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问题的会计报表(通用9篇)
披露问题的会计报表 篇1
会计报表附注是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够对基本报表信息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说明, 尤其可以反映无法用数据说明的信息, 同时, 报表附注对于信息质量的提高、报表的准确性、真实性的增强也有积极作用, 并最终使信息使用者更好地掌握需要的相关财务与经营状况。然而, 在具体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 如何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不仅对会计工作十分重要, 而且对企业发展也有着特殊的意义。
一、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中的常见问题
(一) 忽视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作为会计报表的一种重要信息披露途径, 会计报表附注有利于使会计报表披露信息更为完整地反映出来, 同时也可以使表内项目、表外项目的补充更为便捷明了。当前, 一些财会工作者对会计报表附注的这些意义未能深入领会, 在信息的充分披露方面做得不到位, 相反, 会以个人私利为杠杆, 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 而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则全力回避。同时, 也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些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有诸如条理不清、主次不分、详略不当等不足, 将轻重不同的信息杂乱无章地罗列在一起, 如此一来, 附注信息披露成本就会相应增加, 披露信息的主动性会因此而逐渐降低, 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 原本最值得披露的信息没有出现在附注上。对于一些会计信息使用者而言, 会计报表中的总资产、税后利润等数据是其关注的全部, 而同样拥有很大信息价值且应该引起注意的会计报表附注却遭到忽视, 与此对应的是, 相关政府部门往往对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状况说明书关注较少, 仅要求企业报送会计报表, 这加剧了会计报表附注的不合理认知。
(二) 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质量不高。在当前许多企业财务工作中, 会计报表在披露会计信息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 而在某些企业中, 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很不规范, 甚至没有, 尤其是表外项目等披露不足, 预测性和定量的信息不充分, 换句话说, 在报表外信息披露事项方面缺乏一致的要求和规范。在披露内容方面, 披露不完整的现象时有发生, 一些单位以实现操纵盈余、配股为目标, 避免对负债的确认, 信息披露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倾向性, 避免不利事项的披露, 增加有利事项所占的比例, 尤其在预计负债问题上, 要么含糊其辞, 要么避而不谈。忽视对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测同样是会计附注信息披露中存在的一个不足, 这意味着对企业发展和未来经营业绩缺乏关注, 借助于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测, 投资者和债权人可以对企业未来发展有所把握, 据此为制定投资决策、防范投资风险寻求依据, 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关注过去的做法很难符合该目标的要求。
(三) 缺乏规范性的制度。制度对行为有规范作用, 保障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的准确、完整离不开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支撑。近年来, 一方面我国的会计准则制度不断完善, 成效日益显著, 另一方面其前瞻性明显较弱。例如, 在财政部颁布的相关法则中, 对于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要求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上市公司, 而以中小企业、非公开发行债券企业为对象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则相对欠缺, 这造成了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统一性、规范性的不足, 这与会计实务发展的实际需要不相符合, 致使会计附注信息披露存在制度上的隐患, 影响了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内容, 制约了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功能的发挥。
二、完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措施
(一) 提高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认识。近年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断深入, 尤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推广与证券市场的发展对会计工作方法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中就包括对会计报表格式的影响, 固定格式的表内信息已经滞后于企业运行和发展的要求, 以预测性信息为代表的表外信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 为符合企业运行和发展要求, 应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充分重视起来。不仅如此, 还应将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认识贯穿到编制报表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分清主次与利害, 积极披露有价值的财务会计信息, 要将更多的笔墨放在大规模的企业披露上, 可适当减少对小规模企业的披露;要全面完整地披露多个投资主体的相关信息, 针对单个投资主体则可以适当进行简洁性披露。
(二) 健全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由于背景知识、风险偏好等方面的差异, 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使用者对披露内容的具体要求也存在差异。在实际的附注信息披露中, 要以有效的形式对各类披露信息进行组织, 以便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企业置于同一个放大镜下进行规范和要求。当前, 我国只有针对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较为健全, 这既是不足也是契机, 可以对上市公司的相关要求进行参照, 以之为基础制订其他类型企业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在制度的完善过程中, 要着重加强披露范围、披露形式等方面的统一规范。作为会计信息的有机构成部分, 会计报表附注要接受不同信息使用者的检验, 包括相关政府机构、企业投资者、债权人等, 他们都将从中得知企业重要信息和内容, 与此同时, 维护企业商业机密的任务就变得重要起来, 为防止因信息过多披露而造成企业利益受损, 尤其是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受到影响, 因此, 还应增加保护企业秘密方面的措施。此外, 在披露制度完善过程中不但要加强对国际惯例的参考, 还应从我国实际出发, 使该制度更加符合我国国情。
(三) 提高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质量。在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中要增加预测性信息, 尤其是与企业发展趋势相关的信息, 注重变现能力、盈利预测等方面的披露, 善于披露企业面临的发展风险和隐患, 从而为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提供更多参考。会计报表中的信息代表着对投资人的责任, 社会责任不能以数据的形式呈现, 因而报表附注的形式是传达社会责任的最佳形式。要根据企业的不同有区别地对待其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披露问题。企业的类型不同, 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具体需求会存在差异, 信息相关性也会不一样, 即使某些附注信息内容对关系到信息使用者的相关决策, 假如这些信息与会计确认和计量规范不符, 就不可以反映在报表中, 而只可以以附注形式进行揭示。可以看出, 相关性是事项被附注信息所披露的主导因素, 而具体信息使用者则是决策相关性的对象。
(四) 加强会计报表信息披露监督。就控制目标而言, 企业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这导致了他们在信息需求上的细微差异,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 企业经营者偶尔会剑走偏锋, 实施或纵容不正当的会计行为, 作出有违规范和要求的决策, 所以加强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监督变得十分重要。报表附注的编制者应不断加强内部监督管理, 完善监管机制, 努力保证报表附注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此外, 相关政府机构, 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等, 以及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也要加入其中, 参与到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中, 只用通过各方通力合作, 才能使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监督工作不断完善, 才能真正促进会计信息披露作用的发挥。
三、结语
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是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关系着会计报表是否如实反映企业发展运行状况, 而且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相关决策以及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当前很多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问题上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 尤其是披露意识单薄和披露质量差等问题对企业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应该将企业发展的需要与会计工作的实际相结合, 在不同层面采取积极举措, 改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何建国, 帅星.会计报表附注披露问题及改进[J].财会通讯, 2010, 6
[2]邱伟艺.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问题分析[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4, 11:188~189
[3]孙庆华.浅析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问题及完善[J].现代经济信息, 2012, 5:192~193
披露问题的会计报表 篇2
------------------
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是会计信息披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从无到有,从原则性规定到规定的具体化,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在建设过程中,也确实有一些问题值得研究和讨论。本文拟在分析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和改革所及若干问题提出个人的看法,供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制定者和会计同仁参考。
一、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现状
从1993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第五十七条规定:“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财务状况变动表(或者现金流量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企业会计准则》第一次以会计法规的形式提到了会计报表附注,尽管没有对会计报表附注应该包括的内容进行规定,但在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历史上,《企业会计准则》无可争议地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意义。1999年,修订后的《会计法》在第二十条中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1996年6月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也有类似的提法。但上述两个法规均没有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提出具体的要求。
首次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提出具体要求的是财政部于1997年5月22日颁布的我国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该准则对存在控制关系以及无论是否存在控制关系但存在关联交易的情况下,应当披露的信息,以及如何披露信息均作了明确规定。其后国务院发布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财政部陆续颁布的15项具体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对会计报表附注应当披露的内容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国务院和财政部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的规定中,我们可以得出两条结论:第一,相关会计法规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从《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对会计报表附注是财务会计报告组成部分的原则规定,到《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和《企业会计制度》对上述原则规定的具体化,再到16项具体会计准则对会计报表项目及表外事项附注披露要求的细化和深化;第二,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具有操作性的规定主要散见于各项具体会计准则,而这些具体会计准则都具有针对性,一定意义上是相互独立的,因此,大致可以说,财务会计法规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要求,在系统性方面是不够的。
中国证监会第一次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提出明确要求的是于1997年12月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以下简称“《年报准则》”)。《年报准则》以“会计报表附注指引”的方式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作了比较细致、明确的规定。《年报准则》规定,会计报表附注应对比较式会计报表两个期间的数据均作出说明。会计报表附注应当包括所有在会计报表内未提供的、与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有关的、有助于报表使用者更好地了解会计报表且可以公开的重要信息。《年报准则》自1997年发布以后,分别于1999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进行了四次修订。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的修订稿将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要求,从《年报准则》中独立出来,于2001年12月30日,单独发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5号——财务报告的一般规定》(以下简称“《财务报告规定》”),并一直施行至今。因此,《财务报告规定》成了证监会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方面,现时有效的唯一制度。从上述证监会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的要求中,我们可以得出两条结论:第一,证监会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在逐步提高;第二,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逐渐从不稳定,走向了相对稳定。
二、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和改革所及若干问题的探讨
(一)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的统一和完整
1.统一。现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制定者,按照级次可以分为三级,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国务院和两个部委(财政部和证监会)。从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分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不太可能对此发布一部单独的法律、法规。因此,我们所说的统一,实际上是讨论财政部和证监会,各自所制定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需要进行协调和统一。协调和统一的内容可以说非常广泛。例如,财政部与证监会,在对某些会计报表附注所及的会计概念的界定上存在差异(关联方范围的认定就是很明显的例子)。再如,财政部在不断地颁布新的企业具体会计准则,每一项具体会计准则,均多多少少涉及会计报表附注的信息披露,这些准则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要求有些与证监会发布的《财务报告规定》一致,有些是不一致的。具体会计准则在变化,而《财务报告规定》没有作出相应的修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执行的难度。因此,我们认为,建立和完善财政部和证监会在制定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时的协调机制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的统一。
2.完整。根据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不同企业信息需求和我国有关法规规定,我们可以将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针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的,二是针对小规模企业的,三是针对除以上企业之外的其他企业的。
针对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的《财务报告规定》,经过2001、2002和2003三个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和披露的实践,证明其基本体系和内容是符合目前中国证券市场实际情况的,在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广度,完整性和及时性方面基本是有效的。因此,我们认为,《财务报告规定》作为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标准,是基本符合证券市场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要求的。
时至今日,我国尚没有针对小规模企业和针对除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小规模企业之外的其他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由于没有标准,实务中会计报表附注的格式和内容可以用“五花八门”来形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披露的统一性和规范化。由于非公开发行证券的企业在全国企业中占大多数,因此,加紧制定这些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看来是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中企业性质的特殊考虑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由于是公众公司,作为股票、基金或可转债持有人的社会公众具有分散性和变动性的特点。因此,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必须首先满足广大中小投资者的要求,其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具有强制性和广泛性。这是公众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共同要求。但同样是公众公司,其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按理也应有所区别。例如,ST的A公司,由于已经面临退市的风险,因此,会计信息披露及时性方面的要求,应比其他上市公司要高。《财务报告规定》没有这方面的要求,我们认为是可以考虑改进的。
非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由于其股东人数不多,股东又具有相对稳定性。因此,其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主要应满足国家政府部门、股东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需要。例如,公司将上述财务会计报告用于取得银行贷款,则会计报表附注应重点披露有关资产质量、资产质押和对外担保等信息。财务会计报告用途的差别性,是制定非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时,值得重点考虑的问题。
(三)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中的成本与效益
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中的成本是指在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包括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和计算等)、披露和阅读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人力和财力成本的总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中的效益是指使用者从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进而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或非经济方面的利益总和。
从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现状看,一定程度上存在成本大于效益的情况。一方面,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越编越长;另一方面,真正在阅读和利用这些附注信息的人没有同步增长。夸大点说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存在被“束之高阁”的现象。目前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从成本效益角度讲,至少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主次不分。重要的信息和不重要的信息、甚至无价值的信息均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在会计报表附注上。二是详略不分。按理重要的信息应当详细描述前因后果,不重要的信息应当简单化,甚至省略。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没有做到这一点。
会计报表附注不是越长越好,也不是越短越不好。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关键不是数量,而是质量,这也是政策制定者和有关部门应予重视的问题。
(四)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中的公开与保密
很显然,会计信息的公开与保密是一对矛盾。一般而言,使用者希望会计信息公开,编制者则希望保密。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制定过程中,所要关注的事项之一就是把握公开和保密的度。即不能过分强调保密,而影响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也不能过分强调公开,而侵害企业的商业秘密。
最近暴露的某大型民营企业资金链突然断裂事件,就与违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公开性有关。为什么该公司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融”取这么庞大的资金,根本的原因是其占用所控制的上市公司的资金,以及上市公司为其提供的借款担保等会计信息没有及时披露。如果上述信息能够及时得以公开披露,相信不会出现这样让证券市场和有关利益各方无法“收拾”的局面。
与违背会计信息公开的原则相比,违背会计信息保密的原则,人们则要轻视得多。很多公司不了解过度公开会计信息可能潜伏着的法律诉讼,直到受侵害人将公司告上法庭,才知道会计信息的公开也需要节制。比如,任意披露公司债权债务人的名称(或自然人姓名)、任意披露公司的某种具体产品的毛利率、任意披露公司主要的供应商和购货商的名称等等都是不足取的。
(五)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的改革
建立和改革我国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是新形势下适应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变化的需要。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以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为研究对象,提出的以下几点意见:
1.修改“公司基本情况”。现行《财务报告规定》将公司历史沿革、所处行业、经营范围、主要产品或提供的劳务、报告期内因收购(出售)资产或吸收合并等引起公司重大资产或主营业务发生变更等信息作为“公司基本情况”必须披露的内容。我们认为,这些内容中,有些不属于会计信息范畴,有些在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已有所体现。因此,在描述这些信息时,应尽量简单,有些甚至可以省略。报告期内因收购(出售)资产或吸收合并等引起公司重大资产或主营业务发生变更,则属于重大事项,应当将其作为“特别提示事项”予以披露。同时,我们建议,将公司的终极股东等信息,作为“公司基本情况”披露的内容。
2.新增“特别提示事项”。我们建议,将报告期内发生的引起公司重大资产或主营业务发生变更等在内的,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事项的详细情况,作为“特别提示事项”披露的内容,如收购(出售)资产或吸收合并等业务;公司生产经营、资金周转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及其对策;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和执行中存在的主要缺陷及其改进措施;公司比较财务数据发生重大变化的详细原因及其影响;公司对自身持续经营能力的判断(特别是ST公司);公司对重大关联交易公允性的评价;公司非经常性损益的组成及其影响等信息。
3.简化“公司采用的主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办法”。现行《财务报告规定》要求披露的内容中,大多属于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必须遵守的会计核算原则。因此,我们建议“公司采用的主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办法”可以简化为以下四项内容:一是带有选择性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二是不符合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的说明;三是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的说明;四是重大会计差错更正的说明。
4.完善“会计报表项目注释”。完善的具体目标包括: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性质企业的特殊性;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成本和效益原则的有机结合;在满足社会中小股东会计信息知情权的同时,注意保护上市公司和其他债权人的正当权益,有效把握公开与保密的分寸。例如,占资产总额5%、占营业利润3%以下的项目可以不披露;涉及非关联方的债权债务人的单位名称可以不披露;细分的主营业务成本、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可以不披露等等。
5.细化“表外事项”。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或有事项、承诺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中的非调整事项、债务重组事项、非货币性交易事项、资产置换(转让)事项和其他对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有影响的重要事项,都是“表外事项”。因为,这些事项所涵盖的信息不能通过会计报表及其附注直接获得,这些事项中的一部分游离于会计账务系统之外。表内事项和表外事项共同组成了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系统,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此外,从近几年世界范围内发生的财务会计丑闻中,我们可以看到,表外事项的重要性在某些企业要远远高于表内事项。当前,表外事项信息披露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粗”。很多重要的表外事项,会计报表使用者了解不到事项的前因后果,看不清事项的性质,得不出事项对报告期及以后期间会计报表的影响;某些公司在描述表外事项时,要素缺少,含含糊糊,欲言又止,内容空洞,会计报表使用者很难从中获得必要的、有用的信息。因此,我们认为,“表外事项”的深化、细化和规范化,值得政策制定者在改革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时考虑。
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问题探析 篇3
一、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
会计报表附注是为了方便会计报表使用者能够更好的理解报表反映的相关内容, 对报表中的会计编制基础、依据、原则、方法等项目进行解释。一般的会计报表附注包括以下基本内容:不符合会计假设的事项说明;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及其变更情况、变更原因及其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或有事项和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说明;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说明;重要资产转让及其出售说明;企业合并、分立说明;重大投资、融资活动;会计报表中重要项目的明细资料。
会计报表附注存在的原因是因为财务会计报表表现的信息不够完整, 缺乏相关的文字说明。会计报表附注在企业财务信息完整性方面, 重要性不言而喻。会计报表附注对会计报表中相关内容进行了说明, 可以更加直观的对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分析。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财务报表的准确完整性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附注作为会计报表的补充, 不仅可以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完整性, 也可以使财务报表更加清晰的进行表述, 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直观的依据, 方便了相关部门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监督检查。
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报表附注规章制度不健全
相关的财务制度只是对财务会计三大主表的各种表达方式进行规定, 但是对会计报表附注的信息没有相关的规定, 各企业会计报表附注都是根据自身企业惯例进行编制, 因为没有相关制度的约束, 就会出现各企业在编制过程中的随意性, 极易出现只对公司的有利方面进行说明的现象, 影响了会计报表附注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二) 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视度不够
在现代大多企业中, 对于会计报表附注的重视程度显然是不够的。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企业信息应该完整准确、客观公正。但是大多企业在会计报表附注没有做到, 有些企业的披露不够全面, 没有很好地体现出会计报表附注的作用。而有的企业更是在会计附注中直接披露对自己有利的部分, 对于自己做的不好的部分则选择了隐瞒, 完全违背了会计报表附注的初衷。同时, 对于企业自身管理者来说, 注意力的重点是放在了三大会计报表上, 过度关注报表的数字, 没有去关注在会计基本假设变更的情况下相关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 会使整个企业在进行后期评估分析的时候出现偏差, 影响企业的经营管理。
(三) 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管理权和经营权的分离, 即企业的所有者或绝对控股者并不真正的参与到企业管理经营之中去, 而是通过聘用专业经理人对公司进行日常的经营管理。这样就造成经营者对公司的相关事物较为了解, 而所有者因为没有参与到日常经营中去, 对企业相关运作的了解只能通过财务会计报表。这种现象就造成了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在自身利益冲突的矛盾下, 会诱发企业经营者对于财务报表进行虚假的修改。当然, 财务报表本身因为有严格的制度要求和管理, 对于虚假报表的惩罚有一定的规章制度保障, 但是会计报表附注至今却没有一个完整的制度体系, 这就使得一些企业经营者为了自己的利益对附注披露内容进行隐瞒, 企业所有者因此不能真正的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 造成经营的假象, 对公司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 会计报表附注编制方法缺乏统一规定
会计报表附注因为其没有统一的标准, 就造成了会计附注在会计报表中的显示形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在现代企业中, 会计信息附注的披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对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够完整, 有意的对一些信息进行隐瞒。比如隐瞒分公司的状况, 把其营业的利润计算到整个财务报表中, 这样企业信息准确性不能保证, 极易产生对企业以后发展前景的错误估计, 影响企业正常的决策。
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财务报表中未提及的情况, 对财务报表做不到真实的披露。因为现实中, 会计报表由于其复杂性, 相关人员不能在短时间内发现其虚假的问题, 需要对会计的各要素进行综合的查询以后才可以检查出相关的问题。
对于信息不能进行妥当的安排, 有些信息的保护过于保守, 有些企业甚至不能准确的分辨什么样的信息可以出现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什么样的信息不可以, 对于信息的把握没有一个合适的度, 造成有的信息不该披露在财务报表中, 但是却出现了, 造成一定的恐慌。有的应该披露的信息却没有在其中体现, 造成信息的偏差。
(五) 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够
会计报表附注不是像财务报表的编制, 只要把数据进行相关的整合梳理就可以在相关财务办公软件上形成会计报表的, 而是通过分析财务报表中的相关内容, 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 这对当前的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中目前的会计从业人员存在很大的年龄差, 毕竟会计行业经验是十分重要的, 这就造成了那些资历较深的会计从业人员接受新兴事物的速度有一定局限, 对于会计报表附注的填写要求不能及时掌握, 造成信息的重点得不到体现, 影响财务其他相关工作。
三、提高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完整性的措施
(一) 健全相关规章制度
像财务三大报表一样, 进行相关制度的规范。在填制会计报表附注的时候, 对有关方面进行规范, 规定一些必须要出现的事项, 同时对虚假的会计报表附注进行相应的惩处, 像基本报表一样进行相关检查, 规范相应的填报制度。其次, 财务报表之所以被各企业重视是因为其要申报到相关的主管税务机关, 但是附注却不在申报的范围内。因此, 可以协助国家有关部门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进行规范, 通过国家的强制手段对其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监督。
(二) 加强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
在企业内部进行相关的约束和激励机制, 企业对每个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严格要求, 在企业内部提高员工对于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重要性的重视程度, 尽量落实到个人, 进行权利的分配, 使得每个会计从业人员之间实现相互监督, 保证会计报表附注的真实完整性。同时国家机关也要加强对这一项的监管力度, 在进行财务相关检查的同时, 不要遗漏对这一项的检查, 通过国家的强制手段是企业把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重视起来。
(三) 加强所有者对企业经营的控制
企业的所有者要尽可能的参与到经营活动中去, 及时的从管理者方面了解企业的日常经营情况, 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抽查, 不要等到月末年末这些关键的时间点才对公司的运营情况进行关注。同时, 公司可以成立稽查小组, 不定时的对企业进行各项工作内容的稽查。稽查小组可以凌驾于企业管理者之上, 保证稽查数据的真实客观。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避免管理者利用自身便利, 对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信息造假或隐瞒, 保证企业正常的经营发展。
(四) 规定统一的会计报表附注编制方法
现代会计记账中, 对会计报表附注所要披露的信息及相关的披露形式没有具体的规定, 形成不了统一的规格模式。应该借鉴会计三大报表格式, 把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写格式同样进行相关的规定, 形成统一的规范, 对相关信息的披露内容、具体披露方式、披露程度进行说明, 规范现阶段会计报表附注较为混乱的现象, 这样企业内部财务报表的编制也有据可依, 整个会计附注披露内容也得到了规范。
(五) 加强对相关会计人员的培训
会计报表附注的真实完整规范离不开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因而会计人员专业素养的高低对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信息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因此对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信息提出新要求即是对会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大对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 鼓励相关会计人员进行职称考试等相关技能的提高。同时积极的展开会计人员的交流活动, 传递新的会计信息, 与时俱进。
会计报表附注所披露的信息对财务会计报表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 出现了像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信息不真实完整等一系列的问题, 应该引起国家和企业的关注, 同时通过建立规范的制度、科学管理等一系列的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改进, 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建国, 帅星.会计报表附注披露问题及改连[J].财会通讯, 2010 (11) .
[2]于洋.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问题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 (6) .
[3]韩亚聪.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问题的探讨[J].天津经济, 2012 (7) .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问题及其改进 篇4
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问题及其改进
作者:周 红
来源:《财会通讯》2008年第05期
披露问题的会计报表 篇5
一、规范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现实意义
从会计报表附注的含义可知其内容主要有二:一是对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二是对未能在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所以, 附注的作用:一是针对报表格式的固定性和以数字为主的局限, 为了便于信息使用者理解, 报表附注可以通过文字、图表等多种方式对表中项目进行解释, 把一些在报表中被高度概括、浓缩的项目进一步分解成若干的具体项目, 并解释或补充;二是补充那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对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也很重要, 但又无法反映在表中的信息, 如企业管理当局的业务素质、管理能力、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企业的经营战略、人力资源价值、企业履行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生产能力、知识产权、新产品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客户资源、未来发展计划、市场占有率的预测、盈利预测等。这样, 信息使用者就可以通过对报表附注的研究来了解企业的真实利润、实际生产规模、表外筹资、衍生金融工具及股票期权的会计处理方法等在主表中无法反映的信息, 并由此来判断企业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前景。正因为报表附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会计报表真实程度的依据或线索, 所以, 它以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虽然, 证监会颁布的《会计报表附注指引 (试行) 》和2006年2月财政部发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30号一财务报表列报》对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都有相关规定, 但是, 在报表附注披露过程中, 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
二、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现状及分析
虽然信息使用者对公开披露信息存有较高的期望, 但是由于以下种种原因, 使得我国当前的会计信息披露尤其是附注披露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 制度缺陷
附注披露的准则、制度本身存在缺陷, 导致附注披露中容易违背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随着经济的发展, 会计工作中遇到了不少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处理, 而相关的制度缺失, 就使得编报人员无章可循。所以, 准则和相关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有些虽然有规定, 但由于会计人员缺乏相应的职业判断和规定本身过于笼统或弹性太大, 从而导致会计报表附注不具体、重要概念不明确、缺乏可操作性, 对使用者帮助不大、丧失了可比性。现行的会计准则中, 由于规定笼统或弹性太大就导致或有事项中的预计负债问题揭示不明确或回避揭示, 关联交易披露不充分或删繁就简、点到为止。由于会计政策、估计变更及会计差错更正方面的规定比较灵活, 使其成为一些企业的利润调节器, 严重违反谨慎性要求。另外, 我国除了对上市公式的附注披露有规定外, 对其他公司尚未规定, 缺乏企业之间的可比性。
(二) 内外监管不到位, 认识不充分
对附注披露的内外监管不到位, 对报表附注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导致附注披露中容易违背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虽然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定位为“管理、效益”, 应为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发挥积极的作用。但在日常工作中, 内部审计却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与其所处的立场密切相关。而在现实中, 注册会计师以帮凶的角色出场不在少数, 尤其是一些不规范的小规模的会计师事务所, 不仅提供虚假的审计报告, 而且为企业提供业务造假“一条龙服务”, 并擅长应付其行业监管。目前, 除了审计、银行、工商、税务和质检等部门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外, 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也对企业进行不同程度的监管。一方面这种政府的多头管理, 容易造成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困难、监督不力;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监督契约和经理人市场, 导致管理当局在遵循准则、制度的披露要求以及自愿披露信息时就出现了动力不足的现象。应在附注披露中应考虑增加银行、工商、税务和质检等部门对企业的相关评价。
(三) 违规成本远远小于收益
管理当局之所以敢于不规范披露, 甚至有恃无恐地“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无”, 人为导致信息不可靠, 究其原因, 与造假后处罚太轻, 违法违规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成本密切相关。如果国家法规和执法者能真正做到杀一儆百, 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严重时只给予公开谴责或批评的处罚的话, 我国的附注披露也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四) 编报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编报人员的业务素质低下导致信息缺乏重要性、相关性和实质重于形式等要求。就其原因, 一方面是管理当局和编报人员在思想上不重视, 另一方面是编报人员的业务水平跟不上。长期以来, 我国的财务工作者习惯于会计报表的分析, 而对报表附注认识不到位, 看不到它的重要性, 管理当局和编报人员甚至抱怨披露报表附注不但增加了工作量, 而且泄露了企业的商业秘密。由于附注是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 (股东权益) 变动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 以及对未能在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 所以, 附注披露的主观性要比表中项目强, 也就是人为操作的空间相对比较大, 这既给不规范埋下了隐患又给不学习不提高提供了借口。
三、改进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措施和建议
(一) 完善准则和制度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新的经济形式和经济业务不断出现, 会计准则亟待完善。对附注披露的要求应更加具体, 以减少披露时的主观随意性;对重要概念要进一步明确以提高可操作性和相关性。在实际工作中, 注册会计师普遍认为, 审计对象是会计报表, 只要报表本身没有问题, 附注就不会存在大问题, 而且, 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出具有声明, 所以, 只要管理当局附注中披露了规定的那几条, 不管内容多少, 披露的程度如何, 都不再追究。是因为准则规定的较大弹性, 内容的不具体以及注册会计师的这种不重视的态度, 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管理当局的“点到为止”、“删繁就简”、“避重就轻”现象的发生, 使得信息使用者不能得到其决策信息和佐证信息。要扭转这个局面, 要进一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明确规定要披露的内容和说明应如何披露这些内容。准则还需要明确界定有关的专业术语、明确规定披露的范围和程度, 如:未决诉讼、关联方关系、关联方交易, 对外担保事项等都不同程度存在概念模糊和披露内容有待明确的问题。要补充完善非上市公司附注披露规定缺失的问题。
(二) 要切实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要切实实行法制管理, 使其不法分子得到应有的惩罚。对于故意隐瞒, 披露不充分的, 甚至提供虚假、误导性的报表附注信息的, 要追究管理当局和当事人具体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使其违规、违法成本大大增加, 才能有效制约甚至杜绝该类情况的再次发生。
(三) 加强内外部监管, 增加相关部门的评价
在加强内外监管的同时, 附注披露要增加银行、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就企业相关方面的资料或评价。首先, 企业要加强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 企业在接受外部审计之前一定要先经过规范、科学的内部审计这道程序, 不能走形式。其次, 要强化外部审计监督, 外部审计除了在思想上要正确对待报表附注披露的重要性, 改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现状外, 在审计过程中, 还要根据附注披露来寻找审计证据和线索, 让报表内外保持一直, 不能任其随意。再次, 要恰当增加银行及政府相关监管部门提供的信息。银行作为公司的主要或重要债权人, 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都十分关心, 对企业的信用情况了如指掌;工商管理部门依法组织监督市场交易行为, 组织监督流通商品质量管理。对企业的资本及经营情况很了解;税务部门要检查监督各部门、各单位等贯彻执行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对企业的经营和纳税情况都很了解;质检部门对生产、销售的产品, 依据有关规定进行抽样、检验, 并对抽查结果依法公告和处理的活动, 故对企业的产品的质量和销售情况很清楚。所以, 报表附注中应有银行对企业评定的信用等级资料, 工商出具的工商函和年检资料, 税务提供的公司纳税资料以及质检部门提供的产品质检报告。这样, 既能给管理当局规范报表附注披露施加一定的压力, 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
(四) 提高编报人员的业务素质
管理当局首先要充分认识到附注披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自觉履行受托责任的基础上, 及时、可靠地提供完整的会计信息, 编报人员不仅仅要在思想上重视附注披露的重要性, 尤其要在业务水平上跟进。不仅要脚踏实地地按规定参加会计人员后续教育, 而且要自觉自愿地学习新准则新制度, 不断地提高执业水平和职业判断能力。
摘要: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完善, 各国准则制定机构制定的准则越来越多, 要求企业披露的信息不断增加。但如何科学、规范、适当地披露会计信息, 尤其是该如何披露会计报表附注的问题已显得越来越重要。文章针对我国上市公司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会计报表附注,披露,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政权.我国企业会计报表附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0 (3) .
[2]仇成涛, 张文辉.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经济.2009 (12) .
[3]徐克荣.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问题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2) .
披露问题的会计报表 篇6
一、现阶段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在当下,我国多数企业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都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明确地找到问题所在,企业才能对症下药,改善我国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混乱的现状。
(一)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相关披露制度欠规范
现阶段,我国企业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一般是针对较大规模企业而言的,而对于那些公开发行证券的企业、小规模企业及之外的其他企业尚没有一套完整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这就导致了我国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没有统一的标准,因而企业在进行实务工作时常会采用“五花八门”的会计报表附注格式和内容,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并且,由于企业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不规范,会造成一系列严重的后果,给企业甚至社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会计人员做报表时肆意修改、隐瞒真实信息、做假报表等,会直接给企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国内,对企业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一定要加强其规范性、正规性、统一性及科学性。
(二)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方面有欠缺,待提高
在企业实际工作中,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质量是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业务素质高低成正比的,高能力的优秀会计人员往往能够做出较完善的会计报表,其附注披露的信息也是较为全面的。然而,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不少会计人员知识结构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导致一时无法满足新形势下编制会计报表附表批注信息的需要,致使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实际可操作性不强。此外,不少企业会计人员本身专业素质方面有欠缺,对现有规章、制度理解不够,而且他们的实务操作能力不强,以至于他们在进行附注信息披露的时候不能进行规范操作。
(三)披露信息内容不全面,相关部门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我国存在着不同性质、不同行业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可分为大、中、小型企业,又有上市和非上市之分,因此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也会有不同的要求。如对中小规模企业中多数上市企业来说,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往往是企业最重要业务收入和利润来源以外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大篇幅列示,这就是在避重就轻。虽然严格说来,这些企业也是按照规定格式发布了会计报表及附注,但是事实上却是在故意夸大无关紧要的事实,隐瞒企业重要利益内容的事实,这就完全与会计制度的重要性原则相背离。而按照国际惯例,对于这些上市企业,其会计报表必须由注册会计师审计并签字认可,这也是对会计报表监管的一种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过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来增加会计信息的可信度,降低报表使用者的利益风险。但是,有些上市企业出于某些原因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保留意见、拒绝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等的审计报告置之不理,也不提醒投资者注意。
二、新形势下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改进措施
企业只有管理好自身的会计报表,才能为发展提供保障。针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措施:
(一)完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促进制度的规范性
新形势下,企业要完善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第一,完善企业内部审计或建立一定的监督机制,这是为了制止企业钻那些具有可选择性的会计政策的空子。第二,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要做出详细规定。这样可以避免再出现“五花八门”的报表,进而促进会计报表的规范性。第三,对那些企业当中不常见的报表项目或者是同一名称但是能够反映出不同性质、内容的报表项目,说明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制度规定。通过以上这些措施,有助于企业完善自身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制度,进一步促进制度的规范性、科学性、统一性,能够为企业提供完善的会计报表,促进企业管理者更好地做出决策以及企业能更好地发展。
(二)提高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增强报表的可靠性
时代的发展也给企业会计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提高企业会计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人才质量的提升也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企业增添了发展动力。企业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就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不断加强各方面能力的学习,最终培养出一支具有熟练操作能力、较高专业素养、优良的职业道德及对制度规范有深入理解的学习型会计专业人员队伍。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企业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进一步改善提升,增强报表的可靠性。
(三)加大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力度,强化监督管理体系建设
在我国,会计披露制度针对的是我国所有的企业,包括各种类型、规模的企业。因此,它的覆盖面不应该仅仅是一部分,而应该是全面的、细致的,体现出它的强大性。加大我国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披露力度,特别需要注意,在附注里面对重要会计项目进行披露的时候,应体现重要性原则,并按照此项原则对重要会计项目的金额、构成、变动原因详细加以说明。此外,为了促进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改进与发展,我们还要从三个方面做起,以此强化监督管理体系。首先,会计报表附注的提供者应建立自身的内部监督机制,加大约束力度;其次,注册会计师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监督者,也要不断强化其审计技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随时掌握最新行业信息,以便更好地对企业实行监督;最后,政府的有关部门应从整个社会的角度加强对此的监督。
三、结语
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企业找到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问题的改进路径已经成为企业革新会计工作、发展自身的必经之路。当下各企业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问题,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对现状进行改善,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直至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为自身插上腾飞的翅膀,在21世纪的今天自由翱翔。
摘要:新形势下,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各企业都在不断进行体制改革,以期获得发展,而企业的表外信息同时也在不断增加、扩展。立足于当下企业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所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探析,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闫琳.会计报表附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J].企业技术开发,2013,(1):80-81.
浅谈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披露 篇7
一、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内容和意义
会计报表附注包括五方面内容。1.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企业概况、经营范围、企业结构等内容。2.企业的会计政策:包括企业执行的会计制度、会计期间、记账规则、计价基础、利润分配办法等内容。3.会计报表主要项目附注:包括对主要报表项目的详细说明, 如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分析等。4.分行业资料:如企业的经营涉及到不同行业, 且行业收入占主营收入10% (含10%) 以上, 应提供分行业的有关数据。5.重要事项揭示:主要包括对承诺事项、或有事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等内容说明。
会计报表附注是财务报告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的内容而对报表的编制基础、依据、原则和方法等所做的解释, 为报表使用者决策提供更充分的信息。拓展和丰富了企业财务信息内容, 突破了揭示项目必须用货币加以计量的局限性, 增进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经济业务的扩展, 会计报表附注在整个会计报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科学合理的会计报表附注披露显得尤为重要。
二、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形式和作用
由于会计报表附注信息内容多, 范围广, 其揭示形式也较复杂, 在会计实务中多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1. 旁注。
指在财务报表的有关项目旁直接用括号加注说明, 是最简单的报表注释方法, 如报表上有关项目的名称或金额受限制或需补充时, 可直接用括号加注说明, 这种附注方式将补充信息直接纳入报表主体, 不易为报表使用者所忽略, 但不宜过长。
2. 脚注。
主要是对表内项目所采用的会计、方法等以及表内无法反映的重要事项所做的补充说明, 它只对报表正文补充, 不能取代或更正报表正文中的正常分类、计价和描述, 脚注主要采用定性揭示并以文字为主。
3. 附表。
指为了保持财务报表的简明易懂而另行编制一些反映其构成项目及年度内的增减来源与金额的表格, 它实际上是对财务报表某些重要项目的明细表。
4. 其他财务报告。
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有以下作用:
1.有助于增进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报表信息的理解, 提高会计报表信息的使用价值, 帮助报表使用者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2.有助于非财务信息的充分披露。通过非财务信息的充分披露, 可使报表使用者了解相关基本情况, 非财务信息在投资者评价公司价值时起着非常重要作用, 一般而言, 有35%的投资者决策时在考虑非财务指标基础上做出的。
3.有助于报表使用者在较短时间内全面了解企业的情况。会计报表中所含信息较多, 内容复杂, 报表使用者可能对其中重要信息了解不够全面, 而报表附注对会计报表中重要数据作进一步分解说明, 能充分保证报表使用者全面了解企业情况、意外事项和经营战略等重要信息。
三、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1. 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过于简单、内容滞后。
有的企业钻现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空子, 只披露对公司有利的会计信息, 不顾及投资者的利益。对重大事项删繁就简, 有意回避, 或点到为止, 模糊不清。
2. 相关监管部门监督不力。
上市公司报表须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并签字认可, 增加会计信息的可信度, 降低报表使用者的风险, 有些上市公司对会计事务所出具的意见性的审计报告置之不理, 对注册会计师所揭示的问题三缄其口。
3. 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混乱, 存在虚假信息。
如1997年以前的中国高科、1999年的宁波华通、西藏圣地等, 都因虚假信息披露遭到证监会的处罚。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失真, 会计报表使用者容易被误导而做出错误决策, 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
4. 财会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财务工作者多侧重于会计报表分析。
四、改进会计报表附注信息披露的建议
1. 不断完善会计准则及相关的法规制度, 加强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规范化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特点, 及时修订和完善会计准则, 尽量减少会计准则中不明确的规定, 同时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内容、格式做出详细规定, 使会计报表附注披露更规范化。
2. 强化信息披露的监督体系,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监督者的素质。
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监督体系的注册会计师, 应不断提高自身思想素质, 坚持其作为独立第三方的中介地位。企业应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加大约束力度。企业还应实行严格的会计责任制, 建立会计信息复核制度, 加强内部审计监督。
3. 即使要保证信息披露的充分性, 又要注意披露的适当性。
会计报表披露即使要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等报表使用者的利益, 又要保护企业的利益;即使要使报表使用者能从中得知企业全部重要信息, 一帮助他们做出最佳投资决策, 又要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 避免由于披露过多而使企业处于不利竞争地位。会计报表附注披露要做到即使充分又适当, 内外兼顾, 不失偏颇, 同时还要遵照国际惯例。
4. 会计核算、信息发布和传输实现电子化。
会计核算应采用规范化的财务管理软件, 执行统一的会计政策、核算方法与管理控制制度, 提高会计报表附注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又可以使企业各部门在数据传递和交换是实现信息共享、相互制约, 进而从源头上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5. 提供预测性、前瞻性会计信息。
披露问题的会计报表 篇8
人力资源投资活动包括人力资源产权投资和人力资源产权交易两种基本行为形式。前者是作为投资主体的企业组织为开发现实或潜在人力资源的对内投资, 会发生人力资源的生产成本, 形成投资者拥有产权的追加人力资源;后者是作为产权主体的企业组织为获得投资收益而用人力资源进行的对外投资, 会形成人力资源的交易价格, 需要确认投资者对人力资本的产权。两者分别涉及人力资本的生产过程和确认过程。其中, 当人力资本表现为提供给其他主体使用的人力资源时, 还涉及到其参与被投资主体的收益涉分配活动这一行为结果。正是基于这一点认识的突破, 形成了以产权主体人力资源活动基本行为的形式和结果作为会计事项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 从而创建了基于产权行为分析的人力资源会计新模式。
2 对资产债表的改造
2.1 对传统会计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栏目的一般改造。
为了系统、全面地提供有关人力资源信息, 对传统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栏目的改造包括重设项目和增设项目两类。
2.2 传统会计领域内需要进行剥离、组合的重设项目。
在“流动资产”栏目内, 重设“待摊人力资源费用”项目, 用来反映企业作为费用性支出的, 应由以后各期分期摊销的有关人力资源的费用与支出。本项目的数据, 根据传统会计下“待摊人力资源费用”总帐帐户的期末余额填列。在“流动资产”栏目内, 依次重设“人力资源取得成本”、“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摊销”及“人力资源取得成本净额”等相关项目。其中, “人力资源取得成本”项目用来反映企业为取得人力资源所发生的成本性支出, 根据传统会计中的有关“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总帐帐户的期末余额填列;“人力资源取得成本摊销”项目用来反映企业分期摊销人力资源取得成本的累计数额, 作为对“人力资源取得成本”。
2.3 在传统会计领域外需要进行补充的增设项目。
在流动资产栏目内, 增设“人力资本价值补偿”项目, 反映在人力资源产权交易过程中, 企业应向人力资本所有者收取的人力资本公允价值大于人力资产交易价格的补偿价值。该项目的数据根据人力资源会计下“人力资本价值补偿”总帐帐户的期末余额填列。
在流动资产栏目内, 增设“应收人力资本投资红利”项目, 反映企业用进行人力资源产权投资所形成的依附于人身的人力资本进行对外投资时, 从其他人力资本使用者那里应收取的投资红利。该项目的数据根据人力资源会计下的“应收人力资本投资红利”总帐帐户的期末余额填列。
在长期资产拦目内, 依次增设“人力资产”、“人力资产摊销”及“人力资产净额”等三个相关项目。其中, “人力资产”项目用来反映企业在产权投资活动中所形成的人力资源 (投资成本) 和通过产权交易所获得的人力资源 (投入价值) 。该项目的数据根据人力资源会计下的“人力资产-----××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总帐帐户和“人力资产-----××人力资本投入价值”总帐帐户的期末余额合计填列;“人力资产摊销”项目作为对“人力资产”项目进行抵减的项目, 反应企业已分期摊销人力资产的累计数额。该项目的数据根据人力资源会计下的“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源投资成本摊销”总帐帐户和“人力资产摊销---人力资本投入价值摊销”总帐帐户的期末余额合计填列;“人力资产净额”项目用来反映企业截至当期尚未摊销的人力资产净额, 根据人力资源会计下的“人力资产”项目与“人力资产摊销”项目的差额填列。
在长期资产拦目内, “人力资本对外投资”项目, 反映企业用进行人力资源产权投资所形成的依附于人身的人力资本对外进行投资时应予以列示的人力资本投资数额。该项目的数据根据人力资源会计下的“人力资本对外投资”总帐帐户的期末余额填列。
2.4 对于传统会计资产负债表的“负债”栏目的一般改造。
另设“应付人力资源使用费用”项目, 反映企业在人力资源使用过程中所计提的、作为形成人力资源使用成本的工资费及福利费。该项目的数据根据传统会计下“应付工资”和“应付福利”总帐帐户的期末余额合计填列。
增设“应付人力资本投资人红利”项目, 反映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剩余收益分配过程中应计提分配的尚未支付的现金红利。该项目的数据根据人力资源会计下的“应付人力资本投资人红利”总帐帐户的期末余额填列。
2.5 对于传统会计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栏目的一般改造
增设“人力资本”项目, 反映企业会计账面上参与企业主体收益分配的人力资本投资人所持有的人力资本数额。该项目的数据根据“人力资本”总帐帐户的期末余额填列。增设“人力资本公积金”项目, 反映产权交易时人力资产交易价格大于人力资本的公允价值的资本公积金的期末余额。该项目的数据根据“人力资本公积金”总帐帐户的期末余额填列。增设“人力资本投资人盈余公积金”项目, 反映通过产权交易企业所获得的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收益分配时, 实际计算分配给人力资本投资人的盈余公积金数额。该项目的数据根据“人力资本投资人盈余公积金”总帐帐户的期末余额填列。增设“实收人力资本投资人资本”项目, 反映体现在物力资产上的资本, 是从所分得的盈余公积金中转增人力资本投资人的实收资本数额该项目的数据根“实收人力资本投资人资本----盈余公积金转增”帐户和“实收人力资本投资人资本----投入价值推销转入”帐户的期末余额合计填列。
3 对损益表的改造
在营业利润步式内, 增设“人力资源损益”项目, 包括投资损益和代替损益两个明细项目, 用来反映企业通过人力资源的产权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源或产权交易所获得的人力资源在突然消失或提前退出企业后, 给企业带来的损失或收益。该项目的数据“人力资源损益———投资损益”帐户和“人力资源损益———代替损益”帐户的期末余额合计填列。
在可供分配利润步式内, 分别增设“人力资源投资人盈余公积金”项目、“应付人力资本投资人红利”项目及“人力资源投资人盈余公积金补亏”项目。其中:
“人力资源投资人盈余公积金”项目用来反映在企业利润分配环节允许人力资本参与剩余收益分配时, 所提取的盈余公积金中应分配给人力资本投资人的盈余公积金数额。该项目的数据根据“人力资源投资人盈余公积金”帐户的期末余额填列。“应付人力资本投资人红利”项目用来反映在企业利润分配环节里, 与物力资本投资人一起分得的现金红利中应付给人力资本投资人的现金红利数额。该项目的数据根据“应付人力资本投资人红利”帐户的期末余额填列。
“人力资源投资人盈余公积金补亏”项目用来反映董事会决定用投资人的盈余公积金来弥补企业亏损时, 人力资本投资人盈余公积金所分配的弥补亏损数额。该项目的数据根据“利润分配---盈余公积金补亏”帐户的本期发生额分析填列。
4 对现金流量表的改造
计算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 应以利润总额为基础, 加上不构成流量的“对人力资源产权投资所形成的人力资产进行摊销”项目的数额, 减去不构成流量的“对人力资源产权交易所获得的人力资产进行摊销”项目的数额。
计算投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 应加上“收取人力资源价值补偿”项目的数额, 减去“人力资源替代赔偿支出”项目的数额。
计算筹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 应加上“人力资源替代赔偿收入”项目的数额, 减去“支付的人力资本投资人现金红利”项目的数额。
按照上述要求具体改造后, 传统会计《现金流量表》就嵌入了包括投资投入、收益分配、损益计算等人力资源活动所涉及的现金流量的变化信息, 成为一张新《现金流量表》。
如果企业认为有必要提供在员工招募、选拔、录用、安置和维持、激励、调剂等活动中所发生的涉及现金收支变化的信息, 也可以在现金净流量表之外附加有关说明书, 专门反映这方面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所引起的企业现金收支的变化情况。
摘要: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 现在有一种新的视角, 即引入产权经济学理论提出基于产权行为分解的人力资源会计研究的新思路。通过对特定会计主体人力资源活动基本行为的分析, 严格区分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和人力资源投资活动两类不同性质的会计事项, 重新构建涉及人力资源活动的会计主体对于其人力资源信息披露的新构架。
关键词:人力资源,人力资源会计,传统会计报表,信息披露
参考文献
[1]《会计报表分析》荣树新中南大学出版社
[2]《会计报表实务》田美蕙人民大学出版社
[3]《新会计准则下的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聂兴凯人民邮电出版社
披露问题的会计报表 篇9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对研发支出进行了界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 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 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 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 才能确认为无形资产: (1)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2) 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3) 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 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 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 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4)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 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 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5) 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还要求企业披露“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 并在资产负债表中“无形资产”项目下单列一项“开发支出”项目, 专门列示当期按照规定可以资本化的但尚未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从而暂时未转入无形资产的金额。
简而言之, 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所产生的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是:研究阶段的支出一律费用化;开发阶段的支出视满足条件与否决定是费用化还是资本化, 并且必须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详细披露。该处理规定对研发支出金额较大的企业产生的经济影响是巨大的, 将使部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表现出开发期费用减少、利润增加, 从而造成所有者权益增加, 资产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权益比率上升, 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同步提高, 有利于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二、上市公司2007年年报中研究开发项目的行业特点
公示2007年年报的上市公司共有1 276家, 其中在2007年年度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开发支出”项目金额的有111家, 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公司没有类似的会计处理, 只能认为只有这111家上市公司到2007年年末还有已经发生的开发支出尚未转入无形资产。因为年报的披露比较详尽, 所以本文选取年报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按照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 我国上市公司主要分成农、林、牧、渔业, 采掘业, 制造业,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仓储业, 信息技术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传播与文化产业, 综合类共13类。
在这13个行业中, 制造业属于名目最多的一个行业, 又分成食品、饮料, 纺织、服装、皮毛, 木材、家具, 造纸、印刷, 石油、化学、塑胶、塑料, 电子, 金属、非金属, 机械、设备、仪表, 医药、生物制品, 其他制造业。在制造业中, 机械、设备、仪表行业所占比重较大。
三、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现状
1. 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缺乏透明度和可比性。
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 上市公司对于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具体标准必须进行披露, 其一般应出现在“重要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部分。就上市公司公示的2007年年报而言, 上市公司对于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总体上可以分成以下几种情况:
情况1:说明详尽, 充分体现行业特色。某些上市公司对于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在财务报表附注部分做了详细的说明。例如,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代码:600104) 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指出:本集团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分为研究阶段支出和开发阶段支出。本集团将开发项目立项前发生的调查、咨询等费用划分为研究阶段支出, 将项目确定并立项开发后发生的支出划分为开发阶段支出。又如,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代码:000625) 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指出:本公司以完成产品各项指标细化、形成最终产品方案并获得批准 (目标确定阶段) 作为研究与开发阶段的划分点。在目标确定以前阶段发生的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在目标确定以后阶段发生的费用计入开发支出。
同属于制造业的机械、设备、仪表行业, 这两家上市公司对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标准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对这一点其实无可厚非。基于研究开发项目的多元性, 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本身带有行业特点, 受到会计职业判断的影响。其实只要企业能将这种划分标准明确地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揭示, 就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有用性。遗憾的是, 有类似做法的上市公司总共只有8家, 在有相似会计业务的111家上市公司中只占了7.2%。这8家上市公司的共同特点是, 在企业会计准则的一般规定基础上, 结合本公司或行业的特点进行了补充甚至是列举式说明。
情况2:只有企业会计准则中提到的一般性说明, 没有披露具体的划分标准。在统计的111家上市公司中, 共有94家上市公司对划分标准基本拷贝了企业会计准则里的相关规定, 而没有结合公司或行业的特殊情况具体说明。
情况3:只在财务报表中列示“开发支出”项目的金额, 没有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说明相应的划分标准。有这种做法的上市公司有9家。
例如, 某上市公司在2007年12月31日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了“开发支出”项目金额为24 618 635.16元, 而且该公司合并财务报表附注“无形资产”部分也列示了公司内部研究开发项目支出为24 618 635.16元, 其全部计入开发支出。而该上市公司2007年合并利润表中利润总额为-173 544 383.02元, 净利润为-193 431 798.59元。这些都说明该开发支出对上市公司来说是一个重大项目, 而且也确实发生并确认了研发支出, 但是在该上市公司年报的“重要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会计差错”部分中竟然没有提到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划分标准, 显然已经严重违背了有关规定。
2. 研发支出予以资本化和费用化的数据披露详略缺乏可比性。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对于企业内部研发支出的数据, 信息使用者应该可以通过资产负债表中的“开发支出”、“无形资产”项目以及财务报表附注中重要会计政策的披露以及报表重要项目注释予以了解。但是横向比较这111家存在开发支出的上市公司的2007年年报, 这些数据的披露详略呈现出较大差异。
情况1:同时存在资本化和费用化的开发支出和研究支出。在这111家上市公司中, 有12家上市公司既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了开发支出, 又在合并财务报表重要项目注释中披露了研发阶段发生的计入当期损益的研究支出。但是仍存在缺陷的是, 没有一家上市公司在“管理费用”项目中做出详细注释, 因为研究支出作为当期损益一般计入管理费用, 如果在项目注释中能同时列出管理费用的明细项目金额, 使得“管理费用”项目列示的金额和“研究支出”项目列示的金额能相互验证, 那么信息使用者就能进一步明确管理费用中有多大比例是企业为完成研究开发项目而发生的, 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上市公司的成长性。
情况2:分别列示了资本化和费用化的开发支出, 但是没有列示 (发生) 费用化的研究支出。发生这种情况的共有6家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不仅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了“开发支出”项目及其金额, 而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揭示了开发阶段予以费用化的开发支出金额, 但是没有列示 (发生) 费用化的研究支出金额。对此, 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解释是, 该研究开发项目的研究阶段在上个会计期间已经结束, 本期进入开发阶段。对于某一个研究开发项目在某一期发生这种情况并不足为奇, 但是如果每个会计期间都是如此的话, 就很难合理解释了。
情况3:分别列示了资本化的开发支出和费用化的研究支出, 但是没有列示 (发生) 费用化的开发支出。企业会计准则明确规定, 开发阶段的支出必须在满足相应条件后才能予以资本化, 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转入无形资产。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而言, 往往认为划分为开发阶段就已经意味着开发支出可以全部资本化了。所以在这111家上市公司中, 有23家上市公司列示了计入当期损益的研究阶段发生的支出, 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全部予以资本化。
情况4:不存在计入当期损益的开发支出和研究支出, 只列示 (发生) 了资本化的开发支出。理论上认为, 研究开发一个新项目或新产品, 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都是必需的, 而且从实务来看, 同时满足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五个条件并不容易。但是在这111家上市公司中, 有46家上市公司在研发过程中除可予以资本化的开发支出以外, 不存在任何研究支出和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开发支出, 其中当期计入开发支出的金额占当期利润总额的比例最高的达到了57%, 这部分开发支出如果按照旧会计准则继续计入当期损益的话, 则对这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所以在上市公司没有明确解释划分标准或者没有详细列示研发支出的情况下, 信息使用者有理由怀疑这部分开发支出是否真的满足了研发支出资本化的五个条件。
情况5:只在财务报表中列示了“开发支出”项目及其金额, 没有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说明。在这111家上市公司中, 有23家上市公司只是在2007年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列示了“开发支出”项目金额, 而没有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说明研发支出的具体金额及其列支情况。其中, 个别上市公司开发支出金额占当期利润总额的比例高达39%, 如果这类项目对上市公司来说都不属于重要项目, 不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的话, 那么信息使用者很难知晓究竟什么项目对上市公司来说是重要的了。
情况6:个别上市公司在年报中出现错误。上市公司年报对信息使用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信息获取手段, 很多小股东只能通过年报来了解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 而且正因为年报经过审计, 所以信息使用者对它相对比较关注和依赖。但是有一家上市公司居然犯了一个低级错误, 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将本该列示在“计入开发阶段支出金额”放在了“计入研究阶段支出金额”;还有个别上市公司则存在研发支出总额和明细项目金额之和不相等的情况。显然这些都是粗心导致的错误, 但是这些明显的错误在注册会计师“无保留意见”的衬托下, 难免不让信息使用者心存芥蒂:注册会计师连表层的错误都没有审计出来, 更何况隐藏在更深层次的问题呢?
四、国际会计准则对研发支出的规定
1. 内部研发产生的无形资产按形成过程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将研究与开发活动分为两个阶段, 即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相应的, 要求研究费用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 而开发费用是否应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则要看开发费用是否符合特定的条件, 如符合则确认为无形资产。
2. 对如何判定研究和开发阶段进行列举。
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指出, 对于研究阶段, 不会产生应予确认的无形资产, 相关支出应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列举的研究活动有:以获取新知识为目的的活动;对如何应用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的研究、评价和最终选择;材料、设备、产品、工序、系统或服务的配方、设计、评价和可能替代品的最终选择等。
对于开发阶段, 当主体可以证明以下所有各项时, 开发或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开发阶段发生的支出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1)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使用或出售, 在技术上可行; (2) 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它的意图; (3) 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4) 该无形资产如何产生很可能流入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 主体应能够证明存在无形资产的产出市场或无形资产本身的市场, 或者如果该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 那么应证明该无形资产的有用性; (5)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 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 并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6) 对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列举的开发活动有:生产前或使用前的原型和模型的设计、建造和测试;含新技术的工具、夹具、模具和冲模的设计;不具有商业性生产经济规模的试生产的设计、建造和营运;新的或经改进的材料、设备、产品、程序、系统或服务所选定的替代品的设计、建造和测试等。
显然, 我国基本借鉴了国际会计准则对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会计处理思路, 但是对于其列举式的判定方法没有在我国会计准则中予以明示。
五、规范上市公司研发支出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建议
1. 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标准必须具体而明确。
研究开发活动在不同行业和性质的企业中有不同的表现, 但是对于相对较成熟的一些高新技术行业而言, 明确划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标准并不是绝对不可能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在技术研究方面虽然有很多重叠, 但仍各有侧重。研究阶段强调学术和技术意义, 开发阶段则强调市场价值和经济意义。如果相关职能部门能结合行业特点、借鉴某些上市公司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划分思路, 尤其是对于较普遍发生研发支出活动的上市公司能够制定出一定层次上的切实可行的划分标准, 同时要求上市公司强制执行, 那么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规范将更具可操作性。
2. 当期研究支出、开发支出以及分别计入当期损益和开发支出项目的开发支出金额必须明示。
财务报表中的许多指标之间存在着关联性, 对于信息使用者而言, 由于无法获取上市公司的凭证和账簿资料, 所以很多信息需要通过上市公司公示的年报有关项目的对比得到。对于研究开发项目, 既然理论上存在着必需的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 而且对于开发阶段的支出必须在满足五个条件时才能予以资本化, 那么信息使用者应该可以通过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财务报表附注进行综合分析进而了解上市公司在研发过程中发生的相关支出及其处理, 从而对该公司的前景进行适当预期, 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披露问题的会计报表】推荐阅读:
会计信息披露问题11-26
慈善机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思考论文08-15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08-28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11-22
关联方交易的披露问题10-05
披露问题05-14
或有事项披露问题07-21
财务报表附注应披露的内容06-26
财务报表内容披露分析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