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训练

2024-11-15

反复训练(共6篇)

反复训练 篇1

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1],并致大多数存活者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的疾病[2]。而上肢功能障碍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其发生率是55%~75%[3]。尽管传统的治疗方法如神经促进技术对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没有显著改善,但最近提出重复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能主动部分伸展手指及腕关节的轻中度上肢受损脑卒中患者有一定的疗效[4,5,6,7]。然而,严重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因为潜在的运动功能差而致根本不能主动参与任务导向性训练,“没有足够的运动功能参与主动运动”严重妨碍了这类病人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8]。因此,对于严重上肢功能受损的脑卒中患者来说,最大限度地挖掘运动潜能,降低康复任务难度是帮助这些病人最大程度地主动参与任务训练至关重要的康复技术。最近,新的康复设备介入如自动上肢运动训练仪器[8,9],机器人[10]能降低康复任务难度,从而提高严重受损上肢的运动功能。但是由于昂贵的费用致绝大多数中风患者不能得到这些治疗。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发展一种针对严重上肢功能受损患者,既经济适用,又能诱导病人积极主动参与康复任务训练的治疗方法。为此,我们采取重复易化任务导向性训练配合反复刺激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严重上肢功能受损患者,与单用神经促进技术和重复易化任务导向性训练比较,疗效更为显著。现将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和治疗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8年8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病人30例,分别为脑血栓形成20例,脑出血10例;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42~73岁、平均64.63岁。所有病例符合以下条件:年龄在18~75岁;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脑血栓形成或脑栓塞;严重的上肢功能障碍(Fugl–Meyer<18)[11];脑卒中后15d~6个月,神经科病情稳定,无严重的语言理解受损、躁狂症状、严重的全身行疾病。符合上述条件的病人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后即可纳入研究对象。考虑年龄为重要的影响功能回复的因素,所以根据年龄(18~44、45~59和60~74)岁分层随机分为3个康复治疗组:神经促进技术组(neurodevelopmental treatment,NDT),重复易化任务导向性训练组(repeated eased task-oriented training,ROT),重复易化任务导向性训练配合反复刺激组(repeated easedtask-oriented training combined with repeated stimulation,ROT+RS)。所有病例均在起病后15~35 d即开始康复训练。

1.2 量表

所有患者均在康复训练前和康复训练后4和8周后进行评价,运动功能的评价采用Fugl-Meyer[12]上肢功能评价表。该评定表有较好的信度[13]和效度[14]。

1.3 康复干预措施

NDT组:11例采用神经促进技术[15,16]进行康复训练。NDT技术包括Bobath疗法、Rood技术及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该组患者根据神经促进技术的治疗原则,即抑制异常模式,诱导正常运动模式确定治疗方案,然后再开始进行康复训练。

ROT组:先缓慢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的训练(10~20次左右)至关节放松后,快速拍打主动肌后,将患者的体位及肢位置于最容易诱导主动运动的位子,如指间、掌指关节伸直的易化体位及肢位为平卧,屈腕,屈掌指关节,屈指关节。首先采用主动辅助运动训练模式,治疗师用手或手指感觉病人主动运动。当功能有进一步提升后,嘱患者用眼注视,用手去触摸一个具体鲜艳的实物,如球、笔等,每一动作根据病人的能力做5~20次。重复上述步骤1、2次,如需要重点训练的运动功能,则上述动作重复4、5次。并根据运动需要变换实物属在位子,从而完成不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首先从最简单的运动开始,如当患者任何运动都没有时,我们首先诱导的是肩关节的内收运动,当患者意识到自己的手有运动后,再开始其他运动功能的训练。一旦所需的运动功能诱导出来,则停止肩关节内收主动运动训练。其次发现病人有主动运动时给予肯定并鼓励,并且让患者感受到、看到自己的主动运动,增加自信心,从而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当某一运动尝试若干次后仍未见主动运动,则暂缓该项主动运动的训练3~7 d,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挫折感。每次训练30 min。

(ROT+RS)组:按ROT组康复训练方案实施康复训练后,另外布置如下康复家庭作业并督促完成:(1)每天温水浸泡患侧上肢(至少至肘部)1次,每次30min左右,在浸泡过程中陪护或病人自己健手不停触摸患手,患者尝试在水中做主动运动;(2)入睡时用加热的电热毯裹住患侧躯干及肢体;(3)患者或家属在空闲时间内有规律的(10 min,间隔2 min),针对运动缺陷有关部位触摸、按摩患肢,并根据能力做相应的主动运动。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各组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对Fugl-Meyer运动功能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3]×时间[3]),采用Greenhouse-Geisser法校正。本组数据中年龄和病程极差较大,为减少年龄和病程对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分别将年龄和病程作为协方差变量。

2 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NDT组、ROT组及(ROT+RS)组之间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96)。3组病人治疗前、治疗后4周、8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肩/肘/前臂、腕、手、协调与速度及总分)均数与标准差见附表。

RM ANOVA结果显示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总分、腕、手、协调性及速度的功能评分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LSD法进一步两两比较腕、手、协调性及速度,显示(ROT+RS)组与ROT,(ROT+RS)组与NDT组运动功能的提高有明显差别,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总分两两比较仅显示(ROT+RS)组与NDT中差异存在显著性(P=0.006)。通过均数比较可以看出(ROT+RS)患者功能改善更为明显。

注:自由度根据Greenhouse-Greisser调整;1)P<0.01;2)P<0.05

而RM ANOVA结果显示Fugl-Meyer肩/肘/前臂评分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尽管(ROT+RS)组和ROT组Fugl-Meyer肩、肘、前臂运动功能评分均数高于NDT组患者,但差异无显著性,且LSD法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3组之间运动功能也无明显的差别。

3 讨论

由于脑卒中后严重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潜在的运动功能差,常用神经促进技术和最近提出的任务导向性训练由于不能很好地诱导患者主动参与而对其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无显著疗效[8]。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促进严重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积极主动参与运动训练的治疗技术,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运动潜能,最大程度地恢复上肢运动功能。该技术应满足以下条件:采取一定措施或降低目标任务难度使任务易于执行;重复执行目标任务以巩固和提升康复成果;设立激励机制使患者积极参与完成目标任务;重复刺激促进大脑神经网络形成,提高脑的可塑性。

基于以上原则,笔者提出(ROT+RS)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严重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该治疗方法是通过康复训练降低肌张力后,利用体位和肢位易化技术降低康复任务难度,并指导患者重复执行易化了的康复任务,同时运用各种刺激方法,反复刺激上肢,以求达到最大限度诱导运动潜能的目的。但该项康复技术能否达到预期的上肢康复效果还需要临床验证。为此,笔者应用(ROT+RS)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严重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并设立了两个对照组(ROT组和NDT组)以检验该康复技术的疗效和应用前景。经过康复训练后,笔者采用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表评价3个康复治疗措施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笔者观察到治疗后的肩/肘/前臂的运动功能评分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这一结果说明,无论采取(ROT+RS)技术还是ROT技术和NDT技术训练脑卒中后严重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对上肢近端运动功能的恢复没有本质的区别。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患者肩/肘/前臂的运动功能自然恢复快于手的运动[17]。因此,不管用何种康复干预措施,患者的肩/肘/前臂均有可能参予了主动运动锻炼。且临床研究已经证明上肢远端运动功能恢复明显差于近端运动功能恢复[18]。因此,如何促进上肢远端运动功能的恢复才是衡量某一康复技术优劣的主要指标。

基于以上的原因,本组将关注的重点放在康复训练对上肢远端的影响上。比较研究发现ROT技术组患者上肢的手、腕运动功能评分高于NDT组差异却无显著性;但(ROT+RS)技术组患者的腕、手、协调性及速度的功能明显好于NDT组。这一结果说明重复易化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严重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手、腕功能恢复好于神经刺激技术,但差异无显著性;而重复易化任务导向性训练配合反复刺激技术能更好地恢复患者上肢远端的运动功能。

ROT技术是对重复任务导向性训练中的任务难度采取直接或间接方式予以降低,扩大了患者主动运动学习的可能性;同时设置了非常具体的任务,减少了患者参与任务的盲目性;训练目标实物为彩色,从而促进视觉和触觉输入,强化大脑对运动信息的整合和输出;又坚持重复执行目标任务来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康复疗效[4,5,7];还通过心理激励手段来刺激患者发挥运动潜能[19],促进主动运动功能的恢复。显然,与NDT技术比较ROT技术强化了患者的主动参与性,更有利于发挥患者的运动潜能,本研究也已经证明ROT技术对患者上肢远端运动功能的恢复好于NDT技术。

但是,与NDT技术比较,ROT技术并没有明显提升上肢远端的运动功能,这说明单纯应用ROT技术还不足以使上肢远端的运动功能恢复到理想的状态。有学者研究发现早期重复刺激通过增加信息输入,重组大脑网络,从而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5]。这一研究提示,重复刺激对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性,尽管ROT技术强调重复完成目标运动任务,但毕竟在康复治疗的单元时间内这种重复运动刺激是有限的,还不足以显著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因此,笔者在ROT技术的基础上配合重复刺激技术治疗脑卒中后严重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以进一步挖掘上肢的运动潜能,促进上肢远端运动功能恢复。重复刺激技术一方面通过温热刺激配合完成目标运动任务,不但能借助水的浮力降低任务难度使任务易于执行,而且能增加患肢的血液循环,更能通过能激活脑细胞,提高大脑的功能重组和可塑性[20,21];另一方面,通过反复(在所有空余时间内)触摸、按摩刺激患肢,并运动患肢,不但能达到先进的感觉运动治疗设备(每天30 min,每周5次)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的效果[5],而且增加了刺激的频率和时间(所有的空余时间),达到了更大强度的感觉和运动输入,从而更多地刺激大脑形成神经网络,促进大脑的功能重组和可塑性。本组的临床实践证明ROT技术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严重运动障碍的上肢后,对患肢采取反复刺激能显著改善上肢远端的运动功能。

总之,重复易化任务导向性训练配合反复刺激能显著改善严重上肢受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特别是手和上肢运动的协调性和速度。可能是由于通过降低任务难度、重复目标运动任务和温热、触觉刺激、促进感觉和运动输入,从而刺激大脑形成新的神经网络,提高大脑的可塑性。但确切的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反复训练 篇2

首先,先从简历的修改开始,如果你确定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的话,简历肯定是要改的,不是说让大家胡编乱造,而是要突出你以往的工作经验要和你想发展的职业相匹配,对你现在的成长是起到奠定基础的作用,或是经历过那份工作让你改变了什么观念,学到什么技能之类的,工作最好有衔接性,工作周期相对较短的经历就没有必要一一叙述了,要学会扬长避短。简历中着重描述你在上一家单位的实绩工作,要重点量化,突出亮点。

其次,在需找工作机会的时候,由于自己已经确定了职业目标,最好就投相近的职业,至于行业,还是选择自己相对来说了解的行业比较保守,如果你想尝试新的行业,需对这个行业先做一定的考察。如果你仅仅只是因为要寻找工作解决生活问题的话,可以大面积撒网,但是如果要是自己提高层次,就建议重点选择,要选择比你现在(上一家单位)公司规模较大的、产业成熟的、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公司为主,可以通过这些企业发布职位的具体要求看出(一般大型公司都会要求专职专岗,从事具体和岗位专业匹配的工作,不会要求你还会什么别的技能,也会对工作具体出量化的指标出来),也可以通过查看公司简介、公司网站、了解公司具体地理位置等相关信息综合分析公司的整体水平。

最后,如果你有幸得到了你关注的公司的面试机会,希望你能很好的珍惜,在面试前一天准备一下自己这几年来的工作历程,自己在工作中的心得,取得的成绩和有哪些不足的;再次了解一下这家公司的具体情况,行业背景。在面试时,着装大方简单就好,时刻面带微笑,保持平和的心态,起码你们有缘在一起面谈,对于面试官的提问,先自己想两秒,有人可能会觉得两秒时间太短,这个时间也许是想不到答案,但是别看这短短的两秒,它能让你平静心态,将问题再理一遍。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目视对方,表现出真诚,回答语速不要过快,要正视问题的关键,若有些问题回答不上来,可以采用一些避重就轻的回答技巧,但是切不可每次都这样。谈论上一家的单位的时候,不要刻意夸大其优点,也不可全盘托出公司的缺点,尽量说公司给你能力提升方面的优势,人也有缺点的,客观的分析一下公司和自己的缺点也是必要的。

综上,求职、面试、等待结果的过程是有点让人煎熬的,现在的我是能够深刻体会的,但是还是希望能有个平和的心态,注重自己的能力为重点,不可盲目寻找工作,面试时要时刻表现礼貌、礼让,展现自信和谦虚,让面试官能感受到你的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

这段时间,我也接到过两个我十分关注的公司的面试电话,一个是百胜软件,我感觉是一个相当有发展潜力的公司,对我的发展更有帮助,参加了面试、复试,接着就是等通知,一直无音信;第二个就是前天刚参加面试的博达通信,这是我关注了三个月的公司,实力很强,技术也在同行业中占有优势,文化氛围比较好,但是在等待复试中,心酸啊。

这一个月中,面试了很多企业,好优劣也参差不齐,有时会觉得对自己失望,有时候又会满怀信心,真是奇怪的心理。希望现在状态一样的朋友们,我们以此文共勉,一起努力,我们会得到自己展示能力的那个舞台的。

反复片段联展 篇3

《欢乐零食榜》蒋吟啸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五年级

你羡慕吗?你羡慕吗?我的武功还不赖吧?想学的,快到我这里来,别忘了带零食哦!

《六个我》吴伊苒

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小学五年级

“吴伊苒,快点写作业!”

“吴伊苒,快点背课文!”

“吴伊苒,快去听录音!”

《欢乐零食榜》蒋吟啸

烦死人了,妈妈整天唠唠叨叨的,我的耳朵都快要起老茧了。妈妈啊,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生,又不是观音菩萨,哪来那么多双手啊!

《秋风,往事的回忆》陈珺瑜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六年级

这红绿灯今天怎么这么慢,现在再不赶过去,电玩城就要关门了。秋风一阵阵地吹过来,仿佛在沙哑而凄冷地喊叫着:“快点过去!快点过去!不是没有车子经过吗?再晚就关门了,快!快!快!”

《感恩,我的母亲》陈佳钧

福建省安溪县实验小学五年级

感恩,我的母亲。

是她十月杯胎,

生养了我。

感恩,我的母亲。

《秋天的色彩》徐晨晔

福建省沙县城三小学五年级

如果,时间可以停止,我希望它永远停在秋天。你看,田野里稻麦成熟了,橘树上挂起了金黄的小灯笼,葡萄乌紫发亮……真是硕果累累啊!

反复剪切试验探析 篇4

1 土样性质

该土样取自软弱面的泥化夹层, 接近稀泥状, 均为饱和土。具体指标见表1。

2 试验过程

按规范要求进行土样制备, 试样安装, 垂直压力取50 k Pa, 100 k Pa, 150 k Pa, 200 k Pa系列, 以0.02 mm/min速度进行剪切, 当出现峰值以后停止剪切, 启动反向开关, 以0.4 mm/min速率将剪切盒退回原位, 等待0.5 h后进行第二次剪切, 直至最后两次剪切测力计读数接近为止。

3 试验结果

原本设计50 k Pa, 100 k Pa, 150 k Pa, 200 k Pa垂直压力, 由于土样过软, 结果200 k Pa压力下试样全部挤出, 150 k Pa压力下部分挤出, 得到剪切试验成果, 见表2。

k Pa

由于大部分结果出现两个点的情况, 故以下数据分析不进行相关系数的计算。

根据抗剪强度峰值, 得出粘聚力, 内摩擦角以及残余粘聚力, 残余内摩擦角, 见表3。

4 试验总结

本次试验共取试样7组, 均来自野外滑坡体泥化夹层, 试样呈泥糊状, 取样进行含水率, 密度, 液限含水率, 塑限含水率, 比重进行常规分析, 并根据原始数据, 进行了液性指数, 塑性指数, 孔隙比, 饱和度的计算。根据结果可知, 土样均为饱和度大于85%的饱和土;液性指数均大于1, 呈流塑状态, 并据塑性指数可知, 均大于10, 为粉质粘土;天然孔隙比均在0.950~1.050之间。根据经验, 此种饱和粉质粘土剪切试验, 抗剪强度、粘聚力c、内摩擦角φ均特别小, 部分可能会出现接近0值。故采用系列不能用常见的100 k Pa, 200 k Pa, 300 k Pa, 400 k Pa系列, 只能采用剪切仪能达到的最小系列50 k Pa, 100 k Pa, 150 k Pa, 200 k Pa系列。结果还是存在试样挤出, 没有数据的现象。根据抗剪强度峰值数据来看, 7组土样在各垂直压力下数据均无明显差异, 初始峰值与残余峰值的比较结果, 有10次试验初始峰值大于残余峰值, 5次试验初始峰值小于残余峰值, 2次试验初始峰值等于残余峰值。总体看, 残余值应该比初始峰值呈下降趋势, 但不明显。进行粘聚力与内摩擦角的7组试验比对, 可以看出粘聚力有5组出现下降, 2组出现上升。内摩擦角5组上升, 2组下降。而根据反复剪切试验机理, 应该粘聚力与内摩擦角都有下降。分析原因, 可能存在两方面的原因:1) 与剪切仪仪器精密程度有关, 这么小的数值, 已接近仪器最小误差;2) 试样过软, 剪切多次后剪切面已经发生变化, 不能反映一个剪切面进行多次作用力的模拟情况。

5 结语

1) 该滑坡面土样均为饱和粉质粘土, 流塑状, 强度低, 孔隙比大。2) 饱和粉质粘土剪切试验曲线均为平缓, 斜率与截距均接近0。3) 剪切试验垂直压力应采用最小系列, 并采取措施防止土样挤出。4) 饱和粉质粘土剪切试验初始峰值与残余峰值无明显差异, 与理论不相符。5) 受各种原因影响, 反复剪切试验粘聚力与内摩擦角剪切前后差异不大, 部分出现反复剪切后大于天然数值, 与理论不相符。6) 对于此种类型粉质粘土, 采用反复剪切得出的残余粘聚力, 残余内摩擦角数值意义不大。

参考文献

“反复结构”童话群文阅读 篇5

1. 借助结构图, 发现四个童话故事中的反复结构。

2. 学习比较性阅读, 了解反复结构的基本特点。

3. 运用结构图, 合作创编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 激发阅读兴趣。

【课堂实录】

一、交流阅读感受

师:课前高老师请大家好好地去读一读这些故事。来, 请看大屏幕。 (出示) 我们一起来回顾这几个故事的题目。

生: (读) 《小壁虎借尾巴》《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犟龟》《七颗钻石》。

师:你们读得很认真。“犟”字这么难读都读准确了, 真的很了不起。这么多故事中, 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故事?

生:《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 因为这只壁虎很有趣。

生:我喜欢《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因为我非常深刻地体会到渔夫妻子的贪婪。

生:我对《犟龟》这个故事印象最深刻, 因为这只小乌龟真的太坚强了, 经过那么多困难、用那么长时间去做一件事情, 我也要向他学习。

二、发现“反复”结构

师:大家都读懂了故事。今天我们着重来理一下这些故事的情节。比如第一个故事《小壁虎借尾巴》, 请你们参考《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情节图 (见图1) , 理一下这个故事的情节。

(生借助情节图说《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情节, 略。)

师:真棒!用这样的情节图, 故事情节就一目了然、非常清楚了。

师:下面请你们尝试用这种方法, 给其他两个故事梳理情节, 这里还有两个情节图供你们参考 (见图2, 图3) 。

(生默读故事, 填写情节图。)

师:现在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 来呈现一下你们所梳理的故事情节图。

生:我梳理的是《犟龟》的情节。犟龟去参加狮王二十八世的婚礼, 他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蜘蛛笑话他爬得太慢, 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蜗牛告诉他方向走反了, 第三个困难是蜘蛛告诉他狮王的婚礼取消了, 第四个困难是乌鸦告诉他狮王死了。

生:我梳理的是《七颗钻石》的情节。故事里的小姑娘非常有爱心, 一次次去帮助别人, 水罐一次次发生变化, 先是变成了木罐, 接着变成了银罐, 然后又变成了金罐, 最后金罐里跳出来七颗钻石, 涌出了水。

师:看着这些情节图, 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觉得故事里的一个个情节都是差不多的。

生:这些情节有一条线把它们串起来了, 就像“冰糖葫芦”。

师:是的, 这些故事有一个共同点:故事里有三四个差不多的情节, 有一条线索将它们一个一个串联着。这样的故事, 我们称它为“反复结构”的故事。 (板书:反复结构)

师:你以前读过的故事, 哪些也是反复结构的?

生:《丑小鸭》。 (生简单讲述《丑小鸭》的故事情节)

生:我读过的安徒生的《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也是反复结构。 (生简单讲述《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的故事情节)

生:我们课文里的《小蝌蚪找妈妈》也是反复结构的。

三、“并列反复”和“递进反复”

师:这些故事里反复的情节, 我们能不能调整它们的顺序呢?比如说, 小壁虎先向老牛借尾巴, 再向小鱼和小燕子借尾巴。小乌龟先被乌鸦告知狮王死了, 再被蜗牛告知方向走反了……行吗?

(生有的说行, 有的说不行。)

师:赶紧再去浏览一下这四个故事, 小组内讨论。

(生小组讨论)

师:谁来发表你的意见?

生:我认为《小壁虎借尾巴》里的情节可以换, 因为小壁虎借尾巴, 无论先向谁借, 都不影响这个故事。

生:是的, 反正问谁借都不成功, 只要尾巴长出来的情节放在最后就可以了。

师:嗯, 这样的反复结构, 我们可以称之为“并列式反复”。那么其他故事的情节也可以这样调整顺序吗?

生:《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的情节顺序不能换, 因为老太婆先是要一个小木盆, 后来要房子, 后来要当女王, 欲望越来越大了。 (师板书:欲望)

生:《犟龟》的情节顺序不能换, 因为小乌龟遇到的困难一个比一个大, 如果换了, 就反映不出来了。 (师板书:困难)

生:《七颗钻石》的情节顺序也不能换, 因为故事里水罐的价值越来越大。 (师板书:价值)

师:是的, 这些故事里的情节前后顺序不能随便调整, 因为我们通过这些情节感受到故事里的人———

生:欲望越来越大了。

师:故事里的人———

生:遇到的困难越来越大了。

师:故事里的东西———

生:价值越来越高了。

师:像这样的反复结构, 我们称之为“递进式反复”。

四、创编“反复”结构故事

师:今天, 我们读了几个反复结构的童话故事, 那么, 我们自己能不能创编一个呢?“并列式反复”可以, “递进式反复”也可以。

师:高老师给你们一个开头:这一天, 小猪觉得很无聊。“真烦。”他嘟囔着, “烦、烦、烦、烦、烦!总该有点儿什么好玩儿的事吧, 我去找找看!”于是, 他小跑着出去了……

师:好, 请你们发挥自己的想象, 然后小组内合作交流, 情节之间、开头和结尾之间都要有合理的串联。

(生自由讨论)

师:好, 我们到了该讲的时候了, 用掌声请出我们的第一小组。

生 (第一组) :我们组故事的题目是《小猪学本领》。这一天……于是, 他小跑着出去了。

小猪来到了河边, 见到一条小鱼在河里游泳, 他对小鱼说:“你可不可以教我游泳呀?”小鱼开心地吐了一个泡泡, 说:“好啊, 你下来吧, 我教你学游泳。”可是小猪怎么学也学不会。

小猪走啊走, 看见一只猴子在树上荡秋千, 他觉得非常好奇, 就对猴子说:“你是怎么做到的?请你教教我。”于是他又学习荡秋千。可是小猪怎么学也学不会。

小猪走呀走, 看见小鸟在树上唱歌, 他觉得十分动听, 就求小鸟教他唱歌, 可是小猪怎么学也学不会。

慢慢地, 天黑了, 小猪一样本领也没学会。他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 这时小羊来到他家里向他请教怎么拱地。小猪这才意识到他自己也有本领啊。

师:你们觉得他讲得好吗? (生鼓掌)

师:那请你们来说说看, 你们这个故事是用了哪一种反复?

生:并列。

师:好, 有没有“递进式反复”啊?来, 请第二组。

生 (第二组) :这一天……于是, 他小跑着出去了。

小猪跑进了草原, 他看到很多很多的花朵, 于是, 他就摘了许多花朵插在自己头上, 小猪快乐极了。

小猪又跑进了果园, 看见树上有又大又红的苹果, 就很想吃。经过多次的练习, 他终于爬上了树, 摘下了又大又红的苹果。小猪非常高兴, 因为他学会了爬树的技能, 还吃到了好吃的苹果。

小猪走过田野, 看见农民伯伯在耕田。他觉得农民伯伯很辛苦, 于是就去帮助农民伯伯。农民伯伯笑了, 小猪觉得很快乐。

小猪走过学校, 看见小朋友们在玩, 他觉得小朋友们此时此刻非常快乐, 于是他走上前去, 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放学的时候, 小猪觉得自己快乐得不能形容了。

师:嗯, 这个故事有点意思, 每一个情节中小猪都找到了快乐, 但获得快乐的原因是不同的, 你们听出来了吗?

生:第一次快乐是因为自己好看了, 第二次快乐是因为自己学会了本领, 第三次快乐是因为帮助了别人……我觉得有点层层递进的感觉。

(生继续交流, 略。)

荣成方言的反复问句研究 篇6

关键词:荣成方言,反复问句, (是) 不, (是) 没

荣成方言属于胶辽官话的东莱片的荣威小片, 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都极有特色, 之前已有学者关注它的反复问句, 但没有进行专题研究, 只是在方言语法研究中有所涉及, 《山东方言里的反复问句》、《山东方言研究》将荣成方言的反复问句分为未然体的“是不 +VP”和已然体的“是没+VP”, 并且认为由“是不”、“是没”构成的反复问句要用升调表示疑问语气, 但在荣成方言的实际表达中, 语调不受限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行补充, 使之更加详尽完善。

在“F- VP”式的反复问句中, “F”是加在VP前面的发问词, 荣成方言中的F包括“不”、“是不”、“没”“是没”。 (是) 不 +VP表示已然体, (是) 没+VP表示未然体, 下面分别对其进行分析。

一、 (是) 不+VP

(一) 是不+VP

“是不 +VP”式所表时态为现在时与将来时, “是不”后面带谓词性成分, 前面可以加上“敢”、“愿”等能愿动词。总体上, 与普通话“VP不VP”构成的反复问句相当。

在这种格式的内部层次应为“是不 / 是没 +VP”, 即构成肯定与否定并列的是“是”和“不 / 没”, 与普通话的由“VP”和“不 / 没VP”构成的肯定与否定并列不同。当VP是“是”的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此时的“是不是”与普通话的“是不是”是不同的。

(二) 不 +VP

在上文提到的涉及荣成方言反复问句的研究著作中, 只有《荣成方言志》列出“不 +VP”式, 并将其看成是“不是 +VP”式的省略形式。通过分析, 二者在语法性质、功能、表达效果等方面具有一致性, 所以本文认同此观点。在普通话中, 此种格式表单纯的反问, 而在荣成方言中则表示反复问。

(三) 不 (是) +VP了 / 呢/ 了呢

在普通话中, 不 (是) +VP表反问时VP后面通常加语气词“吗”, 而在荣成方言中VP后面加语气词“了”、“呢”、“了呢”。“不 +VP了”式稍有特殊之处, 根据不同的语境可以对应普通话的两种语义, 一种是在动作进行前提问, 询问动作要不要进行;一种是在动作进行中提问, 询问动作要不要继续进行。

(四) 不好/ 不是/ 不行

当VP是单音节动词“好”、“是”、“行”时, 荣成方言用“ (是) 不好”、“ (是) 不是”“ (是) 不行”相当于普通话的“好不好”、“是不是”、“行不行”, “ (是) 不好”、“ (是) 不是”, 可以放在句首、句中, 也可以放在句末, 而“ (是) 不行”只能放在句末。

(五) 荣成方言的“不 / 不是 +VP”格式并不都表示反复问, 有两种特殊情况

一是在把字句与被动句中, “ (是) 不 +VP”不表示反复问, 而是指说话人认定所说的事情肯定会发生。二是根据不同的语境, 也可以表示具有否定意义的反问句及感叹句, 如下:

二、 (是) 没+VP

此格式表示对过去发生事情的正反提问, 与“ (是) 不 +V/VP”呈互补分布。总体上看, 与普通话“VP没有”、“VP没有VP”构成的反复问句相当。

(一) 是没+VP

《山东方言里的反复问句》 (罗福腾.1996) 认为, “是”读轻声, 并与“没”结合紧密, 句末用上扬的疑问语调。句末语调的使用情况与普通话的一致, 即可分为两种情况:若说话者作客观的提问, 句末通常是上扬语调;若说话者表现出不耐烦的情感状态或对对方有不满情绪时, 则句末用降调。

(二) 没 +VP

在普通话中, “没 +VP”是陈述语气, 描写一种客观事实, 而在荣成方言的实际表达中, “没 +VP”多用来表示反复问句。VP通常是省略式的单音节动词, 如例2) 中的“长”是指“长高”, 此种格式的反复问句句末可以加语气词“呢”, 但不能加“了”“了呢”。

《荣成方言志》把“没 +VP”看作是“是没 +VP”的省略形式, 但我们可以观察到二者的不同之处。“由于荣成方言的表达方式简略, 说话人的感情色彩多通过语调表达出来通过语境和语义可以看出语句表达出说话者强烈的主观色彩。

三、小结

总体来说, 荣成方言的反复问句主要是F- VP式, 具体可分为 (是) 不 +VP、 (是) 没 +VP两种, 形式虽然简单, 但表达的语义、感情色彩很丰富。笔者将在完善资料的基础上尝试对其进行考证。

参考文献

[1]徐美红, 王镇.莱阳方言中的反复问句类型[J].美与时代 (下) , 2012.

[2]王颖.文登方言语法研究[D].山东大学, 2013.

上一篇:多尺度塔型算法下一篇: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