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时期(精选10篇)
防治时期 篇1
大豆食心虫是大豆生产的主要害虫, 一般年份虫食率在5%~10%, 严重年份虫食率高达30%~60%。受害豆粒, 不但产量降低, 而且品质变劣。掌握好大豆食心虫的防治时期和方法, 可将虫食率控制在2%~3%以下。
大豆食心虫一年发生一代, 以老熟的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第二年7月下旬上浮到表土化蛹。7月末8月初开始羽化为成虫, 8月中旬为羽化盛期。成虫交尾后在嫩荚上产卵, 卵经6~7天孵化为幼虫, 幼虫在荚上爬行数小时即入荚为害, 幼虫期20~30天, 9月份开始脱荚入土。
一、成虫发生盛期防治
掌握成虫盛发期首先要做好预测预报, 从8月初开始每天午后日落之前调查成虫蛾量, 当田间蛾量突然增多, 出现打团现象即是成虫盛发期 (多数年份在8月12日到18日) 。防治方法:一是敌敌畏药棍薰蒸。每亩用80%敌敌畏乳油100~150毫升, 将玉米穗轴或向日葵秆瓤截成约5厘米长段, 浸足敌敌畏药液, 按每隔4垄前进5米1个药棍的密度, 将药棍夹在大豆枝叉上, 这种熏蒸法适用于大豆长势繁茂、垄间郁蔽的大豆田, 防效可达90%以上。第二种方法是喷雾。用25%快杀灵乳油或其它菊酯类药剂, 每亩25~30毫升对水用背负式喷雾器将喷头朝上从豆根部向上喷, 使下部枝叶和顶部叶片背面着药。这种方法防治成虫, 无论大豆长势怎样效果都很好。
二、幼虫入荚前防治
大豆食心虫幼虫孵化后, 在豆荚上爬行的时间一般不超过8小时。这个时间很难掌握。所以防治幼虫须经过田间调查, 当大豆荚上见卵时即可打药。防治幼虫一般采用菊酯类药剂对水喷雾。喷雾要均匀, 特别是结荚部位都要着药。这种方法防治幼虫效果可达80%左右。
三、大豆收获后防治
大豆一般进入9月份收获, 此时还有部分食心虫未脱荚, 如果不及时脱粒, 食心虫在荚内还可继续为害, 并陆续脱荚入土。在大豆收获期进入场院前, 用灭杀毙乳油1500倍液或其它杀虫剂浇湿大豆垛底土, 湿土层深3厘米左右, 然后用木磙压实, 再将收回的大豆垛在上面, 这样可将后期脱荚的食心虫杀死在垛底的药土层中。
大豆收获后一般采用的防治方法:一是边收边脱粒, 这样可以防止食心虫收获后在荚内继续为害。二是收后垛前在大豆垛底施药, 减少明年的虫源。三是豆田进行秋翻秋耙, 破坏收割前脱荚入土的食心虫的越冬场所, 增加死亡率。
防治时期 篇2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做好今后一个时期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的意见
(内政字〔2003〕261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前不久,全国防治非典型肺炎(下称“非典”)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认真总结了全国防治“非典”工作经验,高度评价了夺取这场胜利的伟大意义,研究部署加快公共卫生建设、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为深入贯彻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精神,经研究,现就今后一个时期“非典”防治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认真总结“非典”防治工作经验,充分认识疫情反复发生的可能性
这次“非典”防治工作是对各地区、各部门和单位应对突发事件、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一次考验,也是对我们战胜困难、继续前进的意志和勇气的一次考验。能够夺取防治“非典”工作的阶段性胜利,源于我们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领导,果断决策;源于依法行政,规范防治措施;源于各族干部群众万众一心,群防群控;源于依靠科学,民主决策;源于信息公开,政策透明,并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各地区、各部门和单位应结合实际,认真总结前一阶段“非典”防治工作经验,进一步研究对策、措施,切实做好今后一个时期“非典”防治工作。
应充分认识到“非典”疫情反复发生的可能性。目前,“非典”病原病因和传播途径尚未被完全掌握,诊断和治疗还缺乏有效手段,疫情还有反复的可能,绝不能放松警惕。应继续以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按照“依法、科学、规范、有序”的原则,毫不松懈地抓好防控工作,认真落实经常性防范措施,坚决防止疫情再次发生。
二、继续坚持政府统一领导,完善“非典”防治工作机制
自治区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将继续加强对全区“非典”防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地区按照“思想不麻痹、领导不削弱、工作不松懈”的要求,继续实行领导责任制,坚持分类指导、依法防治、科学防治的原则,将“非典”防治工作纳入经常性管理范围。应认真汲取“非典”防治工作经验教训,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科学的态度,组织力量进一步完善防治措施。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执法监督网络。继续遵循“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群专结合、以专为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平战结合、应急为主,强化培训、综合演练,依法管理、科学防治,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原则,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机制,提高防控工作整体水平。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对医疗卫生人员进行传染性疾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按照不同培训对象的岗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应急培训和长期培训。今年10月底前需要完成的技术准备包括,一是对卫生行政、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机构相关业务人员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技术培训,受训率达100%;其中,应急培训必须于10月15日前完成。二是在10月15日前完成各项物资的储备,包括一定数量的病房改建,定点医院诊治设备的配备,救治药品、防护与消毒装备、现场流调设备及实验室监测检验设备、诊断试剂和消毒药品的储备,备用医学观察场所的落实等。
三、强化“非典”防治专业手段,突出“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
各地区、各部门和单位应依法、科学、规范、有序地做好今后一个时期“非典”防治工作,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原则和健康人员就地预防、有接触史人员就地观察、已确诊的人员就地治疗的“三就地”原则,突出“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各级医院要做好门(急)诊病人的预检工作,甄别可疑病例,防止疫情反复和院内交叉感染。特别是曾发生“非典”疫情地区的医院,要在门(急)诊区域前设立体温测量站,测量每位就诊病人及其陪同人员的体温,甄别发热病人与非发热病人。要按照卫生部发布的医疗机构门(急)诊预诊接诊流程,引导发热病人到相对隔离的预检分诊点进行初诊,并做好其他患者就诊指导工作。
各级疾病控制机构要高度重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接到“非典”病例或疑似病例报告后,立即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流行病学调查指导原则》安排流调,同时按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密切接触者判定标准和处理原则》判定、追踪密切接触者。对“非典”病人、疑似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关口应前移,切实查清病例流行病学史,从而提高对患者的诊断准确率。就诊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将辖区外密切接触者的有关数据立即通知其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流行病学调查,并将结果及时反馈就诊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绘制传播链,分析疫情发生状况。
建立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完善疫情监测报告制度。在国家、自治区、盟市、旗县信息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向下延伸到苏木乡镇、嘎查村和城市社区,形成统一、高效、快捷、准确的疫情信息系统,并建立严格的疫情信息报告制度,提高“非典”疫情监测敏感性和报告的及时性。同时,提高疫情监测报告质量,及时、准确掌握“非典”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和流行病学分布特征,为制订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四、建立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机制,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工作责任
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对于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有效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具有重要意义。应进一步深入研究、统筹考虑,切实提高我区应急机制和处置能力建设,努力形成一套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结构完整、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不断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
社会管理机制是应急机制建设的基础。各职能部门在公共卫生建设和以防治“非典”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必须承担起对社会自身无法处理或难以解决的社会事务进行有效管理的职责,制定工作预案,明确责任,落实责任,追究责任,预防和应对重大事件,保障社会健康、协调发展。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高社会管理水平,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同时,注意强化各种社会管理机制之间的衔接,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的体系。
五、加强重点地区及部位监控,落实“非典”防治技术措施 严格落实农村牧区各项“非典”防控措施,建立以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中心,以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级组织为依托,以村为基础的疫情监测报告体系,重点加强外来人员包括返乡民工、学生、经商等人员和流动人口的监测,作到早发现,早报告。以防治“非典”疫情为契机,在农村牧区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抓好农牧民健康教育,广泛开展“除陋习、讲文明、讲科学、树新风”活动,保持室内外清洁卫生,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移风易俗,婚嫁丧葬不大操大办,不集体聚餐。
城市社区是今后一个时期有效防控“非典”疫情重点区域,要继续实行属地政府负主要责任,以社区基层组织为依托的防控工作领导机制,按照属地化管理原则,强化社区公共卫生管理,落实街道、居委会、物业管理公司综合治理责任制,清除卫生死角,确保社区优良卫生环境。从建立长效机制出发,排除发生疫病的各种隐患,严禁在居民住宅楼底层开设商铺,避免因上下水管道、排气孔共同享用而引发的交叉感染。对已经在底层开设商铺的居民住宅楼,要有计划地进行整改;过渡时期,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牵头,文化、卫生、环保等部门配合,重点整治并清除住宅楼底层开设的小餐馆、小酒吧、小歌厅、小茶吧、小网吧等“五小”场所,杜绝因空间小、人员聚集多、滞留时间长、通风条件差、污染程度高等因素导致“非典”等传染病的发生及暴发流行现象。
商场、酒店、车站、机场等公共场所和餐饮、娱乐、服务业属人群聚集的地方,必须建立法定代表人为防控“非典”及其它传染病第一责任人的制度,督促各项防控制度和措施在此类人员聚集场所的落实。要加强从业人员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和监督,上岗人员必须持有健康合格证。规范公共场所通风排气标准,定期对公共场所空气进行采样化验,不符合条件的,限期整改。车站、机场候车(机)室应全部开放,避免由于人员流动多、密度大、空气质量差而引发传染病。限制商业与餐饮混合经营,减少候车(机)室商业摊点设置。严格执行公共场所、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和疾病控制要求,改善卫生条件,防止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做好交通工具上的卫生防病工作,严防通过交通工具传播和扩散疫情。学校、托幼机构应坚持晨检、室内通风换气和消毒隔离制度,保证学校广大师生身心健康。
六、发挥舆论监督和引导作用,提高广大群众防病能力
继续发挥新闻媒体传播快、覆盖面广、社会影响力强的优势,面向公众开展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预防疫情和疫情发展各个阶段,应通过对社会公众心理变化及关键信息分析,及时调整健康教育策略,鼓励群众自觉报告疾病和举报疫情。要通过多种方式,广泛开展科普知识宣传,特别是加强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加强防病科学知识宣传,提高广大群众预防疾病的能力和自觉性。
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有效监督在以防治“非典”为重点的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不良行为,特别是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或虽有明确规定措施但事前不予落实的地区和单位的舆论监督力度。应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提高吸引力和感召力,促进全社会支持、参与防治“非典”及其它传染病防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
七、加大综合执法力度,消除各类疫病隐患
各地区要认真履行责任,依法行政,强化监督,加大综合执法力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实施办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管理办法》,对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制度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特别要针对前一段时间总结工作中查找出的问题,切实加大整改力度,加强检查工作,使全区“非典”防治及其它传染病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
加大对医院的消毒管理和消毒产品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尤其是对收治“非典”病人的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消毒隔离、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措施、医用消毒产品持有效证件及规范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同时,加强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疫情监测、疫情报告及各项专业性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惩处力度,针对那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明知故犯,可以引起传染病发生的行为,要从维护社会安定的大局出发坚决制止,依法从重从快处罚;对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对社会公众健康造成其它严重危害后果,以及扰乱社会秩序、严重妨碍防治工作正常开展,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城建、文化、教育、卫生、环保、交通、商资流通等部门要根据上述意见,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今年秋冬季和明年春季“非典”防控措施及涉及事项的整改意见。入冬以前,完成重点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今年年底前,自治区将派出工作组对各地区、各部门和单位的防控措施落实情况、工作效果及群众反映进行专项督查,并在全区范围内予以通报。
2003年8月13日
防治时期 篇3
关键词 西红柿;生长时期;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641.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6.18.026
随着温室西红柿的种植和推广,我国的西红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在西红柿的种植和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问题也是比较严重的一个问题,可以说是威胁西红柿生长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了。在病虫害防治的过程中,主要以生物防治为主,通过一系列的生物防治手段对不同生长时期的西红柿进行病虫害防治工作。随着我国种植业的发展,病虫害的种类和对西红柿造成的危害也在不断加大,对西红柿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进行研究,可尽早解决西红柿的种植问题和病虫害问题。
1 播种期
相比于接穗类的西红柿,露天反季栽培的西红柿通常要提早1个月播种。通常来看,可等待西红柿长出2片叶子之后再去播种。对于露天栽培,需要选取优良的西红柿品种,采取高温灭菌的方式对种子进行处理,将种子放置在55 ℃的热水中浸泡15 min左右,主要防治叶霉病、早疫病、溃疡病。
具体防治的方式为:进行病毒的前期防治时,可以将种子浸泡在含量为10%的碳酸三钠溶液中大约20 min,经过溶液浸泡的西红柿种子,在次出现病毒的概率能够得到大大的降低。同时,应该在种植之前对苗床也进行1次彻底的消毒,可以选择百泰60%唑醚·代森联和细土的混合,按照一定的比例将药土的一多半盖在西红柿种子的上面,剩下的药土适当的洒在西红柿种子的床面上[1]。一般情况下,有2种选择西红柿种子的办法:第一种是尽量选择既高产、抗病虫害性较强,同时要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的种子进行播种[2];第二种是通过高温将西红柿的种子进行杀菌,用高温主要目的是消灭西红柿种子上的病毒。当然也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对西红柿种子进行消毒,但在消毒时要尽量保护种子,以免对种子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2 生长发育期
2.1 灰霉病
2.1.1 生物防治
针对于灰霉病,要以预防为主。如果西红柿已经发病,那么选取生物防治同时还需配以其他类型的虫害防治。通常来看,初期发病的阶段内可以使用施佳乐40%嘧霉胺63~94 mL/667 m2或百可得40%双胍三辛烷基苯磺酸盐30~50 g/667 m2等药剂喷雾用来防控。或其他类的药物以此来对症防治。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提高西红柿种子的免疫力,还能有效提升西红柿的产量,保证西红柿的生长不受到任何不利因素的影响。
2.1.2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就是利用化学药物或是粉撒农药等方式对西红柿种子上的病虫害进行防治[3]。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现代的化学防治办法已经得到了大大进步,与传统的农药喷洒相比,化学防治对于作物和空气的危害都比较小,也是现在农民经常使用的方式。这种化学防治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源的节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降低了种植农民的工作量,大大减小了劳作压力。现在常用的化学防治方法就是烟剂熏蒸法。这种防治办法一般都是在晚上进行。在露天的环境中将治疗病虫害的药物进行点燃,通过空气和风的影响下进行熏蒸,病虫害将被有效的消灭。
2.2 早疫病
早疫病主要是指在西红柿的生长初期就对西红柿的初期叶片和果实造成危害的一种常见疾病。在进行早疫病处理时,可以采用浓度为百泰60%唑醚·代森联40~60 g/667 m2或安泰生70%丙森锌125~214 g/667 m2喷雾对西红柿幼苗进行治疗。一旦发现西红柿在种植的过程中出现早疫病的症状和趋势,就立即开始药物的喷洒,对于这种植物的病虫害,越早进行治疗效果才越好。
2.3 晚疫病
当西红柿开始出现晚疫病趋势和症状时,首先应该尽量选择室外温度相对稳定的范围,在白天室外温度为25 ℃左右最为合适,夜间一般选择在20 ℃左右就可以[4]。同时,在对温度进行控制的过程中,要及时摘除已经出现病变的果实和叶子,避免传染其他果实。一般情况下,早疫病和晚疫病的治疗方法是相同的,但由于两者在病情的表现症状上有所区别,因此在用药时推荐使用增威赢绿10%氟噻唑吡乙酮10~20 mL/667 m2或抑快净52.5%酮·霜脲氰20~40 g/667 m2喷雾对西红柿幼苗进行预防治疗。
2.4 病毒病
病毒病是常见的西红柿病虫害。田间症状主要表现花叶型、蕨叶型、条斑型等。近年来,蕃茄条斑病危害越来越严重,晚打杈、早防蚜。晚打杈可减少和推迟农事操作对花叶病毒的传播,早防蚜可预防花叶病的发生与传播。如果出现病毒病对患病的植株进行药物的喷洒,可以用阿泰灵6%寡糖.链蛋白75~100 g/667 m2或富力毒80%盐酸吗啉胍40~60 g/667 m2喷雾。
2.5 蚜虫
露天反季栽培的过程中,西红柿经常感染的虫害包含了棉铃虫、斜纹夜蛾、美洲斑潜蝇及蚜虫等。在各类虫害范围内,蚜虫是西红柿较常见的一类虫害。蚜虫是一种在农作物种植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害虫,也是我国现在主要的农作物害虫之一。由于蚜虫有一定的驱避性,所以在防治的过程中可以利用银灰膜的悬挂和防治将蚜虫进行驱避,或者采用黄板诱杀蚜虫[5]。需要提前喷洒药物,使用阿克泰25%噻虫嗪7~15 g/667 m2或阿立卡22%噻虫·高氯氟5~10 mL/667 m2喷雾,以防蚜虫病害的扩散。
2.6 棉铃虫
一般情况下,这种病虫害多发生在夏季6月,尤其是6月中下旬,因为6月中下旬是棉铃虫大量繁殖的季节,因此对于西红柿的威胁相对来讲威胁较大。在棉铃虫卵高峰期前后,用康宽20%氯虫苯甲酰胺5~10 mL/667 m2或10%四氯虫酰胺10~20 mL/667 m2喷雾。病虫害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防治,因为在不同的地区,棉铃虫的生长情况和繁殖情况都会有所不同,我们必须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这样才能更好地选择治疗的方法和相关的治疗药物。
3 结语
在现代种植的过程中,病虫害一直是困扰广大农民种植者的一大问题。甚至现在病虫害也已经成为影响西红柿生长的主要原因了。现阶段,我国的病虫害种类不断向着多样化的趋势发展,对于植株的危害也越来越大,针对这种情况,只有不断提高种植技术,加大病虫害防治的力度,才能更好地解决西红柿在不同时期的病虫害威胁。
参考文献
[1]雷海燕.西红柿不同生长时期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5,33(2):80.
[2]西红柿不同生长时期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14,17(10):30-31.
[3]杨再发.西红柿不同生长时期病虫害防治技术[J].农技服务,2015,46(12):132.
[4]梁桂勤,黄善恩.西红柿不同生长时期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29(18):132-133.
[5]张海燕.纽荷尔-52脐橙不同生长时期病虫害防治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4,35(4):34-35.
防治时期 篇4
关键词:先秦时期,虫害,害虫防治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从考古发现来看, 在仰韶文化 (约6000年前) 时期的西安半坡遗址中, 发现了粟和菜籽, 还发现地窖200多个, 其中有谷子的朽壳层厚达18cm;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籼稻遗物堆积, 这表明我国的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在这五六千年的历史长河里, 我们的祖先们始终和害虫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他们对虫害现象和害虫防治规律的认识和记载, 体现了我国古代农学和生物科学方面的巨大成就, 其思想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辉, 对整个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本文将对我国先秦时期的虫害及害虫防治概况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1 虫害概况
《礼记·郊特牲》中有一篇相传为伊耆氏作的《蜡辞》:
土, 反其宅;水, 归其壑;
昆虫, 毋作;草木, 归其泽!
伊耆氏当指神农氏或帝尧, 总之是我国首先从事农业生产的氏族;“蜡”是年终祭祀, 向神祈求农业丰收的祭典。在这篇祭祀“咒语”中, 提到了我们的祖先开始经营农业生产时面临的几大灾难:大水泛滥, 土地被淹没, 昆虫为害, 草木丛生。可以说, 虫害贯穿着我国农耕历史的始终。因此, 在先秦典籍中, 对虫害的记载屡见不鲜。
在诸多害虫中, 蝗虫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诗经·小雅·大田》云:“去其螟蜮, 及其蟊贼, 毋害我稺。田祖有神, 秉升炎火。”据《尔雅》:“食苗心螟, 食叶螣, 食节贼, 食根蟊。”[3]又根据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的解释, “螣”就是蝗虫。由此可见, 早在3000年前, 人们就已经知道蝗虫的灾害了。而我国关于蝗灾的最早记录, 是公元前707年, 见《春秋》:“桓公五年, 螽。”“螽”是蝗类的总称, 包括阜螽、草螽、蜇螽、蟿螽、土螽五种。其中, 阜螽、蟿螽和土螽即现在蝗科的蚱蜢、飞蝗和刺胸蝗, 蜇螽和草螽即现在的纺织娘和螽斯。据
初步统计, 从公元前707年到公元1935年的2642年历史中, 发生蝗灾的年份有796年, 差不多每三年就有一次蝗灾发生。当然, 由于古代历史典籍中“螽”或“蝗”的含意较广, 包括种类复杂, 我们不能完全确定其为飞蝗, 但蝗灾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而先秦时期, 由于对蝗灾认识不足, 防治措施不够, 故蝗灾就更为严重了。《春秋》所记载的242年历史 (前722年至前481年) 中, 仅有两次写到丰收, 而关于水灾、旱灾和蝗灾的记录却屡见不鲜, 据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统计:“春秋至于战国, 蝗灾书者一百一十有一。”[5]
当然, 由于《春秋》记事谨严, 讲求“微言大义”, 而关于水、旱、螽之灾, 日、月之食等, 又多无传, 故蝗灾发生的具体情况及为害的严重程度, 书中未有详细的记载。然而, 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看出先秦时期劳动人民对蝗虫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的认识。
首先, 《春秋》所记载的蝗灾大多发生在鲁国 (今山东) 境内, 这和后世《汉书》记载公元前218年10月“夏蝗从东方来, 飞蔽天, 至长安, 入未央宫, 缘殿阁, 草木尽。”[6]相一致, 说明蝗灾的多发地带为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一带, 这和新中国成立以来蝗灾发生最严重的地域也是一致的。
其次, 《春秋》:“秋, 螽;冬, 蝝生。”汉董仲舒注:“蝝是跳蝻”, 郭璞:“蝝, 蝗子未生翅者。”《尔雅》:“蝝, 蝮蜪也。”据颜彦考证:“‘蝻’乃‘蝝’字之误, 盖篆体‘彖’与‘南’字相似, 故误作‘蝻’”。可见, 差不多2700年前, 人们已经知道蝗虫的不同发育阶段了。
蝗虫的生长发育与生存和温度、湿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 蝗灾的发生也与气候密切相关。这在二千多年前也已经为人所知了。《礼记·月令》:“仲冬行春令, 则蝗虫为败。”[8] (即冬季的第二个月气候同春天一样, 则蝗虫就会成灾。) 公元前483年12月发生蝗灾, 季孙问于孔丘, 孔丘说他听人说过:“火伙而后蜇毕, 今火犹西流, 司历过也。”意思是说, 热气消尽, 昆虫就会冬眠。现在热气还向西方流行, 是司历者的错误。如果秋天气候温暖, 蝗虫就可能发生第二代, 从而酿成灾害。干旱也是酿成蝗灾的主要原因之一, 《春秋》:“桓公五年:大雩。螽。”“雩”是求雨之祭, 春秋时期的“雩”有种, 一种是每年农历四月的求雨之祭, 称为“常雩”, 这在史书中一般不与记载;另一种是大旱之年的求雨之祭, 这在史书中常有记载, 《春秋》中对“雩”的记载共有二十一次。“大雩”说明仪式之盛, 说明这年是大旱之年。“大雩”与“螽”同年发生, 说明蝗灾与干旱的关系十分密切。
除蝗虫以外, 能造成灾害的最严重的害虫就是螟虫了。《诗经》“去其螟蜮, 及其蟊贼”, “螟”、“蜮”、“蟊”、“贼”, 显然是几类不同的害虫。《尔雅》:“食苗心螟。”汉毛亨传:“食心曰螟”。从这些考证表明, 螟虫也很早就被人注意了。从当时的栽培制度来看, 当时所指的螟虫可能是粟灰螟或高梁条螟, 因为北方栽种的主要是高梁和小米。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螟虫成灾的记载当见于《春秋》:“隐公五年 (前718年) :秋, 九月, 螟。”[11]从此以后, 我国历史上记载螟灾的年代就有几十次之多。当然, 由于螟虫行踪隐慝, 容易被人忽视, 所以, 为害情况远远不及蝗虫严重。另外, 古代也有把螟虫误称为蝗虫的, 故螟灾和蝗灾的区别界限并不十分明晰, 这也给研究带来一定困难。
蚜虫也是先秦时期的主要害虫之一。我国关于蚜虫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庄公二十九年:秋, 有蜚。”据现代昆虫学知识, “蜚”即蚜虫。据《左传》“秋, 有蜚, 为灾也。凡物, 不为灾, 不书。”[13]说明这是我国历史上蚜虫为灾的最早记录。关于对蚜虫为害作物的认识应更早一些, 在《左传.隐公元年》中有:“有蜚, 不为灾, 亦不书。”说明早在2720多年前, 人们对蚜虫就已有所认识, 此后, 对于蚜虫的记载也就屡见不鲜了。
先秦时期, 人们认识的害虫决不止上述三种。在《诗经》、《周礼》及《尔雅》等典籍中, 提到的害虫很多, 但由于它们对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并不带来灾祸, 故史书中并无专门记载。这些害虫种类繁多, 大致分来有以下几类: (1) 为害粮食、蔬菜等作物的如蠸 (守瓜) 、螜 (蝼蛄) 等; (2) 为害桑、木等的如蝤 (天牛) 、蟷 (螳螂) 、等; (3) 为害衣物、破坏家庭卫生的如蟫 (衣鱼) 、蟠 (草鞋虫) 等; (4) 为害人、畜等的如蚋 (蚊子) 、蝇蚚 (苍蝇) 等。
2 害虫防治方法
面对害虫肆虐,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防除害虫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鉴于先秦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 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有限, 害虫防治的措施并不一定十分得力, 但也充分体现了我们的祖先在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意志和智慧, 闪烁着朴素唯物主义的光辉。
防除害虫最原始的方法莫过于人工防除法。从造字的角度来看, 甲骨文中有“寇”字, 上从“宀”, 象住宅, 左从“九”, 象有害动物, 右从“攴”, 象手持物扑打, 有扑打害虫的含义。说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自有农业以来就广泛地应用过这种人工防除害虫的方法。
其次是用篝火来烧杀的办法。《尔雅》和《说文》中都有“爞”字, 即用火烧杀众虫的意思, 可见这种方法由来已久。《诗经》:“秉彼蟊贼, 付畀炎火”[15], 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除了上述方法以外,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便注意到通过农业技术来防除害虫, 提高作物产量。首先是要注意除去杂草。成书于公元前739年的《吕氏春秋》中有“大草不生, 又无螟蜮。”“螟”即螟虫, “蜮”即“蝗虫”。《春秋》:“庄公十八年:秋, 有蜮。”[17]高诱注:“食心者螟, 食叶者蜮。”由此可见,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除去杂草能达到防除农业害虫的目的。其次是要注意耕作的方法。《吕氏春秋.任地篇》中便首次提出通过深耕来杀死害虫的方法:“五耕五耨, 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 阴土必得, 大草不生, 又无螟蜮”。
通过化学药物来杀死害虫的记载, 在我国最早见于汉代《神农本草经》 (前一世纪或二世纪) , 所以在先秦时期, 还没有通过化学药物来毒杀害虫的方法。但是, 通过使用草木灰、石灰和植物性杀虫剂来防除害虫的方法却是早在《周礼》里就有记载, 《周礼.秋官》:“庶氏掌除毒蠱, 以攻说禬之, 嘉草熏之, ……;翦氏掌除蠹物, 以攻禜攻之, 以莽草熏之, ……;赤拔氏掌除墙屋, 以蜃炭攻之;以灰洒毒之, 凡隙屋, 除其貍虫;蝈氏掌除鼃黽, 焚牡鞠, 以灰洒之, 则死。以其烟被之, 则凡水虫无声;壶涿氏掌除水虫, 以炮土之鼓敺之, 以焚石投之。”说明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 在政府部门中已设有专门治虫的官吏, 他们不只是采用“攻说”或“攻禬”等消极的、迷信的祈祷方式, 而且还积极地应用科学的药草熏蒸、炭火逼攻、洒石灰和草木灰和促使水温提高等有效的防除方法。虽然《周礼》有人疑为汉儒所假托但亦足以说明二、三千年前人们已经有治虫的思想和一系列的治虫办法了。
参考文献
[1]周礼.仪礼.礼记[M].岳麓书社, 1985.
[2]褚斌杰.诗经全注[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3]尔雅, 十三经[M].岳麓书社, 1985.
[4][11][12][13][14][17]杜预, 等.春秋左氏传[M].中华书局, 1981.
[5]徐光启.农政全书, 石声汉校注.西北农学院古农学研究室整理[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1.
[6]班固, 等.汉书[M].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7 1.
[7]夏伟英.吕氏春秋上农等四篇校译[M].农业出版社, 1956.
防治时期 篇5
大气环境污染的新特征
近几年来,成都市大气环境呈现出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的污染特征。2013年大气环境污染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污染类型从单一的煤烟型转变为包括光化学污染等类型的复合型污染。
★PM2.5、臭氧等成为首要污染物。以PM2.5为主要成分的雾霾已经成为成都市主要气象灾害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由单个城市大气污染转变为连片的、区域性大气污染。成都平原城市群之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日益明显,相邻城市间污染传输影响极为突出。外源污染已占到较大比重。
★污染源由点源向面源污染转变,污染因子从一次性污染物向二次性污染物转变。以硫酸盐、硝酸盐和二次有机碳为代表的二次颗粒物对PM2.5的形成贡献率已超过40%,且有逐年上升趋势。
大气污染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
首先,英美发达国家治理城市大气污染至少经历了30~50年的奋斗,而成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加之在大气环境质量方面所处的地理自然条件先天不足,所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然后,长期累积形成的城市大气污染问题,治理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最后,影响成都市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PM2.5的来源、形成机理等问题尚未有科学定论,因此控制责任难以区分、控制方案无法确定。以上种种因素都决定了大气环境污染的防治具有很大的困难性和艰巨性,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应形成对大气污染的理性态度,做好艰苦不懈奋斗的思想准备。
国家空气质量标准形成的倒逼机制
2013年开始我国以空气质量标准(AQI)替代原来的空气污染标准(PQA),成都市是新标准的首批实施城市。相比之下新标准监测的污染因子增多、浓度限值收紧、标准提高。2013年上半年成都市很多时段内若按老标准全部达标,但按新标准则全部为污染天气。另外成都市还被列入国家空气质量防治重点区域,要求到2015年除二氧化硫等传统污染物大幅减排外,PM2.5浓度年均下降5%。
国家新空气质量标准显然会对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刚性约束和严峻挑战。应当化危为机,把压力变成动力,以国家空气质量新标准为倒逼机制,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成都市技术、产业节能减排已经达到较高水平,短期内不可能有大的突破和改变空间。出路在于通过优化经济结构开拓节能减排空间,腾出环境容量,为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奠定良好基础。应抓紧完成全市能源、工业发展规划及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为优化经济结构提供科学的依据。
积极防治:控制源头、形成机制
重视对PM2.5重要源头——挥发性有机物的防治
空气中挥发性、半挥发性有机物(VOC)不仅是PM2.5的前体物,而且具有增加大气氧化性,促使PM2.5形成的作用。防治挥发性有机物不仅对于强化对PM2.5前体物的控制,对于推进多污染物协同控制也作用显著。成都市应在“压煤、控车、降尘”等防治城市大气污染措施基础上,把监控治理挥发性有机物作为防治大气污染的重点。
应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摸底调查,建立基础数据库;开展挥发性有机物监测工作,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控制试点工作。完善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体系,削减石化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推进有机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控制;加强表面涂装工艺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推进溶剂使用工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推进加油站、储油库和油罐车油气回收治理;严格新建饮食服务经营场所的环保审批;饮食服务经营场所要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并运行监管;强化无油烟净化设施的露天烧烤的环境监管。
实施城市机动车增量控制,适时推出小汽车限购政策
成都市环保局与南开大学合作对成都市污染物源解析结果表明,机动车排放对大气污染物直接与间接贡献率都在20%左右。清华大学对我国22座城市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成都市单车排放水平列于后三分之一的位置,而总排放量却处前6位,也表明机动车高拥有量是成都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源头。
近年来成都市城市化与机动化快速同步推进,截至2012年底全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300万辆,且每年以近30万辆的数量增加,控制机动车显然应是成都市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一个重点。
国内很多城市都在改革城市机动车和交通管理模式,尤其是把加强交通需求管理作为一个新方向。之前北京市和上海市分别对私家车采取不限购和限购的方式,结果到2009年北京每百人的私家车保有量达15.8辆,而上海为4.5辆。上海比北京人口更多,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相对更高,但上海因汽车尾气所导致的空气污染程度却更低,而交通可控性更强。因此,北京市前几年也开始实行私家车限购。
鉴于以上情况,成都市应在继续采取限行、淘汰黄标车、提高油品质量、发展新能源汽车等措施之外,考虑控制机动车增量,对私家车采取限购政策。
为治理提供法治环境和法律规范
制定和完善严格的地方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和重点行业排放标准;制定有利于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的环保政策,严格环境准入;制定配套政策,如调整能源资源价格、税收和信贷政策,形成促使企业肩负起治理污染主体责任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快出台《城市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规划》等法规和修订《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主动出击:把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为治理大气污染提供设备、技术和服务,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是治理大气环境污染的内在需要。节能环保产业兼备生态、经济、社会多重效益,是很多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的支柱产业和外贸拳头产品;也是可以承载和容纳各个领域的高科技成果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龙头产业。可收到优化产业结构、节约资源能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多重效益。
成都市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正面临上升发展的良好机遇。据预测到2020年,四川仅COD、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就将增加1359万吨,为此将出现一个4200亿元治理污染市场需求。而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巨大的发展潜力。2012年,成都市已有亿元以上节能环保项目20个,已形成了包括提供工业废气、污水综合利用成套技术与设备、超磁分离水处理、新型高效固废污泥处理成套设备的生产能力。并已形成了金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青白江低碳经济示范园区等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平台。
政府可优先采购本市生产节能环保产品,财政补贴推广节能环保产品,推进老百姓消费升级换代,扩大市场消费需求。出台资金、技术、人才、土地、信息等生产要素方面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鼓励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增强工程技术能力,拉动节能环保社会投资增长等措施,促进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达到15%以上的年平均增速,到2015年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利税200亿元,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共同治理:区域联防联动
受大气环流影响,单靠成都自身努力是无法改变成都空气污染状况,必须实施区域联防联动。把空气质量纳入省委、省政府对成都平原城市群各地区的考核目标。
可根据《四川省主体功能区划》和成都平原城市群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把其分为平原、丘陵、山区等类型的空气质量管理区,并确定有差别的空气质量目标。考核的具体内容可包括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以上的天数、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等。并把国家对重点区域空气质量改善的目标分解到不同类型的城市、区域、并赋予不同的分值。
防治时期 篇6
1 秋季播种期
以防治幼苗期纹枯病、地下害虫 (蝼蛄、金针虫) 及蚜虫、红蜘蛛为重点, 同时预防小麦根腐病、黑穗病、全蚀病等, 推行药剂拌种技术。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白粉病等重发地区, 推行杀菌剂拌种技术, 每50 kg小麦种子用有效成分戊唑醇湿拌剂2 g, 或三唑酮20 g。地下害虫重发地区推行杀虫剂拌种技术, 每50 kg小麦种子用有效成分辛硫磷25 g, 或甲基异柳磷20 g;病虫都需防治地区, 药剂拌种可选用以上杀菌剂和杀虫剂各一种混配使用, 也可单选50%甲柳·酮乳油50 m L拌麦种50 kg。拌种时将药剂与水按比例混匀放入喷雾器内, 喷拌麦种, 边喷边拌, 待麦种晾干即可播种, 播种深度不宜超过5 cm。药剂拌种时要按规定药量使用, 不能随意加大用量, 防止产生药害。
2 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
以纹枯病为主治对象, 兼治麦蜘蛛、苗蚜等, 并做好麦田化学除草工作。
2.1 纹枯病
田间病株率达到10%即可防治。可选用24%满穗 (噻呋酰胺) 悬浮剂225~300 m L/hm2、10%井·蜡芽 (4%+16亿个/g) 可湿性粉剂300 g/hm2、25%戊唑醇悬浮剂225~300 m L/hm2、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0~900 g/hm2、300 g/L苯甲·丙环唑乳油300~450 m L/hm2、5%井冈霉素水剂1 500~2 250m L/hm2, 对水675~900 kg喷施麦株中下部。重病田块在第1次施药后10 d左右再喷施1次。
2.2 麦蜘蛛
防治指标为麦田有蜘蛛600头/m行长或250头/百株即可防治。可选用20%哒螨灵可湿性粉剂750~1 125 g/hm2、25%炔螨特乳油450~600 m L/hm2、1.8%阿维菌素乳油450~750 m L/hm2、40%毒死蜱乳油1 500~1 800 m L/hm2, 对水600~750 kg均匀喷雾。
2.3 蚜虫
当麦田蚜虫达到300头/百株即可防治。可选用24%抗蚜·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 g/hm2、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0~225 g/hm2、20%啶虫脒乳油150 g/hm2、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 对水675~750 kg均匀喷雾。
2.4 化学除草
防除指标:阔叶杂草10株/m2, 禾本科杂草50株/m2。防除猪殃殃、荠菜等阔叶杂草可选用75%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0~22.5 g/hm2、20%氯氟吡氧乙酸 (使它隆) 乳油750~900m L/hm2、5.8%双氟·唑嘧胺 (麦喜) 悬浮剂150~180 m L/hm2。防除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可选用6.9%精恶唑禾草灵 (骠马) 浓乳剂1 350~1 500 m L/hm2、15%炔草酸 (麦极) 可湿性粉剂450~600 g/hm2。防除单、双子叶混生杂草, 可将防除阔叶草药剂和防除禾本科草药剂混配使用。严格使用剂量, 注意用药安全, 小麦拔节后不要使用除草剂, 以免产生药害。
2.5 控制旺长
在小麦返青至拔节前, 对于旺长的麦田, 为防止后期倒伏, 要适时化控。可选用10%多效唑·甲哌鎓可湿性粉剂750~900 g/hm2、5%烯效唑300~450 g/hm2、壮丰安600~750 m L/hm2, 对水450~675 kg均匀喷雾。
3 小麦抽穗扬花期
以赤霉病、穗蚜 (或其中之一) 为主治对象, 兼治锈病、白粉病、叶枯病、吸浆虫、灰飞虱、粘虫等, 结合喷施叶面肥防干热风, 延缓叶片光合功能, 提高千粒重 (即“一喷三防”) 。
3.1 小麦赤霉病
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 可选择20%氰烯菌酯乳油1 500~1 800 m L/hm2、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5 kg/hm2、40%多菌灵·三唑酮 (35%多菌灵+5%三唑酮) 1.50~2.25 g/hm2、40%多菌灵·戊唑醇 (35%多菌灵+5%戊唑醇) 1.125~1.500g/hm2、80%多菌灵悬浮剂1 500 m L/hm2, 对水足量喷雾。若扬花期多雨或多雾, 应在首次喷药后7 d左右, 再施药1次, 以确保防效[2]。
3.2 小麦白粉病
防治指标及药剂:小麦孕穗期, 上三叶病叶率达15%的田块即可防治。可选用20%三唑酮乳油750~900 m L/hm2、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600~900 g/hm2、250 g/L丙环唑乳油450~600 m L/hm2、12.5%腈菌唑乳油450~600 m L/hm2。
3.3 小麦锈病
防治指标:发现发病中心及时围歼, 当田间条锈病病叶率达0.5%、叶锈病病叶率达10%时, 要普遍用药防治, 防治药剂品种及用量同小麦白粉病。
3.4 小麦吸浆虫
蛹期防治指标为:每样方有虫2头以上。在中蛹盛期 (4月中旬) , 选用80%敌敌畏乳油2 250~3 000 m L/hm2、40%毒死蜱乳油2 250~3 000 m L/hm2、50%辛硫磷乳油2 250~3 000m L/hm2, 拌细土300 kg于傍晚均匀撒施到麦田, 以杀死虫蛹。施药后浇水或抢在雨前施药效果好。成虫期防治指标:10复网有成虫20头或手拔麦垄一眼可见2~3头成虫的田块。在成虫盛期 (4月下旬) , 选用40%毒死蜱乳油1 500~2 250 m L/hm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450~600 m L/hm2对水喷雾[3,4]。
3.5 蚜虫
穗期蚜虫防治同苗期。
3.6 预防春季低温冻害、冷害
淮北地区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 (小麦拔节末期至孕穗期) 时常遭受寒潮侵袭, 即倒春寒, 造成小麦低温冻害或冷害。预防措施:在寒潮或霜冻来临之前, 田间灌水;在麦田周围燃烧麦糠、柴草等进行熏烟;喷施细胞膜稳态剂、生长素或叶面肥, 如天达2116、复硝酚钠、氨基酸类、磷酸二氢钾等[5]。
摘要:针对淮北地区小麦生产, 总结生产经验提出在小麦生产过程中病虫草害3个关键时期防治技术, 主要包括:播种期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及苗期病虫害防治;返青至拔节初期病虫草害防治以及化控;抽穗扬花期结合“一喷三防”防治病虫害;提出防治指标以及合理用药防治等, 供种植户参考。
关键词:小麦病虫草害,关键时期,防治技术,安徽淮北
参考文献
[1]夏松年.南陵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种业导刊, 2006 (6) :33-34.
[2]宋玉立, 何文兰.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 2000 (4) :14.
[3]张学伟, 宁朝辉, 高俊, 等.旱地优质春小麦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 (S1) :107-108.
[4]陈松莲, 付荣耀.鲁山县小麦病虫草害的发生与防治[J].河南农业科学, 2000 (11) :21.
防治时期 篇7
新时期,我国青少年的犯罪总数居高不下,逐年攀升,其犯罪手段、作案方法等都与以往有着很大不同。青少年犯罪不仅危害社会安全,同时给对青少年家庭重创。因此研究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及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研究对青少年犯罪能够提出更好、更有的效的预防和治理对策。
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依据文中上述原因的分析,针对预防青少年犯罪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一)在家庭教育中预防
家庭教育预防对引导青少年成长具有最直接的导向作用,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上效果明显。(1)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能够潜移默化的对子女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教育青少年人生道理的同时要以身作则,给其树立正确的榜样。正确认识言传身教的重要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在生活上给孩子做好榜样,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和道德修养,给孩子营造平等、民族、尊重的亲子关系,将批评与表扬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采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加强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沟通,关爱孩子,积极为孩子创造体验生活的机会,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2)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一个完整温暖的家,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父母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学习更多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加强家庭教育,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使其朝着正确的发展道路前进。(3)处理好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在树立威信的同时更要关注孩子的个性需求,彼此尊重,民主的处理与孩子间的关系。(4)在孩子生活周围形成一个相互监督圈,充分发挥各方力量,促使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要积极与学校和社区联系,让孩子接受最好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于犯错的子女,加强交流沟通,伴随心理辅导教育,使孩子克服虚荣心理,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加强学校、社区与家庭的联系,在孩子生活周围形成一个监督圈,加强各方监督,引导孩子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学校教育的预防
学校要加大对教学素质的提高力度,使其具有良好的教育态度,平等的对待每一名学生,杜绝歧视现象的存在,要关心差等生,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帮助,正确分析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诉求,加强师生交流,努力在班级内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正确对待师生关系,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工作,而不能只流于形式,加强法制教育建设,普及法律常识,培养青少年遵纪守法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校园风气,抵挡不良习气的入侵。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校方领导在注重升学率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根据青少年生理心理成长的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法制教育,开展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法制教育,并将法制教育贯穿于学科教育中,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步提高青少年辨别是非、区分犯罪与非犯罪的能力、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等。加强道德教育,使每个青少年都能树立与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一致的价值观、人生观,树立远大的志向和理想,促使学生自觉运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有效减少不良行为,建立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实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目标。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经调查青少年犯罪现象发现,几乎所有犯罪的青少年都存在心理扭曲现象,为减少青少年的不良行为,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活动,在学科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和疏导,让青少年更好认识自己的生活环境,主动克服成长中面临的诸多障碍。
(三)社会预防
社会大众应当建立良好社会风气,发扬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精神,使青少年可以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下健康成长;同时,社会传媒应加以正确引导,杜绝低级,庸俗的文化侵害。积极传播健康向上的内容;保护青少年不受不良风气的影响。社会预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不断完善青少年违法犯罪立法,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两部法律的基础上建立青少年违法犯罪法律体系,借鉴国外的法律法规,结合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实际情况,制定更多针对性强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法律的可操作性,让青少年的犯罪防控工作能够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其次是整顿社会环境,如:严格规定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经营位置以及经营手段等,公安部门要严厉打击“黑网吧”、“黑歌舞厅”等青少年娱乐场所,积极为青少年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使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政府部门应将村镇以及社区作为依托,着重加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为青少年搭建一个文明、洁净的成长环境。邀请相关文化部门、宣传部门参与群众活动,开展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努力提高老百姓的素质,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四)完善社会服务保障体系
政府作为职能部门,应该为人们提供更好、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避免出现大量的青少年待业而无序流动。依据调查,许多青少年就是因为无所事事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许多青少年没有生活来源,整日无所事事,只能去偷、去抢。所以说,政府应关注待业青少年的就业,加强地区间就业信息交流沟通,协调务工人员的流动性调配和管理,积极做好各地的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青少年的价值,避免务工人员与就业岗位的失衡,避免待业青少年的无序流动。政府要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为青少年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给予更多职业培训机会,使其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并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价值。
三、惩治对策
我们对青少年犯罪行为应秉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进行教育改造。具体建议如下:
(一)在审判犯罪青少年时,应适当遵循不公平原则,从而保护青少年的情感,减少青少年的精神压力。
(二)对正在服刑的犯罪青少年应注重对其思想的教育,感化从根本上找其原因,让青少年自己去正确认识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矫正犯罪青少年的犯罪心理以及行为恶习,使其在服刑期间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学习新知识,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然后顺利回归社会。
(三)对刑满释放的青少年犯罪者,社会应不得加以歧视的予以接纳,给予改过的自新的青少年重新走向社会的机会,防止再次犯罪的发生。
政府部门要积极宣扬正确价值观,整顿社会环境,给刑满释放的青少年更多职业培训的机会,改变社会公众对有前科青少年的认识,从而使刑满释放的青少年走上健康的道路,有效预防二次犯罪现象的发生。
(四)应用非刑罚化的处理方式,一是注重非监禁刑法的适用性;
二是针对轻微犯罪,适当的运用酌定不起诉以及免除刑罚处罚;三是对我国现行的非刑罚处理方法进行改进;四是制定针对青少年犯的社区矫正的专项机制。
参考文献
[1]徐美君.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特别程序的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2).
[2]张理义.青少年犯罪心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05).
防治时期 篇8
蚕病防治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强调各方工作全面而有效的落实, 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法, 有效预防蚕病的发生及控制蔓延。在蚕病的综合防治过程中, 消毒防病工作贯彻整个养蚕过程, 也是关系到蚕病预防及控制的重要措施。与此同时, 落实优良桑蚕品种的选育、正确诊断等工作也非常重要。对此, 笔者结合蚕病的防治工作, 从以下4个方面, 对新时期蚕病综合防治的要点进行了系统阐述。
1 做好消毒防病工作, 严格杜绝传染
1.1 养蚕前的消毒防病工作
养蚕前的消毒防病工作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 但在整个养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此, 消毒防病工作的要点, 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
1.1.1 打扫
将蚕具搬离蚕室, 进而对其内部及周围进行打扫。例如, 清除蚕室周围的垃圾、杂草;室内的垃圾及灰尘等。
1.1.2 清洗
将蚕具刷洗干净 (使用无污染的水质) ;将刷洗干净的蚕具放置石灰浆池中进行消毒, 此消毒过程一般需要30min。
1.1.3 粉刷
为防止蚕室发生大面积且严重的蚕病, 可以用石灰浆 (20%) 对墙壁进行粉刷, 这样便可对蚕室起到良好的消毒作用。
1.1.4 消毒
为对蚕具及蚕室进行彻底而有效的消毒, 可使用漂白粉进行消毒。
1.2 养蚕期间的消毒防病工作
养蚕前期的消毒防病工作只能对上期养蚕所留下的病原体进行消毒杀灭, 但蚕病原体的传染方式是多样化的, 这也就造成养蚕之间仍容易爆发不同程度的病害。所以, 做好养蚕期间的消毒防病工作非常重要。
1.2.1 将病弱蚕进行隔离及淘汰
对弱小的蚕体进行分批提青, 采取隔离饲养的办法;对淘汰的弱小病蚕进行集中处理, 不应随意乱扔。
1.2.2 对蚕座、蚕体进行消毒
用小蚕防病一号对1~2龄的小蚕进行消毒, 且每天早上进行1次消毒;用漂白粉对3~5龄蚕进行每天1次的消毒。
1.2.3 蚕后消毒防病工作
这个阶段的消毒工作主要在每次蚕期结束之后, 对蚕具、蚕室进行全面消毒。这是因为, 这时期的病原体相对比较集中, 便于消毒防病, 病原日益杀灭。
1.2.4 对桑园虫害进行灭杀
为防止发生相互传染问题, 应对桑园虫害进行灭杀。例如, 使用一些低毒但高效的农药进行喷洒, 可以对各种昆虫进行有效地灭杀, 进而防止病原进入蚕室, 而发生不同程度的相互感染。
2 选育抗病品种, 增强蚕体体质
为提高蚕体的抗病性, 可对大小蚕进行分开饲养, 以便于选育抗病性强的品种;落实好催青保护工作, 且确保各龄期的蚕处于良桑饱食的状态;为确保蚕体发育齐全, 应强化冬眠期的处理工作;对蚕的生活的气象环境进行有效地调节, 这主要是因为蚕对湿度、温度、光线等因素十分敏感;做好蜈蚣、蚂蚁、老鼠等纺织工作, 严格防除蚕的敌害。
3 加强蚕体发育观察, 正确诊断蚕病
3.1 强化对蚕体发育状况的观察, 以及时发现病蚕
在观察的过程中, 主要针对迟眠蚕和青头蚕, 观察其整体的发育状况、各种状态 (蚕面、蚕起) 。与此同时, 观察蚕体的桑食情况, 例如桑食的快慢程度、期间的活动状况等。当然, 也要注重蚕体粪便的观察, 例如粪便的形状、软硬等情况。
3.2 科学的防治蚕病疫情
为科学的防治蚕病疫情的发生, 需要采取正确的诊断技术, 检查蚕病所致的原因。通过肉眼的观察鉴定, 主要针对蚕的行动、群体发育、吐液、体色等外在因素的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 主要针对血液、消化液以及粪便、尸体等的检查;通过生物鉴定, 主要针对蚕中肠的提取液, 检查其发病原因。
4 严格查明蚕的治病原因, 全面防治蚕病的恶性蔓延
一旦发现有蚕病之后, 需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全面而正确的诊断, 对治病原因进行检查分析, 这样才能有效地遏止蚕病进一步的恶化蔓延。
对出现病情的蚕进行隔离处理, 并做好相关的消毒工作。强化对未发病蚕的管理工作, 相应的消毒工作, 例如, 对蚕具和蚕体进行有效地消毒。针对实际的发病情况, 采取药物添食的方法, 每天添食剂1~2次。这样的防治做法, 可以很大程度上推迟或减少蚕病的发生。
针对煤气中毒或药物中毒的非传染性蚕病, 其防治可以采取以下办法:要加网除沙, 并将蚕放置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 如空气流动的地方;拿新鲜的桑叶喂食蚕, 确保其良好的状态;为提高蚕病综合防治效率, 也应做好相应的急救工作, 以确保蚕病安全有效的防治。
5 结语
蚕病预防及控制强调各方工作的有效开展与落实, 其实蚕病并不可怕, 怕就怕在防治工作不到位, 工作麻痹大意, 而出现蚕病大面积爆发。在蚕病的防治工作中,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思想, 确保各方工作全面而有效开展, 并严格遵循相关的操作要求, 确保养蚕工作安全进行。与此同时, 管理工作也要落实开展, 为蚕病防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也是提高蚕病防治效果的重要保障。
摘要:蚕病疫情的发生, 严重影响到蚕产茧的质量。在蚕病的防治过程中, 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有效措施。本文从4个方面:消毒防病工作、增强蚕体体质、正确诊断蚕病、严格查明蚕的治病原因, 系统阐述了新时期严格查明蚕的治病原因综合防治技术的要点, 以提高蚕病综合防治的效果。
关键词:新时期,蚕病,综合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储宜秀.蚕病综合防治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 (下半月刊) , 2011 (08) .
[2]蒙霜.蚕病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 2013 (01) .
[3]方广生.蚕病综合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0) .
防治时期 篇9
1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众所周知,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作为一对矛盾统一体, 相互关联, 互为影响。防治灾害的过程也就是对环境质量加以保证的过程, 而从一定程度上看, 改善环境条件可以使灾害的频度和程度降低, 因而地质灾害的防治与地质环境的保护形成了互利的关系。
首先, 地质环境制约着地质灾害。上文中已经提到, 地质灾害形成于特定的地质环境, 无论何种类型的地质灾害都必须以地质环境为载体, 话句话说, 脱离了地质体, 就不可能发生地质类灾害。
其次, 地质灾害可以改造地质环境。某地一旦发生地质灾害, 就会引起地质环境的变化, 而这些环境变化是地质灾害改造和重塑地质环境的过程, 也是地质灾害的最直接、不可逆性的结果。
准确地说, 保护地质环境与防治地质灾害形成的是辩证关系。在地质环境变迁的众多表现形式中, 地质灾害是其中的一种, 在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中, 恶化地质环境的现象伴随而生。因此, 政府应该双管齐下, 把防治地质灾害与保护地质环境合理地结合起来, 制定出科学的防灾对策。首先, 在进行环境保护规划方案策划时, 应把二者相协调, 以地质灾害防治的内容为侧重点, 具体从地质灾害的灾种不同出发, 把相应治理、防灾以及应急措施制订出来。其次, 在进行灾害治理方案设计时, 需要考虑地质灾害对环境的适应性, 把地质灾害受环境制约的方面和内容明确好。
2 我国地质灾害频发的现状
目前, 我国存在着环境恶化、破坏严重的问题, 究其原因, 是人类对环境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 在认识不足的情况下, 人们不止一次地违背自然规律进行改造活动, 使得自然环境被过分干预, 最终使自然环境不受自身规律发展所控制。因此, 受长期以来的错误的经济发展观念的影响, 我国的经济总增长策略追求的是片面发展, 也就是把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 使得地质环境被肆意地践踏毁坏。
再者, 自然界的承受能力不可能是无限的, 它虽然给予了人类巨大的自然财富, 但这些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目前, 很多的自然资源都面临着枯竭、灭绝的尴尬境地, 特别是一些动植物, 被人类的不理智推向了生存的边缘。其实, 在世界这一特定的空间里, 即使是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而对于地质资源, 其也因地质环境的容量的有限而被局限。
3 兼顾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
(1) 转变意识, 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地质环境的防治及地质环境的保护, 最紧迫的就是使人类基本观念转变, 推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并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 使国家的建设适应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原则。近年来, 随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口号不断被提倡, 人类开始不断反思自己, 也渐渐认识到以往的生活方式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在利用环境资源时逐渐向合理化靠拢。人类所有生活和生产的物质载体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从地质环境中获取, 而地质环境又接纳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所产生的废弃物, 通过这样循环往复, 人类的生活生产便自然而然就与地质环境密不可分。
以往, 人们认为地质环境系统中存在的一切资源都是无限的, 地质环境的容纳能力及其自净能力也是无限的, 可以无限利用, 其实这些观点存在很大的误导性。现在, 人类意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 传统的片面观点也被改变, 人们在开采资源时不再对地址环境采用掠夺式, 而是见开采与节制相结合, 对开采行为制定了相应的控制计划, 使得对资源与环境利用变得更加合理。只要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逐渐提高, 就使地质灾害的发生从根源上得到抑制, 也使地质灾害因缺少滋生的土壤而逐渐减少。
(2) 踏实做好治灾防灾工作
第一, 要使地质灾害严重地区的详细勘查工作进一步加强, 并给地质灾害经济评估系统的建立工作提供依据, 并把详细区划地质灾害的内容提升为工作重点, 为以后的防灾减灾事业打好基础。
第二, 建立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地质灾害监测网的建设应不断完善, 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区域差异、地区内不同的生态类型以及小气候不同的进行合理布局, 通过划分片区的形式建立并完善测报站, 在适当的情况下合理增设测报点, 使覆盖面能够达到90%以上。测报网的不断拓宽, 还可以促进灾害预报工作的网络化, 在传递速度上得到提高, 从而使得防治灾害的及时性得到保证。
第三, 提高应急防治能力, 也就是在做好监测预警的同时, 还应该提高地区的应急防治能力, 以“预防为主”, 建立起专业化、社会化的控制地址灾害系统。并依据现有的基础, 相应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 增加政府的资金投入, 扩大专业防治队伍、充实器械和物资装备, 并把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提到专业化的深度。
总之, 在新时期, 我国要以“防治结合”为原则进行安全、环保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 促进整个社会的环境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
摘要:新时期, 地质灾害与地质环境之间的联系愈发地突出和紧密, 作为这样一对矛盾统一体, 它们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人们可以通过二者的关系来开展地质灾害的防治以及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 使其达到兼顾统一的状态。
关键词:地质灾害,地质环境,关系,保护
参考文献
[1]胡海涛, 周平根.关于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的科学技术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J].中国地质, 1995, 09
防治时期 篇10
计算机网络是将地理位置不同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 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连接起来, 由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网络资源共享。
目前危害中网络安全的威胁80%来自病毒, 同样是这个数值, 病毒的行为也正发生着改变, 80%以上的病毒也都来源于Internet网络。一旦恶意代码进入内网, 就很有可能造成网络的大面积瘫痪, Web访问的信誉度大幅降低, 使得安全管理出现了失控的情况, 正常的业务往来随时可能中断。对于内网, 安全防御更在乎管理的细节, 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管理手段, 终端用户往往更容易遭到攻击。
一、病毒的特点
1、破坏性强
一旦计算机感染病毒, 会造成数据丢失, 系统无法启动等故障。如果是计算机网络文件服务器的硬盘被病毒感染, 就会造成硬盘分区中某些内容的损坏, 使得服务器无法启动, 导致网络瘫痪, 造成重要数据丢失, 机密信息被窃取, 系统和网络被人控制等不可估量的损失。
2、传播速度快
据统计显示, 2009年共拦截恶意网站6, 550, 000个, 以8月拦截最多830, 000个。因为被挂马的网站访问量的大小会直接导致中木马机率的高低, 所以现在挂马流量大的网站已成为新的趋势。在网络时代, 病毒也变得越来越快速, 这种趋势体现在病毒变种的速度上。现在下载的病毒一旦能够被杀毒软件大范围的查杀, 他们很快就够制造出变种, 并进行更新, 让你无法斩尽杀绝所有的病毒。下载、变种将在未来形成一套更为强悍的病毒体系。
3、影响范围广
大规模网络病毒爆发时, 其实造成网络瘫痪的并不是来自网络入口向内的扫描攻击, 而是由于内部感染节点的高频度、大流量的集中扫描和探测, 迅速导致各层网络设备的性能和有效带宽的急剧下降。
4、潜伏性强
计算机病毒在一定环境下受到外界因素刺激, 便能活跃起来!这就是病毒的激活。病毒激活的本质是一种条件控制, 这个条件是多样的, 可以是内部时钟、系统日期和用户名称, 也可以是在网络中进行的一次通信。一个病毒程序按照病毒设计者的预定要求, 在某个服务器或客户机上激活, 并向各网络用户发起攻击。
5、变种多
目前, 很多病毒使用高级语言编写, 如“爱虫”是脚本语言病毒, “美丽杀”是宏病毒。因此, 它们容易编写, 并且很容易被修改, 生成很多病毒变种。
二、防范措施
1、杀毒软件
据报道, 以“黄飞虎集团”为首的病毒集团操控着80%的病毒传播渠道, 他们盗取游戏账号、进行网购诈骗, 几乎波及所有互联网热门应用。为了遏制病毒集团对网民合法权益的粗暴侵犯, 金山网络携手多家知名企业联合发起“天下围攻病毒集团”行动, 永久免费的金山毒霸一马当先, 在金山毒霸2011 SP6中新增“网购保镖”和“上网保护”两大功能, 围剿病毒集团, 保护网民利益。
网购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针对网购的欺诈也就成了病毒集团非法敛财的重要途径, 他们通过钓鱼网站、网页挂马等卑劣手段盗取用户账号, 在用户进行网上交易时实施赤裸裸的抢劫, 给网购人群带来重大损失。金山毒霸“网购保镖”能有效拦截钓鱼网站、网购木马, 斩断病毒集团伸向网购人群的黑手, 打造最安全的网购环境。
金山毒霸“网购保镖”基于“金山安全沙箱”技术, 为网购人群提供钓鱼欺诈防御、恶意文件防御和网购防火墙三层立体防御。钓鱼欺诈防御采用金山网址云安全技术, 能有效拦截钓鱼、欺诈类假网购网站。
2、“云技术”
“云计算”是IT发展的新阶段, 它的出现和逐渐成熟给防病毒指明了未来的道路。“云”就是基于网络的拥有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的计算机群。“云计算”是“网格计算”的发展, 区别于“网格”利用各客户端的空闲计算能力运算, “云计算”则是由统一的计算机群完成计算, 而客户端只要能收发信息就行。也就是将所有的数据和计算通过网络让庞大的计算机群完成, 而用户只需要屏幕和键盘输入指令和获得结果。
集合了数万台计算机的“云”拥有强大的计算能力, 在传统的防病毒方法已经达到能力极限情况下, “云”为病毒防范找到了一条新的出路。
通过云计算实现病毒查杀, 客户端可以不保留病毒特征库。相对于动辄上百MB的防病毒软件安装程序来说, 利用云计算技术, 安装程序的体积可以缩小很多。
3、网络秩序
近日, 我国自主创新技术信息安全企业中兴网安公司提出, 为了建立互联网的良好新秩序, 需要打造全新的“平安网络”。
所谓“平安网络”是一个能够系统、综合、全面地解决互联网秩序问题的大型管理体系。它应该是全程、全网、协同防御的, 不仅具备网络感知、全信息记录和海量存储功能, 还能够实现对互联网流量的指挥、调度、拦阻和限制, 并且能在网络安全事件发生后进行信息分析和源头追溯, 以分布式部署和全程协同防御机制来实现网络社会中的治安管理、交通流量控制、联防安全监控和应急指挥管理等安全保障体系。这就像是网络空间上的“平安城市”一样, 维护互联网的整体安全、有序和通畅。
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网络信息安全方面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由于缺乏体系化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保障和网络违法犯罪日益猖獗以及互联网“无国界”所造成的国家安全隐患等因素, 凸显出网络社会秩序管理的重要性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化的必要性。实际上,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 相比于“平安城市”的建设成本和难度, “平安网络”由于本身既依托于数字化和共享式以及部署方便等优势, 更容易实现和管理。
结语
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 个人用户、公司和政府部门的计算机都成为网络病毒的主要攻击目标, 网络安全问题已成为关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