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分析论文(精选12篇)
初中化学课堂分析论文 篇1
自主学习课堂模式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教师的引导, 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作用, 实现对问题的主动探究在这种课堂模式中, 课堂的中心有所转移, 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究. 笔者在此以初中化学教学为例探讨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的实施策略.
实施策略图如图1.
1. 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 1) 问题引导这种引导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课堂内容, 提出一些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使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探究. 通过问题的引导, 学生在学习时更具有针对性, 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 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例如, 在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的学习之前, 关于“还人类洁净的空气”这一环节,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主题设置几个问题, 什么是酸雨, 它有哪些危害, 它形成的原理是什么, 你所在的家乡是否受到过酸雨的侵袭, 怎样才能避免它的产生……这样, 学生可以带着这些疑问, 展开阅读与探究, 对于不懂的知识主动查阅资料, 直至找出问题的答案.
( 2) 故事引导
据科学研究证明, 初中学生在课堂中的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非常有限, 这对课堂教学是一个考验. 但是, 他们普遍喜欢一些故事, 教师如果可以在课堂中穿插一些相关的故事,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明显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 要求学生明确目标, 发现问题, 有针对性地阅读
随着初中化学新教材的使用, 在每一章节的开始, 都会提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 甚至一些小节的课文中也有一些问题提出. 通过这些问题可以概括出本章的重难点, 学生也可以具有更加明确的学习目标. 根据教材的这些特点,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 要明确本章节的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习目标得到明确, 学习效果才会提升.
2. 对于化学概念的阅读
学生对于化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要加强阅读, 深入体会其中的含义, 做到真正理解这些知识. 对于化学概念的阅读标准, 教师要严格要求, 要求学生不仅能够准确叙述出概念的表达, 还能够对这一概念有正确的理解, 并且能够举例论证这一概念.
3. 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无论学习还是工作, 总结归纳都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有的人同样的事情做了很多次还是完成不好, 而有的人只做过一次却可以完成的非常漂亮, 纵然有错误, 第二次也会得到改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 个人的总结归纳能力不同. 因此,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不仅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帮助, 而且可以改善教学质量, 甚至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工作能力提升也有帮助.
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师的指导, 同时还需要相应的锻炼. 自主学习不代表学生可以随心所欲.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根据教材内容, 启发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 找到掌握新知识的有效途径. 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抓住合适的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 在归纳总结时, 要注意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的自主总结,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会加深,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
4. 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获取课本知识以外的内容, 扩宽视野, 增加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 例如, 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高质量科技书籍或一些科普类电视节目, 了解科技发展的动态, 与自身的化学知识相联系, 使学生对于化学更加感兴趣. 学生的视野通过这些课外资料得到拓宽,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总之, 在当今的教育形势下,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构建自主学习课堂可以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有效改善课堂质量, 对于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摘要:自主学习课堂模式, 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 通过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实现自主性发展.自主学习注重学生主动快乐地学, 同时也强调教师幸福轻松地教.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的核心是把面向结论的学习转变为面向过程的学习, 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本文就此探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自主学习课堂模式,策略
参考文献
[1]王祥.摭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9 (3) .
[2]冯相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7 (5) .
初中化学课堂分析论文 篇2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高一文科班的学生探索欲望能力不强。实验探究可以让学生在具体实验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有利于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这堂课的亮点有两个:一是复习氧化还原反应;二是让学生自主的去实验,的确有很大的收获,学生的热情也很高,实验做得也很积极。
但是对围绕概念模型教学原理而言,这堂课的教学实施仍有很多不足之处:
1、如果是全新的概念模型教学,应该直接给出原电池模型,通过不断变换原电池的组成条件,让学生在“不变应万变”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原电池的理解和应用;
2、改变原电池组成条件的设计没有规律,应由学生设计,并且最好由学生提出,通过“质疑——猜想——验证——结论”的方式巩固原电池组成;
3、实验探究中缺少验证原电池组成条件之一的电解质溶液
4、师生互动较少
5、教学时间掌握不好,前面所讲的知识稍微快些,后面的习题时间稍微长些
6、错将硫酸溶液归为电解质
初中化学课堂分析论文 篇3
关键词: 初中;化学;课堂;学习兴趣;策略
激发兴趣,是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源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得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是教师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也是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因此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计划,科学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有强烈的学习及创新的欲望,能持之以恒地、高效地学习化学。
一、充分利用实验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在大量形象、直观的实验现象与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出规律性的知识。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老师觉得做实验既费时又费力,所以干脆忽略操作实验,改为照着课本讲实验。这样使得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仔细观察、进行归纳与总结的机会,使学生认为化学枯燥难学,这也是学生不爱学化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对于实验我们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要以实验为契机激起学生对化学学习浓厚的兴趣。一方面要加强教师演示实验。以鲜明的实验现象来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求知欲。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实验操作。初中生有着较强的动手能力,让学生亲自动手来进行实验,尤其是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的设计、操作中来,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化学实验,改变以往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以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参与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做中求知,在做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真正爱上学习。
二、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习兴趣
虽然化学实验生动有趣,但化学原理和计算却显得枯燥乏味。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采取诸如自主学习法、质疑答疑法、对比论证法、实验探究法、对抗赛法、听题判断法和化学游戏法等多种启发式教学方法,这些方法都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对抗赛法为例,每章结束或临近期中期末考试复习,都可以用此法,使枯燥乏味的复习变得生动活泼。再如,化学游戏法。初中阶段,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的书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突破难点,除了课堂上注意讲解记忆方法,反复练习以外,采取游戏法,可使学生在娱乐中掌握知识,突破难点。游戏方法很多,例如,采取击鼓传纸片拼写化学方程式的方法,随着时快、时慢咚咚的鼓声,学生手中的纸片依次相传,鼓声骤停,接到纸片的学生打开纸片迅速阅读有关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和化合价,在两分钟之内把所有的能拼写的化学式及其名称书写在黑板上全对为胜;写错了,表演一个小节目。学生对比赛游戏很感兴趣,课下积极准备,同学间互相提问,通过游戏,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化学式的书写方法。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巧设问题情境,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我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教学时,给学生演示了一个小魔术:上课前我用酚酞试液在一张白纸上写上“化学魔术”四个大字,然后晾干,上课时我在白纸上喷“水”,纸上立即出现“化学魔术”四个红色大字,学生非常兴奋,然后我在该纸上又喷另一种“水”,纸上的字又消失了,学生被化学魔术征服了。然后,我因势利导,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①纸上的字是用什么书写的?②第一次喷的液体是什么?为什么会变红色?③第二次喷的液体是什么?为什么红色会褪去?引导学生在“问题——质疑——问题”中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刚开始同学们学习化学时,会对奇妙的化学世界产生无限的遐想,兴趣也很浓,但一讲到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就渐渐消失了,此时,我就利用多媒体的游戏、动画,并配上适当的激励语言,让学生选择正确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如果学生选错了,电脑里就说:“没关系,再来一个”,反之就说:“你真棒或你真聪明”,还比如我讲碳的单质这一节课时,我用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引入,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琼斯胸前的钻石——“海洋之星”。这样学生从枯燥的化学方程式中重新摆脱出来,学习化学的兴趣又重新被激活了。
五、提高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言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基本工具,形象、生动的语言能深深的打动学生,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饱和溶液,就像一个人吃饱饭一样,当然,吃饱饭的人,不一定吃的很多,比如饭量小的儿童,虽然吃饱了,但吃的不多。因此,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的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代表就是稀的溶液。教师形象、生动的比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原理,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要讲究语言的艺术性,不仅要形象、生动、风趣,还要用语精准,注意科学性,从而便于学生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
总之,在教学中,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兴趣的持久性和广泛性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依存的,只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能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的潜能。
参考文献
[1] 王晓波.《初中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一些探索》.新课程学习(上),2013(1):61
[2] 周康林.《浅析培养初中学生的化学兴趣》.新课程(上),2013(4):118
初中化学课堂分析论文 篇4
一、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性的前提
1.对学生的兴趣的关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持续的兴趣, 最好的方法就是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 让兴趣成为推动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们在课堂教学时, 应指导学生们上课想什么。只有及时的洞察学生的心理, 才能推测出学生的想法。同时, 还要了解学生们心理怕什么。从整体上来讲, 学生们大多数惧怕单调乏味的化学重点的记忆。如何使学生较快地掌握难点, 使学生对于难点、重点的记忆又繁到简, 取决于教师的教授方式。在课堂之中, 教师可以利用各类教学手段, 帮助学生建立起形象的思维模式, 实现知识点由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2.对学生们的错误行为的纠正
初中学生们在上化学课时, 通常在实验课上热情最高, 注意力也最集中, 因为实验课可以让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得出课本上的结论, 让学生们接触到了许多新鲜事物的同时, 对于所需要注意的重点难点也有所记忆。教师在实验过程中, 要注意对重难点的讲解和强调, 同时, 要注意在课后作业和测试中, 对于学生们容易犯错的题目, 进行巩固和总结。不要单纯的认为只是简单的疏忽大意而犯下错误, 这就要求教师从根本上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 以免影响今后的化学教学。
二、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1.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教师要想培养初中学生对于化学课的兴趣, 主要依赖于课堂中教师对于内容的讲解水平和教师自身的知识文化水平。要想引导学生从被动学习者转换为主动学习者, 必须从学生内心激起他们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 要注意使用简明扼要的语言, 同时还要注意语言的表达方式, 带有趣味性的语言总是能很好的抓住学生的心, 它能将化学学习过程中枯燥无味的公式和内容, 富于感情色彩后融入到学生们的头脑中。当课程开始时, 抑扬顿挫的预调和幽默的话语, 能够很好的吸引学生的目光,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触化学、记忆化学内容。
2.培养学生对于化学教材的预习和复习性的阅读
教材是学生接触此门课程的最早的渠道, 也是经过反复实践和检验过的经验的总结。书中高浓缩的语言和简明扼要的知识点的讲解, 对于学生来讲都是很好的知识点。有些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们对于教材的阅读、预习和理解, 久而久之, 不但没给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有可能使有的学生理解问题时偏离课本, 造成答题不准确、题目不明确等。因此, 教师首先要做到引导学生对于化学教材概念和词句的阅读。只有把握了关键的词、句, 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更为牢固的记忆, 也让学生们明白, 学习是一件严谨的事情, 只有仔细理解, 才能达到读透教材。其次, 教师要在学生阅读过程中, 对于各个概念进行区分讲解。有些概念仅仅通过学生自己阅读很难达到区分和理解的程度。因此, 教师们可以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集中起来, 并进行仔细的区分和联系, 加深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的认识和记忆, 避免在日后的应用中产生不必要的错误。最后, 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来引导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和过程进行形象化理解, 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例如, 书中的实验装置图和操作图, 教师要从实验装置、药品的选择、实验的要求和结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最终让学生对于实验的每个步骤所产生的化学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总之, 教师从教材中语言、概念、图画、图表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 既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也能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师换位到学生, 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
初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往往不能体会学生的想法, 认为有些概念和过程可以一笔带过。而实际上, 初中学生们往往并不具备教师们的思维和化学北京, 因此, 对于某些问题很难解释和接受。此时, 就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 体会学生的心情和疑问点。有些问题在课堂讲解中往往无法呈现, 教师可以通过对作业和试卷的批改, 及时发现问题, 并进行纠正。如果大部分学生出现同样的问题, 则说明学生们对于该知识点普遍不理解, 需要再次进行讲解或用实验进行演示。而如果仅仅是个别学生出现问题, 只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即可。这就需要教师们的细心和耐心, 及时排除学生们中的问题, 出去学生们在化学学习路上的障碍, 树立他们对于化学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三、 结语
初中化学课堂分析论文 篇5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多么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啊。”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首先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追求常态课堂的优质高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我们打造高效课堂的依据。打造高效课堂提出了具体的标准要求:关注全体,激发兴趣;学会知识,教会方法;因材施教,有效互动;达成目标,当堂检测。
一直以来我们的校长就给我们说,要向45分钟要质量,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学会该学的,不要在课下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不知从何时起,这一点被我们遗忘了。现在加班加点成了“时尚”,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多如牛毛,似乎不参加补习班就“out”了。原因何在呢?就在于我们的课堂没有完成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甚至我们的老师都认为,补习班是非常“必须”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课堂是不高效的。所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是非常必要的。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上予以突破。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所谓“高效课堂” 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我是一名农村初中化学教师,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呢?
高效课堂中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一切围绕学生的学习,一切以学生为根本,学生人人参与学习过程,并且课堂上人人有收获,课堂上目标达成度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好,学生的学习是自主的,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符合学生自身发展规律。通过高效课堂,学生既能有效掌握知识,又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学生既学得愉快,又学有所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全方位、多渠道为学生创造条件,营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努力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进入乐学境界,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我区正在积极推进以“导学案”为导学模式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改革。
要顺利开展有效教学,实现高效课堂,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组织与实施。优化教学设计、优化教学策略、做好课后反思及课题研究。优化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基础;优化教学策略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做好课后反思及课题研究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障。韩愈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课堂教学设计重要环节,它能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因此教师之间要充分配合、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在上课之前大家一起研究,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充分分析学习者特征,做到因材施教。
教学的有效载体——导学案。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文本,是“教学合一”的载体。
教学的最佳形式——小组合作教学。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能有效地运用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成果进行课堂中的合作、探究活动,才能实现“导学案”三维一体的设计目标。这样的课堂,学生无疑成了主体,而老师是组织者、导演;这样的课堂不再把掌握解题方法当作唯一的目标,它更看重的是学生自己探究学习的过程。这里的评价用到了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以及老师评价。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终结性评价和过程评价并重的有力体现。因此要体现小组的合作和教学的高效性,课前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针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出符合学生认知的高效的导学案就尤为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前提”,导学案在导学部分的设计,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可以利用化学知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此促使学生形成愉悦的心情,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新知识的挑战。趣味性强的实验可以把学生带入奇妙的化学世界,让学生一下产生浓厚的兴趣。
导学案在知识的衔接上要多多下功夫,巧妙的衔接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润滑剂,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诠释或启发学生对基本化学概念的理解,注重知识的衔接。例如:我在上“元素”一 课时,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导入,先让学生思考“水通电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回顾这个实验,有效地导入了新课课题“元素”。这样的启发既有利于巩固已有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重视了问题之间的衔接,同时重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同时在问题的讨论和小组合作探究知识的设计,也要紧紧围绕课题内容而设计,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要起到学生都能够参与并通过参与获得知识。最后在练习和达标测试的习题选取上要下功夫,既要注意基础知识的落实,又要有层次,使各个层面上的学生都有所收获,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一、以导学案为导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导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预习对新知识自主分清“会——疑惑——不会”三个等次标准,教师在课堂上以学案上的探究性问题为教学核心,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实验等方式解决相关问题,得出有关结论,掌握相关知识。讲学稿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很大的好处,确实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成绩有很大帮助,可大大增强学习动机,优化学习方法,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采用导学案是我们实施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切入点,是我们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表现形式。使用和推广导学案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解放老师,解放学生,是我们追求的改革目标。
初中化学导学案的使用可概括为四步教学法:前置学习、小组汇报(展示、交流、探究、讨论等)、激励评价、拓展活动。
(一)前置学习(课前预习)
上课前一天提前发导学案,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预习,要求学生要主动、独立、尽所能地完成导学案。第二天早上课代表收齐交教师(时间充足,教师阅批,若来不及课代表代阅),上课前课代表来拿走发给学习小组组长,组长牵头互批互改,互帮互助。
(二)小组汇报(展示、交流、探究、讨论等)
课堂交流:根据预习的情况,进行小组内交流和学生教学生,之后请小组代表展示本组预习交流后的成果,并接受别人的质疑,解决质疑。教师针对学生没有发现的问题,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小组把问题进行点拨。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一些更深的问题从而进行探究,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要求是积极参与,遵守纪律。
(三)激励评价
临下课前10分钟左右,发下导学案的达标测试,做课堂评价练习,当堂测试,下课时立即收起。课后批阅:教师及时批改,放学前由课代表取回发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地完成课后拓展活动。此时能力差的学生是没有作业的。
练习点评:第二节课首先由小组代表对前一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其他小组对其点评,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通过这个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评价能力、倾听习惯、尊重习惯。对教师批改的[课堂评价练习]中共同的问题,根据时间条件,教师可进行问题点拨,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个别问题,空出时间让其自己说出看法。课后拓展活动中的几个问题(一般不超过5个问题),由不同的组交流后谈谈自己的看法进行交流和辨析,从而让学生说服学生。
(四)拓展活动
练习中有必做题、选做题、思考题,主要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训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及知识的重、难点,巩固拓展是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借以解释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实际问题。同时,也能更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积极性。
二、教学过程中师生如何使用导学案。
1、教师如何使用导学案,教师使用导学案上课前,要进行二次备课,上课前一天任课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作为预习作业,第二天上课时任课教师根据抽查学生导学案预习的情况,课堂上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学生实际,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在教学中力求百花齐放,各显己长。课后,教师及时写好“教学反思”,做到随教随研讨随更新,避免 同一个错误在同一科组内重复出现。以便在下个班级或以后的教学中修正,达到更佳的效果。
2、学生如何使用导学案,要求学生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预习,要求所有学生本着自主、独立的原则,自行解决导学案中的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拓展题,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做好标记,第二天在课堂上与同学合作解决或向老师质疑。完成课堂学习内容:课堂上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完成导学案上的相关内容。如课内时间不够,可作为当日作业完成。总结学习心得:学生课后应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在导学案上填写学习心得,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也可对导学案的编写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要求学生对所使用后的导学案进行整理,整理导学案:可以帮助学生对老师批阅过的导学案进行重新的认识,及时地进行纠错,每单元学习结束,学生将各科导学案分科按顺序进行整理,装订成册,以备复习之用。
三、在使用导学案教学改革过程中的困惑。
1、教师观念转变不到位,导学案设计形式单一,缺少创新。导学案的编写质量有待提高。现在大部分备课组都是将导学案的主要任务分配给组内的各个任课教师。但是由于不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能力以及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等原因,编写的讲学案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用起来较为得心应手,题目的设置也达到了帮助学生巩固练习的目的;有的题目设置就是简单的照搬照抄,甚至跟作业本等学生手中的练习册发生重复,降低了导学案的使用价值。所以,在导学案撰写时一定要在个人主备的基础上备课组内还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反复推敲和修改,最后再定稿,这样的导学案凝聚了集体的智慧,质量就有了保障。
2、学生自学、合作学习的习惯没有养成。因此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效地学完该学的内容。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大多不善于与同学合作,往往仍然是各行其是。
3、学生对导学案不重视,尤其是导学案上的习题。表现在不注意保存导学稿,不注意补充完善导学稿,不善于反思总结。部分学生不做习题,错题不纠正等。这些问题需要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督促检查,逐步使之养成良好的习惯,否则课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4、时间冲突。到了重点章节,感觉时间安排还可以,总感觉时间不够用,不是这没说到,就是那没处理。课堂上匆匆忙忙,完全没有刚开始时的那种游刃有余。认真反思一下认为:这种局面的出现,说明从思想上,我们还是放不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我们在“精”字上下的功夫还不够。老师讲的不够精,练习题选的不够精,这样,老师讲的多了,学生练的多了,课堂时间当然不够用。问题的解决也并不难,只要我们能放开手脚,多在一个“精”字上下功夫,精讲知识,精选习题,精确引导,就能解决好这一冲突。
5、课堂囿于导学案,太程式化,显得没有生气。当然,刚开始使用必然要先套用一定的模式,等熟练运用后,就可以达到有模式而不唯模式的境地。
四、通过实施“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后,我们今后的设想
在今后的导学案使用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针对前一段时间出现的各种问题逐步解决,另一方面,要尝试其它课型,如复习课、讲评课也适用导学案的形式等,使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更加适应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师的观念转变和更新一方面需要自己不断的学习,同时也需要学校创造一个教师业务学习机会和平台,如开展外出学习、专家讲座和研讨交流会等。我们的课堂缺少激励和表扬措施,学校应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奖励和鼓励,要抓住学生的心理,这方面今后应该做好。对学困生学习兴趣、习惯和信心的教育如何进一步提高。
初中化学课堂分析论文 篇6
一、初中化学课堂的重要性
初中生是第一次接触化学这门课程,在此之前对化学处于一无所知的状态。但是,化学作为高中的学习重点,并且高中的学习压力大,学习任务繁重,许多学科都会借助初中的知识储备,因此需要学生在初中时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减轻其以后的课业压力与难度。初三的学生还要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因此,他们学习化学的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年。在这一年中,需要让学生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选择良好的教育方法也显得极其重要。问题化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上课时也能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对知识的传授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初中的化学并不会涉及很深的知识,学生学习起來也不会太难,只要培养出兴趣,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问题化教学的具体应用
以初中化学中的“氧气”这一课时为例,具体分析问题化教学的意义及应用方法。在学习氧气的时候,学生们对化学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已经学习了关于化学实验室中一些常用仪器的使用规范。“氧气”这节课的重点在于制取氧气的方法以及操作方法,它也是考试的重点,因此,需要学生需要对此过程做到了如指掌。课前,老师可以向同学们提问对于氧气的了解有多少,以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上老师通过动手进行制氧气的实验操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在操作时,向学生们提问一些关于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可以加深同学们对之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实验后,让同学们总结实验的现象,使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对实验现象有着更深的意识;最后,老师总结出本节课的重点。在这样活跃的过程中,通过问答的形式,使同学们参与进来,让课堂充满活力,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能够在快乐的环境中学到新的知识,达到快乐学习的教学要求,缓解学生的课业压力。
对于一些无需实验辅助、纯概念性的课程,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对概念一些独特的理解,随时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并告诉学生一些方便记忆概念知识的一些方法与窍门,达到优质教学的要求。课堂上与学生有良好交流的老师,学生们也会比较喜欢和爱戴他们,进而会对其所传授的知识感兴趣,学生就会愿意积极地获取知识,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三、问题化教学的优点
问题化教学策略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要求,其应用于初中化学课堂的教学过程,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通过以上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化教学法具有很多的优点。采用问题化教学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达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要求,并且以提问的方式,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课前预习,并在上课时跟上老师的节奏,准确地掌握老师授课的重点和体问的重点,准确回答。即便学生回答错误,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及时更正下,学生会对这个问题有着更深的记忆,下次再遇到此类问题时,便可以轻松应对。同时根据老师上课提问的问题,学生可以自己归纳出本节内容的重难点,对知识有着更为系统的把握和了解。
无论老师还是家长,都希望学生能够接受好的教育,能够充分地掌握学习的知识。通过对问题化教学法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问题化教学法能够满足教师和家长的需求,并且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因此问题化的教育方法还可以应用到更多的学科中,使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进而达到自己的学业标准要求。
初中化学课堂分析论文 篇7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不高
众所周知, 初中化学的理论学习是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 初中化学学习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到学生日后化学的学习, 甚至还会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不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能力。尤其是现在的初中生偏科现象非常严重, 他们认为有意思的学科就会投入学习, 反之, 他们觉得枯燥的学科就会置之不理。因此, 如何改革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挖掘学生在每一课的学习兴趣和优势就成为了任课教师密切关注的重点问题。
(二) 化学实验教学不被重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高素质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而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抓起, 因此在初中的教育阶段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尤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事物能力的重要方式。然而, 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 教师只重视课堂中理论知识的传授, 在成绩考核方面也只注重卷面成绩, 而忽略了实验教学的重要作用, 没有将实验教学的有效意义展现出来。这样的教学往往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 不利于学生地全方面发展, 所以教师应注重化学实验教学,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化学实验的有趣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 教师与学生缺乏互动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一味地讲授理论知识, 而忽略了学生对此的反应, 以及学生学习的主动参与性, 化学课堂同样如此。教师在课堂的授课中, 过分强调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物质的分子构成等, 殊不知这些数字与文字的结合恰恰使化学显得单调而枯燥。同时, 在初中的众多科目中, 化学又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 这就更加需要改变课堂的教学模式, 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应用的意义
(一) 问题化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教师设置问题情境, 带动学生参与进来, 并积极与学生互动,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 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 教师通过将学生分组, 听取学生关于问题的想法, 调动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可以为今后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二) 问题化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 社会以及家长对学生的要求逐渐增多, 他们不仅希望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理论基础, 还希望学生能有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参与实践能力, 以便更好地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众多的教学实践证明, 问题化教学法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还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 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变得有趣而高效, 还能保证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不断总结日常教学方法的弊端, 多推行问题化教学模式, 并在实际的工作中不断深入研究问题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进一步推动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措施
(一) 科学地设置问题
课堂问题的有效设置,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还能让他们有种参与感和代入感,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因此, 教师对课堂问题的设置, 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以及性格特点等诸多因素, 然后根据不同班级的学生特点设置不同的问题, 这样才能体现问题化教学的灵活性和高效性。同时教师还要严格遵循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化学、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这一主题, 将问题的设置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 能用到生活中的经验并将其强化, 使化学知识通过轻松愉悦的方式深深烙在学生的脑海里。
(二) 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问题化教学最重要的部分就是问题的提出, 通过提出问题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并接受新知识的洗礼。可见,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提出, 不仅能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提高教学效率, 还能巧妙地将枯燥的课本知识变成贴近生活的鲜活例子, 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有趣而高效。因此,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强调他们的主导地位, 让学生尽可能地发挥各方面优势, 主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 关注弱势学生
大部分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时, 考虑的只是成绩较好的学生或是整体的平均水平, 而忽略了那些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 同时在问题的反馈过程中, 也只是对那些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进行问题的解答, 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到那些弱势学生, 尽量挖掘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自身优势, 通过带动参与和积极鼓励的方式, 将他们逐步地拉到平均水平的阵营中, 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水平, 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教师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此外, 教师在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时, 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一组, 让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带动弱势学生, 并积极鼓励弱势学生发言, 聆听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 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最终在积极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树立他们学习化学的自信心, 提高学习成绩。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发展, 教学方法中的问题化教学法越来越被国内各学校所重视, 它不仅能够创造有意思的语言情境, 而且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使学习化学变得有趣而高效。本文首先对当前初中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进而对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应用的意义及措施进行了探讨, 以期为广大同仁的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化教学
参考文献
[1]杨艳丽.问题化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J].数理化学习 (教育理论) , 2012 (3) .
[2]王雪梅.试论问题化教学策略在初中化学课堂的运用[J].新课程 (教研版) , 2012 (12) .
初中化学课堂分析论文 篇8
一、营造平等的学习教学氛围,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营造师生之间学与问平等互动的教学氛围, 也就是要创设自然、平等、宽松的教学影响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教师要改变用“一言堂”的方式独霸讲坛, 可以采用一种思维方式、一种训练模式、一种标准答案来培养学生, 而且允许学生打断教师的讲话, 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话、观点提出异议, 允许学生相互讨论, 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交流。这样的课堂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 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会勇于发现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 渴望解决问题, 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增强。
在“奇妙的二氧化碳”的教学中,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干冰的资料和“低碳生活”的做法, 并成立小组到元祖食品店考查干冰在“雪月饼”保存中的使用情况。学生用相机拍摄了月饼盒上干冰的小常识和注意事项, 以及干冰升华的视频, 有学生向店员要了些干冰带回家后立即放入水中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 也拍摄了视频。在教学中展示这些照片和视频时, 参与考察者心中充满了自豪感, 观看者兴致勃勃, 并利用自己收集的干冰资料和考察小组的同学积极讨论, 课堂气氛热烈、宽松、真实、有效,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使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知识不枯燥, 化学知识就来源于生活, 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 学有所用, 体验到了生活中化学的价值, 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交流“低碳生活”的做法时学生更是积极讨论, 自由争论, 相互辩论, 甚至有学生提出了元祖食品店这种保存“雪月饼”的方法不利于低碳生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压制学生的思维, 鼓励他们去进行实地调查给出具体的数据并反映给相关部门, 形成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了源泉。
二、创设激发兴趣的教学情境,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设教学情境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 诱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观察、感受为基础, 强化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以陶冶学生的情感为动因, 以解决问题为手段, 以发展学生的思维为中心, 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学情境的创设既便于提出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 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能引发进一步学习的问题, 形成新的情境。利于学生自己去回味、思考、发散, 积极主动地继续学习, 达到新的水平。设计得当的教学情境不但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及学习成果的巩固和发展, 还有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及学生相互间合作,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一, 善于从学科与生活的结合点入手, 创设情境。化学与生活联系紧密, 生活中处处涉及化学。只有当学习内容跟生活情境结合时, 有意义学习才可能发生, 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应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才可能到真实生活或其他学习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从化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来创设情境, 既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又有助于学生利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新课开始时以一首生活中的赞美诗创设情境“她营造了云雾缭绕的仙境, 她躯散了炎炎夏日的暑气, 她奋不顾身扑向烈火, 她带给大地勃勃生机……”尽管简简单单几句话, 但是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高度的关注和兴趣, 帮助学生认识到二氧化碳的作用, 同时提供了教学活动的逻辑脉络, 随后的教学活动就沿着有关问题的解决生动地展开, 学生始终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地探究、讨论、合作, 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后面具体讲授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时用学生们熟悉的雪碧汽水来创设情境, 打开瓶盖看到什么现象?产生的气泡是什么气体?将雪碧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紫色石蕊试液完成相关实验。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二, 善于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情境。恰当的情境总是跟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教师一般都是从学生已知的东西讲起, 善于从已知的东西中在学生面前揭示出能够引起他们疑问的那个方面, 而疑问的鲜明情感色彩则会产生一种惊奇感, 引起学生探索奥秘的愿望。”疑惑蕴含着不解、猜度以及思维的发动, 惊奇则蕴含着求索、发现以及对思维的刺激, 从而使学生获得想象和猜度的乐趣, 维系发现和创造的信心, 同时体现了“问题从实践中来, 概念由实际引入”, 渗透了化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讲到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时创设问题情境:CO2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仅有0.03%, 是否可以没有?学生经讨论发现CO2参与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为人类以及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充足的氧气, 顺势理清了CO2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话锋一转继续提问:CO2是否越多越好呢?学生思想冲突, 经讨论引出“温室效应”, 提问空气中CO2含量为什么增大?温室效应对人类有何影响?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有哪些?生活中有哪些低碳做法?再追问:CO2含量过高还会有什么影响?继续引出CO2与人体健康。通过一系列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其三, 利用多媒体辅助创设情境。利用影、像、声、动画综合呈现的现代化教学媒体来创设情境, 在初中化学中起着独特的作用。教师立足于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 用多媒体课件以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 将枯燥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 使抽象的变具体, 静的变成动的, 虚幻的变成真实的, 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认识理解化学表象和本质, 用生动、具体的化学现象提示物质结构、化学反应, 变主观为客观, 变枯燥为生动, 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引起他们探索化学世界的好奇心, 培养创新精神。
在“奇妙的二氧化碳”一课中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演示了干冰人工降雨的视频资料, “死狗洞”和“灯火实验”的Flash动画, 还分享了学生自己拍摄的照片和视频资料。这种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优化了教学环节, 提高了教学效率, 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从而引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利用实验实践探索, 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实验的实践探索教学, 不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 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造思维”, 而是给学生提供主动探求知识的宽松环境, 让他们尽可能在成功的设计和实验的愉悦情绪下, 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思维更加活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 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 积极地去思考去探索, 从中就会迸发出更多的智慧和灵感。开发一些应用型实验, 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选择实验室制取CO2所需的原料时明明有很多原料都可以制得CO2, 那为什么偏偏选择石灰石 (或大理石, 其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 和稀盐酸?这时可利用探究实验, 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作对比, 说明选择此原料的原因。若选择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 反应的速度太快, 来不及控制与收集;若选择石灰石 (或大理石) 与浓盐酸反应, 不仅反应太快而且收集到的CO2不纯 (混有杂质气体HCl) ;若选择石灰石 (或大理石) 与稀硫酸反应, 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利用探究实验后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实验室制取CO2所需药品和反应原理, 而且也使学生学会对比实验和优化实验的方法。
由于已经学完O2的实验室制取方法, 所以本节课在发生装置的选择上并未花过多时间探究, 只是安排学生在课后改进发生装置来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在讲到二氧化碳收集时学生对用向上排空气法一致认可, 而对能否用排水法收集产生了疑问, 因为CO2能溶于水, 这时安排学生用实验去解决疑问, 用实验证明排水法可以收集到CO2。学生兴趣浓厚, 积极讨论分析原因, 争当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 同时也讨论了“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哪种方法更好”的想法。学生继续分组设计方案, 有从收集时间长短探究的, 有从CO2的纯度来探究的, 讨论确定比较正确、可行的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验操作, 对实验的事实加以分析并得出结论即二氧化碳能用排水法收集, 有两个优点:速度较快和收集的气体比较纯。这一实验探究过程中利用小组设计、交流、评价, 真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落实创新教育, 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更是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面临的课题。创新教育是一项艰巨、长久的系统工程, 不可一蹴而就。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信一定会涌现出许许多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情境教学:情境教育的时代特征与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 1999 (7) .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研究 篇9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要想初中化学课堂真正实现高效,就需要化学教师努力提高教学水平,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积极探究新型教学方式,创设有利于初中生学习的情境,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以愉快的心情面对化学,都能够得到平等的学习机会,从而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比如讲《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时,要让学生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无机盐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有的还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了解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知道常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因此在教学时我创设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我通过讲解化学史的方式向初中生介绍毒品的发展史,毒品对人体的危害,告诫学生要远离毒品,还用吸烟者的肺部病理照片教育学生吸烟有害健康,也可从近几年出现的酒精中毒、工业用盐中毒、变质食物中毒等事件中提取有用的教学素材。为了丰富初中生的知识面,我还让学生在课前收集商标或说明书中关于人体所需元素和主要功能的介绍,在班级中与同学共同分享,以达到共同进步的教学目标。通过创设教学情境,给初中生提供了更加宽阔的成长空间,他们可以在情境中增强认识,拓展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资源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初中化学教学更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化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课件,可以利用大屏幕给学生播放教学视频或者实验演示等,为实现高效的化学课堂奠定基础。同时,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还能够不断地拓展学习资源,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启发学生的探究意识。比如讲《原子的构成》时,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考试的易考点,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了解原子的构成。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教学的难点是掌握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因此,在教学时我利用信息技术将原子的结构图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便于初中生更加清晰直观地了解原子,观察原子的运动过程。然后我会让初中生探究为什么原子不显电性?当得失电子时,又为何变成带电的微粒?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把微观世界变成了宏观世界,让学生知道正是由于它们的运动,才使原子结构发生变化,才有了离子化合物与共价化合物。而且利用信息技术还可以给学生查找一些教材上没有的学习资源,不断拓宽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高实践能力
众所周知,化学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每一名化学教师都必须提高对实验的重视程度,避免通过口述或者演示的方式代替学生动手实验,让初中生能够通过实验找到学习化学的动力,增强初中生的化学探究意识和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科学态度。比如做燃烧实验时,我会首先给初中生讲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原理,实验注意事项等,让初中生能够提高实验效率,顺利取得实验成果。通过实验我希望初中生能够.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我把初中生分成学习小组,让每个小组的成员进行合理分工,然后进行燃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化学教师要对每个小组的操作进行及时的点评和纠正。在学生实验结束后我还提出了思考问题: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红磷不能燃烧?水中的白磷需要什么条件才能燃烧?此时初中生进入到激烈的探究讨论中,每个学生都踊跃发言,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为了提高初中生的实践能力,我还在实验课中进行了红磷燃烧的实验,将少量红磷放在铁纱网上,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请学生观察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最后化学教师归纳总结燃烧的条件。
四、组织实践活动,培养探究意识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化学实践活动,化学教师需要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鼓励初中生积极参与化学实践,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通过化学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的化学知识,锻炼学生的化学探究意识,让初中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长远。初中化学知识具有基础性和生活化的特征,初中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增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初中生可以通过所学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难题。比如讲了《爱护水资源》以后,初中生对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水资源是有限的,需要加以保护。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指导要节约用水,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因此我布置了一项家庭作业,让初中生回到家中去调查自己家的用水情况,并作出具体的说明,然后分析家中哪些地方是节约用水的,哪些地方是浪费水的。我还会让初中生去书写一份心得体会,促进他们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和用水方式,把优良的作风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共同爱护我们的水资源。
参考文献
[1]王如权.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化学教与学,2011(1).
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初探 篇10
一、为教师的教充分准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它有很多独特的魅力。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 备课时, 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实验课程资源。比如, 我在序言课常为学生准备这样几个神奇的小实验:一杯吹气能变浑浊的澄清石灰水、一朵会变色的纸花、一个烧不坏的手帕等。
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 学生往往对实验超级感兴趣, 这时的他们不愿只停留在对教师演示实验的观察上, 也很想亲自动手试一试, 于是我在备课时就想办法尽量把更多的实验设计成学生可以参与的分组实验, 让学生感受化学带给他们的快乐。同时, 我在备课时随时想着让课后的家庭小实验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若是发挥得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践中, 更重要且有效的是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或废弃物, 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实验替代药品, 如, 用贝壳或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小药瓶作反应容器等。这样, 既可以丰富实验教学资源, 又增强了学生的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另外, 备课时, 还要强调“二次开发”, 对教科书中的实验做适当“增删”。
教科书是实验教学最重要的教学资源。随着课改的进一步推进, 中小学教科书出现了多版本、多样化现象, 我们选择的是人教版的教科书。由于各教材的开发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使用教科书时, 必须树立新课程所要求的“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的理念, 打破教科书的结构、体系及内容框框, 结合课程标准和校情及学生实际, 对教科书中的实验进行“二次开发”, 对教科书中的实验做适当“增删”, 对那些缺乏普遍适应性, 或实验本身存在一定问题 (如, 现象不明显、成功率不高、探究性不突出) 的实验, 进行改进、完善, 甚至重新设计一些有助于学生理解难点知识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而教材又没有的实验。实验的“二次开发”, 主要应侧重于实验原理、装置、方案和手段的改进与创新以及微型实验的开发等。
二、为学生的学精心设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 灵活地采取多种教学策略, 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 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 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学习更为有效。
例如, 在有关“元素”教学中给出O2、H2O、CO2的化学式, 让学生寻找共同点;在“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可用蜡烛燃烧称量的实验作为启动和驱动性问题展开讨论;在“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一课用一瓶碳酸饮料中溶有的大量二氧化碳引入;在“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 利用学生对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而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引起温室效应的矛盾情感, 引发学生开展“二氧化碳的利与弊”的大讨论, 在正方、反方的辩论中, 辩证认识事物的两面性, 认识“化学是把双刃剑, 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带来巨大的破坏作用。”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如“为什么在新制的氧化钙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等来设置学习情境。
其次, 要注意化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事实证明, 学生对于联系生活的知识最感兴趣, 比如, 怎样进行灭火、胃酸的治疗、水污染的防治、铁制品的防锈等。这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新型材料时, 让大家通过事实认识到没有半导体材料的工业化生产, 就不可能有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没有低消耗的光导纤维, 也就没有现代的光纤通信等, 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化学工业为新材料的研发、社会发展的推动所起的重大作用。
2. 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过的时候, 知识才能融及人的精神世界。”情感是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教师要为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情感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服务。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更应注重学生兴趣的持续保持, 使自己的课堂达到“课伊始, 趣已生, 课已尽, 趣犹在”的境地, 这样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会随之不断升高, 学生会不自觉地爱上你的课, 期盼着下一课的到来, 日积月累, 学生会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学生的情感迁移特点, 课堂上教师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个学生。对“走神”的学生多提问;让“粗心”的学生多板演;与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多交流;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开小灶”;为学习优等生提供机会, 让他更好地表现和发挥……使他们感到不学好就辜负了老师的一片苦心, 从而使学生聪明的“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 教学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 在对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装置的探究时, 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仪器、卡片拼装制取装置, 每组中都有几种可以选择的装置卡片,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随意组装, 然后分组展示, 在学生的展示过程中, 让学生体会各种装置的优缺点, 比较异同, 反思自己所设计的装置的不足, 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另外, 在学生展示的过程中, 给他们强调各种装置的注意点, 在这种反复比较中加深学生的印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 又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只要学生能组装、能展示, 相互交流有提高, 就成功了。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 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 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也存在差异。因此,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 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我们提倡以小组为单位的探究活动, 且在探究实践中高度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课程目标的落实。这些知识不是教师直接告诉的, 而是通过学生的一系列活动自己得出的。虽然整个教学过程依然有教师的引导, 且教师的引导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弥散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发着课堂上的各种活动, 但这种引导落在引发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及学生间的交往合作。这样, 学生能够真正实现对教学活动的参与, 激发和维持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现了有效的教学。
3. 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 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结构的过程, 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机械地搬到记忆中, 而是以已有经验为基础, 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 就是说, 学习过程是一个理解的过程。理解应包括: (1)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 (2) 能归纳、概括事物的特征, 综合得出结论。 (3) 能基于这一知识做出推论和预测, 从而解释相关的现象。 (4) 表达清楚一个内容具体、丰富的知识网络及其内外联系。 (5) 能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新的情境中, 解决实际问题。 (6) 通过运用使原有的知识网络得到修改、扩展。
例如, 在“燃烧与灭火”教学时, 讲清楚燃烧的三个条件后, 要让学生明确燃烧时,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灭火时破坏一个条件即可, 随后可以给学生出示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燃烧与灭火相关的题目, 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4. 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
当前的教材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结构体现, 很多以谈话的方式出现, 因为对每个话题的探索, 需要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识, 这样的优点便于拓展学生的思维, 但对学生思考化学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 对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进行必要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对于一个化学问题思考从哪里入手, 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学习中, 无论是实验现象的描述, 还是有关的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 都有一定的顺序, 学生在探究化学问题、讨论问题的时候, 也有一定的顺序, 通常是沿着从表到里、由远到近的方式进行思考。因此,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要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化学有序思维的培养, 让学生会学习。
5. 开展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活动
将班级学生根据程度分成几个层次的教学小组,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 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思考问题分层、习题的分层、完成方式分层次等。在教学中, 教师理解学生的差异性, 加强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 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出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自己解决不好、解决不了的题, 提交到小组内学生间交流和讨论, 通过生问生、生教生、师生相互讨论达到弄懂弄透, 这样获得解决的题目印象会更深刻, 不易忘记。即使有一部分仍然无法解决, 讨论交流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再次放大、突破、升华。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分享精神, 为学生在社会性群体中的适应和发展做准备。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 为学生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新的思维产品奠定基础。鼓励学生在个人学习钻研的基础上, 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合作学习活动, 善于倾听、吸纳他人意见, 学会宽容和沟通, 学会协作和分享。
6. 进行分层次教学
学生之间是存在各种差异的。但并不是说将学生分成几个等级, 而是在教学中重视每个学生的发展, 不能只重视学优生, 忽视学困生的发展。新课程要求我们重视每个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因此, 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切入的起点, 在要求上有所区别。教学的低起点, 有利于每个学生参与, 有利于每个学生有所收获。而多层次, 则有利于每个学生的发展。那么, 如何做好分层次教学呢?教学证明, 开放性的问题最能适合不同学生的学习。比如, 你知道生石灰和水反应的方程式吗?这是个低层次的问题, 学生都愿意回答;假如, 这个反应原理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这个问题的难度就增加了, 部分学生容易答错, 学习好的学生能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照顾每个学生的发展,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 如果教师能在每一次课前精心准备, 并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意识地将学生向以上方面引导, 那么无疑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 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而且, 打造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是每一位化学教师自身专业化发展过程中必须研究的问题, 成功的化学教师必须强化“有效教学”的理念, 不断思考课堂教学效益, 改进与探求有效教学策略, 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课堂教学中, 所有学生并不是在同一认知水平上, 有经验的教师会照顾到, 一次成功, 这就是效率。而有的教师反复讲, 这不能理解为诲人不倦, 百讲不厌, 而只能说明教师的水平问题。因此, 初中化学的高效课堂研究, 既要研究教师如何教, 又要研究学生如何学, 二者有机结合, 才能出高效。
高效的初中化学课堂 篇11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和基础阶段,它不仅能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有关专业奠定基础,也能为毕业生参加工作解决、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要想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必须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入手,从打造化学高效课堂做起,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帮助他们把好基本概念关、实验操作关等,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根据自己的一点体会,浅谈一下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打造方法。
一、教师方面
1.充分的课前准备
首先,教学目标的定位要难易适中。其次,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三维目标的统一。再次,教学目标的制订也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
2.活跃的课堂气氛
我们要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情景,灵活运用各科教育方法,积极成为学生潜能的开发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由以往的“演讲者”向今日的“导演”角色过渡,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他们自主地探索知识。
3.科学的学法指导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因为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
二、学生方面
1.指导他们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有效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在听课时有的放矢,会抓重点,从而达到攻克难点的目的。
2.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一个好学生必须要抓住课堂,只有将知识理解于课内,才能灵活应用于课外。一个连基本的知识都没掌握的学生是谈不上提高的。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向课堂要效率。
3.课后巩固不可少
我经常告诉学生,人脑毕竟不是电脑,人的记忆力都有一个遗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复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记忆性的复习;二是应用性的复习。第二种类型的复习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的。所以我告诫学生万万不可眼高手低,应该从基础开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搞好自己的学习。
三、突出学科特点,使化学课堂更优化、高效
1.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生动、直观、有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知识和技能,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最好的教学手段之一,也能使课堂呈现出创新活力和勃勃生机。例如:在绪言课中可给学生做一组化学魔术:将两瓶“白酒”(碳酸钠和酚酞)混合后就变成了“红酒”,“红酒”中加了另一种“白酒”(稀盐酸),“红酒”立即变成了“汽水”(产生大量的气泡),把“汽水”中产生的气体再通入另一种“白酒”中(石灰水),“白酒”又变成了“牛奶”(有白色沉淀),这样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保证课堂高效率地进行。
2.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改变了过去学生听、教师讲的模式,形成了主动探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在兴趣中探究,在自主中学习”,给学生一种创造的激情。
如在学习“水的净化”时,我把化学知识与环境科学的形成结合起来。让学生课前搜集环境污染资料、图片、数据等。课堂上,学生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危害,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走进了生活,在感受水资源宝贵的同时,增强了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学习“二氧化碳”时,我把生物学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识引入课堂,学生在了解二氧化碳性质的同时,也充分调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3.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效果
在化学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不一定要按教材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局部到整体地讲课。如在第二单元“空气 氧气”教学时,我将课题3与课题2对调,先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然后再在实验室完成氧气的制取与性质的研究实验,氧气性质通过亲自做、看、想、论等等一系列活动后获得。在第六单元,也是先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再学习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我认为效果较好。
总之,课堂教学要想高效,必须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的积极性,让所有的学生都有事做,都有收获,都体验学有所获的快乐。
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技巧探析 篇12
一、初中化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误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巧,愚者问得笨。”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1)整堂课教师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2)有的教师在提问时,盲目追求课堂气氛的表面热闹,提问停留在一问一答的低层次水平上,无益于启发学生积极思考。(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4)提问面不广,倾向少数尖子生,对其余学生关注不够,缺乏平等,或对后进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5)提问时间仓促,学生没有时间思考。(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学生不知所云,无法回答。(7)对学生的回答不是完全正确,没有悉心保护学生回答的积极性,缺乏肯定和热情鼓励。(8)提问不到关键处,随心所欲,信口开河。(9)不能灵活应变,不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一直追问。
二、初中化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
1. 导入新课中的提问
如在学习《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两杯开水,分别放入一匙白糖和两匙白糖,哪一杯较甜?学生:放入两匙白糖的那一杯。教师:这说明当溶剂的质量相等时,溶液的浓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与溶质的质量有关。教师:如何表示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这样提问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 实验探究过程中的提问
例如我在讲《燃烧与灭火》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教师把红磷和白磷放在铁皮架上,将铁皮放在热水的上方,同时将另一白磷放入热水中,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铁皮架上的白磷燃烧了,而红磷不能够燃烧。教师:为什么铁皮架上的白磷能够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学生:因为铁皮架上的白磷的温度已经达到了它的着火点,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教师:水中的白磷所处的温度较铁皮架上的白磷的温度高得多,为什么它不能够燃烧?学生:因为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教师:可见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学生经思考回答燃烧的条件。这样层层设疑,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思考。
3. 化学知识应用性提问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紧密联系生活,构建化学走向生活理念,从学生的以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化学情境。”所以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化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例如在学习碳单质的化学稳定性前出提出了以下问题:(1)人们在书写档案内容时所用的是蓝色墨水还是碳素墨水呢?为什么?(2)古代人们所书写的字画为什么能够长久保存,他们是用什么颜料书写呢?
4. 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
富有趣味性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以愉快的心情积极思考,直至问题得到圆满解答。例如,我在讲《饱和溶液》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一定温度下,在一杯已经不能溶解氯化钠的溶液中,能否溶解其他种溶质呢?通过同学们充分讨论后,我向该杯溶液中加入几粒高锰酸钾,发现高锰酸钾溶解并扩散到溶液中,溶液逐渐变红,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
5.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设计好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后,要避免直接提问。因为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内部学习动机最核心的成分,中学生心理特征之一是好奇、富有新鲜感,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组织教学时,在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创设各种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其思维火花,使学生能在问题情境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和探索问题的欲望。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使教学过程变成几个回合的问题探索、研究并解决的过程,使课堂活动由教师的教转变为学生的学。教师精心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由情入境,情境交融,学习欲望达到旺盛状态,教学过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意事项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时机的把握。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若学生低头,不敢面对老师,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有疑问。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有这些表现的学生。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的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要真诚去倾听,善于运用期待的目光、微笑的面容、温暖的神态,这是对学生的莫大鼓励,学生就能消除紧张感,从容地把想说的内容说出来。
【初中化学课堂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课堂导入方法06-02
初中化学课堂主导作用06-03
初中化学自主式课堂06-18
初中化学课堂的导入07-13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11-18
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08-26
实验教学课堂初中化学05-18
初中化学翻转课堂新探06-02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艺术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