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政策分析

2024-08-08

现状政策分析(精选12篇)

现状政策分析 篇1

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 由于煤是一种性质十分复杂的固体可燃物, 同时再加上煤碳资源的构成环境不同, 因此加强对煤质的分析检测是提高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手段。随着我国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 提高煤质分析仪器的科技含量是提高煤质检测结果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煤质分析技术已由过去传统的物力方法、化学方法逐步走向仪器化、自动化阶段。

1 煤质分析仪器的发展现状

煤质分析仪器是对煤炭成分进行分析的仪器设备的总称, 根据煤炭的成分构成, 煤质检测的指标含有:发热量、灰分、水分、硫分、煤的吸氧量以及碳元素等等。因此目前使用普遍的煤质分析仪器包括:热量仪器、工业分析仪器、自燃性测定仪以及元素分析仪等。

1.1 热量仪器

煤的热量值是煤炭资源功能发挥的最大特点, 通过对煤发热量的分析可以知道单位质量煤完全燃烧后产生的热量, 以此来决定煤炭的具体使用量。热量仪器主要是对煤发热量的分析, 其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的发展:一是人工计算阶段。二十世纪80年代, 我国对煤炭热量的测定主要是依靠人工计算的方式计算煤炭的发热量值[1];二是电脑量热仪。进入90年代以后, 我国计算机技术得到发展与应用, 为此我国对热量仪器进行改造升级, 实现了电脑量热仪, 电脑量热仪的应用标志着煤炭热量检测实现了自动化控制, 并且大大提高了测量数值的准确性;三是全自动量热仪。全自动量热仪目前已经在煤炭检验系统中得以普遍使用, 以氧弹量热仪为例, 环境温度保持稳定, 设备可与外界温度热平衡, 在检测过程中对内、外桶水温自动测量温差, 并进行计算, 使用该仪器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减少因人为操作而造成的数据偏颇, 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2 工业分析仪

工业分析仪主要是对煤炭的挥发分、灰分、水分以及固定碳等项目进行分析, 这几项指标是煤炭分析的基础要素, 根据不同检测项目结果的交叉对比, 可以对煤炭的种类、经济性能、用途等进行初步的分析, 以此指导煤炭资源的勘查、开采、加工以及销售等工作。目前我国对煤样的工业分析方法主要有经典法和自动仪器法。经典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分析天平、干燥箱以及马弗炉, 检测人员进行手工操作;自动仪器法主要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实现对煤样高温加热前后的自动称重, 其主要是通过远红外加热设备与称重用的电子天平实现融合, 该设备对环境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可耐高温的平整实验桌, 设备连接通风罩, 用于排放在检测分析过程中产生的气体, 设备在搬动时需平移, 但尽量不要频繁搬动, 因内置有天平, 且搬动后最好请专业人员对设备进行调试检查。自动仪器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整个检测过程中完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 同时该设备依靠先进的采集和传输数据系统, 保障了数据的安全可靠, 是目前煤炭对水分、灰分、挥发分等项目进行检测分析的主要设备之一。

1.3 元素分析仪

煤的主要构成元素是碳、氢、氧、氮、硫, 因此在分析煤质元素时主要是对以上五种元素进行分析, 其中碳元素是煤的重要组成元素, 碳含量的高低标志着煤化程度, 碳元素越高说明煤质质量越高。目前对碳和氢的检测标准是重量法和电量—重量法。重量法的测定原理是:称取一定质量的煤样在氧气流中燃烧, 将其燃烧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分别用吸水剂和二氧化碳吸收剂吸收, 以吸收剂的增量计算煤中碳和氢的质量分数[2];电量—重量法的工作原理是:一定质量煤样在氧气流中燃烧, 生成的水与五氧化二磷反应生成偏磷酸, 电解偏磷酸, 根据电解所消耗的电量, 计算煤中氢含量;生成的二氧化碳用吸收剂吸收, 根据吸收剂的增量计算煤中碳含量。目前使用的红外碳氢仪, 工作原理是:煤样在燃烧炉中过氧燃烧, 生成的气体通过试剂炉进行二次燃烧和去硫, 经多级过滤后, 收集在集气室, 气体稳定平衡后, 碳以CO2形式被CO2红外传感器检测, 氢以H2O的形式被H2O红外传感器检测。设备采用独特的气吹落样方式, 不同于同类设备采用的滑板落样, 避免了燃烧时漏气现象的发生, 确保所有产生的气体进入集气室, 使用红外传感器检测, 有效提高了碳、氢含量检测结果的精密度。

1.4 自燃性测定仪

依据《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对于新建矿井的所有煤层都要进行煤的自燃倾向性测定, 生产矿井延伸新水平时, 需对煤层进行煤的自燃倾向性测定。煤自燃性测定仪利用双气路流动色谱吸氧法测定煤吸附流态氧的特性, 以每克干煤在常温常压下的吸氧量值分为容易自燃、自燃、不易自燃三类, 煤矿依据此项结果, 在开采容易自燃和自燃煤层的矿井时, 必须要采取综合预防煤层自然发火的措施, 加强安全防护工作。

2 结束语

为提高煤质分析仪器的科学技术含量, 我们应该不断地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提高煤质分析仪器的生产水平, 以此不断完善我国煤质分析仪器设备检测的准确性和精密度:首先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只有通过竞争才能及时了解世界上先进仪器设备的性能, 才能激发自身的不断创新与发展[3];其次注重产品的研发力度, 不断提高核心技术;最终要加强对煤质分析仪器生产厂商的监管, 提高他们的产品质量。

总之, 随着我国煤炭资源开采力度的不断增强, 在煤炭质量控制系统中加大更精密的煤质分析仪器的投入, 能够保证煤炭生产、检测过程的高效准确, 为煤炭资源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中获取更多的机会。

摘要: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 加强对煤质的分析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提高煤质分析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精密度需要相应的煤质分析仪器, 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检测人员的检测技能、熟练度以及检测经验。本文就我国煤质分析仪器的发展现状以及计量标准等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煤质分析,计量,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中国煤质检测仪器设备市场现状和未来需求分析[J].中国仪器仪表, 2011.

[2]李英华.煤质分析应用技术指南[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3]施玉英.我国煤炭检测方法标准化现状及其发展[J].煤质技术, 2006.

现状政策分析 篇2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的现状:

1.农村学生家庭区域的分布特征造成了家校不易互动 2.农村学生家长缺失的德育意识导致了家校没有互动 3.农村学生家长错误的德育方法表明了家校需要互动 提出了应对策略: 1.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通过调查分析,确选有必要互通的信息。2.遵循“经济、高效”的原则,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师长互访的途径及其适用性。

3.遵循“灵活机动”的原则,在动态的活动中研究、生成家校互助的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互助活动。通过家校共育,做到了与家长的有效沟通,有效解决了存在农村初中生身上体现出的主要问题。引 言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家庭环境、家长教育方式等直接影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完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紧密配合。学校要主动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 也就是说学校应主动把家长纳入学校合作伙伴范围之内,从而形成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和谐共育的局面。毋庸置疑,这是对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巨大的作用的。农村初中家校共育现状分析 如今在广大的农村,家庭教育严重缺位或失误造成了5天学校的德育成果还来不及巩固,就在周末的两天中因受外来不良影响而消失殆尽的结果。这说明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农村学生家庭德育现状,单靠学校的一厢情愿是远远不够的,它更多的是需要家长和学校的互动。然而,在农村学校实现家校互动必然受到如下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1.农村学生家庭区域的分布特征造成了家校不易互动

下港镇地处偏远的山区,居民居住分散,加上前几年合校并点,这便构成了如下的农村学生家庭区域分布特征:面广、点散、量大。如果我们再用传统的上门家访的方式去进行家校沟通,其工作量之大是可想而知的了!这从客观上加大了家校间信息互通的难度,决定了家校互动的不容易。

2.农村学生家长缺失的德育意识导致了家校没有互动

笔者调查发现:品行表现不好,在成绩差的学生中有,在成绩优异的同学中也同样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农村学生家长德育意识普遍缺失。

在农村,绝大多数家庭教育中分数代表一切。目前农户在教育子女方面的积极性是较高的,但在他们的眼中,往往是分数代表着一切。调查显示,62%的农村家长对“只要孩子的学习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态度;有34%的家长辅导过孩子学习,但对学习以外的内容很少过问。当老师向这些家长谈起德育的问题时,他们很不以为然。还有一部分农村家长忙于生计、平时无暇与孩子交流,久而久之,形成“只养不育”的局面。调查显示,有35%的农村家长认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他们只要让孩子衣食不缺就可以了,而教育的责任在老师、在学校。

这些家长忽略了从精神上关心孩子,尤其是与孩子进行平等、积极有效的沟通,更不要说在教育方面能主动与学校联系了。这样师长间缺少了互动的机制,家校互动只成了学校的一厢情愿的事情。

3.农村学生家长错误的德育方法表明了家校需要互动

在农村,多数家长思想、文化素质较低,不能很好履行对子女教育的责任。他们普遍缺乏最基本的家庭德育知识,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

调查显示,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农户只占26%。即使如此,他们身上也普遍存在着用物质刺激和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在孩子的同伴或老师面前损伤孩子的自尊作为惩罚和教育孩子的方式,全然不顾自己的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从而大大地削弱了学校德育的成效。应 对 策 略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所在学校进行了如下尝试:在学校主导下,联合家长,通过家校互动来实现家校共育之目的。这里所说的“家校互动”,我把它定位在信息互通、师长互访和家校互助三个方面:信息互通....指的是家长和学校教师间能畅通无阻地了解到对方所要向已方传递的信息或自己想要从对方获得的信息;师长互...访.则是指教师和家长结对,通过教师上门家访或家长主动到学校咨询以及借助电话、信函等媒介等方式,进行交流沟通的工作形式;家校互助....

就是学校通过给家长以家庭教育主题培训的方式给予帮助,家长内部则通过自己的现身说法,言传身教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以巩固学校教育成效,并减轻学校教育工作的负担工作方法。其具体的操作如下:

1.遵循“对事不对人”的原则,通过调查分析,确选有必要互通的信息。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的品德行为也应是各种社会矛盾物化的具体表象。家校间的沟通,旨在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为学生品德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而不是要判罚某个学生。所以笔者所关注的主要是学生某一阶段在不同场合的表现,以及引发这些表现的环境因素,尤其是那些有关学生不良表现和导致这些不良表现的不良环境等信息。

2.遵循“经济、高效”的原则,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师长互访的途径及其适用性。农村学生的分布特点是量大、面广、点散,它要求我们应寻求经济、高效的师长互访途径。家长会、个别联系、家长到校咨询,以及家校联系卡、口信、集体书面信函、电子信息 4平台等是各校常用的互访途径。

我校在同一时段内对不同的片采用不同的互访途径,或是在同一片中的不同时间段内采用不同的互访途径,然后加以横向或纵向的比较。结果发现,家校联系卡、书面信函、电子信息平台等途径是要受家长的文化水平和家庭经济条件制约的,在目前的农村,这些途径对有些家长来说还比不上带个口信有效;然而口信在传递过程中又往往会失真,所以在我校的互访途径中便把它们都舍去了,留下的还有家长会、个别联系、家长到校咨询等途径。我们对这三个方面的途径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良: ⑴家长会

这是每个学校常用的家校互动的途径,通常的做法都是以一个班或一个年级为单位,把家长召集在学校来一起研讨对学生的教育情况。这对传递全局性的信息,解决家长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大范围地纠正农村学生家长错误的教育方法等是很有实效的。但它减少了互动深入研究学生的机会;同时,农村学生分布特点严重影响着这类家长会的到会率。为解决这一难题,我校创造性地试验了分片家长会和分类家长会。①分片家长会

按自然村落把整个年级所有学生分成一定的组别(每组通常在20人左右);选定其中一个学生的家作为活动地点;利用农闲的时间(一般选在晚上),组织本年级的任课老师、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到会学习、商讨学生的教育工作。②分类家长会

在分片家长会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表现和他们的家庭环境,给每个片中的学生撰写相应的个案,然后把各年级中地域上同片,特征上相同(或相似)的归成一个小组召开家长会。无论哪种家长会形式,我校都采用如下工作程式:

第一阶段,准备:根据信息研究情况汇成家长会工作表(见下页样表二)5(填表说明:a填年号;b填年级;c填“分片”或“分类”字或“集体”;d类型、片名,班名等;e活动的地点;f填该片活动的累记次数;g填本次活动的教育主题;h一般是学校行政领导;i和该片学生结对的教师,通常有3-5名;j由联系教师填写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到会前,相关人员落实好研究任务,准备好发言材料,以让家长知道近阶段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

第二阶层段,议程: a家长到会情况统计。b分发相关材料。

c领队向家长们介绍近期内学生们在校具有代表性的表现倾向或学校工作近况。d由领队、专家或学生家长主持专题讲座,进行主题学习。

e家长和结对教师单独交流沟通:教师把学生在校的具体表现情况——在“家访工作表”内“表现(校)”栏目中——汇报给家长,家长把孩子在家的表现情况介绍给教师,相应的教师及时把所得的信息填写在“家访工作表”的“表现(家)”栏目中。(说明:整个过程要专门安排人员做好记录。)第三阶段,研究: 议程结束后,结对的教师要把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加以汇总分析,对有代表性的问题写出个案或总结,力争发现新问题、新方法,并把这些个案或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分析,形成更有价值的成果(如论文、主题教育教材等)。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在品德、学习等方面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校为这些“问题学生”撰写个案,目的在于帮助家长在碰到类似问题之后,如何恰如其分地分析、判断、处理、解决。⑵个别联系

包括教师上门家访、电话联系、通知家长到校单独商谈三种形式。上门家访、通知家长到校单独商谈实质是一回事,只是交流的地点不同罢了,采用这种途径开展工作前,教师(主要是班主任)先要充分了解该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好交流的议题,这样才能保证工作的效率。和家长交流时教师要向家长解释家访缘由,说明要解决什么问题。并记录好交流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从家长那里了解到的关于学生的信息。访问结束后,教师要对个案进行研究(整个情况参见样表三)。如今在农村,电话基本普及,电话联系已成为师长互访的有效途径。为了方便联系,各班班主任在开学时,还得把每位学生的家庭通讯情况汇总起来统一制表(见下页样表四): 然后再将之分发各科任教师和学生家长,从而增强家校通讯网的透明度。这样家校间信息互通就十分方便了。

余下的工作和上门家访差不多,此不多述。⑶家长来校咨询 过去,家长主动到校咨询是很少的。究其原因,除了意识淡薄外,学校也存在着许多的不是。比如,家长来到学样想了解些情况,恰恰遇到班主任在上课,只能无聊地等到下课才能交流,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家长的积极性。对此,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有效措施: ①每一个班除班主任外,再另配2个联系教师。②全体教师与学生按自然村分片结对,即使不上该学生的课,也要随时了解结对学生的情况。③每位教师对于家长的来访,必须热情接待,耐心倾听,认真解答。

④对那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要向家长解释清楚,并及时上报学校领导,以便集体研究解决。

⑤接待者必须做好接待记录。

总之,要确保家长随时来都有人接待,要让他们乐意来访,满意而归。

3.遵循“灵活机动”的原则,在动态的活动中研究、生成家校互助的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互助活动。

⑴学校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主题培训 ①主题的来源

学校通过对上一次家校互动中发现的问题或通过调查所了解到的家长急需帮助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并将之确定为下次培训的主题。②主题的内容

农村家长的文化层次较低,为了保证学校工作的有效性。笔者精心选取了适应孩子心理变化规律的,有助于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做到既能符合社会要求,又能适于子女成长实际的材料,并印发给家长,以提高辅导的实效性。目前主要确立了“创设和谐家庭环境,争做合格家长”(包括《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复杂的“问题家庭”》、《家庭教育误区谈》、《多样的家长类型》、《正确引导中学生交友,科学解决成长的烦恼》);“关注待优学生的全面成长——不让一个学生落伍”(包括《亟需帮助的“待优生”》、《初一学生成绩下降探源》、《关注初二学生成绩分化的问题》、《如何对待升学问题》);“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生存能力”(包括《教给孩子应急本领》)等三个单元共10个主题。③培训的方式

根据所需帮助的对象分布情况,灵活机动地采用主题讲座,或个别交流指导等方式对家长进行帮助和培训,用以唤醒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改进家长的教育方法,从而改善家庭的教育环境。

⑵家长间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分担对学生的教育任务

除了请教师(或家庭教育专家)主办讲座对家长进行专题培训外,我校还适时地从家长中评选出家庭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农村教育示范户”,在具体的活动中,让这些“示范户”现身说法,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去帮助同一村片(或组别)的其他家长获得有效的育子方法,去带动整个村片(组别)的家庭教育工作向前发展,为学校的教育工作提供良好的校外基地,客观上减轻学校教育工作的负担。

每一次这样的活动后,学校都会调查分析该活动收到的实际效果,并形成文献资料,以作为下次活动的内容资源。实 效

1.有效地解决了因农村学生家庭区域的分布特征造成的家校不易互动的问题。8 ⑴采用分片的方式,把家长会送到学生的家门口,既减省了部分家长到会所花的总时间量;也减少教师逐户家访时在路上所浪费的时间总量,大大地提高了家长的到会率。在课题开展以前,学校组织家长会,家长的到会率不会超过30%,而采用分片(分类)家长会后,到会率均在90%以上。

⑵分类家长会除有“分片”的优势外,还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校互助活动,提高了互动解决问题的效率。从家长的角度看,他更能实实在在地获得帮助,也就更乐意参加这些活动了。⑶电话联系省时方便,一方面能免除部分家长因忙于工作而无暇与老师见面交流的不便;别一方面,它又为那些过去想找老师交流而无法联系的家长提供了联系的可能,使家校联系的实际面得以有效扩大,信息互通能得到实质的体现和加强。2.家长的德育意识得以唤醒;家校间互动已有了良好的开始。通过专题讲座或个别指导,唤醒了绝大部分家长的德育意识,传给了他们很多科学的育子知识和方法,家长的变化十分明显。一位姓杨的家长在给学校的信中写道:“我认为你们学校召开分片家长会非常好,它起着沟通学校与家长,老师与家长的桥梁作用。你们的辅导,让我们知道怎样进行家庭教育,怎样尊重孩子,怎样帮助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今,绝大部分家长已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农村学生教育工作中来,并能运用科学的育子方法切实有效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3.学校德育工作成效显著,社会声誉逐步提高。一方面,教师通过学习、研究、总结、掌握、运用科学的,适于农村初中特点的教育工作知识、原则、方法,工作能力得到稳步提高,已形成一支业务过硬的德育专业队伍。在试验过程中,他们无私奉献,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走村串户,不拿一分补贴,表现出了良好的师德、师风,这已成为我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学生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品德育修养和行为习惯,近三年中我校没有出现“流生”,没有出现重大违纪事件和其它事故。

总 结 探 讨

母婴市场现状分析 篇3

细心的人们可以发现,自己周围的新生儿数量骤然变多,这是因为“80后”的独生子女逐渐组建家庭,生儿育女。原来4个大人围着转的“小皇帝”“小公主”也开始为人父为人母。随着“80后”的婚育高峰,出现了新一轮的“婴儿潮”,随之而来的是如雨后春笋般的母婴商店。一夜间,母婴市场已经成为我国最有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聚焦了无数创业者和投资人的目光。

也许有人不相信。试问,0~3岁的婴幼人群有多大?根据《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提供的数字表明:全国有接近3亿0~14岁儿童,中国每个小时诞生2000多个婴儿,每年的新生婴儿数量接近2000万,0~3岁婴幼儿有7000万。0~3岁家庭人群至少影响到3亿人,其中城市0~3岁的婴幼儿数量为1100万人,月收入在1500元的家庭其孩子月消费额近600元(不含医疗及其他特殊消费)。由于母婴护理服务业在国外发达国家早已属于成熟产业,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各种儿童及孕妇的护理服务项目都已具备,按市场发展必然规律及我国一系列的政策倾向(如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等政策),母婴行业在我国市场迅速崛起也是必然之势。

曾经,社会上对母婴市场的看法很矛盾。一种看法认为市场容量巨大,需求旺盛,6个钱袋支撑的消费能力惊人,行业内还没有形成规模企业和垄断,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暴利行业,鼓吹资本大量投入;另一种看法则唱衰母婴市场,认为不是暴利行业,市场容量和获利水平远没有想象的巨大,如果出现行业需求下降,包括老牌企业在内的很多企业都会面临生存危机,所以不主张资本大量涌入。纷纷扰扰间,时间进入了2008年,涌动的奥运宝宝大潮使得唱衰派的声音低了很多。2008年,不但成为相对老牌的母婴机构进入大发展的一年,也是众多手中有钱而没好项目的创业者大举进入母婴行业的一年,中国母婴行业即将进入突发性暴涨的高速发展期。对于目前巨大的市场潜力基础,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性消费者的增多增强了对品牌消费的需求。随着现在婴儿父母的年龄下移 (以3岁之前儿童为限,一般为25~33岁)、文化层次的提高,健康意识增强,但他们在孕婴育养的专项知识上却严重缺乏,他们需要借助更多、更全的孕婴护理用品。

二、特殊人群的消费决定了安全第一的消费行为特征。孕、婴是人生中健康最脆弱的两个年龄段,国家投入大量精力进行优生优育宣传使现代父母对用品的卫生条件要求近乎苛刻,但市场上大多常用品(如奶瓶、奶嘴)的销售点如同杂货摊无安全感。

三、孕、婴、童相关品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大。“婴用品=奶瓶+尿片”的陈旧观念的统治时代随着人们文化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经逐步终结,伴之而来的是对多功能、多样化的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孕婴用品对现代年轻的父母而言早已归为必需品之列了。

四、喜庆型消费心理加传统礼节为市场繁荣推波助澜。孩子的出生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件大喜事,消费起来也就显得格外地大度。另外,中国的传统礼仪文化也繁衍出大批消费群体,如亲朋好友的小孩出生、生日等大都要送上一份礼品。

综合观察国内整个母婴产品及护理现状,可以用“三多三少”来概括,就是进入者多,强势者少;主营业务单一者多,全面经营者少;业务模式模糊者多,发展方向清晰者少。

一、跨区域品牌母婴专营店还未崛起,企业还处于成长期

虽然在某些城市,当地母婴品牌的专营店做得相当不错,但都是小范围的,跨区域的成功典范极少。大多数国内专营店还在二三线苦苦争夺本地市场,并且在服务、供货体系等方面还处于学习与建设阶段。

二、地区性差异明显

“外国品牌做一线市场,中国品牌做二三线市场。”经调查显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母婴食品、用品以国外品牌为主,而在二三线城市,则是地方性品牌拔得头筹,并且在有些城市,当地第一品牌的母婴用品店有非常强的控制力。“大地方开小店,小地方开大店。”在一线城市,由于各种百货商场、大型超市和便利店的兴盛,大部分母婴产品在这些渠道销售,所以母婴专营店一般以小店的形式作为这些渠道的补充;而在二三线城市,则恰好相反。

三、缺乏系统的、综合的供销组织

母婴幼儿用品涉及服饰、塑胶、轻工、电子等数十个行业,广泛而分散。现在大部分的母婴幼儿用品卖场仅限于用品、服饰、食品等商品,而日用品、起居用品、孕妇的特殊用品、工艺礼仪不是很全,并且由于母婴幼儿产品涉及范围广,造成了产品牌子杂,质量参差不齐。母婴幼儿用品市场缺乏专一的、系统的、综合的供销组织。

四、销售方式单调、滞后

国内的母婴用品和护理服务的销售仍采用“你来我卖”、“卖完完事”的传统方式接待顾客。单调、滞后的销售方式造成产品和服务滞销。由于母婴儿消费品群体的特殊性,该行业需要社区服务、体验服务、便利式营销、亲情式营销等打扰的销售方式。只有多种服务形式才能为该行业注入新鲜的血液。

五、现有产品价格体系不合理

目前,母婴产品和护理服务呈两个极端:一方面,高昂的进口产品和护理的价格令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比如童车的价格动辄七八百甚至上千元;另一方面,质低价廉的产品又不能适应广大中层消费者的需求。中端产品在中国是个空白,消费者呼唤适合中国市场的中端品牌。

中英经贸现状分析 篇4

1、中英双边贸易整体概况

中国和英国互为重要贸易伙伴。中英双边贸易始于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平均贸易额为2亿美元左右, 1995-2004年, 贸易总额不断增长, 占英国贸易总额的比重逐年增加。

自1999年以来, 中英贸易得到了巨大的飞跃。中英贸易总额在1999年为45.95亿英镑, 之后的每年一个台阶, 2003年突破了100亿英镑, 到2008年达到了282.76亿英镑。

英国目前是中国在欧盟内第三大贸易伙伴, 最大的投资来源地和主要目的国, 中国是英国在欧盟外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英国第九大出口市场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受金融危机影响, 据英国海关与消费税局统计, 2009年中英双边贸易额为515.0亿美元, 下降13.7%。其中, 英国对中国出口80.2亿美元, 下降12.7%;自中国进口434.8亿美元, 下降13.9%。英方贸易逆差354.6亿美元, 下降14.2%。但双边贸易额今年以来已恢复增长。 (见表1)

2、英中贸易差额

在英国对外贸易差额主要来源中, 与中国的进出口差额高达-354.55亿美元, 高出第二名德国122.52亿美元, 为英国贸易逆差的最主要来源, 占到英国对外贸易得差额总值的22.41%, 高出第二名德国7.74个百分点。

3、英国对中国出口商品情况

根据英国海关数据, 2009年英国对华出口51.29亿英镑, 同比上升5.3%。英国对中国出口的前四大类商品是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运输设备和化工产品, 2009年分别出口25.2亿美元、14.5亿美元、9.7亿美元和9.1亿美元, 占其对中国出口总额的31.5%、18.1%、12.0%和11.4%, 受金融危机影响, 同比下降17.9%、1.5%、3.2%和0.4%。但皮革制品及箱包出口增长较快, 出口额0.7亿美元, 增长87.4%。

4、英国自中国进口商品情况

根据中国商务部数据, 2009年英国自中国进口228亿英镑, 同比上升4%。英国自中国进口的前三大类商品是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 2 0 0 9年进口147.0亿美元、83.2亿美元和66.0亿美元, 占其自中国进口总额的33.8%、19.2%和15.2%。中国是英国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鞋靴伞等轻工产品和皮革制品及箱包的最大进口来源地, 占据英国同类产品进口市场的30.5%、42.4%、35.7%和43.9%, 分别比第二位进口国家高出2 2.4、29.9、24.4和30.8个百分点。

5、中国与英国互相投资情况

30年来, 英国对华投资保持增长势头, 为欧盟第一大对华投资国。据中方统计, 截至2001年底, 英国在华投资项目3084个, 累计实际投资额超过105亿美元, 而到2008年9月, 英国在华投资累计项目6106个, 比2001年翻一番, 实际投资153.4亿美元, 比2001年增长了46%。截至2009年底, 英国累计实际对华投资163.7亿美元。英国是中国在欧盟内的第二大投资目的国, 截至2009年底中国对英国非金融直接投资6.2亿美元。

英国对华投资由能源、制造领域逐步向零售、银行等领域转移。改革开放以来, 英国石油公司 (BP) 、壳牌公司 (Shell) 积极寻求扩展在华业务。中国最大的合资项目——Shell与中海油公司的中海壳牌石化项目从谈判到投产历经18年, 投资额为43亿美元。英国商业、金融企业也在华寻求商机, 如英国最大零售商特易购2004年进入中国, 持续发展在华业务。目前在华有5 6家超级大卖场, 并设立在华采购中心。在金融服务领域, 汇丰、渣打、皇家苏格兰银行等在华业务均有扩张。

近30年来, 中国企业对英投资逐步扩大。上世纪80-90年代, 大型国有外贸公司如中化、中粮、国航集团等在英国设立了分公司或办事处。2000年以来, 制造业、民营企业如华为技术、中兴通讯、南汽集团等相继进入英国。经过30年的稳步发展, 在英中资企业已形成银行、保险、贸易、海空运输、电信服务及研发、制造、文化传媒旅游等七大行业群, 在英中资企业对外形象和经营实力不断得到提升。近年来, 重大双边投资并购项目不断涌现, 其中壳牌南海石化项目总投资额达40亿美元。此外, 我国上汽/南汽集团并购英国罗孚汽车公司, 也成为中国汽车企业“走出去”的典型案例。

二、英国与中国经贸中存在的问题,

1) 目前中英两国经贸合作, 无论在广度上, 还是在深度上, 都与两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相适应。2006年, 中国和英国分别是世界第4大和第5大经济体, 第3大和第5大贸易国, 但中英贸易仅分别占两国贸易总额的1.7%和2.8%。2006年英对华投资仅占全年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1%。英国对华出口在中国进口总额中仅占1.5%, 中国对英出口也只占英进口总额的3.5%, 相对于两国经济规模和彼此间贸易投资增长速度而言, 双方经贸合作仍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2)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双边经贸发展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和负面影响。今年一季度中英贸易出现了下降趋势。中国经济虽然呈现一些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仍有诸多不确定因素

3) 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 随着近几年中英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 作为欧盟大国的英国在反倾销问题上表示较强硬的立场, 也是制约中英贸易的一大因素。

三、加强中英经贸关系

虽然中英贸易在近年来发展良好, 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也给贸易双方带来了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因此, 如何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 加强两国合作互利, 拓展两国合作空间, 对双方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1) 要加快优化双边进出口商品结构, 进一步提高双向投资的规模和质量, 大力发展两国的技术贸易。希望双方切实扩大在能源科技、生物、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 促进双边贸易的全面、平衡和健康发展。就中国而言, 要重点提高机电产品的出口比例, 通过提高出口商品质量和营销策略扩大出口。

2) 不断开展联合创新。要将创新理念贯穿到经贸合作的各个环节。我们欢迎英国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 同中国企业建立技术合作战略联盟, 共同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我们也鼓励中国企业扩大对英直接投资, 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与英国伙伴联合开展创新经营。

3)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外包服务产业基地的建设。双方在服务贸易领域开展合作大有可为。希望英方充分发挥相关经验和技术专长, 与中方开展多样形式、多种层次的合作与交流。

目前, 双方政府已经确立了中英经贸联委会等双边经贸对话机制。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中, 中英两国携手合作, 取得积极成效。相信在此前提下, 进一步发挥中英经济财金对话机制在增进理解、深化共识上的沟通平台作用, 必将为中英经贸合作不断注入新的动力。

摘要:英国是世界重要的经济体之一,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双方的经贸关系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双边经贸关系之一。目前, 英国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投资来源地, 又是中国在欧盟最大的投资目的国, 两国贸易关系发展迅速。中英双方加强对话与合作, 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同时也对促进世界经济早日复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英国,中国,贸易

参考文献

[1]、康逸:中英经贸合作注入新动力, 《中华工商时报》, 2009年5月14日。

[2]、徐清军:中英经贸:“破冰者”精神的延续, 《国际商报;三十年全球大变局欧洲篇》, 2008年12月18日。

[3]、夏义善:中俄关系57年的回顾与展望, www.eastday.com, 2006年3月13日。

[4]、英经贸合作简介, 中国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大使馆网站。

[5].英国经贸形势及中英贸易关系, 商务部网站。

[6]、英国投资与经贸分析报告, http://www.qdwzb.gov.cn, 2010年6月10日。

[7]、宗建亮:《英国对外贸易现状与中英贸易分析》, 贵州社会科学, 2007年第6期。

班级现状分析 篇5

每接手一个新的班级,作为班主任,我们总会先了解学生,了解班级状况„„开学有几天了,今天在与刘校长的谈话中,我将自己这几天对六(2)班的观察说了出来。

首先是我观察到的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

1、整个班级的学生总体来说比较内向,属于比较安静的孩子,这样在课堂上就需要老师充分的调动、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根据第一节课我的观察,当我提问后,47人的课堂只有5个人举手回答问题。随着讲课的进行,我的引导,一节课下来,总算有15、6个学生回答过问题。这个数据还不足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如何设计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在我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占据重点地位。

2、学生的听讲状况不好,有五分之一的学生爱搞小动作,走神。这从他们今天的升旗仪式上体现出来了:在介绍旗手时,我从队伍后面向前走了一趟,发现有5、6个学生在掰自己的手指玩,一个学生在后面捅前面的学生。另外,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总是分散的。我认为可能是有的学生听不懂,所以选择了放弃。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课堂情景的创设要多下功夫,同时也应该加强班级的纪律管理。

3、学生身上缺乏好的学习习惯。在讲完课做课堂练习时,我对孩子说:“自己先检查一遍再交上来。”可是大部分学生只听到了“交上来”根本没有自己检查的意识,可见拾缺乏检查的习惯。„„

当然在发现学生不足的同时,我也发现这个班的一些优点:

1、班级凝聚力较强,能齐心协力的完成学校交给的劳动任务。例如在开学初的拔草劳动中,学生们干地又快又干净。

2、班干部管理能力较强,能帮助老师管理班级,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比如这在班干部组织学生办板报一事中体现出来了。

对于发现的问题,我向刘校长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在培养学生好的检查习惯上,我想在批改作业时,对学生有错误的题,我暂时不勾画出来,让学生自己在题中找,这样就可以慢慢地培养学生进行检查。刘校长针对我的这一想法,给了很好的建议:这种方法要分层次,对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大撒把”;对中等生可以给他们10道题或8道题的范围去找;对学困生就可以缩小范围,给3~4道题让学生去找。这样,长此下去,学生的自我检查能力一定会提高的。

“人肉搜索”现状分析 篇6

摘 要 “人肉搜索”成为网络上的热点话题,本文首先分析了“人肉搜索”的现状,然后从引出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最后再说明言论自由与隐私权都是要保护的对象,二者要达到一定的平衡。

关键词 人肉搜索 言论自由 隐私权

一、人肉搜索的现状

“人肉搜索”一词最早出自猫扑论坛,其基本的含义是一种人工参与的信息搜索机制。“人肉搜索”是一种新型的搜索方式,指更多的利用人工参与来提纯搜索引擎提供的信息的一种机制,其往往表现为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变传统的网络信息搜索(机器搜索)为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①。它是传统的人工调查与网络搜索引擎相结合的产物。人肉搜索是一把双刃剑②。追寻真相与正义,是人肉搜索最原始的动力。但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了信息量的增大和信息流的加快,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人们受到网上不法言行侵害的概率和机会,也使得网上网下个人和群体的信息随时有被采集、分析和使用的危险,从而也使个人和群体的名誉权和隐私权极易受到侵害。人肉搜索依仗道德制高点,淹没私人空间和个体权利,甚至具有了私刑的表征。异化了的“人肉搜索”就是在道德正义的名义下实施的群体性非正义行为。运用侵犯别人隐私、触犯社会道德底线的方式来捍卫道德正义,“人肉搜索”就会偏离方向走上网络暴力之路。在其背后则是法律意识的淡薄和社会道德的扭曲。这就需要道德与法律的双重规范。

二、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

不可否认,正是网络言论的迅捷性、隐蔽性和广泛性的特点,使得人们的言论自由能力得以迅速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人们通过互联网更好地形式表达自由的权利。但是,在网络里的非议中人也享有法律规定的公民隐私权、名誉权等基本权利。在强大的“人肉搜索”下,人人都自居为“道德的审判官”,人人都为“正义”而大声自由地呼喊。然而,那些被搜的对象,却正承受着自身隐私权、名誉权甚至人身权的侵害,承受那些本不该承受的责难。

网络言论的网络言论的迅捷性、隐蔽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言论导致侵权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发生率增高,尤其是名誉权和隐私权更容易遭受威胁。网络的开放性不仅为大量包括私人信息在内的信息汇聚提供了条件,而且也为大量搜集、存储、传播个人信息和以个人信息为对象的数据库开发、利用提供了方便。人肉搜索引擎正是这样搜集和公开个人信息的网络系统,其是以网络为平台,以网民为资源,逐渐获取某个人或某些人的信息,然后整理分析这些信息,最后找出这个人并确认某个人信息的过程。所谓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等的一种人格权③。由此定义来看,法律所保护的隐私权显然包括了私人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开的内容。而“人肉搜索”中,未经授权公开他人的私人信息,显然是对隐私权赤裸裸的侵犯。

三、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平衡

为保护网络言论自由而弃他人的权利而不顾,为维护公民其他权利不受侵犯而压制言论自由,这些都不是一个民主法治国家可取的做法。所谓言论自由并非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怎么说就能怎样说。言论自由是与法律的保障与限制不可分割的,即法律对言论自由予以规定和保障,同时给予限制和约束。言论自由不可能超越法律。言论自由本身就是有限的,言论自由永远伴随着责任。从言论自由的内涵和原则来看,它实际上包括了三方面的要素:首先,公民有通过语言及相关方式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权利;其次,公民有在公开或者特定场合保持沉默亦即“不言论”的自由;第三,公民有对其言论承担责任的能力和义务④。言论自由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具有不受侵犯的特点,但在肯定公民基本权利不受侵犯的同时也应当承认基本权利的受制约性。

隐私权是公民的重要权利,理应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但隐私权不是一种绝对权利。除了隐私权外,公民同样还享有基于信息共享的网络自由权。当这两者发生矛盾和冲突时,如何协调二者呢? 应当遵循权利协调原则、权利克减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⑤。权利协调原则是指一种权利在某个保护范围内或某种程度上做出让步,而使另一种权利得到基本满足。当网站服务商在处理两种不同性质的权利之间发生矛盾时,必须采取谨慎的态度,不能一味地强调某个权利。权利协调原则之所以具有合理性,在于隐私权和自由知悉权都是可克减的权利而不是绝对的权利。就隐私权而言,尊重他人隐私权的义务是一个自明的义务,但这不是不允许有例外的绝对义务。为了公共利益或国家安全等正当事由,需要隐私权做出必要的让步,同样的理由,自由知悉权也要做出某种让步,这便是权利克减原则。知情同意原则是指隐私权主体在充分知晓自己个人信息被利用的范围、方式和后果之后,自主做出如何处理个人信息的决定。它分为明示的知情同意原则和暗含的知情同意原则,明示的知情同意原则要求收集和使用他人个人信息必须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当事人能够对这些个人信息可能的用途和被使用的方式等情况有充分的了解,然后明确做出授权的同意表示或否定表示。暗含的知情同意原则是指媒体应通知有关他们个人信息的所有用途,如果当事人拒绝同意使用,媒体就不得使用其信息;如果没有收到当事人的回音,则推定当事人默认同意,直到当事人做出否定同意时,媒体就不能使用其信息。

四、公民隐私权的保护与“人肉搜索”行为的规制

(一)确认隐私权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在我国,关于隐私权的保护已经有了法律规定。有学者认为,法官无法直接找出保护公民隐私权的条款,这体现出我国民事立法之不足。其实,对于隐私权的保护,我国法律经历了一个从通过名誉权间接保护隐私权到直接承认隐私权的过程⑥。1993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第7 条和1998 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第8 条规定了隐私利益的名誉权保护防护方式,但是,我国《妇女权益保接护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已经明确将隐私从名誉当中脱离出来,实现了对隐私权的直接保护。对于网络隐私,《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18条也对侵害他人隐私的行为做出了规定。

(二)健全和完善网络行为的规范立法

“人肉搜索”行为属于网络行为的一种,虽然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肉搜索”侵权的发生,但是规制“人肉搜索”最基本的还是需要加强对网络行为的法律规范。目前,网络行为实际上是拥有一些原则性或指导性的行为规范的,如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民法通则已有规定的人格权和现有的网络规制法体系中的“九不准”等。但从“人肉搜索”在实践中时常出现侵犯公民合法权利的现实来看,网络行为规范问题的解决至少还需要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就是内容清晰具体且可操作的网民行为规范体系化立法,另一方面就是责任明确、内容细化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行为规范立法,即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对网民的网络行为承担较为严格审查义务、承担采取适当技术措施的义务,等等。

五、结语

当代婚姻现状分析 篇7

一、初婚年龄大龄化

我国的法定婚龄为男22周岁, 女20周岁。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的实际平均结婚年龄为男性29.2岁、女性27.1岁。

近年来, “剩男”、“剩女”等词频频出现在大众、媒体、甚至学者口中, 当代青年陷入婚姻困境, 中国迎来了“新剩女时代”。正如网友戏言:“剩男是被迫的, 剩女是选择的。”在“男孩偏好”的影响下, 我国的出生性别比例失衡, 婚姻市场中长期存在着男性过剩的现象, 并日趋严重。有学者推测, 中国在2013年之后每年的男性过剩人口在10%以上, 2015~2045年间达到15%以上, 平均每年大约有120万男性在婚姻市场上找不到初婚对象 (李树茁, 等, 2006) 。

正因为“剩男”现象的持续存在, 所以使得这些年来日益严峻的“剩女”现象显得更加突出, 不同于男性婚姻挤压的固有性, “剩女”现象因其所体现出的社会性使其更具有研究价值, 更富有现实意义。所谓“剩女”, 西方称其为“3S女性”——Seventies, Single, Stuck, 是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 但是仍然未结婚的女性, 广义上是指27岁或以上的单身女性, 很多拥有高学历、高收入和出众的长相, 但也有的自身条件较差。

究其原因, 社会性别角色分工变化、事业心重、交际圈过窄、“高不成, 低不就”的错位心理等, 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现代青年的婚姻困境, 除此之外, 笔者还有些自己的看法:

(一) 从经济学角度看现代婚姻

首先, 婚姻市场中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经济学研究市场与制度的重要视角,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婚姻既是一种制度也是一个市场, 可以从信息不对称这一视角去分析。举个例子, 花花公子总是有很多女朋友, 而真正的好男人却成了“剩男”, 有美貌无智慧的花瓶女会有很多男人追, 而真正的好女人却成了“剩女”。这就是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问题。古代的“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就是解决婚姻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重要途径, 父母阅历丰富, 能看出对方未暴露出的信息, 预测这段婚姻的长久性, 媒人信息资源丰富, 能大大提高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现代社会的“非诚勿扰”等相亲节目也存在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 如果说婚姻本质是一种经济, 那么是否结婚是在取决于婚姻总收益和总成本的比较。无论是身体、物质、还是精神上的, 总有一方面或者多方面的收益大过结婚所需要的成本, 于是才会选择结婚。比如身体上的收益, 拥有一个合法的固定的性伴侣;比如物质上的规模效应, 结婚后的生活成本减少近一半;比如精神上的收益, 体贴的伴侣、可爱的儿女, 爱情、亲情……“剩女”大多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 这样的人大多很忙, 同样的时间消耗在择偶、恋爱上面, 她们比一般人消耗的成本更大, 同时, 这些看言情小说长大的70后、80后往往对婚姻有更大的期望, 当婚姻不能实现她们的期望时, 即收益不能符合她们的要求, 她们宁愿选择单身。

(二)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消极影响

新出台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十条规定的财产分割标准, 鲜明地体现了“爱情归爱情、财产归财产”的现代契约婚姻, 以“个别财产制”逐步取代“家庭财产制”。笔者认为, 这样的规定不仅对婚姻关系的稳定造成冲击, 还在现代男女通往婚姻之路上放了块拦路石, 打击了他们结婚的积极性, 尤其是女性。在中国, 作为在婚姻关系中事实上较为弱势的一方, 女性实际上需要更多的财产保障来获得安全感。因为这条规定, 男女双方在考虑结婚问题之前, 都会先考虑不动产问题, 希望在婚前能拥有登记在自己名下的不动产, 以尽量减少一旦离婚造成的损失。于是男女双方都会产生先赚够钱买套房子再结婚以避免婚后财产纠纷的想法, 这里又出现一个问题——择偶梯度模式的限制。在结婚对象的选择上, 中国人遵循着“男高女低”的婚姻梯度模式, 男性希望另一半年龄比自己小, 文化程度比自己低, 职业声望和收入也比自己差一点, 女性则希望另一半年龄比自己大, 学历比自己高, 职业声望和收入都要比自己优秀。在已经赚够一套房后, 相同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和年龄的男女双方, 女性的择偶面显然要小于男性, 女性成为了“白骨精”, 而男性成为了“钻石王老五”。

二、择偶价值观变迁

市场经济的最大弊端就是滋生了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 “傍大款”、“嫁老外”的“追款族”日益壮大, 择偶价值观扭曲。“宁在宝马车里哭, 不在自行车上笑”, 翻译过来就是, 当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不可兼得时宁愿选择物质财富, 即“宝马”。这已经不仅仅是爱情与面包的矛盾了, 传统的爱情与面包已经不能满足现代都市女性, 她们追求的是宝马, 是LV, 是香奈儿, 这是所拥有的物质财富不能满足更高的超出自己能力的物质需求的矛盾。

另外不得不提的就是冲击人们传统观念的“同性恋”现象, 近年来支持同性恋结婚的观念甚嚣尘上, 不像以前对于同性之恋的压抑和隐藏, 越来越多的人公开表明自己的性取向, 高调宣布“出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婚姻自由观念的完善与深化, 旨在为传宗接代续香火而缔结的婚姻在很大程度上消失了, 人们更多地开始关注自己的精神需求, 以爱情作为婚姻的基础, 注重心灵上的交流而非仅仅是身体上的满足或者生育的需要。

三、婚姻忠贞观失陷

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市场经济所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包二奶、卖淫、嫖娼等现象时有发生, 在沿海发达地区甚至更加严重。十八大后12名官员被查, “二奶”、“情妇”功不可没。如重庆市雷政富的不雅视频、黑龙江孙德江和女记者不得不说的二三事还有山东省单增德给情妇的承诺书等等。

据说, 中国落马官员九成以上有情妇, 连受党纪党规严格约束的官员都无法对婚姻做到忠贞, 无怪乎“情妇”“二奶”这类不良风气愈演愈烈。

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人们追求更多的社会交往的同时, 使得家庭尤其是夫妻间的交往渐渐减少。这种状况, 一方面使家庭成员 (尤其是夫妻) 间愈加冷淡疏远;另一方面, 愈加频繁的社会交往也使得接触到异性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著名社会学家邓伟志说过:“见一个不见异思迁, 见千万个就不能不保证不思迁。”接触的异性一多, 诱惑越多, 具有开放思想的现代人就越难保证不出错。

四、离婚率不断上升

2011年前三季度, 全国有146.6万对夫妻登记离婚, 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1.9%。民政部的数据显示, 我国离婚人数已经连续8年呈现递增趋势。 (如图表1) “中国式离婚”成为一个令世人关注的现象。

除了我们熟知的七年之痒、婚外恋曝光、陈世美、婆媳问题等可能导致离婚的婚姻现象

外, 还有一个富有时代特征的婚姻现象——闪婚闪离。近年来热播的婚姻题材的电视剧, 里面的80后小夫妻都离不开闪婚闪离, 可能再复婚的特点, 典型的如《奋斗》、《AA制婚姻》、《裸婚时代》。七年之痒蜕变成一年之痒, 甚至更短, “闪离”几乎成了80后的个性标签。究其原因:

(一) 婚姻生活所带来的收益不如预期

有人说,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婚姻是恋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从恋爱到婚姻, 一下子从风花雪月花前月下转变成柴米油盐酱醋茶, 这期间的落差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的。女方会觉得男方没有以前那么关心她了, 会觉得爱情在死去, 男方觉得身上责任重大, 觉得女方不够体贴。双方都觉得婚后的生活远远不如所预期的那样温馨, 取而代之的是压力和心灵的疏远。如果不能尽快调整这种落差, 时间一久, 争吵和冷战必不可免, 彼此都开始怀疑这段婚姻的正确性。

(二) 离婚成本减小

很多时候, 婚姻生活所带来的收益不如预期并不能完全使一个人下定决心去离婚, 因为离婚也是需要成本的。比如有孩子的话, 需要争孩子的抚养权, 可能会失去孩子;夫妻共有财产需要分割, 尤其是不动产;离婚官司的诉讼费;再寻找下一个伴侣所需要的成本等等。然而现在对“80后”来说, 离婚去并不如上述所说麻烦, 也就是成本不用这么高。晚婚晚育政策的倡导、高利率房贷、社会竞争激烈等等使得他们大多数并不想过早的要孩子, 于是“闪离”的时候就不需要考虑孩子这个重要问题, 很多中老年夫妻明明日子过得很糟糕却都不离婚大部分都是因为有了孩子这一纽带, 孩子带来的快乐和给孩子一个健全的家庭的想法使他们愿意维系岌岌可危的婚姻。

另外, 《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的出台也一定程度预防了婚后财产纠纷, 降低了离婚的成本。

(三) 社会舆论

这是一项很大的成本门槛以至于在特定的社会环境里甚至可以起到绝对的阻碍作用, 并且处于中止婚姻契约的主动地位的一方会承担起成本的大部分。但是, 随着社会的开放程度提高, 婚姻自由包括离婚自由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尤其是对男性来说, 离过一次甚至几次婚根本不算什么, 可能还能增加几分男性魅力。

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变化迅速的社会。在传统的婚姻观念和外来婚姻文化的双重影响下, 我们要学会思辨, 去粕留精, 有选择性地吸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 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现在婚姻家庭领域中所暴露出来的弊端最终都将会被消灭。

参考文献

[1]唐美玲“.剩男”与“剩女”: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婚姻挤压[J].青年探索, 2010 (6) :5-10

[2]刘一丁.18大后12名官员被查:多因恋情色与不明巨额财产[EB/OL].

[3]陈荞.全国离婚人数连续8年递增[N].京华时报, 2011-11-30 (3)

高校扩招现状分析及政策改革创新 篇8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总体来讲还很落后, 高校扩招不失为加快发展的好办法。但是现今高校的扩招总是保持在传统专业招生上, 外延扩招不断加快内涵教育则停滞不前, 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因此我们应当看清现阶段高校扩招的合理性和所存在的弊端, 对扩招政策进行科学的改革创新, 从而达到合理地解决人才需求和人才培养之间矛盾的目的。

一、高校扩招的合理性

(一) 高校扩招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使中国国民的整体素质提高

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之间的竞争, 高校扩招可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增强国际竞争力, 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后, 我国的人才需求量倍增, 这就使得各高校不断增加招生量, 来满足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二) 高校扩招可以缓解低层次就业压力, 减小国家经济负担

高校扩招缓解了就业压力, 可我国好多的劳动力大部分集中在低层次行业, 有工作能力却没工作的劳动力也大有人在, 他们不工作靠着国家的经济补贴生活, 这无疑拉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后腿。而高校扩招可以使更多中学毕业就工作的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 既可以圆他们的大学梦, 还提高了中国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并且这样可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同时也提高整体劳动力就业层次, 减少大量的靠体力吃饭的廉价劳动力;同时可以减少社会劳保和社会经济补贴, 缓解了国家的经济负担。

(三) 高校扩招可以培养更尖端的人才, 有利于高新技术的创新

在当今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 高校的扩招使大学生之间的竞争对手不断增加, 这就使部分上进的大学生学习竞争意识增强, 原本的“考上大学就有了一辈子的铁饭碗”的想法就会淡化, 毕业后的就业危机感使他们不断地向着高层次的知识水平创新, 刺激高科技技术得到不断发展。这样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尖端人才可以提供给各行业, 有利于各个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使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尖端人才的增加, 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精品人才资源, 中国的脑力劳动者增加, 国际人才竞争力也会增强, 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社会地位。

(四) 高校扩招可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 促进经济增长

扩招调动了高校的办学积极性, 大大增加了高校教育的投资, 进而拉动经济增长。高校扩招则相应的学费收入增加, 这就使得家长的储蓄会更多地投资在教育行业;同时, 大学生的数量增加, 这就需要教学设施不断增加与完善, 国家向教育部门的拨款也会增加, 这在一定层度上拉动了内需刺激了消费, 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二、现阶段高校扩招存在的弊端

(一) 高校的扩招会使大学入学新生的平均素质下降

高校扩招的方法无疑是降低录取分数线, 这样就会降低了新生进入大学的“门槛”, 使新生质量降低。以辽宁省为例, 1998年第一批本科录取分数线为512分, 在1999年实施高校扩招政策后, 其录取分数线为465分, 分数线如此大的差异, 说明了两年录取新生学习质量有着显著的差距。以降低分数线来进行扩招, 降低了新生平均素质, 这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二) 高校扩招会使大学毕业生的质量降低

高校扩招后, 录取的新生质量降低, 直接导致人才培养质量起点的降低, 加之学生数量的增多, 教学设施和师资水平的有限, 这无疑会降低教学质量, 并且现今社会的就业压力大, 很多地方招聘人才都是根据“一纸文凭”的原则, 很多大学生上大学就是为了拿到毕业证, 所以“六十分万岁”的思想泛滥, 他们仅仅为了拿毕业证, 学不学得到知识则已不重要, 这种本末倒置的想法造成了大学毕业生质量的下降, 这严重阻碍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并且给我国经济发展也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 高校扩招造成人才浪费和人才贬值

就业压力增大, 迫使很多大学生就业向低层次行业发展。高校扩招使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 强大的就业竞争力下的部分剩余人才, 他们的就业趋向就会瞄准中低层次行业, 造成高学历低岗位, 他们在大学所学到的知识则无用武之地, 如今研究生街头摆摊卖菜, 本科生回乡耕田养猪的大有人在。这样使得人才不能充分为国家做贡献, 造成人才浪费。同时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多, 大学生已经不是社会尤物, 随处可见, 一抓一大把, 这样使得大学毕业生身价贬值, 因而部分中学生放弃上大学的念头而选择就业, 这样便阻碍了教育事业和经济的发展。

(四) 高校扩招带来高校招生违规现象

高校扩招调动了高校的办学积极性,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可是有些高校钻扩招的缝子, 利用金钱来买卖进入高校的“门票”, 只要有钱就可以上大学, 一些成绩很差的学生凭着用钱买来的“门票”进入大学, 这无疑会降低新生的整体素质, 给以后的教学也会带来困扰, 影响了大学生的含金量, 破坏了受教育的公平性。这样不仅败坏了学习风气, 并且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

三、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改革创新

(一) 正确把握高校扩招的方向和力度来进行扩招政策的改革创新

高校扩招为国家培养了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可是根据近几年的扩招经验来看培养的方向和力度不正确会造成人才浪费, 不仅不能够给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用人才, 并且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我国现阶段高新技术行业不断发展, 传统行业正在一步步的被其所代替, 所以我们要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正确合理地把握高校扩招的方向和力度, 进行扩招政策的改革创新。

1. 针对社会的实际人才需求来调整扩招方向

虽然高校扩招为国家培养出了大量人才, 可就目前中国国情来看, 我国经济的发展仍是人才紧缺, 因为虽然人才的数量增多了, 可是扩招的专业不对口, 使人才滥而不精, 不能满足国家各个行业发展所需, 必有部分剩余人才无用武之地, 造成人才浪费。高校应根据市场变化, 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许多高校传统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大超过社会需求, 供大于求, 造成人才大量积累浪费, 而众多新兴的能源企业在国内却找不到急需的人才, 只能高薪聘请国外的新能源技术人员, 所以高校扩招应该针对社会的实际人才需求来进行扩招, 调整不合理的专业设置。

2. 高校扩招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扩招的力度

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要走多样化的道路, 不要盲目地进行高校的扩招。从现今社会就业情况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情况来看, 我国仍缺少大量尖端创新人才和技术性人才, 所以高校扩招不应仅仅在普通高校的扩招上用力, 而且要加大一流大学和高等职业院校的扩招力度, 增强尖端技工人才的培养。

(二) 根据现阶段高校扩招政策的自身发展情况来进行扩招政策的改革创新

现阶段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总体来讲还很落后, 高校扩招虽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但盲目扩招会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如今的高校扩招给教育事业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明显, 可是停止发展意味着倒退, 也无法承担经济建设对人才需求的压力, 所以高校应该逐步放慢外延扩招脚步, 同时加快内涵教育的发展。

(三) 从高校扩招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来进行改革创新

1. 严把毕业生质量关, 控制毕业率

作为高等学校毕业生, 出了校门就有义务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贡献, 现今高校快速扩招, 使教学质量下滑, 规模扩大了可质量降低了。各高校应该解决好规模与质量的矛盾, 进行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 合理引进人才,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在教学管理上做到“宽进严出”, 真正让大学毕业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严格把好大学毕业生质量关。并且还应该适当的控制“毕业率”, 要严格监督大学生的学风、考风, 根据大学时期的总体表现来衡量是否达到毕业生的标准, 对那些经常逃课、挂科、补考不及格、学分不够的学生, 不能授予毕业证书, 应当使其重修, 直到达到毕业生的标准时方可毕业, 这样合理地控制毕业率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精英和高素质人才。

2. 加强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教育力度

我们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 也要加强大学生科学择业观的教育力度。高校的毕业生就业, 不仅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才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合理配置, 而且直接关系着大学生个人事业的发展。如今一些大学生毕业后希望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 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愿意上机关不愿下基层等。高校应该在学生在校期间就对其进行科学择业观的合理教育, 在大一大二时进行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淡化拜金主义思想, 强化爱国主义精神;大三大四时应对其进行科学择业观的教育, 让大学生树立为国家做贡献的思想, 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并且同时提倡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发挥所学知识, 为国家经济发展做贡献, 同时减轻社会就业压力。

3. 加强招生监管和强化就业公平竞争

高校扩招所带来的腐败现象日益明显, 违规招生无量招生现象日益严重, 严重破坏了社会风气, 并且有些毕业生靠关系走后门进入招聘单位就业, 这样打破了就业的公平竞争性, 使真正有才能的人才无用武之地, 人才浪费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制定一些法律法规, 对一些违规招生的现象进行监督和制裁, 同时国家还应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用人机制进行有效监督, 保证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

参考文献

[1]何璧, 巩育军.关于高校扩招后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南方论刊, 2008年第6期.

[2]杜晓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考高校“扩招”和改革方向[J].高等农业教育, 2006年第11期.

最新备份技术现状分析 篇9

但是, 近期事态的发展加速了备份新技术的成熟和普及。大厂商在不断地收购那些小公司, 简化部署这些新产品的技术也已经出现。

本文将为您解释这些技术对备份应用所产生的影响, 并介绍备份软件4大领导厂商Com m V ault, EM C, IBM和Sym antec公司是如何在他们的产品中部署这些新技术的。这里并非是说其他备份厂商还没有提供这些新功能, 只是因为这4家公司是公认的备份软件市场领导者, 用户对他们的产品关注更多而已。下面就来看看5项关注度最高的关键备份技术的发展。

重复数据删除:改变了磁盘备份游戏规则的技术

在今天的备份系统中, 我们很难不去强调重复数据删除的重要性。该技术可能是自15年前网络备份系统出现以来, 影响力最大的技术变革。它的流行取决于若干因素, 首先它能提高备份系统的磁盘利用率。在备份介质领域, 磁带的单位价格一直以来明显低于磁盘, 虽然过去几年磁盘的价格大幅降低, 但成本方面仍然不能跟磁带相比。因此, 磁盘通常用作磁带前端的临时高速缓存, 而不作为长期的备份或归档介质使用。

重复数据删除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切。由于磁盘具有随机读写的特性, 所以重复数据删除系统能够消除冗余的数据块, 并用指针代替删除的部分, 同时对数据恢复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虽然恢复性能稍有下降, 但仍然大大高于磁带的恢复速度) 。

尽管重复数据删除的优点毋庸置疑, 很多用户却仍然在保持观望。他们等待的原因是想看看这种目前应用于去重硬件设备中的技术最终是否会被引入到备份软件领域, 因为很多人并不希望使用那些专用的硬件装置。虽然多数专家认为硬件去重设备仍然是必要的, 但重复数据删除技术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主流备份软件市场。

EM C和Sym antec是第一批将去重技术纳入产品线的主要备份软件厂商, 他们都是通过收购方式获得相关产品的。从技术类型上说, EM C和Sym antec的产品都属于源端重复数据删除技术, 就是说我们需要在计算机上安装A vam ar或PureD isk的agent代理程序, 这个客户端负责与备份服务器端通信, 识别冗余数据, 并在发送到网络上传输之前将其删除。由于在每次备份过程中只有变化的数据字节才被发送到服务器端, 所以源端重复数据删除非常适合小型远程办公室和移动设备的备份。

另一方面, 备份软件厂商也可以提供“目标端重复数据删除”, 又是Sym antec最早发布了此类产品。N et Backup备份软件的用户可以先将数据以标准的方式备份到介质管理服务器, 然后在介质管理端用PureD isk进行去重处理。

IBM也进入了重复数据删除市场, 在TivoliStorage M anager (TSM) 6.1中发布了基于后处理 (post-process) 方式的“目标端去重”功能, TSM主要对已经备份到磁盘上的数据进行处理。在IBM的基础产品线中, 目前只有“目标端重复数据删除”产品, 而且它所能达到的效果 (去重比率) 与我们能买到的其他产品相比也显得一般。

Com m V ault公司的Sim pana备份软件, 在去重功能上比较特殊, 我们很难界定它应该属于“目标端去重”还是“源端去重”。通常情况下备份软件执行去重处理需要4个步骤: (1) 将需要备份的文件分割成“片段”; (2) 为每个“片段”计算一个“哈希”值 (通常使用SH A-1算法) ; (3) 在已有的哈希值列表中查找, 看看该“片段”是不是唯一的; (4) 决定是否需要将这个“片段”发送到目标存储设备。“源端重复数据删除”产品在客户端执行全部以上4个步骤, 而“目标端重复数据删除”装置则在备份设备或备份服务器上处理这4个过程。Com m V ault的设计是在客户端执行步骤1和2, 步骤3和4在backup server端执行 (backup server是Com m V ault的专用术语, 相当于介质管理程序)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 我们很难说它到底属于哪个类型。

如果我们把分类的标准界定为数据离开客户端时是否为去重的状态, 那么Com m V ault的Sim pana应该被算作“目标端去重”一类。另外, 只有Sim pana是在客户端处理前2个步骤, 这也使得它具备其他“目标端去重”产品没有的功能。

在客户端进行数据压缩。大多数目标端去重系统不能很好地处理经过客户端压缩的数据, 因为压缩会削弱去重处理能力, 影响正确的数据分片以及分配指纹标记。由于Sim pana是在客户端进行数据分片和分配指纹的处理, 因此它能在网络传输之前进行数据压缩, 同时又对去重没有负面影响。压缩并不会比“源端去重”节约更多的带宽, 但在某些环境下它是有益的。

D P M数据保护管理:不只是简单的备份统计

几年前, Bocada公司最先提出了D PM (D ata protection m anagem ent, 数据保护管理) 理念, 试图为不同的备份产品生产统一的标准化报告。一批新兴公司很快加入到这个市场, 包括A ptare, Tek-Tools Software, TSM works, Servergraph以及W ys D m Software (现属EM C公司) 。大型备份软件厂商也看到了D PM市场的潜力, Sym antec推出了一个叫做A dvanced R eporter的产品, 后来变成V eritasBackup R eporter, 最后又变为Sym antec O psCenter A nalytics产品线。

所有以上提到的D PM产品能提供的远非简单的备份报告 (告诉用户哪些备份已经完成, 哪些没有) 。基本的报告功能一般的备份软件都有, 然而当涉及到趋势预测、容量规划、跨产品报告和跨产品问题分析等功能时, 专业的D PM产品就显现出独特的优势, 这些都已经超出了传统备份产品的功能范畴。

现在, 备份软件也已经开始整合D PM的一些功能, 特别是Comm V ault, 它一直宣称这些报告工具应该包含在基础备份产品之中。虽然我们认为在报告功能的某些方面, Sim pana优于其他公司的备份产品, 但这并不等同于Sim pana的用户就无法从D PM产品中受益。此外, 对于TSM的用户, IBM的反馈通常是:用户需要了解的任何信息, 都可以通过查询TSM数据库获得。尽管这是事实, 但是许多用户也许并不具备这样的技术能力。所以我们看到, 尽管一些大型备份厂商已经整合了部分D PM功能, 但用户在需要全面的数据保护管理功能时, 仍然有可能求助于第三方产品。

C D P持续数据保护:依然活跃

仅仅在几年以前, 还有一批公司在做CD P产品。但今天, 它们中的许多公司都已经不存在。有的公司干脆消失, 其他的则被低价收购。

CD P市场的起起落落也许是许多原因综合的结果。CD P的宣传广告经常说:“这是简单的、最佳的保护, 最关键应用的技术, 零停机备份, R TO (恢复时间目标) 和R PO (恢复点目标) 为零。”哪一样不让人喜欢呢?可不幸的是, 在关键应用系统问题上, 存储经理最忌讳的往往就是风险, 因此只有很少的人才会关注那些以前从没听说过的厂商和产品, 并接受一个全新的方法去备份他们的核心应用。

当主流公司进入CD P领域之后, 人们的态度才随之改变。Sym antec收购了R evivio, 并最终发布了N etBackupR eal Tim e产品;IBM推出了文件级的Tivoli Continuous D ata Protection, 而它收购的FilesX后来变成了TSM FastBack;EM C收购了K ashya, 进而提供了R ecover Point产品;Comm V ault则基于自己的核心架构Com m on Technology Engine开发了CD P功能。随着这些主角陆续登场, 用户现在可以放心地尝试一下CD P了, 至少这些厂商不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合成备份:已经很成熟

很久以前, TSM的开发人员曾提出过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我们不能改变备份的数据?这个问题后来成为TSM设计的核心思想之一, TSM称之为“渐进式增量备份”, 后来其他人把这个概念叫做“永远增量备份”。一个数据文件一旦存在于某个备份版本中, 它就永远不用再备份了。

其他的备份产品在设计上选择使用传统的“全备份+增量备份”的策略。所以我们仍然要问:为什么我们不能改变备份的数据?最终, EM C, Com m V ault和Sym antec都得出同样的结论:对于那些已经备份过的数据, 替代通过网络重新传输的最佳方式是在备份服务器后端管理的不同磁带之间转移数据。因为对任何一次全备份来说, 其中约90%的数据是已经存在于磁带或磁盘上的重复备份, 创建一个“合成全备份”的实质是将需要的数据从上一次全备份拷贝到新建全备份的过程。有了合成备份功能, 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全备份快速恢复的优势, 而且不必通过网络传输所有的数据, 弥补了最大的短板。

上面提到的3款产品中, 合成全备份的概念略有差异, Com m V ault和Sym antec将其称为synthetic backups (合成备份) , 而EM C使用的术语是savesetconsolidation (保存集合并) 。然而, 它们都有一个核心的概念, 即通过合成方式创建的全备份与其他全备份在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 可以直接用于恢复, 也可以作为后续增量备份的基础。合成后的全备份并不依赖于以前的全备份版本, 除非有长期保存的必要, 否则我们可以删除它。

TSM的用户可能会觉得TSM backup set (TSM备份集) 的概念与合成全备份的概念非常相似, 但实际上它们完全不同。TSM backup set的内容并不依赖备份数据库里的元数据。事实上, 创建TSM backup set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那些用户希望长期保存的备份数据建立一份“即时归档 (instantarchive) ”, 这些信息需要保存的时间会超过其在TSM数据库中存留的时间。另一个创建TSM backup set的主要目的是它可以脱离TSM环境使用, 即使没有TSM索引的帮助, 用户仍然能够读取TSM backup set中的信息。但如果一个TSM backup set的信息保存在TSM数据库里, 并且能够用于标准的恢复, 那么它看起来的确很像合成全备份。

虚拟服务器备份:易用性不断增强

服务器虚拟化技术的应用让许多数据中心用户从中获益。太多的应用程序要求使用“专用的服务器”, 不过实际上虚拟机也可以被认为是“专用的服务器”。大多数应用对CPU和I/O的要求并不高, 在服务器虚拟化产品的帮助下, 共享的硬件资源就可以满足性能要求。不过在备份问题上, 我们需要仔细考虑。

有人说, 备份测试是用来检验存储和网络系统性能的最佳方法, 因为备份操作每天都要在不同的介质之间迁移所有必要的数据。尽管可能面临I/O问题, 大多数用户在备份他们的虚拟机时只是单纯地把它们当作物理机看待。他们在虚拟机上安装备份客户端, 就像使用独立的服务器一样。V M ware公司向用户推荐使用V M ware Consolidated Backup (V CB) , V CB可以帮助用户解决ESX server虚拟机备份过程中的I/O瓶颈问题, 但无形中也增加了备份方案的复杂性。V CB的备份和恢复各有2个步骤, 同时需要使用额外的磁盘空间。所以, 很少有用户实施V CB, 这个现象一点儿都不奇怪。使用其他服务器虚拟化产品的用户, 如微软的H yper-V, 往往也把虚拟机看作物理机一样做备份。

2个产品的出现让虚拟机备份的前景明朗起来:V M ware推出的v Sphere以及微软提出的H yper-V备份框架 (还没有正式命名) 。V M ware的V A D P (v Storage A PI for D ata Protection) 会取代V CB, 不但可以支持V CB的全部功能, 而且提供了全新的块级增量备份。现在, 用户在做数据映像备份时, 不必先将数据复制到临时的磁盘空间, 备份软件通过调用v Storage的A PI就可以直接做块级增量备份。V M ware称, 使用这些A PI的效果比使用其他虚拟机备份技术要好。第一个完全支持v Storage A PI的主流备份产品是EM C的A vam ar, 随后是Sym antec的N et Backup。当笔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 Com m V ault, EM C N et W orker和IBM TSM都在v Storage A PI的集成工作。

微软H yper-V的用户只需要确认他们使用的备份产品能够识别H yper-V应用服务器。尽管在某些功能方面不如v Storage A PI高级, H yper-V的工作模式却很类似, 用户不必安装客户端程序就可以备份H yper-V上的虚拟机。

有一点H yper-V是优于V M ware的, 因为它能提供对M icrosoft V olum e Shadow Copy Service (V SS) 的完整支持, 而V M ware没有。H yper-V使用V SS来静默应用程序 (暂停应用事务处理) , 并不应用程序保持通信, 传递备份成功的消息。这一点使得H yper-V的备份能够保证应用数据的一致性, 而且不需要在虚拟机上加载任何代理程序。此外, 应用程序也知道备份何时发起、何时结束, 还可以适时地清除无用的事务日志。

在W indows 2003操作系统环境下, V M ware也能静默应用程序。不过实际上它执行了一个V SS_CO PY, 而应用程序并不知道它已经做了备份, 因此必须保留应用的事务日志。此外, 该方案目前还不支持W indows2008。在撰写本文时, V M ware正在致力于解决这个问题, 但他们没有说何时能够破除这个限制。这种技术的限制已经给很多第三方备份产品创造了市场机会。迄今为止, N et A pp, PH D V irtual Technologies, Sym antec和V eeam, 飞康软件等厂商都提供自己的方法来解决V M ware的限制问题。

我国消费信贷现状分析 篇10

一、我国消费信贷现状

长期以来, 我国金融服务重点放在存、贷、汇业务上, 贷款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事业单位, 消费信贷业务几近空白1985年中国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发放了深圳首笔同时也是全国首笔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 自此一些商业银行也纷纷在部分大中城市开办了个人住房贷款业务, 但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市场体制以及消费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消费信贷发展缓慢。1998年以来,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迅速, 截至2006年4月末, 我国消费信贷余额为22655亿元, 消费信贷品种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消费领域看, 已发展到住房、汽车、助学等多个领域;从信贷工具看, 已出现信用卡、存单质押、国库券质押等多种信贷方式;从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的机构看, 已由国有商业银行“一枝独秀”发展到有条件开办信贷业务的所有商业银行和城乡信用社等。

二、我国消费信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消费信贷发展不平衡。

主要是消费信贷发展的地域不平衡。据统计, 占全国人口近60%的农村市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近年来逐步下降, 2000年为38.2%, 2005年则降为32.9%。销售进一步向发达地区集中, 东部地区销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已达60%, 且比重仍在逐步提高。总体上看,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 其消费信贷规模越大。截至2006年4月末, 消费信贷余额前六名的省市分别为广东、上海、浙江、北京、江苏、山东, 其消费信贷余额占全国的比重高达66%, 而西部十二省 (区) 市的消费信贷余额之和为3126.11亿元, 仅占全国的13.8%。

(二) 社会保障不健全, 居民不敢消费。

我国进入经济转轨期后, 居民收入差距拉大, 高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已经得到很大满足, 住房、汽车应有尽有, 消费倾向下降;中、低收入阶层居民, 由于职工下岗, 企业效益下降, 预期收入不容乐观, 住房改革、医疗改革、教育改革等接踵而至, 预期支出增大, 加之社会保障制度尚未健全, 未来充满着不确定性, 他们则更倾向于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而不是借钱消费。另外, 由于传统消费观念根深蒂固和我国长期处于短缺经济时期, 形成大众一种消费观念:勤俭持家, 量入为出, 攒够了钱再消费, 对于“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的消费信贷方式还难以接受。

(三) 信息不对称引起个人信用缺失。

我国至今并未建立起完善的个人信用评价和监控制度, 经营者对消费者的信用存在担心。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市场交易离不开信用基础。从个人信用来看, 它包括道德信用和资产信用两部分。道德信用指诚实守信的品质, 它的好坏往往通过市场交易中心的信用记录来反映;资产信用指个人拥有包括储蓄、债券、股票、不动产等资产所具有的信用等级, 它的高低由个人拥有的资产多少决定, 资产越多信用等级越好。我国缺乏以个人信用记录为主体的道德信用管理制度和以个人资产为主体的资产信用评价体系。由于这两种信用缺失直接影响着消费信贷市场发展。

(四) 消费信贷机会不均等。

消费信贷机会均等是指消费者在同一消费信贷条件下, 享有同等的获得消费信贷的机会, 这是法律平等、公平价值在消费信贷问题上的体现。其中, 消费信贷条件根据消费信贷的特征, 只能以消费者信用、偿债能力为依据。而目前我国消费信贷存在的机会不均等, 主要是全国性或地方性的信用监控制度未建立起来, 对不同户籍、职业、年龄等的消费者的信用难以长期持续监控, 经营者为保护自己的利益, 常常还将职业、年龄、户籍等作为消费信贷条件, 从而造成不同职业、年龄、户籍的消费者享有的消费信贷机会不同。

(五) 消费信贷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1、我国缺乏消费信贷的二级市场。

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历来以储蓄存款和企业存款为主, 期限最长一般不超过5年, 这就形成消费信贷资金来源的短期性与资金运用的长期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 当消费信贷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不大时并不突出, 但当消费信贷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达到比较高的比例时, 这一矛盾就会非常突出。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实行消费信贷证券化, 构建一个高度发达的消费信贷的二级市场, 而我国现在还不具备这样一个二级市场。

2、银行自身内部管理体制薄弱。

目前, 商业银行缺乏消费信贷方面的管理经验, 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 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 难以实现资源共享, 仅凭借款人身份证明、个人收入证明等比较原始的征询材料进行判断和决策, 对个人的信用调查基本上依赖于借款人的自报及其就职单位的说明, 对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社会活动及表现、有无违法违纪、有无失信情况等缺乏正常程序和渠道进行了解征询, 导致银行和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致使消费信贷的潜在风险增大。

3、抵押物难以变现, 贷款担保形同虚设。

一旦消费贷款发生风险, 银行通常会把贷款的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 而抵押物能否顺利、足额、合法地变现, 就成为银行化解资产风险的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初创阶段, 交易秩序尚不规范, 交易法规也不完善, 各种手续十分繁琐, 交易费用偏高, 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 影响了银行消费贷款的健康发展。随着消费贷款规模的扩大和抵押贷款的增加, 这类问题将会变得更加突出。

4、利率尚未市场化, 消费信贷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机制。

消费贷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客户分散且数量大, 客户风险状况存在显著差异。因此, 对不同客户群应采取不同的利率定价, 以实现贷款风险收益最大化。但由于目前我国利率尚处于管制阶段, 商业银行无法通过差别定价的贷款策略有效地降低消费贷款的平均损失率。

5、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有关信贷的法律法规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企业贷款而制定的, 很少有针对消费信贷的条款, 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以及居民个人申请消费信贷基本上仍是沿用《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借款合同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但消费信贷作为银行的一项零售业务, 其业务规则有其独特性, 需要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指导。目前, 我国缺乏一套完整的规范消费信贷当事人行为的法律, 在实现银行抵押权的法律操作程序、保护借款人的合法权益等方面还很不完善, 使得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 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

三、我国发展消费信贷对策分析

(一)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

个人信用制度是约束个人信用最有效的机制, 它是指国家监督、管理和保障个人信用活动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其基本内容包括:个人信用登记制度、个人信用评估制度、个人信用监控制度三大部分。个人信用登记制度是开展个人信用活动的基础;个人资信评估机制是对资信档案登记制度的延伸和进一步深化;在个人信用体系中, 设立一个监测机制, 通过它很快可以查出居民的信用状况, 当某个居民出现信用污点时, 不仅在银行的监控机制上会对其做出反映, 而且在个人信用记录方面也会有负面评价, 这种负面评价对其入学、择业、提薪、升迁及使用信用消费等方面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这种信用监督和维护机制会使人像爱惜自己的财富一样爱惜自己的信用。

(二) 提高人们的收入预期和承载能力。

我国消费信贷发展缓慢的原因在于居民的收入增长缓慢、收入预期下降, 居民的承贷能力不高。要提高人们的消费意识, 促进消费信贷的发展, 政府必须努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调整收入分配政策, 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从宏观经济政策导向上, 要坚定居民对未来经济景气和收入增长的信心, 提高居民即期消费能力和承载消费信贷的能力。

(三) 建立消费信贷机会均等制度。

为保证消费信贷机会均等, 应当建立公平的消费信贷条件, 提供消费信贷的经营者关心的是消费者信贷能否顺利得到偿还, 而保障消费者清偿债务的是信用和清偿能力。因此, 消费信贷条件主要以消费者的信用和清偿能力为条件, 而不得以性别、学历、种族、宗教、民族、肤色、年龄、婚姻状况、户籍等做出歧视性规定。另外, 可以公开消费信贷条件, 可以监督消费信贷条件是否有歧视性条款, 同时建立消费者的申诉制度, 如果消费者认为自己受到歧视, 有权向有关组织或机构提出申诉, 直至诉讼。

(四) 健全消费信贷风险防范机制

1、重点开发风险低、潜力大的客户群体

选择风险低、潜力大、信用好的客户群是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重要工作。一般而言, 可供选择的客户对象包括: (1) 在读大学生:一般具备较高文化素质, 很可能成为较富裕的人群, 具有较高开发价值;他们从读书、工作到成为“中产阶级”有一过程, 而这一过程最迫切需要利用个人信用资源, 如果银行早期与之建立经济联系, 提供金融服务, 可能获得终身客户。 (2) 从事于优势行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年轻人。目前, 发展形势较好的行业有电信、电力、外贸、金融、计算机、教育、医药等。 (3) 国家公务员、全国性大公司或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及营销人员:他们不仅工薪水平和福利条件高, 而且一般掌握较好的专业技能, 预期收入高, 失业风险较低。银行对重点客户应加大营销和调研力度, 在促进业务发展的同时, 有效降低贷款的预期损失比率。

2、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与公司信贷业务不同, 借款人是分散的个体消费者, 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 在发放消费贷款时, 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 有效增强了贷款的清偿力。建立适合消费信贷业务特点的担保制度, 应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银行可视各个贷款品种的规定及申请人资信状况, 要求全部提供合适的担保方式, 并对担保程序进行严格审查;二是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 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迅速变现;三是大力推动消费信贷担保公司发展, 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

3、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风险管理体系。

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不等于可以忽视风险控制与管理。商业银行应尽早着手建立专门针对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贷前审核贷款申请时主要应侧重考虑个人信用记录、个人负债比率、个人就业记录、个人保险、贷款期限、贷款上限等因素。贷中要进一步明确各业务岗位的操作关键所在, 规范程序, 落实各环节的责、权、利, 做到任务、权限和责任的统一。贷后管理应加强跟踪监控, 实时掌握借款人动态, 从跟踪、监控入手, 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 掌握借款人动态, 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 加大追讨力度, 并拒绝再度借贷。并且, 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 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 规范操作, 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

4、建立健全消费信贷法律法规体系。

应当使消费信贷的运作具有法律上的可操作性, 保证在借款人违约后, 抵押物能够顺利变现或担保人能及时履行担保责任。但抵押物变现后的金额是否足够用于还款是一个问题, 如汽车变现的金额可能会大大低于贷款额。

5、把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结合起来。

由于银行难以掌握借款者个人的健康状况和偿还能力的变化, 这是个人消费贷款最主要的经营风险,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经验, 将个人消费贷款与保险公司的有关险种、产品组合起来运作。如, 银行在发放某些消费贷款时, 可以要求借款人必须购买某种特定保险, 一旦借款人发生意外, 不能偿还贷款时, 保险公司即要向保险受益人支付一定金额的保险赔偿金, 而这笔赔偿金又足以偿还银行贷款本息。这样, 一方面可化解银行的经营风险, 实现消费信贷风险的合理有效转换;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险业的发展。

(五) 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资产证券化。

政府集中采购现状分析 篇11

《政府采购法》实施四年多来,政府采购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政府采购规模不断增大,政府采购法规不断健全、采购规程日益完善、政府采购环境日趋和谐。

但我们看到由于《政府采购法》只是对集中采购机构的性质和地位做出了规定,而并未对集中采购机构的设置、行政隶属关系、职责要求等予以明确,这就造成了各级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在机构设置、管理模式、隶属关系上出现不统一的局面。

一、政府集中采购机构设置不统一

(一)从机构设置来看

据了解,除河南和贵州至今尚未设立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设有29个省级集中采购机构。其中,江苏设有两个省级采购中心。

(二)从隶属关系看

可以归纳为八种模式:中央直属机关、中央国家机关、河北、山东、福建等10家政府采购中心属机关事务管理局管辖;天津、甘肃、安徽等9家尚未实行“管采分离”,仍然归口于财政部门名下;山西、辽宁等3家由省政府直接管理;海南省设在省商务厅下面;湖北、内蒙古隶属政府办公厅;北京市挂靠在国资委;广东、广西、重庆隶属省机械设备成套局;上海在市政府采购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工作。江苏的两个省级采购中心,一个隶属于省财政厅,一个隶属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未设立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河南和贵州,所有的政府集中采购项目全部由社会中介机构代理采购。

(三)从机构性质来看

29个省级政府采购中心的单位性质各不相同。

(四)从机构规格来看

各级政府采购中心的行政级别不一样。

(五)机构名称来看

各级政府采购中心名称不尽相同。

二、各级政府采购机构运作模式“百花齐放”

《政府采购法》对各种采购方式的具体运作模式只是做了一个框架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而实施细则又未能及时出台,各级政府集中采购机构就根据自己的情况、各自的理解,相继制定了各种政府采购方式的具体实施办法。

三、政府采购监督“厚此薄彼”

政府采购是一项涉及多方当事人、多个环节的系统工程,应当对这一系统工程的各环节、各方当事人实施“全程”监督,对任一采购环节或当事人监督的缺失或不到位都会直接影响到政府采购“三公”原则及国家整体政策目标的实现。

而从目前来看,对政府采购的监督出现了明显的失衡,政府采购监管机构也好、社会舆论也好只是把眼光放在对采购代理机构的监督上,而忽视了对政府采购前期工作及后期履约等环节的监督,这种片面的、有松有紧的监督也就失去了它本应有的“意义”。

四、几点建议

(一)尽快出台《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不仅要对集中采购机构的设置、行政隶属关系、职责要求及各种采购方式的具体运作等予以明确;而且要明确政府采购各当事人职责、法律地位,做到责任和权利的统一。

(二)国家应组建高规格的政府集中采购领导机构,负责协调各有关部门,指导全国集中采购机构的工作。

(三)转变观念、完善监督体制。政府采购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从政府采购一味节约资金转到注重实效、注重质量上来;从追求经济效益转变到讲社会效益和执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上来。在制定法规和政策时,要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相适应,提高可操作性、可执行性。同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尽可能地打破地区、部门界限,将有限的采购资源充分集中、合并采购。

建立完善的政府采购项目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包括对各环节、各部门的评价、评价的方式方法,并且公开透明,形成互相监督。

(四)制定全国统一的采购操作流程,实行标准化采购;同时,完善政府采购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我国高考作文现状分析 篇12

目前,中国的高考作文教学现状实在令人担忧。伴随着高考应试指挥棒的指挥,考生平时的作文训练时间和阅读时间被大量地“挤占”,有的学校形式上保持每周一篇作文或者每周一篇周记,实质上也无非是师生做一下应场。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教改专家搞一些所谓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质上语文教改也是一种“戴着枷锁的舞蹈”,那些无力的呐喊,在应试教育面前显得极其苍白无力。

由此看来,“考生高考作文”是天下最难写的。童话大王郑渊洁小学毕业照样能登中国作家富豪榜,韩寒、郭敬明不读大学、研究生照样能上中国作家富豪榜,这不都是鲜活的例子吗?但是若要这些文章大家去写高考作文,估计还不一定能称“阅卷老师”的心意呢!电影作品里还有穿帮镜头的时候,电视剧演员、播音员还有读错字的时候,但高考作文不允许有错别字出现的时候(每一个错别字扣一分),可见,要求是何等苛刻呀!但不这样做又不行,即便如此要求,看看我们的母语教与学的现状,有人公然认为:学好语文,写两篇好文章顶个屁用。现在的文坛,文学作品的创作可谓是众人齐上阵,有的学识浅薄的文学爱好者就可以出书,只要有读者,就是“好”作品,不管是黑猫、白猫,只要逮住“读者”就是“好猫”。高考作文可不能这样,必须是“戴着枷锁跳舞”,否则,你得不了高分,就可能与所谓的好大学失之交臂。

高考作文教学功利性太强,这根源于高考应试指挥棒的作用。高考使得考生写作如车间里的流水生产线,很少能产出有个性的文章来。考生不敢越雷池一步,假大空的文章充斥考场,为了得个保险分,去走“形式主义”,极力“创作”假大空的文章去迎合应试指挥棒。母语教学、作文教学,还有相当多人的没有引起高度重视。所谓名家,你方唱罢我登场,不知道到底哪一个的“技法”高明,最终都湮没在高考的“硝烟战火”之中。其实,写作,无非是占有素材、运用方法、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高雅活动。考生占有的素材量极小,包括有条件的大城市的好学校,图书馆藏书多一些的,教学设备齐一些的,考生也很少有时间去阅读去摘抄,那么宝贵的高考时间是万万“浪费”不得的。方法就更谈不上了,如果老师教写作方法,有人说你是“新八股”,是“宿构”,是“害学生”,“文无定法”是怎么学的(文无定法并不是说文无法呀!)?况且还有那么多的文学知识题要做,A、B、C、D还等着你去选择,哪有时间搞文法研究?表达思想感情,还是等考上大学再表达,现在表达的再好,考大学能增几分,你能有韩寒、郭敬明他们表达得好?人家弃大学不读都可以,我们不可以,所以,语文再学还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程度,不会有大的起色。我还不如多做些习题,多弄几分呢!现在许多高校学生(包括研究生)的语文水平论文水平下降就不奇怪了!

上一篇:原则与特点下一篇:广电网络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