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心理障碍沟通

2024-10-23

师生心理障碍沟通(精选12篇)

师生心理障碍沟通 篇1

笔者认为, 要想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关键是与学生沟通好。一直从事英语教学的我感触颇深, 一个教师, 要达到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 我认为以下几点特别重要。

一、微笑是沟通的先决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总是趋向于模仿爱他与他爱的教师。教师给予学生真诚的笑容和喜爱, 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而有助于这种情感的触动与催化, 教师易于将学习的要求与愿望转化为学生自身的要求与愿望。

“其笑也微, 其力也巨。”微笑的力量是这般的伟大, 他能让过失者从微笑里读到宽容, 让胆怯者从微笑里读到勇敢, 因而充满自信的学习。所以, 我们要笑对每一个学生, 奉献出所有的真心和爱心, 微笑地鼓励、欣赏他, 真心地关心、爱护他。无论课内课外, 都要努力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 了解他们的思想、心理, 及时给予表扬, 给予安慰, 给予提醒。总是想方设法让他们快乐起来, 也促使他们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 对待生活, 那么学生们回报你的将是听从你, 尊重你, 爱戴你。

二、积极聆听, 亲近学生

听学生讲话时心不在焉, 三心二意, 往往是师生沟通失败的重要原因。良好的沟通需要耐心的聆听对方, 了解他心中的感受。教师对学生的积极聆听的态度, 可以使学生觉得受到重视并肯定自己的价值。加拿大著名教育家马克思·范梅南这样说:“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 能听懂我们日常听觉范围以外的深层含义, 能倾听世间各物对我们说的话。”我们英语教学中离不开对话教学, 在对话中我们必须做一个真正的倾听者, 倾听学生话语中的深层含义。我们不能把讲台作为自己的永久根据地, 始终与学生保持远距离。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 在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 在师生讨论交流的时候, 我们都应该走进学生中间, 让自己多倾听。小组讨论时, 我们不妨弯下腰来, 仔细倾听学生的对话。此外, 我们要能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设身处地的倾听、鉴赏和学习。学会表扬与赞美, 学会信任与鼓励, 学会宽容和尊重, 这些都有助于心灵的亲近。教师要有一种“功成身退”的思想意识, 要有一种“功成弗居”的精神境界, 让学生之间进行直接的“交锋”, 从而使信息能够实现“零距离”的交互。

倾听, 不仅要听“对”, 更要听“错”, 这样的倾听才全面。这里的听“对”与听“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想法、做法正确与否, 而是指学生的想法、做法是否与教师本人心目中的期待方法相一致。很多课堂上, 教师往往更愿意倾听与自己预设一致的想法与做法, 并投以较多的热情去关注它, 相反, 对与教师预设不一致 (即教师心目中“错”的想法、做法) , 往往有意识地淡化或忽略, 学生甚至没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想法, 教师又怎能倾听并捕捉到教学契机呢?其实, 正是这些“另类”的想法才能更真实地显现出学生的思维动态, 常常听“错”, 才能更全面地捕捉学生的思维过程, 有效地进行教学调整。

三、爱学生, 才能与学生沟通

对于学生来说, 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 这种爱是无私的。它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 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只有爱学生, 才能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才能让学生对你敞开心扉。

作为一名教师, 爱学生并不难, 难的是爱差生, 尤其是爱“双差生”。老师热爱教育, 热爱学校, 也要热爱学校中的每一个学生, 对待学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成绩好而特别亲近, 也不能因为他的学习差, 行为不端而恶之, 而应是一视同仁, 平等对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这句话告诉我们, 不能把差生看死了, 差生往往由于学习成绩, 或者哪一方面不如人而显出自卑、苦闷、忧郁等消极情绪, 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尊重、理解他们, 进而肯定他们的长处, 指明他们的努力方向,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激励他们克服自身的缺点。

四、把情感带入课堂, 坚持语言与体态语言相结合

课堂上我们要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以鼓励为主, 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很好的调动他们的学英语积极性。当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时, 我们不去简单的说“No, you are wrong?”一般采用“Good, but?”等评价语。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指出错误, 或说“Please, think it over”并示意他坐下, 等他想好了再回答, 也可以提示一些信息, 帮助他回答出来。当学生由于怕说错而不敢举手时, 我们要时不时鼓励他们“have a try”。总之, 只要学生能勇敢地回答问题, 我们都要给予表扬。

教育学生没有彩排, 每一分钟都是现场直播。而为了让直播更精彩, 我们必须与学生建立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热爱学生, 满腔热情地帮助学生, 学生理解老师的一番苦心, 愿意接受老师的教导, 这时一种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 体现着心理上的相互沟通。因此, 可以肯定地说, 墙, 推倒了就是桥, 师生的心理沟通是教师打开学生心灵天窗的钥匙, 是教育成功的秘诀之一。

摘要: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人才的今天, 做一名教师难, 做一名好教师更难。原因是培养目标提高了, 学生家长的期望值提高了, 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 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成绩一般都比较差,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成绩差, 长期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关爱, 与老师的距离越来越远, 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心理沟通。时间久了, 严重影响师生关系的建立。

关键词:英语教学,师生,心里沟通

师生心理障碍沟通 篇2

班主任和学生的交流大部分是通过对话(语言)进行的。对话的质量,直接影响师生关系和教育效果。不同的班主任沟通能力的差别是巨大的,有的老师似乎天生就会和学生打交道,既有亲和力,又有一定的谈话技巧,说出的话让人感觉很温暖、舒服,学生很容易听进去;而有的老师明明是想帮助学生,但是三句话就能把人说得跳起来,好心被完全曲解,不仅没有达到教育效果,反而让师生之间的误会、隔阂变得更深。

因此,熟知并运用一些与沟通有关的心理效应就显得很有必要。如果我们能对曾经取得成功的精彩案例做一些理性的整理和反思,之后有意识地把这些心理效应用在与学生的谈话中,这将有助于我们取得最佳的沟通效果。以下我选出与沟通关系较为密切的14种心理效应,结合一些案例,逐一加以分析。

第一个效应:

多用“我们”——自己人效应

所谓“自己人”,是指把自己和对方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听者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

班主任在和学生谈话时(无论是个别谈心还是在全班讲话),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把学生和教师用人称加以区别,特别是在说到一些不良现象时,习惯于说“你们怎么会这样„„”“我要求你们„„”。这样的说法可能是下意识的,但是学生听了之后感觉很不好,仿佛学生和教师是对立的双方。因此,在与学生说话时,班主任要经常提醒自己:多用“我们”,少用或不用“你们”,实在需要特指学生时,也尽量改用“大家”这样委婉的称呼。

所谓“自己人”,关键是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和他是自己人,而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和学生是自己人。

下面是最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己人”感觉的例句。

①好孩子,你是我的骄傲!

②你喜欢××(某歌星或某作家的名字)?真巧,我也很喜欢„„

③我们居然是同一个星座的„„

④你真像我女儿(儿子)„„

⑤我们一起来渡过这个难关„„ 第二个效应:

以心换心——角色置换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交往双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换从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现象,称为角色置换效应。

在师生沟通中,不仅教师要常做换位思考,还要把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情商。

下面是角色置换效应的典型例句。

①我也是从你这么大过来的,我很理解你。

②换了是我也可能会那样做的。

③我也曾经有过和你一样的烦恼。

④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呢?

第三个效应:

没有白说的废话——调味品效应

人际交往心理学把看似废话的“调味品”起到的增加人们心理交融作用的现象,称为“调味品效应”。

班主任善用调味品效应,就可以让谈话在很融洽、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

谈话伊始,不必板着脸,直奔主题,容易让学生在瞬间修筑起心理防线。先说几句“废话”吧,谈谈最近有什么新鲜事,身体如何、心情如何„„再渐渐进入主题。这些“调味品”不是谈话的主题,也就不会引发矛盾和冲突,学生的心情在这样看似闲聊的对话中可以得到放松,后续的谈话就相对容易进行。

第四个效应:

“数学老师说你很棒!”——第三人效应

心理学上把通过第三人佯作无意间转述他人的某种意见,或创造某种条件让对方间接地听到你对他的评价与关注,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或劝说效果的现象,称为“第三人效应”。

这种迂回战术在师生交往中非常有用。一般来说,第三人效应有以下两种呈现方式。

第一种:说话者(第一人)转述第三人的话,以增强说服力。

第二种做法:自己(第一人)不出面,而让第三人和第二人谈话,由第三人转述第一人对

第二人的看法,或者创设条件假借第三人的话表达第一人的意思。这种做法在师生间有一些敏感问题或处理师生矛盾时最能发挥作用。

第五个效应:

边吃边聊——可口可乐效应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项实验,他们试图用一些广告信息说服被试,给其中一部分人附加一瓶可口可乐,而另外一部分人什么也不给。虽然可口可乐和那些信息本身没有任何联系,但结果是得到可乐的被试往往比没有得到的要受到更大的影响。这就是有趣的“可口可乐效应”。

很多教师都在无意中运用过可口可乐效应,最常见的就是用一些小奖品鼓励那些好的行为。奖品和行为(比如取得好成绩)本身没有直接联系,但因为这两件事是相伴发生的,所以容易使学生产生联想,这对好行为会起到正强化作用。

什么可以充当“可口可乐”?在劝说或教育学生的时候,给学生一个微笑、一个肯定的手势„„别只顾自己埋头说话。在办公室里准备一些一次性水杯和小点心,和学生谈话时,不妨给学生倒杯水,或看似随意地拿出一块糖果,给学生一份惊喜。这样既能消除谈话的紧张气氛,同时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你的教育。外出旅游时,给学生捎带买一点儿当地的特产或小纪念品,不一定很正式,而是“无意”间在合适的场合递给学生。教师和学生谈话的场合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境选择合适的“可口可乐”。比如,天气炎热时,可以买点冷饮,和学生边吃边聊;天气寒冷时,给学生一杯热奶茶也是很不错的„„

下面是可口可乐效应的几个典型例句。

①来,先坐下,喝杯水„„

②天太热了,我们去买个冷饮,边吃边聊。

③老师知道你喜欢收集火花,这是我出差时从外地给你带的一套火花。你先放好,我们来谈谈„„

第六个效应:

做一个真诚的倾听者——格林斯潘效应

一方说话时,另一方不断地与之互动,做出各种表示感兴趣的表情或动作,还时不时地发出“嗯、嗯”或者“哦”之类的声音。这样的声音并不会打断另一方说话,反而会让说话的人感觉自己的话对方都听进去了,而且很感兴趣。说话者受到这样的暗示或激励,也会以更好的发言来回报如此忠实的听众。人们把后者这种现象称为“格林斯潘效应”(该效应是以心理学家格林斯潘的名字命名的)。

格林斯潘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一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听众。

说一个“嗯”字,点一下头,其实很容易做到。但是,做与不做,差别很大。所以,在学生和你说话时,请别忘了看着对方,并不时地做出回应。这对于融洽师生关系、提升师生对话效果十分重要。

第七个效应:

“是的,是的,可是„„”——可是效应

“可是效应”是指当我们试图让对方改变观点或接受自己的观点时,对对方的观点先采取“是”的态度(肯定),后采取“可是”的态度,对方就比较容易接受己方意见的现象。

当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可是效应”能发挥重要作用。教师首先要让学生说话,不要急于否定,在获取信息、了解学生的心态后,再说“可是”,做到因势利导。

运用“可是效应”时,教师需要注意三点。

①理解。典型例句:“你说的我都听懂了。”

②同情。典型例句:“你也够倒霉的。这事儿不能都怪你。”

③态度温和。典型例句:“我建议你不妨这样„„”

第八个效应:

“有什么你就冲着我来吧”——安全阀效应

在组织行为学中,人们把将不同观点、情绪加以宣泄并使心理获得平衡以致有利于组织内部矛盾、冲突的缓和与解决,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现象,称为“安全阀效应”。

我们都知道,人有了压力就需要释放,否则就会“生病”。在班级管理中不设置安全阀是不安全的。有些班级管理十分严格,制度没有弹性空间,导致气氛压抑,人人自危。看上去常规良好,但内部压力越来越大,一旦有了突破口导致爆发,后果通常会很严重。

有时候和学生谈话,学生会陷入长久的沉默,而老师说话的时候,学生又显得心不在焉。其实,学生不是没有话说,而是因为种种顾虑,忍着不说。当教师观察到学生欲言又止的神态时,不妨先暂停,耐心疏导,不要急于对学生灌输道理,因为此时学生心里憋着一口气或者一肚子话,在他还没有发泄出来之前,心里是装不下任何外加的道理的。

应用一些宽慰的语言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解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一旦学生开了口,就要用各种方式鼓励他说完、说清楚。让学生宣泄一番,他发泄完了,心理压力也就得到了释放。此时再进行下一步沟通,效果就会好很多。

在班级里设置一定的渠道,类似于沟通、交流热线,这样学生可以及时和班主任或者心理老师交流。班主任可以向学生公开自己的电话、邮箱、QQ号(可以专门为学生注册一个),还可以让学生写日记、周记,或者和学生进行微信交流、书面交流。总之,除了当面谈话之外,沟通的方式一定要多种多样。

开展活动是最好的减压方式。

第九个效应:

褒贬适度最和谐——黄金分割效应

师生谈话中的黄金分割效应,通俗点讲,就是褒贬适度。黄金分割效应对教师的启示如下。第一,如果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谈话,那么师生说话的比例用黄金分割比例最合适,即6∶4左右。教师不能一言堂,学生说话必须占一定的比例,这样师生才能很好地互动。

第二,按照黄金分割的比例,在一次谈话中,批评和表扬的比例为4∶6最合适。如果你要进行一次以批评教育为目的的谈话,批评的内容也不能超过60%,另外40%应是肯定、鼓励和希望。把六成的批评用四成的鼓励串联起来,学生就不易产生逆反情绪。

第十个效应:

先抑后扬,渐入佳境——阿伦森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更喜欢对自己先持批评态度后持肯定态度的人,而不是一直都持肯定态度的人。换句话说,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最不喜欢相反的情况。这种现象被称为“阿伦森效应”。

和学生谈话时,教师先“把丑话说在前头”,学生心里必然紧张、焦虑,担心老师对自己的印象不好。随着谈话的进行,褒奖的成分开始增加,学生的心情也随之变得晴朗。如此一来,学生不仅不会忘记老师指出的问题,还会对老师心存感激,因为老师并没有因他的错误而将其一棍子打死。

第十一个效应:

让批评听上去很美好——三明治效应

所谓三明治效应,就是把批评的内容夹在两个表扬(或肯定)内容中进行。运用三明治法则可以使被批评者愉快地接受批评。

第一层:认同、赏识,肯定学生的优点或积极的一面。教师事先要收集学生的优点,思考一下开场白,让谈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

中间一层:批评或指出问题。由于第一步的工作做好了,学生的心态是平和的,此时他就愿意接受教师的批评和帮助。谈话时,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包括神态、表情等。根据谈话的进展,可以灵活调整。如果感觉到批评得差不多了,或者学生已经出现心不在焉甚至些许反感的迹象,可以见好就收,用第三层来收尾。

第三层:信任、鼓励,提出希望,给予支持和帮助。

三明治效应可以在谈话中反复运用,犹如一个多层的三明治。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表情和反应,及时调整,始终掌控着谈话的主动权。

第十二个效应:

“哪怕做一道题也好啊”——进门槛效应

当你向别人提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时,他很难拒绝,否则就显得太不讲人情了。然后,当你继续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时,对方为了给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比较容易接受。心理学中把这种得寸进尺的现象称为“进门槛效应”。

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合理,看上去完全可以做到,学生就容易接受。当学生达到了较低的要求后,再逐步提高要求。这样学生会被教师引领着,在不知不觉中持续地进步。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经常使用正面强化,即当学生取得了点滴进步时,要及时肯定和鼓励,以便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看得见自己的努力,这样他就会不断进步以期让自己的形象保持前后一致。

门槛效应对帮助后进生进步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长期落后,积重难返,进步的困难和阻力很大,你一下子对他提出很高的要求,他知道不可能达到,也就不会再去努力了。如果要求比较低,或者要求是按这个学生的程度定制的,实现起来就容易得多。看得见进步,学生的信心就会被鼓舞起来。

第十三个效应:

漫天要价,就地还钱——让步效应

先提出一个高要求后再提出一个同类性质的低要求,低要求就有可能被人轻易地接受,这一现象被称为“让步效应”。

让步效应对班主任说服学生的工作也很有意义。班主任试图达到教育目标时,可以先对学生提出一个很高的目标,甚至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学生感觉非常困难时,再让一小步,学生就会觉得做到这步并不是那么困难了。让出一小步的心理暗示意义大于让步的实际意义。

第十四个效应: 震慑效应

人们把受到强烈的心理刺激而发生态度改变的心理现象称为震慑效应。在一般的劝说不能奏效的情况下,对人施加强大的心理刺激,从而产生一种震慑作用,迫使对方冷静下来思考问题、认识问题,并接受劝说,从而产生震慑效应。

震慑劝说常常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在对方执迷不悟,用常规方法反复劝说无效的情况下才使用的。它的效用是巨大的,但却是即时的,也可能会留有后遗症,所以,要谨慎使用。

教师在震慑劝说中表现出来的气势一定要和平时的形象有较大反差,差距越大越好。如何把握好分寸,发挥震撼劝说的正面作用,消除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呢?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就事论事,不要伤及学生的自尊和情感,所以不要口不择言,说出有辱学生人格的话,也不要轻易上纲上线,不要翻陈年旧账或者老账新账一起算。事先要有准备,不要口无遮拦,无限扩展。控制时间是一个解决办法,震慑劝说的时间不宜过长。

第二,震慑教育不是盲目地“骂”,也不是为了吓唬学生,让学生心生恐惧,而是把道理用比较另类的方式表达出来,怀着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绪,关键是要让学生从震慑中看到教师内心深处的爱和担忧。

第三,在使用震慑劝说术时,要注意把握节奏。从声音来看,要抑扬顿挫,不能从头到尾一个语调、一种语气。从讲话内容来看,要褒贬结合,不能一味斥责,要打一打、揉一揉,让学生在反思的同时看到希望。

师生心理沟通的策略探索 篇3

一、转变教学观念,播撒一片爱心,这是师生心理沟通的前提

首先,教师应抛弃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师道尊严”与“教师权威”的陈腐观念,以平等、民主的心态面对学生。比如,师生相遇时,教师不妨先开口招呼,平时多拍拍学生的肩,多表示一点善意的微笑等等。吃饭、睡觉、穿衣、乘车等方方面面,教师的主动关心会让学生感受到亲情般的温暖。例如学生有点发烧我会去摸摸他的额头以示关心;如果学生生病了回到学校,见到他,我会走到他面前,问候一句:“你好了?”就是一句句看似平常的话语,好似一江春水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其次,教师要播撒一片爱心,用爱心去感染学生。情感教育的本身是教师情感付出的过程。教师要以火热的情感感染学生,要用真情的爱,触摸他们的心灵,要将真实的情感融于教育之中,才能与受教育者的心灵沟通,产生共鸣效果。

二、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是师生心理沟通的桥梁

尊重学生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自尊的存在。一旦他们认为失去自尊,他们就会失去向上的动力,精神的支柱,由此导致消沉。反之,他们就会获得向上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意愿、隐私权等等,采用一切的方式肯定学生,赏识学生。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尊心具有强烈性,而且是敏感的、脆弱的。这就要求老师们在与学生交往中,注意尊重、爱护和培养学生要求上进的自尊心。

三、调节教师心态,掌握沟通方式,这是师生心理沟通的关键

(一)老师个人态度的调适,保持好心情

事实上,拥有一个好心情去看自己及学生,常常会从中找到自己和学生的可取之处;试着每天提醒自己带着好心情来学校,相信和谐的气氛就在你与学生之间漫开。

(二)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

1. 面对面谈话式沟通。

这是最直接、最传统的沟通方式,师生直接面对,真诚而坦率地交谈,沟通的效果可能立竿见影。

教师在与学生谈心之前,一定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设计出科学的谈心内容和方法。谈话时,还要注意站在学生的立场,积极倾听。倾听是了解人的第一步,有时倾听还能发挥一种功能,那就是,在老师积极的倾听之下,学生从自己不断地诉说中找出矛盾、困惑和方法来自我解决。

2. 书面交流沟通。如写“师生笔谈短笺”“学生心语”“老师心语”、日记、周记、说明书等等。以下几种方式较为常用。

①利用周记进行沟通。现在很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都要求学生写周记,通过周记来了解学生一周以来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的情况,这是很好的一种办法。②利用作业进行沟通。任课老师在批改作业时也不应满足于对和错,作业本也可以成为师生沟通的重要途径,如教师可在作业本上写道:“做得真不错”“希望你继续努力”“以后可不要再这样粗心了”“努力啊,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等等,也许会起到良好的效果。③书信交流沟通。书信交流进行沟通也是较为传统的一种师生沟通方式。在某些环境下,可能有某些事情师生之间不方便直接面对面沟通,那么通过书信来进行沟通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

3. 电话及网上沟通。

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电话、短信、微信已经普及。一个电话,一声问候,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学生也更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向这样的老师倾诉,师生沟通将会起到良好的效果。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上网也成了学生业余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大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来与学生进行沟通。

4. 参与学生集体活动、团队活动。

现在学生的集体活动、团队活动较多,教师应积极参与其中。在团队中运用合作与沟通使每个人的潜力、智慧都得以充分的发挥,使团体的智慧与贡献产生的效果,远大于个体相加的总和。

(三)把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1. 运用赞美的力量。每个人都需要赞美,学生也是,当学生行为表现不错的时候,若是能得到老师给予具体的行为以赞美,相信能给学生莫大的力量。

2. 善用建设性的批评。许多时候,学生的行为错了,教师难免会想到要提醒学生,责备及批评容易变成是必要的过程,责备或批评并非不好,有时它了扮演着沟通的角色,真的要给孩子指责或批评时,也要是具建设性的,除了让孩子知道自己错了,还要知道怎么办。

3. 适度地开放自己的经验。教师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是能提供给学生参考的,若能选择在学生有相同经验的时候做适度的分享,分享个人当下的心情、挣扎及挣脱的过程,那种心有同感的心情将能安定学生的心情,而从教师的经验分离中提供了学生看到未来的情形,更有助于减少学生的挫折感,提供学生成长的机会。如经常有学生因考试失败而灰心丧气,我便把自己学生时代如何战胜挫折的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受启发,从而振作起来。

四、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发挥个人影响力,这是师生心理沟通的保证

师生关系是对立统一的,教师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运动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教师。因此,作为教师首先应该结合自身的工作转变观念,加强自身修养,提高师德素养和教学能力,以高尚的品格和过硬的素质去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才能树立起自己的威信,赢得学生对我们的信服。

师生心理障碍沟通 篇4

共情, 是打开心结、促进师生有效心理沟通的“金钥匙”, 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有效的共情应该是师生双向互动的心理过程, 只有教师的共情, 没有学生的共情, 往往是教师施爱, 学生却“不领情”;反之, 只有学生的共情, 没有教师的共情, 就会导致学生有情, 教师却无动于衷。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 师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如果都能共情, 又都会共情, 那么, 心灵沟通、灵魂交融、人格对话将会更精彩!

一、共情的内涵及功能

“共情”这个概念有着哲学和美学的渊源。德国哲学家Robert Vischer建议用“Einfuhlung”这个德文单词来表述人们把自己真实的心灵感受主动地投射到自己所看到的事物上的一种现象。Edw ard Titche ne r在1909年创造了一个英文新词“empathy”来取代“Einfuhlung”, 重新定义为:“一个把客体人性化的过程, 感觉我们自己进入别的东西内部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教育家罗杰斯对“共情”作了进一步阐释:共情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 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 就像看自己一样去看别人的精神世界, 是一种深入到他人主观世界的能力, 也是一种对他人情绪情感的感受力和理解力。

在中文中, 共情 (empathy) 有多种译法, 如移情、同感、同理心、投情、神入等, 其主要含义是指能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去体会并理解别人的情绪、需要和意图的一种人格特质。共情是人类情感交融过程中体验到的一种珍贵感受, 它是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在认知和情感层面上的共同感受或精神共鸣。通俗地说, 就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善解人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训, 表达并强调的实际上就是“共情”。

共情的主要功能有:1.心理保健功能。师生共情能力的有无、强弱, 不仅直接影响到师生个人的心情, 也直接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如果具备了共情这一人格特质, 还可以派生出许多有助于人际关系的人格特质, 如善解人意、体贴、亲和力、关怀、合作、尊重、宽容、负责等。一个人的共情能力越强, 他的心理就会越健康。2.理解沟通功能。师生的很多矛盾都与双方缺乏共情密切相关。比如, 教师遇到一个看起来十分傲慢无礼的学生, 没有共情习惯的教师可能会这么想:他凭什么对我这么傲慢?不管怎么说, 我都是他的老师!在这种心理状态下, 师生关系必然会非常糟糕。相反, 具有共情习惯的教师一定会这么想:他对我这么傲慢无理, 是不是他心情不好, 是不是受到过别人的伤害呢?这样的教师, 不但不会埋怨学生, 反而会主动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 关心和帮助学生。3.人生升华功能。共情并非是单纯的情感现象, 它还是一种认知现象。认知共情与情感共情的有机结合, 才是共情的本质。共情中的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总是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着, 无知便无情, 情感依赖于认识, 情感也反作用于认识, 积极的情感不仅可以推动认识过程的发展, 而且可以促使人性得到升华, 引发人产生高尚的行为。例如, 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许多人看到电视里的画面后, 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捐钱捐物。这就是共情引起的情感共鸣和高尚行为, 是人性升华的具体表现。

二、共情技巧和能力的培养

(一) 教师共情技巧的运用

实践表明, 教师并不是不知道共情, 也不欠缺共情的知识和能力, 而是缺乏共情技术的运用技巧。教师必须在掌握技巧方面狠下工夫, 不断修炼。

1.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教师会不会共情, 能否准确有效地共情, 首先与教师的内在素质有直接关系。温家宝总理提出:“广大教师应当是善良的使者, 挚爱的化身, 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同时要求教师“一要充满爱心, 忠诚事业;二要努力钻研, 学为人师;三要以身作则, 行为世范”。这其实就是对教师内在素质的要求。具体而言, 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崇高的思想境界、宽广的教育情怀、娴熟的技术能力、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还要理解和掌握不同年龄、性别、知识结构的学生的心理特点。这样的教师, 才能与学生准确共情。

除此之外, 教师的外部形象也不可忽视。作为共情的主体, 教师穿着整洁、打扮得体、仪表稳重端庄、态度和蔼可亲、举止高雅大方, 都会给学生留下极具吸引力的“第一印象”, 使学生产生愉悦感、亲近感。

2.敏锐观察, 认真倾听。在很多情况下, 不是教师不会或不愿意共情, 而是教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生活学习中的困难和矛盾以及思想困惑等不了解。要与学生共情, 教师就必须了解学生, 增强对学生需要及情感的认知和觉察。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际互动中, 有65%的信息是以非言语的形式传递的。所以, 教师要善于观察, 用心从那些细微的非言语表达中捕捉各种信息, 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

观其行固然重要, 听其言同样很重要。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有声语言, 通过倾听, 了解学生的心声, 掌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时, 要把握住三个技巧:其一是情动。即倾听时要全神贯注, 对学生的讲述要有真情回应, 适当的时候, 教师可以用亲切的、鼓励性的语言, 提醒并鼓励学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需要, 把更多的信息传递给教师, 这是共情产生的基础。其二是心诚。在倾听的时候, 不仅要用耳, 更要用“心”倾听, 不要随便干扰或打断学生的讲话。即使学生讲的话你不爱听, 也要不加选择地耐心听, 静心体验对方的感受。其三是去评判性。即不要对学生所说的话作价值判断或者单纯否定。因为不当的评价或否定容易引起讲话人的反感和敌意, 最终导致学生不愿意说或不愿意全说, 那么, 教师就不可能获得学生的全部信息。在这种状态下, 共情就不准确了。特别是当学生的价值观不符合教师的教育期望时, 教师也应保持中立的态度。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感到轻松, 无所顾忌地把全部的内心世界展现在教师的面前。

3.设身处地, 换位思考。无论是认知、情感、知识经验, 还是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 学生和教师都是有较大差异的。有的想法和行为, 学生认为是正确的、合理可行的, 而在教师的眼里, 往往认为是错误的、不合理的或者是不可行的。如何解决这对矛盾?最好的办法就是设身处地, 换位思考。教师倾听了学生的心声后, 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 去体验学生的所思、所感。这样, 教师就不会主观武断、片面偏激, 对学生身上原本想不通的诸多问题、看不惯的诸多行为, 就会豁然开朗, 就会对学生多几分理解、尊重和宽容。教师要学会“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 想学生之所想, 感学生之所感, 爱学生之所爱, 憎学生之所憎。这样, “共情之桥”才能宽阔畅达。

4.尊重对方, 准确表达。准确表达, 同样是重要的共情技巧之一。有的教师不能和学生共情, 不是不了解学生, 也不是不理解学生, 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会表达或表达不恰当。教师与学生共情, 不仅要“心心相印”, 还要“声声相通”。要把对学生的共情准确地表达出来, 示意给学生。教师表达共情, 要以尊重为前提, 以准确的语言、恰当的方式传情达意, 不能让学生产生歧义的理解甚至是误解或抗拒。“心直口快”、“刀子嘴豆腐心”有的时候未必是好事, 往往会适得其反, 其结果不是“共情”, 却是“伤情”。

(二) 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

有效的共情, 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共情, 又要有学生对教师的共情。共情互动, 师生才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 才能取得“双赢”的教育效果。一般而言, 学生的共情能力和共情自觉性都不如教师。教师在注重提升自身共情能力的同时, 也要重视并加强对学生共情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 除了要让学生学会并掌握一些共情的方法和技巧, 如学会倾听、换位思考、增强理解能力外, 抓好以下两个环节尤为重要。

1.摆脱自我中心意识, 培养健全人格。儿童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独生子女更甚。在家里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 难免会将这种习惯带到学校里。以自我为中心的学生, 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和愿望, 很少考虑或从不关心他人, 在和他人发生冲突时, 自我中心意识会更加膨胀, 往往会发生口角或肢体碰撞。心理学研究表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既不会与别人共情, 更不会产生利他行为。所以, 要想使学生学会并具备共情的能力和习惯, 就必须让学生摆脱自我中心意识, 培养健全人格。一是要教育学生心中有他人, 尊敬师长, 爱戴父母, 关心同学。二是要教育学生学会角色互换, 凡事替他人着想, 在与同学发生矛盾时, 经常想想假如我是他, 我该怎么办。换位思考会多一分理解和宽容。三是要设法培养学生的爱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为的土壤。”凡是有爱心的人, 都会细心体验他人的情感, 也都会与他人共情。

师生之间如何沟通 篇5

教育是一门艺术,因为人是最神秘最复杂的生物。面对一群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看问题表面而又情绪化的学生,如何与学生沟通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没有沟通,学生很难明白老师的一片苦心,甚至会误会老师的好心,而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师生的感情,甚至影响孩子的一生。那么,师生之间如何做到沟通呢?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始。沟通可以从微笑开始

微笑是信任。只要老师张嘴微笑,学生就会感到你的亲切,就会喜欢你,听你说的话,就会想和你交谈,就会渐渐的接受你的观点,去反思,去自省,进而去改正自己的错误。

我们班上有一位女同学,家境优越,娇生惯养,打扮怪异,举止怪异,与男同学打成一片,上课不是睡觉就是说话。开始我觉得她是小孩子,就简单的批评她,要求她改正缺点。她非但不改正,而且态度不好,有时候还公开顶撞老师。我反思了自己的做法,仔细观察她,试图和她换一种方式谈话。于是谈话时总是面带微笑,和她聊天一样交流,她态度也变了,很愿意听,只要是我要求她改的,能尽可能地改,虽然改得不尽人意。这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吃软不吃硬的学生,对待这种学生,我认为和他们的谈话应当从微笑开始,才能够走进他们的心里。我想,让每个学生都微笑,首先老师要对学生微笑。如果不是微笑着与学生沟通,很难有这样的让人开心的结果。沟通应该从倾听开始

倾听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尊重,是一种与人为善、心平气和、谦虚谨慎的姿态。善于倾听是成熟人最基本的素质,智者善听,仁者善听。被人真心地倾听是一份特殊的礼物。

作为小学老师,我们常常是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不能倾听学生的心声,从而武断的处理问题,以至于做事偏颇,委屈学生。例如:

师:A,你今天早上迟到了半个小时。生:老师,我昨天……

师:我在说今天的迟到问题,不要扯不相干的事。回去写检查,明天交给我!上面的交流过程存在的问题很显然,整个谈话过程基本上没有多少信息的交换,老师并不知道学生A今天为什么迟到,学生A也不知道老师的想法,只知道老师要她写检查。老师如果能注意沟通中的信息交换,应该怎么做呢? 师:A,你今天早上迟到了半个小时,这是怎么回事?

生:老师,我昨天晚上看书看得太晚了,今天早晨睡得特别死,连闹钟响了都没听见,所以迟到了。师:哦,原来是这样。不过你上课迟到不但耽误了自己听课,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同学们专心学习,这些你知道吗?

生:我知道了,下次一定改正。

师:那好,你回去认真想一想,写一份检查明天交给我,这样你就能对今天的事情有一个深刻的印象,以后注意不要再迟到了。

通过上面的对话,老师不但知道了学生A迟到的原因,而且也向她说明了迟到的后果以及为什么要写检查,从而帮助学生A注意不再迟到。

善于倾听才能够进行信息交换,这是沟通的基本功能,但是仅有信息交换是不够的,良好的沟通还要求表示对对方的理解。到位的理解,对于被理解者是最好的支持。理解和支持具有感情上认同的作用,而感情成分是加强人际关系的纽带。老师与学生A能互相倾听,继而增加理解的成分,教育的效果就会更好。

沟通从自我批评开始

老师批评学生难免有简单武断的时候,如果让学生受了委屈或者让学生一时想不开,而老师这时置之不理不及时沟通,就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伤害,而产生怨气和抵触情绪。老师如果发现自己有误,就应该尽早找学生作自我批评,师生之间就会冰释前嫌,感情递增。

记得在放假的前几天,我校七年级有两个女生张某、杨某教处说有八年级的邓某勒肥,并且扬言如果今天不给50元钱,将会打人。起初,我们去找八年级的这位女生谈话,认定是她或者与她有关,批评教育她,八年级这位女生没有作任何辩解,就承诺不再去找她们。谁知,第二天,七年级这两位女生又来了,说如果今天中午她们不给钱,邓某将打她们。吓得她们不敢进教室,这俩位女生及同班的肖某的家长也来到了学校,要找八年级邓某。在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八年级邓某感到很委屈,与前天找她态度完全不同,否认找过她们,并且否认认识七年级的这三位学生。调查一直持续到中午12点,为了学生下午能正常上学,就简单地批评教育后就让七年级的三位学生回家了,只留下八年级邓某和她的家长,我让邓某说说自己是不是受了委屈,一直很坚强的她哭了,哭得很伤心,但没有作任何辩解。我感到事情有些蹊跷,下午,我把七年级肖某、张某、杨某都找来。调查的结果是:在勒肥事件中,完全与八年级邓某无关,事情由七年级肖某自己所为,她为了报复别人,就让七年级的女生去找张某,因为张某不服气,当天打张某时,八年级邓某在场,所以,她们就把八年级的邓某搬出来吓唬她们。事情虽然调查清楚了,但八年级的邓某却受了比较大的委屈,家里家长逼,学校老师找。这个时候找八年级邓某解释事情的缘委我认为很有必要。这实际上就是作自我批评,这里的自我批评,不一定就是向学生认错,而是要向学生澄清事情本来状况,给学生一个交待。当我向邓某说明事情缘委时,她高兴地笑了,可以看出她是真心实意地原谅了老师错怪了她。

沟通从自我介绍开始

要想让学生真正的了解你,愿意亲近你,向你敞开心怀,除了平时你的一言一行留给学生印象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利用一切机会向学生介绍自己,推销自己。特别是班主任接手一个新班,更应该如此。介绍自己时可以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可以谈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也可以谈自己的喜怒哀乐,谈自己的学生时代的故事,谈自身的特点……学生了解了你,学生就会亲近你,就会欣赏老师的好,即使老师有不是地方,也能谅解,也能找你沟通,也不会小误会积成大疙瘩。

在本校,换班主任是一件很敏感的事。常常因为处理不好使学生抵触,家长意见很大。在本班学生上三年级时我接手了这个班,学生家长都处于观望之时,我与学生除了谈一些学习的要求之外,更多的谈了一些自己过去的工作和生活,很快就和学生打成了一片,加之我性情随和,学生很快就接纳了我,听我的话,服我管教。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善于介绍自己。记得学生进班第一天,我要求学生写关于新老师的小练笔,学生写的五花八门,不管学生怎么写,我都欣然接受了,还认为学生写得好,抓住了特点。这一开始就缩短了与学生的距离,所以很快就赢得了学生的信任。

沟通从爱学生开始 爱是互相的,没有爱就谈不上沟通。你对学生的关心是出于爱,学生是可以感觉的到的。如果你对学生充满了爱,那么无论你做什么,你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着想,你不可能做让学生伤心落泪的事,你不可能在伤害了学生后而不去安慰他,不去让他破涕为笑,老师不是神,师生之间的磨合能让学生更加的相信你,依赖你。

师生心理障碍沟通 篇6

关键词 高职师生 沟通障碍 原因 对策

一、高职院校师生沟通障碍原因分析

(一)心理障碍,使许多师生不愿沟通

普遍认为,校园里师生间“尊师爱生”应为正常现象,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尊敬老师,老师也能普遍平等地对待、尊重和理解学生,但其实师生交往频率并不高,师生关系也不够密切,沟通较少。高等职校生大多是应试教育下的劣势人群,一部分是来源于高考成绩较差者,一部分来自于初中毕业生,在高职生中有很多学生选择职校是出于无奈或者是听从父母之命,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高职学生会产生自卑感,存在一定的心里弱势,或容易把自己封闭起来,或是态度玩世不恭。而一些高等职校的教师也认为,职校学生普遍的生源差、素质低,在许多师生互动活动中缺乏自律性,严重影响教师授课情绪和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心里歧视。此种现状的出现,就为原本平等的师生关系,埋下不平等的沟通伏笔。也有一些教师, “师道尊严”观念比较浓厚,常常让学生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致使师生之间沟通很少。

(二)观念不同,使师生之间沟通不畅

现在高等职校的学生为90年代初出生的人群,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优越的家庭环境和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对他们产生深刻地影响。与过去的学生相比,他们更加崇尚民主、平等、自由、个性、物质等价值理念,对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往往有自己的观点,与学校传统教育观念表现出极大的不同,当他们在追求个性自由强调自我的同时往往忽略教师权威的存在,因此师生之间沟通不畅,关系冷淡。而且很多高职生在意志力、忍耐性、承受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经不起挫折,受不得委屈,意志还不是很坚强,容易受各种社会思潮以及社会上一些腐败现象和丑恶行为的影响,因此他们对物质、金钱、地位、生活质量等等的认识与教师存在着很大程度上的差异,这就使得很多教师看不惯他们的种种行为,除了解答课堂上的一些疑难之外,几乎不再交流其他问题。

(三)缺乏良好的沟通方式和技巧

在师生座谈中,许多学生反应,很想和老师交流,但不知交流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反应不知道该怎样交流。而对于教师,有些是上完课就忙于其他工作无暇及此,有些是不注意选择恰当的方式方法,以至于师生之间沟通不畅,甚至有些问题处理起来还造成不必要的矛盾。而这些正是造成现代师生关系沟通障碍的重要因素。

师生沟通障碍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探究其因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疏通障碍。成功的教学源于良好的师生关系、源于和谐的课堂气氛,而良好的沟通,正是达到这种成功教学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院校师生沟通障碍解决对策

(一)树立平等的沟通意识

高等职校的主要职责是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职校的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一定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做人”。做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从职校的特点、劳动分工的差异、社会角色的不同等多个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阴影和自卑感,克服心里障碍。同时教师要用平等的眼光去看他们,只有抱着对学生爱的真心,教师的态度才会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这样学生才有可能敢于同教师交流,才会“乐而从之”。另外,教师还应该多渠道、多角度了解现代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尽量缩短差距,使师生在彼此尊重、互相宽容的基础上,能达到良好沟通效果。

(二)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师生之间沟通通畅,不但有赖于彼此真诚、相互尊重的心态,建立多渠道的沟通方式,也是不可缺少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环节。有些师生可能选择在办公室直接面谈,但一般来说这样比较拘谨,而对非面对面的网上聊天、电子邮件、电话、手机短信、书信等方式,學生更愿意接受。在这种较为宽松的沟通环境下师生可能会把当面难以启齿的问题或者想法表达出来,以得到对方的理解、帮助、或者是原谅等等,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铺路搭桥。学校也可以开展文体演出、知识或者技能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通过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师生之间接触频繁,增加沟通和交流机会,彼此了解逐渐加深,关系自然会日趋融洽。

(三)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任何一种人际关系之间的沟通交流双方都会注意一些沟通技巧的运用,这样可以显巧藏拙,甚至是事半功倍。师生双方,尤其是教师,应尽可能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如语言的表达、动作的流露、不同角色的换位等等,以提高沟通能力。这样才不会在沟通时出现令人尴尬、局促、或者厌烦等局面。

(四)巧抓适宜的沟通时机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有些教师觉得时间紧任务重,和学生沟通少。其实,师生之间的交流不都是也不需要长篇大论,有时只是一个眼神或者一个动作,或者只是几句话。课堂是师生教学互动的主要空间,因此,教学过程中的交流无时不在。教师的举手投足,言语表情,皆入学生眼帘,教师当抓住有利时机,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师生交流的另外一个大好时机是课间休息。利用这短暂的十分钟,教师可以与学生闲谈,观察他们,了解他们,学生自然会因为得到老师的关爱而愿意增加彼此理解,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职校学生很多是住校生,教师也可通过到宿舍看望生病的学生、问询周末返家学生家里情况、提醒不同季节宿舍集体生活注意事项等和学生沟通。总之,只要留意,沟通时机就会随时抓在我们手里,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有力条件。

参考文献:

师生心理障碍沟通 篇7

秦淮区教育局在每个街道设置了“青少年校外心理辅导站”, 每个街道的社教办自动承担了这项新的任务, 大部分街道把这个“工作站”设在某个社区。

现在“421”结构下的宝贝, 全家都以他为中心, 许多家长对“不拘泥不压抑地追求自由培养个性”误解重重, 导致乱象环生, 隐患无限。孩子之间相处的矛盾凸显, 孩子与家长、孩子与老师、家长与老师甚至家长与家长的相处中也明显矛盾升级、“斗争”尖锐。在社区这个特殊的环境如何有效进行师生的沟通, 是工作中经常有的思考。

1 校外辅导员面临的难题

首先, 较之校内的“教育教学”的双向互动, 校外心理辅导站的工作难度在于:在孩子们的心目中, 学校老师中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还有不任课的教师地位绝不一样, 作为“校外辅导”的老师完全没有“官方身份”, 甚至没有从业资格证, 想要靠“个人魅力”大获全胜, 难度升级。对于孩子来说就是“陌生人”或“路人甲”, 信任度、亲密度很难建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难点之一。

其二是“生源”, 虽说不用办学所需的一定量的“客户群”, 但是无人问津也行不通, 对于社区挂牌和定期搞活动许多家长并不知道, 也不太感兴趣, 很少有孩子会主动前来。甚至还有家长忌讳“心理辅导”, 误以为来的都是“有毛病的问题学生”。

其三, 通过有趣的活动吸引孩子来, 在学习玩乐中释放情绪, 调节心理, 但这不是学校的“兴趣班”, 或是报名的爱好辅导, 不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感兴趣。来的孩子不是一个班, 不是同样的年龄段, 彼此也不认识, 这就成了过去的“复式班”, 大家的水平不一样, 理解记忆、动手能力等都没有可比性, 统一课程进度实施起来有难度。

其四, 利用“四点钟学堂”, 总有不在少数的学生只管赶作业进度, 根本充耳不闻的;还有能分神、分身的“小游击队员”, 连纪律都会受影响, 要耳听八方、随机应变地把控课堂秩序, 做好“定海神针”难度不小。

其五, 艺术和实践活动课程的导入和解读比起普通知识类的课程更难, 需要更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辞藻、灵活的方法才能驾驭。加之艺术课上需要操作, 也不像数理化那样有统一的标准, 努力很久都没有显性的“成果”, 似乎只有“耕种”而看不到收成。

想要保护孩子的自然鲜活的特质, 就需要老师和家长具有特别宽厚、智慧的特质。辅导站志愿者老师们接近孩子的难点有许多, 首当其冲的就是成年人和孩子世界之间的距离, 这当中最难点是听不懂孩子们之间流行的语言, 他们经常的言行举止叫人急躁抓狂。即使我们富有童心童趣, 也不能明白每个孩子的内心丰富的离奇的、不停的波动。即便是有过专业训练、熟知心理学教育学规律的科班出身的教师, 在有限的相处中捕捉到的正确讯息也是少之又少的, 顺势给出的有效干预更是微乎其微的。

再三读《窗边的小豆豆》后, 才知道孩子犯的这种“迷糊”是多么可贵, 与其不能容忍他们那么“无聊的表演”, 不如遗憾我们成年人回不去他们那样的单纯的不设防的世界里, 笔者常反思自己做不到“小林校长”那样足智多谋, 既能回到年少的心境找到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也能耐心地静待花开陪孩子淘气, 还能对需要帮助的孩子及时给出力量。

2 注重和孩子相处的小窍门

2.1 严以律己, 作好表率

一定要严以律己, 谨言慎行, 多审视、检点自己, 要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 要让孩子感觉到正面的激励, 愿意亲近, 并引以为豪。为人师最大的收获就在这里, 与其说是扮演道貌岸然的施教者, 不如说是在教学互动中不断将规范内化了, 不断成长与完善。如果能赢得学生的好感, 就给师生正常的交流和沟通打好底稿了。

2.2 扬长避短, 因材施教

为人师需要知己知彼, 既要了解自己能力长短, 更要充分理解学生的性格类型。比如有的孩子内向, 有的孩子比较外向, 有的吃软, 有的吃硬, 同一句话对有的人是醍醐灌顶, 对有的人就是耳边风, 这些特性是与生俱来的, 也是长期形成的, 很难更改。有经验的教育者会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决定交流的内容和方式, 找准他的穴位。

2.3 放下身段, 换位思考

放下架子, 尊重孩子的观点, 有一句流行的话叫“蹲下来和孩子交谈”, 要求老师平等对待学生。成人习惯用笃定态度去训斥孩子, 觉得我是为你好的, 这会让孩子心里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恐惧感, 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想问题、处理问题, 角色的互换才能赢得相互的理解和信任, 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信任是交流和沟通重要的前提条件。给孩子营造已是大人的气氛, 享受大人的部分权利, 同时引导他自觉地履行大人的义务。避免居高临下用“快点!”“我警告你……”“给我……”“你听着……”“我不允许……”“听懂了吗?”等具有威胁、命令、责备、拒绝等用语, 没有谁给我们这样的权利以爱的名义欺负弱小。哪怕再生气时, 也一定要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去和孩子进行交谈, 不要让不理智的情绪控制住自己的语言, “气炸了”的原因就是气量不够大。在心理辅导站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 千万不要让自己的气量轻易“爆表”。

2.4 具体生动, 有的放矢

切莫以为我们说的话孩子听了点头, 这就是有效沟通。由于成长年代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使得成年人的语言和思维很贫乏、很老套, 容易语重心长又特别空洞, 如“你要争气啊”“好好努力学习”, 用这种表达教育是无效的, 如果有就是反作用。因为这些话缺乏明显的可操作性, 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紧张焦虑。比如鼓励孩子, 有人说“值得表扬”“有进步”或自以为时髦的“你真棒”等, 可能一开始有新鲜感, 但很快孩子就会麻木, 他觉得你没有用心, 索然无味。如果能具体说明情况, 如“你的书写速度很快值得表扬”“你的答案准确精彩, 你很棒!”效果会很明显, 孩子除了希望自己这一项做得更好, 也知道把别人的优势当做自己的新目标, 最最重要的是他把你当做“知己者”。

当孩子和小伙伴闹别扭、受委屈时, 会难过上好半天, 如果你认为:这是小事不值一提, 或者想小孩很快就会忘记的。还有对孩子说:“你要坚强点”, 类似这样硬邦邦、冷冰冰的安慰, 孩子会觉得你不能体会他的感受, 根本不关心他, 以后他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向你诉说, 而会选择一个人憋在心里。如果改成说:“你这样想是对的, 我也很难过, 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这件事情?”他会因为得到理解而宽慰。

交谈还应该学会有效设问, 尽量不要用陈述句、祈使句, “问”是一种高级的交流形式, 提问应具有技巧性, 要具体、明确、有针对性, 用问话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 要尽可能启发孩子说:“你的设想是什么?”“我的做法可以吗?”“故事的结局按照你的想法会有什么改变?”通过鼓励的方式渐进式地与孩子沟通, 这样就比较容易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2.5 见缝插针, 多元交流

不能仅依靠语言沟通的方式, 应该采取多种方式与孩子沟通。喜欢运动的可以在运动场, 喜欢动漫的就从动漫切入, 喜欢音乐的就从最喜欢的歌手聊起, 见缝插针, 循循善诱。心理学有“对立违抗”, 就是孩子首先会将攻击面设定为他最亲近的人, 很长时间家长和老师就是他的假想敌, 他想挣脱“旧势力的束缚”, 引导性语言符号多了, 反而会引起孩子的逆反, 心理。新颖的沟通方式出其不意, 增加互动情趣, 也增加效果。

3 对于特殊群体的特别关注

我们经常面对的大部分是外来子弟的学生, 就会更多出一个难点:这群孩子有他们的特质, 正面有单纯、早熟懂事、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等等, 负面有大部分孩子生活习惯、适应能力、礼节规矩、学习能力、自我定位于要求都较弱。

3.1 外来子弟的心理及行为现状

随父母进城生活后, 他们普遍感到生活的巨大反差, 环境和条件无法与正常学生比。父母大多离乡背景来打工, 生活不稳定, 从事的多是最底层的工作, 居无定所, 也无暇照顾子女的起居, 对孩子缺乏必要的关爱, 更不要说教育辅导与亲子游乐了。也许就是因为不会普通话而一直不出声, 也许就是因为进度跟不上而一蹶不振, 他们会具有一定的自闭与自卑, 心理压力较之普通当地的孩子也更大。这个群体的孩子在行为上不愿接受纪律约束, 但同时表现出吃苦耐劳和较强的挫折承受能力;在学习上他们态度随便, 要求低下, 作业马虎应付不能完成, 但劳动等方面又特别积极;生活上, 他们不讲卫生, 办事无条理, 生活单调眼界窄, 但对新事物却很有兴趣。没有共同话题, 他们甚至不和当地孩子交朋友, 也有一些孩子对其他圈子的群体有敌意和戒备, 只局限自己的小圈子, 久而久之, 不经意地就“边缘化”了。

3.2 特别注意事项

虽然说这些外来孩子是弱势群体, 但在善意的帮扶中一定要注重策略, 尤其要注意的是尊重与平等, 不要以为我在“给你帮助”, 这样即使是“好心的”优越感也会是伤害。

与他们相处过程中需要多一份特别的用心。不能贴“标签”, 说“你们这样的外来孩子其实非常聪明”等貌似鼓励的话;不要降低要求, 说“你能完成到这样已经很好了”, 这些宽容让孩子感到受到轻视, 他会以为这就是小瞧了他;不要当众问及家庭状况和父母工作等, 因为大部分孩子在这个年龄还在为家人生活拮据而自卑窘迫, 这是他们的隐私;不要主动捐助学习和生活用品, 这可能会刺伤他们的自尊;不要用方言调侃开玩笑, 他会误会受到排挤……细节方面一定要细而又细, 不要让同情破坏了相处的单纯。其实任何弱势的群体, 他都怕接受施舍, 那些送了救助物资强行拍照留影宣传的“善行”所留下的“恶果”, 许多人许多年都不知道。

残疾朋友、学困生和生活困难的人也是这样, 他们就像是“地下党”那样身份的“卧底”, 不要被戳穿点破就是最好的安全, 聪明的我们要学会配合, 台词、表情都要到位。总而言之一句话, 在心里重视, 但表面一定要忽视他的欠缺, 无视他的不足, 像对待正常孩子一样, 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就是最对的方法、最好的方法。

4 校外教学活动中擅用“暗示”往往事半功倍

在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中, 我们除了被环境污染的话题所击中, 更打动人的是柴静作为这一节环保课的老师, 她是非常称职优秀的, 除了课题教案和强大的课件支撑, 她的教态和技巧非常值得揣摩、效仿。如果说上课的台词是需要提前设计练习的话, 还有一种“潜台词”也需要熟练运用, 一些交往中拉近距离的“心理暗示”, 在语言以外一些动作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同的配饰物品, 甚至动作语速等暗示彼此相似, 是同一类的人。也要学会去发现相同与相似, 可以产生亲近感。

直呼其名, 说出记忆中和对方有关的细节, 引用他本人的话暗示尊重和重视。

适时运用“拍肩”“挽手”“拉钩”等动作暗示我们彼此亲密无间。身体区域如果能突破防守, 就能拉近关系。

谈论私事或是求助对方暗示关系不同寻常。

微笑、点头、对视、身体前倾暗示我对你说的话很感兴趣。

暴露自己的缺点和适当示弱求助暗示我可以亲近。

多一些共同参与的行动, 找到共同的困难或敌方, 多说“我们”暗示彼此是一体。

并肩坐等暗示友好平等, 希望进一步相处。

接受对方的礼物, 赞美等暗示我也喜欢你。

关心他所关心的人和事暗示迎合、接近。

这不是花招和骗术, 这是针对矜持含蓄的东方人不善言辞的一点技巧, 用在校外辅导站的师生互动中, 可以增加彼此的亲近与信任。

想参与到孩子的心理成长和干预中, 最大的突破莫过于建立“两情相悦”的关系, 事实上不需要更多的心理专家的“技能”和“手段”, 当有了值得信任和喜欢的人, 许多心理压力就能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张超.攻心话术[M].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2011.

[2]田秋, 戢彩玲.心理暗示术:社交中的心理策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师生心理障碍沟通 篇8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初中语文,沟通

城乡结合部的学生生源构成复杂, 多半是“弱势生源”, 学生中留守子女多, 父母离异家庭子女多, 下岗家庭子女多, 学困生多。有的学生因长期缺乏家庭温暖, 被集体冷落、歧视, 自尊心受到损伤, 性格孤僻, 存在自卑、自暴自弃等消极的情绪;有的因家长过分溺爱, 养成自我中心主义, 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 与教师关系紧张, 对立情绪严重。他们普遍存在厌学情绪, 意志不坚定, 极易受外界不良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能否拨动学生情感琴弦, 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 就成为了教学成败的关键。那么, 作为城乡结合部的语文教师, 怎样做才能成功架起通往学生心灵的桥梁?

一、思想上多沟通

与学生交流首先要做到平等、真诚。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较多存在自卑心理, 性格比较孤僻, 不善于或是不愿意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只有放下架子, 真诚相见, 才会创造出宽松和谐的交流氛围, 解除学生心理防线, 让学生把那些对父母不能说、不敢说的话倾诉给教师, 以做到“有的放矢”。其次多鼓励赞美。教师要善于“打着灯笼找优点”, 努力寻找到的闪光点。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我的一名学生, 厌学情绪特别严重。在与他交流的过程中, 我得知他特别喜欢跳街舞, 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跟伙伴们一块练习。我表扬他有恒心有毅力, 热心地帮他收集有关街舞的文字及图像资料。我表现出来的欣赏的态度及对他的帮助, 最终打动了他, 慢慢地, 他上课不再打瞌睡, 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另外, 要做到理解和宽容。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往往会流露出一些消极、错误的思想, 教师不宜一昧地否定, 要表现出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尤其是学生遇到困难而动摇、徘徊、困惑时, 要及时耐心地作正面疏导。

二、生活上多关怀

城乡结合部的留守学生及农民工子女大多在生活上无法享受到父母贴心的关爱, 他们的内心深处比其它孩子更渴望关爱, 所以教师还要在生活上对这些学生多一些慈母般的体贴和关心。我所在的学校的一名优秀语文教师, 每逢过节的时候会带着不能回家的学生到自己家里一块儿吃饭, 或是给他们准备一些小礼物, 学生生日的时候从来不会忘记送上真诚的祝福, 查寝的时间她给女生讲解生理卫生知识, 提醒男生要及时更换订单被套, 她的办公桌里经常会为女生准备好卫生巾……学生们从心底里愿意跟她亲近, 甚至连对某位异性产生好感都会悄悄告诉她。正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在其它老师上课时总捣乱的学生, 在她的课上都变成了乖孩子。如果语文老师能像这位班主任一样,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给予学生慈母般的关怀, 学生就一定会因为喜欢语文老师而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 愉快接受语文教师的教诲, 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 从而实现语文教师的期望。

三、在学习上多辅导

城乡结合部初中生语文底子大多较薄, 课堂上的知识往往不能一时消化。由于害怕被嘲笑、拒绝、否定等心理方面的原因, 对于没弄懂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会采取搁置的态度, 不会主动找老师请教, 这就需要老师主动地多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课外辅导。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 成绩的提高往往见效慢, 需要语文教师和学生都付出更多的耐心。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往往存在语文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对的问题, 教师辅导时应予以关注。我有个学生, 每次背课文, 他总是比语文成绩好的学生还背得快, 但每次考试都在及格分上徘徊。我细心分析, 发现他总是读“望天书”, 会背不会写;学过的语文知识, 虽然记得, 却总是不会灵活运用。于是我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 现在他的语文成绩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

四、学生活动多参与

不管是班上的集体活动还是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 教师都要尽量多参与。当班与班展开竞赛时, 语文教师要把自己当作班集体的一员, 积极出主意、呐喊助威、当好服务员, 与学生一同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失败的痛苦。城乡结合部中学的学生, 周末或假期自主管理的时间多, 自行组织活动的机会就比较多。如果教师参与其中, 主动和学生聊一些他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 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更容易使学生在头脑中淡化教师的角色身份, 而把教师当作他们的玩伴。教师此时因势利导, 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与学生家长多沟通

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家长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或是工作太忙等原因, 往往会忽视与教师的沟通, 我们当教师的就得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 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语文的情况, 与家长共享教育成功的喜悦, 或是积极与家长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语文教师还要做学生家长与学生交流的纽带, 把学生的心声及时传达给家长, 尽力协调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如果拉近了与学生家长的距离, 其实也就无形中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道德失范的成因与对策研究》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学课题组.

[2]《城乡结合部初中生家庭教育责任转移研究》韦相逢.

师生沟通的艺术 篇9

有专家指出:“在教育工作中的70%的错误和差生的形成是由于教师不善于沟通造成的,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窄化了对沟通的理解.其实教师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在与学生沟通.”那么, 师生沟通有哪些前提条件呢?

首先, 教师一定要有高尚的师德.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还是思考教育者和师德示范者.我国现代哲学家杨维说:“师者, 人之模范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则从,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不仅要有这种做人的威望, 人格的力量, 令学生所敬佩, 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 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 积极地影响教育学生, 使他们健康成长.正如奥地利教育哲学家马丁·布贝尔所说, “教师只能以他的整个人、以他的全部自发性, 才是以对学生的整个起真实的影响”, 教师应把言传和身教完美结合起来, 以身作则, 行为规范, 热爱学生, 关心学生,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仪表端庄、举止文雅, 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逐步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自己的威信, 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

其次, 教师一定要有民主平等的教学理念.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 强化教师为学生成长服务的理念, 放弃“天地君亲师”, “一日为师, 终日为父”等封建观念.允许学生敢于质疑, 反驳师说,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对学生的奇思异想, 不能冷嘲热讽.教师对学生仁爱之心的底线就是“己所不欲, 勿施与人”, 经常换位思考, 从学生角度体察学生的需要, 并从学生的反映来反思自己的言行, 采取民主的教育方法, 从而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心目中, 亦师亦友、民主平等是好教师的特征.

最后, 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当我们教师在上课时, 经常会出现学生违纪的现象.切不可用命令、警告、训诫、讽刺、责难等语言.要采取“和风细雨”式的方法.有时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提一些古怪的问题, 我们不要扼杀学生的质疑精神, 应该鼓励这些学生的提问.教师自己或者全体同学讨论, 或者留给同学们课后思考, 然后教师进行解答.断不可拒绝回答.此外, 应该尽量减少学生学业负担, 不要搞题海战术.努力在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创新能力、调动学生能动性等方面下功夫.

教师也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生活环境, 为学生的校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而努力, 从而使学生留恋校园, 留恋教师, 不产生厌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安排一些他们所喜欢的课外活动.比如各种兴趣小组, 种种社会团体.既不耽误学生学习时间, 又能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也使师生之间更能接近, 更好地进行沟通, 更容易进行思想教育.

教师要完成“授业传道”这个重要的教学任务, 就必须与学生建立更加密切的师生关系, 重视与学生在情感和思想层面上的沟通和交流.怎么样去进行师生有效的沟通呢?

1. 幽默是沟通的润滑剂

恩格斯认为, 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可见, 幽默是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中重要的积极因素.一些调查证明, 在学生列举的他们所喜欢的教师的特征中, 幽默一直是名列前茅的.

幽默经常被教师用来批评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这种批评的特点是点而不破, 既解决了问题, 又不会严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上课铃声已经响过.课堂上却安静不下来.有些学生在谈笑风生, 有些学生在静观窗外, 还有两个学生伏案而睡.教师先咳嗽了一声, 然后略带笑意地对大家说:“如果那几位聊天的同学也能像那些观看窗林景色的同学那样保持安静的话, 就不会影响那两位睡觉的同学了.”教师幽默的话语真所谓“一石三鸟”, 一阵笑声后, 教室里安静了下来.

幽默往往也是师生关系的良好缓冲剂.一位年轻人至今也忘不了当年的一件小事:小时候的地生性胆小, 看到老师特别害怕.一次, 在去春游的校车里, 他一不小心重重地踩了新来的班主任老师一脚.于是他神色紧张、忙不迭地向老师道歉:“对不起, 对不起, 实在对不起!”但老师揉了揉脚后却轻松大度地回答他说:“不要紧, 不要紧, 其实是我的脚放错了地方.”车厢里爆发了一阵笑声.这位学生也如释重负.

如前苏联教育家格瓦列夫在一次讲生物课时, 突然有个学生在下面学鸡叫, 课堂秩序顿时大乱, 此时的格瓦列夫却镇定自若地看了看挂表说:“这只表误事了, 没想到现在是凌晨.不过请大家相信我的话, 公鸡报晓只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本能.”学生一笑之余, 正襟端坐, 教学秩序迅速恢复正常.这也正说明了幽默者的心是热的, 应该是以“爱”为感情前提的.

2. 关爱是沟通的燃烧剂

在学生需要的时候, 适时的伸手, 拉他一把、扶他一下, 也许一个鼓励的眼神, 也许只是一句温暖的话语.

罗杰, 是美国纽约州的第一个黑人州长.他生长在黑人贫民窟里, 在学校里调皮捣蛋, 成绩极差.一次, 他的老师走到课桌前对他说:“看到你修长的拇指, 我仿佛看到一个纽约州州长, 努力一些.”就是这句话激励着他, 从那以后勇于自新, 在任何困境下不屈不挠地闯关.

一位数学老师请一位同学回答:“65+24”等于多少.这位学生的回答是“88”, 全班哄然大笑.这位学生也低下了头, 老师却微笑地说:“很好, 非常接近答案, 哪位同学有更好更准确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我们将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种算法.”这种宽厚的师爱既为这位学生解除了窘态, 也启发其他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

平常时候, 我们更应该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提醒他 (她) “天气凉了, 要多加点衣服哟”, 或“天气热了, 你的头发是不是该剪了”, 或者是“春天来了, 出去吃饭, 注意卫生哈”, 或“今天你又‘留’老师了, 回去走快一点, 天快黑了, 注意安全哈”, 或“家里面都有谁在家, 谁照顾你”, 或者是“你家离学校有多远, 要走多少时间, 一般是几点钟起床”等诸如此类的话, 从事实来看, 即使是一个调皮的学生, 都不会对我这样的话不予理会, 一定会和我交流几句, 而且一定是真实的话语.

3. 赏识是沟通的催化剂

我国著名的当代教育家卢勤曾指出, 所有孩子都是好孩子, 身上都有许多闪光点, 只是有的没被发现.如果能被发现, 他们的表现不比谁差.

一位哲人说过:“只有真实的赞美才能最打动人的心灵.”

邱吉尔曾说过:“你要别人具有怎样的优点, 你就要怎样去赞美他!”恰当、适时的表扬就等于给学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不要单纯地对孩子说:“你真棒!”、“你真聪明”、“你是个好学生”之类的话, 你的赞美越具体, 孩子对哪些是好的行为就越清楚, 遵守这些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注重的是教给学生知识, 其实更应该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赏识他们和信任他们的能力, 用他们的闪光点照亮他们前行的路.恰当地运用赏识和信任, 有助于沟通和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 顺利实施教学计划,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 倾听是沟通的辅助剂

假设对于学生打架来说, 教师应该给学生述说的权利, 让学生双方都说一说事情的经过, 教师再进行分析, 让学生知道打架不是解决矛盾的唯一方法, 然后让理由不充分的一方向另一方道歉, 这样问题就很好的解决了, 但是很多教师遇到打架事件多数是不给学生余地的将打架的双方都严厉批评.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不但不会解决问题, 反而会使得事情越来越糟.

作为教师, 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感受他们内心世界, 并与他们进行真诚的交流, 学生会放下戒心, 对老师敞开心扉.例如, 你为什么会认为他做的是对的 (错的) ;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办等等.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进一步了解学生, 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做好准备.

5. 沉默是沟通的必杀技

在师生沟通中, 教师有意识地适当保持沉默, 也是一种重要的口语技巧.在师生面对面的交谈中, 如果学生心有旁骛, 注意力不集中, 教师的沉默能起到一种提醒、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迫使他们认真参与谈话.在与学生带有说服性质的谈话中, 教师的适时沉默会体现出一种自信心和力量感.因为沉默能迫使对方说话, 而缺乏自信、心虚的人往往害怕沉默, 要靠喋喋不休的讲话来掩饰内心的忐忑不安.教师有意识的沉默也是一种有效的批评办法.

沉默时表情要严肃、眼神要专注, 使学生在沉静、严肃的气氛中感觉到教师的不满和责备, 产生一种心理压力, 并在自我反省中检查领悟自己的不足或过错, 从而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当然, 运用这种方式要把握时间的长短, 要适可而止.

当我们教师在上课时, 经常会出现学生违纪的现象.或开小差, 或搞小动作, 或讲废话等.当出现这些情况时, 我们可以停顿下来沉默一会儿以提醒学生注意.采取“和风细雨”式的方法.因为当头棒喝不仅影响其他学生的注意力, 也会影响教师自身的情绪.

浅谈师生沟通 篇10

一、关于沟通

沟通可以粗略划分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言语沟通分为正式沟通 (书面语言沟通) 和非正式沟通 (口头语言沟通) 。非言语沟通又可划分出四种形式:身势学、辅助语言学、人类空间统计学、视觉交往。

美国心理学家戴尔对群体中几种不同的沟通方式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根据实验得出这样的结论:书面语言沟通和口头语言沟通混合效果最好。书面语言沟通比较正规, 可以长期保存, 接受信息者可以反复阅读;口头语言沟通则比较灵活、速度快、效果明显, 双方自由交换意见, 不仅能传递信息, 而且可以传递情感态度等, 特别是可以借助语言的辅助手段 (体态、手势、表情) 来强调自己的意思, 这都是书面语言沟通所不及的。因而, 书面语言沟通和口头语言沟通的交替使用能提高信息交流的频率, 使沟通效果更快捷、更准确, 所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是很有必要的。

二、沟通作用

首先, 可以改善师生关系。通过沟通, 学生乐于将自己的心里话倾诉给教师, 愿意主动和教师交换意见, 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上共同进步, 在学习上互相关心, 形成了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

其次, 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教师在沟通时可以了解到个别学生的心理孤独、压抑感, 厌学等不良情绪, 从而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使学生能敞开心扉、开阔胸怀、净化不良情绪。

还有, 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增强了与人交往的能力,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

四、师生沟通策略

(一) 学会倾听

倾听作为一种交流行为, 是对对方态度、情感的反应, 听人说话, 这本身就向对方发出了一种信息, 它是言语沟通的基本前提。师生沟通中倾听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他决定着师生交流能否达成, 关系到师生交往的质量。倾听既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 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我们在倾听是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抓住说话人的话语中心。口语交际时, 话语常具有简略性、情境性, 同时语音语调也表达了丰富的言语信息, 特别是教学中, 学生处于多种原因考虑, 与教师的交谈, 往往把话语的意思隐含在一段话或一定的情境中, 教师要善于从对方的话语层次、手势、体态、情绪流露中捕捉, 抓住话语的要点, 真正听懂对方表达的话语意图。

第二, 诱导对方把话说清楚。说话是言者与听者双方的事, 成功的交流有赖于双方积极地参与。因此听者有责任也有必要帮助对方坦率、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当学生表现的犹豫不决、不知如何表达或者出现较长的停顿时, 教师要善于运用应答、简评, 或者必要的提示, 诱导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意思。学生正处于言语的学习与发展阶段, 引导学生学会口头表达, 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潜能开发。同时学生在教师面前说话时, 难免有所顾虑, 表达难以通畅, 教师的诱导、也会消除学生的思想负担, 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发展。

第三, 听话时, 教师要学会推断。推断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推断价值。即边听、边筛选对自己有价值的材料, 对其那些与自己无关或关联不大的材料, 以减轻听话的记忆负担。二是推断真意, 即透过话语表面的含义, 了解其内在的、真实的含义, 从一些表面的微不足道的谈话细节、语气与手势中, 发现对方的立场、目的、主观愿望等有价值的信息。

第四, 听话时, 学会评价。交流过程中, 作为听者, 不仅要理解说话人所谈内容、观点, 还要透过他的话语去评价说话人价值的思想, 如内容是否真实可靠。信息是否有价值。是否围绕中心。作为一个积极的听者, 特别是作为教师要应当学会全面、公正、客观中肯地评价学生。

(二) 转化角色

管理学指出, 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 如果每一人都能站在别人的立场, 多替别人着想势必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误会或不愉快的冲突, 从而建立和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存在着年龄、知识、阅历等的差异, 学生认为和教师之间“无话可说”或“得不到理解”这种代购的存在很大程度地阻碍了沟通的顺利进行。因而教师转换角色, 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处理事物、一只了解学生的需求与感受, 和学生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从而达到思想、情感上的良好沟通。教师要把学生当教育主体, 从心里尊重、接纳学生。

教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转换角色, 可以消除学生对教师的隔离、不信任、畏惧等, 与利于建立友谊的沟通气氛, 避免思维定势, 是沟通取得最佳效果。

(三) 定时沟通

为保证每周有一定的时间量进行沟通, 采取定时沟通对了解学生是非常有益的, 可以通过建立“沟通卡”的形式进行。“沟通卡”的内容可以是实现设计好的, 也可以是随机的, 前者主要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情况, 或者用于情感的交流, 一般是先做设计好的沟通, 这样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 很乐意说出个人的想法或困惑, 表达个人主张。

班主任是学校教学班的管理者, 要掌握学生思想、学习、性格乃至情感方面的信息, 因势利导, 寻找出教育、帮助学生的有效方法, 发挥管理者的指导作用。因此, 我们要加强学习, 勇于实践, 提高沟通艺术, 在教师与学生的心灵间架起一座桥梁。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之间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它是班主任搞好班级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沟通可以粗略划分为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我们在沟通前要做好现状分析, 以便对症下药, 力求沟通的良好效果。沟通的策略有:学会倾听、转化角色、定时沟通。倾听应该注意的是抓住说话人的话语中心;诱导对方把话说清楚;听话时, 教师要学会推断、学会评价。

浅淡师生沟通 篇11

一、学会尊重学生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师生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因为学生和教师一样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人”。教师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态度、家长式的作风对学生发号施令。例如,当一个学生有缺点或出现过失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的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才能为学生所接受。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则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在教育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自始至终坚持对学生保持尊重的态度: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个性;有礼貌地对待他们,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向你敞开心扉。

二、对学生要充满爱心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这是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爱是教育的源泉,沟通的前提。有了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他们充满信心。给学生以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也才能爱学生所爱、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把学生的忧虑当自己的忧虑。当学生感悟到老师真诚地热爱他时,就会激起他们心灵的火花,把教师当作最可信赖的人,并毫无保留地将心灵的大门向老师敞开,告诉你在他内心深处的秘密。

三、耐心倾听

倾听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法。倾听能够让对方倾诉自己的心声,能够把心里的郁闷、压力等不良情绪都发泄出来,从而心情舒畅、精神抖擞。在多年的工作中,每当有学生向我倾诉,我都要专心倾听。哪怕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难调教的学生,在我耐心的倾听后,常常会被“软化”而变得通情达理。可见不管面对一个怎么冲动或愤怒的场面,只要你积极倾听,整个气氛便会缓和。愤怒和冲动的学生在自由地表达了自己受压抑的感情后,心理压力得到一定程度减轻,而且通过你的认真倾听,学生觉得自己的问题已经被老师重视和理解,精神上得到支持和鼓励。

四、学会换位思考

教师要能站在学生的立场和角度了解学生的心情,思考问题。由于年龄的不同,认识能力的差异,师生之间对事物的看法往往不容易一致,这是正常的。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强调自己的观点,忽视学生的感受,就易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就会疏远你、拒绝你,甚至讨厌你。所以教师要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心情,找出与学生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让学生感到老师是理解自己的。学生接受了你,沟通才能有效地继续。我的做法是学生遇到问题,先不要急于去教训学生,而是首先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老师对这个问题如何处理。”这就是心理换位。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迎合学生那些平淡无奇地兴趣,更不是迁就学生错误的观点,而是为了创设更好地教育前提,即理解学生,以便确定用什么方式,从多层次上去对学生进行教育。

五、注意语言的艺术性

中学生普遍存在较强的自尊心,情绪波动大,感情脆弱,心理发育不成熟。虽然做错了事,但若教师直言训斥,当众指责,会使其感到自尊心受伤,产生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应多使用接纳性的语言,即鼓励和启示性的用语,避免伤害性的语言,避免使用批评或责备的语气。教师运用语言艺术进行教育还必须根据不同的对象,因时、因境采用灵活的方式,如对自尊心强、有逆反心理、脾气暴躁、感情易冲动的学生,宜采用平等商讨的语言;对善于独立思考、自我意识强、感受力较强的学生,宜采用暗示、旁敲侧击或警句格言的点拨式语言;对性格内向、孤僻、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则要用有层次、有步骤、逐渐深入学生心灵的渐进式语言等等。

六、带着微笑去说话

在人际关系中,微笑的魅力是无穷的,微笑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艺术,微笑可以让两个不相关的人拉近距离,微笑可以消除紧张的气氛,微笑更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方式,是人与人之间的润滑剂。在当今,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当惯了“小皇帝”,对老师严厉的硬性说教并不十分愿意接受;反而在友善的气氛中,以平常谈话的形式告诉他怎样做会更有效。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不要吝啬你的微笑和称赞的话语,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都会让学生感到你的亲近,会让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而更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从而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的关键,这就需要我们要俯下身看学生,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交流的方法很多,我们只有使用合理的沟通方法,与学生的沟通从外化转到内化,从单纯的说教转化为实践活动,让情感与认识相互作用,才能取得学生的信任,打开他们的心灵之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师生有效沟通的前提 篇12

教师要关心学生, 那必须要了解学生, 而要了解学生, 首先必须进入学生的情绪和思想的系统中去, 以学生的眼光去看“他”的世界, 以学生的心情去体会学生的心情, 而且也以他的思想去推理他的一切, 然后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递给对方, 这样的同理心可以使对方感到理解与尊重, 从而产生温暖感与舒畅的满足感, 这种感受可以诱发出彼此充满体谅和关怀的沟通氛围。同理心是与学生进行良好沟通的前提, 俗话讲也就是换位思考。关键是一个教师能不能真正放下身段, 站在一个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的困难和困惑。当一个教师不愿意设身处地从对方去考虑, 会使学生觉得老师不理解他, 不关心自己, 对教师的信任度降低, 与教师的沟通就会停止;而老师则不能真正地接纳学生, 非常容易对学生提出无益的指责与批评, 也不能正确地对学生做出积极的回应。老师愿意见到的事实是学生通过老师有效的教育能够改正不良习惯、错误思想, 从而形成良好习惯、确立正确思想。因此, 在教育中, 老师对学生的同理心与换位思想是开启心智世界的钥匙, 是教育效能产生的前提。

例如, 我班的两个女学生小吴和小黄, 如果要找她俩的问题可有一大堆, 大错不少小错不断, 如果只是挑她俩毛病那真是说也说不完。可是挑她们的毛病真的能够帮助她们进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 不管她们犯多大的错误也都要尽量先去理解她们, 考虑她们做这件事情的合理性, 从她们的合理性乃至优点长处切入, 进而再去谈她们的问题, 并深信她们通过努力是可以进步可以变好的, 不止作为老师要这么想, 而且也要让她们自己知道老师对于她们的这份信任和期望。事实证明, 她们不乏优点, 而且通过教育放大她们的优点达到了教育目的:她们进步了。那么, 这样的沟通与教育也就是有效的。这是对学生自行解决问题能力的很深的信任感, 教师从内心深处相信学生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样会给学生信心与勇气。这就要求老师在对待学生是要多鼓励、多夸奖, 少责备、少批评。

再例如, 我班上小李同学, 从进学校后就特别高傲, 目中无人, 军训后自习课上总爱自行兑换座位、讲话, 你找他, 他说他要讨论题目, 一而再, 再而三, 经调查他是在和别人聊天。昨天, 我把他叫进办公室, 询问情况, 指出他这样做影响别人学习, 他气势凌人, 说“这就是我, 这就是我的学习习惯, 我一直是这样, 我要按我自己的方式学习, 我不管别人。”我说:“那好, 按你自己方式学习, 你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学习环境?”他说:“在教室里要坐在讲台下第一位, 且周围不要别的同学坐。”我说, 这样的环境只能你家里提供———读通学。他说好, 后来, 我打电话通知家长, 才知他父母远在广东打工, 家距学校有二十多里,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他就独立生活, 且上初中就与老师经常对抗。我想, 这个同学太缺少父母关爱了, 太缺少父母沟通了, 我慢慢地理解他, 帮助他。承认他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 一个人能考上高中非常了不起, 但是, 如果他没有那些坏毛病, 一定能学得更好, 更优秀。他点头了, 决心改正, 同时对老师态度也好转了。

其次, 信任。有了理解, 才能信任学生。

老师对学生的期望都是出自良好愿望的, 但事实并不是每个老师对学生的良好的愿望都能被接受, 甚至被抵触。我想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在沟通时, 学生对老师的真诚的高低感受不同, 教育的效果也就截然不同了, 因此, 在教学中老师对学生必须要信任, 这样教育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如果作为教师们真正地做到了理解学生, 那么信任也就不那么困难了。

老师信任学生的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结合学生的特点使其扬长避短, 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而让他们亲身感受到教师的体贴与关怀, 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 只要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潜能, 鼓励他们去不断地主动探索, 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得以充分发展。夸奖和鼓励是一剂良药, 可以帮助孩子确立信心, 取得更大的进步。正如罗丹所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要教师用心, 就不难发现孩子身上的点滴优点和闪光之处。

有句话说得非常好:理解不等于接受, 尊重不等于放纵。对学生的信任不等于看不到学生的不良行为或者对其合理化, 对于一些不良行为可以不接纳、不赞同。对待学生的错误我们就要保持这样的态度。例如对待学生偶尔迟到, 每个人都会有疏忽、意外, 这都是难免的情况, 但是不是因为认同他们迟到的合理性, 就等于认同他们迟到也是对的呢。迟到可以理解, 但是该怎样惩罚还要根据校纪班规, 一点不能偏袒。

对学生的信任表现在能够等待学生慢慢变好, 而非一蹴而就似的马上改过。学生毕竟还未成熟, 在学生这个年龄错误一犯再犯, 是可以理解的。作为老师切不可因为他第二次或第三次犯同样的错误就放弃他、不信任他, 有时候信任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比批评指责更有力量。如小黄、小吴两同学, 由于她俩家境较好, 进入高一前未做任何家务, 寄宿后, 自理能力、自控能力极低, 卫生纪律方面扣分很多, 我曾多次与她俩沟通, 进行批评, 每周平均有二三次进办公室, 后来通知家长来校了解到她们以前的习惯比现在差得多, 同时家长反复申明, 本期来这两个同学这期进步很大很快。后来, 我改变对她们期望过高的要求, 经常叫她们到办公室, 改批评为表扬, 表扬她们比过去进步了, 同时, 请班上自理能力强的同学一起帮助她们, 告诉她们如何处理内务。到第四周, 她俩已完全适应高中紧张生活和学习了, 充满愁容的脸也开始露出了笑容。最后, 小吴同学对我说:“老师, 您真好, 没把我当个坏学生。”

再而, 爱。有了理解和信任, 爱也就更容易的表现了。

爱是贯穿于理解与信任之中的灵魂感情。理解与信任当然是爱, 还有, 爱可以促使你去做很多事情:有了爱你就愿意理解孩子的无知行为, 有了爱你就能够容忍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 并耐心地去教导他, 有了爱你就会设身处地地为他着想, 有了爱你也会愿意为他们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很多老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 但他从没有在工作中找到乐趣, 心中也从没有涌起爱的热潮, 这样的老师永远不会取得教育上的成功, 没有爱, 也就没有教育。那么老师如何将爱表达给学生呢?

老师爱学生还表现在愿意为了孩子付出时间和精力。这种时间和精力不仅指在处理学生问题和教育学生方面, 还有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而进行的有目的的学习与研究。如何使自己真正地贴近学生, 只是口号式的叫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这需要老师真正地去学习有关学生的理论, 例如关于青春期心理特征方面的书籍, 励志方面的书籍, 学法指导、学习障碍解决方面的书籍, 等等, 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与学生沟通, 也才能够更好地传达自己的爱。而且, 这样的爱才是正确的真正的爱。

上一篇:柔性关节机器人下一篇:便利店选址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