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披露问题(通用12篇)
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篇1
企业把影响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公开地、 透明化地共享给信息的使用者即为会计信息披露。 披露的时机是不是及时,披露的内容是不是充分,披露双方是不是公平则关系到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高低。
一、企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研究
(一)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目的存在不明确情况
通常企业单位的经营者往往就是投资者, 即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同一的,所以不需向股东报送会计报表,只需向税务部门、贷款银行定期报送月报,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经过审计的年报。 税务部门所关注的是各项应纳税额,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主要关注的是注册资本,而且其需要的会计信息相对较少, 这种制度使企业管理当局容易忽视对外提供会计报表的重要性,导致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完整。
(二)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存在欠规范情况
我国会计法规对企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进行了简化。 这将会导致会计核算的不规范。 此外,由于企业单位财会人员业务水平有限,企业单位的业务不稳定,企业损益在时间序列分布上往往不平衡,以及各种环境因素的限制,使得披露出来的信息参差不齐,口径不一致,导致会计信息可比性较差。
(三)会计信息不真实的情况存在
会计信息存在披露不真实的情况, 是现代企业会计工作中存在问题中危害最突出的一种,经营管理人员在利益驱动下,会安排会计工作人员披露不真实的会计统计信息, 造成了财务管理的不真实现象的发生,误导了投资人的利益和投资方向,影响了企业的正面形象和信誉。 这种现象的发生主要表现形式是虚假的会计报告, 虚假的项目价值统计或不披露有重大价值的信息。
(四)会计信息披露缺乏相关性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领导者更重视局部经济效益情况,在会计信息统计披露中,主要依据是历史数据信息,对于信息的是否可靠,成为是否为会计信息统计提供有价值线索的主要依据。 缺乏相关的联系。 目前企业在做账过程中主要采用手工方式或者财务管理软件, 对于企业的特殊业务无法进行正常的信息统计和核算, 财务部门之间使用的财务软件也各不相同,在信息交流和传输中造成不统一情况的发生,对于各个财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一致性造成的被动影响。
(五)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不合理
现行企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基于历史数据, 不能满足复杂的经济变化的需要,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信息披露的客观要求。 企业单位会计业务的不确定性要求企业单位的会计信息披露不应局限于传统会计报表的固定格式,而是应该围绕自身特点设置相应的会计科目,进行会计科目的适当增减和合并, 以充分合理地反映中企业单位会计的特殊事项。
二、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提升的措施
(一)外部审计方面
首先要完善审计制度和审计程序。 完善审计制度,需要立法部门将审计目标和会计目标、法律法规结合起来,使三者在统一整体中共存, 且互不冲突。 除此之外,审计制度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和国际上的惯例接轨,使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同步发展。 其次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和道德水平。 要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就必须完善注册会计师的通过考试,而且考试的内容应更注重对应试人员综合能力的考核; 在通过考试并成为注册会计师后应加强对其培训。
(二)政府监督方面
首先要健全法律法规。 国家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应从整体考虑,兼顾大局,使监管的整体作用发挥到最大,为企业单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在加快和企业单位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的同时,要围绕企业单位的特点制定一些适合企业单位的会计披露政策。 适当借鉴国际经验,通过立法明确会计主体的法律责任,加大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违纪、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 其次是要强化监管人员素质。 选拔人才时应任人为贤,在从业期间应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岗后培训和过程监控。
(三)完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方面
首先要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通过制定合理的程序来组织企业的生产管理工作,使不同岗位之间互相牵制,合理分工,突破企业单位所有者一人控制企业日工作的管理模式,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同时要改进企业的人才选拔制度。 企业单位多数是家族企业,在选用人员的时候就要改变企业任人唯亲的观念,选择真正适合企业发展的人才。 其次是要不断提高财会工作人员素质。 要抓好会计人员素质的建设先要对企业单位贯彻财政部要求的会计人员必须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上岗的管理制度; 对在岗会计人员制定业务能力考核的制度, 实行优用劣汰制,提高财会队伍业务水平;培养复合型财会管理人才,使会计人员既懂会计知识,又能掌握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在会计中的运用。 其三是要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 企业单位应围绕《会计法》《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会计制度,设置必要的账簿,编制会计凭证,并且定期编制财务报表。 会计制度要能准确、全面地体现企业经营成果,准确记录企业单位资产存量、现金流量情况,为银行、金融公司和其他债权人提供有关财务状况、资信等级的报告,同时能够准确地向政府的相关机构和税务机关提交各种报表和纳税申报资料。
三、结束语
综上,笔者主要分析了当前企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工作实际谈了如何加以改正。 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看,真正做到会计信息披露的及时化、透明化、公正化和充分化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希望本文所谈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高质量提升。
摘要:在本文中探讨当前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工作谈一谈相关解决措施。
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措施研究
参考文献
[1]李振林,王德广;浅谈人民银行会计信息质量保障机制建设[J].财政监督,2012年18期
[2]肖鹏,基于防范财政风险视角的中国政府会计改革探讨[J].会计研究,2011年06期
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篇2
摘要:本文将通过介绍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方式,分析当前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进而提出合理的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者的会计信息披露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建议
一、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方式
(一)政府的财政报告
政府财政报告属于一项为需求财政信息人员编制的综合型的报告,其主要形式为财政报表,主要内容是财务信息,对政府财务的受托责任进行系统、全面地反映。政府财政报告有两个组成部分,即文字说明以及财务报表。
(二)政府的预算报告
政府预算报告属于一种根据特定标准制定而出的书面性质文件,主要是在各类的计划表格中填写出政府预算的财政收入、支出。填写的表格能够将某一时期政府的财政收入来源以及支出的方向进行有效反映。
二、当前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一)会计核算体系落后
如今政府会计核算的主要方式为“预算会计”,其本质模式为“收付实现制”。但是,预算会计无法有效地将政府财务的基本内容全面展示出来,对相关工作中诸如政府隐形债务这些存在的风险也无法有效体现。
(二)披露信息数据不全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注重披露政府与部门预算具体范围中的收入与支出情况,缺乏对政府与部门资产和负债重要信息情况的分析与披露。披露信息的片面和短缺对于公众和信息使用者而言缺乏实用性。
三、健全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改善会计核算体系
如前文所提,“收付实现制”在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中的单独应用并不理想。因此,政府可以在会计核算体系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其根据义务以及权利实际的发生对事项和交易加以确认,从而对费用以及各阶段的收入配比得出财务的成果进行有效地反映。“权责发生制”可以对政府财政的支出进行全面把控,以便确保政府能合理、科学地制定预算的安排;对政府资产的负债情况进行全方位反映,以便将财务信息的内容进行全面丰富,从而减少财务的风险。
(二)提升披露工作质量
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工作质量的提高,重点在于使政府的财政报告以及预算报告具有更加全面、准确的财务信息。
1、完善政府财务报告
当今政府的财务报告的完善,应当从财务信息的使用人员的具体需要、政府受托责任以及财务活动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着手。因此,有关部门需要制定出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国情相符的综合型政府的财务报告,从而将更加科学、有效、全面的财务信息提供给政府。
2、增加政府预算报告内容
政府的预算报告内容中,应当具有年中预算执行报告、决算
报告以及预算报告。
(1)年中预算执行报告主要包括:分析报告、预算期间相关执行情况报告以及执行结果等;(2)决算报告主要通过分析报告以及预算内政府预算执行的结果,综合地反映政府所有的活动;
(三)完善披露相关制度
1、建立完善考核制度
进一步明确政府会计信息披露范围、方式及时间,将政府会计信息披露纳入各级预算部门工作考核,以制度方式最大限度地确保有关人员能够详细、客观地编制及公开政府财务信息,回应社会关切,接受社会监督,最终有效提升政府财务信息的实用性。
2、建立健全审计制度
当前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工作缺乏财政审计这一重要环节,这种缺少审计而向财务信息使用者以及社会进行披露的工作形式,会对政府的会计信息客观性产生极大影响,进而降低其公信度。所以,有关部门必须对政府的会计信息披露工作采取审计工作,并建立健全相关的审计制度,以便使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率得到有效提高,同时约束有关人员廉洁、高效地参与到财政相关工作中,使得政府的受托责任能够得到贯彻落实,进而提高政府财务工作的公信度。
四、结束语
总体而言,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工作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监督,从而确保政府的财政工作能够得到顺利开展,并且将各项资金的使用准确地落实到位。当今政府的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政府相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从而推动此项工作能够顺
利、有序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我国绿色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环境保护
一、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
环境信息披露是绿色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以环境成本的形式进行信息披露,将环境因素对企业的经营发展造成的影响以会计成本的方式在会计账目上进行显示,也即是所谓的绿色产品以及绿色经营给企业带来的相关收益,这就是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内容。
二、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
(一)我国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基础。随着我国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居民绿色消费观念的逐步养成,消费者在挑选商品时,不再仅仅只关注产品的质量以及价格,更多的是关注企业的背景以及企业形象,而企业形象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企业是否对产品质量有保证,是否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现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想要在众多的同行中脱颖而出,必须注重企业形象的建设,必须建立良好的绿色信誉,建立完善的绿色信息披露措施。
(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
展,各国之间经济交流的不断扩大,各国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多,跨国公司的出现,更加对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以及会计折算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促进国际会计向着高效、迅速以及规范统一的方向发展。这就对我国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继续拧大刀阔斧的改革,从而逐步与国际接轨。环境问题一直是国际上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不少国家对绿色信息的披露制度十分重视。
(三)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了出来。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可知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开发。这就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绿色信息披露制度,以绿色会计提供的信息确立环境目标,从而制定相应的措施控制环境污染,绿色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不仅促进了我国企业按照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发展经济,还促进了我国政府以及社会公众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
三、我国企业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需要得到尽快理顺。由于我国绿色会计理论以及体系仍然处于研究初期,缺乏明确的定量方法以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因此在信息披露、环境成本以及受益的操作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从更大层次上来说,由于目前的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缺乏规范性与统一性,因此绿色信息的披露很难实现,由于企业的盈利性,绝大多数的企业都不会主动暴漏企业在经营管理中所在承德环境成本,即使有所暴漏,也只是小部分而已,这就严重的削弱了绿色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
(二)政府机构对需要进行绿色会计信息披露的单位监管
不够。由于我国政府没有对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有效地管理,环保局、证监会又很少会出台相应的行政法规去对企业的经营发展作出限制,再加上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国有企业的存在,因此政府对绿色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的作用微乎其微,只有加强对企业讲讲营活动的监管,及爱情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环保立法和执行方面的力度不够。尽管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但是在很多方面企业却陷入了追求经济效益以及保护环境的两难之中,企业通常会为了追求效益最大会而万文刚泛起对环境的保护而转向对经济的掠夺,因此就需要企业政府加大对环境立法以及执法方面的监督,督促企业实现追求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的双赢,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四)环境会计从业人员素质跟不上。绿色会计是从会计
学、环境学、生态经济学以及可持续发展多个方面从何而在的一门学科,因此绿色会计人员必须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与灵活运用能力,但是由于我国财会人员没有具有培养人才的环境,因此培养出来的人才大都拘泥于表面文字,而没有向更深层次发展,这就严重治愈了绿色信息的披露,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加快标准制定。提高我国绿色会计系信息披露的主要措施是在日常核损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标准,给投资者、企业管理者及附近区民提供充足的信息,从而反映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促进环境保护方面的合理信息,从而进一步为人民服务。
四、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2001年,经过我国财政部的批准,会计协会成立了我国第一支“绿色会计专业委员会”,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加强对绿色会计理论与实务的进一步研究,提高我国绿色会计人才的培养,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绿色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素质,并积极吸取国外绿色会计培养的先进经验,不断促进我国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
(二)完善绿色会计法规环境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会计则和制度。没有建立完善的绿色会计制度以及环境保护制度是造成目前信息披露困难的重要原因,尽管我国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但在很多方面还存在着空白,绿色会计理念的推广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因此只有不断完善绿色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绿色会计准则制度,才能尽快的建立绿色信息披露制度,促进可持续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建立绿色会计审计制度,加强绿色会计的社会和政府监督。企业如果从自身利益出发,往往就不会全面、系统的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加以披露,因此只有加强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的额监督,才能促进信息披露制度的有效建立,政府应该颁布相应的行政法规、设立相应的审计组织,从而监督企业绿色经营的产生,只有加强对绿色信息审计制度的建立才能强化对企业行为的监督,从而促进绿色会计职能的发挥。
(四)提高绿色会计从业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绿色会计
知识水平。绿色会计是一门涉及环境保护以及财会信息大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加强对绿色会计人才的培养就提高了企业领导着以及会计人才的素质要求,只有加强对绿色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视,不断加强各种人才的培训,不断使用绿色会计的要求,从而进一步促进绿色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
(五)建立信息披露的标准,发展和完善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及报表。信息披露是绿色会计发挥职能的主要途径,因此要想尽快发挥绿色会计的职能们必须加强绿色信息披露制度的建立,一方面制定严格的标准,提高信息披露的质量,另一方面将大力发展以及完善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以及报表制度。
综上所述,建立和实施绿色会计不单单是只涉及会计领域,同样也关系到环境的保护以及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环境保护法规的不断完善以及会计制度的不断改革,绿色会计在我国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经济越发展,会计的作用就越为重要,因此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越发严重地时候,绿色会计的理念就被越发关注起来。加强绿色会计理论研究\完善绿色会计法规环境建设,建立健全绿色会计则和制度、建立绿色会计审计制度,加强绿色会计的社会和政府监督、提高绿色会计从业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绿色会计知识水平以及建立信息披露的标准,发展和完善绿色会计的信息披露及报表是建立信息披露制度重要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降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詹丽香,陈志兴. 构建绿色会计制度[J]. 浙江财税与会计. 2013(09)
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篇4
会计信息披露最早起源于英国, 1948年英国就制定出了关于信息披露的法规-《公司法》。当今, 信息披露最完善的应该非美国莫属, 从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的颁布, 到美国联邦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成立, 标志了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初步形成, 最后到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颁布, 有效的抑制了上市公司的舞弊行为。国外在信息披露领域的研究, 对于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随着我国上市公司队伍不断壮大, 财务舞弊事件也屡禁不止, 加速了国内学者们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如葛家澍等人认为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与公司治理具有一定的交互性和共生性, 表外披露的历史发展, 经历了从“补充和说明”表内信息到逐渐与表内信息并重的过程等等。
二、我国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2006年新准则颁布前, 我国会计信息披露违规情况比较严重, 新准则实施后略有改善。笔者认为, 会计信息披露违规情况大概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一) 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在资本市场中, 对于会计信息披露有着严格的要求, 但我国有不少公司存在着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情况。比如, 有些公司刻意或恶意隐瞒资金投向及使用情况, 隐瞒影响公司声誉的重大事件, 不充分披露关联企业往来的会计信息, 使得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严重影响或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如2004年遭上海证交所公开谴责的哈慈股份有限公司, 对控股股东及主要关联方高额占用资金的情况, 没有履行规定的决策程序, 也没有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二) 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
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是指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时间较为滞后, 从而致使信息出现不对称的情况。在我国, 因会计信息披露不及时而导致会计信息使用价值降低的情况时有发生;也给内幕交易创造了机会, 出现部分投资者操纵市场, 迫使承受能力不强的中小投资者不得不退出市场。如中金岭南于2008年3月20日披露2007年年报, 4月22日披露一季度季报, 8月22日披露半年报, 10月27日披露三季度季报, 在一年定期披露报告的过程中, 每次都在规定的最后期间披露, 且间隔时间过长, 造成信息披露真空期的存在。上市公司披露不及时的情况可以从表1中看出。
(三) 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
众所周知, 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 是证券市场诚实信用的试金石, 公司在进行会计信息披露时, 最基本的就是保证所披露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不能人为操纵、更改或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而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中仍存在着信息不实的现象, 特别是在上市公司年报、再融资和招股说明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这就将给投资者造成严重误导。如曾被称为华夏第一蓝筹股的银广夏, 通过伪造虚假文件、票据, 虚构巨额利润, 欺骗中小投资者。
(四) 会计信息披露不准确
目前, 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缺乏严肃性, 在信息披露时存在随意调整、夸大事实等违规情况, 表外信息披露在形式、内容、重大事项方面不太规范, 甚至存在歧义, 表外事项信息披露的量也不足, 重要性不突出, 报表使用人不能从大量表外信息中挑选出对决策有用的信息。部分企业对重大事项轻描淡写, 甚至财务报告编制过于简单, 无法进行财务分析及评价, 或者不提供同期相关重要比较数据。
三、我国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
(一) 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
一种现象是, 有些公司“一股独大”, 往往是某个或者某些股东说了算, 因此不易形成股东之间的相互牵制和制衡。另一种现象是, 有些公司监事会隶属董事会, 成为董事会的下属机构, 缺少独立性致使其主要的监督职能弱化, 不能有效实现对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行为的监督与管理。与此同时, 公司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审计部门没有独立性, 权威性和自主性不强, 不能充分发挥审计作用, 不能促进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二) 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不健全
首先, 我国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规范建设尚不完善, 缺少必要的惩罚和责任追究机制, 对会计信息披露约束不利;其次, 从目前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发展现状来看, 应该进一步加强相关规范在实际工作中的执行力, 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行为进行规范, 减少人为进行会计信息操作的空间或漏洞, 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和管理, 减少影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因素。
(三) 会计信息披露自愿性差
我国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强制性, 一是缺少对企业自愿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鼓励性政策和支持性政策, 有些公司不愿意 (对临时的重要事项) 进行会计信息披露, 存在着隐瞒信息的行为;二是投资者素质参差不齐, 对于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也不尽相同, 其诉求不高无法激发起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力;三是由于我国对企业业绩的评价, 主要是参考其财务指标情况, 为了树立或保持良好的形象, 企业倾向性的会选择去夸大有利信息, 隐瞒不利信息。
四、提升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对策
(一) 企业要进行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与完善
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会计信息披露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因此有必要优化公司结构。首先要完善董事会建设, 构建独立的审计委员会, 建立完善的审计制度, 加强对公司财务活动的监管;其次, 要实施董事问责制, 明确相关人的责任, 对于失职董事进行问责, 加强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监管;再次, 企业需提升其监事会的权威性, 充分发挥监事会参与业绩评价结果考评的作用。
(二) 规范企业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为了确保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以及公平性就要不断规范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体系通常包含以下内容:会计准则、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审计制度以及有关的经济政策法规等。会计准则是会计信息规范体系的核心内容, 是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指南, 明确了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同时规定了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要求。
(三) 企业要构建信息质量保证机制
构建企业的信息质量保证机制, 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作为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 企业应该建立预测性的信息质量保证机制。首先, 企业要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 明确提供虚假会计信息需承担的相应责任;其次, 在进行会计信息预测时, 如果出现预测信息与实际信息差距较大的情况, 要综合分析影响因素, 找出原因, 提高信息预测的准确性。
(四) 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提升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环节。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养的缺失会影响会计核算水平, 增加发生财务舞弊的机率。企业应定期举办后续培训, 提高会计人员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 并定期进行考核。对于职业技能和道德操守不能达标的会计人员进行相应的惩罚, 严重者可调离岗位, 力求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五、结论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 企业的会计信息披露也将会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基于会计信息披露对于企业自身以及投资者的重要作用, 我国要加强相关的立法约束机制建设, 完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 同时企业应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道德操守, 从而提升我国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保证我国资本市场的有序、规范运转, 促进我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澎, 杜兴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M].[J]财经论丛2001 (1) :59-62
[2]中国证监会.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指引第1号-信息披露中国证监会公告[2013]1号2013-1-4
[3]陈素梅.提高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探析[J].企业导报2012 (15) :144-145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篇5
摘要:上市公司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引起信息失真,必然要求进行信息披露。随着一些上市公司舞弊案的查处与披露,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成为证券市场无法回避的焦点之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处理的能力,会计变为 “实时”而非事后反映各类交易,会计信息披露提供者与使用者的时空障碍也将消失。信息技术的日益先进,也将为会计信息披露多种计量基础进行编报并增加预测性数据创造可能。关键词:会计信息披露;上市公司;信息失真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将逐步与国际接轨,银行和投资者的经营或投资理念,以及操作方式将发生变化,人们将越来越多地依据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做出贷款或投资决策,以及操作计划。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对行业监管、公司自身的稳定及市场的良性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外部有关部门和人员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使信息需求者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及盈利情况等信息,以便做出合理决策。本文拟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及原则入手,讨论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及成因,继而提出有效对策。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及基本原则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市场交易的各方所拥有的信息无论是在种类上还是在数量上都是有差别的,通常情况下,卖方拥有较为完全的信息,而买方拥有的信息都不完全;经营者拥有较完全的内部信息,而投资者、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拥有的信息都是不完全的。上市公司亦是如此。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
1、充分性原则。所谓充分披露原则是指为达到公正反映企业经济事项及其影响所必要的信息都应完整提供,并使使用者易于理解。充分披露的目的是满足使用者的决策需求,使提供的信息有助于使用者了解与决策,即对其决策是有用的。从这个目的出发,充分披露原则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
(1)会计信息披露的全面性。即会计信息应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也就是说只要对使用者决策有用的信息都应予以披露。无论对企业有利或不利都应予以披露,而且不仅仅只停留在披露对象的表面,还要进行深层次的披露。
(2)会计信息披露的适当性。以信息提供方来看,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不能无限度地披露;从信息使用者来看,其使用信息的目的在于做出正确决策。因此,过多地披露信息,反而会使使用者无所适从,判断混乱,不便理解、掌握和接受,甚至还会产生误解判断会计信息披露是否恰当,应运用重要性原则。所谓重要性原则是指当会计信息被遗漏或错误表达时,可能使依赖该信息的人做出不适当的决策。根据此原则,对于重要的项目,应从详披露,并加以重点说明,对于次要项目则从略披露,做到主次分明,轻重有别,便于使用者有效使用。(3)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性。首先会计信息披露要易于使用者理解和掌握。可理解性是决策者和决策有用性的连结点,即信息是否对决策者的决策有用,它决定了决策者是否能了解该信息。其次,披露的会计信息应能满足各种使用者的共同要求,是一种通用目的信息,不可能满足每个使用者的各种具体决策需要。
2、真实性原则。会计信息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所在。真实性要求会计信息必须如实反映经济事实,其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有用性。即真实的会计信息应有利于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增加使用者对市场信息的了解,降低投资决策盲目性与风险。
(2)相关性。上市公司信息的披露的根据市场用户的需求,规范信息披露的形式、数量和质量,与信息使用者的目的和要求息息相关。当信息能够通过帮助使用者评价过去、现在和未来事项或确认、更改他们过去的评价从而影响到使用者的经济决策时,信息就具有相关性。(3)可靠性。披露信息必须可靠,不能错误引导用户的判断,不能进行虚假的误导性陈述,也不得有重大遗漏。要使信息可靠,财务会计报告中的信息必须在重要性和成本的许可范围内做到完整。遗漏能造成信息虚假或令人误解,从而使信息不可靠并且在相关性上留有缺陷。当信息没有重要错误和偏向并且能够忠实反映其所拟反映或理当反映的情况以供使用者作依据时,信息就具备了可靠性。
(4)中立性。真实的会计信息应当保持中立性。即会计人员形成会计信息的过程和结果不能有特定的偏向,不能在客观的信息上附加某种主观色彩以满足特定信息使用集团的需要,否则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受到质疑。如果为了达到预定的成果或结果,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列报。使财务信息影响了决策或判断,那么财务信息就不是中立了。目前许多企业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都与企业过于偏重当前利益,不能保持自己的中立性地位有很大的关系。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及成因
(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我国所有公开上市公司都必须严格遵循信息披露规范的各项要求,提交并公开披露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和充分性及可比性的各种会计信息。但是当前在上市公司中,会计披露质量还不尽如人意,存在的问题较多,其中主要有:
1、会计信息失真。企业管理当局出于经营管理上的特殊目的,蓄意歪曲或不愿披露详细、真实的信息;低估损失,高估收益,使得上市公司财务信息不够真实。再者,上市公司运用不恰当的会计处理办法,提供带有明显误导性的财务报告,以粉饰经营业绩。自1992年以来,在上市公司中已先后暴光了深圳“原野”、海南“琼民源”及四川“红光”等公司严重蓄意搞会计造假、操纵利润的恶性案件。
2、信息披露不及时。根据有关规定,当发生可能对股票价格产生重大影响,而投资者尚未得知的重大事件时,应立即编制重大事件公告及时向社会披露。但仍有一些公司违反这一规定,不按法定时间正式披露会计信息。在证券市场上,会计信息披露缺乏及时性,一方面无异于为内幕交易和操纵市场行为创造良机,从而使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则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3、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少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对有利于公司的财务信息过量披露,而对不利于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关联企业之间的交易信息披露不够充分;企业偿债能力的揭示不够充分;很多企业存在大量应收账款情况下,都不对后收账款的构成进行分析,或者对企业的对外担保情况、或有负债的具体内容进行隐瞒等等;对资金投放去向和利润构成的信息披露不够充分;对一些重要信息的披露不够充分;借保护商业秘密披露不够充分;借保护商业秘密为由隐瞒对企业不利的财力信息尤其是涉嫌违规行为的披露。
4、会计信息披露不具有可比性。根据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同一项业务通常有几种会计方法可供上市公司选用,其结果仅造成各个公司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致使同类报表数据在各个上市公司之间缺乏可比性,而且为上市公司中的操纵利润行为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原因
1、上市公司自身的内在原因。(1)公司利益的推动,某些上市公司为了在当前证券市场中树立其良好形象,并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以致于利用会计造假、操纵利润的各种利益冲动一直有增无减。其中有的为了争取上市而虚列股本及业绩;有的为了实现配股或提高股价而虚夸利润,谎报业绩;有的为了免于特别处理而粉饰绩效、操纵利润等。(2)公司股东的产权约束弱化。当前一些上市公司的现代产权制度还不能通过改革一步到位,其中由于国有股产权主体缺位,很难强化国有股股东对公司的产权约束和控制,由于社会公众股数量较少,股东较分散,也难以强化国有股股东对公司的产权约束和控制,从而造成这些公司的管理权失控,以致给利润操作者以可乘之机。(3)公司内部缺乏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目前某些上市公司正是由于缺乏应有的内部审计及管理控制,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管理体制不顺,会计监督无力,内部审计监督职能被削弱等原因,以致缺乏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甚至陷入财务困境而难以自拔。
2、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落后于实务,一些新业务的会计处理缺乏规范。到目前为止,我国颁布的几个具体会计准则,予已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仍有许多领域尚未公布具体会计准则。如资产重组中的会计处理,由于缺乏具体会计准则的规范,实务中的会计处理很不合理,甚至成为某些公司操纵赢余的一种途径。
3、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规范的实施和制定都不完善。其主要表现在:(1)某些颁布的会计信息披露要求不明确或缺乏可操作性、如《公布发行股份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中规定,报告中要全面披露每股收益,但对什么是全面薄以及如何计算,尚未做进一步规定。(2)注册会计审计制度不完善削弱的对会计信息的鉴证作用。按规定,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司公告书和报告应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但目前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比较淡薄,对审计责任的认识远远不足。虽然近年来已有保留意见,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出现,但不可否认整体审计质量还是偏低。
4、我国证券监管机构体系尚不健全。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体系中,我国证监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证券监管机构体系尚未理顺,证券会无论在监管的规范,范围及时同上,还是在监管及处罚力度上都还不健全、亟待改进和完善。
三、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综合分析及有效对策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综合分析 1.会计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息失真 信息经济中,不对称信息是指市场上由于买方和卖方之间各自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导致市场失灵,资源配置率下降。会计信息不对称可以分成两种。
第一种是不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会计信息不对称,是指企业由于选择了特定的会计方法而造成会计报表的信息披露偏向某一特定的信息使用者。有研究结果表明,会计信息在股票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不对称引起股票交易成本上升,投资回报的期望值上升,股票市价下跌,流动性下降。相当一部分会计学者通过对股票市场的实际观察得出结论,当企业的会计信息在股票市场上是不对称分布时,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管理者所采用的信息披露方法。第二种信息不对称是企业管理者与外部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般的上市公司避开的投资者对所购买股票企业的财力、经营成果,偿债能力等都无法确知。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则更多地了解公司内部的经营,他们在与投资者等外部使用者之间的博弈过程中处于优势地位,拥有大量的私人信息,对报表进行粉饰和美化,不断地进行收益和盈余调节,向市场传递不正确的信息。常见方式有,在效益好的年份,对利润和资产进行隐藏,多计提各种准备,在效益不好的年份,释放各种秘密准备,弥补当年不理想的财务状况;或者利用掌握的内幕信息,掌握企业重大变更消息,为个人牟利。这种不对称使企业财富不公正地为少数内幕交易者拥有,会扰乱企业的真实股价表现,增加投资风险,打击投资者信心,长期来看会降低企业的市场价值。以上的分析结果表明,会计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会计失真会削弱企业的市场价值。企业管理者要迫求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就必须减少会计信息不对称性。2.信息披露——解决信息不对称办法
信息不对称难题是造成证券市场失误的最重要原因,其中,经理人知识多于投资者知识可能是证券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之一,信息使用者个人无力评估和监督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另外,如果上市公司发生财务困难,经理可能会向股东隐瞒这些坏消息,从而加剧信息需求者的不对称信息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上市公司应享用更为全面的信息强制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监管的首要目的的是矫正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新经济下的上市公司应当为谁提供信息呢?(1)、投资者。随着网络的普及与电子商务的发展,资本市场将快速发展,公司的股东结构将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上市公司不但要考虑现有股东获得信息的便利,更重要的是将公司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股东的注意,以扩大企业的资本规模,增强其发展潜力。此外,随着公司间竞争趋于激烈。为了求生存、发展、获利,公司必须要向潜在的投资者提供他们所需信息,才能吸引他们的关注,以利于公司在竞争中发展壮大。因此,潜在的投资者将成为新经济下会计信息使用者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群体。(2)、公司债权人。包括银行、供应客户、公司债券持有者等作为信贷资金的主要提供者,他们也应要求上市公司提供有关会计信息,了解上市公司资金用途、资产抵押、资金周转等财务状况,并作为他们刺激上市公司偿债能力,资产变现能力及长期盈利能力等的依据。(3)、政府的有关部门。包括税务机关、行业主管部门和证券管理部门等。税务机关通过对公司信息的了解,可以确定公司纳税申报的执行情况,以便监督公司在依法纳税中应尽的业务。政府行业主管部门也要求上市公司定期递交财务报告,其目的之一是为了汇总编制本行业的财务报告,二是借以了解所属公司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对本行业所产生的影响。代理政府干预和管理证券市场的证券管理部门也要求上市公司定期呈报整套财务报告,其目的是行使自己的管理职能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监督上市公司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及时提供投资者导向材料,维护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
以上三类用户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主要外部使用者,他们有时对上市公司的报告目标持不同观点。监管部门的财务规定常着重于谨慎的观点处理资产和负债,其目的在于保护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使其关心偿付能力、重财务状况;投资者则更关心本期净利润的总数,及时性和预期现金收益等等。所以,尽管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都对公司的财务实力感兴趣,但是,监管部门与投资者在有些方面的兴趣不是完全一致的,上市公司应做出有区别的披露。
为了有效解决这种不对称问题,作为会计信息的制造者必须遵循区别披露的基本原则向所有证券市场参与者如实、充分、可靠地进行信息披露,特别要关注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弱势群体,要使他们在接受信息的质与量上跟大股东或集团无差别。而信息供给者与需求者在会计信息市场上也应处于对称的地位,否则会导致资源无效或低效配置。另外,所提供的财务报告要易于理解,并且公众于多种媒体,特别如网络向外部散布信息,保证所有相关参与者及时地获取信息,便于其决策。
(二)、规范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有效对策
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失真的核心是完善信息管理机制两方面,可以从建立内部约束机制和外部约束机制入手。
1.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1)必须合理、有效地设置会计机构。目前必须将上市公顷司的会计部门和财力管理部门分立,分属不同领导,分担不同职能。财务管理部门由总经理领导,会计部门由董事会领导,主要会计人员由董事会任命,并向其负责,让会计人员真正成为财务信息供给的主体,使会计人员有责任也有能力拒绝管理人员的不合理要求,避免管理人员舞弊。
(2)上市公司必须加强内部审计,设置内审机构,归属监事会领导,对会计业务进行日常的内部审计监督。
(3)明确财务人员的信息供给主体的地位,强化披露财务信息的内部监督。(4)监督人员在企业中行使其职权财产保持高度的独立性。2.建立外部约束机制,完善社会监督体系是制止和防范信息失真的根本保证。(1)、制定科学、配套的会计规范体系。我国上市公司会计规范体系主要由《会计法》、《证券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股票发行与变量管理暂行条例》、《公开发行股票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等法律规范制度所构成。但是目前我国有关现行法规制度中仍存在漏洞和不足,如财务信息披露中对重大事件披露的规定显得不够明确和完整,商业秘密和必须披露的财务信息间的界限不够明朗等,这些地方都需要进行修改和补充。(2)、加大证券市场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督力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①改革多头管理的体制。证券监管部门的设置应集中到两个层次:一是中央级的证券监管部门。负责对全国上市公司进行客观监管,统一制定证券市场政策和上市信息披露规范;二是证券交易所,它就遵循中央证券监管部门的规定,对上市公司的日常活动和财务信息披露进行具体的详细的监管。②建立上市公司信息监察员制度,由中国证监会及其驻各地派出机构委派信息监察员到各上市公司,对上市公司的信息包括招股说明书、申报、年报、股利分配等信息的生成和披露加以监督,防止外界各相相关利益集团对会计部门的信息供给横加干涉。③证券监管部门要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监管办法,对违规行为予以明确界定,坚决杜绝不规范行为。(3)、发展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加快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改善执业环境,制定相庆的执业自律准则,大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完善审计准则修改审计假设及审计方法和程序,以适合我国证券市场不够规范的现实。加大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质量承担责任的经济约束刚性和力度。目前,会计师事务所民事赔偿责任几乎为零,资本市场公众投资者起诉激情不大及途径之少,使得我国资本市场上合计违规成本几近为零。因此,为了保证审计目标即披露重大错弊的实现,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资本市场诉讼和民事赔偿制度,并使其得到切实执行。只有这样,才能使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成为上市公司财务信息质量和披露的可靠保证,才能保护投资者利润,促进证券市场健康规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红英、郑兰先:《新经济下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中南财经政治大学2002年2月版,第145页
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篇6
关键词: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
一、无形资产会计信息现状
1、无形资产会计信息失真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的计量和核算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其会计信息披露的不恰当。首先,对无形资产的核算现在还处于探索阶段,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所以,也就缺乏企业所遵行的标准;其次,要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无形资产必须用货币计量,然而,在会计核算时,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即使同一国家、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无形资产的评估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最后,无形资产与其他生产要索相比,其区别在于,它可以重复使用,具有报酬递增的特征,所以,在对无形资产收益进行核算时,就需要加以人为的合理估计,这也就使得无形资产收益的核算缺乏一定的客观性,具有不确定性。
无形资产计量和核算的不确定性,使会计信息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主观性,难以提供客观的、真实的计量数据,会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一定程度的失真,使会计信息的内外使用者作出不恰当的决策,从而,风险增加的可能性也因此加大。
2、无形资产难以在财务报表及财务报表附注中反映和报告
无形资产是一个内容丰富的体系,无形资产的创造主要源于企业的下述三种活动:发明创造(创新活动)、人力资本的培育和组织实践。每一类活动都会产生一系列的无形资产:发明创造可以培育出大量的技术类无形资产,包括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如专利、专有技术等等)和非知识产权类无形资产(如技术秘诀等);人力资本投入可以培育大量的人力资源类无形资产;而组织实践则可以形成大量的基础结构类无形资产,如企业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管理过程、信息技术系统和网络系统等等。然而,现行财务会计模式仅仅反映和披露了其中的极小一部分,主要是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商誉等,其余的无形资产都无法在财务报表内反映和报告。现行的财务会计模式仅仅反映、披露了少数几类无形资产信息,而其余无形资产信息没有得到任何形式的反映和披露。
尽管无形资产不能确认入账,难以在表内加以反映和报告,但企业可以通过在财务报表附注自愿披露的方式披露无形资产信息。然而,目前除了西方发达国家的少数企业以智力资本报告的形式对外公开披露无形资产信息外,对大部分企业来说,如何通过表外披露的方式对外披露无形资产信息目前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理论问题,更不用说纳入日常的信息披露实践了。实际上,即使那些已经纳入财务报表的无形资产,其信息也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和披露。现行财务会计模式通常是在资产负债表的非流动资产下设置一个"无形资产"项目来合并反映无形资产信息,并在资产负债表的附注中对其作简要的解释,而没有分门别类地报告和披露这些无形资产的详细信息。
二、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缺陷成因分析
由于现行财务会计模式本身的制约,无形资产自身的一些特殊性质也使其很难纳入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模式下,一个项目必须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四个条件才能进入会计系统。按照可定义性,一个项目只有当其(包括其所产生的未来收益)能够被企业完全拥有或控制时,才有可能作为资产确认入账,然而,无形资产一般很难满足这一要求,因为无形资产往往都与人密切相关,很多无形资产的最终产权一般都不能明确归属于企业,而是归属于企业家、经理和雇员等人力资本所有者本人或被多个产权主体所共同拥有。可计量性和可靠性也是制约无形资产确认入账的重要因素,按照可计量性和可靠性要求,一个项目只有当其能够用货币可靠地计量时才有可能被确认入账,然而,无形资产一般却很难用货币可靠地计量,因为无形资产既不存在有组织的、竞争性的市场,其所创造的未来收益也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由于不符合資产的确认标准,因此,在现行的财务会计模式下,无形资产信息很难纳入现行的财务报告模式进行充分的反映和披露。
按照这一要素确认标准,无形资产只有符合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相关性、可靠性四个条件,才能够作为资产确认入账,并在财务报表中加以反映和报告。然而,无形资产本身具有未来收益的高度不确定性(固有风险)和不可交易性等特性使其很难满足上述条件的要求。
三、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对策
1、健全和完善会计法规体系
会计法规体系是会计工作必须遵守的准绳。无形资产会计信息失真,除了人为造假因素外,会计法规建设上存在的个别缺陷和漏洞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要治理这些问题,首先应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我国以颁布了以《会计法》为中心的一系列会计法规,但其中的某些内容尚不健全、不具体,需要补充和改善,以做到立法严谨、具体,表达准确、清楚,具有可操作性。
2、完善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监督机制
会计信息的特殊性表现在它是一种时效性极强的信息商品。会计信息首先是一种产品,它凝聚了人类无差别劳动,因此会计信息生产的成本需要得到补偿;其次会计信息被使用者使用时,它已经完成了产品到商品的转变;再次,会计信息商品是一种具有经济后果的时效性极强的信息商品,一旦过期即使再可靠也变得毫无用处。会计信息的时效性决定了会计信息商品化的个别契约成本极高,是一般会计信息使用者难以承受的。因此,需要有一超额的回报足以弥补较高的契约成本。因此,会计信息即使是一种商品,它也很难单独进行商品化交易,因而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管制来强制会计信息披露。
3、建立专门管理会计信息披露机构
当前,我国会计信息批露监管的特点是:分权明确,信息披露规则由证监会负责,而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制定,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都在财政部的控制之下。表面上看,似乎是我国的法律法规健全,形成多头共管的良好局面,但从实际的效果来看,却很不尽然。近年来,大量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以及注册会计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而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的事实清晰地暴露出了我国会计信息监管实施机制的薄弱和低效。这也说明我国目前会计监管中会计信息产权的安排和保护的低效,要想解决这一问题,构建新型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模式成为问题的根本。在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管制是证券市场监管和会计监管的交叉领域,而证券市场管制和会计管制又分属证监会和财政部,为了更好地协调二者的职能、更充分地发挥二者监管的独立性和效率优势,应当建立准政府独立管制机构,在证监会和财政部的共同指导和监督之下,授权由会计执业界、会计专家、证券界、银行界、保险界、律师界等方面的人士组成的准政府独立管制机构-会计信息披露监管委员会,辅助政府机构制定、执行会计信息披露管制,另外,该委员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来自上市公司、注册会计师协会、证券业协会等所缴纳的年费。
参考文献:
[1]孙烨楠.产权视角下无形资产会计信息披露监管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学术,2008,(6).
[2]周爽爽.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产权与盈余管理[J].财会月刊,2000,(2).
[3]佟爱琴,蔡晓净,吴泗宗.所有权、无形资产会计信息产权与无形资产会计信息失真[J]. 财会月刊,2007,(6).
[4]巴鲁.列弗.无形资产-管理、计量和呈报[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篇7
关键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建议
一、环境会计概述
(一) 环境会计的涵义
“环境会计”也被叫做“绿色会计”, 是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而在企业会计应用中引进对环境的有效保护, 遵循会计学的原理和方法, 通过使用多种不同的数据计量手段, 针对企业自身开展环境保护所面临的成本、所取得的预期效果等方面, 进行科学分析、计量和报告的一项会计工作。
结合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的表述, 可以得出, 环境会计作为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但也涉及到了环境学、环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它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准则, 在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中纳入了有关环境的因素, 在会计核算体系中综合采取货币计量、实物计量, 目的是在实现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同时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突出企业经营行为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二) 环境会计的基本职能
即环境会计自身所具备的功能, 主要包括内部职能、外部职能两方面。
1. 以核算、分析为主要内容的内部职能。
环境会计的内部职能主要是立足于企业自身角度, 其信息主要面向企业管理层、相关业务部门、普通员工。企业管理层要对相关的环境会计信息加以核算确认, 分析研判企业所处的环境空间, 以此作为考核企业环境管理水平的主要依据。一般而言, 这种环境会计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服务于企业管理层的决策, 以及对企业环境系统的掌控。
2. 为企业利益相关人决策提供信息的外部职能。
立足于各个社会角度, 为满足各个行业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例如供应方、消费者、投资商、金融机构、行政单位、普通居民等群体, 因为特定的需求而要求企业对其发布相关的环境信息或环境公告, 所以说企业会计的外部职能是为了满足外界利益相关方的决策, 而对其发布的会计信息。
二、我国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所有企业的生产行为和经营过程, 都是以资源的消耗为前提的, 都会或多或少对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所以企业就应该肩负起治理和恢复环境的应尽义务, 及时向外界相关部门或个人公布企业自身的环境会计数据。但就是实际来说, 尽管这些年国内的环境会计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但是相关的理论研究仍需要深入开展, 实践应用仍需要进行磨合。尤其是在理论研究上, 国内的研究基本上是对国外已有成果和经验的借鉴, 尚没有相对完整和成熟的理论体系出现。所以目前国内的环境会计及其信息披露仍有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 环境会计准则缺乏
目前国内的会计从业准则并没有涉及到环境会计领域, 缺乏对环境会计的要素确认, 在实际中无法用科学的方法对环境会计进行定量和计量, 造成了在环境会计的核算和信息披露模式不固定、方法不统一, 给企业发布相关环境会计信息带来很大困难。很多情况下采取的传统会计理论, 只对企业的经济利益有所考虑, 并没有真正反映出因为环境因素所造成的企业成本和收益。当然一些企业在会计报表中增加了排污费等环境计量项目, 但对环境会计信息的反应仍不系统。所以政府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环境会计准则, 充分披露企业的社会责任。
(二) 环境法规体系不健全、发展滞后
目前, 国内涉及到环境要素的法律法规虽然也有一些, 但在具体内容上略显粗糙, 并且始终没有形成体系, 对环境会计工作的指导作用不明显, 对企业的环境保护要求也很难具备强制性。而且当前的环境法律尚存在一些不健全之处, 使得很多企业为了企业自身的声誉, 对于有负面影响的环境信息总是选择低调处理, 尽量不会声张, 结果外界的环境信息需求者和使用者就不能得到客观真实的环境会计信息, 在做决策时受到很大影响。因此, 需要相关部门加大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力度, 尽快完善环境会计法律体系, 以跟上发展的需求。
(三) 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信息披露需求不足
对于国内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群体之中, 主要是政府机构部门最需要了解环境信息, 新闻媒体、投资方、消费方、企业职工、一般民众等群体对环境信息的需求并不强烈, 这充分说明当前环境信息的主要目的和用途更多的是取决于政府责任部门, 用来指导宏观环境的治理与调控。相对来说, 其他群体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明显不足, 企业在披露信息时也会选择性忽略这些人的需求, 不会像他们提供相应的环境信息。
(四) 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主观性很大
因为信息掌握在企业手里, 即使一些企业掌握了环境方面的数据, 但出于对企业形象的考量, 企业也只愿意公布对自身有利的数据信息, 也不会主动披露那些会令企业受损的负面环境信息。政府部门也没有出台具体的环境会计数据信息披露规范制度, 更对企业的信息披露没有强制效力。上海证交所曾于2008年5月发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 鼓励上市企业披露环境信息, 强化了上市公司的社会环境责任, 但是该《指南》只是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作出了原则性要求, 并未进行具体的规定信息披露方式和披露内容, 无法对企业起到强制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 从政府的角度对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1. 完善会计准则, 健全环境会计法规体系。
国家应尽快制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环境会计的法理地位和法律效力, 使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统一规范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形式等。此外, 相关监管部门需要尽快制定出台环境会计核算准则和信息披露细则, 形成环境会计及信息披露的完整体系, 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 防止企业为贪图短期利益而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行为。
2. 推行企业环境问题审计监督。
追求高额利润的本性决定了企业不可能在披露环境信息时做到及时、真实、准确和全面, 这就需要引入外界监督和约束。在政府部门进行监督、督查的基础上, 还应引进第三方机构, 对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独立的审查并作出鉴定和评价,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所提供的信息真实有效、公正合法。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信息只要能通过政府机构和独立第三方的共同监督与检验, 就能取得社会大众的信赖, 经营过程中的盈利能力就大为增强, 反过来也能促使企业继续加大对环境工作开展的积极性, 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二) 从企业的角度对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1. 选择适宜的信息披露方式。
国内当前并没有统一规范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内容与方式, 这给企业留下了很大的自主空间, 企业可根据自身需要或业务情况, 选择在以往财务报表中加入环境因素, 或者添加备注说明, 使报表的使用者在了解企业财务业绩的同时, 也了解了企业的环境信息。当然, 企业还可以进行单独的环境报告。这样不仅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同传统财务报告区分开, 摆脱了从属地位, 还可以使利用相关者系统地了解企业环境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 还能够为企业在市场上绕开绿色壁垒, 增强竞争力, 提升企业形象和地位。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灵活的选择合适的环境信息披露方式, 从而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2. 提高企业员工的环保意识。
科技不断的发展, 环保措施不断进步, 环保能力不断提高, 这就要求企业的职工也应该紧跟时代的发展形势和要求, 积极参与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 即使学习最新的环境科学知识, 提高环保意识, 掌握企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为企业的生产管理献计献策, 为发展环境会计和环境信息披露建立良好的基础。把绿色经营纳入企业文化范围, 加强员工间的沟通、协助, 共同探讨建立环境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途径, 培养有利于企业环境会计发展的学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军.刍议环境会计对企业会计的影响[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2 (9)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浅析 篇8
我国政府历年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问题, 并已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 但这些规定不够具体, 未能促使企业充分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目前在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 在会计实务中企业没有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采取专门的处理方法。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环境问题导致的财务影响的信息需要。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严重不足且缺乏可比性和可靠性, 有必要规范环境信息报告。由此可见, 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还有一段长路要走。总结一下我国目前环境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 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是结合在传统财务会计信息中披露的, 没有单独进行处理。企业已经发生某些环境支出和环境收入,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范要求, 单独立账的比例偏低, 而且存在低估环境负债的情况。2.对于环境会计实务的会计处理是分散的, 没有形成体系。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十分有限。4.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没有统一的规范。目前, 我国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没有正式的格式, 不同公司披露形式不同, 还没有统一规定。5.目前很难明确企业的环境责任。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可以看出, 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极为有限。在这种情况下, 不能使企业更加合理地承担社会经济责任。
二、我国环境会计信息应披露的内容及方式
1. 我国环境会计信息应披露的内容。
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主要是对企业环境行为和环境工作及其财务影响的信息披露, 这些披露为信息使用者提供了有助于进行决策所需的信息。根据国际、国内环境组织和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 结合企业环境活动的实际情况, 企业应当披露的环境信息包括∶ (1) 与会计信息披露无关、不需要通过企业环境会计提供的环境信息, 如企业的环境政策, 主要环境保护活动, 污染物和废弃物排放情况, 与环境相关的诉讼和处罚等。 (2) 与会计信息披露相关、需要企业其他部门和会计部门共同合作提供的环境信息, 如各种经营活动和环境的相互影响, 政府的环境干预和限制, 企业的环境奖励等。 (3) 主要由企业会计系统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 如环境保护投资支出, 环境保护财务支出, 潜在的环境损失等。
2. 我国环境会计信息应披露的方式。
(1) 可以货币化的内容的披露。对此内容可以在现有的财务会计框架内, 将环境问题的影响添加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报表中, 可以选择以下方式:①在现有的资产负债表中设置若干单独的项目来反映企业的环境资产和环境负债。例如:可在“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环保固定资产”项目, 在“固定资产减值准备”项目下增设“环保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自身受到污染或对环境产生污染使原有价值大大降低部分计提减值准备, 另外还可以增设“环保无形资产”“环保流动资产”等项目。为了反映企业由于已经发生交易行为引起而在将来必须支付的环保费用, 需在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方列示环境负债, 可设“短期环境负债”, “预提环保费用”, “长期环境负债”, “应付排污费”, “应付环境补偿费”等。②在利润表中增设专门的项目, 用以反映企业环境活动的收益, 如企业由于实行环保政策而使企业在原收入基础上增加的收入, 利用“三废产品”实现的收入及减免税收益, 治理污染获得的政府补助或奖励等, 可在利润表中设“环境收益”项目, 调整利润表。③在现金流量表中单独设置项目, 列示全部或部分环保支出, 可在现金流量表中增设一类“环境问题导致的现金流量”。
(2) 非货币化的内容的披露。对于企业所要反映的环境会计信息如果不能货币化, 或者不能在环境会计报表内进行披露, 而这些信息对于报表使用者正确理解企业环境信息必不可少时, 则需要以文字说明或其他计量披露形式, 对企业的环境信息进行全面、客观地披露, 从而形成环境会计报表附注。
三、建立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1. 增大宣传和教育力度, 引起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建立实施环境会计不仅是一个会计问题, 同样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协调好, 达到双赢, 必须得到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我国环境污染的问题之一就是国民的环保意识没有形成, 因此应加大开展社会宣传的力度, 培养国民的环保意识, 为政府和企业接受环境会计打好思想保障。同时还应该在大专院校开设绿色会计的课程, 为我国实行绿色会计做好人才储备。2.政府出台更加完善的执行和监管制度, 并加大奖惩力度。一方面是进一步完善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 加大对破坏环境行为的惩罚力度, 并加强监督环节的执行力度。用法律来约束企业破坏环境的行为, 规范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另一方面是修订我国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 将涉及环境的内容加进会计要素, 并且必须在报表中披露, 使企业在制定规划的时候考虑环境、资源成本, 从而避免企业行为的短视性;规范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 便于会计人员的迅速掌握与实际操作。3.提高我国环境会计的理论水平, 注重学科交叉的研究。一是可以增进与先进国家的学术沟通, 并由国家组织引导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二是注重环境会计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研究, 争取环境会计能够尽早地解决我国企业实际的问题;三是在局部地区开展环境会计的试点, 小范围的解决出现的问题, 从而更平稳的过渡到全部企业。4.建立健全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资源计价的方法, 提高信息披露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对环境因素在报表中的披露方式应该予以统一规范, 增加企业间的横向可比性, 避免披露方式不统一而造成的企业环境责任不清和报表阅读者的不便。5.完善立法, 强化执法。加快包括产权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改革, 逐步建立起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体系、法律体系和环境资源协调管理机制。6.借鉴国际做法, 国外许多企业都能做到主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凡是对环保做出重大贡献的企业, 政府及社会公众都给予支持和鼓励。为了真正能够确保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处于一种良性循环机制的运转, 我国目前应在强制披露的基础上, 适当结合自愿披露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杨宝嘉 唐 雄:绿色会计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理论月刊, 2005, (11)
农业企业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 篇9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对策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农业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投入了很多的人力物力,同时也赋予其很多的优惠政策,为了实现结构产业升级,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许多带有国有背景或地方特色的农业企业走上了上市之路,而随着农业上市公司数量的增多以及这个行业具有的先天政策优势,板块效应日益明显,其投资价值也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在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与此同时,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信息披露问题也渐渐浮现。
1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主要可分为几个方面。
1.1信息披露造假
有些企业为了降低利润,故意使用不正确的会计政策或者随意进行会计估计变更,比如在借款费用核算方法和股权投资核算方法做手脚,又比如选用不当的折旧方法、合并政策以及收入、费用确认方法等,还有的干脆就直接虚构客户或者隐瞒关联关系,除此之外,有时候采用高溢价进行对外股权收购,也是其中比较常用的做法。
1.2信息披露具有滞后性
信息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具有时效性,过时的消息只能作为历史资料,会计信息同样如此,尤其是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只有及时有效的会计信息才能使得使用者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将利益最大化,但是对于农业这个行业来说,农产品的变化速度是很快的,而会计报表的信息统计到公开披露到信息使用者的手中,其中的间隔时间有可能达到数个月之久,这显然会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造成不利的影响,另外,有的企业在选择披露的时机时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有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利益甚至铤而走险,与社会上的投机分子勾结,出卖企业内部信息进行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行为而择机披露[1],这种信息披露的滞后性不但会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也是不利的。
1.3信息披露完整性差
根据近些年的统计结果来看,农业上市公司因为会计信息披露问题而受到证监会问责的事项有不少,其中有近百分之七十是因为信息披露不够完整,从这些事项的披露的具体内容来看,普遍存在“报喜不报忧”的现象,也就是披露内容大多选择对公司有利的,而不利的消息则选择性的忽略要不就是模棱两可,有的企业甚至以保护商业秘密为借口,对重大投资项目进行隐瞒[2]。
2规范农业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如何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已经成为我国会计工作的首要问题,以下是几点建议。
2.1实行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
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接受与传播都处于有史以来最高的水平,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这样一个大环境,将企业的会计信息与社会公众联系起来,首先由国家设立会计信息生产的专门机构,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环境下,根据企业之间的业务资料,记录他们往来的经济活动,为这些信息的社会使用者提供最为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的虚假披露主要是由企业与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导致的[3],利用会计信息生产社会化,不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各方的信息不对称,同时也能增进信息供需双方的交流合作,促使会计信息共享,从而节约信息的搜寻成本,最终形成一股合力促使农业上市公司在披露会计信息的时候降低其造假的可能性。
2.2加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
首先,应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完善股东大会,改变公司股权过于集中的局面,优化股权结构,推进多元化的进程,积极发展机构投资者,形成少数大股东之间的制衡,来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其次,完善独立董事会制度。独立董事不但要保证其在董事会的独立性,还需要一定专业性,明确独立董事巧监事会职权的区别,改变两机构职责重叠下效率低下的状态。要增强独立董事和监事会之间的信息沟通,对公司的决策情况,决策执行情况,运动状况等有一个总体的把控。
2.3要强化外部监督作用
首先要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除了过硬的专业水平之外,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才能让他们冷静面对审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外部干扰,保持职业底线;其次对于可能存在财务造假的企业,监管部门应该要求各中介机构对于经销商进行实地走访,查阅与目标企业经营往来的账务情况,对经销商的各阶层人员进行访谈,因为客户如果真的虚做收入,就必然要串通下游单位或者经销商的关键的人员联合造假,但未必能和整个机构的人员一起联合造假;最后,政府部门应该强化证监会的监管职能,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会计信息披露的细则,明确制造和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主体,对于违反法律的上市公司及其管理者依法追究其行政责任、刑事责任以及民事责任。
参考文献
[1]陈英梅,邓同钰,张彩虹.企业信息披露、外部市场环境与商业信用[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4(6):16-26.
[2]段莉芳.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特征分析[J].财会通讯,2015(34):31-33.
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篇10
一、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动因分析
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是企业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充分披露不仅有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全面掌握企业的相关信息, 也有助于企业年金制度的建设。归纳起来动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经济学指出, 信息不对称是资本市场的一个普遍现象, 公司的管理当局完整掌握了关于公司的所有信息, 但是投资者却始终无法掌握所有关于公司的信息。通过信息披露可以消除信息的不对称, 所以信息披露制度就成为了资本市场稳定的基石。对企业年金运营来说, 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企业年金运营过程中, 企业年金计划委托人和监管机构不直接参与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管理, 而是委托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进行管理, 由此导致委托人和监管机构不了解企业年金基金的实际财务状况;同时由于企业年金的委托期较长, 从委托人缴费到受益人领取待遇之间较长的时间间隔, 更加剧了企业年金运营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因此, 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基金资产的安全, 保护企业年金基金受益人的合法权益, 必须加强对企业年金相关信息的披露。
(二) 委托——代理关系
企业年金运营过程中存在复杂的委托——代理关系。一方面, 参与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和员工与受托人签订信托合同, 委托受托人管理其企业年金基金, 形成第一层的委托——代理关系;另一方面, 受托人与企业年金基金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托管人签订委托合同, 将企业年金基金委托他们管理, 形成第二层的委托——代理关系。在这种运作模式下, 企业年金基金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分离的。企业年计划委托人不直接参与企业年金基金的运营管理, 企业年金基金的账户管理、资金的保管、待遇的发放和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运营都是通过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的代理行为来实现。正是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 凸显出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重要性。
(三) 利益冲突
在企业年金计划中存在计划委托人、企业年金基金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等多种具有不同利益的经济主体,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追求的目标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而员工追求的目标是企业年金账户资金的最大化, 这两者有时是不一致的。目标追求上的差异直接反映了企业年金计划委托人与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正是由于利益冲突的存在, 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在最大限度增进自身利益时, 才会做出不利于企业年金计划委托人——员工的行动, 从而产生道德风险。
二、现行法规下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和内容
企业年金的会计核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企业为主体的会计核算;第二个阶段是以企业年金基金为主体的会计核算。所以, 对于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主体也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举办企业年金的企业为主体的会计信息披露;第二层次是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信息披露。在第二个层次, 又分为对内的会计信息披露与对外的会计信息披露两方面。对内的会计信息披露指的是企业年金基金运营内部各主体之间的会计信息披露, 具体是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之间的会计信息披露;对外的会计信息披露指的是有关企业年金的会计信息在内部统一汇总到受托人, 再由受托人向委托人或监管机构披露的会计信息。
我国的现行法规中, 对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做出规定的是, 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和2011年5月1日实施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企业年金基金准则》首次对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的会计处理及列报作了规定。企业年金基金准则将企业年金基金看作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 设计了企业年金基金专用的资产负债表、净资产变动表以及附注, 并以附录的形式提供报表的具体格式。《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中关于企业年金的信息披露的规定和限制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提供的季度报告和年度报告进行有效的时限限制;二是对受托人在基金运作、终止或其他国家规定的情形下必须在有效时限内向有关部分提交审计报告进行规范;三是对企业年金的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在基金减资、合并、分立、依法解散、被依法撤销、决定申请破产或者被申请破产等情形进行规范;四是对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在涉及重大诉讼或者仲裁的情形进行规范;五是对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投资管理人的董事长、总经理、直接负责企业年金业务的高级管理人员发生变动及国家规定的其他情形进行规范;六是规定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应当按照规定报告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情况, 并对所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等。
三、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 规范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法规建设不完善
到目前为止,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年金会计同西方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拥有成熟企业年金制度的发达国家, 在企业年金管理上都有相对应的法律制度, 如美国、英国等, 虽然我国也多次提出将社会保障写入法律, 但到目前为止, 并没有一部专门的企业年金运作法的相关法律。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散见于各法律法规之中, 目前的规范主要来自于2006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和2011年实施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 而这些规范中虽然涉及了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但都不全面、系统, 只有一些简单的说明, 同时, 各制度之间还缺乏协调性。
(二) 企业年金会计准则不规范
会计核算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年金会计核算主体包括两个部分, 以企业为主体和以企业年基金为主体。目前我国企业年金会计准则规定, 企业年金会计核算是将企业年金基金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的, 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企业会计核算, 而对作为缴费主体的企业本身应该如何确认相关成本费用、确认多少, 如何披露、应披露什么内容等等问题缺乏法规指导, 导致企业进行会计处理时无章可循。企业年金作为独立于受托人、账户管理人、托管人和投资管理人的一项资金, 其已经拥有自身的资产、负债、收支等, 其会计要素、会计假设和会计核算都具有特殊性, 但它同时又无法脱离企业的财务系统, 所以, 现行会计准则对企业年金会计核算的规定存在明显不足。
(三) 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企业年金作为一项财务计划, 涉及到众多不同的用户群, 他们都是企业年金会计信息的需求者, 是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对象, 概括起来可分为监管部门、参加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及其职工、管理人三类。企业年金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年金信息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除了需要了解企业年金本身的财务状况及运营成果外, 还要了解诸如企业年金预算执行情况、基金收支情况、投资收益状况等信息。但从企业年金基金准则对企业年金基金信息披露的相关规范来看, 一方面, 仅设计企业年金基金专用的资产负债表、净资产变动表与附注, 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而且受益人不能直观地从现有报表中了解到年金资产的收益情况;另一方面, 未要求编制基金投资组合表, 而基金投资组合表在基金财务报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直接反映了基金管理人对基金的管理情况。因此, 现行的企业年金基金财务报表体系无法满足对企业年金信息充分披露的要求。
(四) 缺乏对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企业年金的政策风险决定了年金基金管理的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国际经验来看, 社会保障领域的国际权威组织——国际社会保障协会制订了企业年金受益人权益保护的框架, 包括资产保护、财务和技术要求、服务提供方标准、费用、终止与合并、破产保护和对受益人的信息披露等内容。从美国的经验来看, 美国的企业年金相关法律比较系统, 多部法律中对企业年金的发起人、管理运营行为、保障受益人权益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相比之下, 我国虽然相继颁布了一些对社会保险基金和企业年金基金监管的办法, 但是总体而言, 比较零散, 统一性不够, 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监管法律法规系统, 尤其是在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方面, 缺乏具体的规范, 对于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有关信息甚至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时将受到何种处罚并没有明确规定, 这造成了目前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处于微弱的制度监管下, 约束力相对比较差。
四、改进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 健全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法规
信息披露制度一般不独立存在, 它自成一体, 渗透在有关的法规、信息披露法规和信息披露的规范文件中。因此, 完善的企业年金信息披露制度实质上就是企业年金制度相关法律、法规文件的完备。目前, 《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以及《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共同搭建起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 但这些规范属于部门规章, 已不能满足当前企业年金计划迅速发展的要求, 因此, 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企业年金计划发展和年金基金运作的特点, 制定一部比较完善的《企业年金法》, 对年金投资管理人的治理结构、信息披露、内部控制、独立运营、外部审计等各方面制度做出更为细致和更具可操作性的规定, 为监管机构的活动提供法律支撑, 使企业年金制度运行和基金管理纳入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 也为年金基金受益人权益的保护提供法律依据。
(二) 构建企业年金信息披露的新模式
完善以企业年金基金为主体的会计信息披露。企业年基金准则中所指的企业年金在运营中形成相应的资产、负债、收支、结余, 自成一体, 实质上就是基金, 需要编制相应的基金会计报告, 即基金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净资产变动表, 在准则中没有损益表的规范, 净资产变动表似乎是损益表和净资产变动表的混合。应构建合理的企业年金基金会计报表体系,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完善:企业年金基金资产负债表的“净资产”项目下仅列示了“企业年金基金净值”, 应参照基金的资产负债表格式, 设置“企业年金基金”、“未分配收益”、“未实现资本利得”等项目, 这有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年金基金的经营状况;二是简化净资产变动表:为全面反映会计期间内企业年金基金净资产变动的主要来源、经营活动引起净资产变动和资本交易引起净资产的变动, 可将企业年金基金的净资产变动表结构进行调整, 分经营活动引起的净资产变动和资本交易引起的净资产变动两部分列示;三是增加编制损益表, 使受益人对年金基金资产更加了解;四是应增加编制基金投资组合表, 为便于监管部门监督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范围和结构是否符合规定, 在设计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组合明细表时, 其纵向可按投资对象分类, 为了便于对基金投资结构进行监督,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组合明细表的横向应按市值、占基金净资产比例、占证券发行份额比例的顺序排列, 以判断基金投资行为的合法性;五是建立企业年金会计报告定期报告制度, 明确企业年金会计报告所需要披露的信息、披露方式以及报送时间和对象。一般来说, 企业年金会计报告应定期向企业或年金的直接管理和监督部门报送。具体可参考企业财务报告制度, 采用中期报、季报及月报等, 在考虑成本效益的前提下, 提高年金运营情况的报告频率, 确保相关利益人在第一时间掌握决策信息。
增加以企业为主的会计信息披露。从企业的角度来说, 企业应该在披露自己会计报表时披露企业年金的信息。包括:一是报表项目对企业年金的披露。企业年基金作为一项单独核算的企业资产, 在财务报表中应单独列示:在当期资产负债表长期资产项目下单独列示“企业年基金资产”金额, 并将当期预付的企业年金作为一项流动资产反映;在当期资产负债表流动负债项目下单独列示“预计企业年金负债”金额, 反映当期应付未付的企业年金;在当期利润表管理费用项目下单独列示“企业年基金成本费用”金额, 反映当期企业年金费用;在当期现金流量表中反映本期企业年金实际支出数。二是报表附注对企业年金的披露。财务报表附注中应就企业实行年金计划披露以下内容:企业年金计划的一般性说明, 包括参加人员范围、资金筹集方式、职工企业年金个人账户管理方式、基金管理方式、计提办法和支付方式、支付企业年金待遇的条件、组织管理和监督方式、中止缴费的条件;本期确认企业年金费用的金额;期末企业年金基金资产、成本费用及净资产金额;投资收益率及投资绩效的有关信息;企业年金期末公允价值及是否减值等情况;企业年金计划的终止、缩减和补偿的原因, 缩减、补偿比例及相关处理的详细披露;与企业年金有关且影响与前期可比性的其他重要事件。
(三) 加强对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为了能够提供有效准确及时的会计信息, 应通过建立完善定期报告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和监管制度等, 实现对企业年金方案、企业年金基金报告以及企业年金的缴费、投资、管理、选择机构等方面信息披露情况实时监控、及时纠错的目标。应给予企业年金会计信息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公正性。同时, 要明确各个相关部门和监管部门的分工和责任, 并不断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 形成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为主、多部门分类监管为辅, 从机构式监管转变成功能式监管的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贡峻, 陈磊.论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J].国际商务财会, 2010 (4) .
[2]杨景海.改进我国企业年金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议[J].会计之友, 2009 (19) .
[3]陈静.企业年金基金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分析[J].财会月刊, 2011 (8) .
试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 篇11
摘 要 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其资源、环境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到国家宏观层面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总体决策。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为企业资源和环境的合理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社会公众的评价提供依据。而这些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与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本文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环境会计 信息披露
一、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
中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自葛家澍教授所写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开始,到各方面的专家,对环境会计的理论和实务进行了不懈的研究。随着国家环保总局2008《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将再次掀起研究环境会计的热潮。但是,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指引和规范,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一般很少直接、清晰地在相关的财务报告或者文件中得到正确、合理的披露。在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的今天,在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企业作为微观主体对环境信息进行正确、合理的披露显得更为重要。
二、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不全面的原因
1.核算对象的特殊性。环境会计的核算内容主要包括:企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产生的环境成本;因污染环境遭受处罚等造成的损失;因治理污染或从事有关环境保护活动而产生的环境及社会收益。这些收入或者支出,大部分是与其他经济业务一起发生的,很可能在发生的时候根据准则与相关的项目一起计量,没有单独确认和计量,导致单独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存在困难。
2.计量方法的不明确。就收入来说,企业因为环境保护而获得的收益多在企业的声誉等难以测度的方面;就成本来说,除了购买环保设备或者被政府有关部门处罚等有明确价格之外,对环境、对社会的影响等都是难以准确计量的。而且相关的收入和损失是应该在当期确认为损益还是应该在长期分摊,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标准,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也得不到保证。
3.使用主体的局限性。目前为止,企业环境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为满足宏观调控的需要,对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了解。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更多地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发展潜力或者偿债能力等。只要企业能够发展和盈利,他们甚少在意企业的利润是建立在哪种环境成本之上。而且社会公众暂时还没能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让企业感受到公开自身环境信息的必要性。
4.企业环保意识的滞后。企业环境责任的道德理念尚未真正形成,一部分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对环境会计重要作用缺乏认识。企业缺少社会责任意识,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际上是企业有关环境社会责任负担情况的报告。大多数企业不愿主动披露环境信息,或者即使披露了一些,也无相关标准去衡量其信息质量,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
5.缺乏制度的指引和监督。科学合理、系统完整并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仍未建立起来。目前仍缺乏强制性的环境法规和可操作性的环境会计准则。这导致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任意性,披露的方式不统一,没有规范的报告形式,造成了查阅环境会计信息时的不方便,外部信息使用者很可能花费大量时间查找信息,却得不到希望的结果。
针对这些原因,本文提出几点建立和完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制度,促进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使用要求的建议。
三、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
1.披露内容。主要包括环境财务信息和环境绩效信息。起步阶段,可以先对容易核算的环境财务信息进行披露,可以在财务报表中设置专门的项目进行核算,或者采取在附注中披露的方式。不断成熟之后,环境会计应该跳出传统财务会计主要以会计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等学科为基础的信息框架,综合考虑工程、物理、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进行记录和披露。
2.披露方式。财务信息主要反映企业能够用货币量化,在财务报表内作为正式项目反映的与环境因素有关的会计信息,属于货币量化反映的内容。环境绩效信息主要反映企业不能用货币量化,无法在财务报表内作为正式项目反映,但可以以其他形式披露(如报表附注)与环境因素有关的会计信息,多属于定性或以实物、技术指标量化的内容。待条件成熟,可以采用独立的环境报告方式,提供更加详细的企业资源和环境综合利用情况的报告。
3.实施对象:第一阶段,主要是加强重污染的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由于环境信息不易确认、不易计量,且难于揭示。这个阶段披露的信息也要循序渐进:对那些易于计量和揭示的指标先纳入企业会计核算体系予以核算。从环境会计的目标来看,环境成本可作为研究和应用环境会计的突破口。第二阶段,在我国建立起了完整的环境会计体系后,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具备了综合的环境会计处理技能。可以要求重污染企业采用独立报告模式,对环境信息进行充分的披露;而非重污染企业也应当进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第一或第二种模式种选则其一进行披露,并对选择这种模式的原因作出说明。
参考文献:
[1]宋胜菊.我国环境会计若干问题探讨.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9.
[2]陈佳稳.构建企业环境会计报告体系.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
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问题探析 篇12
一、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
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了方便会计报表使用者能够更好的理解报表反映的相关内容, 对报表中的会计编制基础、依据、原则、方法等项目进行解释。一般的会计报表附注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不符合会计假设的事项说明;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情况、变更原因及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或有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说明;企业合并、分立说明;重大投资、融资活动;会计报表中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
会计报表附注存在的原因是因为财务会计报表表现的信息不够完整, 缺乏相关的文字说明。会计报表附注在企业财务信息完整性方面, 重要性不言而喻。会计报表附注对会计报表中相关内容进行了说明, 可以更加直观的对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分析。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财务报表的准确完整性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附注作为会计报表的补充, 不仅可以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完整性, 也可以使财务报表更加清晰的进行表述,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直观的依据, 方便了相关部门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监督检查。
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报表附注规章制度不健全
相关的财务制度只是对财务会计三大主表的各种表达方式进行规定, 但是对会计报表附注的信息没有相关的规定, 各企业会计报表附注都是根据自身企业惯例进行编制, 因为没有相关制度的约束, 就会出现各企业在编制过程中的随意性, 极易出现只对公司的有利方面进行说明的现象, 影响了会计报表附注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二) 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视度不够
在现代大多企业中, 对于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视程度显然是不够的。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企业信息应该完整准确、客观公正。但是大多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没有做到, 有些企业的披露不够全面, 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会计报表附注的作用。而有的企业更是在会计附注中直接披露对自己有利的部分, 对于自己做的不好的部分则选择了隐瞒, 完全违背了会计报表附注的初衷。同时, 对于企业自身管理者来说, 注意力的重点是放在了三大会计报表上, 过度关注报表的数字, 没有去关注在会计基本假设变更的情况下相关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 会使整个企业在进行后期评估分析的时候出现偏差, 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
(三) 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即企业的所有者或绝对控股者并不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管理经营之中去, 而是通过聘用专业经理人对公司进行日常的经营管理。这样就造成经营者对公司的相关事物较为了解, 而所有者因为没有参与到日常经营中去, 对企业相关运作的了解只能通过财务会计报表。这种现象就造成了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在自身利益冲突的矛盾下, 会诱发企业经营者对于财务报表进行虚假的修改。当然, 财务报表本身因为有严格的制度要求和管理, 对于虚假报表的惩罚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保障, 但是会计报表附注至今却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 这就使得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对附注披露内容进行隐瞒, 企业所有者因此不能真正的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 造成经营的假象, 对公司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 会计报表附注编制方法缺乏统一规定
会计报表附注因为其没有统一的标准, 就造成了会计附注在会计报表中的显示形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现代企业中, 会计信息附注的披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对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够完整, 有意的对一些信息进行隐瞒。比如隐瞒分公司的状况, 把其营业的利润计算到整个财务报表中, 这样企业信息准确性不能保证, 极易产生对企业以后发展前景的错误估计, 影响企业正常的决策。
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报表中未提及的情况, 对财务报表做不到真实的披露。因为现实中, 会计报表由于其复杂性, 相关人员不能在短时间内发现其虚假的问题, 需要对会计的各要素进行综合的查询以后才可以检查出相关的问题。
对于信息不能进行妥当的安排, 有些信息的保护过于保守, 有些企业甚至不能准确的分辨什么样的信息可以出现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什么样的信息不可以, 对于信息的把握没有一个合适的度, 造成有的信息不该披露在财务报表中, 但是却出现了, 造成一定的恐慌。有的应该披露的信息却没有在其中体现, 造成信息的偏差。
(五) 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够
会计报表附注不是像财务报表的编制, 只要把数据进行相关的整合梳理就可以在相关财务办公软件上形成会计报表的, 而是通过分析财务报表中的相关内容, 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这对当前的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中目前的会计从业人员存在很大的年龄差, 毕竟会计行业经验是十分重要的, 这就造成了那些资历较深的会计从业人员接受新兴事物的速度有一定局限, 对于会计报表附注的填写要求不能及时掌握, 造成信息的重点得不到体现, 影响财务其他相关工作。
三、提高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完整性的措施
(一) 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像财务三大报表一样, 进行相关制度的规范。在填制会计报表附注的时候, 对有关方面进行规范, 规定一些必须要出现的事项, 同时对虚假的会计报表附注进行相应的惩处, 像基本报表一样进行相关检查, 规范相应的填报制度。其次, 财务报表之所以被各企业重视是因为其要申报到相关的主管税务机关, 但是附注却不在申报的范围内。因此, 可以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进行规范, 通过国家的强制手段对其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监督。
(二) 加强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
在企业内部进行相关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企业对每个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严格要求, 在企业内部提高员工对于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重要性的重视程度, 尽量落实到个人, 进行权利的分配, 使得每个会计从业人员之间实现相互监督, 保证会计报表附注的真实完整性。同时国家机关也要加强对这一项的监管力度, 在进行财务相关检查的同时, 不要遗漏对这一项的检查, 通过国家的强制手段是企业把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重视起来。
(三) 加强所有者对企业经营的控制
企业的所有者要尽可能的参与到经营活动中去, 及时的从管理者方面了解企业的日常经营情况, 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抽查, 不要等到月末年末这些关键的时间点才对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关注。同时, 公司可以成立稽查小组, 不定时的对企业进行各项工作内容的稽查。稽查小组可以凌驾于企业管理者之上, 保证稽查数据的真实客观。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管理者利用自身便利, 对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信息造假或隐瞒, 保证企业正常的经营发展。
(四) 规定统一的会计报表附注编制方法
现代会计记账中, 对会计报表附注所要披露的信息及相关的披露形式没有具体的规定, 形成不了统一的规格模式。应该借鉴会计三大报表格式, 把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写格式同样进行相关的规定, 形成统一的规范, 对相关信息的披露内容、具体披露方式、披露程度进行说明, 规范现阶段会计报表附注较为混乱的现象, 这样企业内部财务报表的编制也有据可依, 整个会计附注披露内容也得到了规范。
(五) 加强对相关会计人员的培训
会计报表附注的真实完整规范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因而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的高低对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信息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因此对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信息提出新要求即是对会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大对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 鼓励相关会计人员进行职称考试等相关技能的提高。同时积极的展开会计人员的交流活动, 传递新的会计信息, 与时俱进。
会计报表附注所披露的信息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出现了像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信息不真实完整等一系列的问题, 应该引起国家和企业的关注, 同时通过建立规范的制度、科学管理等一系列的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改进, 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建国, 帅星.会计报表附注披露问题及改连[J].财会通讯, 2010 (11) .
[2]于洋.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问题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6) .
[3]韩亚聪.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问题的探讨[J].天津经济, 2012 (7) .
【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推荐阅读: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08-28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11-22
慈善机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考论文08-15
披露会计信息10-2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10-20
会计信息披露监管11-20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质量08-15
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指标08-22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涵06-06
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