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重要性

2024-05-25

健康的重要性(精选12篇)

健康的重要性 篇1

在产科临床上我们发现,大部分患者和产妇需要的不单纯是精湛的医疗技术,产妇和家属受到的困扰很多是来自缺乏产科健康知识、不会正确处理孕期、分娩期及产后的情绪变化,他们需要医务人员传递给他们知识和人性的关怀和温暖。所以说系统规范的产科健康教育,是千万个家庭迫切需要的。

1 产科健康教育意义

1994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将健康教育纳入婚前检查、孕产期保健、婴幼儿保健条款的重要内容之一,保健法中指出:妇女有权得到适当的卫生保健服务,安全地通过妊娠期和分娩过程,医务人员有义务为夫妇提供生育健康婴儿的最佳时机和科学育儿自我保健知识[1]。产科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健康教育,能够增强孕产妇的认知水平,提高围产期保健质量,促进产妇的心理健康,有利于产妇生产和康复,保障母婴健康。据有关资料报道,做好产科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产妇满意度[2]。

2 产科健康教育形式

2.1 门诊健康教育

采用编印宣传单、小册子、开办妇幼卫生专栏,宣传孕产期卫生保健常识。

2.2 孕妇学校

门诊就诊的孕产妇定期到医院设置的孕妇学校来听课,接受妇产科医生关于孕期生理卫生、饮食营养、心理健康、儿童保健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并提出保健咨询与指导。

2.3 病房健康教育

由产科护理人员对入住的孕产妇进行入院宣教,内容有心理护理、用药指导、饮食指导、手术前后注意事项、新生儿护理、康复保健指导等。

2.4 出院健康教育

主要是关于如何正确的母乳喂养、产后保健与用药指导等。

3 产科健康教育内容

产科健康教育包括妊娠期、分娩期、产褥期的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专科知识宣教、饮食指导、心理指导、运动指导、计划生育指导、母乳喂养宣教等。

3.1 妊娠期健康教育

3.1.1 胎教

胎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为胎儿的生长发育实施的最佳措施。对胎儿的教育有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两大类。直接教育是通过母亲与胎儿的主动交流,对胎儿进行声音动作等刺激,使胎儿健康发育。间接教育是孕妇通过自己在各方面的学习来促进胎儿的发育。在对胎儿进行胎教时采用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方法,效果最显著。

3.1.2 运动

讲解适合孕妇孕期运动的项目、方法及运动时的注意事项等。

3.1.3 产前检查

产前检查的内容、时间、频率、高危妊娠的征象是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3.1.4 胎儿监护

胎儿监护包括胎儿宫内情况的监护、胎盘功能检查、胎儿成熟度检查,宣教各项检查适宜的时间、教会产妇自数胎动的方法等。

3.2 分娩期的健康教育

3.2.1 先兆临产的征象假宫缩、见红等这些征象的特征和鉴别方法。

3.2.2 分娩物品的准备母亲的用物、婴儿的用物等。

3.2.3 减轻分娩不适的方法,详细讲解拉梅兹分娩法、瑞德法的实施方法。

3.3 产褥期的健康教育

包括产后休养环境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产后饮食营养,个人卫生、母乳喂养知识及产后康复锻炼的适宜时间、项目及注意事项等,指导如何采用适宜的避孕方法,产后复查的时间和内容等。

4 产科健康教育的原则

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沟通技巧,遵循“适时按需、系统反复、灵活多样”的健康教育方式。

4.1 适时按需

所谓适时就是分阶段进行健康教育,产前阶段重点讲解临产分娩知识,产中介绍配合技巧,产后重点宣教胎儿护理方法、母乳喂养知识和母婴保健知识。所谓按需是根据产妇的不同个性、不同疾病、不同文化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教育,尤其要针对产妇的生理与心理状况实际进行。对存在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的产妇,则经常给予语言开导、劝解和非语言安慰,帮助其消除不良情绪,减轻心理压力。

4.2 系统反复

所谓系统,就是连续不断地进行全面的健康教育,不仅入院时和住院期间要进行相关知识教育,出院时也要进行产后保健、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和观察、预防接种等知识的宣教,出院后还要通过上门探视、设立咨询电话等方式给予院外指导。所谓反复是指对重点问题不能只讲一次或只在某一阶段进行,而要不厌其烦地进行反复强化指导。

4.3 灵活多样

教育方式不仅要有口头宣讲,还要提供各种文字、图片等书面资料,组织观看录像、听课、组织讨论等方式。在灵活性上,对健康教育的对象不能仅仅局限于孕产妇,对家属也可以进行一些关于新生儿的护理、产妇饮食指导等方面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传授知识,满足患者健康需要的手段之一,也是向患者提供保健信息,促进其行为向健康转变的重要手段。产科医务人员做好健康教育,满足孕产妇及家属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帮助孕产妇树立健康观念,自愿采取有利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达到提高母婴健康水平的目标,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提高产妇满意度的有效方法和重要途径。

摘要:目的 在产科实施完善的健康教育, 增强孕产妇的认知水平, 提高围产期的保健质量。方法 对不同时期的孕产妇实施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法和内容。结果 通过对孕产妇实施健康教育, 减少了产前、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降低了产褥期感染率, 提高了母乳喂养的成功率, 促进了产妇的心理健康和新生儿的健康。结论 健康教育在产科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健康教育,重要性,产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1994年10月27日通过, 1995年6月1日施行。

[2]王苏梅, 周艳秋, 等.改进全程陪产护理措施提高产妇满意度.护理学报, 2009, 3:90.

健康的重要性 篇2

心理健康是一个很虚幻又不太容易给出定义的说法,因为每个人的心理问题可以上升到人的精神层面,而人的精神问题是难于预估也是很难被人有所琢磨的。因此,很难判定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具体的还是要看具体的人心理的问题。但是,一个人如果心理不健康就会对人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因此人的心理健康尤为重要。那么人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人的心理健康只要表现在多个方面,也就是指认的精神层面、活动正常、心理素质等,因为人的心理健康与否是直接影响到人的社交生活、生产生活、日常的生活上,因此人的正常的心理问题对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是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的。所以,正常的心理问题对人的性格影响有着格外重要的影响。

二: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格外严重的话不但会导致人对生活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直接影响到人的正常的生活,而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话会直接导致患者患上常见的心理疾病,因此,由于患者患病就会导致人产生很多的心理疾病,因此这对于心理不健康的人群患者有很严重的影响,不但会改变一个人的正确的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还会导致人患上精神疾病,从而对心理不健康的患者产生直接的最严重的影响。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健康;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45-02

学前儿童正处于迅速生长发育时期,他们虽然已经具有人体的基本结构和生理功能,但是各器官、各系统尚未发育完善,他们对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敏感,容易受各种不良因素的伤害。对学前儿童实施心理保健,尽量为儿童创设和利用有利的条件,控制和消除种种不利因素,对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有重要作用。做好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工作,不仅可将他们的行为问题、心理障碍消灭在萌芽状态,更为重要的是促进儿童在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正常地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使其对社会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心理健康的儿童应该表现为:有充沛的精力;心情开朗、愉快、乐观;态度积极主动;能与小朋友和睦相处,在集体中受到欢迎和信任;能较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没有不良行为、不良习惯;注意力能集中;睡眠好。

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

1、懂得哪些要求合理,哪些要求不合理

儿童发脾气、暴怒,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需求未得到满足。要让他们懂得,哪些需求是合理的,哪些需求是不能给予满足的。不合理的需求,即使发脾气、哭闹、在地上打滚也无济于事。

2、学会合理发泄不良情绪

受到挫折、委屈,心里有气,要用合理的方式宣泄,以减轻心理上的压力。而不该用打人、骂人、毁坏东西等方式发泄心中的怒气。要让儿童懂得,不高兴的事人人都会遇到,别去想他,高高兴兴地去玩,就会什么都忘了。

二、学习社会交往技能

1、移情教育

移情,简单地说就是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感知他人的痛苦。移情教育,会使幼儿更具有同情心,在与人交往中会更友好、合群、乐群。

2、分享与合作

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要多给孩子们创造一些合作的机会,同时懂得分享。分享不是一种失去,而是一种互利。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一同游戏、合作分享的机会是很多的,可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通过合作小制作等方式让孩子们懂得“合作是愉快的,帮助别人解决困难也是件快乐的事”“我把好东西分给你,你快乐,我也快乐”的道理。

3、恰当的自我评价

家长或教师对儿童的批评或表扬要恰当,尤其是批评,要本着“否定行为,肯定人”的做法,爱护孩子的自尊心。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也要十分注意孩子自我评价的培养,让孩子们学会客观地看待别人,也能客观地看待自己。比如:在评选“好孩子”活动中,发挥全班幼儿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评议,选出大家公认的“好孩子”。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益于幼儿情绪饱满、情绪稳定。

1、有规律的生活

生活有规律,幼儿的吃、喝、拉、撒、睡、玩,安排有序,习惯成自然,体内的“生物钟”运转和谐、流畅,幼儿的身心健康就有了保障。

2、良好的卫生习惯

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于幼儿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身体具有积极的作用。

孩子最初的意志力从哪里来?从规律的生活中来,从良好的习惯中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早睡早起、锻炼身体、动静有序、热情待人的习惯;以及卫生习惯、劳动习惯;按时吃饭、看电视等良好习惯。教育就是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孩子只要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那么好的态度、良好的精神面貌、时间观念也就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

四、性教育

一般,人们认为性教育是针对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其实,从婴儿呱呱坠地,家长和照管人就有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责任。事实上,家长在有意无意间,或健康、积极,或不健康、消极,对孩子的性心理都会产生影响。

我认为小孩子对性问题感兴趣很正常,就像他们对任何自己没见过、没玩过的东西一样,大人不必大惊小怪。在最自然、最真实的场合下让孩子轻松地认识最自然的东西,就像在果园认识水果,在农田认识庄稼一样,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会大有好处。

首先,要摆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要让孩子知道:他是父母的孩子,爷爷奶奶的孙子或孙女。要学会尊敬老人和父母,不能随心所欲,也不应该扮演“小霸王”的角色,什么都以他为核心,让大人围着他转,应该有礼貌、知谦让、懂规矩。孩子的“角色”是否能扮演好,关键还要看“导演”。如果父母对孩子娇生惯养,那么孩子的“角色”也会扮得“不像样子”。将来一旦失去家庭的保护,在生活中势必遭遇更多的冲突与创伤,甚至会酿成悲剧。

其次,要让家庭充满笑声。幼儿的神经系统还十分脆弱,疏泄心理紧张的机制还很差,特别需要感受更多的家庭温暖。“家和万事兴”,在一个和睦的家庭里,敬老爱幼,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这样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父母乐观、镇静、愉快的情绪对孩子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家庭需要笑声,孩子更需要笑声。如果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冷漠,父母不和,家庭破裂,而孩子在感情上的需要又得不到补偿,就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篇4

居民健康档案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的特点, 决定了与病历的本质区别。病历是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和切片等资料的总和, 特点是以疾病的诊治为核心。居民健康档案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中, 其健康状况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所接受的各项卫生服务记录的总和, 是满足居民自我保健和健康管理、健康决策需要的系统化信息资源, 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和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病历是一个医疗机构服务质量、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综合评价的依据, 是医疗事故处理中的重要保证, 包括门 (急) 诊病历和住院病历。居民健康档案的主体不受年龄、性别和疾病种类等限制。随着基层卫生服务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 居民健康档案记录格式可以分医疗、预防和健康促进等类别进行设计, 也可以按照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和替代医学等进行分类统计。

居民健康档案是按照自愿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的。建档对象为城乡常住居民, 除了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或寻求健康咨询的人员, 建档对象主要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点管理人群, 如65岁以上老年人、0~6岁儿童、孕产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型糖尿病患者和重性精神病患者。2009年新医改以来, 居民健康档案管理项目的内涵不断丰富, 经历了两次调整。第一次是在2011年, 人年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15元提高至25元;扩大覆盖人群, 将儿童健康管理服务对象由0~3岁扩大到0~6岁, 新增管理高血压患者和糖尿病患者, 将排查发现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增加孕产妇和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项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由2009版调整为2011版, 居民健康档案编号由16位调整为17位。第二次是2013年, 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由25元提高至30元;增加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内容, 每年为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一次中医体质辨识和中医药保健指导;为辖区6、12、18、24、30、36月龄时的儿童家长进行儿童中医药健康指导, 内容包括: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在儿童6、12月龄给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方法;在18、24月龄传授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的方法;在30、36月龄传授按揉四神聪穴的方法。这些新增加的医疗卫生活动都要规范记录在健康档案中。

居民健康档案成为执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主要依据表现。2011版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规定, 居民健康档案的表单目录包括: (1) 居民健康档案封面。 (2) 个人基本信息表。 (3) 健康体检表。 (4) 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表 (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1岁以内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1~2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3~6岁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记录表等) 。 (5) 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表。 (6) 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

为保证健康档案真实、科学、完整、连续、可用, 健康档案管理中应把握8个要点:⑴通过与各项业务工作的充分结合, 使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获取变得简便、高效, 信息能够及时更新。⑵使用健康档案要注意保护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⑶各表单填写要严格按照《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 (2011版) 》的有关规定和填表说明进行填写。⑷服务对象在健康体检、就诊、会诊时所做的各种化验及检查的报告单据, 都应该粘贴留存归档。⑸已记录信息, 绝不能出于某种需要而任意改动, 保证居民健康档案的真实可靠。如改动, 须经审批, 并留下修改记录, 以备核查。⑹个人健康档案排序为封面、个人基本信息、健康体检、重点人群健康管理记录、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记录等, 为可随时增加页数的合订本, 并留有空白页, 供辅助检查资料的粘贴。⑺档案保管设施设备必须符合防盗、防晒、防高温、防火、防潮、防尘、防鼠、防虫等要求, 按照编号顺序排放, 使用完毕放回原处。 (8) 为方便健康档案的调用, 应填写和发放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卡 (可挂失、恢复补卡、注销) , 嘱其在复诊或随访时使用。

健康的重要性 篇5

学号:***姓名:杨磊

摘要: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青少年有心理障碍者逐年呈上升趋势。而且引起心理健康疾病的原因也是复杂多样,因此对心理疾病的预防和及时引导的工作也十分的困难。但对青少年来说心理健康却是很重要的,它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家庭问题和社会问题,这样就更加需要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字: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以下六个方面: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必要基础,但不是它的必然保证。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人格、人际关系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因素。

(1)身体健康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其影响机理是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制约作用。一个人身体上的任何生理变化都会影响其心理情绪的变化。相反,一个人任何心理情绪上的变化,也会影响其生理上的变化。说明正常的心态对于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2)认知正常是青少年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青少年时代,孩子的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为认识发展水平的程度。许多精神健康问题,如情绪混乱和精神分裂,都有其认知的根源。所以,正常的认知发展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键。

(3)感情成熟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发展任务,它包含两项内容。一是感情自治,即作为一个自己情感力量源泉的能力,而不是依靠双亲来提供舒服、安心和情感保障;二是行为自治,即一个人做出自己的决定、管理自己的事务和照顾个人的能力。这两项自治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4)人格健全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目标,成熟人格的六条标准。1.非自我中心的自我延展和卷入:2.自我和他人和睦相处;3.感情保障或自我接纳;4.现实主义的知觉;5.见识和幽默;6.统一的生命哲学。

(5)关系和谐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充分条件。对青少年来说,关系和谐主要是指家庭关系的和谐,即双亲之间关系的和谐和子女与双亲之间关系的和谐。人际信任是人际关系和谐的润滑剂,公开、透明和信任的社会环境是青少年关系和谐的客观基础。

(6)行为稳定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是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和关系和谐的综合结果。

二、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

我国当前正处在全方位的社会转型之中,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使社会产生震荡。人们的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都会由于震荡而产生变化,甚至发生紊乱。而理想、信念的缺失,价值

观体系的紊乱,对心理还不成熟、行为尚不够完善、缺乏人生与社会经验的青少年来说,就会显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多重的价值观,增加了他们选择的难度。另外,再加上大众传媒上的一些误导,使他们难以形成一个稳固的、正确的价值体系,很难形成真正的“自我”。这就为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隐患。

另外,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某些误区,社会上心理保健机构的滞后发展,使得许多青少年有了心理问题时无法及时得到医治。有病难医,有病不敢医,致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学校原因

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学校教育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主要表现在:

1.课业负担过重。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由于受老的传统的影响,部分教师还一直把眼光盯在青少年的考分上,忽视了青少年其他能力的培养。为了使他们能考出好成绩,教师便对他们重重加码:内容上多讲,上课和 补课时间延长,作业量加大。这就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且极易形成恶性循环。

2.教育教学方法落后,过于简单。部分教师在教育青少年时方法简单、粗暴,不会因材施教,只会用老一套对学生管、卡、压、灌;教育学生缺乏耐心,学生稍有问题就批评、训斥、责骂,甚至体罚学生,对学生搞“精神虐待”。这样的教育方法势必对青少年的心理造成伤害。

3.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够完善。部分教师由于受家庭、社会、工作等方面因素的困扰,自身往往会处于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之中,如焦虑、强迫、偏执、易激怒、求全责备等。教师在这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支配下教育青少年,是很难有好的教育效果的,很容易使青少年的心理受到感染、受到伤害。

(三)家庭原因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但现实是许多儿童在自己的第一所学校里却没有得到第一任教师的良好教育,为以后心理问题的产生种下了最初的种子。家庭教育的不当和某些误区为今后孩子的成长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产生埋下了祸根。

(四)青少年自身的原因

主要表现在:心理承受能力偏低,特别是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受到家长过多的保护,从小就缺乏失败与挫折的体验,缺乏应付困难与挫折的心理准备,意志薄弱,感情脆弱,依赖性强但又盲目自尊,再加上他们缺乏心理卫生知识,缺乏心理调节技术与方法的训练,长期的内心矛盾、苦闷、压抑,尤其是面临重大挫折的打击,很容易使他们张皇失措,“心理崩溃”,做出异常的或病态的行为。

三、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间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社会教育中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

心理健康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四、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大力宣传,上下协调,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我们要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号召学校、家庭、社会都来关心、参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鼓励和扶持社会上的心理辅导机构的工作,使学生遇到心理疾患时有医可求;上下协调,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心理氛围,促进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2.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从侧面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 心理健康的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人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间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3.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L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键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 旨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他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

4.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辐射面。

(1)开设心理辅导课。将心理辅导向其他各科教学渗透,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课堂中去。通过心理辅导课,教给学生必要的心理卫生常识,帮助学生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使他们懂得心理自我调节的方法。

(2)开设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测量,对有轻度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矫治,教给学生必要的心理调节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

(3)开展心理训练活动。如实行班干部轮流制.开展校内竞赛,参加社会实践,到社会上、到大风大浪中经风雨、见世面;开展心理磨砺活动,如少年军校、野外生存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可以使学生的意志力、抗挫力、组织能力、适 应能力、交际能力得到锻炼,对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5.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心理品质。

(1)培养孩子良好的交际能力,增强其合群性。多提供他们实践的机会,多鼓励其结交玩伴;当孩子之间出现矛盾时,父母不应强出头,袒护自己的孩子。让孩子自己学会解决人际间的问题,并且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2)培养自我调控能力。当孩子遇到一些不良刺激而产生负性情绪时,不要压抑这些情绪,教会孩子排解不良情绪的方法,如找同学家人等倾诉、写日记、运动等,然后等情绪舒缓后,引导其理智的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时候父母切忌误导孩子“睡不着觉怨床歪”,例如一个小孩子在刚学步的时候磕到了桌子,如果父母为了逗孩子不哭就去引导孩子打桌子,归因于这种外部的不可控的因素,就容易使孩子长大后也形成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而忽视自己的能力缺点。

(3)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独生子女的增多,孩子如果一直养尊处优,就成了温室中的花朵,长大后经不起一点风吹雨打。家长应让孩子观察到世界上那些处在贫穷和灾难的角落,同时也培养其爱心。要 指出孩子的缺点,让孩子意识到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要勇于改正缺点。要让孩子尝试失败,学会面对。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6

关键词: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总的来说,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在现代社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反应适当,意志品质健全,自我意识正确,个性结构完整,人际关系协调,人生态度积极,社会适应良好,行为表现规范和行为与年龄相符等等。

1、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是一个终生相随的人生课题,并且表现出很强的阶段性

也就是说,同一个人,在人生发展不同的时期或阶段,由于对该阶段发展任务的适应情况不同,其心理发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会变得不健康。如,同样进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适应得好,顺利度过,健康快乐地进入下一个人生发展的阶段;而有的孩子适应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团伙,或表现出一些不良行为,面临着心理危机。而一个面临心理危机的青春期学生,如果得到及时有效的关注与帮助,在其后的发展中就有可能摆脱心理危机而踏上心理健康发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这种阶段性正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同时也说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

2、从差异的角度来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

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绝对的,人无法被截然划分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两类,同时也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的问题,在每个人身上都会同时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侧面,只是哪种情况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这种相对性说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员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但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实践中,不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着一些误解,认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没必要在学校教育中普及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医学中的诊疗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而开展的教育活动,旨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恰当有效地应对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如何进行情绪调节等,使学生更有效、积极地适应社会、适应自身的发展变化,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预防问题发生、促进心理素质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从本质上来讲,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个别生开展的教育活动。诚然,个别生在心理健康发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别的教育和帮助。但是,如前所说,心理健康是全员性的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都必然会面临的挑战,包括那些学习优秀、在教师看来是“好”孩子的学生,也同样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许多研究与实践证明,有时这些“好”学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为,往往由于学习成绩好,这些“好”学生心理发展中不健康的侧面就常常被忽视,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及时的帮助教育。如,一些“好”学生由于长期被宠、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变得极脆弱,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有的还采取极端措施进行打击、报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华大学铊中毒便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还有的就此迈上了自杀、轻生的道路来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压力。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个别学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要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我们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

还有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应归属德育工作,是学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师的任务。事实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种新的角度,使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认识和看待自己的學生以及学生出现的一些行为问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校教师改善师生交往状况。以往教师容易只注意到学生表面的那些行为问题并将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断,而忽略了这些行为问题背后掩藏着的原因,包括学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以一种更宽松、更接纳和理解的态度来认识和看待学生和学生的行为,不仅注意到行为本身,更注重去发现并合理满足这些行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简单地进行是非判断,而是从一种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学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体现出了对学生的尊重、一种对“人”的尊重,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面临的重要课题。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任务和要求,应引起每一位教师的认可与重视。

三、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共识,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切实、深入、全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据我调查和一些相关资料反应。近年来,特别是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市七城区20余所中小学校开展了“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程”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家校协同和学生发展以及社会参与等不同的层面,全方位地、立体地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得到了广大学校领导和教师的认可与好评。为了推动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同时,北师大也在各大城市办起了有关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师研修班,我本人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和同仁的探讨,研究,根据近年来我们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下面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谈几点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與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发展心理学》林崇德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 122-125

[2]《个性心理学》叶乾.孔勤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3-16

截瘫病人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7

1 心理指导

截瘫病人经过系统的临床治疗及手术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后, 身体各方面趋于平稳, 对自己截瘫的认识从否认到逐渐承认, 并对今后的生活开始考虑, 表现为情绪低落, 不愿与人交谈, 有强烈的自卑心, 认为自己已成为一个残疾人, 将成为家庭的累赘, 社会的负担, 故成天忧心忡忡, 严重者拒绝治疗和饮食, 并有对生活失去信心, 另有一些人表现为不相信自己永远截瘫, 认为奇迹会在自己身上出现, 希望进行再治疗, 求医心切, 有病乱投医, 致使治疗不当造成其他损伤。我们针对病人的思想状况积极引导, 耐心向其解释清楚病情, 让病人充分了解自己的现状, 坦然面对现实, 并且用其他英雄人物的事迹教育病人, 使之奋发向上, 自强不息, 建立重新生活的勇气,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加强锻炼及康复训练, 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如打字、抄写、手工编织、弹琴等, 发挥自己的才干,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早日成为对社会和家庭有用的人才。

2 饮食指导

截瘫病人由于肛门括约肌不协调, 加之长期卧床肠蠕动减慢, 发生便秘是经常的。通过健康教育, 指导病人进行饮食调节, 多吃水果、蔬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 减轻便秘, 不能依赖腹泻剂和肛门栓剂, 另外要讲究饮食卫生及营养, 防止暴饮暴食, 避免因饮食不当而腹泻。因截瘫病人对大便失去控制能力且行动不便, 一旦发生腹泻会给病人及家属造成很多困难。

3 自我监测教育

截瘫病人皮肤感觉丧失, 行动不便, 心理变化大, 指导病人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防止烫伤、跌伤、碰伤、砸伤等意外伤害的发生, 自觉调节心理情绪, 减少一切损伤。

3.1 做好皮肤护理

截瘫病人截瘫平面以下皮肤感觉丧失, 神经营养功能差, 易发生褥疮, 要指导病人定时翻身及按摩受压部位皮肤, 练习自己搬动下肢翻身, 床上坐起要稳定, 并用双手撑起躯干, 抬起臀部, 减少局部受压。

3.2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病人截瘫后排尿肌发生改变不能自行排尿, 不但给病人造成痛苦, 且易引起泌尿系统感染, 故要指导病人进行排尿训练, 早期导尿时要定时放尿, 排空膀胱, 维持膀胱的容积, 停止排尿后, 人为地控制排尿, 方法是定时按摩膀胱, 形成排尿规律, 生活走向正规, 减少感染的机会。

3.3 功能锻炼

高校普及养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8

一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分析

不少学者对目前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包括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影响自身和他人健康的日常行为、生活态度等。调查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健康危害行为过多等不良生活方式。不吃早餐、盲目节食和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早餐是一天中能量和营养素的重要来源, 对维持身体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但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调查发现每天吃早餐的学生只有51%左右, 而不重视吃早餐的学生占约8.0%。对于不同健康状况的学生, 健康状况好的每天吃早餐的人数占62.1%, 比健康状况差的高12.1%。可见健康状况好的学生更重视早餐。目前大学生肥胖率逐年升高, 这和饮食结构中过多摄入糖类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有关, 适当的节食可以减少热量的摄入, 减轻肠胃负担, 有利于保持体型匀称, 保持身体健康, 因此适当的节食是必要的。调查发现健康状况好的学生更热衷于节食, 人数比例达36.4%, 健康状况差的学生只有14.6%经常或有时节食。很多学生选择节食的同时会经常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经常如此会诱发各种胃肠疾病等。健康状况好的学生吃早餐和节食的比例较高, 暴饮暴食的比例低。而健康状况差的学生多数经常或从来不吃早餐, 节食的较少, 且喜欢暴饮暴食, 这说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导致了大学生对各类营养素的摄入不均衡。大学生往往对米面等价格低廉并易饱腹的食物摄入过多, 对肉类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摄入较多, 使得糖类脂类营养素摄入过量, 对蔬菜水果等价格较高的食物摄入不足, 无法保证维生素矿物质的充足摄入。中医学认为, 饮食是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 五脏六腑得以滋养的源泉, 科学的饮食结构可预防疾病并保持健康。饮食是维持生命的基础, 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依托,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身体健康的保证。在校大学生在保证主食摄入量同时, 应提倡增加蔬菜水果等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的摄入, 丰富除米面外的谷物类食物的摄入种类, 增加蛋奶等含优质蛋白的食物的摄入, 减少脂肪含量高的肉类食物的摄入量。

二饮食结构与健康

健康膳食结构的核心是营养全面、平衡和因人而异。首先, 要保持营养均衡, 主副食品、蔬菜瓜果要相互搭配、粗细搭配, 什么都要吃, 即便是不爱吃的食物。健康的饮食结构按食物需要量从多到少呈现宝塔式分布, 依次为:谷物;绿黄蔬菜;瓜果;豆类、根茎类;奶及乳制品;鱼、肉、蛋、糖;油脂。按照宝塔式饮食结构进食是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其次, 注重饮食的五味平和、不过偏。过食酸会导致肝气太盛、影响脾胃;过食咸会影响骨骼、易患各种心血管疾病;过食甜会导致发胖、糖尿病和心脏病;过食辣会影响神经、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功能及易患痔疮、消化道癌;过食鲜会减弱味神经功能, 影响消化。进食要按一定时间, 有规律的进行, 不要随意吃零食, 甚至饿一餐或胀一餐;一日三餐要有侧重, 遵循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的原则。饮水对健康也非常重要。通常, 人们因口渴而喝水, 这是不恰当的。口渴表示人体水分已失去平衡, 是人体细胞脱水的一个信号, 此时喝水已经晚了, 而且大量饮水, 往往还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为肾脏造成负担。正确饮水的方法是餐前空腹饮水, 即于早、中、晚三餐之前约1小时左右喝一定量的水, 尤其是早餐。空腹饮水宜用温开水或清淡饮料, 切不可以浓茶或浓盐水代替。

三高校开展养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关于中老年人饮食营养和养生保健的指导活动较多, 主要包括饮食与健康, 生活方式与健康, 体育锻炼与健康等内容, 却鲜见针对大学生提出这方面的建议。作为高校食品科学专业的教师, 致力于食品营养和健康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认为对大学生开展饮食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和迫切。其一, 大学生走入社会将是社会的中坚人才力量, 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关系到其今后的工作能力, 健康的身体是他们为国家做贡献的重要保证。其二, 一些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长期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导致。膳食结构的差异会决定人们日后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其三, 营养不均衡会造成身体抵抗力下降, 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饮食习惯不良和养生健康知识的缺乏。因此, 丰富健康的饮食知识, 对于预防营养失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体格健康

大量调查分析表明, 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近年来呈下降趋势, 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应该引起高校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在校大学生开设养生保健课程, 既可以保证大学生的合理饮食结构, 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又可以改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还可以达到未病先防的养生目的,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养生保健观念,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改变刻板单调的生活节奏。

2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习养身保健知识, 科学合理的安排生活作息, 可使人心情平静, 排除杂念, 既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又能使大学生的情绪放松稳定。调查表明, 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可以使大学生身体强健, 精神愉悦, 自信心增加, 自我控制能力增强, 心态积极, 可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3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养生保健行为是一种身体和精神的综合体验, 是人对社会生活、生命价值以及实现自我的感受和体现。崇尚天然, 坚持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与社会的统一。在学习养生保健知识的过程中, 可帮助大学生铸就坚韧、乐观的品格。当代大学生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 包括学业、就业及情感等多方面, 对身体和心理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非常容易变成亚健康状态。通过养生保健知识的学习, 可以使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 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业中, 有助于他们走出亚健康状态, 保持健康体态。

4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终身养生的观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种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导致的慢性疾病如三高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等发病率日益增高, 这警示人们需要不断加强养生保健教育, 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文化提倡的养生保健知识。大学生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群体的健康素质每况愈下, 在高校加强养生保健知识的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养生保健教育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文化的养生精髓, 传统养生文化底蕴深厚, 内容丰富多彩, 方式灵活多样, 无论是大学阶段, 还是以后的中老年阶段, 都可以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作息, 保证身体健康。

5普及养生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大学时期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为旺盛的时期, 也是一生中健康素质最高的时期。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健康养生教育, 增强健康养生与保健意识, 可促进大学生健康水平。高校应重视在校大学生对养生健康知识的学习, 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力量。本人任教以来一直开设养生保健公选课, 为学生讲述健康的饮食结构, 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及科学的养生行为, 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养生保健课程的开设既可以给学生带来身心健康, 又可以广泛地弘扬科学传统的养生文化拓展和挖掘传统养生保健内容, 丰富教学素材;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养生保健课程的优势, 研究养生保健课程的特点及授课方法, 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因此, 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 可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结构, 培养促进身心健康的行为习惯, 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培养良好的个性, 从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多维度促进大学生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丁国玉, 安斌, 宋庆武.大学生健康状况及营养膳食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0 (7) :62-64.

[2]黄凤玲, 王君彩, 龙孟球.大学生健康状况与饮食行为的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180-181.

健康宣教对脂肪肝的重要性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1年2月—2011年5月来我院体检的人群中, 被诊断为脂肪肝的患者部分进行健康宣教, 并与未进行健康宣教患者做对比。共选出40例患者, 年龄30~45岁, 男女不限, 主要是肥胖型脂肪肝和酒精型脂肪肝, 血清转氨酶 (GPT) 、三酰甘油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随机分为宣教组与非宣教组, 每组各20例。

1.2 方法

1.2.1 宣教组

1.2.1.1 找出病因, 有的放矢采取措施, 如如嗜酒要坚决戒酒, 避免酒精对肝脏进一步的损害。营养过剩、肥胖者应严格控制饮食, 使体能恢复正常, 生活不规律者尽量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不熬夜, 保持充足睡眠。停用会导致脂肪肝的药物如四环素、巴比妥等, 如有糖尿病积极治疗。

1.2.1.2 调整饮食结构, 提倡高蛋白质、高维生素、低糖、低脂肪饮食。不吃或少吃动物性脂肪、甜食。多吃水果蔬菜等富纤维食物, 以及高蛋白质的瘦肉、河鱼、豆制品等, 不吃零食, 睡前不加餐。

1.2.1.3 在肝功能恢复正常后根据病情适当增加运动, 促进体内脂肪及能量消耗。如每天至少快速步行1万步才能达到减肥效果, 也可以骑自行车、上下楼梯、爬坡、打羽毛球、跳舞、跳绳和游泳等有氧运动。

1.2.1.4 根据医嘱服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如有血胆固醇增高、三酰甘油增高者, 可在医生指导下选用1~2种降脂药物。如血脂康、舒降之、多烯康、维生素E等, 还有如月见草油、丹参、银杏叶制剂、决明子、首乌、大蒜、山楂等亦有较好的降脂调脂作用。肝功能受损患者可口服或静脉注射保肝药物:双环醇、甘利欣等。

1.2.1.5 定期来院随访, 复查肝功能、血脂指标和B超等检查, 以及时有效地采取针对性治疗。

1.2.1.6 告知患者心情要开朗, 不暴怒, 少气恼多交友, 有利病情恢复。

1.2.2 非宣教组

告知适当休息, 饮食控制, 同时配合药物治疗, 定期随访。

2 结果

12个月后, 宣教组18例肝功能、血脂测定B超检查均恢复正常, 2例均恢复阶段, 并主诉乏力和胃肠道不适等症状均有明显较前改善。非宣教组4例严格遵医嘱服药, 病情得到康复, 2例恢复情况较差, 主诉肝区胀满隐痛并伴有肝功能检查指标升高。另14例病情得以控止, 肝功能、血脂测定有不同程度下降, 但仍感精神状况欠佳、胃肠道不适, 如乏力、睡眠欠佳、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3 讨论

健康教育在临床医疗护理过程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护理人员运用所掌握的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相结合, 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和患者传递与疾病相关的知识、注意事项等内容, 使患者对疾病有充分认识, 减少对疾病的恐惧紧张焦虑等不利疾病恢复的情绪, 勇敢面对疾病, 积极参与医疗护理过程, 促进疾病康复。

摘要:目的 通过对脂肪肝患者的健康教育, 从而达到有效控止脂肪肝的目的。方法 使脂肪肝患者建立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结果 20例脂肪肝患者, 治愈率为90%, 10%的患者康复过程中。结论 通过医疗护理中的健康宣教, 大大提高脂肪肝患者的康复率。

健康教育对家庭病床患者的重要性 篇10

家庭病床及社区康复主要注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身心功能的恢复, 以功能锻炼和调适、全面康复、复返社会、改善生活质量为原则和目标, 更着重于帮助患者尽可能恢复生活自理、劳动和参加社会生活的能力[3]。经调查, 本社区家庭病床患者大多有以下情况:对自身疾病不了解;对自己现存的或日后的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存有悲观消极态度;有不良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对医师医疗活动不配合, 对家属的关心照料不满意, 不积极参与康复运动等。而患者家属亦存在对疾病不了解、无法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缺乏护理和康复知识、监督患者改正不良生活习惯配合治疗的力度不够等。针对上述情况, 笔者及本社区团队对本社区45位家庭病床患者及家属进行了规范的健康教育, 并配合常规药物进行康复、理疗、运动、心理等治疗, 取得较好的医疗康复效果, 证明了健康教育对家庭病床患者的治疗意义,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5例研究对象均为本社区55岁以上的家庭病床患者, 其中男20例, 女25例, 年龄55~80岁, 文化程度均为小学以上, 智力状况及语言表达能力均良好, 家庭支持情况均良好, 疾病种类包括:脑卒中恢复期、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帕金森症、肿瘤等, 诊断均符合WHO标准。

1.2 方法

将45例家庭病床患者根据所患疾病进行分组, 分为脑卒中后遗症组、冠心病组、高血压组、糖尿病组、其它组 (包括肺心病、帕金森症、慢性肿瘤等) , 按不同组别对患者及家属进行有针对性的规范健康教育, 通过上门宣教、医生个别指导、发放健康知识资料、组织患者和家属集中指导及交流、设立热线电话等形式, 配合常规药物进行康复、理疗、运动、心理等治疗, 具体内容如下:

(1) 脑卒中后遗症组 (25例) 治疗及护理措施。介绍脑卒中相关医疗知识, 介绍康复实例, 帮助病人恢复信心。介绍具体日常生活中的康复要点和操作方法, 向家属介绍患者可能的心理状态、外在表现及处理对策, 着重介绍患者平时控制危险因素的具体方法, 如控制体重、血压、血糖、情绪等, 鼓励患者适当进行有保护的运动。介绍预防合并症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 对已造成严重后遗症的患者着重向家属介绍日常护理常识及被动运动的方法, 以助其康复。

(2) 冠心病组 (10例) 治疗及护理措施。介绍冠心病相关医疗知识, 如发病机理、种类分型、临床表现、急救处理及高危因素等。着重介绍降脂治疗, 包括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等, 并建议定期检查。指导家属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学习现场急救等知识以保证运动的安全适量。另外介绍常见的心脏中医保健方法, 如自我按摩穴位 (主要是内关、合谷、足三里三个穴位) 、坚持用热水洗脚, 以利全身血液循环、提高睡眠质量等。

(3) 高血压病组 (15例, 其中12例亦有脑卒中病史) 治疗及护理措施。介绍高血压相关医疗知识, 包括发病机理、影响因素及严重并发症等, 鼓励配备家用血压计, 强调加强饮食控制、适当有氧运动、规律服药及定期测血糖及肝肾功能等措施的康复意义, 对长期服药者介绍停药综合征、夜间综合征及低血压现象的表现及处理方法。

(4) 糖尿病组 (9例, 其中8例亦有脑卒中病史) 治疗及护理措施。进行系统的糖尿病强化教育, 包括基本知识、饮食、运动、药物、血糖检测及并发症等日常自我护理知识的教育, 建立血糖档案, 实施长期监控, 定期复查, 实施系统化、个体化的护理干预, 发放基本知识教育手册, 强化生活习惯培养及足部护理保健知识教育。

(5) 其它组 (6例, 主要为肺心病、帕金森症、肿瘤) 治疗及护理措施。介绍相关疾病的基础知识、发展过程及并发症的预防, 介绍家庭护理的要点及康复治疗的方法。

2 结果

本组家庭病床患者经规范健康教育1个月、观察3个月后, 结果如下: (1) 脑卒中后遗症组:90%以上患者能平和接受自己的现状, 配合治疗, 肢体康复情况良好, 最大限度地发挥残余功能, 提高了生活能力, 家属能有效护理和辅助康复治疗, 减少了褥疮、废用性萎缩等事件的发生, 无1例发生原发病加重, 亦未出现新的脑卒中事件; (2) 冠心病组:88%能很好地配合日常治疗、适当运动、改善心功能、加强自我防护, 无1例发生心血管意外; (3) 高血压病组:均能保持健康饮食, 心态平稳, 适当运动, 规律服药, 85%血压保持正常, 监测尿常规及肾功能82%有好转, 无1例发生新的严重并发症; (4) 糖尿病组:86%能较好地控制饮食, 尝试进行各类运动, 主要为室内及床上运动, 85%空腹血糖平稳在6.6~7.08mmol/L, 监测糖化血红蛋白76%比以前有降低, 未发生糖尿病足及严重的血管神经病变; (5) 其它组:均能消除对疾病的恐惧和对现实的消极情绪, 能配合药物及康复治疗, 达到较好的医疗效果,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总体来说, 各组患者大多能在了解自身疾病的发展规律和治疗原则后很好地配合医师治疗, 调整自身状态, 在与疾病的斗争中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提高了日常生活能力 (ADL) ,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情加重或复发等情况, 提高了个人及家庭的生活质量, 减少了社区医疗成本。

3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与报道相符, 健康教育已经成为社区慢性病防治工作综合干预模式的主导, 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方式是控制慢性病的必要手段, 而家庭病床患者因大多为脑卒中恢复期、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肺心病、肿瘤恢复期及肿瘤晚期病人, 是社区慢性病防治的重点对象, 规范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对家庭病床患者及家属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多渠道、多方位的规范健康教育后, 可以消除其消极、紧张、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加强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通过饮食治疗和适当运动并配合常规药物进行康复、理疗、运动、心理等治疗, 医疗及康复效果明显, 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病情加重或复发, 可促进患者康复。因此, 对社区家庭病床患者, 医务人员应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 利用各种有效的医疗及康复手段, 促进患者身心功能的康复, 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改善生活质量。总之, 健康教育是辅助社区家庭病床患者身心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之一。

另外, 家庭病床患者家属作为常见慢性病的高危人群, 通过接受规范的健康教育, 一些不良习惯如吸烟、肥胖、喜食过分咸/甜食、过少运动等能得到有效控制, 很好地提高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 对整个社会来说, 对慢性病防治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社区家庭病床患者的治疗意义。方法:对社区家庭病床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分组教育, 采用规范化多种健康教育形式, 配合常规药物进行康复、理疗、运动、心理等治疗后, 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的改善情况及治疗依从性、医疗效果等。结果:各组社区家庭病床患者大多能改变不良心理状态, 改善生活饮食习惯, 并能适当运动、较好配合医师治疗, 家属也通过学习能进行有效护理, 取得了良好的医疗效果。结论:对家庭病床患者及家属进行规范的健康教育, 同时配合常规治疗, 医疗及康复效果明显。因此, 健康教育是辅助社区家庭病床患者身心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社区家庭病床患者,健康教育,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士枋, 范振华.康复医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8.

[2]段秀珍, 黄永禧.现代康复医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5.

[3]唐军.社区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11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R69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6-0324-01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明显增加,据权威资料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3-4%,城市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是继心、脑、血管和肿瘤之后的第三大杀手。而全面有效的控制糖尿病并非单纯用药可以达到的,通过对患者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使患者了解其健康状况,改变不良健康行为,因此,制定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1基本知识的告知

告知患者糖尿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诱发因素及低血糖的症状、预防措施,告知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引起多系统损伤,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严重者可出现酮症酸中毒而危及病人的生命。使患者对糖尿病有一定的认识,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2健康教育的目标

使血糖达到并接近正常水平,消除症状或延缓并发症。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满足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需求,并在饮食治疗,用药指导,运动方法教育,糖尿病足的护理,糖尿病的自我监测,并发症的防治和生活方式,心理调节等方面进行主动的调控,增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自我保健能力。

3科学饮食

原则上控制总热量,使体重达到并维持标准水平,限制脂肪的摄入,适量选择优质蛋白,减少或禁忌含糖量高食品;平衡膳食,食物选择应多样,谷类是基础,多吃粗粮蔬菜等纤维食物,减少盐的摄入,烹调时使用植物油,坚持定食、定量、定餐、多饮水,限制饮酒。严格限制各种甜食。控制体重,告诉患者体育锻炼时不宜空腹。通过宣教,更正患者及家属饮食疗法上的误区⑴过度节食或全素食,致营养摄入不足,脂肪分解增加,代谢产物酮体增多,引起代谢性酸中毒。⑵限制饮水,有些患者疾病早期有口渴、多饮、多尿的症状,因此限制饮水,这是不妥的,口渴是因为葡萄糖从尿中排出时带走了大量的水份,所以口渴就应该饮水,否则引起脱水,高粘血症及血栓形成。⑶不敢吃水果,很多糖尿病患者认为水果的含糖量高,进食后会加重糖尿病,因此不敢吃水果,其实水果中含有很多微分元素对提高体内胰岛素活性有很好帮助作用,因此在血糖监测稳定的情况下,适当吃些各种水果对人体是有宜的。现在很多的病人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定嗜好及饮食习惯,如吸烟、饮酒、喜欢高脂肪、高胆醇食物,因此要矫正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使糖尿病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

4体育运动

坚持体育锻炼有减肥和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鼓励病人积极参与运动,首选的方式是步行,最好是每天饭后30分钟至1小时运动最合适,活动频率由慢到快,运动强度由小到大,逐渐进行。同时告知患者运动时携带含糖饮料或饼干,出现乏力、饥饿、头晕、出汗、心悸等低血糖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卧床休息,进食含糖的食物或饮料以纠正低血糖症状,同时及时到医院就诊。

5糖尿病足的预防

积极预防足外伤,应做到:①要做到保持皮肤清洁卫生,每晚用温水泡脚,按摩足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肢体坏疽,每日检查双足,观察足部皮肤的颜色、温度和疼痛感觉有无变化。②每日用温水(以不烫手为宜)清洁足部,保持足趾间的清洁、干燥;保持足部清洁,嘱患者勤换鞋袜。③避免足部受伤,不要赤足行走,不要赤足穿鞋,以防刺伤、碰伤。④注意保暖,尤其是冬天,要选择柔软、前头宽大合脚舒适的鞋子。⑤修剪指甲时注意剪平,不可过短。⑥正确处理鸡眼、脚癣。

6糖尿病的自我防治

糖尿病的自我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糖尿病血糖控制不好,可引起多系統损害,如大血管损害、微血管并发症,因此,所有糖尿病病人都应学会自我监测血糖、尿糖,及早识别并发症,教会患者识别化验单的正常值。

7小结

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其治疗是一种长期细致的工作,必须取得病人的配合,才能有效控制并发症。根据病人的个性特征,实施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病人自我管理技能,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可以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因此,医护人员做好对糖尿病人的健康宣教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加强美术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12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根据我院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显示, 美术学生中有部分同学存在着焦虑、依赖、任性、退缩、孤独、懒惰、逆反等心理偏差现象, 如果不及时很好地矫治, 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影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美术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因素相连, 美的产生是物化于人的感觉器官所引起的, 美的感觉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 美的形式也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调查表明:爱好对比强烈的高纯度色彩的学生, 其个性表现较为活跃好动, 态度鲜明;爱好明度低、深沉凝重的色彩的学生, 其个性显得沉稳、缓慢, 态度不明朗;爱好中间色和粉色类较为淡雅色彩的学生, 其个性较为灵活多变, 并富于想象和创造性;常使用色彩无目的、无规律, 任意涂抹的学生, 其个性较为任性和不受纪律约束, 经常犯毛病。

因此,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可以有效地控制或减少导致心理冲突、造成心理压力的不良诱因, 起到预防为主, 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承受、战胜挫折的能力, 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二、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困惑

1. 生活环境的变化

大一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 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 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理想中的大学不一样, 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 面对新的环境, 新的生活方式, 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美术生面对就业制度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担心受挫。

2. 人际关系不协调

进入大学后, 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面对新的人际群体, 部分学生显得很不适应。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 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 却又担心失败, 只是羡慕, 而积极参与的不多, 久而久之, 开始回避参与, 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个别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 而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增加自身的人际魅力, 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与此同时, 由于个体间正常的交往不够, 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 学习上的压力

高中学的是基础知识, 以文化课为主、绘画为辅;而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 以绘画为主, 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专门人才。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老师的讲解, 而升入大学以后老师讲得很少, 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学习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 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同学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 每次考试时就生病或不敢考。美术生的学习压力来自内部和外部。内部的压力来自学生自身。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 学习目标过高, 动机过强, 超越了自己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 使自己时刻感受到失败的威胁。外部的压力来自于学生自身难于承受的繁重学习任务, 以及大学里激烈的竞争环境。另外, 有的学生因专业选择不当, 也会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4. 生活上的挫折

一些偶然的因素, 带给学生生活挫折, 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 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 很少遭受严重的挫折, 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面对学业、生活、感情方面的挫折, 学生便显得无所适从, 感到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甚至怀疑人生。这些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挫折。

5. 特殊群体学生的问题

近年来, 特困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同样是大学生, 20世纪80年代也不乏贫困者, 但为什么他们能坦然面对, 并引之为向上的动力, 而对今天的学生却造成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呢?作个横向比较似乎可以得出结论, 80年代的大学生是地地道道的缺衣少吃, 而今天的大学生却明显带有相对贫困的性质。特困生与普通生相比, 更多地表现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身心疾病突出和问题行为较多的状况。尤其是“双困生”, 学业成绩不理想, 家庭经济又很困难, 心理负担很重。再如, “网络生”, 上网成瘾, 甚至形成依赖, 或陷入网恋不能自拔, 并引发了种种问题。

6. 情感上的变化

爱情、友情、亲情是学生情感方面的三个重要问题。学生中流传着“每周一哥”, “普遍撒网, 重点捕鱼”, “预约失恋”……爱情与婚姻分离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单相思、失恋、网恋的现象时常发生, 引发的问题很多。部分同学在处理个人情感问题上, 分不清友情与爱情, 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之间交往的尺度。在与学生的交谈中, 很多学生反映与家长没有太多的话讲, 即使通电话, 也仅仅是“我在学校很好”、“不用担心”、“我没有生活费”之类的话。与此相反, 恋人之间的短信、电话越来越频繁, 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7. 就业压力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 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的择业心态。2009年, 在国家各高校平均就业率36%的困境中, 中央美院仍然保持了70%的就业率, 而清华美院也继续保持了以往90%左右的高就业率。由此可见, 美术类人才在就业问题上虽然因国家大环境的原因面临一些困难, 但其就业的前景并不比其他专业差, 甚至有些高校、有些专业还要高于理工专业和文科专业。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以及专业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 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

三、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面对以上种种心理问题的表现, 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 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1. 加大宣传力度, 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 在知识、能力与心理素质方面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他们成长、发展的环境更具有竞争的挑战性。所以, 21世纪的大学生经受着成长的压力、时代的压力和环境的压力。此时, 他们尤其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 但多数人主动求助的意识较弱。因此, 我们应加大宣传, 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个人求助的积极性。

2.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专业教学之中。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 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 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对新生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 做到心理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4. 组建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和班级心理健康委员。

我系建立以周广彦书记为组长、袁冬梅书记为副组长、各年级辅导员为成员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 各班、各宿舍委任心理健康委员。心理健康委员在系心理健康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 及时了解本班同学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状况, 协助班主任做好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工作, 帮助同学树立良好的心理观。

5.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鼓励学生积极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让学生充分了解有关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忧解难, 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6.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课外活动以及可以利用的手段, 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 使大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 充分发展个性, 改善适应能力, 尽而促进个体的和谐和发展。学生会和社团组织可以组织开展如讲演、辩论、绘画展、体育比赛等活动,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等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

总之, 在目前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 美术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 因此, 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克服和解决美术学生的心理问题, 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协调配合、共同努力, 从而持续、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在大学校园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群体, 有着十分敏感的社会心理, 所以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而美术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也存在着许多的心理问题, 严重影响学生发展的身心健康, 因此, 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这个特殊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关键词:美术生,心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周家华, 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2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下一篇:个人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