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

2024-09-29

高等教育心理学(共12篇)

高等教育心理学 篇1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和学习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面, 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 也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与社会道德关系在教育领域中反映。

一、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师生关系, 顾名思义就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它在本质上反映着师生间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教学不仅是教师教授知识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 同时也是师生双方在思想和情感上进行交流的过程。学校和教师是学生所处的最主要环境, 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甚至制约着学生的情感和意志, 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在我国古代的教育名著《学论》中就提到了“亲其师而信其道。而信其道才能好其道乃至行其道。”这说明只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使学生亲近教师, 教师才能取信于学生, 享有较高的威信。学生才会喜欢他进而接受他的教育, 实现其教育目的。

现代教育理论更是认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特殊、奇妙的作用。它可以拉近师生之间心灵的距离, 使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单纯的对知识的认知需要上升为对未来发展的情感需要, 使教师的工作动机由单纯的职业需要上升为职责需要与社会使命感。反之, 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则会削弱教师的工作热情, 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使教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降低, 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接受能力降低, 结果造成学习成绩低下, 并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

二、师生关系的心理学特征分析

师生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师生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在教育活动中, 师生双方如果都能如对方所愿, 相互之间就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 如高兴、愉快、满意等, 并保持接近或亲密的心理关系;相反, 如果其中一方不能满足对方的期望和需要, 或者一方对另一方表示不友好、不真诚或发生不利于另一方的行为, 就会引起另一方的不安, 相互之间就会产生消极否定的情感体验, 如抑郁、焦虑、烦躁等, 此时双方的友好关系就会中止, 或产生疏远、淡漠甚至敌对关系。

师生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 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独特方式。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为一种社会角色, 虽然其因特定的目的和任务在诸多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没有高低、强弱之分。人们常常强调教师和学生是两种“社会角色”, 而忽视了他们首先是有思想、有情感的现实的人, 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工具色彩太浓, 而情感色彩太淡。其实师生之间的交往不仅是知识的授受, 更是一种知识、经验、思想和情感全方位、深层次的相互交流。在现代教育活动中, 任何先进的传播媒介之所以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教育活动中惟有教师才能创造富有情感的教育氛围。事实上师生关系也正是在这种富有情感的氛围中存在、发展和变化着。教师只有认识到师生关系既有特定角色之间的职能关系, 也有一般意义上的人际交往关系, 既有教学关系, 也有情感关系, 才可能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投入更多的情感, 才可能发挥师生关系中人际情感因素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心理策略

在现代教育视野中, 作为教师, 理应充分认识到师生关系在学校心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采取必要的策略来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或改善师生关系。从心理层面看, 教师为达到此目的, 宜采取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克服人际偏见, 形成对学生的正确认知

在人际关系中, 人际知觉, 即人对人的知觉, 具有调节作用, 直接影响人际交往中的情感流露和行为表现, 从而影响人际关系的深度和融洽度。而人际知觉是一个主观色彩较浓的过程, 在人际交往中, 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易形成各种人际偏见, 如第一印象、自我投射等。因而, 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就必须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学生, 克服对学生的偏见和误解。在实践中, 教师可以通过移情体验、移情理解等方式, 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的感情与行为;可以通过自我扩展教育等方式, 反应性地听取学生表达内在的情感和思想;可以通过师生共同活动等方式, 多角度、全面地了解学生。教师只有在正确认知学生的基础上, 才会对学生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态度, 并产生相应的情感, 才能建立与学生的良好关系。

2、加强个性修养, 增进对学生的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彼此喜欢、相互悦纳的现象。是否具有人际吸引, 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状况。有很多因素影响到人际吸引, 包括接近性、相似性、互补性、仪表、个性品质等。因而, 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因素来增强自己对学生的吸引力, 其中, 尤其要加强个性品质的修养。因为个性缺陷是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的背景因素, 甚至是本质因素。那么, 教师应具有哪些优秀的个性品质呢?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 优秀教师的个性品质主要有: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待人诚实热情等。为此, 在实践中, 教师不仅要加强业务知识与技能的进修, 以自己的才识确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 而且要诚实、热情地对待学生, 热情地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 这种热情, 能投桃报李式地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喜欢, 形成师生双方的良性互动, 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3、采取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促进与学生的心理相容

教师的地位和角色决定了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师生关系中, 教师扮演着领导者的角色。教师采取的领导方式, 直接影响师生双方的心理相容性, 从而影响师生关系的状况。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证实:教师采取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在学生的学习效率、道德发展等方面, 明显优于专制强硬型、专制仁慈型、放任型的领导方式。所以, 从优化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考虑, 应倡导教师采取民主型的领导方式, 尊重学生, 在人格上把学生摆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 让学生有更多的讨论、选择、合作和创造的机会, 发展合作型、对话型的师生关系, 在这种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合作与对话过程中, 师生的心灵才能有交流、碰撞和融合, 师生间的心理才能相容, 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才能建立起来。

参考文献

[1]杨银付.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高等教育心理学 篇2

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概念: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动态、个性心理。

2、心理学发展代表人物。(1)“心理学之父”冯特,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现象的著作。(3)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否认意识,主张行为。(5)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代表,其主张无意识。(6)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出版《认知心理学》,标志认知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学科。

3、个体发展规律表现为:连续性和阶段性;方向性和顺序性;差异性;不均衡性。

4、(1)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论,认为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第一阶段是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2)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论,人类心理机能由低向高发展过程由三方面推动。第一,起源于社会文化;第二,个体发展来看,语言、符号等中介使低级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新的心理机能;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5、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学习的期限”等观念。

第二章高等教育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

6、高等心理学发展史代表人物。(1)赫尔马特“科学教育之父”(2)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称为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8、●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帮助教师建构科学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教师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3)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4)有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9、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伦理性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系统性原则;第五章

现代学习理论

27、●心理学意义上“学习”的含义:(1)学习的对象是知识和经验;(2)学习的过程是经历、体验和感悟;(3)学习的结果是行为的改变;(4)学习结果实现的条件是反复练习和经验;(5)学习的质量是追求行为的持久改变。

28、人的主体性:指人的自主、主动、能动、有目的地行动(活动)在解决问题(改造自然)过程中的价值、作用、地位。条件有三个:一是自为的自律性;二是自觉的能动性;三是自由的超越性。

29、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体现的三个主体性特征:第一,外部行为的自律;第二,内部意识的自觉;第三,在自律和自觉基础上的自我超越。

30、学生学习的特殊性表现:(1)接受本性(2)构建本性(3)间接特性(4)连续特性。

31、按大学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划分,高等学校可划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三种。

32、大学培养目标:一是研究型人才;二是应用型人才。

33、从两种人才的共同素质重要性来看,大学的学习特点:自主性;专业性;多样性;探索性。

34、现代大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35、●现代学习理论四大流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派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36、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38、●影响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教材的组织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定势的作用。

39●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合理编排和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学习的迁移;教授学习方法,促进学习迁移;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促进学习迁移;注意形成和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习迁移。

第十章

品德的形成及培养

73、●品德的构成: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74、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所持有的稳固的心理意向。

77、社会学习理论是由班杜拉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中,只在站在社会学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人类社会行为的发展。

78、●观察学习的含义:也称为社会学习或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

79、●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保持;复现;动机。

80、●品德形成的过程:社会规范的遵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

81、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具有独立性、全面性和现实性特点;~具有理智性、深刻性和复杂性特点;~具有较强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82、●大学生品德教育的现实策略:德育生活化是大学德育的发展趋势;在评价和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首先认识能力;注重知情结合激发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组织实践活动加强对大学生街道意志的锻炼;利用强化原理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

第十一章

有效教学与教学设计

83、有效教学基本特征:明确的目标;充分的准备;科学的组织;清楚明了;促进学生学习;高效利用时间。

84、教学设计的特征:系统性;创造性;最优化

85、教学设计理论依据:(1)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2)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

86、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老师的教学经验。87、●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分析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制定发展性原则。

10、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具体方法:观察法;心理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

第三章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

11、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1)从认知特征看,认知和思维敏锐,追求效率化;(2)从情绪特征看,当代大学生情感强烈,积极乐观;(3)从人格特征看,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渴望关注;(4)从信仰追求看,当代大学生崇尚平等自由,思想活跃;(5)从人际交往看,当代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良好,网络关系拓展;(6)从恋爱与性观念看,当代大学生渴望和正视爱情,性呈现出开放性特征。

12、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6)人格完善和谐;(7)智力正常;(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1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原则:(1)全体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差异性原则(4)预防、调治和发展性原则。

1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的问题:(1)在教育理念上,以“发展”为重,避免以“矫治”为主;(2)在教育目标上,以开发潜能为目的,避免以“治疗、解压、预防”为目标;(3)在教育途径上,需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并加强性互动活动的开展,打破以课堂教学和谈话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

第四章

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心理健康

15、高校教师的职业角色:设计者;信息源;指导者和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反思者与研究者;终身学习者。

18、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1)专业知识。应具备通识性知识、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2)专业技能。有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教学监控能力。(3)专业情意。涉及专业信念、专业情感、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

20、专家型老师的基本特征(斯腾伯格):(1)拥有丰富而组织化了的专门知识,并能够有效运用;(2)能够高次序地解决教学领域内的问题;(3)有很强的洞察力,善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21、高校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英国的斯腾豪斯):系统的理论学习;研究其他教师的经验;在教室里检验已有的理论。

23、●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简答):(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2)具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3)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够平衡自我与环境、理解与实现的关系;(4)具有教育独创性;(5)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内心情绪体验,并恰当地控制和表达情绪。

24、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老师角色冲突;职业倦怠(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人际适应不良。

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

第六章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88、接受学习(奥苏贝尔)的教学过程主要三个环节:(1)呈现先行组织者。告知

41、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学习需要、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生新教学内容的目标、方向以及基本信息;解释并举例说明先行组织者中的观念;

42、●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学习动机的多元性;学习动机的间接性;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加快已学习的内容、个人生活经验,告知学生其先前经验与新教学内容的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联系。(2)提供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通过讲解、讨论、阅读或实验等方式介绍学

45、●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激发学习兴趣(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利用习材料;明确说明学习内容的组织结构、逻辑顺序;引导学生认识这一组织结构与老师期望效应);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构建理论模式;发挥先行组织者的关系。(3)优化认知结构。要求学生积极理解新内容,整合新材料与教师的感染激励作用);进行归因训练(了解学生归因倾向;创设情境;让学生对自原有认知结构。例如要求学生陈述新内容与先行组织者的联系,举例说明新内容中己的成败进行归因;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的概念原理,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说明新内容的实质,从不同的角度来检验新内容。

89、发现学习(布鲁纳):指给学生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第七章

知识的学习和教学

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

55、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怎样理解):(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2)灵活运用90、发现学习的教学四个阶段:(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发现存在各种教学直观形式(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3)恰当运用正例和反例(4)的矛盾,提出问题。(2)促使学生利用所提供的材料,针对所遇到的问题,提出解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变式(5)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科学的比较。答的假设。(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据实验获得的结果,在仔

56、知识的巩固:实质是知识的记忆。

细评价的基础做出结论。

57、影响知识的识记的主要因素:(1)材料的数量和性质(2)识记的目的性和主动

性(3)对识记材料的理解度(4)对学习材料的合理组织(5)尽可能地运用多重编第十二章

教学成效的评价

码。

91、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

58、掌握“合理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时机要得当;复习的方法要合理;复学过程及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习次数要适宜。

92、●发展取向的教学评价的涵义:是一种重过程,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性的,以60、●策略性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步骤:

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评价。包括:评价面向发展;尊重个体差异;(1)策略性知识的概念化:指学生在学习策略性知识时,能借助于书面文字的表达评价综合化;评价关注教与学的过程。在头脑中真正理解策略性知识,建立起准确的策略性知识概念。

(2)策略 知识的条件化:指学生不仅要学会运用所学的策略性知识,而且知道所1.简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学的策略性知识可以用到什么情景之下,或者说在什么条件下才能使用该策略性知(1)从认知特征看,认知和思维敏锐,追求效率化;(2)从情绪特征看,当代大识。

学生情感强烈,积极乐观;(3)从人格特征看,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渴望关注;(4)(3)策略性知识的结构化:指将点点滴滴地逐渐积累起来的策略性知识加以归纳整从信仰追求看,当代大学生崇尚平等自由,思想活跃;(5)从人际交往看,当代大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纲领化,形成相互关联的产生式系统。

学生现实人际关系良好,网络关系拓展;(6)从恋爱与性观念看,当代大学生渴望(4)策略性知识的自动化:指策略性知识的掌握要达到熟练的自动化程度。和正视爱情,性态度呈现出开放性特征。

61、●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教学策略(即:怎样促进转化):(1)促进学习者对知2.简述有效教学基本特征。(1)明确的目标;(2)充分的准备;(3)科学的组织;(4)识的意义进行准确感知和深入理解(2)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3)促使学清楚明了;(5)促进学生学习;(6)高效利用时间。

生形成系统性、结构化、层次清晰的命题网络和产生式系统。33.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合理编排和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学习迁移;

(2)教授学习方法,促进学习迁移;(3)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第八章

技能的获得与培养

习迁移;(4)注意形成和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促进学习迁。

63、技能的三个特征:第一,技能与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第二,技能是通过练习而4.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1)学习动机的多元性;(2)学习动机的间接性;(3)形成的。第三,技能是一种接近自动化、完善化的、复杂的动作系统。

学习动机的社会性;(4)学习动机的职业性。

65、动作技能。(1)形成的三个阶段: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动作的联系阶段;35.简述自我效能感对人的行为的影响。(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动作的协调和完善阶段。

持性;(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3)自我效能感影响新行为的获得;(4)(2)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指导;示范;练习;反馈

自我效能感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3)如何有效地促进学生动作技能的学习:①提高学习者对动作技能形成的6.简述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教学策。(1)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进行准确感知期望和动机;②将动作示范和有效的指导结合起来;将练习与反馈结合起来。和深入理解;(2)将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3)促使学生形成系统性、结构66、智慧技能。●(1)加里培林的智慧技能五阶段理论:①活动的定向阶段;②物化、层次清晰的命题网络和产生式系统。

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④不出场的外部言语阶段;⑤内部言●教师心理健康标准(简答):(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2)具有良好语阶段。

和谐的人际关系;(3)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够平衡自我与环境、理解与实

●(2)冯忠良的智慧技能形成的三阶段说:①原型定向;②原型操作;③原型现的关系;(4)具有教育独创性;(5)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能真实地感受内化。

内心情绪体验,并恰当地控制和表达情绪。

66、认知策略。(1)含义:是个体调控自己的认识活动以提高认知操作水平的能力。●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帮助教师建构科学的教育理念(2)有助于教师

(2)实质:认知方法;认知监控;元认知。

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原理提高教学质量(3)有助于教师有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4)

●(3)典型的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有助于教师结合教学实际进行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4)程序性知识的认知策略:使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的陈述形式;使学生●影响迁移的因素:学习材料的共同因素;对学习材料的概括水平;教材的组织结程序性知识应用的条件。

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定势的作用。

●(5)影响认知策略形成的因素:学习者的反省认知发展水平;学习者的能教学设计的特征:系统性;创造性;最优化

力差异;学习者运用认知策略的心向和动机;学习者是否具有适宜的方法和认知监85、教学设计理论依据:(1)现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2)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控技术。

法。

●(6)促进认知策略形成的教学策略: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86、教学设计的现实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学生的需要和特点;老师的教学经验。知策略;在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在积极主动的基础上进行认知87、●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分析教学对象;确定教学目标;进行任务分析;制定策略教学;按程序性知识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有效的认知策略教学必须在以学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评价。

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才能实现。●启发式策略的方法: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类比迁移;生成--检验

策略;简化策略;

第九章

问题解决与研究性学习

69、●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有关的知识经验;个体的智力与动机;问题情境与表70、●一般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征方式;思维定抛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70、●一般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帮助学生构)(2)教授与训练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地记忆知识;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的练习(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构练构)(2)教授与训练问题的方法与策略(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习;提供结构不良问题,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的练习(避免低水平的、简单的提问或重复的机构练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习;提供结构不良问题,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鼓 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试论创新教育与心理学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 思维能力 自我意识 态度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力的教育。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小学教育中更应该提倡创新,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新课程改革,这些都是对教育的更新、创新。把以前重分数、重成绩的应试教育逐步转变成现在的素质教育。即把培养学生的能力目标放在首位,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行情感教育。鼓励学生有创新意识,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在教育过程中善于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新的心理品质。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创设能够激发想象力的氛围,给学生提供自由创造的机会,不断丰富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等,这都有利于想象力的发挥。为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观察、思考,在续编故事的时候,让学生们想象故事的发展思路,大胆想象,借助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创造。并鼓励突出创造的奇、新、妙。学生们的奇思妙想让我为之“震惊”,原来他们的脑海里有一个丰富的世界。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的关键是思维,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参与、多操作,让学生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在教学低年级数学时,学生们对于数的概念很模糊,如在教学十几减九的教学中,我把抽象的数字宝宝变成了他们喜欢的水果课件,变成了他们身边摸得到看得着的事物,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通过这样的转变,抽象的数学知识立时变得丰富生动。易于学生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的别具匠心,因势利导地转变教法、学法。

三、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即人们依据自己的社会环境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给学生体现自我的机会,教育不同于农民种地,不同于工人做工,教育培养的人不是千篇一律的版本,而是充满鲜活个性的个体,我们教师,要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是适度的个性,体现在个体的差异上,既要重视集体的横向发展,又要注意个体的纵向发展,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气氛,就能够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这个无数个个性鲜活的个体组成的班集体,一定是最有发展潜力的集体,在班级管理中,我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自的自身素质不同,在参与各项活动中都给他们一定的分工,取其之长,让他们在活动中脱颖而出,鼓励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自豪感。

四、了解学生的心理

教师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

鼓励上进心。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培养良好的上进心是主动学习的具体表现。教师之授业解惑,进一步讲就是培养学生主动解惑的过程。只有学生有了主动学习的意识,教育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我的班上有这样一个男孩,学习基础较差,可是我发现这个孩子特别遵守纪律,又乐意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于是,我就主动找他谈话,鼓励他只要下功夫、肯学习、不怕困难,就一定能够进步。在以后的学习中,我注意对他进行个别辅导,他的学习成绩果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解决困惑心。教育是深奥的一门学问,有些家长存在教育的困惑,不懂得如何对孩子实行正面有力的教育。在我们班级,有一个男孩经常不完成作业,当我问他原因时,他痛哭流涕。通过家访,知道其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只要成绩不好就是一顿打。了解情况会,我和家长做了沟通,使家长明白打骂的方法不可取。要注重对孩子的心理引导,让他懂得为什么学习,要怎么学习。而不是强迫他去学习,我耐心的告诉家长,孩子的厌学比学习差更可怕,那是一种难以矫治的厌学心理。我们要让孩子爱学习,而不是畏惧学习,家长听后很支持我的说法。同时,我分析了该生在学习上的困惑,主要是因为他太懒惰。于是,我告诉他:勤能补拙,只要勤奋学习,一定能赶上其他同学。还给他举了很多勤能补拙的故事。后来,这个学生放下了思想包袱,愉快地学习,不断地努力,不只是改掉了不完成作业的毛病,在班级中成绩也逐步上升。

奉献爱心。爱心有时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心理补失。教师一定要有一颗仁爱的心,有大爱,并且也要把这种爱心传播。在我的班上有一个女生,家庭经济困难,上课时常心不在焉。了解情况后,她父母离异,是爷爷奶奶抚养,他们年纪大了,也没有经济来源,我向教导处说明了此事,动员全校师生向该生捐款捐物,让她感受到了大家的关爱,从此,她的脸上有了笑容,学习也更专心了。

五、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

人格构成的要素有: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这些要素的平衡发展,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人格健全的学生也一定具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过,他是在幼儿园学到了他人生中最主要的东西,那就是“把自己的东西分一件给小伙伴们……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这实际上是说对他走上科学道路产生深刻影响的是从小受到了全面的人格教育。小学阶段,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关键期,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忽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以健全魅力的人格去影响学生,要从细节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六、要让学生有创新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良师。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给人们一种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在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让枯燥的学习变得有声有色。

参考文献:

[1]心理学.

[2]小学德育.

[3]教育学.华东大学出版社,2005.

高等教育心理学 篇4

一、高校教师素质的概述与内涵

(一) 高校教师素质的概述

高校教师素质主要体现教育活动中, 是与教育情境密切相关的教学技能、道德观念、情操品质等方面。教师的素养有着不固定的界限, 其中具有继承性的特征,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融合。综合以往研究可知, 教师职业素质通常体现在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方面, 是教师能力与道德的综合体现。

(二) 高校教师素质的内涵

根据以往研究可知, 高校教师素质内涵包含多元方面, 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忠诚教育。在当前发展过程中, 需要正确处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 其具备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与风险精神, 其中包括治学认真, 积极进取。 (2) 扎实基础。在高校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并能灵活运用多元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教授, 促进知识传播的最大化。 (3) 热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对学生进行培养, 提高当前教书育人的理念, 同时尊重学生,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因此, 教师职业素质的内涵就要求教师不仅仅在教育工作中通过做到严格要求自己, 而且在教育过程中, 通过严格要求自己, 在家庭美德育育与社会公德方面做典型, 提升当亲爱你教师素质。

二、高等教育心理学对高校教师素质的影响作用

高等教育心理学与高校教师素质是密不可分的, 教师只有灵活运用高等教育心理学的规律才能较好地提升其职业素养。由于心理学具有共通性, 因此可以再教学与管理过程中, 对心理学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在教育活动过程中, 学生则是教育的关键因素, 教师的组织体现在能够较好的觉察学生的感情, 并及时对其进行分析。高校教师只有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 善于帮助它们分析、认识情感经验, 不断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才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美好的印象。教师喜悦的目光, 亲切的微笑, 耐心的倾听, 富有表现力的动作, 生动形象的语言, 抑扬顿挫的语调, 细致的关心以及主动的沟通等, 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关怀自己的自己, 自己是有价值的。因此, 教师的素质还体现在通过运用高等教育的多元方面,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提升。而且, 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修炼自己的师德, 才能充分展现教师的独特魅力。

三、高校教师素质的养成路径

当前社会处在全面转型时期, 各种教育思想蜂拥而至, 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下, 教师的职业素养育当前社会各个层次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中也会受到多个方面的影响。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 其中包括社会思潮的抵制, 还包括提升当前的职业素养。笔者认为, 根据上述对教师素质内涵的探究, 只有正确认识教师职业的自身价值, 强化责任意识, 是当前时代对教师职业素要的重要要求。因此, 在当前搞笑教师发展过程中, 通过多元塑造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一) 增强高等教育心理学理念, 提升高校职业素养

教师在进行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包括两个方面的才能, 一是品德, 另一方面是才华。其中品德方面主要包括在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树立科学三观, 陶冶情操;其中才华主要指知识的传授, 而且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 通过提升职业技能, 提高学识, 真正完成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条件, 其中也是当前老师必备的道德。在21世纪的发展过程中, 根据当前信息化与网络化的进程, 全面立足学生的基础, 对学生的发展进行深入探究, 为其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因此, 教师在当前自我素质提升过程中, 只有不断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 才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当前的职业素养。

(二) 提升教师的综合职业形象, 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教师的综合职业形象也是其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师教导的内容得到反复的确认, 尤其是内心的话语, 而且在当前行为过程中, 通过潜在行为的提升才能够做到折射他人的本质, 其中包括积极人生态度的端正, 在为实现中国的民族复兴梦想而努力, 提升当前中国教育的价值与使命。

(三) 充分发挥高校教师榜样力量, 积极关怀学生成长

教师情感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动机与要求, 其中包括对当前行为的否定与认定, 这种情感能够推进当前教师的深入发展, 其中包括种种行为, 还有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价值感, 在当前教师情感过程中, 不断提升关爱社会的能力。其中关心学生还指的是一种精神追求。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合理对待学生, 处理学生之间的关系, 才能够最大新都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树立教师的权威。

摘要: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探究在高校教学工作中规律与机制的一门科学, 高校教师的素质与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素养是密不可分的, 本文通过探究高等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素养的作用机制, 探究高校教师素养的养成路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心理学,高校教师素质,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继兵, 时伟.高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1) :23-25.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提纲 篇5

1、心理学及结构(个体心理系统)?(P3)

2、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内容、特点、任务?(P10-)

3、学习及作用?学生学习?大学生学习特点?(P291,103)

4、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P99)

5、动机与基本结构?动机的功能?(P106,108)

6、学习动机?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P108,125)

7、学习迁移及类型?(P130)

8、问题解决?问题情境?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P202,207)

9、原型启发?(P210)

10、元认知?(P182-183)

11、作为教师,你是如何理解高校教师角色的?(P23)

12、创造性及实质?创造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在高校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P210,214,216)

13、品德、品德心理结构及相互关系?道德认识的形成过程?(P228-232)

14、凯尔曼品德形成理论(P247)

15、耶克斯-多德逊定律?(P128,207)

16、你是怎样认识人的心理健康状态的?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P298,316)

17、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P20)

18、心理定势?功能固着?二者联系与区别?(P208,209)

19、自我意识?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如何帮助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如何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P255,266,271)

20、教师心理健康的意义(P49-52)及维护?(P63-69)

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学探究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探究

中国分类号:G621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依然属于一种新型学科,其研究也处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其中也存在一系列的争议性问题,也有一些难题。基于这一背景,全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现状、热点问题既是这门学科的发展需求,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渠道。

1.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面临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新型学科,处于初级研究阶段,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科学体系不完备

科学体系对于学科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与心理学两个学科的特征,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了相关学界的认可。但是,对于其具体的内容体系与学科体系,依然处在一个探索性的阶段,不同的学者都有其各自的间接,论证也不够权威。

1.2 缺乏实证性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诞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上产生的学科,该门学科有着极强的实践性,需要面向教育实践、面向社会大众,同时,要注意解决社会中存在的各类现实问题,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的作用。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研究将重点放在了理论研究上,对于实践活动并无较大的指导作用。

1.3 理论整合不充分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开展的现实与理论基础就是人的思想与心理的一种相通性,但是,就现阶段来看,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尚未实现科学的融合,就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的研究依然是将心理学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分开研究,两者的整合严重的不足,这就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不科学,此外,在实际研究工作中,将心理学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难题。

1.4 缺乏人员支持

在现阶段下,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多数学者都处在一个个体研究阶段中,整合协作困难重重,在讨论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问题与前景时,也都是各自为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的定论,缺乏必要的沟通,这就直接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策略

2.1 进行理论整合,完善理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兼具思想政治学科与心理学学科的特点,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涵盖管理学、教育学、哲学、社会学、行为学科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心理学则具有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德育心理学以及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这些学科共同有机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对其学科体系的构建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也增加了这门学科的复杂性,学科体系的构建也较为庞杂,要想构建出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体系,就需要将思想政治学、心理学、德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理论进行有机整合,将心理学的理论贯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中,从人的思想意识着手来分析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心理因素。

此外,要想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就需要在借鉴以上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分析与挖掘,构建出一种独特的内容体系与理论体系。

2.2 扩展研究领域,加强动态研究

社会的发展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必须要扩展研究领域,针对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开展动态性研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学科能够跟上社会的发展脚步。

2.3 注重操作性研究,突出实践的指导性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对于社会实践有着一定的指导性,在未来阶段下,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道德教育,注重操作性研究,研究生活中的课题,做好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工作,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应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这样即可有效消除教育对象的逆反情绪,让他们可以在这种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2.4 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帮助受教育者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这种道德品质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过程,是受教育者对于社会舆论、政治规范、思想规范、道德规范的自身整合,这种过程的本质就是一种心理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工作时,必须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个性心理与个性倾向。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都是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未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心理规律。考虑到这一因素,在下一阶段下,必须要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规律的分析,从心理矛盾来着手,深入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规律。

3.结语

总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在十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有效吸收了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优势,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有效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空间,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始朝着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各类因素的影响,这门学科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不足,相信在相关学界专家学者的努力下,这一学科定可以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辛辰.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存争议和问题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2]李小宁.浅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高等教育心理学 篇7

一、高职道德教育现状

有研究资料指出,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着严重的道德不良现象,失德行为偏多。首先,在生活当中,学生对同学、教师甚至亲人表现冷漠,缺乏必要的关心;其次,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学生的作弊现象极为严重;此外学生暴力、侵权、计算机犯罪等失德行为众多,为社会稳定及和谐造成不良影响。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首先,高职道德教育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低,因此,教学无法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其次,教学模式较为落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只注重讲解,不注重实践活动的展开,学生无法将所学内容应用于生活实践当中;此外,高职道德教育不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缺乏针对性。

因此,将心理学教育应用于高职的教育当中,分析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展开教学,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道德教育水平,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

二、心理学教育在高职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学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主张以学生的实际感受和心理变化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在让学生感受到关心的同时学会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以社会行为规范来要求自己,从而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心理学教育在高职道德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

(一)提升学生对社会道德规范的认同度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只有对社会道德规范形成高度的认同,才会在认识和情感上产生将其内化为自身道德规范的意识,并追求自身行为与社会道德规范行为相一致。因此,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应使用心理学对学生的个性心理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学生心理与道德教育的衔接点,引导学生对思想道德规范进行深入了解,并能够将晦涩的思想道德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提升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同度,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

(二)促进社会思想道德内化

学生对社会思想道德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从认同到内化的过程,不是屈服于社会思想道德的强制性,而是在内心深处将社会思想道德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因此,学校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内化教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而不是道德绑架,将规范化的社会道德强行施加给学生。只有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社会道德形成自己的认识才能实现社会思想道德的内化。

(三)营造关心的氛围

从心理学上讲,关心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主动自觉地形成关心、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从而促进道德素质水平的提升。这一关心理论强调了关心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将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教育当中能够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关心,在社会实践中感受到社会思想道德带来的益处,因此会主动投身于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当中,在生活和学习中更注重发挥关心、理解和尊重的作用。因此,将心理教育运用于高职道德教育中有利于促进关心氛围的营造。

由于高职道德教育与社会现实相脱离,且教学模式落后使其教学效果很差,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很差。而将心理学教育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同和内化,为学生营造一个关心的氛围,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

摘要:高职院校的道德教育是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是现阶段高职道德教育效果很差,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不高。对此选择有效方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水平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问题。对高职道德教育现状进行深入概述,分析心理学教育在高职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心理学,高职院校,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褚淑格.对高职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科技资讯,2015,13(33):176-177.

[2]陈桃荣,朱建军,程朗.高职学生群体思想特点及其成因探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2):38-42.

“三生教育”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篇8

建构主义教学观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教育心理学领域颇为流行的观点。建构主义认为, 人的认识本质是主体的“构造”过程, 学生的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吸收过程, 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学习者通过自身的经验过程来构造自己的理解。反之, 已经获得的经验又受到自己认知过程的“透视”, 这如同杜威理论中的经验改造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 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要从学生实际出发, 以深入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为基础, 通过提供适当的问题情景或实例促使学生的反思, 引起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 从而让学生最终主动建构起新的知识结构。

在“三生教育”的教材设计中, 编者就是考虑到了学生对知识的构建方式, 所以多采用问题情景或故事的形式导入, 引发学生思考, 从而产生必要的认知冲突。

1.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 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 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同化和顺应, 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量变, 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质变。

2.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 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 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 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 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 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提出他们的假设;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 不是知识权威的象征, 而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 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 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 了解彼此的想法。

3. 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

教师的作用从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 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师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 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

4. 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 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教师与学生之间,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 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来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建构的目标, 怎样更多的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三生教育”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社会效应, 就是与其提出的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理念有关。其独特性在于它既肯定教育者的主导作用, 更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和内因作用, 其教育目标最终是通过学生主体对主流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认同、内化以及实践而逐步实现的, 其教学过程既是灌输又是渗透, 以渗透教育为主;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活动相结合, 以学生活动为主;被动学习与主动接受相结合, 以主动接受为主;知识传授和问题介入相结合, 以解决问题为主;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 以校内教育为主。这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也是吻合的。

二、积极心理学与“三生教育”

积极心理学被认为是“帮助人类发挥潜能和获得幸福的科学”。积极心理学是研究普通人的心理活动, 针对大部分人的心理状况来指导人们如何追求幸福生活的学科。积极心理学特别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 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 主张以积极的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 通过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 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

积极心理学认为, 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 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 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 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层次上:

在主观层面上应该具有研究以下积极的主观体验:关于过去感到幸福和满意, 对于现在则感到精神饱满、快乐、感官愉悦以及愉快, 而面对未来充满了乐观、希望和忠诚的建设性认知。

个体层面上应该研究如下积极的个人品质:爱的能力、从事职业活动的能力、勇气、毅力、人际交往技巧、对美好的感受力、宽容、创造性和面向未来的眼光和胸襟。

在群体的层次上应研究具有责任的、陶冶的、利他的、文明的、现代的、宽容的和职业精神的公民道德。同时也研究健康的家庭、良好的社区、更具成长性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这些使个体成为更好的具有上述品质社会成员的社会组织机制。

积极心理学致力建立积极的“心理免疫力”。拥有良好免疫系统的人, 不仅不容易受到不良情绪和不良环境的影响, 而且一旦出现失衡能够及时有效的自我调整。

从积极心理学倡导的思想不难看出, 它更多的是强调对人的潜能的启发和利用, 而广义的“三生教育”也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 促进人的生存和生活的活动。因此, 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核心开展的教育, 必然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教育, 必然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教育, 也必然是一种以当前教育体系相一致, 且涵盖当前教育体系的教育。换句话说, 广义的“三生教育”, 就是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核心进行的全面的、系统的教育, 是一种以完善人的生命, 促进人的生存、生活和发展为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活动。

三、人本主义的课程理论与“三生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改革浪潮中提出传统课程学问中心化, 使得学生进行非人性化的学习活动, 有碍于其完整人格的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提出所谓的人性中心课程, 肯定人的情感、情绪和感情的重要性, 坚持课程从“面向完整的学生”这一立场出发, 主张统一学生的情感和认知、感情和理智、情绪和行为, 强调开发人的潜能, 促进人的自我发展。

人本主义的人性中心课程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尊重学习者的本性与要求。学校不应该以传授学问性知识为主, 而应该尊重学习教授本性与要求。不再过于强调所谓的学科结构, 而是更为强调学习者自己的学习结构。必须看重学习者的本性、需求、动机、兴趣和爱好。

强调认知与情感的整合发展。人不仅是思维的存在, 也是情感的存在。脱离情感的智慧是空虚而无意义的;不以价值与情感为基础的智慧, 往往使人沦为非人的状态。因此, 要想复兴“人的学校”, 促使学生整个人格的发展, 就必须把认知学习与情意、情感培养相统合, 心智发展与情绪发展相结合。

承认儿童的学习方式与学者的研究活动具有本质的区别。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 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发现的研究方法既不是唯一的, 更不是万能的。

学校课程必须同青少年的生活及现实的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 学校的课程要具有社会适切性, 既不能脱离整个社会实际, 又不能脱离学习者的生活, 应把教学内容集中在该学问本身的知识上。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主张学校应开设三种类型课程: (1) 学术性课程 (知识课程) 是指理解和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术知识的课程。这不仅是学问中心课程所追求的内容, 而且也是人性中心课程所应包含的学术水准。 (2) 情感课程。是指健康、伦理及游戏这一类旨在发展非认知领域的能力的课程。它包括发展人的情绪、态度、价值、判断力、技能熟练、音乐、美术, 以及经过部分改革的体育与健康、道德、语文等学科。 (3) 体验课程。是指通过认知与情感的统一旨在唤起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探求以实现整体人格的课程, 又叫做自我实现的课程。

优化心理学教育的教学策略 篇9

一、提升教师队伍的自身综合素质, 并对教学内容和目标有针对性的进行优化

在教育工作的开展中, 老师与学生都是教学中的主体, 缺一不可, “教”与“受”的关系密不可分。笔者认为老师自身教学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教学成效的好坏与成败的前提条件, 古人说:“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看视简单的一句话, 要很好的做到实属不易。首先, 它要求教育者要拥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其中包括思想素质, 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 只有在这些方面首先做到位, 才能称其为合格的教育者, 才有资格从事教育工作, 做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导师, 否则讲教学方法、策略都是空话, 一切都是枉然。做到这些梁则正, 当然仅仅具备这些显然是不够的, 还要按照自己所拥有的知识, 有风格的优化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展现自己的教学魅力。同时尽可能的更随现代心理学发展的步伐和潮流, 及时地把心理学新发现, 新事物引入到教学中来, 做到把握时代脉搏, 永不落伍。并且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创新思维开阔学生眼界, 使学生时刻能接触心理学的时代发展前沿, 体会心理学发展的光明前景。在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 还要注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多管齐下, 是教学策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中培育合格的心理学教育者, 为心理学行业教学发展储备人才。

二、以理论为指导, 结合实际情况, 强化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

根据中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特点, 从心理学理论出发, 联系中职院校的实际教育情况, 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在中职心理学教育实施中, 多给学生创造机会。并且要结合实际情况, 加强在各方面的考察调研, 了解调查清楚中职院校这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总结出规律, 以此为依据, “对症下药”, 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地制定心理学教学计划。诸如要了解现代社会的发展状况对这个群体学生造成的心理影响, 评估与预测教学方案的实施效应, 总结并提出各项明确的建议与措施, 防止一些不良社会污染源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污染, 确保心理学“受体”“清洁”, 便于心理学教育策略的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三、采用创新式的间接发散思维, 优化学生的认知渠道和过程

我们学习一种知识, 学习效果的好坏, 理解是否透彻我相信与我们学习时的情境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一个真实、形象的学习环境是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度的重要因素, 因此要使学生充分适应不同的学习情境, 用创造性的发散思维, 合理想象与模拟具体的情境, 通过一些间接知识做到举一反三, 是学习者在差异换的环境中去认知和总结心理学真谛。

1、以平常社会中的心理现象和表现进行分析, 巩固学生认知度

心理学和其他学科都有一个通常的定理, 他们的产生和不断发展进步的源泉都来自于现实社会中的个体现象。通过对个体现象的分析与总结, 发散到群体, 逐渐归纳出适用于整体的规律, 再演变成不变的真理, 由此产生新的学科。因此, 我们要重视现实生活中所猎取到的, 虽然开始看是一个个例, 无规律性可言, 但我们要善于归纳总结, 要明白万物都有其产生、演变的规律, 心理学现象也不例外, 许多心理学现象是带有共同性和普遍规律性的, 它总是会通过某些形式表现出来。

2、采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心理现象进行客观分析

在开展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把握现实生活中一些鲜活的例子, 比如发生在自己身上, 或是同事曾遇到过的心理困惑作为教学材料, 以自身的认知经验, 运用心理学知识给学生进行现场剖析。学生往往对这种现实中的话题很感兴趣, 诸如一些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甚至一些很八卦的问题, 为此他们会集中注意力, 运用自己的大脑展开合理想象, 这就为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埋下了伏笔。同时这样做的另一好处是给学生们讲解了现实生活例子, 对他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很有益的经验, 这应当成为心理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在现代教育条件下, 要注重先进的教学传媒在心理学教育中的应用,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当今多元化的信息技术时代, 充分运用新的教学设备来革新教学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措施。这类设备往往非常直观, 能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 节约人力, 呈现出某些人力所不能表现出的教学效果, 这样就不断提高和巩固了心理学教育的成效, 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

参考文献

[1]苏莉莉:《多媒体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2009 (01) 。

浅谈加强高校心理学教育 篇10

一、高校心理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1. 高校心理学教育方式上存在着问题

从目前的高校发展来看, 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心理学专业, 其心理学教学中一直采取讲授式的教学方式, 导致心理学教育理念与高校改革理念相悖, 实际的教学缺乏灵活性以及变通性, “填鸭式”的灌输性教学使得高校心理学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式, 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性的互动, 无法充分把握教学内容, 影响学生在心理学知识内容的把握, 使得整个教学缺乏人性化以及专业化。由于高校在实际的教学中过于重视教材中的内容, 使得课堂的教学陷入到僵化的教学之中, 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充分的把握专业知识, 进而专业技能发展受到限制。

2. 高校心理学教育科学模式存在着欠缺

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使得高校更加的注重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但是实际的心理学专业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的理想, 其虽然能够提升学生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从目前高校心理学教育发展来看, 高校更加的侧重理论知识上的学习和教学, 但是在实践方面的教学投入却非常低, 造成学生在心理学教学方面缺乏实践能力, 造成专业素养无法提升, 其实际的工作能力也受到非常大的影响。由于高校心理学教育的课程教学模式过于单一以及教师自身能力等方面的限制, 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与具有生活实践无法结合, 造成脱节的现象, 实际上, 心理学教育是应用性、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 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专业素质无法得到提升, 影响高校心理学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增强高校心理学教育的对策分析

1.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提高心理学教学效率

由于心理学教育实际上是一门专业性以及理论性、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高校在实际的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坚持实施求是的原则, 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实现课程在教学结构上的不断创新, 实现教学结构与教学时间等方面的协调与创新。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心理学课程之间的关联来实现教学环节的创新设计, 同时还需要根据高校的教育目标以及教师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课程的个性化设计, 实现学生心理学课程学习的模块化以及个性化, 实现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 同时还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检讨, 通过不断的创新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实践能力。在进行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例如, 通过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来提高学生的知识吸收能力, 教师则需要鼓励学生针对心理学的知识和教学体系来进行教学内容的分析和总结。在进行心理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来进行社会发展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等方面的分析, 进而分析其与学习之间的影响, 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此外, 教师在进行心理学教育学科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还需要加强基础性理论工作的教育, 通过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专业知识的理解, 实现心理学教育效率的不断提高。

2. 根据心理学学科改革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高校在进行心理学教学的实践教学过程中, 高校需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的师资情况等来进行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进而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需要根据心理教学改革内容来进行日常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 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来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心理学应用能力, 实现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高校在进行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能够满足心理学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的需求, 需要不断的进行实践教学模式的更新, 通过心理学专业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来实现实践教学途径上的开拓, 诸如, 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合性教育或者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合性教育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保证心理学教育实验教育与社会实践发展的一致性。例如, 高校在进行心理学教育实践的推广过程中, 教师需要实践活动的实际内容来进行学生实践角色上的定位, 进而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究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最终提高其综合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 高校的人才培养旨在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但是创新性人才并不是就是没有心理问题的人, 而是经历重重考验之后依然坚持积极向上的信念, 在进行创新性理念的发展过程中, 需要注重学生在潜能和力量上的开发, 在实际的生活之中树立更大的发展目标。高校在进行心理学教育过程中, 高校需要为学生心理学学习提供更为优秀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教育的教师则需要牢记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实现心理学教育效率的不断提升, 满足社会发展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必发.“人性化”、“民主化”、“专业化”的高校心理学教育改革[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4 (01) .

[2]张雅峰.关于在大学新生中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的思考[J].大学教育, 2015.07.

高等教育心理学 篇1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情感体验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二十多年,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而积极心理学作为最新的心理学思潮,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

途径。

一、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完善

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能和美德,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些思想对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师生关系等有着建设性的意义。

1、深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

心理学从创立之初,肩负着三项使命: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幸福、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然而在二战后,心理学家们将关注的重点放到了医学心理模式上,也就是消极心理学。当前,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以消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消极心理学认为,疾病与健康状态是一个连续体的两端,消除了疾病就意味着健康[1]。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使人陷入恶性循环中,这一模式并不能让人真正获得快乐幸福。积极心理学认为,人身上应具有发展自我潜能、积极向上的力量。积极心理学也认为,我们不仅要关注疾病的治疗,同时也应当注意疾病的预防。

2、改善师生关系

何谓教育?“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是主客体两者的事,教育就是一支双人舞,只有跳舞者自我欣赏并且相互欣赏,才能使教育的这支舞蹈完成的更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成功的教育应该是指以学生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力量为出发点,通过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最终达成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而实施的教育[2],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度关注学生出现的问题,而积极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观念,主张教师要用一种开放与宽容的心态,对学生要以正强化的方法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潜能。从而达到学生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质、维护心理健康、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

二、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1、发挥教育者榜样的作用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强调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使用新的思维方式,而且要求教育者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具有积极情绪的的人,与受教育者互相促进。Marva collins在一次访谈中说道:“我承认好的资源、充足的资金确实有助于好学校的建设,但是它能否给孩子们带来更多知识,却取决于师者所想。我想告诉那些热心从事教育的人们:如果你的学校有好的设备,就好好利用它;如果没有,请相信,你同样能教好孩子,思想的翅膀远比物质重要!”

2、关注每一个学生,“有条件”地赞赏每一个学生

马文·科林斯说过,“如果一个孩子感觉到这位老师并不在乎他和他的学习,那么,无论教科书是多么好,学校的设备是多么优越,这个孩子都不会愿意主动学习的。”[3]老师应当关注学生身上的优秀品质,对其进行积极的评价。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教师应该是在学生取得成功的时候并且应该根据取得成功的大小决定赞赏的差别。

3、培养具有“感受幸福能力”的学生

Fredrick提出了拓展构建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4],为此,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在积极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重要概念“Flow”,人们在生活中总会尽可能多地去主动追求它,就像河里的水流一样连绵不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学生为了一场活动而忙得热火朝天,他们再苦再累都无所谓,只要看到自己组织的活动顺利举办,这就是“Flow”。

4、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希望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教师首先要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所以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弱点很重要,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独特的优秀品质。学生们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是可以改变的,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在那些能改变的特质上。学生只有学会了接纳自己,才能接纳别人,进而接纳其他“不快乐”的事情。让学生学会承认生活中存在着一些不快乐的事情,并学会积极应对。

5、传统文化下的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的学科,和我国优良的道德文化传统是不谋而合的。儒家的中庸之道,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自然无为,佛家的因缘、果报、命定等,许多民间保健术,如坐禅、气功以及其他放松入静的技巧,都是我们精神营养的巨大宝库,如何将传统文化精神与积极心理学很好的结合起来,是我们以后值得研究的方面。

6、营造积极的氛围

社会、家庭、学校、网络四大系统,是每个人离不开的相互联系的有机系统。从宏观层面上,社会应该给家庭和学校提供相应的积极支持,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实现家庭和学校、社会的有效沟通。从微观层面上,父母和老师应当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感受幸福的个体。

参考文献:

[1]陈伟.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

[2]吴小林.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4).

[3] Marva Collins.Marva Collins'way[M].New York:Tarcher,1990.

高等教育心理学 篇12

一、利用暗示原理,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大部分职高生是因为中考竞争失败而被动进入职高的。他们中大部分人知识基础薄弱,学习能力差。在学习中,他们常常感到困难重重,难以取得进展和突破,从而产生沮丧感和和失望感,对完成学业失去信心。当我进入职高教育工作,了解到这样的情况后,我不禁想到了那则关于摔跤的小故事,从中意识到心理暗示的作用不可忽视。同样是摔跤,为什么有的孩子显得脆弱娇气,而有的孩子却表现得坚强勇敢呢?这跟两位教育者不同的表现有关。前一位教育者紧张不安的态度在暗示孩子,摔倒是很疼痛的,从而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疼痛的感觉,使孩子变得娇嫩,这是消极的暗示。而另一位教育者淡然平静的态度却暗示着孩子,摔倒没什么了不起的,自己应该勇敢爬起来,这是积极的暗示。

有鉴于此,我给学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讲桌上呈现一样装满溶液分别有酒精,水,醋酸的三个瓶子,并准备了三个空杯子。当着学生的面分别把这三个瓶子里的溶液到入三个空杯子中,背着学生交换了一下位子,让十个学生来闻,让他们指出哪瓶是水,哪瓶是酒精,哪瓶是醋酸。结果学生们都能给我说出哪个瓶子装的是水,哪个是酒精,哪能个是醋酸,当我把结果告诉他们,其实我这三个瓶了里装的都是水时,学生们一副被我欺骗的样子。接着我就让学生们自己想想为什么他们会得出这样的结果。从而引出暗示这个他们即熟悉又陌生的定义,让他们明白为什么一个老暗示自己挫败、时时担心自己失败的人就总会失败。有人曾说:“一切的成就,一世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可以再说得全面一些:你习惯于在心理上进行什么样的自我暗示,就是你贫与富,成与败的根本原因。因而,我一再给学生们强调指出,发展积极心态,走向成功的主要途径是:坚持在心理上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去做那些仍然想做而又怕做的事情,尤其要把羞于自我表现,惧于与人交际,改变为敢于自我表现,敢于与人交往。

二、利用成就动机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很多职高学生缺乏对学习的兴趣,而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催化剂。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动机是息息相关的,所谓成就动机,就是一种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著名心理学家阿物金森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强度由成就需要,期望水平和诱因价值三者共同决定,个体有了期望需要才能产生期望水平,期望等到实现才会产生成功体验即诱价值,诱因价值又会增强成就需要和期望水平,它们三者互相促进。我精心策划给学生上了几堂成就动机课。我客观地分析了学生初中毕业后被动进入职业高中就学的困境,用许多名家的成功范例说明“条条大路通罗马”这样的人生成功之路,开导学生,条条道路依然摆在每个人面前,只要奋发努力,就能够攀上成功的高峰。这对激发学生树立成就动机,增强学习兴趣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利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对学生进行记忆的训练

职高学生学习中面对的实际困难之一,是众多知识系统的记忆。指导学生克服知识记忆的困难,是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的重要工作。

我们知道,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和保持是有规律可循的,遵循其规律就可增强记忆力。高中阶段学生的记忆容量明显高于小学高年级,也高于大学生,达到11.04_+0.4。这个阶段记忆的主要特点是:自学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具体表现在:形象记忆年龄增加;抽象记忆量在高中阶段达到高百分比;抽象记忆的发展量远高于形象记忆;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上一篇:双电机拖动下一篇: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