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精选12篇)
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 篇1
1职业素质在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课程中的重要性
《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是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专业课,也是其他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大多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课程都是从市场营销学一课程中衍生出来的,因此该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地位非常重要,同时也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必备条件。这门课程应偏重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知处理实际问题能力,让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拥有从事销售职业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
我国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大多是在普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发展多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开设《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课程只是单纯追求市场营销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讲授《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的时候习惯用传统的“学生听,老实讲,理论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然而职业院校的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对书本知识兴趣较差,但动手操作能力强、思想活跃,并且《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服务需求,就业导向”的办学原则。职业教育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因此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应始终围绕所培养对象的职业核心能力,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进行有机结合,从改革理念入手,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标准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多从实践环节着手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课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建立理论教学基础之上的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技能竞赛与课程教学想结合。
2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目前,企业对于高职层次的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所适合的岗位正逐年上升,市场营销高职毕业生有着较好的市场前景。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转型,企业越来越需要具有营销管理与策划能力,市场调研能力,以及公关策划能力的具有办事效率、良好职业道德的服务营销人才,相反对学生计算机能力和英语能力只要求中等以下水平。
企业对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其实就是《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课程的核心知识即“6P策略—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公众关系(Public relation)、政治权利(Political Power)。”传统理论教学理念要求学生通过市场营销理论学习根据与市场竞争对手对抗的需要而制定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政策。但结合企业需求和学生学习接受能力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要按需、有正对性的进行讲授,着重通过课程讲授培养企业急需的“营销策划、营销管理、市场预测、公关策划”等能力,从而达到服务区域经济,为学生出提供许多种选择的方向和更加宽广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与他们的岗位需求符合的职业能力。
3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现状与不足
3.1生源质量下降,学生学习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不足
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形势较为严峻,为保证生源的数量各院校采用国家政策允许的多元化的招生方式,导致学生的基本素养愈发参差不齐,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呈明显下降趋势。随之带来的后果就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较重,学习目标模糊,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效率较低,自我学习能力不足,适应能力差,不善与人沟通等现象。无论是学习能力还是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存亟待提高。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目标,必须以专业课程教育为载体和突破口,解决当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能力、职业能力与素质不足的突出问题。为学生出提供许多种选择的方向和更加宽广的空间,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得到与他们的岗位需求符合的职业能力。
3.2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忽略了职业专业素质的培养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般单位都会需要的普遍适用性专业,,飞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形势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快速增加,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就业率一直较高,引得开办市场营销专业的高职学校越来越多。受我国教育体制陈旧!教学方法落后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各个院校培养的营销人才同质化严重,大多数学校对于应该培养什么样水平、适应什么岗位的营销人才有模糊性,也使得各高等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本质上没有区别"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大同小异,是不分行业与领域没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定位。按这样培养目标教出的学生,给用人企业的感觉是百校一样!千人一面。
3.3课程发展相对滞后,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长期以来,中国的营销研究基本上是在对西方营销理论的介绍和解释的阶段,缺乏对其内容和本质的充分理解和吸收的应用。随着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市场的蓬勃发展,大多数高校都意识到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脱离了市场,并在相关课程的教学理念和内容上做了相应的调整。然而,在课程开发中,虽然也参考了社会工作对高职毕业生的要求,但和详细调查,职业能力分析也只是做了大致分析,所有的准备工作都不是很充分,他们缺乏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行为概念很多院校想当然的认为加上一些新的内容和新的教学手段就可以了,在教学模式上遵循以传统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缺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学生没有发挥作用,达不到职业能力要求。
3.4课程内容组织结构不甚合理
传统的《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课程在授课中偏重于市场营销理论的研究,实践环节显得非常薄弱,难以体现高职院校课程组织特色。尽管有些高职院校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开展教学,但实训项目的情景性不足,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实践能力的形成“实践环节的建设与开发远未达到职业教育的要求,处于与职业岗位工作明显脱节的状态。”
《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课程在大多数高职院校中,分配理论与实践环节学时也存在较大偏差。为了让学生掌握分析市场和竞争对手的能力,必须在掌握市场营销相关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加大实践教学课时。以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来说,《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40学时,实践学时只有8学时,仅有的8个学时完全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实训内容保质保量完成。因此,培训内容的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知识能力、工作责任感和培训时间等。事实上,营销专业课程与营销领域的课程有一定的相关性,同一个知识在不同的地方重复出现,因此可对课程内容是非熟悉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一些重组或裁剪,缩短重复知识点的讲解,保证实训课时。
4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课程中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思考与建议
4.1确立科学的课程大纲
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职院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需求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责任。因此,我们说,只有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才是高素质的人才,只有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整合是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竞争,营销理论和实践课程更是如此。确立科学合理的课程大纲就是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具有什么职业能力的大学生?如何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去培养?即以企业需求为前提,首先我们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服务的;其次就是课程大纲的编写要跟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步伐,要适应多层次、多样性的市场需求。
4.2采用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企业越来越需要具有营销管理与策划能力,市场调研能力、以及公关策划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我们只有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才能对教学内容提出合理的增减增,最大限度的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乐意参与理论学习、课堂讨论以及课后实践。既兼顾营销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又保证了教学的可操作性,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及业务员、区域经理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工作角色。
4.3赛课结合,以赛促学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全国高职高专技能大赛(市场营销专业)的设计可以充分体现教学改革的要求。该项比赛主要依托大赛官方指定软件(ITMC市场营销技能软件)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以赛促学”就是将把营销技能竞赛活动和常规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相结合,将比赛内容和方法融入常规教学活动中,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能突出大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理论学习、课堂讨论,让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赛课结合”也是检验教师的教学改革成效,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和不足的好办法。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改革的主动性,全面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摘要:市场营销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满足市场需求并为其营销活动提供依据的应用科学。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市场营销人员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原有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大趋势,不断调整教学内容,通过深入的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全面探索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方法。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高素质营销人员。
关键词: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53.
[2]谢俊利.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发展研究)以浙江省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分析为例[D].杭州:浙江师范大学,2010:41-50.
[3]石滨.就业导向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职教论坛,2005,(10):41-43.
[4]刘玉凤.“以赛促教”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高教高职研究,2015:42.
[5]衷小菊.浅议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
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 篇2
第一章营销管理与营销策划
1、了解营销策划的概念、特征以及作用
2、了解营销策划的分类
3、了解营销策划的一般程序
第二章营销策划管理
1、掌握营销策划的信息准备: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
2、了解营销策划的创意和策划方法
第三章营销策划书的写作
1、营销策划书概述
2、营销策划书的结构和内容
3、营销策划书的写作技巧
第四章营销策划调研
1、理解市场营销调研的类型及与之匹配的调查方法
2、重点掌握问卷设计的方法和技巧
3、区别各类市场营销调研的方法
4、因果分析预测法的主要工具
5、收集原始资料的方法
第五章营销战略策划
1、掌握市场细分、市场定位的概念,有效的市场细分的条件
2、充分理解市场细分的含义与意义,市场细分的客观依据
3、理解目标市场策略的内容与区别
4、评估细分市场的标准
5、市场营销组合、目标市场、市场细分、市场定位四者之间的关系
6、掌握影响目标市场策略选择的因素
7、了解几种基本的营销战略方案
第六章产品策划
1、理解产品的概念、层次、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源泉
2、产品组合的内容
3、掌握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营销策略及特点
4、最早采用者的作用(新产品推广过程)
5、重点掌握品牌策划的几个相关决策
第七章价格策划
1、掌握企业定价的目标
2、全面理解需求价格弹性的内容
3、理解价值定价法的概念与关键所在4、理解新产品定价策略的具体内容
5、适合奢侈品定价的方法,心理定价政策、折扣政策
6、产品定价的上下限
7、差别定价
8、提价、降价的策略
第八章渠道策划
1、确定渠道结构(区别垂直式分销渠道结构的三种形式)
2、渠道长与宽决策(要求理解),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
3、选择中间商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4、掌握分销渠道的概念
5、影响渠道选择的因素
6、批发商的类型
第九章促销策划
1、掌握并理解确定促销组合时应考虑的因素及其内容
2、营业推广(即销售促进)目标、适用对象。人员推销的特点和适用范限
围
3、广告目标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匹配
4、掌握促销组合的概念
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创新策略探析 篇3
【关键词】会计理论 会计实务 创新 途径
伴随着现代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在生产理念和经营方式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作为经济管理工作基础内容的会计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因此,就需要财务工作人员积极主动探索创新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新途径,以更好地提供准确的会计资源信息。
一、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关系
(一)以往和目前的会计实务都是由会计理论做出总结评价
在会计学课程中,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两者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关系,会计理论经常在会计实务的具体运用中,以及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中获得先进的生产经营经验,从中总结出有效的措施和理论,进一步提高会计理论的水准。会计理论还是会计实务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能够保证对会计实务的评价实现逻辑性和可行性。当前大多数企业都是基于会计理论来对会计实务进行评价。
(二)会计理论对会计实务有很好地指导作用
近些年以来,企业的生产经营项目逐渐实现多元化发展,会计工作的种类和成果也就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有些刚接触会计实务工作的人员,不了解会计工作的相关事项,就需要会计理论的对其正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更好地解决办法,做好会计实务的工作[1]。
(三)会计实务的发展需要会计理论为其指出方向
会计理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而相应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会计理论始终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沿,它是对相关会计问题的全面总结和高度概括,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和指导意义,因而可以为会计实务在一定程度上指明发展的方向,避免会计实务没有目标和没有方向的现象。
二、创新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新途径
(一)实现会计目标的创新
在会计学中,会计目标就是指财务报告目标,它是会计理论形成的前提,基于会计目标,企业财务管理者就可以准确向领导层提供财务情况、生产成果以及资金收入和支出等信息,以使企业领导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2]。因此,要实现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创新,就要先实现会计目标的创新。企业会计目标实现创新,就要非常清楚把会计实际信息提供给哪个管理者,具体提供什么会计信息等。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会计目标提供的内容主要有总体的经营成果,实现的社会效益等,这些内容是会计发展的主要目标。
(二)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的创新
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经营过程的安全和顺利展开,确保会计信息资源的准确可信,使企业各个工作人员在实际的运营中可以实现良好的经济性和社会性,同时遵循相关制度的规定,进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和规范的过程就是企业内部控制管理[3]。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创新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可以很大程度上实现企业的有效生产经营。企业要做到内部控制创新,就要加强内部控制的薄弱部分,主要有:业务授权控制管理、凭证记录控制、职责分工控制管理等,把每个人员的职责明确划分,尽可能地不出现职责互容的情况,这样也可以降低财务舞弊的几率,进一步确保企业财务资金的安全。同时,还要监督和规范财务会计的核算过程,强化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把全部的企业资产定期要实行审核和检查,保证资金到账,财务报表和实际账目相吻合。
(三)实现会计报告的创新
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向相关单位或者是机构提供的企业财务实际信息和该时间段内的生产经营成果以及资金流动的信息文件就是会计报告。在以往的会计财务报告中,所包含的多种信息无法满足财务工作者对会计信息的特殊要求。由于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制度逐渐改革,财务会计报告也相应地做出了变化。现在企业财务管理者需要了解有关的财务会计信息时,就可以随时掌握财务的实际状况、该段时间内的生产经营成果以及企业的资金流动情况,并且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合乎实际的经济发展决策[4]。在这个过程中,会计报告实现了事后报告向实时报告的重大转变,就可以极大地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会计信息的传递。同时,会计报告向财务管理者提供的财务信息也更加详细。由此看出,企业会计报告在具体报告的方式、信息传递的过程、报告的内容和范围都实现了创新,突破了传统会计信息报告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
(四)创新和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
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渐完善,使得企业财务管理越来越重视设置职责、权利和利益互相结合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注重对企业人员的鼓励和相应地限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激发起员工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人力资源是一种流动性非常强的资源,其在不同的利益驱动之下可以自由地实现转移,这种转移不利于企业形成固定的人力资源基础,会使企业的固定资产有很大地损失。因此,企业要实现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创新,就必须要创新和完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进一步加强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确认。
三、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财务会计的作用也就更加重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就需要企业必须重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创新,从思想上认识到其对企业财务会计的重要性,同时结合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进一步丰富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具体内容,采取符合实际的创新方法和途径,创新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以便可以更好地为会计实务指明方向和发挥出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金梅.浅谈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创新[J].现代商业,2014,(27):206-207.
[2]钟爱群.浅析新时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创新[J].中国外资,2014,(12):413-413.
[3]高洁.新时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创新研究[J].新财经(理论版),2011,(7):284.
[4]李艳平.新时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创新研究[J].当代经济,2012,(14):146-147.
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 篇4
一、财会专业的学生要了解网络营销活动对会计基本理论所产生的主要作用
会计理论是对现实世界中会计现象的逻辑推论、概括和解释。会计基本理论就是最初级最基本的会计知识, 诸如会计假设、会计原则和会计概念。会计假设是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 当会计假设与会计面临的客观经济情况相符合的情况下, 会计原则及会计处理方法能得到运用和发展。随着网络营销活动的诞生, 造成会计假设的范围限制性暴露无遗, 当然, 创建在会计假设根基上的会计原则必须作出相应变革。
1. 网络营销活动对会计假设所产生的主要作用
网络经济使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及时总结新的经济环境给会计假设理论带来的影响, 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是现代会计研究的重要内容。
(1) 对会计主体假设的作用。会计主体是指会计所核算和监督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 是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假设把会计处置的数据和供给的消息, 严厉地限定在这一特定的范围, 在会计实务中它界定了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空间范围。互联网的运用, 使得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活动十分普遍。网络公司拥有会计主体的两大特点:拥有自己的经营范围和独立控制支配的资本, 对其支配的资本和营销行为承担责任。由此观之, 网络公司的诞生没有影响会计主体的内涵, 只是影响了会计主体形式的变换, 加大了会计主体的扩张, 在网络时代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代替传统会计实体假设较为合理。
(2) 对持续经营假设的作用。持续经营假设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 不会停业, 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因此它所拥有的资本将在正常的营销过程里被消耗或销售, 它所负担的债务, 也会在同样的过程里被清偿, 即该假设解决了财产的估价和费用的分配问题。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 “并购”变成一种模式, 会计个体被兼并的可能性随时发生, 使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的风险。再加上网络公司即分即合、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 决定了以持续规划为假设的传统会计的主要地位逐渐受到了非持续规划为假设的清算会计的挑衅。如果企业不能持续规划经营时, 必须丢掉这一假设, 在清算假设下变成破产或重组的会计步骤。
(3) 对会计分期假设的作用。会计分期假设是指会计信息应按划分期限收集和处理, 是持续经营假设的一个必要的补充。其优点在于会计信息具有及时性、可比性。而网络公司常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一项交易, 且在交易完成后就解散了, 会计分期是否还有必要, 值得质疑。因此, 应将网络公司的营业期间当做会计期间, 当一项贸易完成后即汇报一次会计陈诉。而网络经济条件下电子联机实时报告系统使得及时编制报告成为可能, 且在任何时间上信息查询者都能够从网络上获取最新的财务汇报, 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终结。在会计分期假设的划定上可以变为:当有需求时可以实行不等距会计期间核算。
(4) 对货币计量假设的作用。货币计量假设是指当会计为持续经营的会计主体进行核算时, 是以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来综合计量为前提的, 划定了会计的计量办法, 规定企业的经营成果可以利用货币来反映。然而, 在网络经济时代, 由于资本运作的加速, 资本决策往往在瞬间确定, 增大了会计主体所面对的货币危险, 打击了货币稳定假说。另外, 简单用货币计量供给的会计信息, 渐渐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有些很难用货币计算, 如人力资源、企业外部情况、地理处境等, 这些都在财务报告以外。因此, 应该改变计量办法, 增加会计报告的内容, 为查询者供给较为完整的会计消息。
会计假设不应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经济情况不断改变, 会计假设也应该随时修正。在网络经济时代, 持续经营假设不再适用于所有企业, 对清算会计的运用有所增加;会计分期也可用非等距交易期间代替;货币计量在坚持币值稳定的假设下逐步增加非货币信息。
2. 网络营销对会计原则的影响
(1) 对权责发生制的影响。权责发生制是指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应当以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作为确认的基础, 又称为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 它是针对会计确认时间而产生的一项会计原则。它的实践依据是经济业务的发生和货币的收支不是完全一致的, 即存在着现金流动和经济活动的分离。由于网络公司的交易迅速, 跨地区、跨国家交易很容易实现, 会计期间等同于交易期间, 没有跨期分摊收入和费用的问题。此时, 权责发生制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网络公司应该采取收付实现制, 以现金的收支作为收入实现和费用发生的根基。
(2) 对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影响。历史成本计价原则是工业经济的产物, 是由有形资产的特点决定的。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 人们对无形资产价值认识的提高, 以及网络交易商品价格的屡次变动, 使历史成本消息不能公平地反映其财务情况和经营效果, 给消息查询者提供的消息缺乏相关性;再加上网络公司即分即合的非持续经营, 使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其现金流量信息, 此时应用公允价值来替代历史成本。这样, 在网络经济时代, 传统的历史成本不再是唯一的计量基础, 而应是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存的计量模式, 以及将来完全用公允价值代替历史成本。
(3) 对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的影响。配比原则是指某个会计期间或某个会计对象所取得的收入应与为取得该收入所发生的费用、成本相匹配, 以正确计算在该会计期间、该会计主体所获得的净损益。鉴于网络公司的特征, 确定把会计分期假设扩展为:当查询时可以进行不等距会计期间核算, 使得建立在会计分期假设上的收入和费用配比作出相应的变动, 实现更准确的“短距”配比以及“不等距”配比。
二、财会专业的学生要了解网络营销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高度发达的网络经济环境, 使会计可以突破时间、地域的限制, 最大限度地进行相应的会计活动, 真正实现了财务的在线管理。无论会计人员身在何处, 都可随时随地地进行财务管理, 利用网络进行实时的信息传递, 这大大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有效性, 对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会计信息生成手段的现代化。在传统经济环境中, 会计信息的提供受技术限制且加工时间较长, 所产生的会计消息一般是反映企业的历史情况。而在网络经济时代, 电脑强大的运算功能和网络的传输能力, 克服了会计数据搜集和处理的阻碍, 以往需要几个月才能编制的报表, 现在瞬间即可完成, 而且查询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查看财务会计消息。会计电算化、网络化, 将成为21世纪会计数据处理和传递消息的重要方法。
(2) 会计主体的多元化。在网络经济时代, 出现虚拟的企业, 使会计主体的外延扩大, 呈现为虚、实空间并存的特点, 导致会计主体呈多元化方向发展, 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强。网络公司不同于传统公司, 与其适应的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也不相同。因此, 网络经济时代的特点是:会计报告的全部要素按现行价值计算;显示收付实现制的计量规定, 侧重现金流动消息;推行灵活的不等距的报告制度。
(3) 会计消息的前瞻性。传统会计提供的基本上是历史信息, 使得会计向管理型发展受到了很大的约束。而网络信息技术在会计上的运用, 实现了信息的及时收集、传送, 实现了及时跟踪功能, 可以实时地根据企业的业务进行相应调整, 使企业的财务满足每一项业务的变动。同时, 会计的网络化为信息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使企业间的会计工作实务可以加强沟通与交流。这对于学习先进的会计管理经验、发现自身会计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 对会计产生了巨大影响, 会计创新途径最终将因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 并随商业营销活动网络化推进财务会计网络化升级——“网络财务”。
总之, 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网络经济, 新的经济环境在对会计理论和实务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 也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创新提供了条件。要让财会专业的学生明白:企业应抓住机遇, 推广应用先进的网络营销活动, 在现有会计模式的基础上适当创新, 研究新现象、新问题, 这也必然会带来我国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又一轮较大发展和提高。
摘要: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营销的发展, 使会计所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 会计理论和实务受到影响。教师要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 分析其对会计基本理论和实务的影响, 为财会专业的学生指明会计创新的方向。
关键词:网络营销,会计理论,会计实务
参考文献
[1]王云.网络营销对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影响[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2) .
创业理论与实务 篇5
1、职业生涯规划是针对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发展目标和职业目标,并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合理规划的过程。第一节 高校就业形势分析
1、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较为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2)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3)“晴雨表”效应增大4)世界贸易摩擦波及就业5)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6)一些新情况值得关注7)金融风暴影响到毕业生分就业形势。
2、就业面临的有利条件和难得的历史机遇:
1)党和政府极其关心大学生就业。2)国家逐步把毕业生就业纳入高校考核的重要指标,保证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有力的推动了高校办学理念的转变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3)经济发展势不可挡。4)基层大有可为。5)政策环境更加宽松、有力。第二节 职业及职业分类
1、职业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职业是参与社会分工,利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获取合理报酬,作为物质生活来源,并满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2、我们可以理解职业定义中所包含的四种关系:
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知识技能与创造的关系。3)创造财富和获得报酬的关系。4)工作和生活的关系。
3、职业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的行业不断涌现,如微电子工业、宇航工业、机器人工业等。2)职业结构不断变化。3)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如教育、卫生、商业、通讯业、保险业等有关职业得到迅猛发展。4)职业的流动性不断增强 5)职业以知识型为主 6)职业职位要求增高。
4、职业分类:是以工作性质的统一性为基本原则,对社会职业进行系统划分与规划。
5、工作性质:就是一种职业区别于另一种职业的根本属性,一般通过职业活动的对象、从业方式等不同予以体现。
6、我国的职业分类:按分类大典分类:1)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专业技术人士3)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商业、服务业人员5)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6)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7)军人。8)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按经费来源分类:职业分为行政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职业。按劳动性质分类:社会职业可分为体力劳动为主的职业和脑力劳动为主的职业。按工作特点分类:社会职业可分为实务、社会服务、科研、文教、艺术及创造、计算及数学、户外、自然界等十多种类型的职业。按不同行业分类:职业按行业分类,可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第三节 职业生涯概述
1、广义的职业生涯是指从职业能力的获得、职业兴趣的培养、选择职业、就职,直到最后完全退出职业劳动这样一个完整的职业发展过程,其下限从0岁人生起点开始。
2、狭义的职业生涯则是从职业学习开始,踏入社会、从事工作直到职业劳动的最后结束、离开工作岗位为止这段人生职业工作历程。
3、职业生涯的改变有两种形式:一是职务的升迁。二是职业的改变。
4、职业生涯设计就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5、良好的职业生涯设计具备以下特性:1)可行性2)适应性3)计划(适时)性4)持续性
6、职业生涯设计对于个人、组织和社会都有着重要意义: 1)职业生涯设计可以帮助个人实现自我价值,也会因为没有进行职业生涯设计面临失业、职业转向而经历巨大创伤,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2)组织也会因为员工的生涯问题而困扰,而大的就业机构,如IBM,通过这些组织调整工作职业或倒闭,2013中国互联网创业投资盘点报告 对个人、地区都有深远影响。
3)充分就业是当今世界每个国家的目标,因为个人事业和下岗对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所以每个国家都有很重视就业的问题。
7、职业生涯设计的基本要素: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
8、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岗位的数量。2)职业地位和职业声望。3)教育规模和专业设置。4)自身的素质。5)不良的择业观。
9、自身的素质主要是指大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知识结构水平、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第二章 职业发展规划
职业发展规划是根据客观环境确定职业目标,以及为实现目标而制定其路径的过程。第一节 认识自我
1、能力是每个人特有的一种混合物,他把通过技术和职业培训获得的严格意义上的资格、社会行为、协作能力呢、首创能力和冒险精神结合在一起。
2、技能是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
3、能力和技能通常可分为两大类:1)第一类是针对职场对职业化工作能力方面的基本技能。2)第二类是针对某单位(某岗位)存在的相对具体的工作技能。
4、能力、技能与职业的关系
1)能力、技能是影响求职与择业的重要因素。2)能力、技能是求职成功的重要因素。
5、所谓的自我测试,即是通过回答有关问题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的一种方法。
6、个人能力与技能的评定:
1)自我测试有助于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人职匹配”。2)自我测试有助于发现自身潜在的能力。3)自我测试有助于正确调整自己,达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7、自我测试的内容和方法:物理测试、心里测试。
8、心里测试的方法:兴趣测试、性格测试、智力测试、技能测试、记忆力测试、人际关系测试、行为能力测试。
9、利用自我测试方法进行自我评判时,要注意两点:1)不能一味固执的服从测试结果,对自己的定位过于理想化而脱离现实。2)一个人的某些个性特点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在了解自身弱点与优势的基础上,在时间中应该努力的完善自己,加强学习,克服不足。
10、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
11、兴趣对一个人的职业发展和个性形成的作用:
1)对未来活动的准备作用。2)对正在进行的活动起推动作用。3)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
12、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但概括起来又可以分为两大类:1)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2)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13、职业兴趣模型是心理学界广泛使用的一个兴趣模型,它描述了六种职业类型取向,分别是:技能型、研究性、艺术型、社交型、经营型和事务型。
14、人的个性乃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15、人格可分为六型: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和传统型。与人格六型对应的是五种职业定位法,专业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会员、创业者、自由职业者、公务员。
16、人格评定的结果有信度和效度:常用的方法是重测信度和分半信度。
17、重测信度是指一个测验重复实施测得到的结果是否具有很高的一致性。
18、分半信度是指测量同一内容的两部分题目的测验结果之间是否有很高的一致性。
19、一致性效度,把目前的测验结果同一个一直的测量同样内容其有效的测验的结果相比较,如果有很高相关,则一致性效度高。
20、考察预测效度:即考察测验结果是否同被测人实际的行为表现相一致,考察内容效度,即检查一下测验的内容是否同想要的测验的内容有逻辑上的关系。
21、人格测量的类别:可以分为三大类:观察法、自陈法、投射法
22、观察法:可以说是了解个人的人格特性的最简单易行的方法。优点:简便易行,但这种方法对观察内容的控制程度小,不一定总能得到想要得到的内容。而且,观察者的经验、技巧和偏见会对观察结果和解释产生影响。
23、自陈法:通常以让被试者填写问卷的形式进行。自陈量表的编制采用三种方法。一种方法是理论推测。另一种方法是因素分析。第三种方法是经验标准法。自陈法的优点:也是一种比较简单易行的方法,通常并不要求专家来进行,记分容易。
24、投射法:是基于这样一种心理分析的假定,即人的思想、态度、情感、愿望等个人特性,会不自觉的投射到外界事物上,通过对特定投射物的投射反应,便可了解被试的人格特征。投射法的优点:它没有对被试者的反应方式进行硬性规定,被试者相对较少拘束,甚至不知测查的意图,不了解反应方式同评定方式之间的关系,测验目的具有很大的隐蔽性,因此,被试者的反应偏差较小。
25、价值观:是指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和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时,所持有的内部标准。
26、价值观与职业的关系:1)职业价值手段——过分强调自我实现。2)职业价值目标——过分追求舒服实惠。3)职业价值期望——过高且不切实际。4)职业价值观念——过于陈旧且好大喜功。
27、价值观的评定方法:1)问卷调查2)调查结果讨论
28、职业期望:又称职业意向,是求职者对某项职业的向往,也就是希望自己从事某项职业的态度倾向。职业期望直接影响人堆职业的选择,并进而影响人的整个生活:
1)职业希望来自求职者个体方面的行为。2)职业期望不是空想、幻想而是求职者的一种主动追求。3)职业期望不同于职业声望。第二节 了解职业
1、职业的选择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了解自己,二是了解职业、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2、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
1)灵活就业快速增长。2)劳动保障监察力度加大3)劳动保障制度日趋完善。4)企业高层劳动关系备受关注。
3、国外职业分类方法: 1)按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性质、层次进行分类:可分为白领工作人员和蓝领工作人员。2)按心里的个别差异进行分类: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传统型。3)依据各个职业的主要职责或“从事的工作”进行分类。
4、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因素:
1)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2)信息沟通不畅引发结构性矛盾。3)就业结构域产业结构不相适应。4)薪酬待遇影响供需匹配。
5、职业信息的内容及搜集方法:收集就业信息有以下7条渠道:1)学校就业指导机构。2)毕业生就业市场。3)各地市人才市场或职业介绍中心。4)社会上的传播媒介。5)工具书、电话号码、工作指南或就业手册等。6)人际关系渠道。7)实地考察。第三节 了解环境
1、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我们习惯把环境分为小环境和大环境。
2、对就业而言,环境是指与大学毕业生择业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环境
3、大学生就业总是受到社会客观环境、个体成长环境、社会心理环境、社会发展环境的影响。
4、社会客观环境是指由政策设置、经济状况所形成的就业社会气氛。
5、社会心理环境包括:社会时尚、父母及亲友的意见、性别差异。第四节 职业发展决策
1、决策类型:1)宿命型。2)直觉型.3)挣扎型。4)麻木型。5)冲动型。6)拖延型。7)顺从型。8)控制型。9)紊乱型。4
2、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赫伯特 西蒙。主要理论要点归纳如下:
1)决策贯穿管理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的核心。2)系统阐述了决策原理。3)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意”的准则代替“最优化”准则。4)一个组织的决策根据其活动是否反复出现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决策。
3、当前大学生职业决策呈现以下特点:1)决策行为日益理性化。2)职业评价对经济收入和自身发展并重。3)先就业后择业的职业决策观。4)职业选择的精英理念。
4、大学生职业决策存在的问题
1)自身利益和现实需要的冲突。2)职业决策信息不充分。3)人职不匹配倾向
5、职业发展决策的因素
1)个人条件的影响(健康、个性特征、兴趣爱好、负担、性别、年龄、所受的教育)。2)家庭的影响。3)朋友、同龄群体的影响。4)社会环境的影响。
6、提高大学生职业决策能力的对策:
1)职业发展规划指导要有把握大学生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2)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3)人才培养要兼顾大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4)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决策水平。第三章 提高就业能力
1、就业能力:一个直接反映高校办学效益、大学生竞争能力、社会市场对高校评估极其毕业生择取标准的评论参数便应运而生,它就是“就业能力”。
2、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具体的三个方面:专业技能、通用技能、个人素质集中体现出来。第一节 目标职业与专业技能
一、目标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1、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国内的现状及就业形势 1)国内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状况。2)高职生的就业形势
2、掌握专业技能的必要性: 1)掌握专业技能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决定的。
2)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3、目标职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
1)掌握先进的专业技能,是从事目标职业的保障。2)踏实进行顶岗实习,初步掌握工作实际经验,把握进入目标职业的优先使用权。3)掌握扎实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是从事目标职业的通行证。
二、专业技能与专业课程的关系
1、专业课程的设置
2、专业课程学习对掌握专业技能的重要性
三、专业技能掌握水平的评价体系
1、对专业技能的自我认知
2、评价自身专业技能掌握的方法:1)进行职业专业技能资格鉴定,以获得资格证的等级来评价掌握程度。2)积极进行假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企业的评价来认识掌握专业技能的高低。第二节 目标职业与通用技能
1、通用技能:不同的学科和专业对毕业生有着不同的能力要求,但无论什么专业的毕业生要顺利就业,并尽快有所成就,都必须具备一些共同的基本能力,我们将之称为“通用技能”。
2、目标职业对通用技能的要求
1)表达沟通能力:就是指一方运用语言、文字或身体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意见或思想,将其转却的传递给另一方的能力。2)人际交往能力:实际上就是与他人相处的能力。
3)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基本要求:能与他人简历健康的人际关系,在工作实际中能正确、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效率。
3、分析判断能力:包括分析判断的逻辑形式和分析判断对象两个方面。
4、问题解决能力:是指个人在真实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中解决问题的一些列认知加工过程和情绪、行为反应。5
5、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各种智力因素和能力品质在新的层面上融为一体相互作用,有机结合所形成的一种合力。
6、团队合作能力:
7、组织管理能力
8、动手能力
9、适应能力
10、学习能力
11、承受挫折的能力
12、竞争能力
13、决策能力
14、四种毕业生不受单位欢迎:1)以自我为中心的人。2)缺乏朝气和个性特点的人。3)没有责任感的人。4)体弱多病的人。
二、识别并评价自身通用技能
1、通用技能的自我评价的内容
高职毕业生要联系自身实际,理智地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自我综合素质、能力、性格、气质的自我测评,如学习成绩在全专业中的名次,自己的兴趣、特长、爱好,自己有何出众的能力等。2)自我优势与劣势。3)自己的理想。
2、自我评价的原则
1)全面性、2)客观性。3)发展性。
3、自我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自省、听取他人评价、接受他人或自省进行心理测试。
三、提高通用技能的方法
1、学习能力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引导,养成良好习惯:
1)学会预习。2)学会听课、记笔记。3)学会复习。4)学会做作业。5)学会考试。6)学会协作学习。
2、观察能力方面:好奇、知识、注意力、习惯是观察力最重要的四个因素。
3、分析能力方面:合理解决问题的方法:1)丰富知识。2)辩证思维。3)勤于分析。4)掌握学习(最常用的分析方法:逼近法、剖析法、淘汰法)
4、创新能力方面: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三个途径:一是从自身认识经验中获得。二是由经验专业给予方法指导而获得。三是从教育教学中的训练获得。其中以教育教学中的训练位最佳最有效的方法。
5、创新能力培养以教育教学活动为主要途径:1)引导发散思维。2)注重标新立异。
3、培养探究精神。第三节 目标职业与个人素质
1、目标职业对个人素质的要求 1)大学生的素质极其核心(从世界各国重视大学生素质培养、创新是大学生素质的核心)2)目标职业对大学生素质的基本要求
A、自信自立——成功的保证。B、有强烈的工作事业心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 C、诚信是大学生成就事业的立身之本D、企业要求大学生积极主动开展工作 E、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F、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G、社会要求大学生具有浓厚的职业兴趣和高潮的职业技能。
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 篇6
【关键词】环境 会计 研究 会计信息 信息披露
一、前言
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社会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环境会应运而成,成为会计科学的一个新分支,西方国家已积极研究这一领域,并形成有特色、有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成果。目前,我国会计界也聚焦于此,侧重于会计核算制度的改革与实践,本文评述我国环境会计研究成果,提出一些我国未来的研究环境会计的想法,揭示环境治理污染情况和利用环境资源情况,提出披露环境信息的社会责任。
二、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会计
一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运用可持续发展观点,可持续发展强调我们必须要有效合理地利用当前的资源,做到社会经济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的目地,我们要实现这一点不仅要运用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先进的技术手段,还须在会计研究课题中加以研究,故此,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下衍生出我们的环境会计。
二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方式除了生产或消费以价格影响以外的外部影响理论外,还有属于内部性的生产活动所需的服务,环境问题在得到高效的解决,就必须消除此类不良因素的影响,合理的运用环境会计来消除此等的不经济影响,环境会计是对企业社会成本内部化,合理结合企业经济活动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重要手段。
三、环境会计的基础理论
一是环境会计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的产物,综合地体现出社会与物质的价值。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是环境会计的两种存在形式;自然环境是指自然或人工改造过的环境;人文环境也就是社会环境的体现。我们结合环境会计中的计量、确认和记录与会计学综合起来保护环境,合理的预防和治理环境,这开发和利用环境作出详细而有力的会计报表,从而体现出环境会计的重要性和使用价值。
二是联结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桥梁是会计理论逻辑研究的方向,并且也是环境会计奋斗的目标。研究环境会计的目标是环境会计中最基本、最本质的方向,在查持续发展理论下产生的环境会计能更好的为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依据和选择方向。
三是环境会计为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活动提供信息,从而体现环境会计的核算职能,进而反映了环境会计是有控制职能的,因此反映和控制是环境会计的最基本两个职能。
四是会计确认、计量和环境报告是环境会计核算的依据原则。社会性与公平性原则:环境会计要求以社会效益与社会成本相匹配,不能单纯地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同时要考虑经济与环境长期协调的发展。充分披露原则:在环境会计对外公布信息时公正、全面反映经济信息的详细资料与数据,从而保护环境,达成其环境会计充分披露的原则。推定性原则:环境会计不一定非要遵从法律的强制性,由于此环境会计要求环境核算与报告对法律的规定做出反映,只要存在推定性义务,就右以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权责发生原则:要求企业当下发生的收入或费用进行核算的原则。
四、环境会计披露的目的
一是受托责任,是指资源受托者负有对资源委托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及结果的义务。委托关系的建立来源两个方面:环境方面,资源的委托人将环境资源交付受托人使用,并要求受托人承担起管理、合理利用,并记录详细报告的责任。经济方面,环境会计的目标是向资源的所有者提供资源经营的实际情况。
二是为资源使用者提供决策信息是会计决策有用论的目标。环境会计为使用者正确地判断和决策提供全面的的环境方面的信息,该信息既是满足受托责任学的观点,又要适应决策有用学的理论。
五、环境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需求
一是会计信息主要使用者是投资者,因为投资者要关注企业资本的安全与收益,必会关心环境保护义务,所以投资者应具有良好的环境意识并主动的承担环境道德责任。
二是银行发放贷款给债权人必会全面地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分析各种风险,特别是对社会环境保护的问题是会高度重视的,基本上优先考虑问题的关键性支点。
三是作为社会的代表和社会管理者的政府,是自然资源所有权的拥有者。政府的有关部门会通过企业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了解环境的整体情况,并制定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从而提升人民对环境保护的整体素质。
四是社会人民公众是环境保护行为好坏的直接对象,环境信息好坏的依据是公众利益受害或受益。企业的形象取决于对环境的使用和保护情况,只有社会公众的认可,才会为企业的发展打个坚实的基础。公众格外的重视环境的保护,社会团体会利用各种方式来征得社会公众的认可,进而会促使企业努力改进环境,实现环境信息得以披露的目的。
六、披露质量特征在环境会计信息中的作用
一是相关性:企业会计信息与财务会计报告的经济决策是相关联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首要特性。
二是可靠性:确保信息无偏差、无错误,并真实反映质量状况,此可靠性是会计信息最基本的固有质量特征。信息使用者通过环境报告得到环境信息的真实情况,进而做出客观的决策。
三是及时性: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四是可读懂性:信息使用者的理解能力和信息本身的清晰度是信息被理解与否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五是可比性:使用者通过环境会计的这一特性对行业、区域做出比较,了解其真实的情况,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
七、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模式
从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和环境会计审计信息的披露这两个体现出环境会计信息是具有多样化的。循序渐进是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措施,我们在披露环境消信的时候必须做内容完整、信息真实、表述清晰。
一是现有报表的拓展模式:增加合适项目到会计报表中,对环境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做到单独有效的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以反映全部或部分环境支出,保护生态环境所得收益。生产活动所使用的成本都必须在财务状况说明书中得到揭示,反映出环境保护的影响,对环境的治理做长治久远。
二是独立环境会计报告:企业总体的财务状况、资金流和经营成果在非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中得以反映,但其并不能十分明确地反映出哪此属于环境问题所引起的则务影响,而且有此环境信息并不能从非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中反映出来,因此有必要编制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作为主表的附表一并对外披露。独立的环境会计报告并不拘泥于某种形式,因为既包括则务信息又包括非则务信息,可以采取多种表述形式。环境会计报告的内容包括:环境法规执行情况。环境质量情况,具体包括:污染物排放情况。环境治理和污染利用情况。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数,污染物处理能力,污染物治理设施运行状况;从事环境治理、检测、研究的机构和人员情况;污染物回收利用情况,包括对各种污染物回收利用的总量,回收利用的产品产量、产值、收入、利润等指标;其他污染治理措施和事项,如企业制定的环保规定、职工的环保培训、本企业取得的环保技术成果等。
参考文献
[1]孟凡利.《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会计研究》1999年第4期.
[2]耿建新.《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问题探讨》.《审计研究》2003年第3期.
[3]孟凡利.《环境会计的概念与本质》.《会计研究》1997年第12期.
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与实务 篇7
关键词:内部控制制度,必要性,企业
内部会计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及对法律法规的遵守, 由治理层、管理层和其他人员设计和执行的政策和程序, 不仅仅包含了财务日常的记账、出纳工作, 而且是一套规范, 约束和服务企业日常经营工作。
内部控制不仅包括企业最高管理当局用来授权与指挥进行购货、销售、生产等经营活动的各种发生、方法, 也包括核算、审核、分析各种信息资料及报告的程序与步骤, 还包括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或设置的各项规章制度。
企业往往片面追求销量和利润最大化, 忽视内部控制管理, 内部会计基础十分脆弱, 管理局限于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 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严, 为道德思想败坏的人留下可乘之机。
1. 当前企业中内部控制现状
1.1 认识不足,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许多企业对内部会计控制的理解局限于记账、出纳等会计日常工作, 至多是增加了运营分析和成本核算内容, 系统运行时存在很多认为干扰因素, 操作流程不规范, 没有起到应有的管理职能。
1.2 缺乏科学性和连贯性, 难以发挥应有功效
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 但是由于制度缺乏缺乏系统性、科学性、合理性、强制性、平等性, 导致经常出现受利益驱动, 重经营, 轻管理, 缺乏自我防范、自我约束机制机制。
组织网络不健全, 控制制度让位业务发展。还有些企业对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等变化缺乏预见性, 导致其管理滞后, 没有能够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处理程序和制度。
1.3 监督机制不全
执行不严、监督不力、奖惩不够, 漏洞不少, 其运行结果不理想。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立不理想, 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监督, 职能部门内部各岗位之间缺乏约束, 致使各职能部门自成体系, 各自为政。
1.4 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制度能不能发挥作用, 执行者责任重大。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执行者是会计从业人员, 虽然国家采取了认证上岗制度, 但是也仅仅认证了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思想意识跟不上经济发展要求, 对企业发展中外部环境和经济业务等的变化缺乏预见性, 死守条条框框, 没有在新形势下制定相应的处理程序和措施,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滞后, 失去应有作用。
2.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
2.1 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经营成本、资金效率、资金风险是经营活动必须关注的, 也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核心工作之一。内部控制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环节和经营管理的重要举措, 在合理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文件, 财政部、国资委、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于2006年7月15日联合发起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标准委员会, 这对尽快建立起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标准具有积极意义。
2.2 与国际接轨的迫切需要
加强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保证国民经济正常运转的客观要求。中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 它不仅影响企业正常持久地发展, 而且有碍于宏观经济的发展。国际资本市场大力强化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导致企业经营失败并最终铤而走险, 欺骗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重要原因。以萨班斯法案为代表, 许多国家开始通过立法强化企业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日益成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入门证”和“通行证”。
2.3 有助于杜绝财务造假案的发生
如果没有严格的企业会计控制制度、或者制度得不到真正有效的运行, 资金使用效率、资金风险、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都会受到影响。没有制度, 货币资金和实物资产管理手续不严, 部门私设“小金库”, 资金管理失控, 实物资产流失, 弄虚作假、篡改账证报表, 伪造、编造和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扰乱市场经济秩序。
3.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主要对策
3.1 正确认识会计内控机制, 努力提高内部控制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设, 既是法律赋予企业负责人的职责, 也是企业加强经营管理, 提高和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手段, 既不能像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工作那样等着有关部门来指导, 也不能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生搬硬套, 而是要正确理解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一般会计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在企业中的关系, 从而自觉而认真地制定和落实与企业相联系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会计内部控制是自律行为, 需要不断完善, 由会计规章制度、业务处理过程控制、会计监督与检查、会计人员和会计机构的管理等方面组成。会计内部控制要达到防范资金风险、按章操作、合法经营、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等目标, 它不仅是对会计专业领域的控制, 而且还应该渗透到其他内部控制中, 成为内部控制的核心。
3.2 执行严格的控制活动
3.2.1 明确工作流程
企业为每个部门、每一个岗位设计工作流程图, 明确规范每个部门、岗位应该的职责、流程、结果等。同时工作流程图对管理的过程进行了标准化, 明确了每个岗位的职责后, 可以要求自查互查, 从而达到相互牵制的目的。
3.2.2 进行有效的绩效考评
定期举行绩效考评, 如月度考核、季度考核。绩效考评作为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的事后控制, 总结了一定时期的工作成果, 同时也能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改进的过程。依托绩效考评, 配合一些奖惩措施, 将整个工作目标与个人工作业绩考评紧密地联系起来。
3.2.3 加强凭证与记录控制
实行凭证保管、收款与会计记录人员的岗位分离, 对包括发票、支票、收据、工时记录等所有凭证进行预先连续编号。编妥的凭证应及早送交会计部门, 保证全部收入、结算款项等及时准确入账。
3.2.4 控制资产保护与记录
重要措施可采用实物防护措施, 如将存货存入仓库以防偷盗、对货币、有价证券等资产的安全存放、对凭证和记录进行实物安全保护等, 能够有效降低由于凭证和记录的丢失而重新建立所需支付的成本。
3.3 完善公司的内部相关规章制度
3.3.1 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
不相容职务有:授权批准、业务经办、财产保管、会计记录和审核监督。对五种职务之间严格实行分离: (1) 授权批准职务与业务经办职务相分离; (2) 业务经办与审核监督职务分离; (3) 业务经办与会计记录分离; (4) 财务保管与会计记录相分离; (5) 业务经办与财产保管相分离。
3.3.2 加强授权审批控制
应明确一般授权与特殊授权的界限与责任, 避免责任不清, 一旦出现问题又难究其责的情况发生;要明确各类经济业务的授权批准程序, 避免越级审批、违规审批情况发生;要建立检查制度, 以保证授权所处理的经济业务的工作质量。
3.3.3 引进全面预算管理
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开展, 全面预算靠的是企业内部管理体系, 着眼于企业目标、落实业务活动的价值控制。
3.3.4 杜绝高层管理人员交叉任职制度
企业高层人员交叉任职的直接后果是企业董事会与经营层之间权责不清, 制衡力度不足。在企业经营过程中, 对资金调拨、资产处置、对外投资等方面缺乏应有的监控与制衡作用。
3.4 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 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对于内部会计控制至关重要。会计人员的诚实状况、敬业精神、业务知识以及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素质的优劣, 是内部控制有效与否的决定因素。如果人员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不高, 粗心大意, 对方法理解错误、判断失误、曲解等都会造成内部控制失效。因此, 提高财会、审计部门专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 特别是以诚信为标志的职业道德水平显得尤其重要。
要及时掌握单位内部会计人员思想行为状况。对可能出现违法违纪内部业务人员、会计人员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和控制。加强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
3.5 加强内部控制的监督与评审
3.5.1 建立有效全面的内部审计机构
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 应独立于其他职能部门, 并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负责, 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 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以及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等。
3.5.2 做好内部控制评审
开展内部控制的评审, 应从检查内部控制制度入手, 督促其按章办事。随着企业内部结构、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 企业应不断确立新的控制点, 废除、修订旧的规章制度, 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方能满足实现内部控制的需要。
3.5.3 在内部控制的监督上, 要克服重程序轻监督
要加强对企业法定代表人的内部控制监督, 还要加强对企业部门管理和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控制监督, 以健全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避免资产流失, 必然要对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 而监督的一个控制点就是内部会计行为, 可以让财务总监督派制在这些方面发挥作用。
3.5.4 强化对内部控制的检查与考核
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 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 执行中有什么问题, 可能产生什么后果。对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 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 并与职务升降挂钩。
总结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切实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 是企业的一项基础工作, 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保障。制度的建设需要正确的认识和自觉遵守, 需要制度执行者切实树立起法律意识和提高职业素质。现代企业制度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有力地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及有效实施。
随着网络技术为代表的IT技术的发展和使用, 使得会计信息系统需要更为严密的管理和控制, 会计信息的产生只有在严格的内部控制下, 才能保证其可靠性和准确性, 也只有在严格的内部控制下, 才能保证会计信息高效地传递和便捷地运用。
参考文献
[1]付君.内部控制学教学内容定位与教学方法设计[J].财会月刊, 2007 (5)
[2]湖南省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学习丛书编委会.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3]朱庆顺.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策略探析[J].会计之友, 2007 (2)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理论与实务 篇8
一、内部会计控制理论研究
(一)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 达到既定管理目标, 在单位内部实施的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 实质上是一种管理控制。具体而言内部控制主要有内部会计控制、内部管理控制、内部审计控制三种。
(二) 内部会计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和范围按2001年6月22日, 财政部以财会[2001]41号文件正式发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义为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 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等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此定义中是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位为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 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
按照《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 (试行) 》的规定, 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资、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经济业务的会计控制。
(三)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是指内部会计控制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和基本任务。具体而言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有以下四个目标。
1. 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 防止舞弊现象。
健全、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 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恰当的业务控制程序, 科学、合理地划分职责范围, 建立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和及时、畅通的信息反馈系统, 保证提供及时准确的经营管理信息, 尽可能避免或减少会计活动中的差错。
2. 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
保证财产安全完整, 既是财产经管和使用部门及人员的内控目标, 又是财会部门的内控职责, 还是公司出资者及管理当局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
3. 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公司的经营活动必须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进行, 公司的交易活动要符合公司内部制定的规章制度。通过有效的授权、复核、内部审计等程序, 可以避免公司违反有关法律法规。
4. 促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这是整个经济管理的基本目标, 也是公司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又是实施公司内部会计控制, 确保单位经济管理目标实现的总体要求, 也是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好坏的根本标准。
二、我国企业会计内部控制的现状
内部会计控制与企业经营过程结合紧密, 其建立、健全及实施是企业生产经营成败的关键。然而我国交通运输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却难尽如人意。
(一)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1. 随意编造虚假会计信息。
一些单位因为内部管理松弛而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 账目混乱, 财产不实, 数据失真, 为了掩盖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任意伪造、变造虚假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一些单位会计人员数量不足, 素质不高, 造成记账随意, 手续不全, 差错严重, 会计资料散失, 核算不实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等等。
2. 内部管理职责不清。
一些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单位内部没有建立决算、执行、监督三权分立、互相制约的机制。单位法人独断专行, 导致资金、资产调度等重大决策失误;内部管理权限失控, 职责不清, 越权行事, 给滥用职权, 贪污舞弊造成可乘之机。
3. 费用支出失控, 资产流失严重。
一些企业允许部门经理掌握开支一定比例的业务费用, 但未规定具体的开支范围, 导致一些部门经理大手大脚, 挥霍浪费;一些单位在材料采购、财产管理、产品销售等环节监控不力, 再加上经济往来中审查不严, 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加大了单位的亏损。
4. 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有些会计人员违反会计职业道德, 不认真履行会计监督职权, 使一些主管财务的领导、业务经办人员利用内控不严的漏洞, 利用虚假发票, 非法侵占企业资金;有的财会人员参与违法违纪活动, 收受贿赂、贪污、挪用公款, 甚至为违法、违纪活动出谋划策。
(二) 在流动资产环节上的漏洞
企业流动资产主要分布在:现金、银行存款、库存物资和往来账目等环节上, 这也是内控制度最容易失控的环节。比如有的出纳员开具只有自己签名、与业务员的交款数额不一致的收据交会计作账, 部分现金被截留;有的出纳员自行签发现金支票去银行提款, 侍机贪污;有的业务员同时使用两本没有编号的收据, 一本记载的款项交出纳员, 另一本记载的款项装进自己的腰包;有的业务员瞒着领导把收回的货款不交会计入账, 以私人的名义存入银行;有的保管员月末既不盘点又不同会计对账, 私自把库存物资拿出去卖掉;有的采购人员把采购回来的商品直接放在柜台出售, 既不通过库房办理出入库手续, 又不把货款交财务入账, 搞“体外循环”。
(三) 会计监督制度与相应的产、供、销配套制度脱节
在现行的国企管理体制中, 由于企业经营者分口管理, 造成管理上的条块分割。财务部门主要是事后算账, 很难起到事前控制、事中监督的作用。往往出现产品已经发出, 财务部门还不知道是否己实现销售。由于供应部门的弄虚作假与失职造成购进材料质次价高, 财务部门仍须照价付款。
(四) 重大投资环节上的失控现象
购置固定资产和对外投资是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按规定应事先召集有关会议, 征求多方面意见, 进行市场预测, 选择最佳方案, 论证方案的可行性。反之如果只凭企业的一把手主观臆断, 就会使整个投资过程排除其它的参与和监督, 轻视会计控制的作用, 导致投资亏损直至倒闭。
三、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能为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及相关制度提供保障, 有利于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 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础。就会计控制而言单位负责人作为企业经营者, 既是会计控制的主体, 也是会计控制的对象, 领导者个人自身素质及对会计控制的态度, 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机制, 解决内部人控制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 使经营者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决策管理, 并受到严格的监督与制约, 从而保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在内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国有企业中有必要强化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职能, 实行财务公开, 增强经营者的自控意识。
(二) 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一般而言内部会计控制的环节设置受企业规模的制约。对于小企业, 内部职务分工并不十分细致, 往往不可能有足够的管理人员来从事内部控制的工作, 对于有足够规模的企业, 进行广泛的内部控制就是切实可行的, 它们有条件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 对大型企业应该建立较高水平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会计控制的主要形式就是制度控制。企业应依据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 结合自身实际, 健全和完善适合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 实现各级控制主体会计及经济行为的规范化和有效化, 以达到会计控制的目的。
(三) 强化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保障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通过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 防微杜渐, 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 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违法违章苗头, 从而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内部审计要具有相对独立性, 使之制度化、常规化, 对内部设计人员要处处以企业利益和投资者利益为主, 帮助堵漏、加强管理, 使之成为企业领导的“法律顾问”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诊断医生”;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时间上应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 在工作内容上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控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 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 严格事前、事中控制, 把企业的问题尽量消除在萌芽之中。在强化内部审计的同时要把管理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发展方向, 从加强管理的角度弥补内部审计的不足。
(四) 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对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监控的制度, 它大大超过了财务会计的知识领域, 是投资、金融、市场、营销、法律、材料、信息、机构、生产等多方面知识的融合, 如果企业财务人员没有一定的综合素质, 内部会计控制就不可能完全到位。因此, 企业财务人员要真正能担当内部会计控制的重任, 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加强自觉学习的同时, 还要加强各级财政部门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 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特别是对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理论、会计手段和方法的学习。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基本目标应该是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 保证企业顺畅运转而又不失控制, 同时, 要能对非常规业务进行有效的反应, 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检测和评价, 保证企业内部控制能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
参考文献
[1]陈娟.浅谈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J〕.中南林学院学报, 2004 (3) .
[2]银利红.新形式下内部会计控制的措施〔J〕.现代企业管理学报, 2004 (6) .
[3]张丽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注意的问题〔J〕.机械管理开发, 2005 (5) .
执行担保理论与实务疑难问题研究 篇9
执行担保制度有利于“使债务人能够有机会整顿生产、经营, 筹措资金, 防止破产倒闭, 对于保护债务人的合法权益, 稳定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 (1) 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08条规定了执行担保制度, 具体的条文表述是:“在执行中, 被执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 并经申请执行人同意的, 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暂缓执行及暂缓执行的期限。被执行人逾期仍不履行的, 人民法院有权执行被执行人的担保财产或者担保人的财产。”由于法条表述上的模糊性和担保问题本身的复杂性, 导致了执行担保理论与实践中还存在诸多疑难问题, 如执行担保的性质、法律适用、既判力范围、先诉抗辩权等, 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 势必影响到执行担保制度的实施效果, 笔者试图对执行担保理论与实务中的相关疑难问题展开一些探讨。
二、执行担保的法律性质
对执行担保性质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执行担保的法律适用, 执行担保法律关系既有私法关系的特点, 又有公法关系的特点, 而法律关系的认定又关涉到法律规范的适用, 因此有必要对执行担保的法律性质进行探讨。
(一) 学术界关于执行担保法律性质的争议
有学者认为, 执行担保是司法程序中的一种担保, “执行担保属于司法程序中的担保, 是被执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 执行担保体现的是公法上的强制执行法律关系, 不同于《担保法》规定的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担保合同。” (2) 也有学者认为, 执行担保中形成的法律关系是一种公私法混合的法律关系, “第一个层面为私法上的关系, 后一个层面为公法上的关系。执行担保的当事人仍为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和担保人, 执行担保仍是被执行人对申请执行人的担保, 申请执行人是担保权人, 执行法院充当的是中立的司法监督者的角色。” (3)
诚然, 执行担保不同于一般的民事担保, 如在担保形式上, 留置等担保形式并不适用于执行担保;在执行担保的发生阶段上, 是处于司法程序之中, 这一点也决定了执行担保不同于普通的民事担保。但是从担保目的———确保债的履行来看, 执行担保依然是一种民事担保。
(二) 执行担保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担保
笔者之所以认为执行担保是一种特殊的民事担保, 理由在于:第一, 执行担保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债的履行, 而不是为了确保执行工作的便利。从执行担保制度的设置目的来看, 是通过执行担保实现暂缓执行, 以期给当事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自我履行, 避免国家公权的对债务履行的干预, 体现了公权力的谦抑性;第二, 法院在执行担保过程中并不承受民事上的权利义务, 不能将法院看作执行担保之法律关系主体之一。法院的公权力机关这一属性并不能改变执行担保的属性;第三, 执行担保是建立在申请执行人同意的基础上的, 换言之执行担保同样体现了私法自治的精神。
因此, 执行担保是民事担保的一种, 且具有其特殊性, 不但在担保方式上有限定性, 在其他方面如担保期限等诸多方面, 也存在和一般民事担保所不同的特点, 但是不管如何均不能否认执行担保的民事担保性质。在此认识基础上, 执行担保在法律适用上需要首先适用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 在法律和司法解释未作规定的前提下, 可以适用《担保法》、《物权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
三、执行担保中的执行优先顺序
在执行担保中, 究竟是先执行被执行人的财产还是先执行担保财产或担保人的财产亦存在诸多疑问。《民事诉讼法》仅仅规定“人民法院有权执行被执行人的担保财产或者担保人的财产”, 却没有对其优先性作出规定, 从而导致了司法实践中的争议。究竟如何确定执行担保中的执行优先顺序, 需要结合执行担保的性质进行考量。
(一) 执行优先顺利的价值取向分析
依据民事担保的原理, 在被担保人无法履行债务时, 可以要求就担保财产或者担保人的财产进行清偿。在执行担保中, 如果绝对化地优先执行担保财产或者担保人的财产将带来执行上的巨大便利, 甚至能一改多年来“执行难”的困境。但是这样的做法未必符合担保及执行担保的基本法理。
由于执行担保在本质上依然是民事担保, 因此还需要区分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等, 如此操作体现了对民事法律的尊重, 也体现了民事权利主体的尊重, 体现了民事执行权力的谦抑性。因此, 在对执行优先顺利的确定过程中, 必须摈弃追求执行便利的取向, 而是应该尊重基本的法学原理、法律规范以及私权利。
(二) 合理确定执行优先顺序的对策
鉴于上文提出的精神, 笔者认为在执行担保中执行优先顺利的确定中把握如下几点:
第一, 对第三人保证而言, 要区分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如果第三人对被执行人提供了保证担保, 那么必须区分这一保证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保证。按照《担保法》的规定, 在一般保证场合下, 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 必须在债务人的责任财产无法清偿债务时, 才能就保证人的财产进行清偿。因此执行担保中也需要区分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 如果是一般保证的, 那么只能先执行被执行人的财产, 只有在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能清偿其债务时, 才能执行保证人的财产;如果是连带保证的, 那么法院可以选择执行被执行人的财产或者保证人的财产, 享有较高的自由度。
第二, 如果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提供财产担保的, 则法院可以选择优先执行的对象。债务人为了暂缓执行, 可以自己提供物的担保, 或者由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如果债务人提供了物的担保, 那么法院究竟是先执行担保财产, 还是先执行债务人的其他财产呢?笔者认为法院可以根据便利原则进行执行, 即如何便利, 如何执行。由于债务人提供的物的担保同样是被执行人的责任财产, 因此执行过程中何者优先并不重要。当然, 在某些时候这一担保物上可能本身就存在某些权利瑕疵, 又比如这一担保物要拍卖才能实现执行, 而此时如果有更为便利的执行方式 (如被执行人有现金) , 那么完全可以采用更为便利的执行方式, 并不一定局限于优先执行担保财产。在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场合也是如此。 (4)
四、执行担保中的既判力范围
从执行担保制度的架构中我们可以看到, 执行过程中的担保在作出之时, 判决已经确定, 而执行过程中担保的设定可能会导致担保财产或者保证人的财产被执行, 这就涉及到民事判决既判力的扩张, 为了更好地理解执行担保, 我们有必要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来审视既判力扩张问题。
(一) 民事判决既判力的一般理论
民事诉讼中终局判决生效后就具有既判力, 既判力不但约束了当事人, 同样约束了法院, 即法院不能在判决之外进行执行。终局判决所具有的这种拘束力, 在大陆法系民事诉讼理论上称为既判力。 (5)
根据民事诉讼法学基本原理, 既判力一般仅及于确定的主体之间, 这是因为判决的执行力必须以确定的既判力为基础, 如果判决没有既判力且游移不定, 那么必然会影响到判决的执行。但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判决的既判力会产生扩张, “特殊情形下基于确保诉讼解决纠纷的效果和能力的目的, 既判力及执行力则应当扩张及第三人”。 (6) 既判力之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仅仅及于当事人, 是因为第三人没有参与诉讼, 如果认为既判力可以及于第三人, 则显然会无端对第三人的财产构成负面影响, 违背正当程序的原则的精神, 而既判力在有限范围内的扩张, 是为了确保纠纷的顺利解决。 (7)
(二) 执行担保中既判力的扩张问题
在执行担保制度中, 需要澄清既判力的扩张问题, 即既判力是否及于第三人。有观点认为, “执行程序中第三人以担保人名义向执行法院为执行债权的实现提供担保的行为已经形成另一民事法律关系 (特殊的担保) , 不同于原诉讼标的, 原判决既判力本不能向执行担保人扩张。” (8) 笔者对此观点不予认同。执行担保在事实上体现了执行对象范围的扩大, 是既判力扩张的表现之一。民事执行权具有扩张的必然因素, 且需要在公平与效率的价值取向之间综合平衡。由于民事执行担保机制是建立在私法基础上的一种特殊制度, 不管是申请执行人、被执行人还是担保人, 都深知执行担保可能带来的后果, 因此既判力和执行权及于担保人并不会违背公权力的谦抑性原则, 相反这是建立在私法自治基础上的纠纷解决机制。
五、结语
由于执行担保是建立在私法自治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的民事担保形式, 因此在法律适用上可以适用诉讼法和民法的相关规定。即使是在《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制定过程中, 相关规定可以体现执行担保的特殊性, 但是不能违背民事担保的一般原理。在执行担保的执行优先顺序中, 就应该体现民事担保的基本要求。在既判力问题上, 执行担保体现了既判力的扩张, 这一扩张并未损害相关主体的利益, 相反是建立在私法自治基础之上的, 且有利于纠纷的解决和权益的保障。
摘要:执行担保制度是建立在私法自治基础上的一种特殊的担保形式, 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促进经济发展。执行担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执行难”的现状, 但是在实践中需要具体地把握执行顺利, 绝对地将担保财产优先执行并不一定符合经济和效率原则, 甚至不一定符合担保法的相关规定。在既判力问题上, 执行担保体现了既判力的扩张, 并不违背执行公权力的谦抑性原则, 相反有助于解决纠纷, 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执行担保,既判力,执行力
参考文献
①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民法室:《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条文说明、立法理由及相关规定》,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版, 第415页。
②江伟:《民事诉讼法 (第三版)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第447页。
③刘璐:《执行担保的性质及其法律适用问题研究》, 《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 2009年第5期, 第165-168页。
④《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办公室关于执行担保问题的函》[法经〔1996〕423号]规定:在债务人已提供特定财产担保的情况下, “其所提供的担保合法有效, 且超出担保债务价值。在此情况下……应执行担保财产, 而不应再对被执行人和担保人的其他财产采取执行措施。”事实上, 执行程序中绝对地优先执行担保财产并不一定符合经济、效率的原则。
⑤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第153页。
⑥翁晓斌:《论既判力及执行力向第三人的扩张》, 《浙江社会科学》, 2003年第3期, 第66-71页。
⑦一般而言, 既判力主要向如下三类第三人扩张:当事人的继受人、为当事人及其继受人利益占有标的物的人和诉讼担当时的他人。
新时期成本控制理论与实务探讨 篇10
(一) 成本控制的含义
成本控制就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既定成本目标设置专门的机构, 组织全体员工共同参与并实施的针对影响成本各类因素的预防和调节措施。成本控制的过程就是运用系统的经济管理原理对生产经营中的对各类耗费进行的一系列计算、调整以及监督的过程。成本控制的目的不仅是完成既定成本目标, 其实施的过程也是企业不断发现自身薄弱环节并挖掘潜能寻找更多降低成本方法的过程。科学的成本控制能帮助企业有效改善经营机制、促进企业发展并提升企业竞争力。
(二) 成本控制理论概述
成本控制理论来源于系统论、控制论以及成本管理理论, 其主要目的是实现企业效益和价值的最大化。成本控制主要归纳为两大体系:第一, 全过程成本控制。其主要针对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起于产品的设计阶段, 后续包含产品的研究、制造、运输、销售、用户使用到售后服务等项目, 形成集设计阶段、制造阶段、使用阶段和反馈阶段为一体的成本控制;第二, 全系统的成本控制。主要指企业各层次的机构共同形成的成本控制。在此体系下, 各子机构或系统都有其既定控制目标, 生产经营过程中各子系统的行为评定必须与目标保持一致, 最终形成各级子系统间相互联系和依存的成本控制。
企业的成本控制设计大多采取过程控制与全系统控制相互结合的方式, 在构建成本控制模式时, 企业必须切合自身特点和需求。设计阶段是企业实现成本事前控制的关键, 做好设计阶段成本控制能最大化为企业减少后期变动带来的成本并增加。物资采购和生产阶段则是成本控制的重点内容。
二、我国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分析
(一) 我国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经济复杂多变, 越来越多的企业为逐渐意识到成本控制和管理的重要性, 因此在成本管理上进行了大量投入, 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很多企业仍然存在成本耗费高、经济效益低以及成本管理水平低下的问题, 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我国企业当前成本控制大致呈现出以下两方面状态:一方面, 成本费用所占比重呈现逐渐增高趋势, 控制的强度日趋弱小, 企业成本下降的幅度也越来越小;另一方面, 在成本控制的战略思想上仍然存在依赖性和守旧性, 成本控制大多依赖既存生产力, 主要依靠节约的方式来降低成本, 没有形成系统的成本控制体系, 成本控制没有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同时, 很多企业的成本研究都局限于企业内部, 缺乏整体的战略思想。成本费用是企业经营效率的一个综合体现, 成本的控制就是较低的资源投入却产出更多的产品, 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率。但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率却不等于经济的高效益, 在实际成本控制中必须要把握好产量、成本与利润整体关系。
(二) 企业成本控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成本控制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 成本控制制度和策略难以适应成本控制全过程的需要。当前很多企业的成本控制主要针对生产过程, 对供销过程中以及产品投产前的成本控制则涉及较少。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整体过程, 因此成本管理必须涉及并贯穿于每个环节;第二, 成本控制和管理没有实现全机构和全员参与。当前一些企业的成本控制主要针对某些与生产经营相关的机构或岗位, 这就导致成本控制的设置对象不够全面。企业的成本管理控制不是企业领导或某个机构的事, 每个员工以及企业每个机构都有着其相关成本控制责任;第三, 成本管理模式陈旧化;随着企业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的建成投产, 其成本管理模式也逐渐固定, 在后续的生产经营中, 很多管理者对既定的成本管理模式缺乏革新精神。企业经营的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不同时间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也有所不同, 因此成本控制模式必须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调整和创新。这种滞后的成本控制模式不仅难以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 而且还会干扰和误导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
三、加强企业成本管理与控制的具体方法
(一) 设置科学的成本预算、控制以及监督机构
成本控制的实施离不开合理的事前预算以及事中监督, 要做好成本控制就必须设置合理的预算、控制以及监督机构, 真正实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以及事后分析。为保证成本预算的准确性, 企业可以由财务负责人领导财务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进行详细分析, 制定出专业科学的成本预算。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 企业可以设置专门独立的机构对成本预算的执行进行计划, 根据企业各机构进行分解, 再制定不同机构的成本控制制度并监督执行。
(二) 强化物资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
成本的控制不仅只针对生产经营中的资源消耗, 原材料等资源的采购成本控制也非常重要。合理的采购控制能让企业的采购物资更加物美价廉, 为企业后期成本管理奠定良好基础。采购环节的成本控制首先就要制定科学的采购机制, 企业内部可以设置专门的采购定价机构, 对企业需要采购的物资信息进行采集, 对不同供应商的产品以及实力进行分析再制定价格并选择供应商。另外, 企业需要制定采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分离机制。企业物资的存储保管由仓储部门统一实施, 在这个过程中, 保管部门要及时对企业物资实存状况进行更新, 按时将物资状况以报表形势报送管理部门, 采购部门再根据库存结合经营状况制定采购计划, 经批准后根据定价机构的采购策略进行物资采购。
(三) 加强物料消耗的控制管理
降低生产经营中的物料消耗是控制成本最直接有效的途径, 要做好成本控制就必须把好物料消耗关:第一, 物料消耗控制要从源头抓起。对物料的领用要事先做好计划并严格审批程序, 做好事前控制。部门需要将次月预计消耗物料上报主管部门, 主管部门再结合订单状况以及消耗计划制定最终次月领用计划;第二, 加强库存物料的管理。企业可以通过设置物料档案管理制度以及划分管理片区责任人等对物料保管人员进行监督管理, 实现物料由进到出全过程的监督;第三, 规范物料领用管理。对物料领取要结合领料单与现场, 仔细核查材料的收发是否规范, 领用管理是否严格以及所出材料是否及时使用等。
(四) 优化企业员工薪酬
员工薪酬一直是企业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 但其在成本核算中所占的比例却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强化成本控制必须优化企业员工薪酬。首先, 合理定岗定编。在确保企业足够生产力的前提下优化岗位编制, 尽量降低人工成本;其次, 制定科学的薪酬目标, 根据生产效率以内部各单位为基础对薪酬进行分解;再次, 将员工薪酬与企业收入以及费用消耗挂钩, 实现薪酬与收入的协调增长, 薪酬与费用消耗的协调减少。
参考文献
[1]郑笔丰.企业加强成本控制的对策与思考[J].商业会计, 2010.24.
市场营销理论与实务 篇11
关键词:社会需求推销教学改革
0引言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发展,高职教育模式已经占据了现代教育模式的半壁江山,它的特点在于,高职教育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使培养出的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学校来说,则该相应的调整教学方法,突出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这个实践就是要结合社会,结合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的特点来开展教学工作。本文以推销这个工作岗位分析社会现状,结合《推销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分析在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的对策进行阐述。
1推销人才的供需分析
当今这个世界,不仅企业需要推销,就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来说,也需要推销,各个行业对高水平推销人才的需求是有增无减。细数近几年的就业现象,不难发现营销类人才的招聘未曾间断,一些快速消费品、服务性行业也加快了营销类职位招聘的步伐,根据一些城市招聘人才的数据得知,招聘销售类的工作的数量仍居前几位,但能招到的人才却是屈指可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极大的反差呢?
1.1企业对推销人才的需求现状分析现在的市场状况,各大专卖店、连锁店、企业都在招聘店员和柜面销售人员。例如Zegna、雅芳、香奈儿等一线品牌;各大连锁卖场对柜面销售员的招聘也是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如电器连锁巨头苏宁、国美,招聘的销售人员都在百名以上。这类销售人员,大多需要高中以上学历,1年以上相关行业工作经验,人际沟通能力强,具有高度的服务热忱。而这些岗位的薪金待遇一般是基本工资加上销售佣金,充分体现了能者多劳,智者多劳的收入分配方式。据调查显示对于某化妆品的销售人员来说,年收入能达3万元以上,对于做业务如机械、汽车类产品的销售人员来说,年收入则高达到4万元以上。面对这样的广泛的招聘范围和优厚的待遇,按照常理应该会有吸引很多的人才,但是很多企业却表示招到的人才不甚理想。
1.2大学生的供给状况由于近年来各大高校连年扩招,今年将有600万的学生大军进入到社会,加上去年未就业的学生100万人,现要有700万的学生解决工作事宜。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业岗位相对减少,而学生就业的人数庞大,人才的供应对于企业招聘的营销人才,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1.3招聘营销人才的数据分析分析近几年人才市场情况的数据,今年第二季度,上海各类用人单位提供的销售人员岗位有48467个,应聘人数为35042名,缺口数达13425个,成交数量而想而知。而齐齐哈尔市一至三月份的关于营销人才的数据是,企业需求6571人,求职人数有7390,人,达成意向的4009人,成交的1936人,数据虽然未出现缺口,但是分析需求量和成交量之间的差距也是相当大的,只满足了三分之一的企业用人需求。以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的图表显示,提供营销人员岗位的有8万之多明显高于其他类别的招聘人数。通过这两组数据都可以看出在营销人才的招聘上存在的诸多矛盾。
这些数据表明各类企业需求的热点是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包括销售代表、业务人员、市场营销。对于一线的业务员、客户代表职位需求量最大,中层的营销经理、区域经理、大客户经理则是企业关键的业务人才。相关调查表明,不少用人单位都反映“招一名优秀的销售员很不容易”。
相关机构对下半年的人才需求预测是,行业需求比较集中在金融服务、建材销售、机械工程、汽车售后、快速消费品、家电零售、医药等方面。可以看出有很多都是销售方面的工作岗位o
2推销人才供需矛盾的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信息不难发现,推销人才存在供需矛盾,分析其原因为:
2.1部分学生求职较为理想化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的产品需要加快销售,并且由于推销工作急需性的特点,很多企业为了更快的吸引人才,确定了“轻学历,重能力”的招聘人才的标准,在打出的招聘启事中要求相对较低。然而看似这样的低门槛招聘启事,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反而是一个心理障碍。较多的学生会认为推销这个工作不体面,社会地位不高,工作起来比较辛苦,想找一个稳定的,坐办公室的从事管理的工作。所以需要就业的人才基数是庞大的,但是由于学生过度的理想化自己的能力,使得这个有这个营销行业求职意向的人数大为减少,拉大了人才供需数量的差距。
2.2学校教育方法的欠缺学校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细数各大院校开设的专业和课程,几乎都开设营销专业,设置《推销理论与实务》这门课程,但是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到底怎样,学生在就业期间的状况就一目了然,究其原因学生之所以对这个工作的认可度不高,说明学校在是在这门课上的教学效果上不甚理想,没有在学校学习期间就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致使学生对推销这个工作的认识比较片面,从而使学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失去了就业的机会。
3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推销理论与实务》是一门实用型的课程,目的是要让学生学到活的思想理论和灵活的思维方式,将其运用到工作中。但是作为学校的培养方法上来说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3.1推销理论相对欠缺大干世界里,小到一元左右的蔬菜,大到过百万的工程项目都需要推销。由于推销的情景、人员的性格、以及产品的不同,加上空间因素的影响,这样排列组合会有上千种的销售方式,这些销售方式很难说哪一种是效率最高的。虽然说理论指导实践,但在现在的推销理论中,很多都讲述的重点内容是销售技巧、方法,是一种程序化的理论,对于不同情况的分析也是浅尝辄止,没有总结出更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
3.2师资力量较为薄弱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型人才,对于培养学生的老师来说,不单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技术方面也一定要过硬。然而现在大多教师是从本科类的学院走入工作岗位,从校园走向校园,虽然理论知识较为扎实,但没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同时由于担任教学工作,有限的时间必然在这个方面的付出的精力不足,未能到社会上进行锻炼,从而培养学生的方式仅仅就是空讲理论,纸上谈兵而已。
3.3教学方法相对单一由于教师的水平处于理论层面上,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理论教学,空头说教,致使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造成学生认为推销是根据推销的实际场景,做出及时的反应,对于学习推销理论持无所谓的态度。按照原有的教学方式中,仅仅是在课堂中,讲述理论知识,进行案例分析,但是如若采用课外教学,教学过程不好控制,使得这个方法也较少使用,因此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与学生实战演练,致使学生学过了
理论,也无法在工作中灵活运用。所以在应注重教学环节的灵活性,授课方式的多样化与实习过程的具体化。
4改革建议
不断探索新的实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对接,已成为许多高职院校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推销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实训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应综合考虑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学校的教育条件与资源、实习人数与时间等因素,科学合理地设计、选择实训教学模式。
4.1加强消费者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在现代推销理论中,主要理论就是艾达模式、迪伯达模式以及推销方格理论等,接着就是根据推销过程,分别讲述一些技巧。固然技巧对于推销过程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要想将这些技巧很灵活的揉和在一起使用,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讲,会有一定的难度。俗语说,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其宗,就是它的根本,那么对于推销来说,就是指消费者的心理活动,把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完全把握了,这个变,就可以信手拈来的变换出很多的技巧以吸引消费者。那么在现在的推销学的相关著作中,对消费者的心理的研究相对较少,或者一言以蔽之的带过。致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容易忽视该理论内容,影响教学效果。总结我在推销工作和教学方面的经验,我认为加强消费者心理学的研究并将其作为一个教学重点,贯穿于教学始终,会对推销工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4.2加强师资建设职业教育中对老师的要求是双师型人才目的就是要加强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对于推销这门课程,任课教师必须要在社会上进行历练。但是由于教学任务与在社会上锻炼、个人时间与学院管理上的矛盾性,使得这个问题的可操作性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院在师资力量的培养方面,应该从教育教学的目的为出发点,统筹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学习锻炼,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并且能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出来的学生才有可能是实践高手。
4.3优化教学方法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得到锻炼,毕业之后就能上手工作。学校起承担着校园与社会的桥梁的责任,是不能忽视的。在推销的教育教学中,就应该充分重视实践教学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教育的方式就是:学中干,干中学,在推销教学的实践课中建议:
4.3.1推销课堂模拟对于在推销中的很多过程,很多小理论,这些内容可以设计一个小的销售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中模拟,例如,在寻找客户方法的内容中,选取一个产品,让学生开始推销,看看学生是先找哪些顾客,在销售完毕之后,总结出,寻找客户的方法是由内而外等方法。
4.3.2从电影中学习推销知识推销在讲授的过程中,老师往往是在一个人在讲,像表演单口相声,只能是凭空想象。它的一个劣势就是不能完全的将销售场面展示给学生,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改变这种现象,现在大量的电影电视中都涉及销售知识,例如《当幸福来敲门》中主人翁是如何在实习期完成任务的,等等视频资料。通过搜集在在各类电影中有关销售环节的片段,而且这些视频能弥补对于大生意、无形产品的推销在课堂中讲解的难度。
4.3.3案例分析案例分析这是职业教育中实践课的一个常用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发现不足等。我在进行案例分析课时,改变以往的案例分析的方法,首先展示案例的三分之一,将问题抛给学生,“假如您是推销员,这时您会怎样做?”诸如此类的问题。通过课堂讨论学生所提出的方案,总结得失。之后,再展示案例的三分之一,再提问,再讨论,直至案例展示完毕。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很快的抓住学生的思维,以及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效果,及时的纠正不适当的做法。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的上课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知识。
4.3.4校园活动推销的教学难度在于是在课堂之上,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室空间的有限性,极大的阻碍了教学实践的效果。根据这个矛盾点,我们可以开展各项校园活动来弥补这个缺陷。例如可以和某商家协商,进行代销,根据授课的时间,确定一个即将进入销售旺季的商品,在校园中或到社会上销售。分成小组,比赛销售状况,根据每组的销售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这种方法,既不占用教学时间,同时又能让学生得到锻炼,及时将学生遇到得问题与以解决。
4.3.5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实践教学中去相关的社会调查显示,由于一些顾客认为大学生不诚信,抵挡不住货款的诱惑,极易发生携款逃跑的现象。那么在推销活动中,直接拿到货款的现象经常发生,难免会存在遇到见钱眼开的学生卷走货款的可能性。故此有的消费者不愿意和刚毕业的大学生做业务,从而致使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做推销的难度大为增加。因此,在对大学生的诚信问题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无论是在开始产品、介绍推销洽谈,还是推销成交、售后服务时,都应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学生心中。
总之,为满足各行各业对高素质的推销人才的需要,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培养高素质的推销人才是学校应尽的义务,我们应以学生的成长为出发点,积极探讨教育教学方法,为营销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征稿启事
*来稿需知:
1、来稿确保不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2、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的稿件请在来稿中声明。稿件刊登后,赠当期杂志一册,以供用途。
3、本刊常年征稿,所有文稿均在一周左右时间做出处理。
4、论文下方要注明作者的详细通讯地址[例:××省××市‘区、县)××路××号××学校××收]、联系电话(固定电话、移动电话)、邮编、邮箱及QQ。以便我们能够及时快捷地与您取得联系。
*本刊为旬刊,欢迎有一定组稿能力者为本刊组织稿件,有意者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经审核合格者,可设为当地工作站负责人(需寄申请书),欢迎广大经济界、管理界、科技界、理论界工作者推荐、自荐。
*投稿方式:
1、投稿专用邮箱:GL-KJ@163.COM、2、本刊网站投稿:www.GI--KJ.COM
杂志社地址:石家庄市师范街138号
新时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创新研究 篇12
一、简述新时期会计理论发展与实务的关系
1、会计实际是对过来会计实务停止的总结和评价
在会计学的发展中, 更加注重应用, 从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相结合的角度出发, 在融入基本国情、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企业发展的特点出发, 在实务中提炼出精髓, 形成合理性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等, 并构建规范化的会计理论, 形成相互发展的整体模式。
2、会计实际为会计实务效劳
在市场发展的模式下, 随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增加, 在财务管理中要融入更多的现代化理论, 在突出会计实际的基础上, 将更多的财务工作与实际发展相结合, 许多有经历的会计人员在遇到从未接触过的会计事项时, 通常也会再研讨会计实际, 找出正确的处置办法。由此可见, 会计实际完成了为会计实务效劳的目的。
二、阐述新时期对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影响
1、对会计实际理论的影响
在新时期下, 会计工作包括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模式、知识产权等多方面的运用, 还包括有物质资源与非物质资源等相关的业务。因此, 会计目的不只是为信息运用者提供决策信息, 同时还承担着运用方面的责任信息。在人力资源的成本控制中, 新时期会计理论要从多方面进行整体研究, 探索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会计管理模式, 形成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渠道。
2、对会计实务的影响
在现代化电算会计的大发展背景下, 尤其是企业财务管理以及数据处理方式的更新, 要求逐步上升的情况下, 整个财务数据的有效处理中, 增加数据输入与处理等环节的应用, 对于整个计算机自动化完成对财务过程中的记账、对账、结账等方面, 都有了全新的发展模式, 在企业财务报表与会计电算化的信息处理过程中, 新时期的会计理论更加注重创新、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在自动化应用与完善的过程中, 相比传统的手工操作模式, 这些对于整个数据库的处理都有很大的实际效能, 因此, 在整个财务管理的实务工作中, 将带来技术与工作量的整体进步。
三、探讨新时期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创新研究
1、新会计准则对会计职业道德发展要求及完善
一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整体构想。在新时期会计准则的要求下, 围绕新时期对会计工作人员的整体要求, 突出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坚持原则等多方面的职业操守。因此, 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规范要求与发展, 都要围绕现代化的职业操守为目标, 展开更多的技术运用, 严格按照新会计准则的各项要求展开业务工作, 不凭借个人的主观意愿参与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 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实现道德诺言的执业能力, 做到不做假账, 严格加强质量控制。二是构建全方位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自我素质的提升, 也是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 加强会计人才的道德教育的基础上, 提高整体的业务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通过各种培训模式, 积极探索显示会计人才的教育培训手段。在培训过程中, 围绕新会计准则的相关要求, 进行细致的讲解和运用, 并通过对会计人才的业务训练,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资源共享优势, 开设视频会议、视频教育培训、技术网络分析、鼓励会计人才通过网络资源等现代化技术运用, 实现现代技术在培训中广泛应用。
2、实务创新技术的运用
在新时期会计理论与实务同步发展的背景下, 会计实务的开展与企业的整个经营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创新产权制度与财务管理机制的基础上, 将传统的会计实际与现代化的电算会计等形成整体融合模式, 拓宽产权会计的整体外延, 并在产权界定、维护产权效益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 创新传统的财务报表。从使用者的需要变化着手, 了解企业发展的整体动态, 了解企业的整体经营状况, 从企业的竞争实力出发, 在时间和空间上打破传统的限定, 结合全新的经济政策, 提供定期的财报报表, 并拓宽整个内容, 并融入知识资本的发展运作方式, 将财务资本与知识资本信息纳入管理范畴。
3、中国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评价及展望
传统的会计体系在信息化建设条件的影响下, 在更多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包括在企业会计假设的延伸, 权责制度的建立以及历史成本分析原则的运用等, 在信息化财务管理制度的作用下, 尤其是电子商务环境中, 上市公司、虚拟公司、网络公司等企业的兴起, 给财务管理带来更多的实务研究需求方向。因此, 在全面探求新时期财务管理机制的要求下, 寻求一种崭新的实务管理机制, 无论是从整体环境还是法律等层面来分析, 都能形成一种与企业发展相适应的财务管理模式, 在整个民间模式不大适应发展的大背景下,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 形成政治、经济、文化等一条龙服务的模式, 凸显出以法律为准绳的会计准则, 在结合信息化管理的优势中, 将电算会计以及对各项财务管理都能有一个细化的综合模式, 并作出相应的价值观念评估, 将资源等知识运用到各类财务会计模式中, 形成整体运行的功效。
四、结语
会计实际研讨者一定要尽快依据在我国的实践状况和对实证的少量剖析, 不时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实际, 指点会计实务。总之, 在新时期下, 面对知识经济全球化、数字化、有形化给会计实际与实务带来的挑战, 迫切需求与时俱进的创新会计实际与实务, 完善会计实际, 指导会计实务。
参考文献
[1]周铁光.完善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思考[J].经济师, 2005 (4) :15
[2]苏黎.论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新模式[J].北方经贸;2006, 02 (9) :12-13
[3]卿放.会计人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与目标模式[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05 (7) :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