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的重要性

2024-11-11

模因论的重要性(精选8篇)

模因论的重要性 篇1

作为新闻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 新闻标题可以说是新闻的眼睛。一篇好的英语新闻标题不仅生动幽默, 而且能够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模因以模仿为基础, 模仿产生变异, 变异促进创新, 具有创新意义的新闻标题不仅应该具有较强的眼球效应, 同时也应该具备较强的传播效应。本文以模因论为基础, 从网络上选取一些英语新闻标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从而更深入地审视了优秀英语新闻标题的构建策略。

一、模因理论及其传播方式

模因是1976年由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在他的《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 里提出的, 是借用生物进化模式探讨语言进化的规律。它指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散播开来的思想或主义, 并一代一代地相传下来。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一个新理论, 是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模因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基因, 而语言就是其载体。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 它能在字、词、句甚至整个语篇层面上表现出来。Blackmore认为, 尽管我们还不能详细地了解模因是如何被储存和传递的, 但我们已掌握足够的线索, 知道怎样深入这方面的研究。语言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结合, 出现新的集合, 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1]

从模因论的观点来看, 模因传播的途径不是单一的。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 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前者被喻为基因型的模因, 后者被喻为表现型的模因。在成功复制传播的新闻标题中, 表现最突出的应该属于基因型模因的相同信息传播和表现型模因的同构异义传播。

二、英语新闻标题中基因型模因传播

(一) 相同信息的直接传递

这种传递就是指原封不动地完全照搬已有的成语、俗语、名言等建构标题。

例如: (1) Chinese Education's“No Child Left Behind”.

这里, “No Child Left Behind”是张艺谋拍的一个电影, 是以纪实性的拍摄手法真实地反映贫困的山村小学学生生活情景的影片, 让人印象深刻。在这个标题中, 直接引用这个电影的名字, 让读者更加有兴趣知道, 中国政府到底会采取哪些具体的措施让中国教育能够“一个都不能少”。

(二) 相同信息的异性传递

这种模因以复制信息内容为主, 以逐渐递进的方式传播。尽管在复制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信息变异, 但与原始信息大相径庭, 也可以说信息在复制过程中出现了模因的移植, 但这些变化并不影响原始信息, 复制出来仍是复制前的内容。[2]

例如: (2) Angry Birds fly into Star Wars

这是2012年11月China Daily里面的一个标题, 这里Angry Birds不再是它的本意, 而是代指一款在全球人气都非常火爆的游戏, 而Star Wars也是另外一款非常受欢迎的游戏名称星球大战, 这则新闻主要是报道一款益智游戏《愤怒的小鸟星球大战版》首发的现场介绍, 这则新闻标题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内容没有变化, 但是给人更多的联想, 让人充满好奇想一睹为快。

三、英语新闻标题中表现型模因传播

(一) 同音近音异义传播

这种传播是指语言模因保持原来的结构, 利用同音或近音词对固有成语、谚语、俗语、名言名句等进行谐音换字。[3]

例如: (3) Northeast cleans up from Super storm Sandy.

在这则新闻标题中, Sandy不再是它的本意“沙质的、多沙的”意思, 也不是一般的人名, 而是美国百年一遇的飓风的代名词, 用在新闻标题中简洁明了。

(二) 同构异义传播

同构异义主要是模仿已知的语言结构而复制出一种具有新内容的模因变体。在原来固有的语言模因的结构和形式都不变的情况下, 把新的词语加入其中, 或者把某些词调动一下位置, 这就是同构异义传播。

例如: (4) When in Beijing, Do as the Beijingers Do.

这则新闻标题来自于英语中的一句谚语: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这里没有改变这句谚语本身的结构与形式, 只是对某些词语进行了更改, 更好地传达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新闻内容主要讲的是一个尼日利亚的小伙子来到中国后, 学习中国的语言、文化、饮食习俗等各个方面, 标题很好地表现和概括了文章的中心内容。

新闻标题是整个新闻的重中之重, 会最直接地反馈到到读者身上。而模因论有助于新闻标题表达出更强的吸引效应和传播效应。因此, 如果充分考虑语言模因传播的两种方式, 有意识地进行运用与建构, 进而撰写出新颖多彩的新闻标题, 最终能够达到新闻本质的目的。

摘要: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 新闻标题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模因论是由达尔文进化论发展演变的一个新理论, 它展示了语言进化发展的规律。基于模因论, 恰当地选择模因基因型和表现型的传播方式进行新闻标题的构建, 能够让新闻标题更好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达到新闻有效传播的目的。

关键词:模因论,新闻标题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UP, 1999.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 (6) :54-64.

[3]陈琳霞.广告语言中的模因[J].外语教学, 2006, (4) :43-46.

模因论的重要性 篇2

写作作为一种书面形式的产出性技能,是学生语言掌握和运用能力的体现。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中“写”被认为是最高级的认知活动。它是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是检测学生英语综合知识能力的有效手段,因为写作能力的高低可以清楚地反应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内化程度,然而大学英语写作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据调查发现,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写作是学生得分较低的部分,满分为15分的作文,学生的平均分一直在及格分以下,这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相距甚远。对此,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教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出现了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写作教学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语写作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但是由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加之写作教学时间较少,学生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等因素,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出现诸如词汇匮乏,句型简单,语法结构错误多,句子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思维紊乱,篇章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二模因理论的引入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诊释。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 Gene)中首次提出模因(meme)这个概念,他认为模因是人类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是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传播开来的思想。模因概念的提出给语言学研究带来新的启发。从模因论的观点看,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任何词汇、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都有可能成为模因。

模因论中语言模仿和信息复制的观点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写作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学习者要将学到手的各种语言表达手段进行复制,以达到与人交流和传播信息的目的。根据模因理论,模因生命周期由四个阶段组成:同化、保持、表达、传播,即模因被宿主(被感染的人)同化、保持,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表达,传播个人见解的过程。因此,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采用基于模因论的教学模式,把写作教学分为写作模因输入、记忆、输出和创新这四个教学阶段,为学生提供模仿和借鉴的范文,降低写作难度,消除学生对于写作的恐俱心理,加速语言从理解到运用的过渡,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英语写作创新,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1同化阶段———写作模因输入阶段

写作模因有效输入阶段从本质上说是模因选择过程中的同化阶段。同化是指在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模因载体引起宿主的关注,并能呈现在宿主的认知系统里。语言模因要“传染”宿主,其前提条件就是要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这就要求一方面模因载体要十分突出,另一方面所呈现的模因必须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趣味性强的材料,并且这些材料能激发学生的记忆欲望;同时帮助学生搜集形象化、实用性强,并具有较强表现力和时代气息的的范文,鼓励学生朗读和背诵规范性语句和范文。朗读和背诵英文材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记忆词汇、短语和固定搭配,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句子的深层结构,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和篇章结构。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能力,从而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接下来的复制、模仿和传播。

2保持阶段———写作模因记忆阶段

模因的保持是指在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模因被其宿主接受后所保留的时间。模因在记忆里停留时间的长短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决定性因素,模因停留的时间越长,通过感染宿主使其得到传播的机会就越多。在大学英语写作过程中,对于词语、短语、谚语、名言等语言模因,教师应引导学习者有意识地及时内化,使之保留在长时记忆中;对于句型、段落和语篇结构等,教师可以设定写作主题,让学生对句型结构进行操练、对段落结构进行仿写,对例文篇章结构进行分析和复述,使学生能够积极积累和扩展写作模因资源库。这样,语言模因在反复运用后就内化成学习者自己的语言并储存在大脑中,为整体性的写作模因,即语篇的输出做准备。另外,在此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获得的写作模因资源库进行整理和分类,使其系统化,这既有利于写作模因的记忆、存储、检索和提取,而且有利于“整体记忆”,在提高记忆准确度的同时,降低了记忆负荷,从而能极大提高语言输出的效率。

3表达阶段———写作模因输出阶段

表达是指在语言复制传播过程中,模因宿主有意识或下意识地将模因由记忆模式转化为能够感知的有形体的过程。模因的生命在于使用,模因的意义在于传播。在写作模因输出阶段,即模因表达阶段,学生将事先储存在大脑中的规范化语言和行文范式进行提取,再与写作题材相结合,将模因资源转化为执行写作行为的语言和文化信息,并外显为写作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写前准备和撰写初稿。在学生初稿完成后,要进行自我修改;在此基础上撰写二稿,以改正错误使用的语言模因并重组现有写作模因,之后进行同伴互改和教师评改反馈,最后学习者撰写三稿,这是语言模因再次扩展和巩固的过程。写作输出阶段的这三个步骤相辅相成、循环往复,使已有的模因和新的模因不断得到验证和调整,并再次积累和丰富写作模因库,扩展模因写作知识,促成有效写作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在此阶段中,需要特别关注同伴作文互评这一环节,有些教师会认为同学之间的语言水平相差无几,很难在互评中找出作文的优劣并且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因此同伴作文互评经常被忽视。然而,在同伴互评过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对比发现自己写作过程中作文主题、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的优劣,促进自己不断自我反思。同时,当学生阅读点评同伴的作文时,往往更容易注意到地道的语言模因并且更加积极地理解和接受,自己写作中不规范的语言更容易被修正和同化。endprint

4传播阶段———写作模因创新阶段

传播是指在语言模因复制传播过程中,模因宿主通过稳定的载体或媒介,将某个表达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每一个语言模因既是对旧模因的复制和继承,又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变异和创新,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并且随着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模因被创造出来;这些被新创造出来的模因,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地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写作模因创新阶段的语言模因需要从一个宿主传输到一个或更多的潜在宿主。因此,在输出阶段完成后,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并引导学生之间合作,采集学生习作中好的语言模因,重新编制涵盖字、词、句、段和篇章的模因和模因复合体,供学习者进行背诵、操练、仿写。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作文进行搜集整理并且汇编成“精品文库”,根据内容和主题可以分为科技、教育、校园、经济、思想、文化、环境、娱乐等;体裁可以包括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把精品作文作为写作的范式,规范出学生容易模仿和复制的“语言复制因子”,促使并加强学生在对语言模因的“同化”、“保持”和“表达”,促进学习者对语言模因和写作知识的巩固和内化。在这一阶段,强势写作模因互动学习策略使新生的和原来的模因和模因复合体进一步融入到学习者的语言知识体系中,从而提高写作的输出质量。

总之,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有效地突破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瓶颈,验证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紧密结合的原则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这种写作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把在听、说、读的过程中获得的语言信息与写作过程紧密结合,也可以增强学生记忆语言模因的意识、提高语言应用中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并完善个人写作语料库,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流畅性。

在模因论的指导下,写作教学能够将传统的朗读模仿和现代的创新启发教学相结合,教师要以地道的语言材料为载体,以朗读和背诵为手段,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词汇模因、句法模因和篇章模因。学生通过对语料的成功复制和传播把显性的语言知识逐步转化为隐性的语言能力。一方面,在输入过程中,教师要保证用语言材料的权威性和规范性,同时保证语言材料充足,学生要进行及时的巩固和内化,才能在输出过程中确保语言的地道,缩短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提高作文写作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在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同时要灵活掌握输入信息,学会“变通”。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在“模仿”的基础上活学活用。学生在模仿中吸收,在模仿中转化,在模仿中创新,在模仿中内化,从而促进人和语言的互动,形成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模因论为英语写作教学开拓了崭新的思路,提高了英语写作教学的效益,同时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启迪。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2).

[4]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 2003.

[5]何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6]夏新蓉.模因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型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11(2).

模因论的重要性 篇3

1 模因论

Richard Dawkins借鉴基因概念构造了模因(Meme)概念。Dawkins认为模因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人类文化的模仿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5]。随着模因概念的引进,一门研究模因的新学科——模因学(memetics)应运而生。作为一个文化信息单位,模因通过模仿复制得到传递。语言与模因间存在密切关系,一方面,语言自身就是模因,另一方面,模因寓于语言之中,“语言模因”(linguistic memes)由此而来。语言模因的模仿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方式。语言模因的生成方式主要有重复和类推。语言模因在从一个宿主到另一个宿主的过程中,被新的宿主选择以及随后的被传递要经过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等四个周期。

Heylighten认为模因生命周期要经历四个阶段:一是同化(assimilation),二是记忆(retention),三是表达(expression),四是传输(transmission)。被模因感染的个体叫做模因的宿主。首先,成功的模因要感染新的个体由此成为模因的新宿主,这个感染过程就是同化过程。接着,模因进入新宿主的记忆中,并停留一段时间后。然后该新宿主通过某种方式,比如行为、语言或者其他能让其他个体感知到的方式表达记忆的内容,这就是表达过程。在表达过程中,新宿主通过一些物质方式,也叫做模因载体,比如书,人工制品等将模因信息传输到一个或者更多的潜在宿主从而完成复制全过程成为成功的模因[6]。

在模因经历的四个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有选择产生,即只要强势模因才会在选择中得到传输。因此判断出强势模因将有利于英语写作教学的提高。在“How to make meme successful”一文中,Heylighten提出了一些模因的选择条件[6]。在同化过程中,呈现的模因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被新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在记忆过程中,模因应在记忆中停留一段时间,并且停留时间越长的模因,越有机会感染其他宿主。在表达过程中,要求宿主多与其他个体进行交流,模因应从宿主记忆中提取出来成为潜在宿主可以感知到的如言语、文字、图片和行为等的某种物质形式。在传输这一阶段,要求表达的物质形式具有保真性。

2 模因论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

2.1 教师的准备要充分,模范角色要到位

根据模因的传播特征,模因由一个宿主传到另一个宿主,那么作为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强势的模因宿主。这要求教师的大脑里的模因有潜在能力同化他们的学生的大脑。前面提到模因复制的第一阶段即同化阶段得满足三个条件,即教师意欲同化学生必须让学生注意、理解和接受该模因。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教师应具有亲和力,有能力写出优秀作文,能做好榜样示范;其次是教师选择的材料应具有典型性、趣味性或者实践性,教学过程要从熟知的内容向抽象的内容进行导入式教学,这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然后是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态度,陈述应该非常有说服力,这有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

2.2 师生一起要多背、多读、多看、多写。

有目的的、有选择的大量背诵和阅读理解是英语写作的基础。教师可以是模因宿主。作者更易为模因宿主。书本是学生最易接触的最便接触的物体。要将模因内容进入学生记忆,背诵和阅读是重要手段。语言模因的模仿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方式。在汉语中,人们经常用到几种仿制方式,比如引用、移植、嫁接和词语变形等[7]。其中引用就属于典型的基因型模因。有目的的背诵一些名人名作、名人名句、谚语、惯用语等,在写作中恰当的引用其中的词汇、短语、固定搭配及句型等势必会为习作添砖加瓦。背诵或阅读大量的范文让学生把握写作方式、总体布局,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连贯性和作者的思维脉络,从而写作时头脑有了模板,进行仿写,让习作更加条理分明。

2.3 老师参评、学生互评很重要。

教师和学生一起评改作文就是教师指导学生互相批改作文。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同伴作文中的主题、篇章结构和语句的正确或者错误之处从而引起自我反思,从而让问题作文或者问题语句成为弱势模因,优秀作文和优秀语句变成强势模因在学生中得到传播和复制。因为是同学的作文,好的语言模因更容易被注意、理解和接受,即更容易被同化;也更容易被记住从而会在自己的作文中更容易被模仿,由此写作能力得以提高。

3 英语写作教学方法探讨

3.1 感受意的建立和培养

3.1.1 感受意的由来和定义

感受意这一概念源于感受质(quale,复数形式为qualia)。感受质是心智哲学中一重要概念,指的是人类感官在感知某意识对象时产生的对其性质的心理感受,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经验内容或者难以用语言确切表征的心理状态。比如当人们看到白色时,会有一种普遍性的心理感受,觉得“纯洁”、“冰冷”、“美丽”等等,但是不能把这时所感受到的“白色”还原为光谱来做出说明。这就是人们对“白色”的感受质。

受到感受质的启发,何自然教授在其“感受质与感受意”一文中提出“感受意”,认为正如人们在感知某意识对象时会产生对这意识对象的某种难以名状的心理特性一样,人们在感知某语言里表征的意识对象时也可能会产生一种类似于感受质的那种难以名状的心理感受[8]。因为语言常与意义关联,所以把这种心理感受称为“感受意”。从某种角度来说,感受意是一种感受质,但又有别于感受质。感受意是在语言刺激下的一种心理感受,是以语言为意识对象的。

如果教师在课前对授课内容做以充分准备,选材恰当,并本身做好模范角色,学生会从教师的言行中感受到教师讲授内容的感受意,从而成为一个潜在的模因宿主并有可能成为语言模因新创的宿主。如果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教师精心安排的写作材料,比如结构类似的材料、写作方法类似的材料、写作内容相近的材料,学生将对阅读材料进行归纳,产生感受意,并将这种感受意表达在自己的写作中。同样的,学生在作文互评中会对同学的作文产生感受意以促进自己的写作。

3.1.2 感受意的培养有助于对写作内容、写作方法的掌握

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受意尤为重要。如果学生能看完作文题目,阅读范文或者名人名言、佳句等能产生一定的感受意,学生写作之时才会有感而发。教师在写作教学时亲身讲授或者让学生阅读相关写作材料时,帮助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内容,尽量引导学生对讲授内容或者材料内容的本质产生理解从而产生感受意,比如通过阅读某篇文章从而掌握文章的布局结构,论述细节从而得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对其写作方法的理解从而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有效的模仿;对写作内容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法列举相关内容,学生产生感受意,感受到类似的内容从而具有举一反三的能力。

3.1.3 感受意的培养有助于批判性思维或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的培养

英语写作既是一项输出技能,也是一项创新技能。但是如果没有思辨能力是不可能有创新能力的。在1956,Benjamin Bloom将学习领域(Learning Domains)分为三类,即认知领域(cognitive domain)、情感领域(Affective domain)和精神运动领域(Psychomotor domain)。其中认知领域被Bloom自下而上分为knowledge,comprehension,application,analysis,synthesis,evaluation六个层次.这认知领域后来被其学生Lorin Anderson修改为自下而上依次为remembering,understanding,applying,analyzing,evaluating,creating六个层次。这是常被学术界常引用的思维能力结构层次图式,creating排在最上层。孙有中在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中提到写作是一门有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课程[9]。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必须首先具备思辨能力,同时认识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并掌握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定写作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精心选择教材内容,精心布置作业和制定考试形式,整个教学过程贯穿思辨能力的培养。在讲授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时培养学生的感受意,让学生感受到什么是批判性思维,怎样才能做到批判性思维,从而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

3.2 背诵与产生心理涌现相结合

3.2.1 涌现的定义

在心智哲学研究中还有另外一个核心术语---“涌现”(emerge)。涌现指某些成分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并相互作用时,就会涌现出一种带有新质的新的“涌现事物”来[10]。伴随新的“涌现事物”的诞生的该事物新的属性被成为涌现属性。涌现事物与涌现属性都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都是一种新质的现象。

3.2.2 背诵与心理涌现的激发

要写好一篇优秀的英语作文,既要有规范化的英语语言又要有自己的独创见解和语言风格。背诵有利于储存规范化语言,心理涌现有利于创造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产生独创见解。有目的的背诵一些名人名作、名人名句、谚语、惯用语、优秀范文等,在写作中恰当的引用其中的词汇、短语、固定搭配及句型有利于学生产生作品的感受意,并通过联想,即由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事物,由某概念而想起其他类似或者相关的概念,由某种方法想到其他的方法等,产生新的心理涌现,从而学会以不同形式表达同一信息,又学会以相同形式去套用不同的内容。教师鼓励学生阅读优秀文章的同时,帮助学生分析如何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同一信息,又如何以相同的形式去套用不同的内容。这种教学叫做联想教学法。将背诵与心理涌现的激发完美结合将会让习作锦上添花。

4 结束语

语言是一种模因,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让人类交际与交流得以顺畅进行,社会文化得以传承。语言模因论给外语教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也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带来了新的启示,比如背诵、模仿和联想等传统的教学手段不但不应放弃,而且还应大力提倡。同时在提倡一些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受意和激发学生的心理涌现将对学生的语言学习大有帮助,更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感受意和激发其心理涌现在该文论述尚未详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赵俊峰,郝晶,高艳明.大学英语写作研究现状调查[J].外语学刊,2010(6):98-100.

[2]郭亚玲,蒋宝成.从语言模因论看ESL写作教学的历史性回归—基于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8):42-46.

[3]夏新蓉.模因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型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1(2):133-137.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2):54-64.

[5]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6]Heylighten F.What makes a meme successful Selection Criteria for Cultural Evolution[A].Proceedings of15th International Con gress on Cybemetics.1998:418-423

[7]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101-103.

[8]徐盛桓,陈香兰.感受质与感受意[J].现代外语,2010(4):331-338.

[9]孙有中.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座谈[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604-608.

模因论的重要性 篇4

关键词:模因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1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其中, 写作是一种“输出性”语言运用能力, 与“输入性”语言运用能力相比, 要求相对较高;而且, 写作能够反映出学生各个层面 (包括词汇、语法、语篇、语用等) 的语言运用能力, 整体衡量学生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得体性。但是从写作结果来看, 不少学生作文内容空洞, 行文缺乏逻辑性, 语言使用欠规范。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必须寻求一种高效的写作教学策略。

模因论 (memetics) 引入了信息复制的观点, 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模因论认为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这就启发我们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先进行足够的语言输入, 再通过模仿和创造性的练习来提高写作能力。

2模因论与模因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 (何自然, 2005:54) , 其核心术语是模因 (meme) , 由Richard Dawkins (1976) 在《自私的模因》 (The Selfi sh Meme) 中首次提到, 被定义为文化模仿和复制的单位。Blackmore (1999:66) 对此讨论更加具体, 她认为任何一个信息, 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 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模因作为一种文化基因, 靠复制传播而生存, 语言是其载体之一。模因有益于文化的发展, 而模因又可以通过语言的不同层面体现出来, 模因和语言关系极为密切。

3模因的复制传播方式与英语写作

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两种方式, 即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 (何自然, 2005:54-64)

3.1基因型模因

同一信息可以以相同的形式完全复制, 也可以在不同的语境中以不同的形式传递, 但其内容却始终如一, 这类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称为基因型语言模因。具体分类如下:

3.1.1相同内容的直接复制和传播

这类信息可以在合适的语境下无需经过任何改动而直接传递, 包括各种口号、标语及名言警句等。教师可以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 有意识地帮助和引导学生多积累一些谚语、俗语及名人名言。这些内容若能恰当地运用到写作中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 要论述毅力的重要性可以引用Constant dripping wears away a stone;在论述勤奋的重要性时可以引用Edison名言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and ninety-ninepercent perspiration;在讨论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时可以引用Winston Churchill名言A pessimist see the diffi culty in every opportunity;an optimist sees the opportunity in every diffi culty.在写作中直接套用这类词句, 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哲理, 而且能更好地点明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说服力。所以,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把出现过的经典语言背诵下来, 贮存于大脑里, 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类似的语境可以直接套用, 增强写作的表达效果。教师还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一些适合背诵的短语、句式、名言警句甚至篇章等, 通过背诵将这些材料输入到大脑中, 再通过反复记忆加深理解, 内化为自身知识。需要时, 把积累的素材随时调用出来, “引经据典”, 恰到好处地阐释自己的观点。

3.1.2相同内容的异形复制和传播

此类信息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是相同的信息以不同的形式传递。这种模因表现特点给我们的启示是:在词汇层面上, 我们可以使用同义异形词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避免用词的单调重复, 体现语言表达的多变性。例如要表达“重要的”这一信息时, 除了用important之外, 我们还可以用vital, crucial, indispensable, essential, significant, historical, historic, decisive等, 根据具体的语境灵活使用这些同义异形词, 可以充分体现作者词汇积累的广度和深度, 使文章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更准确、更地道。模因的相同内容的异形复制和传播还可以体现在句法层面上。例如, 想表达“汤姆把杯子打碎了”, 我们可以用普通的陈述句式Tom broke the cup, 还可以用强调结构句式It was Tom who broke the cup, 以满足不同的语用需求。最后, 这种类型的模因复制还可以体现在语篇层面上, 例如我们可以对一篇篇幅较长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进行缩写, 锻炼学生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缩写后字数少了, 形式变了, 但其主旨大意却未受影响, 所以仍可以看作是相同内容的异形复制和传播, 即基因型模因。

3.2表现型模因

表现型模因是指相同的语言形式嵌入不同的信息内容而加以复制传播的模因, 其实质是不同信息的同型传播。模因的这种表现形式对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是, 要教会学生根据需要, 在相同/近的语言形式下更改相应的内容, 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表现型模因可以分为同音异义、同形联想和同构异义三种, 其中前两种类型最常体现在广告语设计中, 因其产出难度较大, 在一般的英语写作中使用频度相对较低, 因此我们这里重点讨论同构异义的横向嫁接。同构异义这种模因复制传播方式也可体现在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上。

词汇层面体现在英语逻辑连接词的记忆, 例如表示对比关系的on the contrary, by contrast, while, whereas等。掌握住这些逻辑连接词, 根据不同的语境将其前后的内容加以替换, 使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一目了然。

句法层面上, 我们可以对一些特殊句式改头换面, 灵活运用。例如, 英语语法中的重难点——虚拟语气。针对每种类型的虚拟, 各记一个典型例句, 如现在事实相反的例句, If I were you, I wouldn’t do it like that;与过去事实相反的例句, If we had listened to you, I wouldn’t have failed the exam;与将来事实相反的例句, If it were to rain, we wouldn’t go there.遇到需要用虚拟语气的时候, 先分清是哪种情况的虚拟, 之后只对动词形式进行简单替换即可, 既方便又稳妥, 不易出错。在写作层面, 不同类型的作文, 其起承转合每个部分都有相对固定的句式, 如开头有Recently, the problem of...has aroused people’s great concern.主体段有The following...reasons can account for such phenomenon...结尾段有Taking all these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 we naturally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先把这些句式背诵下来, 省略号部分根据需要替换上相应的内容, 由这些句式充当topic sentence, 也可以使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

最后, 语篇层面上的模仿, 这在格式相对固定的应用文写作和四六级作文写作中的运用尤为典型, 例如, 针对问题解决型作文, 我们可以学习这样的“三段式”作文模板:

(1) In recent years, 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concern over_______. (2)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________.

(3) Therefore, we can’t help asking such a question:how______. (4) To begin with, ______. (5) Furthermore, ________. (6) Finally, _______.

(7) To sum up, it is high time for____. (8) Only in this way can_______.

学生通过反复背诵把语言材料逐渐内化为学习者自身的知识。遇到类似的作文类型时, 可以先采取“依葫芦画瓢”的方式进行模仿套用, 随着积累的增多和理解的逐步深入, 学生便能创造出新的句、段甚至语篇。创新始于模仿, 应该在模仿的基础上大胆进行开放性思维。模仿孕育着创新, 模仿者以自己的创新来弥补原来不足或不甚恰当之处。模仿可以加速语言从理解到运用的过渡进程。从模仿到创新是一个必然规律, 这一过程将会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创造性输出的成就感, 进而大大提高写作的积极性。

4结束语

模因论使我们对语言的本质、其复制和传播的规律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根据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规律, 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 我们应该提倡学习者进行大量的背诵模仿。模仿的目的是为了创新, 模仿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模仿的目的和结果。遵循科学的规律, 加上持之以恒的努力, 相信我们的学生定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模因论的重要性 篇5

写作作为一种书面形式的产出性技能, 是学生语言掌握和运用能力的体现。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中“写”被认为是最高级的认知活动。它是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其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 是检测学生英语综合知识能力的有效手段, 因为写作能力的高低可以清楚地反应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内化程度, 然而大学英语写作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据调查发现, 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 写作是学生得分较低的部分, 满分为15分的作文, 学生的平均分一直在及格分以下, 这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相距甚远。对此, 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和教育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 出现了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写作教学法,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语写作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但是由于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加之写作教学时间较少, 学生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指导等因素,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出现诸如词汇匮乏, 句型简单, 语法结构错误多, 句子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 思维紊乱, 篇章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二模因理论的引入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 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诊释。Dawkins在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 (The Self Gene) 中首次提出模因 (meme) 这个概念, 他认为模因是人类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 是文化领域内人与人之间相互模仿、传播开来的思想。模因概念的提出给语言学研究带来新的启发。从模因论的观点看,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 是一个文化信息单位, 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 任何词汇、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都有可能成为模因。

模因论中语言模仿和信息复制的观点为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写作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 学习者要将学到手的各种语言表达手段进行复制, 以达到与人交流和传播信息的目的。根据模因理论, 模因生命周期由四个阶段组成:同化、保持、表达、传播, 即模因被宿主 (被感染的人) 同化、保持, 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表达, 传播个人见解的过程。因此, 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采用基于模因论的教学模式, 把写作教学分为写作模因输入、记忆、输出和创新这四个教学阶段, 为学生提供模仿和借鉴的范文, 降低写作难度, 消除学生对于写作的恐俱心理, 加速语言从理解到运用的过渡, 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英语写作创新, 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

1同化阶段———写作模因输入阶段

写作模因有效输入阶段从本质上说是模因选择过程中的同化阶段。同化是指在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 模因载体引起宿主的关注, 并能呈现在宿主的认知系统里。语言模因要“传染”宿主, 其前提条件就是要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 这就要求一方面模因载体要十分突出, 另一方面所呈现的模因必须在学生的理解范围之内。因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趣味性强的材料, 并且这些材料能激发学生的记忆欲望;同时帮助学生搜集形象化、实用性强, 并具有较强表现力和时代气息的的范文, 鼓励学生朗读和背诵规范性语句和范文。朗读和背诵英文材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记忆词汇、短语和固定搭配, 也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弄清句子的深层结构, 理清文章的逻辑关系和篇章结构。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把地道的语言表达方式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能力, 从而提高书面表达能力和语言的综合能力, 也有利于学生接下来的复制、模仿和传播。

2保持阶段———写作模因记忆阶段

模因的保持是指在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 模因被其宿主接受后所保留的时间。模因在记忆里停留时间的长短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决定性因素, 模因停留的时间越长, 通过感染宿主使其得到传播的机会就越多。在大学英语写作过程中, 对于词语、短语、谚语、名言等语言模因, 教师应引导学习者有意识地及时内化, 使之保留在长时记忆中;对于句型、段落和语篇结构等, 教师可以设定写作主题, 让学生对句型结构进行操练、对段落结构进行仿写, 对例文篇章结构进行分析和复述, 使学生能够积极积累和扩展写作模因资源库。这样, 语言模因在反复运用后就内化成学习者自己的语言并储存在大脑中, 为整体性的写作模因, 即语篇的输出做准备。另外, 在此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已获得的写作模因资源库进行整理和分类, 使其系统化, 这既有利于写作模因的记忆、存储、检索和提取, 而且有利于“整体记忆”, 在提高记忆准确度的同时, 降低了记忆负荷, 从而能极大提高语言输出的效率。

3表达阶段———写作模因输出阶段

表达是指在语言复制传播过程中, 模因宿主有意识或下意识地将模因由记忆模式转化为能够感知的有形体的过程。模因的生命在于使用, 模因的意义在于传播。在写作模因输出阶段, 即模因表达阶段, 学生将事先储存在大脑中的规范化语言和行文范式进行提取, 再与写作题材相结合, 将模因资源转化为执行写作行为的语言和文化信息, 并外显为写作中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写前准备和撰写初稿。在学生初稿完成后, 要进行自我修改;在此基础上撰写二稿, 以改正错误使用的语言模因并重组现有写作模因, 之后进行同伴互改和教师评改反馈, 最后学习者撰写三稿, 这是语言模因再次扩展和巩固的过程。写作输出阶段的这三个步骤相辅相成、循环往复, 使已有的模因和新的模因不断得到验证和调整, 并再次积累和丰富写作模因库, 扩展模因写作知识, 促成有效写作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在此阶段中, 需要特别关注同伴作文互评这一环节, 有些教师会认为同学之间的语言水平相差无几, 很难在互评中找出作文的优劣并且提出建设性修改意见, 因此同伴作文互评经常被忽视。然而, 在同伴互评过程中, 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对比发现自己写作过程中作文主题、篇章结构和语言方面的优劣, 促进自己不断自我反思。同时, 当学生阅读点评同伴的作文时, 往往更容易注意到地道的语言模因并且更加积极地理解和接受, 自己写作中不规范的语言更容易被修正和同化。

4传播阶段———写作模因创新阶段

传播是指在语言模因复制传播过程中, 模因宿主通过稳定的载体或媒介, 将某个表达传递给其他个体的过程。每一个语言模因既是对旧模因的复制和继承, 又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变异和创新, 以求得生存和发展, 并且随着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会有越来越多的模因被创造出来;这些被新创造出来的模因, 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地促进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者相得益彰, 相互促进。写作模因创新阶段的语言模因需要从一个宿主传输到一个或更多的潜在宿主。因此, 在输出阶段完成后, 教师通过与学生合作并引导学生之间合作, 采集学生习作中好的语言模因, 重新编制涵盖字、词、句、段和篇章的模因和模因复合体, 供学习者进行背诵、操练、仿写。例如, 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优秀作文进行搜集整理并且汇编成“精品文库”, 根据内容和主题可以分为科技、教育、校园、经济、思想、文化、环境、娱乐等;体裁可以包括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把精品作文作为写作的范式, 规范出学生容易模仿和复制的“语言复制因子”, 促使并加强学生在对语言模因的“同化”、“保持”和“表达”, 促进学习者对语言模因和写作知识的巩固和内化。在这一阶段, 强势写作模因互动学习策略使新生的和原来的模因和模因复合体进一步融入到学习者的语言知识体系中, 从而提高写作的输出质量。

总之, 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的构建有效地突破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瓶颈, 验证了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紧密结合的原则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这种写作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把在听、说、读的过程中获得的语言信息与写作过程紧密结合, 也可以增强学生记忆语言模因的意识、提高语言应用中的创新能力, 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并完善个人写作语料库, 从而增强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流畅性。

在模因论的指导下, 写作教学能够将传统的朗读模仿和现代的创新启发教学相结合, 教师要以地道的语言材料为载体, 以朗读和背诵为手段,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词汇模因、句法模因和篇章模因。学生通过对语料的成功复制和传播把显性的语言知识逐步转化为隐性的语言能力。一方面, 在输入过程中, 教师要保证用语言材料的权威性和规范性, 同时保证语言材料充足, 学生要进行及时的巩固和内化, 才能在输出过程中确保语言的地道, 缩短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 提高作文写作能力。另一方面, 教师在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同时要灵活掌握输入信息, 学会“变通”。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 在“模仿”的基础上活学活用。学生在模仿中吸收, 在模仿中转化, 在模仿中创新, 在模仿中内化, 从而促进人和语言的互动, 形成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因此, 模因论为英语写作教学开拓了崭新的思路, 提高了英语写作教学的效益, 同时给语言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启迪。

参考文献

[1]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2]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2) .

[4]何自然, 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 2003.

[5]何琳霞, 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6]夏新蓉.模因式英语写作教学模型探讨[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2011 (2) .

模因论的重要性 篇6

鉴于英语听说在课堂、测试以及实际运用中的重要地位, 很多文献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听说能力的问题, 如薄利娜[3]、薛红[4]、赵琳[5]等将图式理论与听力教学相结合, 借以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而蒋苏琴[6]、张迎春[7]等则试图通过在教学中引进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丰玉芳[8]则运用听力理解过程三阶段理论分解理解过程, 指导教师教学。张颖[9]在其文章中指出, 模因论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点, 并且以模因论为切入点, 研究了大学英语听力和口语教学。然而, 把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结合在一起, 并且提出具体可行的英语教学实施方案, 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本文将尝试从模因论的角度研究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方法, 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方法, 为模因论与语言学科之间联系的建立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做一些有启发意义的工作。

1 模因论及其研究背景

模因 (meme) 是英国牛 津大学著 名动物学 家Richard Dawkins提出的一种用于解释文化传递的概念。作为文化基因, 模因能够自我复制和传播, 是存在于人类大脑中的信息单位, 而语言则是模因的重要载体。就本质而言, 模因的核心是模仿, 通过模仿, 信息在模因的宿主间过渡传播, 在变换外在形态的同时, 始终保持其内在的固有因素。模因现象的概念是宽泛的, 任何一个信息片段, 只要能够通过“模仿”得以复制和传播, 就可以称为模因[10]。

模因论领域研究的权威Blackmore曾提出:对语言的产生而言, 更具基本意义的, 是模仿能力, 而不是符号指称能力。由此可见, 语言本身也是一种模因, 而模仿也是语言的传播复制的前提。完整的模因的复制分为四个阶段:同化, 记忆, 表达和传播。其中, 同化和记忆阶段依靠模因与宿主大脑的接触, 进入宿主的大脑, 成为宿主记忆的一部分, 这两个阶段属于模因的输入;表达和传输阶段则是由宿主对模因进行复制、加工并且传播给下一个宿主, 这两个阶段属于模因的输出。由此可见, 在语言学习中, 如何有效的让宿主 (即学生) 获得模因, 并且反复加固接触, 使之成为宿主的稳固记忆, 能为宿主所用, 进而可以有效输出, 并且传播给其他宿主, 是语言教学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简而言之, 语言教学就是如何向宿主输入模因, 以及如何指导宿主有效输出模因的过程。

下面, 我们从模因论的角度来分析其结合语言教学的可行性。模因得以成功传播应满足的三个条件:1) 模因应该符合、顺应作为模仿者和选择者的人的本性;2) 模因要具备便于传播的自身特性;3) 模因要进入合适的宿主。具体到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 我们应该提供给学生的模因必须具备较大的信息量, 足以吸引学生的注意, 从而让学生产生足够的兴趣, 如:可以给学生提供新鲜有趣的新闻素材。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 发生概率越小的事件, 其信息量也就越大, 从而也就更加具备新闻价值。同时, 我们提供的模因还应该易于学生的记忆和模仿, 这样的模因更容易被宿主 (学生) 接受, 便于在宿主的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记, 人为地把宿主改造成模因的源泉 (meme-fountain) , 同时增强模因在宿主间的可传播性。相应地, 对于模因传播的第三个条件, 大学课堂上的学生具有先天的优势, 学习英语听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以及学习英语的兴趣等, 使得每个学生都可能成为天然的合适的模因宿主。

由此可见, Blackmore提出的模因成功传播的三个条件, 在大学英语听说训练的课堂上都是可以满足的。因而, 将模因论引入大学英语听说教学, 从理论上而言是可行的。在本文中, 我们将基于模因论提出一种联合听说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 以听力训练为基本输入, 以口语表达为基本输出, 在锻炼学生基本听说能力的基础上, 训练学生对输入的模因的加工创造能力, 进而促进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学习。

2 基于模因论的大学英语听说教学方法

多年来, 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对单词、语法等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 并使其能够阅读难度较高的英文文章;然而, 由于缺少语言环境、教师自身能力不足等原因, 英语教学轻视甚至忽略了学生的听力与口语表达训练, 使得学生在这些方面有较大的缺陷。通过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训练, 可以帮助学生发挥词汇、语法等能力优势, 有效提高听力与口语表达能力。语言模因的产生和复制分为同化, 记忆, 表达和传输四个阶段。下面, 本文将结合这四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案。

第一, 选择合适的语言模因, 加强对材料的吸收和同化。

在基于模因论的英语教学中, 作为吸收对象的学习材料的选择是首要因素。与以往传统的英语学习不同, 现在的学生接触的英语环境面更广, 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 给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欧美剧集、经典的英文歌曲、国际名校的网络公开课, 以及有教育意义且文字优美、逻辑清晰的名人演讲等, 作为学习的素材。通过接触这些生动有趣的模因,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熟悉英语语境, 掌握英语对话的常用句型和词汇, 培养英语语感。

在实际听说训练中, 听力理解是学生学习的首要障碍, 由于听不懂, 听说教学就缺少了必要的模因的输入;进而, 模因的复制、转化和传播就是无本之木。因此, 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复述、背诵来加强听力理解, 积累语言材料。只有对语言素材有了大量的积累, 才能为之后模因的组织、编码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 帮助学生记忆, 精讲多练, 反复重复教学内容, 加深学生记忆。

宿主 (即学生) 在获得模因后, 应对其进行有效的固化, 使其真正成为自身掌握的知识。教师有必要训练学生对已学习的语言素材加以深刻记忆。科学研究表明, 学生随着每次信息的重复输入, 其维持记忆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以单词记忆为例, 一个单词需要重复记忆5到7次才能被牢固掌握。在没有复习的情况下, 10分钟后人的记忆只能保持75%的水平, 而在一天两天之后记忆将接近于零[11]。而有间隔的复习、唤醒记忆, 可以让知识真正牢固地印记在大脑里, 重复次数越多, 记忆时间就越长。因此, 对于必须掌握的语言模因, 教师应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和训练, 在学生的记忆周期内多次通过提问、要求背诵、课下分组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反复锤炼, 力求固化学生对语言模因素材的掌握。

此外, 在模因素材的选择上, 应侧重选择学生喜闻乐见、新奇有趣的内容作为学生的学习、背诵材料。信息论的有关研究表明, 小概率的事件包含的不确定性越大, 其信息量也越大[12], 在学生脑子中留下的印记也越深, 因而学生对这类信息的掌握也更为牢固。如, 在教学中, 同样是选择一篇名人演讲作为素材,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就职演说, 就比他其他场合的演说更加有吸引力。

第三, 训练学生重建、重组模因, 通过口语表达输出模因。

模因的输入是以模因的输出为目的的, 模因的输入及其对输入模因的掌握就是学生听力训练的整个过程;而在通过听力训练提高了听力理解能力, 进而掌握了大量语言素材后, 提高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的过程就是模因的输出。

模因理论认为, 简单的输入不足以内化学生所学的语言规律, 学以致用, 通过模因的输出才能真正实现语言的转化, 使之成为学生自身的东西。因此, 教师应积极地、创造性地为学生营造语言输出环境, 加强口语训练, 克服传统英语教学遗留下来的听说脱节问题。在课下, 可以布置学生重组模因, 创造性地整合创新, 通过撰写演讲稿、简单的表演剧本等形式进行口语练习;在课堂上, 组织学生进行脱稿演讲, 设定场景进行角色表演, 加强学生间的英语交流, 在掌握、巩固输入模因的同时, 实现模因的输出。在这里应注意的是, 语言的输出不能局限于对输入模因的简单重复, 而是通过语言输出让学生对模因加以重组整合, 对出现的语言错误加以修正, 并反馈回宿主大脑, 形成正确的印记。可以说, 模因的表现型传播是最高级的传播形式, 通过这样的输出训练, 学生才能真正具备英语的交际能力。

第四, 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达到传播模因的目的。

基于模因论的英语听说教学的目的, 是促进模因的正确复制和传播。由于中文和英文的差异, 学生学习英语的困难根源在于不习惯英语的思维方式。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如同母与子的关系, 人类的思维产生在先, 后有语言、图画、音乐、建筑、哲学、科学等人类文化模因的外在表现形式[13]。因此, 只有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让学生了解、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 才能促使模因的深度转换和传播。此外, 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交流, 纠正错误, 模仿长处, 在理解模因西方文化外沿的同时, 弥补平时学习中的不足, 在学生中营造模因传播的有利环境。

3 结论

大学英语听说教学实际上就是语言模因在学生中的输入、积累、重构和创造性输出的过程。根据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规律, 通过挑选合适的听力素材, 训练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帮助学生养成听力学习习惯;对重点内容反复强调, 强化学生对已输入模因的掌握和固化, 为学生积累下足够数量的语言模因素材;训练学生对模因进行重组、编码, 鼓励学生通过口语表达输出模因;最后, 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达到正确传播模因的目的。通过这样的听说训练, 学生的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势必会有明显的提高。

摘要: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 也是英语教学的难点。从模因论的角度分析研究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方法, 并提出一些具体的教学手段, 可以为模因论与语言学科之间建立联系, 并对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有启发意义。

模因论的重要性 篇7

基于达尔文生物学意义上的进化论思想通过引申发展演变而来的模因论 (memetics) , 已成为生物学、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研究的重点。 不仅如此, 在语言学的研究中, 尤其是语用方面, 也被受到高度重视, 广泛地运用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学习的领域, 并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与学习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和启示作用。

1.模因论概述

模因论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诠释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及变化发展, 解释了语言、文化在演化发展中具有传承性的特点。 其中, “‘模因’ (meme) 是核心内容, 由理查德·道金斯在1976年的著作《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 中首次提出。 ‘模因’源于希腊语, 由‘基因’ (gene) 这个词语仿造得来, 意为‘被模仿的东西’。 根据道金斯 (Dawkins, 1976) 的观点, 模因是一个复制品, 是一个文化进化单位。 ”[1]模因通过复制传播新信息。 它依托寄存的主体叫“宿主”。 模因首先要引起“宿主”的注意, 再通过大量的输入、理解记忆、输出这样的顺序将不同类型的模因传播给其他“宿主”, 进而完成复制已有模因并生成新模因的过程, 促进事物之间的变化发展。

1.1模因的分类

1.1.1从模因内涵的构成看, 包括 “单一模因和复合模因”[2]。 单一模因就是指某一个具体的模因。 同时, 为了更好地复制和传播, 模因经常以聚合体形成复合模因。 作为模因的复合体, 其整体功能要大于单一模因, 比单一模因更容易被复制。这在外来词“bar (吧) ”中有所体现。最初英语“bar”指酒吧。在单一模因复制的过程中, 形成了酒吧、水吧、饮吧、茶吧、咖啡吧等供人们喝东西的场所类的复合模因, 进而又形成了像钢琴吧、健身吧、乒乓吧、击剑吧等娱乐性场所类的“N吧”复合模因。

1.1.2从模因自身生命力的强弱看, 包括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 在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中, 容易被“宿主”注意并接受的模因是强势模因, 相反就是弱势模因。 强势模因和弱势模因是相对而言的, 没有明确的界限, 它们还有可能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相互转化, 这取决于“宿主”对世界认知经验的把握程度。 比如, 改革开放后, 在计划经济时期濒临死亡的词汇“股票”“通货膨胀”又重新被拿来并高频率使用, 这就使弱势模因转化成强势模因并得以长久地流传下去。

1.1.3从模因外部的表达方式上看, 何自然先生认为, 可以“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3]。 前者主要是内容相同而形式不同。 例如, 英语单词“out”常被人们形容在某个方面没有跟上时代的潮流和发展趋势, 久而久之“……out了”就成为固定用法。 后者主要是形式相同而内容不同。 比如通过替换同音词表达不同的意义, 感冒药的广告语“咳不容缓”就是基于“刻不容缓”的模因复制。

1.2模因的运作机制

1.2.1同化。 模因被作为新信息引起“宿主”的注意并“感染”宿主, 然后输入到“宿主”的大脑中。模因能否引起“宿主”的注意取决于模因本身是否具有新奇性、 趣味性或者与众不同之处。 例如, 在汉语课堂上提及与学习者学习动机相关的内容时, 会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习得新的知识。 另外, 要想成功地同化“宿主”, 还要考虑“宿主”自身的认知经验和认知水平。 例如, 有人告诉你火车的速度比飞机的速度快, 对成人来说, 通过已有的认知经验, 很容易就判断该命题是错的。

1.2.2记忆。 “思想或信息模式一旦得以传播和仿制就具有模因性”[4]。 也就是说要想成功复制模因, 就要使模因在“宿主”的大脑中保留较长时间的停留, 提高模因的“寿命”, 减少“宿主”的遗忘。 停留时间越长, 传播自身的可能性就越大。 在汉语课堂中, 学习者还未习得任何模因, 其大脑就像一张白板, 教师在对学习者进行模因“感染”的基础上通过高频率复现, 可以让模因在其大脑中根深蒂固地保存下来。

1.2.3表达。 要想把模因成功传递给他人, 就要让模因从“无形”变成“有形”, 这个过程就是“表达”。 表达既有演讲、报告、文章等显性的形式, 又有像肢体语言这样相对隐性的形式。 “宿主”根据自己对模因的认识有选择地表达, 有的模因“宿主”认为很重要, 表达频率较高, 有的模因于“宿主”而言, 可能会深深地埋在自己的心里, 永远都不表达出来。

1.2.4传播。 指模因通过哪些工具和媒介进行传播, 其中最有效的传播工具和载体就是语言。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 同时也是模因传播的工具。 此外, 还有诸如图书、图片、报纸等可视媒介。 因此, 能否成功地复制传播模因, 传播方式的选择也会对其有较大的影响。

2.模因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中的应用

在认知教学法和任务型教学法被大力提倡的今天, 人们似乎不太重视传统的教学方式, 基于模因论, 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和学习中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 我们应该重新审视。

2.1语言教学和模因的关系

作为文化信息单位的模因, 涵盖语言、 文化等多个方面, 尤其在语言教学上, “语言教学其实是传播语言模因的过程”[5]。 二者密不可分,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2.1.1模因是语言教学的重要内容, 不同的模因使语言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2.1.2语言教学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途径, 是传递模因的重要载体和工具, 同时也推动着新模因的产出。

2.1.3语言教学和模因相互影响, 相互促进, 共同朝着新的形式发展。

2.2模因论在汉语学习和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原因

2.2.1多样性原则。 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使语言变得多彩, 丰富了言语表达形式, 这从词汇上可以窥见一斑。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词汇的演变能够充分体现语言的发展。 如前文说到的“N+吧”形式, 它使语言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类推甚至直接套用, 让语言变得多样化的同时又具有经济性, 这里不再赘述。

2.2.2普适性原则。 模因论在汉语教学中具有普遍适用性, 无论是初、中、高级阶段, 它都有用武之地。学习汉语时总是先模仿, 然后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创新。 比如, 在初级阶段的教学, 教师进行发音示范, 或通过多媒体播放录音, 让学生模仿发音进行语音练习。 到了中高级阶段的语法学习, 教师给出像“S+把+O+V+补语”这样基本的“把”字句的句型, 让学生将其作为模因进行模仿替换其中的某个成分练习造句, 延长模因在学习者大脑中的停留时间, 直至完全掌握。 由此可见, 模因伴随教师汉语教学和学生学习汉语过程的始终, 无论在哪个阶段都能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实用性。

2.2.3实践性原则。 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可操作性强。 无论是初学汉语者, 还是中高级学习者, 都可利用模因进行汉语学习。 只要掌握了特定的模因, 通过模仿、联想等方法就能用已有模因生成新模因。 大部分学习者都认为汉字难学, 我们可以把汉字的偏旁作为偏旁模因, 例如单人旁, 通过同一偏旁模因的复制习得与同偏旁模因类似的汉字 (他、们、化、位、停……) , 改变学习者的畏难心理。

2.3模因论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和教学中的运用

“语言习得过程其实就是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过程”[6]。这在周一书 (2014) 的实验研究中得到充分的阐释。 这里我们主要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手段的双向视角进行分析说明。

2.3.1作为学习的主体者— ——学生

2.3.1.1背诵记忆学习法。 新理论都发轫于旧有的理论, 是对已有理论的继承发展。 具有悠久历史的背诵记忆学习法, 历经千年, 经久不衰。 我们在学习其他外语的时候, 同样要用背诵的方法记忆单词、句型等, 甚至我们现在仍能说出儿时记忆过的内容, 这是因为那些模因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宿主”的大脑里。 汉语学习者亦是如此。 背诵能够同化汉语的模因, 让输入的模因长时间地停留在 “宿主”的大脑中, 为新的言语输出夯实基础。只有多背诵记忆汉语语言材料, 他们才能在表达中有的放矢, 有话可说, 而事实上初、中、高阶段的留学生也都在使用这种方法。 可见, 根据模因论, 背诵这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手段不但应被重拾, 更应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竭力提倡。

2.3.1.2模仿替换学习法。 任何语言都是通过不断模仿复制模因, 在句法形式和意义条件制约下进行传播, 达到相互交流思想的目的。 因此, 学习者要加强模仿并通过替换练习来掌握汉语。 这在实际的汉语教材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如《汉语教程 (修订版) 》、《发展汉语》、《博雅汉语》等当下通用的教材, 都有模仿替换练习。 以杨寄洲的《汉语教程 (修订本) 》第一册上第五课《这是王老师》为例, 课后练习题就有与课文内容相同的“话对”:

(a)

A:这是王老师, 这是我爸爸。

B:王老师, 您好!

C:您好!请进!请坐!请喝茶!

B:谢谢!

C:不客气!

(b)

“A:ZhèshìWáng lǎoshi, zhèshìwǒbàba.

B:_____, ______.

C:Nín hǎo!Qǐng jìn!Qǐng zuò!Qǐng hēchá!

B:____!

C:Bú kèqi! ”[7]

(a) 部分与课文内容完全一样, (b) 部分删掉了某些句子, 让学生自己补充。 这时学生可以完全模仿, 也可以通过替换一些词语或者整句进行会话操练。

2.3.1.3情境联想学习法。 由于模因在模仿、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可能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也可能经过复合模因的重构用相同的形式表达不同的内容, 因此, 模因在复制传播的过程中是不确定的, 宿主有根据语境条件选择模因进行发挥联想的空间。 同样, 汉语学习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发挥创造, 通过联想形成新的模因, 完成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输入和输出。

2.3.1.4整合创新学习法。 语言中的模因虽较难把握, 但学习者可以在输出言语之前将大脑中的不同模因进行整合, 尤其是相似模因和相关模因。 通过隐喻整合和转喻整合形成的新模因复合体, 是“宿主”之前概念中所没有的新的表达形式, 是学习者创新的体现。 “整合是创新的源泉, 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8]。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模因的整合亦如此。比如, “六六”在《易经》中是“坤”卦, 所呈卦象不顺利, 正因为不顺利, 古人就希望它能够吉利, 于是在“六六”后面加上“大顺”二字。 汉语学习者在习得“六六大顺”这个成语的时候, 常常是一头雾水, 这时就可以在教师启发下把意义相关的模因整合到一起, 不吉利的“六六”加上吉利的“顺利”, 从而整合出新的“吉利”之意的说法———六六大顺, 这不仅提高了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概括和理解能力, 还为学习者进行创新提供了可能。 例如, 学生会利用语音上的近似把“这样子”说成“酱紫”, 用“888”表示“发发发”, 用“俩”表示“两个”等。 另外, 学习者输出的小句或句子, 其中, 有些符合汉语的语法规范, 有些不符合汉语句法形式。 如“*昨天我见面朋友了”, 就是学习者在整合不同模因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杂糅类偏误, 这在方便学习汉语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 学习者可能加强整合以致滥用甚至出现错误。

2.3.2作为教学的主导者———教师

2.3.2.1把学习策略作为模因传授给学习者。教师在教授汉语的时候, 要有意识地把学习策略作为模因直接传授给学习者, 提高其汉语输出能力。 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内容, 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 比如, 阅读过程中有精读、泛读、寻读、跳读等, 教师要把不同情境下最适合的阅读方法作为模因教给学习者, 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2.3.2.2把特定的语块和句型作为模因教授给学习者。 例如, 课堂中教授语块“我认为……”“依我看……”、句型“V+O+V+C”“S+把O+V+C+了”、框架介词“在……上/中”, 在教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通过套用加以遣词造句, 为学习者学习汉语提供方便。

2.3.2.3由于模仿伴随汉语学习过程的始终,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作为被模仿的对象, 因此教师要提高修养, 为学习者做好示范。 要更加注重自身的形象, 尽量使用简洁并与学生所学内容相关的话语, 讲标准的普通话。

结语

模因论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和教学者提供了现实的指导意义。 随着该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化, 它将为我们提供更多可借鉴的养料并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与学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6, (2) .

[2][3]何自然, 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329.

[4]何自然, 谢朝群, 等.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166.

[5]李捷, 何自然.汉语教学的模因论探讨[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0, (5) .

[6]周一书.模因论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 2014, (4) .

[7]杨寄洲.汉语教程 (修订本) [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6:43.

模因论的重要性 篇8

一语用能力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国外语用能力习得研究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Wildner-Basett (1986) 论述了课堂的外语学习和外语语用能力发展的关系。21世纪以来, 语用教学及语用能力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外语界的关注, 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语言教学中的语用问题》 (Rose&Kasper, 2001) 《第二语言的语用发展》 (Kasper&Rose, 2002) 和《教语用》 (Bardovi-Harlig&Mahan-Taylor, 2003) 。《教语用》标志着国外语用教学研究高潮的兴起。此外, 众多语用学者也对语用教学和语用能力习得开展了研究。

何自然 (1986) 开始关注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明确提出在外语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近30年来, 英语语用能力研究呈大幅上升趋势。学者们 (戴炜栋, 2005;冉永平, 2006;刘建达, 2006) 论证了语用教学的重要性、语用能力测试与评估、英语学习者语用能力的培养、语用能力的可教性等。

二模因理论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模因论 (memetics) 的核心术语“模因”由Dawkins (1976) 提出。模因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复制因子, 以模仿和复制为手段实现人类文化的传递和进化 (陈成辉等, 2012) 。Chesterman (1997) 运用模因论发起了翻译理论的新探索。Blackmore (1999) 将模因论研究由思想理论层面转向了实际操作层面。Aunger (2002) 和Gauker (2003) 发现模因论可以帮助二语学习者达到语言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Kate (2005) 认为模因论可以为语言的起源及运用提供新的诠释。近年来, 对模因论的实证研究逐渐呈现上升趋势。

模因论的研究在我国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桂诗春在《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将模因论引进中国。何自然 (2003) 对模因论在语用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尹丕安 (2006) 等学者阐述了模因论和翻译的关系。谢朝群和何自然 (2007) 提出模因可在字、词、短语、句子、段落乃至篇章层面得到体现。陈琳霞 (2008) 将模因论应用到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 以提高学生写作水平。陈成辉和肖辉 (2012) 构建并实验了基于模因论的写作教学模式。牟爱鹏和刘美 (2009) 、刘吉林 (2011, 2012) 等从显性教学、英语原版电影教学等角度探讨了模因论和语用能力的关系, 提出模因论指导下的语用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三基于模因论的语用研究发展趋势

模因论对语言教学, 特别是外语教学颇有启发。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基础上的语言模因论是解释语言传播规律的理论, 主要从模因论的角度审视语言及其相关现象, 其最核心的成分是语言与模因。在话语交际中, 言语行为、方式、策略等在特定语境下通过交际双方的表达而被复制传播后成为了“语用模因” (李萍2009) 。语用模因的传播途径及其可复制性、可传播性、可变性、稳定性、独占性等特点为人们重新审视语用教学提供了借鉴。国内学者已将模因论引入到语用教学研究领域。模因论的研究方兴未艾, 以下几个方面正成为研究发展趋势。

一是实证研究的问题。由于实证研究不多, 部分模因论视阈下的语用教学研究成果的可证性、可操作性及客观性还需进一步考究和论证。因此, 在对模因论进行定性研究的基础上, 加强对其科学的量化研究是研究发展趋势之一。

二是研究对象的问题。目前大多研究以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 对其他层面的学生研究较少。因此, 研究对象的丰富也是今后研究的发展趋势。

三是语料库的问题。如何将语用模因论研究与语用语料库相结合, 从而凸显成功的语用模因;建立高效新型的搜索、学习及研究平台, 进一步探讨成功语言模因的周期和传播方式, 是研究的另一发展趋势。

四基于模因论的课堂语用教学模式的构建

课题组在前人研究成果“教师干预模式” (刘吉林, 2011) 的基础上, 按照语用习得互相依存的三个条件 (一定量的输入、输入被注意及大量的练习机会) , 构建了模因论框架下的课堂语用教学模式 (如图1所示) 。本模式分为模因传递、模因复制及语用能力实践三个阶段:

1模因传递阶段

(1) 教师语言输入:教师有意识、有步骤地营造真实有趣的模因传播环境, 有目的、自然连续地对学生进行地道的语言输入。

(2) 语用策略:教师在语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辅以相应的语用策略的指导。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唤起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目的语与母语的共性和异性的意识。帮助学生在以后的语用实践中克服异性造成的语用负迁移, 增强共性带来的语用正迁移。

(3) 学生模因接收:学生理解及接收以文本、图片、音像等多种方式传递的语用模因。由于只有被注意到的输入才能被吸入达成同化 (Skehen, 1998) , 因此课题组精心挑选了原版电影节选 (如《暮光之城》《阿甘正传》《当幸福来敲门》《罗马假日》等) 及语用视频、录像等作为语用教学教材,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及接收语用模因。语用教学内容为能体现语用能力指标的五种语言行为:感谢及回答、请求及回答、拒绝及回答、赞美及回答和道歉及回答。

2模因复制阶段

模因的复制要经过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四个周而复始的阶段, 语用模因的复制也同样要经过这样的循环往复过程。

(1) 模因同化:是指学生在注意、理解、接收模因后, 通过对相关语用模因的表现形式、文化背景及社会背景等进行解读、讨论和分析, 加深对相关模因的印象。 (2) 模因记忆:是指学生通过反复操练, 如背诵、模仿等方法, 将词汇模因、句子模因和语篇模因等语用模因长久保留并复制存储到自己头脑中的模因库中。 (3) 模因表达:是指教师或学生自己通过设计不同的情境, 使学生有针对性地从自身模因库中提取相应语用模因, 转化成文字表达出来;达到在不同的典型交际框架中, 合适得体地使用语言的目的。 (4) 模因传输:是指学生通过各种方式, 将所得所学的语用模因进行传输, 并在传输的过程中不断扩张, 形成新的模因复合体, 完成模因复制的过程。

3语用能力实践阶段

在经过模因传递、模因复制后, 再通过开展各种语言实践, 如经典电影配音、经典电影模演、角色扮演、情境对话等活动, 鼓励学生更好地进行再现性模仿及创造性模仿, 并通过对语用模因的头脑风暴、举一反三等练习及实践, 更好地记忆及应用所学语用模因, 从而提升语用能力。

同时, 利用班级群或班级微信群, 上传学生优秀作品, 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 在班上形成你追我赶、共同进步的学习氛围。并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 按照小组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 将整个班级分为数个小组, 通过学生自评、组内评价、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等, 及时找到学生的闪光点, 增强学生对自己语用能力的自豪感, 激发其自身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发展其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

五基于模因论的课堂语用教学模式的教学准实验

课题组选取本校英语语用能力无显著性差异的两个平行班2013级人力1班和2013级人力2班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于2013年9月到2014年7月在本校实施了为期一学年的基于模因论的语用教学准实验。2013级人力1班为对照组, 共51人;2013级人力2班为实验组, 共59人。教师为同一老师。实验组每周开展15分钟左右的语用教学, 对照组不实施语用知识教学。

对照组及实验组在教学实验前后进行了语言能力前测及后测, 测试题部分选自何自然 (1986) 测试题, 部分为自选题, 共40道, 总分40分。采用SPSS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分析测试题数据的相关性。教学实验前后的数据显示, 实验组前后测试结果发生了显著性变化, 而对照组没有发生显著性变化。由此可见, 实验组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同时也证明, 基于该模式的语用教学有助于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提高。

总之, 本课题组在参考各家模因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将模因论与语用教学相结合, 构建了基于模因论的课堂语用教学模式, 并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为期一学年的语用教学干预性准实验研究, 形成了可操作性流程, 证明了本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 对英语语用教学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但本实验也存在不足。其一, 原版电影具有情节性强, 易模仿, 有利于提高学生兴趣等优点, 但同时也使得部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电影情节上。其二, 由于时间有限, 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学材料基本都是由课题组教师组织完成, 如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材的选取过程中, 相信更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其三, 如何将教学材料整合起来, 形成语用教学资料库, 也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开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陈成辉, 肖辉“.听说写一体”写作模式实验研究:模因论视角[J].外语界, 2012 (6) .

[2]陈琳霞.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J].外语学刊, 2008 (1) .

[3]戴伟栋, 杨仙菊.第二语言语用习得的课堂教学模式[J].外语界, 2005 (1) .

[4]何自然.中国学生在英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汉英语用差异调查[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6 (3) .

[5]李萍.语用模因复制与话语得体语用能力培养[J].外国语文, 2009 (3) .

[6]刘吉林.模因论指导下的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 (12) .

[7]刘吉林, 莫爱屏.网络环境下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当代外语研究, 2014 (10) .

上一篇:遗产中心下一篇:专业博士生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