸在民间特色早操之中。此外,我们在创编器械操时,充分运用了皮筋、筷子、毽子等民间特色资源,创编了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皮筋操、筷子操等多种器械操,充分调动了孩子做操的积极性和愉悦性,真正使孩子在做操

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锻炼身体。

图5:皮筋操

通过民间游戏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开发运用,体育活动内容更丰富了,体育教学活动模式有了新的突破;运动器械更加丰富新颖,户外活动、早操更是充满

了民间特色,趣味横生,促进了幼儿的健康全面发展;教师们正确处理了教师主导和幼儿主体的相互关系,摆脱了以往“我教你学”的观念,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创设环境、提供材料、引导幼儿发展等。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与游戏的结合 篇3

【关键词】 体育游戏 高中体育 教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5)09-081-010

体育在高中阶段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既能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使其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帮助其建立终身的体育观念,这对其全面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高中生在体育课堂中往往无法产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这就导致课堂无法顺利的进行。如何让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被激发,使其能够坚持体育锻炼是新课程实施后的重点研究课题。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很大程度上仍保持儿童的天性,将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的动力,还能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体育教学的现象,令体育课堂的有效性获得保障。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应注重体育游戏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一、体育游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应用

在正式上课前,教师通常都会给学生进行几分钟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热身,调整身体状态,以免在课堂中进行剧烈运动的时候拉伤肌肉或者损害关节。但是,学生在这一阶段往往就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热身运动缺乏规范性,导致体育教学的安全性难以获得保障。这时教师可应用适当的体育游戏来使学生热身动作的规范性获得提高。例如,教师可通过蛇形跑和换位跑等奔跑游戏,增加准备活动的趣味性,这样既能达到热身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的的兴趣,令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另外,体育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令学生在做准备活动时动作更为规范,使体育活动的安全性获得提高,从而促进体育课堂的顺利开展。

2.体育游戏在技术技能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对于难度较大、强度也较大的体育技术、技能,学生学习起来往往也存在一定难度,加上体育技能的学习也较为枯燥乏味,这样就会严重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令其难以获得学习上的进步。因此,需要在体育技术、技能的教学过程中引入体育游戏。比如,在教授学生长跑的技巧时,教师可将混合接力、高地占领等游戏融入其中,让学生将所学到的技巧运用到游戏中,学生既能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增强其长跑技能,又能在游戏中寻找到快乐,使其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掌握长跑的技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围着操场进行跑步练习,就极易使其产生厌烦心理,不仅不利于课堂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游戏不仅能学生掌握相关的体育技能,达到教学目的,还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以往被动学习的情况获得良好改善。

3.体育游戏在教学结束时的应用

在教学结束前,教师更应该运用体育游戏来对课堂进行总结,因为学生经过激烈的体育活动后,如果立刻安静下来,就会使各个器官产生较大的压力。这时候的体育游戏主要以放松为主,在进一步总结和强调课堂内容的同时,运用体育游戏来慢慢降低学生的运动强度,令其逐渐趋于平静,这样才不会对其身体造成损害。例如,教师可选择一些模拟类或者智力性的游戏,了解学生对体育技能的掌握程度,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导,加深其印象,令教学效果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体育游戏在教学结束时的运用可缓解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令其感受到学习体育的趣味性,从而对下一节课产生期待。

二、在高中体育教学中运用体育游戏的意义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1.意义

学生忙于学业,很少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将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就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其在课堂中与教师的配合度,有利于其身体素质的增强。除了增强体质,体育游戏还能够促进学生对体育技能进行全面掌握,令学生在某项体育技能中的潜能得以激发,从而发展成为特长,对其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体育游戏还能够促进学生形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能力,只有具备终身锻炼的认知与观念,保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学生的身体才会更健康。

2.需要注意的问题

(1)体育游戏的设计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来进行,体育游戏的目的是要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体育知识为目的,如果游戏设计与教学内容无关,就无法保证体育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2)体育课程都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体育游戏的时候要对其安全性进行考虑,高强度的体育活动会对学生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体育游戏,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3)注意增强体育游戏的健康性,体育是指导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增强体质的学科,要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有效的体育理念,因此,体育游戏应当以健康为目的,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浅论小学体育游戏的作用与原则 篇4

一、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1.有利于巩固提高小学生的基本技术、技能。 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其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 兴奋性和灵活性较强。 因此, 在体育课的复习技术教学中, 采用游戏形式对学生已掌握的动作技术进行演练, 有助于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使那些比较重要、需要经过反复练习而又很单调的基本动作变得妙趣横生。 当然, 这必须在学生的动作技术达到自动化阶段以后方可进行。 否则, 过早地运用游戏, 不但不能巩固技术, 反而容易破坏正确的技术动作。

2.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是以需要和兴趣为首要条件的, 他们对有兴趣、有感情色彩的内容会主动追寻和掌握。 体育游戏活动中的趣味性、探索性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这种情感体验可以影响他们对渗透在游戏中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 从而引导小学生向认识兴趣态度转化, 认识兴趣又可引起学习兴趣和需要, 两者在游戏活动中互相促进、相互发展与提高。

3.有利于诱导小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在教学过程中, 经常有一些比较难的动作, 学习这些内容之前, 安排一些练习形式或练习方法与所要学习的内容相接近的游戏, 对于新动作的掌握十分有益, 起到诱导练习的作用, 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对较难动作的恐惧心理, 同时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情绪高涨, 从而较易掌握所学动作。

4.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体育游戏形式多样, 富于变化。 单就短跑训练而言, 就有迎面接力跑、换物赛跑、十字接力赛等形式。 但即使是一个很有趣的游戏, 如果只是机械地重复, 时间久了学生会感到厌倦。 因此, 在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让学生参与编创一些游戏环节, 如五十米快跑, 过去就是一味强调练习次数, 时间长了, 学生觉得又累又讨厌。 在教学中学生提出利用游戏和竞赛的方法, 分成四组, 进行追逐跑、接力跑, 以及利用体操棒或实心球进行跨步跑。 由于游戏中有学生的创造, 更能提高学生的速度和步幅, 激起他们参与的欲望, 这时教师再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充分的肯定, 就能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由消极变为积极, 由平淡变为突出。 这样的游戏丰富了课堂内涵, 既陶冶了情操, 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二、体育游戏应遵循的原则

1.体育游戏必须贯彻灵巧性原则。 体育游戏应设有发展小学生灵巧机能和机制。 通过设有灵巧训练内容和制约机制的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儿童的神经系统对肌肉的调节作用及其对精细动作的控制能力。 如一般运动类体育游戏那种跑动中的急停、转身, “老鹰抓小鸡”游戏中的躲闪动作等, 都属于含有机动、应变制约机制和相关运动能力的训练内容。 灵巧性原则还要求多安排或穿插进行有益于发展幼儿精确能力、 协调能力的游戏内容, 如低年级用拍皮球进行计时赛, 高年级“投篮接力赛”、用球拍端乒乓球过独木桥等。

2.体育游戏必须体现智慧性原则。 体育游戏过程要让儿童有机会闪现智慧的亮点。 体育游戏除了担负“育体”的任务外, 同时还应包含“育智”的成分, 通常在较大型的体育游戏中, 都存在一个怎样完成游戏才能做到多、快、好、省及提高游戏的成功率和取胜率的问题。 故意给儿童留下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空间, 有利于促使他们积极开动脑筋。 为了更好地体现智慧性原则, 我们在设计体育游戏的过程中, 应该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多地留有完成游戏的多种方法的选择余地, 这样就能不断地拓展他们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 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如果一种体育游戏只有一种完成方法, 就很难说是一则好的体育游戏, 同样是“穿山洞”、“过障碍”、“走下坡”, 就应该有不同的“穿”法、“过”法和“走”法。 这正是优秀体育游戏的价值所在。

3.体育游戏必须强调安全性原则。 体育游戏具有竞争、竞技和趣味性强的特点, 学生参与的欲望一般都比较强烈。 这就使得他们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忘乎所以”, 这就要求事先的准备工作想得周到一些, 以防患于未然。 比如, 整个的游戏空间、场所、环境没有任何尖锐的棱角和坚硬的器具, 不会产生撞击情况, 不会因摔跤而造成伤害等。 这就要求游戏应在有草坪、有木地板或地毯覆盖的平面上进行;应采用质地轻柔、棱角圆滑的木材或塑料、橡胶、等制作的器材作游戏的道具;游戏材料的立体高度不能太高, 坡度不能太陡, 诸如“独木桥”、“平衡木”之类的安装设计高度离开地面二三十厘米即可。 体育游戏还要特别防止人为的伤害。 有时在比输赢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疏导、调解, 简要地说出正确的行为方式, 让他们及时化解矛盾, 继续游戏, 直至完成。

总之, 游戏教学是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组织好游戏教学, 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使他们在体育课中产生愉快的体验。 教师要注意掌管好全局, 善于利用游戏中特有的教育因素,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维护全体利益、自觉遵守纪律等思想品质的教育。 通过游戏教学, 学生在“乐中学、学中取乐”, 分享体育游戏的乐趣,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于振峰, 赵宗跃, 孟刚.体育游戏[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11:55-67.

[2]李斌.谈体育游戏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作用[J].体育战线, 151-152.

[3]肖玲.体育游戏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 2010 (7) :290-291.

小学体育与游戏的结合 篇5

一、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特点

体育游戏能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在欢乐中学习,这种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因此,这一教学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在某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可能会出现体育器材不完善、不充足等缺点,但是融入了游戏这一方法,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丰富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满足儿童的天性。体育游戏的方法得到广泛应用,有利于学生体力和智力的共同发展。综合可知,体育游戏具有娱乐性、知识性、智能性和普及性等特点,对于教学能够起到促进作用。

二、体育游戏在小学教学中的作用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的游戏体育教学方式在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小学体育的教学质量。就大多数的小学教育状况来看,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是比较单一的,这就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再加上我国应试教育的负面作用,导致部分学生厌学,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游戏能带给学生们快乐的心情,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二)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处于活跃期,充满了对事物的好奇。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体能的训练,这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但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忽视了对学生的思维和性格的培养,不能完全发挥教学的目的。体育游戏正好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的不足之处,体育游戏多样化,很具有娱乐性,能满足小学生的好奇心和心理需求。

(三)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体育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对学生以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模式单一,往往忽略了要培养小学生多方面的才能。体育游戏教学能够培养小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快速反应能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交流能力等,还使得同学和老师之间能够亲密接触,让教学更加有意义。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合理运用

(一)教师要了解和掌握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体育游戏娱乐性强,种类多样,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教师一定要熟悉体育游戏的各种特点,因材施教,使得教学达到更高的标准。

(二)教师根据课堂结构和教材选择体育游戏

教师要清楚地了解课堂由几部分构成、在哪些地方可以加入游戏教学,并采用合适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材内容方面取得成果之后,还要劳逸结合,做一些小游戏,放松放松身心,做做体能练习,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竞争意识。在游戏过程中还不能忘记安全的重要性,安全是一切的前提。应该注意的是,教师要选择合适的体育游戏,注意游戏的时间,全方位提高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达到教学的目的。

(三)教师应具备创新游戏的能力

体育游戏形式多样,也分为不同年龄层次的游戏,教师应该选择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可以接受的合适的游戏内容。我国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还是以教科书为主、体育教学为辅,所以体育游戏的作用不能全面地发挥出来。因此,需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在适当的时机选择合适的游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能够自己创新和改编一些体育游戏,这也是小学老师应该具备的技能。

(四)教师应熟悉体育游戏的教学模式

体育游戏教学的优点很多,但如果不能得到老师科学合理的讲解,难免会使得小学生听不懂,不能配合游戏,严重的话还可能出现安全问题。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了解体育游戏的流程,认真负责地把游戏规则、过程和注意事项详细地介绍给学生,重点突出核心要领,语言通俗易懂,使小学生们能全部理解到位,并且很想参与其中,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体育游戏教学中,一定要权衡利弊,既要考虑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安全。

(五)教师在体育游戏教学中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教师在进行体育游戏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适时地强调思想品德的重要性,合理处理紧急突发状况,对学生在游戏中的犯规、违规现象要及时指出并纠正错误,公平、公正地处理问题,使得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明白错误的原因并改正。综上所述,体育游戏教学能够在小学生教育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体育游戏教育提高了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行动力,使学生养成了团结拼搏、敢于竞争、持之以恒、不轻言放弃等优良品德,还铸造了坚实的身体素质,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具备这些优良的品德,约束自己、完善自己,为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体育课中游戏的特点与作用 篇6

关键词:体育游戏,小学生,体育课,兴趣

体育游戏是一项融健身、娱乐、教育、智育开发为一体的活动。它内容丰富多彩, 形式多样, 不受场地器材限制, 简单易学, 趣味性、竞争性强, 课堂气氛活跃, 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 深受高校广大学生喜爱和欢迎。所以, 将二者相结合, 即将体育游戏学运用到体育教学中, 能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消除其厌学情绪。下面, 我浅谈一下小学体育课中游戏的特点与作用。

一、体育游戏的特点

(一) 具有一定的规则

规则能够约束犯规行为, 维护游戏的安全, 保证双方的公平竞争, 引导游戏技术与战术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因而游戏的规则在游戏的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游戏的规则是随着游戏的水平高低而变化的, 越低级的游戏, 其规则约不定型, 越不稳定, 甚至没有明显的规则。而在儿童或青少年的体育游戏中, 就有了明显的规则, 因而能使游戏在一定的约束下进行, 也能通过游戏达到某种既定目的。但这类游戏的规则还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游戏的组织者可以随时因各种条件的不同重新制定或修改规则。游戏发展到高级阶段, 游戏的规则进一步合理与严密, 从而使游戏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参加。这种游戏的方法与规则也就会逐步得到社会的承认, 从而使规则具有某种相对稳定性。这类游戏称为竞赛性游戏, 又称为竞技运动。

(二) 具有教化性特点

体育游戏在未成年人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要的意义。在游戏中, 游戏者必须遵守游戏规则, 控制、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种体验有助于游戏者形成行为的社会定势, 内化社会行为规范。体育游戏中的群体活动、角色的扮演、转换与互动, 也满足了少年儿童社会归属或团体归属的欲望, 对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能, 形成健康的人格, 发展社会适应能力等具有独特的功效。体育游戏本身具有竞赛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等特征, 可以激发游戏者的进取心和自尊心, 培养他们的道德感和责任感, 促进他们健康个性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体育游戏总能为少年儿童创造一种合作、竞争, 同时又能相互鼓励、彼此理解的环境, 在这种生动活泼、和谐友好的气氛中, 少年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得到高度发展。

二、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

(一) 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

少年时期, 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可以发展其走、跑、跳、投等基本活动能力, 能够促进青少年身体的生长发育。在体育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加入体育游戏, 会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体育游戏中有大量适合中小学生参与的内容和形式, 对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特殊的作用。如果游戏单独作为准备活动, 则能提高中枢系统的兴奋性和各器官系统的技能, 促使体温升高, 增加肌肉弹性, 防止运动损伤。对于结合教学内容的准备活动, 还能够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对正式练习的调解能力, 强化动力定型, 为正式传授新内容做准备。因此,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 体育游戏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尤其在进行单调枯燥的素质练习时, 体育游戏就表现出巨大的作用, 将单调的素质训练内容变得生动有趣, 使学生在快乐、主动的状态下锻炼了身体, 增强了体质。

(二) 有助于学生对积极情绪情感的体验并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体育游戏是一种轻松、愉快、充满情趣和富有竞争性的活动, 它给小学生带来快乐, 能够使他们在游戏中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如“猫抓老鼠”“拼摆五环图”等情绪情感性游戏中, 既能培养学生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 又能弘扬奥运精神;如在“老鹰捉小鸡”游戏中, 扮演鸡妈妈的学生体验着妈妈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 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孩子, 教会孩子躲闪。因此, 在体育游戏中, 学生既经历着紧张, 体会紧张后的放松, 又体验着各种情绪情感的变化, 不断学习表达和控制情感的不同方式, 而且丰富情绪情感体验, 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发展他们的友好、同情、责任心、爱憎分明等积极的情绪。

人在生活中不仅有正向的积极的情绪情感, 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情绪情感。人的各种消极的情绪情感如生气、愤怒、绝望、悲哀等情绪如果长期压抑而得不到释放, 就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而体育游戏为青少年儿童提供了表达自己各种情绪的机会。它能创造出一个新的场所, 使学生逃避不愉快的现实环境和气氛, 弥补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 可以缓解心里紧张, 减少忧虑, 使他们向自信和愉快的情感过度。因而, 体育游戏确实可以帮助学生降低焦虑和紧张, 具有情绪的修复功能。所以体育游戏不仅能帮助学生体验积极的情绪情感, 还能排除学生消极的情绪情感。

(三) 弥补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不足的现象

在中国有好多中小学体育硬件设施很差, 没有足够的设施器材供应学生上课, 而在体育游戏中有些体育游戏对体育场地设施器材的要求不高, 甚至很多体育游戏都不需要设施器材, 如报数结队, 结网抓鱼, 贴膏药等, 只需要一块场地即可进行, 深受学生的喜爱。合理运用这些体育游戏, 不仅可以弥补体育场地设施器材不足的现象, 同时可以使学生达到很好的锻炼效果。

(四)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 爱玩好动是儿童的天性, 在小学时期的学生好奇心强, 常常以直接兴趣为动力, 这就是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情趣特点出发, 采用灵活多样的游戏, 寓教于玩, 增强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从而在游戏中学到体育教学内容, 达到体育教学目的。特别是在课的准备部分, 可根据学生神经中枢较易兴奋, 较注重集体英雄主义, 好胜心强等特点, 体育课可进行形式多样的准备运动, 如“钓鱼”“巧过拦截区”“跳过跑绳”“鸡毛信”等来体竞赛游戏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一堂体育课准备部分练习组织得当, 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这堂课就是成功的开始。再则,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比较差,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做游戏等趣味性活动来启发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做到潜移默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 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 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 因此, 教学手段要多样化, 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 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燥, 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此外, 教师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 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总之, 游戏的形式多样、趣味性强, 受低年级的学生的喜爱。而且, 还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在以后的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游戏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于振峰, 赵宗跃, 孟刚.体育游戏[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11) :55-67.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与游戏的融合 篇7

在整个小学教育过程中, 小学体育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通过有意义、有效果的体育活动, 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道德品质[1]。然而, 由于体育场地环境的限制或者体育教师水平的参差不齐, 往往使小学体育课流于形式, 或者被挤压学时, 或者其他课程占用, 甚或直接取消, 导致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大大减低, 违背了小学体育教学的任务和目标[2,3]。因此, 如何科学合理的进行小学体育教学, 调动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对于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促进学生智力和思想品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体育教学与游戏的融合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环境中, 如何建立一种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的教学气氛是广大小学体育教师的共同心愿[4]。由于传统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 如仅仅跑跑步、做做广播体操或眼保健操等, 导致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对小学体育的教学任务明确的认识, 使得学生无法完全融入到体育课程中去, 也影响了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需要[5,6]。而游戏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竞争性, 将之与小学体育教学相融合, 从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陶冶学生的品行情操等方面入手, 大力激发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 做到活跃学生身心, 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 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1. 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

健康的身体是学生进行正常的关键。全面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是体育游戏的最终目的。爱动好玩是儿童的天性, 具有强烈吸引力的运动游戏, 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天真浪漫的游戏活动中锻炼基本技能, 还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的游戏入手, 引导学生适当调整运动量和运动强度, 避免游戏中的自由放纵, 逐步提高运动器官和内脏器官的功能, 最终实现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目的。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体育五~六年级“小球类和球类游戏”单元时,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身高低等条件的限制, 难以在成人足球、篮球和排球场地进行体育活动, 因此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缩小的场地模拟篮球、排球、足球比赛。将学生分为一个小组, 进行小型球类的对抗赛, 如小足球、小篮球、小排球等。这样, 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 还能培养学生团体合作, 融趣味性和对抗性于一体。此外, 还可开设乒乓球、羽毛球等趣味性活动, 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

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就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动静交替, 循序渐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基本逻辑思维, 运用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 通过分析、比较的方式, 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概括的反映。而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环节, 不仅可以改善和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还能发展学生个性, 综合运用各种体育知识、技能和经验, 进而使学生锻炼对事物的独到见解能力, 达到培养学生智力的目的。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体育五~六年级“韵律体操和舞蹈”单元时, 首先引导学生从最简单的体操和舞蹈基本动作入手, 如比赛中体操运动员的亮相动作、藏族舞蹈的弓腰动作、天鹅湖歌剧中的四小天鹅跳舞动作等, 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体操和舞蹈的感性认识;然后结合当今社会的流行元素进行体育活动, 如韩国神曲《江南Stile》中的骑马舞、东北二人转舞蹈中的甩手绢动作、晚间老年人跳的广场舞或大秧歌等, 并配以生动活泼的音乐伴奏, 更易于唤起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最后启发学生自编一段个性舞蹈, 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陶冶学生的品行情操。

陶冶学生的品行情操就是在教学活动中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操守。“品”是“品德”, “行”是“行为”。它不仅关系到一个学生的修养素质, 更关系到整个班级良好学习气氛的形成。而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入游戏环节, 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 感受集体的力量和集体的温暖, 还能培养学生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每个游戏环节, 提高集体荣誉感, 点亮学生心中的品行火花。在学习人教版小学体育五~六年级“武术”单元时, 首先启发学生列举电视剧或电影中经常看到的一些武术动作或名称, 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降龙十八掌、《天龙八部》中的凌波微步、《如来神掌》中的如来神掌等, 调动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列举一些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术家, 如岳飞、戚继光、霍元甲、黄飞鸿、李小龙等, 学习习武者的行为规范, 培养良好的习武德行;最后结合传统武术, 学习一些简单眼法、身法和手法, 如鹰爪拳中的手法、罗汉拳中的身法、形意拳中的眼法等,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武术兴趣, 以活泼多样的形式陶冶学生的品行情操,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三、总结

将游戏寓于体育教学中,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寻找适合儿童特点的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参与运动, 合理科学地运用游戏, 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充分展现体育课的魅力, 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启迪学生的智力培养、陶冶学生的品行情操为目的, 不断加强学生对体育的理解, 进而提高课堂效率, 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振.论体育课堂中游戏教学的重要性[J].考试周刊, 2011, (60) :150.

[2]谢健, 沈雪江.论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31) :249-250.

[3]陈月荣.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大众科技, 2012, 14 (7) :236-237.

[4]王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合理安排游戏活动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果[J].小学科学 (教师) , 2010, (3) :22.

[5]唐炜烽.浅谈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28) :173-174.

小学体育与游戏的结合 篇8

课间活动是学校常规管理中最为头痛的问题,因为学生在课间活动时间内是绝对自由的,课间活动基本上成为学校常规管理的真空地带。虽学校在通道、层层楼梯、厕所、操场等每处都设有值日老师,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实践体验,这也不是万全之策,有时也无济于事,成为诱发校园伤害事故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教育的隐忧。鉴于此,本课题通过对学生课间活动的调查研究,了解学生课间活动的现状和要求,以便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研究中通过教师的介入,学科的渗透,及师生、生生的互动,建设积极向上、愉悦生动、富有时代气息和现代文明色彩的“课间体育文化”;坚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原则,开发出不同水平层次的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内容,探索“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效果和操作策略等问题。

二、研究对象、时间、方法

(一)对象:

泰兴市襟江小学主体学生(92个班、4558人)

(二)时间:

2011年11月至2015年10月

(三)方法

1. 调查研究法:

对学生课间活动的情况和活动方式进行调查,学生课间活动的时间,课间体育内容和活动效果等。

2. 文献研究法:

通过体育文献资料包括网络检索的相关资料,研究“课间体育文化”的界定、概念、性质和作用,为课题开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发展方向。

3. 行动研究法:

从解决学生课间活动内容和保障学生课间安全的实际出发,开发“课间体育文化游戏”的活动内容,探索课间活动的管理模式。

三、结果与分析

(一)“课间体育文化”的特征

1. 课间体育活动:

指学生在学校时间内,课堂教学外的时间内所进行的身体活动,是调节学生生理、心理的必要手段。

2. 课间体育文化:

设置课间其目的是为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调节学生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貌,促进他们更好成长与发展。在这段时间内,学生的行为表现不仅仅是上厕所,而更多是体育游戏活动,并且在活动过程中玩出心境、玩出团结、玩出成长、玩出进取、玩出情感,体现学生内在价值追求和外在行为的统一。

3. 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

课题所倡导的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是学生放松身心并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完全自主活动,依照自觉接受并完全遵从的规则,有其自身的目标,并伴以紧张、愉悦的感受。

4. 小学生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开发与研究:

是指以人本理念为指导,以体育游戏活动为载体,开发适合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的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会服务,锻炼意志;学会生活,增长本领;学会创造,激发进取;有效地改进学生的课间行为,促进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见表1)。

(二)关于小学生课间活动的时间、场所、范围和参与人数的调查结果。

课间活动的时间包括:学生进校到上课这段时间和课间休息时间。课间休息时间是固定的,每天课间总休息时间是50分钟。按一般学校规定学生上、下午提前20分钟进校计算,那么,每天计入课间活动的时间则是40分钟。所以课间活动时间达90分钟。

从小学生课间活动时间调查中发现,有近70%的学生提前20至30分钟进校,说明我们对90分钟的界定是适当的。

由于小学生课间活动的内容是多方面,因此,课间体育活动的时间原则上小于课间活动的时间。同时,因为学生在课间并不是简单进行一种活动内容,所以,对课间体育活动时间进行确切界定也是困难的,如“表3”显示,“追逐打闹”虽然不文明,因其本质也是身体活动,我们不访和“体育游戏”合在一起纳入课间体育活动范畴,那么,参加课间体育活动的学生达63.3%,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的课间体育活动时间每天接近90分钟。

(三)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1. 从时间角度看:

从分析看出学生每天课间活动时间在90分钟左右,显然,课间活动在时间上已远远超过一门主要学科的课堂时间,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它赋予教育科研巨大的空间和意义,是急待开发的课程资源。

2. 从目前现状看:

“表3”显示“追逐打闹”平均19.3%的学生参与,这是诱发校园伤害事故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教育的隐忧。因此,进行本课题研究具有现实针对性。

“表3”显示课间在室内人数占35.4%,室外活动人数占64.6%。将在室内活动的学生引导到室外活动,不仅能呼吸新鲜空气,而且还能使人的大脑达到“积极性休息”,有利于下一节课的学习。因此进行本课题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

“表3”显示课间活动范围,独自一人活动占54.3%,朋友结伴活动占45.7%。说明大部分学生喜欢独来独往,不善于和同学交流,结伴活动,从发展学生合作意识上看,进行本课题研究具有时代赋予的使命感。

3. 从文化角度看: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加强学科知识整合,寻找学科知识与课间体育活动的结合点,创造出鲜活而有显示意义的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富有理论创新性。

(四)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作用

第一,“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可以规范学生课间行为,防止伤害事件。

第二,“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可以消除疲劳,达到“积极性休息”。

第三,“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可以调整学生注意力,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做到全神贯注。

第四,“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可以增进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情感交流。

第五,“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内容,通过学科文化知识的渗透,可以提高校园文化品位。

(五)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内容

可见文化活动的内容主要是简单易行的安全的运动量适中的伴有文化传播的小游戏,小比赛。

小游戏,如:“对对碰”、“踩蛇尾”、“动作传真机”、“开火”、“大风吹”,“蹦蹦球”、“跳绳捡沙包”、“鲤鱼跳龙门”、“兔子钻洞”、“小猴捞月”、“舞卡拉”,“跳格子”、“辨花篮”、“猜一猜”、“雪花轻轻飘”、“充气公仔”,“抓俘虏”、“抓小鱼”、“传送机密”、“猫捉老鼠”、“花落谁家”等。

小比赛,如:“争分夺秒”、“赤膝跳”、“反身抛物入筒”,“攻占堡垒”、“小动物回家”、“梅花开放”、“螃蟹追瓜”、“网小鱼”、“盲人过马路”、“钻地洞”、“猴年马月”、“仅呤”、“旋风闯关”、“猪小或背伙伴”、“男生女生大挑战”、“同学笨蛋节”、“像形成语”、“古诗接龙”、“毽子连连看”等。

此外,从组织形式分为单人活动,双人活动和三人活动三种。以上这些游戏和比赛最能反映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年龄特点。都是学生自己创编,在教师的引导下加以改进积累下来的,具有时代性。

(六)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组织

课间活动都是学生的自发行为,没有组织只有引导。学校无法对“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以限制,只能通过体育课,中队活动课,班队会课等渠道加以引导,倡导学生在课间开展一些健康的,文明的,安全的体育活动内容。

体育课是引导学生开展“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主要途径。学生特别喜欢将体育课上感兴趣的小游戏迁移到课间活动中。体育教师可以将课中的教学要点编成口诀和顺口溜在课间活动中得以巩固。主题中队活动课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大比拼,启发学生创编新的游戏。通过班队会的表扬与批评,鼓励和禁止等手段,可以规范学生的课间行为,促进“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健康发展。学校利用晨会,校园电视台,板报等形式向学生推广各年级做得好的体育文化游戏活动,能激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课间学校在楼道安排值日教师,处理偶发事件,促使“课间体育活动”向积极的,健康的一面发展。

四、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对“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的开展和研究,是体育课技术学习、技能提高的延续,是大课间活动内容的补充,有利于学生“体育、艺术2+1项目”目标的达成;能丰富学生的课间文化生活,真正让学生的课间变得有意义,有效地减少校园安全事故,推动校园动态文化的建设;“课问体育活动”虽没有管理,但需要班主任和各科教师的介入和引导;一个小小的“课间”活动,能联动课堂,扩散到课外,让学生全时空践行体育活动,从而帮助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观念。

(二)建议

开发“课间体育文化游戏活动”内容时要考虑到时间、场地和器材等因素。首先,其内容必须是强度较小,时间较短并随时可终止的练习,而且这些练习能重复进行并对器材的要求很低;其次,其内容必须适宜在小范围活动。

小学体育与游戏的结合 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游戏,融入

一、体育游戏概述

体育游戏是在游戏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衍生出来的产物,是一种基于体力、智力与身心娱乐共同发展的良好方式,是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它的特殊性,又使它跟体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今日人们很多的竞技项目都是在以前的游游戏的基础上经过逐步的演化、改进和综合总结,并在一定时期给予一定的理论研究使得它重新设计,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成为今天这种具有自己内在规律和特点的竞技运动。

二、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游戏的融入与发展

(一)细化体育游戏结构与布局,强化游戏评价,注重游戏普及与多样

就各小学的课外体育活动而言,存在着规模小、内容简单、项目单一、开展次数少、普及率低等问题。首先可设立专门的体育游戏大课间、体育节等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的、规模较大的课外体育游戏活动,并安排教师组织、编排和指导,这样影响力才会更强。在游戏的实施过程中,可以依照现实情况,对游戏进行有效的改进,从而提高趣味性,达到游戏教学的特定目的。游戏活动中公正性的体现:一是裁判的判罚要体现公平公正;二是游戏的分组要公平公正;三是分组后每个队员享有共同参与游戏活动的均等机会,担任角色机会均等。对于游戏整个过程做到合理的评价,使参与者能够及时发现自身不足,采用发展性的评价方式对不同人群采用的评价指标也应不同,合理对待学生的发展空间。

(二)关注学生和课程需求,总体把控体育游戏的普及性和延伸性

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抛锚—合作”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培养学生在体育游戏中的创编能力。对于游戏设置的目的,游戏中存在的漏洞,不应该直接告诉学生,而采用设疑的方式,创设问题的情境,积极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另外,教师应当积极地提供一些线索给每个学生或者每组学生,然后根据线索,采用学生分组的形式进行优秀创编。其中要注重团队精神的体现,同时积极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一起讨论,一起编排,做出最佳方案。这样能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体育游戏的创编中来,组织学生自行创编体育游戏器材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动机。

(三)加强体育游戏场地器材设施的建设

场地和器材是学校体育游戏开展的基础,各小学都存在着场地器材严重不足的普遍现象。学校要想改变当前这种状况,光靠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体育经费拨款是远远不够的,一定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结合本校及周边的地理环境状况,充分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学场地及器材资源。如教师可带领学生制作一些简单实用的体育器材,如木质高脚马、滚铁圈等。再者,可分散教学,错开体育场地实用的高峰期,缓解体育场地的使用压力,这样才能保证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突破资金筹集问题,建立完善的校园体育课程内生发展的资金募集途径与制度,对于体育教育游戏教学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学区家长也可提供除资金以外的物品及非物质形式的支持,也可以通过校园体育专项的冠名权吸纳学区内有实力的家庭赞助。

(四)优化体育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体育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导者,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为学校培养素质型人才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就各小学体育教师而言,其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如缺编现象存在、工资待遇偏低、进修培训不够、工作满意度不高等。要使体育教师适应教学改革,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增加工作的热情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优化体育教师队伍,不断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使之缩小与市区体育教师之间的差距。首先,必须增加各学校的体育教师数量,尤其是体育专业教师的数量。其次,要积极改善教师的工作环境,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及待遇,从而保证教师对自身工作满意度的提升。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整体体育教学的质量。再者,知识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对体育教师进行进修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可采取定期分批选送的培训机制,并测试培训结果,这样才可不断地提高体育教师的整体业务素质。

(五)整改落实体育教学工作,加强各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

首先,各学校的相关教育部门必须统一规范化学校体育游戏的时间安排机制,各学校各年级参照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配合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使体育游戏时间安排得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尽量达到满足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要求。再者,各学校之间需要加强学习,建立定期合作学习制度,相互交流体育游戏的教学经验,引进和开发新的体育游戏项目,如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游戏、新兴体育游戏项目等,注重体育游戏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丰富体育教学内容,这样才可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最后,要加大对学校体育游戏的组织,实行全民参与制,而不仅仅停留在每次体育游戏都是看几个相同身影在运动,设立多种奖励办法,营造浓厚的体育游戏氛围。在课外体育游戏实施上,加大体育游戏规模,实行无偿举办机制,使更多喜欢体育的学生能够参与到体育游戏中来。

三、结语

体育游戏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兴趣提高,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体育游戏是体育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有着增强体质、娱乐身心、陶冶性情等优势,更适合小学生发展的需求。小学体育游戏的设置应当多样化,开展更应完善,为小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多保障。

参考文献

[1]姚红利.浅论体育游戏对小学体育教学的影响[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

[2]韩流,李丹.团体体育游戏改善幼儿不安全依恋行为的个案研究[J].体育科学,2015(2).

[3]杜爱彬.小学体育课中游戏的特点与作用[J].学周刊,2015(13).

小学体育与游戏的结合 篇10

一、集体性游戏, 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集体性游戏是指参与活动的人数较多、需要学生一起配合的游戏。体育教师首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给予学生游戏规则的指导。一是集体游戏需要学生一起参加, 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 他们对游戏内容充满好奇, 对游戏过程的情感体验富有探索精神, 大家一起进入游戏状态。二是游戏规则与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体育与健康教学不是只带着学生做游戏, 还有教学要求问题, 游戏只是手段,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才是根本。在游戏中都有游戏规则, 这些规则可以是教学内容。当然, 有些动作可能对小学生来说比较难, 在游戏之前, 教师可以安排示范和练习的过程, 让学生掌握动作的要领。

二、分组游戏, 巩固教学内容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还可以利用分组游戏巩固教学内容。具体做法是, 把一个教学班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组人数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日常表现自由组合, 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掌握程度较好的可以每一组的人数多一些, 教学内容复杂、掌握较差的小组人数少一些, 有利于分别指导, 也方便其他同学观摩。分组后, 可以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地做动作, 其他小组的学生做观众或评委;也可以所有的小组一起做, 教师做评委, 对各小组表现情况点评。利用分组游戏对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和演练, 淡化了课堂教学的生硬, 提高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他只做了一次动作, 但观摩和做评委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相当于一个学生在这堂课上重复学习了多次, 但又不显得单调。

三、竞技性游戏, 增强学生体质

竞争性游戏是将比赛引入游戏中, 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锻炼了身体, 增强了体质, 但又不觉得锻炼的辛苦与乏味。比如小学体育课堂常用的“跑步接龙游戏”, 就是把教学班的学生按照男女搭配分成两个小组, 人数相同, 站成两个纵队, 在纵队的正前方设置两个固定目标, 要求纵队中的前两名学生快速跑到目标, 绕过目标后返回, 与第二名学生击掌后, 第二名学生迅速重复前面学生的动作, 一直这样跑下去, 直到纵队中的最后一名学生, 看哪个纵队最先完成跑步运动, 哪个队伍就获胜了。一个游戏做下来, 每一个学生都参与了跑步, 运动量不比围着操场跑两圈少。如果每天的体育课堂上, 学生都能参加这样的竞技性游戏, 就相当于学生每天都能使自己的身体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 学生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得到提高。

四、合作性游戏, 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在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经常利用的很多游戏不是靠单个学生能完成的, 尤其是在分组游戏和竞技游戏中, 需要同学们之间的密切合作才能完成。学生配合得好, 游戏进展顺利, 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如果配合不好, 游戏可能半途而废, 当然不会有好的成绩。因此, 在游戏中很多学生为了取胜会相互合作, 研究如何掌握动作的要领、如何配合等, 这对养成小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都有显著的作用。

五、多种游戏的综合运用, 增强课堂的实效性

小学体育课堂四十五分钟, 如何有效地利用起来, 既能通过游戏让同学们参与课堂, 激发兴趣, 又能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呢?多种游戏的综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较常见。在课堂开始时, 为了让学生活动一下筋骨, 教师可以在准备活动后组织竞技类的游戏, 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之后可以做一些分组游戏, 巩固上节课的教学内容, 并延伸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之后可以通过一些集体游戏或者合作性游戏培养团队意识。有的体育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往往做一下丢手绢的游戏, 这个游戏非常传统, 绝大部分同学都做过, 为什么要放在课堂最后做这个游戏呢?这个游戏可以集体参加, 也可以分组进行, 一方面, 学生围成一圈可以暂时休息一下, 恢复体力, 为下一节课做准备;另一方面, 这个游戏非常有意思, 在欢声笑语中结束课堂, 让体育课充满了情趣。

总之,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 游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 其形式丰富、功能多样, 成为体育教学的得力助手。小学体育教师应该多开发新游戏或者游戏的新规则, 并把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渗透到游戏中, 让学生在了解游戏规则和要求时, 掌握动作的要领, 学习教学内容。另外, 体育课程游戏要结合学生的特点, 开展符合学生的生理特点、运动能力等的游戏, 不可以过量运动, 否则达不到锻炼的效果。

摘要: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强化了强身健体的功能, 游戏迎合了小学生的兴趣爱好,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游戏结合起来, 在游戏的过程中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体性游戏、分组游戏、竞技性游戏、合作性游戏等不同的游戏模式效果是不一样的, 多种游戏的综合运用, 使小学体育与健康的教学目标在游戏中不自觉地达到。

关键词:游戏,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兴龙.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组织游戏教学[J].新课程 (上) , 2013 (01) .

[2]刘海军.浅析小学体育游戏教学[J].学周刊, 2013 (35) .

[3]郁佳园.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科技资讯, 2013 (26) .

上一篇:中国人文传统下一篇:规范化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