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分析探究

2024-07-23

运用分析探究(通用11篇)

运用分析探究 篇1

货车常见故障分析, 除了要靠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外, 还需在日常检修中, 不断积累和总结, 认真对待每一辆车每一个部位和细节。本人将从车钩、车体、轴承、梁和交叉杆等大部件对车辆常见故障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检查方法。

1 车钩常见故障和检查方法

车钩缓冲器 (以2号缓冲器为例) 的检查。首先, 应进行外观检查, 看钩舌、钩头及冲击座是否有裂损及撞击痕迹, 钩肩至冲击座的间隙是否符合规定, 有无过大或过小的现象, 然后进一步的仔细检查。钩舌裂纹往往发生在弯角处, 用检车灯光线沿着钩舌水平方向照射两车钩的接触处并上下移动, 仔细检查是可以发现钩舌裂纹的。钩头裂纹破损较多的发生在锁销孔前端, 用检车灯光线在侧上方呈45°角照射该处便可发现, 冲击座如果受到撞击会留下明显痕迹或变形。前从板破裂大多发生在中部, 用检车灯光线沿着车钩尾部与前从板的间隙呈30°角斜向照射进去即会发现与缓冲器破裂往往伴有失效。破裂部位多发生在弹簧盒端口处或底板处, 前盖明显内缩无法复原, 前从板与缓冲器前盖间有较大间隙, 用检车灯光线在缓冲器前后呈圆弧形照射便可发现, 后从板座铆钉折断, 如果铆钉脱落还是比较容易发现的, 但是有的铆钉只折断几颗或折断后并不脱落, 这种故障就比较隐蔽。这时, 应检查铆钉与牵引梁铆接处是否脱漆, 用检车锤敲打铆钉头部, 如果发出“蓬蓬”的沉闷声音并伴有松动感, 说明铆钉可能折断, 这时必须钻进车轴与摇枕间检查确认, 用检车灯光线由下行上照射, 就会发现后从板座错位及铆钉折断。

2 车体常见故障和检查方法

车体下部的侧梁、枕梁、端梁及各种横梁经过一段时间的运用, 超载或装车方法不当, 致使车辆受力超过允许限度, 或受到较大冲击会出现裂纹。弯曲变化、腐蚀、磨耗等故障, 多出现在制动管孔附近或制动杠杆孔的部位, 加修、焊补的部位, 两梁交接处。加强对这些重点车型及重点部位的检查, 侧柱外涨时加强检查根部铆钉孔或加修施焊处。加强对补强板的一侧的检查, 检查补强板有无开焊、中、侧梁有明显弯曲或底架严重倾斜时, 更加彻底检查。检查时用检车灯的45°角照射, 根据光线的变化。调节灯光的强弱, 缓慢移动才能发现有无裂纹。检查棚车时, 注意检查靠门口两侧的侧梁与门口处的裂纹, 底部的几根大横梁与中梁的交接处。根据不同的车型与特点多检查, 多请教, 多总结。

3 滚动轴承常见故障及检查方法

目前我国铁路装用的主要无轴箱有个圆锥滚子轴承, 防车辆燃切轴一直是货车工作中的重点, 如何有效便捷地早期发现滚动轴承内部故障, 成为工作的重点。在车辆进入时, 仔细听车辆有无异常振动, 有无车轮打击钢轨的声音, 检车中加强对这些特征车辆的检查, 看车轮踏面是否有擦伤、剥离、溶渣等。用检车锤轻敲轴端螺栓检查有无松动, 由于轮对踏面擦伤后, 车轮高速运转而使保持架及滚子受到较大的冲击振动载荷, 有可能使保持架裂损滚子破损, 检查时车轮过限后及时扣修。密封罩松动、渗油、甩油时, 加强手摸轴温, 用点温计复测相结合的方法, 检查轴温是否异常, 看甩出的油是否甩在车底, 摇枕、侧架及轮辐上, 油脂是否银灰色, 手捻油脂中有无颗粒状金属粉末, 判断滚动轴承内部有无故障。

4 梁常见故障分析

像P61、C62a车型其材质为普通钢较软、较薄、牵引梁丛板座铆钉处, 中边梁、枕梁交接处、中部, 中梁立管孔处, 四大梁交接处及焊接口应力集中处, 很容易发生裂纹、变形。而C64K/C64H/P64GK等车型, 其材质为耐候钢, 厚且韧, 不易产生裂纹变形, 但是当受到应力超过负合时易发生脆裂, 如枕梁承受垂直载荷, 同时是侧梁的主要支承并将侧梁负荷传至心盘, 枕梁与心盘两侧各相当于单臂梁, 因此一般制成变截面等强度Ⅱ形结构, 其裂纹多发生在与牵引梁、中梁交接处以及在枕梁中部从上往裂。枕梁的结构车辆中部为最宽逐步減小, 受力中部最大端头受力最小, 由于与牵引梁、中梁间为焊接式, 其材质受到影响, 加上装车货物超重很容易发生裂纹, 而枕梁中部旁承上方因装车货物发生偏载受力过大, 易产生裂纹。

5 交叉杆常见故障及检查方法

交叉支撑装置提速转向架、交叉杆及盖板产生裂纹变形的故障时有发生。交叉支撑装置裂纹变形多发生交叉杆两端向内400mm的位置以及盖板部位, 这时, 应将头部探过车轴从制动梁方形杆与槽钢之间以及从车轴下方向上环视检查, 便可发现交叉杆或盖板裂纹变形。

6 结语

对车辆运行故障的熟练查找和检修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 需要靠长期的积累和不断学习实践, 只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才能在日常车辆检修中快速准确找出故障并进行修复, 确保车辆技术状态良好和整车运行安全。

参考文献

[1]吴海超.车辆运用与管理[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2, 7.

[2]铁路货车运用维修规程[M].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0.

运用分析探究 篇2

关键词:金融经济;经济数学;极限;导数

近些年,我国金融经济取得了良好的发展。金融经济分析过程中,单单依靠经济的定量分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机结合定量分析。经济数学是数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比较广泛。经济数学理论的应用可以有效解决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实际问题,利用经济数学理论,很多难以解决的金融经济问题将得到很好的处理。因此,经济数学理论对于金融经济分析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函数模型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数学的基础理论就是函数,而函数也是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基础。通过函数建模,可以将金融经济问题转化为数学关系,通过函数关系进而简化分析的过程。比如在研究市场的供需关系时,将问题转化成数学函数关系,将可以使分析更加明确。供需关系的影响因素有价格、商品的可替代性、消费者的价值取向、消费者的购买力等。其中,价格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那么在分析供需问题时,就可以通过价格为基础,建立有效的函数关系。常用的函数关系有需求函数、供给函数两种。需求函数是一种减函数,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上涨而逐渐降低。供给函数是一种增函数,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上涨而不断增加。需求关系变化过程中形成的价格,可以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保证成交的顺利进行。在研究产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时,就要利用成本函数进行分析,假设产品生产时的技术和价格不变,产量和成本之间就会存在一定的关系。商品的生产过程中,需要考虑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关系,收益分析就会用到收益函数。经济数学中的函数关系对于金融经济分析具有重要价值,可以将复杂的问题通过函数关系简化,进而提高金融经济分析的效率。

二、极限理论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极限理论是数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是很多数学理论的基础。极限理论在金融和经济管理、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比较广泛。极限理论能够反映出事物的增长和衰减的规律,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设备折旧、细胞繁殖等方面。极限理论在金融经济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计算储蓄的连续复利上。极限理论可以计算储蓄连续复利中的本金和利息总和。

三、导数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导数理论是数学中比较常用的理论之一,而导数与经济学之间关系密切。通过边际概念构建导数关系,就能将变量替代常量,进而进行经济学研究。导数是经济学中的常用理论,边际需求函数、边际成本函数、边际收益函数等都是经济学分析中的常用理论。导数能够反映出自变量的细微变化,通过自变量变化分析因变量的变化,进而研究函数的变化率。成本函数研究时,商品在固定的产量下,可以计算出边际成本,该成本就是重新生产相同产品的成本,此时可以将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对比,进而决定该商品的产量变化。如果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该商品的产量就要增加。如果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该商品的产量就要减少。弹性研究是导数应用的另一个方面,函数的变化率需要使用弹性研究。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的关系就可以利用弹性研究。利用弹性能够得出一个价格值,商品价格提高的比率要大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则价格提高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如果商品的价格比该价格高时,商品价格提高的比率要小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则企业提高价格后收益就会减少。经济最优化是经济分析的重要内容,其也可以利用导数理论进行分析。导数的最值和求极值等知识,能够很好的解决最大利润、最优收入、最佳资源配置等问题。

四、微分方程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微分方程是含有函数、微分、自变量的方程,其是解决复杂经济问题时常用的数学知识。如果研究中的自变量较多,可以通过假设一个自变量为常量进行计算,也就是偏导数理论。金融经济分析中常用的还有求近似值的方法,这种计算也会用到微分的理论。数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解决金融和经济中的很多实际问题。经济分析中会涉及复杂的经济现象,而其中的很多因素难以量化,需要经济数学中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分析。

五、总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分析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经济数学理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能够将复杂的经济问题通过数学关系进行简化。通过函数建模、极限理论、导数理论和微分方程理论,可以将实际的经济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进而通过数学关系计算出相应的结果,数学的应用对于经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未来我们应该加强数学和经济的交叉,使其能够更好的为金融经济分析服务。(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曾金红.浅析金融经济分析中经济数学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4).

[2]吴清雾.关于数学在经济问题计算中的应用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20).

运用分析探究 篇3

一、英语报刊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出版的英语报刊种类日见增多,如21st Century,China Daily,China Today,English Weekly等。与教材相比,英语报刊具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主要表现为如下几点。

1. 时效,新颖。

英语报刊内容新颖、关注时事热点、紧跟时代步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报刊内容广泛,体裁多样,一般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体育、娱乐,以及对外政策方面的重大事件,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其词汇量、丰富其语言知识。例如,21st Century这份报刊中就有Learning Express,Sports,Entertainment,Focus on,Relationship等栏目。

2. 语言地道,贴近生活。

英语报刊的语言地道,近似母语的表达,有利于学生避开中式英语的“陷阱”,接受地道英语的熏陶。而且英语报刊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比如大学生活、课外兼职、就业等话题。一些英文报刊甚至开辟了英语四、六级的考前辅导、听力词汇、阅读、写作、翻译,面面俱到。

3. 语言难易适中。

大多数的报刊都设立了各种版别,可供不同英语水平层次的人阅读,如《英语周报》、《学英语报》、《英语辅导报》相应地设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各年级阶段的版别,符合不同层次的读者的最好需求。同时报刊内容与教材基本保持同步,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4. 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许多英语报刊除了发行纸板报纸外,都有网络电子版,学生可以进行网上阅读,方便、快捷。而且许多报纸也给了学生练笔的机会,专门开辟专栏,刊登读者文章。这样,既展示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也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的参与,从而提高了英语学习积极性(端木义万,2000)。

二、英语报刊阅读课程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 了解外部信息的有效途径。

语言是有背景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里渗透着文化。学生要想学好英语,必须熟悉并理解与英语语言相关的文化知识。报刊的时效性、新颖性让学生时刻感受到世界上最新的政冶、经济、军事、文化动态,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各国社会文化的途径。

2.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报刊文章具有很强的时事性、知识性、趣味性,内容包罗万千,有相当一部分是学生了解或熟悉的事情,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自主地开展英语学习。

3. 帮助学生扩大词汇容量。

当今信息时代,新词随着社会的发展层出不穷,新的词汇往往最早出现在报刊媒体上。这些词刚刚出现的时候,在字典中是查不到的。比如ecommerce,Netizen等都是通过英语报刊传播后进入英语词汇中的。

同时,报刊文章里同一类事件的新闻报道中使用的词汇常常是重复的。通过报刊阅读,可以让学生通过新闻语言中的大量素材加强对已学词汇的记忆和理解。

4. 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英美报刊文章阅读课程是英语泛读课程的延伸,它具有信息量大、时代性强、内容新颖等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细致观察语言的能力,以及假设判断、信息表达及语篇模式等语义衔接手段的意识,可以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各种阅读技巧,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加深对词、句、段落和篇章的理解。

5.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不同国家、不同性质、不同出版社的报纸会反映出不同的价值取向、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英美国家的报纸必然反映的是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虽然新闻报道原则要求做到客观、公正、真实,但因为观念、利益的差异和个人主观偏见等因素的作用,新闻报道常常具有一定的政冶倾向性。这就需要学生在阅读报刊的时候,加以分析,认清作者的倾向和偏见,体会西方人对事件持有的不同观点。

6. 提高学生的讨论能力。

新闻报刊中报道的专题(如政治事件、科技动态、经济发展、健康养生、体育文娱等)都是人们乐于讨论的话题,具有极高的讨论价值。教师要充分利用报刊中出现的适宜学生讨论的新闻话题,组织学生积极地投入讨论,鼓励学生用于发言,引导他们逐渐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端木义万,1994)。

7. 培养创新思维。

报刊文章素材繁多,内容丰富,不同的学生会对不同主题的新闻产生兴趣,教师可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阅读。在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学生是主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结成小组,选定阅读材料。在课后,通过小组合作型方式完成学习,在限定时间里阅读所选择的材料,寻找、搜集、整理与主题新闻相关的信息材料,在课上讨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检查学生阅读报刊和组织活动的成果。采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多样化:辩论、猜想、访谈、小品、演讲等。通过这些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提升团队精神,使学生学会交流感想,分享成果。同时,学生在激烈的辩论中英语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均能得到良好的培养和锻炼,在演讲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英语语言学习的真谛,从而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实践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三、报刊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1. 纸质报刊教材阅读和网络在线阅读两种形式并用。

目前,由于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纸质报刊正在受到网络报刊的挑战,而网络报刊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纸质报刊为了应对因特网的挑战而创建的网络版对应报刊,如《纽约时报》的网络版:;《卫报》:;另一种是网络型报刊,没有对应的纸质报刊,这包括世界上最大的网络搜索引擎公司,如:雅虎、百度、谷歌等,均有在线新闻报道,相当于电子报纸。那么如何利用这些便利条件创造更多的真实语言环境,弥补外语教学中真实语境的欠缺呢?这一问题一直是高校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世界各主要媒体都在互联网上开设了自己的网站,如《中国日报》:;《华盛顿邮报》:。因此,报刊英语教学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大型真实语料库,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主动了解和学习世界各国的动态文化,不断丰富文化语料库,从而更好地从事跨文化交流活动。

2. 快速浏览信息能力和分析式阅读能力的交叉训练。

在报刊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侧重于研究式、分析式阅读,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中,每遇到一个生词都要查词典,然后逐字逐句地消化理解。这种识字法(word-recognition)的阅读方式,不但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影响阅读的整体性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重视快速浏览信息能力的培养,传授学生猜测词义的技巧,把分析式阅读和快速阅读(包括skimming和scanning)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报刊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即开阔文化视野、提高阅读速度、扩大信息量、增强词汇运用能力,为改进英文写作积累语言素材(牛励强、贾德鑫、张巍,2009)。

3. 有意识地了解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结构异同,在阅读英语报刊文章中,实现积极迁移。

比如汉语中定语与中心词的关系是“Adj+N”的顺序;而英语的定语与中心词的关系有两种顺序:一是“Adj+N”(当修饰语为单一形容词时);二是“N+Adj”(当修饰语为分词短语或定语从句时)。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汉语句式具有句首开放性特点,英语句式具有句尾开放性特点,比如说“这是昨天朋友捎来的一束芳香四溢的康乃馨”,英文对应句式为:This is a bunch of fragrant carnation which was brought to me by my friend yesterday.通过诸如此类的语言对比,可以帮助学生预知差异、准确理解。心理语言学和教学领域的大量研究都表明:母语在外语习得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在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事实上,外语学习者终身无法摆脱对母语思维的依赖,而这种依赖往往对外语学习起积极促进作用,而非阻碍作用(生安锋、赵玉荣,2006)。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并引导学生阅读和所学英文报刊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中文版报刊,也可以收听、收看相关的央视国际新闻节目,或在网上阅读新华网时及凤凰网资讯,做到对照内容阅读,提高理解水平。

4. 课上集中导读与课下任务式阅读相结合。

当前的报刊英语教学,往往不能帮助学生建立课后自主阅读的习惯,使学习活动失去连贯性,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应当鼓励和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团队意识和探究精神(苏白梅,1999)。首先,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报刊英语课程的学习中,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且要让学生意识到他们是出色完成该门课程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另一半。进而,教师可根据需要采取任务式、项目式的教学,并让他们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带着老师事先布置的任务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地完成任务。这样,他们不但能学到专业知识,而且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团队意识。在学生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都要密切关注各小组完成任务的进展情况,关注学生的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学生内心世界的变化,以便能够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起到“师者,导航、助航、观航也”的现代教师角色。

四、英语报刊阅读的实施方案

尽管英语报刊阅读基本上以学生课外阅读为主,但是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行为进行指导是必要的。教师可以根据英文报刊的特点,指导进行阅读活动,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主要的一些方案如下:

1. 由标题猜内容。

一般来说,标题是对文章内容和主旨的高度概括,引导学生体味标题的语言特色,根据标题猜测文章的大致内容。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力。

2. 笔记展示。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平时阅读报刊时把自己感兴趣的词汇、句子和段落摘抄下来。然后教师可以定期在课堂上给出时间,让学生把自己摘抄下来的词句段落或者是读后感介绍给班上的同学,相互交流。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针对一篇大家都感兴趣的新闻,在网上查阅该新闻的背景知识,对报纸上的新闻内容进行拓展。还可以每学期末在班上评出几份优秀的笔记,在全班展示。这样学生有了做笔记的动力,还达到了相互交流的目的,在交流中提高(康美华,2003)。

3. 读报知识和词汇竞赛。

教师可以定期总结各个英语报刊的新闻信息,然后在班上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比如看图说话、选择填空、判断正误、用英语描述竞猜等,检验学生的读报情况。这样既考察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也检验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总结报纸里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然后进行认读检验。

4. 手抄报比赛。

每学期可以在一个年级,甚至全校进行英文手抄报比赛。要求学生手写手绘,把自己平时看报积累的精美文章、段落等通过一份手抄报表现出来。然后进行评比,优秀作品可以用板报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出来。

总之,英语报刊阅读课外英语学习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提高阅读能力、拓宽知识范围等意义重大。英语教师应该在把握课堂教学的同时,抓好学生课外阅读,尤其是报刊阅读,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端木义万.英美报刊阅读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端木义万.外刊教学意义、教材与教法[A].高校英语报刊教学论丛[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3]苏白梅.外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康美华.巧用英文报纸优化阅读教学[M].福州:福州教育出版社,2003.

[5]牛励强,贾德鑫,张巍.报刊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思路研究[J].吉林胜教育学院学报,2009.

运用分析探究 篇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很显然,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学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因势利导地帮助和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并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努力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

一、营造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信息技术可以方便地将视频、图片、动画、声音等媒体集成在一起,优化问题情景的呈现方式,因此,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如在学习化学的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之前,教师可先播放一组画面:在一支燃烧着的火炬上方,放一块看似透明的玻璃板(实际由具有绝热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在板上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在自由玩耍。生动的画面,真实的场景,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刺激。学生看到此现象非常惊讶,教师引导学生感叹这一奇特现象时,提出“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情景?”等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强烈兴趣和欲望。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

科学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性学习的开端。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播,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双方只注重结果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多利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生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1.应用网络技术发现探究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中,互联网提供了丰富的与学科知识相关联的课外知识。教学中,教师应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些科普类网站,有意识地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与课堂内容有关的社会问题,从中发现与课堂学习有关的内容进行探究。如学生在网站上了解到全世界每年钢铁因生锈而损失相当严重的情况时,会在学习“铁的性质”这一内容时提出:钢铁锈蚀的条件、如何预防钢铁锈蚀等问题,从而产生探究欲望。

2.应用动画模拟创设问题情境

如在学习酸时,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演示盐酸、硝酸和硫酸的导电性,然后教师总结说明盐酸、硝酸、硫酸在水溶液中都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离子,并直接给出它们的电离方程式,然后根据电离方程式总结出酸的概念。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只能通过教师的讲解去想象电离过程,知识很难理解,只能机械地去背诵、记忆,更谈不上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将三种物质在溶液中电离的过程制成动画播放给学生观看,将微观粒子的运动形象化,学生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自然会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如:为什么三种物质在水溶液中都能电离出氢离子和酸根离子?为什么它们的阳离子都只是氢离子?这三种物质在性质上有没有相同之处?这些是否为同一类物质?教师根据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再引导学生总结说明“像硫酸、盐酸、硝酸这样的化合物属于酸”。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以为学生在今后探究学习中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

三、创建交流平台,促进合作交流

表达交流是探究性学习中学生形成正确概念,得出科学结论的阶段。信息技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提高表达探究成果的质量。信息技术使交流具有更快速、更灵活等特点,可以丰富传统的师生互动方式,使之更广泛、更深入,更开放。

在探究活动中,每个学习者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建构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可能不同,他们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就存在着差异,不同的人可能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的基础上,必需重视引导学生开展经常性的讨论和交流活动。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搭建合作交流的平台。例如可以通过腾讯QQ建立QQ班级群,在QQ群里进行讨论。也可以通过网校的班级空间进行交流,通过网络实现师生互动方式的多元化和个别化。

在交流中,教师可以有目的的多设计一些开放型的探究题目。如“改变PH值的方法” ,教师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探究方案,学生通过网上讨论筛选出合理的方案进行实验。又如“调查当地燃料的来源和使用的情况,提出合理使用燃料的建议”等,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可以畅所欲言,随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学生可以直接用文字或声音与教师交流,也可以在同学之间形成一个讨论小组,相互探讨,相互交流探究的经验、方法、成果。

信息技术使建构主义理想中的个别学习、合作学习成为现实,使每个师生都能平等交流,和谐共处。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客观的比较、分析、评价,从不同角度改变自己的经验和认识,克服原先独立探索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这种学习者群体合作方式可以扩展学生的视野,使个体的理解和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在共享集体探究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正确理解。

四、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实现自主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将需要呈现的教学内容利用光盘、网络检索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并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处理为学习资源,在教师和同学的协作交流中开展自主学习和网络协作,同时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景,并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探究发现,以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如:学习水污染、大气污染、能源等问题,这些环保问题难度较低,所以教师可让学生在网络教室自学完成。

教师先明确探究主题——造成污染原因?如何预防?怎样治理?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计算机中有教师存放的有关环境各方面知识的文件夹,集成了各种有关文章、图片、动画,还提供了相关网站,学生可以自主点击感兴趣的材料资源,还可以随时上因特网查询。学生通过浏览图片、网上查寻相关资料,可以了解世界工业发展情况,水资源分布情况,造成环境污染的各种原因,了解其它国家对环境污染治理情况等。教师通过教室网络平台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提出更深入的学习要求。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将探究结果从计算机上反馈给老师。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设置一些当堂测试问题进行人机交互,学生自己可以及时检测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这期间学生在信息技术平台上体味了自主探究的快乐,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这种自主探究学习模式中,信息技术更多地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和学习的辅导者。

运用分析探究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 探究式教学 应用 策略

培养探究能力是新课改对高中数学教学所提出的要求,所以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要重视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让高中学生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自觉探究数学规律,并在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探究意识。本研分析了在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当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法的相关策略,旨在让高中学生体验到数学探究乐趣以及感悟数学探究价值。

一、创设探究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为了能够使高中学生有效配合数学教师开展探究教学,应注重结合学习内容、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让高中学生可以在探究情境的影响下产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并在教师所创设的探究情境中确立学习目标,按照学习目标调整思维模式,避免思维与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相背离,由此确保高中学生可以有效理解数学知识以及掌握概念、定理规律。在创设探究情境时,教师应注重采用形象的情境导入方法,包括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或利用故事导入探究情境等。例如,在对“等比数列”进行教学时,可以采用象棋故事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发明者要求国王在棋盘中的第一个格子上放一颗麦粒,在第二格上放两颗麦粒,第三格上放四颗麦粒,第四格放八颗麦粒...,以此类推,直至放满棋盘中的格子。呈现故事后,要求学生探究国王是否可以兑现诺言。通过创设探究情境开展数学教学,可以及时激发高中学生的探究兴趣,并能够在探究中了解知识形成过程及发展数学思维。再如,对“排列与组合”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买彩票创设探究情境,在教学时可以先提问“同学们买过七星彩、大乐透、福彩及双色球等彩票吗?买过彩票的同学知道中奖几率吗?”如此一来,就可以将实际生活与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进而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二、组织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高中阶段的数学知识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如采用机械化的灌输模式进行教学,则不但无法改善教学效果,也难以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在部分情况下还会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针对高中数学知识的特点,可以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参与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并全面提升应用高中数学知识的能力。在组织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应重视充分发挥探究的驱动作用,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并在合作探讨中共同解决数学问题,从而打破固定思维模式,建立起严谨的数学思维以及在探究中培养质疑精神。例如,在对“抛物线”进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以下探究任务“经过y=5x2焦点的直线斜率为1,抛物线与直线的交点为A点、B点,请计算线段AB的长度”。上述题目是高中数学中的常见题型,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运用抛物线知识、韦达定理等求解。再如,对“双曲线、双曲线标准方程”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以下问题“如|MF2|-|MF1|=|F1F2|=2a及|MF1|-|MF2|=|F1F2|=2a,求M的轨迹”、“|F1F2|<|MF1|-|MF2|=2a,求M的轨迹”。在学生合作探究上述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深入理解常数大小关系、两点之间的距离、绝对值等知识点,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及达成共识,因此可以确保高中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有效理解、掌握数学概念与定义。

三、启发引导探究,提高解题能力

在对高中数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重视讲解结论,同时要运用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推导结论,让学生可以全面认识形式相对单一的数学定律及概念,并在理解中学、在理解中用,避免学生在学习定理及概念时直接采用死记硬背、机械套用的方法。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会推导结论,应在教学中不断启发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确保学生可以充分重视探究知识的过程。在启发引导高中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即探究前重新温习与数学问题相关的知识点,或通过阅读教材以及在理解新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启发引导探究;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推理探究法、归纳探究法、类比探究法、猜测探究法及联想探究法等,以便可以提高数学知识的探究效率。例如,在对“等差数列”进行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探究“1+2+3+4+5+...+100=?”的答案,在探究中寻求高效准确的计算方法“(1+100)×50”,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及提升概念的应用能力。再如,对“直线、平面垂直判定”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采用以下方法探究知识点“长方体ABCD-abcd中的底面ABCD与棱Bb垂直,那么直线BC与直线AB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底面ABCD与Bb垂直的前提是?”。在学生探究上述问题后,教师可以启发及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若平面中有两条垂直相交的直线,则平面外的一条直线垂直平面”,在提出假设后,可以采用折纸实验探究的方法验证定理,让学生在观察折痕的基础上理解数学定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培养高中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以及提升数学素养,应重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性的思维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探究性思维需要以探究能力为基础,为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要注意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探究情境,激发高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应组织合作探究及启发引导探究,确保能够在探究思维模式下高效完成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仲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中学).2013(12)

[2]郑春元.让学生在探究的状态下学习[J].中学英语之友(高三版).2009(03)

[3]汤海宁.探究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调控”作用[J].新课程(中学).2010(11)

运用分析探究 篇6

一、探究教学和探究性教学和高中物理相结合的合理性

(一)探究教学的定义

探究性教学就是一种以探究性为主要特点的课堂内容教学方式,一般情况下的探究性教学是指在课堂上,教师围绕某一问题对学生进行某种引导,学生则采用自主思考与小组讨论合作的模式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从而提升学生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让课堂学习变得更有效率,也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探究性教学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适应性

实验的探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师针对实验本身的启发或者引导下对实验进行自行设计,并对该实验设计进行执行, 这样才能使得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过程、试验结果等有一个较好的感悟,从而真正地对实验进行理解和掌握,对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也有一定的帮助和提高。

高中物理教学是实践性较强的科目之一,在课程的设置和课堂教学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创造性,对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精神有着很大程度的提升,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要以实践探究教学为重要部分,按照观察、假设、逻辑推理、实验设计与探究、结果分析的步骤来进行合理的课程设计,加上使用情景教学法等方法辅助,对课堂中所需要探索的物理问题进行一定的探索,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高思维活动水平的状态,从而使得课堂效率得到很大提升。

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应该有以下的几种特点:探究性实验教学应该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注重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保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地位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保障学生对实验有自己的解释和理解,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下对实验的核心和精神进行理解。

二、高中物理实验课堂教学采用探究性学习的具体策略

(一)要时刻明确学生在探究性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

突出学生在探究性教学的主体性地位,就要做到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提供条件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索,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明确学生在高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主题地位的时候也要重视教师在引导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对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和以往的高中课堂物理实验课堂教学不同,教师讲解物理实验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适用于探究性学习的课堂,而应该让学生来主导实验。

(二)要具有探索性

探索性是针对高中物理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未知结果的必要探究特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自己的实验来发现事物所蕴含的规律,探索性原则是指教师以激发学生探索欲望为目的,根据学生以往的知识和经验,把事物或现象所遵循的规律设置为不同的“疑问”,让学生在好奇心驱使下, 分析现象,总结规律,解开“疑问”,通过探索完成实验。 例如,在“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实验中,根据初中的经验,学生一般会认为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从而产生感应一定的电流,可是在实际的情况下,把整个电路放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时没有产生感应电流,这与以前的经验相矛盾。这时这种矛盾就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使学生的课堂集中程度得到增强。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通过科学的问题设置,引导在高中物理实验开始之前, 就开始进行相关方面的思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深入了解,帮助学生在更深的层面上进行学习与体悟。当实验结束以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反思,对自己在实验中的表现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找出自己的不足与缺陷,发掘自身的潜能,而反思的实现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积极参与,1.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主题是什么?2.需要自己在实验之中验证什么?3.进行实验的最好方式是什么?4.自身在试验中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5.我们需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提高?通着这些方面的引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更为科学的进行物理实验。

结语

运用分析探究 篇7

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Problem-inquiry Teaching Mode) 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以问题为中心, 运用科研思维, 通过独立思考和协同合作的方式, 研究、探索、创造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和形成, 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并通过灵活运用知识成功解决问题。学校药学院的分析化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该课程以分析化学理论及相应实验为基础, 是一门具有实践性、创造性特征的科学。分析化学的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 决定了它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最终目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就必须变革教学方法, 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 更新学生的思维方式, 在此思想指导下开展的“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变革尝试。

1 利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改变本科生的学习现状

近年来, 笔者在对不同层次本科生的分析化学教学实践中感受颇深。刚入学的大一学生化学学科知识基础参差不齐, 学习方法各异, 学习目标不甚明确, 从高中带至大学的学习依赖性太强。笔者在对学校药学院11级、12级、13级与14级本科学生的学习现状问卷调查中发现, 存在学习主动性不足、专业意识不足、开放学习习惯不足及“我要学”理念不足等问题, 而“问题探究式”教学在解决以上问题中, 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1.1“问题探究式”教学解决学习主动性不足的问题

大学学习与中学学习截然不同的特点是:主动性学习取代了依赖性学习。

大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符合国家现代科学技术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教育的内容是既传授基础知识, 又传授专业知识, 教育的专业性很强;除此之外, 还要介绍本专业、本行业最新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发展状况,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比中学大为扩展。因而, 教师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提纲挈领式的, 授课的重心是难点、疑点、重点或者是学科发展的亮点, 其余部分就要求学生自己去领悟、理解和掌握。所以, 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学能力, 是大学教师必备的素质。

“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能充分培养大一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问题探究式教学以解决问题为核心, 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由老师单向传递信息的做法, 由老师创设情景, 提出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含了课程学习中的重点、疑点以及难点, 甚至是涉及本学科、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在这些问题的指导下, 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和科学猜想, 在老师的引领下, 以理论知识为基础, 通过设计实验和探索研究, 验证猜想, 得到结论, 从而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由此, 使学生把大学中所学知识真正学通, 学活, 使学生会思考, 会学习, 掌握学习的方法, 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 才能在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时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 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1.2“问题探究式”教学专业性意识不足的问题

大学的学习实际上是一种高层次的专业学习, 这种专业性, 是随着社会对本专业要求的变化和发展而不断深入的, 知识不断更新, 知识面也越来越宽。为适应当代科技发展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点, 这种专业性通常只能是一个大致的方向。而更具体、更细致的专业目标是在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或是在将来走向社会后, 才能最终确定下来。

在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学习的大多数大一学生们, 对分析化学这一专业的认识性不足, 他们不了解分析化学与基础化学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等) , 以及其与他们高年级将要学习的专业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因此, 我们在进行分析化学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 还要兼顾到他们以后的专业发展方向, 将分析化学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与他们将来的专业知识和应用有效结合, 设计情景, 引导他们能够利用分析化学的知识去解决在专业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比如, 将调查报告、研究性学习、分析化学设计性实验等学习内容用“问题探究”的形式加以呈现, 既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 又教给了学生专业性学习的技能与方法, 提高了毕业后对社会工作的适应性。

1.3“问题探究式”教学解决开放式学习习惯不足的问题

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有着根本上的区别, 中学阶段是封闭式教育, 而大学阶段则是开放式的教育, 这使得刚入学的大一新生难以很快适应大学学习。

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老师除了传授知识以外,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从开放性的资源中获取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内容, 使学生在研究性、创新性的学习中, 学习如何去收集知识、鉴别知识、综合知识、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

“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恰是通过对重要知识系统设置了一系列的层次性问题, 逐级递进, 层层剖析, 由问题出发, 溯源方法。这种学习过程, 与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一致, 是一种前瞻、高效、多维和综合的学习过程, 能够使学生开阔视野, 提升能力, 使得其知识、能力、素质均衡协调发展。我们经常看到, 不少入校时基本上处在同一起跑线的大学新生, 经过一年时间的学习后, 差距已显而易见。这种差距, 不仅是所掌握的知识的差距, 更是理念与视野上的开放式差距。

1.4 问题探究式”教学解决“我要学”理念不足的问题

在小学与中学十多年的学习生涯, 养成了学生们“被控式”学习习惯, 他们习惯于老师在后面鞭策, 习惯于“填鸭式”, 习惯于“老师要我学什么”, 独立思考和为兴趣而学习的能力和想法严重退化。当他们来到大学之后, 突然没有了约束和老师的保姆式指导, 面对大学的自主学习方式, 面对大学老师上课才来、上完课就走的放养式教学方式完全不适应。因此, 大学老师希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会独立思考,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想法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中, 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们需要自主获取资源, 查阅资料, 收集信息, 尝试解决问题, 而不是一味等待老师讲解。为了解决问题, 学生必须自主自觉地学习, 并合理安排学习计划, 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投入课程学习。久而久之, 大一新生的学习自觉性习惯养成, 就完成了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2“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解析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索里认为:“学习上的所有形式都可以看作是问题解决的过程。”

爱因斯坦曾讲过:“提出一个问题比探究一个问题更重要, 因为探究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科学上的实验技能而已, 而提出一个可能从新的角度来看的‘旧问题’, 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

近年来, 探究式教学已引起了我国各高等院校的高度重视与关注, 倡导探究式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2012-2014年, 笔者搜集整理了《教育科学》《高教研究》《化学教育》等刊物上有关探究式教学的文章和资料, 进行了认真的学习、分析和讨论, 开始在学校的药学院2011-2014级中药、药物制剂和生物制药专业的教学中进行了探究式教学实践。经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 证明了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 在实施“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中, 逐步实现了教学中由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 教师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换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包括:自学与交流展示、知识拓展与能力培养以及答疑与释疑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精心设计针对所学新知识的一系列问题, 学生通过自学、交流、互动、质疑等学习活动来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的实际能力。

3“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之运用

3.1 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 是微课程理念下的分层次问题探究法。教师将本次课 (每次大课, 约120分钟) 所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微课程单元, 然后针对每一个微课程单元设计3个层次, 分别为:自学与交流层次、知识应用与能力培养层次、解难与释疑与创新意识培养层次。具备要求如下:

(1) 自学与交流层次。

这一阶段用于完成微课程单元的教学任务。教师系统研究教材后编制预习导学案, 精心设计针对所学新知识的一系列问题, 大一新生先利用课本、网络、图书资料、文献等自学, 并解决教师提出的相关问题, 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由老师引导, 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自学成果进行交流, 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最后由教师点拨与评价。

(2) 知识应用与能力培养层次。

这一阶段主要是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挖掘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教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方向, 设计出相应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与探究性, 重在让学生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 培养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培养他们思维的敏捷度与变通度。通过问题的探究, 达成拓展知识、培养思维能力的目的。

(3) 解难与释疑与创新意识构建层次。

这一阶段的任务, 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鼓励他们敢于挑战权威, 勇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在第一、第二阶段结束后, 由学生提出学习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是学生间相互讨论, 师生间相互讨论, 营造充分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比如, 分析化学理论课程中讲授酸碱滴定法时, 以“问题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习:

问题1:如何测定某种酸或者碱溶液的浓度 (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滴定剂) 。

问题2:滴定剂采用何种方式加入被测物质溶液中 (引导学生认识滴定管) 。

问题3:如何确定两者的反应完成 (引导学生认识指示剂) 。

问题4:除了酸碱反应外, 还有什么反应可以用来测定物质浓度 (引导学生认识滴定反应类型) 。

问题5:符合以上反应类型的反应是否都可用来测定物质浓度 (引导学生认识滴定反应要求) 。

学生经过以上问题的思考, 层层递进, 从而深刻认识并掌握了滴定的本质, 而不是一味地死记硬背这些基本定义和概念。

3.2 在课外学习中的运用

探究性学习是大学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化学教学中更应重视这一教学方式, 积极进行探索并付诸实践。由于目前社会对各种人才能力要求的提高, 高等院校中探究式学习研究与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流行趋势。

为了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以及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利用大学生课余时间充沛、学校资料文献丰富、研究性学习氛围浓郁的特点, 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相关课题, 并在教师的引导下, 进入实验室, 让本科生初步接触并了解研究性课题的立项、研究步骤、研究方法、成果获得、结题要素, 并让学生对自己所选定的课题进行自主研究和探索, 对于表现优秀的本科生, 推荐其课题参加大学生创新计划竞赛。

3.3 在化学实验中的运用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其知识的阐述和理论的构建是通过科学的探究得出的。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发展研究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学生在学习分析化学专业课时, 分析化学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 利用化学分析实验进行“问题探究式”教学, 具备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针对大一新生化学实验基础非常薄弱、而对化学实验兴趣却特别浓厚的特点, 我们为学生设置了设计性实验课。化学实验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提出问题、收集资料与设计实验、实验过程与结论、讨论交流与综合提高5个教学环节。为使各教学环节得以顺利实施, 我们在进行实验探究前都精心地策划和有效地组织。例如, 我们在分析化学实验中, 根据药学系学生专业特点, 设置了葡萄糖酸钙口服液中钙、镁离子的测定这一设计性实验。这次实验只给出实验目的, 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和文献, 根据以往所学的理论知识, 设计出合理的滴定方法;学生的实验方案确定后, 写出实验计划, 由教师批阅并给出相应指导;实验时, 教师根据之前的实验方案提供相应的实验器材和实验试剂, 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 总结成功或失败经验教训, 集体讨论, 得到最佳方案;最后, 全部学生用最佳方案再重新进行一次实验, 巩固所学知识。

将探究式学习方法应用于化学实验课教学, 在遵循科学知识的前提下, 将实验作为提出问题、探究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会使学生在实践、技能方面有较大的飞跃。开设探究性实验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受到严格而系统的实验技能训练, 培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掌握科学实验的知识和方法, 学会用实践检验所学的理论。在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方面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所倡导的不仅是学生通过探究教师提出的问题, 达到学习知识, 培养各种能力的目的, 更为重要的是形成学生勇于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因为是问题导学, 因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问题具有思考性, 因而引发了思维的探究;因为是问题的不断深化与反复应用, 因而知识的学习得到熟练与巩固。既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也为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基础。

摘要:针对高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专业意识性不足、开放性学习习惯不足、“我要学”理念不足等弊端, 将“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入高校课堂, 是高等院校教学变革的尝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是基于问题式学习的一种建构式教学方式, “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核心内容是:知识问题化, 问题层次化。文章详细地阐述了“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在高等院校的分析化学理论课程以及实验课程方面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问题探究,分析化学,课堂教学,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课程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6.

[2]张卓玉, 王维平, 马兆兴, 等.现代教育思想[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

运用分析探究 篇8

1. 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上, 创设情境

(1) 在已有知识上对老问题进行一定的延伸来创设情境

教师在复习与新课有关旧知识的过程中, 以旧引新, 适当展开, 让同学们主动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

(2) 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性工具来创设情境

在几何中人们抽象出的数学概念是相当多的.如平行线、相交线、垂线, 单靠枯燥的记忆, 同学们很难发现它们的区别, 但利用计算机可以给出模拟图形帮助同学们理解而对于点运动的轨迹这样的课程传统上只能让同学们进行想象, 但利用计算机可以测算出平面内任一点的直角坐标系和极坐标系, 当用鼠标拖动运动时坐标系的变化能及时显示, 可以通过动画生动地表现曲线作为动点的轨迹的形成过程.至于立体几何, 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制造截面问题、折叠问题、侧面展开等问题的过程以及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形.例如, 在讲椭圆方程的时候, 我们就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由几何的定义画出一个椭圆, 让同学们体会椭圆轨迹形成的全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就很容易理解椭圆的性质了.以下是Excel电子表格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一个教学案例.

案例:求方程x+lg x=3的近似解.

这是高中数学课本上的一道例题, 是用图像法求方程的近似值x≈2.6.我们可以用Excel电子表格来解决.考查函数f (x) =x+lg x的单调性, 它在定义域 (0, +∞) 上单调递增, 且f (2) <3, f (3) >3.故原方程在 (2, 3) 有唯一的一个实数根.先将方程变形为x=3-1g x, 打开Excel表格, 在A1中任意输入一个数值, 如2, 即给出一个初始的值2.在A2中输入“=3-LOG10 (A1) ”, 拖曳A2, 然后使用填充柄十分快捷地将A2, A3, A4……, 数值计算出来 (如图)

到一定时候值显示为2.587174379.说明x+lg x=3解的近似值为x≈2.587174379.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和图像处理能力, 容易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具体与抽象、直观与逻辑之间的矛盾.例如, 在设计和制作高一立几“圆柱、圆锥、圆台的概念和性质”的课件时, 用几何画板制作了分别以矩形的一边、直角三角形一直角边、直角梯形垂直底边的腰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 其余各边旋转而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的动态过程, 让学生从观察动态显示过程中积极思维, 然后从中抽象出圆柱、圆锥、圆台的本质属性, 形成概念, 并用发生式定义法给圆柱、圆锥、圆台下定义.这种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的良好迁移情境创设, 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理解深刻、记忆牢固, 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识图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 从生活实际讲数学, 创设情境

(1) 利用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 当一名学生知道了学习的具体意义时, 就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推动他去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 可根据教材内容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 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 创设情景, 设疑引思, 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作为实例, 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

(2) 利用中学数学建模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 我们学习数学知识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身边处处有数学, 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 这是未来我们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

学生们从具体问题的研究出发, 逐步探讨指数函数的意义, 它的一般形式、图像及其性质.这种以社会问题引入新课无疑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情形下学习, 不但提高了数学的思维, 也进行了公民意识的渗透和培养.

学生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 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兴趣与好奇心, 有效地降低学生对立体几何的恐惧感.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经验, 去索引和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 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 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特定的意义.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激发和培养兴趣在求知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在课堂教学中, 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 依据教学内容对教学媒体进行优化组合, 就会有效地调动学生的认知感官主动地参与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创设情境

参考文献

[1]朱云霞.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J].科技信息 (科学教研) , 2007 (21) .

运用分析探究 篇9

关键词: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公务员聘任制,公务员终身制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2011年12月29日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表示, 2012年我国将努力推进公务员分类管理和公务员聘任制制度建设。尹蔚民表示, 目前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日趋完善, 制定实施了公务员回避规定 (试行) 、公务员聘任制管理试点办法、新录用公务员试用期管理办法 (试行) ;深入推进了公务员分类管理和聘任制试点, 参照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明年我国将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事业单位将大力推行公开招聘制度, 基本实现公开招聘制度全覆盖。近日, 江苏、湖北、河南、四川等地均表示, 2012年将试点公务员聘任制制度。这意味着该制度将在全国陆续铺开。从这些国家政策的推行, 不难看出, 国家改革公务员制度, 推行公务员聘任制管理的决心。在这种公务员改革的浪潮中, 要保证政策推行的顺利, 要让现有的利益相关者接受这种改变, 使公务员聘任制管理得以顺利进行, 首先要是人们明白实施公务员聘任制的必要性。基于此种目的, 本文从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的相关理论出发探究了实施公务员聘任制的必要性。

一、理论综述

1、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的出处

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 出自美国著名政治学家、行政学家盖伊·彼得斯博士《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盖伊·彼得斯博士的这本力作, 重点放在这些支撑改革的理念上, 但同时也将分析这些理念在不同国家背景下的表现形式。背景对于理解政治和行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提高政府的效益、效率和效能, 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 都进行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改革。本书特别关注那些试图提高政府效率而又同时还要保持某些自身政策价值的国家。它总结了那些已经进行了一轮改革而又必须再次进行改革以试图恢复在追求提高效率过程中丧失的一些价值观念的政府的经验。彼得斯教授对这些改革经验进行综合归纳后, 将其分为市场式政府、参与式国家、弹性化政府和解制型政府四种改革模式, 而且认为这四种模式是改善当代政府治理的主要方法。这里我们所要运用的就是这四种改革模式的其中一种——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

2、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的主要内容

弹性化政府是改革传统政府模式的第三个选择方案。在当代的政府改革中, 该方案最受关注。在四个政府模式中, 这个模式的概念最含糊不清。就基本层面而言, 弹性化政府是指政府有应变能力, 能够有效回应新的挑战。弹性化政府被看作是公共部门管理模式的对立面。很多国家都把在政府机关任职视为终身雇用, 假如员工想留在政府的话同样, 在公共部门设置机构, 不管当初设置的理由是不是临时性的, 传统上也常常将它当作是一个永久性实体。

(1) 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的理念

关于稳定性。稳定性的消极特性认为, 公务员习惯安定的生活, 而且偏好终身任用制度。此外, 稳定性也是组织记忆的重要来源。从理论的角度来说, 组织记忆既是先前学习的宝库, 也是未来学习的潜在障碍。如果存在这些可能性, 组织记忆和惯例常会强制组织将新事件和挑战诠释为陈年往事的再现。组织记忆的这种特性会使组织以它认为较适当的方式产生回应。由于无法再认知新的事物, 组织的适应能力因此受到限制。

组织永久性——挫折和无效。虽然政府永久性仍然有其吸引力, 但在主张弹性治理的人的眼中, 恒久不变的政府结构, 却是有效治理的障碍。很多现行政策和方案虽然有其价值, 但如未经有效的测试和评估, 也不宜任其继续存在。有些政治家和学者认为, 不管政府表现是好是坏, 让政府组织少一点永久性就是一件好事。只要政府组织定期反思自身的价值和政策, 就能迫使政府更有效地运转。另一个导致政府组织非永久性的因素是多数工业化社会劳动市场的根本转变。

(2) 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倡导的结构

弹性方法的基本设想是在政府内部采用可选择性的结构机制, 以取代那些自认为拥有政策领域永久权利的传统部门和机构。因此该方法强调弹性, 主张不断撤销现有组织。另一个方面是在协调管理和组织之间的管理上增加弹性。有些国家已经有很完善的委员会或工作小组, 专司机构和行政部门的协调。问题是中央机构常常比它们协调的对象更容易僵化, 所以协调机构应该比被协调机构有更经久不衰的效用。

除了选举和新的统治政党之外, 中央机构通常可以避免所谓的层级控制, 而无须面临重组的压力。因此, 它们必须寻找一些方法, 以便将其回应变迁的能力予以制度化, 否则其本身将成为有效治理的障碍。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可行方法是有关“虚拟组织”的设想。

(3) 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倡导的管理

临时性组织具有明显的管理意义, 但其潜在的意义可能更为有趣也更重要。临时方法强调管理者必须具有调动劳动力以适应变化需求的能力, 它可以为政府节省开支, 并减少公民认为政府铺张浪费的感觉。而且, 这种管理方式有助于产生双薪家庭, 适合当代经济所需要的任用制度, 对员工有利。

(4) 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倡导的政策制定

临时性治理方法似乎很少涉及到公共部门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所起的作用。但我们仍然可以探讨所谓的公务员的积极政策作用的逻辑内涵。不过, 这一内涵似乎相互矛盾, 因为有些人认为应加强公务员的政策作用, 而另一些人则重申当选阶级对政策拥有政治上的支配力, 公务员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将弹性化政府制度化会使实验方法的采用更受政治家们的欢迎。如果政治家或行政官员能肯定, 他们所拟定的计划不需要设置一个永久性的机构去执行, 而这个机构又可轻而易举地被裁撤,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实验的方法就更为可取。

(5) 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倡导的公共利益

四个模式中, 弹性方法对公共利益的论述最不清楚。一个明显的因素是政府的花费越少, 对社会越有利。第二个有关公共利益的观点是, 公众会因政府的创新和较少的僵化而受惠。

二、公务员聘任制制度

1、公务员聘任制制度的含义及其适用范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章规定:“公务员聘任制是指机关根据工作需要, 依照法律的规定, 经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的批准, 对专业性比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 以聘任合同的方式建立与公务员的任用关系。”公务员聘任制是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来签订合同的方式聘用的制度。公务员聘任制要按照公务员法和聘任合同进行管理。

根据公务员法规定, 实行聘任制的是机关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由此可见, 我国公务员制度现在依然是以公务员委任制制度为主。聘任制公务员制度只是一种辅助。但是, 实施这种辅助手段——聘任制公务员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2、公务员聘任制制度在我国的实施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已经形成了公务员聘任制的雏形。在当时很多地区存在不能从农村直接招收干部的问题, 从而导致了乡镇干部的来源不充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国在有此问题的乡镇开始实行干部聘任制。

2002年7月, 中共中央发布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 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规定了“党政机关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导职务实行聘任制”。

2006年1月1日起, 我国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在法律上正式确定了公务员职位聘任制度。

2007年, 原国家人事部决定在上海浦东和广东深圳率先开展聘任制公务员试点。

2008年6月5日, 上海浦东首批聘任制公务员已于走上政府工作岗位。

2010年2月3日, 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详细公布了深圳市公务员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内容, 改革将把公务员原来“大一统”管理模式划分成综合管理类、行政执法类、专业技术类, 69%的公务员将被划入行政执法类和专业技术类中, 通过职位分类和聘任制的实施, 部分公务员“官帽”将被摘掉, “铁饭碗”变成“瓷饭碗”。

2012年, 江苏、河南、四川、湖北等地将同步试点聘任制公务员制度。

3、公务员聘任制与政府雇员制的区别

公务员委任制与公务员聘任制之间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现在还有许多人对公务员聘任制以及政府雇员制这两个概念模糊不清。在这里, 将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进行论述:

(1) 是否属于编制管理

聘任制公务员必须有编制。根据《公务员法》的规定, “机关聘任公务员应当在规定的编制限额和工资经费限额内进行。”政府雇员制的编制问题则要依据我国各地区、各省市的实际政策情况而定。

(2) 管理的依据不同

聘任制公务员是由机关按照公务员法和聘任合同进行管理。而政府雇员制则是按照与劳动或合同相关的法律以及签订的雇佣合同来管理。

(3) 招聘方式不同

聘任制公务员的招聘方式主要是两种——公开招聘以及直接招聘。而政府雇员制的招聘方式则多种多样, 灵活多变, 如专家推荐、公开考试等。

三、基于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的公务员聘任制制度必要性分析

1、运用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的理论分析传统公务员制度的缺陷

在我国公务员的任用是以公务员委任制制度为主。公务员委任制制度是指“公务员是由任免机关在其任免权限范围内, 直接确定并委派某人担任一定职务而产生的。”这种传统的公务员任用制度——公务员委任制制度是有着其有利之处的, 它从实施至今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国内、国外局势发生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 公务员委任制制度显现出了它无可避免的缺陷。

与《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一书中提到的一样。公务员委任制制度是一种传统的公共行政, 是一种旧时代的信条——永久性。在这种旧时代信条下, 公务员通常被看作是一种终身职业, 凭借着一种“社会契约”, 公务员可以获得一定的收人以保障其职业的安全稳定。人们倾向于将公务员界定为一种永久性的职业。

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的理论认为, 政府在人员任用上的铁饭碗是具有其严重的负面影响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运用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的理论, 将公务员委任制度之中传统的公共行政制度的缺陷分析总结如下:

(1) 扩大了国家财政支出

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的理论认为, 在预算期间, 即使经费只是渐进性的增长, 但公务员部门这种组织仍旧是支出扩张的根源。因为只要有政府组织存在, 这些终身制的公务员就需要供养。由于这种人员任用上的铁饭碗, 无论这些公务员是否有用, 国家都需要无条件支付他们工资、福利等, 那么公共预算的增加就不可避免。

在我国, 传统的公务员制度就是这种“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的体制, 同时由于我国公务员的工资、福利、退休金等都是属于财政支出。这种终身制的公务员制度大大加剧了我国政府的财政负担。在“2010中经求是论坛”上, 中国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曾经说过:“政府机构膨胀, 养公务员占政府支出的44%”当时引起全国一片哗然。一些理论数据支持了周天勇这种财政支出多用于“养公务员”的说法。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08年中国公务员平均工资是33869元/年, 月工资2830.75元。不过,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应该只是名义工资部分, 并不包括津补贴福利奖励等部分。而后者在公务员实际收入中所占比例相当大, 大约接近或超过名义工资部分。因此公务员平均实际收入水平大约在5000元/月上下。但是, 与此同时, 中国不少企业人员的平均实际收入水平每月只有1000多元, 难以越过2000元。在1995年至2005年期间, 公务员人数增加了200万人, 增幅达19%, 行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例从12.79%增加到14.25%, 而科教文卫的支出的比例却从21.5%下降到17.99%。由此不难看出用于“养公务员”的支出确实是我国财政支出的严重负担。

(2) 影响政府的适应能力

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的理论提出, 公务员习惯安定的生活, 而且偏好终身任用制度, 这种稳定性造成了消极影响。稳定性是组织记忆的重要来源。从理论的角度来说, 组织记忆既是先前学习的宝库, 也是未来学习的潜在障碍。如果存在这些可能性, 组织记忆和惯例常会强制组织中的公务员习惯将新事件和挑战诠释为陈年往事的再现。组织记忆的这种特性会使组织以它认为较适当的方式产生回应。由于无法再认知新的事物, 组织的适应能力因此受到限制。

我国的委任制公务员的招考, 主要只考察一般的公共基础知识。关于其所在部门的运作、应对危机的方法、提供服务的方法, 这些公务员们只能借鉴前人的经验。即使出现的问题已经随着环境的改变演变成了一个全新的问题, 这些公务员们还是只能墨守成规、按照以往的做法进行处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政府公共管理服务事务日益复杂, 一些职务更需要具有特殊专业技术的人员来担任。但是, 政府不仅一个管理机构, 更是一个服务机构, 政府的一大职能就是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这种只能要求政府必须能科学的处理不断涌现的新问题, 要求政府具有较高的适应能力。

2、公务员聘任制制度的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在我国, 公务员职位聘任制度的合法地位已经由2000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确定了。虽然这种公务员聘任制制度还不是我国公务员的主要任用制度, 是作为公务员委任制制度的辅助手段出现的, 主要还是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上实行。但是, 这种辅助手段的实施是有着十分必要的。公务员聘任制制度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是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理论。

《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论述到, 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关于公务员部分的理论主要针对的问题就是传统的公共行政中永久性, 这种旧时代的信条。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认为, 弹性化政府以应变能力、灵活性及其协调性作为自身的重要特色。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强调, 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为人们提供服务, 这种治理模式强调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弹性化治理模式在公务员任用制度方面, 主张逐渐减少专职和终身雇用, 以兼职、临时雇用的灵活工作制来取代传统的公务员制度。以弹性化政府治理模式理论, 结合我国的实际问题, 之所以要实施公务员聘任制制度的主要原因有:

(1) 科技进步和经济国际化的影响

弹性化治理模式理论认为, 这是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国际化, 使得专职和终身雇用逐渐减少, 取而代之的是兼职和临时雇用。过去认为工作人员一生只从事一种类型工作的假定已不切实际, 很多人现在都期望能够在不同的时间中更换工作, 同时在其工作生涯里接受不同雇用类型的培训。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了市场经济。这种转变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国企的改革。以前, 国企的工作就如同现在的公务员一样是“铁饭碗”——只要在国企获得了职位, 这个职位就是终身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 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和科技进步带来的冲击, 使得国家对这种“中国式终身雇用制”进行了改革。这种由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国际化的影响所导致的工业化社会劳动市场的根本转变也应该在公务员任用制度中进行。我国开始对僵化的永久制的公务员任用制度进行改革, 效仿企业, 运用契约化、合同的手段寻求真正的人才, 从而在客观上形成了建立一种兼具效率与弹性, 人性化以及低成本的公务员任用制度。

(2) 有利于更好的了解社会以及经济的需求

弹性化治理模式理论指出, 政府有必要使用外部人员, 以消除其与社会价值和行动者之间的隔阂。对政府有一个常见的抱怨是, 政府员工因为不知道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 所以做出来的决策对企业界和其他私人部门来讲, 都有隔靴搔痒之感。如果公共部门实行岗位轮换, 工作人员或许可以更好地了解经济和社会的需求。

我国的公务员招聘制度下所招收的公务员多数只经过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在这种招聘方式下的公务员还有一部分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据上海有关单位调研显示, 2007年上海市新录取公务员中约有六成是应届毕业生。在四川省, 2012年上半年省考招录职位中, 明确要求2年及以上或服务基层项目人员的占15.8%, 较去年提高了约4个百分点, 但仍有84.2%的招录职位对基层工作经验无要求。更不用说, 在现职的公务员中还有许多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由“考碗族”考上公务员的人员。再加上, 长期的稳定的公务员的工作多事在办公室进行, 长久以往, 大多数公务员都面临这对现实世界问题不熟悉的问题。这种情况制约了公务员的办事效率, 不利于他们实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职能。但是, 公务员聘任制制度的辅助, 可以在一些岗位上以合同的方式招聘一些新的专业化人才, 他们具有更高的信息敏锐度, 能够更好地满足, 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以及行政环境日趋复杂多变所引起的社会公众对公务员工作具有更高的回应性、多样性、服务性和人性化的要求。这种公务员聘任制制度使为我国公务员队伍增加了新鲜的血液, 更有利于公务员了解、满足社会以及经济的需求。

(3) 有利于政府创新

弹性化治理模式理论认为公众会因政府的创新和较少的僵化而受惠。而要保证政府的创新以及减少僵化, 就需要实施兼职、临时雇用的灵活工作制度。正如, 当我国公务员制度以公务员聘任制制度为辅助时, 就能招聘会一些具有较高专业素质和较强专业技能的人才, 由于是新招聘的人员, 他们通常不会受到组织内部的长久以来积累的潜规则以及组织经验的束缚, 从实际问题出发, 用最科学的方式解决问题或者提供服务, 从而提高组织的适应性, 有利于政府创新, 真正的实现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职能。

四、结论

运用分析探究 篇10

关键词:自主探究;小学数学;策略

数学教师应当在课下认真研读教材,挖掘其中有价值的教学信息,为学生构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真正掌握数学知识的奥秘,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下面谈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相关策略。

一、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入手

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为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堂打下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找到数学跟学生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探索数学真正的奥秘。

诸如,在教学《统计》这一板块内容时,可以在课前制作有关今年里约奥运会的PPT,作为情境导入,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兴趣高昂,主动参与到本章学习活动当中,一堂高效的数学课便应运而生了。它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一举两得。

又如,在教学《找规律》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着手,比如,让学生观察教室电灯的排列、桌椅的摆放或者裤子上的花纹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探寻身边事物的规律,抽象化的知识点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节知识点。

二、巧设悬念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因子

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设置一些引人入胜的悬念情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学《分数和小数互化》相关内容时,首先,数学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任意分数,判断黑板上的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经过查阅书本,草本笔算简化,加上思维判断,能够很自信地说出是否可以化作有限小数;但是,若数学教师只让学生盯着黑板,不查阅课本和笔算,学生很难马上判断出。这时,数学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老师就可以不通过笔算,直用眼睛看就可以判断其是否可转化为有限小数。”学生听后,学习热情马上被点燃,课堂马上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认真听教师讲解其中的知识规律。巧设悬念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成效。

三、教学内容拓展延伸,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抓住课堂上的各种契机,引导进行拓展性学习,巧妙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章节内容时,首先,数学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已知长、宽的长方形,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判断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再将课前准备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演示如何比较两个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面积大小,让学生进行对照检验;接着问学生:同学们!不给你长和宽,只给你长方形的周长和长,你还能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吗?顺势进行拓展训练,学生学意高昂,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新知识的获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耐心地探索、分析、交流、总结。这也跟数学的严密性、科学性有直接关系。因此,数学教师应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吸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数学教师应当创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受到知识氛围的熏陶,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优等生带动次等生,取长补短,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共同进步。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利用小组创建竞争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总之,一名新课程背景下的合格数学教师,必须能在课下认真研读数学教材,挖掘其中有价值的教学信息,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运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引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曹绍平.浅析自主探究式心理健康课堂教学[J].河池学院学报,2008(S2).

[2]干金海.小学数学体验学习之我见[J].吉林教育,2008(11).

[3]邱學华.数学新课改之我见(下)[J].小学教学(数学版),2007(10).

运用分析探究 篇11

一、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入手

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驱动力。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为一堂高效的数学课堂打下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找到数学跟学生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探索数学真正的奥秘。

诸如,在教学《统计》这一板块内容时,可以在课前制作有关今年里约奥运会的PPT,作为情境导入,成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兴趣高昂,主动参与到本章学习活动当中,一堂高效的数学课便应运而生了。它不仅帮助学生掌握了知识,也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一举两得。

又如,在教学《找规律》相关知识点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物着手,比如,让学生观察教室电灯的排列、桌椅的摆放或者裤子上的花纹等。鼓励学生自己去探寻身边事物的规律,抽象化的知识点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节知识点。

二、巧设悬念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究因子

小学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当学会设置一些引人入胜的悬念情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学《分数和小数互化》相关内容时,首先,数学教师在黑板上写下一个任意分数,判断黑板上的分数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学生经过查阅书本,草本笔算简化,加上思维判断,能够很自信地说出是否可以化作有限小数;但是,若数学教师只让学生盯着黑板,不查阅课本和笔算,学生很难马上判断出。这时,数学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老师就可以不通过笔算,直用眼睛看就可以判断其是否可转化为有限小数。”学生听后,学习热情马上被点燃,课堂马上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认真听教师讲解其中的知识规律。巧设悬念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成效。

三、教学内容拓展延伸,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数学教师应当抓住课堂上的各种契机,引导进行拓展性学习,巧妙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这一章节内容时,首先,数学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出已知长、宽的长方形,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判断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再将课前准备的课件呈现在学生面前,演示如何比较两个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面积大小,让学生进行对照检验;接着问学生:同学们!不给你长和宽,只给你长方形的周长和长,你还能比较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吗?顺势进行拓展训练,学生学意高昂,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激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另外,在拓展训练的过程中,应当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新知识的获取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需要耐心地探索、分析、交流、总结。这也跟数学的严密性、科学性有直接关系。因此,数学教师应当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探究,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吸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

数学教师应当创建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学习的活动中,受到知识氛围的熏陶,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优等生带动次等生,取长补短,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究学习,通过分析、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完成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共同进步。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利用小组创建竞争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成长。

总之,一名新课程背景下的合格数学教师,必须能在课下认真研读数学教材,挖掘其中有价值的教学信息,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运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引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曹绍平.浅析自主探究式心理健康课堂教学[J].河池学院学报,2008(S2).

[2]干金海.小学数学体验学习之我见[J].吉林教育,2008(11).

上一篇:压力对策下一篇:多尺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