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共12篇)
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篇1
职中生是刚刚脱离义务教育的孩子, 也是才脱离父母的怀抱打算学成一技之长的未成年人。在身体发育上日趋成熟, 而他们的心理是否成熟了呢?职中阶段, 正是职中生打好心理健康根基的关键时期。这对于职中生今后的成人、成才乃至社会的和谐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职中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据调查显示, 职中生欠缺心理素质, 表现为依赖性强, 缺乏自立和适应能力, 离开父母的庇护会出现焦虑等情绪。在一些媒体中, 也常可以看到职中生因为自闭、焦虑、强迫、精神分裂等而引发伤害事件的新闻。每年, 各大职校都有职中生由于心理问题而无法继续学业。因此, 对职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刻不容缓。
二、引起职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影响职中生心理健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分两大部:一是主观原因, 二是客观原因。
从主观方面来讲, 职中生正处于十六七岁, 正值青春叛逆期, 心理变化较为激烈。由于心理还不成熟, 心理冲突也时有发生。比如:理想和现实冲突:职中生在初中也一样希望将来能考上高中、大学。可在中考中, 他们失利了, 只能上职中。很多职中生是怀着失落的心情走进职校大门的;自尊和自卑冲突:由于不同的家庭背景等的差异, 有些孩子在与人交往中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独立和依赖冲突:职中生是即将成年的学生, 从自身方面他们渴望早日自立, 但仍存在依赖心理;求知与能力差冲突:职中生学习的目的是希望掌握一门技能, 将来能顺利就业。可是有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差, 对于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掌握到位, 就会对未来就业产生焦虑心理。
客观方面来讲, 原因是多元化的, 体现在对职校的适应上:生活环境有所改变, 很多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过上寄宿生活, 这就要处理好与同学、老师的人际关系。另外, 学习环境也有所改变, 职业学校以专业课为主, 老师的讲课和教育方式需要适应;在同学之间的交往上“踏着铃声进出课堂、宿舍里面不声不响、互联网上倾吐衷肠”已经成为职中生生活的常态。这种生活方式折射出职中生在人际交往上孤独、迷惘的心理困惑;在社会因素上, 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家庭, 现在有些家长不会做家长, 对孩子造成了心理伤害, 甚至还有家长离异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二是社会, 职中生很容易受不良信息的影响。而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 各方面矛盾比较突出, 势必会造成一定的影响。三是网络的快速发展虽带来了便捷, 但不良信息也层出不穷, 职中生很容易受网络诱惑, 一旦有了网瘾就很难戒除。
影响职中生心理的因素虽然错综复杂, 但能够找到根源。所以, 在职中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也就能根据不同的原因采取措施了。
三、改善职中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1.提高职中生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可在课程中, 增设心理健康课程, 教授自我心理调适的技能。也可组织心理健康讲座, 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2.教师平时可多引导学生, 疏导不良心理。平时, 多关心学生, 对于心理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在这里, 有必要结合我在班主任工作中的一个案例来说明。这名学生是走读生, 开始给我的印象还不错。可是, 有几件事情的发生, 让我警觉起来。比如说, 该生虽为副班长, 但经常迟到, 经过多次说教仍效果甚微。后来, 他的变化就更让我吃惊, 男生却画黑眼线、擦粉还用增高鞋垫, 集体活动也不愿参加。面对这样的情况, 我的第一反应是该生肯定在心理上出现了问题。我一面向学生科科长反映, 一面向该同学的家人了解。我了解到:该同学是外省人, 父母在他还很小的时候就来我省做生意了, 他一度是缺少关爱的留守儿童, 与奶奶相依为命。后来父母生意稳定了, 把他接到了身边。对于该同学来讲环境和同学都是陌生的, 后来他变得沉默寡言, 不愿意与人接触直到变成现在这样。我到网上搜索了不少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 用来慢慢开导他, 甚至感化他。我还派同学接近他、帮助他, 与他多交流, 也叫他的父母亲平时多带他外出走走, 但一系列措施下来收效甚微。我只能求助于一名国家心理咨询师。我了解到这种情况, 可能已经出现了心理疾病, 对于该同学采取普通的心理策略是行不通的, 必须对症下药, 去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做量表测试, 才能确定有没有心理疾病。于是, 我与他父母亲碰头, 将这种方案陈述, 他们表示接受量表测试。因为心理问题还是早发现早治疗对孩子比较有利。他目前在学校的转变还不大, 比如, 还是不愿意和班级同学一起上体育课。但他妈妈说, 在家的表现已经有所改观, 比如, 他以前很宅, 一回家就不愿意出门, 但现在能陪家长一起去超市买东西。我派去照顾他的同学也说他比以前更愿意交流了。而且, 在班会课上他会高歌一曲。虽然, 该同学的转变还不是很明显, 和普通心理健康的学生相比还有差距, 但我相信, 只要我们不放弃不抛弃, 任何一个孩子都能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学生。
3.职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也要有家长的配合。家长首先要正确对待心理问题, 最好具备一些心理知识。
4.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营造好社会环境, 更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和国家的和谐发展。
四、在职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可能出现的几个误区
我们在对职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避免进入误区, 主要有: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就好了, 没必要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是德育工作, 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针对个别学生, 大多数学生不需要。避免类似的误区, 对全体职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 会使职中生更加健康地学习和生活。
五、对职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的目标
对职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 塑造健全的人格, 避免心理问题引起的伤害, 从而更好地掌握各项专业知识和技能, 以健康的心态来面对人生。
目前, 全国各校都在推进校园安全工作, 在职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将会减少很多伤害事故, 对学生、职校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和谐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应该早日引起重视。
摘要:不少学校和老师只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在职中生心理健康和情感教育上存在盲点。为了改善这一状况, 我们有必要了解职中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心理问题的成因、寻求改善的对策并避免走误区, 最终使职中生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职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陈家麟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岳晓东, 祝新华著.中小学心理辅导实用理论与技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毛振明, 王长权编著.学校心理拓展训练.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4.
[4]谢影等译.互联网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
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篇2
—读张世联校长的《学习心得体会》有感
皎平渡中学 王妃
读了张世联校长的《学习心得体会》,让我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节内容,我从中也认识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下面就谈谈我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认识。
一、对学生本身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第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第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特别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本身来说非常重要,对社会来说,也具有其特有的重要性:
第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才能很好地解决学生所存在的种种心理行为问题,促进中小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社会生活,健康快乐地成长。
第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第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可以调节学生的心理承受机制,正确认识自我、处理人际关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问题,促进德育目标的实现。只有具备了健康的心理品质,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认同思想品德教育。
第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心理素质是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个体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更好地发挥个体的潜能。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践,因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所应该具备的基本内涵之一,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
三、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是老师。教师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较大影响。要如何树立楷模,我认为老师先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其次对待学生要公平、公正,不能感情用事。成绩好的学生都受老师的青睐,但是我们老师不能因为某某学生成绩好而偏心偏爱他,甚至做出不公平的决定。最重要一点是要讲诚信。不能夸大或缩小事实,不能答应学生的事情不做,更不能在学生面前无所顾虑地讲话。
第二,结合各学科教学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学科渗透。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在小学开设一门课,而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优化整个教育过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学校教育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等多项工作中。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3
目前我国中职生在群体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特点,因而表现出一些与普通教育学生群体略有差异的心理问题。①厌学。由于中职教学一直以来受社会重视程度不高,一般情况下选择中职学校的都是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时表现出理解障碍、接受和消化知识速度慢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从而厌恶上学。②自信心不足。由于在学习上的不如意,以及选择中职学校后可能面临一些负面的评价,因而产生自我怀疑和情绪低落的表现,从而出现自暴自弃、萎靡不振的情况。③叛逆思维。思想上的焦虑、烦躁导致学生行为夸张难以理解,容易出现一些异于常人的表现,这实际上是学生为了彰显个性博得注意的一种表现,此外受到外界环境中不良现象的影响,也会使学生的社会观念发生转变,从而变得易怒、爱慕虚荣、不受管束等。
2.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1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改革应试教育,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了学生的一些不合理的习惯和精神面貌,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的心态。一方面,学生能够正确正视自身,从而发现自我的优点和职业教育的乐趣,从而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当中去。另一方面,学生拥有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人修养,对职业校园人文环境而言是一种净化,有助于改善校园内的不良风气,并且减少思想政治教育难题。
2.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内心郁结进行疏导,使之心胸豁然,从而以平和的心态去审视和感知世界,发现周边的和谐美。在学习上不再因为基础薄弱而产生懈怠和厌倦心理,而是发扬刻苦精神,不断地进行钻研,以获得知识技能积累为成就。面对各种评价能够坦然接受,并且对于自身的错误能够用于接受和改正,而不是采用各种方法回避。在做人方面,能够以换位思考去体谅他人,同时保持真诚心与人友善交往,能够自觉地遵守各种校园规定,而不是以违反纪律甚至违反法律为荣。
3.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3.1展开针对性的心理教学
校方应当就本校学生进行实际调查,并建立起学生的心理情况档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家庭情况、在校表现等具有记录,以便综合分析,其中需要认真对学生进行一定心理测试,以保证对学生的后期教育和观察更为细致。针对一些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的学生,应当采用个别咨询的方案,即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找出其内心症结所在,并针对性的进行开导。例如:个别学生焦虑心态较为严重,教师应当通过学生了解他在为什么焦虑、焦虑的表现以及焦虑的持续时间和其他影响因素等,通过综合分析之后,对学生进行开导,对于因学习成绩而焦虑的,则鼓励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优点,并对学生进行肯定,以转移其对自身不足的注意,同时提高学习积极性。
3.2利用校园环境开展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的方式应当是多种多样的,不拘泥于上课、开导等较为传统的方式,而利用校园环境让学生获得一定的熏陶,从而改变其内心思想状态就是一种良性的方法。首先是要对校园的氛围进行调节,加强校园校风、班风、学风建设,要求教师须和蔼可亲、学生须互助友爱,通过加强管理和引导打造良性、和谐的校园,从而使学生的智商和情商都能获得发展。其次是需要对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调节,让学生拥有更多的个性释放空间,通过举办各种校园活动,如知识竞技、技能比拼、文艺汇演、艺术赏析等,让学生获得精神愉悦和表现成就感。
3.3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教育模式
教育成败的关键还是在于学生自己,因此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育活动。应当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觉悟,不断加强自我控制和塑造。但在此过程中,教师需注重运用有效评价,即通过对学生一些客观的表现进行鼓励的办法,让学生找到自我养成的方向。而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也需要被适当利用,即教师与家长之间达成共识,对学生的状态进行掌握,并且要求家长配合优化家庭环境,例如一些不正的社会风气不要在家中表现出来,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娱乐时间等,让家长作为心理教育的称职教师。
4.总结
加强美术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4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根据我院心理健康普查结果显示, 美术学生中有部分同学存在着焦虑、依赖、任性、退缩、孤独、懒惰、逆反等心理偏差现象, 如果不及时很好地矫治, 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影响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美术教育与学生的心理因素相连, 美的产生是物化于人的感觉器官所引起的, 美的感觉与人的心理活动相关, 美的形式也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调查表明:爱好对比强烈的高纯度色彩的学生, 其个性表现较为活跃好动, 态度鲜明;爱好明度低、深沉凝重的色彩的学生, 其个性显得沉稳、缓慢, 态度不明朗;爱好中间色和粉色类较为淡雅色彩的学生, 其个性较为灵活多变, 并富于想象和创造性;常使用色彩无目的、无规律, 任意涂抹的学生, 其个性较为任性和不受纪律约束, 经常犯毛病。
因此,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 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可以有效地控制或减少导致心理冲突、造成心理压力的不良诱因, 起到预防为主, 防患于未然的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和承受、战胜挫折的能力, 使他们具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
二、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困惑
1. 生活环境的变化
大一新生都有一个角色转换与适应的过程, 每年刚入学的大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原因, 首先是现实中的大学与理想中的大学不一样, 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 面对新的环境, 新的生活方式, 一些学生出现了独立与依赖的矛盾;美术生面对就业制度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担心受挫。
2. 人际关系不协调
进入大学后, 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面对新的人际群体, 部分学生显得很不适应。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 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 却又担心失败, 只是羡慕, 而积极参与的不多, 久而久之, 开始回避参与, 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个别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 而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增加自身的人际魅力, 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与此同时, 由于个体间正常的交往不够, 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 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3. 学习上的压力
高中学的是基础知识, 以文化课为主、绘画为辅;而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 以绘画为主, 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专门人才。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老师的讲解, 而升入大学以后老师讲得很少, 自觉、自立、自主、创造是大学学习的特点。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学习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 从而带来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有的同学甚至得了考试恐惧症, 每次考试时就生病或不敢考。美术生的学习压力来自内部和外部。内部的压力来自学生自身。由于缺乏正确的自我意识, 学习目标过高, 动机过强, 超越了自己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 使自己时刻感受到失败的威胁。外部的压力来自于学生自身难于承受的繁重学习任务, 以及大学里激烈的竞争环境。另外, 有的学生因专业选择不当, 也会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
4. 生活上的挫折
一些偶然的因素, 带给学生生活挫折, 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 诸如失恋、失去朋友、家庭的重大变故、经济困难等。由于绝大多数学生是在家长和教师的保护下一帆风顺地成长起来的, 很少遭受严重的挫折, 更缺乏独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 面对学业、生活、感情方面的挫折, 学生便显得无所适从, 感到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甚至怀疑人生。这些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挫折。
5. 特殊群体学生的问题
近年来, 特困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不禁要问, 为什么同样是大学生, 20世纪80年代也不乏贫困者, 但为什么他们能坦然面对, 并引之为向上的动力, 而对今天的学生却造成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呢?作个横向比较似乎可以得出结论, 80年代的大学生是地地道道的缺衣少吃, 而今天的大学生却明显带有相对贫困的性质。特困生与普通生相比, 更多地表现出自卑而敏感、人际交往困难、身心疾病突出和问题行为较多的状况。尤其是“双困生”, 学业成绩不理想, 家庭经济又很困难, 心理负担很重。再如, “网络生”, 上网成瘾, 甚至形成依赖, 或陷入网恋不能自拔, 并引发了种种问题。
6. 情感上的变化
爱情、友情、亲情是学生情感方面的三个重要问题。学生中流传着“每周一哥”, “普遍撒网, 重点捕鱼”, “预约失恋”……爱情与婚姻分离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单相思、失恋、网恋的现象时常发生, 引发的问题很多。部分同学在处理个人情感问题上, 分不清友情与爱情, 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之间交往的尺度。在与学生的交谈中, 很多学生反映与家长没有太多的话讲, 即使通电话, 也仅仅是“我在学校很好”、“不用担心”、“我没有生活费”之类的话。与此相反, 恋人之间的短信、电话越来越频繁, 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
7. 就业压力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十分突出, 面对市场经济的挑战, 出现了种种不正常的择业心态。2009年, 在国家各高校平均就业率36%的困境中, 中央美院仍然保持了70%的就业率, 而清华美院也继续保持了以往90%左右的高就业率。由此可见, 美术类人才在就业问题上虽然因国家大环境的原因面临一些困难, 但其就业的前景并不比其他专业差, 甚至有些高校、有些专业还要高于理工专业和文科专业。而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性别以及专业制约着择业的自主权, 对于少数大学生来说毕业就意味着失业。
三、解决心理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面对以上种种心理问题的表现, 在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 也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
1. 加大宣传力度, 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高等教育大众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 在知识、能力与心理素质方面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使他们成长、发展的环境更具有竞争的挑战性。所以, 21世纪的大学生经受着成长的压力、时代的压力和环境的压力。此时, 他们尤其需要心理疏导和帮助, 但多数人主动求助的意识较弱。因此, 我们应加大宣传, 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从而提高个人求助的积极性。
2. 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专业教学之中。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 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 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 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3. 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工作。
对新生采用“问卷”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进行专门辅导, 做到心理问题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4. 组建心理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和班级心理健康委员。
我系建立以周广彦书记为组长、袁冬梅书记为副组长、各年级辅导员为成员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 各班、各宿舍委任心理健康委员。心理健康委员在系心理健康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 及时了解本班同学的思想特点和心理状况, 协助班主任做好本班同学的心理健康工作, 帮助同学树立良好的心理观。
5. 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鼓励学生积极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让学生充分了解有关专业知识。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忧解难, 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
6.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课外活动以及可以利用的手段, 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氛围, 使大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 充分发展个性, 改善适应能力, 尽而促进个体的和谐和发展。学生会和社团组织可以组织开展如讲演、辩论、绘画展、体育比赛等活动, 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等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发展。
总之, 在目前社会迅速发展的形势下, 美术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 因此, 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不仅具有理论意义, 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克服和解决美术学生的心理问题, 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协调配合、共同努力, 从而持续、有效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摘要:在大学校园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群体, 有着十分敏感的社会心理, 所以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而美术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也存在着许多的心理问题, 严重影响学生发展的身心健康, 因此, 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促进这个特殊学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关键词:美术生,心理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周家华, 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2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
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求。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言必谈中考、高考,升学率成了学校教育的唯一目的。学习成绩决定了一切。从家庭到学校,学生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做与学习无关的事被认为是没有“正事 ”的表现。有的学校评“三好学生”基本上也成了“一好学生”。我们的德育工作很多时候也是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习为目标对学生进行教育。致使有的学生厌恶学校,逃避学习,甚至产生仇视心理。
当前,中学生存在的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我们学校亦有类似情况,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各中小学虽然早就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形同虚设,更不要说开设专门的心理教育课了。
“马家爵事件”足以使我们对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深思。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就目前状况而言,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的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回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维护好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成长的需要。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是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心理和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需要,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由于以上的因素,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家庭、社会环境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注重与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篇6
人的素质应包括三部分,即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而心理素质是整体素质结构的核心,它既是社会文化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基础,决定着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水平,又影响着生理素质的发展和潜能的发挥,德、智、体会对心理产生一定影响,但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手段来实施。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素质,不可忽視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那么,学校应该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呢?
一、加强领导和组织机构建设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日程,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做到统一规划,具体部署,而且要不断强化管理,为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发挥科研骨干的带头作用,促进全员参与是搞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保证
学校在提出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要注意发挥科研骨干的带头作用。一方面,学校鼓励支持科研骨干教师报课题、搞科研,为他们参加培训进修和学术交流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学校要求科研骨干教师不断总结、推广研究成果,通过撰写印发论文、举办专题讲座等形式培训教师,指导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多途径、多方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取得实效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通过多途径、多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可以通过课程进行心理辅导也可以把团体辅导与个体辅导相结合;另一方面,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通过这些努力,使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战胜自我,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生活。
四、营造“心育”氛围是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的外在条件
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心育”氛围。其中,师生关系、班级管理、课堂教学是心育氛围的重要方面。我们要求指导老师和班主任及代课老师,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主动作用,努力改善师生关系,优化教育教学活动的心理环境。其次,校园环境建设不仅要做到净化、美化,还应突出“心育文化”,让学生感受到激励,领悟出一种心境。再次,我们还可以通过国旗下讲话、校园之声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心理卫生知识,从而营造出浓厚的“心育文化”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阳光地带,带进一个充满喜望的世界。
五、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创新教育相结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健康的心态,具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抗受挫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而这些正是创新所要具备的优良品质。在学校教育中,必须把这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的需要。
我校开展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载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将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道德及身心健康等方面不断提高,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得以张扬;并使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意识不断加强。让我们一起努力探索,进一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造就未来的强者。
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篇7
一、要肯定幼儿的进步,让幼儿充满自信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特有的个性。家长也好,教师也好,不要抹杀幼儿的这份特有的个性。我们要用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既要让孩子接受我们的教育,又要让孩子感受到教育的必须和愉快的成长。想很好地教育孩子,首先要很好地了解孩子,孩子对每一个事物的反应就是对我们教育者最好的反馈信息。有的家长会说我自己的孩子我怎么会不了解,其实不一定是这样,有的时候身边的他人也许比你对自己孩子的了解还要多。有句话说“旁观者清”,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也不妨把这句话用上。自己的孩子都是好的,我们往往会让这种亲情的爱蒙蔽住眼睛和心灵,我们看到多的是孩子的优点和强项,孩子的缺点和弱项有时候我们可能会看到会发现,但是我们又往往有很多理由来说服自己,告诉自己孩子今天有点心情不好,或者其他的什么原因让他才这样,久而久之,使我们离孩子越来越远了。孩子的心理在成长,你不及时地去和孩子很好地沟通又怎么能进入到他的心里呢?你又怎么能看到孩子的需要呢?
二、要采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多与孩子沟通交流
这里就幼儿“撒谎”这一问题来谈谈与幼儿沟通的重要性。孩子撒谎不是天生的个性,都是后天形成的。那么形成撒谎的原因一般都是教育者给于的。小的时候我们为什么撒谎,一般是这样的两个原因,其一:心理的恐惧;其二: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大体的来说就这两个原因让我们去撒谎,首先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不在一个水平面,教育者高高在上,接受教育者总是昂首仰望。昂首仰望会很累,就是这样长久的不能面对面的交流,使得教育者和接受教育者距离越来越远了。目的不能达到,那就会想办法,这样孩子开始撒谎,因为撒谎可以帮助自己达到目的。再者说,在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常常会很激动,一时激动发脾气孩子的心理就有了恐惧感,有时候还会受皮肉之苦,也就是因为这样的皮肉之苦孩子学会了撒谎,这是人的本能,自我保护的本能!所以,当孩子出现错误时,我们不能一句话就否定孩子,而应用鼓励的语言,比如孩子画画时你可以说:“你的画画得不错,如果画面更整洁些会更好。”而不是说:“瞧你的画,乱七八糟像什么呀?”
三、切忌过分溺爱和严厉斥责
过分溺爱和严厉斥责对孩子都没有好处。每个父母都是一个教育者的身份,我是孩子的母亲当然也不例外。现在的我回想孩子在小的时候我都给了孩子什么样的教育,除了斥责就是放任自流,而我的理由就是忙和累,这十几年的幼儿园工作让我越来越认识到我作为母亲的不称职,现在想起来我很懊悔。因此我奉劝各位不要因为自己的原因而影响到孩子的教育,教育在不断地前进,我也在不断地在学习,我在不断的学习中看到了自己的很多误区。
一次,我见到我们幼儿园小班的一名幼儿嘴巴周围一圈淤青,我以为是不小心在哪儿碰的,一问才知道是因为爱哭而被母亲打成这样的。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天底下怎么会有这么狠心的母亲?我不知道这位母亲是不是还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还是有别的原因。但我知道这样的教育除了给孩子身体上的伤害外,还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坐下来和孩子好好交流呢?他哭肯定也有哭的原因。也有的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凡事都给包办,孩子成了家里真正的小皇帝。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教育孩子没有晚的时候,人的一生都在接受教育中,为孩子的明天让我们不断去学习吧!教育人是最辛苦的事情,但是当你走进教育的内心的时候你会感受到其中很多的快乐!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8
一、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青少年情绪具有易动性 , 意志情态上的独立性不断增强, 因此, 除了对他们进行科学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外, 还要注重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结合经济发展和素质教育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 对他们进行分阶段的认知卫生的辅导以及情绪、个性、学习、人际交往的辅导, 使他们树立理想、信念和信心, 勇于面对挫折, 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掌握学习方法, 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形成健全的人格。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 可以说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学习有了很大的差异, 在初中更注重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如果学生仍然沿用小学的那一套学习方法, 很可能会因方法不当而导致成绩下降, 陷入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恶性循环之中, 他们感到非常困惑。
下课后, 学生都喜欢到办公室来找我聊天。我发现他们都很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 也非常努力去学习, 认真完成作业, 但是都没有取到很好的效果, 原因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都是漫无目的地学习。初中的课程比小学多很多, 如果学生还按照以前的方法去学习, 当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 我认为教师应根据全班学生的实际情况, 讲一些可以参考的学习方法, 或者让一些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谈一谈自己的学习方法, 以便其他学生借鉴。然后每个学生再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 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努力的方向就不会感到迷茫。
二、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发掘学生的潜能
青少年的适应有环境适应、人际适应和自我适应三种。环境适应包括生活环境适应和学习环境适应, 最典型的表现就是青少年的升学问题;人际适应包括同学关系、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手足关系和亲戚关系的适应问题;自我适应包括对自己发育的适应和心理发展的适应。
可以说, 小学到初中是一个坎, 这个坎的产生主要源于两个原因, 一是心理上的不适应;二是没有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小学生活和初中生活有很大的区别, 教师可以从学习心理、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来帮助学生, 使他们顺利地完成从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过渡。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个学生, 他上课的注意力很不集中, 经常开小差, 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我了解到他的这些情况后, 在开始讲课时就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叫他来回答。他回答不出来时, 我并没有批评他;他能答对一点点, 我就及时表扬他。经过这样一段时间后, 他的注意力渐渐集中了, 上课也精神多了。可见, 教师应多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 使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重新树立信心, 从而发掘学习的潜能。
三、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家长逐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不良的教育方法, 使学生的心理压力逐步减轻。一天下午放学后就我一个人在办公室, 我班的丽容同学在门口怯生生地说:“老师, 我可以跟你聊聊天吗?”我笑着说:“可以啊!什么事呢?”她流着泪向我倾诉了自己的烦恼。当时我没有想当然地说教, 而是耐心地倾听。她说她原来的成绩比现在好多了, 后来她弟弟上学后获得了一张奖状, 妈妈就指责她读了那么多年书从来没有拿过, 说她没用, 她因此就不怎么搭理妈妈了, 从此母女的关系很不好。她还说在考试时, 自己会做的题目偏不做, 以此来气妈妈。了解到她的这些情况后, 我与她的父母共同商量解决的办法, 让她们母女很好地沟通, 使她有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心态, 从而缓解她的心理矛盾和压力。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9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从广义上讲,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 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 能适应社会, 也就是说, 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 心理都不会失调, 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 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近年来, 许多学者采取各种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 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不尽如人意, 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 有的已经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心理障碍。例如:复旦大学大学生投毒事件、南航金城学院杀人事件等。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 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的素质之所以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最欠缺的就是心理素质, 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 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缺乏自信心, 依赖性强等。
在大学生中, 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以至于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 低糜消沉, 抑郁;情绪狂躁不安, 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2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2.1 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 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
现在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 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从新生抓起。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可以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 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增强心理调适能力, 缓解心理问题, 并且指导他们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 排解心中忧难, 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 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同时学校应组织大学生参加各项有益身心的校园文化活动。建立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 为学生全方位地提供倾诉场所, 及时发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并给予指导帮助。
2.2 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有着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通过校园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校园内自然环境陶冶性情、修身养性之功能, 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激励的人际环境, 使大学生产生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与人格的升华, 使他们有一种归属感, 心理上有所依靠。良好校园文化环境的建立还需动静结合, 并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以便形成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 使大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影响之中, 促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健康, 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应激和危机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就有的, 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 只有正确的引导才能对心理素质的提升起决定性作用。
3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3.1 大学生心理教育是实现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来讲, 都有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因素;而德、智、体三方面的发展也必须以心理素质为前提, 只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德、智、体诸方面才能发展, 才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2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 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 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 从而实现角色转换, 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总之大学生心理教育有助于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心理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健全大学生的人格。人的许多性格特征实质上反映了一个人的思想品德, 如热爱集体、助于为乐、正义感、公正无私、富有同情心等。性格特征和人的思想品德紧密联系, 没有健康的人格很难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因此, 要培养大学生优良的思想品德, 就必须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立。
参考文献
[1]张海莹.大学生健康心理养成的途径和方法[J].中国成人教育.
[2]李长文, 时长江.大学生如何增进心理健康[J].黑龙江高教.
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篇10
一、教育的周期重复性使教师缺乏成就感造成的心理压力
现在多数人工作还是为了谋生。但工作的目的仅仅是为了维持生计, 那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它还有另外一个功能, 工作本身, 也会使人产生诸如成就、责任、受人尊敬等心理感受。由此, 人们就会热爱自己的工作, 做好自己的工作, 然而教师的工作能如人所愿吗?由于教师这个行业缺乏发展机会, 导致一些教师感到工作太无味, 每天就这样做, 毫无发展前途, 就会对工作失去兴趣。因此, 做一件事情, 只有使他们对这件事情有很大兴趣, 他们才会把工作做得更好!
对于高考的要求, 广大教师们只能按教学大纲要求按部就班地日日教, 年年教, 毫无发挥创造性的余地。教师感觉到很烦, 以至于爱唠叨, 患上了教师职业病。缺乏创造性的劳动是枯燥乏味的, 它不仅不能让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而且甚至有可能造成人们对教育事业产生厌倦心理。
教育部门常常被经费不足所困扰, 其后果便是教师缺乏培训、进修的机会。这样, 知识的传播者们永远只能停留在“传道、援业、解惑”的阶段, 不仅让教师对工作产生不满, 更重要的是不能给教育带来生机, 影响了整个国家的教学质量。如何让老师能安心地工作, 还需要心理学这门科学的正确指引。
二、工作的紧张以及考试排名造成的心理压力
我国人口众多, 师资力量远远不够, 师生比例严重失调, 大多数高中教师几乎都是超工作量工作。
由于升学率已成为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和成效标准。为此, 用考试成绩对教师进行排名成为各学校推动学科教学的重要法宝, 也成为高中教师心理压力的重要来源。
三、工作难度的增加以及工作责任的加大造成的心理压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 独生子女越来越多, 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这也给寄宿制的高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 随着高中的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 情绪不稳定的学生有所增加是给教师造成压力的另一个原因, 这种压力促使教师任务加重。多种因素加起来看, 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在现实教育中很重要。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校是一个由学生和教师组成的整体,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关键所在。教师不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集体活动的领导者、学生家长的代理人, 而且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也就是说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学生人格的影响者, 更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因此, 教师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健康, 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与行为, 同时这对于教师个人工作的成败也有极其重大的作用。教师心理健康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维护和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最重要的任务。
1. 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 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 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 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 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 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 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 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 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 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 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分的疾病, 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 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 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 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 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 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 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 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 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 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 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 是学生认同的楷模, 在师生日常接触中, 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 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 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
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篇11
护理健康教育程序:①评估:系统地收集受教育者学习需求的资料和信息。②诊断:对病人及家属所需健康知识和帮助的判断。③计划:对将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作出安排。④实施:将计划中的各项教育措施落到实处的过程。⑤评价:对教育效果作出判断,必要时进行重要评估。
护理健康教育方法: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与教育的有机结合,应用教育学的基本方法是开展护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常用的护理健康教育方法扫纳为以下20种:讲授法、谈活法、演示法、读书指、指导法、参观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技术操作法、咨询法、小组法、座谈法、劝服法、传单法、展鉴法、标语法、墙报法、美术摄影法、广播录音法、幻灯投影法、影视法。
护理健康教育的科研方向:①对教育需求的研究。②对教育内容的研究。③对教育形式的研究。④对教育方法的研究。⑤对护士作用的研究。护士在医院健康教育中应扮演什么角色,具有哪些权力,承担什么责任,与医生应有哪些分工和协作,如何提高护士教育能力。⑥对教育效果的研究。在医院健康教育的管理上应建立哪些评价指标,怎样实现健康教育与护理工作一体化的管理模式。⑦对教育体制的研究。
护理健康教育:实际情况分析
如何告诉病人“坏消息”?对“坏消息”的传递,要遵循因人而异、渐进原则——变压力为动力,同时,要鼓励病人消除恐惧,面对现实——实现精神解脱。
聊天也是一种治疗和护理手段吗?是的。护士在可能的情况下,通过聊天可以获得病人的许多信息和资料,也可以通过聊天给病人一些治疗和护理的建议。也就是说,在聊天可以获得病人的许多信息和资料,也可以通过聊天给病人一些治疗和护理的建议。也就是说,在聊天过程中,医护人员已经把治疗和护理的建议和方法传递给了病人,从而获得应有的治疗和护理效果。
怎样解释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对这些问题的解释技巧是一个护知识和艺术的综合表现。而这些知识和艺术都是建立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之上,关键看你去怎样解释这些客观事实。
教育对象不配合教育怎么办?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准备充分,是教育过程顺利进行的前提,而这种准备都需要护士来操心。即使护士都准备好了,教育过程也不见得一帆风顺。这时请注意:尊重受教育者的权利。
为什么要重视与病人家属的交流?病人家属及其他陪护人可能是护士最好的帮手。因此,护士要特别注重与他们的交流,而这种交流应贯穿病人就医的始终,包括病人痊愈离开医院后。
怎样理解操作与教育统一性?在与病人接触特别是进行护理操作时,向病人进行必要的讲解会使其感到放心并得到安慰。因此,与病人任何接触的时间都是进行健康教育的机会。
病人及家属提问你不知道的问题怎么办?对不懂的东西,首先应尽量弄懂,或负责任地告诉病人应该向谁了解情况。事后还要问病人及家属:“清楚了吗?”这样,病人及家属永远不会对你有意见。
在教育过程中怎样与医生或其他人合作?护士应该对病人、家属以及医嘱、特殊检查、用药等等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并注意教育内容要尽量与医生及其他医务人员的目标一致,否则容易造成教育内容或口经不一致,把好事办得不好。
护理健康教育: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要有效地开展护理健康教育实践,护士必须涉及范围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如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以及其他人文科学领域。任何理論知识的掌握都会给我们的临床护理教育实践以有力的支持制定出适宜的健康教育计划。
为什么现在的护理健康教育实践尚不能尽如人意呢?这主要是目前护士的理论水平和整体素质还不能达到实践的要求。
高校普及养生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篇12
一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分析
不少学者对目前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包括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影响自身和他人健康的日常行为、生活态度等。调查发现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体育锻炼、健康危害行为过多等不良生活方式。不吃早餐、盲目节食和暴饮暴食的饮食习惯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早餐是一天中能量和营养素的重要来源, 对维持身体健康发挥重要作用, 但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调查发现每天吃早餐的学生只有51%左右, 而不重视吃早餐的学生占约8.0%。对于不同健康状况的学生, 健康状况好的每天吃早餐的人数占62.1%, 比健康状况差的高12.1%。可见健康状况好的学生更重视早餐。目前大学生肥胖率逐年升高, 这和饮食结构中过多摄入糖类和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有关, 适当的节食可以减少热量的摄入, 减轻肠胃负担, 有利于保持体型匀称, 保持身体健康, 因此适当的节食是必要的。调查发现健康状况好的学生更热衷于节食, 人数比例达36.4%, 健康状况差的学生只有14.6%经常或有时节食。很多学生选择节食的同时会经常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会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经常如此会诱发各种胃肠疾病等。健康状况好的学生吃早餐和节食的比例较高, 暴饮暴食的比例低。而健康状况差的学生多数经常或从来不吃早餐, 节食的较少, 且喜欢暴饮暴食, 这说明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
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导致了大学生对各类营养素的摄入不均衡。大学生往往对米面等价格低廉并易饱腹的食物摄入过多, 对肉类等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高的食物摄入较多, 使得糖类脂类营养素摄入过量, 对蔬菜水果等价格较高的食物摄入不足, 无法保证维生素矿物质的充足摄入。中医学认为, 饮食是人体气血津液的来源, 五脏六腑得以滋养的源泉, 科学的饮食结构可预防疾病并保持健康。饮食是维持生命的基础, 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依托, 良好的饮食习惯是身体健康的保证。在校大学生在保证主食摄入量同时, 应提倡增加蔬菜水果等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的摄入, 丰富除米面外的谷物类食物的摄入种类, 增加蛋奶等含优质蛋白的食物的摄入, 减少脂肪含量高的肉类食物的摄入量。
二饮食结构与健康
健康膳食结构的核心是营养全面、平衡和因人而异。首先, 要保持营养均衡, 主副食品、蔬菜瓜果要相互搭配、粗细搭配, 什么都要吃, 即便是不爱吃的食物。健康的饮食结构按食物需要量从多到少呈现宝塔式分布, 依次为:谷物;绿黄蔬菜;瓜果;豆类、根茎类;奶及乳制品;鱼、肉、蛋、糖;油脂。按照宝塔式饮食结构进食是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其次, 注重饮食的五味平和、不过偏。过食酸会导致肝气太盛、影响脾胃;过食咸会影响骨骼、易患各种心血管疾病;过食甜会导致发胖、糖尿病和心脏病;过食辣会影响神经、心血管、呼吸和消化系统功能及易患痔疮、消化道癌;过食鲜会减弱味神经功能, 影响消化。进食要按一定时间, 有规律的进行, 不要随意吃零食, 甚至饿一餐或胀一餐;一日三餐要有侧重, 遵循早晨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的原则。饮水对健康也非常重要。通常, 人们因口渴而喝水, 这是不恰当的。口渴表示人体水分已失去平衡, 是人体细胞脱水的一个信号, 此时喝水已经晚了, 而且大量饮水, 往往还会带来一些副作用, 为肾脏造成负担。正确饮水的方法是餐前空腹饮水, 即于早、中、晚三餐之前约1小时左右喝一定量的水, 尤其是早餐。空腹饮水宜用温开水或清淡饮料, 切不可以浓茶或浓盐水代替。
三高校开展养生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当前关于中老年人饮食营养和养生保健的指导活动较多, 主要包括饮食与健康, 生活方式与健康, 体育锻炼与健康等内容, 却鲜见针对大学生提出这方面的建议。作为高校食品科学专业的教师, 致力于食品营养和健康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认为对大学生开展饮食和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和迫切。其一, 大学生走入社会将是社会的中坚人才力量, 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关系到其今后的工作能力, 健康的身体是他们为国家做贡献的重要保证。其二, 一些疾病的发生是由于长期饮食结构的不合理导致。膳食结构的差异会决定人们日后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的风险。其三, 营养不均衡会造成身体抵抗力下降, 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饮食习惯不良和养生健康知识的缺乏。因此, 丰富健康的饮食知识, 对于预防营养失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体格健康
大量调查分析表明, 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近年来呈下降趋势, 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应该引起高校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对在校大学生开设养生保健课程, 既可以保证大学生的合理饮食结构, 增强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又可以改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 还可以达到未病先防的养生目的,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养生保健观念, 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改变刻板单调的生活节奏。
2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习养身保健知识, 科学合理的安排生活作息, 可使人心情平静, 排除杂念, 既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 又能使大学生的情绪放松稳定。调查表明, 科学合理的生活作息可以使大学生身体强健, 精神愉悦, 自信心增加, 自我控制能力增强, 心态积极, 可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向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3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养生保健行为是一种身体和精神的综合体验, 是人对社会生活、生命价值以及实现自我的感受和体现。崇尚天然, 坚持人与自然的统一, 人与社会的统一。在学习养生保健知识的过程中, 可帮助大学生铸就坚韧、乐观的品格。当代大学生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 包括学业、就业及情感等多方面, 对身体和心理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非常容易变成亚健康状态。通过养生保健知识的学习, 可以使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 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业中, 有助于他们走出亚健康状态, 保持健康体态。
4有助于促进大学生树立终身养生的观念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各种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导致的慢性疾病如三高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肥胖症等发病率日益增高, 这警示人们需要不断加强养生保健教育, 要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文化提倡的养生保健知识。大学生这个特定年龄阶段群体的健康素质每况愈下, 在高校加强养生保健知识的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养生保健教育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中医文化的养生精髓, 传统养生文化底蕴深厚, 内容丰富多彩, 方式灵活多样, 无论是大学阶段, 还是以后的中老年阶段, 都可以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作息, 保证身体健康。
5普及养生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大学时期是一生中生长发育最为旺盛的时期, 也是一生中健康素质最高的时期。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健康养生教育, 增强健康养生与保健意识, 可促进大学生健康水平。高校应重视在校大学生对养生健康知识的学习, 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力量。本人任教以来一直开设养生保健公选课, 为学生讲述健康的饮食结构, 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及科学的养生行为, 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养生保健课程的开设既可以给学生带来身心健康, 又可以广泛地弘扬科学传统的养生文化拓展和挖掘传统养生保健内容, 丰富教学素材;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养生保健课程的优势, 研究养生保健课程的特点及授课方法, 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因此, 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健康生活方式的健康教育, 可引导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结构, 培养促进身心健康的行为习惯, 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 培养良好的个性, 从躯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多维度促进大学生健康素质。
参考文献
[1]丁国玉, 安斌, 宋庆武.大学生健康状况及营养膳食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0 (7) :62-64.
[2]黄凤玲, 王君彩, 龙孟球.大学生健康状况与饮食行为的探讨[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 :180-181.
【健康心理教育的重要性】推荐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08-28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09-27
浅谈特殊教育学校对智力残疾学生 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11-21
健康教育下的心理健康06-15
产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09-10
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01-06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08-25
营造健康的心理氛围11-08
呵护教师的心理健康05-16
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