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解析

2024-09-11

路径解析(共11篇)

路径解析 篇1

从高等教育四个职能来看, 人才培养, 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培养;科学研究, 表面上看与学生的关系不大, 但如何取得令社会、家长、学生满意的教学效果是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服务社会, 高校这一职能主要是通过培养合格人才来完成的;文化传承创新, “传”是由知识的发出者教师完成的, “承”是由知识的接收者学生担当的。如此看来, 高等教育完成四项职能的核心问题就是“师生关系问题”, 也就是“传”与“承”的结合问题。

一、现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一) 现状调查

基于关注学生对于学校和社会的认识, 也是为了明确学生的某些认知, 在2013年10月份, 对本校三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 (见表1) 。

(二) 数据分析

调查对象有本科和专科, 有大一学生和大三学生, 有工学和管理学。从对象上看基本上能够说明地方院校的一些基本情况。

从整理出来的数据可以看出, “不喜欢专业”的学生占27.66%, 这一数据一方面说明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选择不明确;另一个方面也说明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在专业教育方面没有取得明显效果。从11会计电算化和13商务管理两个班级来看, 专业教育作用不明显的数据是十分充分的, 13商务管理不喜欢专业的占4.17%, 而11会计电算化则是32.47%。数据对比可以说明, 从一定程度上看, 随着学习进程的深入, 学生对于专业的不喜欢程度正在逐步增大。这种不喜欢所学专业的情况, 还有一个原因是对所学知识认知较低, 认为自己所学的东西没有用。“认为在校所学知识有用的只占到5.52%, 而认为‘多数没用’者则达50.68%, 对所学知识认知较低是影响学习重要的原因之一”[1]。

“不满意大学生活”的学生占总体48.59%。这种不满意一方面是学生自己的原因, 心理预期过高;但另一方面, 作为学校尤其是教师, 也有必要正确引导学生, 至少应该使学生在心理上不厌烦大学生活。

“生活方式不受好友影响”和“宿舍人文环境不影响价值选择”的比例都大于50%, 一方面说明学生抗干扰能力强;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们大多数生活在固化的环境里, 生活在自己设定的封闭小圈子之中, 比如, 学生们更多地利用网络进行交流, 所以现实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就相对小了。这个数据表明, 很多学生不在意群体对自己的评价, 或者无视环境的优与劣, 不关心外在环境的变化, 长此以往在强化独立性的同时, 也加深了与他人的隔阂, 不利于与人相处, 更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工作关系。

二、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以调动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 强调激发员工的内在潜能。在教学工作中引入“柔性管理”, 就是强调师生在沟通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循序渐进和“润物细无声”的无形影响, 就是以身体力行为样本, 以强调务实为核心, 着重引导学生使其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使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三、柔性师生关系

借用“柔性管理”理论,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柔性师生关系”的概念, 即在教学过程中, 基于柔性师生关系完成教学过程, 强调“以人为本”, 不但以“教师”为本, 而且以“学生”为本, 在处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时, 尽最大可能促成二者的融合;当两者出现冲突时, 我们应该向以“学生”为本进行一定程度的倾斜。之所以要倾向于以“学生”为本, 原因在于教育的对象是学生, 如果我们把知识的传授看成是商品买卖关系, 那么, 知识的接受者 (学生, 也就是买方) 是不是有权力拒绝接受教师 (卖方) 讲授的东西?从高考填报志愿中的选城市、选大学、选专业等方面我们已经看到学生的优先选择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 教学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来料加工”的贸易形式。在这个贸易形式之中, 学校是“工厂”, 班级是“生产车间”, 课程设置是“加工工序”, 每个学期是“生产流程”, 教师是“一线工人”, 学生是“原材料”, 家长是原材料“提供商”, 学校按照家长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育。

在这种情况之下, 与实际产品加工不同的是“产成品”的销售问题, 工厂需要“以销定产”, 而“教学关系”这种“来料加工”形式是不需要学校销售“产成品 (学生) ”的。通过这个比喻, 我们可以看出, 在学校的教育过程之中, 不能不考虑家长和学生的需要, 如果完全以学校的安排和设计为主, 忽视家长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就会影响教育的效果, 就会出现学生厌学的情况。事实上, 柔性管理在教学中已经存在了, 比如, 在“学分制”条件之下, 学生可以提前或延后毕业;在课程设置中, 每学期都有选修课, 可以按学生选择的结果开设;在辅修制下, 学生可以额外学习不同的专业或课程;还有学校组织的各类专业证书考试培训, 学生是可以自愿参加的。

四、柔性师生关系实现路径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共同完成的行为, 站在教学管理的角度, 应该建立形成柔性师生关系的客观平台, 在教学管理、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形成“以人为本”的教学环境。与此同时, 这里的“以人为本”不仅仅是以学生为本, 而是以“教师”和“学生”共同为本, 是把学生 (包括家长) 和教师 (包括学校) 共同作为教学关系为主体。从这个角度来看, 建立在“共主体”理念上的柔性师生关系是最优选择。“共主体” (Co-Subject) 是一个哲学术语, 其本意既是指主体的共在状态和交互关系, 也是兼容自我和他者的“和而不同”的“流变的整体”;在共主体中, 每个主体都是超越主体任何一方, 又包容各方的“互联主体”;“共主体”的具体意蕴就是“消解两元对立, 善待包容他者, 和他者网络互嵌共生”[2]。从一定角度上看, 现在在校大学生面临四个方面的教育:家庭、社会、学校 (任课教师、专职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 、同伴 (同学、好友) 。这四个教育的出发点和主导观点经常会有所不同, 甚至出现对立的现象;与此同时, 某个方面本身因时期的不同, 也会出现相对矛盾的观念。总体来看, 从柔性角度, 以共主体理念为指导, 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前提, 综合各个方面对学生的有利影响, 减少误解和弊端, 就可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家长和学生参与

家长是教学活动原材料的提供者,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产品, 这两个方面以适当方式参与教学活动, 是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要手段。在学生入学前, 以招生宣传为前导, 在招生期间向社会宣传学校的发展定位、专业特色、发展趋势和区位特点;在新生开学时, 召开家长会, 介绍师资的地缘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结构,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就业渠道。在学生求学过程中, 建立和保持与家长、与学生顺畅的沟通渠道, 做到没有问题时提醒, 有问题时解决。在师生柔性关系建立的路径中, 这个环节是最难达成的, 原因就在于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是定制的、程式化的, 而家长和学生的需求是个性化的。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引入家长和学生的参与机制, 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过程的“共主体”理念。比如,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和学生关心的问题, 对于成绩优异或某一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给其家长发喜报等活动就是比较实用的交流方式, 以及采取学生评课、家长评教等形式加强联系。通过近几年帮助亲友中的高考生填报志愿, 笔者明显发现一些问题, 比较突出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家长过于强势, 志愿完全是家长说了算, 不顾及考生的感受;二是家长完全放手, 一切由孩子决定, 这种“高考之前让孩子完全听话, 高考之后让孩子完全独立”的“急转弯”模式的选择机制也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比如, 贺州学院的“旅游管理”专业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特色专业, 是学校重点建设学科, 在2013年秋季实习检查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 不愿意参与实习, 并且明确表示毕业以后也不准备从事这个专业, 后来经过沟通, 这个学生还是正常参加了实习环节。如果学校、家长、学生等三方能够做到平等交流, 出现类似矛盾的情况就能尽快发现、尽早解决。

(二) 公众支持

社会公众既是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者, 也是教学成果 (学生) 的需求市场。目前, 各类高校逐步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 通过建立实习基地、引入校外导师、考察交流、专家讲学等形式让学校了解用人单位的真实需要, 同时也让社会公众关心学校内部的教学活动。对于社会需求的全面了解不但有利于建立合理的课程设置结构, 而且提高了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与此同时, 横向科研课题等项目的共同研究进一步加强了校企沟通。用人市场参与教学活动, 为学校教育明确了发展方向, 使理论教学有了现实基础, 在实训内容安排、实验项目设计、实践环节确立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公众参与教育不但使公众的评价更为有理有据, 也使学校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更贴近社会需求。高等教育职能之中有“服务社会经济发展”, 将教学活动展示于社会公众面前, 并接受其评价、监督、支持和鼓励, 是提高教学实用性的重要支持力量, 只有引入公众因素, 才能够使培养的学生全方面地适应工作需求。

(三) 校内协同

高等学校教学效果的优劣, 取决于很多因素, 但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是师资力量的素质。

1. 任课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

尊其师信其道, 任课教师与学生正面接触, 是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具体执行者, 师生关系不仅意味着专业上的传承, 还有精神的守望, 更是对未来的寄托, 所以任课教师以理性和良知来完成本职工作就成为学校教育活动的重要基础。“在师生互动中, 绝大部分学生是比较被动的或者说学生没有意识去跟教师主动交流”[3]。任课教师需要与学生主动流通, 应该多包容学生, 求大同存小异, 如果师生关系不是柔性的, 是不顺畅的, 甚至是不融洽的, 学生就会出现厌学和倦怠。一般情况下, 教师会更为关心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 事实上成绩的优与劣与毕业之后的工作业绩并无线性关系, 学生在社会之中需要经受诸多磨炼, 成绩稍差的学生可能因为经常被批评或者是不被重点关注而产生或增加其抗打击的能力, 这种抗打击能力的逐步积累最后可能会成为提高工作业绩的内在力量, 至少受外界的影响小, 或者不被外界评价所干扰。教师在课堂之中讲授的内容可能是无形的, 但对学生的影响却可能是有形的、深远的。

2. 扩大授课师资的范围。

一般认为, 只有专职教师才具备上课资格, 但是在地方院校尤其是新升本高校, 由于发展速度较快, 经常会出现师资力量缺乏的现象。尽管这类高校大部分正在以较好的待遇招聘博士、硕士或教授、副教授, 但从短期来看, 效果并不明显。针对这种现状, 在学校内部挖掘师资, 从内涵上增加教学力量就成为一个暂时性的选择。从校内其他部门聘任的师资, 优势还是相当明显的, 通过参与教学工作, 使其了解教学人员的感受, 能够从心理上真正了解教学、理解教学, 从而支持教学。以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 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的部分课程, 可以由财务处、审计处、监察处人员授课;物业管理、资产评估的部分课程可以由后勤管理处人员授课;人力资源管理的部分课程, 可以由人事处人员授课。通过引入内部师资, 既缓解了教学部门师资短缺的压力, 也加强了各部门人员的相互联系, 为强化校内人员科研以及其他方面的合作打下基础。

(四) 学生社团促进

在高校之中有多种学生社团, 基于共同的爱好、特长和发展需求, 学生们会建立各类组织, 也会经常性地组织活动。同龄之间更容易产生共鸣, 更容易沟通, 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来了解学生, 支持学生。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同伴教育这四个方面, 在一个人的成长历程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环节有所不同, 在大学阶段, 影响学生的主要方面是“同伴教育”。从前面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看出, “好友”和“宿舍人文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程度都不到50%, 这就说明学生的个性化水平在逐步增加, 一方面, 由于网络普及使学生的交往范围突破了“宿舍”的物理局限, 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下的新媒体对学生的影响幅度在逐步加大;另一方面, 独生子女的原因造成这一代学生的个性更强, 更不容易与人交往。通过学生社团活动, 培养共同的爱好, 能够在交流的过程中增进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

五、结语

学校教育之中, 联系学校和家庭的最为直接的关系是“师生”, 以师生关系为纽带, 通过合理优化管理模式、交流方式、反馈形式建立柔性的以“人本”为中心的新型师生关系, 对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强化师资教研水平、满足高校四项职能有重要意义。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 需要整个社会环境的共同改善, 也有待于学校教学理念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在变化, 家长的视野在扩大、要求在提高, 学生的知识存量在加大、学习方法在更新, 知识传递的载体已经由纸质书本更多地改变为电子媒体。在这种变化过程中, 高等学校特别是新升本的地方院校有必要建立以“柔性师生关系”为基础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

摘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知识传递的介质, 现代化信息媒介的普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并且影响了师生关系的传统格局。为完成高等教育的职能, 实现家长、社会、学生对于学校和教师的期望, 有必要建立以“柔性”管理为核心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通过研究并实现这一柔性师生关系的实现路径, 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柔性管理,共主体,师生关系,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黄卫平, 李潜.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及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4) :54-55.

[2]李怀斌, 王子言, 李响.论国家形象的话语意蕴与跨文化嵌入机理[J].财经问题研究, 2013 (7) :3-11.

[3]颜霞, 李娜.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14 (5) :18-21.

路径解析 篇2

省委书记成长的台阶

曾担任过地级市市委书记的省委书记有近7成,若加上在大型企业中任职的担任过相当职务的有近8成。下一级市委书记岗位职责要求与省委书记相似,主要是管辖范围与政治把握程度等有差异,在把握大局、统筹各方上,在独当一面工作上,对其成长有重要磨炼,这也看出上级组织对省委书记在把握大局能力上的高度重视。

有多省工作经历的占74%,加上大型企业任职的同志,有80%。这可看出组织上对干部工作适应性,也就是在不同环境下开展工作的能力的重视。在不同区域工作,要求干部有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中央政策与当地实际情况紧密结合的能力。同时,这种工作经历,也使干部能消除地方主义,对全国的步调一致有好处。

在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都任过职的占55%。这说明组织上既重视省委书记的地方实际工作经验,也重视在中央部门工作,对国家宏观形势有较好的把握。

担任过省长职务的有一半人。省长岗位与省委书记岗位管辖的范围是相同的,只不过工作的侧重点不同,因此这个职位也是重要的锻炼岗位。

在新闻单位任职的有4人。这是一个足以引人注意的现象。“新闻官”成为主政一方的地方领导,最擅长的是对舆论的灵敏感觉和把握,也就是擅长对党和国家政治大局的把握。

省委书记成长的特点

省委书记初任平均年龄57岁。可以说,这是让一个人有极其稳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年龄。他们对世事及自己人生已是极有见地了。一般已没有个人及家庭因素对自己的纷扰,能集中全部精力工作一任至两任。

省委书记初任正省级职位平均年龄53岁。这与他们担任省委书记平均年龄相差4年,这也说明同样是正省级职务,但担任省委书记还要多经过4年的考察和磨炼。

从参加工作到担任省委书记平均要35年。35年几乎是一个人的全部工作时间,他们应是在每一个岗位都有杰出表现,30多年没有重大失误的非凡的干部。

初任地级市市委书记(或相当职务)平均年龄为41岁。这在同级职务干部中是相当少的。由此可看出他们成熟得早,在每一个层级都领先于同僚5-10岁,是同龄人中的杰出者。

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超过9成。他们学历的专业背景对其任职影响不大。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中,6成是学理科的,4成是学文科的。可见省委书记这个岗位是一个重要综合性岗位,有相应知识基础后,工作经历会塑造出优秀领导者。

第一份工作在企业和行政的有7成。其中,企业占4成,行政占3成。另外,出自部队和担任过教师的占3成。这与30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关,同时也说明,省委书记出身不是唯一性的,他们是在长期工作中,多次择优选择的结果。值得关注的是,在不同层次,企业负责人与行政领导的交流,特别是国有企业老总直接交流到省部级岗位,说明组织用人视野的进一步拓宽。

省委书记成长的基础

解析中高端人才在线招聘的路径 篇3

目前,国内的招聘网站已经从传统的“三大网”发展为百家齐放、百家争鸣:商务社交、人脉网站已经初见端倪,中高端人才在线招聘也迅速崛起。虽然线上线下招聘的渠道多种多样,但不得不承认很多中高端人才依然苦于找不到心仪的工作,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创业公司很难招到合适的中高端人才。

分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传统的招聘网站是基于广告的形式,即企业付费在招聘网站上发布信息,而招聘网站并不负责职位的真实性和时效性。这种模式比较适合职场新人,却会严重挫伤中高端人才的热情;其二,比较适合中高端人才求职的传统猎头模式在中国发展尚不成熟。与国外成熟的猎头行业相比,没有资深的猎头顾问,缺乏对行业人才的深入了解,发展比较混乱,难以高效地为企业推荐合适的人才。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可以看得出中高端人才占据了年度招聘数量的35%,比网络广告招聘仅仅低十个百分点。如果从产值上比较,中高端招聘的市场规模远大于网络招聘(40至50亿元),超过了220亿元。未来五年之内,中高端在线招聘领域必然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人工智能不能取代人

对于HR来说,中高端招聘最难的就是手头没有合适的人才储备。虽然每天HR都会收到几百封简历,但是传统招聘网站并没有对求职者的条件做限制,所以HR选择符合条件的求职者更像是“海选”,更严重的是,还要面对简历造假的情况,所以效率非常低。

例如应届毕业生投公司的总监职位,这是让HR有些哭笑不得的事情。因此,很多网站也开始尝试用技术手段解决此类问题。“只有很少一部分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判断,比如年龄、性别、专业等。”人力资源专家、举贤网创始人王尚峰向记者表示。

王尚峰指出,中高端招聘在国内应该是O2O模式,在线上寻找合适的候选人,核心的问题还需要线下约谈。“简历有很多种写法,汉语又如此丰富、复杂,所以计算机很难判断。有关职位的要求都是没有标准答案,例如我看到求职者很优秀,工作几年就是其次的了;但在没见面的时候,这就是硬性条件。” 企业对招聘职位的条件限制就是为了找到更合适的人才,然而往往越是优秀的人才越不一定能满足所有的条件,这是使用人工智能必须要做出的牺牲。

正因为如此,中高端在线招聘更倾向于熟人推荐,专注于中高端人才招聘的举贤网采取了“悬赏+推荐”的模式。王尚峰认为,人脉推荐招聘模式相比传统招聘网站纯粹‘卖广告’式的职位发布模式,前者无疑可以更充分的保证用人企业的招聘效果。并且,人脉推荐利用了SNS模式的精准定位以及’人际互动’和’关系传导’的潜力特性,通过各行业人脉的有效联动,就能最大地缩短人才和企业相匹配的周期,这也是人脉推荐能够创造出网络招聘新价值的关键所在。

对于悬赏模式,外界也有一些质疑声。人人猎头副总裁BOB Wang指出,悬赏模式和传统上像猎头付费招人的方式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众包化了,这些都是方法而已。也许不被主流市场的领先者所看好,但一定能打动用户。

人才、企业、职业顾问的有效互动是未来网络招聘的趋势。中高端人才找工作专门职业顾问帮其打理、服务,企业能看到的候选人资料要足够详细、见的都是靠谱的求职者,这样才能形成良性的市场。

多媒体创新只是手段

今年4月,Wowzer发布了一款全新的求职App——Ovia,主打异步视频面试,具体过程就是求职者根据列出的求职问题,录制一段视频回答,在这之前无需安排电话面试,HR也无需浪费大部分时间来见那些并不匹配的应聘者。而且Wowzer还准备研发一个算法,可以根据视屏回答的内容来提高匹配度。

这种创新让招聘更简单、更有效、更智能,让每名人才都能得到猎头级的服务。但王尚峰却并不认为技术的进步就会成为主流,“这种异步视频面试的实质就是多媒体简历,简历中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相结合可以让企业能够更全方位地了解求职者,但这些只是招聘的一种手段,找到对企业最合适的人才是根本。”

事实上,多媒体简历也并不是对所有求职者都合适的:对于设计、创意策划方面的人才来说,这样能够更好地展现自身的能力;但对于很多传统行业年薪已经达到四五十万的高端人才来说,一份逻辑清晰信息翔实的简历已经足矣。

移动互联网才是未来

这个世界早已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大招聘网站也都推出了自己的App。人人猎头创始人王雨豪表示,这个世界并不存在两个互联网——之前的那个互联网相当于一个十岁的孩子,现在长到十五岁了,名字也从PC互联网改名为移动互联网。从这个意义上讲,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本质上都是互联网,未来更会趋向一致。

但相比于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在线求职更加私密化、便捷化。但究竟怎么用?重点运用在哪个环节?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

人人猎头的团队在去年的9月成立就开始主打移动端,是国内首个完全独立的移动招聘应用,团队成员全部来自于移动互联网。该应用结合了移动互联网中的LBS元素,至于原因:“很简单——有谁希望每天花三个小时在上班或者下班的路上?所以求职有天然的Location Based的倾向性。从后台数据上看,用户点击附近的职位模块的频率极高,这说明用户是很在意这一块的。”

云南区域创新能力解析与提升路径 篇4

2006 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2007 年,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1]。此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国家政策,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创新的政策和措施,开展创新型建设活动。

云南作为西部边疆少数民族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科教文化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创新型人才比较短缺,区域创新能力还不够强,为根本改变云南省总体创新能力落后的状况,提升区域创新能力,2010 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实施了 “创新云南行动计划”。几年来, “创新云南行动计划”效果如何,云南区域创新的差距在哪里,制约云南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有哪些,以及如何加快提升云南创新能力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1 文献综述

自1912 年熊彼特提出 “创新”概念以来,国内外有关创新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概况起来,大体分为国家创新、区域创新和企业创新三个层次。企业创新主要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出发,重点关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经营理念创新等,是微观层面的; 国家创新主要围绕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与评估、国家创新能力的培育等展开,属宏观层面; 区域创新在联结国家创新和企业创新中起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2]。自20 世纪90 年代初期,美国学者埃弗雷特·罗杰斯和朱迪思·拉森率先提出区域创新能力概念后,有关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相继展开。从现有文献来看,有关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涉及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区域创新能力差异比较、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

1. 1 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界定

Cooke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由生产相关创新产品的潜力决定的,这种能力既需要企业、研究结构间的互动,又需要社会资本、文化等区域资源[3];Foss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根植于企业内部网络模式、个人之间的内在联系[4]; Tura和Harmaakorpi认为区域创新能力一种能过有效整合经济、智力和社会等资源的能力[5]; Teece和Dosi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发掘和培育个体竞争力并重新整合周边资源的能力[6]; Patrick和Caroline认为一个地区创新能力取决于该地区比较有影响力的企业的创新能力[7]; 甄峰等强调区域创新能力中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重要性,是将知识、技术、信息等要素纳入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具有的一种能力[8]; 黄鲁成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以区域内技术能力为基础、实施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能力[9]; Riddel和Schwer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内不断产生与商业相关联的创新的潜力[10]。上述学者分别从区域创新网络的构成主体、资源整合能力、创新的商业结果等角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总的来说,区域创新能力内涵仍然处于探讨阶段,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明确、统一的概念。

1. 2 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

创新能力的评价主要涉及两个问题: 一是创新指标体系的构建,另一个是评价方法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国外方面,评价体系指标已日趋完善和标准,如Nelson设计了一套主要包括R&D经费来源、R&D经费配置、大学的作用、支持和影响创新的政府政策等综合指标体系来评估各国创新能力[11]; 欧盟联合研究中心[12]将欧盟创新指标分为创新驱动、企业创新、知识产权、知识创造、技术应用等5 个一级指标、26 个二级指标。相比而言,国内相关指标体系较为松散和凌乱,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尚未形成统一的意见。魏彦莉从区域发展研究、区域教育培训、区域创新服务支撑和区域宏观创新环境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包含4 个一级指标、10项二级指标的评价体系[13]; 刘凤朝等从资源能力、载体能力、环境能力、成果能力和品牌能力等五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14]; 万勇、文豪从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产出、技术扩散和区域创新环境四个方面选取22 个二级指标来评价[15]; 傅为忠等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成果转化、创新环境支撑和创新效益五个方面评价区域创新能力[16]。

评价方法方面,国内外大多研究都是选取相应评价指标后,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确定权重或建立数学评价模型,如任胜钢、彭建华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31 个省级地区创新能力进行分析[17]; 肖永红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利用2008 年数据对我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进行评价[18]; 周立、吴玉鸣采用采用聚类分析与因素分析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评估方法,对我国大陆31 个省级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及比较[19]。

1. 3 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比较

实践中,各地的区域创新能力有所不同,因此,为寻找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原因是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领域。国外研究方面,Furman、Porter和Stern以17 个OECD国家为样本,从专利数据方面探寻不同国家创新能力的差异[20]。Mikel、Joost和Thomas将西班牙的17 个自治区划分成5 个区域,并进行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比较分析[21]。Henny Romijn和Manuel Albaladejo对英国东南部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22]; 国内方面,巴吾尔江等以区域科技创新能力为依据,对中国30 个省份( 西藏除外)进行了综合排名和比较,并分析了导致差异的原因[23]。吴汉利对中国西部地区11 省份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24]。王宗军等以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为依据,对中部6 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25]。

1. 4 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很多,目前学者对此也进行了大量研究。Tura和Harmaakorpi探讨了社会资本在构建区域创新能力中的重要作用[26]。Riddel和Schwer结合国家创新能力的概念,发现高技术、学位授予量、行业研发投资和专利是影响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27]。侯润秀、宫建成[28]利用我国1998 - 2003 年各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计量分析研究FDI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刘军等[29]利用1999—2007 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赵大丽等[30]研究了知识转移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党文娟等研究了创新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31]; 王锐淇、张宗益分析了区域间互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32]。

2 云南区域创新能力分析: 2008 - 2013

由柳卸林领衔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著的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是目前国内在评价区域创新能力方面比较全面和客观的。该报告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 个方面来分析区域创新能力,构建了一个包含5个一级指标、20 个二级指标、40 个三级指标、133个四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加权的定量方法。

本文在具体解析云南区域创新能力时,主要利用该报告的有关数据,同时,鉴于各评价指标( 主要是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 的连贯性,主要分析2008 年以来云南区域创新能力情况。

由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33]可知,总体上,云南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31 个省( 区、市)中,从综合排名来看,最好的是第22 位( 2009 年) ,最差排名是第28 位( 2012 年) ,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从综合指标值来看,2008 年以来,云南省与当年全国排名第一的省份( 2008 年为上海,其余年份为江苏) 差距越来越大,2013 年相差36. 26 分,效用值仅为江苏( 57. 58 分) 的37% 。在五个具体一级评价指标方面,2013 年与2008 年相比,只有创新环境排名上升2 位,其他四个指标均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知识创造下降幅度最大,达5 位( 见表1) 。

注: 指标值栏中加括号的数值为与该项排名第一的省份指标值分差,由作者自行计算得到。资料来源: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2008 - 2013)

2. 1 知识创造

在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中,知识创造由3 项指标构成: 研发投入、科研论文以及专利。由表1、2 可知,排名方面,云南省自2008 年以来在知识创造方面呈逐年下滑态势。在指标值方面,与当年全国排名第一的省份相差最大分值为63. 88 分( 2009 年) ,其余年份也都在52 分以上。具体指标方面,研发投入指标排名呈V型,几年中排名最好的是第21 位( 2010 年) ,最差排名为全国倒数第2位( 2013 年) 。指标值方面,各年与排名第一的省份分差均很大,最大分差一度达77. 49 分( 2009年) ,六年中平均分差为72. 3 分; 科研论文项排名呈上升态势,由最差的28 位( 2009 年) 跃升至第16 位( 2013 年) ,进步明显。同时,指标值分差由2009 年的最大值48. 06,缩小到2013 年的26. 92;专利项排名在3 个指标中稍好,多年来一直在中游和中下游水平徘徊。指标值方面,2010 年以来呈逐年缩小态势。

注:指标值栏中加括号的数值为与该项排名第一的省份指标值分差,由作者自行计算得到。资料来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8-2013)

2. 2 知识获取

在知识获取排名方面,云南起伏较大,由2008年的第16 位迅速下降到2009、2010 年的第24 位,2011 年升至第16 位后又逐年下降( 见表1) 。从具体指标来看,科技合作方面,排名起伏比较大,最好排名( 2012 年第16 位) 与最坏排名( 2008、2009 年第27 位) 相差11 位。 指标值得分方面,2008 - 2012 年逐年上升,但2013 年下降12. 14 分,下降幅度达33. 6% 。指标值分差总体上呈缩小态势;外资企业投资排名呈上升趋势,并且近年稳居全国中游水平,尽管排名较好,但历年分差都在60 分以上,可见差距还是很大的; 技术转移方面,排名跌但起伏,最好排名( 2008 年第6 位) 与最差排名( 2010 年第24 位) 相差18 位。指标值得分呈逐年下降态势,指标值分差2009 年以后评价都在40 分以上,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见表3) 。

注: 指标值栏中加括号的数值为与该项排名第一的省份指标值分差,由作者自行计算得到。资料来源: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2008 - 2013)

2. 3 企业创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在区域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企业创新恰恰是云南省的薄弱环节,在2008 - 2013 年中,除2010 年排名21 位外,其他年份排名均在25 位以后,同时,与排名第一的省份的分差呈扩大趋势( 见表1) 。由表4 可知,企业创新的4 个指标中,总体表现都不够理想,不仅排名都比较靠后,而且分差都比较大。具体来看,制造和生产能力的分差在4 个指标中是最小的,但平均分差仍然相差32 分以上。设计能力分差最大,并且分差呈上升态势,2013 年相差75. 93,指标值仅为当年排名第一的省份的7. 5% 。企业研发投入项,排名呈V型,分差最大为55. 38 ( 2011 年) 。新产品销售收入方面,除2009、2010 年排名中游外,其余年份处于26 - 30 位间,并且这四年间的平均分差近60分,差距可谓相当大。

注: 指标值栏中加括号的数值为与该项排名第一的省份指标值分差,由作者自行计算得到。资料来源: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2008 - 2013)

2. 4 创新环境

创新环境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外在因素。由表1 可知,除2009、2011 年排名全国中等外,其余4 年均在25 位以外,甚至一度排在30 位,全国倒数第二( 2010 年) 。由表5 可知,在评价创新环境的5个指标中,劳动者素质项表现较好,无论排名还是分差值都呈缩小态势。创业水平表现最差,排名一度在全国末位( 2008 年) ,分差尽管呈缩小趋势,但大得仍不可思议。基础设施项中,排名稳居全国中游水平,分差除2012 年外,基本在30 分左右。市场环境和金融环境项,排名方面,大部分年份均在20 位以后,总体上金融环境比市场环境稍好,但从分差上看,各年金融环境却比市场环境分差都要大。

注: 指标值栏中加括号的数值为与该项排名第一的省份指标值分差,由作者自行计算得到。资料来源: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2008 - 2013)

2. 5 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是创新能力的一个缩影,从历年综合排名来看,总体水平居全国倒数几位,且逐年下降,这反映出云南创新绩效能力比较脆弱。表6 中,指标值分差方面,产业结构和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各指标中分差最大的两项,其次是宏观经济,再次是就业。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无论是排名还是分差表现稍好。具体来看,产业结构和产业国际竞争力项平均分差分别达60 和65 分,是影响创新绩效的最大障碍。宏观经济项历年排名均在25 位以后,表现令人担忧,指标值分差平均在52 分以上,差距依然明显。就业方面,近两年均排在倒数第二位,排名很不理想,历年平均分差在40 分左右,进步空间很大。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方面,指标值得分是所有指标( 20 个三级指标) 中最高的,但2013 年排名突然下降10 位,分差增加近1 倍,值得引起关注。

注: 指标值栏中加括号的数值为与该项排名第一的省份指标值分差,由作者自行计算得到。资料来源: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 2008 - 2013)

3 云南区域创新能力较弱的原因解析

深刻解析制约云南区域创新能力的原因,对今后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制约云南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几下几方面:

3. 1 创新主体能力不强

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其创新能力直接影响区域创新能力。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云南企业创新能力弱是制约区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无论是企业的研发投入、设计能力、生产和制造能力还是新产品销售收入等均与发达省份有很大差距。云南大型企业多为资源型企业,存在资源枯竭、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不高等一系列问题。据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显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额为29. 93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为380. 82 亿元,每十万人平均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仅为2. 55 件,分别为江苏的1 /30、1 /33 和1 /9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究机构数为191 家,为浙江的39 /1。

云南产业结构以及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制约云南区域能力提升的又一因素。云南支柱产业主要为烟草加工业、旅游业、矿产业等,产业链短、产业层次较低。最能体现技术创新的高技术产业和信息产业等是云南的软肋,据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显示,云南高新技术企业104 家,排在全国第24 位,而同期广东的高新技术企业为4601 家,是云南的44 倍多,高技术产值201. 39 亿元,排全国第25 位,第三产业增加值3701. 79 亿元,排全国第22 位,信息产业产值仅为17 亿元,排全国第27 位,出口额仅占GDP的4. 51% 。由此可见,企业和产业创新力的 “双弱”严重制约了云南区域创新能力。

3. 2 创新要素配置较低

在区域创新体系中,创新人员、创新投入、产出以及成果产业化等是关键的创新要素。依据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具体指标,每万人平均R&D全时当量( 人年/ 万人) 云南为5. 42,排名倒数第三,仅为北京的1 /20,6 岁及6 岁以上人口中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所占比例为6. 98% ,排第28位。政府研发投入17. 54 亿元,居全国21 位,为北京的1 /28。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来自企业的资金为2. 1 亿元,居23 位,为北京的1 /20;每十万人平均发明专利申请数6. 04 件,居26 位,发明专利授权数1006 件,仅为广东的1 /18。国内外论文数分别为6985 和2621 篇,为北京的1 /9、1 /23; 技术市场交易额34. 6 亿元,居24 位,为北京的1 /20。在决定创新水平和能力的几个主要要素中,云南省均处于落后水平,创新要素配置低是制约创新能力的最主要因素。

3. 3 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区域创新环境由基础设施水平、市场环境、金融环境和创业水平等要素构成。创新基础设施方面,2013 年云南省每百人平均电话用户和互联网上网人数分别居23、29 位,为同期排名第一省份的1 /2、1 /3。《中国统计年鉴2013》 显示,2012 年全省高速公路里程0. 29 万公里,铁路营业里程0. 26 万公里,分别占全国的3% 和2. 27% ,可见,创新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市场环境方面,居民消费水平2013 年为8278. 14 元,仅为上海的1 /4,排名28 位,进出口差额1. 6 亿美元,排名尚可,为15 位,但金额为浙江的1 /790,差距还很大,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排名22; 金融环境方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内部支出额中获得金融机构贷款为2092. 2万元,为江苏的1 /48,排名第23 位,国家创新基金获得7860 万元,为浙江的近1 /5,排名20 位; 创业水平方面,2011 高技术企业数为104 家,为广东的1 /44,排名24 位,高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比重为3. 75% ,排名第26 位,与北京的19. 67% 相比,发展空间还很大。

4 云南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途径

创新能力建设涉及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为切实提升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我们要从系统观视角出发,从政府、产业和企业等层面寻求突破。

4. 1 政府层面

政府作为 “创新工程”的实施者和推动者,应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引导功能,在创新环境建设、科技投入、科技人才引进、提高劳动者素质、环境保护等方面着手。

( 1) 注重创新环境建设。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激发区域创新潜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除公路总量和人均指标排在全国前列外,电话、互联网等设施急需改善,另外,高速公路、铁路仍是困扰云南经济加快发展的瓶颈; 市场环境与金融环境方面,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利用自身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努力多争取国家创新基金和国家产业化计划项目; 环境保护方面,要发挥云南在生态资源方面的优势,发展低碳、环保产业,引进先进工艺,降低工业 “三废”排放,为创新能力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空间。

( 2) 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创新的基础。2011 年,云南省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全省GDP的0. 63% ,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 /3,全省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例为0. 97% ,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 /4[34]。因此,要充分重视科技投入,一方面政府要通过财政直接投入,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科技创新,为区域创新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支持。

( 3) 积极培育和引进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创新的关键。创新型人才一靠教育培养,二靠引进。尽管近年来云南省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但由于历史原因,6 岁及6 岁以上人口中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认可所占比例还比较低,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当量排全国24 位之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在全国排倒数几位,可见,云南培育和引进创新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等任重道远。

( 4) 加大引资力度。云南作为西部欠发达省份,资金短缺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资金均排在全国20 位以后,因此,政府要契合云南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确保外商投资在促进云南经济发展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同时,要重视风险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作用,创新税收激励等政策、机制,鼓励和促进风险投资形成产业化。

4. 2 产业层面

云南省总体上产业层次比较低,以烟草为主较为单一的支柱产业以及倾向于能源产品和原材料产品和初加工的工业结构,影响着创新的需求和能力[35]。云南要跨越产业结构升级的梯度规律,建立现代化新型产业结构,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在新一轮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下,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延长传统产业的产业链。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将使物流成本下降,产业集群将使云南的烟草、冶金、旅游等传统产业出现多种相关和非相关多元化的产业扩张,产业链将有不同程度的延伸[36]。

第二,尽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云南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重点围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等新兴产业,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和重点产品的研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心环节来抓[37]。

第三,积极承接内地产业。经济发展存在后发优势,产业升级也是可以 “逆梯度”的。云南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要素优势、国际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在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并因地制宜创新与培植竞争优势,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第四,努力打造滇中产业集聚带。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云南要以此为借鉴,以目前发展基础、发展水平和发展前景最好的昆明、玉溪、楚雄、曲靖等中心城市为核心,发挥科技、人才、文化和交通的优势,打造滇中产业集聚带,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研发中心,推动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形成产业链整体优势和竞争优势,全面推动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 3 企业层面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企业创新能力的建设。2013 年,云南省启动了新一轮 “创新云南行动计划”,这为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机遇。

( 1) 树立创新理念。经营理念是企业核心价值观,在创新行动计划指引下,要强化市场、竞争、品牌、人才等现代市场经济观念,树立具有云南产业和产品特色的质量、售后服务、技术创新、市场营销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先进理念; 加大技术引进、改造力度,提高引进技术利用率,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

( 2) 培育核心技术。云南企业多为资源型企业,如云铜、云锡、云铝等,资源型企业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只能靠技术创新。2011 年,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研究机构数191 个,排全国第20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数、R&D经费支出均在24 位以后,因此,增加企业科技活动人员和经费投入是企业提升创新能力的当务之急。

( 3) 注重管理创新。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管理也是生产力,要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和手段,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健全成本管理、资金管理和质量管理等专业性管理工作,创新组织体制、层次和类型,以行业内高效率企业为参照对象,提高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

( 4) 加强制度创新。企业要成为市场主体,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对企业提升创新能力也至关重要,构建与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的产权制度,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为核心,改造和改革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制度创新成为企业创新能力建设的保障。

路径解析 篇5

关键词:自媒体;中南医院;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1-0075-02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网络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不仅颠覆了原有的大众传播模式,更带来了传播手段的变化。在这个人人都是传者与受者的“自媒体”时代下,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大型公立医院应该如何驾驭“自媒体”工具,为更多社会大众提供专业服务,成为公立医院重点关注的热点课题。

1 网络医院,构建“自媒体”服务平台

在信息社会下,我们不难看出,从基础的娱乐沟通、信息查询,到商务交易、网络金融,再到教育、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信息化正在塑造了全新的社会生活形态,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社会大众的日常行为。对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与社会大众的需求,中南医院在2013年提出打造“网络医院”的战略规划。“中南网络医院”以医院官网为基础核心,以网站wap版、微信全流程、微博社区为“双翼”,同时将中南联合体医院全部纳入,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地市级医院,服务更多基层人民。如今经过3年多的搭建、整合与创新,中南医院“网络医院”已经完成搭建,中南“自媒体”平台也逐步从原有的单一内容推广,发展到集“健康服务”、“健康传播”、“形象塑造”为一体的互动双向传播。

2 网站改版,开启“自媒体”精确分众时代

中南医院此前网站已经建设多年,从对医院原有网站的总体评估来说,与国内众多医院一样都属于“大一统”模式:只重视在信息发布与形象展示功能建设,在“导诊就医”、“健康管理”、“形象推广”等其他方面的功能建设尚无,网站整体的实用性没有得到真正的体现。

根据医院的战略定位,结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会特征,中南医院对现有网站进行彻底地改版。改版围绕“实用化”、“人性化”展开。

根据受众细分与功能诉求,新网站分为“就医导诊版”与“医护专业版”。“就医导诊版”以满足患者需求为主体,重点打造“导诊预约”、“信息查询”、“健康管理”、“健康宣教”等为主体功能的“在线医院”系统;新网站“医护专业版”将以医护人群主体,重点建设“教学”、“科研”、“办公”三大主体内容。

为了更好地适应“移动互联网”的运行特点,构建“自媒体”传播互动平台,网站联通了微信、手机AAP等移动客户端。在网站的首页放着医院官方微信“二维码”,通过扫码,受众可以直接通过连接微信关注医院相关服务资讯,同时在微信中,受众也可点击“更多详细”浏览医院官网。

在传播受众上,开启“精确分众”时代后,新官网还加强了内容的细分建设。在导诊版,不仅增加了详细的就诊信息与就诊流程,还在用户体验下进行了极大的提升。

一是开通网络支付功能,患者从预约挂号到诊间缴费,再到住院缴费通通可以在官网操作完成,极大减少了患者排队等待的麻烦。即便没有PC终端的情况,手机等移动终端一样可以轻松完成。

二是增加信息查询服务功能,新网站接入医院HIS系统外联平台,患者凭借就诊识别号可以轻松查询相关检查结果;

三是增加了健康资讯服务。新网站健康资讯按内科、外科、妇产科、神经科等相关专业进行细分建设,受众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准确浏览所需信息。同时增加视频专版,将医院专家的健康讲座、健康访谈上传网站供网友下载播放。

四是增加个人健康档案。个人健康档案针对社会个人,网友只需在医院官网上注册登录便可以享受中南个人健康档案管理。开通个人健康档案管理后,此后网友在中南就诊的病历资料,可以通过个人身份信息与医院HIS系统匹配自动保存至健康数据库中。未来网友就诊可以轻松调阅自身病史情况,为医生诊断提供了极大的便捷,也为个人健康保健预防提供相应的辅助。

五是建立医生个人主页,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站内搜索”直接找到所需医生,在医生个人主页中完成预约、咨询、回访等相关业务。

3 微信升级,提升“自媒体”的实用性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移动客户端让自媒体的传播更具及时性、广泛性与实用性。针对微信的这一特点,中南医院通过全流程设计完成对微信公众号的全面升级改造。

3.1 强调功能诉求,提升公众号实用性

在医院微信公众号上开发“微官网”,“微官网”以医院网站为基础,实现了微信-网站的互联互通。在患者服务上,目前已实现预约挂号、分时诊疗、费用支付、检查查询、地图导航、诊后随访等功能。

為了更好的实现“医疗云智慧”,当前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已与科室微信公众号实现对接,患者可以通过医院微信公众号进入科室微信公众号,获得更多健康资讯服务,譬如诊后随访,医患交流等等。未来医院微信公众号还将链接医生个人微信号将诊疗服务更加便捷化。

3.2 突出宣传策划,提升朋友圈传播率

紧紧围绕“有价值才有分享,有分享才有传播”的传播特点。中南医院在微信内容传播上,一方面重视内容传播策划,另一方面重视形式传播策划,短短两年的时间内,迅速增加粉丝5万多名。在内容传播上,医院官方公众号除了一如既往地重视健康资讯传播外,还重视与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传播,让医院“自媒体”更具传播力。2015年2月中南医院官方微信联合腾讯公益频道推出“史上让人最心酸的小苹果”,讲诉8岁在院截肢患者小海峰的故事,随后更大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一时间“中南小苹果”刷爆朋友圈。这一策划,不仅为小海峰募集到慈善捐款,也让更多人参与到社会公益服务中。无独有偶,2015年7月,一位患者就诊时因急事未等医院CT报告出来直接回家,由于病情紧急,又无法手机联系到患者的情况下,医院官方微信推出“xxx,中南医院喊你回来就诊”微信内容。短短的30分钟,该微信就备注转发10万余次,患者本人也是看到微信朋友圈转发随即回医院及时就诊,避免了生命危险。此外,医院还将医院的趣闻故事编成微信传播内容,也赢得“朋友圈”较高的关注与转发率,例如2015年护士节宣传部在微信上推出“嘿,护士”系列幽默网剧,获得网友的一致好评。

4 微博矩陣,刷新“自媒体”影响力

以医院官方微博为核心,53个临床科室微博为辐射,2 000多名医护工作者个人微博为链接组成微博矩阵。通过矩阵间微博的互动传播,普及健康教育、提供医疗服务、增强医患互动、推广医疗新技术、提升医院形象,让微博这个“自媒体”平台不仅成为宣传的工具,同时也成为服务的平台。为了增加微博的影响力,医院还要新浪合作对院内个人微博提请加“V”认证服务,让医院个人微博更具公信力。刷微博反映问题、刷微博求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已成为“手机党”的日常行为,通过微博“@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功能进行医院舆情收集,为持续改进医院服务提供信息来源。

2014年底,一则“@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寻找我的救命护士”的微博在网上引起了广泛关注,短短半天内就转发超6万条。最终在网友与医院的热心寻找下,我院救人护士覃慧敏被大家找出来,而她的救人事迹也经微博被各大主流媒体纷纷报道。在当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环境下,极大地弘扬了医护“治病救人”的正能量,也传播中南医院“大医精诚、敬畏生命”的精神。

2015年“东方之星沉船救援”事件,中南医院通过官方微博、微信直播沉船救援信息,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医疗队集结出发的信息,获得了几十万人次的曝光量;ICU医生甘泉连续熬夜陪护的场面被值班护士用手机拍下并通过微博发布,通过医院微博矩阵的转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获得了几百万人次的曝光量,国内各大等主流媒体均跟踪报道了此事。

2015年4月,普外科一名实习医生被有着黑社会背景的患者家属殴打,随后一条医生的个人微博“严惩打人者,学生都挨打,还有人在去学医救人吗”的微博引起医院注意。随后医院官网微博转发,瞬间该微博转发量达到10万多,越来越多的网友谴责打医行为,并要求严惩打医者。

通过“中南微博矩阵”的互动,2013~2015年,中南医院新浪与腾讯官方微博粉丝数增加了15万,粉丝数量达到了18万;转发评论共计644 132条次。

5 整合传播,形成“自媒体”矩阵动力

以医院官方网站、官网微博、官网微信为核心,辐射链接全院54个临床科室官方网站、30多个科室官网微博、20多个科室官方微信、2 000多名医护个人微博、朋友圈组成“中南自媒体”传播矩阵,最终形成每年数以百万的点击率、转载率、传播率。如此整合传播,仅仅依靠医院宣传部是不够的。作为以医疗服务为主业的医院,中南是如何造就这样一支自媒体传播队伍的呢?医院宣教的触角又是如何深入到临床一线的?中南医院经过近多年的磨合与渗透,一支由临床一线医生、护士组成的宣传联络员队伍担当起了从科室、员工到医院的信息桥梁作用。宣传联络员虽是兼职,却关系着科室“内教、外宣”以及院、科之间信息传递的重任。为了保证宣传联络员不断与时俱进,培养宣传联络员的新闻敏感性,宣传部定期举行宣传联络员培训。同时为了调动宣传联络员的积极性,保证传播矩阵产生更大动力,宣传部每年都会优秀联络员进行奖励。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减少信息交换成本,营造信息优势,不断提高社会公众满意度,更好地展示医院形象,扩大医院影响力,提升医院软实力,将是中南医院今后需要不断思考的课题。未来中南医院将结合“移动互联网”,打造以医院官网为核心,“微博、微信”为“双翼”的“医院健康宣教服务自媒体平台”,利用自媒体平台的聚集效应,打通更多的院内业务系统,打破各类渠道限制,整合包括网站、微信、微博、APP等新媒体的应用,构建起一个聚智、交流、传播、服务于一体的自媒体中心。最终,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 张眉芳,陈晓.医院社交媒体危机管理对策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3,(26).

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路径解析 篇6

1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市场优势

相较于发达国家, 中国的数字电视在技术上没有任何优势, 在标准体系制度建设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但是我国的数字电视在本国的市场内还是具备一些基础性的优势的, 如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与本土企业竞争的天然优越性。具体来说, 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市场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我国的市场空间接近市场总份额的1/3, 在我国这个巨大的市场空间里, 已经形成了十分庞大的电子产业消费体系, 相关的生产、营销等配套体系也相对完善, 最为重要的是这个消费体系的服务比较广泛、规模比较大, 成本还相对较低。我国一些著名的电视机制造商除了拥有制造技术的优势之外, 还拥有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因此, 即便是我国数字电视在设计、开发上有一些瑕疵, 但是很多方面是发达国家的企业所无法企及的。其次, 目前, 我国有线电视的运营商存在明显的区域划分, 并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有线电视网。所以, 在这种形势没有任何改变的前提下, 国外的先进厂商是无法进驻到我国市场中的。同时, 我国的企业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能够对邻近的一些市场进行开拓。最后, 数字电视产业自然带着十分明显的文化特征, 在大众的文化消费观念里, 地域文化特色是必须包含的要素, 在这方面似乎我国的数字电视产业有着无法撼动的优势。特别是在我国相关政策的管制下, 短时间内国外的运营资源根本不可能对中国市场形成大规模的挑战。

2 中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我国若是想在未来产业的发展上继续开辟道路, 需要结合不断变革的技术。所以, 对于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来说, 对市场优势的重视既是基础性的, 也就是迈出去的第一步, 而如何在这一前提下实现长足性的发展则是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前景的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若是我国的企业能够与国外一些先进的厂商进行合作, 这样在占据到市场资源优势外, 还能与先进的技术资源接触。这样, 先进的技术资源、良好的售后体系就可以占领市场的前端, 企业的制造与研发部门也会因此反哺作用, 最终实现原创性的创造。换句话说, 企业的自主创新并没有影响到市场占有率。也就是说, 若是一味地站在原地等待新产品研发出来, 可能就会延误发展的时机, 最终被国外的产品占领市场先机, 失去发展的机遇。

成本与服务一直是我国企业的优势, 与国外先进的企业与企业合作的形式研发出成熟的产品来支持市场的运营。为了降低产品的成本, 可以在后来将一些引进的产品制造环节放置在国内, 在这个过程中, 我国企业自身的技术能力也会得到提高。随着市场的不断拓展, 一些新的需求产生。若是市场与技术能力具备了一定的水平时, 就可以和国内的一些科研机构进行合作, 通过自主开发的新产品来替代原有技术产品, 这样就可以在继续保持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稳步向前发展的同时, 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优势对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弥足珍贵性已经不言而喻, 但是在面对市场竞争时我国企业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获得对市场资源的绝对控制权, 并且在市场资源的优势基础上和国外的先进企业合作最终获得主导权。如今, 我国的数字电视产业已经占据了市场与客户的主导权, 和国外那些巨头已经有了讨价还价的资格, 这对我国企业进一步进行技术转移提供了基础性的奠定作用, 也就是说原来那种巨额的开发成本企业在后期阶段已经能够承担起来。另外, 随着数字技术价格的下降, 我国企业的支付能力却在不断上升, 也就是说原来高额的开发费用在企业能够支付的时候相对降低了。

继黑白电视、彩色电视之后, 数字电视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三代电视。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具有复杂、后发的特征, 随着先前天然优势地位的降低, 对全新道路的开拓就成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必然性选择。

摘要:中国的数字电视产业属于复杂技术产业, 同时又具有后发的特征。随着后发者优势的减弱, 探索一条独特的赶超道路就成为历史的必然。首先对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市场优势进行介绍, 接着在市场优势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未来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这对于我国数字电视产业的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数字电视,市场优势,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杨永福, 黄大庆, 李必强.复杂性科学与管理理论[J].管理世界, 2001 (2) .

[2]周立, 陈安国.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成长模式[J].中国科技论坛, 2001 (5) .

深圳市住宅产业化发展路径解析 篇7

目前, 深圳市住宅产业化各项制度正逐步建立, 相关政策措施力度不断加大, 工业化住宅建筑结构体系日趋完善, 成品住宅推动力度加大, 以保障性住房为载体的试点示范项目日益增多, 住宅产业现代化集成技术系统不断发展, 产业集聚效应作用逐渐凸显。基于上述分析, 深圳市发展住宅产业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现在需要理顺思路, 发掘出一条住宅产业化政策的落实路径, 从而更好地促进其不断发展, 更好地为深圳市住宅行业服务。

一、深圳市住宅产业化工作现状

政府层面对于住宅产业化的支持。深圳市政府日益高度重视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住宅产业现代化各项制度逐步建立;以保障性住房为载体的试点示范项目日益增多。

2002年成立了深圳市住宅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 由分管建设领域的副市长任组长, 市政府的14个政府部门为成员单位, 成立住宅产业协会, 加强住宅产业化技术推广、信息交流和咨询服务。2009年深圳实施大部制改革, 由市人居环境委员会负责拟定住宅产业化的重大政策和标准, 市住房建设局负责住宅产业化的具体实施工作。

2013年建立住宅产业化联席会议制度, 统筹规划、指导协调全市住宅产业化工作, 成立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 规范深圳市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工作, 充分发挥住宅产业化相关技术论证和技术咨询服务的作用, 实现住宅产业化的可持续发展。

2013年市政府组织召开住宅产业化工作会议, 会议提出深圳市应把住宅产业化提升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战略高度, 是深圳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内在动力。一是通过降低成本、缩短周期、提升质量为社会提供优质住房;二是通过推广应用工业化技术, 有利于培育新型住宅产业链, 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房地产、建筑业、建材业转型升级。三是通过推广应用, 有利于节水、节能、节材, 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

除了上述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之外, 深圳市政府还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和文件, 支持住宅产业化的发展。这些法规和政策为开展住宅产业化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发展住宅产业化的经济基础。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1万美元是住宅产业化的门槛, 达到这个门槛之后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均有趋同的发展轨迹, 目前, 深圳市已进入这一行列, 需要通过住宅产业化发展推动工程建设领域生产方式的转型。同时, “刘易斯”现象导致劳动力资源日益短缺, 人口红利淡出引发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 而发展住宅产业化可以节约人力资源,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应对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调整, 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全社会节约人力资源, 有利于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人居环境保护发展形势要求住宅产业化的进程。建筑能耗的要求, 民用建筑在建材生产、建设和使用过程中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49.5%, 居所有行业之首, 推动住宅产业化可以促进建筑领域的节能减排。2012年深圳商品住宅的施工面积为3125万平方米计算, 假设50%的住宅产业化方式进行建设, 可以节约用电2842万千瓦时, 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装机容量均为90万千瓦, 90万千瓦*1*24=2160万千瓦时=2160万度。节水213.5万立方米, 梅林水库总库容1309万立方米。节约木材28.75万立方米, 3500公顷森林, 梧桐山林地面积1933公顷。

住宅开发总量的现实支持。未来5年深圳市住宅建筑面积的发展趋势, 保持3000万平方米。这部分住宅开发总量为深圳市住宅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深圳市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房项目实施, 而保障房项目又为实施住宅产业化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保障平台。

基于此, 深圳市政府重点开展“保障性住房标准化系列化设计”研究工作, 其研究成果包括:入户调查报告, 总结现存问题、标准设计图集, 五个专题报告:《保障性住房居住功能需求和空间高效利用研究报告》《保障性住房模数化和模块化设计研究报告》《厨房卫生间标准化精细化设计研究报告》《BIM设计研究报告》《以标准化设计为基础, 加快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政策及技术标准建议的研究报告》。这些专题研究成果都是对深圳市住宅产业化发展的有益探索。

科技进步的技术性保障。深圳市众多科研院所、设计单位、房地产开发企业、部品企业、施工企业等已经积极投身到产业化方式建造住宅这项工作中, 已经可以为住宅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型保障。目前, 深圳市建立了3个国家级住宅产业化示范基地和3个国家康居示范工程, 2013年有8个项目采用标准化设计和工业化施工方式。“开展保障性住房标准化系列化设计”研究工作, 标准化设计是全产业链整合的基础, 至少占50%价值, 其目的是“技术前移、管理前移、价值前移”, 深圳以标准化设计为基础, 在保障性住房中大力推进住宅产业化试点建设, 力争形成深圳市保障性住房的第一代产品。下一步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做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 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二、深圳市住宅产业化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住宅市场层面:

房地产调控政策对住宅产业化的影响。从2003年开始, 截止到2013年, 房地产调控政策出现了“十年九调”的情况, 这些政策一部分属于控制性调控, 另一部分属于刺激性调控。因此, 消费者和开发商对待住宅产业化技术更多的是观望态度。房地产开发热的降温的大环境及调控政策的不断延续, 一方面使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因考虑企业经营问题而无力投入住宅产业化发展, 但另一方面也能够使有远见、有实力的企业能够更多的选择将住宅产业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予以重视。

现阶段企业缺乏参与住宅产业化的积极性。当前的住宅产业化发展主要是以主体结构的产业化层面为主, 而基础、装修、设备等配套工程仍处于“手工作业”, 但恰恰是这些配套工程的周期长、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大, 致使住宅建设周期缩短有限, 产业化的高效率无法真实有效发挥。

融资、拿地、销售等环节直接关系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对于房地产企业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房地产企业将其作为战略重点予以关注。但是这些客观原因都对企业参与住宅产业化的积极性造成了消极方面的影响, 也阻碍了深圳市住宅产业化发展的进程。

消费者对产业化住宅的认同度低。住宅产业化的发展, 短期内靠的是政策的推动, 但最终是需要被市场所接受, 被消费者所认同, 即消费者愿意为产业化住宅支付相应的成本。消费者是否选购住宅, 无非是要看住宅的适用性能、安全性能、耐久性能、环境性能、经济性能五个方面的性能能否满足消费者需求和程度, 与消费者所需支付的成本, 也就是住宅的价格能否一致, 是消费者对住宅价值的判断。

住宅产业化技术方面:

住宅产业化相关标准尚未确立。模数化是标准化生产和住宅产业化的基础, 目前使用的是1986年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模数协调TC95文件原则修订和扩充的。虽然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建筑模数协调标准体系 (例如, 《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 (GBJZ—86) ) , 但是仍有缺陷。设计、材料、建筑暂时没有模数协调标准体系, 这也造成建筑材料浪费;这种基本建造方式, 需要更多地现场施工, 影响了施工效率;给建筑成品质量带来隐患, 无法体现规模经济。

住宅部品生产跟不上建筑体系集成的要求。住宅产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产业上下游各方面的能力协调和配合。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的住宅部件是保证住宅最终产品实现居住环境合适性、居住安全性、住宅的耐久性等综合性能和质量的基本条件之一, 也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标志。当前的住宅部品大都品种单一, 产品集成程度低, 难以按照标准系列开发和批量化生产, 更新的速度达也不适应新的建筑体系的推广使用速度。

三、深圳市住宅产业化实施机制和路径

为了应对深圳市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问题, 越过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障碍, 实现深圳市住宅产业化更好、更好地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政府职能实施机制:

(1) 在组织协调工作中, 明确人员配置, 要求参与单位配置专项管理人员, 理顺管理思路, 实现协同管理, 稳步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

(2) 在培育企业工作中, 给予住宅产业化企业优先服务, 并辅助奖补资金等方法, 培育市场主体尽快发展。

(3) 在外部合作工作中, 技术方面与住建部接轨, 扩大技术影响力, 金融方面与国内外金融机构 (如世界银行、国开行等) 加强联系, 借助外力拓展融资渠道。

(4) 在宣传交流工作中, 加强技术合作, 举办住宅产业化技术评比会议, 优秀技术得到奖励, 在以后的工程应用中, 给予较大的技术奖励。

(5) 在科技创新工作中, 设立专项资金扶持, 对住宅产业化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开展针对性工作促进相关项目顺利实施, 并引导上下游产业转型, 推动住宅产业化工作进一步发展。

住宅产业化落实发展的实施路径:

(1) 在项目落实工作中, 明确工作的时间点和线路图, 时间点明确, 确定2014年、2014-2016年, 2016-2020年的发展时间段。实施目标要明确, 对于住宅产业化面积、住宅产业化面积占比、企业产值、企业品牌、市场占有率等指标进行明确规定。

(2) 在发展规划工作中, 建立住宅产业化发展规划, 对于近期、中期的新建装配式建筑的比例, 进行明确的限定要求, 进一步完善项目落地制度。同时结合城市更新区域, 借力绿色建筑, 设定住宅产业化重点发展区域, 对于深圳市发展住宅产业化工作进行区域性引导, 促成相关工作尽快开展。

(3) 在相关奖励工作中, 开展建筑面积奖励、容积率奖励, 鼓励企业自愿开展住宅产业化工作;进行资金补贴奖励, 对于符合要求项目, 进行资金补贴, 减低建造成本, 保障相关项目的可持续性;借力绿色建筑, 对于符合节能项目, 优先纳入专项扶持资金补贴范围。

路径解析 篇8

一、当下新闻舆论监督发展现状

(一)传统媒体的舆论引导力不足

传统媒体是相对于近几年兴起的网络媒体而言的,主要指报纸、广播、电视这三种媒体。若论舆论监督,报纸的历史最为悠久,广播和电视是在90年代后在数量和质量上才有巨大突破。

建国后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进行了不少的探索,有过短暂的发展,也经历过由扭曲背离到回归和复苏,从单纯的宣传体制和喉舌转变为宣传与新闻并存,既反映党和政府的声音,也反映群众的呼声,同时着眼于公众利益。自十三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舆论监督并要求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后,新闻舆论监督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呈现出繁盛的态势。从中央到地方,各媒体相继推出众多的有份量的栏目、专刊,绝大部分省级党报都有舆论监督的栏目。[1]从1994年央视的《焦点访谈》到1996年的《新闻调查》,包括一些平面媒体,像《中国青年报》、《财经》杂志和许许多多的媒体做的报道和言论来看,它们对推动民主和法制进程,发挥应有的作用。新闻传播媒介克服种种困难,披露了一个个令人震惊的事件,如南丹矿难、山西假酒事件、阜阳奶粉案、孙志刚事件等,发挥重要舆论监督作用。但随着改革逐步深入,社会进入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冲突变得复杂,传统媒体在舆论监督方面受到诸多局限,比如不得催生次生舆情,影响日趋式微。表现在鲜有由传统媒体独立披露的大案要案;百姓急于了解和希望处理的事件媒体不能及时报道,群众的视野逐渐转向其他新型媒体。

(二)新媒体与当下舆论引导格局的转变

新媒体主要指网络媒体、手机智能媒体等靠移动终端传输信息的媒体。

互联网的兴起,人们逐渐认识到网络的种种好处,它不仅可以传播事实、表达意见,还可以聚合舆情对社会事务进行监督。自2001年开始,网络舆论监督开始趋于完善。这年的8月,人民网对广西南丹矿难进行了披露。此后,2003年“孙志刚事件”、2004年深圳“妞妞”事件、2006年的“彭宇”案、2008年的因天价香烟牵出的“周久耕”案、2009年的“罗彩霞”事件等无处不见网络舆论监督的巨大影响。微博更是催生了舆论监督的新时代,2012年人们利用微博曝光了一系列的官员,如在灾难现场微笑的“表哥”杨某某、“不雅视频”中的男主角雷某某、山东“离婚承诺书”当事人单某某等,掀起反腐高潮,影响之大、纪检部门对这些官员的处理速度之快令人们欢欣鼓舞。一时间,人们恍若感觉舆论监督的春天到了。

新媒体之所以能异军突起,成为舆论监督的生力军,一方面原因与现有其他监督机制一定程度的失效有关,另一方面源是新媒体自有的特性及强大的功能。在网上,一切公开平等,谁都可以充当监督主体角色监督个人和机构,谁亦可能被监督;网民可以真实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和看法;网民也不用太过担心监督带来的风险;整个监督过程公开,真实可信;网络的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舆论监督的广度和力度高于其他监督机构。正因为具有如此巨大的优越性,网络媒体能异军突起也就不奇怪了。

二、新媒体语境下新闻舆论监督的瓶颈形成原因

传统媒体虽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我国转型社会的现实语境下,舆论监督最迫切需要实现的功能应该是让社会中的各个阶层和利益群体都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使社会各阶层能在现有制度下和谐共处。但就现实而言,新闻舆论监督没有取得质的突破。舆论监督的对象偏重于经济领域,忽视政治系统和权力组织;新闻舆论监督出现媒介审判;某些时候呈现异化趋势,诸如新闻寻租、监督重点移位、监督失当等现象。

(一)传统媒体面临舆论监督瓶颈的原因

1. 传统媒体体制的局限性

党和政府领导媒体的机制须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舆论监督的空间极为有限,大案要案很难涉猎,有些部门和系统无从监督。只能拍拍苍蝇,打打死老虎,或是针对井盖丢失等社会不良现象和一些公民不良行为进行报道。也曾有媒体尝试进行异地监督,一度取得了较好的监督效果。但2004年9月有关决策部门下发文件,禁止媒体做跨地区报道,禁止媒体做异地监督。[2]舆论监督在短暂的柳暗花明后又归于沉寂,凸显其步履维艰的窘况。

传统媒体得不到财政补贴,必须自负盈亏。要生存只能靠发行量、收视(听)率和广告收入。受制于收视(听)率的结果是可能导致迎合受众而出现监督的“低俗化”。对于广告收益的追求会导致监督受制于广告商而影响正常的监督。为了牟利,舆论监督可能成为某些从业人员胁迫被监督者的特殊武器,导致“媒介腐败”的发生。

2. 传统媒体发展环境的改变

(1)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

尽管许多业界人士撰文呼吁新闻舆论监督要立法,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有关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出台,除了宪法第四十一条有原则性规定外,新闻舆论监督只在为数不多的一些行业法中有过提及,但并不具备现实的可操作性。媒体自身的自律机制也不健全,一些守则、准则仅停留于道德层面,须得倚仗媒体从业人员的内心约束,缺乏惩戒机制。这种环境下的从事舆论监督的从业人员如同赤膊上阵,火中取栗,极易因报道负面新闻受到人身攻击或者惹上官司无法自保。也可能受到名利诱惑而无法自清,这些都妨碍舆论监督的顺利进行。

(2)新闻生产环境日趋复杂

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媒体从业人员要经受威逼利诱及糖衣炮弹的多重考验。在采访中,被监督对象会设置重重障碍阻挠采访,甚至会动用武力驱赶采访者,毁掉采访器材。负面消息一出,被监督对象则软硬兼施,一方面找人说情,进行贿赂,通过金钱摆平事情;软的不行就公开威胁、恐吓,或进行人身攻击。有的地方领导为了保政绩或者维护地方利益,会利用手中的职权或关系网给记者施压,阻止负面报道播出。从事舆论监督的人员时时要面对强权与名利的考验,对于生活在现实环境下同样有着生存压力的媒体人而言很难做到恰如其分的取舍。

(二)新媒体面临舆论监督瓶颈的原因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在某些方面突破了传统媒体的局限,但自身也存在一些与生俱来的弱点,极大影响了其舆论监督的效力。

1. 把关人的缺失

网络上人人都是信息的收听者,也是信息的发布者。因为把关人的缺失,大量的信息如泥沙俱下,虚假信息的泛滥容易误导受众,出现意见谬误,极大地降低了可信度。

2. 权威性不足

新媒体舆论监督因为不具备制度的强制性,对监督对象缺乏约束力。还只是处于爆料阶段,事情的最终解决还得依赖权利部门的介入和跟进调查,否则难有作为。

3. 出现网络暴力

因为匿名和虚拟的特性,网民往往对爆料的信息表现出激情有余,理性不足。动不动就发展为对人的谩骂,人肉搜索,公然侵犯公民隐私权。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虽然曾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囿于自身机制,后续乏力,难当大任。新媒体异军突起,似有蓬勃之势,但自身也存在不足,在大环境并不积极的情况下,其发展不容乐观,任重路远。新闻舆论监督可持续发展的路在何方?

三、当下新闻舆论监督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一)宏观层面的政策扶持是舆论监督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党和政府是媒体的监管者,同时也是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对象,政府和媒体的这种关系就如同矛和盾,舆论监督能否有成效,根本取决于各级政府的支持与鼓励,山西的《长治日报》在吕日周时期舆论监督兴盛就是证明。

事实上党早就认识到了舆论监督在预警、减压、沟通民意等方面的无可替代的作用,也认定了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党和政府重视舆论监督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应充分认识舆论监督的作用,相信、尊重、善待媒体,有效利用舆论监督。

首先,部分政府官员应该纠正过去存有的偏见,认识到舆论监督不是在给自己的政绩抹黑,不是找麻烦,而是帮助自己更好履行职权,避免滑向贪腐犯罪的深渊。

其次,政府部门不要干预媒体的舆论监督工作,让其有更大的施展空间。

再次,政府部门应多公开发布信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媒体有更多机会了解政务,实施监督,及时预警。

(二)法律法规的制定是舆论监督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因为法律法规的缺失导致新闻舆论监督因缺乏保护面临种种困境,为使舆论监督持续健康发展,从法律上加强对舆论监督的现实保障和有效规范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制定法律法规,其出发点应是保护保障舆论监督而不是制约舆论监督,基于此,首先应在法律法规上明确媒体应有的权利,即知情权、采访调查权、刊播权。其次应在法律法规上对被监督对象利用恶意诉讼纠缠为难监督者的行为给予惩治,并给与媒体从业人员一定的倾斜保护。

当然,法律法规上对媒体滥用舆论监督牟利的行为也应进行制约和惩处,对网民行为应该进行规范,使舆论监督健康良性发展。

(三)提升公民的监督意识是新闻舆论监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公民意识是近代宪政的产物,它是指公民对于自身享有的法定权利和义务的自觉意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和高度集权培育的是唯唯诺诺的顺民,面对一切的不公平不合理,民众多会选择逆来顺受,忍气吞声,实在逼上了梁山才会造反。新中国成立了,老百姓当家作主,可以拥有自己的权利主张,但事实是一旦面临现实语境的不得已,深潜于民众头脑中的隐忍、明哲保身的思想就会指引民众噤声以求自保。这些说明我国公民监督意识是缺失的,这种缺失与我国加强法制建设、民主建设的治国理念大相背离。

公民监督意识的提升是新闻舆论监督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只有公民愿意监督,积极监督,自觉自愿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才能遏制贪腐,才能拥有理性精神和公德意识。而这一切,正是滋养新闻舆论监督的土壤。

公民监督意识的提升一方面依靠科学技术的发达带来更多便捷的平台,另一方面更加依靠《宪法》赋予的公民言论出版等自由权利的真正实施到位。

(四)新老媒体整合是新闻舆论监督可持续发展的良方

在舆论监督方面,传统媒体在传播速度和传播面上不及新媒体快速和广泛,但因把关的严格和注重传播效果,比新媒体更具权威性和舆论影响力。而新媒体所具有的互动性、快捷性、虚拟性等特性,使得它在舆论监督方面不受太多管束,更快、更能聚合舆情,形成强大声势,弥补传统媒体之不足。新老媒体各有所长,完全可以取长补短,进行优势嫁接,如能成功融合,新闻舆论监督的力量会更强,效力会更大。这也是我国舆论监督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 .盖尼斯,哈维·祖克曼.大众传播法概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7.

路径解析 篇9

一、影子银行体系内涵及在我国发展现状

目前不同的学者和机构对影子银行的本质、范畴理解角度不同, 综合来说, 影子银行体系有着与传统银行相同的功能, 如流动性转换、期限转换、信用转换的一种或多种功能;而与传统银行不同的是, 影子银行缺乏中央银行的流动性支持、信用支持, 利用高杠杆来提高资本收益, 且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

对于影子银行体系, 我国目前尚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口径, 更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据, 估算数据为5.8万亿~30万亿元不等。中国人民银行2011年起引入了社会融资总量这一指标, 包括人民币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企业债券融资等数据, 这是目前官方发布的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相关度较高的指标, 具体数值如表1。数据显示, 2009年后, 我国社会融资总量呈现快速上升的趋势, 从2006年的4.27万亿增长到2012年底的15.76万亿, 6年间增长了269.13%。

影子银行体系从金融产品的发行机构角度可分为三部分。一是银行表外业务:银行通过委托贷款、银信合作产品、票据理财产品等方式绕过信贷上限来进行业务扩张;二是非银行金融机构围绕银行信贷业务进行的信用业务, 此类公司有信托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基金公司如VC、PE、MMF等;三是非金融机构业务:网络借贷、地下钱庄、民间借贷等。

从融资来源上看,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并未进入到西方国家以资产证券化为业务特征的影子银行体系发展阶段。深入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利率管制制度, 在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 我国出现了长期存款负利率现象, 故资金方有保值增值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是出于银行规避存贷比、信贷额度等指标监管的动机。影子银行体系为金融市场创造出巨大的资金流动性, 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实体经济的发展, 但其高杠杆率的风险特征会使其通过业务渠道对整个金融系统实行风险渗透, 这种溢出效应容易引起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二、影子银行体系风险解析

影子银行体系潜在风险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我国货币调控政策效果的干扰、风险传染到实体经济、使我国金融监管面临巨大挑战三个方面。

(一) 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我国货币政策采用的是数量型的货币供应量调控, 而非价格调控, 而影子银行体系处于监管外创造的流动性, 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同时, 影子银行体系的实际利率往往高于官方政策利率, 强烈影响我国的货币调控政策效果。

(二) 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调查表明, 2011年信托融资主要投向有三大块, 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占32%, 工业及商业项目投资占18%, 和房地产投资占16%。从此项调查中可看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主要投资渠道。由于影子银行一般负有短期债务而持有长期资产, 这种期限错配稳定性差, 一旦市场出现不稳定性的因素, 影子银行会发生类似挤兑现象, 由于长期资产流动性差, 短期变现困难, 此时影子银行暴露出来的风险会波及到实体经济, 严重时还会引发行业危机。

(三) 对我国金融监管的挑战

影子银行这种“以小搏大”的高杠杆率运作模式, 本身便具有传染性强、风险大的属性, 在缺失监管规范情型下更会导致风险积聚, 引发金融危机系统性爆发。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一行三会伞式框架, 在这种监管结构下, 容易发生监管漏洞和“监管套利”的现象。多头监管情况下若缺乏完善有效的协调机制将无力监管跨市场产品和跨市场机构。

三、治理路径探析

(一) 将影子银行体系纳入监管范畴, 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

首先, 对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的明确界定是进行有效监管的前提。其次, 要设计信息披露机制, 使影子银行运作规范化、标准化, 并针对具体问题制订完善的操作细则。最后, 要建立全国性金融监测体系, 设计跨部门的监管合作机制, 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评估影子银行体系的潜在风险, 实现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测的及时性和动态化。具体来说, 建立银行内部“防火墙”, 将银行贷款业务类业务和理财类业务分开管理, 以规范信贷业务与影子银行业务的联系;同时建立隔离机制, 加强影子银行风险向银行业通道传递的监测, 防止风险传染扩大;最后加强场外交易的监管, 以多层次、多维度的方式监测影子银行体系风险, 从而减少监管套利和监管空白现象的发生。

(二) 调整货币政策, 转向价格型调控

一方面, 在现有货币政策调控政策下, 扩大调控范围, 可考虑将私募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新型融资渠道指标加入社会融资总量中, 以社会融资总量为主要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 将更全面地动态反映包括银行信贷在内的社会总融资状况;另一方面, 继续稳步推进我国利率的市场化进程, 这将为未来实现价格型调控提供数据基础。

(三) 鼓励金融创新, 提高金融体系核心竞争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生成机理和发展阶段与西方国家有所不同, 防范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不可盲目照搬国外监管模式, 也不应采取叫停取缔等行政色彩浓厚的规范手段。一方面应强化监管, 另一方面应鼓励金融创新, 满足多层次的投融资需求。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 我国存贷利差将不断缩小, 金融创新将成为提高金融机构竞争能力的新动力, 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运行的前提下促进经济健康多元化发展。

摘要: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 研究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不仅对维护金融市场健康发展有重大作用, 还对我国平稳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有深远影响。本文在阐述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现状基础上, 对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进行深入解析, 并提出相应治理路径。

关键词:影子银行体系,金融监管,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刘澜飚, 宫跃欣.影子银行问题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 2012 (2) :128-133.

[2]黄益平, 常健等.中国影子银行会成为另一个次债?[J].国际经金融Finance NO.5, 2013 (CumulativetyNO.516) 济评论, 2012 (2) :42-51.

[3]骆振心, 冯科.影子银行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J].武汉金融, 2012 (4) :19-22.

[4]张田.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监管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J].南方金融, 2012 (1) :34-38.

[5]李杨.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与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 2011 (12) :31-32.

路径解析 篇10

关键词:高校语文;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一、在大学语文中进行核心价值观念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发现,现代社会存在很多价值观念扭曲,公民素质低下的现象。网络或者电视上经常出现,一些人物为了制造新闻,博眼球,经常是以丑为美,传播社会负能量。比如碰瓷、炫富、吸毒等等。由于大学生接触网络的频繁,接触到负面信息的机会较以往大大增加。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其综合素质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加急切呼唤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大学生能够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问题影响下保证正确的价值观念。

另一方面,文化是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也是经济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部分。而大学语文是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语文课程的特点,包含的语言习俗、民族思想、历史文化、自然科技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在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承担重要角色。在对学生进行历史、文化等知识的讲授中,教师可以将核心价值观念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比如弘扬爱国主义的文章,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民族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比如弘扬艰苦朴素,努力奋斗的文章,教师可以进行拼搏、坚强、积极向上精神的教育。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可以将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很好的融入到高校教育中,比其他的教育形式更加充实有效而且更具有感染力。

二、大学语文教育核心价值教学面临的问题

1.不重视大学语文教学的功能价值

现阶段,很多高校对于大学语文教学并不重视。有些高校虽然开展大学语文课程,但是课程较少,教师对教学工作也不重视,教学过程存在应付的现象,对于学生的教育效果较差。教师不重视语文课程,忽视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价值观念的作用,导致语文教学达不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的作用。

2.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

由于教师对大学语文的重视度不足,很多教师只是单纯的进行文章的讲解,很少进行教学效果的研究。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对文章的学习也缺乏自主性。使语文教学不能充分发挥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教育作用。

3.对于学生的培养没有缺乏标准

虽然很多高校都设定了大学语文课程。但是我国对于大学语文对学生的培养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教育界对语文教育作用有三种观点,包括工具性、人文性和工具与人文兼有的二元性。但是,由于教师的关注点不同,而且受到学校的教学计划的影响,我国大学语文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参差不齐。为了加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增强语文教学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培养。有关教育部门应该针对大学语文教学提出明确标准,规范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三、高校大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学生核心价值观念培养的策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学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的培养,深化人文素质教育,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全方位人才。

1. 明确教育目的,改革教学内容

首先,有关教育部门应该明确大学语文的教学目的,强调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其次,现在的语文教材,大多是根据文学史的发展顺序展开,对于道德观念的培养指向性较差,目的性不强。因此,为了提高语文教学的德育效果,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分板块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教育的教材。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明确培养目的,加强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培养。而且,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教师应该合理的运用语文教材的文章,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合理的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最后,教师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由于国家现阶段提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加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材内容时,应该将教材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严格规范自我行为,防止盲目跟风现象的出现。

2.教学方法上

在教学方法上,为了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教师应该注意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首先,采取多种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采用情景模拟、探究式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学生动手动脑,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新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种的声音影像媒介,进行情感的传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另外,教师还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通过实地调查、社会热点分析,传统文化探讨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

3.重视大学语文中四种精神的培养

首先是爱国主义精神,热爱祖国是自古以来的优良品质,是现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基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首先要强调的就是爱国精神。其次是爱岗敬业的精神。

作为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自身的使命,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不断努力,而热爱本职工作是为祖国做贡献的基础。然后是诚实守信的精神,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诚信,提倡一诺千金,作为大学生更应该秉持诚信之路。最后是团结友爱的精神,与人为善是维持社会团结稳定,促进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应该认识到这一品质对于自身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结语:

大学语文教育对于学生的价值观念影响作用显著,为了促进学生的道德观念的正确发展,教师应该重视大学语文的德育作用,进行教育方法的改进,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的正确引导。

参考文献:

[1] 袁和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研究[J]. 时代教育,2015(20):19-19.

路径解析 篇11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临床护理路径,应用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 临床症状主要有呼吸困难、咳嗽等, 是由支气管、气管黏膜以及周围组织发生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引起的。临床护理路径主要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为其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 提高护理工作的预见性与整体性, 在临床护理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1]。本院为研究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效果, 选取收治的9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别给予常规护理模式与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护理, 相关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90例,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5例。观察组男25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 (47.1±4.4) 岁, 平均病程 (8.3±4.7) 年;对照组男26例, 女19例, 平均年龄 (48.2±4.7) 岁, 平均病程 (8.5±4.1)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模式干预,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应用临床护理路径, 具体内容包括: (1) 成立临床护理路径小组。小组一般由主治医师、科主任、护士长以及责任护士等人员组成。 (2) 临床护理路径具体内容:一般是以横纵轴形式为慢支住院患者建立慢性支气管炎日程计划表, 纵轴主要内容为患者入院指导、检查、诊断、用药、治疗以及护理等, 横轴为时间。 (3) 临床护理路径内容实施。详细记录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入院时间及治疗、护理内容。对入院1~2 d内患者进行护理评估, 给予一般护理, 教导患者正确咳嗽排痰技巧, 并给予全面的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健康教育以及叮嘱其戒烟、戒酒。对于住院3~4 d患者, 注意患者痰液色、质、量等情况变化, 观察治疗与护理效果、药物作用以及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对于住院5~7 d患者, 需详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给予针对性健康知识教育;注意患者痰液变化, 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对于8~11 d住院患者, 需指导并帮助患者办理出院手续, 并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叮嘱患者尽量少到公共场合, 避免着凉感冒, 加强身体锻炼, 按时服药。在临床护理路径表中对已实施的项目画“√”, 在未实施项目画“×”, 避免护理工作出现遗漏现象。

1.3 观察指标[2]

详细统计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 对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分。在患者出院前1 d, 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 量表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护理、健康教育、护理质量、沟通交流以及服务态度等方面, 满分为100分。得分≥80分, 为十分满意;得分60~80分 (且包含60分) , 为基本满意;得分<60分, 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 (十分满意+基本满意)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以及住院情况比较

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是受多种因素 (如炎性因子、免疫因子、肺部血管病变等) 长期影响引发的, 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 部分患者伴有喘息症状, 多发于秋冬季节。病情一般呈进行性缓慢进展, 大部分患者伴有阻塞性肺气肿, 甚至部分患者合并肺源性心脏病以及肺动脉高压, 对患者身体健康威胁极大。现阶段该疾病主要是以对症治疗为主, 目的为缓解其临床症状。由于该疾病迁延不愈, 患者需长期服药控制, 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 治疗依从性逐渐降低, 因此治疗期间给予患者有效护理干预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新型护理理念, 根据患者不同病情, 给予针对性护理方案, 提高护理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系统性[3]。同时患者也可明确护理目标, 积极主动参与到自身疾病治疗与护理中, 提高治疗与护理依从性。

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少于对照组 (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6%,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1.1%,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有效缩短了住院时间, 减轻了患者及其家属的经济负担, 提高了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及护理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徐红艳.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的应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9) :103-104.

[2]李亚丽, 葛景雯, 何兴峰.临床护理路径在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吉林医学, 2013, 34 (30) :6410-6410.

【路径解析】推荐阅读:

路径变化07-14

提升路径07-16

教改路径07-17

路径差异07-18

践行路径07-20

主要路径07-21

重建路径05-13

影视路径05-17

政策路径05-22

瓶颈路径05-24

上一篇:法律信仰教育法律下一篇:在线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