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新区规划论文

2024-12-07

22@新区规划论文(精选6篇)

22@新区规划论文 篇1

0 引言

近年来, 随着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 我国城市化进程正逐步加快, 涌现出大量以高层住宅为主的住宅新区。高层住宅用电负荷密集, 消防用电设备多, 负荷等级高, 传统的住宅配电方法已不能适应要求, 因此, 如何规划高层住宅新区配电网也得到了规划部门和电力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主要从负荷分类及容量、10 k V中压规划、380 V低压规划、电缆线路和通道几个方面对高层住宅新区配电规划进行简要分析。

1 负荷分类及容量

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19层及19层以上的住宅为一类高层, 10至18层住宅为二类高层。一类高层建筑、Ⅰ类汽车库、建筑面积大于5 000 m2的人防工程应按一级负荷要求供电, 二类高层建筑应按二级负荷要求供电。高层建筑的消防控制室、消防水泵、消防电梯、防烟排烟设施、火灾自动报警、漏电火灾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应急照明、疏散指示标志和电动的防火门、窗、卷帘、阀门等消防供电, 应在最末一级配电箱处设置自动切换装置。其他电力负荷及住宅、商业照明按三级负荷要求供电。

电源要求:一级负荷应由双电源供电;二级负荷宜由双回路供电;三级负荷一般由单电源供电, 可视电源线路裕度及负荷容量合理增加供电回路。

居住区用电容量按以下原则确定:

(1) 建筑面积120 m2及以下的, 基本配置容量每户8 k W;建筑面积120 m2以上、150 m2及以下的住宅, 基本配置容量每户12 k W;建筑面积150 m2以上的住宅, 基本配置容量每户16 k W。每户用电大于12 k W时宜三相电源进户。

(2) 公共服务设施应按实际设备容量计算。设备容量不明确时, 按负荷密度估算:办公60~100 W/m2;商业 (物业用房) 100~150 W/m2。

(3) 配变安装容量应按不小于0.5的配置系数进行配置。

2 10 k V中压规划

由开发商对具体项目地块或区域进行开发和规划的住宅小区, 由于已有建筑单体的设计, 所以用电需求量和用电点明确, 需要电网提供接入点和接入路由 (受电装置接入工程) 。这种需求的最大特点就是需求量和点数的不均衡性, 多发性和偶发性并存, 并且需求提出时间提前量很小, 对电网预留的要求较高, 如果不做好前期规划, 则对城市道路干扰很大。

(1) 10 k V供电:高层住宅新区有很多消防用电设备, 因此应采用两路10 k V双放射接线方式供电。双放射接线的电源可来自不同变电站, 也可来自同一变电站的不同母线。双放射接线方式如图1所示。

(2) 开闭所:高层住宅新区开闭所应保证有两路以上独立电源接入。考虑到节约用地, 高层住宅新区开闭所通常结合变电所建设, 如图2所示。

开闭所的接线方式:单母线接线, 适用于2进4出的小型开闭所;单母线分段接线, 适用于2进6~8回出线的中型开闭所和2进8~12回出线的大型开闭所;对于采用二供一备接入系统的开闭所应采用单母线三分段接线。户内配电室宜采用2台及以上变压器, 并应满足“N-1”准则的要求, 2台及以上变压器间设置母联开关。

3 380 V低压规划

高层住宅新区的用电负荷按用途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住宅用户和物业用房用电、公共照明用电等三级负荷;另一类为每幢住宅的公用设备用电, 属于二级负荷, 主要为消防电梯、客梯、应急照明等用电, 有的高层屋面有消防稳压泵、地下室有潜水泵等用电。因此, 高层住宅新区的用电点比较多。为减少变电所低压出线, 三级负荷一般几个单元共用一个电缆分支箱, 电缆分支箱设置在靠近建筑的位置, 由变电所供电。高层住宅的公用设备分为公用设备 (主供) 、公用设备 (备供) 双回路进线, 公用设备的主、备供用电应从变电所的不同变压器采用阻燃电缆供电。有的高层住宅新区里也有多层住宅, 可采取由箱变专供的供电方式。

4 电缆线路和通道

高层住宅新区电缆线路路径应按照城市规划统一安排, 并超前预留。通道的宽度、深度应考虑远期发展的要求。路径选择应考虑安全、可行、维护便利及节省投资等要求。

10 k V配电线路的供电半径一般不大于2 km, 中压电缆截面应力求简化并满足规划、设计要求, 操作时面积可按表1进行选择。

低压电缆采用三相四线制, 各相负载电流不平衡度应小于15%, 供电半径不宜超过150 m, 低压电缆、单元进户线及住宅进户线截面面积可按表2进行选择。

1根及2根段采用穿管敷设, 3根电缆及以上的路径采用电缆沟敷设。电缆敷设时弯曲半径不小于电缆外径的15倍, 电缆管路直线无弯超过30 m及电缆管路转弯处或电缆分支处, 均需设置电缆井, 电缆敷设路径在直线段每隔15~20 m处、电缆转弯处应设置明显的方位标志。电缆路径需要跨越河流时, 应尽量利用桥梁结构。

整个高层住宅新区配电规划可通过图3简明示意。

5 结语

通过以上对高层住宅新区配电规划4个环节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 高层住宅用电负荷密集, 消防用电设备多, 负荷等级高等特点要求高层住宅新区的配电规划要着重于对消防等重要负荷的规划。

参考文献

[1]DGJ32/J11—2005居住区供配电设施建设标准[S].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2@新区规划论文 篇2

关于贯彻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实施意见

川府发[2011]32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重大举措,也是我省深入推进“两个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机遇。为全面贯彻实施《规划》,确保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深化认识,准确把握贯彻《规划》的总体要求

成渝经济区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区域和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18个重点开发区域之一,是引领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规划》确立了成渝经济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明确了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是指导成渝经济区未来10年发展改革的行动纲领,对于推动川渝和整个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全面贯彻《规划》,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根据《规划》提出的成渝经济区“一中心一基地三区”(即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深化内陆开放的试验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区和长江上游生态安全的保障区)的战略定位和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总体目标,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和“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主动作为、深化合作,着力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着力推进统筹城乡改革,着力提升发展保障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着力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确保到2015年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000元,城镇化率达到5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8:1,成渝经济区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到2020年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5000元,城镇化率达到60%,成渝经济区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带动西部地区发展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二、务实创新,扎实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重点工作

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包括15个市,幅员面积15.4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31.9%;常住人口6691.3万人,占全省的83.6%;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276.55亿元,占全省的88.9%,是我省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核心载体,是提升四川产业聚集力、要素转化力、市场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关键支撑。加快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发展事关全省大局,要按照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促进要素合理流动,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区域综合实力,发挥对攀西地区以及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山区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围绕《规划》提出的优化总体布局、提升城市功能、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发展基础、深化内陆开放、建设生态屏障等要求,突出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重大任务。

(一)围绕“双核五带”空间格局,全面推进“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充分遵循国家规划的以成都、重 1

庆为核心,沿江、沿线为发展带的“双核五带”空间格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化区域合作互动,加快推进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强化成都发展核心,做强成都都市圈增长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核心战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突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抓好重大装备、汽车、石化、航空航天、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高技术服务、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规模和层次。优化农业结构,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成都发展核心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快成德绵乐同城化进程,加强成都都市圈城市之间资源整合,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建设引领西部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依托中心城市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沿长江发展带、成绵乐发展带、成内渝发展带、成南(遂)渝发展带和渝广达发展带建设,壮大成渝通道发展轴。加快沿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重化工产业基地、综合能源基地、机械制造基地、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构建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和临港经济,积极承接“双核”辐射,建成西部重要的经济走廊。

加强川渝毗邻地区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促进环渝腹地经济区块发展。立足毗邻重庆的区位特点,围绕优势资源开发,强化产业配套协作,全面加快基础设施对接,完善提升城镇功能,积极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建设川渝合作示范区。壮大油气化工、汽摩零配件、轻纺、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产业,大力发展面向重庆的都市农业,努力形成承接重庆辐射的配套产业集群,打造川渝经济合作的桥头堡。

(二)提升成都发展核心城市功能,加快推进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充分认识国家赋予成渝经济区“双核”的重大历史使命,发挥好引领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以天府新区规划建设为载体和着力点,拓展发展空间,优化功能分区,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大都市。

按照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机制、聚集资源、突出效益、引领示范”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设计、高标准建设天府新区,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力争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建成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提供强力支撑。

按照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要求,依托国家、省级开发区和新川创新科技园等重要平台,吸纳聚集一批跨国公司、优势企业和创新研发机构,嵌入式引进重大产业项目,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服务外包、商务会展、文化产业等高端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化、精细化的都市农业,形成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现代产业集群。

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坚持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依托天府新区多地貌类型,通过山地、水域、绿地等开敞生态空间,促进组团式城市、特色产业板块与生态空间的有机融合,建设城市功能完善、城市品质一流、公共交通便捷、现代文明与特色文化交相辉映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新区典范,走出一条集约发展、内涵发展、绿色发展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新路。

(三)深化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充分运用国家关于成渝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的政策,着力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长效机制,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资源要素配置市场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行政社会管理一体化。加快科技和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总结试点经验并逐步推广到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全域,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为全国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示范。

统筹规划建设农民新村,因地制宜引导村民相对集中居住,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增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绵阳、德阳、乐山、自贡、泸州、内江、南充、宜宾、达州等百万人口以上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城市承载能力。通过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联动,促进产业、人口和土地等要素的协调配置。深入挖掘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加快推进成都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大力促进川南城市群发展,积极培育川东北城市群,形成辐射能力强、经济联系紧密、体系结构合理的城市群,充分发挥城市群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带动作用。

大力发展县城和重点中心镇,培育一批中小城市,全面提高县域城市化水平。加强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镇居民,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省城镇化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四)夯实区域一体化发展基础,加强以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体现规划提出的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共建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不断提升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保障能力。

构建综合交通运输物流体系。突出铁路建设,加快高速公路建设,提升西部航空枢纽的优势地位,加强内河港口建设,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到“十二五”末基本建成以成都主枢纽为中心,以区域性次级枢纽和重要节点城市为重要支撑,以进出川大通道为纽带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以“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为重点,加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持续改善农业水利基础条件,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构建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

完善能源保障体系。加快建设水电、天然气开发等重大项目,配套建设电力输配设施,发展智能电网,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建成西部最大的清洁能源基地。

健全信息服务体系。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城市,保障信息网络安全。总结推广绵阳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试点经验,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五)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合作,积极构建内陆开放高地。充分把握国家将成渝经济区建设成为深化内陆开放试验区的契机,积极对接国家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北部湾开发开放等沿边开放战略,先行先试,畅通对外通道,构建开放平台,改善开放环境,探索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合作新路子,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具活力的内陆开放高地。

着力畅通对外开放通道,打通南向经云南、广西至印度洋、东向连接长三角至太平洋、西北向经欧亚大陆桥至大西洋的出海通道,增开通往南亚、东南亚、欧美等国际航线,改善对外开放区位条件,为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健全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政策体系,加大招大引强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推动电子信息、高端制造、油气化工等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施。坚持“三外”联动、贸易投资与产业区域互动,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努力走在中西部地区内陆开放前列。

大力推动川渝合作,建立区域互动协调机制,加强规划和政策衔接,强化产业分工协作,推进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共建共享,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扩大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实效,加快经济一体化进程,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发展格局。

切实加强区域合作,充分发挥西博会等开放平台的作用,深化与周边省(区、市)、国内主要经济区及港澳台、亚洲、欧美、非洲的经济技术交流合作,特别是立足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更全面地融入全球现代产业协作和市场体系,不断提升四川对外开放形象,把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之间、东中西部之间、境内外之间开放合作的重要桥梁和门户。

(六)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树立规划提出的绿色发展理念,统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快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保障长江上游生态安全。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盆周生态圈及长江、岷江、嘉陵江、沱江生态带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强化易灾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和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完善污染防治体系,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大力推动绿色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发展再制造产业,构建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资源科学开发和综合利用水平,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三、强化保障,全面实现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蓝图

(一)完善川渝合作机制。建立健全两省市政府高层次联席会议制度和工作推进机制,积极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地、各部门要根据工作任务,主动加强与重庆有关方面的合作,建立健全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日常交流、经贸合作等协同协调机制,共同推动规划任务落实,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积极发挥市场主体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川渝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机制。

(二)健全省内联动推进机制。省川渝合作共建成渝经济区领导小组负责全省实施《规划》的总体推进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规划》实施的具体推进和协调工作。各地要明确相应机构,建立健全省内各区域之间及各市之间的协调协同机制,落实《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建立工作机制,制订工作措施,将相关任务和重大项目进一步分解细化,纳入工作计划,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切实做好指导、协调和推进工作。

(三)对接落实政策项目。各地要认真梳理《规划》所列政策和项目,分类逐项明确责任主体、实施主体和工作主体。省直有关部门要按分工,主动加强与国家部委的工作联系和跟踪衔接,做好相关政策和

具体项目对接,用好用足国家政策,研究制订配套政策,快速启动一批重大产业、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保、重大民生和社会事业及重点园区建设项目。各地、各部门要围绕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内陆开放等重点任务,细化推进措施,确保政策和项目尽快落地。

(四)编制专项实施方案。按照《规划》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要组织编制成都城市群、经济区南部城市群、经济区东北部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广安川渝合作示范区建设方案,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批。制订推进“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的分类指导政策,推动各区域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五)加强工作督促检查。按照《规划》细化分解的具体责任分工方案,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情况的报送、评估、监督等工作机制,强化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措施、新对策,确保推进工作不断取得实效。

建设成渝经济区,是国家赋予四川的重大历史使命,也是我省加快发展面临的又一次历史新机遇,全省上下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为全面实现规划的宏伟蓝图而不懈努力。

四川省人民政府

22城市地铁建设规划获批复 篇3

1995年至2008年12年间, 我国建有轨道交通的城市, 从2个增加到10个, 投资以每年100多亿元的速度在推进。迄今为止, 已有10个城市开通了31条城市轨道交通线, 运营里程达到835.5 km。目前全国共有12个城市3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正在建设, 以北京、上海、广州3个城市最多。

近日, 国务院再次批复北京、天津、上海、广州、深圳、南京、重庆、武汉、大连、西安、哈尔滨、沈阳、成都、杭州、郑州、宁波、昆明、青岛、无锡、长沙、福州、南昌等22个城市的地铁建设规划, 总投资超过8 820亿元。

新区规划 篇4

一、无锡新区高新产业规划(分为A、B、C区)

1、无锡新区高新产业A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范围为:北起春华路、泰山路,南至新梅路、312国道,西至京杭大运河,东至沪宁高速公路。规划总用地面积31.01平方公里。

用地现状:高新产业A区现状用地总面积为3100.6公顷,以工业用地为主,工业用地面积为1679.4公顷,占高新产业A区总用地面积的54.14%,其中一类工业用地面积为1144.03公顷,占总用地面积的36.9%,水域、农地、林地等用地约为742.7公顷,用地性质比较单一。

功能定位:以高科技、创新型为主导的制造业集聚区。

规划目标:有机的功能布局、充满活力的产业区;鲜明的城市轴线、丰富的环境景观、高质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体系、便利的公共设施。

总体布局:遵循总体规划中关于高新产业A区的定位与格局,并进行深化,形成“三心、四轴、五片”的规划格局。

“三心”—新洲生态园、创新创意产业园和城铁车站地区。“四轴”—沪宁铁路、江海路、新锡路和新华路。

“五片”—四片工业区和东站物流园区

2、无锡新区高新产业B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西至新阳路,东至锡东大道、北至梅村行政范围、南至沪宁高速,总用地面积34.6平方公里。

用地现状:规划区土地存量较大,现状可建设用地较多,土地置换潜力也很大,便于实施灵活的土地开发策略,统一开发形成整体空间。

现有村镇工业布局相对松散,制约环境品质提升,需要加以整治,并搬迁一部分乡镇企业。

园区水网密布,过多的河流将增加道路建设的投入,也给该地区土地使用带来影响。规划需要加强河道整治,清理断头浜,尽可能保留现有河道,以保证雨水顺利排出,同时适当填埋小河小沟,规整用地。

功能定位:以高新技术产业主导,以现代化居住为支撑,以研发创意为促进,以休闲旅游为配套,产业研发、创意设计、商务服务、居住休闲良性互动、综合发展的生态化、现代化、创新型综合新城区。

规划目标: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新型高新产业基地和现代化、高品质人居新城。

总体布局:形成“两轴、七片”的规划格局。

“两轴”——“新华路跨区联动发展轴”和“锡甘路(伯渎港)人文生态发展轴”;

“七片”——高新产业区B区、创意研发区、梅村工业集中区、泰伯社区、梅里社区、金城北社区、梅村东社区。

3、无锡新区高新产业C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范围:西达锡东大道,南达沪宁高速公路,东面、北面直抵无锡新区规划边界,规划总面积5382.8公顷。

功能定位:

1、融通创新:促进C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依托沪宁高速公路和硕放机场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2、吴越文脉:延续无锡吴越文脉的悠久历史,建设富有历史人文特色的C区。

3、国际社区:建设中低密度、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高档居住,提升居住品味和建设档次。

4、创意生活:形成以低密度、生态性、景观性、度假性为特色的创意生活环境。

规划目标:满足新城区居民生活以及城市旅游职能的需要,利用高新C区自然景观资源,建设一个完整的网络状绿化系统,用绿化网络将各功能区连为一体;以人为本,将建筑绿化和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真正体现“人与自然共存”的新城市主义思想。

总体布局:此次规划总体构思强调城市与生态共存、历史和现代呼应,结合贯穿区块的城市道路骨架规划高新C区的总体空间结构为“七轴六核十一片”。

七轴:东干线发展轴;新鸿路和南部水系的两条文化轴;鸿山路和纬三路两条

生活轴线;沪宁高速公路和伯渎河两条生态轴线。

六核:在东干线、沪宁高速公路道口形成的交通服务核;泰伯墓和鸿山遗址两个历史文化核;分布在三大居住片区的公共服务核。

十一片区:分别为三处特色居住片区,三处工业片区,一处现代物流区,两处文化景观片区和两处生态农业区。

二、新区商务综合配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规划范围:北起太湖大道、锡沪路,西至塘南路、京杭大运河,南至泰山路、春华路、春晖路、锡甘路,东至沪宁高速公路、新阳路。规划总用地面积32.69平方公里。

用地现状:商务综合配套区的用地构成比较复杂,城市建设用地和村镇建设用地及耕地相互混杂。铁路以西主要为老的工业区,大多为二、三类工业用地,有部分村镇居住和商业用地,布局比较混乱,环境也较差;长江路沿线集中了居住、商务等综合性城市功能,并且有很多地块已批租和出让,但布局很零散;坊前地区有大量的耕地和空地,开发潜力比较大。

功能定位:创新型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国际化新城的多元文化社区。规划目标:依托优越的交通条件、长三角地区的庞大产业规模和物资需求,挖掘自身优势,打造面向全球、国内一流、领先长三角的大型现代化商贸物流集中区和中央活力区。

总体布局:

“三核七轴十片,三主三副四区”

“三核”――分别为区级商业核、金融商务核和文化教育核。

“七轴”――分别为人文生态轴、交通生态轴和主要发展轴,其中伯渎港为人文生态轴;沪宁高速公路与城际铁路为交通生态轴;长江路、锡兴路、金城路和旺庄路为主要发展轴。

“十片”――根据主要功能分布和天然的用地边界,规划区分为:“三主”--商业休闲区、商务金融区和国际教育社区;“三副”—招商城、商贸城西区和商贸城东区;

“四区”—招商城社区、南站社区、坊前西社区和坊前东社区。

三、沪宁城际铁路无锡新区站详细规划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 规划目标、任务:沪宁城际铁路日前顺利通过初步设计方案审查,2012年正式建成运营。这条全线300公里的城际铁路共设31个站点,并在无锡新区设有站点,将大大缩短沪宁线的“距离”,极大方便新区市民在沪宁间的交通。沪宁城际铁路无锡新区站位于无锡新区六大功能板块中的高新A区,毗邻新区创新创业产业基地。为了高起点、高品位地规划建设沪宁城际铁路无锡新区站,进一步提升无锡新区的交通优势,该项规划编制必须充分考虑城际铁路站的选址建设对

无锡新区发展的机遇与影响,做好城市规划与沪宁城际铁路线及站场的配合与衔接工作,以系统工程的思想进行综合交通系统和其它配套服务系统规划,实现协调、高效、智能、快速、便捷的规划目标,科学指导沪宁城际铁路无锡新区站周边用地的开发建设,体现创新性国际化科技新城的城市形象。

规划研究范围:本次城市设计范围北至新洲路、南至新梅路、西至沪宁城际铁路、东至长江南路,总规划面积约1.3平方公里。修建性详细规划范围北至新洲路、南至香泾浜、西至沪宁城际铁路、东至长江南路西侧规划道路,规划面积约0.5平方公里。

四、新区的教育规划1、10月8日上午,新区管委会与无锡日本人会共同举行无锡日本人学校意向合作签约仪式,党工委委员、组织部部长刘明邦与无锡日本人会会长铃木滋分别代表双方签约。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洪延炜,以及太科园、教育局、招商一局、新安中学相关负责人,无锡日本人会、日本人学校筹备小组、日本语补习学校、日本人会会员企业代表共计30余人参加了签约仪式。日本人学校筹建中涉及在日本国内政府的报批、中国政府的报批、学校校舍租赁、设备设施的添置以及学校办学资金筹备等后续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争取在2010年4月正式开办无锡日本人学校。

2、按新区的教育规划,在新区锡士路上,近2年内将出现6个涉外学校和国际学校,前者只招收外国学生,而后者则可以面向社会招生,实行双语教学;除此之外,无锡各级中小学也可以接收外籍学生入学,和中国学生一起学习生活,切实解决无锡众多外国人子女求学难的问题。

盛艳/张莉莉

谈城市新区排水规划的编制 篇5

平板显示产业基地(以下简称平板基地)位于合肥市北部组团内,属于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它位于合淮工业走廊最南端,规划西至双墩镇、东至磨店乡、南至礼河路、北至绕城高速(李湾、方岗村行政界线),规划用地面积约为64.5 km2ㄢ

1.1 区域性质

以电子信息产业为基础,以平板显示产业为核心,以相关上下游配套产业为支撑,以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为特色,是全国重要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平板显示产业基地,是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低碳化的新城区。

1.2 产业发展目标

建设世界级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形成全面提升合肥新型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新经济增长点。将中国(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建设成为集研究与开发、生产与流通、人才培养与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平板显示产业发展平台;以平板显示生产、出口、应用、研发为主导方向的产业集群,形成配套全国乃至全球的平板显示生产加工、出口基地和产品应用、研发基地。

促进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形成区域分工体系。新站区形成平板显示、光伏产业基地;老城区形成以中科大、合工大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和人才培育基地;高新区形成软件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电子信息服务外包基地;经开区形成电子、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1.3 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5年,最终实现累计投资920亿元,年产值1 500亿元(见表1),将试验区建成平板显示产业完整产业链生产、出口基地。

亿元

到2020年,形成年产值3 000亿元的世界级平板产业生产、出口、应用、研发基地。

1.4 人口与就业发展目标

2020年,产业基地可提供居住人口规模35万人~40万人;可提供就业岗位人口规模35万人~40万人;总吸纳人口规模60万人~70万人。

1.5 地形地貌

规划区属江淮丘陵地区,地形岗冲相间,总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北高南低,地面高程在14.91 m~63.78 m之间。

规划区地区地质构造为第三纪红砂岩,少数为侏罗纪红砂岩,粉砂岩组成,地表为上更新统冲积洪积粘土,土壤承载力为2.5 kg/cm2~3.5 kg/cm2,地下基岩埋深10 m~15 mㄢ

1.6 气候条件

规划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日照期长。春季(3月~5月),冷暖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多变,风雨较多;夏季(6月~8月),常受来自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东南气流影响,气压低,温度高,降水多;秋季(9月~11月),雨水少,日夜温差大,秋高气爽;冬季(12月~第二年2月),寒冷干燥,气压高,雨雪少,盛行西北风。

年平均气温15.7℃,夏季最高气温在30℃~38℃之间,极端为41℃;冬季最低气温在-5℃~10℃之间,极端为-20.6℃。最大积雪深度45 cm,平均无霜期227 d,年平均降水量1 000.1 mm,最小年降水量573 mm,最大年降水量1 541.9 mmㄢ

1.7 水文、水利

本次规划范围内主要涉及到的水系为南淝河、板桥河、二十埠河、店埠河、滁河干渠、三十头水库(鹤翔湖)、陶冲支流、陶冲水库等。

区内水体均属巢湖流域南淝河水系,其中,板桥河、二十埠河、店埠河均为南淝河的支流;陶冲支流为二十埠河的支流。区域属淠史杭灌区,农业用水大部分来自滁河干渠的三十头支渠。

2 排水规划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2.1 现状排水管线的调查和分析

排水规划第一步工作就是对原有排水管线进行调查和分析,这项工作较为繁琐但却十分重要。现状管线调查结果是否准确、详尽将直接影响后序规划的设计方案。

通过现场踏勘、向建设单位和城建档案馆调阅现状排水管道施(竣)工图纸和地下排水管线物探资料;当缺少资料时需要委托相关测量单位进行管线物探。重点调查的区域为雨季内涝区和雨污水合流区。

平板基地排水规划承接上轮新站区排水规划,设计人员对新增的范围(三十头镇、三元开发区等区域)进行了重点的调查和分析。

2.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图片分析地形

根据区域1∶5 000或1∶10 000地形图,划分地形分水岭和冲沟线,是丘陵区排水规划设计的重要工作之一,这项工作比较耗时且容易出现错误。

平板基地排水规划利用区域GIS彩色图片,快速且准确的确定出了地形的分水岭和冲沟线;利用该图片表述设计方案可以清晰的反映地形和主要排水走向(见图1)。利用GOOGLE卫星图片,不但可以清晰的了解区域内现状道路、污水厂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而且为工程现场踏勘提供了方便。

2.3 深入调研、合理预测区域污水量

由于平板基地内工业用地面积大,且平板显示产业链中不同产业产污量相差较大,所以合理的预测工业用地产污量成了本次设计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人员对已入驻或签约的工业企业进行了详细的水量调查和分析,同时参考了无锡新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内类似平板产业园区的建设经验;根据总体规划确定的产业布局,分片区确定了工业用地的污水量指标。

平板显示产业基地以东方大道为界,形成两大功能区。东方大道以南为平板显示产业生产基地功能区;东方大道以北为平板显示产业应用和研发基地功能区(见图2)。经过分析和研究,对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预测如下:1)平板显示产业应用和研发区(上游产业)选用一类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2)平板显示产业生产区(上游产业、中游产业)选用二类工业用地用水量指标。

2.4 与城市排水规划妥善衔接,提出近期污水调配方案

在编制区域排水规划时,应仔细分析城市总体排水规划是否适用于本次规划区域;在规划范围、产业性质、路网、水体保留等方面进行对比,找出区域总规与城市总规不一样的地方后,相应调整区域排水规划的方案。

城市污水厂的设计和建设周期一般较长,在污水厂建成前为了避免污水排入周边水体、污染水环境,需要设置管道和泵站将近期污水临时调入已建污水厂。

在编制平板基地排水规划中,设计人员了解到京东方TFT-LCD8G生产线将落户平板产业基地,根据其建设计划近期将全部投产(产污量将达到3万t/d)。按地形走向,其污水应排入陶冲污水厂,但陶冲污水厂近期不建设。经过方案比选和论证,规划建议建设临时泵站和压力管道,将近期污水调入已建成的蔡田铺污水厂。

2.5 调查规划区主要的农灌系统,对近期需要保留的农灌渠提出改造方案

区域的开发建设一般是逐步进行的,在近期开发建设的区域中既有建设活动,又有农业生产。在排水规划编制过程中需要对主干灌渠系统进行调查和了解,结合近期建设范围,对在建设过程中(修建道路、地块开发)需要保留的灌溉渠道提出改造方案。

平板基地内主要有滁河干渠及其3条支渠。滁河干渠在规划区内长度约6 km,现状渠底高程43 m~43.6 m。干渠灌溉设计流量19 m3/s,设计水位约为46.16 m~46.66 m。滁河干渠在区内主要有3条支渠,由西向东分别为三十头支渠、三十头电灌渠、五星支渠。其中三十头支渠最大,灌溉流量约3 m3/s,其余流量1.5 m3/s。根据调查,近期开发建设会对3条支渠中的部分段有破坏,规划建议根据其设计流量将其改造成管(涵),设置在市政道路下或用地围墙边。

2.6 提出低影响开发理念,建议径流系数作为规划审批控制指标

为了避免地块开发时,因硬化面积过大、市政管网管径偏小,造成雨季地块排水不畅,形成内涝现象。在平板基地排水规划中,建议将综合径流系数0.6作为区内规划审批控制指标之一,即地块开发时其综合径流系数不能超过0.6;如果超过0.6,地块内需自行建设下凹绿地、雨水调蓄池等排水设施截流并贮存部分雨水,保证汛期外排雨水峰值不超过市政雨水管道容量(市政雨水管道管径按综合径流系数0.6计算得到)。

2.7 与总规编制单位“无缝对接”、资源共享

在排水规划编制过程中,设计人员一直与总规编制单位保持密切的联系、资源共享,对总体规划涉及水系改造、排水分区、污水量预测等交叉章节,多次进行沟通和讨论,共同确定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弥补了总体规划设计的不足。我院和总规编制单位这种“无缝对接”的设计模式得到了业主的认可和赞誉。

摘要:以中国(合肥)平板显示产业基地排水规划为例,对排水规划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和建议,指出排水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重要的配套规划之一,为排水管网设计和建设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排水规划,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对策

参考文献

22@新区规划论文 篇6

城市地坪的竖向控制一直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竖向控制直接关系着城市的防洪排涝水平,决定了城市建设时的土石方填挖工程。近年来随着宁波市屡次遭受台风强降雨影响,城市内涝时有发生,给居民生命财产以及正常的社会生产生活造成严重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地块开发时地下空间的大范围开挖利用,地坪标高取值有逐渐抬高的趋势,以减少地下室开挖深度。

目前城市竖向标高取值在满足防洪排涝要求的基础上,规划控制阶段主要控制低限。而城市地坪是否应该抬高,整体抬高后将对周边区域产生多大影响?本文以即将开发建设的宁波市姚江新区为例,探讨确定地坪控制标高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论证抬高地坪的利弊关系,并给出地坪合理标高取值,指导姚江新区的开发建设,并为城市其他新建区域的地坪标高控制作为参考借鉴。

2 姚江新区概况

2.1 区域概况

姚江新区位处宁波江北门户,杭州湾大通道与宁波绕城高速交汇处。东侧和北侧分别为相对成熟的谢家和洪塘区块,南临姚江生态文化长廊,与“新三江口”湾头、甬江北岸将共同打造“两江北岸”城市新兴生活休闲带。根据相关规划,姚江新区功能定位为城市级体育休闲中心、江北区行政文化中心、低碳型生态宜居新城。

2.2《控规》对姚江新区的竖向控制

(1)地块控制标高。

《控规》确定的姚江新区地块控制标高大部分在3.50~4.00m之间,其中最低为3.25m(宁波北高速收费站南侧地块),最高为4.15m(规划奥体中心地块)。在宁波新城新区的地坪控制标高中处于较高水平。

(2)道路控制标高。

《控规》对城市道路的控制标高一般是对道路交叉口进行控制。道路交叉口标高基本在3.25~3.50m,桥头交叉口处抬高至3.90~4.3m。

其中滨江路控制标高为3.20~3.25m,在遇到交叉口附近有河道桥梁区域,道路标高抬高至3.90~4.00m。

(3)滨江岸线竖向设计。

姚江新区南临余姚江,而对于滨江岸线的具体竖向关系,《控规》中没有明文规定。在滨水空间设计中没有考虑滨江路及滨江地块直接与江岸发生关系,而是采取丰富的滨江景观绿带以及亲水平台与江岸建立联系。

(4)防洪排涝标准。

《控规》确定的姚江新区规划防洪(潮)标准远期按200年一遇进行设防,近期按100年一遇进行设防。现状姚江防洪堤标准为100年一遇,设计堤顶高程为3.63m。规划排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24小时排出。

3 竖向研究分析

3.1 防洪排涝要求

(1)防洪要求。

从防洪角度来看,道路竖向标高高于防洪标高无疑是安全。姚江百年一遇洪水位为3.63m,如将滨江路抬高至洪水位高度,即按100年一遇设防。

(2)排涝要求。

从排涝角度来看,道路竖向标高应高于排涝标高,一般采用涝水位+安全超高。随着近年来城市内涝问题严峻,各部门已经深刻意识到排涝的重要性,专家学者已经将城市排水提升为城市排涝,因此,本研究建议排涝标准适当提高,采用50年一遇。根据水利规划,姚江新区50年一遇的涝水位为2.65m,安全超高取0.5m,则满足排涝要求的道路竖向标高应不低于3.15m,地块标高应比最低路段高出0.2m以上,即场地竖向标高应不低于3.35m。

(3)雨水排放。

为了使区域雨水尽快排至河道,市政排水管道出水管管内底标高尽可能高于20年一遇涝水位。姚江新区河道分布密集,雨水管长度一般在500m以内,因此,最理想的道路竖向标高为:涝水位+管长*水力坡度+管道覆土要求。涝水位以2.52m计,管道坡降以0.5m计,管道覆土以0.8m计,则道路竖向标高应不低于3.82m,场地竖向标高不低于4.02m。

3.2 地坪抬高的工程经济测算

将地块地坪控制标高抬高最直接的经济效益是减少地下室开挖节约的工程费用,但同时也增加了地下室未覆盖区域的填土增加费用,包括地块内部及周边城市道路。

(1)减少土方开挖节约的工程造价。

地块地坪抬高导致地下开发空间随之抬高,在地下室体量不变的前提下,开发商往往会选择控制地下室顶板的最小覆土深度,抬高地下室底板标高,从而减少地下室的开挖。这一部分土方量可以简单的用地下室占地面积*地坪抬高来计算,土方开挖综合单价包括挖土、运土和弃土三部分。

(2)减少基坑维护节约的工程造价。

地下室抬高不仅减少了土方开挖,还包括在开挖过程中基坑维护支挡结构的减少、井点降水等其他工程措施费用的节约。为简化计算,将这部分工程造价统一归到基坑维护中。根据宁波软土地基开挖工程经验,每减少开挖1米地下室,可以减少4米基坑维护深度。取单位长度水泥砼维护结构费用*地下室边界周长,可以计算得到这部分工程节约费用。

(3)地下室结构减薄节约的工程造价。

宁波水系发达,地下水位高,土层含水量高且透水性差。地下室通常需要打抗拔桩来抵抗地下水的浮力。地下室整体抬高可以减少抗拔桩的长度或桩间距,从而节约工程造价。此外,地下室底板结构厚度也能相应减薄。

建筑结构上的工程造价不能简单的通过综合单价计算确定,而是要根据每幢建筑单体的详细结构设计变化来计算工程造价。根据工程经验,这一部分结构性工程造价是相当可观的,但无法直接估算。

(4)地块填土增加的工程造价。

地坪控制标高抬高会促使开发商选择地下室标高也随之抬高,而控制地下室的最小覆土厚度,因此由地下室覆盖的区域并不会增加填土,而地下室未覆盖区域则需增加回填土,宁波在工程上通常采用塘渣回填,这部分工程造价即为增加的塘渣回填量。

(5)承压桩增长的工程费用。

桩基础一般需打到地下土层的基岩持力层,按照受力特点可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或者两种受力模式共同作用。而对于特定的地块,土层结构是一定的,持力层的深度不变,抬高整体建筑标高就意味着增长了桩的长度。这部分工程造价与建筑桩基具体设计有关,包括桩径和桩间距,在具体计算时可以和地下室结构减薄节约的工程造价综合考虑,统称为结构性工程造价变量。

(6)地块周边道路抬高增加的工程造价。

地块标高抬高后了,为了与周边道路的衔接,地块外围的城市道路也将随之抬高。为了简化计算,这里不考虑通过增大地块出入口坡度或通过绿化过渡衔接来消化地块抬高与城市外围道路的高差,而是简单的认为外围城市道路与地块抬高同样的高度。

如道路为单侧服务于地块(如滨江路、道路另一侧为城市绿地等),则整条道路面积均应计入计算范畴;如道路为双侧服务于地块(大部分城市道路属于这种情况),则取一半的道路面积进行计算。除了需要特殊地基处理或桥梁路段,道路抬高可以简单的认为增加塘渣填筑。

综合以上分析,由于地坪抬高造成的工程造价节约费用计算公式为:

式中:

Z———地坪抬高节约的工程造价;

V挖———减少土方开挖节约的工程造价;

V维———减少坑维护节约的工程造价;

V构———结构性工程造价变量;

V填———塘渣回填增加的工程造价;

V路———道路抬高增加的工程造价;

式中节约的工程造价取正值,增加的工程造价取负值。需要注意的是道路抬高增加的工程造价V路一般由政府财政承担,开发商关心的则是地块内部的工程造价变量(式中前四项)。

其中地坪抬高能带来工程经济的地块需要有建筑物且有地下室开挖,则主要为R类(居住用地)、A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和B类(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三类用地,按照上述方法计算共带来经济效益2.8亿。随着上述三类建设用地的抬高,城市其他除了水域外的所有地块,包括道路、广场、绿地等都将随之抬高,而这部分用地的抬高一般不会带来工程经济效益,相反只会造成因土方填筑带来的工程费用增加,计算共2.2亿。计算结果表明地坪整体抬高能够带来工程经济效益,但量值不大。说明工程经济效益不应作为城市地坪抬高的主导考虑因素。

3.3 景观因素的考虑

姚江新区启动区濒临姚江,特别是洪塘西路-机场路之间的生态居住片区,区块到江岸的平均距离也就300米左右,因此可以考虑抬高该区块地坪标高,增加姚江江面的可视性,提升土地开发价值。

该段姚江的防洪堤标高为3.63m,因此可以以此作为滨江路的最低控制标高,及滨江路标高控制在3.60~3.80m,其余城市干路控制标高建议与滨江路相仿,而城市支路可适当降低10~20cm。相应地块地坪标高建议控制在3.90~4.10m。

对照控规中对城市道路和地块标高的控制,建议在控规的基础上,道路标高抬高30~50cm。

3.4 其他因素的考虑

姚江新区启动区北侧为北环西路,东侧为机场路,南侧部分为姚江部分为姚江新区二期,西侧为城市未开发区域。需要竖向衔接的为北侧与东侧。而北环西路和机场路均为城市快速路,道路两侧均留有30米隔离绿带。可以通过绿带坡度过渡消化道路高差,因此适当抬高姚江新区地坪标高,除了道路纵坡上的处理,不需要考虑与周边地块竖向上的衔接。

综上所述,建议姚江新区启动区道路控制标高宜为3.8~4m,即在原基础上抬高约50cm。

4 结语

(1)新建区域地坪竖向控制标高不仅仅是个工程造价问题,而是需要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工程技术等各方面的影响。

(2)从城市安全角度来讲,竖向规划最重要的任务是要满足防洪排涝要求。

(3)在宁波现有的竖向控制标准的基础上,整体抬高地坪标高总的来讲是利大于弊。

(4)建议姚江新区启动区道路控制标高宜为3.8~4m,即在原基础上提高50cm。

(5)在极端天气城市受涝时,姚江新区抬高地坪对北侧洪塘、东侧谢家地段产生一定影响,影响范围及影响程度根据可容忍的积水深度而有所不同,下阶段将进行精确的水文水利模拟计算。

参考文献

[1]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宁波市姚江新区启动去控制性详细规划[Z].2013,8.

[2]潘红卫.城市竖向规划与城市治涝-福州市中心城竖向规划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规划,2004,28(5):83-85.

[3]朱月河,王科,刘传林等.浅谈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竖向规划[J].2009.

[4]陈平,李仓粟.珠三角河网地区城市竖向规划方法初探—以广州市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3).

[5]欧阳丽,戴慎志,王晓明等.长三角滨江工业区竖向规划方法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7(12):87-90.

上一篇:管理会计的困境与出路下一篇:创新型企业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