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鸭产业

2024-10-03

肉鸭产业(精选7篇)

肉鸭产业 篇1

来自中国畜牧业协会报告的最新数据显示, 我国的白羽肉鸭祖代存栏量从2009年的36.8万套增加到2010年的41.33万套, 增加了13.3%。据此推算, 商品代白羽肉鸭理论出栏量将达到24.5亿只左右。中国肉鸭市场呈现“先抑后扬”的发展态势, 潜力巨大。

从2010年下半年开始, 全球经济逐步回暖, 鸭业市场开始复苏。市场长期低迷导致一些种鸭企业为节约生产成本不得不提前淘汰父母代种鸭, 造成后期鸭源极度紧张。供给能力的下降也为养鸭业的复苏提供了动力, 养殖者补栏积极性大增。同时, 自枫叶鸭敲开中国的市场大门后, 中国肉种鸭市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枫叶鸭和ST5南特鸭进入中国市场与樱桃谷鸭形成竞争, 多品种的进入有利于满足我国对瘦肉型鸭消费的市场需求。

我国肉鸭产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篇2

本文着重从肉鸭养殖和加工环节分析我国肉鸭产业发展的历史需求一般规律, 深入分析现存问题挖掘根本原因, 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相应对策, 试图为当今肉鸭产业的发展提供一点借鉴。

一、肉鸭产业发展的历史和阶段特征分析

1. 肉鸭产业发展的历史归结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把野鸭驯化成为家鸭的国家。据有关专家考证, 我国养鸭的起始时代在西周中期, 在民间普遍饲养兴起于春秋。到了两汉时期, 鸭已经成为我国三大家禽 (鸡、鸭、鹅) 之一。2000年的养鸭历史, 不但使我国拥有了丰富的养鸭生产技术与实践经验, 也造就了形形色色的传统肉鸭食品, 以全聚德为代表的“北京烤鸭”驰名中外, “南京盐水鸭”、“两广烤鸭”、“四川樟茶鸭”、“福建卤鸭”、“杭州老鸭煲”等等深受我国消费者青睐, 鸭肉食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之前受投资能力和人们消费水平有限的影响, 我国的肉鸭产业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 人们收入的增加, 人们的消费习惯也随之改变, 对肉鸭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肉鸭的生物学特性优异, 水禽抗逆性强, 合群性好, 易于管理, 适宜广大农民, 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民养殖。养殖肉鸭能充分利用水生、水面和饲草资源。我国从南到北, 沿海滩涂绵延数千公里, 黄河、淮河流域也有广阔的滩涂。南方诸省江、河、湖泊纵横, 沟、渠、塘星罗棋布。我国肉鸭宜牧水面10亿多亩, 可利用滩涂、草场1亿多亩。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使得我国养鸭总量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这一时期我国肉鸭产业的特点是养殖规模大, 肉鸭加工仍是以手工作坊生产方式为主, 肉鸭的规模养殖推动着肉鸭加工企业的发展。

到1995年以后我国陆续成立的大型肉鸭加工企业, 如河南华英集团、南京高邮鸭集团、内蒙古塞飞亚集团、山东乐港集团等。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型为市场经济, 肉鸭加工集团纷纷采取各种形式与当地肉鸭养殖户合作, 并投资肉鸭饲料、种鸭繁育等肉鸭产业链环节, 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肉鸭产业化经营。这一时期我国肉鸭产业的特点又变为肉鸭加工企业带动肉鸭养殖业发展。

2. 肉鸭产业发展阶段及特征分析

科学认识我国肉鸭产业发展的阶段及其演进特征, 有助于正确判断其发展的总体趋向、认清其下步发展的重点。基于我国肉鸭产业的发展历史归结, 依据阶段特征、发展模式、发展重点、组织结构等把我国肉鸭产业演进过程分为缓慢发展阶段、农户自发型快速发展阶段、企业带动型快速发展阶段、创新发展阶段4个阶段, 通过对各阶段的发展特征分析得出以后我国肉鸭产业的发展趋势和目标, 见下表。

3. 肉鸭产业发展趋势和目标分析

基于上述肉鸭产业各阶段的特征梳理, 并依据我国肉鸭产业发展所处的环境条件、主体需求, 分析得出我国肉鸭产业发展的趋势是企业对质量的控制能力提高, 企业与基地的合作关系朝联盟的方向发展, 并总结了肉鸭产业创新发展阶段的发展目标体系。

经济目标, 是指首先一个地区的肉鸭养殖规模达到经济价值点, 实现规模经济。其次完善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分配机制, 利益分配的合理性不但决定了农户的收益高低, 还会影响到农户养殖的积极性和产业链的稳定性。该目标对企业与基地的链接模式提出了要求。

社会目标, 是指我国的肉鸭产业的生产能力能够满足人们对鸭肉产品量的需求、质的需求、产品多样性的需求。量的需求即要求肉鸭产业的养殖和加工能力需不断提高;质的要求对企业对肉鸭产业链全链条影响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点的控制能力提出要求;产品多样性的需求则对肉鸭加工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生态目标, 是指在满足肉鸭产业经济目标、社会目标的前提下, 肉鸭产业的发展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如何实现产业可持续的问题。肉鸭养殖环节对土地、水、空气等自然环境都有一定的要求和影响、产业应该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 合理设计一定范围内肉鸭的养殖规模, 并对鸭粪、污水等做无害化处理, 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二、肉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1. 肉鸭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的肉鸭产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 各地区采取不同的措施,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进入创新发展阶段后, 要想实现上述目标, 在阶段特征的约束下存在肉鸭产业还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主要集中在肉鸭产品质量保障能力不足。下面从技术、资金、组织三个方面分析我国肉鸭产业出现的问题。

(1) 技术保障能力不足导致肉鸭疾病严重

近年来, 禽流感、小鸭肝炎、鸭浆膜炎、大肠杆菌等疾病已经给我国的养鸭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我国肉鸭年出栏量约24亿只, 成活率平均按95%计算, 每年因疾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到18亿元, 因疾病引起的生产性能下降、兽医卫生开支加大和其它经济损失难以估量。

(2) 养殖户资金不足导致肉鸭养殖条件差

在目前我国肉鸭的养殖方式中, 农村家庭庭院分散饲养占全国饲养量的90%, 基础设施和设备投入不足, 人鸭共生对肉鸭的生存条件带来很大的影响。

(3) 组织建设不力导致企业与养殖户履约程度低

在我国肉鸭产业化进程中, 龙头企业的肉鸭来源主要是通过和基地养殖户合作, 据统计, 我国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这种合作方式, 但这种合作方式的主要缺陷就是企业或农户违约现象严重。

2. 肉鸭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主要成因分析

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运用层次分析、因果分析等方法, 依据肉鸭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和表征, 剖析得出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如图1所示。

(1) 技术方面, 由于目前肉鸭疾病防治体系、饲料营养研究和产品安全体系匮乏, 肉鸭疫病监控难, 无专门的肉鸭饲料、肉鸭体内药物残留严重。

我国目前的养殖模式比较粗放, 以农户家庭养殖为主, 大部分农户对鸭病存在“重治轻防”的错误认识, 防疫知识不足, 重视不够, 存在侥幸心理, 某些地区只有少量的兽医站和工作人员, 对鸭流行病的防控能力有限。我国目前单独对肉鸭各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及饲料配制技术的研究较少, 饲料成本占肉鸭养殖成本的60%~70%, 某些肉鸭养殖户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在肉鸭饲料中添加一些抗生素、砷制剂等生长促进剂, 这三者的不足导致我国肉鸭死亡率高, 产品质量保障能力差。

(2) 资金方面, 由于农户自身投资能力、土地资源有限, 使得肉鸭养殖设施简陋、人鸭混杂, 肉鸭养殖环境差。

从事肉鸭养殖需要肉鸭养殖大棚、肉鸭活动场、水源, 前期基础建设投资大, 北方养殖一般需大棚保温性好, 特别是山区养殖。大棚需采用砖瓦结构, 每平米的投资在150元左右, 一个600平的大棚前期投资就在十万左右, 一般养殖户都承担不起。农户自身养殖缺乏消毒设施, 易产生人畜共患疾病。目前肉鸭养殖集中在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可用于养殖的土地非常有限, 并且肉鸭与其它禽类养殖还存在土地资源的竞争。

(3) 组织方面, 由于企业与单个农户关系依赖程度不同, 二者之间缺乏利益分配机制和相互信任, 使得农户在于企业交易过程中地位不平等, 存在机会主义行为。

肉鸭加工企业为保证肉鸭的来源, 大都选择与当地养殖户合作, 签订契约关系。但在签订契约的过程中单个养殖户由于实力较弱, 谈判能力不强, 契约中的条款大都是限定养殖户如何按照企业的要求养殖和交易, 养殖户的收益完全由企业控制。二者由原本合作的关系转向了零和博弈关系, 二者的利益都不能得到保障。

三、肉鸭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对肉鸭产业阶段、目标、问题、成因分析, 提出我国肉鸭产业发展的相应对策是本文分析的关键。

1. 在技术方面, 健全我国肉鸭疫病防治体系和产品安全体系, 加强肉鸭专用饲料研究

健全我国肉鸭疫病防御体系, 首先必须贯彻“预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方针, 提高养殖户的疫病防范意识;其次建立肉鸭疫病数据库, 搜集在肉鸭生长的各个阶段常见疫病的发病症状、发病时间、防治措施等;再次成立肉鸭疫病防治组织, 组织可有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组织成立, 对当地养殖户进行疫病防治指导, 并对已发现的疫情及时隔离处理。健全产品安全体系, 首先是企业依据市场对产品质量的要求, 规范养殖户兽药使用标准并严格执行, 通过肉鸭疫病防治组织规范指导养殖户用药;其次是企业建立产品质量检验标准, 建立惩罚/奖励机制, 对养殖户进行适度惩罚或者奖励。加强肉鸭专用饲料研究, 首先须加强对肉鸭生理生化的研究, 得出肉鸭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元素的需求, 建立肉鸭营养元素数据库;其次企业加强对养殖户饲料使用的指导, 规范养殖户的饲料使用。

2. 在资金方面, 政府和企业在养鸭基础设施方面对养殖户提供支持, 发展规模养殖

由政府出面成立肉鸭养殖服务办公室, 办公室为养殖户提供贷款担保, 部分利息由政府财政分担;养殖户向合作企业垫付一定的押金, 企业承担养殖户购买鸡雏、饲料、兽药和疫苗等的费用, 等养殖户彻底退出养殖业时由公司退回。其关系如图2所示。发展规模养殖, 政府依据生态学原理, 合理规划肉鸭养殖区, 建立肉鸭养殖小区, 实现肉鸭的规模养殖。规模养殖不仅可以最大限度的解决肉鸭养殖占用空间大, 空间不足的问题, 而且政府和企业可集中对本地区的肉鸭统一防疫、统一收购, 统一处理粪污, 但也要避免鸭病交叉传播。

3. 在组织方面, 发展肉鸭养殖合作组织, 企业与养殖户增强关系链接度,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单个养殖户与企业谈判签订契约能力有限, 收益受企业控制, 所以养殖户之间组成合作组织能够增强自身与企业的谈判力, 平等二者的市场地位。但未来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竞争将转向整条产业链的竞争, 所以肉鸭加工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的零和博弈将是两败俱伤, 二者在肉鸭产业的创新发展阶段势必走向联盟形式发展。为提高合作绩效, 本文借鉴Niklas Myhr的公司之间的合作模型, 并根据我国企业与农户合作情况得出企业与养殖户的管理合作模型, 如图3。由模型可知, 影响最终合作绩效的因素是公司与养殖户之间的关系依赖程度、互相参与决策的程度、情感交流和政府的监督力度。公司与合作社之间可以以股份的形式相互渗透, 形成真正的合作联盟, 同时需要政府参与监督二者的合作行为, 并对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做出科学评价。

参考文献

[1]卫斯:我国养鸭起始时期小考.山西农业科学, 1987/1

[2]侯水生黄苇张林刘五岳:我国养鸭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禽业导刊, 2006/24

肉鸭产业 篇3

关键词:肉鸭,生态养殖,关键技术,产业化

我国养鸭历史悠久, 早在公元前500年, 我国就有大群养鸭、食用鸭肉和鸭蛋的记载[1]。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 养鸭业迅速发展, 近年来, 鸭肉市场消费需求的增加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国内养鸭业得到快速发展, FAO数据表明, 2009年我国鸭存栏7.71亿只, 占世界存栏量的65.73%, 出栏20.21亿只, 占世界出栏量的76.64%, 生产鸭肉265.81万吨, 占世界鸭肉总产量的69.12%[2]。

1 鸭生态养殖的意义

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扩大, 带来的畜牧业环境污染和产品污染加剧, 生态与环境问题逐步显现。在全社会生态意识日益增强, 关注环保、关注食品安全并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定为未来发展的基本国策的背景下, 我国有关专家于1995年提出生态养殖的概念。所谓畜禽生态养殖是指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 应用系统工程方法, 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组织、调整和管理畜禽生产, 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维持生态平衡, 保持畜禽养殖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形式[3,4]。

生态养鸭作为实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 可以延长食物链, 增加营养层次, 促进生态系统中资源和能量的有效利用, 解决适度规模的畜牧业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 其目标一是能通过生物链再生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利用率, 二是能消除或减轻环境污染危害, 达到无公害、生产质量安全规定的要求。

发展鸭生态养殖对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实现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 保障食品安全,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我国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2 福建省优质肉鸭生态养殖的发展模式

福建省在养鸭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域、地理资源等优势, 是我国鸭业生产大省。据不完全统计, 2007年福建省鸭存栏量达4491.73万只, 出栏量达10792.72万只[5]。福建省是优质肉鸭—番鸭、半番鸭的主产区, 半番鸭 (骡鸭) 生产是福建省肉鸭生产强项, 约占全省肉鸭生产量的一半, 年出栏约5000万只, 供苗量达到1亿只以上销往全国各地, 半番鸭是属间远缘杂交的产物, 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 表现生长速度快、肉质细嫩鲜美、瘦肉率高不油腻, 而且体质健壮、抗病力强、性情安静等特点, 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世界养鸭业中将继北京鸭、番鸭成为世界第三大类型肉鸭, 也是水禽肥肝生产的理想素材。福建省农科院从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致力于白羽半番鸭的选育和研究, 已培育出大、中、小型白羽半番鸭母本专门化品系, 提供各种产业化生产需求, 白羽半番鸭屠体洁白美观, 克服了传统黑麻羽半番鸭屠宰后胴体留下的黑羽根, 深受市场欢迎, 为肉鸭生产走上高效优质的可持续产业化发展道路提供了优质种源基础。

但是福建省是一个山多地少的地区, 山地丘陵占了全省土地面积80%以上, 人均耕地面积仅有0.032hm2, 是全国人均耕地最少的省份之一, 饲料粮食多从省外调入, 生产成本相对较高, 随着畜牧业生产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养殖业带来的环境污染、产品质量下降和生态破坏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为此, 发展生态养殖, 节约土地资源, 综合改善环境, 实现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 是实行福建省养鸭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鸭生态养殖的模式很多, 根据其特征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

2.1 种养结合模式

如稻田养鸭 (稻鸭共育) 、果园养鸭、林下养鸭等。主要通过稻田、林果园的作物种植与养鸭结合, 让鸭寻食杂草和虫蚁, 充分利用自然生态饲料, 并利用鸭粪便还地, 改良土壤和提高肥力, 减少化肥农药用量, 减少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 保持稻田、林果园良好的生态环境, 但此种传统的生态养殖模式生产上不可能规模化。

2.2 鱼鸭混养模式

鱼鸭混养一般以池塘水面养鸭, 水体养鱼为主。鱼池为鸭提供清洁的生活环境和丰富的天然饲料, 并提供活动场所, 利于增强鸭的体质, 鸭粪可为鱼类提供上等饵料, 或成为浮游生物的营养源, 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 为鱼类提供天然饵料。鸭在水中活动有增氧和改善水质的作用, 鸭的觅食可吃掉鱼的敌害生物和病原体, 有防治鱼病的作用;另一方面鸭粪和残饵为池塘提供肥源, 塘泥还田又为鱼、鸭青饲料的生长提供肥源。但鱼鸭混养模式同样不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生产。

2.3 生物发酵床养鸭模式

发酵床养殖技术起源于日本和巴西的自然养猪法, 主要是将锯末、稻壳等材料接种生物菌种后堆积发酵后用做垫料, 使粪污分解产生的臭味物质转化为菌体固定下来, 达到降低养殖舍内有害气体浓度、减少养殖污染排放的目的[6]。发酵床养鸭技术是在养猪、养鸡使用发酵床以后衍生的一种产品技术, 但该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菌种发酵效果难以控制、易受环境影响以及垫料维护用工成本大等问题。

2.4 旱养模式结合粪污无害化处理与再生利用

网上饲养是近年来逐步探索成功的肉鸭饲养新技术, 与放牧和地面平养相比, 肉鸭网养具有省工、易管理、不受季节限制、肉鸭生长快、发病少、饲料转化率高等优点, 虽然网上平养建造成本比传统的地面平养高, 但通过减少疾病发生和提高生产性能所获得的收益能够很好地支付这一附加的成本, 在广大农村极具推广价值。但仅为网床平养、笼养等旱养模式, 还不能算是生态养殖, 必须结合其粪便等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与再生利用, 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维持生态平衡, 才能归入生态养殖的范畴。

沼气工程是畜禽粪便资源化的重要途径, 是实施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粪便等有机物通过在沼气池厌氧环境中微生物分解转化产生的沼气、沼液、沼渣等再生资源, 利用其沼液、沼渣有的用于养殖鱼、蚯蚓、用蚯蚓作动物饲料, 沼液、沼渣还用于种植果、草等, 建立畜禽养殖与种植资源综合利用生态链。

福建省规模化养鸭企业迄今创立的肉鸭生态养殖模式主要以网上平养结合干清粪技术, 清理出的粪渣进行堆肥处理制成有机肥, 或以沼气为纽带的网床平养旱养模式, 通过建立沼气池, 回收沼气做燃料、沼渣做肥料可用于种植农作物, 以达到粪便等污染物的无害化处理与再生利用。

3 肉鸭生态养殖关键技术的研究

3.1 环境友好型系列饲料的研究

从肉鸭营养等角度, 研究环保型饲料, 减少粪尿的排放量, 减少排泄物中氮、磷的排出量的营养调控技术。采用理想氨基酸平衡模式配制低蛋白日粮以降低氮排泄量, 添加植酸酶可以提高植酸磷的利用率, 降低日粮中无机磷的添加量, 使磷的排放减少20~50%。

微生态制剂又称益生素, 它能在肠道中繁殖, 改善肠胃微生态环境, 调整肠道菌群格局, 抑制有害菌的繁殖, 减少氨和其他腐败物质的生成, 降低H2S、NH3和粪臭素等物质的排放量。通过使用微生态制剂, 有利于维护和恢复肠道微生态平衡, 促进肉鸭的健康生长。

中草药饲料添加剂作为一种绿色饲料添加剂, 可解决抗生素和化学药物、饲料添加剂所造成的污染环境、药物残留危害食品安全等问题。使用沸石和膨润土、海泡石、硅藻土等硅酸盐添加到饲料中或作为载体用于矿物质饲料添加剂或撒于粪便及畜舍地面上, 可起到降低舍内氨浓度的作用。微量元素氨基酸螯合盐可降低微量元素的添加量, 相应减少排出量, 减少环境污染。

3.2 旱养方式饲养新技术的研究

为防止鸭粪便对环境、水质造成污染, 减少疾病传播, 建立网上平养、笼养等旱养方式, 其主要目的是使鸭能够与粪便脱离接触, 从而使鸭免除病原菌及毒素等的危害, 保持鸭的健康和生产性能, 还能解决垫料紧缺的一种针对性措施。研究表明, 网床养鸭可以提高肉鸭增重率、出栏重和饲料转化率, 还可以改善养鸭环境卫生, 降低发病率, 提高成活率和产品质量, 经济效益也有显著的增加。

采用分段分区、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 并根据肉鸭品种、饲养方式、季节及肉鸭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理特点, 采用适宜的温度、湿度、饲养密度、营养水平、光照、通风等符合肉鸭生长需要的环境条件。实行干清粪技术, 粪便干湿分离, 减少污染物的数量, 从而降低污水的处理难度和处理成本。

通过采用综合防疫及无害化处理技术, 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减少药物使用, 降低药物在肉鸭体内的残留, 提倡健康养殖, 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

3.3 沼气化处理技术的研究

沼气化处理技术采用现代生物发酵工程技术, 以肉鸭废弃物为原料, 配以多功能发酵菌, 通过厌氧发酵和连续池式发酵, 使养殖废弃物通过有益微生物的处理, 经过除臭、腐熟、脱水等一系列化学反应, 最终转变成沼气和活性生物有机肥, 使之无害化、资源化。

3.4 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

采用生物和化学的方法研究污水处理技术。生物处理模式就是利用微生物将粪尿中的有机物分解, 使不稳定的复杂的有机物降解为简单的无机物或合成微生物体, 达到处理粪尿、污水, 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生化处理模式, 从采用的工艺技术来看, 有厌氧处理、好氧处理、厌氧+好氧处理等。生化处理具有占地少, 适应性广, 但投资大、能耗高、运转费用高。

3.5 新型环境保护型禽舍的研究

研究采用新型的环境保护型的禽舍, 集约化养鸭场采用湿帘降温技术, 使用风机纵向通风并结合湿帘方式, 通过供水系统将水送到湿帘顶部, 从而将湿帘表面湿润, 当空气通过潮湿的湿帘时, 水与空气充分接触, 使空气的温度降低, 达到降温的目的。

环境安全型禽舍能有效隔离和控制疫病, 为易于防疫, 环境安全型禽舍必须实施笼养或网床养殖, 其核心是封闭型禽舍, 空间电场防疫技术, 进、排气微生物精净化系统。禽舍改进工艺, 禽舍合理的保温、光照、通风系统、地面的结构、雨污分流等。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对产生污染的环节实行全程控制。

3.6 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究

利用粪便、垫草等养殖业的有机废弃物饲养蚯蚓, 再以蚯蚓饲养畜禽, 这一科学的生态平衡系统的实施, 既能降低这些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也能产生高效的有机肥, 还能生产优良的动物蛋白, 同时蚯蚓本身也是一种药用价值极高的传统中药材, 因此其在整个畜牧业生产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蝇蛆和蚯蚓等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还含有动物所需要的各种天然氨基酸和生长激素。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 早就运用人工养殖蝇蛆和蚯蚓处理养殖场的粪便和城市垃圾, 再以蝇蛆和蚯蚓代替精饲料, 利用蝇蛆和蚯蚓天然的生长激素、抗生素等来饲养经济动物[3]。

藻类能将畜禽粪便中的氨转化为蛋白质, 利用经济藻类对鸭粪厌氧废液进行深度净化处理, 去除废液中残留的氨、氮、磷等污染物质, 避免废液直接排放污染环境, 特别是应用固定藻膜净化处理废液, 具有处理成本低、能耗少、处理效果稳定良好, 生产出的经济藻类易于回收利用, 不会造成新的污染等优点。

4 生态养殖技术在肉鸭产业化推广中应用

福建省养鸭曾经一度以小规模家庭饲养为主, 饲养条件粗犷, 但近几年发展较为迅速, 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明显的提高, 主要表现在逐渐由过去的以放牧为主的千家万户分散饲养过渡到以规模化企业、适度规模专业化和农户分散饲养等并举的方式。近几年来在福建省优质肉鸭种业创新工程项目的实施下, 构建了从优质肉鸭种苗繁育-环境友好型饲料—网床旱养—健康养殖—屠宰加工—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的生态养殖产业链,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 充分发挥华龙饲料集团、养鸭龙头企业牵动力大、辐射带动面广的特点, 实行“公司+基地+养殖户”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如:福建省华融禽业有限公司是省内集樱桃谷种鸭繁育、鸭苗孵化、社会养殖、肉鸭屠宰、冷冻储藏、饲料加工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漳州昌龙农牧有限公司是集种鸭繁育孵化、饲料生产、商品鸭养殖、鸭苗销售、成鸭屠宰加工销售、有机肥生产等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企业;福建省建瓯市盛洲食品有限公司开发绿藻饲料研发与生产, 开展绿藻鸭生态养殖;以华龙饲料集团公司生产环境友好型优质肉鸭系列配合饲料;由漳州昌龙农牧有限公司牵头建立的优质肉鸭生态养殖推广平台—龙海鑫昌农家禽养殖专业合作社, 在优质肉鸭养殖全过程实施了旱养技术、干清粪技术、生物发酵有机肥生产技术、粪污厌氧消化技术及沼气利用技术等, 并利用生物技术对鸭粪便进行除臭灭菌、生化发酵、降解转化物料中的有害污染物, 加工成生物有机肥。

通过在福建省推广优质肉鸭生态养殖模式, 创新生态养殖方法, 打造优质肉鸭的规模化良种繁育基地, 配套环境友好型专用系列饲料生产基地、肉鸭规模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工基地、规模化屠宰加工基地于一体的产业化基地, 开展优质肉鸭现代化产业化工程建设, 打造优质肉鸭品牌, 保障食品安全, 为社会提供优质畜产品。不仅可以实现畜牧业生产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同时也使养殖从业者感受到生态养殖的巨大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侯水生, 黄苇, 张林, 等.我国养鸭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J].中国禽业导刊, 2006, 23 (24) :11-13.

[2]张岩.我国肉鸭产业发展与市场前景分析[J].水禽世界, 2012 (4) :7-9.

[3]陈岩锋, 谢喜平, 等.我国畜禽生态养殖现状与发展对策[J].家畜生态学报, 2008, 29 (5) :110-112.

[4]陈岩锋, 朱志明, 陈冬金, 等.鸭生态养殖模式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畜禽种业, 2012, 8 (6) :124-127.

[5]李昂, 邓敏, 等.福建省水禽业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国家禽, 2008, 30 (24) :6-10.

肉鸭产业 篇4

近几年, 福建省养殖农户在政府的引导下, 大力发展肉鸭产业, 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目前, 肉鸭产业已经成为福建省农业主导产业之一。特别是半番鸭、番鸭的饲养已成为全国最大养殖地区。随着养殖规模不断上升, 肉鸭产业的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风险增大、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风险上升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因此, 针对如何发展现代肉鸭产业链、如何培育肉鸭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保持肉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福建省政府于2011年启动了福建省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项目--“优质肉鸭种业创新与生态养殖产业化工程建设”。该项目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白羽半番鸭为种源, 实施科企结合战略, 依托福建省农科院提供配套技术支撑, 以企业为实施主体, 构建科企对接和有效合作的肉鸭产业一体化生产的创新模式, 推进南方优质肉鸭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助力新农村的建设。

1 南方优质肉鸭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优质肉鸭的育种体系建设不完善

半番鸭也称骡鸭, 是由河鸭属母家鸭与栖鸭属公番鸭属间杂交生产的一种没有繁殖力的瘦肉型鸭, 具有比普通肉鸭更高的生长速度、极强的抗逆性及抗病力, 肉质细嫩、无腥味、瘦肉率高, 被称为肉鸭大家族中的优质鸭[2]。也是福建省肉鸭的当家品种, 但是因为人工授精技术的瓶颈, 使得白羽半番鸭在省外很难推广, 外省基本上都靠福建省供苗, 使得物流成本上升, 无形中加大了半番鸭的生产成本, 从而制约了半番鸭的推广生产。目前, 我国肉鸭品种几乎被国外品种占领, 80%以上的肉鸭养殖为樱桃谷鸭等国外品种。大部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盲目引种、技术力量差、档案管理不规范、系谱资料不健全等问题, 从而造成引种-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且南方肉鸭市场需要大量体重在2.0~2.5 kg的肉鸭。北京鸭系列肉鸭在30日龄左右时体重已达到2.1~2.3 kg, 而胸肉重只有40 g左右, 胸肉率约3.0%, 胸肉产量过低, 不适合南方的消费市场。

注:数据来源于首届南方水禽技术产业论坛 (2012年, 广州) 。

1.2 肉鸭疾病危害严重影响产业的经济效益

近年来, 肉鸭传染病的流行日趋复杂, 表现为老病未除、新病不断。鸭病毒性肝炎、传染性浆膜炎是过去长期危害我国肉鸭产业最主要的疾病, 近年来又出现了新的病原或其病原出现了新的血清型, 给肉鸭养殖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南方肉鸭生产主要是以分户规模化饲养为主, 疾病很难控制, 加之养殖者的技术水平不高, 肉鸭防病治病用药不科学等现象 (如剂量超标、停药期过短、不对症用药等) , 给肉鸭疾病的防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 食品加工中也缺乏相应的技术标准, 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禽产品质量不稳定, 从而影响国内消费者的信任度。

1.3 肉鸭营养与饲料配制技术相对落后

我国的营养与饲料研究课题长期以来一直集中在猪、鸡和牛方面, 几乎没有肉鸭营养与饲料方面的研究课题和研究队伍。因此, 缺乏对肉鸭生理生化、营养、饲养及饲料配制技术的系统研究;肉鸭饲料配制缺乏科学依据, 饲料资源浪费严重[3]。国内企业配制肉鸭饲料或依据经验配制, 或参考美国NRC (1994年) 公布的家禽营养需要量标准配制[4]。美国NRC推荐的肉鸭、肉鹅营养需要量数据主要依据鸡的试验数据制定, 不适用于肉鸭生产。原因是肉鸭的消化生理不同于鸡, 而且食糜在消化道的排空速度、消化酶活性、消化道组织学结构等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1.4 肉鸭饲养技术与方式滞后

肉鸭饲养技术与方式落后直接威胁产品安全, 并造成环境污染。目前南方肉鸭养殖业普遍采用低投入、开放式大棚生产模式或者是水面放养模式。大棚饲养占南方总饲养量的90%以上, 基础设施和设备简陋, 饲养环境差。近几年来, 建设了许多肉鸭养殖小区, 规模巨大。但其设备简陋、管理混乱、实行家庭承包, 套养混养现象普遍, 导致疾病泛滥、交叉感染十分严重, 药物使用频繁, 水禽健康不能得到保障, 产品卫生、安全存在隐患。水面饲养模式存在多方面的问题: (1) 蛋鸭活动的水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工业或民用水污染。同时, 蛋鸭活动严重污染周边水域。因此, 放牧无法保证蛋鸭饮水需要和采食安全, 更不利于疫病预防和控制, 容易造成疫病的扩散和蔓延, 严重影响肉鸭健康及产品安全。 (2) 不能对粪便进行资源化和无公害化处理, 造成环境污染, 水质恶化严重[5]。

1.5 环境污染问题亟待解决

南方肉鸭现有的养殖方式主要以大棚地养为主, 采用垫土、填料堆沤发酵后还田的方式处理鸭粪便。由于露天随意堆放, 缺少有效的防护措施, 极易引起环境污染。此外, 规模种鸭场均缺少污水处理系统, 养殖过程产生的污水不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附近坑塘或河流中, 造成水体水质恶化。目前仅有少数企业建立了污水处理系统, 长此以往, 众多企业的加工污染必将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随着南方肉鸭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肉鸭养殖和加工规模有可能进一步增加, 有机废弃物和加工污水等对生态平衡的威胁将逐步加重, 进而制约了养殖业和加工业自身的安全和发展。

1.6 肉鸭产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随着肉鸭产业的快速发展, 肉鸭产业信息化能力的不足逐渐凸显出来。肉鸭产业目前的生产信息、技术信息、预防防疫信息、产业链发展信息等都是欠缺和严重不足的。肉鸭产业化数据库、产业化基本信息、产业化整体规模等信息的不健全, 客观上造成了一些企业和养殖户的盲目养殖, 这种境况不利于肉鸭产业化的持续稳定发展。肉鸭养殖基地, 基本都是地处偏远地区, 养殖户相对文化水平偏低, 在疾病诊断、饲养管理等方面知识比较匮乏。而互联网技术恰恰可以弥补农户在这些方面的缺失, 并且具有快捷、方便、低成本的优势。

1.7 水禽产业化发展链呈现不平衡现象

肉鸭产业的发展需要各产业环节的密切配合和协调发展, 也离不开物流、信息流、政府等多部门的协助。但是, 综观整个南方肉鸭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是不平衡的。使得肉鸭生产养殖的原材料等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相互调动, 客观上给南方肉鸭产业的物流、信息流及部门协调等带来巨大压力。产业链生产优势的不均衡, 也影响了水禽产业产前、产中及产后各生产环节的顺畅协调发展, 严重影响了产业的市场扩张, 也不利于产业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2 南方优质肉鸭种苗产业体系的构建

为解决束缚肉鸭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技术瓶颈, 本项目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福建肉鸭特色品种--白羽半番鸭以及驰名中外的北京鸭等为创新种业, 构建科企对接和有效合作的种鸭产业链一体化开发的创新模式。从而确保优质肉鸭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和支撑行业中长期健康发展战略的实施, 突破肉鸭产业在种苗发展上的技术瓶颈和体制约束, 形成引领行业技术创新的“联合舰队”和优质肉鸭产业一体化开发的经济实体。见图1。

2.1 良种繁育技术体系

选用的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具有白羽率高、瘦肉率高、皮薄、脂肪含量低、母本繁殖性能好以及自主知识产权等优点[6]。完善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良种繁育技术体系, 开展白羽半番鸭亲本专门化品系保种与选育以及白羽半番鸭核心群保种选育, 建立良种繁育制度, 不断提高核心种鸭群体的生产性能和整齐度[7]。对白羽半番鸭种鸭人工授精技术、母本种鸭限制饲养技术、父本公番鸭饲养技术、母本种鸭人工强制换羽技术等饲养管理配套技术进行系统研究与优化。进一步开展优质肉鸭新品系繁育和配套系杂交利用, 发挥福建省作为水禽之乡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 培育出品种更为优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系, 为肉鸭产业的创新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2.2 疫病防控技术体系

开展不同生产和生长阶段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流行的主要疫病的调查、采样, 建立病原学快速检测技术, 并对样品进行检测, 明确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流行的主要疫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检测结果, 初步制定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主要疫病的免疫程序, 并在鸭相应生产过程中应用, 观察生产水平、主要疫病的发生情况, 对发生的疫病采样检测。对免疫的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采血、分离血清, 建立抗体检测方法, 开展抗体水平的测定, 确定五套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疫病的免疫程序[8,9,10,11,12,13]。编制白羽半番鸭和北京鸭主要疫病诊治技术手册, 为我省优质肉鸭产业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2.3 饲料营养技术体系

开展环境友好型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专用系列配合饲料的技术集成和产业化开发, 按理想蛋白氨基酸平衡模式, 设计肉鸭在不同生长阶段低蛋白质日粮技术方案, 确定肉鸭在不同生长阶段低蛋白质日粮适宜的粗蛋白质水平。依据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消化生理、营养生理及营养需求特点, 综合应用功能性饲料添加剂及发酵饲料原料等, 以低蛋白质日粮为配制基础, 优化和筛选饲料配方。以生长性能为评价指标, 开发出环境友好型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专用系列配合饲料配方。制定出环境友好型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配合饲料生产技术体系 (饲料原料质量标准、饲料配制及加工工艺技术规范、环境友好型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专用系列配合饲料质量标准等) , 降低排泄物粪中氮含量, 减少肉鸭饲养过程的环境污染, 促进肉鸭产业更好地发展[14,15]。

2.4 生态养殖技术体系

开展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旱养的生态养殖技术研究, 根据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在不同生产和生长阶段对环境条件 (温度、湿度、光照、饲养密度等) 的需求, 通过创造吃食、饮水和排污的良好内部饲养环境, 不设放游池, 不用垫料, 全期在棚舍内饲养, 采用舍内网养、笼养, 建立不同结构的网上平养、笼养方式, 建立网上平养、笼养模式。建立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养殖新模式, 并开展技术培训。以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维持生态平衡, 保持养鸭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养殖产业化生产形式[16,17]。

2.5 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技术体系

在推广应用环境友好型鸭系列配合饲料及集成“体内减污环保技术”的基础上, 再组装集成“体外治污环保技术”, 研发生物有机肥发酵菌剂和发酵工艺, 开展沼气发酵和综合利用工程化技术的研发, 建立与本项目相配套的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技术体系, 包括生物有机肥生产技术体系、沼气发酵及综合利用工程化技术体系[18]。

2.6 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屠宰加工技术体系

安全卫生和营养保健是今后食品产业发展的两大主题和必然趋势。无公害、低残留、营养丰富, 色、香、味均佳是消费者永远追求的目标。因此, 本项目建立了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屠宰加工技术体系, 总结提炼了民间传统烹调技术与鸭肉、内脏等副产品的加工方法, 开展白羽半番鸭及北京鸭等屠宰加工技术的研究, 为开发出品种多元化, 高、中、低档产品并存, 适应于不同消费群体需求的系列化产品, 扩大市场销售量, 确保产业链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2.7 疫病远程诊断及视频监控技术体系

建立远程网络监控技术体系, 以福建省农科院数字农业研究所中心机房为核心的视频综合服务调度平台, 运用摄像机、智能球机、光端机、DVR/DVS/板卡、网络存储并结合网络通讯线路将鸭棚、种苗、饲料、防疫、饲养、回收、销售、屠宰、分割及加工等生产加工流通环节的重要场景传送到监控中心, 为管理人员提供清晰实时的现场画面, 应用综合监控管理软件以及前端的网络摄像机可自动将每个工序的分组图像快速显示到控制中心, 用户只需要连上网络获得相应权限即可在任何地方调用, 实现了对生产加工全区域连续巡视, 从而对关键节点过程加强控制。利用无缝联接技术建立优质肉鸭知识系统, 利用3G网络技术研制手持式远程可视设备、照片及视频上传系统。

2.8 优质肉鸭一体化开发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基地构建

优质肉鸭一体化开发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基地为构筑产业一体化开发的五大实体, 主要包括良种繁育基地、饲料生产基地、生态养殖基地、粪污治理和综合利用加工基地以及屠宰加工基地。产业化基地的构建可确保优质肉鸭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和支撑行业中长期健康发展战略的实施, 形成优质肉鸭产业一体化开发的经济实体。

3 优质肉鸭产业体系构建与关键技术集成推广成效

种业工程项目实施两年多来, 优质肉鸭种苗产业体系构建与关键技术集成推广成效极其显著,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构筑了由研发平台和产业化基地支撑的“优质种苗-高效饲料-健康养殖-加工增效-销售”的产业链, 实现了低风险、高效益的产业效益, 填补我省优质肉鸭大规模种苗基地及优质肉鸭产业一体化开发的空白, 为推进我省水禽业持续发展、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2011-2012年共向社会提供优质肉鸭种苗近5 000万羽, 通过生态养殖技术体系建设, 目前我省实现生态养殖优质肉鸭3 000多万羽, 转变传统的散养方式为现代化集约饲养, 注重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大大提升了产品数量和质量。同时, 通过对环境友好型优质肉鸭配合饲料的技术集成, 建立了环境友好型饲料配方系统软件数据库, 年开发环境友好型优质肉鸭配合饲料15.9万t。建设了年产35万t优质肉鸭饲料生产基地和年屠宰、分割及加工肉鸭1 500万羽的屠宰加工厂及配套的冷库, 生产优质肉鸭系列产品 (白条鸭、西装鸭、鸭掌、鸭中小翅、鸭脖、鸭胗、鸭舌等) 2.5万t。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 建立远程网络和监控系统, 实时观察及远程监控种鸭群和分布在全省各地的1 000个大棚肉鸭群的饲养、防疫及用药等情况, 建立产业化生产全过程的可追溯体系, 实现养殖技术的远程培训、远程诊断、远程咨询和远程服务。利用组建的技术平台, 集成了优质肉鸭网上旱养技术、肉鸭疫病综合防控技术、音乐绿藻鸭养殖技术、远程疫病诊断技术、良种繁育关键技术等8项集成技术, 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 通过基地建设、技术扶持、标准化养殖等方面的协作, 提供6 000多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300多农户养鸭致富, 带动农户网上旱养优质肉鸭和养殖“音乐绿藻鸭”近2 000多万羽。此外, 在福建、江西、浙江、广东、河南等省份示范推广, 推广数量达1 000多万羽。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和“科、工、贸”一体化的经营运作, 有效地推动肉鸭产业的全面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通过两年多的项目实施表明, 科企合作是加快肉鸭产业思路和方向转变、提升肉鸭产业体系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的一条有效途径。科研与产业的紧密结合, 必将助力南方优质肉鸭产业腾飞, 跨上一个新的平台。福建省农科院本着务实、创新的科研精神, 在福建省政府及有关部门领导的支持下, 将发挥现有的科研技术优势, 面向产业需求、社会需求, 创新发展模式, 完善肉鸭产业链条, 带领鸭业企业为南方优质肉鸭产业腾飞而共同奋斗, 优质肉鸭产业在种业工程的支持下将迎来灿烂辉煌的明天。

摘要:肉鸭产业在我国南方畜牧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逐渐凸显, 对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目前南方肉鸭产业所存在的问题, 构建包含种苗繁育、饲料营养、生态养殖、疾病防控、屠宰加工、远程疾病诊断、循环利用、产业化基地建设、管理制度等9个方面的南方优质肉鸭种苗产业体系与关键技术的集成推广, 建立完善的肉鸭产业链, 推进南方优质肉鸭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浅析肉鸭瘫痪 篇5

1 流行病学

(1) 每年6~10月份为发病高发季节, 10~20日龄为发病高发日龄。 (2) 发病率约为5%~20%, 不同种鸭场的鸭苗发病率不同, 育雏条件不同发病率不同。 (3) 病程2周, 损失大小由治疗和管理水平决定。

2 临床症状

(1) 采食量约比正常少10%~15%。 (2) 胃肠功能紊乱, 病鸭排水及白色或绿色稀便。 (3) 运动功能障碍, 表现渐进性, 多发性神经炎。开始时脚软无力, 走路踉跄, 继而关节僵硬, 站立走路不稳, 翻个, 再发展以飞节着地, 蹲伏, 匍匐走路, 最后两腿叉开, 不能移动, 头颈扭曲, 瘫痪, 饥饿, 脱水, 衰竭死亡。

3 原因分析

3.1 浆膜炎引起的瘫痪

主要排白色稀便, 并有神经症状, 导致鸭子出现共济失调, 走路东倒西歪, 出现醉酒样, 原地转圈, 摇头, 导致鸭子无法采食或者不食, 机体抵抗力下降, 出现瘫痪, 最后衰竭而死, 严重时出现纤维素性心包炎, 肝周炎, 腹膜炎。

3.2 肠炎引起的瘫痪

主要表现在肠道, 以排泻清水、饲料粪便为主, 肠道鼓气, 透明, 肠黏膜脱落。

3.3 钙磷比例失调

钙磷比例失调引起的瘫痪一般出现在饲料中的添加剂不足或者钙磷在机体内消耗比较大导致机体可利用钙磷含量降低, 引起瘫痪。

3.4 痢菌净药物中毒

商品肉鸭饲养技术 篇6

1 饲养管理要点

1.1 进雏前的准备

育雏前首先应该根据进雏的数量来准备好育雏人员, 育雏舍和各种育雏设备、饲料、药品以及地面平养所需的垫料也要准备充足。接雏前1~2 d还要将育雏舍内的温度调整好, 待温度上升到合适的范围并稳定后方可进雏。

1.2 掌握合适的温度

一般来说, 雏鸭育雏室内温度标准为:1日龄26~28 ℃, 2~7日龄22~26 ℃。8~14日龄18~22 ℃, 15~21日龄15~18 ℃。饲养员应努力按这个标准给温, 如果限于条件, 达不到标准, 略低1~2 ℃也可, 只要能够做到比较平稳就行, 切忌给温时高时低。在实际生产中, 通常可以提前脱温, 但必须逐渐进行。

1.3 控制好环境湿度

育雏前期, 育雏室内温度较高, 水分蒸发快, 相对湿度要高一些。如舍内空气湿度过低, 雏鸭易出现脚趾干瘪, 精神不振等脱水症状, 影响健康和生长。所以1周龄内, 育雏室内的相对湿度应保持在60%~70%, 2周龄起维持在50%~60%即可。若湿度过高, 则高温高湿的环境, 不仅使雏鸭的体热散失受阻, 食欲减退, 精神不佳, 而且为霉菌等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条件, 从而导致肉鸭发病。若遇低温高湿, 对肉鸭危害更严重。在生产中, 湿度低时, 可通过放置湿垫或洒水等方法提高湿度;湿度高时, 可通过加强通风换气, 勤换垫料等加以控制。

1.4 提供新鲜的空气

肉鸭的饲养密度大, 排泄物多, 肉鸭舍内容易潮湿, 积聚氨气, 硫化氢, 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影响肉鸭的生长发育。因此, 肉鸭舍内要注意通风换气, 保持舍内空气清新。另外, 通风换气还可以调整鸭舍温、湿度。

1.5 合理控制光照, 促进肉鸭生长

出壳后的前3 d可采用23~24 h光照, 以便于雏鸭熟悉环境, 寻食和饮水。关灯1 h保持黑暗, 目的在于使雏鸭能够适应突然停电的环境变化。光照的强度不宜过高, 通常在10 LX左右。4日龄以后不必昼夜开灯, 白天利用自然光照, 早晚开灯喂料, 光照强度只要能保证雏鸭能看见采食即可, 保证肉鸭迅速生长的营养需要。

1.6 掌握适宜的密度, 及时分群, 严防打堆

密度直接影响着鸭群的采食、饮水、活动、休息以及空气环境。所以, 要根据不同的饲养方式, 确定合理的饲养密度, 肉鸭饲养适宜密度见表1。

1.7 精心饲养

适时开水、开食、固定饲喂次数和时间。一般雏鸭出壳后的24~36 h以内就可以先饮水后开食。第一次饮水叫“开水”, 在第一次饮水中加入少许维生素C和5%的葡萄糖, 有利于清理肠胃、排除胎便, 减少应激。第一次喂料叫“开食”。一般在饮水后15 min进行, 饲料最好用容易消化的营养全面的配合饲料。最初几天, 因雏鸭的消化器官还没有经过饲料的刺激和锻炼, 消化机能不健全, 因而要喂八成饱, 并应少喂勤添, 随吃随给。以后逐渐过渡到定时定餐。10日龄以内的雏鸭每昼夜喂6次, 即白天喂4次, 夜晚喂2次;11~20日龄的小鸭可减少为每昼夜4~5次;以后一般喂4次;饲喂的间隔要均匀, 做到定时定量, 从4周龄起逐渐过渡换用肥育日粮。值得注意的是, 开食后的任何时候都不得断水, 并保持饮水充足清洁。

1.8 进行调教训练, 建立一整套稳定的管理程序

鸭对特定的常规程序反应很强。因此, 鸭子的各种行为要在雏鸭阶段开始培养和训练调教, 形成习惯后管理程序不要轻易改变。

1.9 搞好疾病的防治工作

通常应于7~10日龄注射鸭传染性浆膜炎菌苗, 于14日龄和28日龄注射鸭瘟疫苗, 也有采用抗生素等药物预防疾病的。当然具体应根据疫病流行和气候环境合理制定。

2 商品肉鸭饲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 雏鸭的选择:

应选择品种优良, 防疫管理好, 种蛋污染少, 出雏率高的种鸭场的合格健康雏鸭。

(2) 上市日龄的选择:

应根据肉鸭的生长状况及市场价格选择合适的上市日龄, 对提高肉鸭饲养的经济效益有较大的意义。大型肉鸭的生长发育较快, 4周龄时体重即可达1.75 ㎏左右。4~5周龄时, 饲料报酬较高, 个体又不太大, 肉脂率也较低, 适合市场的需要, 但胸肉较少, 鸭体含水率较高, 瘦肉率较低。7周龄时肌肉丰满, 饲料转化率也高, 若再继续饲养, 则肉鸭偏重, 绝对增重开始下降, 饲料转化率降低。所以, 一般选择7周龄上市最为理想和经济。当然, 如果是生产分割肉, 则建议养至8周龄。

(3) 养鸭的经济效益和饲养规模:

肉鸭的屠宰加工 篇7

屠宰前的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宰前休息、宰前禁食和宰前淋浴3个方面。鸭在屠宰前一般要休息12~24小时, 天气炎热时可延长至36小时。此举可以减少鸭的应激反应, 从而有利于放血。屠宰前鸭需要断食8小时, 断食期间要供给清洁、充足的饮水。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放血完全, 提高鸭肉质量, 而且可以冲掉鸭胃里的食料, 进而提高鸭胗质量。

二、屠宰加工

1.吊挂。双手握住鸭的跗关节, 将鸭子倒挂在鸭挂上。

2.致昏。致昏就是通过各种方法使待宰鸭昏迷, 从而有利于下一步的屠宰工作。目前, 采用最多的致昏方法是电麻法, 即利用电流刺激使鸭昏迷。使用电麻法的电压通常为36~110伏。具体操作时可以设一个电击池, 池底有电流通过, 池里装满水, 鸭子经过这里时就会触电晕厥。

3.放血。将细长形的屠宰刀消毒以后, 深入鸭的口腔内, 割断鸭上颌的静脉血管, 然后将鸭头向下以排净血液, 整个沥血时间为5分钟。

4.烫毛。先将鸭子放入预烫池, 预烫池水温为50~60℃, 然后进行强力喷淋, 尔后进入浸烫池。浸烫池的水温控制直接决定鸭子的脱毛效果, 一般应将水温控制在62℃。整个浸烫过程需要2~5分钟。

5.脱羽。目前, 成规模的屠宰场都采用机械脱羽, 也称为打毛。机械脱羽的脱羽率一般在80%~85%。

6.3次浸蜡。打毛后, 鸭子身上大部分的毛已经脱落, 但仍有一小部分还存留在鸭体上。为了使鸭体表的毛脱得更干净, 生产中常借助食用蜡进行更彻底地脱毛。但在操作之前, 要先用小木棍将鸭的鼻孔堵上, 以免进蜡。

浸蜡槽的温度应控整在75℃左右。鸭子经过浸蜡池后, 全身沾满了蜡液, 此时要经过冷却槽及时冷却。冷却水温应低于25℃, 以确保液蜡在鸭体体表结成一个完整的蜡壳。通过人工剥蜡, 鸭体表小毛可进一步减少。每只鸭子都要经过3次浸蜡、3次冷却、3次剥蜡, 才能达到最终的脱毛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 要保证浸蜡槽温度稳定, 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若温度太高, 会使鸭体表的蜡壳过薄, 导致脱毛效果变差, 严重者还会导致鸭体被烫坏;温度过低则会使蜡壳过厚, 脱毛效果也会变差。在最后一次冷却完毕后, 要及时将鸭鼻孔上的木棍取下来, 然后再进入下一道工序。

7.拔鸭舌。可用消过毒的尖嘴钳夹住鸭舌, 将其拔出即可。拔下来的鸭舌要在专门的容器里存放。

8.拔小毛。经过打毛和3次浸蜡后, 鸭体表的毛看似已经完全脱落, 但体表深处仍有一些小毛没有脱掉, 这时就要进行人工拔毛。拔小毛使用的工具主要是镊子。进行这个操作时一般将鸭子放在水槽中。因为只有在水里, 鸭体上的小毛才会立起来, 让人看得更清楚。

操作时, 先用小刀将鸭嘴上的皮刮掉, 然后用镊子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小心地将鸭体表残留的小毛拔除干净。这个过程看似简单, 但需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 切不可损伤鸭体, 否则鸭体容易感染细菌。万一有鸭只皮肤破损, 要将其放在一旁, 最后再单独处理。

9.验毛。拔完小毛后, 要将鸭子交给专职的验毛工进行检验。如果发现还没有拔干净, 检验人员就要重新返工, 直到将鸭体上的小毛全部拔净为止。

10.掏膛。先用消过毒的刀沿着鸭下腹中线划开, 然后依次掏出鸭肠、鸭胗、食管、鸭心肝、板油、肺、气管等内脏。掏出来的内脏应分别装入容器存放。

11.切爪。掏完膛后即可切爪。切爪用的刀必须经过消毒处理。用刀沿着鸭腿跗关节处将鸭爪切掉, 切掉的鸭爪要放入专门的容器。

12.内外清洗工作。刚掏完膛的鸭体表以及腹内会存在一些血污, 因此, 还要用水将鸭体内外清洗干净, 使胴体表面无可见污物。清洗后, 将鸭只放入预冷消毒池。

13.预冷。预冷池内的水温应控制在2~4℃。在预冷过程中, 要不定期地往池内添加次氯酸钠, 使池内的有效次氯酸钠浓度始终保持在200~300毫克/千克。通过这个步骤, 可以将鸭掏膛期间的细菌感染降到最低, 从而达到消毒的目的。冷却后的肉鸭胴体中心温度应保持在10℃以下, 整个预冷时间为40分钟。预冷完毕后应进行沥水, 以便进入胴体分割阶段。

14.分割。鸭屠宰后的分割主要包括胴体分割和副产品加工两大部分。鸭的胴体分割主要是按照分割后的加工顺序对肉鸭胴体进行分割去骨, 通常分出鸭头、鸭脖、鸭翅、鸭爪等;副产品加工主要是对掏出的心、肝、胗、肠等内脏及爪、舌等副产品按照要求分别进行加工。

胴体分割完成后, 要进行称重、包装。要使用经检验确认合格、无菌的包装袋。包装后的产品要及时放入温度为-35℃的冷库进行速冻, 冰鲜产品则放入-8℃的冷库存放。

上一篇:儿科心理护理论文下一篇:西方文化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