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特点及转化

2024-12-20

学困生的特点及转化(精选12篇)

学困生的特点及转化 篇1

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 使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更加热爱, 对学生更是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但是在工作中, 我们常常会发现, 一个班级中, 会有不同数量的学困生。这些学困生不是智力的问题, 也不是生理和心理问题, 但是思想品质、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等方面出现暂时落后。对于这些学生, 如果教师稍不重视, 他们就会成为永远的落后者。但是教师如果留意观察, 用心对待他们, 找出造成他们暂时落后的原因及他们的个性特点, 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那么这些学生就会迎头赶上, 甚至成为优秀的学生。但是, 要想成功转化一名学困生, 是极其困难的, 教师是要付出一定心血的, 从时间的投入, 到循循善诱的教导, 再到耐心细致的辅导, 或许才能成功。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体会到如果我们教师能对学困生的形成及特点做深入了解, 还要善于调查、研究、分析等, 找到最佳教育的突破口, 对症下药, 就能收到良好效果。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一是因为生活环境, 比如单亲家庭, 家庭关系不和睦, 生活方面的压力等造成的学生自卑心理, 性格孤僻, 与人不交流等。二是成长过程中, 家长教育方式不恰当, 或过于溺爱, 过于严厉等造成学生性格偏激。三是知识缺差。由于学生没有养成好的习惯, 从开始接受知识, 比如从幼儿园开始, 就比其他孩子接受知识少, 上学之后学生由于学习习惯仍没有养成, 家长和教师没有进行及时引导, 久而久之, 学生的知识含量就比其他孩子少一些, 从而造成学习上的困难。

二、学困生的类型及转化

由于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多种, 因此类型和特点也不尽相同。在工作中, 我根据学困生的特点, 大致把他们分为以下类型。

1. 迟钝型。

这些学生有较强的学习愿望, 但是由于思维比较慢, 学习效率就比较低, 常常被教师和家长指责为“脑子不开窍”。其实, 这类学生大多并非天生愚笨, 倘若给他们以足够的时间和耐心, 是可以表现出他们的学习水平的。教育学家布鲁姆进行大量研究, 最终形成了掌握学习的观点:“提供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帮助, 95%的学生是能够学习一门学科, 达到较高水平的掌握。”除此之外, 另一部分学困生学业成绩差主要是长期的学习失误产生的缺陷积累造成的。随着学习过程中的一只只“拦路虎”的增多, 在后续学习中自然会出现难以逾越的障碍。对于这类学生, 我们要低目标, 小起点, 促其改变。我们可以先从让他们“认真听课, 每天按时做作业和交作业”做起, 逐步到“上课能积极发言”“补缺补差”“稳中求升”。引外, 我们必须重视低年级学生中的防差转差工作, 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2. 懒散型。

这类学生的反应速度是快的, 但学习动机不明确, 学习不爱动脑筋, 得过且过。形成原因主要是从小缺乏学习目的教育, 家长管教不严, 自制力差, 没有刻苦学习精神, 形成了懒、散、闲的行为习惯。对待这类学生, 我们首先应该创设情境,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多在生动、直观、形象化的教学上下工夫。特别是要对他们加强前途理想的教育, 让他们逐步学会约束自己。作为教师, 我们要努力为学生设置一些成功的台阶, 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千方百计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同时还要注意反复抓, 抓反复, 一抓到底, 抓出效果。

3. 自卑型。

这类学困生往往自尊心比较强, 但性格内向, 郁郁寡欢, 不合群, 缺乏自信心, 形成的原因大概是先天生理上的不足或缺陷, 过去的学习中或是课堂答问时遭到过教师和同学的嘲讽, 或是考试失利造成心理障碍。久而久之, 他们进取心锐减, 总感到自己不如别人。对待这样的学生, 教师特别要满腔热情地关心他们, 鼓励他们抬起头来走路, 在集体活动中有意识设置一些情景, 使他们能认识到自己不是可有可无的人, 自己跟其他同学一样, 他们能做到的, 自己通过努力也能做到, 要让他们随时看到自己在学业、思想、身体、心理等方方面面的点滴进步, 及时给予他们肯定、赞许、奖赏与鼓励。

4. 对抗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智力普遍尚好, 也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但是就是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好出风头, 在同学中逞强好胜, 教师批评不得, 表扬不得。教师和家长要这样, 他就偏偏那样;有的是破罐子破摔, 有的有攻击行为。这类学生的形成有的是由于家庭教育不一致造成的, 家庭成员中有一方采用高压政策, 另一方溺爱迁就;有的是由于教师教育方法不当或不公正, 使这些学生形成了逆反心理;有的是由于受社会环境, 影视作品, 同伴的不良影响等。可见这类学生归因比较复杂。对待这类学生, 最重要的是疏通师生关系, 消除师生间的情绪对立, “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此外, 教师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类学生普遍有较强的结群性, 教师应该善于抓“头头”, 拨亮一盏灯, 照亮一大片, 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 转化学困生的工作是艰苦的。只要教师心中有学困生, 认真分析其形成原因, 掌握其特点, 然后能以爱动其心,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导之以行, 待之以诚, 用爱去感化, 学困生的面貌就能发生新变化, 就有信心去获得成功, 就有可能成为合格的人才。

学困生的特点及转化 篇2

一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学困生自身原因

农村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只有少部分初中生才能升入高中继续就读,大多数学困生升学无望,抱着认为读书无用的心态,不如到城里打工实惠,无心学习,没有养成良好的终生学习习惯。在学习上缺乏上进心与主观能动性,课前不预习,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复习,久而久之养成上课依赖教师,作业依赖同学的不良习惯,缺乏创新意识和应变能力,甚至违反纪律,作业照抄,应付教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没有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再加上学困生经常会受到教师的批评教育、家长的责备和同学的鄙视,长期处于班级的“底层”。

2.教师原因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矫正者,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在农村教师中,部分教师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教法单调乏味,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考什么就教什么,课外拓展的内容较少,教学过程变得枯燥,致使学困生更没有兴趣。在一个是教师教学时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设计难度过高,学困生为了完成,抄袭成了家常便饭,只注重班级优秀生,而忽略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致使他们产生心理偏差,有时当学生犯了错误后,采用体罚、讽刺、挖苦等不良手段在农村教育中仍然存在,严重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这充分说明农村教师的传统教学与当前的“新课改”仍存在着极大的差距。

3家庭因素

尤其是农村家长科学文化知识较低,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在思想上认为教育只是教师的事,平时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并且相当一部分家长常年外出打工,缺少与教师、学生的沟通,忽视对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变化。这样造成学生有机可乘,养成在家无人管,在校欺骗教师的不良行为习惯。因此,随着问题的积累,学生的学习成绩逐渐下降,沦为学困生。

二、转化学困生的措施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做好转化工作的关键。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以学校为主要活动场所而负有一定社会义务和责任的人,其主要活动对象是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又主要通过对学生施加某些教育影响而产生。教学活动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维的交流,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鼓起学习的勇气。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困生提供充分的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通常,学困生的自尊心比较脆弱,不能受刺激,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更渴望教师对自己“以诚相待”。因为学困生有一个怕遭受冷落的共同心理,所以更需要得到老师的尊重。因此,教师要对学困生都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例如:在上课时一位学困生举手发言,问题回答错误时,教师就应该及时说:“这位同学发言很积极,希望其他同学都能向他学习积极发言,问其他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这样一来既保护了学困生脆弱的心灵,又能激发其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能更好的继续下去。

2.提升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应确立和谐发展思想,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生活动,拓宽师生沟通渠道,建立师生平等对话的温馨场景,呈现出互相了解,理解的局面,教师应注重情感关怀,设身处地为学困生着想,用宽容之心来对待他们,正确看待其过错、进步和转变;努力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水平。

3.进行赏识教育,让学困生体味成功的乐趣

教师要做有心人,尽可能多地发现学困生的优点和长处,对他们进行赏识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让学困生在展现自我时克服自卑,重新树立信心,教学中设置相对简单的问题,使学困生能通过独立思考完成难度较低的学习任务,教师则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教师对学困生的鼓励、赏识,使其获得成功的体验,并辅以耐心、细致的教育帮助,对改变其学习状态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4、课外的辅导是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重点

课外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形式,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措施。根据教材系统性强的特点,学困生有了知识缺陷,就必须及时查漏补缺,课外辅导可以解决课堂教学没有或不能解决的问题,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课外辅导也是学困生转化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课外辅导的形式多种多样,应根据学困生的不同情况来确定,有针对普遍性问题的集体辅导,有针对部分学困生小组辅导,有针对个别学困生个别辅导,辅导内容包括给学困生解答疑难,指导他们完成课外作业,每次辅导要有针对性,以解决一两个问题为主,防止随意性,平时教学中采取以下方法对学困生进行教学:

(1)上课提问多采取层次化,如简单口述,背诵,多给机会板演等;

(2)在作业布置上也采取层次化,给学困生布置一些相对简单的、基本的练习题。

(3)课下多辅导,以优带困,内容主要以基础,概念性为主。主要加强这部分学困生的基础知识的训练。

5、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力量对转化学困生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组织优秀学生对学困生进行帮助,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如:开展“手拉手”、“好带差”活动,整合成为一种和谐、协调的整体合力,让学困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为集体争荣誉努力学习的信心。组织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每天都提醒学困生做哪些作业、早晨回校第一时间检查学困生的作业是否完成。这样一来既督促了学困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又不会给学困生有机会说忘记做作业的借口,每次布置要背的内容都要求优等生和学困生互相背诵,这样就体现了平等的原则,促进了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业批改后会让优等生督促学困生改正,并要学困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在遇到困难时优等生就会及时帮忙,使学困生能顺利地改正好作业,保持了学困生学习的热情。

3.加强家校合作,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首先,家长应该多关心、照顾孩子,主动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其次,教师应该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帮助和关心,给他们以宽容的态度,平等地与其交流,针对其情况,指导他们制定短期和长期学习目标,而且经常督促他们检查自己的目标实现情况,以此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动力。家校沟通不畅,会给学困生的预防与矫治带来困难,引导家长转变观念,以改善家庭教育环境,学校责无旁贷。教师积极与家长接触、沟通,使部分家长逐步认识到家庭教育方式、方法对子女的重要影响,经过教师的努力,一些原本对孩子已完全丧失信心的学困生家长恢复了信心,主动与教师沟通、配合,为教师了解、转化学困生情况提供了有益的帮助;更多的家长树立了正确的成才观,掌握了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学会了科学理智地看待孩子的成败,正确客观地要求孩子。

学困生的特点及转化 篇3

传统意义上的语文学困生是指那些在语文考试中考低分的同学,这样理解无疑是不尽合理的。著名作家王蒙曾说自己做高考语文试题也不会考及格,如果以考试成绩论,他也进不了优等生的行列。所以,简单化地看待学困生是极不利于这一群体转化的。留心观察和思考的教师不难发现,无论是学业学困生、品行学困生,还是所谓的“双差生”,都有如下共同特点:动力不足,兴趣较低,怕苦畏难,自卑感强,精力分散,习惯较差,意志薄弱,倔强叛逆,思维欠缺等等,高中语文学困生自然也不例外。而有些特点却是语文学科的学困生表现最为显明,如语汇贫乏,语感迟钝,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表现为阅读任何文字都反应冷淡,不易受到感染,甚至对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提不起任何兴趣,有如得了“恐书症”;自闭封锁,拙于表达,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表达能力都较弱,甚至慢慢发展为厌倦懈怠,自卑焦虑,不能与人正常交流或提笔就蒙而厌倦语文的心态。

造成高中语文学困生相对较多的原因是很复杂的,学生层面的原因有:(1)学生在各科知识学习过程中确实存在差异,如有人擅长学语文,有人擅长学数学等。语文学科具有积淀性和实践性强、感性思维要求更高和在社会上应用更广泛等特点,在教学中若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特点,就有可能造成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一名高中生,如果长期在应试教育的怪圈里疲于奔命,其精神愉悦和审美情趣若无法形成文化——心理结构上的积淀,阅读高中教材里的“文化散文”和诗词歌赋等经典文本,写作有一定文化内涵和品位的作文,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2)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如果学生走进校园面对的是高压状态下“苦行僧式”的应试教育环境,走出校园面对的又是包括父母在内的成年人“娱乐至死”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时,他们心态不浮躁,能沉下心来读书就不正常了。学生,最可1、白的不是调皮捣蛋而是对什么都缺乏热情。现在感到读书“没劲”甚至厌倦憎恶的学生不在少数。这些心理直接影响着各科学习的效率,对具有“慢功夫”特征的语文学习来说,则更是使其走向学困的重要因素。当然,也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不可谓不认真,可就是找不到语文学习的感觉,这往往是因为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问题。

学校和教师层面的问题则主要有:(1)学校在“应试指挥棒”的引导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和美育,有些地区甚至在智育这一块只重视相对易于得高分的数理科目,而轻视难以夺取高分的语文学科。(2)陈旧的传统教育观念仍然桎梏着当今的教育,更使本身就举步维艰的语文教学改革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主要表现在:一、狭隘的智力观。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偏重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而忽视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如某些大学自主招生考试不考语文考英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二、片面的评价观。评价看重的是分数和录取率,学校和教师自然要拼命挤压包括语文在内的难得高分的人文学科,结果便造成多数学生人文素养偏低,而这样的学生学语文往往找不到感觉。众所周知,越是升学率高的地区越是重点抓数理化,语文、历史、政治和音体美等则往往沦为“次科”或“副科”,可语文学习恰恰离不开史哲和艺术等学科的滋养,如此评价观下的语文教学怎能不每下愈况下呢?三、残缺的素质观。除了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更不重视心理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拼时间的疲劳战,题海战术,对语文学习的负面冲击最为严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缺乏充实的精神生活,造成思想上的空虚,情感上的压抑,这对语文学习显然是最为不利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和扭曲的学生观也是影响学困生转化的重要因素。有些语文老师为了提高平均分,将教学精力主要放在反复默写上,而对阅读和写作等“慢功夫”项目不愿投入太多时间。因转化学困生较之培养优秀生更费精力,部分教师对学困生的期待丧失,没有耐心对他们进行细致的指导,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的问题便越积越多,不少“被学困生”就这样在“你不行”的成长环境中逐渐成了“行也不行”中的一员。“满堂灌”“背多分”和“题海战术”被有些老师视为提高考分的法宝,可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的语文学习热情本就不高,死气沉沉的课堂怎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这里不能不说一说近年来语文教师较之其他学科教师整体素质下降的问题。优秀青年都转向报考热门专业了,文科专业尤其是师范文科录取的绝大多数是成绩处于中低层次的女生,如此下去,承担人文素质培养重任的语文教师的素质还将怎样低下去?无从想象。

家庭、社会和主管部门对教育的影响也不容忽视。由于受新的读书无用论和整个社会急功近利等思想的影响,如今有些家长并不重视孩子的学习,更不重视孩子的语文学习。难怪不少同学会把语文课视为高考高压下的打瞌睡课,在他们看来,语文学与不学都差不多,还不如借此放松一下过于紧张的神经。在一个权力本位的社会,主管部门的影响更是绝对强势。如2011年江苏省高考语文试题偏难怪深,总分160分的省均分仅80分多一点,结果严重挫伤了广大师生教、学语文的积极性。有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只要升学率只抓应试教育、只算平均分和升学率,自然很难重视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本应精读和泛读相结合,一般课堂上要以精读为主,教师得引导学生细读慢品、探究规律,可有些地区为了发行自己的教材和教辅用书,强行要求学校一学期教上几本书,还要用考试来加以约束,结果迫使师生只好疲于奔命似的用速成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而长期浮光掠影式的教学使师生都养成了浮躁的阅读心态,这对语文学习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同样,在高考的压力下,有些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校领导严禁学生读课外书,强迫学生机械重复地进行各种考试式的训练(还美其名曰“反复炒,炒反复”),显然,这样的教育环境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是最为不利的。再说社会环境,受市场经济利益诱因的影响,加上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经常光顾网吧、游戏厅、歌舞厅,再加上不良文艺作品的消极影响,学生很难对阅读经典作品产生兴趣。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此,我们在寻求学困生转化对策时,也必须“综合诊断、辨证施治”。就教育管理和社会环境来说,除了要真正提高教师待遇以推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当务之急是正确发挥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净化娱乐、出版等文化环境,从根本上转变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理念和评价观,消除重理轻文的不良现象,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同时,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学困生的转化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显然,父母人文素养都较低的家庭其子女相对更难进入语文优秀生的行列。

教师和学校层面的问题却理当由我们自己来解决。正如有位名家所说的,我们要有能“不跪着教书”的勇气。首先,高中语文教师自身要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处于弱势地位的学困生往往较之优秀生更为敏感脆弱,更渴望公正、尊重、赏识和爱护,更需要具体的心理疏导和学法指导,所以,对于“学困生”,教师便理应倾注更多的爱,给予更多的关注。要彻底纠正单一的以考分衡量学生的评价观,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心,并设法唤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热情。真心想转化学困生的语文教师必须善于激活乐学点,排除其厌学心理;挖掘闪光点,排除其自卑心理;建立相容点,排除其逆反心理。如果说激发动力是学好语文的基础,改进教法也是转化学困生的关键。我们要彻底改变文科教学理科化(题海战术)的错误做法,针对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体验以活动设置情境,关注人文以内涵丰富情感,重视语感还课堂以书声琅琅,强化积累用多读多写提升语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转差的基础工作在于让差生建立广阔的“智力背景”。因此,我们要引导学困生获取广博的课外知识。在教学安排上,我们要确保课堂教学的量与度、作业和试题的档次与学困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笔者认为,某种程度上,“内容少一点、难度降一点、活动多一点”就是转化高中语文学困生的良策。

学困生的特点及转化 篇4

一、数学学困生的认知特点

⒈数学学困生的类型

⑴暂时性困难学生。这类学生能力和个性特征没有偏常, 但他们在学习行为上存在不少问题。他们的学习困难往往由于个人得了疾病、家庭的变故 (如父母闹离婚、生病) , 亲子关系紧张, 家庭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师生关系紧张, 社会不良影响 (如网瘾) , 交友出现问题 (如早恋) 或品德滑坡等原因导致学习困难。其主要特征是:因特殊原因不能上学, 或在学习中精神不振, 课堂活动时缺乏积极、紧张的思维, 缺乏主动、兴奋的感情投入。

⑵能力型困难学生。能力较差是他们学习上的主要障碍, 表现为:理解慢, 学习数学不得法, 总是死记硬背, 不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学到的知识处于零散的无序状态, 无法形成知识结构, 从而造成理解能力差;遇到知识的迁移题、综合运用题就难以应付, 缺乏去粗取精, 举一反三的能力, 更不能在学习中实践中运用知识。但他们的学习动机, 意志水平不低, 这是他们身上十分宝贵的尚未开发的动力资源。如果教育者对这些学生嫌弃或一味训斥惩罚, 不去帮助他们分析具体的知识障碍和技能障碍, 不去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 甚至把他们的学习困难归之为学习态度、动机, 效果会适得其反。

⑶动力型困难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学习态度、动机、意志以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障碍, 他们的能力更多的是被动机不足所抑制。表现为:对学习数学不感兴趣, 学习懒惰, 不爱动脑动手。在学习过程中, 缺乏自制力, 不能坚持始终, 有的好高骛远, 眼高手低, 不求甚解, 这部分学生心理脆弱, 耐挫能力差。教学时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激发其学习动机是对这类学生教育的关键问题。

⑷整体型困难学生。这类学生的能力差, 动机、意志、自我意识等水平低, 大多是由于持续的学习困难, 知识障碍积累, 基本学习技能匮乏造成的。同时长期的学业失败使他们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甚至同伴的否定评价, 使他们产生消极的自我概念, 对自己缺乏自信, 丧失对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这类学生所占比例不多, 但这类学生学习困难程度比较严重, 教育上, 除了改善课堂教学, 还必须摸清他们的知识起点和障碍点, 制定个别教学计划和目标, 针对其知识与技能薄弱之处予以强化训练。

⒉数学学困生的心理障碍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智力因素造成学困生其实很少。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问题导致的。通过在工作期间对我所教的两个班的数学学困生进行跟踪调查与研究, 了解了他们的一些心理状况。大致有以下几类:

⑴自卑、畏惧心理。数学内容向来具有枯燥无味的“坏名声”。它的高度概括性与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 往往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进入五、六年级, 数学对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综合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要求提高。很多学生开始对其望而生畏。尤其是沉默寡言、不爱发言、害怕老师提问的学困生。他们在学习上不是没有拼搏过、奋斗过, 但与一般学生相比, 付出同样的时间却达不到同样的效果, 还经常受到批评, 得不到教师和父母的关爱。在一次次尝到失败的“苦果”后, 于是他们退却了, 丧失了“自信”, 产生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

⑵心情压抑, 有失落感。由于学习上处于落后位置, 学困生在课堂上是被冷落和忽视的一群。上课时老师怕浪费时间, 很少叫他们发言, 合作学习中又常常是优生掌握操作和话语权。他们得不到重视, 被批评、歧视, 受到表扬、鼓励的机会极少, 导致心情压抑, 失落感严重。

⑶依赖、惰性心理强。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学困生普遍对教师存在依赖心理, 不能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不能体验知识的“生成”。总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类地一一讲述。尽可能地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 并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 生怕有哪一步抄错或少写。长此以往, 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被压抑, 而形成了依赖、惰性的心理。

二、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⒈从教育自身的角度看

⑴大班化的教育组织形式存在弊端

大班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客观上使教师难以兼顾差生, 很多学困生参与课堂数学活动极少, 自觉不自觉地沦为观众, 失去了掌握知识的最佳时机。有的教师讲课速度快, 部分学生跟不上节奏, 渐渐出现知识和能力的缺陷。

⑵课堂与课外没有从量变走向质变。课堂失去的没有在课外及时弥补, 导致知识链脱节, 影响了后续学习, 恶性循环, 问题越积越多, 没有从量变走向质变。因为要补的知识太多, 教师精力不济, 只好放弃, 听之任之。

⑶教师教育的方法不科学。教师教育手段简单、粗暴、不科学。有的师生之间关系紧张, 互不尊重。学生恶其师, 自然不信其道, 不学其术。

⒉从学生自身的角度看

⑴贪玩懒惰。有些学生生性爱动, 十分爱玩, 一遇到玩就无法自制, 依赖性强, 独立性差, 不善于用理智支配自己的行动, 意志薄弱, 易于盲目地接受同伙的邀请或参与到社会的不良活动;一坐下来学习解题就浑身上下不舒服, 心情烦躁, 急于求成, 巴不得一下子把老师布置的所有题目一口气做完。喜欢动口“说”题, 而不喜欢动手“解”题, 很难形成技能。长久以往就形成了数学学习困难的学生。

⑵学习方法不合理。学习过程的结构, 就其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环状结构。它由三个基本环节所组成, 即:定向环节、行动环节、反馈环节。也就是说, 首先是输入新知识, 然后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最后学以致用。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时, 第一步是课前做好预习, 上课认真听讲, 积极思考, 课后先对这节课所学知识加以复习, 使这些知识真正反映, 储存在头脑里。第二步才是完成作业, 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最后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调查中显示的学生看书习惯违背了学习过程的结构, 也就必然会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

⑶自觉性不够。学生对于家庭作业等硬任务能自觉完成。但是对于预习, 看书, 作业订正, 平时的复习等有弹性的软任务来说就要打一些折扣, 对自己的要求不是很高。由学习过程的结构可知, 反馈环节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功能在于校正学习, 对学习起着检验、核对和调节的作用。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本作业本的好处也在于及时的反馈, 使学生能很快了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以便及时订正、改正错误, 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能在平时就加以解决。

⒊从学校、家庭、社会的角度看

⑴学校因素。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在小学生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一些学校因教育部分功能减弱, 导致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呈减弱趋势。例如:学校教育被简单化为教学、升学, 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少数学习尖子的身上, 放松甚至放弃对多数学生的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 置学生的个性发展于不顾, 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 从课堂到课堂, 从读书到读书, 学生无任何的兴趣可言。

⑵家庭因素。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部分家庭没有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不能促进子女健康向上发展。例如:有的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 不断对子女加压, 造成子女心理负担过重。有些学生的父母不和, 经常吵架甚至离婚, 子女无人教养, 缺少温暖和乐趣, 导致其对前途丧失信心。部分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袒护和放纵, 致使孩子养成了好逸恶劳、不思上进等坏习惯。

⑶社会因素。社会是学生成长的最大空间和最典型的环境,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传统、风俗习惯、对学生的发展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例如:电影、录像、电子游戏机、桌球等娱乐设施的日趋多样化诱惑着广大小学生, 使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一切向钱看”“读书无用”等不良社会风气严重腐蚀了相当一部分小学生。

三、数学学困生具体的转化策略

学困生也是受教育的对象, 学困生是可以转变的。作为教师, 要在教育过程中逐步消除这种落后的现象, 使每个学生都得到进步, 是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学困生时说:“这些孩子, 不是畸形儿, 他们是人类无限多样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 正因为他们娇嫩脆弱, 就需要倍加爱护精心培养。

在苏霍姆林斯基学困生理论的指导下, 根据学困生这一特别群体的心理特点, 我建议教师可以采用以下的转化策略。

1.助其成功, 增强自信, 激发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孩子只要在两三个月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 他的学习愿望就会消失”。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努力帮助差生获取成功, 哪怕是小小的成功, 也要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 在课堂提问时, 可安排一些对于差生来说属于“跳起来可摘到果子”的问题, 让差生回答, 给他成功的机会, 答对了及时给予鼓励。那么, 他们学习劲头就会更足, 对自己也充满信心。

2.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和自尊, 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因为学困生也有较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 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信任和鼓励。因此, 我们要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不能认为他一无是处, 一棍子打死、伤害他的自尊心。尊重孩子, 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给予肯定和鼓励, 并利用学困生的长处, 交给他们为全班服务的任务, 相信他, 点燃他自信的火种, 获得奋进的勇气, 孩子的自尊心一旦得到满足, 可释放出无限的能量, 深藏的求知欲望就会熊熊燃烧。因此, 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优点, 为他们呐喊加油, 哪怕一千次跌倒, 也要坚信他们一千零一次能站起来。

3.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困生的学习习惯

根据数学的逻辑思维性强的特点, 一方面要让学困生学会归纳, 做到温故而知新。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让每一位学困生按照老师提出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 制定出预习、复习计划。教师要经常督促、检查, 要求他们“今日事, 今日毕”。俗话说“习惯成自然”, 习惯一旦形成, 这些学生就会自觉有效地学习, 成为学习的主人。另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不断变换教学方法, 让学生有乐趣并不时介绍一些名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加强对学困生意志力和毅力的磨练, 从而使他们更有学习动力并不断巩固已有的学习习惯。

4.落实让每一位学生学好的机制和措施

布置作业时, 要想到学困生, 要让学困生“吃小灶”, 一是从数量上照顾, 只求准确度, 不求数量多, 他们的作业可减半;二是从难易程度上来照顾, 学困生只需作基础题, 对难度大的题目可以不做。

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方法 篇5

这里所说的学困生,并不是指在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而是指在学习成绩方面相对较落后的学生.这一部分学生往往对学习没有兴趣,对自己没有信心,通常还会表现为情绪低落,孤僻不合群.因为成绩所带来的自卑感和内向的性格,也影响到他们的交友,很多学困生并没有真正的朋友.这样的性格也为学困生的转化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些学生在课堂上也只是应付,没有真正用心去学习.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学校的、个人的、家庭的,也有来自社会方面的.本文主要从学习及个人方面来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以及探究一些转化学困生的策略.一、来自个人及学习方面的主要

原因

1.对数学完全没有兴趣

部分学生在低年级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没有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也完全没有学习数学的兴趣,甚至是因为一些事情而讨厌数学,那么在高年级阶段要重新建立数学的形象是比较难的.也就是从心理上来说,学生就没有接受这门课程,就像是带着一种抵触的情绪在学习,这种压迫式的学习是不可能学好的.2.对一些基础知识不够重视

在数学的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基本概念或者定理,这是数学的根本,也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如果忽视了基础的巩固,在基础不够扎实的情况下学习知识是很难掌握的,或者说很难真正地掌握.部分学生认为基础知识很简单,一看就会,觉得没有必要花时间去学,认为自己掌握的东西很多,就开始骄傲自大,对学习漫不经心.其实是他们还没有发现自己的不懂之处.这样似是而非的状态导致了学困生的出现.3.课堂上不够积极自主

想必每一位教师都能感受到,在课堂上积极与教师配合的学生,大部分都是成绩较好,知识掌握比较全面的学生.而学困生一般表现比较沉默,他们很少会认真听讲,即使真的在听讲,没有开小差走神,也不会积极地去思考,不喜欢开口说话,更谈不上与教师的互动.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会提出来,在课后也不会请教其他同学,问题就越积越多,学习成绩的差距也越来越明显.4.在课后作业方面全是应付式的

有些学生作业不认真完成,常常抄袭作业,甚至有些学生连抄作业也省下,直接对教师布置的作业漠不关心,或者不交作业.像这样对待课后作业的马虎态度,也是部分学生成绩急剧下降的重要因素.上课不认真听讲,课后作业不认真对待,这也是学困生的普遍现象.5.对学习不够重视

对学习的不重视不仅体现在课堂和课后作业中,特别还体现在考试中.大部分学生对考试都是比较紧张的,都希望考试能有个好成绩,但部分学困生却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学不好,对自己没有信心,考试也是乱来,完全不重视考试,也不在乎考试成绩.认为考好考坏都一样,学习好学习坏也没关系,这样就直接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二、转化学困生的有效措施

1.对学困生要多一些的关注

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习已经没有了自信心,如果教师也对他们没有信心,直接放任不管,那他们就真的是没有希望了.作为教师,一视同仁是必须要做到的,但是在这里,一视同仁还不够,我认为要花多一点精力来帮助学困生,特别是要给他们多一些的关注,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信任和期望,而不是放弃和绝望,我相信这个年龄的学生是可以理解的.来自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是激励学困生重新燃起斗志的重要方法.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克服自卑的心理,多施加一些积极的影响.2.在课堂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安排一些有趣的实践或活动,都可以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地听课,还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可以提供一些长短不一的小棒让学生尝试拼成三角形,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并不是任意的三条小棒都可以拼成三角形的,有些是不够长的.这样轻松打破了学生原本的想法,对三角形三边的认识也更加深入,同时对相关的知识点也印象深刻.只要学生把注意力投入到了这样的活动中,相信是可以慢慢培养出对数学的兴趣的.3.适当降低起点抓好基础

浅谈“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篇6

【关键词】学困生;转化;因素;对症施治

目前,我国已全面实施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而健康地发展。然而,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让教育工作者头痛和心酸。下面结合就本人近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谈谈偏远民族地区“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一、找准学困生成因,抓住心理,是转化的基础

学困生即学生困难学生的简称,是指“在思想品德发展上距离教育目标的要求较远、在思想行为上存在较多的缺點、落后于一般同学的学生”。学困生行为上好动、好斗、好胜,学习上懒惰,学习成绩低下;思维上再认能力差,迁移能力差,归纳概括能力差等。经过本人多年的摸索研究发现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复杂又多方面的。

1.社会因素

(1)由于社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金钱的诱惑,形形色色的非青少年娱乐活动(如迷恋网络)吸引等,以及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意志不坚强,从而导致他们无心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上进心。

(2)“学习好不如有个好爸爸”(所谓“好爸爸”是指当官的或有相当背景或有钱的等,总之有能力解决自己将来工作的父母亲)的不良观念导致学生思想上的认识错误,认为读书是碍于家长的要求不得以而为之,因此使他们在学习上不刻苦努力,上进心不强。

(3)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些学生间不知不觉的形成了一种相互比吃、比穿等的攀比行为,唯独不比学习,使得个别学生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方面,心不在学习上。

(4)当今社会人才济济,各行各业岗位、编制饱和,大中专学生毕业后就业分配困难,只得自找出路,有干个体的,有去当清洁工的等等不一而为,正是这种原因极大的影响了一些思想不坚定的学生,他们认为“读书无用”,从而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由于以上原因,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无心学习,上课不愿听讲甚至违反纪律或旷课去玩,作业照抄,应付老师,从没想到提高自己。久而久之,便成为了班上的“学困生”。

2.家庭因素

(1)家庭教育不当。现今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占有较大比例,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心切,另一方面又过分的溺爱,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当,也不与子女沟通,造成了学生复杂的矛盾心理,形成自私、蛮横的不良恶习;一些家长认为对学生的教育是老师的事,不主动与教师配合,助长了这些学生的不良行为,困难未及时得到解决,随着问题的积累,学习成绩下降,沦为“学困生”。

(2)突发事件的影响。如父母离异、生病、去世等,致使学生学习中断及心灵遭受重创,出现心理偏差,造成学生的突然学习困难,若不能及时从思想上解决,随着时间地推移,问题的积累,将会导致这部分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3.自身因素

(1)心理严重失衡,缺乏自信心。有些学生因为家庭较贫困,或由于其它原因,而在产生了强烈的自卑心理,进而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心,很少主动提问和回答问题,心理上敏感,脆弱,易形成挫折感,导致厌学。

(2)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低。有些学困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仍满足于“喂一口吃一口”的学习方法。这部分学困生依赖心理很强,上课时不积极思考问题,而等待其他回答或等老师的答案,课后作业也依赖同学,把学习的希望寄托在老师和同学的讲解上。依赖心理的存在,对知识的理解不会深刻,解题时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因而学习时表现为程式化、模式化,缺乏创新和变通能力,大大地影响了学习效果。

4.学校教育教学及其他因素

(1)小学与初中的衔接处理不当。由于部分学生小学阶段的基础差,升到初中后,学科增多,教材内容也增多,知识难度增大,学生学习负担加重,整天忙于应付作业及各类教辅资料及配套练习等,没有时间消化,从而影响学习,造成学习困难。

(2)部分学校对教育教学的管理不科学、不规范,对教师的激励机制不建全,盲目要求对学生的作业及教辅材料、配套练习全收全改,而教师又忙于备写教案,批改作业,这样势必造成老师“逼”,学生抄的现象发生,久而久之,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逐渐沦为学困生。

(3)教师因素。教师是知识的主要传播者和学生迈向正确人生道路的矫正者。他们的师德和业务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教师职业的辛苦、清贫和“社会上一切向钱看‘热’”的风气,致使许多教师不能安心本职工作,没有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再提高,没有充分照顾学困生这一弱势群体;不注意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对学生的了解,渗透着个人的意识倾向致使教师产生心理偏差,出现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现象,严重地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使得这些学生产生了对老师的抵触情绪,成为了学困生。

二、对症施治是转化的关键

一所学校或一个班级要想完全消除学困生是不可能的,但分析学困生形成的因素,采取正确的方法,有效地措施,最大限度地缩短差距,做到成功地转化和预防是还有可能的,也会给“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1.教师要与学生交朋友,特别是“学困生”

在交往中教师特别要尊重、理解和信任,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捕捉学困生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理解、信任与关爱,这是转化“学困生”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一步,这一步迈对了 “学困生”转化才有希望。

2.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并且要持之以恒

“学困生”的不良行为是自由身的错误观念和外部的各种诱因所引起的,在转化阶段往往要经历多次反复,教师在教育“学困生”的整个过程中,要具有耐心,避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逐步使“学困生”打通思想。

3.落实“以人为本”新理念,积极评价,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加强自身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学生,提高教学设计水平。教学中,注意创设问题情景,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模式,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索模式;教法上适用学生分层、目标分层、课堂分层、练习和作业分层、测评分层、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分类推进,因材施教。这样会使学生采取积极进取态度,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改变厌学态度,使学困生积极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4.加强学法指导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正确,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创造机会,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使他们不但能“学会”而且能“会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探究性活动进行思维训练,尽可能地让学困生掌握较多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培养善于调控自己学习过程和灵活应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教学实践表明,只有把好学困生的脉,才能对症下药,有效地调动学困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增强自信心,才能有助于他们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才能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词典》(1)[Z].上海教育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3]李跃进.《学习困难生的成因及其转化对策》.湖南教育.1999.22

[4]钱在森.《学习困难学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6

“转化学困生抓心理特点”的管见 篇7

一、改进课堂教学, 促进学困生转化

根据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教材编写的特点, 精心设计教案, 改进教学方法, 是转化学困生的重要环节。

(一) 激发学习兴趣, 克服厌学心理

对于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 教师都应该努力设计一些优生和学困生同时活动的内容。例如, 《将相和》中, 表演“将相相”会一幕时, 台上优生和学困生共同表演, 台下学生既是观众又是评委, 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学困生们异常兴奋。这样, 不但使每位学困生不再惧怕上课提问, 克服了厌学心理, 而且还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己不再是陪客, 而是课堂的主人之一, 渴望在这一集体中学习, 参与这一集体的活动, 建立了自愿学习的心理。

(二) 寻找优点, 指出方向, 及时反馈, 查漏补缺

有些学困生感情脆弱, 他们渴望得到理解, 老师的一点肯定或表扬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过去, 我总是表扬优胜者, 念优胜者的造句、作文, 学困生是旁听者。教学经验告诉我, 这种做法不完全可取。为此, 我挖掘学困生的优点, 一个通顺的造句, 作文中的一个优美句子, 都给予表扬, 并为他们指出努力的方向, 使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有闪光点, 对学习有了信心。另外, 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反馈手段, 及时了解学困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用心感知, 主动接近, 促进转化

热爱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是促进学困生转化的前提。爱是教学成功的表现。因此, 我很注重密切的师生关系, 大部分学困生平时得到的是家长的斥责、教师的厌恶、同学的轻视, 他们一般都性格内向, 见到老师躲躲闪闪, 但他们内心深处渴望爱护与温暖。针对这种情况, 在课间优生围着教师问这问那时, 教师有意识地讲一些有意义的故事或自己学习的兴趣。当他们也过来听时, 要及时表示欢迎, 让他们主动接近教师。时间久了, 他们与教师的距离就缩短了。同时, 教师还要体谅他们的难处, 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鼓励他们上进, 帮他们克服困难。

三、争取家长的配合, 携手创先进、科学的督导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社会现是孩子的第二大课堂。所以, 家长和社会对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改进学困生的现状, 理所当然要去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 因人而异, 因家而异, 对个别学生要个别对待。同时要争取家长的配合, 而且在沟通与配合的过程中, 教师应把握以下几点。

1.及时了解并反馈学困生的真实情况, 努力做到学校家庭双方的亲知深知, 有的放矢地进行工作。

2.通过开展家长会或个别家长座谈等形式, 与家长推心置腹地交流, 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原则, 增强家长管教孩子的积极主动性和责任感。

3.讲究策略, 及时报喜, 鼓励家长对孩子的偏心和积极性。

学困生的预防及转化 篇8

北京教科院学习障碍研究中心何光峰说“目前对学习困难学生的研究往往是在学习困难学生产生后进行, 是一种亡羊补牢的研究。结果, 一方面许多教师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减少学习困难学生;另一方面, 由于教育环境和教育方法不良, 又不断出现新的学习困难学生。”促进学困生转化很主要, 但更重要的是预防学困生的形成。

本文仅从学校教育与教学的角度谈一些预防或转化学困生的策略。

一、分层教学, 分类指导

学困生学困的一大因素是学习对他来说难度过大, 超出了他的可接受性。课上听不懂, 课下不会做。学习内容过难、过多, 导致他处处碰壁, 以至于失去学习动力。维果茨基认为教师在教学时, 必须考虑学生的两种发展水平: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在有指导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即潜在水平或发展水平。两种水平间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当且仅当教学内容处于其“最近发展区”时, 教学才不仅可行而且有效。由于中小学实行班级授课制, 一个班有几十名学生, 就有几十个“最近发展区”, 课任教师上课时定的学习目标基本上都在学困生的最近发展区之上, 所讲内容远远超出了他们的可接受范围, 自然就听不懂, 学不会。

预防或转化学困生要求教师能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既明确整个班级的“最近发展区”, 又确定学困生的“最近发展区”, 对于不同的学困生, 教师要有与之匹配的策略。总之使教学目标有难有易, 使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 从中体验成功, 增强自信心, 激发求知欲, 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二、及时反馈补救

现在许多教师为了赶进度而压缩课时, 只顾往前赶, 很少回头看, 导致一些学生这堂课的知识还没有消化, 重点没掌握, 难点没破解, 又增添新难点, 难点愈积愈多, 进入了恶性循环。学困就这样发生了。

20世纪70年代初, 布卢姆针对美国只注意培养少数尖子学生而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弊端, 提出了掌握学习策略。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与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 其核心是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详细的反馈, 使教与学过程中出现差错后马上便把它们揭示出来, 并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具体的补充材料以矫正差错。这样模式下, 学生没有“夹生饭”, 一步一个脚印, 确保了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掌握的水平, 最大限度地缩短学生学习的差距。布卢姆的这种坚信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功课的信念以及对学生学业成功的期望, 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自信心,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大大减少学困生的产生。

三、点燃学生学习动力

学困生之所以成绩不理想, 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习上缺少动力, “习得无助”, 自我效能感低下, 对学习没有兴趣和信心。作为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法, 让学生避免“习得无助”, 重树自信心。

1、设置合适目标

一般来说具体的、短期内能实现的目标、难度中等的目标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动机。为此, 教师应当指导学生确立呈梯级状的学习目标, 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合适的目标是“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 不断地达到目标, 积累成功, 从成功中吸取自信。同时, 成功的喜悦又会激发他进一步努力的动机, 更容易达成目标,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2、让学生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欢乐和学习的成功吧, 在他们心中唤起自豪感和自尊感吧, 这是教育的首要的金科玉律。”成功的体验能产生动力, 能创造奇迹。要让孩子获得成功激励, 切忌期望过高, 责之过严。要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 去发现挖掘他们的优点和闪光点及时鼓励、肯定和强化, 从而使他们产生进步的信心和愿望。

3、多鼓励少指责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倡导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尤其学困生。尊重就意味着少指责、多鼓励, 少埋怨, 多理解, 少冷漠, 多关心, 通过尊重、理解、关爱、赏识, 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密切师生间的关系。

4、榜样激励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发现, 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及结果, 在自己身上会产生间接的强化作用, 并对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学生许多学习是从观察、模仿别人学习开始的, 如果自己缺乏成功的体验, 那么, 同样从他人的成功中可以获得通过努力走向成功的经验。所以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同样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激发其学习的动力。

5、利用“期望效应”

浅析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 篇9

关键词:学习困难生,成因,转化

“困难”即阻碍多。学习困难生是指智力属于正常范围,由于学习习惯不好、记忆力差或厌学等导致学习成绩差,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学习水平较正常学生低下,在学习上有困难,难以达到义务教育数学指导纲要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与实际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的学生。

学习困难生是怎样形成的呢?

学困生在学习形成因素上主要与学习环境、教师教学方法、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时间、学习策略、学习动机与兴趣等有关。

(一)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掀起

现在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却是万万不能的”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传统的思维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一些人片面追求“物质价值观”、“金钱至上论”,“读书无用论”思想有所抬头且有蔓延趋势。不少家庭(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家庭)为了改善生活条件,父母双双外出打工挣钱,将子女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甚至托付给亲戚代管。对子女的学习关注不够,甚至认为是在校消磨掉时间即可,能认识几个字,将来会算一些简单的帐目就行了。长此以往,其中的一些孩子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继而养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不按时上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不讲究质量(甚至发挥“金钱”的作用,雇佣他人完成),等等,最终学习参与度逐步降低。如果老师不能及时发现,或者教育不力,如此恶性循环,他们最后会沦为学习困难生。

(二)教师教育不当所导致

有些学习困难生并非智力低下,导致他们学习困难的不是他们的家庭,也不是他们自己,而是教育他们的老师。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别是当学生学习成绩滑坡时,一些教师不是很好地帮助学生共同查找原因、制定对策,而是喜欢从学生身上找原因,“大家都坐在同一个教室,同一个老师上课,别的学生能学好,你成绩怎么这么差,你给我好好反省反省。”类似的语言成了老师训斥学生的口头禅,甚至把皮球踢给家长,让家长在试卷上签字、来校。不可否认,老师的本意是好的,但殊不知这样做对某些学生适得其反,他们出于自尊的需要,在教师的逼迫下也去努力寻找失败的原因,但往往不能触及根本。这种老师把失败归结于学生、家长,并附带消极评价,如果反复出现,就可能直接导致学生产生消极情绪,从而认为“自己真的不是读书那块料”,学习成绩明显下降。

(三)学生学习方法所导致

个别学生由于生长环境原因,导致学习兴趣缺乏,学习方法、学习策略不对,学习目标不明确,只能随班就读,更导致他们学习自信心差、持久性差,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老师不特殊照顾,不对他们进行学习辅导,则后果可想而知。

针对学习困难生的形成原因,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来解决问题呢?

结合学困生成因分析,从转化原理和指导要求出发,要转困、脱困必须实施全方位、深层次的教育教学改革,从学困生学习动机、教师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内容及师生关系等方面多管齐下,研究对策,切实有效地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一)加大教育宣传力度

当前,教育正逐步被政府、社会重视起来,但少部分家长对教育不甚了解,因此,我们要加大教育法规宣传力度,让他们知法懂法,知道自己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责任,从而正视教育、理解教育、重视教育。他们对教育的认识提高了,就不会追求“短期效应”而放松对子女的教育。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力,但只有在意识中肯定了自己的力量之后,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样学困生从数学学习获得的成功感,也可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与此相反,如果学习总是失败,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适当难度的提问、板演、讨论和测试的机会,让学生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的思考中解决问题,体验到战胜困难后的愉悦,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增强自信心。当学生学习失败时,不一味地批评、指责,要及时安慰、鼓励,帮助学生树立“我能行”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再通过教师的精心辅导和他们自身的努力,他们就一定能取得成功。

(三)优化教学过程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篇10

一、学困生的成因及心理表现

1.自身因素。(1)学习目的不明确,大多表现在没有责任心,认为学习是为家长和老师学的,不需要努力去学,常常要老师催、家长逼才能完成作业。(2)贪玩造成学习困难占的比例最大。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小学生的自制力差,不能分清什么时候该玩什么时候该学习,课堂上常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课后作业应付了事,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3)知识断层型。学困生由于学习不得法,对所学知识不能很好掌握,造成学习新知有困难,因为小学没留级制度,这些学困生都跟班升级,所以学习缺漏也就越积越多。(4)学习习惯差,依赖性大,产生惰性心理,他们只等着别人说出结论,不愿主动积极地思考,成绩当然不乐观。(5)自信心不足。学困生由于理解能力比较缓慢,思维跟不上老师和同学的思路,课堂上这些同学不敢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会当观众,来掩饰自己的紧张情绪。

2.外部因素。(1)家长教育无方,表现在对孩子的学习放任自由,孩子的作业是否按要求做完,很少过问。等到成绩不好,更多的是责骂而不是帮助其分析原因。(2)教师传授知识的能力与方法在一定范围内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学困生的求知欲望。(3)对教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有抵触情绪,导致厌学。或者是在同学中不合群,也会影响到对学习的兴趣。

二、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 加强感情投入,融洽师生关系

正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去喜欢他所教的课程,而不会由于喜欢一门课程而去喜欢一个老师。在教学中时常会遇到有的学生对很容易的题目也不会做的情况,特别是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我时刻告诫自己千万要克服急躁情绪,不要流露出任何不耐烦,更不能挖苦,实在忍不住时,可以做一下深呼吸。

2. 不断改进教法,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改进教法,培养学习兴趣,这是学困生转化的核心。教师要针对学困生缺乏自信、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这一现状,认真备课,仔细琢磨教材特征,不拘一格地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而且授课时能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散难点,及时给予学生模仿练习的机会。此外,教师讲课的语速要适中,讲课话语尽量通俗易懂,声情并茂。学困生大多思维简单,缺乏从具体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因此,教师应借助肢体语言,形象生动地进行一些类似量一量、摆一摆、折一折、画一画等学生喜爱的活动,促使他们眼、口、耳、脑以及手共同参与,真正达到以手巧促心灵的目的。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这课在推导其计算公式时,可事先在课上叫学生亲自动手剪一个平行四边形,边动手边思考,积极探索其中奥秘,并通过剪、移、拼等方式发现其与长方形面积之间存在何种关联性,最终推导出计算公式,这样可极大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3. 根据学困生实际,制订可操作的教学计划。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困生实际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学困生在学习上处于相对滞后的情况,因此,教师要根据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可操作、可实施的教学计划。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精简;其次在知识点的设置上要降低坡度,从易到难,而且要及时回顾释疑和总结;最后在教法上,要充分考虑学困生的实际情况,要采用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方法,如学生梯度分层、课堂目标分层、练习作业分层、测评激励分层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这样不同程度的学生,尤其学困生,都会采取积极好学的态度,化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课有所得,节节有所获。

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 篇11

【关键词】学困生;五心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在学习、生活、纪律等方面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我们称之为学困生。他们学习活动受挫,心情焦虑,紧张感强烈,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专注于学习之外的事。这些学生约占全体学生4—6%。其中一部分是由于心理动力系统和环境的影响,即兴趣、动机、习惯、人格和环境的影响。转化他们,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更是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学困生的成因与类型

1.学困生的成因

学困生的成因较复杂,有家庭、社会、学校、个人等诸方面的原因。

家庭方面原因有:一是家长教育方法不当,包括从小溺爱到大、长大不服管教,粗暴教育如棍棒教育下造成的逆反性格等;二是家长言行失当,个别家长,接触黄赌毒,语言行为不文明、不检点,给孩子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三是家庭变故因素,如单亲家庭、父母双亡、隔代抚养等都会影响孩子健康成长。

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一是教师有形或无形的歧视,虽然现在教育部门已明令禁止歧视学困生,但曾经的伤害和可能存在的无形(无意)歧视不能说荡然无存;二是教学的偏差,给学生一样的要求与标高,有的学生会跟不上,出现知识断层,而教师并没有及时改变为因材施教,强化个别辅导;三是自新失败,一次失败无人指导,再次失败无人安慰,总是在失败的恶性循环的泥潭中不可自拔。

社会环境方面:一是社会不良风气的渗透与影响,如:哥们意气、大哥意识、迷恋网吧等;二是当前经济意识日趋浓厚,凡事向钱看,攀比风气严重;三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经商、打工,出现空巢家庭或寄抚与隔代长辈,而一些委托监护人监管不力,或老辈的过分宠爱等。

个人自身方面:一是思想不明,交友不当;二是身体状况不佳,影响学习;三是智力发展与生理发展不同步,智商欠缺。

综观四个方面的原因,作为教育者,我们要把学校因素与家庭因素列为重点,并以此促进个人的发展,抵御社会的消极影响。

2.学困生的类型

根据学困生的成因,可以把学困生分为以下六种类型:一是学习目的不明,思想涣散或心理疾患造成的心理障碍型;二是自控力差,坏习惯多的意志薄弱型;三是身体有病,不能正常学习,即使学习但事倍功半的身体病态型;四是知识链脱节,形成断层的知识断层型;五是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干扰造成的环境困惑型;六是智商欠缺的智力低下型。

二、学困生转化应坚持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要给学生以无限的期望,处理问题不要武断。

2.科学、民主、平等的原则。讲究科学正确的方法,采用民主的方式,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放弃师道尊严,走进学生的内心,让灵魂得到触动。

3.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的学生情况不一样,需要采取的教育方法也不一样,这需要施教者有高明的洞察力。

4.情感性原则。转化学困生,要以理服人,要以情感人,要以行导人,在这诸多因素中,我觉得情感是基础。

三、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在全面调查了解,充分辨别分析,认真摸准情况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学困生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如对心理障碍型学生重在端正态度或治疗心理疾患,采取个别谈话、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方法。心理疾患严重者辅以药物治疗;对意志薄弱型学生重在意志锻炼;对身体病态型学生重在治疗疾病,不能坚持学习者要休学治疗;知识断层型学生重在接上知识链;对环境困惑型学生重在排除环境干扰;对智商低下学生要降低要求,重学基础。

2.正面鼓励,侧面教育。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堂中多对学困生发问,并多表扬和鼓励,激发其思考,课后耐心辅导,发挥特长,使其获得成就感,增强其信心。在学校生活中,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可能不尽人意,但他们在动手能力,交际能力,运动能力甚至表演能力上可能比优生更胜一畴。     3.利用活动,树立信心。教师要对学生抱以信任的态度,教师的支持有利于学生自信的增强。其实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的应用。学困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也有其所长,关键要发现并加以利用,如某个学生学科知识学习不佳,教师要把此信心让学生转到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信心上来。

4.主动辅导,人格感化。学困生是在学习上出现了困难,在自觉遵守纪律上出现了问题,他们在困难之际,最需要的是恩师的教诲,同时学生的向师性也决定了教师人格感化有重要作用。

5.建立档案,促其成才。建立学困生跟踪辅导档案,系列帮扶学困生,能更好地使学困生早日脱困,并促其成才。学生之间结对帮扶,让好的结对榜样带动学困生,发挥榜样作用、监督作用、同化作用。

6.持之以恒,教育不懈。学困生今日脱困了,明日在另一点上又形成新的断层,今天能管住自己,后天就不能管住自己了,因此,使学困生真正走出困境,必须持之以恒,教育上不松劲,行动上不懈气。

7.制造饥饿感,使学生感到缺少知识的不便,引发他们对知识的苛求。使用这种方法可从学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入手。

8.多方获得帮助,转化学困生必须取得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家长是一支必不可少的促进学生转化的力量。社会团体的参与也是转化后进生的有效方法。如:共青团、公安局、解放军的宣传、教育和联谊活动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当然,改变学困生的学习面貌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培养他们,学困生率定能大大缩小,教学质量也一定会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及转化策略 篇12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现阶段, “初中教学教育对象由选拔择优扩大为全部小学毕业生”, 这就导致数学后进生占有较大比例。生源素质偏差的普通中学, 数学后进生的状况更是令人担忧。通过调查研究, 笔者认为除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外, 主要问题有:

1. 基础知识不过硬。

小学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 数学体系的严谨性、运算的精确性、推理的逻辑性, 要求学生必须有扎实的基础。事实上, 一部分小学毕业生数学知识根本不过关, 该记住的知识没有记住, 该掌握的内容没有掌握, 进入初中后就不适应。小学课程门类集中, 内容简单, 进入初中后, 无论学习内容、学习范围, 还是学习方法, 与小学比较起来, 都有很大差异, 具有新的特点。初中学生的学习具有更大的独立性与自觉性, 学习方法必须灵活多样。因此, 大多数学生不能立即适应。

2. 思维能力跟不上。

小学数学主要是四则运算, 单向思维, 学生一进入初中, 知识内容发生了质变:一是用“字母”为主的符号表示数, 二是建立有理数概念, 引进了负数。事实上, 很多学生思维能力无法跟上这两个飞跃。暂时的进度跟不上, 一时的学习“吃力”, 部分学生就视数学为畏途, 产生自卑感, 出现兴趣倾斜。

3. 心理上不适应。

由小学进入初中, 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从心理上说, 初一学生正处在有意识记向意义识记、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时期, 而部分学生对这两个转化不适应, 若不能较快适应这两个转化, 就会渐渐跟不上教学要求。

二、转化策略

1. 巩固提高, 搞好衔接。

知识上的衔接。数学的显著特点之一是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 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因而, 教师应结合新课内容, 加强旧知识的复习。学法上的衔接。在小学里, 一部分学生是“死读书”, 学习方法以简单模仿、死记硬背为主;另一部分学生平时除了听课、做作业外, 不注重挖掘课本功能;更多学生做题只求结果, 忽视数学的严谨性和规范性。因此, 教师应有意地让学生体会到小学学习方法在初中阶段是不能适应的, 并坚持严格的常规训练, 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 这是防止和转变后进生的必要措施。

2. 呈现差异, 引起冲突。

通过给学生呈现已有的知识经验与要学的知识有差异, 或相冲突、相矛盾的情境, 揭露原有认识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启动学生的思维。如, 在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教学中, 我刚上课便出示课堂练习:A.-5xp=2p, B.5x+2=7x-8, C.2 (x-2) -3 (4x-1) =9 (1-x) , A和B学生一般能解, 但C含括号, 大多数学生不会作。这样设计, 使学生陷入困境, 教师再巧妙引导, 学生的求知欲就被充分激发, 从而收到理想效果。

3. 引导学生自得, 给予成功满足。

兴趣是带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 成功的欢乐可使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 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自得, 能使学生获得愉快情绪, 从而为数学废寝忘食。如, 讲授公式: (a+b) (a2-ab+b2) =a3+b3时, 可先安排学生练习计算 (a+b) (a2-ab+b2) , 启发学生自己得出公式, 在学生对它产生兴趣后, 再讲解其应用, 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架设桥梁, 突破难点。

通过复习旧知识, 把新、旧知识进行对照, 或增加辅助命题, 深入浅出, 能帮助学生突破学习上的难点, 从而激发其兴趣。如, 对于应用题这一难点, 教学时就可联系实际, 增加辅助命题来突破。

5. 联系生活, 提高能力。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下一篇:工程计价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