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现状

2024-07-24

质量管理现状(共12篇)

质量管理现状 篇1

1 实际工作中质量问题以及防治措施

建筑会涉及很多学科, 因而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系统, 并且由于建筑工程的成本投资大、工期长因而对技术要求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要更高。但是质量通病在建筑施工工程中仍旧不可避免的出现, 因而严重影响了建筑施工的工程质量以及建筑的整体质量。

1.1 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是建筑施工中常见的问题, 一般出现在建筑体的表面, 且较为细微, 呈现出不规律性的交错分布, 大多分布在结构的截面呈现不均匀分布。是由于混凝土在成型之后没有恰当的做出合理养护造成, 从本质上将是由于混凝土水分散发过快而造成内外体积的收缩变化差异而形成的裂缝, 由于失水性程度不同, 因而剧烈收缩变形的表面受到内部的约束产生开裂。另外造成该类问题的原因就是水分流失过快的平卧构件受到收缩不甚严重的影响垫层的约束而产生干缩裂缝。除了上述两种情况之外, 若是混凝土结构长期暴露在露天环境, 干湿不稳定的状态也会造成干缩裂缝, 此外, 振捣过渡的混凝土其表面的砂浆层会含有较多的水泥, 因而也会加大干缩裂缝产生的几率。针对此类问题, 有效的预防办法即对混凝土中水泥的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且对砂率以及水灰比也要进行规范的控制。通过避免砂石含量过大, 保证振捣程度以及对混凝土运送时的密实度控制等方式提高结构的抗性以及对收缩量进行控制, 同时对二次面板的摸压进行注意, 加之适当的早期养护都能有效预防干缩裂缝的出现。若是已经出现了干缩裂缝, 则可以通过适当的处理对其进行最大程度的挽回, 如对裂缝清洗干燥后涂抹环氧胶泥以及用环氧玻璃布对裂缝进行密封, 都可以有效的降低干缩裂缝的危害。

1.2 凝缩裂缝

凝缩裂缝同干缩裂缝一样是建筑施工过程中常出现的病害, 产生凝缩裂缝的时期多为初凝期, 代表状态为六角形的碎小花纹裂缝, 且裂缝较浅。导致凝缩裂缝出现的因素多种多样, 对混凝土结构有时需要进行抹平压光, 但是若是处理过度则会在构件的表面悬浮过多的细集料以及水泥, 最终会导致砂浆层的形成, 而该层面的含水量较大, 所以, 当水分蒸发后就会形成凝缩裂纹。而防治该类裂纹产生的主要方法则是对刮抹混凝土表面进行限制, 避免在刮抹时撒干水泥, 遇到表面含水较多且粗糙需要刮抹时可以布撒干水泥面压光或者布撒较为稠的水泥砂浆再压光。若是裂缝不会影响到构建强度也可以不做处理, 若是对美观有所要求, 则可以通过涂抹水泥砂浆来处理。

2 施工质量管理概述

在上述介绍中提到建筑施工实则为一项系统性的综合工程, 因而少有差池便会出现质量事故, 且影响深远。因此, 对建筑质量的管理工作对于施工质量中隐患的消除作用显著。

2.1 健全管理规范

完善的管理机制是建立起一个完善建筑质量控制体系的基础, 而管理机制的完善则是以明确的责任制度以及严格的事故责任制度为支撑, 只有在此基础上管理机制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监督控制建筑施工质量的职能作用。而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 人作为组织者以及参与者, 既是管理控制的对象也是被控制对象, 因此对于施工的控制, 其工作的开展需要以人为本, 明确各个环节中负责各个岗位人员的权力、义务和责任, 最终将质量予以落实。

2.2 质量保证体系的完善

质量保证体系是实现工程整体质量控制的基础, 只有其充分发挥应有只能才能真正实现质量保证体系对质量控制的核心作用。工程的准备以及调研工作的开展是以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运行为前提的, 因此只有对其进行保证才能顺利的开展接下里的材料购进、生产、施工等工作, 并通过各环节的质量保证, 完善该体系。工程质量管理是建立在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之上的, 因此, 实践中应当尽可能的保证质量体系的完善以此支撑质量管理工作的进行。

2.3 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

工程质量控制的优劣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参与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目前很多施工单位的施工人员职业素养较低, 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也不高, 由此就导致了施工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不规范行为, 这就给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带来很多困扰。所以要想提高施工质量就要从准入资格的严格限制和施工人员职业素质的提高方面入手, 通过提高工人和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来实现施工质量的控制。可以加大施工人员的准入制度, 通过严格施工准入来达到筛选不合格施工人员的目的。而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的提高则需要施工人员通过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知识的提升来实现。总而言之, 施工人员素质的提高能够有效的提升施工的质量, 所以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制度构建来推进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

2.4 确保施工材料的质量

施工材料的控制最主要就是要做好施工所需要原材料, 建筑构件以及施工设备质量的检测。相关检测部门必须要严格把关, 做好材料的采购和检验从而确保工程的质量。在采购员的选择上要选择诚实守信并且爱岗敬业的专业人员, 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来逐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 以便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达到降低材料成本的目的。还要建立完善的材料送检制度, 对材料要一视同仁的进行必要的检测, 以此来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还要对质量书不齐全的产品进行严格把关, 确保三无产品以及不合格的材料不进入施工现场。

2.5 最优施工方式的选择

实用性原则以及先进性原则是施工方式选择上的基本原则, 施工的方案以及适量标准和操作规程的选择都要实行最优化符合施工要求, 因此在工艺的应用上要求采用的工艺具有先进性, 以此达到产品质量以及生产率提高的目的。在对工艺进行选择的同时还应当进行充分地综合性的经济调查, 根据实际实力以及情况对工程方案进行确定, 选择最优方案。

3 结束语

质量管理是一种实现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职能活动, 是通过一定的目标确定、方针以及职责对体系中相关策划、控制以及保证、改进等工作进行管理的活动总称。而由于建筑施工的复杂性, 其质量的管理活动同样具有着复杂性, 因而其管理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工程的成败。因此, 只有通过完善详细的目标, 且目标负荷质量标准, 并且采用的质量控制手段、途径合理合法, 才通过最终实现最有效的控制, 保证质量。因此, 只有真正将质量控制管理工作落实才能保证建筑质量, 才能发挥质量管理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蒙.建立量化的建筑工程质量体系的探讨[D].同济大学, 2007.

[2]彭卫民.我国高科技企业如何实现风险管理[J].科学管理研究, 2001 (3) .

[3]尹志军, 陈立文, 王双正, 等.我国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进展研究[J].基建优化, 2002 (4) .

质量管理现状 篇2

摘要:水利施工的质量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水利工程项目的成败,以及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我国的水利工程事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而蓬勃发展,但是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水利施工的质量管理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针对这些弊端,需要改善新时期水利施工质量管理的现实情况,为加强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质量制定改进方案和对策,并敦促水利施工监管方积极采纳并付诸实施。这篇文章首先水利工程的项目涉及范围以及重要性,在此前提下,揭示了目前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漏洞和安全隐患,如施工管理人员的人数和专业技能,现场施工质量控制问题等,并提出了加强我国水利施工质量管理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对策;管理秩序

0引言

随着新世纪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新时期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无论是从投资成本来看,还是工程建筑的规模都是空前的。虽然在数量上看,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水利工程的质量才是决定着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而质量的好坏与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和控制是分不开的。总体来看,我国的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相比较而言,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施工质量的管理也引入了发达国家先进的理念和做法,但是仍然存在着许多管理上的漏洞和安全隐患,并随着水利工程行业的发展而暴漏无疑。因此有必要来探讨如何改进施工质量管理水平,以期促进水利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1]。

1水利工程概述

水利工程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民生问题,如电力设施的发展、居民的饮水质量、农业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以及蓄洪防旱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存环境的提高。由此可以看出水利工程属于造福人类的基础工程。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质量的管理决定着水利工程项目的质量以及功能的发挥。水利工程与普通的建筑工程相比,工程比较隐蔽,建设规模大,设计的环节比较多,而且对很多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会决定着当地的生存环境。因此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要与普通建筑工程区别对待。笔者首先阐述新时期我国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新时期我国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现状及问题

2.1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管理秩序紊乱

水利建设工程不是以市场调节为主,而是带有极为明显的行政手段进行干预。比如说,有些水利工程建设单位为了追求企业的经济效益,主观的加快施工进度,把计划内的施工期限提前;再加上施工成本的资金到位不及时,工程款拖欠导致施工质量严重受到影响。

2.2现场施工质量管理不够专业

随着各种所有制经济参与到行业竞争来,我国水利工程项目开始对外转分包,这本身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重复性转分包行为比较严重,这就造成工程项目资金流失严重,而施工人员由于监管不力而开始偷工减料,施工质量得不到管理制度的保证。随着劳动力市场更加开放,农民工队伍成为了水利工程项目施工的主力军,而在分包的过程中,忽视了对农民工掌握新的施工领域的必要技能培训,包括从业道德素质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就会容易导致施工欠缺技术和必要的经验,使项目施工的整体质量全面下滑。这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在水利工程行业中的典型体现,要想保证施工质量以及项目的整体功能发挥,难度可想而知。

2.3施工监理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水利建筑工程行业在我国的发展年限不是很长,造成了工程内部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跟不上,监理技术缺乏专业性,很多从业者都是半路转行,整个建立人员队伍良莠不齐,因此对工程安全质量的控制方面没有太多的有效手段。

3加强我国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具体对策

水利工程与普通建筑工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属于我国的民生基础设施工程,面对人口过快增长以及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的现状,以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和能源枯竭的严峻形势,切实改善水利工程施工质量不仅仅是对于施工项目而言非常重要,而且对于整个国计民生都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而影响施工质量管理的因素包括人的素质的因素,也包括管理制度的因素。笔者从新时期时代发展的需求出发,以管理手段管理体制已经相关人员的业务素质为切入点,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的具体对策[2]。

3.1创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体制

解决施工管理体制问题是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源头,若要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安全和质量,必须重构水利工程建设市场管理秩序,营造稳定的竞争市场环境。

1)作为施工单位,要严格执行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规范。加强对施工过程中的各种分包和转包行为,工程监理人员要自觉履行监督的义务。

2)政府要改变传统的以行政干预为主,尊重和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3)增强项目负责人的道德和法制观念,对项目负责人定期开展法制培训活动,让项目负责人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积极承担工程质量把关责任。

4)清晰划定和完善水利工程项目质量协调规范体制,严格执行施工项目法人责任追究、项目招投标、工程现场监理与合同管理制度,进一步创新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与监督体制。需要加以强调的是,加强建设管理流程监督能效,首先应该稳固市场、避免日后施工主体资格、承发包、项目管理体制交接期间,衍生任何不必要的冲击反应;其次,严格调查并处理借证卖照或是资质挂靠等违法行为,尽量令建材市场内部产品、设备监管能效发挥到最佳状态,避免施工现场各种以次充好和以假充真的调包行为,保证进场材料的质量和规格没有任何的瑕疵,做好施工项目开工的物质保障工作。

3.2完善现场施工安全质量检测手段

如若想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水平上升一个台阶,从而保障施工项目的最终质量和用途的实现,不仅需要针对内部的常见技术和施工组织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还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检测技术来对各种结构单元进行调配。完善现场水利工程施工安全而进行的质量检验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能够做到为水利工程的施工过程提供可以参考的精确数据,并及时的运用精准的技术逐一排查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发现隐患要及时的补救和整改。其次,质量的检测要切实进入现场,深入到工地当中,现场对施工进场材料进行检验,确保马上使用的施工材料都能达到标准,避免因为材料质量不符合标准而造成的安全隐患和项目质量问题。要格外重视质量抽检过程,这种检测方法具有突击性强,灵活多变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人为的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的行为,为施工质量的保障增加了砝码。总的来说,水利工程质量的质检工作者要理解身上肩负的责任,其工作关系到水利工程能效的发挥。因此,建议质检人员要不定期的经常对施工材料进行检测,检测频率的增加就意味着施工质量的保障更为稳妥[3]。

3.3提高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以及责任意识

水利工程质量产生的根源是施工人员的玩忽职守,而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施工人员的问题,就要加强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还要定期开展对这类群体的职业道德素质的继续教育活动。目前所要做的是把相关的培训活动纳入到日常的重点考核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工程质量由于人为原因出现问题而造成的严重事故展示给大家,可以是模拟动画效果,也可以是视频资料,让每个施工人员深刻感受到自己责任的重大,体会到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要意义。要加以重视的是,负责培训的工作人员在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的同时,要将以往施工实践过程中不规范的现象和行为进行汇总,逐个进行改进,并制定规范统一的施工操作流程和准则,确保每一个施工人员都按照规范细则来进行施工操作。

3.4加强工程施工进场材料质量的管理

水利工程项目施工所需的材料是保证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物质基础,是任何因素都替代不了的。一旦进场施工材料产生质量上的问题,或者是在施工过程中不按施工计划使用材料,水利工程项目的功能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工程施工单位有义务在工程材料进场之前,出具材料质量合格证和验收合格报告。负责进场材料管理的人员要按规定严格检查进场材料的规格和质量,并按程序验收。重要的施工材料要进行现场实验,保证施工原材料符合施工的规定,也能够避免由于使用不当造成的安全隐患凸显。水利工程开展的前期工作也要引起充分重视,例如工程勘察设计工作。工程勘察设计是决定水利工程能否正常施工,以及施工完成后交付使用正常化的基础。因此在具体的工程项目施工前,要最好工程勘察设计工作,关键是要提高相关设计人员的业务素质,重视勘察设计人才的储备和培养,在勘察过程中要加强社会责任感,具体的勘察工作要做到缜密严谨,保证水利工程的施工建设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

3.5相关管理人员在技术素质方面的培训

必须加强工程施工方必须加强对质量管理相关人员的技能、素质培训并严格考核内容与标准,让质量管理工作人员的技术素质与专业技能得到不断提升,增强质量管理意识。以此提升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水平,促进项目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做到安全施工、文明施工,降低项目事故发生率。当前,各小型的水利工程在质量管理上出现问题相对较多,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基层的水利人员在综合素质上不高,且质量管理的能力还存在不足之处。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各级与各部门对基层水利相关专业人才及人才队伍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有计划、分批次地做好人才选拔与深造工作,最大程度上适应岗位需求与市场标准。

4结语

总的来说,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是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制度支撑,关系到众多民生工程发挥应有的为人民谋福祉的作用。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为了保障国家投资的水利工程项目能够达到利国利民的效果,政府相关部门以及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需要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和职能,如施工材料的检测,提高施工人员的业务素质和道德水平的培训工作,以及市场秩序的规范等,这些工作都是水利施工质量提高的不可或缺的保障。各方都要明确自己的权和责,为水利施工项目的完成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戈平.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浅议[J].河北水利,2010,17(01):66-78.

[2]尹利丽.浅谈水利施工质量管理的落实与控制[J].科技致富向导,2010,25(23):123-140.

质量管理现状 篇3

【关键词】农机维修;质量管理;现状与对策

0.前言

目前,大中型拖拉机及先进农机具被大量应用,这就要求农机经营者迫切需要高质量、专业化的农机维修技术服务,确保农机的正常运作。所以,农机维修市场日趋扩大,农机维修任务越来越重,农机维修技术和市场监管要求也越来越高。综上所述,解决维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当务之急,只有通过各项研究和讨论提出合理的解决办法,并加以实施,才能减少维修管理问题带来的印象。

1.我国农机维修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1.1农机维修网点人员专业素质偏低

由于购买农机的人员大多都是农民,维修的地点也主要集中在县一级以下地方,所以,维修人员普遍素质低,一般还有子承父业的现象,文化水平低,而且大多数维修人员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没有专业的文凭,他们一般的只是凭借多年的摸索和经验进行维修的,所以他们掌握的专业维修知识很难跟上农机具的更新脚步,难以适应当今的社会发展。这种现象,也反映了维修行业现在存在的问题之一,要想改变维修行业的现状,解决该问题事关重要。

1.2农机维修设备简陋

许多农机维修点的设备比较落后,无专用的检测和维修设备,而且还没有意识到引进当今的先进设备的重要性。在农机维修过程中,维修人员通常是凭眼观耳听和经验来判断故障,不能准确判断发生故障的部位,盲目大拆大卸,这样的做法不能保证万无一失,也许旧的问题没解决还出现了新的问题。这点说明,在故障排除和修理质量检测方面该行业严重缺少技术手段。

1.3农机维修配件市场质量管理难

因为农村的农机维修点多、面广,维修配件门市部经营分散,也有些不正规,以上原因都可能导致不能统一管理,使得管理方面稍显相对薄弱,不严谨的管理会导致假冒伪劣配件容易融入到农机维修市场中,太多质量纠纷时有发生。这方面的缺陷给维修行业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1.4不检查新件质量,装配后出现故障

进行新件质量检查也越来越重要,因为由于一些配件库存时间过长,性能会发生变化,若不经检测,装配后就会引起故障的发生。例如,某台东方红802拖拉机的4125T发动机机油压力过低,分析是机油滤清器堵塞,更换了一新机油滤清器,试机机油压力仍低。在机油压力偏低的情况下勉强使用,结果导致柴油机烧瓦抱轴、曲轴断裂、连杆弯曲,损失万余元。后经检查是由于更换的机油滤清器滤芯长时间库存保管不善导致内部生锈,被过多的铁锈堵塞所致。因此,对新件进行检测是有必要的。

1.5产品供应差,适应能力较低

分析一下现状我们发现,市面上的农机在供销上多少都存在一些问题,最常见的像是质量不达标的产品多,传统的设备较多,同时还有很多不正规的产品出现在市面上。这些产品多是一些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没有很好地使用性等,而且性价比很低。现有的这些设备不能满足生产的特点,也不能符合顾客的喜好。除了这些之外,由于市场有太多的假货存在,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户购买机器的热情度,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优质的产品也没有了好的销路。产品没有保障,自然顾客权益受到影响,也会因产品问题引发农业上的问题,纠纷问题,所以要尽快解决产品生产问题。

1.6由于农户收入减少,导致没有很强的购买能力

农民的经济来源就是农产品,然而近几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等的影响农产品普遍存在销售难的问题,即使销售出去了,价格也偏低。这就严重的影响了农户的收入问题。而且由于各种不良政策的影响,导致农户的经济负担逐渐加大,普遍存在收费不合理等的现象,严重的时候,乱收费等现象的给农户生活生产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这样一来,农民收入低,买不起昂贵的机械,价格便宜的机械又不会带来太多太好的收益,以此循环,都不会有好结果,所以维修管理要加紧才是。

1.7没有很好的服务意识

目前的市场上存在一种低利润、没有充足的维修点、交通不便利、通讯落后等现象,这就使得农机单位形不成很好的服务以及维修工作。上述这些是对大层面的现状的阐述,仅仅靠某一个企业是解决不了这种状况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树立这种解决问题的意识。共同努力,重在实施,加大管理,慢慢进步。

2.加强农机维修质量管理的对策

2.1设立培训机构,提高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

对于技术水平不高的维修人员,要设置专职培训机构,对其进行培训,尽量找些有专业文凭的人员工作,再有知识的前提下,遇到维修难题,能从容面对,促进农机维修业的发展。

2.2大力宣传农机维修法规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维修开业技术条件》和《农业机械维修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体现出我国政府对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的支持与监管。在此大背景下,地方农机主管部门有义务配合中央的工作,采取宣传方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让更多人了解农机维修相关规定,从而确保农机维修人员的工作能够顺利进行,提高农机维修的技术水平。

2.3设置农机维修网点,使维修站布局合理

对于农机维修网点方面的设置,要充分考虑到农民是农机的主要使用者这一点,设置的维修网点要离农民很近,要分散布置。同时尽量提供送货上门服务,这样既给农民带来了方便,减少了农机维修的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促进了农机维修业的发展。

2.4强化监督

有管理就会有监督,所以要加强对网点的征件管理检查工作。对于没有维修资格以及证件的要严肃处理。必要时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相关鉴定工作,依照结果定论。除此,相关部门还要积极的学习和掌握最新的信息以及工业等,以此来督促维修点的服务工作,最终确保维修工作不会落后。

2.5加大资金投入,更新维修设备

如果维修设备陈旧,这将严重影响农机维修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大资金投入,更换陈旧的维修设备,选择技术含量高的维修设备,对农机加以维修。

3.结语

通过分析近段时间由于某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机在维修上出现的问题,更加让人意识到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应赶紧采取措施提高农机的经济效益和使用寿命,加快农机事业向现代化发展速度。所以清楚我国农业生产目前普遍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模式,完善相关的维修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相关的政府部门要不断的完善监督体制,搞好监督抽查工作,加大对劣质产品的处理力度,一旦发现劣质农机,要严肃处理。 [科]

【参考文献】

[1]张立岩,韩玉福.农机维修市场管理工作的措施及对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8,03.

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现状研究 篇4

关键词: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公路工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和出行的便利而进行的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国家的公路工程能体现出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公路工程不仅要考虑对社会的服务问题, 更重要的是其质量。一条公路如果修建的质量很差, 需要在其后的使用过程中一直的修补, 花费大量的物力财力, 那么这样的公路无胜于有。质量是公路工程的生命。

而公路工程的质量管理主要包括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 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诸如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使其实施全部管理智能的所有活动。质量管理活动决定了一个公路工程的好坏。由于公路工程的投资巨大, 且回收周期相对较长, 因此公路工程往往会由国家来投资, 因此在质量上面的要求要更高。同时由于公路工程的负担巨大, 并且还要完成为人民服务的任务, 因此必须由国家赋税承担。为了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目标, 公路工程必须要加大对质量的控制。在这个方面, 我国由于起步晚, 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甚至是邻国的日本, 我国也达不到他们国家的质量水准。本文将就我国当前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且通过对现状的分析, 从而确保我国的公路工程的质量更进一步。

一、当前我国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

(一) 我国公路工程的现状

我国的公路工程起步较晚, 同时由于最初国家对基础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我国的公路工程的总里数相对较少。但是从改革开放之后, 我国经济飞速的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速度, 同时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开始大力发展公路工程, 除了修建了众多的高速公路之外, 还增加了国道, 省道, 城市之间的专道, 以及各个城市的公路建设。最近几年, 我国农村的道路也翻新了。得益于“村村通”, “路路通”工程, 我国农村开始修建了公路, 这样也加大了农村地区发展的力度, 提高了我国经济整体的发展水平。

但是我们在看到当前的公路工程取得的骄人成绩之外, 还要看到顶峰公路工程的不足。第一, 整体的水平仍然很低。虽然我国的公路工程已经在整体水平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相较于其他国家甚至是某些发展中国家, 我国的整体水平仍然很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地域广大。如果要全部的通过公路连接的话, 我国根本负担不起来, 因此还要发展铁路, 航空等其他的交通方式。同时我国的地域之间, 各省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 因此导致不同地方的公路建设程度不同。现在所建设的公路大部分局限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限于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还有就是地理条件导致的公路建设不完善。

第二, 公路工程的投资回收期较长。这个问题不仅是我国遇到, 其他国家和地区都会遇到。但我国遇到的问题较大。当前, 我国的绝大多数高速路, 某些省道, 国道等仍然要收费。这就导致了民众对公路的认识误区。人民群众普遍对于当前的收费问题有很大的成见, 但是由于投资的回收力度的原因, 导致现在政府不得不仍然要进行收费。这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 另一方面是因为当前管理力度的原因。

第三, 当前我国公路工程的质量仍然堪忧。虽然在公路工程的数量上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但是在质量上面, 我国的公路很多都是不过关的。这个主要是体现在“村村通”工程当中。虽然在公路工程以及土木工程当中制定了非常详细的作业流程以及质量标准, 但是由于公路工程的有利可图, 往往导致公路的建设不达标, 甚至会出现一些豆腐渣工程, 建设好之后未经使用就必须整修, 这种问题在当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并不罕见。主要是由于公路工程的质量管理出现了问题。

(二) 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的现状

本文主要是为了探讨公路工程的质量管理问题, 但笔者认为, 只有在分析了当前我国的公路工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公路工程所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才能够进行质量管理现状分析。这主要是因为质量管理在公路工程中的重要作用所决定的。

首先就是如果我国的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如果没有出现一系列问题的话, 那么公路工程将不会出现如此巨大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质量管理对于公路工程来说就相当于司法机关对于法律执行的作用一样, 质量管理将会监督整个公路工程的整体环节。因此, 如果公路工程出现问题的话, 那么质量管理也将难逃干系。

其次就是因为我国的质量管理是借鉴其他国家而来的, 是否适应我国的整体形势以及社会实际情况有待于考验。这个考验的最主要形式就是看公路工程的发展现状。通过考察可以看出虽然当前我国公路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的问题, 但是总体来说发展状况依旧良好,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我国的质量管理系统仍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虽然在某些地方需要改进。

当前公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主要注重于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随着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交通部《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办法》《高速公路建设市场准入规定》《高速公路建设四项制度实施办法》和《高速公路建设监督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规章的颁布实施, 以及在政府机构要求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转变政府职能的大形势下, 目前的质量管理体系主要是“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检”, 并逐渐走向基于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政府管理委托监督、业主负责、监理控制、企业保证”。我国1978年开始全面推行质量管理活动, 经过普及推广、深化提高, 在土木建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不可忽视的是, 在工程质量管理当中, 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亟待我们去发现、总结和改进。

二、我国公路工程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上文笔者分析了我国公路工程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并且通过对公路工程现状的分析考察了我国当前的公路工程质量管理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为了更好地促进公路工程的进一步发展, 笔者在此将公路工程质量管理中所存在的基本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因进行分析。

这些主要是从造成公路质量不达标的主要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 设计质量的问题

设计是一项工程进行的最基础工作。在公路工程中如果没有事先进行工程的设计工作, 那将会产生非常严重的问题。同时, 如果设计出现问题将会对工程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 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这个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设计人员自身水准的原因, 或者是在设计中设计者不能按照国家要求的设计标准来进行。在这个过程中质量管理部门的主要责任就是审查设计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设计是否体现出来了设计者的意图, 是否有条件实施。这几个方面主要是由质量管理相关部门来进行, 但由于质量管理的自身水平可能也不会很高, 假如不能对当前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即时认识到, 往往会造成设计质量的问题。

(二) 建设管理问题质量

管理部门将设计部门设计出来的图示交给专门的建设部门来进行施工, 从而将前一阶段纸上谈兵的结果真正的实施出来。这一部分是最主要的工作, 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一个部分。笔者将对这一部分仔细的梳理, 从而将存在的问题以及造成问题的基本原因在此展现给各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 同时专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部门也是如此, 设计部门越来越与建设部门相分离。设计出现的问题如果没能够在质量管理部门改正过来, 那么将在建设部门将此问题又放大若干倍。这也回答了上面的设计质量存在的问题。当前我国公路工程建设的主要工作流程是通过政府招标。政府往往在相对质量一样的情况下, 选择那个价格较低的。但是这样就会存在很大的问题, 因为价格低虽然可以通过压低工人的工资来做到, 但也可以通过在施工中偷工减料, 实施中以次品代替好的东西来做到。这也可能是公路工程存在相当大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因。通过对国内几起公路工程质量事故进行分析, 笔者发现有的建设单位过于压低承包价格, 使施工单位若按国家相应施工与验收技术标准施工, 就不能盈利。施工单位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 必然会偷工减料、以次充好, 这样就会导致公路工程质量事故的出现;还有的建设单位把整个工程项目分解为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梁工程、交通工程后分别包给不同的施工单位, 各施工单位之间若缺乏联系和协调, 很容易出现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施工组织配合不好、交通工程和桥梁工程出现矛盾的情况。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工程进度, 若工期紧迫, 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必然把施工质量放在次要位置;甚至某些建设单位贪图利益, 强行向施工单位提供筑路材料, 这些材料往往以次充好。这样必然造成质量隐患;有些建设单位缺乏土建的技术人员, 工作人员对工程质量的检测手段和工程施工不熟悉, 因此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的检查、监督力度不够。

(三) 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目前施工企业与其他的单位相脱节, 并非是挂钩在一起的, 往往是经过多次转手才转到真正的施工单位。那么对于最低级的施工单位, 所获得利润将会更低, 那么在施工过程中将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必须要加强质量管理。只有通过更高程度的质量管理工作, 才会更加提升工程的质量水平。必须要加强施工中对质量问题的管理。因为这是真正第一线的工作。

三、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途径

经过对质量管理现状的分析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 我们可以预期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途径。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以下的方法。

1, 聘请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只有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才能够做到在公路工程中的监督工作, 只有专业的质量管理人员才能够真正的发现问题。

2, 加强国家相关质量水平的制定工作。只有加强我国相关的质量水平标准的建设, 才能够加强我国公路工程的质量提升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当前我国公路工程存在的问题以及公路工程的现状, 确认了当前的质量管理部门存在着较多地问题。只有加强我国当前公路工程的质量管理工作, 才能够提高我国的公路工程质量, 才能够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建造师考试用书:建设工程项目管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李昆.浅谈公路施工工程的质量管理[J].科技资讯, 2009, (02) .

[3]玉苏甫江.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研究与探讨[J].甘肃科技, 2006, (6) .

[4]韩少玉, 黄孝伟.浅谈公路工程质量控制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3) .

铁路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及措施论文 篇5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进步与发展,铁路工程建设逐渐走向正轨,无论是铁路工程的规模、结构与覆盖的范围,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然而,目前铁路工程依旧无法满足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的要求,加强对铁路工程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铁路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提供重要保障,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改变传统的落后的铁路工程的质量管理模式,应用先进的铁路工程质量管理的理念,为铁路工程质量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铁路工程;质量管理;问题;探析

我国的基础工程建设过程中,铁路运输业则属于核心内容,一方面,为交通运输提供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则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然而,在铁路工程项目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程管理的水平有待提升。所以,加强对铁路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有利于进一步地完善铁路建设工程的管理机制。

质量管理现状 篇6

关键词:食品质量 安全现状 管理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4)20-0042-01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严重威胁和影响了群众健康与生命,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急需解决的重大民生问题。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食品质量检测机制,对在种养殖、食品加工以及流通等环节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确保食品的安全,这对于促进我国食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食品质量管理的基本现状

1.1 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差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食品安全日益受到消费者和政府的关注。虽然有的食品生产企业按要求建立了可追溯体系,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标识不全,食品生产中上下道工序记录衔接性差,信息不齐全,尤其是有关工序质量的信息很少,这样就造成在食品出现安全问题后,不能查找到原因,因而食品安全问题日益频繁。

1.2 食品安全标准不够健全

近年来,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在我国频发,比如2013云南企业10年卖3万吨地沟油够150万人吃1年;2014年,上海福喜食品大量采用过期肉等,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并且也让我国食品安全标准不够健全的问题凸显了出来,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却没有对其加以重视,而食品生产企业也忽视了我国对食品添加剂新的国标标准与要求[1]。

1.3 原料生产方式较为粗放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事件

报告68起,中毒2482人,死亡42人。与2013年同期相比,2014年第三季度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增加11.5%,中毒人数增加26.1%,死亡人数减少8.7%。我国食品生产企业所用的原料,很少采用集约化的生产模式,加工生产一般都是粗放型的,这样就难以让我国食品行业原料质量得到保障。

2 影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因素

2.1 化学物质对食品的污染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产品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农民在进行农业生产时,不断增加了对化学药品的使用量,这就让我国农产品的农药残余量严重超标。另外,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也会让人体的新陈代谢受到影响,甚至还会因此引发癌症[2]。因此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受到污染的可能,如果不对其进行严格控制,将会降低食品的安全性。

2.2 有害微生物对食品影响

有害微生物也会严重影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根据我国卫生部发布的文件显示,平均每年都会发生200次以上的食物中毒事件,其中超过半数都是由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在这些种类繁多的有害微生物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菌以及致病性大肠杆菌等能够引起人体中毒;猪水疱病毒、口蹄疫病毒以及狂犬病病毒等能够引起人体与牲畜共同发病。

3 完善食品质量检测过程的对策

3.1 提高食品质量检测技术水平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制假造假技术也是层出不穷。因此,国家要加强对研发资金的投入力度,要不断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技术和手段,不能只依靠原来落后的设备工具和检测技术上,要对其进行创新和发展,这样才能及时检测到所遇到的新的食品安全问题。另外,也要积极借鉴欧美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从而实现我国食品质量检测准确性的提高,这样检测出来的结果才更具权威性。

3.2 建立食品安全法律保障体系

在提高食品质量检测技术的同时,也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通过两者的相辅相成,能够有效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因此,要对食品制假造假行为以及添加不法成份的惩罚措施进行明确规定,让食品执法监管部门能够有法可依。只有这样,食品生产企业才能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在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从而让生产的食品质量有所保障。

4 结语

总之,我国在食品质量方面有着严重隐患,形势十分严峻。只有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填补食品安全检测漏洞,才能够让其检测的结果更加准确,才能保证群众的生命健康,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心伟.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与食品生产全面质量管理研究[J].中国乳业,2013,12:60-62.

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分析 篇7

1.1 现状。

近年来, 在国家实施城镇化建设及廉租房建设政策的大力推动下, 建筑行业每年完成任务量逐年提高, 工程质量在相关法规制度的约束下, 建设工程项目从申报到最后竣工备案, 基本都能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及部门、地区等文件要求执行操作, 建设工程没有出现违规、违纪和大的质量安全事故,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但纵观这几年建设工程质量情况, 尤其是廉租房工程项目, 优质、精品工程少之又少, 整体工程质量虽然在结构安全上没有出现什么大的质量问题, 但工程观感质量和一些使用功能方面的质量水平不但没有提高, 且有下滑的趋势, 尤其是住宅工程质量状况并不乐观。

1.2 原因分析。

分析原因, 造成目前这一现状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 即常说的人、机、法、料、环五大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工程项目在创优、创精品的态度上存在问题, 积极性不高。项目管理人员在施工过程中抱着“只要工程结构质量没什么问题, 细部做法、观感质量差不多就行”的心态对工程进行管理控制。

常言到: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建筑工程隐蔽性非常大, 反映在表面的问题非常少, 我们平时对工程所发现的问题, 只是工程质量问题的少部分。有些表面的质量问题, 是透过内部质量问题反映出来的。目前由于缺乏激励机制, 大部分项目管理人员存在“只要工程验收合格, 质量精不精、优不优无所谓”的想法。项目上带着这样的心态对工程进行管理管理, 致使工程在建设过程中, 项目管理松懈、制度不严。长此以往, 工程质量下滑是必然的。

1.3 提出目标。

针对目前建筑行业这种状况, 我们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 想办法, 定制度, 严把质量关, 调动项目创精品、建优质的积极性, 尽快扭转建筑行业工程质量上创“精品”工程被动、萎靡、积极性不高的现象。逐步稳固提高工程的质量, 让每个项目在工程施工过程中, 对工程质量高度重视, 积极出主意想办法, 主动争创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对工程质量的管理目标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从而创建出更多更好精品优质工程。

2 根据问题, 分析对策, 加强项目管理

2.1 项目管理人员创精品创优质工程的质量意识淡薄, 积极性低。建筑实体的质量水平是通过人的劳动行为反映出来的, 而现场工人的行为又是靠操作熟练程度、技术水平以及项目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对质量的态度来体现的。因此在项目开工前组建项目班子时, 就要做好思想动员工作, 从管理层到班组, 要定制度定职责, 定好工程质量和安全目标。

2.2 针对当前建筑市场中存在着一个项目经理在多个工程项目上挂名不履行责任的违规现象, 要求一个项目经理只能承担一个工程项目, 坚决杜绝一个项目经理同时承担多个工程项目。

2.3 有个别工程项目出现由家族成员多人在一个项目上管理工程, 针对这种情况, 项目的质检员决不允许是同一个工程项目的家族成员, 这样才能在施工中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 强化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相互监督, 有效执行各项建设规范和建设程序。

2.4 施工企业应加强对每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保证体系的管理, 要从技术管理人员的资格、素质和业务水平等方面抓起, 高标准地选择项目管理人才, 企业技术部门在工程开工前要严格审核上岗人员的各项资格条件, 符合要求方可聘用上岗, 避免在施工过程中留下管理弊病, 造成工程项目质量安全隐患。

2.5 建筑工程的过程施工非常重要, 一个小小的返工都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工期拖延, 所以一定要做到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 杜绝事后控制。一个工程的好坏主要是靠施工队伍管理, 施工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体现工程是否能按时按质的完成。

3 减少或杜绝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

3.1 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千篇一律, 不具有针对性。每个工程有每个工程的特点, 如地勘情况、地理环境、人员熟练程度、现场设备机械化程度、材料准备情况都不一样, 一个好的项目班子, 是要根据这些实际情况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 这样才能在质量、进度、财务经济上和实际相符, 指导施工。

3.2 原材料复检不符合规范要求, 并且有些项目的复检时间上存在问题, 先使用后复检, 甚至有些材料弄虚作假。

3.3 同条件混凝土试块未能和浇筑构件放在一起进行养护, 而是放在水池边, 甚至放在水池子里。有的冬期害怕冻坏或偷走, 把同条件混凝土、砂浆试块放在值班房, 导致同条件试块不具有代表性, 缺乏和结构同条件同环境的一致性。

3.4 基槽开挖后晾晒时间过长, 违反规范要求, 且松散土质不清理就进行混凝土浇筑。

3.5 基础构造柱钢筋位移现象时有发生, 要引起技术人员的重视, 不要亡羊补牢, 耽误工期, 保证不了质量, 造成经济损失。

3.6 后砌填充墙墙体与顶部软连接做法未严格按设计图纸要求执行, 浇筑的细石混凝土表面蜂窝, 内部不密实。

3.7 墙体拉接筋有漏放、错位、长度不够等现象, 构造柱浇注中, 主筋固定不牢固, 各工序交接检不仔细, 现场操作人员缺乏责任心, 导致钢筋位移严重。浇注混凝土时施工缝不倒入结合浆, 造成构造柱施工缝处结合不密实, 出现夹渣现象, 削弱了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能力。

3.8 墙体砌体或砌块洇水不够, 导致砂浆强度普遍达不到设计要求。尤其是后砌墙加气块洇水严重不足, 有些地区气候干燥, 水分散发快, 砌块一定要提前两天洇水, 否则砂浆里的水分被砌块吸走, 水泥不能充分水化, 直接降低砌体砂浆强度。

3.9 施工中现场操作人员对一些施工细节不重视, 导致建筑物轴线、标高、门窗洞口尺寸偏差过大。电气元件、水暖器具安装位置、标高不能做到横平竖直, 影响工程的观感质量。

3.10 工程资料和实际不符, 千篇一律, 不能正确、及时和真实地反映工程实体的质量等实际情况。尤其是隐蔽资料、技术交底和检验批验收资料。

3.11 塑钢门窗固定不能严格按施工规范及大样图的要求施工, 固定、软连接不到位, 纱扇密封性差, 没有起到防蝇、防蚊和防虫的作用。

3.12 卫生间防水选材质量差, 防水卷材铺设、细部做法不到位, 地漏选型、标高控制不严格。等电位连接不到位, 做法不符合设计要求。

3.13 外墙保温材料、拉结网、外墙涂料、腻子等选材劣质, 达不到质量要求, 不符合施工规范及施工图纸的要求。

3.14 楼梯踏步抹面砂浆强度未达到要求即上人行走, 造成楼梯踏步出现裂缝、起砂、空鼓、缺棱掉角等质量问题。

3.15 屋面上人孔爬梯安装固定不牢固, 不按大样图施工操作, 上人盖板不保温不固定。屋面防水细部做法不符合图纸要求。

3.16分户验收流于形式。

3.17地下室防火门不到位, 木门制作粗糙, 油漆施工不规范, 流坠夹杂刷痕迹明显。

3.18配电箱安装和主体施工不能同步进行, 软连接处理不认真, 安放随意, 导致配电箱安放位置达不到实测实量标准, 影响工程观感质量。

3.19室外保温前不按要求做防火隔离带, 且砂浆抹面厚度不够。平整度、垂直度达不到要求, 造成观感质量不合格。

3.20抗震加固工程问题

在对原墙体装饰抹灰或装饰面砖、马赛克等拆除过程中, 对要保护好的结构墙体不做保护要求, 有些野蛮施工, 破坏了原结构墙体。对梁柱加固时, 外包角钢时对原基面不做平整度、垂直度及阳角处圆弧处理, 仅仅靠打胶处理, 造成角钢和基面连接不紧凑, 整体性差。加固板墙和原墙体拉结不严格按施工图纸的要求制作、安装。穿楼板钢筋不严格按要求打洞, 破坏楼板结构, 影响抗震设防等级。加固时不考虑电器、水暖及屋面的加固改造, 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以上均是近年来在工程施工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质量问题, 直接影响了用户使用和工程使用年限。

4 结束语

面对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存在的现状, 施工企业要制订质量专项治理工作措施和管理办法, 工程开工建设时, 项目部要针对质量通病制订专项治理方案, 进一步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水平, 给用户提交一个优质工程。

摘要:为加大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力度, 预防工程质量通病, 保障参建各方合法权益, 促进工程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全面提升建筑工程质量水平, 作者从施工现场管理的角度分析目前建筑工程质量现状, 提出自己的观点。

食品安全现状与食品质量管理 篇8

当前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再加上化肥的过度使用,农药残留、兽药过量、生物促生剂和激素不正确使用、饲养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存在,使得粮食、蔬果、肉制品、乳制品等保证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食品中残留大量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致病微生物的产生一部分是由于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而产生的,而另一部分是由于企业在生产加工食品的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安全标准和工艺要求所产生的。后一种情况是造成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例如微生物的不完全灭杀,使得致病微生物过量繁殖等。

违法生产经营所造成了食品加工安全问题。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包括了食品从最初的生产到最后消费的全过程,是最常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表现为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或乱用以及加工制造过程中种种不卫生、不安全的操作所引起的二次污染。当前非法无照经营的小作坊仍大量存在,一些大企业的食品安全意识、法律意识淡薄,这些都给食品安全带来了很大的隐患。我国食品质量管理存在着问题:法律体系不够健全。当前,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已经基本形成体系,但是这一法律体系却并不健全,缺乏科学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很多的法律法规条款较为分散,有些规定范围较窄,有的界定不清晰,还有的会出现同一个问题不同处理方案。这些问题的存在,使食品安全在监管时会因为概念不明而使得职权不清,最后造成有法难依的后果;监管力度不够。我国的食品安全涉及食品质量、食品卫生、农产品质量等多个领域,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的职能也比较分散,存在于卫生、工商、质检、农业、商务等多个部门中,这就容易造成职能交叉、管理混乱的局面。而且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处罚力度也不够强,大多只是进行较小金额的罚款,对比违法企业的获利,并不能对他们产生威慑力;标准落后,缺乏成效。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标准条例已比较多,但是绝大部分比较落后,最早的是在1981年制定的,而最晚的也是在2000年以前制定的,不能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而且当前的食品安全标准中的技术指标也比较落后,与国际标准仍有不小的差距。健全的法律体系是食品安全的保障,应该建立健全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使之更科学、合理、有效,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当前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监管太过分散,因此,应该改变分段管理的局面,有效整合各部门资源,突出工作重点,进行合理的分工,明确相关工作的职能,建立统一、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力量集中有力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而且,还应该适当增加违法处罚的标准,进一步增强执法和处罚的力度,严格执法,绝不姑息,还应该拓宽监督的渠道,号召广大人民群众一起监督食品安全问题,为违法行为的举报投诉提供便利。

国内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比较 篇9

一、国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目前, 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产品检验阶段, 检验单个产品是否符合标准样件;第二阶段为统计检验阶段, 由于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模式出现, 利用统计抽样方法检验产品成为必然要求;第三阶段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调动企业各部门以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以最经济的方式, 在保证用户充分满意的条件下, 实现企业经营质量不断提高;第四阶段为现代质量管理阶段, 以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平台, 充分利用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作为补充, 使企业经营走向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伴随着质量管理的发展, 国外的一些质量管理学者提出了新的质量管理理念。

1. 品牌战略

进入20世纪以来, 品牌化的发展有如核裂变, 时至今日, 品牌标记已经无处不在, 由此引发的品牌效应和品牌竞争愈演愈烈。纵观当今世界, 质量的竞争乃至品牌的竞争已经成为经济竞争的焦点之一, 创造自己的品牌, 已经成为企业界和全社会的共识。由此, 国外的学者提出, 企业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除了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外, 关键在于经营自己的品牌。

2. 适度质量

适度质量关注的是产品质量生产的经济性问题。随着人们对资源不可再生性的认识, 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广泛接受认同, 企业与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也由原来的尽可能完美发展到适度质量要求。过高的质量水平将人为地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而过低则达不到全面质量满意。

3. 顾客满意

顾客是质量的鉴定人。顾客满意与不满意的信息对企业非常重要, 因为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组织质量改进和提高。满意的顾客会以他们的忠诚和积极推介等各种方式回报企业。随着质量管理环境和内容的变化, 顾客成为企业的核心与决定因素。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 是世界顶尖企业创造“世界级质量”和创新市场的永恒力量, 是推动质量管理新的重大课题。

4. 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的, 并遵循最高质量目标、核心价值标准的质量观念的行为规范。质量文化从微观角度看, 是一种管理文化、经济文化, 也是一种组织文化, 它致力于提高企业全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技法, 已达到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的。如今, 质量文化的研究和实践领域不断拓宽, 在世界范围内正进行广义质量文化的研究。

二、国内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在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 我国质量管理基本上是处于质量检验阶段, 沿用的是前苏联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使用的百分比抽样方法。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技术抽样检查标准制定贯彻后, 才逐步跨入第三个质量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1985年, 随着原国家经委颁布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在全国被普遍推广。虽然我国对质量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很多学者对一些具体的质量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苏方新认为在技术管理比较落后的企业, 特别是一些典型的国有企业适合采用BPR模式, 引进新设备或改造旧设备, 裁减人员, 建立新的管理制度等;在人员素质较低, 管理落后, 但是技术差距不太大的企业, 比较适合采用ISO 9000模式, ISO 9000采用标准条款, 便于强制执行, 即使人员素质较低, 也能够实施;而对于员工素质较高的企业, 可以实施TQM,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 严格遵守程序的同时, 积极发现改进机会;对于那些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的企业可以采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改进以巩固和增强市场竞争力。

姚玉玲等认为ISO 9000创建了最基本的质量管理架构与外部认同效应;六西格玛则体现实实在在的内外部改进绩效。在ISO 9000基础上实施与六西格玛的整合, 将成为我国企业一种较好的质量管理模式。

虞立箴指出,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了组织追求卓越的经营管理模式, 它兼容了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组织在贯彻管理体系标准或取得管理体系认证的基础上, 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 整合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要求来提高自己的整体绩效和能力, 从而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

三、我国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质量管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在实践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 我国众多的企业其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

(1) 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 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 损害了国家及企业的形象。

(2) 产品及服务质量差, 损失浪费严重。多数企业的质量标准低, 无标生产的现象严重。目前多数商业服务企业都没有贯彻实施ISO 9000系列标准, 管理方法上一般凭经验, 管理水平较低。顾客是上帝的理念在许多企业的实践中难以落实。

(3) 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淡薄, 对质量问题不重视, 没有高度的责任感与危机感。

(4) 贯彻ISO 9000系列标准不扎实, 甚至流于形式。ISO 9000系列标准要求企业建立能控制生产经营服务的管理系统———质量体系;努力通过权威认证机构的ISO 9001的质量体系认证。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并通过认证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然而, 我国目前有相当部分的企业还不了解ISO 9000标准, 不知道什么是质量体系;有的企业建立了质量体系却不愿意认证;有的企业为了认证而认证, 不注重基础工作。

上述的种种质量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我国质量管理问题的有关对策

要全面提升企业质量, 国家和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努力。

1. 实施品牌战略, 创造名牌产品

品牌不是产品和服务本身, 而是它留给人们的想象和感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 产品的差异越来越小, 企业间技术上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单纯依靠产品差异已经很难形成产品竞争的资本, 因此产品品牌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品牌价值已经成为企业追逐的目标, 品牌资产已经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做好品牌, 让价格来体现价值, 就是当今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创造名牌产品, 企业需要以质量为核心, 设计出质量优良的产品;以顾客为导向, 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坚持科技领先和科学管理, 为社会提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2. 建设质量文化, 培养质量意识

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企业长期发展的环境和手段, 着重提倡现代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以达到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的。质量管理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才会不可战胜。但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 质量文化依然处于低层次, 主要表现为:管理层盲目以利润为中心, 严重缺乏对员工的教育培训, 导致员工整体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淡薄。因此, 企业家在企业中要作为质量文化的创造者, 积极建设质量文化, 培养员工的质量战略意识、质量竞争意识和质量参与意识。

3. 转变观念, 树立顾客满意为宗旨的质量理念

这里的顾客包括企业内部顾客与外部顾客, 企业不仅要通过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使外部顾客满意, 同时在企业内部应把企业内部的员工作为顾客, 建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企业内部的每一个岗位, 都要明确其顾客对象, 并建立基于顾客满意的质量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 由此形成顾客驱动的质量管理体系。

4. 加强质量经济效益分析, 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质量问题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质量问题从本质上应理解为商品产生之初到消亡的全过程对社会和消费者所造成的损失, 而计量损失的大小, 这是个经济的问题。因此, 解决企业的质量问题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经济效益这一质量的根本特性, 用经济效益去驱动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可以通过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 使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完美结合, 确定出质量形成各个环节中最经济的或最适合的质量水平, 并用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从而可以保证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这种最佳结合既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 又可使企业和社会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质量管理的最新研究状况, 剖析了我国当前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借鉴国外质量管理经验提出了解决我国质量管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品牌,适度质量,顾客满意,质量文化,质量经济

参考文献

[1]刘广第.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苏秦.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苏方新.中国质量管理模式选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J].中国质量, 2000 (9) .

[4]姚玉玲, 张君, 郭宇红.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下旬刊, 2006 (2) .

质量管理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浅析 篇10

质量管理在经历了检验质量阶段、统计质量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的发展后, 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更加深化和系统化, 质量研究的方法也朝着定量实证或多方法交叉的方向延伸拓展。伴随着质量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质量管理研究呈现出3个阶段的演进规律。

(1) 理论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80年代, 以质量先驱和相关学者对质量管理实践的不断探索与总结为主要特征。各种质量管理理念, 包括质量方法与工具逐步形成体系。如早期戴明、朱兰、克劳斯比等的质量理念以及后来Walter Shewhart的SPC、费根保姆的TQM等, 都是基于实践的总结和提炼。这一时期, 全面质量管理的观点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和推广, 质量理念在各行业开始受到重视。

(2) 理论验证与完善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 以用定量实证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进行系统化和标准化为主要特征。主流研究趋向于采用质量实证方法进行质量管理实践与绩效的论证分析。而且,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80年代由于日本产品的质量威胁开始注重质量, 质量研究空前繁荣。这一时期, 国家质量奖的设立、质量标准的制定与完善以及大量的质量培训机构与书籍的出现, 促进了质量管理研究的发展。

(3) 理论拓展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21世纪初至今, 以理论的一般情境分析以及新理论、新方法的构建为主要特征。实证研究侧重于运用大样本统计分析以及多方法交叉使用。这一时期质量管理理论趋于成熟, 理论研究拓展到更一般化的情境, 而且多方法融合的复杂建模与仿真等方法成为质量领域新的方向。

2. 质量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质量管理的研究对象从最初的产品质量到服务质量、项目质量, 再到现今一般化的体系或系统质量。质量研究已涉及到各行各业。迄今为止, 质量管理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 质量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理论。诸如质量环、质量体系、SPC、六西格玛等是其他研究进行的基础。

(2) 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质量管理的基本过程改进方法PDCA、数理统计方法、抽样检验方法、新老7种常用工具、实验设计方法等的提出和改进使质量管理理论不断提升与完善。

(3) 质量管理的标准认证与体系评审, 包括各国质量奖与质量标准的制定及应用。

(4) 宏观与微观质量管理。宏观层面主要基于各国国情, 研究国家或行业层面的质量管理体制、法规、人才建设, 像生态质量、质量文化等热门研究领域可认为是宏观质量的范畴;而微观层面主要研究基于企业自身实际, 建立合适的质量体系与规范文件。

(5) 质量管理的实践应用。把理论应用于企业实践, 改进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或者验证理论与绩效之间的关系是质量管理研究的热点。

(6) 质量成本和效益分析。质量成本是从经济性角度评定质量体系有效性的重要方面, 如何核算质量成本、定量考核质量管理水平和效果等都是现代质量管理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3. 质量管理研究的基本方法

质量管理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相交叉。一方面, 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管理科学, 是在不断实践中总结与提炼出的, 融合了数学、信息学、电子机械等工程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另一方面, 质量问题是跨学科、跨行业的, 运用质量理论解决问题时, 由于涉及不同的地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 所以也要求采用综合性和多样性的方法。

质量管理研究方法的选择一般依据所要研究的内容。随着理论的不断成熟与完善, 定量实证渐渐成为质量研究的主要方法。虽然模型应用与优化仿真是现今常用的研究方法, 但是随着质量研究逐步拓展到更一般化的情境与条件, 大样本的统计与多种复杂方法的交叉应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4. 质量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 国内外关于质量管理研究的主题比较广泛, 从微观层面的传统质量工具与方法的优化、质量要素的效用分析到企业层面的质量绩效验证, 再到更为宏观的国家层面的质量体系与全球标准的适用性研究, 质量管理研究范围涉及各个层面各个不同的学科领域。

虽然我国的质量管理起步相对较晚, 跨过统计质量阶段, 从传统质量检验阶段直接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但是, 质量管理水平发展迅速, 主流研究紧跟学科发展前沿。目前, 国内外关于质量管理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1) 质量管理实践。

这一研究主题的特征是探究质量管理的实践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这一直是国外研究者的研究热点。研究对象主要是地区企业或者行业企业, 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有论证2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也有论证2者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Charles J.Corbett等人论证了实施ISO的美国企业比未实施ISO的企业确实表现出卓越的财务效益;而Singels的研究则论证了在荷兰ISO9000与企业效益之间的不相关关系。

(2) 服务质量。

随着对顾客满意度的重视, 质量关注也从产品质量转向服务质量, 满足顾客的需求成为企业的根本宗旨之一。因此质量管理的研究也更多关注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顾客购买力等。另外, 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综合学科, 涉及到不同行业, 所以, 像医疗服务质量、旅游服务质量、电子服务质量也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3) 精益质量。

精益质量管理的特征就是在对质量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 综合运用多种技术与方法, 持续改进关键质量指标, 达到卓越绩效水平, 最终实现显著提高企业绩效的目的。这其中以精益六西格玛的研究为核心。为了达到卓越质量, 不少数学与工程方法应用于质量改进的过程。赵小松等人把改进精益六西格玛模型用于医院门诊流程的改进并验证了其有效性。Linderman, Kevin等认为实施六西格玛的企业能更好地达到目标。

(4) 质量管理创新与拓展。

由于质量研究本身就是跨学科的, 质量理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创造了新的质量研究主题, 像供应链质量管理、生态质量、质量信息系统都是现今新兴的研究领域。蒲国力等人就认为供应链质量管理将会是一个新的学科方向。

(5) 传统质量方法与工具。

不少学者把研究重点集中于传统的质量工具优化和改进, 或者运用改进的质量工具或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传统的控制理论和方法、标准化研究等方面也不断出现新的研究内容和成果。例如, 何桢和吕海利提出了基于田口质量损失函数的改进模型。邹宏新与陈荣秋提出了拓展的质量屋模型。

5. 质量观念的未来发展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质量管理呈现出新的特点与趋势, 质量与质量管理观念在未来将会倾向于3个方向。

(1) 质量文化。

质量管理除了要重视技术与方法外, 更需注重对改进质量和提升质量有效性的软环境的创建, 即质量文化的创建。最近2次国际质量大会都把质量文化作为主题, 足可见对质量文化的重视。

(2) 服务质量。

质量从符合性质量到适合性与满意性质量, 再到最终的卓越质量, 顾客满意始终是质量的核心。在新时期顾客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情况下, 保障顾客满意越发成为对企业的一种挑战。

(3) 过程质量。

传统的质量侧重结果, 以结果导向的管理导致了过程中极大的浪费, 有违精细思想的原则。随着人们对过程的关注和对过程管理的认同, 重视全过程的质量观有利于实现过程的增值, 通过持续改进, 达到最终的卓越质量。

摘要:文章在参考阅读近10年国内外顶级期刊质量类文献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的粗浅认识与实践, 对质量管理研究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基本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做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质量,质量管理,实证

参考文献

[1]张公绪, 孙静.新编质量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质量管理现状 篇11

关键词;农机维修;质量管理;解决策略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民对高新农机具的要求与日俱增。尤其是大中型拖拉机及先进农机具的大量应用,这就要求农机经营者迫切需要高质量、专业化的农机维修技术服务,确保农机的正常运作。由此可见,很有必要进一步对农业机械的故障维修质量管理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分析,从中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维修措施,对农业机械的正确使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1.我国农机维修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

A.农机维修网点人员专业素质低

调查显示,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机维修点的维修人员专业素养低,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大多是子承父业的,既没有获取相关文凭,又没有经过有关农机维修的专业培训,从而专业知识和修理技能更新慢,难以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并且根本解决不了高新农机具的修理业务。

B.农机维修设备简陋

许多农机维修点还是使用几十年前的农机维修设备,无专用的检测和维修设备,也无意引进当今的先进设备。在农机维修过程中,农机维修人员通常是凭眼观耳听和经验来判断故障,从而使得故障排除和修理质量检测缺少技术手段。

C.部分維修网点无证经营

由于缺乏足够的成本和缺少融资渠道,使得有一部分维修网点不得不采取别的方法来维持生存,例如存在无技术等级证经营或者是修理工无职业资格证书,无证上岗等现象较多。由此可见,农机具的维修质量难以保证。

D.农机维修配件市场质量管理难

因为,农村的农机维修点往往存在点多、面广的特点,并且农机维修配件门市部经营分散,不利于进行统一管理,使得管理相对薄弱,假冒伪劣配件容易融入到农机维修市场中,同时质量纠纷时有发生。

2.加强农机维修质量管理的对策

A.强化技能培训提高维修质量

因为,在农机维修管理体系中,相关农机维修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与农业机械的维修质量管理息息相关,并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对农机维修人员的技能培训。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对从业人员定期进行农机维修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班,切实地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进而提高农机维修的质量。

B.大力宣传农机维修法规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机械维修开业技术条件》和《农业机械维修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我国政府对农机维修管理工作的支持与监管。在此大背景下,更需要地方农机主管部门必须大力配合中央的工作,要采取多形式、多层次的宣传方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机维修相关规定,从而确保农机维修人员的维修工作能够更好按一定的规定进行,并提高农机维修的技术水平。

C.抓好设备更新配件管理

在我国农机维修质量管理过程中,把好农机维修设备技术检测工作的关,能够切实地提高农机维修人员的技术检测水平,并保证农机维修的高效进行。同时,还要求农机维修监督管理技术人员必须要定期地对维修网点的维修设备进行相应的检查,并督促业主经常自检。还规定有关检测设备尽可能地定期送有关部门检验,然后,由维修主管部门对修理网点的设备每年进行检查,一旦发现有不符合要求的维修设备或者是超过报废年限的配件,必须要禁止使用并及时更新,从而为提高我国农机维修质量提供可靠保障。

D.加强农机维修市场监督力度

要确保我国农机维修模式高效、有序地运作,必须要加强网点证照的管理力度,对维修人员无资格证或者是无证经营的要按照《农业机械维修管理办法》给予行政处罚,或勒令其停业整顿。同时,还要及时处理农机维修质量问题,对发生的农机维修质量和服务纠纷,必须通过专业技术人员来进行相关的技术鉴定,根据鉴定结论确定质量责任。此外,相关管理部门还应及时向维修经营者提供新的修理技术信息和工艺规范,督促农机维修网点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以便更好地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从而促进我国农机维修水平不断提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农业机械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农机维修工作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这就要求国家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对农村农机维修的质量监督管理,还要求维修网点务必定期配合工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抽检配件质量,加大假冒伪劣农机配件的打击力度,把好农机维修配件的关,杜绝不合格的配件流入农机维修市场,保证农机具的维修配件质量。只有这样,从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措施,并且加强农机维修规定的实施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才能实现我国农机维修网点专业化和规范化管理,并提高农业机械维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立岩,韩玉福.农机维修市场管理工作的措施及对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2008.03

[2]袁守斌,徐 莉.依法推进农机维修管理工作健康和谐发展[J]山东农机化.2007.12

[3]李光辉,张 敬,张 杰.农机维修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J]中国教育期刊学会,http://www.jiaoyu68.com/chuanmei/class/;2009.07

农机维修质量管理的现状及其对策 篇12

1 当前的状况研究

1.1 产品供应差, 适应能力较低

目前国内外的农机市场竞争很是激烈, 不少企业纷纷开始使用各种新型的营销方法来进行竞争, 以保存实力, 他们很多时候使用品牌策略, 不断的占领市场, 以此来扩大自身的规模。分析一下现状我们发现, 市面上的农机在供销上多少都存在一些问题, 最常见的像是质量不达标的产品多, 传统的设备较多, 同时还有很多不正规的产品出现在市面上。而且多是一些科技含量较低的产品, 没有很好地使用性等, 而且性价比很低。并不是市场不需要产品, 而是现有的这些设备不能满足生产的特点, 不是用户不想买市面上的东西, 而是不符合他们的喜好。这些原因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几年前市场出现严重疲软现象。农户缺乏自我保护的思想, 没有足够的农机知识, 不能有效地辨别劣质的产品。除了这些之外, 由于市场有太多的假货存在,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户购买机器的热情度,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优质的产品也没有了好的销路。通过上述的所有这些原因, 我们发现农户的购买力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大大的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机的市场规模, 影响了农机本身的发展速度。

1.2 由于农户收入减少, 导致没有很强的购买能力

众所周知, 农民的经济来源就是农产品, 然而近几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等的影响农产品普遍存在销售难的问题, 即使销售出去了, 价格也偏低。这就严重的影响了农户的收入问题。同时还受到二次就业以及市场需求等的因素的影响, 使得农户的收入增长幅度不是很显著。而且由于各种不良政策的影响, 导致农户的经济负担逐渐加大, 普遍存在收费不合理等的现象, 严重的时候, 乱收费等现象的给农户生活生产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同时, 随着经济发展, 农户的思想意识也不断的进步, 他们更加的注重防病以及防老等问题,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谨慎消费。上述的这些所有原因都阻碍了农机的发展。导致了农机发展态势不良的状况出现。

1.3 没有充足的市场相关信息

由于没有很充足的信息, 就会给农户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具体表现有两点。第一会影响到农户的生产状态, 因为农户没有足够的市场的信息, 不能及时的了解到市场的需求是什么, 这就导致了不能他们很多时候不能生产出适合市场的产品, 就影响了收入。第二点,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的消费水平。很多地区的农户常反映说是由于没有很好的信息, 导致他们不知道该买哪种机器才是最正确的。就算是有些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他们的信息来源也仅仅是凭借电视等, 消费的意识比城镇居民要落后很多, 就算他们有了足够的资金, 也不懂得怎样进行有效地投资。

1.4 没有完善的流通制度

我国农村商品组织体系上, 形成了国有商业供销系统和农村集体、个体商业并存竞争的局面。当前社会, 私人流通成为了农机经营的主体方。但是它存在很大的局限, 最常见的是实力问题, 经营不集中, 没有很好地服务态度, 这就导致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式。此处, 农机没有很健全的市场, 目前是一种初级阶段, 秩序以及管理都相对的比较散乱。而且存在很严重的垄断现象等, 本省会设立严格的标注来阻挡外省的产品, 上述这些现象导致了市场发展不合理。

1.5 没有很好的服务意识

目前的市场上存在一种低利润、没有充足的维修点、交通不便利、通讯落后等现象, 这就使得农机单位形不成很好的服务以及维修工作。一旦机器出现故障, 不能及时的得到处理。这就会影响到农户购买这类产品的消费心理。同时还有部分企业片面的认为农户没有很高的服务要求, 因此他们往往故意的不去重视出现的问题等。上述这些是对大层面的现状的阐述, 仅仅靠某一个企业是解决不了这种状况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树立这种解决问题的意识。

2 加强农机维修质量管理的对策

2.1 通过不断的培训来增强我们的维修品质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 在维修工作中, 维修专员的职业水平以及个人素质对维修的质量以及态度等有很大的影响。严重时会影响到生命以及财产的安全问题。因此, 需要我们不断的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训指导工作。这些内容要求我们要不断的结合实际状况, 定期的组织培训活动, 以此来切实提高人员的水平, 更好的服务于维修事业。

2.2 加强法律宣传

随着相关法律的不断出台, 政府加大了管理力度。在这种环境之下, 就要求地方的相关单位要积极地配合上级, 利用多种方式搞好宣传教育工作, 比如可以采用电视报刊以及广播等的方式进行, 以此来提高维修工作的效率。

2.3 抓好设备更新配件管理

目前我国的管理中, 不断的强化了管理人员的检查工作。同时还规定还要求相关的设备要定期的进行各种检查, 一旦发现有低劣的产品或者服务等, 我们要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其尽心必要的处理, 相对较轻的进行思想教育, 对于严重的要及时的要求他们停业进行合理的整改工作, 必要的时候要加以取缔资格。只有做好了这些相关的工作, 才能更好的提高我国的农机产品的质量。

2.4 强化监督

为了有效地保证农机的维修工作顺利开展, 要加强对网点的征件管理检查工作。对于没有维修资格以及证件的要严肃处理。除此还有不断的加强维修质量问题, 认真地处理发生的各种矛盾。必要时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相关鉴定工作, 依照结果定论。除此, 相关部门还要积极的提供最新的信息以及工业等, 以此来督促维修点的服务工作, 最终确保维修工作能够顺利有效地开展。

3 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农业生产目前普遍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模式, 因此我们的相关的维修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相关的政府部门要不断的完善监督体制, 搞好监督抽查工作, 加大对劣质产品的处理力度, 一旦发现劣质农机, 要严肃处理。必要时依据法律进行处分。认真做好配件质量工作, 严厉禁止劣质的部件向市场流通, 以此来确保农机的维修质量。只有做好了这些工作, 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机市场存在的各种问题, 更好的为农户以及国家经济建设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张立岩, 韩玉福.农机维修市场管理工作的措施及对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08, 03.[1]张立岩, 韩玉福.农机维修市场管理工作的措施及对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08, 03.

上一篇:CRM客户关系管理下一篇:测绘工程项目成本管控