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水资源利用思考

2024-09-11

内蒙古水资源利用思考(通用9篇)

内蒙古水资源利用思考 篇1

水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它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生态安全,而且与民生息息相关。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全国淡水资源总量为28100亿m3,占全球水资源总量的6%,居世界第4位,但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300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我国每年农业灌溉用水约3600亿m3,水分生产效率平均1kg/m3,仅为发达国家的5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只有9.5亿亩,超过10亿亩的旱耕地完全靠天吃饭。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荒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形势越来越严峻,是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约束因素。

内蒙古是我国最严重的缺水省区之一。全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12.3%,而水资源总量仅为545.95亿m3,占全国水资源量的2.1%。在总量短缺的情况下,时空分布又很不平衡。东部的呼伦贝尔市、兴安盟两个盟市国土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6%,水资源量占全区的67%,通辽以西的十个盟市国土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4%,水资源量只占全区的33%。由西向东150-450mm的降水量分布,70% 以上集中在7-9三个月份,其余时间降水甚少。降水总量不足加上时空分布不平衡,使得原本就短缺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加捉襟见肘,尤其是在近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生态用水和农业用水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作为用水大户(占水资源利用约75%)的农业,如何合理配置水资源,通过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战略问题。

一、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内蒙古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农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自治区现有耕地1.07亿亩,人均占有耕地4.4亩,是全国平均数的3.2倍;全区有效灌溉面积4541万亩,仅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42.44%,耕地亩均水量544.7m3/ 年,低于全国亩均水量的1/4。从近5年全区用水情况看,全区总用水量整体处于上升态势,从2009年的181.2亿m3增加到2013年的183.2m3,增幅1.1%。而农业用水量逐年降低,从2009年的143.9亿m3下降到2013年的133.5亿m3,5年期间农业用水量减少10.4亿m3。农业用 水量占总用水量的比例逐年减少,从2009年的79.4% 减少到2013年的72.9%。虽然用水比例减少,但全区粮食生产到2014年实现了“十一连丰”,粮食产量位居全国第十位,农牧业已达到年产550亿斤粮食、1.2亿头只牲畜、110万吨肉、950万吨奶的生产能力,每年调出粮食200亿斤以上,是国家13个重要粮食主产省区和5个粮食净调出省区。取得这样的成就,除了好的支农惠农政策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二、农业水资源利用面临的问题

在水资源开发力度不断加大,有力支撑农业发展的同时,由于对农业水资源的管理不善,先进的农业节水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措施没有得到大面积的应用和推广,水资源利用也面临一些问题。

(一)农业需水量与实际供给量矛盾突出

从1988年开始,农业用水量开始超过全区用水量的一半,约占55%。从2000年开始,我区农业用水所占比重超过75%,一直居高不下,在全国七个农业用水比重超过75% 的大省(自治区)中排位靠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口的快速增长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及生活用水需求量逐年增加,污水排放量也日渐增长,在不同程度导致农业用水进一步被挤占,加剧了农业水资源问题的严重程度与解决的难度。

(二)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低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有些区域农业灌溉基本上采用漫灌的传统方法,节水设施不足,灌溉工程不配套,大部分灌溉渠道无防渗措施,水量损失严重,灌溉水的利用效率相对比较低,只有0.446。水资源的严重浪费和不合理的开采布局造成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三)地下水超采情况严重

多年以来,一些地区过度发展大型喷灌机,以大量开采深层承压水为主,局部形成了地下水超采区,造成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如阴山北麓发展的喷灌圈,地下水位由开采之初的40-50米,这几年下降到100多米,有的地方水位达到200米;通辽市的科左中旗地下水水位也由过去的40-50米,下降到现在的100米以下,形成了较大范围的地下水开采“大漏斗”。如果不控制对地下水的开采,势必会造成漏斗水位的持续下降,含水层将面临疏干的危险。同时,长时间过度开采,会引起地面沉降,导致地震、水质恶化、水源枯竭等环境地质灾害。

(四)农业水资源管理落后

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开采布局和调蓄,区域水资源开采布局不合理,开采程度不平衡,使得有限的地下水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利用,造成有些地区严重超采,而有些地区则尚未合理开发。同时,由于缺乏对农药、化肥施用的合理配套技术,现有的地表施肥施药技术构成了水资源的主要污染源之一。施肥可引起地表水富营养化、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和土埂酸化等。目前,深层水质已有恶化趋势,浅层地下水水质状况令人堪忧,水质污染不断加大、加重。农业水资源管理亟待加强、改进、完善。

三、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对策

针对农业用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以保障水资源与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在整个农业区要强化高效利用天上水,严格控制开发地下水,节约利用地表水的水资源保护利用措施,最大化地发挥水资源对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支撑功能。通过选择节水型作物,节水型品种的选育应用,水肥一体化节水技术、节水型耕作制度等,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农业用水总量不增加且逐减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效利用天上水

内蒙古70% 以上的耕地分布于干旱、半干旱的山丘区和黄土沟壑区,属于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旱作农业。多年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在这些地区建设等高田、草业带、生态沟等农业配套工程,推广集雨节灌、保护性耕作、草田轮作等耕作制度,可以提高有限雨水利用效率,改善坡梁旱地生态环境,控制坡梁旱地水土流失,提高坡梁旱地单位面积产量和稳定解决干旱缺水山丘农牧区饮水困难,促进山丘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

(二)合理利用地表水、控制开发地下水

1. 兴修农田水利,充分利用可灌溉水源。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水利的投入,在我区松花江流域、辽河流域、海滦河流域、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设一批重大水利项目,解决好已有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设备老化和工程效益低的问题;加快灌溉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灌排泵站更新改造,提高工程的防渗防漏和防洪防旱的能力。结合安全饮水工程、中小河流治理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项目,大力推行集中统一供水,统筹实施雨污分流,增强区域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2. 严格控制开发地下水。要对全区的地下水资源进行详查和评价,制定保护和利用规划,严格按照生态环境与水资源平衡的规律开采利用,杜绝严重超采,禁采承压水。在农业生产中,采地下水必须按照渠系要配套、开采要适量、灌溉要定额的原则。

3. 积极发展节水高效灌溉技术。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已经成为自治区高效用水的成果经验,应进一步加大喷灌、滴灌、微灌、定额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科技创新和普及推广力度。加强绿色农畜产品基地节水设施、节水灌溉工程、牧区灌溉饲草地和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引黄灌区滴灌节水等工程建设与支撑技术创新。根据10个全国节水重点旗县的经验,节水灌溉可以有效提高灌水利用率40% 以上,是合理利用地下、地表水的先进技术,应采取政府投资、银行借贷、用户自筹和集体资助等多种途径,逐步扩大节水灌溉的面积。

(三)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升农业用水效率

内蒙古东西跨度大,生态类型多样化,水资源地域分布很不均衡,因此不同区域要根据实际的水资源条件,通过农业用水总量控制来促进地区农牧业产业布局调整,逐步建立以水定农牧业经济规模、定农牧民人口上限、定农牧业产业方向的约束机制,这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根本出路。农业用水要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水规律和特征以及当地气候条件和水资源情况,调整优化种植结构。逐步减少与雨热不同期的作物种植面积,增加雨热同季的作物种植。近些年来,全区小麦种植面积的减少,玉米种植面积的增加,既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也是自然选择尤其是水资源约束的结果。在缺水地区要严格限制高耗水农作物的大面积培植,不断扩大节水型农作物的种植面积,尽量减少耗水量大及经济效益低的农作物种植面积。

(四)大力开发和推广生物节水

随着水资源的短缺,单纯考虑利用增加灌水量来提高作物产量的做法越来越受限制,而且不可持续。因此要充分考虑如何一方面提高农业水利用率,另一方面提高作物水分转化生产率,来提高产量。过去育种往往重视作物抗旱性的提高,而忽略了高水分生产率作物的选育。以后要通过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利用和开发生物体自身的生理和基因潜力 , 重点开展抗旱、高产、高质、高水分生产率农作物品种的培育,扩大生物性节水品种运用,从而加大节水作物种植面积,尽可能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用量,提高水分利用系数,在同等水供应条件下能够获得更多的农业产出,实现有限水资源的集中高效利用。

(五)大力发展节水农艺技术

农艺节水措施主要指通过覆盖保墒、耕作节水、水肥一体化等作业技术,最大限度发挥水资源的生产潜力。一是推广覆盖技术,可减少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地温,保墒提墒。地膜覆盖一般可提高降水保蓄率20%-24%,农田冬闲期秸秆覆盖可减少土壤蒸发48%。二是改良耕作方法,合理的土壤耕作可以调节土壤物理性状、提高蓄水保墒能力10% 以上。三是积极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现代节水施肥技术,通过水肥一体化设施,根据作物需水需肥规律直接将水、肥及土壤用药直接送达作物的有效根部,利于作物吸收,由“浇地”改为“浇庄稼”,由“土壤施肥”改为“作物施肥”。这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使灌溉水深层渗透,降低土壤蒸发率,防止了地表水土流失,提升农业抗旱减灾能力,同时防止了不合理施肥下,肥料淋溶、硝化等对土壤盐碱化和地下水富营养化的影响。大力发展水肥一体化技术,解决水资源瓶颈问题,对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六)强化农业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

农业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是我区长期面对的基本区情,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各个用水环节的有效管理,高效落实工、农业及城市用水体制改革。

1. 开展科学的农业水资源论证,确立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制定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抗旱要求相适应的农业水资源配置方案,坚持以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为根本目标,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雨水、灌溉回归水等多种水源的合理配置。

2. 尽快建立有水可用、用水必管、浪费惩罚、节约奖励、高效用水的系统管理制度,保障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重视田间水管理和农民的参与,加强灌区用水的信息管理,实现计划用水,合理调配水量,推行用水计量和节水激励制度,利用经济杠杆调节,促进灌溉管理向自动化发展。

4. 建立水权制度,将节水灌溉方式和农业其他措施相结合,建设节水型现代化农业。

(七)科学布局粮食主产区

从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历史演进看,我国历史上长达几千年“南粮北运”的格局是符合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特点的,南方的光、热、水、气资源更宜于农业生产。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南方经济高速发展,南方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农田水利建设比北方明显减缓,导致粮食增产在全国的贡献率大幅度减少。随着南方粮食增产速度的减缓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逆向组合,导致了南方粮食总量不足,供求失衡,粮食流向格局逆转为“北粮南运”,即粮食增长的主要区域转移到北方,这种格局的急剧变化,使北方地区水土资源地域组合不相匹配的矛盾更加尖锐,缺水干旱问题更加严重,水资源匮乏问题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如果未来粮食生产总量配置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的区域性转移,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以及水资源利用效率没有明显改善,那么在北方地区不断增加农作物产量和调出量,就意味着把原本就稀缺的北方水资源调到了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南方。从这个意义讲,“北粮南运”实质上是“北水南运”。这样的格局势必难以为继。因此,研究利用南方丰富的水资源,重振南方粮食生产,提高南方粮食自给能力,减轻北方农业用水压力,是我国区域水土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之一。

此外,国家要依据资源秉赋差异,对于高耗水农产品,要研究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行长远规划安排。提倡出口高效益低耗水产品、进口本地没有足够水资源生产的粮食产品,通过贸易的形式缓解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矛盾。

总之,要根据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广节水技术,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分生产效率,建立水资源宏观调控与微观定额管理体系,推行用水计量和节水激励制度,利用经济杠杆调节,促进用水户用水观念的转变,最终实现农业水资源供需平衡与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水资源利用思考 篇2

谈内蒙古西部地区资源优势的利用--人造板工业现状与展望

本文对内蒙古西部地区人造板工业在生产设备、生产工艺、产品性能、技术含量、产品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内蒙古西部地区人造板工业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对发展方向进行了科学规划,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作 者:云彪 任强 王喜明 冯贵宗 牛耕芜  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刊 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1 3(2) 分类号:F326.27 关键词:内蒙古西部地区   资源优势   人造板工业  

内蒙古水资源利用思考 篇3

据介绍,《规划》是依据国家、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编制的,是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主要专项规划之一。根据内蒙古水资源调查评价的成果,全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56m3,基本和全国人均占有量相同,但是分布很不均匀。全区水资源地区分布是东多西少,总的趋势是由东北向西南逐步减少。全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45.9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406.60亿m3,地下水资源量236.22亿m3。地下水与地表水重复量为96.87亿m3。

据了解,规划预测全区2015规划水平年多年平均总供水量为211.88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为99.41亿m3,外流域调水9.92亿m3,地下水供水量为92.14亿m3,其他工程供水量10.40亿m3。全区多年平均需水量为216.02亿m3,缺水量为4.15亿m3,缺水率为1.92%。

十二五期间,全区规划供水、调水工程、合理开发地下水工程建设和其他水资源利用,多年平均新增供水量30.6亿m3,其中新增地表水供水量15.9亿m3,新增地下水量4.6亿m3,其他水资源利用量10.1亿m3,基本可以满足自治区城市安全饮水、煤电等城市重要工业用水、发展农业及饲草料节水灌溉用水,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缓解地下水长期严重超采状况和发电等综合用水,提供供水保证。

内蒙古水资源开发利用阈限分析 篇4

1.1 水资源分布

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内气候条件东西迥异,年均气温在0—8℃之间,年均降水量从呼伦贝尔市的500mm到阿拉善盟不足50mm不等,水面蒸发量在500—2500mm 之间,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区内河流由黄河、海河、辽河、嫩江、额尔古纳河、滦河等外流水系及众多的内陆河水系组成。

根据第二次全区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全区水资源总量545.95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406.60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74.5%;地下水资源139.35 亿m3,占水资源总量的25.5%。水资源地域分布不匀,总的特点是“东部丰沛,西部紧缺”。按流域划分,嫩江最多,为230.57亿m3;海河(包括滦河) 最少,为4.75亿m3。按照内蓉古盟(市)划分,东4 盟(市)水资源总量为440.94亿m3,占总量的80.8%,中西部广大地区为105.00亿m3,占总量的19.2%。全区各盟市水资源分布见表1。

内蒙古水资源总量(若不包括黄河过境水量315×108m3) 为508.85×108m3[1],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2%,与土地面积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12.5%相比,显然属于水资源不足地区。其中,地表水资源为370.96×108m3,占水资源总量的72.9%;地下水资源137.89×108m3,占水资源总量的27.1%。在水资源总量中,若以P=75%的保证率计算,可利用的水资源仅为165×108m3。内蒙古水资源地区分布总的趋势与降水相一致,东部多于西部,南部多于北部,山区多于平原。按流域划分,嫩江水系194.59×108m3,占水资源总量的38.2%;额尔古纳水系133.75×108m3,占水资源总量的26.3%;西辽河水系70.32×108m3,占水资源总量的10.7%;内陆河流域52.01×108m3,占水资源总量的10.2%;海滦河流域4.16×108m3,占水资源总量的0.8%。除嫩江水系和额尔古纳河水系水量较丰沛、略有盈余外,其它水系都程度不同的缺水,其中内陆水系缺水尤为突出。内蒙古各盟市水资源统计资料见表2。

1.2 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内蒙古水资源开发利用量(2000年) 为177.41亿m3,其中居民生活用水量为10.45亿m3,工业用水量10.16亿m3,农业用水所占比重最大达156.81亿m3。现状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地表水利用量略高于地下水开发利用量,达101.50亿m3;地下水开发利用量为75.91亿m3。东部4盟(市) 现状开发利用量为71.59亿m3,占全区现状开采量的40.3%,开发利用率为16.24%,开发潜力巨大;西部诸盟(市) 在水资源量仅占全区总量的19.2%的情况下,开发利用量却已占全区总量的59.7%,开发利用率高达90%以上。全区工业生产及居民生活用水均以开采地下水为主,农业生产中地表水利用量多于地下水开发利用量,约为地下水开发利用量的1.75 倍。

2 阈限分析方法介绍

2.1 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模式

区域水资源开发总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的约束下进行的,在整个时间进程,呈现出阻尼因子作用下的增长模式。用LOGISTIC模型可以表示为:dWt/dt=rt·Wt0(1-Wt/Qmax)。式中,Wt为水资源在整个开发过程中t阶段的开发利用状态量,Wt0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起始状态量,rt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在第t时段内的增长率,Qmax为水资源开发阈值,LOGISTIC模型见图1。

设t1,t2为曲线的两个拐点,则t1、t2将曲线分为V1∈(t0,t1)、V2∈(t1,t2)、V3∈(t2,∞)3个部分。这3部分对应着水资源开发过程连续而递进的3个阶段:①Wt∈V1,水资源开发尚处在初始阶段。该阶段水资源开发规模小、开发程度低、利用率低、发展缓慢,工农业及整个经济属于耗水型,谈不上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与管理。但水资源开发潜力巨大。②Wt∈V2,水资源开发处于过渡阶段。该阶段水资源开发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开发方式由初始阶段的广度开发逐渐向深度开发转变,经济类型由耗水型逐步向节水型过渡,并开始重视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仍具有较大的潜力。③Wt∈V3,水资源开发处于饱和阶段。该阶段水资源开发程度已经接近于阈限,进一步开发的潜力很小。开发方式以深度开发为主,利用率高,工农业以及整个经济类型已节水型为主,并且水资源综合管理已达到相当的水平。

2.2 阈限分析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由上述分析可知,水资源开发的阈限是指在水资源整个开发过程中,水资源系统最终达到的最大供水能力。也就是说,在社会生产、经济技术水平都达到相当水平的条件下水资源系统可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用水能力,即水资源开发的最大容量。在这个容量下,水资源能够自然循环更新、不断地利用,同时又不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对水资源开发阈限的评定是要在对本区水资源特征、保证程度、开发利用状况及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对水资源的需求程度等供需诸方面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经过多因素分析评价而得出的结论。其综合评价模型如下:设给定两个有限论域U={U1,U2,…Un},V=0≤bj≤1{V1,V2,…Vn}。式中,U代表综合评判的因素所组成的集合,V代表评语所组成的集合,则模糊综合评判为下列模糊变换。B=A·R。式中,A为U上的模糊子集,而评判结果B则是V上的模糊子集,并且可以表示为A=(a1,a2,…am),0≤ai≤1;undefined。式中,ai即为Ui对A的隶属度,它表示单因素Ui在评定因素中所起作用大小的变量,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根据单因素Ui评定等级的能力;而bj则为等级Vj对综合评定所得模糊子集B的隶属度,它们表示综合评判的结果。

评判矩阵为:

式中,rij表示Ui的评价对等级Vj的隶属度,因此矩阵R中第i行Ri=(ri1,ri2,…r1n)即为对第i个因素的单因素Ui评判结果。评价计算中A=(a1,a2,…am)代表了各因素对综合评判重要性的权系数,因此满足undefined,同时模糊变换A·R也退化为普通矩阵计算,即undefined。

2.3 评价指标的选取

综合评价指标的选取要求能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客观反映区域水资源供需关系以及开发利用状况。通过对区域水资源系统及各影响因素的总和分析,参照全国水资源供需分析中的指标体系,在充分考虑不同区域水资源自然赋存量的差异以及开发利用方式不同的基础上,选取了以下相对性评价指标:灌溉率U1:灌溉面积/土地面积(%);水资源利用率U2:采用75%代表年的水资源利用率(%);需水模数U4:需水量/土地面积(万m3/km2);供水模数:75%水平年的供给量/土地面积(万m3/km2);人均供水量:75%水平年的供给量/总人口(m3/人);生态环境用水率U7:生态环境用水量/总水量(%)。把上述V1、V2、V3 3个阶段作为3个等级,为了定量反映各级因素对水资源开发阈限的影响程度,对V1、V2、V3进行0—1之间的评分,a1=0.95、a2=0.5、a3=0.05,数值越高,说明水资源开发潜力越大。在综合评定时,按上述aj的值以及B矩阵中各等级隶属度bj的值,按下式计算得到水资源阈限分级的综合评分值:undefined(通常k=1),各评价指标的分级值见表3。

2.4 评判矩阵R的计算

上述分析已知评价因素集U={U1,U2,…U6}对应着评语集V={V1,V2,V3};而在评判矩阵R中,rij即为某因素Ui对应等级Vj的隶属函数,其值的推求可根据各评价因素的实际数值对照各因素的分级指标来分析推求。为了消除各等级之间数值相差不大,而评价等级相差一级的跳跃现象,使隶属函数在各等级之间平滑过渡,应对其进行模糊化处理;对V2级(中间区间),令其落在区间中点,其隶属度为1,而两侧缘点的隶属度为0.5,中间点向两侧按线性递减处理。对V1和V2两侧区间,则距临界值越远,则两侧区间的隶属度越大。在临界值上则属于两侧等级的隶属度各为0.5,按上述设想,根据相对隶属函数的定义,构建了如下各评价等级相对隶属函数的计算公式:对U1,U2,U3,U4,各评语级相对隶属函数的计算式为:

undefined

对于评价因素U5、U6的计算公式为为:

undefined

上述公式中,k1为V1和V2等级的临界值;k2为V2等级区间中点值,k2=(k1+k2)/2;k3为V2和V3等级的临界值。

3 内蒙古水资源利用的阈限分析

根据内蒙古各盟市自然、社会和经济情况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对内蒙古各盟市资料统计整理,见表4。

根据表4的3个评判因素的指标特征,按上面给出的R矩阵的求算公式,计算出各盟市每个评级因素对应于各个等级的相对隶属度rij。其中,ri1=μv1(Ui)、ri2=μv2(Ui)、ri3=μv3(Ui),从而求出整个综合评价矩阵R的值。在综合考虑各评价指标对区域水资源开发容量影响程度的大小,以及不同指标之间交叉性的基础上,参照全国水资源评价标准,赋予各评价因素不同的权重:A=(a1,a2,a3,a4,a5,a6)=(0.20,0.25,0.15,0.15,0.15,0.10),可得到各盟市最终评判结果矩阵及综合评分,见表5。

4 结论

内蒙古各盟市大部分处于水资源开发的第二个阶段(过渡阶段),水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仍然有一定的潜力。从综合评分看各盟市的状况,兴安盟的发展潜力最大,其次是赤峰市,乌海市潜力最小,呼和浩特市次之。今后内蒙古各盟市在水资源开发过程中,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应重视水资源的深度开发,尽快转变经济结构,即由耗水型经济结构转向节水型经济结构。还有些盟市如呼伦贝尔盟水资源开发处于初级阶段,水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应对其进行合理开采利用,强调开源与节流并重。

参考文献

[1]刘昌明.水文水资源研究理论与实践——刘昌明文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刘昌明,等.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3]赵明,等.内蒙古旗县市水资源分类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4)∶10-14.

[4]赵明,等.内蒙古水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方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0,14(4)∶32-36.

[5]柴建华,等.内蒙古自治区水资源利用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水利,1999,(1)∶25-27.

[6]内蒙古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7]崔文华,等.内蒙古东部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3,(2)∶9-10.

[8]吴全,等.内蒙古土地整理与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19(7)∶166-173.

内蒙古水资源利用思考 篇5

1 自然地理、地质概况

赤峰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内蒙高原向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处116°21′—120°59′E、41°17′—45°24′N,总面积90021.221km2。地势西高东低,北、西、南三面多山,主要山脉有大兴安岭、努鲁儿虎山和七老图山。赤峰地区属温带半干早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降水少;夏季短促炎热,雨水集中;秋季气温剧降,霜冻来临早;冬季漫长寒冷,降雪少,寒潮多;年平均气温3—5℃。

赤峰地区地层出露齐全,从寒武至第四系地层均有出露。自中生代以来,受环太平洋构造—火山活动影响,发生了强烈的火山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由火山断陷盆地组成的北东向火山岩带,同时伴有大规模花岗岩基及中酸性岩脉侵入。新生代赤峰地区喷发了大面积的新近系玄武岩,在火山喷发间歇阶段有煤盆地形成。区内构造发育,其构造特征表现为:在东西向构造格局之上叠加了北东向构造,形成相对隆起的山系构造格架,格架之内往往为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此构造格局及其相关的沉积作用、多期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构成了区内复杂的地质环境[5,6,7]。

2 地质遗迹的主要类型

在对赤峰地质遗迹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地质遗迹资源特征、成因,同时参考齐岩辛[8]、王同文[9]提出的划分方案,将赤峰地质遗迹划分为9大类,即地层类、构造类、岩石类、矿物类、矿床类、古生物类、地质灾害类、地质地貌类及水体类。赤峰市主要地质遗迹类型及其分布见表1。

3 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利用

3.1 地质遗迹的保护

地质遗迹保护的方法和手段很多,目前国内外普遍流行的做法主要有两种,一是建立地质遗迹保护区,通过规划划定一定的保护区域,按照国家发布的有关法规,以行政手段实现对地质遗迹的保护。我国现已建立国家级、省级、县(市)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426个,其中地质构造、地质剖面和形迹46处,古生物化石36处,地质地貌景观344处[10]。二是建立地质公园。建立地质公园不但可保护地质遗迹,而且可发展地方经济、开展科普教育和科学研究工作。目前我国已建立国家地质公园138个,其中已有20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地质遗迹保护条例的颁布:1987年我国出台了《关于建立地质自然保护区的规定》,开始建立了第一批独立的地质自然保护区;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国第一部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条有关地质遗迹保护的法律条例;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1995年,地质矿产部颁布了《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2002年7月29日国土资源部正式公布了《古生物化石管理办法》;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提出了地质遗迹保护类型及方法。这些地质遗迹保护条例的颁布对推动赤峰市地质遗迹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截至2003年,赤峰市共建立各等级自然保护区25个,其中地质遗迹类4个[11]。

地质遗迹保护项目的实施:近年来,赤峰市各旗县国土资源局积极争取国家财政地质遗迹保护经费,同时地方政府积极提供配套资金,不断加大地质遗迹保护投资力度,仅2008年赤峰市就争取到国家财政经费及地方政府配套经费共计2000多万元,对赤峰市地质遗迹保护、地质公园的建设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3.2 地质遗迹的开发利用

地质公园的建设:①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赤峰市西北部的克什克腾旗境内,地处116°30′00″—118°20′00″E、42°20′00″—44°10′00″N。2001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8月21日公园正式揭碑开园。公园规划面积5000km2,保护面积1750km2,主要包括平顶山第四纪冰斗群、西拉沐伦大峡谷、浑善达克沙地、阿斯哈图花岗岩石林、达里诺尔火山地貌、黄岗梁第四纪冰川遗迹、青山花岗岩臼及花岗岩峰林、热水塘温泉8大园区。主要特色地质遗迹有:西拉沐伦河大断裂构造地质遗迹,第四纪冰川遗迹,花岗岩石林、峰林地貌,花岗岩岩臼、火山群地质遗迹,沙地地貌,河流、湖泊、湿地、热水温泉等水体景观。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是集地质地貌、水体、沙地、草原等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公园接待海内外游客14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3亿元人民币,大大地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为当地居民的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全民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②自治区级地质公园的建设。宁城地质公园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地处118°15′49″—119°15′00″E、41°17′08″—41°49′34″N。2007年11月被批准为自治区级地质公园,规划总面积339.54km2。主要包括古生物化石遗迹园区、黑里河园区、热水温泉园区三大园区。近几年在宁城道虎沟地区发现了大量世界罕见、能代表重要生物演化历史的古生物化石,如最早的冠群蝾螈类化石——天义初螈(Chunerpeton tianyiensis)[12]、最古老的水生哺乳动物——獭形狸尾兽(Castorocauda lutrasimilis)[13,14]、首次发现淡水环境中的七鳃鳗化石——孟氏中生鳗(Mesomyzon mengae)[15]、最早能够飞行的哺乳动物——远古翔兽(Volaticotherium antiquus)[16]、蜀兽科粗壮假碾磨齿兽(Pseudotribos robustus)[17]等。宁城地质公园是一个以古生物化石、地层剖面为主,并融热水温泉、第四纪冰川遗迹、花岗岩景观于一体的地质公园。

矿山公园的建设:巴林石国家矿山公园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境内,地处118°16′3.9″—118°30′52″E、43°44′3.5″—43°51′43.9″N。2005年被国土资源部批准为国家矿山公园,公园规划总面积96.34km2,分为四大景区,即矿产遗迹游览区、自然生态保护区、民族风情体验区、草原风情观赏区[18]。巴林石国家矿山公园是以巴林石矿地质遗迹为主,同时结合红山诸文化、草原民族风情于一体的矿山公园。

4 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4.1 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具有重要价值的地质遗迹遭到严重的非法盗卖或破坏。近年来,在宁城地区发现了大量种类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由于该地区基础地质研究薄弱,当地管理部门对化石分布地段、层位等掌握不准,同时化石分布范围广,化石分布区地处内蒙古、辽宁、河北三省交界处,基础建设条件差,执法难度较大,出现了对化石的偷挖、盗卖行为,造成了部分古生物化石的破坏。②地质遗迹保护资金不足。由于各地方政府经济实力差别很大,经济实力弱的地方地质遗迹保护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很难满足地质遗迹保护区建设的需要,一些保护设施、保护工作、宣传设施都不能及时完成,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造成的地质遗迹破坏仍很严重。③地质遗迹资源家底不清,缺乏系统调查。赤峰市国土面积大,地质遗迹资源丰富,许多有价值的地质遗迹并未得到有效的保护与利用。目前全市尚未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工作,缺乏系统、完整、翔实的基础资料,从而影响了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开展。④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由于地质遗迹属性的多样性,决定了地质遗迹管理上存在多头管理的现状,在地质公园所在地,同时还设立了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各有一套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经济效益好的景区、景点出现多头管理,经济效益不好的地方出现无人管的现象,以致一些区域内的地质遗迹未受保护,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4.2 建议与对策

内蒙古水资源利用思考 篇6

(一) 矿产资源。

根据《矿产资源法实施细则》第2条规定, 所谓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 具有利用价值的, 呈固态、液态、气态的自然资源。可分为能源矿产, 如煤、石油/天然气、地热;金属矿产, 如铁、锰、铜;非金属矿产, 如金刚石、石灰岩、粘土;水气矿产, 如地下水、矿泉水、二氧化碳气四大类。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不仅拥有丰富的森林、草原资源, 同时也是我国能源矿产资源大区, 是国家的重要战略性能源矿产资源基地。

(二) 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胡锦涛同志曾指出:“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使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对于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内蒙古自治区这片广袤的草原上, 生活着49个民族, 有48个少数民族, 其中蒙古族是主体民族, 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指导下, 这些民族间始终保持着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二、矿产资源在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开发利用现状

(一) 地位。

能源、材料和信息并称为当前社会公认的现代文明三大支柱, 其中矿产资源则构成了能源和材料两大支柱的主体。当今世界92%以上的一次性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材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自于矿产资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内蒙古自治区依托矿产资源优势, 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尤其是2002年以来,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长速度连续8年在全国保持第一, 这得益于内蒙古强大的资源后盾。矿产资源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快速腾飞的重要物质基础, 也成为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 开发利用现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象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实力, 同时矿产资源种类和数量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结构、规模、速度。简单地说,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 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工作薄弱。内蒙古自治区地质勘查工作相对滞后, 基础地质勘查程度低, 资源储量不明, 许多地区仍是空白区, 面临着资源储量不足的困境, 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受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等方面的制约, 导致矿产资源的回采率、入选率、利用率均较低。三是单位矿产资源采掘成本高。目前, 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经济基础底子薄, 矿产资源开发投资有限, 采掘技术落后, 矿山设备陈旧, 机械化、半机械化和手工业生产并存, 开发利用的效率低, 单位矿产资源采掘成本高。

三、矿产资源开发对内蒙古自治区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近几年, 内蒙古一直保持着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其中第二产业对地区GDP的贡献率接近60%, 在第二产业中, 开发贡献率最为突出。总体上看,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二是带动旅游业等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三是促进生产结构的改变;四是改变了牧民的传统就业模式。

(二) 消极影响。

矿产开采业的迅速发展, 不仅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 改善了牧民生活, 极大地促进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与此同时, 也给当地的农牧民生产、生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牧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矿产资开发, 地方财政收入明显提高, 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是, 就牧民个人而言, 并没有从矿产资源开发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出现了“富财政穷百姓”的奇怪现象。2010年, 内蒙古城镇居民绝对人均纯收入为17698.2元, 而内蒙古牧民人均纯收入却只有7, 851元。二是损害矿区居民的身体健康。随着矿产资源的进一步开发, 矿业“三废”不但严重破坏了周遭的生态环境, 同时这些废弃物和噪声直接损害了矿区居民的身体健康。三是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利益冲突增多。自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以来, 一些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 忽视环境保护, 严重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加之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机制、拆迁补偿机制不健全等, 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

四、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对策

内蒙古矿产资源开采是经济问题, 同时也是民族问题。因此, 在矿产资源开采整个过程中, 必须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问题。

(一) 保护生态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 习近平首次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 要想尽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就必须严格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 更加自觉地发展循环经济。目前, 内蒙古草原地区部分矿产企业在开采中只追求短期利益已严重影响了内蒙古自治区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因此, 要充分利用公益广告、社区宣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报纸、电视等手段宣传环保知识, 培养全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二) 合理有序利用矿产资源。

当前, 首要做的是改变传统的“先破坏后治理”的开发观念, 提倡一种矿产资源的开发要与眼前利益和长远目标相结合, 合理有序开发的新理念, 做到把节约资源与协调经济、社会和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科学规划, 建立相应的环境评价指标, 同时对在开发中造成不可避免的污染或破坏, 应该遵守“谁污染, 谁治理”的原则,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三) 建设公平正义社会。

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 出现的各类社会矛盾与纠纷, 在于缺乏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要做到如下几点:

1. 健全法律体制。

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法律条规, 将开发过程各环节的监督管理、污染防治、补救细则等纳入法律法规内, 用法律来维持生态经济, 用法规来协调资源问题与生态问题。

2. 切实维护好农牧民利益。

构建和谐内蒙古, 必须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少数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 为全区少数民族造福。如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再就业工作, 加强对其进行职业培训、岗前培训、继续教育的工作, 努力完善农牧民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保障制度。

3. 进一步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民族团结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生命线, 是社会和谐的重要体现。因此, 要想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就必须加大正面教育和宣传力度, 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思想政治觉悟。虽说当前, 内蒙古自治区在民族关系方面处理得比较成功。但是, 只要有民族存在, 民族差异也会存在, 由此引发的矛盾也是无法避免的。但只要我们保持高度警惕, 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必定会推进民族关系稳定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关区.内蒙古农牧民增收问题的探讨[J].北方经济, 2011

[2] .尚时路.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J].中国发展观察, 2005

[3] .魏军.辽宁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浅议[J].满族研究, 2010

内蒙古水资源利用思考 篇7

一、充分认识水资源是重要的环境资源, 也是重要的能源资源

水资源保护的目的和开发利用的产品很多, 防洪、引水、灌溉、航运、养殖、生态、旅游、替代能源、减排等“产品”效益甚至可能远远大于电力产品效益。当然, 电能是目前最直接可以准确计量和交易的基础性产品。

水电是兼有一次与二次能源双重功能的优质能源;水电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迄今可以大规模商业开发的重要能源;大水电、小水电都要因地制宜, 多方面兼顾并综合利用以可持续的方式发展。

水电开发是一项典型的具有社会和环境等综合效益的事业, 水电和应用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水电是一项成熟技术, 包括环境风险在内的工程风险都可控。

二、健全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的保障体系

科学利用水资源必须同时兼顾环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坚决制止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 尤其是主要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要科学、全面规划, 以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为切实目标, 必须考虑多功能、跨区域的综合利用, 坚持环境、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化代价换取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最大化。

加强法律法规和制度程序的保障作用。健全和完善相关法规、条例, 包括公约, 尤其是水利和电力、能源和环境、水库和土地、转移安置等, 特别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及专业部门的协调性和连贯性, 避免政策法规冲突, 防止短期行为和本位主义。无论是规划、设计要求, 还是建设、运行规定, 无论是政府部门是制定政策调控或市场机制导向, 还是投资开发组织或运营机构职责, 都必须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和考核指标, 以便监督制约、统筹兼顾。

把生态环保贯穿于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全过程。规划设计包括坝址、坝型选择、引水方式选择等, 尽量减少淹没、减少地震、控制滑坡, 保障生态流量和水体安全, 并保障流域开发和运行统一、有序。

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与恢复, 尤其是生态脆弱地区。尽量少明挖, 并保证及时支护、恢复或改善。把环境工程与枢纽工程同等对待, 预算要保证, 使用要到位, 效果要考核。

工程运行中以综合效益最大化, 兼顾多功能并科学、合理运用, 保证流域梯级 (防洪、航运) 安全调度, 泥沙、水质生态调度, 发电、供水和蓄水经济调度。控制流速、流量、水位。减少泥沙淤积, 增加水体交换和防止污染, 与此同时多发电。

三、完善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利用的长效机制

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 按照系统工程要求, 全方位加大力度, 继续实施休牧 (或轮牧) 还草、退耕还 (山、坡) 林, 营造湿地、草甸、林地、植被等, 提高水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继续实施退田还湖、筑坝蓄水、疏浚河流, 综合治理、开发利用, 以保护水体、控制调节水量, 保障供水、防洪减灾。

但是, 各地在“退耕还林、还草”“筑坝蓄水”中存在土地的承载能力和移民搬迁安置的长期稳定问题、地方政府与相关企业的措施不足问题以及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和具体配套措施不足的问题、各责任主体和责任目标的趋向和实施保障不足的矛盾等等问题, 一方面说明了水资源保护与综合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也正好说明了其系统性、全局性和长期性、艰巨性。

健全移民补偿和安置长效机制。对于因实施休牧还草、退耕还林的草原和山地移民和因兴修水利、筑坝蓄水的移民, 为保证其移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除及时、足量到位 (一次性) 失地补偿和迁移安置补偿费用外, 移民后扶植发展, 更需要长周期、稳定、透明以及直接和间接的政策措施到位, 而不应只是制定一些短期或不明期限的保障“政策”。

完善水利水电工程生态环保投入和运行补偿机制。或政府公益 (财政) 投入, 或财政补贴 (税收返还) , 或产品加价固化相关成本, 补偿“公益”投资或运行成本及损失。财务保障生态投入。

注重水利水电工程经济功能指标和公益功能指标考核, 科学确定工程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公益效益指标, 不仅指导规划建设可行性评价, 也指导运行绩效考核。

制定流域生态、安全、经济调度统一机制。建立流域统一调度机制, 统筹水情、电力、供水、水运、生态环境, 保障“社会公益”和“多产品”功能。既要防止洪水灾害和水质污染, 又要防止断流、断航, 安全、优质、高效利用水资源。

明确水资源产品利益和税费分配机制。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游区域与下游区域, 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 (投资收益税收和资源费分成) , 包括相关循环产业 (结构) 支持机制, 平衡当地和关联区域的损失和受惠。

内蒙古水资源利用思考 篇8

关键词:内蒙古,初中美术,泥塑,传承,创新

内蒙古地区地域广阔,物产富足,由于民族融合以及贸易交流的影响,形成了非常多的带有地域色彩的美术教育资源。如:阴山岩画。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流淌着一幅幅记录牧民生活的岩画,传承了游牧民族的灵魂,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草原服饰。服饰是一个地区生活和文化的缩影,内蒙古大草原上独具特色的优美服饰一直都是我们的骄傲;泥塑。也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重点,近年来在政府的积极倡导之下,更是获得了蓬勃发展。

一、泥塑文化概述

泥塑,俗称“彩塑”泥塑艺术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手工艺。从新石器时代以来,泥塑艺术一直都在缓慢的发展之中,直至汉代该技术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艺术品种,考古也发掘出非常多的汉代文物,都展示出当时技艺的高超。两汉时期,道教和佛教对泥塑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祭祀和神佛像应用比较广泛。唐代是我国艺术文化的鼎盛时期,雕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杰出的代表,他将绘画与雕塑有机融合,创作了传世佳作千手观音、泥塑罗汉等终多作品享誉海内外。到了宋代,大型泥塑与小型泥塑都开始崛起,出现了专门从事泥人制作的手工艺人,技法已经非常醇熟。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小型泥塑一直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河北白沟等都是独具特色的泥塑流派。时至今日,泥塑因其复杂的制作工艺,目前只在少数人手中大放光彩,重拾泥塑文化也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份特殊礼物。

中国的泥塑艺术几经波折衍生出很多流派,我们主要从教学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学生的学习特点,研究小型泥塑艺术。泥塑艺术目前已经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泥塑艺术对于提高学生的艺术赏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文化审美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泥人制作工艺概述

泥人的制作过程是比较复杂的:首先是选料。土质要细腻均匀,不能有一点沙粒,当地人叫“胶泥”,红、黑胶泥均可。第二是泡浆。将纸浆浸泡粘稠,和胶泥加适量水搅拌(也有的地方是加棉絮或蜂蜜代替),将拌好之后放在一块平滑的石头上,用棍棒捶打,直到胶泥,,纸筋,水粉捶打均匀,用温布包好。第三步是翻模。手制一块泥,做成泥皮子,然后在模具里面涂上食油,将泥皮子装在模具内,用手将之深凹处挤压,以免缺型,挤压好后,用小刀将模边缘的剩余泥割掉,将胚子轻轻取出,放在一个平的木板上阴干。然后用水反复涂抹,直到胚型光滑无裂纹,等待胚子完全干好,这个泥娃娃便完整成型了。接下来就是彩绘最后一道工序,这道工序就相当具有难度了。采用了毛笔,水胶,鸡蛋清,各色颜料的派色调和,以及熟练的用毛笔技巧至关重要。能制作出活灵活现的泥娃娃,靠的就是多年的技术了。

三、与泥塑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展

美术课程的开展是一个多元化学习的过程,美术是一项亲切细腻的学科。每一项构思都不仅仅是技法的发挥,更重要的是一种设计的过程,从科学的构思、分析、整理、归纳,并通过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沟通,对艺术进行二次的刻画和塑造,再将这些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能力的程序,这是一个艺术加工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

1、泥塑历史的学习与作品欣赏

要让学生对一门艺术产生兴趣,最好的手段就是先让学生了解它的历史,观赏它的作品。从汉代的出土红陶猪,再到天津“泥人张”的小玩具,让学生通过一件件栩栩如生的作品感受泥塑文化的源远流长。活灵活现的作品最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具有最强的说服力(见图1)。

2、泥塑基础训练

除了泥塑文化研究之外,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很多基础技法的训练,手把手的将泥人的制作工艺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泥塑文化的巧妙,重拾泥土文化的风韵。让学生自己制作的作品,我们还进行了集中展出,增强学生们的自信心,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我们的队伍。

3、美术学习与文化传承艺术

我们都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身为游牧民族的后人,多年来我们崇尚自由与奔放,水草丰美的草原文化已经植根于我们的内心,而泥土正带着迷人的芳香重新向我们召唤文化的回归与创新。美术学习的过程中除了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素描等等多个方向。因此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开放性的学习态度,广泛接纳各个地域的文化特色,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超越课本,超越自我,用心去把握艺术的内涵。

美术是一种亘久流传的艺术,在美术的发展历程中,有很多人文性的因素都自然融合了进去,通过对古今中外艺术作品的欣赏,更多的建立对于美术多元化的理解,建立起学生的人文鉴赏能力,融更多的人文情怀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美术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世界美术的多元化发展离不开创新更离不开传承。

参考文献

[1]龚鹏,牧乐.乌兰察布草原舞蹈岩画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象征[J].大连大学学报.2007(05)

[2]文可义.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内蒙古水资源利用思考 篇9

生物质能开发与技术利用的主要包括:生物质沼气发酵、生物质酒精发酵、生物质热解、生物质气化、植物质压缩成型和制炭、生物质能生态工程技术等。在这些技术中, 大部分已经趋于成熟, 部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生物质资源虽然来源很广泛、种类很多, 但数量大、分布广的主要有两类, 一是畜禽粪便, 二是农作物秸秆。这里主要论述这两类生物质能的存在、分布现状及目前主要的开发利用技术。农村牧区生物质资源的科学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即影响我国的环境状况, 又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紧密相关。农村牧区生物质资源的循环利用, 对于缓解资源不足, 减少环境污染, 拓展农业的外部功能, 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5,6]。

一、内蒙古农业生物质能资源现状

1. 农作物秸秆产量及利用现状

(1) 农作物秸秆产量

注:数据取自《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数据取自《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

分析上表可见, 各类作物秸秆理论产量与实际产量情况基本一致, 秸秆产量最高的农作物是玉米, 其实际秸秆产量达到1888.22万吨, 其次是小麦245.00万吨、豆类212.01万吨、油料160.74万吨、薯类100.89万吨, 其它农作物均小于100万吨。经统计, 全区2007年秸秆总产量为3270.27万吨, 根据能量转换系数, 折合标准煤为2089.23万吨, 是全区农林牧渔业能源消费总量 (346万吨标准煤) 的6倍。可见, 我区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 利用空间巨大。

(2) 农作物秸秆利用现状

注:数据取自《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污染源普查技术报告》

由表2可见, 内蒙古自治区2007年全年产生的3270.27万吨农作物秸秆中, 有1684.60万吨 (51.51%) 用作饲料。由于免耕栽培等一系列栽培措施的应用, 全区秸秆还田量逐年增加, 目前已经占到秸秆处理总量的10.56%, 仅次于作为饲料与燃料两种利用途径。然而, 我们也看到, 还有29.65%, 近1000余吨的农作物秸秆作为农村生活燃料被燃烧掉, 这种秸秆处理方式与我区农村现阶段生产力水平、农民生活习惯是息息相关的。

2. 畜禽粪便排放量及利用现状

(1) 畜禽粪便排放量

内蒙古自治区是全国畜牧饲养大区, 牛、羊总头数及肉蛋奶产量居于全国前列, 畜牧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全区养殖的奶牛、肉牛中, 奶牛比例较高 (奶牛可日排放粪便32.86千克) , 因此, 全区实际年排放量高于其理论年排放量 (牛日排放粪便按平均值20千克计) 。由全区实际年排放量可见, 羊排放的有机废弃物最多, 达到了4805.90万吨, 占总排放量的49.92%;其次是牛、猪、家禽, 排放量分别为3916.38、565.34、339.05万吨, 分别占总排放量的40.68%、5.87%、3.52%。利用畜禽粪便干物质比例与能量转换系数, 可以将畜禽实际年排放量转换成标准煤, 由表3可见, 全区2007年全年畜禽粪便产生量相当于1571.87万吨, 仅次于全区秸秆产生量 (标准煤) , 可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注:数据取自《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数据取自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产排污系数测算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污染源普查对全区655个规模化养殖场、856个养殖小区、70056个养殖专业户饲养的1074265头牛、693188头猪、26865827只鸡进行普查, 共排放污染物1100.01万吨。

(2) 畜禽粪便利用现状

由表4可见, 内蒙古自治区畜禽粪便的排放总量为9626.67万吨, 处理方式主要以随意堆置为主, 这一处理方式占到了70.76%, 总量达6811.83万吨。畜禽粪便的随意堆置不仅影响环境质量, 更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健康, 由畜禽粪便引起的面源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而利用畜禽粪便制作堆肥、有机肥、各种菌类培养基的比例仅为8.20%, 不足十分之一。沼气是一种清洁能源, 技术成熟、使用方便, 然而我区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沼气的比例仅为3.33%。虽然存在诸多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状况,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未来全区畜禽粪便资源的利用前景广阔。

二、内蒙古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利用技术

1. 生物质能的技术转化体系

根据生物质能的特点, 其转化技术可分为物理转化、热化学转化及生物转化三大类。我区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能资源, 自治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对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一直极为重视, 全区各级农业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对农业生物质能利用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 物理转化

物理转化主要是指固化成型技术, 其是在高压下通过生物质中木素的塑化粘合把疏松的生物质压成密度极高的成型材料, 以便利用、运输、贮藏和高效率的燃烧。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生物质固化技术是指将具有一定粒度的生物质原料, 在一定压力作用下 (加热或不加热) , 制成棒状、粒状等各种成型燃料。其便于运输和贮存, 集中利用和提高热效率可作为工业锅炉、民用灶炉、家庭取暖的燃料, 也可进一步加工成木炭和活性炭。

(2) 热化学转化

热化学转化包括热解、气化、液化和直接燃烧四种。热解是是在少量给氧或不给氧的热力作用下, 使生物质分解转化成气、液和固体三相物质。其中气、液相物质可制成燃料油, 固体则为木炭。气化是指在高温缺氧下与气化剂反应生成小分子可燃气体, 把生物质转化为可燃气的技术。液化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两种。其中直接液化是在高温高压下通过催化剂生成液化油, 以供作汽车燃料。间接转化法是将生物质先热解成气体, 然后再液化, 或者用水解和生物发酵相结合的方法, 把生物质中的纤维素及半纤维素首先转化成单糖或多糖, 再经发酵形成酒精。直接燃烧大致可分炉灶燃烧、锅炉燃烧、垃圾焚烧和固体燃料燃烧四种。

(3) 生物转化

生物转化包括水解及发酵、生物发酵两种, 主要是以厌氧消化和特种酶技术为主。一是厌氧消化制取沼气;二是通过酶技术制取乙醇液体燃料。其中水解及发酵是指利用生物技术 (包括酶技术) 把生物质转化为乙醇的主要目的是制取液体燃料。生物发酵是指是最古老的, 也是最新的一种生物质能转换技术, 厌氧消化 (沼气发酵) 是指有机物质 (为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 在一定温度、湿度、酸碱度和厌氧条件下, 经过沼气菌群发酵 (消化) 生成沼气、消化液和消化污泥 (沉渣) 。这个过程就叫沼气发酵或厌氧消化。它包括小型的农村沼气技术和大型的厌氧处理污水的工程。此外, 近代开始用产氢细菌发酵来产生氢气, 这种技术无需光源, 同时可连续稳定产生氢气。同时, 由于氢气是最清洁能源, 故产氢菌发酵制氢工艺倍受关注, 并取得了一些实用性的成果。

2.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农业部门主推技术

(1) 内蒙古农村牧区沼气技术

我区农村牧区沼气建设以“一池三改”和“四位一体”为基本单元, 将户用沼气池建设与改圈、改厕、改厨以及日光温室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结合本区不同类型地区的特点, 在丰富和完善“一池三改”和“四位一体”的基础上, 狠抓了六种模式创新与示范:在纯牧区示范推广了“草原六结合” (沼气池、青贮池、省柴节煤炕连灶、太阳灶、太阳能暖圈棚、日光温室) 、在半农半牧区示范推广了“农牧六配套” (沼气池、节能架空炕、节能灶、太阳能暖圈、饲草加工机械和青贮或微贮窖) 、在农业种植区示范推广了“庭院一池四改” (沼气池、改造或新建太阳能保温圈舍, 改造厕所, 改造厨房, 改造或新建节能架空炕) 和“田园五位一体” (日光温室、沼气池、太阳能暖圈、厕所、被动式太阳能暖房) “三池一体” (原料预处理池、沼气池、沼液沼渣储存池) 和在农业养殖区“多池连体” (将多个沼气池连体建设) 等不同形式的生态家园建设模式。经过一年的项目实施, 在显著的综合效益吸引下, 广大农牧民兴建沼气的观念发生了质的转变:由过去的抵制变为现在的接受;由过去的怀疑观望变为现在的相信欢迎;由过去被动接受变为现在主动要求建设, 而且排长队申请等待沼气项目;项目户由过去对沼气使用技术一无所知变为现在较全面地熟悉掌握。这些充分体现出沼气建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必将对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以及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农牧民生活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

(2) 内蒙古农村牧区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之一, 它的应用从根本上摆脱了设施农业依赖大量化学品投入的局面, 该技术是农业部、科技部、环保部等八部委力推的一项低投入高产出、节能减排、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技术。其技术核心是:农作物秸秆等生物质在微生物菌种作用下, 经过好氧发酵生成供植物吸收的二氧化碳、热量、抗病孢子、有机营养物, 结合植物疫苗的使用, 促进废弃物资源循环增值利用和多种生产要素转化, 使生态环境更适合农产品生产与可持续链条的有序延长。农作物秸秆利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经有益生物菌群作用转化为农业再生产的各种资源。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从试验、示范到推广以来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截止2009年, 已在赤峰、包头两市6个旗县区的8560个棚室推广应用了该技术, 推广总面积达到了6850.4亩。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包括黄瓜 (3214个棚室、共计2571.2亩) 、番茄 (2022个棚室、共计1617.6亩) 、茄子 (1203个棚室、共计1010.4亩) , 圆椒尖椒 (2064个棚室、共计1651.2亩) 。到2009年, 项目共转化各类作物秸秆约2.74万吨, 每亩棚室增收6000元, 亩节省成本1000元, 实际增收7000元以上, 总增收超过6000万元。仅赤峰、包头两市应用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生产的无公害蔬菜, 较对照的总增产量就达2240.9万千克, 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三、自治区发展生物质能的对策及建议

1. 建立完善我区生物质能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全区各地区在认真执行国家已颁布实施的农村牧区生物质能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 各级政府应该发挥我区区域自治的优势, 制定符合我区实际、与生物质能发展相适应的法规、法规、标准和体系, 逐步将国家、地方对农村牧区生物质能项目建设的各项管理措施、手段纳入法制轨道。并通过制定一系列支持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配套法律法规措施来促进生物质能相关产业的发展。

2. 继续加大对生物质能产业的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应当根据《可再生能源法》, 结合我区的实际情况, 加大对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来促进我区生物质能事业的快速发展。积极推进各种生物质能相关项目, 建设从能源植物种植到生物燃料生产、销售、流通的顺畅体系。加大对发展生物质能产业的经济支持,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 出台一系列财政补贴、投资及税收优惠、补贴补助等激励政策, 为全区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从生物质能产业的发展来看, 技术是制约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的关键。因此, 应该加大对生物质能转化的技术研发力度, 努力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核心竞争力。

3. 建立有效的工作机制

在涉及到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相关问题时, 各级政府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存在着协调性差, 政策难以落实等现实问题, 原因在于目前还没有形成稳定、有效的工作机制。要改变这一状况, 各级政府要牵头设立相关领导小组、工作办公室, 组织协调各方工作, 保证生物质能相关问题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解决。

4. 要学会因地制宜地发展生物质能产业

我区地域广阔, 生物质资源丰富, 各地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差异显著, 经济发展亦不均衡, 在发展生物质能产业上要因地制宜, 根据各地实际制定符合本地发展的生物质能战略。通过因地制宜来发展生物质能产业, 既可以就地取材, 降低成本, 又可以促进农业与生物质能产业的相互补充, 有利于农业产业规划, 形成集约化的结构布局。

5. 扩大交流, 开展多方合作

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国际、国内, 行业间、跨行业合作, 争取更多的资金、技术、设备进入生物质能产业链条, 充分利用当今国际、国内关注的热点时期, 切实抓住中部崛起的良好机遇, 主动出击, 创造条件, 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 加强联合。

6. 制定长远规划, 综合开发利用

政府应积极着手制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长远规划, 结合我区实际, 在紧密结合市场发展、需求取的同时, 明确产权制度、流通体制和经营管理体制, 全面建立生物质能产业市场机制, 提高生物质能产业市场化程度, 为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化提供能源保障。

参考文献

[1]胡明秀.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途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4, 32 (4) :757-759.

[2]孙振均, 孙永明.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与农村生物能源利用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6, 8 (1) :6-13.

[3]孙永明, 袁振宏, 孙振钧.中国生物质能源与生物质利用现状与展望[J].可再生能源, 2006 (2) :78-82.

[4]蒋剑春.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与应用[J].生物质化学工程, 2007, 41 (3) :59-65.

[5]郭瑞超, 唐军荣, 胥辉, 等.木质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与展望[J].林业调查规划, 2007, 32 (I) :90-94.

上一篇:老年急性缺血性肠炎下一篇:特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