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要问题

2024-10-05

首要问题(共12篇)

首要问题 篇1

云计算加快了数据的沉淀,为大数据的快速处理和分析提供了足够的计算能力,并且将计算变成一种公共服务,通过互联网输送到千家万户。

云计算的发展势头近年来日益迅猛,众多企业在开始享受云计算便利的计算资源服务、大数据沉淀与挖掘带来的产业创新的同时,业界也一直存在着关于云服务安全方面的挑战与质疑。2013年,亚马逊AWS战胜IBM获得美国中央情报局6亿美元云计算系统订单,给质疑云计算安全的声音泼了一次冷水,对全世界范围内的云计算云服务进程是一次不小的推动。

在中国,云计算服务经过3年多的发展实践,已经有了不小的规模,同时也产生了国外尚未涉足、对安全要求更高的金融行业等新的云计算服务领域。比如目前国内最大的单只基金——余额宝,国内第一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均是构建在阿里云的云计算平台上。

当然,对这一新鲜事物质疑与担忧也不少,据统计国内50%的企业不敢使用云计算服务的主要原因是对安全问题的担忧。

云计算更安全,是一个思维变革

云计算的特点是把信息化的资源颗粒化,比如存储、计算、软件、数据、管理资源,这些资源虚拟化而且被颗粒化以后形成各种资源池然后统一整合进行管理和利用,实时地按需分配。就好比是以前家家户户自己打井汲水,现在由自来水公司集中管理全市用水,并且通过管道将自来水输送到各家各户。从井水到自来水的变迁让千家万户喝上了放心水,省去了挖井打水的工夫,不会有人担心自来水公司被投毒而拒绝接入自来水。

“事实上,云比原来的方法更安全,就好像把钱放在银行事实上会比放在枕头底下更安全一样,需要克服的是心理障碍”。现任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技术官,也是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云OS操作系统的筹建者,并主导了阿里巴巴集团的去“IOE”革新的王坚博士认为这是一个思维变革的过程。

国内云计算安全获国际顶级认可

如同储户把金钱从枕头下存进银行是基于信任一样,用户是否选择使用云服务关键在于如何建立对云服务商的信任,而无论从阿里云还是用户角度来看,客观、公正的第三方权威认证是双方建立信任的基础,因此阿里云通过覆盖国际和国内、传统IT安全和云计算安全的一系列第三方认证构建起用户同云服务商间的信任纽带。

在国际方面,暨2012阿里云领先国内云服务商将ISO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国际认证覆盖弹性计算、RDS(关系型数据库服务)、ODPS(开放数据处理服务)、OSS(开放存储服务)、OTS(开放结构化数据服务)、云盾(云安全服务)以及云监控服务后,于2013年阿里云 获得全球 首张云安 全国际认 证金牌(CSA-STAR),这是英国标准化协会(bsi)向全球云服务商颁发的首张金牌。这也是中国企业在信息化、云计算领域安全合规方面第一次取得世界领先成绩。

该认证是一项全新而有针对性的国际专业认证项目,旨在应对与云安全相关的特定问题。其以ISO/IEC 27001认证为基础,结合云端安全控制矩阵CCM的要求,bsi提供的成熟度模型和评估方法,对提供和使用云计算的任何组织,综合评估组织云端安全管理和技术能力,最终给出“不合格-铜牌-银牌-金牌”四个级别的独立第三方外审结论。

在国内方面,阿里云已通过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测评对象覆盖弹性计算、RDS(关系型数据库服务)、ODPS(开放数据处理服务)、OSS(开放存储服务)、OTS(开放结构化数据服务)、OSS(开放存储服务)等云服务支撑系统。

云安全考验企业文化和诚信

众多企业对云计算服务心存顾虑的原因不仅是对安全防护的担忧,还有对敏感和隐私数据的保护缺乏信心。目前国内几大云计算服务商都是互联网巨头,这些巨头的业务覆盖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无所不包,拷贝复制的能力非常强大,中小型互联网创业公司可能将自己的业务和数据放到强大竞争对手的云平台上吗?

“这是一个有关企业诚信和文化的问题,短时间内无法证明。”王坚博士诚恳地回答,“淘宝2013年‘双11’的交易量达到350亿,却没有一分钱是淘宝自己卖出的。淘宝提供交易平台,阿里云计算提供IT服务,阿里金融提供融资贷款服务,这是阿里巴巴集团为中小型公司打造的一个创业服务生态链。”

“阿里云计算公司成立的初衷不是仅仅为支持本集团内部的业务系统,我们提供的通用的云计算服务可以帮助中小型企业摆脱IT的束缚,减少IT投入的成本和风险,让小公司做大公司才能做的事。云计算的发展需要一个生态圈,中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也需要一个生态圈,而不仅仅是几个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集团的成功并没有堵住中小型创业公司的发展道路,而是在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博士接着谈到。

云计算为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工作提供便利

今天传统的网络安全产品提供商仍然在致力于逐门逐户地推广安全加固的“井盖和井水净化剂”,安全产品防御容量也从“企业级”走向了“电信级”。当很多单位和企业其业务互联网后面对用户不可预知的攻击动机所引发的“现象级”安全保障挑战时,其在信息安全建设方面曾经经历的“堆产品、上服务、组团队”等安全历程后、仍未能帮助解决“攻击难预测、服务响应慢、安全人才一将难求”等方面的安全问题。究其原因是对于“现象级”安全保障挑战,未能具备安全攻击自动响应、弹性防御的能力,从而无法保证安全防御能力不被海量用户的差异化访问而稀释。

云计算服务的集中化特点使得云服务商无论是从保障云服务安全性,还是提升用户使用云服务黏性的角度都需要提供“现象级”的云安全服务。这种特性不但使得用户的安全投入得以大大降低,更重要的是对于国家信息安全主管部门而言,为其信息安全监督和检查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改变过去系统和数据分散不易管控的局面,通过集中化的安全管理提高国家信息安全管理的水平,真正实现用户安全防御能力的可测量化。

从监管对象而言,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标准体系目前基于信息系统而非平台的测评体系也同样面临云计算服务模式带来的挑战。这方面阿里云正积极会同公安部各测评、研究机构在公共安全领域试点等保要求在云计算平台落地的可行性,提升等保标准在新信息化服务模式下的生命力。

大数据挖掘的计算能力是国家竞争力

当各种数据在云计算平台上迅速沉淀,大数据的分析方法就有了用武之地。正如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使美国成为全世界个人电脑的数据中心,GOOGLE的Android移动操作系统使其成为大部分移动终端的数据中心,各国云计算通用平台的竞争将是一个更大规模数据中心的竞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6年前全世界只有5%的手机使用美国公司的操作系统,如今80%以上的手机使用美国苹果公司的ios操作系统以及谷歌的Android操作系统。操作系统之上的软件只能控制很少一部分数据,无法保障数据安全。这也正是阿里云计算公司花大力气研发自己的阿里云移动操作系统的原因之一。”

基于互联网产生的大数据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今天我们看淘宝很重大的意义在于将国民消费行为产生的经济数据留在了国内,而不是国外互联网平台上。那么挖掘这些数据资源的计算能力,则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

拥抱互联网将是所有传统行业、新兴行业生存发展共同的必经之路,“站在阿里云的角度,帮助别人成就梦想是我们最高兴的事。”王坚坚定地相信,云计算将成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最重要的推动力,而安全问题也将是云计算要解决的重中之重。

首要问题 篇2

一、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准确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含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它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尊重客观规律。正是以这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马克思、恩格斯具体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进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实践中,特别是在与党内的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斗争过程中,强调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将其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字,并把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思想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产物。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和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反对从本本出发,反对思想僵化;实事求足,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中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要解放思想,同时解放思想也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二者具有一致性。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条件,思想不解放,就会僵化。思想一僵化,条条框框就多起来了,就会教条地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思想一僵化,‚随风倒‛的现象就多起来了,不讲党性,不讲原则,说话做事看‚来头‛、‚看风向,不从实际出发,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思想一僵化,不从实际出发的本本主义也就严重起来了,一切照抄照搬,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先是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等于脱离实际一味蛮干,也不等于不求实效、追求表面文章和形式主义。脱离社会土义初级阶段的实际,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放思想。因此,我们必须把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统一起来。而不能对立起来。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中一以贯之的思想路线,它不仅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同时也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的全过程。首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同志通过支持和领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大讨论,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次,在全面总结和深刻反思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以及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对在中国特殊国情下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禁锢,破除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和观念,破除‚左‛的思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作出新的科学概括,坚持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持以‚三个有利于‛作为检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尊重实践,尊重群众,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就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历史。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不会有我国改革和开放事业的不断前进,也不可能形成来源于实践并进而指 1 导实践的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二、了解邓小平理论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这个问题的探索(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论证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规律时,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基本轮廓作过若干科学的预测,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有计划地组织社会生产;国家开始消亡;人们将获得自由和全面的发展等等。应该说,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预测是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作出的,是一种科学的预测。然而,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社会特征的概括舍弃了各种具体条件和因素。是对一种理想的社会形态的理论抽象。(2)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也对社会主义的特征进行了探索,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以高度集权、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等为特点的‚苏联模式‛。在其后的一段时期里,人们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走了一段弯路。由于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照搬苏联模式,使得我们把社会主义仅仅理解成为共有制和按劳分配,并在实践上。一度人为地拔高生产关系,热衷于‚一大二公‛,结果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提出 ‚文化大革命‛十年**结束之后,在解放思想、拔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新时期,邓小平同志不断思考和反复提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高于‚社会主义特征‛的范畴。1980年5月,邓小平首次论及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l986年9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两大原则的概括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的雏形。后来,邓小平同志又指出:‚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l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是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是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问题。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紧紧抓住这个首要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从而把对社会主义认识和实践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上的解放。(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反复思考和强调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的理论。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一些疑虑和困扰,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马列主义,坚持毛泽东思想,才能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进行发展和创新,使之能够回答和解决新情况下的新问 2 题。(2)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前3 0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逐步揭示出来的。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明确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邓小平在根据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4)邓小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澄清了人们对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的种种模糊认识,纠正了许多错误的倾向,树立了正确观点,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第一位,通过改革开放,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要掌握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内容和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概念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提出 l98O年,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概念;l985年,邓小平提出了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的概括:‚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两大原则的概括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l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另一个方面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两个方面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的统一,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体系。(1)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存在的根本。社会主义之所以优于资本主义并且最终能够代替资本主义,根本还在于能够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最终目标。社会主义就其本质来说足一个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但这还不足以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全部,要完整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还必须指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终极目的和结果的问题,因为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时期也有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除了它允许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外,还有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富裕是全民富裕,如果离开了人民的共同富裕,所谓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没有什么意义。(3)社会主义本质两个方面的辩证统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概括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既讲了根本任务,又讲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前者是后者韵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方向和归宿,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裂开来。但两个方面存在一个先后次序的问题,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第一位的,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讲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没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作为基础和前提,社会主义就只能是建立在贫穷基础上的平均主义。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1)在目标层次上界定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人民利益方面的目标即价值目标。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体现在这两方面目标的实现上,能否达到这两方面目标成为判断一切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正确与否的标准。(2)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过去脱离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片面强调纯而又纯的所有制,突出阶级斗争,从而在实践中犯了种种空想错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突出生产力,把解放生产力、发 3 展生产力放在首要的基础的地位,这既是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也为进一步改革开放开辟了道路。(3)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社会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条件。(4)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过去讲社会主义总是从静念的、僵化的角度概括出社会主义的静止抽象的、纯而又纯的观念,这种做法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要求。邓小平讲社会主义本质没有把它限定在静态僵化的定义中,而是用‚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五个动词动念的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足个逐步实现的过程。(5)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邓小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互动中,在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过程中,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及其逐步实现的过程。他在阐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时,把这个战略步骤用分三个阶段实现的三个阶段性的目标来表述,更加具体地描述了社会主义本质逐步实现的过程。

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的重大贡献,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为我们制定正确的路线和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其理论意义表现在:(1)社会主义本质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邓小平以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虽然对社会主义有许多光辉的论断,但没有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没有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出科学的揭示和概括,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第一次在社会主义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范畴,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这些最基本的内涵作出了理论的概括。(2)这一论断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和人民的利益目标,从根本上突出了生产力的基本地位和人民的利益目标,从根本上破除了脱离生产力、脱离社会主义目标的抽象谈论社会主义‚原则‛的错误观念,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在目的和目标层次上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第一次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本质观的继承和创新。

其实践意义在于:(1)这一论断提高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认识,提高了我们坚持生产力标准的自觉性,坚定了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决心。(2)这一论断提高了我们对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认识,增强了我们不断进行改革的自觉性和信念。(3)这一论断为我们坚持、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方向。在改革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实际要求,不断调整和完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以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以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4)这一论断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过去长期困扰我们的一系列模糊观念,从根本上反对和纠正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种种曲解、误解和不正确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反对各种错误思想的强大思想武器。

四、正确认识我国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主要教训

教训的重要方面 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历史,我们30年的社会主义实践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出现了许多失误,甚至出现了像‚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长时间的失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些失误,有的是经济上的,有的是政治上的,有的是文化上的。但归根到底都有一个思想认识和理论的根源,这就是邓小平所揭示的,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中,我们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一大二公三纯‛才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社会中也存在着矛盾,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但是认为这种矛盾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还 4 不够高,而不是生产力还比较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党的工作重点不是放在发展生产力上,而是:

(1)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无视我国既落后又极不平衡的生产力状况,片面地追求公有制的纯洁性,把一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政策措施当作资本主义加以排斥,甚至离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搞‚穷过渡‛、‚割资本主义的尾巴‛。人为地拔高公有化程序,‚一大二公三纯‛成为我们生产关系变革的模式。

(2)总是不断强化计划经济。有时看到中央集权过多影响地方积极性,就下放一部分权力,但一下放又认为分散主义抬头,就再集权,‚条条‛与‚块块‛的集权和放权经历了多次反复,核心问题就是维护计划经济体制。进而维护‚一大二公三纯‛的社会主义模式,而不是着眼于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在实践中注意到,在现实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货币还不可能立即消亡。但是又认为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会导致资本主义,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资本土义经济,对此大加批判和限制,并错误地把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固有属性,作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划等号,完全无视和抹杀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3)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阶级斗争、群众运动、‚高指标、高速度‛,‚抓革命、促生产‛成为我们经济发展的模式和主要手段;在政治上,就是不断强化阶级斗争,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甚至提出‚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这些错误的理论和口号下,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的社会主义中国,把人民群众对党的工作缺点的批评、党的高级干部对党的某些政策的不同看法,统统看作是阶级斗争,甚至是敌我矛盾,导致了一系列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

(4)在分配领域搞平均主义,‚一平二调三共产‛的分配方式一度盛行。这些错误做法极大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社会主义发生扭曲和变形,也使我国处于20年的停滞和徘徊之中。至于那种‚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的荒谬绝伦的说法,更是丑化了社会主义。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实践中发生这些失误的时候,当时都认为这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就是搞‚文化大革命‛,也说是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新阶段。

以上这些对社会主义的种种不科学认识,主要的问题是: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谈论社会主义,没有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与种种空想的界线;盲目反资批资,没有搞清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教训的认识 对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走的弯路和沉痛教训,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我们冷静地分析了中国的现实,总结了经验,肯定了从建国到l978年3O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而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同时,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再思考再认识。

我们过去在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种种失误,理论根源首先就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理解不正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理解的失误直接导致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有了许多新的思路和政策。邓小平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认真分析国情的基础上,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批判了‚四人帮‛的荒谬观点,破除和纠正了长期存在的对社会主义的不科学的理解,主要 5 有以下六点:

第一,过去笼统地认为我国已经进入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邓小平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文化还很落后,社会主义还不够格的实际出发,作出了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也就是,我国目前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

第二,批判并抛弃了穷社会主义。邓小平一再指出,‚四人帮‛提倡穷社会主义,是荒谬的。他一再阐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

第三,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分析了我国社会和党内的现实状况后指出,我们不认为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也不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还会产生一个资产阶级或其他剥削阶级。l981年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不是我国社会的土要矛盾。这就彻底否定了长期存在的认为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始终存在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认为社会主义是以阶级斗争为主要矛盾的社会的不科学观点。

第四,改变了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制越大越公越纯越是社会主义的观点。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我们脱离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偏重于从生产关系(主要是所有制)理解社会主义。开始时,搞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几乎将一切小生产、小私有制都变成了公有制,搞了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以后搞人民公社,又提出所有制的‚一大二公‛。这样,就形成了认为‚一大二公三纯‛才是社会主义的不科学观点。邓小平的著作和党的一系列文献否定了这种思想观点,并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改革和完善,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要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从而确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第五,改变了认为只有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邓小平阐述,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学什么”:儿童学习的首要问题 篇3

【关键词】学习需要;发展需要;学在教前;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14-02

【作者简介】杨冬,江苏省无锡市五爱小学(江苏无锡,214001),一级教师,无锡市语文学科能手。

在苏教版四上《珍珠鸟》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的过程中,我越发明晰地感觉到:课堂的“精彩生成”一定源于对儿童作为一个学习者的角色珍视和保护。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话题,至少包含了学习者“学什么”和“怎么学”这两个要素,在此,本文将探讨如何保护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学什么”的天然需要。

“学什么”本该主要由学习的主体——学生来决定,但课堂上儿童“学什么”的天然需要却往往被忽视,“学什么”由教师定,由教参定,由教材定,就是不让学生定。学生往往是学着早已经掌握的内容,想要了解探究的内容却总是没有机会学习,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乐趣,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能力,课堂自然也就不大可能有真正的精彩生成。

一、学习儿童想要学习的——尊重儿童的主体性

作为一个学习者,儿童肯定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充满了学习的欲望。教师只有真正关注儿童的学习需要,聆听儿童想要学什么的声音,并因势利导地组织教学,才是真正尊重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我们要了解学生想要学什么,最简便直接的做法就是给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问的机会。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问出自己最想了解的是什么,自己不明白的是什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提问来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或调整教学流程。这样,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更加有针对性,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1.关注学生学习之前想要学什么。教学《珍珠鸟》,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就引导学生提问:“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一下子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问出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珍珠鸟长什么样?”“珍珠鸟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珍珠鸟有什么特点吗?”“作者为什么要写珍珠鸟?”……

我引导学生进行了问题的梳理,归纳为一个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珍珠鸟?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了阅读和交流。可以说,学生有滋有味地完成了许多学习任务:这是一只胖胖的可爱的珍珠鸟(珍珠鸟的外形);这是一只调皮可爱的珍珠鸟(珍珠鸟飞来飞去的样子);这是一只胆子越来越大的珍珠鸟(珍珠鸟接近作者的行为);这是一只越来越接近作者、越来越信任作者的珍珠鸟(珍珠鸟活动地点的变化)……这些学习内容本就在我们预设的教学内容之中,但是当我们让学生带着好奇和热情去研究自己的问题时,他们迸发出了让人难以想象的智慧和才华,表现得如此专注和优秀,课堂也因此精彩纷呈。

2.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想要学什么。教学《珍珠鸟》,在学生基本读懂文章之后,我再次让学生进行提问:“你还有什么疑惑?”这个问题同样引起了学生的思考,他们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其中最有价值、最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这个问题:“文中‘我不由自主地发出了一声呼唤: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这句话是有问题的。冯骥才如此喜爱珍珠鸟,那么应该是‘发出一声感叹’,怎么会用了‘呼唤’这个词呢?我觉得这个词用得不好。”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的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和争论,我顺势介绍珍珠鸟的写作背景——文革刚过,是一个人与人信任缺失的年代,引导学生探究冯骥才为什么要写珍珠鸟,他到底想说些什么呢?在充分讨论之后,学生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共识:作者想通过《珍珠鸟》告诉人们,动物与人都能相互信任,人与人之间就更应该彼此信任了。其实,在《珍珠鸟》的原文中作者确实使用了“感受”一词,学生学习时的语言敏感性让我们啧啧赞叹,同时也更进一步理解了编者改动的用意。很明显,当我们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学习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专注性和成长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学习儿童需要学习的——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学什么”也不能全都由学生来定,那样教师又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性,关注学生真正欠缺的是什么和真正需要学习的是什么,并为之设计教学。

1.学在儿童语用能力需要发展之处。比如在教学《珍珠鸟》时,我一反常态,没有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组织学生反复交流珍珠鸟活动地点的变化、活动范围的扩大上,不去重点组织学生体会珍珠鸟是怎样逐渐信任作者冯骥才的,因为学生在阅读之后很容易就能得出结论,学生欠缺的是一个整体的感知过程,一个独立的表述过程,一种有序表达的能力。

所以,当学生围绕问题“这是一只怎样的珍珠鸟”阅读时,他们发现这是一只越来越接近作者、越来越信任作者的珍珠鸟,此时,我组织学生尝试运用关联词来完整表达自己的发现。在给足了学生酝酿的时间之后,学生的交流让人眼前一亮。如,“珍珠鸟不但越来越大胆,而且越来越信任我”“因为我善解鸟意,所以珍珠鸟一步一步地信任我”“珍珠鸟不是一下子接近我,而是一点点挨近我,所以它是一点点地信任我”“珍珠鸟一边小心翼翼地接近我,一边又小心翼翼地看我的反应,见我不伤害它,最后终于完全信任我了”……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不但了解了珍珠鸟逐步接近我、信任我的过程,而且得到了很好的语言表达机会,使得语用能力得到了发展。

2.学在儿童语文素养需要发展之处。如今的学生学语文不会用语文,学课文不会写作文,语文学习似乎走入了一个奇怪的圈子。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要把重点放在课堂之上,把视线投向教材之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佳文美文,如何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美、文字的美、语文的美,并在欣赏和模仿之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每一位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比如教学《珍珠鸟》时,我在引导学生研读文本之后,特地设计了一个学习活动:“同学们,冯骥才是一位大作家,他有很多文章被选入了我们中小学课本,这篇《珍珠鸟》更是被选入中国、新加坡等多个国家的教材,那他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欣赏的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开始本课的第四个学习研究。”

在学生赏析文本的时候,我及时提供学习帮助,出示了学习活动的小提示: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因为 ;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好,因为   ;我觉得这一段写得特别精彩,因为 。同学们在交流的过程中,果然欣赏到了《珍珠鸟》一文中动词运用之妙、叙述表达之简洁有序、描写语言之朴实准确。

班级凝聚力是班级建设的首要问题 篇4

班级凝聚力建设是由民办高校学生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他们中间大多数学生家庭条件较好, 过分依赖家庭的社会关系, 对自己今后的出路或就业问题并不担心, 养成了一种“混文凭”的不良心态,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这部分学生集体观念也比较淡薄, 常常是我行我素。

班级作为学生组织的基本单位, 好的凝聚力是形成优良班风、学风的前提。作为辅导员, 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尝试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加强班级凝聚力建设。

第一, 学生干部队伍建设。俗话说:“火车跑得快, 全凭车头带。”要精心选拔出一支学习成绩优异、思想素质较高、群众关系好、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干部队伍。在平时的工作中, 辅导员对学生干部要严格要求, 并创造机会让他们在班级中树立一定的威信;时机成熟后, 大胆地放手让他们管理班级, 充分发挥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干部往往发挥着班级的“核心”作用, 有什么样的“核心”人物, 就有什么样的班级凝聚力。

第二, 规范班级制度建设。民主参与制度最能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让全体学生参与班级建设工作, 发挥每个人的智慧, 使每个人都成为班级的主人。“班兴我荣, 班衰我耻”, 提高每个人在集体中的自我价值, 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特别是平时表现一般或存在自卑心理的学生, 如果他们的建议被采用, 既可以减少由于自感地位低而产生的消极心理状态, 又可以减少由于冷遇而产生的不满情绪, 并能使他们逐渐改变消极的心理状态, 学会关心集体、热爱生活。

第三, 打造优良班风。管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个由木板组成的木桶, 其盛水量的多少不是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 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 以及这个木桶是否有坚实的底板、木板与木板间的结合是否紧密。“木桶的木板长短”好比学生及其素质的参差不齐;木桶的“桶底”好比辅导员及其服务与协调能力;“木板与木板之间缝隙的衔接”好比学生之间的凝聚力和集体观念;“木桶能盛多少水”, 就好比班级建设中班风建设取得多少成绩。所以, 要想打造良好的班风, 就要求辅导员以学生为重点, 努力减小“长短木板的差距与木板间隙”, 增强班级的整体凝聚力。

第四, 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自我维护意识较强, 要想充分调动全体成员的积极性, 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在班级的评优评先等工作中, 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通过这些评比活动, 班级可以形成“比、学、赶、帮、超”的热潮, 极大地增强班级内部的合力, 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同时, 一套合理的激励机制, 是对优秀学生的肯定和对普通学生的鞭策, 能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热情。

第五,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无论是主题班会, 还是户外活动, 都要充分发挥尽可能多的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 让更多的普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 应避免只有一帮学生干部独自操作而更多的普通学生不能参与活动的现象。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你的助手。”健康积极的活动本身就是学生情感交流、增进友谊的平台,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与同事的团体合作意识。

首要问题 篇5

(一)入党动机的内涵

入党动机则是指一个人要求入党的内在原因和真是目的。

正确的入党动机就是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奠定入党动机的思想基础,应当从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建立感情基础。中国共产党首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大学生只有熟悉党的历史,才能客观地了解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名的根本利益,才能认识党的伟大、光荣、正确,从而建立起对党无限热爱、无限忠诚的无产阶级感情,进而从内心深处激发起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强烈愿望,确立正确的入党动机。

其次,建立信念基础。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最后,建立人身观基础。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是党的基本宗旨。

(二)入党动机的各种表现

根据入党动机的性质来划分,大体有五种类型。

1.思想信念型。这是唯一正确的入党动机。

2.注重荣誉型。

3.追求功利型。

4.感情冲动型。

5.从众随流型。

(三)端正入党动机的重大意义。

1.端正入党动机,才能产生持之不衰的精神动力。

2.端正入党动机,才能铸就共产主义的特有的精神品格。

3.端正入党动机,是入党积极分子党性锻炼的基础。

入党前拼命干,入党后松一半。

党员标准,是指发展党员的衡量标志和规范党员行为的根本尺度,也是对共产党员的本质规定和基本要求。

有的同志提出党员形象应该是“长、”“宽、”“高”相统一的立体形象,即思想境界要搞,知识面要宽,要学有所长。

优秀大学生或大学生党员的具体标准应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政治思想标准。这是考察的首要标准。一是看其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政治态度,特别在重大斗争中是否政治立场坚定,是非挂念明确;二看入党动机是否端正,能否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献身的精神,关键时刻个人利益服从于党的利益,对党忠诚老实;三看是否注重理论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不断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四是能否结合新时期时事政治和个人思想实际向党组织坦诚汇报自己的真实想法,对照党章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入实得开展自我批评,并对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及时改正,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品质。

2.学习成绩标准。学习成绩标准是考察的中心标准。一是看其学习是否认真努力、刻苦专研,各门课程的综合考试成绩居中等偏上水平,没有不及格的课程或重修课程;二是能否结合专业学习积极参加学生科技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三是根据本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通过国家英语四级以及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具体要求。

3.社会工作标准。社会工作标准是考察的重要标准。

4.日常表现标准。日常表现标准是考察的基本标准。一是守法情况;二是在学生宿舍的管理中,无任何不良记录所在宿舍不属脏乱差宿舍范围;三是积极参与学生宿舍和学生社区管理,主动参加各类活动;四是在工艺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中表现积极主动,乐于奉献。

5.群众基础标准。群众基础标准是考察的关键标准。一是拟发展对象得到的所在班级学生的认可,在群众座谈会和民意调查中有半数级以上的学生赞成;二是得到所在班级班主任、任课老师的认可;三是所在团支部或分团委积极向党组织推荐;四是培养联系人认为考察对象在被考察的过程中,已基本符合党员的标准,可以发展。

二、自觉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一)要主动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

(二)要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

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一般是三个月一次,特殊情况下可以随时汇报。汇报方式可以是面谈,也可以是书面的。思想情况主要包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对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看法以及思想变化等。学习情况主要包括自己近期的学习内容,以及认识、体会、和收获。工作情况主要包括自己的工作实绩,对做好本职工作的建议、设想和努力方向。思想汇报可长可短,但贵在真实、全面,不隐瞒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切忌空话、套话连篇。

(三)要积极参加党的活动

共产党人的党性,是无产阶级阶级性最高而最集中的表现,是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本质特征。具有坚强的党性,是做合格党员的一个基本问题。然而共产党员增强党性,不是从其入党之后才开始的事情,而是在入党之前,就必须进行党性学习和党性锻炼,使其更深刻地了解党,更自觉地为实现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而奋斗。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加入中国共产党,才能使其在入党之后,提高党性觉悟,实践党性原则,做合格的共产党员。因此,要求入党的大学生积极参加党的活动,增进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

(四)要努力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

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要体现在拥护党的领导,坚定理想信念,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服务师生,知荣明耻,诚信守法,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促进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尽力尽责。

(五)要认真接受党组织的培训

(六)要自觉接受党组织的考察

要求入党的大学生自觉接受党组织的考察方法,可以通过主动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的形式;也可以通过完成党组织分配的工作任务的方式;还可以通过在日常工作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

要求入党的大学生要从八个方面努力塑造自己:

要做坚定信念、高举旗帜的模范。坚定信念,就是一套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高举旗帜,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旗帜是方向,信念是根本。旗帜倒了,就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信念没了,就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要做牢记宗旨、乐于奉献的模范。

要做情分学习、善于思考的模范。首先要学好理论,重点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动。其次,要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为做好本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要广泛学习法律、科学、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一切知识。

要做勇于实践、锐意创新的模范。

要做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模范。

要做举止文明、知荣明耻的模范。

要做遵纪守法、严于律己的模范。

要做持之以恒、忠诚老实的模范。

一、严格履行入党程序是党组织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重要环节

首先,首先这是由党的性质和发展党员工作的根本要求决定的。党的性质要求加入到这个组织中来的人,必须是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严格履行入党程序才能更好地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把那些真正属于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以保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

其次,严格履行入党手续,是对要求入党的通知进行的一次严格的政治审查和实际的党员标准教育。

第三,严格履行入党手续,是为了保证新党员的质量,堡镇党员觉悟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入党需要履行的程序

按照党章规定,入党的基本程序是:本人向所在单位党支部递交入党申请书;接受党组织的培养、教育、考察、;填写《入党志愿生》;支部大会讨论通过;上级党组织审查批准;举行入党宣誓;经过预备期的教育、考察,办理转正手续。

党支部每半年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同时,党组织还要及时指派1~2名正式党员,做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定期与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交流思想,入党积极分子要及时向党组织递交思想汇报。重点是考察政治觉悟、思想品质,看其能否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考察入党动机,看其是否真正具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决心;考察工作、学习情况及社会表现等,看其是否真正拥护和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时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入党积极分子经过党组织的培养、教育、考察,在条件成熟之后,经过审核合格和团组织推优,即可确定为发展对象,真实履行入党程序。

填写《入党志愿书》是一个同志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依据,也是党组织对申请人进行审查的主要依据。《入党志愿书》记载了一个党员入党时的主要情况和党组织的审批过程,表明党组织吸收一个同志入党的严格程序。申请人必须严肃认真地填写《入党志愿书》。

1.申请人宣读《入党志愿书》,向支部大会汇报自己对党的认识、入党的动机及本人历史和现实表现,以及需要向党组织说明的其他情况。

2.介绍人将申请人的思想、品质和经历等情况向党组织作出负责的、实事求是的介绍,并对其能否入党表明意见。

3.支部委员会向支部大会报告对申请人审查的情况,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及对申请人填写《入党志愿书》和有关材料进行审查的情况。

4.出席党员大会的党员根据党员标准,联系申请人的表现,对申请人是否符合党员条件进行充分的讨论,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5.申请人如实回答党员提出的问题,并对党员所提的希望表明自己的态度。

6.采取举手或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表决,赞成数应到会有表决权的正式党员的半数,即可作出接收其为预备党员的决议。因故不能到会的党员正式向支部提出书面意见的应统计在票数之内。

“个别吸收”“慎重发展”是发展党员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针之一。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反映在工作程序上,就是逐个讨论和表决。

支部大会讨论并通过后,党支部要将支部大会决议填写在《入党志愿书》上,并及时报上级

党组织审批。

月球基地建设中的首要问题 篇6

月球表而近于真空状态,没有水,自然也就没有生命。在登月的最初阶段,必须从地球上把人呼吸必需的氧气和水送上上。但是,要在月球上长期居住,需要大量的氧氣和水,不可能永远从地球上输送,而必须在月球上就地取材,设法解决。所幸的是,月球土壤中蕴藏着大量含氧量很高的钛铁矿,如果对其进行减热和分离处理,就可以生产出大量为人类呼吸和火箭推进剂必不可少的氧气。现已探明,月球上的岩石主要由硅酸岩组成,处理月岩,也可以获得大量氧气。

月球岩石中有大量的氧化岩和石膏,可以从中提取水。有些岩石中还发现有结晶水。这就可为人类在月球上生存创造基本条件。近年来,有些科学家对“月球上没有水”的传统看法提出质疑,认为如果月球与地球是以同样方式诞生的话,那么当初月球上也应当是有水的。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月球的南北两极,因为“阿波罗”宇宙飞船从未到过那里,而那里终年不见阳光,温度经常在零下200℃左右,因而很可能蓄积着冰。为厂证实这个设想,美同前些年发射了一颗“月球勘察者”号飞船,对月球的南北两极进行了勘测,结果发现在一个永久性阴影区存在着大量的深冻冰。冰化解后不仅可以满足登月人员的饮用需要,还可以为太空飞船生产燃料。这一重大发现,极大地鼓舞了人们的探月热情,推动了新一轮开发计划的实施。

至于登月人员所需的食物,相对说来比较容易解决,可以在月面养猪、养牛、养鸡,也可以利用人造阳光,使用含有钾和钙的特殊液体作养料,在月面种植粮食和瓜果蔬菜。当然,这些都必须在塑料或玻璃覆盖的密封大棚内进行。

首要问题 篇7

意见指出, 电子政务建设思路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建设目标上, 要从过去注重业务流程电子化、提高办公效率, 向更加注重支撑部门履行职能、提高政务效能、有效解决社会问题转变;二是在建设方式上, 要从部门独立建设、自成体系, 向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互动和资源共享转变;三是在系统模式上, 要从粗放离散的模式, 向集约整合的模式转变, 确保电子政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意见要求, 要强化电子政务项目“一把手”负责制。项目建设部门的“一把手”, 应按照“三个转变”的建设思路, 强化责任机制, 有效落实顶层设计的思想, 强化需求分析工作的指导, 推动业务流程优化和业务模式创新, 促进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加强电子政务项目全过程的统筹指导, 切实保障电子政务项目的建设实效。

意见提出, 要统筹推进电子政务共建项目的建设。中央跨部门共建项目应统筹建设方案整体推进。对于多个部门共建的电子政务项目, 应由项目牵头部门会同共建部门, 共同研究形成项目体系架构和建设方案, 各共建部门应按照已明确的建设任务, 深入开展需求分析, 确定具体建设目标和建设内容, 细化建设方案。

发展:有效教学的首要标准 篇8

有人曾经尖锐地批判当今课堂:“在今天中国的教室里, 坐着的是学生, 站着的是先生, 而在精神上, 这种局面恰恰打了个颠倒。”学生是一个个生命体, 具有发展性和生命的活力, 是智能、生理、情感、态度、意志等的集合体。有效的教学一定是适应学生的教学, 不仅让学生的身体坐着, 也要让他们的“灵魂”安然地坐着。

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做学生的朋友。语文教学实质上是多元对话的过程, 教师只是“对话”中的一元, 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教师以什么样的姿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此外, 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赏的微笑、一种期待的眼神、一阵真心的掌声……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朋友般的温暖, 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鞭策、鼓励、激发、促进的作用。“亲其师, 信其道。”学生会因为喜欢你这个老师, 进而爱上你教的语文, 并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洒下一路花香, 可谓美哉。

他“思考”了吗?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无论是提出问题还是解决问题, 都离不开思考。事实上, 任何有效的学习活动, 都伴随着学生积极的思维参与。积极思考既是一种美好的品质, 也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只要我们想方设法启发、鼓励、呵护学生思考, 就不怕学生不会思考、不能思考。教师应做的, 就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并努力营造利于学生思考的空间, 扶一把、引一把、推一把, 想方设法“教会学生思考, 这对学生来说, 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 (赞科夫) 。

他“表达”了吗?

纵观世界各国, 以“表达”为重点是大多数发达国家母语教学的共同倾向。而我国现今的语文教学, 大量时间耗费在“理解”训练上, 用于表达 (说话和习作) 训练的时间明显不足。当然, 汉语教学有其独特性, 东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差异, 因此不能照搬外国语文教学方式。但语言学习“重表达”的规律应该是相通的。

众所周知, 当前语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 导致教学目标不明, 教师们都只是带着学生在文本内容里转圈圈, 没有上升到教学内容乃至课程内容的层面实施教学, 过分关注文本写了什么, 而少有关注文本是怎么写的, 也就是没有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王荣生教授说, 要提高当前语文教学的实效, 就是要引领老师们明确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 充分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 训练学生的言语智慧, 即表达水平。

他“成功”了吗?

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的希望。”我把“对前途的希望”理解为对成功的希望。培养人就要让他看到成功, 走向成功, 并享受成功。所以有效教学一定是帮助学生成功的教学。我们知道有效教学非常强调教学的效益, 而一个压抑、专制、沉闷、机械的课堂绝不可能产生最大的教学效益, 那是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缺少欢乐, 少有成功。有效教学始终是与学生的自信和成功相伴相随的。

中小学校选址首要原则 篇9

近期, 某省某县于某年在偏僻空旷的所谓“经济开发区”为某重点校建了新校区, 现已搬迁至该新校区。致使新校区周围的房价及地皮迅速暴涨, 政府投资价值、经济建设拉动力迅速显现。至此, 该县的经济建设预期目标已完全达到, 政府形象也得以有效提升, 相关官员也因政绩优异得以顺利提拔或重用。但, 对于学生来讲苦恼却多了, 周围没有方便学生购买日用品的店铺, 学生只能被迫在校园商店购买这些价格比外面贵得多的日用品, 这无疑给学生家庭增加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对此, 笔者以为, 学校建设必须以“便生”为第一原则。

“便生”, 即方便学生上下学, 便于学生就近入学。当前, 随着我国家庭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 家长都希望学校能离家近点, 以给予孩子提供最佳的学习与生活条件。从某种角度上说, 家长的这种心理需求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为此, 笔者以为, 当前政府如若需要新建学校, 学校选址则应以“便生”为第一原则, 应选择在居民多的区域中心位置新建学校, 以便于周围学生就近入学。如若实在无法满足全部学生就近入学条件的, 可实行部分学生住宿制。总之, 学校不能建在偏远地区, 更不能建在偏离居民区的位置, 否则, 就是变相“强制”学生住校。如若这样, 既增加学校安全管理难度系数, 同时, 也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更不利于和谐校园建设, 且难以真正实现家庭与学校同步管理学生的目标。

在笔者看来, 当前, 无论政府是想通过新建校区拉动本地经济发展, 还是想通过到偏远地区新建校区达到创建更完善的育人环境, 这些做法都不太妥当。笔者以为, 政府投资教育应该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最高和最终目标,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着眼点应放在师资队伍建设和教育教学设备投入上, 唯有如此, 育人环境才能得以真正改善。当下, 某些地方政府举债新建豪华、星级校区的做法, 在笔者看来更为不妥。笔者以为, 地方政府应该将这些钱用于急于改善的教育教学设备和师资队伍建设上。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促进教育发展, 也唯有这样, 教育教学质量、育人质量才能得以有效提升。那种披着美丽、豪华“外衣”的学校, 如若缺少素质过硬的教师或教育教学必须的设备, 又怎能真正实现教育现代化呢?!

实践曾证明, 学校只要教师素质过硬, 教育教学设备完善, 无论在什么样子的校园里授课都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据此, 笔者认为, 各地政府重视教育应首先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使教师素质过硬且工作开心, 而后, 再依据地方政府财力情况, 逐步改善校园设施。即便校舍暂时不能满足招生需求, 也不可到偏远地区新建校区, 可采取在原校区新建校舍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也可采取在居民较多的地方另建分校的办法解决这一问题, 但, 切不可不重视教师素质提升, 而单一搞新校区建设。如若那样, 只能让人从视觉上感受到校园之美, 并不能从学校内涵上扬学校的名。大量事实证明, 能真正支撑“学校美名”的并不在于学校有无漂亮的建筑物, 而在于学校有无“内涵”。唯有学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丰富内涵, 学校才能出名。

如若某校十分需要新建校区, 学校选址也应遵循下列原则:

第一, 便生。即, 便于学生就近入学。如若生源充足时, 可在区域东、西、南、北、中各新建一所配套学校, 如若生源不足时, 可在区域的相对中心位置新建所需的学校。

第二, 环境宜人。学校周围300至500米的区域内应保证无“三室一厅”等娱乐场所, 且不靠近化工厂等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 另外, 选择的地段必须保证土质层坚固且地势较高, 以减少次生灾害。

第三, 忌商业化。学校选址, 切不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目的, 而忽视上述第一、第二条原则。

浅析探险精神及其首要条件 篇10

不单在净化人的心灵与释放激情方面, 探险有着其他活动方式难以取代的作用,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的每一个阶段, 探险的作用都是重大的, 它向人类诠释着自然界的奥秘, 促进人类思维的开阔, 甚至就是在看起来有点鲁莽的探险活动中, 人类不经意地就开阔了一篇领域的先河。

我国明朝的万虎鲜为人知, 却在火箭的发明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他身绑47支火药把自己送上青天去追寻一个民族的火箭梦, 这在当时世人看来该是愚昧与难以理解的, 但精神确实值得我们敬佩。他这种被常人视之“叛逆”的行为对古中国“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产生了较大冲击。古中国人民习惯了安居乐业、平静无常的生活, 即便是涉及到与探险有关的活动, 大多也采取的是一种比较祥和、宁静的形式。

古东方, 人们崇尚的是老庄派自然哲学。老子强调“道法自然”, 主张遵循道的规律, 合乎天道, 顺应自然。庄子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 万物与我为一”的尊重客观生态和客观规律的“天人一体”论, 将“我”即人与“天地”作了对应, 以天道规定了人道。总的来看, 老庄的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共生, 人与自然和谐的法则就是“天人合一”与“法自然”, 在人与自然相处方式上, 主张无为而治, 使人顺应自然本性, 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减少冲突与对抗, 恢复人与自然应有的和谐。

探究自然观形成的根源得知, 中国原始的农业文化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而以海洋文化为主的西方则形成了“天人对立”, 或“主客二分”的自然观。以古希腊、古罗马为发源地的西方文化是一种海洋文化。这种文化崇尚人的探险精神, 弘扬人的个性, 崇尚自由与科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西方人以人作为主体, 在实践中改造自然, 不断深化对自然科学的认识, 又凭着这种认识去加深实践。因而, 西方人眼中的大自然是一个个具体事物, 是一个实体的世界, 人与自然处于一种对立关系中。他们认为, 生命的意义源于万能的上帝, 而不是大自然, 自然只是人类征服的对象。西方现代哲学发展起来后, 人们把注意力转向了自己, 把申张个性看得高于一切。正如宗白华先生言:“西方人的宇宙观是‘人与物、心与境’的对立对视或‘思勘天役物’, 申张人类的权力意志。”尼采的“超人”说及“权力意志”便是这种哲学的代表。

具体到探险过程中, 上述两种不同的自然观表现也不同。比如, 古代东方人民在探险中大多遵循的是一种游览观阅式,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徐霞客徒步踏遍了祖国山河。并且, 在游览过程中, 少用器械性的工具与自然发生硬性冲突, 大多也就是采点草药之类的。他们对大自然秉着一种尊重与瞻仰的心情, 大多是在享受与自然亲近的过程。另一方面, 古代中国人探险的对象大多是名山秀水, 也很少象西方人到雪山、峰顶、沙漠等环境艰苦之处。东方人对自然很少有征服的欲望, 更多地是一种欣赏。而西方则大大不同了, 从一开始, 他们的探险就是带有强烈目的性, 更多时候表现为掠夺式甚至带点征服欲的。哥伦布探险发现新大陆为美国带去了无尽的欢欣, 也为土著印第安居民带来了莫大的灾难。在以个人为单位的探险中, 不少人选择的是危险高大的地域, 诸如缺氧、多石的恶劣环境, 在挑战自我, 征服自然的过程, 他们领略到了独特的快乐。

自然观本身无所谓对与错、先进与落后, 它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有关, 是文化特征和国民性的反映。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天人对立”, 都有各自值得赞赏与完善之处。“天人合一”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 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在这个过程中, 人很容易从自然中找到一份宁静与安慰, 以一种平和、平等、平静的方式, 亲近自然, 享受宁静与安详。但是, 久而久之, 也容易将这种“无为”的心境渗透到内心, 产生一种缺乏进取心与活力的消极思绪, 在现实的世界容易丧失野心、斗志和激情, 把人生的意义赋之沉稳的大山与无声的流水。“天人对立”较之“天人合一”多了一分勃勃的野心与征服欲, 在一定的限度内, 这是积极的, 它使人发挥力量的极限去征服自然, 挑战自己, 正是在这种强烈的进取精神激励下, 人类社会才得以不断进步与发展。但是, 以挑战和征服为目的的探险容易使人为探险而探险, 甚至炫耀性莽撞地去做些不可能的事情, 不仅忽视了探险中心灵与自然碰撞的乐趣, 而且过于激烈的方式使得不少人丧命———当然, 这些人是缺乏对生命理性的思考的。

相比之下, 古希腊人就很有智慧, 他们知晓人类的幸福与忧患并以此作为探险精神的必要条件。探险不是盲目地去做自己没有做过或者别人不敢做的事, 也不是炫耀自己有多么勇敢, 它必定是要建立在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深刻的认识之上的。

只有对生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且热爱生命, 才会有使生命更为丰富的种种探险。也就是说, 如果认识到了生命是短暂的, 平平淡淡、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 人们才会想出种种刻骨铭心的点子来体验生命, 丰富生命。探险, 便是其中的一种, 淹没在水泥钢筋的办公室里太久, 在与自然的接触中, 我们感受得到久违的心跳声, 那是一种与自然同呼吸共生存的感觉, 也许也只有在那时我们还能清晰地意识到我们还活着。探险,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人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肯定了人类的存在。

但是, 仅仅是认为探险能丰富生命, 在探险中难免又会失去一个度的标准, 甚至使人丧失生命。我们还需要知晓人类的幸福与忧患, 这样我们在探险的过程中才不至于盲目。记得看过一部片子《圣母峰登顶》, 当时其中一位队员对于登上圣母峰充满了极度的渴望, 一度到疯狂的地步。可是现实的情形是, 他们的氧气快用完了, 天气状况根本不允许, 这个时候如果不撤回, 必死无疑。登顶队队长罗素数次召他下山, 未果。最后用尽各种办法, 召回了他, 挽救了他的生命。罗素说:“我了解他不能登顶的痛苦, 他下来之后可以找我。但是, 我想到他盲目地登顶, 丧失生命, 他的妻子, 孩子失去了父亲, 会更加痛苦……”勇敢却不盲目、坚强却又深刻地懂得生命中最朴素的幸福与忧患, 只有具备如此胸襟与理智, 才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探险家!

确切来讲, 生命也可以说成是一次历险, 这其中充满了不确定性, 从无法选择的出生到生命历程中无法避免的种种意外。如果说生命是一列车, 有的人被迫提前下车了, 而有的人却幸运地留到了最后, 圆满抵达生命的终点。这其中固然无法避免地有运气等不可抗逆的因素, 然而我们的身体状况也起着十分甚至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因素。以本次“5.12大地震”为例, 地震的发生地我们无法选择, 有些人不幸地离开了, 但是同样被压在黑暗中艰苦环境里的人, 有的挺过来了, 有的依然不幸逝去, 此时, 如果身体素质能再好点, 能撑得再久一点等到救援人员到, 他们就可以重新拥有生命。可见, 身体是多么的重要!

很多人对于生命与身体的关系比较模糊, 当然, 这牵涉到他们对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的理解。再究深一点, 涉及到一元论与二元论这一哲学问题。一元论与二元论, 本质差异出现在物质观上。在物质观上, 一元论者对物质的本质差异性持否定态度的, 二元论者则持肯定态度。通俗一点来讲, 一元论认为, 任何事物, 包括生命体, 都可以通过一种最基本不可再分的元素结合而成, 而二元论则认为, 任何存在最终都被归结为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结构属性的最基本元素。例如就生命而言, 则体现为有生命力的和无生命力的两种本质不同的元素。虽然二者都承认客观世界的物质性存在, 都是唯物论者, 但对物质的存在内涵的理解或看法却不尽相同, 也就是各自对存在现象的解释有所不同, 如关于灵魂的存在与否, 就是问题的所在。一元论者会认为灵魂不是客观存在的, 二元论者则会说客观上有一种叫灵魂或其它类似概念的能量物质或说能质的存在。总结一下,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根本分歧就在于对生命的本质性认识不同。

有一种典型的二元论观点———“有的人活着, 他却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这种观点就是把身体与灵魂剥离了来看的, 认为肉体不过一个躯壳, 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 且远比肉体重要, 可以超脱肉体而独立存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大多是对生命已经看得十分释然的, 他们对于生命的关注度比较低, 可以将生命置之度外, 在身体与灵魂的中更看重后者。可现实的情况是, 多数人常常因为身体的状况而不得不更改甚至放弃自己的信仰, 舍弃自己的灵魂。且不说那些原本打算要紧牙关死守秘密最后在严刑逼供下坦白的人, 单是在日常生活中, 常人都会因为身体的不适而不时放弃自己的某些持久的信仰。当然, 我的本意绝不是鼓吹大家因为珍惜生命而放弃自己的信仰, 而是在无关原则的情况下, 重视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是灵魂和意识的载体, 没有了这个物质的、有形的载体, 再高尚的灵魂和意识也无处着陆, 只是一个个虚无的存在而已。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形下, 不妨立足于一元论, 坚信身体与灵魂和意识是统一的, 重视自己的身体。毕竟, 死是一个太强大的字眼, 它会带走一切, 摧毁一切。在生命这场最长久的探险中, 身体才是我们赖以体验生命的支柱与首要条件。

从探险的角度出发, 在看待生命这个问题上, 我认为, 不妨坚持一元论的观点。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有这样一段话, 恰好适合作为这种观点的写照:“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 不随以止也, 然力不足者, 亦不能至也。”徒有志而无力, 是无法抵达生命的终点的,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是顺利完成生命探险之旅的首要条件。意志、智慧、决心、人生的种种精彩等等所有的“0”只有在身体这个“1”后面才会具备切实的意义。

摘要:探险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中意义重大, 它使人类不断地去发现自然的奥秘, 一次次突破着认识的极限, 促进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然而, 东西方探险精神表现有所差异, 本文从中西方自然观的角度探讨了其原因。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引申, 强调生命也是一次探险, 并坚持一元论观点, 提出了健康的身体是生命存在的前提。

关键词:探险,自然观,一元论,二元论

参考文献

[1]王文礼:《“道法自然”与“以天性为师”》.[A].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1]王文礼:《“道法自然”与“以天性为师”》.[A].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3

[2]程洪:《人类探险活动的比较研究》[J]武汉教育学院院报.1996 (8) [2]程洪:《人类探险活动的比较研究》[J]武汉教育学院院报.1996 (8)

[3]冯永昌:《浅析先秦道家思想中的和谐自然观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8) [3]冯永昌:《浅析先秦道家思想中的和谐自然观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8 (8)

[4]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二版[4]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二版

[5]王淼洋:《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A]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5]王淼洋:《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A]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首要问题 篇11

出生于1952年9月10日,台湾省苗栗县人。拥有台湾大学电机工程学系学士和瑞士IMD洛桑管理學院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学位。1976年加入宏电脑,经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行销策略规划等工作,并晋升为宏电脑副总经理;1991年转任明基电通总经理,2002年5月24日,升任公司董事长。

考虑收购西门子全球手机业务时,我们最看重的就是西门子的人才。西门子手机部门差不多有7千位同仁,不仅我们接触过的几位高层领导都非常优秀,整个管理系统的严谨度也是我们看过的企业里少有的。我估计明基自己做的话,可能10年都做不到。

西门子的手机业务在去年第3季度开始亏损,以前是赚钱的,表明它的体制是对的,它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只是因为一些战略上的错误或管理上的问题才造成今天的状况。要使一个企业扭亏,一定要找到它受挫的真正原因。我感觉过去这段时间,媒体很多负面的报道,对西门子手机部门的员工是非常不公平的。可能很多企业,即使某个部门有亏损,没有那么多报道的话,工作人员也没有那么难过;因为西门子是全世界关注的焦点,那些报道一定给员工们带来很大的压力,也影响了客户信心。西门子现在的手机业务事实上是欧洲第2名,在拉丁美洲也名列前茅,做得比较弱的是亚洲地区。刚好亚洲地区是明基经营的重镇,互补性非常好。

我估计整个整合过程至少要花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因为逐步进行的过程中又可能发现新的问题。并购后要稳住现有的客户,更要稳住我们的员工。我们最近一直在沟通,领导班子基本已经确定。

第一个要解决的是员工的士气问题。我们会先让手机部门的员工明白,过去很多事情是受过去整个大环境的影响,加上一些决策偏差,并非他们不好。要让他们认识到,在这么一个优秀的人才组织里,只要找到正确的点,一定可以扭转局势。大家应该把这个信心捡回来! CEO,仍然是西门子移动原来的CEO尤科盟,他已经担任这份工作半年多,非常优秀。第二个问题当然不外乎是降低成本,开源节流。收购完成后是否裁员,现在还言之过早。我们的协议是全盘接手西门子手机部门的员工,他们和原来西门子的协议我们也都会接受。

整合过程不可能很顺利,难题应该很多。首先可能就是企业文化的整合问题,我们过去一段时间接触了西门子大概一百多位领导阶层,感觉到他们的企业文化和我们其实非常接近,都很强调诚信、正直、有话直说。西门子手机部门在50多个国家、明基在20多个国家有销售团队。那么多国家分支机构的整合,我们过去没有经历过。但我感觉这个也还好,因为分支机构大部分是销售团队,他们一般心胸比较开放,比较难谈的是研发人员。我们将通过讨论把目前的生产线规划为一家公司的生产线。明基今年计划要生产将近20个多种产品,西门子这边可能是25个左右。然而,我们加起来却不需要做45个,最多35个就可以了,这样我们可以把产品做得更专更精。这些计划将在未来几个礼拜内就敲定。

正式切割以后,西门子终端销售市场是保留还是明基另行组建的问题,我们目前尚没有谈得这么细。现在考虑的方式是:欧洲和拉丁美洲是以西门子的团队为主要的整合部分,我们会把明基方面负责手机营销的人尽量往这个地方送过去,两边调整出一个合理的组合;亚洲的部分希望以明基的队伍为主,以期利用西门子的产品线和BenQ做交叉的销售,早点把业务量带上来。

合并后会把手机部门总部设在德国的慕尼黑,就是原来西门子手机总部的位置。因为这批德国管理团队非常有经验,我们可以把现有的全球人才资源接手过来。但是由于产业不同,在公司内部薪资架构稍有不同,使西门子与明基员工可能出现部分薪差。这都是可以接受的,目前我们没有改变的想法。

我们预计,明基部分会派10多个人去德国常驻,也期望德国的员工到台湾、到苏州这边担任一些交流的工作,这对企业的国际化有很大帮助。我觉得明基的同仁大部分英文能力不错,这次谈判都是用英文直接进行的;尤其是西门子的员工,国际化的训练非常好,我是挺有信心的。

西门子交换机总部也在慕尼黑,两个团队将来合作、共同测试开发上将有非常多的便利性,将来会有更多高端产品在德国的工厂生产。亚洲将以台北为中心,成立亚洲营运总部,着重开发适合亚洲的机器。希望利用这个搭配把西门子过去在亚洲市场较弱的部分补上。

中国高校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 篇12

一、中国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 (教师[2005]1号) 明确指出,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 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1]。教师作为为人之师表, 其必备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具有高尚的师德[2]。陶行知先生也曾讲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 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 也无甚用处。”

中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超过了20%, 高等教育规模已居世界首位。为把中国的众多人口变为资源优势, 把教育大国变为教育强国, 就必须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随着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逐渐增强, 服务社会的功能也逐渐受到国人的重视。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 高校已成为社会人才的集散中心。高校学生的素质如何, 也就直接影响着社会建设者的素质。为提高高校学生的质量, 必须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标准, 在这里, 德排在了第一位, 可见人才首先要有德。百年大计, 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因为学生的道德品质直接受到教师的影响, 所以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

目前, 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 市场经济建设不断深入, 功利主义思想在不少高校教师的心中“生根发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不热爱教学岗位。有些教师把教学看成是挣钱的手段, 不认真备课上课, 只为出勤不为质量, 不关心教学效果。师生的交流很少, 师生的情谊也几乎荡然无存。

第二, 不关心学生的发展。当今社会, 市场经济的洗礼使得不少高校教师不满足于较少的薪水, 他们想方设法去寻找其他挣钱的门路, 心思既不在教学上, 也不在育人上。

第三, 科研领域的弄虚作假现象屡见不鲜。有不少高校教师把科研看作评职晋级的敲门砖, 被逼无奈而为之, 有些教师大势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 也有些教师请人代笔并付之以酬金。没有了认真做科研的责任心, 学术不正之风以及学术腐败问题也日益突出。

综上所述, 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势在必行, 理应常抓不懈, 抓紧抓好, 不能流于形式, 空喊口号。

二、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

目前, 中国高校的师德建设缺乏长效机制。大部分高校主要占用例行的政治学习时间进行师德教育, 有时也专门开展师德教育活动, “学习雷锋精神”、“学习三平精神”等等。不论开展何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 其基本目标都是一样的, 即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社会稳固的基石, 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应该具备以下三种品质:坚持正确的道德主张或真理、在实践中坚持正义原则、愿为他人做出奉献和牺牲[3]。原河南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现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展工提出了“三平”精神: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的责任感。“三平”精神就是要提倡社会责任感, 要关心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职责。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讲,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是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形成而存在和发展的, 一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 整个国家, 整个社会富裕了, 和谐了, 个人的生活环境才会变得更好。

我党的很多方针政策与治国理论, 归结为一点就是要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毛泽东思想中的群众路线指出:“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它的根本思想就是共产党员要有社会责任感, 要为大众谋幸福, 才能巩固共产党的社会基础。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 就是要扩大中国社会的对外开放程度, 在中外交流的过程中, 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防止闭关锁国, 落后挨打, 这本身也是邓小平改造中国社会的一种责任感的体现。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 究其根源, 都是共产党人的社会责任感在治国方略上的体现。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必须与党中央的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 那么, 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就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首要任务。

当代中国, 大学拥有大量的科技与文化人才, 他们通过知识创造、传播、交流、互动不断地对社会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4]。针对中国高校的实际情况, 笔者认为, 只有增强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才有可能明显地提高, 社会上的很多不正之风才会逐渐减少。

三、如何增强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优秀教师不是各种评估评出来的, 也不是各种培训培出来的, 古今中外的优秀教师从来都是一种内在驱力催发出来的[5]。要增强高校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最重要的方面就是提高教师的自觉性, 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 高校教师要参与社会实践, 了解社会现实。大多数高校教师的生活圈子较狭窄, 每天的活动空间仅限于住所、办公室、教室与实验室这几个地方, 较少与外界发生联系。虽说秀才不出门, 便知天下事, 但只看书面、网上的材料, 终究不如亲身体验得到的感悟深刻。比如理工科的教师应该到工厂企业里面去实地考察, 了解现有技术的应用情况及行业的发展前景, 多开动脑筋, 一旦有灵感就可能出创新成果。各专业的教师都应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 尽可能地参与社会实践。在明确现实需求的基础上, 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与教学工作。

第二, 高校教师要关心国家大事, 增强忧患意识。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不够先进, 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 各行业都有较广阔的发展空间。比如说, 中国的国防实力不强, 军工技术不够先进, 使得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一度受阻。近些年来, 周边国家与中国的领土争端不断出现, 钓鱼岛问题, 南海岛屿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曾几何时, 也有剑拔弩张之势。西方列强在这些争端之中充当了可耻的角色, 出售军火, 狼狈为奸, 企图遏制中国的发展。一个有责任感的当代高校教师, 能对这些问题无动于衷吗?在信息安全领域, 微软的Windows软件占领了中国绝大部分操作系统软件市场份额, 国人时刻处于个人信息被窃取的风险之中, 微软还曾经以知识产权受到侵犯为由威胁中国用户要实施“黑屏行动”, 这真是国人的奇耻大辱啊!泱泱大国, 难道就不能生产出一套可普及使用的国产操作系统吗?当代高校教师应责无旁贷, 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为发展民族科技尽心尽力。

第三, 高校教师要热爱教学工作, 认真备课上课。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神圣使命, 我们要时刻从国家的发展需要着想,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当中。高校教师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 一定要头脑冷静, 不要被各种诱惑所蒙蔽, 满腔热情地搞好教学工作。只有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认真备课, 认真上课, 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教师诲人不倦的人格魅力, 并以真情回报教师的劳动。有了师生双方的热情参与, 课堂互动就有了良好的氛围, 学习效果自不待言。

第四, 高校教师要关心学生成长, 帮助学生成才。高校教师除了教学任务, 育人工作也不可忽视。学生要成才, 就要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如果学生没有较为长远的发展规划, 每天只是应付学习任务, 最终拿到一个毕业证, 走上社会以后很可能是一个庸才。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 高校教师一定要为学生着想, 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团结协作意识, 争取使学生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有所建树。实践证明, 高校期间的良师指导, 对高校学生的一生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之所以有那样杰出的贡献, 一方面是因为他本人的天赋与努力,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受到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著名教授冯·卡门的亲切关怀和指导。

第五, 高校教师要搞好科研工作, 提升专业素养。教学与科研对高校教师来讲都非常重要。要教好学生, 自己就必须有渊博的知识, 而搞科研正是拓展教师知识面的必经之路。我们经常说教师要不断“充电”, 这个说法很形象。如果教师只教学不搞科研, 教师的知识储备很快就会用尽。高校教师一定要搞好科研工作, 争取在某一领域有新的突破, 做一个研究型的教师。古人云:“亲其师, 信其道”。有了创新精神的教师, 何愁没有创新素质的学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90/201001/xxgk_81584.html, 2005-01-13.

[2]周德义.关于教育基本关系的若干哲学思考 (Ⅱ) [J].当代教育论坛, 2012, (2) :10-17.

[3]邵忍丽.加强大学生权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J].教育探索, 2012, (2) :116-117.

[4]陈斌, 张维雅, 郑剑.大学服务城市文化功能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 2012, (3) :64-67.

上一篇:河南扶沟下一篇:BEC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