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利能力(精选12篇)
获利能力 篇1
获利能力即为企业资金增值的能力, 通常表现为企业收益数额的大小与水平的高低。企业的获利能力是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指标, 是企业最为关注的内容。因为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 与股东的利益、债权人的债权安全、投资者的投资收益、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乃至整个国家的税收、财政收入等都息息相关。对于企业、投资人、债权人来讲, 企业的获利能力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认识, 但其始终是衡量企业业绩指标的重要突破口, 也是获得资本收益、偿还债务的重要衡量标准。
一、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因素
(1) 企业营销能力的影响。营销能力是获利能力的基础, 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证。如何全方位地增加市场份额是企业获得稳固、长期、较高收益的关键。通过获利能力分析, 企业把错综复杂的数据转化为简明的财务数据, 有利于衡量企业目前的获利状况。
(2) 税收政策对获利能力的影响。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调节资源的有效配置, 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纳税环境, 有效的调整产业结构。所以, 国家的税收政策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有很大程度上的关联。
(3) 企业降低成本能力的影响。成本费用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有些企业只注重增加资本投进、扩大企业投资规模, 而忽视了成本是否在自己控制的范围内, 有可能会妨碍企业利润的增长。
(4) 非物质性因素的影响。企业有良好的贸易信誉、较好的经营治理能力和企业文化, 将会使企业在扩大销售市场、本钱控制、获取逾额利润等方面有所收获, 这都有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进步。忽视企业的贸易信誉、企业文化、治理能力、专有技术以及宏观环境等一些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有很大的致命伤害。但是如果只重视财务报表这些表面上能分析企业物质性的因素, 而忽视非物质性的因素对企业的作用, 就不能揭示影响企业利益的深层次的原因。
二、建立企业获利评价体系的对策
(1) 建立健全对企业营销能力对获利能力影响的评价和追踪。企业的营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对企业的获利能力产生影响, 因此, 对企业营销产生的效益量化并与营销活动前的盈利相比较和评价, 可以更加明晰的了解企业获利的动态变化和对营销活动成功与否作出评价, 有利于下一步营销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2) 建立税收政策对企业的获利能力评价。企业的财务和会计部门, 应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制定出相应的税收政策对企业获利能力影响的财务报表, 尤其是具有多个投资项目的综合性企业, 应该就税收政策对各个项目产生的影响作出综合评价, 以便于企业及时调整投资方向和策略, 减少投资损失, 增加企业盈利额度, 从而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
(3) 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与控制降低企业成本提高获利能力。企业应该放弃粗放的经营管理模式, 不可盲目扩大投资, 以大求胜, 应该实施集约的管理方式, 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引进先进的理念和技术, 最大程度的降低企业成本, 同时对企业降低成本提升的企业获利能力进行量化, 并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讨论是否合理有效, 这样也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健发展。
(4) 重视对企业社会影响力等无形资产的评价。大型企业尤其是规模以上企业, 其品牌形象就是无形的资产, 在对企业获利能力评价时, 像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品牌形象、企业内部管理力和执行力等无形资产也应纳入评价体系, 而不应该只把固定资产等有形的物资等纳入评价体系, 这些非物质的获利能力甚至高于物质的获利能力。
摘要:企业获利能力的强弱是反映企业发展稳定与否的重要指标, 直接关系到投资者的收益能否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对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的完善能对企业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阐述企业获利能力的重要性和分析影响企业获利的因素并对企业获利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简要创设, 来研究获利能力体系。
关键词: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1].杨雪秀.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经济研究导刊, 2013 (21) .
获利能力 篇2
浅谈企业获利能力分析体系
写作提纲
一、绪论
能否获利,获利能力的大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与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债权人的债权安全,股东的利益,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等密切相关。本文就企业最关心的回礼能力的内涵及对不同利益主体的重要性出发,对企业的获利指标展开分析,同时,还较为详细地对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因素进行探讨。最后,为了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笔者对如何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的措施进行探讨。
二、本论
一、获利能力的内涵及对不同利益主体的重要性
(一)、获利能力的内涵
(二)、获利能力分析对不同利益主体的重要性
二、企业获利能力指标分析
(一)、对销售获利能力分析
(二)、对资产经营获利能力分析
(三)、对所有者投资获利能力分析
三、影响获利能力的因素
(一)、受营销能力的影响
(二)、税收政策对获利能力的影响
(三)、利润结构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影响
(四)、资本结构对获能力的影响
(五)、留意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六)、重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
四、提高企业获利能力的措施
(一)、建立合理的筹资结构
(二)、增加收入控制成本
(三)、合理调整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结构
(四)、风险控制管理能力 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经贸学校教学点电算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三、结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地不断加速,我国经济设计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每个企业都希望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其根本的获取利润的目的。于是,分析影响获利能力因素体系构建,从而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经贸学校教学点电算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浅谈企业获利能力分析体系
郑丽贞
为了评价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衡量现在的财务状况,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实现企业的目标;也为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相关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企业经营者正视现有力量,挖掘企业潜力提供决策依据,必须运用科学方法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进行比较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是财务分析的核心指标,企业只有具有良好获利能力,才能良性循环,不断发展,实现企业目标。
一、获利能力的内涵及对不同利益主体的重要性
获取利润是企业的重要经营目标,是企业胜春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企业进行获利能力分析的目的是想利用企业获利能力的有关指标反映和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并且通过获利能力分析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企业更好的盈利。同时,也为投资债权人、股东、企业职工提供企业信息。
(一)、获利能力的内涵
获利能力,也称盈利能力,活力能力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专区利润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专区利润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获利能力的大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利润是相对于一定资源投入、一定的收入而言的。利润率越高,说明获利能力越强;反之,利润率越低,说明获利能力越差。企业的获利能力反映了企业经营业绩的好坏。企业获利能力的大小,与管理人员的工作业绩、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债权人的债权安全、企业职工的工资水平乃至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等都息息相关。因此,无论是企业的管理层、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利益相关者都非常关心企业的获利能力。
(二)、获利能力分析对不同利益主体的重要性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从事经营活动,其直接目的是最大眼度地赚取利润并维持企业持续稳定地经营和发展。持续稳定地经营和发展是获取利润的基础;而最大限度的获取利润又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目标和保证:只有在不断地获取利润的基础上,企业才可能发展;同样,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比盈利能力软弱的企业具有更大的话力和更好的发展前景;因此,盈利能力是企业经营人员最重要的业绩衡量标准和发现问题、改进企业管理的突破口。
1、对于债权人来讲,利润是企业偿债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对长期债务而言。盈利能力的强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经贸学校教学点电算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弱直接影响企业的偿债能力。企业举债时,债权人势必审查企业的偿债能力,而偿债能力的强弱最终取决于企业则盈利能力。因此,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对债权人也是非常重要的。
2、对于股东(投资人)而言,企业获利能力的强弱更是至关重要的。在市场经济下,股东往往会认为企业的盈利能力比财务状况、营远能力更重要。股东们的直接目的就是获得更多的利润,因为对于信用相同或相近的几个企业,人们总是将资金投向盈利能力强的企业:股东们关心企业赚取利润的多少并重视对润率的分析,是因为他们的股息与企业的盈利能力是紧密相关的;此外,企业盈利能力增加还会使股票价格上升,从而使股东们获得资本收益。
3、对于企业职工来说,企业获利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员工的切身利益。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上的竞争,企业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就能为员工提供较为稳定的就业岗位、较多的深造和发展机会、较为丰富的薪金及物质待遇为员工工作、生活、健康等方面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能吸引人才,使他们更努力为企业工作。
4、企业获利能力更是有利于政府部门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政府通过考察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能够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及其对社会的贡献能力。企业获利能力越强,则意味着实现利润越多,对政府税收贡献越大,政府就能有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环境保护以及其他各项公益事业,更好地行使社会管理职能,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保障。
二、企业获利能力指标分析
企业获利能力指标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财务指标,利用企业获利能力指标正确预测企业未来的获利能力,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至关重要。是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研究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找出评价企业获利能力关键指标的关联性顺序,解决了企业评价获利能力指标多,但主次不清的问题,使企业获利能力的评价有的放矢。所谓获利能力是指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获利能力指标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财务指标,无论对所有者、债权人,还是投资者,分析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对其决策都至关重要。目前,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主要有:资产利润率、权益净利率、销售净利率、每股利润、市盈率、资产报酬率、资本金利润率、盈余公积、经营指数等。
(一)、对销售获利能力分析
对企业销售活动的获利能力分析是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重点。在企业利润的形成中,营业利润是主要的来源,而营业利润高低关键取决于产品销售的增长幅度。产品销售额的增减变化,直接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的好。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经贸学校教学点电算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二)、对资产经营获利能力分析
这种分析在于衡量企业资产的运用效益,从总体上反映投资效果,该指标只有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时,公司的发展才算处于有利地位。这一分析所采用的指标有: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利息支出)/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是从企业所得与所占角度进行分析。销售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产品销售成本及费用。这一指标是从所得与所费角度进行分析。净资产收益率=当年实现的净利润/年末净资产或年初净资产和年末净资产的平均值。
(三)、对所有者投资获利能力分析
由于债务融资的存在,资产报酬率高并不意味着所有者投资收益高,只有所有者投资收益高才能吸引投资者继续投资或追加投资。该分析主要通过资本金利润率(利润总额/资本金总额)、市盈率(每股收益/普通股每股市价)进行。通过这三方面分析得到的一些信息,为现有及潜在的广大投资者、债权人等利益主体提供重要的信息决策支持。
三、影响获利能力的因素
获利能力就是企业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各环节经营活动的亏表现。获利能力分析在企业财务分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获利能力分析,企业把错综复杂的数据化为简明的财务信息,有利于衡量企业目前的获利状况,了解企业过去一段时间内的净利与收益信息,为企业的计划与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
(一)、受营销能力的影响
营销能力是获利能力的基础,是企业生存的根本保证。如何全方位地增加市场份额是企业获得稳固、长期、较高收益的关键。首先,企业的营销能力受营销策略影响。而营销策略与产品生产周期有关。所以企业应根据每个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特点选择不同的营销策略。其次,营销状况也与分销渠道有关。企业在选择分销渠道时,可根据产品的因素如产品的易毁性、产品的单价、产品的体积与重量等进行综合的分析做出恰当的选择。再者,还要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及时了解营销状况,严格执行各种销售目标。
(二)、税收政策对获利能力的影响
税收政策是指国家为了实现一定时期任务,选择确立的税收分配活动的方针和原则,它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调节资源的有效配置,为企业提供公平的纳税环境,能有效调整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对于企业的有很重要的影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能够享受税收优惠,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不符合国家税收政策的企业,则被要求缴纳高额的税收,从而不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进步。因此,国家的税收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经贸学校教学点电算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政策与企业的盈利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评价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离不开对其面临的税收政策环境的评价。
(三)、利润结构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影响
企业的利润主要由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非经常项目收进共同构成,一般来说,主营业务利润和投资收益占公司利润很大比重,尤其主营业务利润是形成企业利润的基础。非经常项目对企业的盈利能力也有一定的贡献,但在企业总体利润中不应该占太大比例。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不仅要注重对企业利润总量的分析,也需要对企业利润构成进行分析。
(四)、资本结构对获能力的影响
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负债经营程度的高低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有直接的影响。当企业的资产报酬率高于企业借款利息率时,企业负债经营可以进步企业的获利能力,否则企业负债经营会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有些企业只注重增加资本投进、扩大企业投资规模,而忽视了资本结构是否公道,有可能会妨碍企业利润的增长。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的过程中,很多财务职员也忽视了资本结构变动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只注重对企业借进资本或只对企业的自有资本进行独立分析,而没有综合考虑二者之间结构是否公道,因而不能正确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
(五)、留意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
资产对于每个企业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资产运转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着企业营运能力的好坏,也影响到企业盈利能力的高低。通常情况下,资产的运转效率越高,企业的营运能力就越好,而企业的盈利能力也越强,所以说企业盈利能力与资产运转效率是相辅相成的。然而,很多财务职员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时,往往只通过对企业资产与利润、销售与利润的关系进行比较,直接来评析企业的盈利能力,而忽视了企业资产运转效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忽视了从进步企业资产治理效率角度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性。这将不利于企业通过加强内部治理,进步资产治理效率进而推动盈利能力。
(六)、重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
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贡献,是指在分析企业盈利能力时只注重分析企业的销售收进、本钱、用度、资产规模、资本结构等直接影响企业盈利水平的物质性因素,而忽视企业的贸易信誉、企业文化、治理能力、专有技术以及宏观环境等一些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事实上,非物质性因素也是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重要动因,比如企业有良好的贸易信誉、较好的经营治理能力和企业文化,将会使企业在扩大销售市场、本钱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经贸学校教学点电算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控制、获取逾额利润等方面有所收获,这都有利于企业盈利能力的进步。财务职员在对企业的财务能力进行分析时,假如只注重通过财务报表分析企业的物质性的因素,而忽视非物质性因素对企业的作用,就不能够揭示企业盈利的深层次原因,也难以正确猜测企业的未来盈利水平。
四、提高企业获利能力的措施
企业的获利能力涉及到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权益净利率与企业的筹资结构、收入成本控制、资产管理密切相关,这些因素构成一个系统,只有协调好系统内每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权益净利率达到最大,从而实现所有者财富最大化。
(一)、建立合理的筹资结构
要有合理的筹资结构。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要适当,这样一方面企业所承担的利息费用不会太大,另一方面又能增加所有者的收益,提高获利能力。研究企业筹资组合必须充分考虑风险与成本、企业所处的行业、经营规模及利息率状况等因素。企业筹资组合,一般有三种策略:
1、正常的筹资组合。正常情况下的筹资组合遵循短期资产由短期资金来融通的原则。这里短期资产是流动资产,而长期资产主要是固定资产。另外,在流动资金中,有一部分最低的产品和原料储备是正常占用的,也属于长期流动资产。
2、冒险的筹资组合。有的企业不是采用短期资产由短期资金来融通,长期资产由长期资金来融通的原则,而是将部分长期资产由短期资金来融通,这便是冒险的筹资组合。这种策略的资金成本较低,因而能减少利息支出,增加企业收益,但用短期资金融通了一部分长期资产,风险比较大。
3、保守的筹资组合。有的企业将部分短期资产用长期资金来融通,这便属于保守型筹资组合策略。在这种类型的企业中,短期资产的一部分和全部长期资产都用长期资金来融通,只有一部分短期资产用短期资金来融通。这种策略的风险较小,但成本较高,会使企业的利润减少。
不同的筹资组合可以影响企业的报酬和风险。在资金总额不变的情况下,短期资金增加可导致报酬的增加。也就是说,由于较多地使用了成本较低的短期资金,企业的利润会增加,但此时如果流动资产的水准保持不变,则流动负债的增加会使流动比率下降,短期偿债能力减弱,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但在经济萧条时期,适度提高资产负债率,积极筹措大量资金加快发展,可为将来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奠定基础。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经贸学校教学点电算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二)、增加收入控制成本
要努力增加收入并控制成本。营业收入增加,企业的净利润自然会增加,但是如果想提高营业净利率,必须一方面提高营业收入,另一方面降低各种成本费用。营业收入的提高不仅可以使营业净利润增长,也会提高总资产周转率,这样会使资产净利率升高,从而达到提高获利能力的目的。
1、完善成本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是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前提,要进一步完善材料的收、发、退制度,成本核算制度、成本的计划、分析、控制考核等制度。
2、搞好成本核算工作。加强基本业务培训,坚决杜绝任意编造产品成本等现象发生。
3、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制度。实施必须目标明确,权责分明,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成目标的完成和超额完成。
4、建立成本考核制度。成本考核制度是加强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在考核制度中要突出“严”字,从严把关,以浓厚的企业成本管理意识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合理调整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结构
在资产管理方面,要使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结构合理。资产的流动性体现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也关系到企业的获利能力。如果在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占的比重过大,就应该分析企业是否有资金闲置现象,现金持有量是否合理,因为过量的现金会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在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现金的同时,尽量节约使用资金,并从暂时闲置的现金中获得最多的利息收入。企业的库存现金没有收益,银行存款的利息率也远远低于企业的资金利润率,现金结余过多,会降低公司的收益;但现金太少,又可能会出现现金短缺,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现金管理要力求做到即保证企业所需资金,降低风险,又不使企业有过多的闲置资金。因此,编制现金收支计划要预算现金需求量,以便规划控制企业货币资金的收支。力求加速收款,延时付款与银行保持良好的关系。
(四)、风险控制管理能力
风险的高低往往与企业收益性成正比的,而收益性是企业生产乃至发展的动机和动力,良好的收益性能使企业获得稳定、长远的收益,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此企业管理人员应建立以财务分析为手段,财务预警为基础的财务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
1、对企业宏观经济情况、适用税收政策、利率变化趋势、行业的财务状况等进行预测分析。
2、对企业现金流量、获利能力、应收账款、资产运营能力、存货、负债能力、成本费用、销售收入等进行适时监视。及时发现企业财务状况的问题并发出预警警报,采取相应的措福建广播电视大学福建经贸学校教学点电算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
施。
3、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对可能引起企业财务状况恶化的长期财务决策进行监控。
参考文献
[1]孙海鹏,2004;《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几点思考》,江苏经贸出版社 [2]冯丽霞、王剑波,1999;《企业获利能力指标探讨》,会计研究,第8期 [3]吴大军,2006;《管理会计》,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适应能力VS教育能力 篇3
应该说,跨国公司具备强大的市场研究能力。从他们的研究报告看,他们对中国消费者琢磨的透彻程度似乎比本土企业深得多,我对这类研究报告的评价经常是“有数据,没感觉”,报告的结论通常是对的,但也是“不对劲的”,总有隔靴搔痒的感觉,没有点到穴位。
策划专家叶茂中经常说,市场调查是调研公司的事,他到市场就是找感觉的。市场的感觉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就是营销神奇的地方,营销从来不是完全的科学,更是艺术。
中国本土企业的能力不在于调研能力,而在洞察能力,不在于拥有资深,庞大的调研队伍。而在于老板深潜市场,中国很多本土企业的老板创业之初就是企业的“首席推销员”,他们对市场是有感觉的。
特劳特在《营销革命》中曾经说到,有效的营销战略来源于高层“深潜市场”,战略就是通过深潜市场实现“成功战术的一致化”。在企业没有做大的时候,本土企业的老板们虽然没有读过特劳特的书,但他们比特劳特要求的做得还好。
但本土企业做大后老板在干什么?有的在跑政府低成本拿资源,有的在跑资本市场圈资源,有的在赶场子“做报告”。真正深潜市场的又有多少?即使偶尔,也是兴师动众“视察市场”,而不是静悄悄“深潜市场”。现在中国的大企业老板谁能像宗庆后那样泡市场?更不要说深潛市场了。
如果老板失去了对市场的感觉,那么整个企业都会失去感觉,因为本土企业普遍还没有建立基于组织的营销能力。一个老板对市场的感觉大约只能维持三年时间,三年后就只能隔靴搔庠了。
跨国公司的主要竞争优势不是品牌,而在于它是价值标准,有教育消费者的能力,因为它们来自发达国家,被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所认同,即使我们不喜欢,也只有认同。
获利能力 篇4
通常的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主要财务指标有:资产回报率、销售回报率、权益回报率、对股份公司还有每股收益、市盈率等, 这些指标中最核心的指标是权益回报率, 它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最集中体现。其他单个指标分别用来衡量影响和决定企业获利能力的不同因素, 包括销售业绩, 资产管理效率, 成本控制水平等。应该说不同利益主体所关注的或衡量获利能力的指标是不同的, 如何利用财务指标正确地衡量企业的获利能力, 管理决策如何影响企业获利能力, 这需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认知和理解。
1 企业营运能力和筹资决策对权益回报率的影响
权益回报率是站在所有者的角度来评价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 它是一个综合性最强的财务比率, 它反映所有者投入资本的获利能力, 同时反映企业筹资、投资、资产运营等多种活动的综合作用结果, 它的高低取决于营业决策和筹资决策的水平。决定权益回报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五个方面:营业利润率、资产净值周转率、财务成本比率、财务结构比率和税收效应比率。前两个比率综合反映了公司投资和营业决策对总体获得利能力的影响, 第三、第四个比率表示了公司筹资对总体获利能力的影响, 最后一个比率反映的是税收对权益回报率的作用。
1.1 营业利润率和投入资本或资产净值周转
率的有效作业是提高营业获利的驱动, 这两个比率的简单乘积则体现了所有者投入资本的回报率。营业利润率和资本周转率越高, 公司的营业获利能力也就越强。要想获得较高的营业利润率:一是要扩大销售收入;二是降低成本费用。而降低各项成本费用开支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各项成本费用开支的列示, 有利于企业进行成本费用的结构分析, 加强成本控制, 以便为寻求降低成本费用的途径提供依据。另外, 通过对营运资产的有效管理来提高资本周转率, 如:提高存货周转速度、制定缩短应收帐款回收期的营销政策以及慎重选择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等。运营资产管理效果的提高, 在相同利润率的基础上, 企业的获利能力可以成倍增长, 因此, 对企业营运资产的有效管理, 是每位职业经理们非常关注的管理事项, 营运资产周转率的高低, 也是财务报表使用者衡量企业团队管理水平和获利能力的重要参考指标。
1.2 财务成本比率和财务结构比率主要受资产
负债率影响。如果一家没有借款的企业中, 其权益回报率与投入资本回报率相同, 如企业因筹资而发生负债则会增加企业的财务杠杆值, 负债比率越大, 权益乘数越高, 说明企业有较高的负债程度, 给企业带来较多的杠杆利益, 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较多的风险。财务杠杆对权益回报率的影响取决于财务成本效应与财务结构效应的相互作用, 如果财务成本效应比财务结构效应弱, 较高的财务杠杆会增加权益回报率, 反之则会减少权益回报率。所以恰当地利用负债对投资者利润的影响的财务杠杆, 调整资本结构会积极提高企业权益回报率。
1.3 影响公司权益回报率的第三方面因素就
是公司税收, 税率越高, 企业的权益回报率越低, 即公司在税前利润中所实际拥有的部分就减少了, 比如:同样两家公司坐落在不同地域, 沿海开放城市 (优惠税率15%) 和内陆 (一般税率25%) 同样获得税前利润1000万, 因地区差异带来税率的不同最后股东所得回报将差100万, 所以公司应在投资计划或长远规划中提前制定计划, 使税收的不利影响减到最低, 选择税收优惠的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或选择税收优惠的产业, 即可增加权益回报率。
2 企业的获利能力的分析中, 每股收益是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
它表明普通股每股在本年度所获的利润, 是衡量公司盈利能力的相对客观、直接的比率指标。该指标的局限在于, 投资者只能据此分析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的发展趋势, 但不能进行横向的分析, 即不能根据不同公司的每股收益来比较不同上市公司股票投资价值的高低, 或者说通过每股收益的分析。投资者可认识到每股收益指标数值的大小, 但并不知道公司可分配股利的多少。投资者通过对上市公司每股收益的分析不应局限于该指标的计算数值分析。还应从影响指标的相关因素入手做进一步的分析。要考虑其风险性即防范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因为每股收益的增加, 并不一定意味着公司盈利能力的增长。如果仅从每股收益指标本身无法预知这种潜在的风险, 还应对影响每股收益的其他因素进行研究。
2.1 普通股权益报酬率。在股份公司中, 资本金利润率应以普通股股本所创造的利润进行考核。
普通股权益报酬率是指可用于普通股分配的利润占普通股股本的百分比。普通股权益报酬率是从普通股东的角度反映公司的获利能力, 比率越高, 说明获利能力越强, 普通股东可得利润也越多。
每股利润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股份公司普通股股票的价值, 每股盈利越高, 获利能力越强, 普通股股价就越有上升的余地。每股利润的分配应将报告期实际数与上期实际数对比, 与计划期目标值对比, 找出差距, 并分析影响变动的因素。
2.2 市盈率。市盈率是指普通股每股利润与普
通股每股市价的比值。它是通过公司股票的市场行情, 间接评价公司获利能力的指标。长期投资者短期内并不想抛售股票, 而是想取得稳定的投资利润, 因此, 他们关心的是公司长远的发展和投资的获利能力, 短期投资者持有公司股票的主要目的是等待股价上扬来赚取差价, 他们往往利用市盈率分析股价上涨的可能性以进行投资决策。
一般认为, 市盈率高, 表明市场对公司的未来看好。在市价确定的情况下, 每股利润越高, 市盈率越低, 其相应的风险越小。反之, 若市盈率高, 投资风险大。
运用市盈率指标衡量公司获利能力时应该注意两点:第一, 市盈率变动因素之一是股票市场价格的升降, 而影响股价升降的原因除了公司经营成交和发展前景外, 还受整个经济环境、政府的宏观政策、行业发展前景以及意外因素, 因此, 必须对股票市场整个形势作出全面分析, 才能对市盈率的升降作出正确评价。第二, 当公司对外报酬率很低时, 每股利润可能接近零, 以每股利润为分母的市盈率可能会很高, 因此, 单纯利用市盈率指标就可能错误估计公司的发展形势, 最好与其他指标综合考虑。
3 进行财务指标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市场复杂, 竞争激烈, 企业发展瞬息万变, 日新月异, 因此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必须坚持客观性、时效性、效益性和可比性原则。具体是:在进行财务分析时, 不仅应该从静态的角度看问题, 更应该从动态的眼光对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在进行财务分析时, 应该将近几年的财务数据结合起来, 一方面注意有关数据的勾稽关系, 另一方面注意产生不正常变化的指标, 重点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对财务指标进行统一的定义, 只有计算口径一致, 才有可比性;对特别重要的财务指标进行要重点分析, 并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验证其真实性;注意将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起来分析;注意该企业在无形资产方面的投入情况, 分析该企业的发展潜力;从会计法规的角度, 对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进行严格规定, 防止财务数据的人为操纵, 特别是对于关联交易的有关信息应该特别注意。
4 结论
综上所述, 以权益回报率为主线, 将企业在某一时期的销售成果以及资产营运状况全面联系在一起, 层层分解, 逐步深入, 构成一个完整的分析体系。它能较好地帮助投资者和债权人发现企业财务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能够为利益相关方提供十分有价值的信息, 财务指标分析不是简单地数据比率计算, 要结合专项分析, 对有关问题要作更深更细致地后续分析;也可结合比较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 将不同时期的结果进行对比趋势化, 从而形成动态分析, 找出财务变化的规律, 为预测、决策提供依据;或者利用一些企业财务风险分析方法进行必要的风险分析, 为企业可持续增长做决策。
摘要:获利能力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的财务指标, 不同职权范围的利益相关方所关注的企业获利能力的指标是不同的, 关键是如何正确理解和利用财务指标。
获利能力 篇5
如何提高青年员工的能力是企业的希望,也是企业今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部分。身为青年员工应努力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佳绩。而一个人的青年时期是最具可塑性的时期,青年的发展和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企业的青年员工,只习惯过着风平浪静居安不思危、忘却暴风雨来临时的惊涛骇浪的生活,企业就不会有着光辉的前程。因此,提高青年员工学习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力,对企业长远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增强学习力,变发展潜力为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对社会的应变能力。学习的途径有多种,读书是一种好方法,要根据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工作特点,找重点书目,重点篇目去读。另外、不光读书,更要读细,即要把所读的内容找准,把遇到的问题搞透,读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当前会计知识日新月异,我们从事会计工作的青年职工,更应该不断学习新的业务知识,积极参加如税务局组织的学习新税法知识、财政局最新下发的关于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处理方法等等。
二、实践才能出真知“读得书来,口会说,笔会做,都不济事,须是身上行出,才算学问”说的就是行动这个道理。青年人必须清醒地认识这个道理,从头学起,从点滴做起,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一言一行中长见识、添才干,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感悟,把学习力真正转化为工作能力。我们学到的知识,要善于运用到实践当中,在平时的工作就应该学会总结,对比分析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与同事们探讨问题,而不是自己去钻牛角尖,这样集思广益,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毕竟一些老师傅的经验要远远多于我们青年职工,他们在长期的实践当中总结下来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善于吸收,这样就会少走弯路,对于我们日后的工作也会大有裨益。
三、创造力对企业的发展甚至是生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发现问题之后,就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这一过程是艰难、漫长的。因为创造性活动往往不是一次就能成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这就需要不断地培养青年职工勇于探索、乐观向上的精神,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力。此外,兴趣是产
从写作能力中培养创新能力 篇6
一、从思维方式上着手培养创新能力
在学生刚进高一时,我给他们出了一道普通的作文题--《我上高中了》,从同学们作文的内容看,大多数是写高中是通往大学的桥梁,一定要在高中阶段如何好好学习,力争考上大学。但也有同学这样写到:“我已上高中了,比以前更成熟懂事了,我一定要寻找人生坐标,发奋学习,掌握真本领,不任将来干什么,都要勤奋努力,追求美好幸福的理想,为了人类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高中生,有了更强的判断力,应正确衡量自己,找准奋斗目标,是星辰就升起,是花朵就绽开,是小草就吐绿,在生活的长河中,竖起自己的风帆,标出自己的航线……让自己的特长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生价值更显芳华。”对后面这些突出了创新思维的特别描述,教师给予了鼓励和高度的赞扬,并要求大家学习这种创新的作文方式,从而调动了同学们的写作兴趣。
二、从丰富的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前不久要学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为《“愚公移山”给我的启示》,很多同学在文中写了“愚公移山”的感人之处,要学习愚公那种不怕困难,坚忍不拔,直接胜利的可贵精神,可是也有一些同学这样写道:“愚公移山的顽强精神我们一定要学习,但愚公的行为在今天看来不值得仿效,因为移掉两座山费时费力又毁了树木、破坏了环境,没有价值,而且与时代要求不符,现在应提倡‘愚公’搬家而不移山,当今所要做的时美化青山,保护绿色环境,用愚公移山的可贵精神去攻克科技难关,发展生产力,快速奋进建设现代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使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面对这些散发着时代气息的想象和创新语言,教师给予了肯定和好评,并要求大家学习这种写作中的创新精神,这给了同学们很大的启发。
三、从语言表达上培养创新能力
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要同学们完成一篇口头短文《夜来了》,很多同学都快速写道,夜来了,应该去自修做作业,或去参加娱乐活动,或休息。但是几位同学这样令人感动地答道:夜来了,黎明还会远吗;敖过这黑夜,就迎来了光明。多美的想象;多美的语言,我们真的希望在同学们的习作中有更多的灿烂“黎明”。对学生在写作中表现出来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及时点出并给予褒奖,以促进其更大的发展。
要想让学生在作文中迸发更多的创新火花,教师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还必须多动脑子,特别要在出题、作文指导、文章讲评上多下功夫,做到沙里淘金,及时发现并指出学生思想的“闪光点”,让他们充分表现创造欲望。相信,这样就一定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
获利能力 篇7
国内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朱美燕 (2001) 利用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系列指标的结果进行了处理评价。陈孝新 (2001) 用层次分析法构造了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张晓明和何莹 (2003) 提出了“超额利润增长率”绩效评价体系。“超额利润增长率”评价指标体系由若干个指标构成。作者借鉴了经济增加值 (EVA) 评价方法中“资本增值”的核心理念, 以“超额利润增长率”指标作为评价体系的核心, 进一步加深了国内学者对企业的获利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管军 (2002) 在评价企业综合财务状况进行模糊数学方法研究的时候, 通过将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构造成“关系树”由专家评议法给出单因素在总评价中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和评价矩阵, 通过综合评判结果矩阵和各等级的参数列向量相乘, 最终得到综合评价值以评价不同企业综合财务状况。
1 影响获利能力评价体系的因素
对于上市企业, 影响获利能力评价体系的因素很多, 包括财务方面的指标, 非财务指标和其他影响因素。
1.1 财务因素
1.1.1 企业规模
企业规模不同, 其经营难度即达到同一经营目标的难度是不同的。对于上市企业、公司来说想要获得更大的利润, 他们可以凭借其在规模经济、风险分担和融资渠道等方面的相对优势, 迅速地获取利润。但企业规模越大, 面对的困难和挑战也相应变大, 经营者要想取得好的绩效, 必然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企业的规模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影响包括企业规模实力、企业规模合理性和企业规模经济性。企业的规模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各项成本和费用, 并最终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1.1.2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处于公司治理设定的大环境之下, 内部控制能否有效运行, 与公司治理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只有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环境中, 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才能有效运行, 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经营效率的目的。只有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控制和谐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获利能力。
1.1.3 所有者投资
所有者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投资报酬, 企业投资报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现有投资者是否继续投资, 以及潜在的投资者是否追加或重新投资。投资者十分关心公司的资产报酬率, 因为这会影响到投资报酬的高低。所有者投资的盈利水平最终反映企业盈利能力, 所以我们从利润与所有者投资的对比关系上体现所有者投资的盈利水平。
1.2 非财务因素
非财务因素具有如下明显的特征, 它对企业财务的影响, 在指标体系中存在着与评价结果的因果关系不明显的问题。一般而言, 非财务因素指标的影响结果都不能直接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情况进行比较。只要企业其他财务因素评价指标处于正常的合理变动幅度内, 非财务因素指标的影响就显得很小;而当财务因素评价指标超出正常合理的变动幅度内, 往往又被认为是非财务因素的影响。非财务因素指标与财务因素指标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 人们往往对非财务因素的影响重视不够, 而只重视财务因素对企业财务的影响。非财务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创新能力、员工的培训与发展、企业商业信誉、企业文化、专利技术以及所处的宏观环境。除此之外, 盈利的安全性、盈利的稳定性、盈利的持续性、会计收益的现金保障以及政策的稳健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上市企业的获利能力。
2 上市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构建
2.1 选择指标
为了全面和准确地反应企业的盈利能力, 基于前文影响因素的分析, 确定企业总资产利润率指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作为企业规模盈利评价指标, 是基础性指标, 它们反映了企业最基础的营运状况;其次, 本文选择主营业务利率、现金运营指数和销售毛利率作为企业内控性指标, 它们显示了企业营运的质量和收益质量。同时本文采用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和普通每股收益来反映企业动态和长期的盈利能力。
除了上述财务指标之外, 非财务指标在企业盈利评价中具有重要地位, 它们包括反映企业创新能力的研究开发费用比率、研究开发费用增长率和新产品销售率等指标, 反映企业人力资源发展的员工培训费用比率和员工培训费用增长率, 反映技术进步的研发投入率、R&D投入增长率和专利技术产品市场占有率;另外反映企业可持续性指标包括利润增长率、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净利润现金比率和收入现金比率等;利润安全和风险的指标包括经营杠杆系数, 财务杠杆系数和综合杠杆系数, 指标用于衡量成本习性结构所影响的经营风险的大小。
2.2 构建指标体系
该体系按指标性质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财务评价指标, 它从企业的规模, 内部控制和所有者投资三个方面对获利能力进行评价。以各种相关的财务指标为标准, 通过对公司的当前财务状况的分析, 完全从财务的角度公司的获利能力进行评价。第二部分是非财务评价指标, 它反映企业不断增强的获利能力来自平衡发展, 不仅仅关注财务状况, 更要重视非财务指标的作用。第三部分主要是企业利润质量相关指标。企业获利能力绝非指短期获利大小, 主要是指在长期内安全、可持续、低成本的获利能力, 这必然涉及会计政策稳健性、盈利稳定性评价、盈利可持续性评价、会计收益的现金保障评价和盈利安全性评价等五个方面对上市企业、公司获利能力进行评价。这三部分直观地反映出上市企业、公司现在的获利情况、将来的发展趋势。就此体系中的单个指标而言, 本文设定了各指标在本体系中的作用, 为了使本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通过研究, 咨询专家并进行问卷调查后, 经过权衡各方面的因素和缜密地筛选得出了各指标在获利能力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如表1所示:
在体系中有四个指标是定性指标, 他们分别是商业信誉、企业文化、会计政策稳健性和宏观环境。通过对相关消费者或专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打分, 最后再求出相关指标的加权平均数, 再根据其在企业获利能力评价体系中所占比例得出即可。
3 结语
企业盈利能力评价体系之中的数量指标仅仅是企业盈利能力的表现, 而非财务指标包括人力资源、商业信誉、企业创新指标才具本质意义, 它们是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支撑, 而政策稳健性以及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等外生指标是企业盈利能力的前提。实际上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以及处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企业, 应该灵活地运用该指标体系, 对于指标的权重也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只有这样, 僵死的指标才能成为企业盈利测量的尺度。
参考文献
[1]樊丽莉.浅谈获利能力的评价[J].商业研究, 2000 (3) .
[2]董明志.企业财务分析评价初探闭[J].会计研究, 2000 (05) .
获利能力 篇8
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课题组提出了未来“50年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构想”, 把人力资源看成是“中国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要实施“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 必须开发人力资源利用人力资源, 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条件是人必须受教育, 必须学习。学习促使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把潜在的人力资源变成现实的力量, 是一个积累的过程, 又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为的是最终把人的最高本质力量——创造性充分地体现出来, 使人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新性人才, 并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使人的创新能力得到检验和提高, 换而言之就是通过实践能力来体现创新能力。
当前各国之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等人才生产能力的竞争。大学作为人才输送的最前沿阵地, 面对的一个重要的同时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学习与创新
目前大学生的学习和大学生创新能力之间并没有呈现出正相关的趋势。大学生通过学习, 获得了知识, 提高了素质, 但是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纵观现实, “高分低能”在大学生身上并不少见。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 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实践中不会主动地发现问题, 即使碰到了问题, 也提不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见, 大学生拥有了知识, 增强了素质, 也不一定就形成了相应的创新能力, 知识、素质和创新能力之间不是对等相应的关系。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 与大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有关, 即过分强调单一的、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使大学生的学习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思考;重继承轻创新;重理论轻实践;重标准化轻个性化;重外在刺激轻内在激励等。这样的学习无助于学生把知识、素质转化为创新能力。要实现知识和素质转化为创新能力, 必须注意大学生学习方式的选择。
学习方式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取的学习意识和策略, 不仅包括学习方法, 还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动机等心理因素和品质。学习方式是多样性的。一般可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探究性学习或研究性学习) ;个人学习、合作学习和竞争学习;维持性学习和创新性学习等等。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特点, 在发挥自己个性优势的前提下, 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式, 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能够促进自身发展、有利于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学习方式。大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 很容易造成大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和被动性, 阻隔了大学生与生活的联系, 妨碍了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了学校培养大学生成为创新性人才的目标的实现, 因此, 高等院校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促使和帮助大学生转变不适合自己个性的、不利于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学习方式, 选择合理的、科学的学习方式, 使大学生积极地、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 学习时勇于挑战书本、挑战权威和挑战教师, 大胆创新, 敢于想象和探究, 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
可见, 学习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是学习的目的, 并有利于学习的提高。尽管大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知识, 但知识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而是创造知识、培养能力的工具, 创新才是学习的目的。同时, 通过创新, 使知识活起来, 学习的价值更能体现出来, 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件趣事, 是一种享受, 从而喜欢学习;在创新活动中, 学生会感到自己知识的有限和能力的不足, 从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动机, 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 推动大学生的学习。可以说, 学习和创新是人类的双手, 犹如鸟的双翅, 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大支柱, 在学习中创新, 在创新中学习, 学习和创新共同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谈实践
那么, 接下来就是体现学习成果和创新能力的环节——实践环节, 在该环节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践能力 (生产能力) 正是当今社会人才竞争中最为迫切需要的。如果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积极的创新理念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点, 那么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实践能力是主体有目的、自觉把握客观世界的能力。在心理学意义上, 实践能力以问题的解决为核心, 它不是单纬度的能力结构, 而是多纬度、多层次的有机结合体。
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相信在不同的高校会有不同的做法, 就算是在同一高校的不同教师, 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都有自己独到的方法。通过一段时期的课堂教学以及实践教学, 个人认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前提是培养学生的主题意识和主动性, 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 以保证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 我们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性环节例如实验、课程设计或者毕业设计, 在给出设计方向以及基本设计理念的前提下要求学生针对预期达到的成果给出自己的设计方案, 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当然, 由于每个学生的理论基础以及动手能力都是有差异的, 这里我们强调的是团队合作精神, 让同学们以团队的形式来解决问题, 鼓励他们进行辩论、探究性学习、模拟练习, 探询解决问题的策略方针, 教师在这样一个实践教学环境当中为切实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供时空以及物质条件, 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技术帮助。
这里讲到在实践性环节中教师起到的是一个引导作用, 而非主导作用。如果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本人制定出来的设计方案来进行操作和实践, 那么就和上课照本宣科没有两样, 这样会扼杀学生的灵感和创新意识, 不利于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的前提下, 我们教师通过正确的实践指导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个人认为这是必须的, 因为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这三者并不是独立的,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学习产生知识积累, 为创新提供前提;实践则是通过实际动手对所学知识进行检验, 为创新提供环境。可见三者相辅相成, 只不过在实践性环节当中学习、创新、实践三者的密切联系体现得更为明显。
实践能力是多维度的概念, 从内容上可以把它分为一般性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一般性实践能力如, 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 本人协调能力及表达能力。专业实践能力是指在专业领域中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并非空中楼阁, 它以一般实践能力为基石。创新实践能力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探索研究, 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的思维, 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的选择的能力。创新实践能力是建立在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 是学生实践能力的最高层次。以学生为主, 发扬团队精神来进行实践性环节教学甚至是进行科研, 个人认为对他们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都是非常有帮助的。通过该种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由于所采用的实践性课题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通过对课题的分析使学生对其中所隐含的理论问题和基本原理加以掌握和内化, 这种方式可以成为传递理论原理最强有力的工具, 学习者可以看到如何应用某种理论, 其运用时的条件、方式以及后来的成效, 促使他们对其深层次的原因进行思索, 从而起到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促使他们从静态的知识占有到动态的实际运用的转变。同时, 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中追求的不是一个唯一正确的答案, 我们在这里更为注重的是实现预期目标所经历的过程, 期望同学们在这样的过程中针对相应的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通过学生之间, 师生之间进行平等宽松的自由交流与讨论, 产生出各种不同的新想法、新见解, 同时学生也看到对应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几种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这种实践性环节训练学生创新的思维模式, 并且促使他们把这种思维习惯带到日常工作实践中去, 从而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
获利能力 篇9
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创始人在1970年提出了波士顿矩阵模型。该模型是通过分析不同产品品种的市场需求, 来调整企业的产品策略, 以获得最佳的企业效益。如图1所示, 该方法利用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增长率两项指标作为横纵轴, 将产品分为四类类型, 分别为瘦狗型、现金牛型、问号型、明星型。瘦狗型产品不仅市场占有率低, 且市场增长率也较低, 这种类型的产品, 竞争力低、获利低, 企业应尽快调整这一产品的发展策略。现金牛型的产品市场占有率高, 而市场增长率较低, 对于较大的金牛, 企业可维持现有的投资状态, 保持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 来获得更大的利益。问号型产品市场占有率低, 而增长率却较高, 针对这一产品, 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 在短期内获取最大的现金收入。明星型产品呈现双高的趋势, 市场占有率高, 增长率也高, 对企业而言, 应保持产品的这种发展趋势。该矩阵可以直观的看出产品所处的状态, 根据产品的发展趋势, 针对性的指导企业经营者根据企业目标调整产品的组合。
提供了将波士顿矩阵进行扩展和应用的方法:首先选定维度和量度, 其次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 最后制定相应的策略战术。本文以此作为企业获利能力分析的思路, 通过扩展, 将波士顿矩阵应用到企业获利能力分析中。首先选取了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关键指标, 然后建立了二维的波士顿矩阵模型, 最后进行了企业获利能力分析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和经营者应采取的管理措施。
二、企业获利能力指标分析
企业获利能力是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中, 利用各种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企业的获利能力由多因素决定, 包括企业的销售能力、优化资本结构的能力、降低成本的能力以及回避风险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 不合理的资源调配, 不力的生产组织控制以及错误的销售工作都会造成企业获利能力下降的后果。为了消除这些情况, 并给企业经营者提供科学、准确的信息数据, 这就需要进行获利能力的分析。通过分析, 一方面是使经营者随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获利状况, 另一方面是了解造成企业获利不力或者获利较好的原因。
在企业获利能力分析中, 通常运用以下指标:投资报酬率、股东权益报酬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净利率和每股利润。为了选择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关键因素, 首先要分析这些指标的含义是什么, 代表着企业经营中的哪些环节。投资报酬率, 指的是企业单位投资额所获得的利润, 该指标越大, 说明企业的投资利用越好, 产品越值得投资, 企业的获利能力也就越强。这个指标可以反映出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 可作为经营者是否需要借贷经营的依据。股东权益报酬率指的是企业的净利润与股东权益平均总额的比值。销售毛利率的公式为: (销售收入净额-销售成本) ÷销售收入净额×100%。从公式来看, 销售毛利率主要涉及销售环节, 它最能反映企业的营销能力, 其次是销售中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收现能力。销售净利率的计算公式为:净利润÷销售收入净额×100%。它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企业营销能力和企业的成本。每股利润反映的是普通股每股获得利润的水平, 该指标影响因素较多, 涉及企业的各个方面。
通过以上分析, 投资报酬率和销售毛利率两个指标可以较好的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 因此以这两个指标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
三、波士顿矩阵法在企业获利能力分析中的应用
如何将错综复杂的数据通过计算分析, 转化为可视简明的财务信息, 是本文的研究内容。波士顿矩阵法简明清晰, 有利于将错综复杂的因素统一于可视化的分析图中。
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成本的控制和销售能力是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主要因素。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企业自有资金与借款资金有着合理的比例。借款资金的利息低于投资报酬率, 这样借款经营便有助于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 有助于企业提高市场占有率, 获得长远的经济效益。销售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市场占有率的多少, 销售量越多, 营业额越多, 市场占有率越大。销售能力的高低是企业获利多少的基础, 也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的根本保证。降低成本的能力也是企业获利能力的体现, 当产品的营业额一定时, 成本费用的降低时企业获得经济收益的关键。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 企业成本降低了, 企业产品的价格就会下降, 就能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就增强, 企业的收益就会增加。
资本、成本和销售是每个企业的关键环节, 与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有着极大的关系。在进行企业获利能力的分析时, 有多个指标, 这些指标可反映出企业的资本结构的合理性、销售能力、降低成本的能力以及回避风险的能力。在构建波士顿矩阵模型时, 为了最大限度的涵盖企业经营的环节, 综合评价企业的获利能力及影响因素, 根据分析, 将以投资报酬率和销售净利率作为研究对象。投资报酬率将反映企业的资本结构合理度, 销售净利率可反映企业的销售能力、成本控制能力。
如图2所示, 以销售净利率为横坐标, 投资报酬率为纵坐标, 将企业获利能力分为四种类型。A类型表示企业销售净利率低, 投资报酬率低, 可以看出这种类型的企业获利能力是非常低的。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该销售能力较弱, 生产成本较高, 资本结构不合理, 借款利息高于投资报酬率。这样的企业是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的, 且不能吸引有效的投资。为了提高企业的销售能力, 经营者首先应进行市场调研, 判断该公司产品的需求能力;接着提高生产技术, 降低生产成本;最后在营销方面招收高质量人才, 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
B类型企业的销售净利率较高, 投资报酬率却很低, 可以肯定的是该企业的销售能力较强, 造成投资报酬率低的原因可能是资本结构不合理。某些企业只看重资本投入的增加, 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大, 却忽视了资本结构的问题。当资本结构不合理时, 便会阻碍企业利润的增长, 降低企业的获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 应该综合考虑企业的贷款资本和自由资本的比例, 从而正确分析企业的获利能力。在企业负债经营程度的高低的处理中, 要理性把握借债的限度。当企业借款的利息低于资产报酬率时, 那么企业的负债经营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而当企业借款的利息高于资产报酬率时, 企业经营者应慎重考虑是否要负债经营, 因为这一举动会造成企业获利能力的降低。
C型企业的特点是销售净利率较低, 而投资报酬率较高。这种类型的企业特点是资金结构合理, 企业借款的利息低于资产报酬率, 增强了企业的获利能力。而另一方面, 较低的销售净利率也反映了企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是主营业务或者附营业务经营不善。由于需求量减少, 造成营业额下降, 从而导致销售净利率的降低。二是成本费用较高。随着物价的增长, 原材料、劳动力及租房等费用也在不断增加, 这就使得投入的生产以及销售成本越来越多。营业额不变, 而生产成本增加时, 销售净利率就会下降。C型企业的经营者应从销售和成本这两个环节进行调整, 雇用高质量的销售人才, 采取新技术, 减少成本的投入, 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
D型企业的销售净利率较高, 投资报酬率也较高。这种双高趋势应是所有企业发展的目标。当一个企业达到这种经营效果时, 说明该企业在资本结构方面合理, 销售能力强, 成本控制合理, 具有较强的获利能力。经营者应使企业保持这种发展趋势, 同时也应关注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例如分析企业利润中主营业务和附营业务的比例, 当附营业务的利润比高于主营业务时, 这种利润结构存在一定的风险, 经营者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
四、结束语
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企业的获利能力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为此要根据企业和市场的发展状况, 及时了解企业的获利能力, 调整企业的产品策略、经营战略, 不断提高生产技术, 降生产成本。本文依据波士顿矩阵产品分类的思路以及发展策略, 以销售净利率和投资报酬率两个指标作为横坐标和纵坐标, 将企业的获利能力进行相应的分类, 每种类型都对应着相应的获利能力信息以及企业经营者应采取的措施。
摘要:企业获取利润的能力是一个企业生存的关键, 获利也是企业奋斗的最终目标。一个企业的获利能力是由多种因素影响, 多个指标体现的。本分将用波士顿矩阵法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企业获利能力的分析, 用销售净利率和投资报酬率将企业获利能力分为了四种类型, 通过该方法, 可以简洁明了地看出企业的获利能力以及影响企业获利的内在因素, 为企业的获利能力分析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参考方法。
关键词:波士顿矩阵,获利能力,获利指标
参考文献
[1]黄丽娜.浅析影响企业获利能力因素及体系构建[J].文化商业, 2010, (8) :340-341.
[2]陈兴.基于波士顿矩阵分析法的盛年期企业筹资策略[J].经济师, 2007, (8) :233-234.
[3]汪洋.企业获利能力分析指标浅析[J].企业家天下, 2010, (9) :71-73.
[4]袁彬悠, 吕红波.波士顿矩阵应用扩展研究[J].经营与理, 2012, (6) :85-89.
翻译能力不同于双语能力 篇10
关键词:翻译,翻译能力,双语能力
在社会日趋进步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英语, 并应用英语进行交际。我们国家也越来越重视英语的学习, 甚至于在小学或者幼儿园阶段都开始开设英语课了。有人会说, 以后我们不再需要专业的英语翻译员了, 因为我们都会说英语。那么, 那些从事英汉双语翻译工作的人员是不是都该放弃这份工作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 我们就要先来分析一下, 翻译能力和双语能力的不同。
1 什么是翻译能力?
翻译是用英语来表达另一种语言或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英语, 这种英语与其它语言间的互相表达活动, 称为英语翻译。
自从英语成为一种语言以来, 这种表达活动一直都在进行, 它影响到英语国家与其它语言国家的文化和语言的发展, 促进了英语与其它语言间的交流和转化, 也促进了英语以及其它语言的发展。在英语翻译中, 要了解英语与其它语言的历史文化背景, 了解同一时期不同的阅读人群的读写习惯等。
所谓翻译能力, 就是指这种表达活动的程度如何。一般来说, 翻译能力包括:翻译才能 (理解或者表达语言内容的能力) 、翻译语能 (指导和运用语言表达形式的能力) 、翻译熟能 (翻译过程的熟练程度) 和翻译智能 (翻译过程中所涉及的个体智力因素) 。
其中, 翻译语能使翻译者知道某个单词的意思和语言形式, 指导翻译者正确使用它的时态和形式。翻译才能使翻译者知道一个词的意思, 并且准确地表达出来。如果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但不知言语发出者为什么这样说, 也就是说, 对言语发出者的交际意图不是很了解, 那么他就不能形成言语智能。如果在同一个交际背景下, 有的人能很好地理解言语发出者的交际意图, 而有的人并不能理解, 这就是翻译智能在起作用。翻译一句话所表现出来的熟练程度, 说明了翻译者翻译熟能的状况。
2 什么是双语能力?
所谓双语能力就是“在母语之外能够熟练使用另一种学得的语言”的能力 (Bloomfield, 1933) , 或者简言之, 是“交替使用两种语言的能力” (Weinreich, 1953) 。在我国, 甚至在大多数亚洲国家, 使用两种或多种语言既是历史现象, 也是现实需要。但这是否说明, 我们把除了母语之外会说的那种语言当作第二语言了呢?
不同于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国家, 虽然我国越来越重视英语教育, 但英语并不是等同于母语的语言, 它只是一个工具, 让我们能更便捷地了解世界的工具。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仍旧是母语, 政府机构使用的也仍旧是规范的普通话, 这注定了我们没有一个纯粹的英语环境, 或者说我们因为有自己的母语, 所以不需要另一种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起作用。
如今所谓的双语教学甚至不是在培养我们的双语能力, 而是在削弱我们的母语能力。当一个人同时学习两种语言时, 必定会受到不同文化所带来的文化、习俗、思维模式的影响, 在一个人没有学好母语前, 这种双语教学必定是负面的。带来的或许是一加一而小于二的结果。
所以在双语教学中成长的人, 或者说普通的没有经过训练的双语者, 并没有具备应有的专业的翻译能力。
3 翻译能力不同于双语能力
诚然, 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英语, 但是专业的事情还是需要交给专业的人来做。特别是具有双语能力却不具备专业能力的人们要注意, 自己译的东西自己看还可以, 但如果作为一部作品之类的传播开来, 那么会给别人造成很多困扰。历史上很多的国外名著就是因为翻译时的问题而在别国畅销或是折戟。就连美国向日本扔的原子弹, 也是因为当时的文件翻译不够严谨而出错导致的。请双语者们谨慎行之, 不要因为多会了一种语言而沾沾自喜。
也许有人会说, 那翻译者们就是出色的双语者了吗?作为两种文化交融体的双语者们应该更具文化优势才对。但实际上, 在双语能力不等同于翻译能力的同时, 翻译能力也不等同于双语能力。翻译是一项专门的工作, 需要特别的技能, 我们应该知道, 机器是不具有情感的, 而我们有很多含有意译的文学翻译, 不是机器所能够替代的。
比如说, 要想翻译中国文学, 除去文学本身, 对中国的哲学、历史、宗教、艺术、民族、民俗和方言都要有较深的研究。建立在儒学传统文化上的中国文学作品在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语言沟通上与西方文学的差异远远大于西方各种文学之间的不同。就目前来说, 这些不是非人脑的机器翻译可以替代的。
综上所述, 翻译能力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 双语能力并不能保证很好的翻译能力, 而好的翻译能力通常受到较高的语言程度以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制约。虽然我们不能否认, 也许有一天, 在机器翻译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 很多翻译者们都将面临失业的危机, 但就目前来说, 我们仍旧需要专业的翻译者们为我们进行翻译工作, 翻译能力的培养依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雪梅.外语能力与翻译能力[J].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8 (29) .
[2]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上海科技翻译, 2004 (3) .
[3]王际平.浅谈双语能力的优势所在[J].硅谷, 2009 (18) .
获利能力 篇11
关键词: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75-01
一、感知——作文训练的基础
“内容具体”历来是作文的基本要求,它完全依赖于“感知的丰富”。大凡内容相同的“骨架”式作文,必定是感知贫乏,从而导致言之无物。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如果创作,第一需要观察,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无意观察和笼统观察是小学生感知事物的通病。针对这一通病,平时教学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有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显性特点进行观察。例如观察动物时,可以由整体到部分,可以由上到下,也可以由外形到生活习性。第五册《翠鸟》一课,首先写翠鸟全身的羽毛,这部分又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写了翠鸟头上、背部、腹部这三部分羽毛颜色的特点;然后作者描写了翠鸟的小巧玲珑,主要写了翠鸟的眼睛和嘴。这段描写就体现了作者的有序观察和抓住特点观察。
学生感知外部世界,一般是几种手段并用。因此,要丰富学生的感知,就必须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同样是观察动物,就应是多种感官的综合活动:用眼看,看动物的大小、样子、颜色、形态;用耳听,听动物的鸣叫声、吃食声;用手摸,摸动物的羽毛、脚趾…有时还要亲身去喂养,和它交朋友,以获得“第一手”材料,丰富生活经验,为作文打好现实基础。
作文训练作为一个系列性整体,遵循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在“观察”这一训练项目上,教材的要求也是很明确的,直接点明了观察的程度和要求。随着学生年龄的逐步增高,小学生作文中观察的要求也越来越具体,只要按照教材要求进行训练,学生的感知必定越来越丰富,学生的积累也必定会越来越充实。
二、思维——作文训练的核心
学生学写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学“想”:想得正确,才能写得正确;想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所以,指导学生作文,就要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在学写作文的过程中不断掌握思维的方法。具体而言,“有中心,有条理”这两大作文要求,都要依靠思维训练来逐步达到。
“有序思维”是思维训练的基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写作过程的“有序”,使之符合学生写作的心理过程。中低年级由说向写过渡,一般按照“细观察——说清楚——学写法——写具体——作后评”等步骤进行训练;高年级思维则在此基础上提高了一个层次,一般按照“审题——选材——构思——拟稿——修改”的步骤进行训练。教学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步指导,扎实训练。二是作文要求的“有序”,使之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先说、写通顺的句子,再连句成有次序的段,直至连段成篇。
三、表达——作文训练的目的
在小学的作文范围里,表达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口头表达,即说话;二是书面表达,即写话。不管是哪一种,在表达上都有一致的要求,那就是:准确达意,真实具体。字、词、句是作文的基本功,语言表达的贴切与否,是由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决定的。“恰当”二字作为小学生作文表达方面的基本要求,看似容易却也难:遣词造句要能达其意,既不能苍白平淡,又不可刻意雕饰。一位同学在作文中这样写道:“每到夏天,我家的阳台上争奇斗艳,色彩斑斓,开满了五颜六色、姹紫嫣红的各种鲜花,不断散发着一阵阵浓郁的清香,沁人心肺,令人陶醉。”看了这段话,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本来十分白净苗条的小姑娘,却偏要浓妆艳抹,穿上雍肿华贵的服装,失去了本身的自然美,给人以伪装、做作的感觉。
语言文字训练要落实,教学上就要在培养遣词造句的能力和字词句的推敲欣赏上下工夫。教材在安排作文训练时,在语言文字训练上大多特别提出了要求。如:“观察一处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观察;然后写一段话,把主要景物写具体些。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请看一位教师是如何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
(教学片断)教师幻灯出示一段话:月亮悄悄地步上树梢,放出皎洁的光芒,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纱。夜,显得十分平静。
师:这段话是一位同学在作文《夜》里开头的一段话,请仔细阅读,找出毛病加以修改。(教师巡视,发现学生都没能全面地给予修改)
师:大部分同学都能把错词“平静”改为“宁静”,不少同学还能把“金纱”改为“金辉”,“纱”与“镀”搭配不当,改成“金辉”不错,但“月光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辉”是否贴切?(学生困惑不解)
师:(提示)用“金”的颜色来形容月色是否吻合?
生:(兴奋地)把“金辉”改成“银辉”!
师:(满意地)很好!形容月光皎白一般用“银辉”,而“金辉”多用于形容阳光。除了这些,能否再找出一处不恰当的地方?
生:(沾沾自喜)老师,我把“步上”改为“升上”。
生:我把“步上”改成“爬上”。
师:(微笑地)两位同学都能找出毛病,且两种改法都可以,但“爬上”就比“升上”用得好,因为“月亮悄悄地爬上了树梢”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月亮升起之际缓慢的姿态,把月亮写活了。
这一作文评改片断,教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抓住难点,善于诱导,巧用比较,从而纠正了学生语言运用上的一些失误,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由此得到了提高。
获利能力 篇12
随着我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减弱,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企业面临成本与技术为主的多重挑战。为应对挑战,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制造企业。其专利发明逐年增高。据国家统计局及知识产权局的公布的数据,我国专利申请受理数从2007年的586498件(全年)增长到2013年的2209600件(全年),6年间增长率为276.75%;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从2007年的153060件(全年)增长到2013年的704936件(全年),6年间增长率为360.56%。而这其间,中国制造企业申请专利量从2007~2013年分别为:9847件、13986件、30156件、36446件、46161件、53183件、58519件。那么,中国制造企业在获得专利之后,其企业的获利能力有什么样的变化?其程度如何?是通过什么样的路径影响企业获利能力的?本文选取2010年到2014年中国986家(共4930笔观测值)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专利发明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目前,国外对专利的相关研究较多,专利指标在国家、地方及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Griliehes、Austin(1995)都得出了专利数量与企业市场价值正相关的结论。Ernst(2001)分析得出企业专利申请量与企业绩效存在滞后的正相关性。Mansfield(1986)得出专利申请数量对医药、化工行业企业绩效有重要影响,而对其它行业影响不大的结论。Narin(1987)得出在不考虑滞后因素的情况下,企业专利授权数与绩效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的结论。Griliches、Hall和Pakes(1991)发现除了医药企业以外,其它企业专利与绩效相关性不显著。
(二)国内文献
而国内的相关研究相对较晚也较少,且所得的结论也不一致。通过对国内已有相关研究整理发现,目前对上市公司专利与企业绩效相关性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同的结论:
一种研究结论认为,公司专利发明对企业绩效存在正相关性。林晋宽、金雅兰(2009)对台湾1000家制造业公司2004~2007年间专利数与企业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专利权数与企业绩效之营业收入、税后纯益有显着的正相关且具有递延效果,其中发明专利与企业绩效之影响大于新型、新式样专利”。赵远亮和周寄中等(2009)的研究认为我国中药上市公司“所拥有的发明专利与企业绩效呈现显著的正向关系,化学和生物制药企业所积累的外观设计与企业绩效呈显著的正向关系”。祁延莉、张杨杨(2012)也以我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专利申请数量与企业利润、企业专利资产与企业利润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发现企业专利对企业利润增加存在相关关系,并存在一定的滞后效果。一种研究结论认为,公司专利发明对企业绩效不存在显著相关性。李文鹣和谢刚(2006)得出了样本企业的专利申请数与绩效之间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的结论。胡珊珊和安同良(2008)发现两类制药企业的专利数与绩效不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一结论与上述赵远高、周寄中的研究存在较大差异。也有研究认为,公司专利与绩效之间不是单一的线性关系。张波涛等(2008)研究发现: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与主营业务利润的关系,实用新型专利及外观设计专利与主营业务收入的关系都表现为“倒U型”,同时认为过高的专利产出会降低企业绩效,即存在专利研发中的“加速化陷阱”现象。李柏洲、罗小芳和李博(2012)在运用GM(1,1)矫正利润指标统计误差和分布规律的前提下,以1998~2009年我国大型企业的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发明专利对我国大型企业利润影响的关系,并得出发明专利对企业利润的影响呈现出减速增长、平缓下降、持续增长三个阶段的结论。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总结可以看出:不同的研究对专利与企业绩效间相关关系有不同的结论,不同行业的专利对企业绩效影响也不同。同时,上述国内研究的相关结论,均立足于中国上市公司早期———即为劳动力成本优势国情下的相关数据。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国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减弱的情况下,我国制造企业专利申请与绩效关系究竟如何?企业专利以何种程度、以何种时效影响制造企业绩效的?因此,本文旨在从上述两个方面对制造企业专利申请与绩效关系进行研究。
三、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企业资源基础观理论认为,拥有特定的资源是一个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也是企业保持产品差异性的主要原因。企业专利,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结合企业多种资产而产生的无形资产。不仅其自身具有价值,而且一般难以模仿,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不可替代、稀缺的战略性资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专利、重要的无形资产、商标、声誉、技术诀窍等都能让企业获取丰厚的回报,也造成了不同企业间的竞争优势与绩效。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专利权的授予,让企业获得了独占该项技术方案、新设计、外观等的权力。在与同行竞争的过程中,其产品就拥了区别于同行竞争企业的“异质性”。同时,企业的专利产出,是与企业的研发强度、激励措施等投入因素高度相关的。当企业加强研发投入与提高员工发明专利激励时,企业专利产出相对交高;反之,则低。显然,企业当期的研发投入与激励,自然会影响企业当期损益,会给企业绩效带来负向的影响。李柏洲等(2012)的研究也表明,企业专利对企业前期绩效的有一个减速甚至反向的负面影响。因此,根据资源基础观理论以及上述国内外文献评述,提出假设1:
H1-0:专利申请数与企业当期获利能力正相关
H1-1:专利申请数与企业当期获利能力负相关或不相关
Ernst(2001),林晋宽、金雅兰(2009)及祁延莉、张杨杨(2012)的研究也表明,发明专利对企业绩效的正向影响,并不总是立即反映出来。尽管专利属于企业独占性资源,但企业要想从企业所拥有的发明专利上获得丰厚的利润,就必须让该发明专利成功商业化,即经历“技术———产品———市场”的营运过程。其中生产环节与市场营销环节,都需要企业付出较长的时间。根据信号理论、消费者心理学及品牌态度等相关理论,企业以新专利技术生产出的产品被市场认可与接受,需要一定时间。鉴于此,提出如下假设2:
H2-0:滞后1期与滞后2期专利申请数与企业当期获利能力正相关
H2-1:滞后1期与滞后2期专利申请数与企业当期获利能力负相关或不相关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为研究全球一体化经济背景下,我国A股企业专利对获利能力的影响。本文选取了我国最具代表性的制造企业从2010年到2014年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其制造行业分类归属以中国证监会2014年第一季度公布的中国上市公司分类结果为依据,并以下列规则对样本公司进行筛选:剔除相关数据不全或相关财务指标不满足连续4年的公司;剔除研究期间被ST和PT的公司;剔除了制造业二级细分行业企业不足3家的公司,剔除主营业财务数据明显偏离总体样本群的,最终得到987家上市公司5年数据。面板数据包括28个制造业行业共4930笔观测值。本文样本公司相关财务数据来源于色诺芬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与和讯网数据库。公司专利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行业专利数据来源于中国历年统计年鉴。使用Excel和Stata14软件对所整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二)变量定义与模型构建
(1)被解释变量。专利作为企业的一种独占性资源,其主要作用是能提高企业产品竞争优势、扩大企业销售收入。同时,企业因专利产品的这种独占性,会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价格,增加产品附加值最终达到提高利润的目的。因此,本文选取与销售收入联系紧密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和主营业务增长率来代表企业获利能力。(2)解释变量。专利申请量是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或通过激励手段,引导企业及企业员工对相关产品技术进行创新发明所得到的成果,反映了一家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本文用企业当期专利申请量来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绝对数。但David等认为“技术份额”的相对指标比“企业专利数”的绝对指标更能准确地反映出企业的创新能力。因为,不同行业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程度是不一样的。只有通过与同行的比较,才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而且以技术创新为依托的产品最终所获的利润,也是与同行竞争下的结果。国内学者黄鲁成等(2011)的研究也表明,“技术份额”不仅能动态地、更好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也能衡量企业在该行业的技术竞争地位。鉴于此,本文选取“技术份额”作为衡量企业专利发明的指标。其具体计算为:
当期企业专利申请量÷当期本行业专利申请总量
该值越大,表明公司相对于本行业的创新专利越多,技术创新能力与行业技术竞争地位越强。
(3)控制变量。参照杜勇等(2014)学者已有研究及通行的做法,本文选取企业规模、资产负债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主营业务现金比率与总资产报酬率作为控制变量。具体符号相关定义如表1:
(4)模型构建。为了估计专利对企业获利能力的影响,本文构建模型如下:
上述公式中OPEi,t表示公司i在第t年的主营业务利润率;α0为截距项;PIi,t表示该公司第t年的专利申请量;PIi,t-1和PIi,t-2分别为第t年的滞后1年与滞后2年的专利申请量指数;δt为控制宏观经济事件的年度虚拟变量;xki,t表示一组控制变量;θi为表示不随时间改变的公司的个体效应值;εi,t为随机误差项。同时,为了度量企业各年专利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叠加效应,公式(2)(3)中设计了企业前后三年专利申请指数的交乘项,来度量公司各年专利对公司绩效影响的交互叠加效应。
五、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2对样本公司2010~2014年专利申请量与主营业务利润率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可以看出,5年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专利申请量总体来说逐年递增,到2014年专利申请量达到了42990件。就公司而言,有些公司的专利申请量很高,明显高于均值许多倍。各年专利申请量的中位数也都未达到均值水平,公司之间专利申请量差异较大,整体分布显著偏右,峰度陡峭。而反映公司获利能力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各年总体偏左,除2012年变化幅度较大外,其他4年相对平稳与平缓。同时,我们对样本数据按年度以行业分类对专利申请量进行统计,发现5年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利申请量最高,达到59401件,第二、第三行业依次为“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汽车制造业”,5年间其专利申请量分别为:28254件和20763件;而排名最靠后的三个行业为“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和“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5年间其专利申请量分别为:208件、204件和99件,行业差距比较大。且各行业的专利发明各年之间相对比较的稳定,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因此,采用“专利申请指数”这样的相对指标,能更好地反映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在本行业的技术地位。
(二)模型选择与稳键性检验
为了保证回归结果的有效性,我们先对回归模型进行了Hausman检验。检验结果P值为0.000,表明应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同时,为增加回归结果的稳键性,我们对模型进行了异方差检验、序列相关检验和截面相关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样本数据存在显著的异方差和截面相关,但不存在序列相关。这是因为我们在设计专利指数这一指标时,采用了企业当期专利与本行业专利申请总量的比值,即存在分组数据的特性。当然,模型中还存在某些被忽略的解释变量也是导致上述异方差的原因。而不存在序列相关性,主要是因为我们选取的样本数据只有5年,时序不长;同时,公司专利的产出,尽管有些公司的专利产出存在一定的连续性。但从总体样本来看,有许多企业不存在连续性,有些企业在样本期间专利产出有的年份为0,有的年份却有多个专利申请。为了消除模型中存在的异方差与截面相关性问题,本文将使用考虑模型异方差与截面相关的估值进行回归。
(三)回归分析
使用上述(1)(2)(3)设定的模型,在考虑异方差与截面相关的情况下,对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率与当年及滞后1年、滞后2年专利申请指数,以及当年与滞后1年、滞后2年的专利申请指数的交乘项分别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结果如表3:
通过表3可以发现,企业专利申请指数与主营业务利润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假设H1-0得到验证。但滞后1期与滞后2期的专利量相比当期专利来说,其对主营业务利润率的相关作用要更明显,假设H2-0得到验证。尤其是滞后1期的专利,对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作用最大,其原因是企业要充分发挥专利对公司利润的效率。并且,企业的各种专利,均是直接以市场为导向。其专利的产出到投入市场时间相对较短,要比高校及纯科研机构产出的专利产生效益要快。但无论如何,专利产生效益,即经历“技术———产品———市场”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同时发现,当期与滞后1期专利申请指数的交互作用,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产生正相影响,但仅在10%的水平上显著;而滞后1期与滞后2期专利申请指数的交互作用,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产生的正相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相关系数达到2.023。这表明企业申请的专利,在后续一年二年中发挥的效益最大。其后续的年份尽管可能会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发挥一定的效用,但会因为竞争与技术扩散(或外溢),会逐渐失去技术的绝对竞争优势。
(四)进一步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滞后3期,滞后4期专利申请指数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的影响,本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模型八,针对滞后3期)和稳键标准误的简单OLS回归(模型九,针对滞后4期)对其进行了估计,发现滞后3期的专利申请指数与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呈正相关但不明显。而滞后4期的专利申请指数则在5%的水平上与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呈负相关关系。具体相关回归系数见表4。同时,为了进一步验证企业专利申请指数与获利能力的关系,本文利用企业专利申请指数等指标与主营业务增长率进行回归,得到了与主营业务利润率大致相同的结果。从下表5中可以看出,当期与滞后1期的专利申请指数均与主营业务增长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滞后2期的专利申请指数与主营业务增长率相关性为正,但不显著。而当期与滞后1期的专利申请指数的交乘项则与企业主营业务增长率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达到12.697,即企业生产的专利技术在近2年内会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企业主营业务的增长。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随着国际竞争日逐激烈与国家发展战略转型升级,我国企业日益看重技术创新与专利产权的申请,其专利产出呈逐年递增的势态;(2)企业专利申请指数与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及主营业务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3)企业专利发明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效应,尤其是专利发明后的第二年和第三年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影响最突出;这也从则面反映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技术的产业化效益化的时效性;(4)企业专利发明的叠加效应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会产生较大影响。尤其是滞后1期与滞后2期的专利指数的叠加效应对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的影响最大;(5)企业当期专利申请指数和滞后1期专利申请指数与主营业务增长率呈正相关关系,而滞后2期的专利申请指数与主营业务增长率相关关系不明显。
(二)建议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企业应加大研发投入,不断通过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进而提高利润率。(2)企业在一般情况下,应持续不断地进行产品领域的技术研发与创新。尤其是以高科技为依托的企业,如电气机械、电子信息通信、汽车、专用设备等领域,更是如此。(3)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盗版、山寨、仿冒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同时从税收上对企业的R&D投入进行优惠,并设立企业创新发明的专项基金,让专利发明者获得应有的回报,进而推动与激励企业的专利技术等的创新行为。
参考文献
[1]林晋宽、金雅兰:《专利权与企业绩效有关吗?——台湾制造业之实证研究》,《科学与管理》2009年第3期。
[2]赵远高、周寄中、侯亮、许治:《医药企业知识产权与经营绩效的关联性研究》,《科研管理》2009年第4期。
[3]祁延莉、张杨杨:《企业专利与企业利润的相关性分析——以中国医药制造上市公司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第8期。
[4]李柏洲、罗小芳、李博:《基于GM(1,1)三次曲线模型的发明专利对大型企业利润影响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5期。
[5]黄鲁成、袁艳华、李江:《基于专利技术份额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实证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21期。
[6]杜勇、鄢波、陈建英:《研发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年第1期。
【获利能力】推荐阅读:
企业获利能力分析10-11
获利10-03
获利资本市场, 听一个职业炒手的终极感悟06-30
提升能力能力08-23
听说能力专业实用能力05-14
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10-26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11-08
模仿能力比创新能力06-16
自理能力生存能力作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