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解析

2024-09-22

目标解析(共12篇)

目标解析 篇1

最新的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课程目标则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作了表述,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课程的基础目标

与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一样,这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仍然将“知识与技能”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把学习地理知识与形成地理技能看成是课程的唯一目标的观点是片面的、狭隘的。但是,忽视学习知识与形成技能,认为“‘双基(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提法’已经过时”,同样也有失偏颇。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地理技能不仅有用,且也是培养智能、发展个性的基础,是学生高效地参与地理教学过程、熟练地掌握地理学习方法、顺利地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不可或缺的。因而,掌握地理基本知识与形成基本地理技能是地理课程的基础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一条是“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一条目标涉及的知识内容,侧重自然地理。“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属于地球概论和天文学知识,“谈天说地”是必要的,但是“谈天”不是目的,“谈天”是为了“说地”,所以这部分知识是学习地理环境内容的前提。有关“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知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经典内容,且是学习人文地理、人地关系有关知识的基础。本条目标的完成,主要通过必修模块“地理1”的教学来实现。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二条是“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本条目标涉及的知识内容,侧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是系统地理的重要分支之一,与自然地理学并列为系统地理的两大支柱。有关“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等知识也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经典内容,对于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等,都极为重要。并且,人地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是高中地理课程,而且是整个基础教育地理课程的核心论题。所以,关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仅在“知识与技能”目标中提出,而且还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体现。“知识与技能”第二条目标的完成,主要通过必修模块“地理2”的教学来实现。

“知识与技能”目标的第三条是“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以往的地理教学大纲,对于这一目标是忽视的。要达成这一目标也不容易,能力要求的层次比较高。以“表达”为例,表达者要让听者听明白,首先必须把问题全部“消化”,并能融会贯通,还应做到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最后还要讲究语言的声调节奏。表达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能力。此外,“交流”也是一种能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交际能力,是新课程所大力提倡的。

可以说,“知识与技能”这三条目标属于三个不同的层级,逐级提高,形成体系,对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十分关键。

二、“过程与方法”———课程的关键目标

“知识与技能”是基础,但不是唯一的、终极的课程目标,有了知识与技能但不去运用、不会应用,是毫无意义的。以往的地理课程与教学往往过于“重结论、轻过程”,这是一种片面的做法。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并且,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诘问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告诉我们,必须“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必须“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而,“贵在参与、注重过程、强调方法”就成了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关键。

和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明显不同的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首次将“过程与方法”单独列为课程目标阐述的一个领域,这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正确地熟练地掌握“过程与方法”,不仅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而且对于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地理技能的形成,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也都具有促进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一条是“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侧重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运用能力的培养。在高中阶段,相对来说这条目标属于初级水平目标,但高中学生如果不会收集处理信息并将其运用于学习过程,就谈不上进一步地解决地理问题。所以它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二条是“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侧重发现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培养。第二条目标属于在第一条目标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并且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条目标。其中,发现地理问题是前提,提出方案、对策是核心。至于途径和方法,则倡导与他人合作,强调开展调查研究。

“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第三条是“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侧重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的培养。以往的地理教学大纲,对于这一目标是忽视的。实际上,对于一个问题的正确表达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应属于较高层次的能力。表达者要让听者听明白,首先必须把问题全部“消化”并能融会贯通,然后还应该做到表达的条理清楚、层次清晰,最后还应尽力讲究语言的声调节奏。实际上,表达能力是一项综合的能力。此外,交流也是一种能力,加强学生之间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这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

可以说,“过程与方法”这三条目标属于三个不同的层级,级别逐渐提高并且形成体系,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都是十分关键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的终级目标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所以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课程的必要目标是其他目标要求所不能替代的。这次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摆脱以往课程教学的唯知主义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不仅如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只是课程的一个必要目标,而且它还是课程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确实,当一个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经历的过程、形成的方法,最终都升华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升华为意识、观念、责任、习惯,那么,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将是受益无穷的。

以往的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虽然也有情意领域的目标,但相对来说处于一个辅助的、陪衬的地位。本次制定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情意领域的目标,被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情意领域的目标不仅仅是爱国主义情感,而且还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情意领域目标的内涵比以往更充实、更丰富、更全面了。首先,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也是指内心体验、情操陶冶。其次,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也是指科学的态度、求实的态度。第三,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的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地理环境价值)的统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一条是“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动机,以往仅仅被理解为一种手段和策略而已,而这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其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这是因为学生假设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动机,那么,地理学习活动就不可能有效运行,即使能短暂地运行但也不可能长时间地维持。《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列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一条,可见对情意领域这一方面内涵的重视。此外,科学态度、审美情趣的培养也是地理学科的重要任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二条是“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 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关注国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地理学科传统、经典的课程目标,地理和历史这两门学科被称为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双翼”。有关情意领域这方面内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以往已有很多剖析,这里不再赘述,这次《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继续强调这些方面情感的培养。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在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方面,这次特别强调“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三条是“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以往的地理教学大纲在提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往往还强调国际主义教育。在国际社会强调“阶级斗争”、强调“反对共同的阶级敌人”、强调“输出革命”的“国际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在当前的国际大环境下已不合时宜。如何在全球的资源、人口、环境、经济、社会与发展方面,进行“国际合作”和“全球意识”教育,是地理学科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第四条是“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可持续发展教育在“知识与技能”领域已有目标要求,但是光知道“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还不够,还必须在认知与情意和谐统一的轨道上,使学生进一步“产生意识—形成观念—增强责任—养成习惯”,从而使遵守“环境道德”、“资源道德”、“人口道德”蔚然成风,使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深入人心、产生行动。

目标解析 篇2

案例:

Jim是一家五百强制药公司的注册经理,平时工作比较忙,但还算顺心。业绩一直得到总公司的认可。最近认识了一位德资制药企业的总经理,对方坚决聘请Jim做自己的助理,薪水翻番,加上其它优惠条件,很具吸引力。面对再三邀请和优厚的条件,Jim想到未来的几年自己可以大赚一笔,损失一点年终奖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最后终于Jim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信”。

Jim顺利来到了那家德资制药公司,然而,那位老总毕竟是嘴巴上答应Jim的条件,在给他的正式聘请信上列出的条件却十分苛刻,细细算来,还没有原来公司的待遇好,更谈不上什么发展空间,而且在明年还必须从北京调到天津工作,职务和薪水也没有变化的可能,这样肯定会给家庭生活带来负面冲击。现在Jim真是后悔莫及。

分析:

目标解析 篇3

(1)本句时态为现在进行时,表示现阶段正在做的事情。现在进行时有时所表示的动作并不一定在说话人说话的时刻进行,而是在包括说话时刻在内的一段时间当中正在进行。例如:

George is translating a book now. 乔治现在正翻译一本书。

(2)try to do sth.意为“努力或尽力去做某事”,指试图做某种很难的事,相当于try one’s best to do sth.。例如:

He tried to work out the problem. 他努力地想解出难题。

Let’s try to do the work well. 让我们尽力把工作做好。

(3)try doing sth.则表示“试着(用什么方法)去做某事”,即动作真的进行了或正在进行,成败得视结果而定。例如:

Let’s try doing the exercise in another way.

让我们试一试用另外一种方法做这道练习题。

(4)try to do表示“设法或尽力去做某事”,实际上做与不做视情况而定;而try doing表示“试着做”。例如:

I tried sending her flowers but it didn’t have any effect.

我试着给她送花,然而没什么结果。

由try构成的短语有:

try sth. on试穿try doing sth.试着做某事

try to do sth.尽力做某事 try one’s best尽某人最大努力

try one’s hand at sth.初试身手try out for sth.测试;试验

try for sth.试图获得某物have a try试一试

try sb. for sth.审问; 审判某人

try one’s luck at sth.碰碰运气,希望能成功

How nice the jacket is! Can I ____ it ____?

A. try; onB. try; outC. try; again

[解析]A try on意为“试穿”;try out意为“试验”;try again意为“再试一遍”。由上句“那件夹克真好看”可推知此处应为“试穿”,故选A。

2. the place where something lives 某物生活的地方

此处是由where引导的定语从句。where指地点,在定语从句中作地点状语。where修饰表示地点的名词(如place, factory等);关系副词相当于相应的“介词+关系代词”,如:where相当于in/at which。例如:

That is the house where(=in which) he lived ten years ago.

那是他10年前住过的房子。

The hospital where(=in which) her mother is working is in the western suburbs. 她母亲工作的那家医院位于西部的郊区。

3. They’re about 10 feet long and they weigh about 1,000 pounds.

他们大概10英尺长,重约1000磅。

英语中表示事物的长、宽、高、深、远、重等的基本结构为“主语+谓语(be)+基数词+量词(metre, kilometre等)+形容词(long/wide/high)”,可作表语,也可作后置定语。例如:

The building is 100 metres high. 这座楼有100米高。

My room is five metres long and four metres wide.

我的房间有5米长,4米宽。

注意:

长、宽、高还可用复合形容词,即“数字+量词(单数)+long/wide/high…”表达,中间为连字符,常用作前置定语。例如:

This is a 20-metre-high building. 这是一座20米高的楼。

4. In 1972, it was discovered that they were endangered.

1972年,发现它们濒临灭绝了。

(1)句中的it为形式主语,代替that从句,that从句是句子的真正主语。it作形式主语时还常用于下列结构。例如:

It’s said that there will be an exam soon. 据说,很快就要考试了。

It is known that the movie star has gone to Paris.

众所周知这位影星去巴黎了。

It’s reported that the weather is getting worse. 据报道,天气会变糟。

It is said that there are several thousand languages in the world.

据说世界上有数千种语言。

(2)it代替名词性从句作形式主语,主要用于“It+be+形容词/名词/过去分词+that从句”结构。例如:

It was a pity that the president couldn’t come. 可惜校长没能来。

It is important that we should learn English well. 学好英语很重要。

it在被动结构中作形式主语的常用句型如下:

It’s reported that…据报道……It’s believed that…大家相信……

It’s thought that…大家认为……It’s said that…据说……

It is known that…众所周知……

It has been decided that…大家决定……

____ is said that ____ of visitors visit the Great Wall every year.

A. That; thousandB. It; thousands

C. This; thousands D. It; thousand

[解析]B It is said that…“据说”;thousands of“数以千计的”,故选B。句意为“据说每年有数以千计的游客来参观长城”。

(3)此句是含有被动语态的句子,且为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一般过去时态的被动语态结构为:“was/wer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例如:

The house was built in 1967. 这房子是1967年建的。

The woman was saved at last. 这个女人最后得救了。

——Did you go to Jack’s birthday party?

——No, I ____.

A. am not invitedB. wasn’t invited

C. haven’t invitedD. didn’t invite

[解析]B 问句用的是过去时,答句也应该用过去时,“没被邀请参加”应用被动语态wasn’t invited,故B项正确。题意为“你去参加杰克的生日晚会了吗?”“没有,我没有被邀请。”

5. I’ve visited a lot of zoos in my life, and I have never seen one I liked or one that was suitable for animals to live in. 我一生中参观了很多动物园,但从未看见一个我喜欢的或是适合动物生存的动物园。

(1)本句为并列复合句,由and连接的第二个分句中又包含了两个定语从句,即I liked为定语从句修饰第一个one, that was suitable for animals to live in为修饰第二个one的定语从句。在先行词one和定语从句I liked间省略了关系代词that,因为此时关系代词that在定语从句中作宾语,常可省略;而第二个one与定语从句间的关系代词that却不能省略,因为此时that在定语从句中作主语,不可省去。例如:

What are some things that happen on soap operas?

连续剧里发生些什么事?

I mean the one that was bought yesterday. 我指的是昨天买的那个。

(2)in one’s life意为“在某人的一生中”,one’s随主语的人称用相应的物主代词。例如:

Edison invented lots of things in his life.

爱迪生一生中发明了很多东西。

Everyone makes mistakes in his life. 一生中任何人都会犯错误。

6. The animals are kept in tiny cages and can hardly move at all. 那些动物被养在很小的笼子里,几乎不能动。

(1)are kept是一般现在时的被动语态,由“am/is/are+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

(2)at all通常用于否定句中,即not…at all,意思是“一点儿也(不),丝毫不”,起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例如:

I don’t like apples at all. 我根本不喜欢吃苹果。

I can hardly hear you at all. 我几乎不能听见你的声音。

I don’t agree with you at all. 我根本不同意你的观点。

(3)hardly意为“几乎没有,几乎不”,是表示否定意义的副词,相当于almost not。它的位置常在be动词、情态动词和助动词之后,行为动词之前。例如:

He could hardly see anything. 他几乎什么也看不到。

She hardly ever calls me(=almost never). 她几乎从未给我来过电话。

The old man hardly hears anything now.

如今那位老人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了。

hardly位于句首时,句子须借助助动词构成倒装语序。例如:

Hardly did he speak another word. 他几乎没有再说一句话。

hardly表示否定概念,不能再与其他否定词连用。用于反意疑问句时,附加问句须用肯定式。例如:

He hardly works, does he? 他几乎不工作,是吗?

Peter hardly had time for concerts at that time, ____?

A. wasn’t heB. was heC. didn’t heD. did he

[解析]D hardly本身表示否定概念,故反意疑问句部分要用肯定形式,本句中had作实义动词,变问句时用助动词did,故选D。

7. I know. I stopped using them last year.

我知道,我去年就不再用它们(餐巾纸)了。

stop作为动词,意为“停止”,常用于下列结构中:stop to do sth.“停下来去做某事”,stop doing sth.“停止做某事”;stop…(from)doing sth.表示“防止(或阻止)……做某事”,其中介词from可以省略。例如:

When the teacher came, I stopped talking.

老师进来时,我停止了讲话。

When Li Ming came, I stopped to talk with him.

李明来了,我停下来和他说话。

We must stop him (from) doing such a foolish thing.

我们必须阻止他,不让他做这样的蠢事。

She ought to stop ____; she has a headache because she ____ too long.

A. to work; was readingB. to work; has read

C. working; has readD. working; read

[解析]C stop doing sth.表示“停止正在做的事”,stop to do sth.表示“停下来去做某事”。另外,read的动作是从过去一直持续到现在,故应用现在完成时。句意为“她应该停止工作,她头疼是因为她读的时间太长了”。

8. The windows and doors came from old buildings around the town that were being pulled down.

窗户和门来自城镇周围被拆毁的旧楼房。

(1)that were being pulled down是定语从句,修饰先行词old buildings。此定语从句是过去进行时的被动语态,其结构是“was/were+being+动词的过去分词”。强调“在以前旧楼房正在被拆除时”得到这些窗户和门。被动语态可以用于各种时态,较常用的有八种,如: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现在完成时、过去完成时、将来完成时、现在进行时和过去进行时等等。例如:

My car has been repaired. 我的汽车已经修好了。(现在完成时)

This question is being discussed at the meeting.

这个问题正在会上讨论。(现在进行时)

When I called, tea was being served.

我来拜访时,正好在上茶。(过去进行时)

(2)pull down意为“拆除;推倒”。例如:

The old building is being pulled down. 那栋旧楼正在被拆除。

The cinema she used to visit has been pulled down.

她常去的那家电影院已经被拆除了。

9. At school, everyone calls him Mr Recycling.

在学校,大家都叫他“环保先生”。

(1)call作动词,意为“叫,称呼”,在这里用的是句式“call+宾语+名词”,名词作宾语补足语,说明宾语的身份或情况。常见的这样的动词有:call, name, make, elect(选举), think, find, consider(认为), leave, wish, keep等。例如:

They call me Xiao Li. 他们叫我小李。

What do you call this kind of plant? 这种植物你们叫什么?

They made him captain of the ship. 他们让他当了船长。

They called the baby Emma. 他们给婴儿取名埃玛。

(2)everyone作代词,其意义同everybody,意为“每人,人人”,不能用来指物。every one用作主语时,其后谓语动词采用单数形式。例如:

Is everyone here today? 今天大家到齐了吗?

(3)习惯上everyone不能用of短语作定语,但可用其他介词短语作定语。例如:

He knows everyone in our village. 他认识我们村里的每个人。

注意:

与everyone很容易混淆的词是every one, every one不仅可指人而且可指物,其后通常跟of短语作定语。例如:

Every one of us has the right to work. 我们每个人都有工作的权利。

10. It’s not very suitable for this hot weather.

这样热的天气很不适合穿它。

weather是不可数名词,即使前面有bad, good, hot等形容词修饰,其前面也不能加不定冠词,但在习语in all weathers中则必须用其复数形式,意为“无论什么天气”,“不管怎样”。例如:

What bad weather (it is) for swimming!

对于游泳来说,这是多么恶劣的天气!

新旧准则会计目标转变的背景解析 篇4

一、目标转变是会计国际化的要求

IASC (国际会计准则) 《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会计目标是提供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方面的信息, 这种信息对于广大使用者制定经济决策是有用的;财务报表还应反映管理当局托付给它的资源受托责任或经济责任的实施结果。新会计准则中对会计目标的规定与IASC中的规定趋于一致。

20世纪60年代, 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全球范围内竞争的加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以及市场风险的加大, 出于优势互补、节约成本、降低税负和风险、增加利润乃至战略防卫和发展等目的, 跨国公司的发展形式也在逐渐演变。当代跨国公司的最基本特征是在国外拥有对企业资产的控制权和企业经营的决策权。会计国际协调的初衷就是规范跨国公司的会计与财务报告, 这是东道国乃至居住国政府对跨国公司实施监管的必然要求, 也是跨国公司内部提高经济和财务决策、管理成本与效率、业绩评价等方面的工作水平的需要。会计国际化对于减少跨国发行证券和股票上市的成本, 提高证券市场效率以及跨国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都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会对不接受国际会计核心准则的证券交易所的业务发展构成相应的限制, 从而降低有关国家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近年来, 国际会计准则得到了来自国际资本市场的强有力的支持, 从而获得日益广泛的认可。

在当今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 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潮流所向, 是不容回避的客观事实。会计国际化的实质是各国逐步趋同的过程, 也是各国利益之争的结果。我们对会计国际化的态度是在立足于我国国情和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下, 积极地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 除非相关的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明显不切合实际。

二、我国会计环境发生转变是会计目标转变的制度基础

经济发展为一国发展之根本。古人谓:经济学乃经国济世之大学, 其理甚明。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会计学的演进源远流长, 而今已成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以历史的眼光看, 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 并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一般地说, 文明水平越高会计方法就越精湛, 随着社会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增强, 会计信息促进或妨碍经济发展的能力也相应增强。经济发展对会计的直接影响主要体现在会计规则的制定上, 也就是会计准则的制定上。

旧会计准则实施时期,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阶段, 计划经济的影响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并存。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中, 我国多年来一直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残余仍然或多或少地存在并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还不长、不够成熟和完善。因此, 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具有过渡性, 会计目标中会有“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这样的要求。现阶段, 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生产资料市场、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等逐步成立, 对资源的合理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代表, 股份制企业在中国已逐渐发展起来。近年来, 随着会计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和会计、审计标准体系的初步建立, 会计师行业蓬勃发展, 具备了一支知识化、年轻化的会计队伍, 会计人员专业水平也有了较大提高。在新的会计环境下, 新准则中对会计目标的规定就有了新的发展。

三、目标转变体现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权衡

根据有关文献, 国内外会计学术界对财务会计目标的认识存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认为, 资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后, 资源的受托方 (即管理当局) 应承担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 并使其尽可能保值增值的责任。从而确立的会计目标应有助于检查和评价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其中最有效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是关于经营净收益的信息。因此, 它强调经营净收益的真实与准确, 注重信息的可靠性, 对向外部提供的信息就会有所取舍。“决策有用观”认为, 资源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在资本市场介入的情况下, 会使资源所有者对受托资源的管理淡化, 转而更关注资本市场的平均风险与报酬水平以及所投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风险与报酬。受托方的管理重心从有效管理受托资源转向在资本市场上使报酬与风险的比例达到最优。从而会计目标应为信息使用者 (包括现在的和潜在的) 提供有助于其作出合理决策的信息。因此, 它注重信息的相关性, 更关注有关企业未来现金流动金额、时间分布及其不确定性的信息, 同时还需引入各种计量属性, 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就信息质量要求而言, 两者是存在一定差异的。评价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 应该更加注重如实反映;而决策有用性需要的信息, 则更加注重相关性。

受托责任包括广义受托责任和狭义受托责任。狭义的受托责任观要求存在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 委托人根据代理人提供的财务报告决定是否继续聘任或解聘管理当局进行决策。当资本市场发展到股权十分分散的情况时, 众多小股东由于成本效益原则并不愿意对企业的管理当局进行监督。这样, 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就会逐渐模糊, 投资者开始采用“以脚投票”的方式对待他们认为经营管理业绩不好的公司。因此, 决策有用性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在决策有用观下通过股票市场持有或抛售特定公司的股票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受托责任决策, 它意味着投资者选择了公司目前的管理当局或转而选择其他管理当局作为受托人, 是一种间接行使受托责任关系中委托人权利的体现。

在这个意义上, 广义的受托责任评估包括了决策有用性。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性并无根本的冲突, 两者在很多方面是相互交汇的, 它们所要求的会计信息存在着许多共性, 而两个目标所属的环境有一定的差别。一般认为, 受托责任观有一个前提条件, 即管理当局所承诺的受托责任要能够得到明确的履行, 从而要求先有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决策有用性产生于资本市场高度发达、股本相对分散的市场条件。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性应是两个并行的、无冲突的, 但又有不同侧重点的目标, 都应该得到一定的重视。新准则会计目标的改变反映了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转变, 但决策有用观要求的资本市场环境尚未成熟, 目前基本上处于向决策有用性过渡的阶段。相信随着资本市场环境的日渐成熟, 基于决策有用观的会计目标会更加成熟。

四、会计目标转换的影响分析

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 其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性作用应该得到充分的认识。综合本文的背景分析与解释, 可相信, 会计目标的转变将为我国会计改革带来重大影响, 未来会计发展的道路也将会出现重大的变革。会计目标的转变, 使得微观信息使用者即会计服务对象取代了原有的以政府为服务对象的思路, 转变了会计在决策参与中的地位, 树立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活动中基础工具的核心观念。此外, 会计目标转换使得会计计量模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原有的历史成本计量基础部分将逐渐地被公允价值取代, 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相关性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会计目标的转变, 对公司契约各方平衡利益冲突、完善公司治理机制也起到了协调作用, 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特征将有利于投资者通过会计信息来保护自身根本利益。会计目标的转变也使得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得到提高, 以会计信息为基准的股价取代了政府计划指导, 成为资源流动的基准导向, 对我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总之, 我们必须根据我国现实经济环境制定合理的会计目标, 以会计目标为中心不断完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只有充分发挥会计目标对于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性作用, 会计目标的现实意义才会实现, 会计目标才会真正成为沟通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桥梁。

摘要:会计目标作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逻辑起点, 其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导向性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认识。本文通过对2006年和2003年颁布的新旧会计准则中会计目标进行比较, 试图从会计国际化、会计环境的改善以及“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权衡三方面来解析会计目标转变的深层次原因, 并分析其对中国会计未来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会计目标,会计国际化,会计环境,受托责任观,决策有用观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3]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会计准则2002 (中译本) [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4]胡玉明:事项会计: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统一——兼论网络时代的会计发展方向[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2 (3) .

[5]王晨明:论会计国际化进程中的会计目标[J].财会通讯 (学术版) , 2005 (9) .

[6]冯淑萍: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J].会计研究, 2003 (2) .

[7]葛家澍、张金若:FASB与IASB联合趋同框架 (初步意见) 的评介[J].会计研究, 2007 (2) .

[8]赵德武:论西方会计目标理论不同学派的会计思想[J].会计研究, 1995 (4) .

[9]冯淑萍:市场经济与会计准则[J].会计研究, 1999 (1) .

p2p理财行业的目标受众解析 篇5

加入p2p理财行业这个大家庭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对于我这个90后来说觉得互联网金融这方面了解起来非常容易,毕竟现在互联网在国内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普及,所以一个依附在互联网上的理财产业自然能够快速得到发展,有些人通过p2p理财就是为了挣点儿零花钱,而也有一部分就是拿这来做自己的第二职业。有些甚至就指着p2p理财为生的,当然只是一小部分。

那么对于这样一个新兴理财行业来说,本就在国外成熟的模式到了中国却变的异常混乱,不管是从监管政策方面还是一些市场趋势方向上来看,似乎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联系,那么对于p2p理财这个互联网金融模式来讲,作为年轻一代的我们当然是很容易接受,但是对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呢?或是说p2p理财行业的受众究竟是怎样一个状态。

目前对于p2p理财平台做市场的朋友们来说大多将目标人群定位在35-45岁年龄的阶段,之所以定义这样一个区间是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无论是对于新事物的理解能力,还是在闲置资金拥有比例方面都是最佳状态。所以吸引大批优质的中年人前来投资时每个平台市场拓展的首要任务。

如果我们将受众转移到50-60岁之间显然是不明智的,这部分人对于互联网的依赖程度不高,或是根本不懂互联网,更不用谈及什么p2p了,和他们解释半天换来的结果就是他认为你在骗人,在一个,这个年龄阶段的人所拥有的闲置资金还要用来养老用,怎么会拿出来投资呢。

年轻一点的话是25-35这个年龄阶段,这个年龄的人普遍是工薪一族,要么就是事业上升期,大部分人的钱要不就是攒着买房买车娶媳妇,没有那么多的闲钱来进行p2p投资。但是从借款方面就可以考虑这一群体,现在的孩子有很多有着强烈的创业欲望,可以发创业标针对性宣传也是一条不多的发展渠道。

总的来说,虽然经过分析可以看出适合p2p理财的这一部分人是在35-45这一个阶段的,但并非其他年龄段就完全不适用,金钥匙网贷小编认为很多p2p理财平台得不到大众欢迎的原因始终离不开“诚信经营”,实力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政策监管是一方面。p2p平台的投资门槛本来就低,100元就可以起投了,如果这个平台诚信值高,运营的好,又有保障,年轻人可以将工资拿出一部分“存在”互联网金融中,“余额宝”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吗?但话又说回来,一个企业要想长足发展,即使没有监管,如果从一开始就本着真正为百姓服务,为我们这些“草根”服务,如何不能赢得大众的认可呢?

下面金钥匙网贷推荐时间:

目标解析 篇6

含有“by/by the end of + 过去时间点”或“by the time + 谓语动词为一般过去时的从句”时态标志的句子中的谓语动词通常用过去完成时,构成模式为“had + 动词的过去分词”,表示在过去某一时间或某一动作之前已经发生或完成了的动作(也可以说这一动作发生的时间在“过去的过去”)。例如:

By the end of last term we had won two matches. 到上学期末为止,我们已赢了两场比赛。

注意:在包含 when, before 等时间状语从句的复合句中,如果主从句的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是在过去不同时间发生的,那么先发生的动作通常用过去完成时,而后发生的动作用一般过去时。例如:

When I woke up it had already stopped raining. 我醒来的时候雨已经停了。

但如果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则主句和从句的谓语动词均可用一般过去时。例如:

Just before I left Beijing, I sent them an e-mail. 在离开北京前,我给他们发了一个电子邮件。

2. I’ve never been late for school, but yesterday I came very close.(P78) 我上学从来没有迟到过,但昨天我却差点迟到了。

come close 表示“差点迟到”的意思, close 是副词,意为“接紧地”、“紧紧地”。例如:

The end of the year is drawing close. 年终将至。

He lives close by the church. 他住在教堂附近。

3. I only just made it to my class.(P78)我正好按时到达了教室。

only just 意为“勉强”、“刚刚”。例如:

We were only just in time for the last bus. 我们差点儿没赶上末班车。

I’ve only just arrived. 我刚刚到达。

make it 表示“及时赶到”、“成功”等意思。例如:

Let’s make it half past one. 我们一点半到那儿吧。

He wants to make it as a writer. 他想作为作家而一举成名。

注意: make it up to sb 意为“报答/偿还某人”。例如:

Thanks for buying a ticket for me——I’ll make it up to you later. 谢谢你为我买票,我以后会还你的情。

4. The bus broke down.(P78)公交车坏了。

break down 意为“(机器等)出故障”,它还有“崩溃”、“瓦解”、“身体或精神衰弱,情绪失去控制(如突然大哭)”等意思。例如:

Our plans have broken down. 我们的计划已经失败了。

His health broke down. 他的身体垮了。

She broke down when she heard the news, but quickly recovered. 她听到那消息就哭了起来,但很快就恢复过来了。

另外, breakdown 是名词,意为 “(机器等的)故障/损坏”、“垮台”、“破裂;“(精神、体力等的)衰弱”等。例如:

The earthquake has caused a breakdown of communications. 地震造成了通讯系统的中断。

He’s suffering from a nervous breakdown. 他正患神经衰弱。

5. Wells was so convincing that hundreds of people believed the story...(P80)韦尔斯说得如此令人信服,以致于许多人都相信了这件事……

“so + adj./adv. + that...”结构意为“如此……以致于……”, that 引导结果状语从句。例如:

He did so well that the workers all spoke highly of him. 他干得如此出色,以致于工人们都称赞他。

This book is so interesting that everyone in our class wants to read it. 这本书如此有趣,以致于全班同学都想看。

6. He was going to meet me earlier but he didn’t show up.(P81)他打算早一点与我见面,但他没有露面。

show up 意为“出现”、“露面”。例如:

Over a hundred people showed up at the meeting. 有100多人出席了会议。

7.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P86) 你能告诉我公共厕所在哪里吗?

句中的连接副词 where 引导的是宾语从句,宾语从句应用陈述语序。

注意以下常用于问路的句式:

Can/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how to get to... ?/where...?

Do you know where I can...?/I wonder if you can tell me...?

8. The bank is next to the bookstore.(P87)银行在书店隔壁。

next to 意为“贴近”、“挨着”、“与……相邻”,与名词或代词连用,在句中作表语、定语或状语。例如:

In one room next to his, I found a lot of old clothes. 在他隔壁的一个房间里, 我发现了许多旧衣服。

He stood next to the garden. 他在靠近花园的边上站着。

另外, next to 还有“几乎”、“差不多”的意思,相当于 almost。例如:

I know next to nothing about him. 我对他几乎一无所知。

It would be next to impossible to do the job in such a short time. 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干这件事是不大可能的。

9. Is that a good place to hang out?(P88)那是一个闲逛的好地方吗?

to hang out 是动词不定式作后置定语,修饰 a good place。 动词不定式与被修饰的名词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动宾关系。例如:

I have something important to say. 我有重要的事要说。

She has no paper to write on. 她没有写字的纸了。

10. ... the staff dress up as clowns.(P90)员工们都装扮成了小丑。

dress up 意为“装扮”、“(使)穿上盛装”。例如:

He dressed up as a cowboy. 他装扮成一个牛仔。

She was dressed up in her Sunday best. 她身着节日盛装。

11.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if there are any good museums in Newtown.(P90)你能告诉我在新城里有没有一些好看的博物馆?

if 是连词,意为“是否”,引导宾语从句,在此句中可以用 whether 代替 if。注意:

(1) 引导主语从句时只用 whether,不用 if。例如:

Whether he will come is still a question. 他是否能来还是个问题。

(2) 引导表语从句时用 whether, 不用if。例如: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we should go on with this work. 问题是我们是否应该继续进行这项工作。

(3) 在介词之后,只能用 whether 引导宾语从句, 不能用 if。例如:

I worry about whether I hurt her feeling. 我担心我是否伤害了她的感情。

(4) 与 or 连用时只能用 whether,不能用 if。例如: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to go or to stay. 问题是去还是留。

I don’t know whether he is wrong or she is wrong. 我不知道是他错了还是她错了。

12. I’ve been collecting them for many years.(P91)我已经集邮很多年了。

句中的 have been collecting 是现在完成进行时。现在完成进行时由“have/has been + 现在分词”构成,主要表示从过去某时间开始持续到现在并有可能继续进行下去的动作。例如:

We’ve just been talking about you. 我们一直在谈论你。

13. The expressions you use might depend on whom you are speaking to or how well you know them.(P92)你所选用的语言取决于你和谁讲话或你们相互的相识程度。

depend on/upon意为“取决于……”、“依靠”、“信赖”。例如:

Success depends on your efforts and ability. 成功与否取决于你的努力和能力。

You can depend on him for help. 你可以依靠他的帮助。

He is not to be depended on. 他不可信赖。

注意: depend on/upon it 意为“毫无疑问”、“没错”。例如:

目标解析 篇7

现代社会管制理论中通过社会利益论、追逐论和经济监管论三种理论来对金融监管的实践进行解释。由于对我国金融实践的局限性,追逐论虽然能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之间的关系体现出来,但若讨论我国金融的监管组织结构却不适合;经济监管论可以将除市场失灵外的金融监管解释清楚,但是勉强用于构建监管组织结构;社会利益论则以市场失灵为视角,注重市场机制的效率性和稳定性,可以用于我国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分析。

二、金融监管的目标

以经济学为视角,导致价格、信息变化甚至市场失灵的原因是垄断、信息不符和竞争激烈等,以上情况一般会在资本密集型、信息密集型、高风险型和公共产品系列或公共产品的行业中出现,而金融业正位于此行列。这样,由金融系统的本质属性所致,适当规范性、预防性的对金融业进行监管以解决金融活动中出现的市场失灵现象势在必行,而此做法也是符合各国实际要求的。导致低效率、不公平交易和系统紊乱的最终原因是金融市场失灵,极大地危害了社会经济系统,为杜绝此现象,必须实现对金融系统的监管,也因而成为金融监管的目标,并通过安定性、有效性和公正性来对金融监管和金融结构进行评价。

(一)有效性

金融业因规模经济而变成垄断行业,又因范围经济变成混业经营,导致金融业的垄断性增强。虽然,金融行业的规模性和范围性并未在学术研究中得到确认,但是其资本、实力雄厚已被世界各国所公认。适时的监管垄断市场,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有效地保证了支付结算系统的高效运作和金融产品服务的准确定价,确保了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二)安定性

确保银行系统的财务健康和稳定是金融监管最主要的原因和最重要的目标。保护存款人因资金变动或其它原因而导致的信心动摇,通过采用多种规范性和预防性的监管手段来确保安定性目标的实现。

(三)公正性

由于金融活动不按要求发布信息,会给较弱的信息方带来意想不到的损失,而较强的信息方则会以此创造金融风险来危害较弱信息方的利益。因此,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产品的自身因素而带给市场参与者采纳和处理金融信息的不对称性得以解决,尽可能的杜绝因信息的不公平发布而造成的不公平交易。

三、分析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方式

可以从成本效益、功能组织机构、目标设定三个方面对金融监管的组织结构进行分析。

(一)成本效益分析

金融监管的成本包含了监管直接产生的资源成本和间接产生的效率损失。(1)资源成本。包括监管机构在执行监管的过程中和被监管者因服从监管而耗费的资源;(2)效率损失。通常,先抓准金融监管的边界社会效益与边界社会成本相等的这一关键点来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而最符合要求的便是届时的监管组织结构。我们可以对金融监管的成功与否,对在规定的时间、地点金融发展的总体趋势如何进行大致的判断,而使成本最小化的分析却不容易,因为监管直接产生的资源成本不难计量,但监管引起的间接效率损失却很麻烦。所以,针对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设计,成本效益分析只是一种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方法,在思想上起到了良好指导作用,但是实效性不高,故而不能以此为开始来进行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设计。

(二)功能组织机构分析

根据金融机构或金融业务来设置金融监管机构。如表1所示。

以上按照金融机构类别设置的监管组织体系,无论金融机构所从事何种具体的金融业务,都会有监管套利的漏洞和行为出现。换句话说,由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相同或类似的金融产品,按照不同的标准被分别监管、对待,体现了极大的不公平同时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风险。在分业经营的金融体系下更适合这种监管机构的设置。

表2监管组织体系无论何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业务,根据每一个具体的金融业务而设置监管者,因此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不存在类型影响业务。无论根据金融机构还是金融业务来设置金融监管机构,都表明了金融监管组织随着金融结构的变化而变化,通过以上视角来判断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设计,则需要深层次的理解金融体系。

(三)目标设定分析

与金融监管目标相呼应的是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和金融监管的缘由;与系统稳固、谨慎维护和操守规则管理目标相呼应的则是稳固、效率和公正目标。基于这些具体的目标,各监管组织机构进行具体负责,这样即不会导致金融机构的整体责任性尽失,也不会有监管套利的现象出现。

因我国当前是以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为模式而建立的金融立法的法律框架,差不多与某一类金融业务相呼应的是一种金融机构。因此,成本效益分析实效性较低,不能以此成为设计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开始;功能组织机构分析只是浅表性的内容,也不能以此成为金融监管组织结构决策的开始;而与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比较适合的则是目标设定分析,我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可以以此为逻辑开始根据功能或机构进行设置。

四、建立我国金融监管组织机构

(一)目前影响我国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原因

下面是以实现我国金融监管的基本目标为基础对我国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进行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原因:

(1)金融监管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因当前的金融业务内容繁杂、种类多样,不同的金融机构要对应着不同的人监管,以减少运行的资源成本,实现监管的规模经济;假如不同的金融机构由统一的监管机构进行监管,实现了各金融机构与统一监管机构内部的“资源共享”,这样统一监管机构运行的资源成本得以减少,可以为各有所需的市场主体提供各种监管服务,实现监管的范围经济。

(2)金融监管的矛盾与漏洞

金融监管矛盾是指多家监管机构对同一金融机构的不同或相同业务进行监管的范围权力,这样容易导致多重监管和减轻监管效力,而被监管者的经营效益也倍受影响;监管漏洞一般会在没有准确确定监管机构的管辖权时或发生与监管机构相关的重大事件时出现。

(3)金融体系的变化与发展

传统金融机构的功能边界由于金融的自由化而逐渐模糊。基于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是在分业经营的基础上建立的,其功能边界已被确定,而金融监管需要因地制宜,使被监管者的经营范围受到严格限制,并根据金融机构不同的属性,为实现其监管目标而制定了相应的监管措施。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组织结构和历史与逻辑诠释的最佳模式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是由现行的金融监管组织根据机构而设置的。我国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在金融监管的目标的指引下,以分业经营为基本框架,使相应目标下的机构和功能监管得到基本性实现。这样基于社会利益论的金融监管的必要性和缘由的逻辑诠释以及我国金融监管的历史进程,逐渐实现了从银行体制的单一性到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发展与统一。

五、结论

我国现行的三种管制理论,都可以对现代金融监管的某些现象进行诠释,相比较,与现阶段我国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设置的现实更贴切的是社会利益论,与具体目标也保持一致,因此,可以以此为逻辑的开始来判断我国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优劣。在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组织结构下综合对应目标下的机构和功能监管,所相应负责的主营业务基本实现了逻辑与历史演绎的基本统一。

摘要:本文从现代社会管制理论中的社会利益论入手, 对解决金融市场失灵的方法和相应的金融监管目标、决定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其他方法进行了论述。进而综合各种因素, 明确与现行金融体系相适应的监管组织结构。

关键词:金融监管,目标,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1]刘流.金融监管与中央银行会计[J].中国金融, 2008年第05期.

[2]李秀松.浅议中央银行监督管理机制的转换与调整[J].金融理论与教学, 2009年第03期.

[3]胡叔通.强化金融监管与央行分支行机构重组[J].金融研究, 2002年05期.

[4]韩增文.实施金融监管要讲求全面[J].河北金融.2005年06期.

目标解析 篇8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领域目标,研究

1 前言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正在走进校园, 走进师生的生活, 并已招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所蕴涵的学习领域目标, 内容丰富, 洞见深远, 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中学体育教师而言, 熟悉和掌握它, 并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 这对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提升体育教学质量, 实施素质教育与健康教育, 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笔者结合多年讲授体育与健康教学法 (含微格教学) 的实际, 以及省级体育骨干教师培训、顶岗支教师资培训和教育实习培训经验发现:在讲授这一专题时, 只是进行一些单纯的理论分析, 学生不甚理解, 且课堂气氛乏味。倘若辅之以恰当的案例设计与分析, 则学生兴趣盎然, 学习效果明显。基于此, 笔者将其归纳和总结, 以期为广大中小学体育工作者、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培训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学习领域目标”案例化解析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包括五个学习领域目标。其中, 运动参与、运动技能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它们是获得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重要载体。如果没有运动参与、运动技能, 那么其他领域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 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某一学习领域不能脱离其他领域而独立存在。这就要求同一教学内容要兼顾多种学习领域目标。

2.1 运动参与

主要是指:对没有体育兴趣的学生, 教师要设法激发他们学习体育的兴趣;对有体育兴趣的学生, 教师要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保持他们的体育兴趣。通俗地说, 即要设法让不愿活动的人活动起来, 让喜爱活动的人更有规律、更科学地活动。因为实践才是体育课的核心。没有学生的运动参与, 一切都无从谈起!前苏联著名教育理论家马卡连柯指出:如果儿童总是处于观赏者的位置, 他的全部参与就是观看, 这种消极、被动、不出力的游戏, 对儿童来说没有任何好处。在将来, 他只能会成长为习惯于观看别人工作而缺乏主动性, 形成一种懒散的性情和不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为此, 运动参与目标特别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改变评价重点, 促进学生学习和进步。

案例说明一:催马扬鞭运粮忙

跑的教学, 常规的加速跑、重复跑, 学生很难喜欢;投的教学, 若一味地练习前抛、背抛、侧向和背向滑步以及越栏技术, 学生更是没有趣味。那么, 如何利用这些器材上好体育课, 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呢?

导入:抗战时期, 鬼子总是抢夺农民的小麦。又到了收割小麦的季节, 为了保护好自己的丰收果实, 农民伯伯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抢收小麦、再把小麦运送到前线, 保证前线的军粮供应, 早日把鬼子赶出中国。

场地设计:30X40米场地一个, 并保证周围有20米的空地。

情境设计: (播放背景音乐《催马扬鞭运粮忙》)

(1) 前线运粮:麦子收割的季节, 雨水多, 来的急, 加上鬼子又经常来偷袭, 所以我们必须尽快把粮食晒干并装好, 送上前线交给解放军叔叔。运粮路程30米, 在运送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 穿过敌人的封锁线, 越过战壕, 快速把粮食运到前线, 并把战利品运回驻地。

各小组克服困难爬过封锁线 (爬过垫子) , 穿过战壕 (钻过栏架) , 迅速将小麦 (实心球、铅球等) 运到前线 (指定位置) , 运粮成功以后再把“红旗”运回驻地。此时, 教师启发学生发言, 如何才能更快、更好、更安全地运送粮食?然后, 教师总结要点。

(2) 教师又组织学生将战利品 (实心球、铅球等) 以同样的路程再运回起点。

(3) 成功的欢庆:战斗胜利后师生共同欢庆。并将红旗、实心球、铅球等器材运回后方 (器材库) 。

在这样情境化、故事化的游戏中, 教师首先利用器械的组合作用,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对体育课的感受焕然一新;其次, 充分发挥器械的多功能作用, 完全打破传统的那种跑就是跑、投就是投、跨就是跨、体操垫子就是用来做滚翻的技术教学常规, 使这些无生命的器械变得生机勃勃, 把枯燥乏味的身体锻炼变得趣味十足。整节课没有增添任何昂贵的、现代化的器械, 但是却为体育课赋予了全新的思维。学生的速度和灵敏性等体能素质得到了充分发展。不仅学会了跑钻爬的基本技术技能, 发挥了团结互助的精神, 而且, 还很好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同时, 教师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自我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案例说明二:以评促改, 以评促进

体育课上正在进行往返接力比赛, 加油声、呐喊声不绝于耳, 各组学生都在奋力拼搏、争创佳绩。一个小组明显领先, 当最后一名同学跑完后, 全组同学兴高采烈、欢呼雀跃。其他小组的比赛还在进行。当全部比赛结束时, 比赛名次已经确定, 以往教师通常会宣布各小组的比赛名次与成绩, 出现高潮的将是获胜的小组再一次欢呼, 大多数小组将再一次体验失败的苦涩。但是, 在这次课上, 教师宣布成绩的方式却让全体同学都兴奋起来, 充满信心地要进行第二次比赛。那么, 该教师是如何做的呢?

本次比赛合作最成功的小组是……;不甘落后、勇于拼搏的小组是……;充分体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小组是……;传接棒最好的小组是……;获得本次比赛冠军的小组是……;表现最好、进步最快的同学是 (该同学身体素质很差, 能够在后程很累的情况下坚持跑完全程) ……。不知道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跑的速度想在短时间内提高很困难, 这需要日后进行专门性的速度训练和速度耐力训练。因此, 取胜的关键还在于传接棒的技术上, 只要我们遵守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 减少失误, 每个小组都有取胜的可能。大家有没有取胜的信心?同学们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第二次参与的积极性更高。

这种评价方式的改变, 既肯定了优点又对不足进行了激励, 还有新的建议和要求, 对每一个小组都进行了公正肯定的评价, 评价内容丰富多样。运动技术、技能和量化标准不再成为唯一的评价内容。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定、学习态度评定和体能评定全部包括在内。这样的评价, 怎能不有效激发学生运动参与的热情和积极进取、努力拼搏的精神呢?

2.2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五个学习领域目标中的核心和主体部分, 是最能体现“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该目标所包含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只有在不断的、重复练习中才能形成。只有如此, 才能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和终身体育运动打下良好基础。20世纪享誉世界的哲学家、最杰出的教育理论家罗素指出:儿童游戏的本能满足在于获得某种技能。学校体育工作者应帮助和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学会某种技能, 并不能只是局限于“玩和乐”, 要做到“乐中学”。如果儿童喜欢跑、跳、投, 那么, 我们就教他如何跑得更快, 跳得更高, 投得更远的知识;如果儿童喜欢打篮球、踢足球, 那么, 我们就教他如何打得更好、踢得更精彩的道理。为此, 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必须给学生以充足的运动时间, 减少教师的占用时间, 不过分强求运动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案例说明:科学放羊

某中学体育教师上课的时候, 所有的学生都围过来, 老师介绍今天课堂上都有什么运动项目, 篮球、排球、足球、田径和游戏等, 哪些学生喜欢什么项目请分别举手。然后, 老师根据学生的选择分别安排到各个项目中去。所有的学生都选择好了, 都到自己的场地上去活动了。整个过程大致3分钟。老师则在场地外巡回指导。很少看到老师把学生停下来, 给他们讲解什么, 示范什么。即使有, 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也是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很短暂的, 一堂课的绝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运动, 都在从事着自己选择的运动。

该案例给人的感觉好像是“放羊式”教学, 其实不然。因为所谓的“放羊式”教学, 指的是教师完全不负责任的教学。上课的时候, 教师把球一扔, 学生拿着球自己活动去了。老师呢?就不管了, 抽烟、聊天、看报纸成为教师的工作了。而在该案例中, 教师从安排分组到巡回指导, 通过尽量减少上课程序, 充分保证了学生的运动时间。体育学者季浏指出:“羊不放不肥”, 只有是带到广阔茂密的大草原上去, 羊才能长得肥壮。我们的学生也是如此。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活动。因此, 不能把这种教学简单地等同于“放羊”, 应该理解为“科学放羊”。传统的体育课程, 教师主要关心的是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为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 教师运用了大量的讲解、示范, 学生所剩时间很少, 很容易让学生厌倦和反感。当教师在讲课的时候, 孩子们早就想把老师脚下的那个球抢过来, 自己活动去, 根本就不想听。因此,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不过分追求长时间的讲解、示范, 它所倡导的是:简化教学程序。教师在适当的时机下 (学生需要、困惑、矛盾与不解时) , 合理利用传统教学方法。一方面能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运动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 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独立地感知、理解和体验事物, 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 主动地去接受、认识和学习教材。

2.3 身体健康

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身体状况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影响。为此, 该领域目标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发展体能的同时, 注意使他们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身体健康, 了解营养、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它强调通过体育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锻炼身体, 形成自觉锻炼的意识和行为。

案例说明:科学锻炼, 改变身体形态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蕴涵着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 学生们却不喜欢上理论课。那么, 如何才能上好理论课呢?

(1) 课间激趣。

课间是相对自由的时间, 学生比较放松。学生们经常会问老师:“老师, 今天讲什么?”此时, 教师若正常回答所讲授课题为“科学锻炼, 改变身体形态”, 毫无疑问, 这样的回答, 不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若教师转变回答:“如何使同学们变得更加健壮、美丽和长寿?”这种设问的方式必然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准备理论课学习。

(2) 课前导趣。

当正式上课开始的时候, 教师的导入至关重要!若常规的理论课:先讲身体形态, 再讲体育锻炼如何能改变身体形态, ……学生必然无趣。若教师转变为:同学们, 当我们走在街上或在电视上, 经常看到一些儿童, 他们或瘦弱无力;或显得病态缠身, 弱不禁风!或又胖又矮、行动缓慢, 这样的身材好不好?周围的小朋友经常会以一些称谓来嘲笑他们?你们都知道是什么吗?

同学们的回答各式各样。老师总结:我们体育界的学者将其形象地比喻为小豆芽、小药罐子、小胖墩等。这样的身材好不好?同学们异口同声:“不好”。那么, 怎样才能避免这样的身材呢?学生的回答各种各样。教师及时总结要点:

第一, 体育锻炼能够控制体重和改变身体形态。俗话说:“长练筋长三分, 不练肉厚一寸”。经常做一些伸展性、柔韧性的练习, 能够保持关节的弹性和伸缩性, 改善体形和外表, 有助于身体长高;同时, 经常参加体育活动, 能够减少脂肪, 增强肌肉力量, 故可以控制体重。此时, 教师拿出二组不同的图片或通过录像进行比较分析。一组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 表现为:身体健壮、体形健美。一组是缺少体育锻炼的学生, 表现为:身体瘦弱或身体肥胖。

第二, 体育锻炼能够延年益寿。俗话说:“身体锻炼好, 八十不算老;身体锻炼差, 四十长白发。”研究显示, 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比经常锻炼的人早逝的可能性大31%。因为: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容易使体内脂肪堆积, 长而久之, 就会导致过分肥胖, 造成心脏负担加重, 寿命缩短。如果一个人的皮下脂肪超过正常标准的15-25%, 那么他的死亡危险率就会增加30%。此时:教师再拿出二组不同的图片或通过录像进行比较分析。一组图片为:白发银须且精神矍铄的老人在进行体育锻炼。一组体态臃肿且萎靡不振的中年人。

同学们想不想有一个更好的身体形态, 使自己更加健壮、美丽和长寿呢?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 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达于此目标呢?

(3) 课中增趣。

教师要教授一些简单易行、容易理解、便于记忆和操作的科学锻炼小常识, 才能继续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跑步处方。如何跑步才能科学合理呢?

方案一:在实施某种锻炼方案的前4-6周内, 通常应缓慢地增加运动负荷。在接下来的18-20周内, 锻炼者应逐步增大负荷。要想获得最佳的体能状态, 锻炼者增加负荷不宜过快, 也不宜过慢。要遵守百分之十规则:每周运动强度或持续时间的增加不能超过前一周的10%。例如:每天坚持跑步20分钟, 在下一周可将跑步时间增加到22分钟。

方案二:运动专家指出:运动强度小于50%时 (运动心率为110次/分) , 没有明显的锻炼效果;运动强度大于80%时 (运动心率为160次/分) 则容易损害身体健康。适宜的运动强度应在50-80%之间, 对应的脉搏频率应在110-160次/分。同学们在锻炼时可自行监测。

再如:长高处方。如何才能更快地长高呢?

第一, 每天认真做好每一节广播体操。第二, 每天做双杠双臂屈伸, 做累了就停, 每天做三次。第三, 每天跳跳绳, 也是跳累了就停, 也是三次。只要照此去做, 且每天坚持锻炼一小时, 不仅身体素质会发生变化, 而且还会明显长高。

(4) 课后遗趣。

教师留下与本课相关的思考题, 例如:还有哪些瘦身处方和长高处方等?

在该案例中, 教师通过“激”、“导”、“增”、“遗”四环节, 环环紧扣, 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即传授了体育卫生保健常识与体育健身常识, 又避免了枯燥乏味的传统的理论课教学常规, 很好地克服和解决了体育理论课教学难的难题。

2.4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在教学中, 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 又发展心理品质。因此, 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境, 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 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发展。

案例说明一:小八路送情报

耐久跑是典型的有氧运动, 能有效增强人体的心肺机能, 培养参与者吃苦耐劳和勇于拼搏的意志品质, 这是球类项目很难达到的发展目标。但是, 学生学习兴趣却较低。为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耐久跑练习时, 教师必须合理组织教法, 学生才会喜欢。

导入:在一次对日战役中, 我军为争取战争的早日胜利, 急需把情报送回后方, 路程艰辛而又危险。于是, 选派了一名顽强勇敢的八路军战士, 该战士历尽困难险阻, 最终成功把情报送回后方, 并取得了战争的最后胜利!我们要向八路军叔叔学习!

组织 (背景音乐为枪战声) :将学生分成4小组, 每小组在操场上, 在规定的路线中 (课前已摆放好器材) , 拿着小红旗, 依次绕过敌人的岗哨 (爬过海绵垫) 、钻过敌人的封锁线和铁丝网 (跨栏架) , 为躲避敌人的追捕而穿过山洞 (单杠或双杠) , 登上山坡 (广播体操司令台) , 最后跑回起点。再传递给下一个同学, 看那一组最快完成。第一组结束后, 教师分别就每小组进行了不同的表扬, 并启发引导学生如何才能更快地完成任务。于是又进行了下一组练习。

在这样故事化、情境化的游戏中, 学生兴趣高涨, 乐趣无穷, 充分体验到耐久跑成功后的乐趣。既发展了体能, 又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吃苦耐劳、拼搏向上的精神。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绝对不能为单纯迎合学生的兴趣, 放弃中长跑教学, 否则就会陷入“以人为本=科学放羊”的误区。例如:学生不愿意进行耐久跑, 就让学生踢足球、打篮球, 也可以打排球。这样的体育教学, 很显然教师对体育与健康新课改的内涵认识不深。

案例说明二:勇敢者的游戏

偏远的农村中学, 经济落后, 体育器材少, 于是该教师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有限的场地、器材。在操场上, 用体操凳架起了独木桥, 用单双杠比喻翻山越岭, 用悬垂压腿的铁架子当作云梯, 组织学生们玩起了“勇敢者的游戏”。学生们首先要越过独木桥, 然后, 翻山越岭 (即爬上单杠跳下, 再爬上双杠跳下) , 最后再征服云梯。整个过程中, 不强调方法, 随便跑、随便跳、随便爬, 只要安全通过就行。刚开始做第一遍的时候, 有些学生表现得胆怯、害怕。但是, 经过教师的鼓励与激励后, 每一个学生都勇敢地参与了活动。第一遍结束的时候, 教师首先进行了集体表彰。然后, 请同学们交流经验, 如何跑、跳、爬得安全合理而快速?继而, 教师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归纳, 再进行第二遍练习。整个练习过程, 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活跃。

在该案例中, 教师通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过小桥、翻山越岭和爬云梯的基本动作技能, 锻炼了身体的灵敏性和平衡性, 发展了探究意识, 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勇敢的意志品质。

2.5 社会适应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 学生可以直接体验近似于社会上所遇到的各种情境, 合作与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美国大教育家和著名哲学家杜威指出:儿童的游戏不外乎模仿年长者所做的事情, 学习成人世界的生活经验。他们的游戏愈多, 他们的计划和能力就愈精密, 他们的生活内容就愈丰富。

案例说明:奥运服务“盲人引路”

导入:2008年北京残奥会正在召开。世界各国的许多残疾人运动员欢聚于北京。为了做好残奥会服务工作, 我们许多青年志愿者都主动放弃了工作和假期, 不辞劳苦地为残奥会服务。为盲人引路, 又快又安全地把残疾人运动员送到比赛场地。我们要向青年志愿者学习, 学习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

组织: (1) 将全体学生分成两队, 每对两人。 (2) 每对一名学生当盲人 (残疾人运动员) , 另一名学生当青年志愿者, 做好引路人。 (3) 引路人帮助盲人通过提前设置的障碍, 看哪对利用最短时间通过。第一组结束后,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 如何更快更安全地把残疾人运动员送到比赛场地?再互换, 进行下一组。

在这样的情境化教学中, 既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参与奥运服务的热情, 又能让同学们切身体验到相互信任与被信任的感觉, 有利于在同学之间培养相互合作、团结互助的精神。

3 结语

以上案例, 都是笔者经过多年教学与实习工作经验, 在教育实习培训和顶岗支教培训期间所设计的真实案例。这些案例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操作简单。融入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学习领域目标讲授, 对培训学员和实习学生而言, 能够很好地理解体育与健康新课程, 并融会贯通, 学以致用, 在课堂教学和教育实习实践中, 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深受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参考文献

[1]朱万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陈建嘉.体育、体育与健康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研制组.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4]王皋华.体育新课程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周小山, 严先元.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引导[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6]王德平.体育新课程教学设计[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7]马卡连柯.诸慧芳, 译.儿童教育讲座[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1997.

[8]张庭华.罗素的儿童游戏理论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4.38 (9) :150-153.

目标解析 篇9

1 目标管理简介

目标管理 (Management by Objective简称MBO) :1954年由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提出, 指的是以目标为导向, 以人为中心, 以成果为标准, 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由企业个体职工积极参与, 自上而下地确定工作目标, 在工作中“自我控制”, 保证企业从上至下目标的实现, 也称“成果管理”, 即责任制。目标管理办法要求管理者通过制定目标对下级进行有效管理, 由最高层管理人员确立整体目标后, 下级对其进行快速分解, 形成树状支路, 层层分解, 最后转变成个人的分目标, 分目标最终任务完成后, 由管理者根据完成情况对下级工作质量进行评估、审核和决策。目标管理办法有效整合了分散的人力资源, 将目标转化为成果。

2 质量目标管理的作用

2.1 有利于建立和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当前对于质量目标管理办法在建筑施工中的推行主要围绕的是质量保证体系和品牌创建工程, 特别是对于工程项目中施工组织的设计、质量计划的指导书、关键程序和特殊程序所采取的施工措施、质量问题防御工作等, 都明确了发展方向, 也明确了工程体系中各负责人承担的工程质量责任。

2.2 能够有效地降低质量成本

质量目标管理办法的推行对工程的工序做出了高效整合和总结, 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例如对工程质量目标的确定、项目负责团队的分配、管理人员的职能、施工质量的监测以及材料的购进成本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管理规定, 优化工程建设, 工程质量得到保障, 就减少了工程的返工和重修工程, 降低了质量成本的投入。

2.3 对工程建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促作用

质量目标管理的有效实施, 能够从源头对建筑工程进行有效的、科学的规范管理, 促进整个体系的全方位优化升级, 使建筑工程专业更加系统化, 系统能够高效运行, 施工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工程在质量方面得到保障的同时还能够促进体系的规范管理, 对工程建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4 有利于深化员工对工程质量的安全意识

质量目标管理办法的推行, 有效地提高了各层人员对于工程质量的重视度, 明确了各部门、各个人的责任, 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有效地控制整个施工体系的运行和进展, 权责分明, 责任明确, 促进各层人员对于工程质量的认识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3 质量目标管理的应用及基本方式

3.1 对于人的有效管理

目标管理以人为中心, 任何企业都是由人来完成一系列的经济活动及生产活动, 因此在实施建筑工程质量目标管理的过程中, 需要工程体系组建一个由高层管理人员负责, 各部门人员有效参与的质量管理工作团队, 高层管理人员经过商讨后制定工程的设计及发展目标, 明确项目负责部门及个人, 将目标下达至个人, 责任落实到人, 目标及责任明确后, 开始工程施工, 管理人员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负责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各项问题, 对工作任务及工作人员进行有效协调, 达到高效、迅速、高质量的工程预期目标。充分做到“以人为核心”, 将人作为质量目标管理推行的动力和基础, 充分调动人员参与的积极性, 提高人员的责任意识, 加强人的素质培养, 以减少工程失误, 达到工程的最优目标。

3.2 符合要求的质量目标管理团队

工程项目部是各个建筑施工单位对于质量目标管理制定和实施的最终落脚点, 施工过程中实际的工程质量的控制和质量目标管理的要求基本都取决于项目当中质量目标管理团队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 所以工程总部对于质量目标管理团队的确定就需要十分谨慎, 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 选取出一批高管理能力、高协调能力、高组织能力、高执行能力的人员来组建成一个整体的施工团队, 以保证工程项目的总体实施和各环节的默契配合, 减少工程失误, 达到工程最优目标。

3.3 合理可行的质量目标

目标的制定是一项十分系统的工程, 要求规划细致、设计周到、理论完整, 必须切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 依据企业自身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现状和发展现状等因素进行分析, 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规定保证体系的顺利运行, 了解我国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目标管理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了解竞争对手的实际情况, 了解建设单位的资金和工程合同规划等, 由企业高层负责人组织建立质量管理团队, 设定执行目标, 在会议上进行研讨并最终确定, 这样才能保证质量目标设定的切实可行, 使目标明确, 责任分明, 保证工程施工顺利实施。

3.4 标进行合理分解

质量目标设定后, 要自上而下进行分解, 使其成为若干个子目标。将企业的质量目标按照企业机构的设置和组织的层次依次进行分解, 最终成为树状形式的分支, 达到叠一层、一环套一环的紧密联系, 分解到各机构、各科室、各部门到各个人, 各层级之间相互联系, 及时沟通, 总目标和子目标上下联系贯通, 相互融合, 互相协调, 达到工程目标的最优效果。

3.5 目标在项目中的实施

目标分解不等同于责任的落实, 责任的落实主要是确定负责人 (包括主要负责人、次要负责人以及关联责任人) , 确定检查标准, 确定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具体措施、方法手段以及各方面的保障条件。对于目标的落实, 最终要建立质量目标责任制, 将质量目标责任和经济责任紧密结合, 经济责任制推动并保证质量目标的达成, 使目标责任制更加规范细致, 成立考核质量目标的专门机构, 负责对质量目标的落实进行监测和反馈, 确保目标制定的科学合理可执行。

4 结语

总之, 建筑工程的质量目标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管理办法, 如今在建筑工程的战略目标管理办法中强调以人为中心和对项目质量管理团队的重新定位与管理, 提出了在施工管理过程中, 人员分配才是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主导因素, 同时在保证以人为中心进行工作管理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多方面因素, 以达成工程最终的预期目标, 符合目标制定的质量标准, 企业也应及时关注行业动态, 制定科学规范的质量目标管理来推动工程施工的质量优化和进度发展。

摘要:质量目标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是较为先进的管理办法,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应用该管理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对工程的管理水平, 充分调动施工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加强施工团队的合作意识, 提高人员的责任意识。施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施工环境及人员都处于不固定的状态, 要想使得工程工作高效运行, 就必须采用质量目标管理来对其进行规划和管理。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目标管理,应用,工程管理

参考文献

[1]张辉.谈质量目标管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运用[J].陕西建筑.2007, (15) :12-13.

目标解析 篇10

1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改革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当前,中国的金融机构组织已经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单一化,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组织架构格局,不过中国诸如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大型的国有控股银行,虽然进行了相对应的股份制改革,但是仍然是国有资本占据绝对优势,在市场的金融机构竞争当中,依然是中国金融格局里较大的权重。 当前中国的农村信用社以及邮政储蓄银行的服务网点、服务的辐射面积,都相对超越了其他类型的商业银行。 当前中国的经济改革以及发展的状况不断深化,而且国民经济的内在结构以及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头都在发生着格局的变化,所以,金融改革制定的目标当中,建立起具备多元化以及跟多层次的现代化金融机构的组织架构,就成为了当前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

加快对中国国内的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建设, 能够更好地对中型银行以及小型银行的配置分层,还有布局结构产生更为合理科学的调整。 中型、小型的金融机构以及融资机构在中国的准入门槛降低了,从而促进了民间资本的活力,并且规范了民间资本的流动,促进民间资本的合法投资。 并且发展得较快的城市和区域,已经渐渐形成了城市的银行,这种发展能够更好地促进城市地区的融资能力,降低社会各界的融资成本,从而更好地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而且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建设的改革,能够更好地促进政策性银行的运营合法性,从而对政策性银行的业务范畴予以划定。 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的建设和改革,能够更好地强化金融的细化,从而明确各类型金融机构对于各项金融业务的协作和分工,从而对金融机构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 而且在金融机构的改革过程当中,针对农业的借贷方式,能够更好地进行运转, 从而为农民的金融需求提供一个更为完善的服务平台。

2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中国的市场金融改革以及发展的目标,实际上就是对国民经济提供服务为核心,也就是通过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金融市场体系的改革目标之中,非金融类的金融企业进行直接融资要占到社会整体融资规模的15% 以上。 因此,资本市场和中国的金融业态,要更趋于层次多元以及功能丰富,才能够更好地为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当前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的股份转让也进一步信息化,并且对于企业上市融资提供更多的“绿色通道”。

2013年中国的证券业监督协会, 已经对资产多元化转让提出了新的鼓励思路,并且鼓励企业进行有价证券、公司债券以及金融债券在市场上、交易所以及银行之间进行流转,从而促进企业的资产流转,激活市场资本的活力。 而且要更进一步对资本市场进行多层次地构建,这一部分是在金融市场体系改革中的退市制度改革里产生影响的。 而且创业板的退出,也可以进一步改革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融资规则。 中国的证券业也开始主导相关的私募产品,这些也都会对国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实质性的影响。

当前的金融市场体系改革是十分丰富的,对于市场的基础制度仍然要强化建设,而且对于金融市场中的主体货币市场和其他的子市场之间的联系要予以关注,这一方面的发展目标将会对货币市场的投资结构产生积极的影响。

3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1)银行业在经营业务方面出现的升级转型。 银行业内的金融机构要更注重对多层次信用贷款的投向政策进行适当调整。 随着这一部分的改革,当前银行的信贷投资的资源,往往更注重民生大型工程以及城镇化的建设,从整体上对于国内市场内需是起到扩张和拉动等经济作用的。 而且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其信用贷款的投资方向逐渐趋向于三农部分和中国的中西部地区以及第三产业等,对于国民经济中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能够起到非常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银行业在经营业务上的改革目标,更多指向了绿色的经济领域,如生态的经济、循环式经济以及低碳类的产业,并且对高污染以及耗能类的行业,特别是当前国民经济之中,产能出现过剩行业的信用贷款进行严格把关。 并且对于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从而提供更为优质的金融服务。 对于信贷结构进行深入的优化,调整当前银行金融客户的结构,并且对于企业以及个人金融业务的升级转型。 而且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问题, 要构建出一个更好的中小类型企业的信用评价系统,并且更为积极地推动多种层次的中小类型企业的担保系统, 对于能够达到相关融资要求的中小类型的企业,可以透过创业板或者相关的银行债券市场进行直接性质的融资。

(2)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目标,更加降低资本上的消耗,能够推动当前金融资产的快速发展。当前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目标,能够更快地促进企业的经营转型以及创新,从而对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且能够对于产品的创新以及各种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进行扩大化。这种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降低了资本的交易成本,从而出现了投资类、信用卡以及托管、离岸等新兴的金融业务。

(3)对于银行的风险管理改革方面,能够强化银行对于金融风险的管理控制的责任心态,从而促进对金融风险的管理控制的水平。 这一类的改革目标,会对当前金融风险的量化考量系统和计量的系统进行运用,并且对当前金融风险管理方式进行系统的整合。这一板块需要对于零售类的信用贷款风险的合理控制和管理,对于市场上以及资本流动风险进行管理控制,对于各种票据以及跨境、跨行业金融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 而且这一个方面对于当前国民经济当中部分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的问题,能提供更合理的规避和解决的方法。

(4)对于农村金融服务的银行业改革,可以促进金融业的创新。 当前国有控股的大型银行以及各个类型的商业银行,很多都已经通过多种渠道, 对农村的金融业务开拓了不同层次的服务, 而且能够更好地拓展农村的金融资本供应链条,对于当前国家的资本配置效率能够更好地提升。 特别是对于农村的林权抵押、农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以及相关宅基地的抵押。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对此进行了探讨, 并且也提出了农村土地确权的问题。因此,对于农村的银行金融改革,是符合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主体路向。 在这一个目标的指引下,农村的各项融资形式的办理流程应该进行简化,而且对于支援三农的相关融资项目,其担保的机制已经逐渐出现了创新的趋势。

4金融业务的多元化改革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1)金融业务多元化改革中信托业的发展。 信托业的改革和发展,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是被压制的,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期,这种信托业的建设,逐渐给市场的金融业态带来更多新的力量。信托业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对于大型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的房地产投资提供更多的支持,在金融改革目标的指引下,信托业自身也会进行调整,对于其市场的定位进一步明确,而且加大了与银行之间的合作。

(2)相关的证券机构进行改革发展。 证券机构的改革发展逐步加快,这种改革能够打破当前市场上证券产品的同质化,避免对于行情的过分依赖,而且提供更为细化的客户服务,避免市场中的客户流失等现象。这些方面都可以更好地促进证券行业进行结构优化和调整。 而且证券机构的改革以及发展,能够创新自身的销售模式,提供具备行业差异化的服务,从而促进市场中各个证券商业机构的良性竞争,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优质多元的证券金融服务。

摘要:本文主要是解析了当前金融改革目标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分别从金融机构的组织体系改革、金融市场体系改革、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以及金融业务的多元化改革4个角度,结合当前中国新的金融改革方向和目标,对金融改革目标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希望对我国未来经济改革和国民经济的更好发展带来一定帮助。

目标解析 篇11

数词 million 意为“百万”。在表示确定的数目时,不用复数形式。如: five million people(五百万人)。但在表示约数 “数百万”时,要用其复数形式,后面加of。如: millions of people(数以百万计的人)。类似的数词还有 hundred, thousand 等。例如:

There are five hundred students in our school. 我们学校有五百名学生。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people come to visit Shaoshan every day. 每天成千上万的人来参观韶山。

2. If I were you, I’d wear a shirt and tie.(P27) 如果我是你,我会穿衬衣,打领带。

此句是表示与现在事实相反的一种假设, if 引导的是虚拟条件句。此时要求从句的谓语动词用过去式(be 动词用 were),主句谓语动词常用“would+动词原形”。例如:

If I were you,I’d be a little late. 如果我是你,我会晚一点。

wear 与 put on 都有“穿”、“戴”之意,但用法不同。 wear 侧重于“穿戴”的状态,具有持续性;而 put on 则强调“穿戴”的动作。例如:

She’s putting on her school clothes. 她正在穿校服。

另外,在英语中,当两个可数名词由并列连词 and 连接,并表示关系密切的物或人时,这两个名词可共用一个冠词。例如:

a knife and fork 一副刀叉?鸦 a doctor and nurse 医生护士

3. What if everyone else brings a present?(P27) 如果每个人都带了礼物怎么办?

“What if...?”意为“如果/万一……怎么办?”。

bring 意为“带来”、“拿来”,指“将某人/物从别处带/拿来”。注意 bring 与 take 的区别,后者也有“带/拿”的意思,但它指“将某人/物从说话者所在的地方带/拿走”。例如:

Could you take it to the classroom? 你把它带到教室里去好吗?

else 是形容词,意为“别的”、“其它的”。当形容词修饰 something, nothing, anything, everything, somebody, nobody, everybody 等复合不定代词时,形容词要置于这些词之后。例如:

Do you have anything important to say? 你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要说吗?

4. What would you do if someone asked you to be in a movie?(P29) 如果有人让你去拍演电影,你会怎么办?

be in a movie 意为“在电影中扮演角色”。例如:

I ask the director if she could be in the movie, too. 我问导演她是否也能拍电影。

注意: go to the movies 意为“看电影”。例如:

How often do you go to the movies? 你多久看一次电影?

5. You have plenty of friends, and you enjoy the company of other people.(P30) 你有很多朋友,而且你乐于与别人交往。

plenty of 意为“充裕的”、“大量的”,与 a lot of , lots of 用法相同,其后常接可数名词复数或不可数名词。例如:

Plenty of people have come. 已经来了很多人。

He’s in plenty of trouble. 他遇到的麻烦很多。

句中的 company 意为“陪同”、“交往”。例如:

I enjoy her company. 我乐于与她交往。

6. You would also rather stay at home and read a good book than go to a party.(P30) 你宁愿呆在家里看书学习也不愿去参加晚会。

“would rather do sth than do sth else”意为“宁愿……也不愿……”。例如:

The soldiers would rather die than surrender. 战士们宁死也不投降。

7. She doesn’t want to let her friends down.(P31) 她不想让她的朋友失望。

let sb down 意为“使某人失望”、“抛弃”。例如:

Mike won’t let you down. 迈克不会让你失望。

Don’t let me down, I need your support. 别撇下我不管,我需要你的支持。

8. I can’t think of any good advice to give her, but you always come up with good solutions to people’s problems.(P31) 我为她想不出什么好主意,但你总能为人们的疑难想出好的解决办法。

think of 意为“想起”、“想到”。例如:

I can’t think of his name. 我想不起他的名字。

而 think of doing sth 则意为“想/打算做某事”。例如:

What are you thinking of doing? 你打算怎么办?

come up with 意为“(针对问题等)提出或想出”,另外它还有“与……并行”、“赶上”的意思。例如:

We came up with a party of hikers. 我们赶上了一队远足者。

9. You should drink lots of water and ask your doctor for advice.(P33) 你应该多喝点水,并向医生求助。

ask sb for sth 意为“向某人要某物”、“请某人给予某物”。例如:

Look! She is asking a policeman for help. 瞧!她正在请一位警察帮忙。

注意:ask for sb 意为“要求见某人”;而 ask for sth 则意为“要求得到某物”。例如:

Someone is asking for you at the door. 门口有人找你。

She wants to ask for some water. 她想要些水。

10. It must belong to Carla.(P34) 它一定是卡拉的。

情态动词 must 一般用于肯定句中,表示说话人非常有把握的推测,意为“一定”、“肯定”。在否定句和疑问句中表示推测的含义,一般用 can。例如:

He can’t be in Wuhan, I saw him just now. 他不可能在武汉,我刚才还看见了他呢。

Where can they be now? 他们现在会在哪儿呢?

belong to 意为“(在所有权等方面)属于”、“为……一员”。例如:

Which club do you belong to? 你是哪个俱乐部的会员?

11. She’s the only one who’s studying French.(P35) 她是唯一一个正在学习法语的人。

“who’s studying French”是定语从句,修饰代词 one。如果定语从句的先行词指的是人,且关系代词在从句中作主语,则用 who 或 that 引导定语从句。如果关系代词在从句中作宾语,则用 that 或宾格代词 whom 引导定语从句,但在多数情况下都可省略。例如:

Here is the man(whom/that) you’ve been looking for. 这就是你一直要找的人。

注意 the only one of... 和 one of the... 后面所跟定语从句的谓语动词在数上的区别。例如:

She is the only one of the students who is studying French. 她是学生中唯一一个学习法语的人。

She is one of the students who are studying French. 她是正在学习法语的学生之一。

12. What do you think “anxious” means?(P36) 你认为“anxious”是什么意思?

do you think 是插入语,可置于句中或句末。例如:

What performance do you think we should give at the party? 你看我们在晚会上应该表演什么节目?

13. She’s worried because of her test.(P36) 她因考试很着急。

because of是个复合介词,意为“因为”、“由于”,其后常跟名词、代词或动名词(短语)等,在句中作原因状语,可置于句首或句末。例如:

Because of illness, the boy did not go to school. 因为生病,这个男孩没有去上学。

14. There must be something visiting the homes in our neighborhood.(P38) 一定是有什么重要人物来拜访我们社区。

visiting the homes in our neighborhood 是现在分词短语作定语,在意思上相当于一个定语从句。这样的现在分词短语一般都放在它所修饰的名(代)词之后。例如:

There were then 18 children studying(=who were studying) music. 当时有十八个孩子学习音乐。

15. Maybe it means you’re afraid of too much homework!(P38) 可能这意味着你害怕太多的作业。

maybe 是副词,相当于 perhaps,意为“也许”、“可能”,通常位于句首作状语。例如:

Maybe she’ll come this afternoon. 她可能今天下午来。

而 may be 中的 may 是情态动词, be 是动词原形,两者构成复合谓语,与主语和表语一起构成主系表结构,意为“也许是”、“可能是”。例如:

I can’t find my watch. It may be in your pocket. 我找不到我的手表了,它可能在你的口袋里。

16. Don’t let yesterday use up too much of today.(P39) 不要让今天纠缠于昨天。

use up 意为“用尽”。例如:

目标解析 篇12

从教唱课和欣赏课不同环节中实施三维目标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及实施可行性, 本文主要以教唱课的三个常用环节 (新课导入、歌曲欣赏、歌曲教唱) 为例进行阐述。

(一) 在导入环节中实施三维目标

导入环节是音乐课非常重要的环节。导入的过程, 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实施和渗透着音乐教育的三维目标。但在此环节中, 三维目标体现最明显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而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目标则体现的相对薄弱。因为在此环节中, 老师最主要的任务是考虑如何用一种方式将眼前的语言和行为与所教授的新课产生联系, 从而引出新课内容。此过程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完成以“良好的开端”达到“成功的一半”这一目的。

无论是故事还是视频或是其他导入方式, 老师必须在成功导入新课的前提下, 确保这种导入方式及内容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而这一点正是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当然, 此环节也可以体现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例如, 教唱歌曲《故乡的小路》, 有些老师在导入环节时会让学生听萨克斯演奏的《回家》,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对“家”的爱恋情感, 进而引导学生体会对家乡的父老、家乡的小河以及家乡的小路等情感, 从而导出新课。在此过程中明显体现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

但是, 在导入环节, 最多体现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而“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目标则相对薄弱, 尤其是“知识与技能”体现的最少。因为老师较少考虑如何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种技能或掌握某个知识点, 这些都是导入环节的使命使然。但这也并不是说导入环节就完全不能贯彻“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例如《小乌鸦爱妈妈》这首歌曲的导入, 如果老师对乌鸦这一鸟类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那么很明显就达到了一种知识的传递的作用, 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教学目标。再例如《小星星洗澡》这首歌曲, 第一句的音符运用了顿音, 老师上课时可以带个网球, 在导入环节时, 让学生通过体会网球的弹跳, 来为学习歌曲的顿音做准备, 进而掌握顿音的演唱技巧。这样的导入不光体现了“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还体现了“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二) 在歌曲欣赏中贯彻三维目标

导入课程后, 教唱新歌之前, 老师往往会让学生先完整地欣赏一遍歌曲。而在这个过程中, 往往更多渗透的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因为学唱新歌前的聆听, 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完整感受歌曲, 体会歌曲的情绪特点, 所以此环节重在体验。

在实际的上课过程中, 假如老师在学生聆听前提出问题, 例如:歌曲哪里出现了休止, 歌曲大概分几个部分等等。这里又渗透着“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的目标。同样, 作为一首歌曲, 其歌词往往带有某些意识形态的成分, 具有某种价值导向性, 或者某些情感因素, 所以从这一点讲, 它又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

在这一环节中不难看出, “知识与技能”目标体现的最为薄弱。因为老师在这个环节的任务是让学生对整首歌曲有个总体感知, 使得其在后面的学唱中, 对歌曲的处理有个正确的情绪把握, 为以下的教唱环节做准备。所以这个任务也就决定了此环节主要体现的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而老师往往并不要求学生在这个欣赏过程中去掌握什么知识或者某种技巧。所以“知识与技能目标”往往并不能充分地体现在此环节中。

(三) 在教唱环节中实施三维目标

“教唱”是唱歌课的重要环节, 也是时间分配上占最大比重的部分。在这个环节中, 体现的目标较为综合, 但整体而言, 更偏重于“知识与技能”这一目标的实现。

中小学没有专门的视唱练耳课程和基本乐理课程, 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与素质基本是通过唱歌课和欣赏课中习得和培养的。在歌曲旋律的讲解中, 最易传授基本乐理知识;在旋律学唱过程中, 最易培养学生的视唱练耳的能力。例如:学习一首新歌, 老师往往会对曲谱做一定的解读, 解读的内容往往包括节拍、节奏、音程、表情记号等, 这正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乐理知识。而学生在学唱一首歌的曲谱时, 无疑培养了学生视唱练耳的能力。所以“知识与技能”目标, 在此过程中往往会排在第一位, 毕竟唱歌课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会唱”一首新歌。

其次, 在此环节中也体现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在教唱环节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音准、节奏外, 还要教学生如何处理歌曲、二度创作歌曲等等。在学唱时, 模仿老师的发音、表情乃至动作等等, 通过模仿积累他们的感性经验, 为以后的歌唱学习奠定基础。同时, 在此过程中, 老师也会尽力避免让全班一直跟着钢琴学唱, 而是加入分组学唱、分组比赛、一组同学唱而另外一组进行声势伴奏等等教学方法。这些丰富生动的教学方法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群体间的协调能力等等。同时, 此过程可以使学生在学唱中得到审美愉悦。所以不难看出, 这些都体现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教学目标。

当然, 此环节也可以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通过歌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熏陶, 通过老师丰富的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对歌唱活动的热爱等等。当然, 通过学唱活动, 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了他们的审美情趣。在加入歌词的学唱中, 歌词所带有的意识形态往往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起到一定的作用。这些都属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范畴。

二、在音乐欣赏课中实施三维目标

在音乐欣赏课中实施三维目标, 笔者主要是从初听、复听、再听这三个环节做阐述。

(一) 在初听环节中实施三维目标

在此环节, 主要体现的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在此环节中, 老师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对整首乐曲有个完整的感知。在感知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到音乐的情绪特点以及乐曲的不同部分的音乐情绪变化等等。当然, 老师常常会在初听之前提出一些问题, 例如, 乐曲主要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乐曲主要分几个部分等等。那么这里又渗透着“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的目标。对乐器音色的辨认、给音乐分段等等, 都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音乐能力的综合锻炼与培养。当然, 此环节也有可能渗透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例如, 在欣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前, 老师往往会先向学生介绍音乐所表达的世界和平、人类博爱等思想, 然后再让学生初听。这样, 在初听的过程当中, 学生会凝神体会音乐所传达的这种精神内涵, 在此过程当中, 无疑对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产生影响。所以, 从这一点讲, 也就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

但是就总体而言, 这一过程主要渗透的还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毕竟初听时, 老师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掌握某种技能或者得到某种价值观的东西, 而是整体感知音乐作品、体会音乐进行时那细微的情感变化。

(二) 在复听过程中实施三维目标

复听环节体现的三维目标比较综合, 但这一环节主要体现的还是“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但凡是“欣赏”的过程, 审美体验这一目标肯定放在第一位。但是在经过初听的整体感知以后, 老师往往会在复听的过程中完成一些细化的任务, 比如:背唱音乐的主题。在纯器乐作品的欣赏时, 老师往往会在复听后, 在音乐的主题上做文章。例如,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引子过后呈现出来的爱情主题, 老师往往会把它写在黑板上, 或在多媒体上呈现出来, 然后让学生学唱主题, 进而让学生为主体编创歌词等等。那么这里很明显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的目标。在这一环节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往往体现地也会比较明显, 因为学生在初听后, 老师要对音乐作更深层的分析。这种分析除了音乐本体外 (例如情绪特点, 音乐段落等等) , 往往要牵涉到音乐所要表达的对象。例如马思聪的《思乡曲》, 表达了作曲家对祖国、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等等。这里很明显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

(三) 再听环节中实施三维目标

学生复听音乐后, 通过老师的讲解对音乐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 老师往往会让学生再一次完整欣赏一遍乐曲以达到深入感知。这一环节同样是把“过程和方法”这一维度的目标放在第一位。当然在此次欣赏的过程中, 学生对作品内涵会有更深的体会, 而这种内涵往往带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性质, 那么此环节就自然而然地体现了这一维度的目标了。当然, 此过程也可能渗透着“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的目标, 例如, 老师复听后让学生背唱乐曲主题, 通过再一次欣赏, 学生能更准确地背唱出来;或者通过再次欣赏, 学生对乐曲的曲式结构有更清晰地划分等等, 这些则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的目标。

三、小结

上一篇:优秀班风下一篇:替换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