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程规划

2024-08-26

流程规划(共9篇)

流程规划 篇1

智慧城市的规划设计是一项基于城市规划、城市现状、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研究后开展的创新性活动,也是一项影响城市发展的工作。不能像一些炒作“智慧城市”的行为,把“智慧城市”当作解决当前城市困境的“灵丹妙药”,将物联网、云计算之类的新技术概念嵌入城市的各个领域,构建一个个同质化的“智慧城市”,以实现其产品与业务销售的目的,或构成不负责任的虚幻政绩。

以技术的可能性来描绘智慧城市的做法是错误的,仅把智慧城市当作目标是不科学的,因为任何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只能是现代城市建设与运营的业务支撑手段。中国信息化历程中的无数失败案例告诉我们,缺少规划以及建设和运营的体制与机制来畅谈全面感知、智慧决策,都是与可持续发展而相违背的。

1 智慧城市的规划应是一项科学的工作

智慧城市的规划需要针对城市的历史形态、地理特点、现状及经济与社会发展定位来进行深入的研究,科学地形成城市的智慧化定位。

尽管在网络时代,我们已经可以零时差、零距离地进行信息交流,但是地域的差异,经济发达的不平衡和资源的短缺仍然是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信息技术与智能化技术只能是支撑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工具,自身并不具备改变社会体制与构成物质产出的能力。尽管ICT也可形成新兴产业,但其价值的体现大多还需在实物功能的作用基础上。就如人们可以享受大量的网上商店选购过程,但最终还是需要产品制造商通过物流服务,使我们用上真实的商品。

智慧城市的规划需要提出建设的理念,目前,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理念与目标大多是相近的,把ICT渗入城市的所有行业,以实现深入的感知、全面的互联,出现了缺乏特色且雷同的“智慧城市”。反观国外的智慧城市案例。除了亚洲一些国家与地区的以“U-”、“I-”为前缀名的城市案例外,欧美各国大多是以某个领域或行业的深入实施信息化成果来展现的。

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跟风,简单地以技术潮流为导向来编制智慧城市规划,而需注重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智慧城市需要全面规划

规划范围除了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城市信息应用系统、城市信息产业发展外,还要同步规划智慧城市建设与运行的体制、机制、法规与网络伦理。

(2)智慧城市需要进行顶层架构设计

我们的智慧城市规划比西方国家的推进速度更快,这是因为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医疗信息化、平安城市工程、数字城管等信息化的应用,无论是公务员、企业、还是市民对此都已有一定的经验与体验。在城市信息化的过程中,条块分割的“信息孤岛”影响已被社会所认知。如何有效运用被广泛感知、采集来的信息,如何综合各相关信息应用系统的效能,各信息应用系统如何在常态运行中协同调度以及在突发事态下进行联动,如果没有完整的体系结构与顶层设计,这些目标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由于中国的经济已经融入了世界经济,每个城市虽各具自己的特质,但是不可避免地要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圈发展协调,如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等。由于受到资源条件、地理特征、产业结构等的约束,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实施都会受到区域发展的推动,于是又产生了另一个顶层设计的动力。某个智慧城市或智慧城区不可能是孤立的、独善其身的小区域,其中信息通信基础设施是所在省与国家的一部分,因为通信系统具有全程、全网、全业务的特点。城市的信息应用系统大多针对国家、省与行业向下延伸,如公安部门的身份证信息管理系统、医疗保险信息管理系统、交通信息管理系统等。因此,在一个城市中只要是对接上级的信息应用系统,必然在其系统架构、信息数据格式、业务词典、数据交换标准乃至显示方式都须遵守上级的规定。而对于某个城市自行开发建设的区域性信息应用系统,则必须对下级以及不同的信息应用系统进行系统架构、信息数据格式、业务词典、数据交换标准乃至显示方式等的规定。

(3)智慧城市规划具有切实的实施步骤

城市规划通常要满足20~50年的建设行为。由于中国是一个城市化的后进国家,起步时间不长,各新兴城市对自己的定位尚不太成熟,往往规划期较短(20~30年)。而发达国家的城市建立的历史悠久,规模与特色已经形成,因而规划控制期较长(30~50年,甚至更长)。由于要支撑智慧城市的是信息通信技术,而这些技术的发展很快,大多数技术的淘汰周期在8~10年,有些设备技术甚至在1~2年中就需要升级。基于快速变化的技术及其应用,智慧城市的规划有效期也只能维持在3~5年以内。

因此,如何根据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轻重缓急,配套地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这需要综合区域发展的进程目标与城市的人、财等实力来确定规划实现的时间表。智慧城市的建设需要分阶段进行,在信息通信基础设施不充分,信息应用市场尚不完备时,先行去建设大量的信息应用系统,往往存在着许多问题。合理的进度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可先按规划对通信基础设施进行超前建设,因为,这些项目大多牵涉地下管线施工,不易把工程实施时间拖得大久,而影响市民的交通与生活。对经济发展与市民生活有较大影响的信息应用系统,如电子商务、智慧医疗等项目,则可以加快建设进度。

2 智慧城市规划工作流程

智慧城市的规划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要有序地开展工作,编制一份科学、合理的规划,需要经过概念策划、基础资料收集、基础资料分析、智慧城市的功能设计和智慧城市的系统架构设计五大步骤。

(1)概念策划

根据对智慧城市理念的了解,国内外建设智慧城市的态势和ICT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对特定城市的智慧化建设,确定规划的地域范围、相关功能与初步的总体目标,并提出概念方案或规划任务书以及参加规划编制的人员初步组成。

(2)基础资料收集

根据概念方案编制基础资料收集计划,这项工作一般从两方面开展,即现有基础资料的收集与重要相关方的访谈。

现有基础资料的收集内容主要有:城市地图、城市周边经济区地图、城市近期规划、城市周边经济区的规划、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本年度及上年度)、城市信息化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城市信息化基础设施现状。

重要相关方的访谈内容主要有:政府主管部门近年工作计划的访谈(包括人大办公厅、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建设厅、工业与信息化厅、公安厅、民政厅、卫生局、教育委员会、商务委员会、农业委员会、旅游局、交通管理局、文化局、城市管理局、水务局、城市应急管理中心、无线电管理局等);通信运营商近期工作计划的访谈(包括电信公司、移动公司、联动公司、广电公司等);公用事业运营商近期工作计划的访谈(包括电力公司、燃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等);重要NGO近期的工作访谈(主要是已接受政府委托进行公共事务管理的、与概念方案内容相关的NGO)。

(3)基础资料分析

智慧城市涉及到现代城市的各个方面,参加规划编制的人员应来自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与NGO,并且在专业领域应涵盖规划内容,这是工作开展的重要资源。如能顺利地收集到以上的基础资料,那就可以按以下角度来分析、研究和使用这些资料。

(1) 智慧城市的总体定位。必须理清规划的城市所承担的国家责任、城市建设、资源与环境、地域特点、政府意向、产业能力及城市信息化现状等要素,提出智慧城市规划的总体定位。

(2) 智慧城市的功能分析。根据政府部门的各种规划,结合概念方案与访谈所获的最新动向信息,对智慧城市进行功能设计。功能设计的成果要针对现实基础与发展方向,完整地提出智慧城市应具备的信息化应用功能与实现水平。

(3) 智慧城市的系统架构分析。通过智慧城市的功能总体定位和功能分析所形成的城市信息化与智能化的规划内容,梳理出各类信息基础设施与信息应用系统所隶属的条线关系、各系统的相互关系、应遵从的规则以及已有和待建的法规与标准。

(4)智慧城市的功能设计

智慧城市的功能设计首先必须要确定总体定位。

(1) 智慧城市规划的总体定位。智慧城市规划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构建新型的城市运营模式,增强城市的商业竞争力与投资吸引力,形成安全、高效、便捷、绿色的新生态社会,使城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创建政府、居民与企业共同和谐生存的理想家园。在城市的社会与经济发展的目标下,建设符合城市特点,能够充分支撑创业、低碳、智慧、和谐的城区建设与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系统。

(2) 功能设计内容。科学、合理、前瞻性地布局城市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系统,建立相应的建设与运行的体制和机制,使信息化与智能化系统成为城市有效的未来投资,支撑城区的有序运行、各类经济形态的持续增长与居民的舒适生活。

智慧城市功能设计主要分为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类、城区运行管理类、电子政务类、公共服务类和产业发展支撑类。

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类包括城市信息通信地下管线、城市信息通信机房和城市移动通信基站。

城区运行管理类包括城市道路监控与交通管理系统、停车管理系统、水务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公共区域安全监控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消防监管系统、城区市容卫生管理系统等。

电子政务类包括城市政务服务中心、延伸上下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为企业与居民提供一门式服务、数字城管平台、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包括城区常态管理调度,应急态指挥调度)等。

公共服务类包括各级政府网站、文化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城市医疗服务信息网络、城市生活服务网站、城市公共场所信息发布系统(在街头、住宅区与楼宇等场所安装各类信息屏,发布公益性与商业服务广告)等。

产业发展支撑类包括城市物流服务信息平台、企业信用评估平台、城市现代农业服务信息平台等。

在功能设计上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在城市信息化应用的功能与水平上,应不低于上级政府与行业对城市的要求;其次是在深入研究基础资料的基础上,应提出有地方特色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智慧城市功能。比如上级政府要求电子政务为民生与企业的服务应在乡镇与街道开设一门式服务窗口,作为智慧城市的规划功能,则须按期完成即可。在此基础上,如果能进一步在社区、进家门为老弱病残的民众服务,那就是高于上级政府的要求。若对一个老城进行智慧城市规划,为了能满足无线城市、宽带城市的应用,必须对城区的地下管线与移动通信宏基站进行规划与布局。由于老城的地下管线改造可能影响城市交通、宏基站的设备遭到居民的反对,因此,在规划功能时要提前考虑实施的困难与办法。

智慧城市的功能设计是一项十分具体的工作,牵涉面较广,在功能设计成果确定前,需要征求政府部门、企业、NGO与市民的意见,不断修改完善。

智慧城市的规划大多做到功能设计,再确定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与进度要求,制定相关的推进办法和工作规定,就算完成了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但是,这类规划距具体实施工作还有相当大的距离,无法对整合信息资源和协调系统运行进行有效的指导。因此,完成功能设计的智慧城市规划需要做一步的深化,即系统架构设计。

(5)智慧城市的系统架构设计

智慧城市的系统架构设计工作十分细致、高度复杂,这是因为设计对象源于众多不同主体,每个系统或工程又处于不同的建设阶段。

不同主体包括业务主管者、建设者和运营者。业务需求的发生与认定来自业务主管者;系统的功能与结构确定由建设者负责;运行管理方式与经营模式由业务主管者和运营者共同商定。

不同的建设阶段是指在智慧城市规划时,一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城区运行管理系统、电子政务系统、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的信息应用系统等,已有部分建成的系统正在运行,有些正在建设。同时,还有一批以前没有的项目需要进行规划;在对已有项目做评估后,还要确定改造方案。

智慧城市的系统架构设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运营架构设计。智慧城市不是摆设,需要通过各类系统的运行,为城市的日常运行与发展提供各类服务,来实现其价值。因此,以业务为主线对运营架构进行领域规划,梳理出政府业务、行业业务和企业业务的运营架构,确定三大领域应用系统的交互关系。这里的交互关系指的是投资关系、管理关系、协调关系、协作关系、条线关系等,均对智慧城市的正常运营产生重要的影响。

(2) 保障架构设计。智慧城市应是可持续发展的,在其运行过程中需要在建设投入、运行成本平衡、营业收益分配等运营机制上具有明确规划,在信息共享原则、人力资源使用、信息通信设施与系统运营责任、相关法规执行等保障机制方面,更应有完善的架构设计来降低实施风险,使智慧城市成为政府、GEO、企业与市民的共赢形态。

(3) 技术架构设计。要实现所设计的智慧城市功能,必须在技术上进行全面的架构设计。此项工作要解决的问题是:城市信息应用系统需要互联时的物理接口、数据交换技术规范、标准工作流程以及信息安全的技术规定。

智慧城市涉及广泛的业务领域,但是都需要通过网络系统将异构的系统连接,为了能与上下级和不同领域的系统进行有效对接,必须建立智慧城市的业务词典和标准体系。

由于智慧城市的业务大多是由新兴技术带动形成的,各家对此的定义和名称有着较大的差异,往往造成误解,通过业务分析与技术的规范,可以明确业务的内涵与应用范畴。如“智慧治理”、“城市网格化管理”、“数字城管”和“智慧社区”的内涵有不少相近之处,但就其应用范畴而言似乎主体又有些不同,而且在不同的城市中因职责、应用技术与分工又可有不同的系统名称。

为了实现智慧城市的数据共享、协调联动等功能,政府与一些大型行业需要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在建立的数据交换格式、信息分类与代码、信息集成平台技术、信息安全等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互传、联动控制等功能。

在智慧城市的技术架构设计时,还需充分考虑建设和运营的成本,对建设和运营的资金筹措进行规划。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的技术架构设计不仅是智慧城市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智慧城市规划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3 智慧城市规划基础资料的分析

在智慧城市规划设计流程中提出,智慧城市规划前必须收集相关的城市资料,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信息化规划等。我们需要对这些资料与访谈记录进行研究分析,从中去了解城市的基础情况,梳理出与智慧城市相关的数据,挖掘科学规划的基础信息。

(1)了解城市

每个城市都坐落在一个特定的地理环境里,具有其悠久的历史、鲜明的人文特征和相应的经济发展状态。智慧城市的规划目的是促进城市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市民的生存提供更好的空间。那么,如何取得有价值的信息来为智慧城市规划工作提出正确的方向?其实方法并不复杂,就是要准确解读城市总体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市信息化规划以及分析相关部门执行上述三个规划的近期工作情况。

城市总体规划一般以20年为期限编制,是根据城市的历史、地域、资源、人口、人文、社会与经济的现状与发展,经专业部门进行综合研究后制定的法规性文件,通常都是由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上级政府批准。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功能定位、城/乡布局与土地贮备、人口分布、产业布局、环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发展、历史文化保护等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并确定了规划期内相应的指标值。严格地说,如果要对城市总体规划进行变更的话,必须要上报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与上级政府批准后才能实施。

通过解读城市总体规划及近期工作情况,我们可以对城市总体的发展趋势有所认识,并了解城市近期的运行态势。

(2)掌握城市发展方向

在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通常是以五年规划的方式制定的,目前是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有效期为2011~2015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国计民生,也需要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报上级政府批准。在规划期间由市政府执行。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首先要回顾上一个五年规划中的工作进展与成果,预计今后五年的发展环境,并对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进行勾勒,提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与主要目标。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目标具有重要的价值,因为它要把结构效益、创新能力、服务功能、社会民生和人口资源环境等都以明确的指标数据作为五年的工作考核目标。

结构效益包括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地方财政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居民消费率、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市生产总值比重等内容。

创新能力包括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市生产总值比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每百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等内容。

服务功能包括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占国内融资总额比重、航运服务业收入年均增长率、商业销售总额、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市进出口总额比重、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市生产总值比重、百兆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覆盖率等内容。

社会民生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率、各类保障性住房新增供应套数、中心城区公交出行比例、财政性教育投入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居民平均预期寿命、享受社会化养老服务人数等内容。

人口资源环境包括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工业园区单位土地值、供水水质、节能环保投入相当于市生产总值比例、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率、人均生活垃圾处理量减少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污水处现率、森林覆盖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等内容。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还要对城市的中心工作、产业体系、创新能力、城乡发展、城市管理、城市信息化、节能生态、人民生活、文化事业、特区建设、法规制度、执行保障做出全面具体的描述、以保证所描绘的蓝图能够在五年中得到有效的实现。

通过解读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目标的数据及政府的近期工作情况,我们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城市发展方向与工作内容。

(3)梳理智慧城市的规划基础

城市信息化规划就其本质来看,应当属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基本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城市的中心工作、产业体系、创新能力、城乡发展、城市管理、节能生态、人民生活、文化事业、特区建设等的内容相对独立,而信息化则关系到城市与社会的每一个方面,有其作用与地位的特殊性,因而往往进行专项规划。

城市信息化规划根据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对所在城市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城市信息应用系统和信息产业进行深入的专业规划,其中虽以信息通信行业为主,但是在城市信息应用系统方面则涉及整个城市的管理、运行、产业、文化等领域。

通过解读城市信息化规划、我们可以了解到城市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建设现状与发展目标、城市信息应用系统的运行现状与发展计划和城市信息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如果认真地阅读三个规划后,我们可以对智慧城市能做些什么和要做些什么形成初步的认知,同时也应认识到,智慧城市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灵方案,需要务实地规划出有效的方案,以智能化与信息化去引领、支撑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4 结束语

智慧城市的规划不仅需要科学的思路,也需要科学的方法。只有结合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才能规划出有效支撑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案。

流程规划 篇2

2.概念设计 2.1.设计单位调研 2.1.1.编制设计任务书 2.1.2.概念设计成果清单 2.1.3.概念设计招标 2.1.4.概念设计合同

2.2.体验项目调研 2.2.1.项目选型草案(设备专业提供模板)

2.2.2.深度调研筛选

2.3.运营演艺等提出需求 2.3.1.整合分析并确认 2.3.2.确认面积需求和平面布局

2.4.总体概念设计

2.5.概念设计成果评审

2.6.修改及确认

3.方案设计 3.1.设计单位调研

3.2.编制设计任务书

3.3.方案设计成果清单

3.4.方案设计招标

3.5.方案设计合同

3.6.总体方案设计 3.6.1.提供概念设计成果 3.6.2.标示系统需求(提供模板)

3.6.3.商业服务配套设施需求 (提供模板)

3.7.方案设计成果评审

3.8.总平面图、效果图确认

3.9.专项设计(提供任务书,成果清单,评审标准,合同模板)

3.9.1.市政、桥梁设计 3.9.2.电气、照明设计 3.9.3.景观、绿化设计 3.9.4.给排水、水处理 3.9.5.暖通、消防设计 3.9.6.标示系统设计 3.9.7.室内软装设计

3.10.单体建筑条件图及建筑外包装条件图

3.11.建筑院反馈意见

3.12.修改及确认

3.13.报规用建筑图

4.扩初设计 4.1.设计单位调研

4.2.编制设计任务书

4.3.扩初设计成果清单

4.4.设计招标

4.5.扩初设计合同

4.6.扩初设计

4.6.1.室内扩初设计 4.6.2.建筑外包装设计 4.6.3.雕塑、小品扩初 4.6.4.配套设施扩初 4.6.5.景观、绿化、灯光扩初 4.6.6.标示系统扩初

4.7.项目设计单位调研

4.8.项目设计方案比选

4.9.确定项目设计单位

4.10.项目具体方案设计 4.10.1.意向供应商参与

4.11.评审及修改确认

4.12.获取设备前期资料

4.13.谈判及合同签订

4.14.获取技术相关图纸

4.15.设计院配合设计

4.16.设备外包装设计

5.施工图设计 5.1.设计单位调研

5.2.编制设计任务书

5.3.施工图设计成果清单

5.4.设计招标

5.5.施工图设计合同

5.6.各专业施工图交叉审图

5.7.施工图设计 5.7.1.环艺外包装施工图

5.7.2.建筑施工图 5.7.3.市政、桥梁施工图 5.7.4.电气、照明施工图 5.7.5.景观、绿化施工图 5.7.6.给排水施工图 5.7.7.暖通、消防施工图 5.7.8.室内软装设计施工图 5.7.9.标示系统施工图

松开的记忆,飘落的莫名的尘埃,像起伏的微风,拂过脑海,留下一份情愁。一条街,没有那些人,那些身影,却能来回徘徊穿梭。街,行走时,纵然漫长,漫长,有时只为听一颗流动的心的呓语。沉默,倔强,回望,忘记,记住,一切像断了的弦,有时希望生活简单就好,有时却又莫名的颓废其中。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去经历。粗读加缪、萨特的存在主义,它告诉我,人就是非理性的存在。光秃秃的枝桠、清寂的清晨、流动的阳光,飘落于心,或快意,或寂寥,映照心境,然而,有时却只属于那一刻。总之,一切只是心情。

人生的画面一幅幅地剪辑,最后拼凑出的是一张五彩斑斓的水彩画,有艳丽的火红色,凝重的墨黑以及一抹忧郁的天蓝色。人的记忆很奇特,那些曾经的过往,就像一幅幅的背景图,只有一个瞬间,却没有以前或以后。比如,只能记得某个瞬间的微笑,只能在记忆的痕迹寻觅某时刻骑着单车穿过路口拐角的瞬间,却都不知晓为何微笑,为何穿过街角。

一切,有时荒诞得像一场莫名情景剧。然而,这就是生活。

曾经的梦,曾经的痛,曾经的歌,曾经的热情相拥,曾经的璀璨星空。

也许,多年以后,再也见不到的那些人,和着记忆的碎片飘荡而来,曾经伴着我们走过春华秋实。天空蔚蓝,杜鹃纷飞,飞过季节,曾经萍水相逢,欢聚一堂,蓦然回首,唯歌声飘留。让人忆起《米拉波桥》里的诗句:夜幕降临,钟声悠悠,时光已逝,唯我独留。

人在天涯,绵绵的思绪随着微风飘浮,从布满礁石的心灵海滩上穿过千山万水,来到游荡的身躯里,刻下一篇篇笺章。而这,或许在多年以后,当再次翻动时,原以为什么都已改变,松开的记忆,飘落的莫名的尘埃,像起伏的微风,拂过脑海,留下一份情愁。一条街,没有那些人,那些身影,却能来回徘徊穿梭。街,行走时,纵然漫长,漫长,有时只为听一颗流动的心的呓语。沉默,倔强,回望,忘记,记住,一切像断了的弦,有时希望生活简单就好,有时却又莫名的颓废其中。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去经历。粗读加缪、萨特的存在主义,它告诉我,人就是非理性的存在。光秃秃的枝桠、清寂的清晨、流动的阳光,飘落于心,或快意,或寂寥,映照心境,然而,有时却只属于那一刻。总之,一切只是心情。

人生的画面一幅幅地剪辑,最后拼凑出的是一张五彩斑斓的水彩画,有艳丽的火红色,凝重的墨黑以及一抹忧郁的天蓝色。人的记忆很奇特,那些曾经的过往,就像一幅幅的背景图,只有一个瞬间,却没有以前或以后。比如,只能记得某个瞬间的微笑,只能在记忆的痕迹寻觅某时刻骑着单车穿过路口拐角的瞬间,却都不知晓为何微笑,为何穿过街角。

一切,有时荒诞得像一场莫名情景剧。然而,这就是生活。

曾经的梦,曾经的痛,曾经的歌,曾经的热情相拥,曾经的璀璨星空。

也许,多年以后,再也见不到的那些人,和着记忆的碎片飘荡而来,曾经伴着我们走过春华秋实。天空蔚蓝,杜鹃纷飞,飞过季节,曾经萍水相逢,欢聚一堂,蓦然回首,唯歌声飘留。让人忆起《米拉波桥》里的诗句:夜幕降临,钟声悠悠,时光已逝,唯我独留。

人在天涯,绵绵的思绪随着微风飘浮,从布满礁石的心灵海滩上穿过千山万水,来到游荡的身躯里,刻下一篇篇笺章。而这,或许在多年以后,当再次翻动时,原以为什么都已改变,松开的记忆,飘落的莫名的尘埃,像起伏的微风,拂过脑海,留下一份情愁。一条街,没有那些人,那些身影,却能来回徘徊穿梭。街,行走时,纵然漫长,漫长,有时只为听一颗流动的心的呓语。沉默,倔强,回望,忘记,记住,一切像断了的弦,有时希望生活简单就好,有时却又莫名的颓废其中。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去经历。粗读加缪、萨特的存在主义,它告诉我,人就是非理性的存在。光秃秃的枝桠、清寂的清晨、流动的阳光,飘落于心,或快意,或寂寥,映照心境,然而,有时却只属于那一刻。总之,一切只是心情。

人生的画面一幅幅地剪辑,最后拼凑出的是一张五彩斑斓的水彩画,有艳丽的火红色,凝重的墨黑以及一抹忧郁的天蓝色。人的记忆很奇特,那些曾经的过往,就像一幅幅的背景图,只有一个瞬间,却没有以前或以后。比如,只能记得某个瞬间的微笑,只能在记忆的痕迹寻觅某时刻骑着单车穿过路口拐角的瞬间,却都不知晓为何微笑,为何穿过街角。

一切,有时荒诞得像一场莫名情景剧。然而,这就是生活。

曾经的梦,曾经的痛,曾经的歌,曾经的热情相拥,曾经的璀璨星空。

也许,多年以后,再也见不到的那些人,和着记忆的碎片飘荡而来,曾经伴着我们走过春华秋实。天空蔚蓝,杜鹃纷飞,飞过季节,曾经萍水相逢,欢聚一堂,蓦然回首,唯歌声飘留。让人忆起《米拉波桥》里的诗句:夜幕降临,钟声悠悠,时光已逝,唯我独留。

人在天涯,绵绵的思绪随着微风飘浮,从布满礁石的心灵海滩上穿过千山万水,来到游荡的身躯里,刻下一篇篇笺章。而这,或许在多年以后,当再次翻动时,原以为什么都已改变,松开的记忆,飘落的莫名的尘埃,像起伏的微风,拂过脑海,留下一份情愁。一条街,没有那些人,那些身影,却能来回徘徊穿梭。街,行走时,纵然漫长,漫长,有时只为听一颗流动的心的呓语。沉默,倔强,回望,忘记,记住,一切像断了的弦,有时希望生活简单就好,有时却又莫名的颓废其中。

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去经历。粗读加缪、萨特的存在主义,它告诉我,人就是非理性的存在。光秃秃的枝桠、清寂的清晨、流动的阳光,飘落于心,或快意,或寂寥,映照心境,然而,有时却只属于那一刻。总之,一切只是心情。

人生的画面一幅幅地剪辑,最后拼凑出的是一张五彩斑斓的水彩画,有艳丽的火红色,凝重的墨黑以及一抹忧郁的天蓝色。人的记忆很奇特,那些曾经的过往,就像一幅幅的背景图,只有一个瞬间,却没有以前或以后。比如,只能记得某个瞬间的微笑,只能在记忆的痕迹寻觅某时刻骑着单车穿过路口拐角的瞬间,却都不知晓为何微笑,为何穿过街角。

一切,有时荒诞得像一场莫名情景剧。然而,这就是生活。

曾经的梦,曾经的痛,曾经的歌,曾经的热情相拥,曾经的璀璨星空。

也许,多年以后,再也见不到的那些人,和着记忆的碎片飘荡而来,曾经伴着我们走过春华秋实。天空蔚蓝,杜鹃纷飞,飞过季节,曾经萍水相逢,欢聚一堂,蓦然回首,唯歌声飘留。让人忆起《米拉波桥》里的诗句:夜幕降临,钟声悠悠,时光已逝,唯我独留。

ODN网络规划流程和方法 篇3

1 ODN光缆网规划的目标

ODN光缆网的布局和结构, 应在满足全业务需求的前提下, 保证整体网络建设成本最优。在以FTTH接入模式为网络发展目标的趋势下, ODN光缆网承载的主体将从政企客户转向家庭客户, OLT节点的布局会极大的影响网络建设成本。

FTTH网络整体建设成本由两部分构成:局房建设成本和光缆建设成本。简单来说, OLT节点越多, 局房的建设投资越高;但同时光缆长度越短, 光缆投资越少。也就是说, 对于由局房建设成本和光缆建设成本两个随机变量组成的函数来说, 存在这么一个极值点, 使得函数的值最小。从实际上来看, 对于条件一定的规划区来讲, 理论上会存在一个最优的OLT布局方案, 可使整体的建设成本最低[1]。

同样的, 因为存在物理上的汇聚功能和光节点投资, 在一定的用户分布情况下, 配线光节点的设置也存在一个最优方案, 使得配线光缆、引入光缆和配线设施的总投资最低。

2 ODN光缆网规划总体流程和原则

ODN光缆网实际上由光节点和光缆构成, 光节点的设置直接与用户分布相关, 光缆路由和结构则与光节点的位置直接关联。因此, 在进行接入光缆规划时, 应首先确定光节点的位置和分布, 再根据光节点的规划确定光缆路由的纤芯配置。

2.1 OLT节点规划

OLT节点的设置应根据覆盖区域内的用户密度, 按照建设成本最低的覆盖半径来规划服务区内的OLT节点数量以及单个OLT覆盖的范围。OLT位置的选择要满足如下原则:目前大部分设备厂家的OLT的交换能力已经达到了A类汇聚交换机的能力, 因此应该将OLT定位在IP城域网的汇聚层, 按照“大容量, 少局所”的原则来设置OLT。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尽量集中设置OLT。在市区, 每个OLT的最终覆盖半径应按2-4公里考虑, 终局容量按2-5万考虑, 在网格化规划和街坊配线的原则下, 一个OLT覆盖的街坊数一般为4-16个。对于用户密度较低的乡镇区域, 每个OLT的终局用户数应不低于5000用户。OLT节点机房在光缆网上的层次应在IP城域网的骨干光缆节点之下而在ODN网络的主干光节点之上 (至少不能低于主干光节点) 。

2.2 配线光节点规划

配线光节点的表现形式为光缆交接箱或ODF架, 对于在室外设置配线光节点, 可以选择光缆交接箱的形式, 对于配线光节点的用户密度中心附近有现成机房的情况, 可以选择安装ODF架的方式。配线光缆在网络拓扑上适宜采用树形结构, 在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与主干光节点组环。

2.3 主干光节点设置和组网要求

主干光节点在网络中的作用是对下层网络提供接入, 对上层网络而言是提供光缆的汇聚。一般情况下一个主干光节点收敛6-10个配线光节点, 主干光节点适合选择光交界间或大容量光交接箱的形式。对于已有主干光缆环覆盖的地方, 新增的主干光缆适宜采用树形结构, 环上光纤逐步递减[2]。如图1所示。

2.4 ODN的分光方式

FTTH的ODN网络的分光方式可以分为一级分光和二级分光, 其中一级分光又可以分为一级集中分光和一级分散分光。一级集中分光, 一般将分光器集中安装在园区交接箱 (免跳接光缆交接箱) 中, 在楼宇的楼道内采用光缆分纤箱来实现光缆到每个用户的分纤。二级分光具有分光灵活, 扩容方便, 对环境变化适应性强等优点, 适合在用户不确定的区域和外部环境经常发生变化的区域采用, 如城中村, 乡镇, 别墅区, 拟拆迁区域等。

分光方式的选择及分光器的设置对ODN的建设成本及维护难度均有较大影响, 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分光方式的总体原则, 在设计施工中根据总体原则灵活选择。一般来讲, 新建小区适合采用一级分光, 因为在新建小区用户需求比较确定, 网络施工完成后一般轻易不会发生改变。对于城中村和城市老小区, 由于用户需求不确定, 网络线路在以后很可能会发生迁改, 为了提高网络的灵活性, 以适应这种用户需求和网络结构的不确定性, 对于这种场景适宜采用二级分光的方式。

FTTH场景下ODN网络的规划是在ODN网络规划数学模型的指导下, 结合现网情况和现场情况, 因地制宜, 不断寻求最佳规划结果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曾国聪.FTTH ODN网络规模建设规划及场景方案探讨[EB].广州:中国电信集团广州研究院, 2012.

乡镇规划流程 篇4

二、新建数据库

三、打开工作空间模板

四、创建规划库(GHK_xxx)

五、创建临时库(TEMP)

六、导入数据

七、数据来源(9个)

1、DLTB(SHAPE),2、XZDW(SHAPE),3、LXDW(SHAPE),4、XZQ(SHAPE),5、DLJX(MAPINFO),6、XZQJX(MAPINFO),7、DLTBZJ(EOO浮点),8、XZDWZJ(EOO浮点),9、XZQZJ(EOO浮点),10、JBNT(shape)

八、模型转换(一一对应关系)

九、(乡镇、区县)面数据集融合十、设置投影参数

十一、生成接图表,转入GHK

十二、录入指标及规划项目

十三、规划编制(规划图斑、线物、零星)

十四、数据检查(批处理属性、检查规则配置、通用查询)

十五、基数转换(规划图斑、线物、零星)

十六、出图及报表

区域经济规划编制流程分析 篇5

区域经济规划的编制是为了通过区域经济规划的实施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规划实施的前提是区域经济规划对于该区域而言具有实施的合理性。判断区域经济规划合理性的标准是区域经济规划的制定是否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经济体制主要以计划经济为主, 发展计划的目标制定是根据以往经济发展的水平以及历年来经济发展的增速然后在最近一期的经济发展水平上进行相应的增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侧重于运用市场自身调节能力引导经济发展, 并且经济发展计划的制定越发注重市场自身发展情况, 以及现阶段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从而逐渐开始重视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预测。然而在中国加入WTO以来, 以及21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多元化, 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不仅仅要考虑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环境, 还要考虑一段时间内国际经济的走势以及国外相关国家进行的外交政策。

以往规划所具有的指令性特征正在逐步弱化, 只是作为指导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同时随着区域间经济开放程度的逐渐提高, 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更多, 也更复杂。一方面就区际间来看, 区域经济开发程度不断深入和扩展, 经济合作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 这就要求规划的制定必须考虑更多外部的不确定性。同时, 规划项目正逐步精细化, 对国家层面、省市层面有规划, 甚至连村镇层面也提倡事先规划。并且规划的目标多元化, 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发展, 还注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更加关注传统文化、人文情怀;另一方面从区域内来看, 经济体制的一步步完善以及经济结构逐步调整, 区域内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失业问题、养老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等具有各自复杂的问题。传统静态的规划方法满足不了对越发复杂的经济环境发展的要求。

区域经济规划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不同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发展目标不一, 所以在区域规划上也存在很大不同, 这也是区域经济规划编制的必要性的原因。太多不确定因素增加, 保证规划的合理性问题就更加突出, 确保区域经济规划制定的核心要求。

本文从区域经济规划制定的内在逻辑出发, 分析容易出现区域经济不合理的地方, 并对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二、区域经济规划合理流程

(一) 规划前期准备。

区域经济规划的前期准备主要是指根据规划目标对规划区域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数据、信息挖掘等调研活动。前期的调研是否客观公正的反映调研区域本身的真实情况关系到后期区域规划是否合理的前提。对区域进行调研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发掘区域内优劣势资源。

掌握区域内优劣势资源是区域规划的前提, 只有在充分了解目标区域的资源禀赋以及存在的不足, 才能定位区域的发展目标。目标区域的资源优势包括自然资源、区位优势、政策优势、人力资源、人文资源、产业资源等方面。自然资源包括区域的土壤、空气、水、生物、矿场、气候等, 自然资源的优劣势与区域发展目标有关, 即相同的自然资源对于不同的发展目标体现出不同的优劣势, 例如对于阳光充足的地方, 对于种植喜阴植物而言便是劣势, 对于喜阳植物而言便是优势。区位优势是指一个区域所处的位置所带来的优势, 通常是指区域靠近某种资源, 比如靠近高速路的区域便拥有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 靠近河流便有水资源和交通双重优势。区域的政策优势是指国家相关部门对特定区域采取相应的优先政策, 比如经济开发区享有的政策支持便比一般区域多, 也比如目前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对农村支持力度比较大这也属于政策优势范畴。人力资源主要指区域内的劳动力资源、智力资源, 在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人文资源主要指区域内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人文建筑、自然景观以及传统习俗、传统工艺等, 是体现区域自身软实力的因素之一。产业资源是指区域内已形成一定规模并且享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知名度的产业。但是区域的资源优势是一个相对的并且动态的概念, 相同的资源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也许是资源优势, 也许是资源劣势。

2、明确区域内发展状况。

明确区域内目前发展状况是区域经济调研的关键, 把握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是区域经济规划的首要条件。前期调研区域内的资源只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区域内的发展水平还受制于其他因素。区域经济的发展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研: (1) 经济方面。经济方面包括区域内的产业结构、主导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对其他产业的带动情况、区域内GDP总量、人均GDP; (2) 教育文化方面。教育文化方面主要包括区域内教育基础设施构建情况、历史传统文化的传承情况、人均受教育程度; (3) 人口结构方面。区域内各年龄段人口比重、外出人口比重、外来人口比重, 根据研究角度有时还会考虑性别比例结构; (4) 水利公路等基础设施构建方面。基础设施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也是居民生活水平的一个方面。具体地可以考察区域内自来水、天然气覆盖率、公路里程数、居民的出行方式、医院、学校的数量和质量等。

3、调查区域内经济发展制约因素。

根据对区域内资源情况以及经济现状的调研, 同时可以对比相同发展背景发达区域的发展情况, 便可以知道区域内对区域经济发展构成制约的因素。比如, 有的地方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储量, 但煤炭产业未成为该地区的领导产业甚至煤炭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究其原因是缺乏对煤炭处理的相关技术, 达不到国家节能环保的要求, 自然受到限制。同样, 有的地方因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大量外迁造成本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阻碍, 经济发展落后致使区域更无法留住人才, 陷入一个恶性循环。人才便是制约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明晰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便可以据此明确区域规划的目标。

(二) 区域经济规划编制。

通过前期调研, 初步明确限制区域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 但这只是一个粗略的方向, 不一定就能成为区域经济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规划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具体为:制定规划目标 (本文将规划目标制定前的工作统一放在制定规划目标的范畴内) 、制定规划战略 (如何实施规划目标)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制定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的制定并不是漫无目的, 而是将区域规划前期调研找出的限制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作为限定范围, 并不是所有的限制因素都可作为规划目标。需要符合区内具有相关资源承载能力以及国家的相关政策。

(1) 区域经济发展环境。1区域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区域内影响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以及人文社会, 同时也包括区域外对目标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具体为区域区位、气候、区域水、矿场的资源, 同时也包括历史遗迹, 等等。区域经济环境是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2区域政策环境。就是由国家或当地政府制定的用以鼓励或是限制当地区域发展某些行业的相关政策, 一个区域的发展必须是遵循相关的政策进行的。比如, 就重庆的五大功能区而言:两翼地区 (渝东南生态保护区和渝东北生态涵养区) 不能发展重工业等具有高污染的工业, 同时鼓励发展生态农业、高山农业;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则鼓励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限制发展农业等第一产业及工业等第二产业;同时, 都市发展新区则鼓励承接都市功能核心区与都市功能拓展区转移出来的产业, 但不鼓励农业的发展。但在全国对高新技术类等行业具有较大力度的支持, 同时对小微企业在创业以及在后续发展期间都大力支持。就重庆而言, 国家的定位是内陆开放的高地, 又处于渝新欧的起点、长江经济带的中间带, 具有国家政策上的扶持。

(2) 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点。区域经济的发展点是对区域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的部分, 是针对现有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而言的, 通过上述对区域经济发展制约因素的分析, 制定当前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点。例如, 若区域内有丰富的水源、良好的光照条件, 但当前区域农业仍处于传统分散的发展模式, 则可以通过规模种植具有高附加值。同时, 若区域内山川秀美、拥有别具特色的人文环境同时未得到有效开发, 则可以发展新兴旅游经济。总之, 区域发展点需要符合区域发展环境, 同时能够对区域经济发展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3) 制定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上述一切的工作都是为了制定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区域经济规划, 是对特定区域的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指导意义的方案, 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但并不是所有的区域经济的发展点都能成为区域规划目标, 必是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部分才能成为区域经济规划目标。如, 如果在一个小县城里修建一座高铁将对这座县城的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 第一, 高铁的修建不会为了一座小县城而改道;第二, 修建高铁的成本不是一座小县城能够负担的, 政府也不会允许这一策略。但这一策略可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但不能成为指导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区域规划的实施需要考虑到区域内外相关情况, 从而制定出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规划。

2、制定规划战略

(1) 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区域规划是对区域内的经济发展进行的一个战略发展规划, 也就是说区域经济规划存在的前提就是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相对的侧重点, 如果区域内的发展只是单一的发展模式也就没有必要对区域做任何的区域规划。所以必须依据区域经济发的目标将区域进行适当的分类, 确定重点发展区域与非重点发展区域, 重点与非重点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或许只是因为区域发展目标而进行的分类, 并不是重点发展区域一定比非重点发展区域的经济水平高或是发展环境更优越。

(2) 确定重点发展项目。区域经济规划的最终落脚点便是在发展项目上, 但是一个区域经济规划的制定一定是包括众多发展项目的, 但是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总是有限的, 不能对每个区域都用完全充裕的资源来做。确定区域的重点发展项目需要根据区域经济的规划目标以及区域能允许的资源承载能力来决定, 同时还要考虑目前区域内该项目的发展情况, 以及是否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3) 确定重点发展部门。在明确区域经济规划发展的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后, 便可确定区域规划的重点发展部门。区域规划要想从设想变成现实需要有特定的部门对区域经济规划的执行起到牵头的作用, 并落实相应的责任, 从而保证区域规划目标在规划期内成功完成。但确定区域规划的重点发展部门需要依据区域规划的目标进行。如某区域进行城镇体系规划, 那么需要当地城乡建设委员会作为牵头主体, 建筑行业变成了重点发展部门。

3、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 利益相关人参与。规划的实施必然涉及到不同群体的利益问题, 为了区域规划的更好落实, 也就是减少规划实施的阻力, 应该将规划实施涉及道德利益关系人纳入规划制定、实施的相关环节。如在进行新农村的建设时, 应该征询当地农民对新农村住房的相关需求, 如果有条件可以在新农村修建时尽量使用当地村民作为修建的主力。

(2) 资金保障。任何一个规划的实施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持, 在一个规划实施之前就应该明确完成该规划应需要的资金, 并作出相应的融资计划, 或是在启动资金充裕时才启动规划, 防止烂尾规划的出现。

(3) 技术保障。规划实施的另一个重要保障就是拥有实施规划的相应技术, 能够全程驾驭规划的实施。如在修建桥梁时应该根据初步估计的桥梁通行量来制定桥梁的承载能力, 同时应该高于估计值, 还要考虑桥梁的长度、地基的承载能力, 这样就对桥梁设计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结论

区域经济规划前期调研是区域经济规划合理性的前提, 区域经济规划过程的完善是区域经济规划合理性的保障。前期调研务求完善, 能够明确掌握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优势、不足, 是提出合理的区域发展目标的关键。同时, 区域经济规划编制过程区域固定的模式, 根据该模式编制出来的区域经济规划更具有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可实施性。

参考文献

[1]姜爱林.论区域经济资源分析的几个问题[J].经济经纬, 2000.

[2]齐新安.区域经济规划的多目标最优化问题探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1.9.10.3.

流程规划 篇6

LM公司针对转包预审理系统职责权限和客户要求, 对转包不合格品实行I、Ⅱ两级预审理, 其中I级预审理系统由各厂授权的质量、技术代表组成, 主要负责处理可返工、明显报废、退回供方、可挽救加工的不合格品;Ⅱ级预审理系统由事业部授权的质量、技术代表构成, 主要负责I级预审理系统无法审理的事项。I级预审理人员由国际业务事业部授权, 并发布人员授权名单;Ⅱ级预审理人员上报公司MRB常设机构授权发布授权人员名单。并且, 按照不合格品产生的阶段将不合格品预审理分为交付前不合格品的审理以及交付后不合格品的审理。

2 交付前不合格品预审理程序改进

当发现确认的不合格品后, 要在第一时间与合格品分开并通知检验室及相应工艺员。检验室确认产品超差状态后将超差情况提交I级预审理系统进行审理。检验室需将审理单的编号记录在检验记录及流水卡片相应特性的各注栏内, 并在流水卡片封面左上角标注“超差”字样。同时对超差零件栓挂黄色卡片进行标识, 将被标识后的不合格品送隔离区进行隔离, 隔离区必须有明显的标志。

I级预审理系统对提交的不合格品进行预审理, 并由纠正措施委员会 (CAB) 人员查明超原因、制定相应措施及找出责任者。对可返工、可挽救加工、明显报废或供方提供的不合格品, 可直接在不合格品审理记录中填写“返工、报废、退供方、走工序 (可以挽救加工) 等指导性结论”的审理意见;对不能处置不合格品做出“上报审理”的结论, 并提交Ⅱ级预审理系统进行预审理。

对提交Ⅱ级预审理系统进审理的不合格品, 由转包Ⅱ级预审理系统人按授权的职责权限及工作程序负责审理并做出下列一种审理结论:

(1) 返工 (工厂内其它工序挽救) ;

(2) 返修 (有批准的返修工艺) ;

(3) 明显超差报废 (客户供料项目除外) ;

(4) 走工序、最后处理等指导性结论 (可挽救加工) ;

(5) 退回供方;

(6) 将超差情况原样报客户审理;

(7) 执行客户审理结论。

3 交付后不合格品预审理程序改进

在产品交付以后, 发现已交付了不合格品时, 要立即停止发运该产品并通报客户质量失控的情况, 同时通知相关责任单位。在产品交付以后, 收到客户发现不合格产品的信息后, 事业部质量处组织相关部门和责任单位进行调查, 并停止发运涉及同样问题的产品。

事业部质量处针对该产品质量问题涉及的责任单位下发《纠正措施通知单》, 责任单位在客户规定期限内规定分析不合格产生的根本原因、制定纠正措施实施计划经各主管领导审查通过后答复客户。

4 纠正措施流程改进

为保证纠正措施指定的有效性, 由纠正措施委员会 (CAB) 对各类有关技术问题以及管理问题的原因进行原因分析和措施制定工作。原来的一层CAB现更改为三层:部级CAB、厂级CAB和CAB小组。上级CAB有义务指导下级CAB工作, 下级CAB需服从上级CAB, 并采用《纠正措施通知单》对产生的不合格品进行分析。

(1) CAB分级

部级CAB负责组织对收到的外部反馈 (如颐客抱怨、投诉) 、审核发现的不符合项、厂际间及工厂内部发生技术质量问题以及转包客户发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原因进行总体分柝, 对制定的纠正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厂级CAB负责分析本厂发生的技术质量问题以及部级CAB交办问题的发生原因, 制定纠正措施, 并负责对本单位纠正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对于正常情况下偶然发生的不合格问题, 由CAB小组进行纠正、处置。

(2) 纠正措施分析流程

采用《纠正措施通知单》对产生的不合格品进行分析, 《纠正措施通知单》结合转包客户要求, 采用有效的质量分析方法, 如SPC、5Why、Fishbone等, 并整合了纠正措施分析流程, 将其分为7个步骤:

(a) 识别问题;

(b) 临时围堵措施;

(c) 质量失效根本原因;

(d) 纠正措施;

(e) 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f) 纠正措施;

(g) 验证。

(3) 纠正措施的落实及效果评估。

纠正措施实施单位厂级CAB在实施纠正措施过程中, 应由单位质量科负责跟踪实施的全过程, 并对实施结果进行检查、形成记录;涉及到产品的, 相关检验室要做好相应的检验记录。对于针对问题制定的围堵措施和纠正措施所涉及的技术部门、生产部门及商务部门等各相关部门应对本单位所负责的措施进行建帐管理, 并严格按照制定的措施进行实施。

质量处定期对单位采取的纠正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 实施闭环归零管理。对无效或效果不明显的纠正措施, 责任单位厂级CAB要进一步分析原因、重新制定纠正措施, 同时保持评审结果记录, 针对这种措施无效或效果不明显的纠正措施应重新使用《纠正措施通知单》进行分析。对于有效的纠正措施应对其进行标准化, 必要时应落实到文件、标准、管理制度中。

结语

质量过程控制是由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构成的, 这个质量环就是对产品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过程进行描述和理论概括。在这一环扣一环, 互相制约、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循环过程中, 不合格品的控制尤为重要。

摘要:组织应确保不符合产品要求的产品得到识别和控制, 以防止非预期的使用和支付。不合格品控制以及不合格品处置的有关责任和权限应在形成文件的程序中作出规定。

关键词:不合格品,根本原因,纠正措施

参考文献

[1]孙国兴, 解向军, 吴海荣.数字化检验在飞机综合航电系统中的应用[J].飞机设计, 2012, 32 (02) :52-57.

[2]GB/T-19000-87, 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S].

流程规划 篇7

信息资源规划, (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 简称IRP) , 是指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和使用的全面规划[2]。一般分为需求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和系统建模三个阶段。需求分析包括业务功能需求分析 (如定义职能域、定义业务过程) 和数据需求分析 (如用户视图分析、数据流分析和数据规范化) ;业务流程重组, 包括业务活动分析, 业务流程改造等;系统建模包括功能建模 (如定义子系统、功能模块、程序模块、价值流分析) 、数据建模 (如定义主题数据库、基本表、子数据模型、全域数据模型) 和系统体系结构建模 (子系统或全域U/C矩阵) 。这三个阶段通常涉及规划单位的多个部门、多个层级和多种角色, 流程复杂, 规划分析困难。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泳道流程图技术的信息资源规划方法, 可以有效降低信息资源规划难度, 提高信息资源规划的效率。

一、泳道流程图技术

泳道流程图是一种利用泳道、阶段 (或称时段) 等图示分离职能部门、业务角色及流程阶段来分析系统业务的图形化方法[3]。泳道流程图通常用于分析跨职能部门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和重组, 是UML活动图中的一种。通过与数据流图的结合, 形成泳道数据流图可用于分析跨职能部门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需求。以泳道流程图、泳道数据流图技术为基础, 可以为信息资源规划的需求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和系统建模三个阶段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泳道数据流图包括以下几种基本元素:

(1) 泳道。泳道是一个容纳业务流程元素或数据元素的空间, 它可用于表示业务系统的执行者, 如职能部门、业务角色或者是外部系统 (包括新研系统或遗留系统) 。泳道中的流程元素, 由该泳道代表的执行者来执行或控制;泳道中的数据元素包括数据流 (含特定数据项) 、数据存储和数据处理, 如是数据处理, 则由该泳道来完成, 意味着该泳道是流入该项数据处理的数据流的消费者;如是数据存储, 则由给该泳道产生该项数据存储并维持其序列化, 该泳道是数据存储中所含数据项的生产者。在扩展泳道数据流图中, 泳道从左向右水平排列, 也可从上到下垂直排列。

(2) 阶段。阶段是一个容纳业务流程元素或数据元素的时段, 它是业务流程在时间上的意义分割, 展现业务流程执行或控制的时序;同时也是业务数据产生、处理和存储的时序。在扩展泳道数据流图中, 阶段按时间先后可以从上到下排列, 也可以按时间先后从左到右排列。

(3) 起始点。起始点指业务流程活动的开始点, 通常由某个职能部门或某个执行者起始, 该点就放置在代表该部门或执行者的泳道中。数据的输入输出以及处理追随着业务活动的过程, 其起始点常常起于某项业务活动的开始。

(4) 结束点。业务活动常常有比较明晰的终止点, 意味着业务流程或活动的结束。

(5) 分岔点。又称为判别。业务流程或活动会因为业务逻辑的需要进行判别并分别作出不同处理。数据处理过程常常也因为业务逻辑的需要输出不同的数据项, 从而产生分岔点。

(6) 控制流。又称为连线 (或流线) 。用来表示层层步骤在顺序中的进展。连线的箭头表示一个过程的流程方向。

(7) 过程。用来表示在业务流程中的一个单独的步骤。

(8) 数据流。数据流是数据在系统内传播的路径, 由一组成分固定的数据组成。如订票单由旅客姓名、年龄、单位、身份证号、日期、目的地等数据项组成。数据流必须标明流向, 并用名词或名词短语命名。

(9) 数据处理。又称为数据加工。处理是对数据进行加工的单元, 它接收一定的数据输入, 对其进行处理, 并产生输出。

(10) 数据存储。表示信息的静态存储, 可以代表文件、文件的一部分、数据库的元素等。

(11) 数据项。数据项为数据流中的数据组分, 具有明确的定义, 包括名称、类型、长度、精度、取值范围、能否为空、是否主键等信息。

利用泳道流程图, 泳道数据流图来分析系统业务流程和业务数据具有独特的优势, 主要在于它充分利用空间 (泳道) 和时间 (阶段) 两个纬度来对业务流程和数据进行分析;对于流程分析, 泳道流程图可以一目了然的发现业务流程中的可控过程发生在哪个部门、哪个时段, 由哪个角色或执行者完成, 它的上游是谁, 下游又是谁, 分工明确, 需求清晰;对于数据分析, 泳道数据流图可以发现业务数据的生产者是谁, 消费者是谁, 数据生产的时段, 数据处理的时段以及具体的数据项是什么, 这些正是信息资源规划内容的重中之重。

二、利用泳道流程图分析业务功能需求和流程重组

利用泳道数据流图分析业务功能需求的步骤如下:

(1) 确定信息系统业务流程的种类或用例, 根据流程或用例, 分别绘制泳道流程图, 通常情况下一个流程或一个用例绘制一张泳道流程图;

(2) 确定信息系统业务流程或用例中所有涉及到的职能部门, 业务角色、执行者, 时间或者外部信息系统。绘制每一个涉及者, 生成泳道, 以涉及者名称命名该泳道。

(3) 分析业务流程或用例中, 业务流程涉及的泳道的时序, 排列泳道的先后。时序上越早涉及的泳道优先级越高。重新根据优先级高低从上到下垂直 (或自左向右水平排列) 泳道;

(4) 分析业务流程或用例的逻辑时间顺序, 分成若干阶段, 按照时序从早到晚自左向右水平 (或从上至下垂直) 排列所分阶段;

(5) 根据业务流程或用例, 绘制流程或用例的起始点, 通常位于第一泳道 (即第一职能部门) 第一阶段 (即第一时序) 中;

(6) 分析第一泳道第一阶段中, 业务流程或用例涉及到的过程, 控制流, 分岔点, 说明过程处理项和判别条件;

(7) 根据流程或用例, 第一泳道第一阶段的控制流输出将是下一个阶段或下一个泳道的控制流输入, 绘制该控制流, 指向下一阶段或下一泳道;开始分析该阶段或泳道, 重复第7步, 直至所有泳道, 所有阶段分析完毕;

(8) 在控制流的最终输出端, 绘制终止点。

在业务需求分析基础上, 可进行业务流程重组。流程重组是信息资源规划的重要内容, 也是企事业单位提高生产效率, 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利用泳道数据流图进行业务流程重组的步骤如下:

(1) 从泳道角度 (空间角度) 察看业务流程, 每一泳道中相似度较高或重复性的过程环节归并到同一过程环节中;

(2) 从阶段角度 (时间角度) 察看业务流程, 在某阶段可以并发处理的过程环节调整到该阶段之中;

(3) 再从泳道角度察看业务流程, 泳道与泳道之间, 具有较大相似度的泳道进行归并 (这说明在功能上, 这些泳道所代表的部门、用户等设置是冗余的, 可以裁撤) ;

(4) 重复 (1) ~ (3) 步骤, 直至泳道、阶段、环节等不在冗余为止;

(5) 从阶段角度 (时间角度) 上再次审视此时的泳道流程图, 发现控制集中的过程环节以及可能的处理瓶颈, 一是标注增设业务角色的用户数量;二是增设具有相同功能的职能部门, 形成部分冗余, 以形成负载均衡。

至此, 完成整个流程重组。

三、利用泳道数据流图分析数据需求

在完成流程重组基础上, 可以利用泳道数据流图分析系统业务数据需求。绘制步骤如下:

(1) 分析第一泳道第一阶段中, 业务流程或用例涉及到的数据项, 数据流, 分岔点、数据处理及数据存储, 针对每一数据流、数据项、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进行编号和说明;

(2) 根据流程或用例, 第一泳道第一阶段的数据输出将是下一个阶段或下一个泳道的数据输入, 绘制该数据流, 指向下一阶段或下一泳道;开始分析该阶段或泳道, 重复第1步, 直至所有泳道, 所有阶段分析完毕;

(3) 在数据流的最终输出端, 绘制终止点。

四、泳道数据流图应用实例

以某物资采购管理流程为例, 按照上述泳道数据流图绘制步骤, 物资采购管理流程所涉及的泳道数据流图绘制如图1所示。

图中, 职能部门分为申购部门, 计划部门, 评估部门、采购实施部门和财会部门。流程分为需求请领与评估、计划拟制、采购实施和财会审计四个阶段。流程起始于需求请领与评估阶段, 由申购部门发起物资采购申请, 该部门产生“采购申请信息”, 处理“请购管理”过程, 并将填写完备的“采购申请信息”发送到计划部门的采购计划拟制人员。计划部门接收“采购申请信息”、“样品评估信息”、“供应商评估信息”, 从而“制定采购计划”, 完成“采购单管理”, 生成“采购单信息”。这个过程中, 计划部门的采购计划拟制人员是“采购申请信息”、“样品评估信息”、“供应商评估信息”的消费者, 又是“采购单信息”的生产者。其中“样品评估信息”由评估部门的产品评估人员生产, 而“供应商评估信息”则由评估部门的供应商评估人员生产。后续的数据流信息则由采购实施部门和财会部门生成、处理并完成。

和基本形式的数据流图相比, 泳道数据流图同样可以清晰地看出, 整个物资采购管理流程包含了哪些数据流、数据项、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而且不仅如此, 泳道数据流图还可以清晰地看出数据项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可以看出数据流在跨职能部门间的流转, 可以看出数据处理和数据存储的执行者, 从而更加充分的挖掘和表达类似物资采购管理这样跨职能部门信息系统的数据需求。

五、结束语

信息资源规划通常涉及规划单位的多个部门、多个层级和多种角色, 流程复杂, 规划分析困难。本文以泳道流程图、泳道数据流图技术为基础, 提出一种信息资源规划方法, 可以为信息资源规划的需求分析、业务流程重组和系统建模三个阶段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有效降低规划难度, 提高规划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罗晃, 张翠侠, 袁方.信息资源规划的协同策略与方法[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3 (8) :72-76.

[2]高复先.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88-149.

流程规划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分析与规划,业务流程,数据流程

本论文选题于制造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规划, 首先对CG公司原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诊断, 接着对该公司人力资源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进行分析, 从公司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实施运作的整体需求出发, 讨论企业如何结合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业务流程改进, 在此基础上, 做出了CG公司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方案和具体实施方案。

一、相关理论概述

人力资源是指一定时期内组织中的人所拥有的能够被企业所用, 且对价值创造起到贡献作用的教育、能力、技能、经验、体力等的总称[1]。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就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 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组织、协调、培训、调配等工作, 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 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监督, 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做到事得其人, 人尽其才, 人事相宜, 以实现组织目标[2]。

二、CG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现状及诊断

2.1企业概况。

CG公司是集工程机械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于一体的专业化的大型企业, 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工程机械研发、生产基地。据初步了解, 公司人力资源部虽已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化, 但是各个环节信息不能共享, 计划缺乏执行力度, 大多数部门存在手工操作、重复录入, 公司高层希望针对公司现有状况做出一个全面的信息化战略规划。

2.2职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招聘过程中, 人力资源部门只是发布招聘信息、筛选简历、面试、复试体检等, 而缺少对被招聘人员的综合评估、性格测试。公司有培训计划, 但没有对培训计划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也没有对各部门分厂进行培训需求分析。公司在考核过程中缺乏沟通, 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缺乏奖励, 绩效考核的效果不好, 由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 使考核不能反映出真实的情况。人力资源部员工认为应将所在的岗位及所担负的责任、工作结果绩效以及工作行为态度纳入薪酬考核体系, 认为对目前的薪酬不是太满意, 而执行比较严格。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整理, 本人将其归结为四个方面的因素。图3-1为人力资源部问题分析鱼骨图。

2.3建议及改进措施。

现有人力资源部职能尚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层面上, 对于公司发展没有促进作用。应对人事管理制度进行优化整合, 明确各单位责权利, 细化各项管理制度, 形成操作细则。同时通过在流程的描述中界定每一环节的责任人, 即可得到各岗位的具体工作职责和权限。深入了解各生产部门的具体情况, 制定、完善人力资源规划;清晰界定招聘环节中人力资源部与用人部分的角色定位和分工协作关系;细化绩效管理办法, 形成操作细则。

三、CG公司HR管理流程分析

通过对CG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现状及诊断不难发现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当是能辅助解决人力资源部现存问题, 并一定程度上提升部门工作效率及效果的优化系统。下面就将人力资源部个别业务流程进行分析, 再对相应的数据流程进行描述, 最终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

3.1HR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企业不同的业务流程之间以及构成总体的业务流程的各个子流程之间往往存在着形式多样的联系, 其相应业务[3]如图3-2所示。

3.2HR管理数据流程分析。

相关部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测评, 与人力资源部实施的人事管理形成人事档案文件由人事档案文件做工作分析、绩效评价和薪酬管理, 分别形成工作说明书文件、绩效评估记录文件和人员报酬文件。同时人力资源部通过人力资源计划管理形成人力资源计划文件, 再由此做培训计划管理和招聘管理 (与工作分析形成的工作描述文件) , 从而形成招聘信息和培训计划文件, 人力管理数据流程。

数据流图上所有成分的定义和解释的文字给以定义和说明。根据图3-3, 得出表3-1数据流描述表处理功能描述表。

四、人力资源管理新系统规划

通过前文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本人对其系统功能进行了设计, 以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系统对业务流程的辅助作用, 改进后的系统由5个分系统组成, 对几个分系统具体说明如下:

绩效考核子系统:通过HR绩效考核模块的使用, 逐步实现对员工绩效考核的信息化、数字化管理, 体现考核结果的客观性, 科学性, 提高绩效考核工作的效率和效益, 为员工薪酬的确立提供依据。

招聘选拔子系统:针对公司人力资源开发建设, 规范人力资源的规划体系;实现各个职位用人情况的及时查询、统计、分析;根据用人情况, 建立招聘计划, 发布招聘信息;实现员工的甑选录用, 对录用过程中人员的管理和查询;内部人才库和后备人才库的建立;招聘计划执行情况总结记录。

培训发展子系统:培训规划审批流的建立, 可以实现在网络上的提交、审批;培训计划的建立, 相关培训信息的记录;实现以“培训问卷”的形式对培训结果实现网上的培训调查和及时反馈;培训资料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在HR平台上的发布, 便于员工的学习。

薪酬福利子系统:根据公司制定的薪资管理方案, 实现人员的变动情况与薪资计算的同步管理;实现薪资的查询、统计、分析和出具相关报表。

系统管理子系统:包含自定义架构、工作流设置、系统重构、个人权限查看、重新登录等功能。上要用于对系统组织结构架构、用户及用户组权限设置及权限范围设置进行设定, 并通过工作流设置和系统架构实现对系统数据结构的调整和相关工作流程的修订。同时个人也可对个人权限和密码信息进行管理。

4.1系统实现目标及软件应用总体框架。

通过引进人力资源系统, 完善企业人力资源基础管理、绩效考核、招聘培训和薪酬福利管理, 规范HR部门的业务流程。根据CG的人力资源管理特点和公司对HR系统的目标要求, HR系统的总体框架如图4-1所示。在形成的此框架中希望能首先实现人力资源部个模块之间的信息集成, 随后形成人力资源系统与其它系统间的信息集成, 从而达到企业内部的数据共享。

4.2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实施效果评估。

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估系统, 利用评价结果对最初的人力资源规划与发生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主动适应性调整, 修正偏差, 最终保障人力资源规划的持续滚动发展。通过对人力资源规划的评估, 及时发现规划在制定当初和实施过程存在的缺陷, 帮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识别那些明显改善人力资源规划的活动, 从而保证有限投入的最佳回报, 否则会降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整个企业的资源利用水平。

结束语

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 是新经济时代下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趋势, 是以网络技术的成熟与运用为基础, 将先进的软件配上高速的硬件运用于人力资源管理, 为企业建立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 它既可以作为各部门管理者日常工作的支持性工具, 也可以为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参与制订企业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信息。本研究以成都CG为案例, 对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可以作为案例参考。

参考文献

[1]施能.标本兼自治的人力资源管理[J].经理人, 2002, 12.

[2]毛春元.全面质量管理与统计技术[J].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1.

流程规划 篇9

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来说, 每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都作为院校重点工作来落实, 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与院校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如何把毕业生就业统计管理工作以及就业跟踪管理工作落实好成为了关系学院战略发展规划的重要因素。但是从业务流程的角度分析, 由于绝大部分院校还是以传统的大学生就业统计办法及初次就业率来评价一所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 主要的业务流程方式围绕学院工作人员采用电话、即时通讯工作等工具以询问的方式获取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作为初次就业率统计的根据而进行, 但是这种传统的业务流程方式忽略了现阶段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特点, 现阶段的应届毕业生普遍存在频繁跳槽, 职业稳定性低, 从传统上的主要关注职业薪酬方面转向主要关注职业发展空间方面的转变等特点。在这种作用背景下, 通过传统业务流程统计的初次就业率就不能反映该院校应届毕业生真实就业情况, 就业工作业务流程管理的重点就需要转变为了解毕业生毕业后的职业转换, 职业发展空间, 职业稳定性, 晋升机会, 能力培训, 自主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就业跟踪管理体系中来。高职高专院校不能再用初次就业率, 半年就业率来评价毕业生就业情况好坏的标准, 而是需要实施毕业生就业跟踪管理体系, 而且基于传统的业务流程统计初次就业率方式需要不断地重复更新数据, 严重浪费了人力资源成本。因此, 需要针对现阶段应届毕业生的特点从关注数据重复统计的就业率初次统计业务流程方式向关注毕业生动态就业情况的就业跟踪管理业务流程转变;本文提出应用管理学战略数据规划方法结合基于工作流的就业跟踪业务流程重组方式应用于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管理工作当中, 实现优化业务流程, 引入优秀管理模型, 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合理配置管理资源, 提高就业工作效率等优势。

1 基于工作流的业务流程重组

由于传统的就业指导统计工作处理流程缺乏处理过程的记录和跟踪, 在数据统计操作过程中认为干扰的因素大量存在, 导致数据的业务处理过程没有按照标准的业务流程进行, 得到的分析数据不能真实反映实际需要, 业务处理过程中重复而手工的登记修改导致就业数据信息量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处理效率得不到很好滴控制与度量, 过度依赖于人工分析与纸张登记, 无法实现数据潜在信息量的挖掘, 无法很好滴实现处理数据的查询、检索、跟踪、统计等, 高职高专院校已经投资的信息化环境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采用工作流系统对就业工作流程进行管理, 实现业务流程半自动化, 提高工作效率、合理利用院校信息化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 可以满足就业信息数据跟踪反馈的要求。

工作流 (WorkFlow) 主要解决基于计算机与信息技术而实现业务执行过程的部分与整体的自动化, 从而提高业务流程工作效率。工作流方式使得业务流程参与者与用户之间按照某种工作流预先定义的规则传递文档信息, 管理信息与任务执行过程自动进行, 从而实现预期业务目标。流程自动化的工作流管理系统主要与业务流程重组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RP) 技术相结合实现管理系统各种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执行。

工作流管理系统提供了业务流程自动执行, 流程过程数据统计分析, 信息流实时监控与信息跟踪等工作, 大大缩短了流程的生命周期, 提高系统的工作及执行的效率;同时工作流管理系统方便用户分析业务流程的弊端, 给予业务流程重组 (BRP) 一定的支持, 是系统业务流程重构技术的实现与延伸。目前, 高职高专院校就业工作业务流程管理方面主要还是重复的手工统计数据以及人工分析数据方面, 重复且繁琐的业务流程方式导致了以此数据为根据而进行的就业指导改革工作产生了误导的作用, 由于现阶段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指导不再是静态数据的层面, 而是转向了以数据信息流跟踪为主导的动态过程, 因此, 必须重组初次就业率统计业务流程。基于工作流的信息管理系统对以动态信息流自动跟踪为目标的业务流程重组提供了支持。

2 战略数据规划方法

战略数据规划方法是由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马丁 (James Martin) 提出的, 马丁认为数据类和数据之间内在的联系是相对稳定的, 而对数据处理的业务流程和步骤是经常变化的。因此, 本文中所述的就业跟踪管理系统就是应用战略数据规划的方法对传统就业工作数据处理业务流程进行一定的重组以适应经常变化的业务流程需求。按照战略数据规划方法的要求, 管理系统的构建是一个自顶向下规划的过程, 管理系统的任务目标应该适应业务流程重组的需要, 系统的构建分为业务模型构建、主题数据库建立、子系统划分三个步骤。本文中的就业跟踪管理系统在业务模型分析构建阶段主要根据工作流业务流程重组的要求分析确定就业跟踪管理系统中的业务范围与职能范围, 从而确定该管理系统的业务模型;利用UML技术根据业务模型明确业务模型的处理过程, 分析就业跟踪管理系统实体与活动的范围并利用例图合理体现管理系统中参与者与用例之间的关系, 使用战略数据规划方法指导该系统设计过程要求分析阶段所完成的业务模型具有完整性、适用性、持久性的特点。分析好管理系统的业务模型后就可以建立系统的主题数据库了, 本文中所述的管理系统主题数据库面向管理系统的业务模型, 根据战略数据规划方法要求就业跟踪管理系统有满足3NF规范的基本表组成, 使得开发的管理系统独立于应用程序从而满足不同应用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与应用扩展的要求;完成了主题数据库的建立后就可以根据业务流程重组及工作流技术要求进行就业跟踪管理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与模块的划分工作。

3 就业跟踪管理系统概要设计

就业跟踪管理系统与传统的就业率信息统计系统存在着本质上的具别, 就业跟踪管理系统是对传统就业率信息统计系统的拓展, 使用工作流的方式实现就业率统计系统体系的拓展以及与其他应用系统间数据共享的集成要求, 是对就业率信息统计系统中业务处理过程方式的重组, 就业率信息统计系统注重的是毕业生一次电话访问数据的登记与归类, 不涉及数据在时间范围上的有效性特征, 不涉及就业数据有效性的分析, 不涉及数据的跟踪修改特性, 与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固有特点不相吻合, 就业跟踪管理系统注重的是业务流程处理的半自动化, 把相关的重复性的数据业务流程转嫁到信息管理系统工作流半自动化实现当中, 就业跟踪系统关注的是就业信息的动态变化特征, 采用就业指导课程学分的方式把修改义务从教师转嫁到毕业生本身中, 注重信息的跟踪修改分析流程, 就业跟踪管理系统与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重点关注职业转换, 职业发展空间, 职业稳定性, 晋升机会, 能力培训, 自主创业能力等特征相适应。根据本文当中分析要求, 使用战略数据规划方法设计基于工作流技术与业务流程重组相结合的就业跟踪管理系统概要设计如下:

1) 使用工作流技术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对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毕业流程的分析可知, 应届毕业生就业流程主要分为用人单位发布招聘信息、院校收集处理就业信息、毕业生准备好应聘材料、根据招聘要求投递简历、用人单位审核确认招聘人员、学校发放就业推荐表与报到证给学生等几个步骤流程, 根据业务流程方式使用工作流方法抽象出业务模型过程。

2) 本文所涉及系统主要是对上面毕业生就业信息统计流程的重组与扩充, 在使用工作流方法改造传统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扩充了系统对于毕业生就业信息后续跟踪的要求, 根据要求抽象出毕业生就业信息跟踪管理业务模型。

通过应用战略数据规划开发应用管理系统和对传统的就业信息统计业务流程应用业务流程重组的思维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分析了传统就业工作业务流程的弊端重构出基于工作流的就业工作业务流程管理方法。

4 结论

高职高专院校的就业工作与该院校的招生规模和发展前景息息相关, 关系着一个高职高专院校生存发展以及发展壮大的步伐, 每个院校的管理者们都把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加以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规模以及教育意义的改变, 以往用初次就业率以及半年期就业率来体现一个院校就业工作好坏的标准正在改变, 现阶段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毕业生有着他们特有的就业心理状态及新式就业的特点, 如果我们还是利用旧的思维和旧的业务流程来管理和分析这群独特群体毕业生的就业及就业后规律显然已经无法适应, 基于此, 本文通过利用战略数据规划的方法来规划信息管理系统, 力求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把繁杂的就业工作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 通过分析原有就业信息管理业务流程的不足之处, 提出基于工作流对就业管理进行流程重组;以上的分析和研究为就业跟踪管理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业务模型及流程模型, 随着高职高专院校规模的发展和现阶段应届毕业生对于就业关注点的变化, 以初次就业率及半年期就业率为管理目的的管理系统业务流程必将向以就业信息跟踪及学生毕业后就业指导服务为中心的跟踪管理服务系统过渡。

参考文献

[1]张娜.工作流技术在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 2005.

上一篇:电连接控制器下一篇:家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