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化学

2024-10-01

传统化学(精选11篇)

传统化学 篇1

在传统的化学实验课中, 一般都是教师根据教材的要求和提示, 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 在课堂上给学生演示, 要求学生记住所看到的实验现象, 并根据实验现象掌握化学知识。这种演示实验只是让学生看老师表演, “老师做, 学生看;老师讲, 学生听”, 缺乏对知识的深入引导和探究。上在实验课时, 也是让学生带上课本和实验报告册, 照着课本的提示、实验报告册的要求, 进行机械的操作, 这样的实验教学都是强加给学生的, 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地探索, 不经过思考、分析、讨论, 也就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自然也不可能从实验中获得更多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 也降低了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 实验课成了一种形式、一种任务, 实验不再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为了改变这些状况, 我在教学中进行如下一些改变。

一、较为安全的演示实验, 让学生自主设计完成

在传统的演示实验中, 教师只顾做和讲, 学生只是看和听, 没有直接参与或只是机械地参与, 只是按照教师所给的步骤完成。这种情况下, 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积极性, 他们在被动地接受教师强加给他们的化学知识, 终究也是水过鸭背, 把所看到的和听到的都还给了老师。为了让学生亲自参与, 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实施以下过程。

1. 自己设计实验方案

要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必须弄清楚实验原理。比如, 我让学生设计一套关于乙烯的实验室制取方案, 并检验制取乙烯时由于副反应而产生的杂质气体。要把整套方案设计出来, 学生首先必须弄懂乙烯的实验室制取原理, 同时还要知道在制取过程中有哪些副反应以及产生了哪些杂质气体;要想检验杂质气体, 还要弄懂这些杂质气体的检验方法。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检验方法。有些先检验水, 有些先检验CO2, 而有些用品红检验SO2, 有些则用酸性的高锰酸钾溶液检验等。这些方案有些是正确的, 有些是错误的, 有些是考虑得不够周到的。如果全对, 那就说明该学生对这个知识掌握得较好。即便是错的也没关系, 经过与同学讨论或教师点评后, 学生会发现并纠正自己的错误, 同时对自己的错误将会记忆深刻, 以防再犯。

2. 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仪器

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后, 我鼓励学生到实验室跟实验老师借实验仪器, 自己组装完成整套实验装置, 这样将会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进入大学就不会再像大学老师所说的“现在的高中毕业生回答实验问题是一流的, 可是动手能力几乎是零, 名副其实的高分低能”。如若条件允许, 我尽量多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设计, 自己组装, 自己完成实验, 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 让学生自由组合, 分组探究

经过相互的交流和讨论, 发现有些学生的实验方案相同或相近, 有些则完全不同。我让他们自由组合, 方案相同的在一组, 不同的又在另一组。不同组之间又继续进行讨论和比较, 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方案的优缺点, 最后整理出最佳的实验方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互帮互学中获取知识, 这是目前课改的方向。

二、有难度的实验, 结合多媒体进行展示

在中学化学实验中, 有些实验当堂完成起来比较困难, 或是有些实验在课堂上很难看到清楚的现象。以前, 教师一般就是口头描述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 学生就死记硬背, 这种情况在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尤为常见。现在有了多媒体, 对这些比较难完成的实验, 我一般都是使用多媒体展示。比如, 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时, 有好几个关于氯气的性质实验。氯气是一种有毒的气体, 以前在教室演示时总是使整个教室都充满刺激性气味的氯气。这种情况会影响到师生的身心健康, 也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这时我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了有毒氯气的性质实验, 如氯气与H2的燃烧, 与Na、Fe、Cu等的反应, 实验现象都能看得非常清楚。再如, 学习碱金属单质的性质时, 为了比较碱金属的活泼性, 通常是比较它们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 而实验室或课堂上演示的只能是Na和K, Rb和Cs根本不可能完成。这时, 我也利用多媒体通过视频展示Rb和Cs与水反应的实验。由于实验过于剧烈, 视频画面很刺激, 学生看了也很激动。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深刻地记住实验的现象, 再经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理解其中的本质原因。虽然这些实验学生没能亲自动手, 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兴趣的提高, 甚至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学生分组实验中, 让学生自主探究

实验课是学生最感兴趣也是最让学生兴奋的课。在传统的学生实验课中, 一般都是学生按照老师或教材列好的实验步骤, 或是先看老师演示一遍再由学生按照老师的演示重复一遍, 这种公式化的程序, 学生也是机械地完成, 没用经过任何思考, 兴趣也只停留在表面, 凑热闹的成分较多。长期如此, 就会让学生对自己曾经很期待的实验课失去了兴趣, 甚至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教学中,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 我是这样做的:首先, 我不规定实验步骤, 让学生自己去设计, 自己想。只有这样, 他们才懂得为什么这么做, 下一步又该如何。通过实验才能真正掌握到化学知识,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 不限制实验原理, 不用让学生先懂原理然后再去验证, 而是反过来, 先让学生提出质疑, 再自己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从而自己得出其中的原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同时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也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从而对化学科的学习也会更有兴趣。

四、加强课外小实验,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化学小实验、小制作的题材广泛, 材料丰富,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益活动, 对每章或每节课后的小实验、小制作, 我都给予适当的指导, 提出建议, 鼓励他们去分析、动手操作。比如, 在学习溶液的pH时, 我给他们布置了课外实验, 测定我校池塘里水溶液的pH值。通过这个实验, 学生就会掌握溶液pH的测定方法以及pH的计算方法。再如, 学习原电池时, 我让学生利用日常用品自己制作一套原电池装置, 并比赛谁的原电池产生的电压更大。经常有这样的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虽然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在许多方面略显粗糙或不规范, 但学生的自主性、参与性高, 尤其在设计和准备过程中, 那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是其他途径无法体会到的, 学生的成就感也是别的途径无法提供的。

总之, 传统的化学实验已经满足不了现代教育发展的需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 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尽可能地把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 把演示实验改为开放性实验, 让学生尝试实验设计、操作,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 从而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传统化学 篇2

四川省泸化中学唐吉川

摘要:本文在介绍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系统的基础上,对它的应用及与传统化学实验相比而显示的出优势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论述:可使实验从定性升华到定量;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有利于师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技术支持。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不能完全代替传统化学实验,它与传统化学实验可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关键词: 化学数字化实验定量

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系统由系统软件、数据采集器、传感器组成,将数字温度计、pH计、电导率计、分光光度计等整合为一体。该系统软件能够实现试验数据的即时处理、编辑,可存储实验数据文件。该数据采集器可实现采集器与电脑的连接,又可以进行独立的数据采集,具有内置内存,可以保存实验文件,可自动识别各种传感器和自定义传感器功能。配备的传感器可以检测温度、压强、电流、电压、pH、电导率等物理量,支持对相关化学反应的监测。

中学数字化实验系统可以将化学反应和现象的本质转化为可监测的信号,从而帮助人们更深入地研究化学现象和反应的本质和规律,具有先进、便捷、实时、准确、综合、直观等显著特点。使用化学数字化实验系统可以优化部分常规实验,降低教学难度;可以帮助解决一些常规实验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中学化学引入一批定量实验,是对常规实验手段的重要补充。该系统尤其对化学概念原理的课堂教学、研究性学习、探究学习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丰富了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验手段,对新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具有明显的支持作用,是对化学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整合的有益探索。

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系统对学生的发展能够起到积极作用,增进学生对化学现象和原理本质的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中使用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系统,对提高中学化学教学的现代化水平和教师专业素质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由数字化采集设备、局域网、计算机终端、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及多媒体技术组成的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室,促使产生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实验的“教”与“学”合二为一,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方式。

一、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可使实验从定性升华到定量 在传统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虽能观察到实验过程出现的现象,但很难进行定量化处理。使用数字化传感技术,可以采集到实验整个过程的完整数据,通过数据的分析,可以感受到实验全程的变化,从而可以得出更加准确、科学的结论。将计算机与手持技术仪器联用时,传感器可以精确地测量与传递实验中所测定的各种实验参数,所得实验数据将通过数据采集器转到计算机中,计算机经由配套软件将数据以表格和图像的形式呈现,并进行分析处理。

使用中学化学数字化仪器,培养学生获取数据的能力。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有不同于传统的实验仪器的信息工具仪器,如传感器和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传统的实验仪器难以测量和储存随时间变化的大量的各种物理量以及随其它方面变化的数据,实验数据也不能快速的可视化。信息工具仪器能解决这个问题,并且当实验时间很长或很短,或者需要同时获得多种数据时,传感器和数据收集器起到很好的效用。适当组合地使用传感器和数据收集器来采集数据和利用实时图像来呈现数据,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数据的能力,空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使用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专业软件,培养学生分析化学数据的能力。电子数据表是广泛使用用来分析数据的软件。数据可以通过键盘收到输入或从文件夹中输出。电子数据表一个重要的用处就是数据可以以图像的形式分析。两组或多组相关的数据可以用柱状图或简单的线形图表示。例如,学生利用电子数据表按原子序号显示物质的性质。这便于学生形象化的看到各主族,各周期在周期表中的变化趋势。同时电子数据表可以帮助学生形象化的研究反应产物浓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简单的化学系统模型,如化学平衡可以用到电子数据表。学生可以探究在“假设” 情况下的分析。

在《碱溶解与碱溶液的pH变化》实验中,将pH温度传感器与pH传感器置于盛有少量水的烧杯中,随着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的加入,计算机屏幕上将分别出现两条逐渐上升的实验曲线,并且在表格中实时显示温度与pH值的变化数据。可见,化学数字化实验,可将传统教学中的定性实验进行定量化验证。

在《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实验中,教师先让学生在大试管中进行镁条与盐酸的反应,学生通过手触摸试管底部的外壁,感觉到管壁发热,感性地认识到此反应放出了热量。对于酸碱中和反应,教师通过温度传感器测量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的温度,经过连接在电脑上的数据采集器的处理,以平行线的形式在投影上动态显示;再将二者混合,温度在小范围内不断升高,最后维持不变。从直接感知,到通过仪器定量测量,实现了学习层次的飞跃。教师告述学生:人的感官是有局限的,小范围的温度变化,就超出了人的感知范围,借助科学仪器有助于科学规律的发现。

在《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中,分别用块状的大理石和粉状的大理石与同浓度的盐酸溶液反应时,学生可以从产生的气体的速度观察到反应的快慢情况,而同时使用绝对压力传感器来做时,学生不但可以观察到上述现象,还能通过数据分析得出,随时间的推移,二者反应的速率并不是稳定不变,既不是持续增大,也不是持续减小,而是有时增大有时减小,这就是反应全过程的真实情况,仅仅通过传统定性实验是不可能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的。

二、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一些难理解的科学概念和原理,通过传统实验还不足以让学生容易理解,借助于数字化传感技术的直观演示和准确的数据分析,将变得容易认知,可达到快速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通过各种表现手法抛开某些表面的、次要的、非本质的因素,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进行实验处理和图像输出,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学生获取动态信息,从而形成鲜明的感官认识,为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了基础,有利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

弱电解质的不完全电离是区别于强电解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于弱电解质的电离度,教材中只是纸上谈兵,而对于影响电离度的因素,也缺少直观的实验验证。应用数字化技术,设计一个实验,通过pH 传感器监测不同浓度乙酸溶液的 pH 值变化,再利用数据采集器收集数据加上 Excel 进行数据处理,方便地计算出不同浓度乙酸的电离度。由实验得出结论,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浓度对于弱电解质电离度的影响。从实验的数据可以直观看出,随着浓度减小(稀释过程),弱电解质的电离度相应地增大,溶液浓度越小,越有利于弱电解质电离。

三、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有利于师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

将传统实验和数字化传感技术相结合做出的实验结果,往往和只通过传统实验得出的结果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分析,是实验操作上有不当之处,还是实验与理论的差距?在实验过程中,哪些因素会导致结果与预期的不一样?在《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中,为什么得到的数据会反映出速率时而增大时而减小呢?让学生展开讨论,老师进行引导、综合、归纳,原来在这个反应过程中,是几个外界条件发生了变化:反应过程要放热,会使反应体系温度升高,从而会使反应速率加快;同时,反应物盐酸的浓度会逐渐减小,从而会使反应速率减小;还有固体颗粒物的大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些因素都从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反应速率,因此要看它们对速率影响的综合结果。如果能把一个实验处理到了这种程度,就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通过讨论、分析、交流,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表达、沟通、实践等能力,从而更好地体现新课标的理念,落实新课标的目标。

四、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可为研究性学习提供技术支持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标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是为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意识,体会科学家研究未知领域的过程,增强热爱钻研的精神。研究性学习没有固定的教材内容和模式,给师生提供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将数字化实验技术较多的应用于第二课堂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激发学习兴趣。

中学化学传统实验手段,对于研究性学习课题难以完成,而中学化学数字化传感技术就大显身手了。手持技术仪器主要用于采集并储存实验数据,传感器可根据探究需要测定的参数(如温度、湿度、光强、pH值、溶解氧浓度、电导率、气压、电流、电压等)而自行选择;这些轻巧与便携仪器的还为学生进行户外探究提供了方便,学生可以带上溶解氧传感器、pH传感器和电导率传感器与数据采集器,在野外进实时定量测定水样的有关常数和进行水质分析。

学生在学习酸碱中和滴定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产生了其他相关的一些联想和疑问:下面的三种情况是不是都能利用“酸碱指示剂指示溶液pH 的变化从而确定终点”的实验方法来测定电解质的浓度呢?(1)强碱滴定强酸;(2)强碱滴定弱酸;(3)强碱滴定强酸和弱酸的混合液。学生们在教师的适当引导下,通过查阅资料和思考讨论,找到了他们从未接触过的电导滴定法,教师引导学生课后自学电导率的相关知识,到实验室设计实验,利用电导率传感器并连接数据采集器进行采集反应过程的电导率变化,数据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处理,就能得出较准确的实验结论了。

五、因“实”制宜,优势互补

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应与传统实验进行合理统筹安排。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主要是从具体实验数据分析归纳实验结论,侧重于实验过程中的探究过程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传统实验往往只是对结果作定性分析,侧重于实验过程的具体操作、常用仪器的使用规范和用途、实验现象的细致观察以及从现象分析结论,应该说各有优势。把数字化实验和传统实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是最理想的教学状态。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完全取代化学传统实验手段并不是可取的好方法,而应根据教学实验内容的实际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有两种模式可供参考(1)以传统化学实验为主,以恰当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为辅;(2)以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为主,以传统化学实验为辅。只有将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与传统中学化学实验配合使用,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相得益彰。

要处理好传统化实验和师生互动教学的关系。传统化学实验必然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配套,以教师讲述、演示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为特征的。而中学化学数字化实验的课堂教学的特征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它突出表现为师生互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能加强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以传统文化学视角论羌族养生思想 篇3

养生康复的理论受到医学科学的监督与指导,体育养生亦是如此。羌族传统的导引与修养是羌族传统医学理论指导下的养生与康复实践。羌医是指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在同疾病作斗争的历史中产生的一门有关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防治及养生康复等理论和方法的独具特色、独成体系的医学科学;羌药是羌医理论体系指导下用于诊断、治疗、预防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所以,羌药包括但不限于羌族地区盛产的药物以及羌族人民常用的药物。羌医、羌药这两概念的文化学基础也是羌族医学理论体系,研究羌医药、羌族养生、文化不能脱离于这个理论体系。

一、中周论是羌族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

羌医哲学中周論主要包括中气本原和五周变易论。物质有中与周,但均为气所构成。气可分阴阳,阴阳相吸、同性相斥是宇宙力量的本原。宇宙物质的本原是气,气是无限可分的,但在一定的时空内有相对固定的表现形式,类似于现代科学概念里的波粒、量子。尽管万事万物都由气构成,但气极其细微,并不能由人所认识,所以一般人会认为气是无形的,视为“无”。无形之气可化有形之石,精石是构筑世界有形万物的基础。五周变易,指宇宙万物在阴阳吸斥之力作用下所引起的运动状态改变的表现形式。五周论,也称五石论、五系论,脱胎于传统的五行论,却无相生相克规律。羌人崇石,认为世界上一切有形物质皆由石所化生,白石是石之精华。石分五系,分别为黄赤青黑白;对应五行分别是:土火木水金;对应五数分别为四、六、八、十二、二十。四突(突,也称尖,即顶点)尖石,锐细入微,变化多端,可孕育稼穑,故属土,五名为象。六突长石,尖利有芒,性烈走窜,属火,五名为合;八突方石,平稳方正,如木之可塑,生长而久远,五名为荒;十二突圆石,其有二十面,圆润如滴,温和柔软,无处不在,故属水,五名为支;二十突宝石,其有十二面,十二为自然法数,天生原石,肃净高贵,清静无为,变化无穷,乃石中之尊,其色归白,五行属金,五名为廿——双十圆满,十全十美之意。

二、羌医中周思想文化认识下的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

羌医认为人体分为内中周和外中周。内中周包括中心元神和周身形体,都由无限可分的气构成,但它们外在表现形式不一样,前者无形后者有形。中心元神是周身的控制系统,溶入周身之中,但亦可于肉身凋亡之后独立脱离。人之周身,是指有形之体,包括四质、六脏腑,八官、十二管道(支道)和二十经脉(廿经)。总结如下表1所示。

四质也称四相或四象,五行中属土,包括气、血、精、津(羌语称为莫斯、萨、吉纳、滋),是构成人体组织基本的有形成分。六脏腑包括心和小肠、肝和胆、脾和胃、肺和大肠、肾和膀胱、心包络和三焦,五行中属火,是生命之火的根本原动力。羌医中通常所说的六脏学说并不是单指六脏,而是指与六脏结合相表里的六腑形成的六脏体系,其运化的后天水谷精微维持着生命之火,故属火。八官(也有学者称为八腑)是人体中非常重要的器官,包括脑、脊、髓、骨、脉、蛋(男睾)、乳腺和女子胞。八官在五行中属木,具有生长条达的特性,滋养人体并储存精气。支表示十二,支道是指人体中的十二个管道体系,包括灵通道、脑髓道、感窍道、骨肉道、气息道、水液道、食物道、脉管道、肌肤道、腺道、卫体道和生殖道。廿经是指人体循行分布的二十条经脉,相类于中医里的正经与奇经之和,但不同的是二十经皆有络。

外中周理论认为,中是有形的人体本身,而外周则指附于人体周围的五个充满能量物质的热场,称为人五周、五周天、五光、五能等,是保护人体自身特别是中心元神的精微物质,由炁组成。炁是气的能量聚合体,尽管比气的体积大,但仍然极端细微,不能被人感知。如果说人的肉体是有形之体,那么五周天就是人的无形之体,也是人的构成部分,是客观的存在。五周天分别为土、火、木、水、金,环绕人体,与人体直接以“外经”(相对于体内二十经脉而言)连通。五周天分别与人体连通的外经数量多寡不一,土周天之外经有四,连通于四质;火周天之外经有六,连通于身体六脏腑;木周天外经有八,连通于八官;水周天之外经有十二,连通于十二管道(支道);金周天之外经有二十,连通于形体二十经络。五周天也与外界大自然相连接,可传递精微物质和能量。

三、羌医文化中周论点下影响身心健康因素的认识

病因大体分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内伤四食、内伤六邪、内伤八情、内伤十二瘀、内生二十虚。

内伤四食包括过饥、过饱、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内伤六邪是因为气机失调、运行失和而导致人体生理功能异常产生的类似风、寒、热、湿、燥、火的病理状态。内伤八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和恶八种情志以超过调节范围的刺激而导致的人自身接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进而引发疾病。十二瘀是指血或津液郁结于人体十二管道导致廿道系统不通畅的病变,主要表现为瘀血、痰饮、结石、癥积、痞块和骨疽等,既是病中产物,也是致病因素。二十虚是指人体二十经络功能状态低下的表现,如胎弱多因任脉虚,体劳多成脾经虚,神劳常致心经虚,房劳易成肾经虚,等等。外因主要有四伤、六淫、八疫、十二虫、二十毒。四伤是指力损伤、热冷伤、铁器伤和虫兽伤。六淫是指风(昔比沃蒙)、寒(么呗)、暑热(莫尔唉迪)、湿(也称水湿雨,资木尔唉尼)、燥(干么斯)、火(摸格阿)六种外感病邪,例如自然界的阴寒雨露水湿之气侵袭机体而致外水病。八疫是指八种常见的疫疠之气,包括鼠疫、霍乱、天花、麻疹、伤寒、疟疾、痢疾和脑疠(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十二虫是指常见的十二种寄生虫包括伏虫、蛔虫、白虫、肉虫、肺虫、胃虫、弱虫、赤虫、蛲虫、蛊虫、阴虫和疥螨等导致的寄生虫病。二十毒包括石毒(射线)、烟毒(CO)、铅毒、汞毒、蛇毒、蕈毒、酒毒、食毒、水毒、湿毒、火毒、疮毒、胎毒、梅毒、淋毒、丹毒、风毒、虫毒、兽毒、药邪之毒。

nlc202309090439

病机包括元神病机和周身病机,周身病机分为内周身病机和外周身病机。内周身病机包括四质失常、六脏腑病机、八官病机、支道(十二管道)病机和廿经病机。外周身病机则指人与自然界相通的外经出现了堵塞,土、火、木、水、金五大周天的功能出现了混乱。人之内外周身不畅通,功能不协调,不能达到天人合一,是为周(周身)天(宇宙)之过。

四、养生、预防和康复的文化思想

(一)养生预防与身心修養的原则与方法

中周理论的养生原则包括:注重中神,形神兼修;保养周身,脾肾共济;强调周天,顺应自然。基本的方法有悟道修德、清静养神、调摄情绪、起居有常、劳逸有度、节欲保精、饮食得当、运动适宜、亲近自然等。预防的中心思想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做法的关键是中神有意识、有信念,强化有形周身,修养周天潜能。对于调摄中神尤为重要,因为它同时也是有形之周身和无形之周天的主宰。《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指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不管视物角度如何不同,但事物的本质只有一个。所以,无论是羌医,还是传统中医,在本质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康复养生的原则与方法

康复治疗的原则首先强调中心元神的作用,主张加强患者对治病的意识和意志。第二是补充和调理气血精津四质,包括补气养血填精益津、调理气机血运、固精、祛水湿化痰饮等,扶正以祛邪;第三是调理六脏腑八器官,根据病情缓急确定治标治本之优先或同治,调整脏器阴阳平衡;第四是通调支道与廿经,维持周身条达舒畅;第五是调整外周天与自然的和谐,治疗讲求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在治法上,羌医有许多独特的治法,如羌医骨科手法(压部捂)、醋坛熏蒸法(箕夸波尔)、羊皮疗法(波尔得)、打通杆(娃柳知)等。

羌族民间的中周论是羌族养生的基本理论,其中有许多与中医理论相通的地方,这是因为在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不同体系的传统医学理论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没有必要非要标新立异而臆造异论、画蛇添足。再说,中医也是凝结多民族智慧而共同缔造的结晶,其中必然吸收了包括羌族在内的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所以,并不能说哪些文化是中医,哪些是羌医;同一种文化思想,放在中医体系里是中医理论,而放在羌医体系里则便是羌医理论。

(1.四川省阿坝师范学院;2.四川省汶川县羌医医院;3.字道零壹贰叁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2013年度课题(项目编号:QXJ1301);阿坝师范学院2014年专项基金课题(项目编号:JY14-02);四川省羌学学会、阿坝师范学院羌医药研究所资助项目(项目编号:ZZ04-1601)的研究成果。

浅议高中化学非传统作业设计 篇4

迄今为止,可以用来借鉴的非传统作业形式有:1.实践作业,指有教师指导的各种实验、独立观察、独立完成作品及各种动手能力的测试;2.书面作业,指客观性测试,其形式有回答简答题、抢答题、随笔、论文、观察报告、评论、调查报告、科研项目等;3.口头、听力作业;4.表演作业;5.小结、反思型作业。

根据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所做的调查,结合高中化学学科特点,通过仔细论证各种作业形式的综合处理,我主要对以下三种非传统作业形式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一、自助型作业

借鉴已有的主要针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超市型作业”研究成果,根据高中化学的特点、实际的可操作性要求,我采取以下两种方法设计自助型作业。1.对于对化学特别感兴趣,想在深度、难度上钻研的学生,我针对性地购买高中化学类辅导书三十余本,供学生登记借阅。每周课外活动时间,我与借阅者探讨遇到的问题。2.针对高中化学教师演示实验多于学生动手实验这一特点,我借助百度文库上生动、直观、高效的多媒体库——里面存储了大量的flash课件和化学实验视频等资料,以供学生课余时间利用因特网、学校电子阅览室查找资料,满足各层次学生不同的需要。期间,学生也会把从网络上搜集到的资料放入多媒体库与大家共享。

这种自助型作业弥补了传统作业中的对象、数量、要求等高度统一,缺乏层次性、针对性的弊病,考虑到了各层次学生的差异性。在组建多媒体库时,学生积极参与,成了作业的“主人”。在这种作业实践中,我逐渐感到“怎样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值得深刻研究。高中学生的“不说”并不等于“不想说”“不会说”,走进学生、走近学生的方式很多,而且因人而异、因年龄而异,比如对于那些“内向、害羞型”的学生,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不见面的方式走近且走进他们,最终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

二、学生原创或改编作业

学生根据自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按一定思路、目标、要求和方法,自己编创作业题、测试题。具体操作布置如下。1.学生通过改变条件实现“一题多变”,将不同题型相互转变等方法,对指定的习题或自选题进行改编、论证。评价方式:先由小组共同论证新题是否有错,并进行修改,然后每小组推选出一份最好的上交。教师再挑出最好的习题汇编成卷,印发给全班。2.在每一章节学完后,在一定时间(一般不超过一星期)内,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本章学习要求、教师上课的侧重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出一份试卷,一般要求:A.附一份参考答案,说明出题意图;B.可查阅参考书,但不可以在某一参考书上照抄一份测试题;C.可个人操作或多人合作。处理试卷方案:A.教师逐份检查,挑选出最好的5份在教室张贴,或挑选最好的一份印发给学生作为练习、测试卷;B.收上试卷后,随机交换(保证不用自己或邻近同学出的试卷)进行测试或练习。批阅评价方式:每人批阅自己出的试卷,并做出简短的评价,然后由做题人评价试卷本身,最后教师进行收集、登记、点评。

这类作业在实践中需注意:1.必须先教会学生改题、编题和出卷的方法,如对不同知识的常识性了解要求“知道”“记住”“学会”“理解”“掌握”等准确把握;2.对学生的要求应逐渐提高,学生做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能一学就会,我们需要有耐心,要相信、鼓励学生。

通过改编习题,学生找到很多题型不同但解决方法相同的问题,很多原来仅仅热衷于埋头做题的学生,逐渐养成了研究问题的习惯——实现了通过做少量题,比较、改编、研究,逐渐学会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思维的方法,学会了举一反三,从而达到“做是为了不做”的目的。另外,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在多次出卷后最明显的进步在于“觉得自己把握重点的能力提高了,提高了学习效率,自信心增强”。这是因为,当学生在出卷、研究题目时,不自觉中站得更高了,从而看得远了,把握全局的能力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三、改编实验装置类作业

这类作业来源于课堂、书本、练习上出现的实验,要求学生通过做实验或改编实验来达成,以下通过案例来说明。

案例1:氯化氢的喷泉实验是高中化学的主要演示实验,在课堂上演示该实验一般是在实验室事先制备好一烧瓶氯化氢气体,带到课堂上演示,由于从制备到上课时间间隔较长,演示时效果不是太好,往往喷入烧瓶的溶液太少。特别是收集HCl的烧瓶不干燥时,放置时间若长,效果更差。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将HCl气体的制备和HCl的喷泉实验联合在一起。HCl由浓盐酸加入到浓硫酸中产生,可在分液漏斗和三颈烧瓶之间加一个连通管以保持分液漏斗和三颈烧瓶内的压强相等,以便浓盐酸能顺利地流下。HCl的喷泉装置由倒置的蒸馏烧瓶和透明的塑料瓶(瓶的右上方开一个小孔)组成。实验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浓盐酸缓缓注入浓硫酸中,三颈烧瓶中就会产生大量HCl气体,HCl气体立即进入蒸馏烧瓶,当塑料瓶中玻璃管下端产生的气泡使石蕊水溶液变红时,说明烧瓶内的HCl气体已收集满。这时关闭止水夹a,用手指堵住塑料瓶上的小孔,挤压塑料瓶使少量的水进入烧瓶,然后把手松开,就会形成喷泉。

案例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的速率快慢实验是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课堂演示往往效果不好,学生们经过反复设计和验证设计实验装置,力求使装置能让大家清楚观察反应速率快慢,使演示效果更好。1.用两只Y型管作为反应器,一侧装入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另一侧装入2mol/L的盐酸。两个大试管,装入品红溶液,再装上带有长直玻璃管的橡胶塞,长直玻璃管的上端装上去掉活塞的注射器针筒。演示时,将两只Y型管同时倾斜,让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同时和盐酸反应,反应快慢可以通过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压力大小,反映在长直导管中红墨水上升的快慢体现出来。2.在两只Y型管的上口装上两只橡胶塞,再在两只橡胶塞上插入两只医用注射器,同时倾斜两只Y型管。反应时Y型管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将两只注射器的活塞向上推动,根据医用注射器活塞推动的快慢,反映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

这类作业根据个人(小组)研究的结果,或所获得的启示,提出创意并设计制作完成作品。这类作业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重视实践、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传统化学 篇5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有机化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2-0032-02

有机化学是高校化学及相关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四大基础化学之一,通过讲授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命名原则、物理和化学性质、制备方法、应用、反应机理等,让学生通过抽象思维、空间想象、逻辑推理和应用性的训练,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能够成为创新型、复合型及适应性强的高素质化学人才,是每个从事有机教学的教师需要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难点、提高教学质量和思维启迪上有其突出的优势而越来越多地被引入课堂教学。教学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精彩的、富有情趣的讲授以及人格魅力吸引、感染学生,通过师生间教学互动使之情绪相互感染,充分启发调动学生思考,使学生积极参与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传统教学的长处是任何形式的电子媒体都无法替代的。因此,有必要对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整合。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优化整合进行初步探讨。

一、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媒体信息要素,运用计算机对它们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通过多种方式的人机交互作用,呈现多媒体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过程[1]。将多媒体手段融入到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下利弊。

(一)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从平面式教学向立体式教学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分子结构。在应用板书讲解立体化学的过程中,教师只能通过板书这种平面的形式来展示分子的立体结构,无法有效充分展示立体形式的构造,存在展示方法上的局限性。以2-氯-2-溴戊烷为例,如果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利用Chemsketch软件可以轻松地制作出3D立体结构,有利于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分子结构。

2.从静态展示向动态模拟的转变,有利于学生提高对化学反应机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对化学反应的动态模拟,实现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化过程的形象展示,这样一种动态模拟的形象展示,是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实现的。我们可以将重点性质的实验内容制作成比较接近实验现象的Flash 动画,并且结合理论教学中有机化合物的性质适时播放,用直观的实验事实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化合物的性质,特别是有关有机物鉴定的内容。例如,银镜反应、碘仿反应、烯烃、炔烃使溴水退色、卤代烃的鉴别等,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极大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3.从封闭式教学向开放式教学的转变,使得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大为丰富。传统教学模式使用的教学辅助材料通常是黑板、书本、粉笔等教辅工具,手段相对有限。而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可以有效地运用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多媒体信息要素,并对这些多媒体信息要素利用计算机进行有效整合,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相对开放。从教学内容上看,传统教学模式下以传统教学辅助材料所表达的教学内容相对有限;而在多媒体教学模式下,运用Internet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有机化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将这些内容增加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二)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的不足

1.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学会限制教学过程中师生间

的有效交流。多媒体教学运用计算机对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其本质上是利用固定化的程序对课前制作程序的现场演示。因此,在演示过程,教师容易受制于先前固定化的教学内容,无法临时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造成部分教师完全照读课件,无法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忽视启发学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会造成教学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多媒体教学虽然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易懂、信息量大等优势,但是如果教师过分重视多媒体技术而忽视了对教学内容的钻研,容易造成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华而不实,这一点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是尤其应当注意的。改变这一状况,需要教师不仅掌握多媒体教学所要求的计算技术,还应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对于学生而言,华而不实的多媒体教学使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充分消化、吸收接踵而来的快速、大量的教学内容及知识信息, 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有机化学传统教学模式的利与弊

传统教学体系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三个要素构成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它的特点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2]。

首先,有机化学传统教学模式形式相对简单,有利于教师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用准确、生动和流畅的语言来讲解和描述所讲授的内容,还可以启发学生,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其次,有机化学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教师对学生因材施教。因为传统的教学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教师可以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了解学生对相关章节重点、难点的把握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进度[3]。教学过程并不仅仅是单纯的教的过程,而是教与学有机结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应充当消极、被动的角色,而应该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有机化学传统教学模式也存在不足。第一,传统教学模式下无法形象直观地展示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空间结构。教师仅仅依靠黑板、书本、有限的简单教具和粉笔等传统教学辅助工具,无法形象直观地展示复杂多样的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空间结构。虽然也可以通过制作模型的方式来展示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但是因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复杂,导致制作困难,需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且模型在保存和使用过程中都会受到一定限制。第二, 传统教学模式下有机化学教学内容的扩充和更新受到限制。在当今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有机化学的发展速度更是如此。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熟识和研习多数是依靠参考书和论文,这就容易导致教师对学术前沿信息的摄取不足,使得教学内容严重滞后、知识陈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三、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化整合

从前面的论述可知,有机化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各有利弊。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扬长避短?笔者认为,最切实有效的方式就是对有机化学多媒体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整合,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从而提高有机化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一)优化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两种教学模式优化整合的关键。在现代教学中,应当实现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化整合,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展示分子的立体结构,实现对有机化学反应过程和反应机理的动态模拟,运用Internet手段及时扩充和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的情况和效果,以便因材施教。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营造快乐愉悦的教学环境

多媒体教学是由教师主导的,但以教师为主导并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为了更好地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上,践行教书育人的宗旨,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应是消极被动的“主体”,而应是“学”的主体。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有机化学分子的立体空间结构,加深对有机化学物质结构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地了解有机化学的反应过程和反应机理,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同时整合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其语言、语速、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语言,营造快乐愉悦的教学环境,从而提高有机化学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童保红,胡晓武,李育林.多媒体教学实用教程[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4:1.

[2]王锐,李华,曲若梅.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

提高教学效率[J].科级咨询导报,2007,(8).

[3]林怀艺.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互补问题探讨

[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9).

浅谈高中化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良 篇6

一、转变教育观念, 顺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不管何种的教育观念, 其都是时代的产物。在当前知识爆炸的时代, 教育与社会密切相关,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变。在目前知识飞速发展的背景下, 必然要求我们终生学习, 课堂已经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场所,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同样, 知识内容本身的传授和教学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 特别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需要教师转换自己的角色定位, 从原来的知识传递者的角色中跳出来。当然这并不是说传授知识已经变得不重要了, 只是要求我们不能把它当做教学的全部, 更不能把它当成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生活结合起来。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老师只是学生的指引和引导者, 在学生迷茫的时候起到点拨的作用。

二、重视知识的获取途径, 改变教学方法

由于目前大多数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方法, 不注重引导学生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 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过程, 造成学生厌学情绪的增长, 损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反复做练习巩固、加强, 忙于教给学生答案, 没有时间去引导学生从开拓知识领域的过程中获得学习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对这种被动、单调的学习过程感到索然无味, 在这种高负荷的情况下, 很难对灌输的知识提起学习的兴趣。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和兴趣是人类的本能, 浓厚的兴趣需要在有指引的情况下才会得以维持。化学这个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组成部分之一, 要求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化学知识, 而且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探究化学问题的兴趣和成就感, 培养独立的学习能力。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教学过程的本身, 而不应太过注重教学的结果。

三、重视课堂教学与日常知识相结合的重要性

学校教学活动主要是在课堂上实现的, 课堂教学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渗入日常生活的化学相关知识, 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化学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拓展课外知识, 同时也能巩固课内知识。课堂教学与日常知识的有机结合, 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 提高知识的实用性, 更不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累赘感。把日常生活与教材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对课堂知识的补充、交叉和理解。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结合所学化学知识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解决简单日常化学现象的能力, 同时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解释有关的生活现象, 逐步认识大自然的相关化学现象, 培养学生把课堂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能力。

四、创设教学情境, 探索化学知识过程

指引学生探索化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发挥情景教学的作用。情境教学对化学知识探索过程起定向、引导、控制和调节的作用。根据教学任务和目标, 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教学, 培养知识探索的氛围, 不仅能使学生非常自觉地围绕学习目标而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相关的化学现象, 要求学生自学研究, 并且设计出试验过程来探求产生这种化学现象的真正原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情景教学的作用与效果, 提高学生自觉探索化学知识的兴趣, 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 只有把教材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摘要:传统的高中化学教学模式以化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和教材基本知识为重点,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 指出应当转变教育观念;重视知识获取的途径;重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创设教学情境, 探索化学知识过程四点改良意见。

传统化学 篇7

关键词:尿常规,干化学法,手工法,对比分析

尿常规是临床检验三大常规之一, 是检验医学重要的检测项目。随着尿分析仪在尿常规检查中的普及, 又大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也克服了人工操作所带来的误差。但是, 对有些项目的检测, 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陷。本文对尿分析仪检测阴性的300例晨尿和尿分析仪检测潜血阳性的70例标本分别做尿沉渣检查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来进行对比分析。

1材料与方法

仪器为Ur Itest200型尿分析仪, 十一联尿干化学试纸条 (优利特) ;病例来自本院门诊及病房300例尿分析仪检测阴性和70例尿分析仪检测阳性的标本。先对这些标本常规做尿液分析,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然后取10m L尿液离心留沉渣0.1m L, 高倍镜计数10个视野取平均值报告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

2结果

300例尿分析仪测定阴性的标本, 做尿沉渣检测结果为:有11例标本白细胞>5个/HP (3.7%) , 3例有肾小管上皮细胞 (1.0%) , 4例有大量磺胺盐结晶 (1.3%) , 3例有管型 (1.0%) , 5例红细胞>3个/HP (1.7%) , 2种方法明显不符。70例尿分析仪检测血阳性的标本, 尿沉渣镜检, 有38例没有发现有形红细胞, 32例发现有形红细胞。

2种方法阳性、阴性符合情况, 见表1。3讨论

数据显示, 2种方法的相符合率阳性和阴性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关于RBC:干化学法既可测定完整的RBC, 又可测定游离的Hb, 同时, 具有过氧化酶作用的物质也可干扰测定而产生假阳性, 故应镜检提高结果的准确性。但对干化学阳性的标本应进一步做免疫潜血试验, 不可盲目认定镜下无有形RBC而否定试纸的结果。白细胞镜检阳性的标本在干化学测定中, 不排除有大剂量的头孢菌素或者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对结果的影响。由于干化学法本身没有检测管型的功能, 对镜检管型阳性的标本, 用醋酸法做蛋白定性, 均发现不同程度尿蛋白阳性。

鉴于以上的分析, 笔者认为:尿分析测定假阴性的出现是因为干化学试纸条受药物等化学因素的影响, 把有可能出现的管型、红细胞、白细胞等有形成分漏报, 尿沉渣镜检能纠正尿分析仪检测结果的错误, 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同时尿沉渣发现亮氨酸、酪氨酸结晶、肿瘤细胞或者寄生虫则对临床有重要价值, 发现的磺胺结晶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对临床避免药物性肾损害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尿干化学分析仪的检测结果只能作为一般尿液的初步筛查试验。所以, 检验工作者及临床医生, 都必须本着客观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每份尿液分析结果, 切不可为了省事而仅以分析仪代替必要的手工和镜检。总之, 在尿分析过程中, 2种方法应结合应用以减少漏诊和误诊, 提高检验质量。

参考文献

[1]叶应妩, 王毓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120~125.

传统化学 篇8

关键词:慕课,传统教学,环境化学,教学改革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又称“慕课”,作为开源教育的代表,近几年引起了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关注[1]。慕课能够提供数量众多、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资源,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学习。慕课的迅猛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授课形式正在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2]。

尽管慕课有着很多传统课堂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传统课堂上教学效果的实时反馈、授课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深入交流、学生之间对于授课知识的全面讨论等都是慕课所不具备的。因此,慕课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便成为新型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3]。毫无疑问,对慕课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补充与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显著提高传统大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实现传统大学教育教学水平与国内甚至国际一流高校的拉近。

慕课模式的兴起,冲击着我国高等院校的运作模式,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已成为时代的必然,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将会发生颠覆性的变化[4]。慕课对高等教育的信息化、国际化都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对大学的课程设计与开发、教学组织、学分互认、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这个过程是不可回避、也不可逆转的。《环境化学》作为环保类专业的主干课程,西南科技大学每年开设6个学习班级,约有150名学生接受该门课程的培养。因此,在《环境化学》课程中对慕课-课堂协同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性的探索,能够充分发挥慕课资源在学生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为这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出有益的尝试。

1 慕课-课堂协同教学探索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环境化学》慕课课程在线学习、协同授课等模式,并总结经验,将《环境化学》的慕课学习过程融合到课堂教学中,将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变成互动式、讨论式协同教学[5]。这个过程中需要设计适合慕课-课堂协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切实提高《环境化学》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逐步在环境类专业核心课程中推广实施。

通过“翻转课堂”学习切实加深学生对《环境化学》课程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与把握。“翻转课堂”即课前利用慕课资源自主学习,课堂中授课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开展教学活动并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在课前慕课中学到的新知识与技能[6]。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为主,授课教师为辅,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进行[7]。实施过程中,授课教师根据《环境化学》课程特点,利用多种考核方式推进《环境化学》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将定期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分组讨论课,就课程单元内容进行讨论,发挥小组探究式学习和自我展示的作用。在对学生的考核中,小组讨论情况和答辩的质量是重要参考指标,这意味着学生不仅需要在课程开始之前就需要通过慕课资源对将要学习的课程进行有效预习,还得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讨论课里多花心思。

通过该评价体系的建立增强学生和授课教师之间的交流,并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基于“主动学习”理念,安排学生利用慕课资源进行《环境化学》课程的提前学习;以传统授课与练习题交错的形式将学生注意力保持在学习上,并确保其按部就班掌握课程内容,同时利用课堂教学为学生答疑解惑。这个过程中需要设计适合慕课-课堂协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推行研究式、案例式、研讨式、互动式等多样化的先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逐步在专业核心课程中推广实施。再通过“翻转课堂”学习切实加深学生对《环境化学》课程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与把握。

2 慕课-课堂协同教学面临的挑战

首先,授课教师过去传统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转换。慕课-课堂协同教学更加注重沟通、讨论,注重启发性思维的培养,这对习惯了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和写生来说都是一项严峻的挑战。通过慕课学习,可以跟踪学生的自学情况。这些数据在课堂教学中很难得到,授课教师可以对学生慕课学习中所提出的问题与疑问,在教学授课中有针对性的详细讲解知识点以及安排学生相互讨论。

其次,在协同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难以单纯依靠自身的自制力坚持《环境化学》慕课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学生由于没有提前学习慕课内容而无法进行课堂讨论的情况,导致学习效果很差,无法体现出慕课与课堂的协同性。在最终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仅有少数学生(约12%)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环境化学》慕课内容,并积极在课堂讨论中表现;大部分学生仍需要任课教师的不断督促,否则便无法很好的坚持。因此,在慕课-课堂协同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慕课资源、完成对课程的预习与了解,也成为目前授课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另外,环境化学作为化学学科的一个分支,也是一门实验性比较强的学科。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尤其是面对具体问题处理的时候需要进行一些实验操作。而慕课资源更多的集中在书本知识点的讲授上,对于实验部分涉及较少。这就增加了慕课与课堂教学结合的难度,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任课教师更加细致、全面的搜集资料,并将理论知识点与具体实验相结合。

3 结语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慕课-课堂协同教学在《环境化学》教学中的授课形式几乎没有现行的模式可参照,因此在实际课程讲授过程中,这一授课形式也面临了诸多问题。授课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效利用《环境化学》慕课资源?如何将慕课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过程有效融合起来?学生如何有效参与到这一新型教学模式中并获取相应的知识?如何在协同教学模式下优化学生考评体系与教学过程的相互促进?等方面都面临多重挑战。《环境化学》课程的授课方式在慕课资源日益丰富的驱动下,会越来越开放,学习方式也将越来越灵活,这对授课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出了挑战,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探索,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缪琨.MOOCs时代,我国传统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8):1-3.

[2]霍冀川,邓跃全,何平,等.化学综合设计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61.

[3]斯蒂芬.哈格德.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2014(5):92-99.

[4]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94.

[5]徐宁.谈高校历史教学中传统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有机结合[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7,23(10):39-40.

[6]谢静,古锐,赵鸿萍.基于MOOC理念的药学网络学习平台的构建[J].药学教育,2014,30(5):25-29.

传统化学 篇9

1 用合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常情况下, 分析化学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 并辅以问答、讨论、撰写小论文等教学方法。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的学习情绪比较低落, 学习积极性不高。因而, 教好这门课程的关键点, 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变强迫学生学习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达到这样的目的, 首先应上好绪论课。在绪论课上, 教师一般只介绍学科定义、发展史、课程主要内容以及本学科的学习方法等, 这些内容考试时不会涉及, 所以很容易被教师和学生忽略。笔者认为, 绪论课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好该课程意义重大。在上第一节课时, 笔者首先和学生做简短的交流, 然后提出问题, 如询问学生是否知道自己身体里缺少哪种元素, 这些元素怎么测定更简单。之后, 通过多媒体设备, 以视频方式播放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 如三聚氰胺事件、肯德基苏丹红事件、奶粉事件以及瘦肉精事件等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闻。待学生观看完后, 提问他们这些事件是如何被发现的。此时, 学生会积极思考, 他们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学生通过讨论, 仍有很多疑惑, 这时, 笔者再告诉他们解决这些问题最有力的手段和方法就蕴藏在分析化学课程中。如要检测身体缺少哪种元素要用到元素分析仪, 检测某些金属元素的含量要用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 而这些内容都可通过学习分析化学这门课程掌握。通过这些实际案例, 学生感受到分析化学的知识和他们的自身利益或业余兴趣密切相关, 而且与他们以后的研究工作也有关系, 从而对分析化学的学习产生深厚的兴趣, 并激发起学习热情, 为以后分析化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从形式上看, 课程教学只是向学生传授一门具体的学科知识, 但从内涵上看, 却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后者才是我们教课的根本目的。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课艺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自主学习, 主动钻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我们进行研究性教学的重点。不管哪门课程, 都必须将兴趣培养放在第一位。在本课程教学中, 为了把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与分析化学有机联系起来, 我们必须大量阅读和收集各方面的科技信息, 并将最近的科研成果以及发展趋势传递给学生。

2.1 通过实例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深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

在学习新的分析方法之前, 笔者先列举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例, 提出问题, 让学生思考并进行简短的讨论, 然后, 教师做出回答。如在讲酸碱滴定法的应用时, 可以列举为何会引发三聚氰胺事件;讲解配位滴定时, 可以列举水的硬度是如何测定的;讲解仪器分析内容时, 可以列举地沟油、塑化剂等有害物质是怎么测定出来的。通过引入具体实例提出问题的方式, 学生对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好奇, 想找出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从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中, 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学习效率更高。

2.2 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

在讲解仪器分析中四大波谱怎样结合才能对未知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时, 我们先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目前企业使用的尖端仪器, 把学生毕业后的具体工作条件展示出来, 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讲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因为不能将这些大型仪器设备搬进课堂, 因此, 在课堂上做实验受到很多限制。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我们借助于多媒体设备, 以动画模拟的方式, 让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演示, 掌握如何使用四大波谱进行样品分析。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 丰富了教学内容, 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非常受学生欢迎。

2.3 板书, 不能丢弃

板书在分析化学教学中仍大有用武之地, 合理使用这一传统教学方法, 可以加深学生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提高教学效率。如在配位滴定法教学中,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副反应系数的定义和公式, 此时, 采用多媒体展示的方式教学, 学生无法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 不能很好地理解定义和公式, 只能死记硬背, 感觉分析化学枯燥抽象, 进而产生消极厌学情绪。在讲解这些内容时, 板书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在板书时, 教师一般是边讲解边书写, 这样, 学生就能跟上教师的思路, 在教师讲完后, 学生能够真正理解这些公式的含义。对学生而言, 掌握这种类型的知识, 不但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反而能够真正参透分析化学是怎样和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

2.4 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

在讲授光谱分析法时, 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区别或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的区别?笔者通过对比这些方法所用的原理和仪器各部件的不同来进行讲解, 知识点一目了然, 学生容易理解。通过对比教学, 学生学会了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对比。

2.5 通过课堂小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

在讲解配位滴定法中指示剂的封闭现象时, 我们在课堂上借助锥形瓶和胶头滴管进行简单的实验, 演示什么情况下会出现指示剂的封闭现象。这样的小实验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2.6 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随着技术的更新, 新思维、新方法、新理念等不断涌现。对学生来说, 这类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或课堂上的简单介绍, 因此, 要引导学生查阅最新科技成果、科技文献, 并进行总结,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

2.7 通过参与科研掌握知识

如果能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中的某些部分, 并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小论文, 会让学生学习更有主动性。指导教师可以让学生学习查阅文献, 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使学生更系统地掌握研究方法与知识发展脉络。

3 结束语

在分析化学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把现代教育方式和传统教育方式有机结合, 使理论课与实验课紧密配合、相辅相成, 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 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并加强他们的素质教育, 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好基础。

摘要:对分析化学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总结出在教学过程中, 将现代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结合, 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分析化学,现代教学,传统教学

参考文献

[1]邓德华.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 (5) :141-144.

[2]居红芳.从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看分析化学课程的改革[J].常熟高专学报, 2003 (6) :58-59.

[3]李英敏, 黄慧.关于改革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尝试[J].高等理科教育, 2005 (6) :30-31.

[4]方洪壮, 孙长海, 任垣鑫.药物分析理论课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尝试[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06, 29 (1) :46-47.

[5]袁瑞娟, 黄建梅, 段天璇, 曹枫.分析化学理论教学法探讨[J].药学教育, 2011, 27 (1) :42-44.

[6]武现丽, 韩国胜.分析化学教学方法浅谈[J].河南化工, 2010, 27 (4) :63-64.

[7]李勇波, 郝亮.浅谈化学多媒体教学的利与弊[J].科技教育, 2010 (31) :179.

[8]黄荣斌, 倪哲明.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新举措[J].化工高等教育, 2010 (6) :73-75.

[9]陈亚玲.医用分析化学教学研究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 8 (23) :45.

传统化学 篇10

【关键词】PBL 分析化学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2-0019-02

PBL教学方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提倡在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并且有利于学生化学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在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PBL与传统教学模式各有所长,两者相结合可以各采所长,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基于此,笔者进行了相关介绍。

1.PBL教学法简介

PBL教学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是1967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在课堂教学中以“上课前的教学设计-提出和布置问题-学生课后自学-学生课堂讨论与交流-教师课堂归纳总结”的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复习-教师讲授新课-总结新课-布置课后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动性。在PBL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自我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强调学生各种知识信息与教学资源的自我获取,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运用PBL教学法开展理论教学耗时较多,与当前大多数高校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时有冲突。因此,结合我校课程设置的特点和课程教学实际,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与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及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分析化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本课程组运用PBL教学法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对分析化学课堂教学开展教学改革与探索,探索并总结出适合分析化学教学实际的方法和模式。

2.前期工作

2.1重新制定分析化学课程课堂教学计划

为适应当前人才培养和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需要,课程组结合分析化学的课程特色和知识体系,将教学内容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大部分:化学分析部分包括绪论、滴定分析法概论、酸碱滴定、配位滴定、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重量分析法等章节;仪器分析部分则包括光学分析法概论、紫外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色谱法概论、经典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等章节。对概述性较强的分析方法概论部分(如滴定分析法概论、光学分析法概论、色谱法概论)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PBL教学法开展教学,而各类分析方法(如各种滴定分析方法、各类光谱分析方法和色谱分析方法)则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开展教学。

2.2任课教师PBL教学法的学习与培训

为提高任课教师对PBL教学方法原理和教学环节的熟悉和掌握,课程组聘请有丰富PBL教学经验的教师开展教学培训,并组织教师观看《方剂学》课程教学中的PBL教学录像,使授课教师迅速掌握PBL教学法的精髓。

2.3教学资料的准备

任课教师根据PBL教学法的原理、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结合学生实际和专业特点组织集体备课,撰写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方案设计书和教学讲稿及教案、制作具有专业特色的PPT课件、编辑开展PBL教学与药学专业息息相关的分析化学课堂“实践问题”,并结合所提出的“实践问题”为学生提供各类可供查找的专业网站和信息资源。其中,教师所提出的“实践问题”应围绕着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重点、难点编辑,且难度要适中。

3.教学过程

在分析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PBL结合传统教学法开展教学,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中各具体分析方法的教学仍采用传统教学法,而概括性较强的实用性较强的分析方法概论部分(如滴定分析法概论、光学分析法概论、色谱法概论)则运用PBL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将PBL教学法概括为“上课前的教学设计-提出和布置问题-学生课后自学-学生课堂讨论与交流-教师课堂归纳总结”的教学过程。

3.1 教学设计

组织授课教师在教学前认真学习PBL教学法的要义,预先设计好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安排好PBL的教学时间,设计编辑组织PBL教学问题和学生可查阅及使用的教学资源。同时,在课堂教学前将学生随机分组,各组组员10人以内,自行推选组长1名,组长负责主持小组交流并做详细记录,负责协调教学中人物的分工与合作及学生与教师的交流沟通等。小组交流后,学生可就未解决的问题继续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并可向教师寻求帮助。

3.2 提出和布置问题

PBL教学法是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问题是学生学习的兴趣源泉,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起点。任课教师根据授课大纲和教学目标与要求,每次课前设计8~10个难度适中与课程教学内容和学生所学专业息息相关的教学问题,上课前2周发给学生,小组自由选择比较感兴趣的问题学习。在提出问题教学环节中,教师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并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和目标。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将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产、科研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及课堂教学效果,并最终实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目标。

3.3 资料查找与自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该阶段主要是任课教师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和学习目标要求,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料查找问题的解决方法和解决手段。教师提出问题后,告知学生若想解决上述问题,可通过查阅各种分析化学专业参考书、网络资源和专业电子期刊杂志等各种学习资料和资源并对资料加以整理和归纳。同时,鼓励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开展相互协作进行资源与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围绕教师布置的教学科研问题进行小组内甚至班级间资料信息交流及问题讨论,通过小组内部甚至班级内的交流沟通与讨论,使问题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得以解决,同时也培养学生在学习、讨论和工作过程中养成团结合作的习惯。通过“问题设置”的自我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将学习过程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要我学”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我要学”转变,进而真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4 课堂讨论与交流

该阶段主要是由教师引导,教师扮演主持角色,根据学生小组成员的自学情况适度引导,并就问题的关键提醒学生思考由此展开交流与讨论。学生就问题开展小组集中讨论,并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初步形成问题的解决方案后,教师再组织课堂讨论。各组制作PPT,并选出代表将本组负责的问题以PPT课件方式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本小组对问题交流讨论的成果,并就小组讨论中未解决的细节问题供全班同学再讨论,通过与其他小组成员的再次交流讨论,最终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达到真正掌握知识,相互启发与提高学习能力的教学目的。在该环节中,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可培养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敢于尝试、善于尝试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相互之间的协作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

3.5 教师课堂归纳总结

在学生课堂讨论与交流环节结束后,任课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归纳与总结。该过程重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总结与评价,旨在鼓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过程,并对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做进一步阐述,以帮助学生掌握本部分知识。但教师的评价过程要从学生自主学习参与程度、相互交流的协作精神、语言表达与沟通能力、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等方面进行。同时,通过教师的评价,使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真正实现在问题引导下做到学以致用,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培养和提高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和目标。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传统分析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兴趣缺乏,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因此,在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应用PBL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方法的长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化学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静,朱继民,武松,等.传统教学结合PBL教学模式在预防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2015(25):74-75.

[2]徐秦英.PBL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在分析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5):59-60.

[3]张爱华,杨宝华.分析化学教学中PBL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初探[J].检验医学教育,2008(2):18-19.

[4]李贵荣,王永生.卫生检验专业分析化学教学中应用PBL教学法的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2):45-46.

[5]张学东,刘永红,张宜欣.PBL教学法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2):114-115.

[6]王悦秋.PBL教学法在分析化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13-14.

[7]王巍,赵焕君,陈晓霞,等.PBL教学法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旬刊,2011(8):4119-4120.

[8]翁丽丽,姜大成,蔡广知,等.PBL教学法在中药鉴定学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329-330.

传统化学 篇11

1 二十一世纪末武术界存在的倾向和思潮

当前人类所处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由西方文化所主导的世界。纵观一个世纪以来, 西方的强势符号文化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掩盖了东方文化, 西方文化以其强有力的推动力量对当今社会前进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历经着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和洗礼, 然后西方文化的强势介入已经使中国武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中国传统武术经历着百年的不断改良和异化过程, 中国武术已经基本上形成了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思想共同影响的当代武术体系。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 近些年通过政府和各种组织的不断传播和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文化, 在国内已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也已成为深受广大市民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项目之一。当今武术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比赛规格和管理体制, 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也在世界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兴旺发展看。

伴随着武术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人们开始对当前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进行了详细而又理智的思考, 同时对当代武术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想象进行研究和分析, 多数武术学者和研究者都十分热衷于研究当前武术是否进入奥运会之一敏感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当前多数武术学者都表现出了对当前武术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所焦虑, 从而表现出对当代占主导地位的西方体育文化的畏惧, 当心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与世界体育文化产生隔阂[1]。对于当前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所面临的境遇, 持有不同观念的学者给予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理念, 一种重要的观点认为当今武术的发展应该迎合世界体育的发展方向, 抛弃传统武术, 迎接全新的西方体育文化;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观念主张, 应该保持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模式。从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可以看出, 武术要想得到很好的发展必须既继承同时也要接受创新, 吸取西方体育文化的精髓[2]。

2 中国民族传统武术的文化观

2.1 中国民族传统武术继承的文化观

当前武术学者和研究者正致力于发展武术事业, 力争把武术推广到世界体育文化范畴而不断努力。当前文化学家共同研究认为, 任何一个种族的特有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共性, 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也同样有着共同的文化属性。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基础都是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实现飞跃, 传统文化是现代文化发展和创新的力量源泉。中华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智慧结晶, 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是一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一项体育项目之一。中华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精髓, 它是一门融合了传统哲学、军事学、中医学等多种传统文化的综合学科。传统武术有着鲜明的中华民族文化的特征, 有着鲜明的华夏民族的民族特性。当前我们清楚的意识到我们传承、发展和创新武术的终结目标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传承、发展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武术的实践当中, 我们可以有所变革和创新, 但一定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传统武术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外在运动, 它的精华在于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等西方体育所不具有的内容要素。中华传统武术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其内容不仅可以强身健体, 增强习练者的各项身体素质, 有着极强的技击实战性, 还有养生保健的独特功效的作用[3]。在我们继承中华传统武术的时机, 我们将秉承中华民族文化的民族性传承的载体共同性, 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尚存在诸多文化领域的缺失;当前社会中存在与武术发展和创新不和谐的文化成分。

2.2 中国民族传统武术发展的文化观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哲学范畴方面、艺术范畴方面、宗教范畴方面、科学文化范畴方面等多个社会领域, 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取向上的过程, 是可以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明确这一过程, 诚然, 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武术在过去几千年发展和传承中所曾经有过的辉煌历史和成就。繁衍生息的民族都会十分擅长于发展和创新自身文化, 在各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充分交流, 并能够很好的取长补短。与此相反, 如果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如果封闭了一个民族文化, 这个民族的文化必定最终走向衰落。当前的关键任务是我们必须放弃狭隘的民族主义精神, 应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完善中华传统武术遗产的保护和继承上。中华传统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和喜爱, 因此, 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应该以此为根本的出发点, 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发展的事物变化过程, 思想守旧或者激进都能促使武术的异化过程, 对中华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阻碍的作用。

2.3 中国传统武术蕴含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尊

所谓的“文化自觉”源自费孝通先生的思想, 意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 即明白它的来历, 它的形成过程, 所具有的特色和发展趋向, 以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 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就世界范围而言, 文化自觉还包括要理解多种多样的文化, 增强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位置的能力, 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 和其他文化一起, 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 从而形成联手发展的共处原则。郭玉成提出了武术文化自觉的观点, 并认为武术文化自觉现象出现在3个历史时期:即武术被称为国术, 起到强国、强种, 振奋民族精神作用的民国时期;20世纪80年代, 国家体委组织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以及2004年首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的举办文章还论证了武术文化传播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的规律性特征, 并概括提出了武术文化传播的软实力与民族凝聚力功能。武术的文化自觉既是理论概况, 又反映了武术发展的现实状况[4]。

针对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竞争, 邱丕相提出了武术的“文化自信”。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 文化的争夺, 流失乃至消亡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作为负载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统武术在文化争夺的时代面临了一系列危机, 表现出一种不适和无奈, 应该对中国传统武术进行一定高度的文化审视, 发掘其潜在的巨大文化价值, 使传统武术在文化争夺中焕发生机[5]。为此, 建立武术的文化自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传统武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强的文化生命力, 它从基本理论到技术应用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主导精神。因此, 武术的国际传播应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由此传统武术的未来发展才会充满希望和生机[6]。在传统武术的文化研究中, 王岗提出了武术的“文化自尊”。武术与奥林匹克作为东西方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 都有着自己的特色与尊严。对武术而言, 文化的自尊是保持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民族的方是世界的, 对奥林匹克而言, 文化的自尊则是要放下架子, 虚心以待其它民族的体育文化[7]。指出了武术力争融入奥林匹克的同时要注意自己的文化特色与尊严。武术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尊的提出绝非仅仅是概念的引入与移植, 而是提高了武术的文化高度, 对武术的认识观念有深远的影响, 尤其在武术发展的战略决策中, 这些新思想、新观念均具有指导性的价值。

2.4 对中国民族传统武术继承和发展的文化反思

传统武术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根本点其实都源自文化。西方文化, 体育的冲击是传统武术的文化形态发生了改变, 又使传统武术在改变后进行文化层面的反思。杨祥全认为, 1840年前, 中国自我发展了“练为战”的军事武术和艺、体、用三合一的传统武术, 1840年后, 由于西方体育强势文化在中国的演进, 中国武术开始分化。武术在其竞技功能、健身功能、经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并完善了竞技武术、健身武术、商业武术。近期, “艺术武术”也初露端倪且发展势头强劲。武术发展过程的分化是自我调适的结果, 在此过程中带来种种弊端, 对传统武术的相对忽视就是其中较典型的现象之一[8]。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 新的武术形态的形成对固有的传统武术造成了冲击, 并形成了文化传播的断裂现象。于均刚指出, 在武术科学化研究的过程中, 人们对于传统武术的练功方法及拳理大多采取了审慎、怀疑甚至批判的态度。在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冲击下, 传统武术中蕴含的一些精髓, 特别是文化内核逐渐流失。因此, 应该全面、历史和辩证地看待这种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在武术运动中产生的冲突, 总体上应坚持中体西用的原则, 唯如此传统武术的发展才不会走向偏颇[9]。文化是否可以融合?郭玉成认为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是一种认识的偏差, 指出武术是中国的文化项目, 却用西方的评判模式进行竞赛。这本身就存在体与用的矛盾。体与用其实是分不开的, 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应各有其体, 各有所用。完全用西方体育的标准衡量中国武术, 武术的发展就会由西方人看不懂, 改变成看懂, 由武术而逐渐脱离武术, 由西方对武术的惊叹, 变为不以为然, 这一过程是以丧失文化为代价的。中学有中学的体、中学的用, 西学有西学的体西学的用, 而且有其体必有其用, 有其用必赖其体。竞技武术改革多年来形成的矛盾, 其根本在于文化上的矛盾。造成文化矛盾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文化模仿[10]。

王岗指出, 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 已走进了个性近乎丧失的语境中。这主要来自我们在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极致性地对西方竞技体育模式的模仿。模仿是保持个性存在的大敌, 过度地模仿是对自己文化的不知和缺乏自信与自尊, 坚持模仿必定导致民族体育与西方体育趋同, 进而毁灭民族传统体育的个性。模仿意味着个性的丧失, 创新才是发展的强力引擎。对西方体育几乎极致的偏执模仿也铸就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瓶颈, 找不到突出重围的办法。因此, 对西方体育文化的简单模仿绝非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正途, 只有自己掌握文化创造的主动权, 才能使得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走向一条康庄大道。所以, 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之路应该是一个文化鲜明的特色发展之路、文化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新道路[11]。

3 传统武术文化的围城现象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分析

3.1 中国民族传统武术与围城现象

任何一种社会想象和事物的发展变化都不是独立存在的, 都有存在的相对互补性, 在当前中华传统武术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中必然而非偶然也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文化围城的想象的出现和存在, 然而这一想象的出现避免不了会对当前武术自身的发展和创新产生深远的影响力。中华传统武术与当前发展较好的竞技武术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 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倘若用人为的力量将其两者强行分开势必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之间产生无法修复的长久裂痕, 同样显而易见的严重影响到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发展和传承。在全球经济政治一体化的今天, 我们要想使得中华传统武术能够在世界民族体育之间屹立不倒得到更好地发展和创新, 我们当前就必须做到能够敞开胸怀, 提高民族武术文化自身的价值, 同时积极吸取先进的西方体育文化思想, 不断努力改变武术传播的模式。武术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武术属于中国传统的技击术。从广义上讲, 武术不仅是一个运动项目, 而且是一项民族体育, 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3.2 中国民族传统武术发展中“文化围城”现象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和文化根源

世界范围内的任何一种特殊文化的产生和传承都离不开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倘若离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坏境, 势必导致之一文明的消失。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文化, 淳朴厚实的劳动人民在华夏大地上繁衍生息, 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它的文化理念融合了中医学、古代哲学、军事学等领域, 它散发着中华民族特性。中华民族的传统武术在宋朝的时候才在民间刚刚开始, 一直受到了封建君主的严格控制, 并在此期间历代都颁布禁武令, 严重阻碍了中华武术在民间的传承和发展, 直到明清朝代传统武术才逐渐融入民间, 并在民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和传承, 当步入近代社会, 中华民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面对来自海外的西方列强, 古老的文明古国经历着无数的风霜的洗礼, 最终封建帝国瓦解, 中国随即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特殊历史时期, 而后随着二战的胜利结束, 中华民族进入了全新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华民族在这一百多年的沧桑变化, 经历着一个又一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的变化, 中华民族的人民、社会、文化等每一个领域都经历着强烈的巨变当中,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势必在这长达百年的历史沧桑变化过程中勉强繁衍生息。如今伴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和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积极对武术的理论和功法做了全面的整理和发掘, 使得这一世界文化瑰宝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维修, 重新散发出了绚丽夺目的光彩。

当前通过武术工作者和政府的不断的努力下, 竞技武术已经成为国际奥委会公开承认的正式比赛项目之一。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下, 中华传统武术正式开始了进一步的国际化进程。当前竞技武术、传统武术和传统养生一起构成了中国武术体系, 虽然它们都源于中国武术, 但都有其各自文化基础, 使得它们之间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差异。中华传统武术门派众多、拳种套路内容丰富多彩;然而竞技武术则截然相反, 深受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当今的竞技武术是西方体育竞赛制度下根据中华传统武术变革成的竞技武术, 他们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和理念。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东方邻国, 如日本和韩国成功的把自身的民族传统武术与西方体育相融合, 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并成功的进入了奥运会, 而中国传统武术并没有很好的融入世界体育, 为世界人民和各种国际组织所接受。

4 中国民族传统武术传承和发展的对策

后奥运会之后, 国家已经明确了我国体育的发展目标, 我国要从体育大国向世界体育强国范畴挺进, 这是我国体育长期努力奋斗的目标。我国现阶段长期处在体育大国之列, 竞技体育发展较好, 而国民体质和从事体育活动人口方面较为落后, 因此我国是一个体育大国, 并非体育强国。竞技体育服务于竞技人口主要是运动员和一些相关联的群体,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少能够从事竞技体育活动。武术也并不例外, 竞技武术服务的人群较少, 而传统武术则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中国传统武术风格种类多种多样, 拳种内容丰富多彩, 适合于不同年龄和身体素质的多种人群。因此习练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条件进行选择。

赋予浓香的中华民族文化孕育了中国独特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特性, 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繁衍生息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 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从中积累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和哲学思想。中华传统武术不单单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习练者的身体机能素质, 也可以起到内外兼修、天人合一的功效作用, 因此, 它是一项有别于其他体育项目和西方体育项目的传统性民族体育[12]。中国传统武术内容丰富, 它在形成过程中充分吸收了古代各种哲学思想和学说, 具有较好的健身和教育意义。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古传统武术对构建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时代意义。

武术要发展, 首先必须继承其本质特征, 不断吸取传统武术的营养来充实自身, 保留武术固有的风格和特色。因此有必要组织专家研究如何在现行的套路比赛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理论体系的学科属性, 是认识该理论体系的首要问题。受当代体育科学发展的影响, 今天的武术理论研究领域已广泛涉及自然学科类、人文社会科学类以及两类学科相交叉的很多领域[13]。纵观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了解中国传统武术产生的理念, 因此, 中国传统武术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目前传统武术体系应该从武术健身角度和技击角度加以发展。

其次, 武术必须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交流的大舞台, 充分展示自己的价值和魅力, 世界各国人们才能认识其价值并接受它。奥林匹克运动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体育盛会, 得到世界人们的关注和认同, 世界人们能否了解和接受武术, 武术能否汇入世界体育的大潮之中, 与武术能否加入奥运大家族息息相关。当然, 经过国际体育交流后的武术, 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武术, 而是渗透进了某些西方竞技体育的因素, 由此导致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的争论很多。因而, 武术除在实践上要参与国际体育交流以外, 更重要的是在武术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认识和研究的方法论上有一种新的调整与转变, 具体表现为:跳出传统文化的圈子看待武术传承。当然, 我们绝不是要抛弃传统武术谈武术传承, 武术之根和魅力之源在于传统武术, 这是不容置否的。问题在于全球化背景下, 武术已经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变局, 武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相互渗透, 难解难分, 武术融入当代竞技体育大舞台不可避免。如果不跳出传统文化的圈子, 也就会囿于传统狭窄的视野内, 就不可能理性看待武术传承。武术要走向世界, 在世界范围内传承, 就不能不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审视哪些糟粕的成份需要扬弃, 哪些精华的成份需要继承。

再次, 正确看待武术传承的非延续性。100多年前, 武术还只是山区的农村传承, 这种传承只是区域性、地方性的。自从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到北京教授太极拳, 武术才开始走上城市化道路。经过短短100多年的发展, 武术走上了国际化传播的道路。武术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由风格各异的地方传统拳种发展到竞技武术套路、散打。这个变化过程是急剧的, 是跳跃式的提升, 是非延续性的。虽然武术发展不能忽视其连续性问题, 但是全球化已不容许其缓慢的延续性的渐变。只有首先承认其传承的非延续性, 武术才能适应全球化的要求, 培育和创新武术文化形态和精神。

我们还要认清当前武术工作者和研究者为中国民族传统武术事业做出的积极贡献, 但它对中国民族传统武术的实质性改变还是显得作用稍小。要想中国传统武术事业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首先要提高华夏民族广大习武爱好者的习武热情, 使得中国传统武术能在民间遍地开花。中国传统武术既是中华民族的, 也同样是世界人民的, 伴随着历史不断先前发展, 中国民族传统武术的形式和内容也正在发生着悄无声息的变化, 因此当前中国传统武术要适合时代的发展, 与时俱进, 最终形成民族性的、时代性的特殊传统武术。

从实际出发研究传统武术, 正如其他体育项目一样, 一项体育项目发展的好坏与其这一项目的普及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传统武术要想传承和发展的好, 就必须想法设法提高中国传统武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普及程度, 只有通过这种方式, 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才能进行的顺利。因此应该努力提高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 力争加强整合民族传统武术的师资力量和人才素质的提高。从实际发展的角度出发, 一项体育运动发展的好坏与其政府重视、资金的投入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反观政府对中国武术的资金投入, 长期以来在竞技武术发面投入较为充足, 然传统武术一直以来投入较少, 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传统武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 也是造成我国民族传统武术发展较为缓慢的原因之一。诚然, 当前情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上一篇:筛选信息促进思维下一篇:供应链物流管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