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安全现状论文

2024-07-28

质量安全现状论文(共12篇)

质量安全现状论文 篇1

摘要:食品质量安全是中国面临的严峻课题, 关乎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本文主要介绍了食品质量安全在中国的发展及现阶段我国所面临的食品安全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食品,食品质量安全,对策

1食品质量安全概述

2009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给出了食品安全的定义。“食品安全, 指食品无毒、无害, 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 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描述为“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安全贯穿于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一系列过程,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影响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 引发食源性疾病。据估计, 每年有180万人死于腹泻性疾病, 其中大部分病例可归因于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水, 有200种以上已知疾病是通过食物传播所致的。食源性疾病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一个普遍和日益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给国民经济和发展以及国际贸易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食品安全是所有国家和所有消费者共同面临的问题, 各国都在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制度, 同时加大对食品生产者和食品销售者的监管力度。2007年11月发布的以“加强全球食品安全”为主题的《北京食品安全宣言》中指出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健康职能, 国与国之间以及各国之间在食品安全方面所实施的公平的措施会改善全球食品安全。食品安全没有国界, 世界各国,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 还是发达国家, 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拥有独善其身之术。食品安全不仅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也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难题。

2食品安全在中国的发展

1988年7月, 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技术监督局, 统一管理全国的标准化工作。1988年12月29日, 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我国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它规定了我国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政策、任务和标准化体制等。它是国家推行标准化, 实施标准化管理和监督的重要依据, 自1989年4月1日起实施。1993年2月22日, 七届人大常委会第30次会议颁布了新中国建立以来的第一部《产品质量法》, 自9月1日起正式实施。2000年7月8日, 江泽民主席签署第33号主席令, 向社会公布新修订的质量法, 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2002年7月, 国家质检总局对米、面、油、酱油、醋等五类食品实施市场准入, 标志着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正式启动。2009年6月1日, 我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法》正式实施。中国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 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近年来, 中国进出口和国内消费的食品在质量安全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 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食品安全仍存在很多问题, 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以提高食品安全的整体水平。

3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中国拥有13亿人口, 既是食品生产大国, 也是食品消费大国, 食品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现阶段, 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危害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3.1食品原材料的种植养殖领域

自然界中的许多植物和动物都可以作为食品的原材料,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 对食品原材料的需求也迅速增加。种植业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使很多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过高, 植物中的农药可经过食物链逐级传递并不断蓄积, 对人和动物构成潜在威胁, 并影响生态系统;养殖业滥用兽药及饲料, 导致动物体内激素重金属等超标, 其被人们食用后, 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 还可导致人畜共患病和疫病的增加, 重金属在体内富集后能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 还可能产生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食品安全在源头即得不到保障。

3.2食品生产加工环节

在中国, 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是中小型企业, 这些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 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不能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从而导致出现诸如产品的微生物指标超标, 超量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等状况。随着时代的进步, 食品工业中应用新原料新工艺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了许多已知或未知的新问题。此外, 转基因食品也存在潜在危险, 同样带来了安全性问题。

3.3食品销售流通领域

一些不法商贩为了谋取自身利益, 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及过期食品, 从而对消费者身体造成严重危害。食品包装储运、上市流通过程中储存不当即会影响病原微生物的控制, 使得食品腐败变质, 消费者误食此类食品会对其健康造成极大隐患。

3.4食品安全监管方面

我国食品安全起步较晚, 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 从而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另外在我国, 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权限分离, 实行多头管理, 各个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协作, 执法力度不到位, 从而给问题产品进入市场留下了缝隙。我国的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尚不完善, 国家级食品检测机构数量有限, 大多分布在大中城市, 在偏远城乡缺乏质量检测设施和人员。另外我国的食品检测标准尚未与世界接轨, 检测手段有限, 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食品安全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 政府部门不能及时通报食品安全信息, 消费者不能及时获得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致使政府的安全监管行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4食品质量安全对策

4.1从源头抓起, 打好食品质量安全基础。

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限制农药及饲料激素的使用。加强科技创新性研究, 培养优良品种, 提高产量。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畜牧业, 实行科学的栽培养殖方法。技术人员多下农田农场, 将科学技术应用到食品原材料的栽培养殖中, 政府监管人员下到第一线, 从源头入手, 把好食品安全第一道关。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同时进行, 以不破坏环境为前提搞好农业畜牧业, 同时良好的环境也能保障食品原材料安全、不受污染。农业、卫生等部门应加大对食品原材料及其生长生活环境的监测工作, 保证问题产品不流入生产及流通领域。

4.2教育监管并进, 抓好食品安全关键环节。

进一步完善食品生产许可证制度, 加强对食品生产从业人员相关法律法规和生产技术教育, 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监控。进一步完善食品添加剂相关标准和法规, 确保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领域正确使用。集中整治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严厉打击黑窝点、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生产加工的食品行为和生产生产加工企业。

4.3坚决取缔食品流通中的不法行为, 加大违法惩罚力度。

进一步完善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不安全食品的强制返回制度, 将问题产品挡在门外。对制售质量不安全产品的厂商处以高额罚款, 并从重追究其刑事和民事责任, 使不法分子不敢铤而走险。从食品原料种的植养殖到食品生产加工及销售流通全过程中引入HACCP管理体系。HACCP即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 它对造成食品污染发生或发展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分析, 从而确定能有效预防、减轻和消除各种危害的“关键控制点”, 其被认为是一种科学、简便和实用的预防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被国际权威机构认可为控制由食品引起的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将HACCP运用于我国可改善我国食品卫生状况, 提高食品安全和品质。

4.4加强政府监督力度, 扼杀一切有可能引起食品卫生不安全的因素。

创新食品安全综合监管体系, 权力和责任并举。我国应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立法经验, 以现有的国际食品安全法典为依据,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相关认证体系。政府应加大投入, 提高检测机构的检测技术和能力, 提升检测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建立食品安全预警系统, 加强食品安全的有效控制。建立和完善食品中污染物监测系统, 提高食品污染监测和预报系统的能力。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创建食品生产企业和销售单位的信用数据库, 从道德和法律两方面约束食品相关企业。加强教育宣传, 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能力, 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

5结语

我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还存在许许多多的问题,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 我国的食品安全已俨然成为世界性的话题, 食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 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政府相关部门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 不断吸取发达国家成功的食品安全监管经验, 加强监管力度, 在一些领域已取得一定成绩, 但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这需要政府及全社会每个人的积极参与, 相信在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下, 人类的食品安全定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Mead, P.S.et al、Food-Related Illness and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J]、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1999, 15 (5) .

[2]谢建华等.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食品工程, 2010 (3) :8.

[3]谢明勇.食品安全导论[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9.

[4]刘光富.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研究[J].吉林农业, 2010 (8) :232.

[5]朱加虹等.食品安全现状与HACCP应用前景[J].食品科学, 2003 (24) :261.

质量安全现状论文 篇2

我国是食糖的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2007/2008榨季产糖1485万吨,2008/2009榨季1247万吨[1],2001-2009年间我国食糖消费以年6.2%的趋势增长。我国食糖的主要来源是糖料甘蔗,蔗糖是天然甜味剂,是人体所需的重要能源和众多食品产业的重要原料、辅料或添加料。世界各国对食糖的质量安全都有严格的要求,并有着相应的标准规范。随着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不断提高,对食糖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食糖质量安全、生产过程的安全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食糖生产方面存在许多质量方面不安全因素,如糖料甘蔗和甜菜种植过程中存在农药和化肥等污染问题、食糖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助剂残留、重金属和微生物等污染问题、企业自身实验室的管理和检测能力问题,相关质量法规、标准和监督措施不健全,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把关问题等等。

1我国食糖质量安全的现状

1.1近8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对食糖质量安全的抽查结果

为了加强对食糖产品质量的监督,进一步提高食糖产品质量,促进食糖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质检总局近8年来对食糖质量安全进行了抽查。

2006年抽查结果显示,40%左右的食糖质量存在问题。表1表明:食糖质量不合格项目有:二氧化硫、色值、蔗糖分/总糖分、菌落总数、电导灰分、还原糖分、混浊度、干燥失重、标签等,其中以二氧化硫和色值为主。

1.2白砂糖产品专项抽查

2003年国家质检总局对白砂糖进行专项抽查,此次被抽查企业91家,占全国甘蔗制糖企业的32.5%,白砂糖产品抽样合格率为78.1%;2006年质检总局抽查了62家企业的62种产品,合格59种,产品抽样合格率为95.2%。从两次抽查结果来看,国家质量监督部门的监督抽查促进了企业质量意识的提高,使企业加强了质量管理,提高了食糖行业产品整体质量水平。

2质量安全的原因分析

2.1糖料甘蔗和甜菜的质量安全

要保证食糖的质量安全,首先要保证原料蔗和甜菜的质量。原料蔗与甜菜在种植过程中,田间的污染会造成食糖质量下降。农民为防治甘蔗螟虫、地下害虫、草、鼠等,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农药;这些农药难降解,不仅破坏土壤,而且残留在甘蔗或甜菜内,进而人类在食用这样原料制出的食糖就会摄入低剂量的残留农药,从而危害人体健康[2]。2008年7月,广东恩平市圣堂镇蔗农施用特丁硫磷造成特大安全事故,9人接触性农药中毒,其中3人死亡[3]。农民为保证作物高产丰收,长期使用大量的化肥,从而影响农产品的品质;一些化肥生产过程中会含有一些重金属,长期使用会造成重金属积累而污染食糖,如磷肥[4]。同时污水灌溉,这些污水进入农田,经作物吸收,造成重金属、氰化物、病原菌污染;空气流动携带周边工厂重金属颗粒、酸雨等污染[5];因此污水和废气携带的有毒害物质进入甘蔗或甜菜内,进而影响食糖的质量。

2.2食糖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2.2.1食糖的加工和包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45条和《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第28条,在食品的加工和原料处理过程中,为使其顺利进行,可以应用某些辅助物。因此,在制糖工艺过程中,制糖企业会使用到石灰、硫磺、磷酸、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等澄清剂和辅助剂[6];若在制糖生产过程中处理不当,这些化学物质会有微量残留在食糖中,破坏食糖质量安全。广西质检部门对广西2007/2008年榨季白砂糖检验,没有发现二氧化硫、砷、铅等含量超标,抽查22批白砂糖样品,所有批次铬、镉均符合《食品中污染物限量》要求[6]。

食糖包装材料选用不合适的材料会破坏食糖质量安全,如包装材料的化学单体等。长期以来,我国食糖一直使用聚丙烯和聚乙烯塑料袋,此类包装材料较易出现因材料或封口密闭性差而导致食糖结块、变硬等现象,从而影响食糖的质量。

2.2.2食糖的贮存和运输

食糖在储存期间如果保管不好,也会发生各种降低食糖质量变化的情况,如吸湿、结块、发酵酸败、变色变味、蔗糖转化、滋生微生物和螨虫等。2008年12月29日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糖抽查结果表明:五个食糖抽检产品中微生物指标不合格,其中2种食糖霉菌指标超标,3种食糖酵母菌超标[7]。

2.2.3制糖企业实验室的检测能力

制糖企业实验室在对食糖质量安全控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2007/2008榨季中,国家食糖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8]对全国101家食糖企业实验室进行能力验证计划,发现整体合格率下降。其原因在于生产企业对产品质量控制不够重视,在产品检测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标准规范要求

2.3产品质量标准与国际上的差异

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有着自己的一套食糖标准,而我国仍然采用旧的国际糖品法典标准。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质检行业需要不断更新食糖的检测标准,使之逐渐与国际接轨[9]。

3、提高食糖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3.1质量监督部门加强监督

各级质量监督部门要加强监督,以行政手段督促企业强化产品质量意识,严格按照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对企业进行考核和监管,促使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标准。建立有效的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对产品进行质量监督,防止假冒伪劣产品流入市场,确保食糖产品安全,保障消费者身体健康。

3.2减少食糖原料生产的污染

原料作物种植过程中要减少高毒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和施用频次,减少污染水体的灌溉,加强研究一些新型低毒高效、不污染环境的生产资料,从源头上解决食糖农残和重金属污染问题,发展绿色产业,提高食糖产品的食用安全性。

3.3提高企业生产质量水平与质量检测能力

企业经营者和全体员工要牢记“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质量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和源动力,是企业的生命”的观念。抓好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和相关的规章制度,认真执行产品质量标准,严把食糖产品质量关。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控制,减少助剂残留,如石灰、硫磺、磷酸、聚丙烯酰胺等,因此要加强对加工水、辅助材料、各类糖用生产助剂的相关检测,控制好生产工艺参数,保证生产加工的安全卫生;控制好包装材料的安全检测监控。所以,从食糖生产加工、食糖运输等都要做到有效的质量监控,才能保证食糖产品的质量,满足客户的需要。

企业要多方面、多手段促进检测水平的提升:一要加强企业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通过实验室认证认可,规范检验操作,提高检验的速度和准确度;二要加强对实验室主管人员的培训,统一管理,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的检测技能;三要加强对实验室仪器、设施与环境条件、标准物质和试剂耗材等的控制,对仪器设备要按规定定期进行检定和校准,加强对实验室温湿度的控制,要使用有证的标准物质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溯源性,对试剂和耗材要进行适当检查避免因质量问题而造成对检测结果的较大偏差;四要进行分析方法攻关,规范和完善检测程序和方法;同时加大检测仪器的投入,大力推进从化学分析法向仪器分析法转变。

3.4更新国内食糖检测标准,提高监督检验机构的技术水平

标准的先进性是有时间性的,标准在制定时候是先进的,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可能会成为落后的标准,成为阻碍发展和不产生效益甚至产生负效益的标准。因此,要时刻关注国际相关标准的动态,及时修订国内食糖产品标准,逐步与国际先进标准接轨,使标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并能够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同时,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要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检测技术,对食糖产品进行检验并形成新的标准方法,通过食糖产品和检测技术标准的更新提高,促进企业技术革新,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我国食糖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10]。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现状 篇3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2-0078-02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产业的任务不仅是保障农产品数量增长,更要看重农产品的质量。我国政府及社会各界都十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断加强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方面的监管和建立。2001年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极大提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我国农业部首次制定“无公害食品计划”,标志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初步建立。“无公害食品计划”的出现促进了我国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也让更多人看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开展的重要性。受现实原因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整体水平不高,不仅在出口中面临诸多问题,对食用者身体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分析和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现状及对策成为当前的热点。

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化学残留物品增多

建国以来,我国每年农产业化学用品量不断增长,全国每年使用的农药约180万t,其中大部分农药已经被国家严禁使用。有关学者对农产业化学用品含量进行分析,认为有30%左右的化学用品含有有机磷,其毒性极大,对食用者会造成严重伤害。我国每年施用的化肥总量约4 500万t,平均到农业土地上的化肥总量超过400 kg,这与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化肥使用量存在明显差距,导致我国土壤中化肥含量过高,化学残留物自然过高。受认识和化肥、农药价格以及种植时间的影响,我国部分农民在种植中会选择催熟药、激素,以保障农产品快速上市,这样一来,自然对农产品质量有所影响,不仅农产品口感不好,对人体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不能排除,我国部分农民为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使用不良竞争手段,加快果实成熟,造成农产品化学残留物过高,不断发展下必然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据有关报道,我国每年因食物农药含量过高造成的人员中毒案件超过万人,其中大部分为蔬菜水果化学残留物高,这已成为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不安全因素。

1.2 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控制难度提升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明显增多。科技发展下,受到污染的机会增多,导致农产品面临更多有害物质的侵害,威胁食用者身体安全。对于食品安全而言,其对人们身体的损害是长期存在的,即人们长时间食用含有化学残留物的食品,造成中毒情况,引发慢性中毒。不仅是成年人,幼儿在生活中同样面临食品安全问题,因其危害性大、来源广,难以被发现,往往会造成社会恐慌。部分幼儿因在母体中受到食物污染,出生后即出现畸形、脑干损伤等病害。三聚氰胺事件就是如此,目前我国国内大部分人提起三聚氰胺事件依然心存余悸。

1.3 质量安全问题下出口贸易遇阻

从我国近年来农产品出口情况看,有大量农产品被退回,主要退回原因就在于:农产品质量差、化学残留物过多、添加剂过多、不符合出口国食品安全标准。严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已经造成我国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农产品出口后被退回,将面临高额费用赔偿、运费,也对我国农产品品牌形象建立造成严重影响。进入新时期之后,世界各国都十分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农产品安全与否已经成为评判一个国家农业产业优劣的标准。我国的大米、蔬菜、玉米等农产品长期出口国外,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因农产品安全质量问题,使其出口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目前,美国、日本欧洲部分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实施进口限制,并制定严格的进口标准,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阻力。如不能加快解决这些问题,必然会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和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加快制定质量安全体系以及出口贸易对策,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

2 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对策

2.1 制定严格的农药化肥使用标准

当前我国农业用地农药化肥含量过多,会直接导致种植物农药化肥残留量过多。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制定严格的农药化肥使用标准是关键。尽管我国已有化肥使用标准,但并未严格规定,因此仍存在农药化肥使用过量行为。一方面,地方农业部门要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标准的监管,定期对地方农产品化肥、化学残留进行检测,对不合规定的产品予以销毁,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惩罚,以提升相关人员对农药化肥使用标准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开展农药化肥使用培训体系。受现实因素影响,我国农民学历不高,对农药化肥使用标准认识不足。通过培训体系建立,提升农民对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的认识,以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2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严惩违法违规行为

一是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我国近些年十分注重“三农”问题,大力推广农业发展,但无形中忽视了对农业产业的监管,使得部分人员钻法律空子,不顾农产品质量安全,只为获得更高经济效益。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提升农业种植户、农业企业的社会责任。对以经济效益为主、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而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给予刑事追责并进行社会赔偿。二是需要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共同协商、加大监管。除定期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审核外,还应对农产品生产种植给予专业意见,对国家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进行宣传,控制违法违规行为。

2.3 提升农产品质量审核,提高出口比重

为保障农产品出口,提升农产品出口质量审核可以有效避免出口国对我国实施的贸易壁垒。我国农产品在出口中经常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原因就在于农产品质量问题难以达到出口国制定的农产品标准。在国内进行第一道关的保证,执行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审核体系,保障出口的农产品都是高品质的,有利于维护我国农业大国地位,保障出口比重,维护我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农产品质量审核体系建立绝不在于保障出口比重,而是在于坚持可持续发展,对食用者身体健康负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农产品质量审核都十分重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利国利民,需要各方维护。

3 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自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我国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不仅要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也要保证健康。经济社会发展下,部分农业产业主体看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责任,造成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不仅影响国内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出口也造成严重影响。需要注意的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不仅在于化肥和化学用品的使用,城市内工业排放物品增多、城市环境差、缺少严格的市场管理机制和监管都会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因此,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应当从各个方面深入,不仅需要国家、农业企业注意,还需要社会各界关注和共同监督,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 李祥洲,钱永忠,廉亚丽,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舆情走势监测与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3(1):47-51.

[2] 董花.甜菜生产质量安全的影响因素及防控措施[J].中国糖料,2015(4):71-72.

[3] 陈业兵,董建军,谷晓红,等.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发展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4(11):134-136.

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 篇4

1 当前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1 养殖管理不规范

目前, 在我国畜禽养殖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仍然不高。一些养殖户知识水平较低, 安全意识差, 盲目追求低投入高产出。畜禽饲养环境较差、没有明确的饲养规程与管理制度、消毒不彻底、免疫不合理、过量使用兽药、滥用抗生素、未执行休药期、未建立用药记录、未建立养殖档案以及使用“瘦肉精”等现象比较严重。这些问题导致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严重影响了畜产品质量安全。

1.2 检测体系不健全

当前多发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表明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还远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需要, 尚处于起步阶段, 设备落后、人员短缺、人员经费不能保障等问题十分突出, 不少残留检测项目尚难开展, 部分市没有开展畜牧投入品 (兽药、饲料等) 检验, 县级畜产品质检站更是无法保证畜产品和畜牧投入品 (兽药、饲料等) 检验工作的开展, 与实际需要极不适应, 难以满足批量、快速、准确和全过程监测的需要, 也不便于管理。普遍缺乏用于监测的先进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 直接影响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真实性。

1.3 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控制能力差

畜产品加工企业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 但由于畜产品加工企业是一种投资规模小、进入门槛低的行业, 企业规模、从业人员素质、生产管理、质量控制等方面相差悬殊。有的畜产品加工者虽称之为企业, 事实上也就是一个比较大点的食品加工小作坊, 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过程控制、工艺管理制度, 从业人员没有经过必要的培训和考核, 检验设备形同虚设, 企业没有配备专职的检验人员, 产品出厂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检验, 这些管理和过程上的缺失极有可能成为畜产品安全的隐患, 导致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不合格的产品出厂流通。

1.4 监管力度不够

(1) 养殖投入品经营使用监管力度不够。一是监管部门人手、资质、设备等的制约;二是部分经营者、养殖户私下购买使用违禁投入品, 造成监管漏洞;三是产品抽样检测面有限;四是养殖户不按动物屠宰前禁药期、休药期停饲兽药、饲料, 给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了风险。 (2) 动物卫生监督认识不足, 监管不够, 执法不严。目前发生的动物卫生违法案件, 不能按照法律规定程序严肃处理。对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过程没有全方位进行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主体不到位, 不明确, 没有一个符合动物防疫法规定的动物卫生执法主体, 多部门分割执法, 各自为政, 互相扯皮, 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分散和浪费, 执法力度不够, 不利于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

1.5 监控手段传统单一

目前, 从养殖、运输、市场、屠宰等各环节的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和监管, 主要依赖于执法人员直接现场检查, 手工操作等传统落后的监控方式, 尚未建立起统一、完善的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网络信息监控系统, 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手段的功能优势, 且监控手段单一化, 信息不对称, 影响了监督执法的效率和质量。

2 对策

2.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从《食品卫生法》到《食品安全法》, 从《农产品安全法》、《畜牧法》到修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虽然提出了食品安全监管全覆盖的概念, 但在实际操作和部门执法的衔接中, 仍有漏洞。因此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相应的政策法规, 针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形成既与国际法律法规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 并使其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

2.2 提高畜牧生产标准化水平

通过引导、培训和宣传来规范、提高养殖场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示范化模式, 从根本上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加大扶持引导力度, 大力抓好龙头企业扶持与品牌培育力度, 发展循环经济, 推广绿色生态养殖模式, 提高现有一体化加工企业市场份额, 推进畜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示范化创建, 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

2.3 加强监管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县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站, 建立县、乡两级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和县、乡畜产品检测体系, 构建覆盖全县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按照畜产品质量安全实际需要, 每个县建立一个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 成立实验室, 购置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药物检测设备和仪器。同时在每个乡镇分别成立畜产品质量检测站, 配备专业人员和快速检测仪器设备。对生鲜乳收购站、畜禽养殖场、定点屠宰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等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实施抽样检测, 汇总、分析、发布监测数据, 依法处置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违规行为, 保障全县畜产品质量安全。二是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建设, 完善执法手段, 增加经费, 加大对执法人员培训力度, 提高执法效能, 有力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2.4 完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是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完善我国国家标准体系的基础上, 规范地方标准和行业标准, 并逐步引导生产、经营者向国家标准过渡, 不仅要规范国内畜产品的生产加工及出口, 也要注意对国外进口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同时加快国家标准体系与国际先进标准体系接轨的速度, 应在修订标准过程中强调全过程规范的原则, 重视研究、消化和借鉴国外先进标准中使用的部分, 加强对标准的补充、修订和完善, 提高标准的可操作性。

2.5 加大投入品质量监管

食品安全现状 篇5

1.1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并不令人乐观:剧毒农药、兽药的大量使用;添加剂的误用、滥用;各种工业、环境污染物的存在;有害元素、微生物和各种病原体的污染;有害生物和疫病多次发现;生物技术和食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带来的可能的负面效应;周边国家疫情的频繁发生;国内外人口流动的增加,新疾病的出现和原已消灭的重大疫病的死灰复燃等。近年在市场上曾发现食物加吊白块、鸡鸭饲喂激素、面粉加增白剂、海鲜用甲醛浸泡等,还有在水果上喷施催熟剂、膨大剂,在蔬菜上喷施剧毒农药等案例。

食品安全问题似有愈演愈烈之势,概括起来,有如下三个特点[3]。一是问题食品的涉及面越来越广。问题食品已从过去的粮油肉禽蛋菜豆制品、水产品等传统主副食品,扩展到水果、酒类、南北干货类、乳制品、炒货食品等,呈立体式、全方位态势。二是问题食品的危害程度越来越深,已从食品外部的卫生危害走向了食品内部的安全危害。过去只注意食品细菌总数,现在是深入食品内部的农药、化肥、化学品残留。三是制毒制劣手段越来越多样、越来越“深入”、手法越来越隐蔽,从食品外部的走向内部的、从物理的走向化学的。从曝光的有毒有害食品看,犯罪分子制毒制假手法花样翻新、五花八门。正是不怕你做不到,就怕你想不到[

4、5]。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总体形势趋于好转。但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仍然突出,处于食品安全事故风险高发期和矛盾的凸显期。食品安全管理目前还存在许多不足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更加科学化。如多数城市和地区尚未推行市场食品准入制度,许多食品未经检验就直接上市。食品加工业以中小型企业为主,约2/3消费者的食品由这些企业生产,这些企加工设备比较落后,卫生管理和技术水准较差,难以从整体上实施HACCP管理。总之,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及控制体系还不够完善、检测和预警体系也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真正地将危险性分析原则作为决策和管理的基础、先进的食品安全关键控制技术的使用尚未形成规模,对食品生产新技术进行评价和控制的技术能力不足、专业人员和经费短缺仍严重制约着食品卫生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是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危害公众健康的最重要因素[10]。据卫生部提供的信息,2003年,卫生部共收到全国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报告379起,12876人中毒,323人死亡。与2002年比较,重大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中毒人数、死亡人数分别增加了196.1%、80.7%、134.1%[11]。但是,在我国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报告制度中,大量肠炎、痢疾等散发食源性疾病病例以及病毒、寄生虫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并不包括在其中。我国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现状表明,由肠道致病菌(沙门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埃希菌O157∶H7、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等)污染食品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及疾病散发是直接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主要食源性危害[12]。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源性疾病报告系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发展中国家食源性疾病的漏报率在95%以上

[8]。因此,在我国,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仍然是对健康的严重威胁。

二是食品中新的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物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0]。最近几年, 各级政府纷纷制定了停止生产和使用部分剧毒化学农药的法规[13]。2000 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颁布实施3 周年总结会上, 农业部门将采取措施, 停止批准新增甲胺磷、对硫磷等5 种剧毒农药的登记;部分省市决定在农药用药高峰之际, 全面禁止在蔬菜区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然而, 在2001 年2 季度国家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显示, 已被禁止使用的两类高毒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检出率依然很高

[14]。农药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已不仅仅停止在专家呼吁和社会关注的程度上了。二恶英及其类似物的污染在国际上一直受到关注,因其具有明显的致癌性、生殖毒性和免疫毒性。科技部“十五” 重大攻关项目——《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显示,日前我国每人每日二恶因膳食摄入量为72.48pg,按体重折算成每日膳食摄入量为1.21pg/kgbw每月膳食摄入量为36.24pg/kgbw,这一污染水平已经与发达国家使用垃圾焚烧技术造成的污染水平相当,也接近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暂定)的每月耐受摄入量70 pg/kgbw[15]。三是食品新技术、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酶制剂和新的食品包装材料)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10]。近十年来,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在农业和食品领域显现出极大的生产和市场潜力,丰厚的利润和高额投资使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16]。生物安全所致的食品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而用传统的毒理学试验方法和危险评价程序评价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存在的诸多困难,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还不能肯定转基因食品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

四是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10]。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不断发展,2001年全国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比1995年增加12.6%,达432万户,从业人员比1995年增加5%,达到门17万人。另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0年全国食品工业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8.8%,其中食品加工业占食品工业增加值的29.48%。食品行业涌现出一批达到良好生产规范(GMP)的、有实力的企业,出现了采用定牌加工(0EM)模式进行跨省合作的大型企业,他们以完善的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做技术保证,不断开拓市场[17]。但是,食品行业中达到GMP的企业所占的比重现还较低,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加工设备落后、卫生保证能力弱的家庭作坊、食品摊点等仍然是影响食品卫生水平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食品行业特别是饮食业吸纳了大批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但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设施简陋、卫生知识缺乏、操作技能不熟等,也给食品卫生带来隐患[18]。五是防范犯罪分子利用食品进行犯罪或恐怖活动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7]。近年来,犯罪分子利用食品进行破坏活动的案件越来越多,2002年9月发生在南京的特大鼠药投毒案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2003年因投毒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起数与往年相比明显增多,是引起中毒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投毒的物质主要是剧毒急性鼠药(大多数为毒鼠强),高居中毒致死原因的第一位。2003年全国共报告重大剧毒鼠药中毒75起,1316人中毒,121人死亡,病死率为9.2%[11]。这类破坏活动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是扰乱了社会的稳定团结。

六是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10]。自建国以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就致力于卫生队伍的建设,经过50多年的努力,我国已拥有10万人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和20万人的技术队伍,但是,这与432万户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1117万人的食品从业人员相比,卫生监督资源显得十分有限[17]。

1.2产生原因

对于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有以下七点[6]:

一、监管疏漏,“苏丹红一号”事件呈现出国家、企业等对在食品生产中被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监管存在漏洞。

二、执行不力,我国于2002年5月将孔雀石绿列入《食品动物禁用的兽药及其化合物清单》

中,禁止用于所有食品动物。但在实际检测中,却发现在我国很多地方,孔雀石绿仍在被普遍使用。

三、欠缺考证盲目定论,“转基因水稻事件”告诉我们,对于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不能轻易下结论。在没有精确的考证之前,任何单角度的结论都要慎重。

四、利益驱动逃避责任,以“雀巢金牌成长3+”奶粉碘含量超标事件为例。雀巢在这场博弈中的表现出的企业利益第一,逃避责任的做法并不是个例,其实很多其它行业的知名企业在利益与责任的博弈中也有极其相似的表现。

五、政策法规不健全,国家在管理和规范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导致问题不断。

六、媒体误导草木皆兵,由媒体片面报导引发的轩然大波,不得不通过权威部门发布的权威数据来消除,包括国际间的贸易往来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甲醛啤酒事件——“国产啤酒95%含有甲醛”的说法是否有夸大事实的嫌疑,或者说这样的“失实”报导能不能在媒体职业操守范围内经过严格的核实而避免。另外,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也是导致此类“闹剧”时有发生的原因。

七、标准滞后,国家监管部门应该根据国际标准及时修改旧标准,尤其是在食品健康安全方面更要与国际接轨。

2.辫证看待食品安全问题

人们对食品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量和安全问题,这是我们生活质量提高之后的必然要求,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种要求是合理的,也是需要不断满足的。但从一个产业的发展角度来说,对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却要客观辩证地来看待。任何产业的发展都要有一个由小到大的过程,就像一个人的成长一样,我们不能过早过多的要求孩子具备成人的思想和质量,拥有像成人一样的言行,这对他的成长是不利的,让一个孩子从小就像成人一样,也是不现实的。产业的发展,本来就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成长壮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只有适当适时地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标准,才更有利于产业自身的发展。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只有有了产业,才可能谈到发展,才可能有质量和安全[7]。

另一方面,社会的需求也是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变化不断提高的,即便是在同一个时间段,其需求也是多样性的,分不同层次的。目前,新的产业不断产生或派生出来,就是因为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丰富多彩。同时,不同的需求也在创造着五花八门的新产业。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更多的是纵向的来划分质量安全与市场需求,而现实中质量安全与市场需求却是横向的,不同层面的市场需求有着不同的质量安全要求和标准。我们好象还只是用一个同一质量安全标准去面对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产业发展。

还有一点,要保证质量和安全,靠政府部门、靠企业自律、靠舆论监督是能够解决一定问题的,但从根本上来讲,还是要靠产业的发展、靠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完备的信用体系的建设来保障。这种保障更持久、更有效。

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消费者、我们的政府已经把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的合理要求,而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还只刚刚开始。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辩证的思维来看待和思考食品的安全问题[7、8、9]。

坚持辩证思维看形势,就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极其复杂的矛盾方面,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考察、科学把握构成事物的所有要素及其发展趋势,全面看,看全面,认清客观事物的实际状况,防止“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显,不闻雷霆”。

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现状 篇6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认证;标准;风险应急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6)01-0081-02

在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形势下,2009年,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成立。该局作为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内设机构,全面负责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农产品检验检测管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地方标准制定等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继省农委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之后,全省地级市、农业县区均陆续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机构,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大队,并以四类机构为基础,全面完善和加强五大体系工作。

1 监管体系

自2009年组建辽宁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以来,全省14个地级市均已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监管处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并陆续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截至目前,省内各地级市及农业县区均已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沈阳、大连、鞍山、丹东、锦州和辽阳6个市以及30个县组建了农业综合执法队伍,1 072个农业乡镇全部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挂牌工作。全省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牵头协调种子、土肥、植保、农机等部门共同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2 检测体系

近年来,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渐健全,14个地级市和少数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陆续通过计量认证和农产品检测机构考核。凡通过“双认证”的检测机构均可合法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截至目前,受省农委委托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省部级检测机构有3家,分别为辽宁省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沈阳)和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农产品安全与环境检测中心,这3个单位全部通过计量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全省14个地级市均已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并已全部通过计量认证,其中,大连市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为部级检测中心,沈阳市农业监测总站、鞍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盘锦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和朝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已经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全省57个县区均已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其中,瓦房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彰武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海城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法库县农业监测站和朝阳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5家检测中心已经通过计量认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机构考核。

3 认证体系

1997年,辽宁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由辽宁省农垦局划归到辽宁省农业厅,负责绿色食品认证管理工作;2003年,在辽宁省绿色食品中心基础上加挂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的牌子,全面负责“三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和管理工作;2009年,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成立,与辽宁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合署办公,全面负责无公害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管理以及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原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和管理工作。截至2013年底,全省农业部门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累计达到32个,无公害农产品累计达到

2 422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面积达到304.2万hm2,占全省耕地果园总面积的64%;绿色食品695个,生产企业303家;有机食品58个,生产企业22家。全省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的稳步提高,为保障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 标准体系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保障。省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全面负责辽宁省农业标准的制定、修订和推广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农业地方标准总数达305项,覆盖粮食、蔬菜、水果、农机等农业领域。特别是针对新的食品安全职能分工,为改变农产品收储运环节相关技术标准空白的现状,与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共同研究、制定储藏运输类标准2项,下达标准计划4项。新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10个。通过项目建设,对各地执法监管、检验检测、“三品一标”认证登记、农业标准化生产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全省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累计达到8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累计达到20个。

5 风险应急体系

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机制逐步完善,除各级农业部门均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外,辽宁省农委还建立了隐患排查、省际协作机制,设立了24 h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在日常工作中,辽宁省农委不断加大风险监测、监督抽查等工作力度,定期召开风险评估及形势会商会,通过舆情监测、强化监测及评估结果全面、动态的掌握风险隐患,并迅速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推动全省风险评估及应急机制逐步走向规范化。2011年,省农委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管理提供技术支撑,为监管部门作出决策提供依据来源,为顺利实现应急响应提供保障。辽宁省农委定期在报纸、电视台和网站上发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信息,并于2012年开通了网站和官方微博,广泛听取意见,接受群众监督,从正面回应广大农民、市民所关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2012年3月1日又正式开通了12316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及农资打假投诉举报电话,制定了投诉举报流程和举报奖励办法,在全省范围内实施有奖举报。

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其对策 篇7

1 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1 畜产品中药物残留状况

滥用或非法使用兽药及违禁药品, 使畜产品中兽药残留超标。当人们食用了残留超标的畜产品后, 会在人体内蓄积, 产生过敏、畸形、癌症等不良后果, 直接危害人体的健康及生命。国家制定了有关兽药及药物添加剂相应的标准、管理办法, 规定了最大残留限量, 但并未得到全面、有效的落实。有的生产企业及饲养者、经营者为获取最大利润, 置国家法律法规于不顾, 滥用或非法使用兽药及违禁药品, 有的甚至直接给动物添加大剂量的兽药以增加产量, 降低了动物性食品的安全性, 加大了食用动物性食品致人生病的危险性。

1.2 畜产品加工过程污染状况

畜产品质量问题不仅在畜禽饲养过程中表现十分突出, 而且在加工、运输、销售过程中由于卫生条件不合标准, 操作不合规范导致的二次污染也非常严重, 成为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又一隐患。

1.3 卫生条件不达标

为保障畜产品消费安全, 政府对畜产品屠宰、加工企业的加工条件、从业资格和卫生防疫都有严格的限制, 但由于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较多、布局分散, 监管困难, 大部分企业的卫生条件无法达到规定标准, 引起畜产品污染。同时, 屠宰加工设备简陋, 无法实现自动化作业, 加工过程产生的血污水与畜产品不能实现分离, 技术落后进一步加重了畜产品被污染的程度。生产过程不规范、生产加工人员卫生、身体条件不合格也进一步造成污染。

2 畜产品质量安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1 畜禽疫病控制不严导致人体健康受损

许多疾病是人畜共患病, 其主要载体是家畜排泄物、畜产品加工工业污水废物和畜产品自身, 如各种寄生虫病、口蹄疫、结核病、巴氏杆菌病、布鲁氏杆菌病、疯牛病等。其中猪囊尾蚴不仅可使人得绦虫病, 使人出现贫血、消瘦、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 而且人也可感染囊尾蚴病, 导致肌肉酸痛、僵硬、抽搐、癫痫、瘫痪甚至死亡;布鲁氏杆菌病可使人患不育症;疯牛病可导致人瘫痪最终死亡。

2.2 药物残留损害人体健康

在国内, 磺胺类、四环素类、青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在畜禽中已大量产生抗药性, 临床效果越来越差, 使用剂量也大幅度增加。体内的逐渐蓄积导致各种器官病变, 甚至癌变。兽药残留对人体有许多种危害。除变态或过敏反应为急性毒性外, 一般表现为慢性毒性, 如致畸胎、致突变、致癌、肠道微生态失衡、耐药性转移与传播、二重感染等。这些作用一般是人摄入低量残留一段时间后, 残留物在体内逐渐蓄积所致。比如氯霉素能导致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四环素类药物能够与骨骼中的钙结合, 抑制骨骼和牙齿的发育;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卡那霉素主要损害前庭和耳蜗神经, 导致眩晕和听力减退;泰乐菌素易发生肝损害和听觉障碍;磺胺类药物能够破坏人体的造血机能;雌激素、砷制剂、喹恶啉类、硝基呋喃类和硝基咪唑类药物等都已证明有“三致”作用, 许多国家都禁止用于食品动物, 一般要求在食品中不得检出。使用“瘦肉精”会在动物体内 (主要是内脏) 产生药物残留, 人若食用, 会导致出现心跳加速、手颤及心律不正常等症状, 严重者可致心脏病复发甚至死亡。

2.3 重金属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危害人体健康

重金属不能被降解为无害物, 它们进人水体和土壤后, 部分为动植物所吸收, 并有逐级富集作用, 饲料、畜禽饮水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畜禽体内被富集, 再通过畜禽产品进入人体, 给人的生理机能造成破坏, 包括致残、致畸、致癌和遗传突变等。水源中铅含量高, 通过富集作用后就会导致畜禽产品铅残留超标, 长期食用高残留铅的畜禽产品, 特别是内脏, 极易引发慢性铅中毒。高铜对猪具有促生长作用, 使得很多饲料竞相添加高铜, 饲料中过量铜的使用, 使铜在肝脏聚集, 人食后可危害身体健康;动物摄入受霉菌毒素污染的饲料后, 在肝、肾、肌肉、乳汁以及鸡蛋中均可检出霉菌毒素及其代谢产物, 如黄曲霉毒素多存在于乳汁中, 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由于乳及乳制品是婴幼儿的主食, 因此乳及乳制品中的黄曲霉毒素对婴幼儿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威胁。

3 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对策

3.1 加强畜产品产前环节监控

首先严把种畜引进关。其次, 对饲料兽药的监控, 不仅要抽查产品质量, 而且要经常检查生产过程。要在生产企业大力推广GMP、ISO制度等, 逐步强制生产企业达到上述标准, 通过对企业生产环节的控制来达到对产品质量控制的目的。再次, 水源、环境要达标。饲养场选址是保证环境水源达标的前提。有关部门应作好调查工作, 并定期公布各区域适宜养殖指数以及养殖品种, 可以指导企业在交通比较方便的农村选址, 以减少污染, 使环境和水源达标, 增强牲畜身体机能, 从而减轻监控难度。

3.2 加强饲养、加工环节监控

第一, 加强对畜禽生产企业规程的监控。要求饲养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都要符合规范, 运用良好作业规范 (CMP) 、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 (HACCP) 及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及饲养方法 (5s) , 从原料开始对生产环节进行监控, 保证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不准出厂。并将多种规范整合运用, 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来作为推广平台, 用GMP作保证、HACCP进行监控和纠正, 用5s的生产现场管理使各要素达到控制, 从而保证畜产品质量。第二, 加大对散养户饲养来源、生产条件和动物免疫控制。要依靠基层站点, 增加对散养畜禽的免疫服务, 控制疫病传染。加强对圈舍卫生的指导和检查, 预防病害, 同时要指导养殖户科学地饲养、用药、减少兽药残留。第三, 严格执行加工资质认证制度, 逐步规范加工企业的从业资格, 推广和完善定点屠宰制度, 逐步形成以加工企业为中心的畜产品产销体系。

3.3 加强流通环节监控

农村房屋质量安全的现状与思考 篇8

关键词:新农村,房屋,质量与安全,长寿建筑

0 引言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空前高涨;随着新中国第三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81—1990年)出生人口进入婚嫁年龄,为了满足社会和心理需求,中国农村展开了新一轮的拆除和建设热潮。这是改革开放释放民间资本和逐渐藏富于民的成果,也是中国人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具体表现。但是,就目前农村房屋建筑形式和质量来看,还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将极大地延缓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抵消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显著成效。

1 农村房屋建设现状和原因分析

1.1 政府管理缺失

根据2011年7月1日起修正施行的《建筑法》第八十三条中“抢险救灾及其他临时性房屋建筑和农民自建低层住宅的建筑活动,不适用本法”的规定,基本从法律上排除了监管村民自建住宅的法律依据。政府基层工作人员数量和质量都严重不足,而且建筑工程的重点监管市场在城市,就没人重视规模庞大、散落于全国各地平原和山区的村民自建住宅,况且法律还不让监管。中国农村是受传统思想影响最深的地方,中国历朝历代农民建房都不受政府监管,人们认为我自己的祖宅,自己的资金,想怎么建都行,也就导致没有人会去找政府寻求监管,除非是去批宅基地。

1.2 贪大求多,不顾长远

目前留守农村的多是妇孺儿童,但是为了娶媳妇会将在外面打工十几年挣得辛苦钱全部盖成房屋,实际不需要这么大的面积,里面空荡荡的,甚至堆着一堆柴火、拴着一头牛。可仅仅存在于外表,这些房屋经过20到30年,当下一代人进入结婚期,还是要推倒重来的,因为规模和样式已经落伍了。就这样一代代的将积蓄投入到这个砌砖游戏中,生活质量谈何提高,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环境的严重破坏。要知道,英国建筑的平均寿命达到132年,法国85年,美国80年,而我们这些表面看起来很好的建筑却只有30年左右的寿命。

1.3 农村施工队伍、人员素质低下

目前在广大农村施工的队伍,基本都是没有施工资质、临时拼凑的班子,人员也没有受到培训,都是看别人这么干,自己比葫芦画瓢,但是只学了形,丢了神。老家一户农民花费十几万建设的房子,在垫基坑时由于没有按照要求垫一层夯实一层,而是一次性填好之后只夯实一次,只有表面一层是硬壳,里面全是虚土。今年春节见到这栋房子,已经开裂了三道斜缝隙,每一道都有5m多长,宽30mm,才五年呀,根基坏了,连维修都很困难。幸运的是这一家已经不住这座房子了,但是想卖掉都没人愿意买。还有一种普遍存在的情况,现浇的钢筋混凝土楼板,正确的施工方法应该是楼板和梁现浇为一个整体,共同作用承受各种荷载。而现实中为了不搭设满堂脚手架,采用了先浇筑一半梁,梁上每紧密排列三块侧立粘土砖就留一空隙,空隙间隙塞钢管,之上是模板,然后浇筑楼板混凝土并养护,达到混凝土养护龄期后拆除模板,再用砖将空隙堵上,内外均装修看起来就是一个整体了,但在荷载作用下梁和楼板是不能整体工作的。

1.4 村民信仰危机

以前我们说封建迷信,其实那是维系我们二千多年整个社会稳定的基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改革开放前我们山清水秀的原因。以前人们经济条件差,起房盖屋是一辈子的大事,为了安全会去请最好的木匠和瓦匠,而且他们非常的尊重匠人,匠人的要求他们会完全照办。后来我们破除封建迷信,开始信仰共产主义,可改革开放后人们开始只信钱了,只相信自己,把老一辈人的教诲全丢了。而且,农村传统的施工工艺多是流传千年的砖木结构,虽没有经过理论计算,但二千年的沉淀和实践还是很管用的;随着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形式的出现,那些老经验就不能指导现在的房屋建造了,但是又没有人来进行引导、管理和约束。无所畏惧的儿子十几岁都开始教训爹了,挣了点小钱,就谁都不是了。老家还有一小伙,十五万盖一院落,把整个地皮都盖满了,为了能停放车辆的需要,他自作主张,在院子里留一个大空间,上面就有一根6m长的梁,也不要柱子,而梁高才300mm。没有施工图纸,随心所欲,他连经常在外面干活的师傅的经验都没在意。平常是没有问题,可是万一有个地震或什么偶然荷载出现,就危险了。

1.5 资金短缺,建材市场混乱

由于物价上涨和人民增收困难,农村建房资金短缺,在购买建筑材料时就会贪图便宜,善良淳朴的村民相信市场上允许卖的建筑材料应该不会有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无人监管的集市。在农村建造房屋所用的材料中,砖的质量还能保障,基本都是村子附近厂家自己生产的,但提高房屋整体性能的钢筋和水泥就很难保证质量。还是这栋地基沉降产生裂缝的房屋,据施工师傅说,其钢筋只要弯折90度角度就会脆断,可见材质之差。同样一根直径为12mm的二级螺纹钢筋,却有32元和18元两个价格之差距。我将家乡的水泥做一实验,发现强度等级为32.5的复合硅酸盐水泥28天的抗压强度不到20Mpa。这里的什么都没人管理,山寨的产品也是最多的。

2 加强农村房屋质量安全工作的措施

2.1 完善和普及法制,加强管理

我们要加强《建筑法》的普及和宣传,这对于正确合理建造房屋很重要,也是避免类似城中村多层违章建筑的法律依据;认真落实2004年12月6日发布的《建设部关于加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中第三条第三款“对于村庄建设规划范围内的农民自建两层(含两层)以下住宅(以下简称农民自建低层住宅)的建设活动,县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以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作为主要工作方式”,对农村的建设活动提供必要且免费的技术支持。可以通过村子里面的典型事故房屋进行宣传,用身边的案例、教训教育效果会更好。我们要求县级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的人员下到基层,走到农村,真正履行公务人员的工作职责。

2.2 建设节能长寿建筑

我们可以通过免费提供设计图纸的做法,给村民提供具有地方特色、兼顾现实和长远的优秀建筑。要指导村民尽量使用本地的建筑材料,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采用适当的保温或隔热措施,以实现舒适、节能的要求。实在不能满足于每一户的需求,我们可以只提供一些框架结构的设计并适当留有余地,那样到了多少年以后,下一代可以根据新时代、新材料、新要求重新装修就行了,不用这样大拆大建了。

2.3 重塑科技光环

我们鄙视匠人其实就是对科技的极大不尊重。由于中国以前没有正规的施工企业,也就无从谈起资质问题,但建造房屋的技术通过匠人们的言传身教,并不断总结完善,已经有了一套很成熟的体系。西安存世千年的大、小雁塔历数次大地震而无碍,建于1056年的中国最高纯木结构—应县木塔(塔高67.31m),也是经大地震七日而不倒,可见中国匠人技术之成熟,水平之高超,与今人相比,毫不逊色。我觉得应该加强信仰教育,重塑我们对师傅、对技术的敬畏心态。我们对以前的工程技术人员叫木匠,那还得有点“匠”气,有点本事,现在我们统一叫木工或者农民工了,言辞间流露出不屑与轻视。

2.4 回归乡土情结

中国人是最具乡土情结和乡土文化的民族,但却是忘却和抛弃最快的。自古以来,在朝为官或外出经商之人,无论贵为宰相或富甲天下,绝大多数人都会衣锦还乡,用一生的积蓄在老家买田置地。譬如山西的乔家大院,陕西韩城党家村、福建南靖土楼等院落,都是极具考究和实用的。我们现在一味的强调城市繁华,农村落后,导致人们都涌向大城市,甚至携带巨资移民海外,去追逐所谓的城市梦想。纵览古今中外,和谐稳定的社会都是乡土文化积聚,人文情怀散逸。等人们开始回归农村时,重新流行告老还乡时,资金和技术就会随之而来,建筑质量自然会得到重视和提高。

2.5 规范建材市场

这是我们县级政府部门应该和能够管理到位的。建筑材料的流通需要通过公路运输,商人需要向政府缴纳税款和使用固定的销售场所等环节,我们是有足够的机会和能力监管的;同时,要加强对村民的宣传教育,不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我们不能将重城市轻农村的二元体制继续延续下去,确保农村的稳定和繁荣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基石,是我们整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3 建好农村房屋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3.1 从现实角度来看,一栋坚固的房屋可以确保全家的安全。

要知道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中,69229人遇难,374643受伤,17923人失踪,500多万间房屋倒塌,2000多万间房屋损坏(2008年10月8日12时数据),这些人中绝大部分就是农民呀!2010年2月27日凌晨3点(当地时间),智利发生8.8级大地震,2010年3月4日政府公布的死亡人数为795人(包括地震后海啸中的丧生者)。距离震中325公里,地震烈度达到8.2级的智利首都———圣地亚哥,99%的房屋安然无恙,虽有开裂,但少有严重受损的。家———是避难的,路———是逃生的,但在地震的一刹那,都变成了人间地狱。地震不会杀人,但房屋会!坚固的房屋会让人夜夜睡的安稳、踏实!

3.2 从长远来看,一栋节能长寿的经典建筑,不仅会在使用阶段

节约能源,而且会让下一代人使用的非常舒服,不用拆除,也就为后世子孙积累了财富,让他们过更有品位和幸福的生活。保护大自然的和谐就要尽量的减少对自然界的索取,让自然界能够自我修复。过于西化的城市建设已经让我们迷茫,唯有落后的农村才保留了我们传统的建筑格局,沉淀着中国的纯朴味道,或许这就是我们建筑业明天的出路。

4 结束语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阶段,确保农村的稳定,是维护国家稳定的基石。目前中国农村建设正处在蓬勃的发展阶段,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更应关注农村这个庞大、分散、无序的建筑市场,尽快制定各种措施,规范管理农村建设市场。我们应该加强人文思想教育,只有技术而无思想的民族是狭隘的,会让人类失去自我评价和判断是非的能力。让我们的老百姓能够并且愿意修建高质量、综合抗震的长寿建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2]建设部关于加强村镇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

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9

1.1 监测硬件设施设备缺乏

目前,阿勒泰地区尚未建立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实验室监测项目主要委托自治区兽药饲料监察所完成,监测种类和监测样品数量非常有限。地、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唯一的监测仪器就是通过自治区奶办第三方生鲜乳监测站项目配备的生鲜乳检测仪器,主要检测乳常规,并利用仪器提供商开发的配套诊断试剂盒进行三聚氰胺、抗生素残留等项目的检测,但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且不能作为执法依据。

1.2 动物疫病长期存在

阿勒泰动物疫病虽然相对较少,但在草原畜牧业情况下,牛、羊疥癣、包虫等寄生虫病常有发生。为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每年对牛、羊要进行2次驱虫、药浴。驱虫、药浴药物的使用,不仅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也给动物产品药物残留留下隐患。同时,阿勒泰是牛羊布病、牛结核病两病的疫区。

1.3 执法机构性质面临问题

自治区启动的新一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行政体制改革中,自治区编委拟将地、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纳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将面临名不正、言不顺的尴尬处境。

1.4 动物卫生监督所人员不足

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承担了动物检疫、动物卫生监督,兽药、饲料、生鲜乳市场监管、监测工作,任务繁重,人员明显不足。造成动物卫生监督部门人员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其他部门占用编制,县人员编制总体超标,但动物卫生监督所有空编却不能补充人员。

2 阿勒泰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

2.1 完善监管体制机制

在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部门分设的新疆,在两段式监管体制中这些部门职责划分清楚。同时,畜牧部门与药监部门在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如何衔接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明确,既要保证监管职责不能交叉重叠,更不要留下监管漏洞。

2.2 完善监管技术手段

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国家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项目放到地、县(市)农业局的情况下,将畜牧部门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职能移交给地、县(市)农业局农产品检测中心。整合农业、畜牧、质监、药监等部门硬件资源,建立地区食品安全检测中心,隶属于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由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统一负责全地区食品安全监测工作。

2.3 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力度

在地、县(市)财力有限和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借助农业部将在东北三省实施大东北无规定动物疫区建设和黑龙江、吉林两省援阿政策,在阿勒泰地区推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控制、净化、扑灭口蹄疫、牲畜布病、结核等一些重点动物疫病,降低动物发病率、死亡率。同时,在寄生虫病防治上加强与科研院校、兽药生产企业的合作,探索以高效、低毒驱虫药剂注射进行体内、体外同时驱虫的方式,逐步取代代替体内口服,体外药浴的驱虫方式,以降低环境污染和畜产品兽药残留,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阿勒泰地区绿色、有机高端畜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化打下基础。

2.4 建立健全执法监管队伍

一是报请自治区畜牧厅协调自治区编委将地、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及乡(镇)动物检疫站中从事动物检疫监督执法的人员纳入行政类执法单位管理,进一步明晰动物卫生监督权责关系,理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二是报请自治区畜牧厅,协调自治区编委牵头,人事、财政等部门配合,全疆一盘棋,清理其他部门、单位占用或挪用畜牧兽医部门编制问题,及时招聘补充畜牧兽医人员,保证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人员到位。三是探索将动物卫生监督、草原监理、种畜禽管理等执法职能整合、优化,成立地、县(市)畜牧综合执法大队,既解决动物卫生监督所性质问题,又解决基层动物卫生监督部门人员不足问题。

2.5 注重高端畜产品生产加工与认证管理

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10

(1)监测硬件设施设备缺乏。目前,阿勒泰地区尚未建立畜产品安全监测中心,实验室监测项目主要委托自治区兽药饲料监察所完成,监测种类和监测样品数量非常有限。地、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唯一的监测仪器就是生鲜乳检测仪器,主要检测乳常规,并利用仪器提供商品开发的配套诊断试剂盒进行三聚氰胺、抗生素残留等项目的检测,但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且不能作为执法依据。

(2)动物疫病长期存在。阿勒泰动物疫病虽然相对较少,但是牛、羊疥癣、包虫等寄生虫病常有发生。为了预防寄生虫病的发生,每年对牛、羊要进行2次驱虫、药浴。驱虫、药浴药物的使用,不仅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也给动物产品药物残留留下隐患。同时,阿勒泰是牛羊布病、牛结核病两病的高发区。

(3)执法机构性质面临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启动的新一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行政体制改革中,自治区编委拟将地、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纳入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将面临名不正、言不顺、执法主体不合法的问题。

(4)动物卫生监督所人员不足。动物卫生监督部门承担了动物检疫、动物卫生监督,兽药、饲料、生鲜乳市场监管、监测工作,任务繁重,人员明显不足。造成动物卫生监督部门人员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其他部门占用编制,县人员编制总体超标,但是动物卫生监督所有空编却不能补充人员。

2 阿勒泰地区畜产品质量安全对策

(1)完善监管体制机制。在新疆的两段式监管体制中,农业、林业、渔业和畜牧部门分设,部门职责要划分清楚。同时,畜牧部门与药监部门在畜产品加工和流通环节如何衔接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明确,既要保证监管职责不能交叉重叠,更不要留下监管漏洞。

(2)完善监管技术手段。在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国家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项目放到地、县(市)农业局的情况下,将畜牧部门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职能移交给地、县(市)农业局农产品检测中心。整合农业、畜牧、质监和药监等部门硬件资源,建立地区食品安全检测中心,隶属于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由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统一负责全地区食品安全监测工作。

(3)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在地、县(市)财力有限和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借助农业部在东北三省实施的大东北无规定动物疫区建设和黑龙江、吉林两省援阿政策,在阿勒泰地区推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增强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有计划、有重点、有目标地控制、净化和扑灭口蹄疫、牲畜布病、结核等一些重点动物疫病,降低动物发病率和死亡率。同时,在寄生虫病防治上加强与科研院校、兽药生产企业的合作,探索以高效、低毒驱虫药剂注射进行体内、体外同时驱虫的方式,逐步取代口服、体外药浴的驱虫方式,以降低环境污染和畜产品兽药残留,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建立健全执法监管队伍。一是报请自治区畜牧厅协调自治区编委将地、县(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及乡(镇)动物检疫站中从事动物检疫监督执法的人员纳入行政类执法单位管理,进一步明确动物卫生监督权责关系,理顺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二是报请自治区畜牧厅,协调自治区编委牵头,人事、财政等部门配合,清理其他部门、单位占用或挪用畜牧兽医部门编制问题,及时招聘补充畜牧兽医人员,保证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人员到位。三是探索将动物卫生监督、草原监理、种畜禽管理等执法职能整合、优化,成立地、县(市)畜牧综合执法大队,既解决了动物卫生监督所性质问题,又解决了基层动物卫生监督部门人员不足的问题。

(5)注重高端畜产品生产加工与认证管理。在有机草场认证的基础上,确立阿勒泰绿色、有机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依托龙头抓基地,依托基地上规模,切实打破区域分割,引进国内1~2家大型牛羊肉加工企业,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生产,制定质量安全控制标准,严把“三品”认证关和市场准入关,切实落实包装标识管理,保护地方质量品牌,着力提升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地区畜产品安全品质。

质量安全现状论文 篇11

关键词: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检测 监管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6-0000-00

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食品安全是目前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民以食为天,食品的质量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总体趋向是好的,但有个别生产经营者受利益驱使,诚信缺失,致使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如多起用病死猪肉生产香肠、腊肉事件;用地沟油冒充合格油进入餐桌餐馆;过期食品回炉或更换包装或篡改日期,如广州“甜心客”面包、蒙牛牛奶;肯德鸡用豆浆粉调制醇豆浆等等。许多食品名称不体现真实属性,还带有功效宣传,如用可食用花卉拼配而成的代用茶其名称为“减肥汤,窈窕汤”(形态为固态);使用转基因原料加工食品不标识;用辐照不向消费者明示等等。此外,来自生物的污染,化学的污染、物理的污染及新兴食品工业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潜在危害也是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2 食品安全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农药残留

对于农药残留,国家质检部、卫生部等相关部门都给出了一系列的检验手段。国家卫生部门具体制定了约140多种农药残留限量、提供了100多种农药残留检验手段(像有机磷、氨基甲酸酯、有机氯等)。质检部门也专门给出了进、出口商品的农药残留检测手段,具体涉及到有机磷检测、有机氯检测、拟除虫菊酯检测、氨基甲酸酯检测等百余种检测技术。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由单一化合物到百余种化合物检测手段的转变,在监测的准确性、可靠性上也有了质的飞跃。

我国加大对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经迫在眉睫。进行农药残留检测时通常要用到的试剂是乙酰胆碱酯酶,该试剂以前大多是依靠从国外进口来的获得,成本十分高昂。后来,我国相关研究人员从家蝇头部提取出一种十分敏感的酶源物质,最后得到了乙酰胆碱酯酶,从而开发出了一系列的试纸,实现了对有机磷等农药的精准、高效地检测,可靠性超过了90%,大大提高了检测物质的效率性和准确性

2.2 化学污染、微生物污染严重

目前导致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污染、兽药残留以及升华污染等几项。环境污染范围的不断扩大,程度的不断加重,我国的一些湖泊、河流、近海域的水产品中通产含有大量的有毒、致癌物质,一些湖泊由于富营养化以及长期的有机物污染使得水生物体内的重金属、有机物不断富集,在食用后就会转移到一体内,从而对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另外,各类兽药、激素饲料等被大量用于牲畜、家禽的饲养当中,导致肉类、蛋类、奶类产品也潜在食品安全问题。一些微生物本身携带及代谢的毒素是导致食品源性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向沙门菌、大肠杆菌等等。

2.3 加工过程未严格按照相关要求

一些食品加工部门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为严格按照工艺标 准以及国家食品安全要求进行,像未将微生物全部消灭、杀菌剂等药物超标使用、肆意使用工业色素、食品添加剂过量等。一些转基因、辐照、保健等食品等也越来越让人们担忧。另外,还存在大量的违法生产、弄虚作假等问题,忽视食品卫生、无证生产等问题。

2.4 宣传不足、管理不力

虽然现在消费者越来重视食品安全,但与此同时,人们对安全食品的辨别能力却很低。像对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消费者抽查资料显示,高达半数的人并不了解哪些真正是安全食品,近四分之三的人对食品安全标识没有概念。此外, 面对当前诚信度低、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的消费环境,宣传不足、管理不力对此现象的出现必然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3 提高食品安全对策

(1)加强地方食品检验机构及对流对食品的监督检测能力。目前由于生产成本及原材料的因素,很多食品生产企业多集中于乡镇,针对于这些食品企业根据企业规模的大小来制定针对性的检测,如信誉好、生产规模较大的食品厂,这样的企业有完整的生产线,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管理较到位,可以以企业自检为主,且以企业自测为主,食品卫生监督检验部门检测为辅;而对中小食品企业,特别是小作坊式的企业,就需要进行重点的检测。这样就可以有效的保证检测结果和信息的传递,从而有利于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对食品卫生安全进行有效的监督。

(2)加强资源整合,促进合理布局,积极推进食品安全检验技术。目前在我国对食品进行检测只有省级食品监督检验所才有完善的设备和技术力量来承担,但这些部门需要承担全省的检测任务,同时存在着检测周期长,检测成本高,繁重的检测任务很难保证检测工作的全面进行,因此为了保证食品的安全,除了发挥现在的检验检测作用外,还要加快检测方面新技术的应用,从而促进检测资源合现的布局到基层监督部门,这样基层技术装备力量增强后,质监部门就能对食品进行检测,从而有效的保证了食品安全的监管。

参考文献

[1]赵燕.《食品安全法》亮点条文与焦点问题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60-261.

[2]詹锦川,朱轶峰,闵新力,杨晓玉等.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3907-3909.

[3]国办发[2013]24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收稿日期:2015-02-08

作者简介:张榕欣(1967—),女,汉族,河南堰城人,本科,讲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就职于:茂名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食品科学。

农村饮水安全现状 篇12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水质,供水

水是生命之源,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源, 安全饮水时当今世界最普遍关注的话题。据联合国资料统计;2000年底, 全球有11亿人缺乏安全饮水, 24亿人的饮水没有基本的卫生设施, 由于卫生条件不达标, 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与水质和卫生有关的疾病。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在2015年底前, 是无法得到安全饮水的人口比例减少一半。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 人均水资源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1, 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 就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伴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每年大量污水排入江河流域, 是安全饮水受到严重的污染。加之人类对环境的不合理利用, 乱砍滥伐、滥用化工制剂、生活垃圾不能有效处理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全球气候失常, 地质灾害频发, 水资源紧缺。不安全饮水直接成为人类自毁的隐形杀手。因此保护水资源, 合理利用水资源, 安全利用水资源尤为总要。

1 农村饮水现状

水源变化和水污染是造成饮水不安全的重要因素。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资源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加之国家的水污染防治费用大量都投入到大河大江治理中去缺乏对农村安全用水的保护和宣传, 因此, 我们对农村饮水安全不容忽视, 严厉制止乱砍乱伐、植被破坏, 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废渣和生活污水不能排入江河流域、这样水源才能保持良好的水质。在取水方面农户缺乏水资源保护的意识和措施, 家禽养殖废水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 导致水源污染严重。

2 农村饮水安全存在的问题

2.1 性质和责任划分

对于农村饮水工程, 国家一直没有明确的定性, 因此、关于谁应成为农村饮水工程的投资主体这一争议仍在进行。投资主体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农民, 但对于这三方面的投资主体地位, 有关政府未予说明, 农村饮水安全到底应当解决的问题一直没有明确的答复。在此情况下, 形成目前以中央政府推动为主, 地方政府与不够全面, 且各方对此都颇有怨言, 因此对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影响。

2.2 前期规划

前期规划直接影响工程的实施效果。调研中发现, 不少地区在解决农村饮水问题时, 工程上马比较随意, 缺乏对水源保护、工程规模、等重要问题的有效设计和论证。

2.3 投资政策

目前我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的投资政策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第一、农村饮水安全投资缺口较大。资金是农村饮水安全规划以及顺利实施和完成的前提和保证。

第二, 中西部贫困地区的饮水工程配套资金难以落实。

第三、农村饮水安全投资政策缺乏灵活性。缺乏配套政策。

第四、现行的饮水安全项目立项方式不完善, 存在审计隐患。

2.4 技术支持

据了解, 目前还缺乏方便、实用的净化处理技术。对高氟水、苦碱水等水质的处理, 多采用电解析或膜处理技术等, 这些技术费用高, 工艺复杂, 管理水平要求高, 不适应农村供水工程分散、低成本、供水量小的现实条件。水源为地表水的工厂, 受到工艺复杂和建设运行成本的限制, 处理设施简陋, 供水安全得不到保障, 这与国家对解决和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要求是不相称的。

3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总体思路

第一,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使农村可持续获得饮用水。要实现农村供水的可持续性, 必须做到三点:一是保证水源的可持续性。水源的布局一定要合理, 既要考虑当前, 又要考虑长远;既要考虑水量, 又要考虑水质。有条件的地方, 可以建设一些高标准的水源工程, 保证群众在特大干旱年份有水吃。要十分珍惜深层地下水资源, 确需开采深层地下水时, 一定要做到采补平衡, 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保持工程的可持续性。要根据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和农民的承受能力确定工程建设规模和标准。在选择工程形式和建设方式。三是保证管理、运行和维护的可持续性。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的管理体制和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 积极培育农村供水服务市场。在工程管理中要重视运用参与方法, 特别是发挥用水合作组织的作用, 切实保护用水户的利益。

第二, 要注意统筹规划, 因地制宜, 水量水质并重, 防治结合, 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

一是加强对饮用水水源的保护。要划定水源保护区, 制定保护办法, 特别是要加强对水源地周边设置排污口的管理, 限制和禁止有害化肥的使用, 杜绝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 防止水源受到污染。凡因采矿、建厂及其他人为因素引起水源变化、水质污染或工程损坏, 造成群众饮水困难, 要按照“谁损坏, 谁负责, 谁污染, 谁治理”的原则, 限期由责任方解决问题, 恢复供水。

二是加强安全用水工程建设。对于具备集中供水条件, 但目前供水设施简陋且饮水不安全的地方, 可以建自来水工程, 对水源污染严重且恢复困难的已有饮水工程, 更换新水源;队缺乏必要水处理设施的已有饮水工程, 增加水处理设施。在居住分散的山丘地区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造分散式供水工程, 但水资源缺乏时, 可建造雨水积蓄工程, 有良好地下水源时可建造分散供水井。对于列入移民计划的村庄, 可先修建临时供水设施。

在饮水工程建设中要注意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目前, 很多技术已经具备, 关键是加大推广力度。在水处理方面, 可以根据水源类型和管理条件选择适宜的水处理技术。

三是加强水质监测体系建设, 加强水质检验工作。为保证饮用水水质应加强水源、出厂水和管网末梢的水质检验和检测, 建立和完善水厂化验室和水质检测单位, 落实机构、人员、任务、责任、仪器设备和经费, 并实现信息畅通, 资料数据准确及时。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县 (市) 卫士防疫部门建立水质检测体系, 健全水质检测制度, 组织乡镇农村饮水工程管理部门对各供水工程进行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水质取样分析, 以保证各工程的安全供水。

第三, 继续坚持群众自筹和政府扶持相结合的投资政策。

上一篇:引领式学习下一篇:历史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